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时间:2019-05-14 21:0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第一篇: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有实现的可能性。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可以有幻想,但不要空想,空想脱离实际,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理想与信念可以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1917年9月周恩来东渡日本,开始留学日本的生活。出发时,他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此诗表现了青年时代的周恩来要为拯救中华而愿献出一切的豪迈气概。他还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邓小平曾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这个理想”。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面对的人生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才能解答好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相联系,使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才之果。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还应当追求更高的目标,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建立了巨大的历史功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不负历史的重托、人民的选择,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同学们就有了立身之本,就能够自觉地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为人、学习、做事,健康地成长成才。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和当代大学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大有作为。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往往会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困惑和情绪上的波动。因此,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理想不等于现实,现实是理想的基础和摇篮。理想离开了现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又不脱离现实。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一定的条件。第一,理想必须是有现实的根据、是合理的。第二,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性格。第三,要根据对客观、主观条件的认识,找出正确的实践途径和方法,设计可靠的计划方案,扎扎实实地保证理想的实现。

理想之花灿烂,理想之果甘美,要使理想开花结果,必须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人们在确立理想与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于思想活跃和敏感的大学生来说,也容易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产生困惑。对此青年大学生要清醒地意识到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理想目标越低,实现它的时间越短,经受的困难和挫折就越少;反之,一个人追求的理想越高远,实现的时间就越长,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就越大。

党中央为我们描绘了21世纪头20年到21世纪中叶的美好理想,而美好理想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证明,追求崇高理想的道路是漫长和曲折的,实现理想的任务是繁重、艰巨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非常艰巨的事业。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一定要有百折不挠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准备。

让我们为实现崇高的理想,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一步一个脚印,不让它有一步落空。

第二篇: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

礼仪教育的现实意义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礼仪修养则是人们通过不断的自我锻炼、自我养成和自我提高,全面提升自己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素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礼仪教育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保障和条件。礼仪教育可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及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高心理承受力,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礼仪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因此,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的有力保障。

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途径,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尤其是人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变化,对人类社会交往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简述一些基本礼仪对求职就业的影响

一、礼貌用语

礼貌用语往往是求职的开始,是最早了出的有声信息,在求职中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会给人受尊敬和舒适的感觉,可获得他人的好感。用好礼貌用语,可体现求职者的素质、修养和风度。常用的礼貌用语可分为以下败类。

二、服饰礼仪

服装是构成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着装整洁大方,自然和谐,能体现出求职者的身份、气质和修养。将自己打扮得漂亮起来,是良好素质和修养的外在体现,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是重要的基本礼仪,也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差装按照参加活动的场所可分为正装和便装(休闲装)两大类。正装主要包括套装(一般是西装)、制服等;便装主要包括夹克衫、T恤衫、牛仔服等。社交活动、上班等正式场合要着正装,非正式场合着便装。求职、面试工业基础正式场所,原则上要着正装。当选择的职业或岗位不同时,装扮也应有区别。

三、举止礼仪

举止礼仪表是无声的形体语言,也是构成第一印象重要的无声信息。美国戈登·修易斯研究得出结论,人体大约可做出1000多种平衡姿势,真可谓千姿百态。

四、仪容

仪容是指人的容貌,主要包括头发、面部、口腔和手的清洁与修饰。

八、称呼

称呼是人际关系的晴雨表,被看作是交际的先锋官,正确地称呼他人是成功社交的第一步,称呼恰当十分重要,它不仅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反映一个人的修养水平,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一声充满感情而得体的称呼,会使对方对方感到亲切、愉快,为深层次交际打下了基础。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

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第三篇: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按照国际广泛认可的一种说法,企业文化是个体在某个特定企业环境中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因此企业运作的特征也表现在企业文化上。

企业文化的存在有充足的理由:

*企业本身的需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概念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尤其对现阶段处于由人治向法治转换过程中的国内公司,健康的企业文化将能削弱甚至取代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为企业的平稳发展创造条件。

*管理制度实施的需要

没有完美的管理制度。制度中存在的各种漏洞导致的后果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人才竞争的需要

对共同价值的认同,会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从而吸引、留住人才。

*市场竞争的需要

良好、健康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效率,减少费用支出,提升品牌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因为市场中影响竞争产品定价的因素除通用的生产成本等有形价值外,还包括品牌价值,而品牌价值的影响因素即包括受企业文化影响的公司、员工形象。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表现为行为,即企业的凝聚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自豪感、精神面貌和职业化行为规范,因此文化的改变会带来行为方式的改变。

企业文化具备开放性、阶段性、发展性的特点。在运作中不能准确把握企业文化的这些特点,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5、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建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6、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

7、(1)企业文化是在工作团体中逐步形成的规范。

(2)企业文化是为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

(3)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顾客政策的宗旨。

(4)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寻求生存的竞争“原则”,是新员工要为企业所录用必须掌握的“内在规则”。

(5)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通过物体布局所传达的感觉或气氛,以及企业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外界成员交往的方式。

(6)企业文化就是传统氛围构成的公司文化,它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势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

(7)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

(8)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混合,即指在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发生了文化的影响。它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体现的处世为人的哲学。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它是企业的美德所在。

(9)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基本价值观核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

(10)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道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及起源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是借助文化力量的管理方式,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一个没有自己企业文化的企业其经营往往是随波逐流的,其员工也没有主人翁意识,这样的企业是长不了的。纵观国内外现代化企业管理已经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从而越来越突出人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和力量。

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科学管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科学管理理论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益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五六十年代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组织管理在七十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管理转向战略管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协调与适应能力。八十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 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二.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及走过的几个误区

早在五十年代,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就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后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的运用,人们迅速从精神控制的桎锆中觉醒起来,这些“企业文化”也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又被引入我国的企业中。一时间,许多企业都风起云涌地搞起了企业文化,在全国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有些企业模仿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如热中于搞文艺活动、喊口号、统一服装、统一标志,有些企业还直接请广告公司做ci形象设计,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固然这些都是塑造企业文化的一般做法,但是,由于多数企业忽略了在这些形式下面的内涵和基础,因此就给人一种误导,似乎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开展的文化活动或企业形象设计。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企业文化热才逐渐降温,许多在当时企业文化热中涌现出来的明星企业也纷纷星辰坠落。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在此期间,也曾有学者对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示过担忧,他们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当时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冷静地思考时,就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走入的几个误区: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根据企业文化权威爱得加.沙因所划分的层次,位于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包括各种符号、英雄、活动等。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有学者曾经指出,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将企业文化视为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直接运用。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用文化来管理企业,如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儒家学说来管理企业,还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老子学说来管理企业。这些学说作为中国文化的思想代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理念,应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传统文化来把握当代人的心理,来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来调整对中国员工的工作激励,这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找准其中许多具体的联系。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对家庭的归属、对权力的依赖,重感情、重面子,突出以人为本、知人善用等,将这些文化因素和传统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营造一个充满情感、和谐共存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对人性的超越,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应该说突出了中国特色。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中充满了哲理与思辩,可谓左右逢源,在用于指

导企业管理实践中时,需要将其操作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不利于企业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因素,如知足长乐、枪打出头鸟等,这些都是抑制企业创新的隐型杀手。另外,人情交往是中国人最主要的交往方式,许多企业家长期依赖于由人情交往所编织的社会关系网即社会资本,而不把重点放在企业创新上,认为这样也能赚到钱,这样下去会逐渐形成对关系的依赖,而削弱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这种现象的盛行固然有其社会的原因,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资本伸展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加入世贸后,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越来越规范,那些津津乐道于依赖社会资本的企业被打垮、被击败就在所难免。所以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不能简单而为之。企业文化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玩赏,而是用文化的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综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这说明,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三.中国企业如何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综观国外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和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和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企业和企业管理也面临着与国际化接轨的严峻课题,既要面临同行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同时又面临着全球化经济和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文化的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把握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加强企业文化的研究,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的科学理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适应于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具体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加强企业文化研究从国外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二十年的迅猛发展来看,他们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八十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探讨之后,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该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二,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在此过程中,推动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三,加强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而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第二,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又通过其新技术、新产品所倡导的理念引导市场潮流、引领社会时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观念,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企业家这个载体,将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企

业产品的文化品味。这是社会文化渗透于市场经济运作过程的一种重要形式。一种开放的、适应性强、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很明显是多数成功企业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源泉和基础,而这样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家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来源于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对当代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深刻理解,来源于企业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观念和素质。没有这些对社会生活的深厚积累,要塑造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并把握其发展是比较困难的。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另一个途径是对市场和社会环境的渗透。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市场的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方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和心理需求。例如,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由原来的注重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在严格对待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产品的品牌、售后服务、环保性能和更新换代的前景,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因此,企业在塑造自己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经营理念时,一定要把握社会文化变化的趋势,在产品的目标定位、企业的经营策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产品、经营和社会文化之间产生协调与相容,在此基础上,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且是一种文化。第三,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二十一世纪是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环境包括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力度较大。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看起来较为隐含较为间接,然而实际上对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在二十一世纪会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也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它适用的条件,都有其利与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也是如此。企业文化现象之所以于八十年代在美国和日本引起重视,这是日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与西方社会后工业阶段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代表了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趋势。因为一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不可能脱离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正确看待国外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某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而应将其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把握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总之,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第四篇: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新公司、中小企业塑造文化的方法与大型企业有区别,显得更实在,更简单。

第一,要让员工有归属感,从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合同、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理顺其关系,为心理默契文化创立条件。一般中小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关系处理得非常不规范,在对员工的社会待遇上足够没有“到位”,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把员工的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这“两个利益机制”建立健全,使员工对你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形成“归属感”。(公开组织全体员工给他们讲清楚为什么要给他们交纳和办理“两个利益”,这不是老板的恩赐,是本企业发展的必然,你们一旦进入我的(我们)的企业就具有天然的安全感)老板必须将他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和员工进行充分沟通,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构筑共同愿景且让他们感觉也是企业当中的一份子,这种激励是用金钱不能够替代的,而这个时候有效沟通比大型企业更重要。企业在创业时期往往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左右企业发展,如果老板能够经常和员工交流,使员工知道企业的发展方向,并为有效,员工也能够很快明白老板的思路,没有太多形式上的条条框框,很容易引起员工的共鸣。

第二,核心价值观的确定。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核心层。其中核心层是最主要的,中小企业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核心层的建设。有了核心层进一步就有了制度层,从而就会有物质层。一个只关心物质层和制度层的企业,其企业文化的建设必定要失败。第三,将核心价值观无时无刻地体现在行动当中。作为老板要身体力行,不断跟员工沟通,形式不要太多,内容简单明了,最基本的核心内容要通过行动去体现,以后有必要可以增加一些形式上的内容,例如公司的刊物,公司的歌曲等。

第四,制度管人。中小企业普遍不重视制度建设,一提到制度化问题,许多老板就搞不清楚本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或者,仅是涉及其中某一两项而已,而且还支离破碎。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重于企业文化的“硬件”建设。因此,一般中小企业至少要建立“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精确的考核和公正的奖励是很必要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采用期权奖励制度,把经理人和所有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而且仅是建立了制度还不够要严格执行,奖惩兑现,切忌不要怕麻烦。如果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就引进经理人,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还不如用家族更能取得效益,1999年,兰州黄河集团差点被经理人颠覆,董事长杨纪强又重新把他的几个儿子安排在高层管理岗位上;2001年,广西喷施宝公司职业经理王惟尊因揭露企业主做假账,而他自己又被老板以职务侵占和商业受贿罪起诉,并被拘留8个月之久才被取保候审。

一般企业文化建设要经过几个阶段,首先是自发形成阶段、其次是塑造阶段、培育阶段、巩固阶段和创新阶段,最后又回到培育和巩固阶段。自发形成阶段一般时间较长,因为这段时间一般是企业的创业时期,大部分企业家只顾着赚钱,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如果企业一开始就高瞻远瞩,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一种强势和个性的企业文化,那文化自发形成的阶段就会大大缩短,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不仅能够生存下去,而且能够成为卓越公司,而有的企业却只是昙花一现的最好理由。过程很辛苦,但也很享受,痛并快乐着

第五篇:警营文化是在消防部队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地域时代特征

警营文化是在消防部队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地域时代特征,反映官兵特色、体现行业特点的价值观念体系。警营文化工作是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消防部队所形成的一种包含精神心理文化、内务管理文化、语言行为文化、装备建设文化和警用服饰文化等在内的多层面结构体系,是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的统一,是历史精神与时代思想的融合。它以消防部队官兵为对象,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为民服务为灵魂,是社会共性与消防个性的精神统一。消防警营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活力、一种风貌,对于培养“四有”军人,保证消防官兵政治合格,促进部队管理,提升部队战斗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警营文化建设对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部队战斗力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其中人的因素是最具活跃的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部队文化工作是最具部队特色最具艺术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教育鼓励、潜移默化地对官兵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通过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把革命的进步的精神贯注于官兵头脑,引导官兵提高政治觉悟,培养高尚情操,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增加原动力。

二是通过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把文化活动与中心工作相结合,鼓舞官兵士气、激励官兵斗志,保持官兵旺盛的热情,产生巨大的战斗力。

三是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官兵的基本素质,达到人与装备器材、人与技战术的最佳和谐结合,进一步增强战斗力。

四是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增强官兵体质,培养团队精神,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直接产生战斗力。

因此,我们要从这样一个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警营文化工作在部队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到警营文化建设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和塑造官兵的基本要求,是部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基层单位警营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警营文化建设,全国消防部队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尤其是部局组织开展了公安消防部队英模表彰大会系列活动,贵州省消防总队也组织开展了全省英模事迹巡回报告活动,举办了文艺调研,进一步引领和推动了基层警营文化建设,基层官兵奋发向上、多姿多彩的警营文化生活已经成了警营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基层警营文化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与官兵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还不相适应,与“三基”工程建设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

一是“阵地”意识不强。有的单位和干部认为文化工作不是中心工作,抓不抓无关紧要,不如搞教育、训练实在管用;还有的觉得花钱搞文化建设投资大、见效慢;有的认为基层单位人少、事多没有必要等等。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使得警营文化工作在基层一些单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是经常可见。

二是思想性不强。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一些单位和干部没有正确处理好文化活动思想性与娱乐性的关系,把警营文化活动当成是单纯的娱乐性活动,把思想性淹没在娱乐性当中。有的单位开展活动重视的是物质奖励,以奖金的多少作为吸引官兵参加的条件。有的单位和干部对地方文娱活动项目的引进毫无选择,把一些不适合部队官兵特点的娱乐方式引进部队。还有的单位和干部把开展文化活动的认识仅仅限于为了拴住士兵,消磨时间,免得战士无事外出,给部队管理带来困难等等。

三是创新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单位对文化活动缺乏组织和策划,把文化工作当成不变老一套,内容陈旧,一惯效仿,缺乏新意和吸引力,甚至有的是出于管理和惯例的需要,应付式地开展“唱歌、拔河、打篮球”等被官兵称之为“老三样”的项目,与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因警营文化的相形见拙,使得一些官兵生活枯燥,偷偷到地方违章娱乐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部队管理的难度。

四是作用发挥不好。主要表现在警营文化工作的文化育人功能发挥不明显,要么开展不力,要么颠倒了文化活动中教与乐矛盾的主次关系;文体设施作用发挥不够,重建轻用,图书室变成“储藏室”,俱乐部变成陈列室,文体设施成束之高阁,变成摆设的现象时而有之,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文艺骨干作用不明显,文艺骨干缺乏,没有实现新老对接,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基本功不过硬,不敢唱主角,不会唱主角,不会培训主角。

上述四个问题是当前基层部队警营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不正视不行,不解决好更不行。四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引导行为,观念牵引思路。四个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就是一些单位和干部缺乏对警营文化建设重要性和战略性的正确认识,缺乏长远谋略。认识不到位,必然导致占领意识和争夺意识的弱化,从而使得一些基层单位的警营文化建设缺乏对社会不良文化冲击的抵抗力,影响部队战斗力。二是组织引导不力。缺乏对基层警营文化建设的组织引导,奖惩不到位,活动不多、档次不高、氛围不浓、吸引力不强、特色不明显,文艺骨干的空间得到压缩,舞台受到限制。三是物质保障不足。缺乏对警营文化建设的投入。俱乐部设施简陋、陈旧,官兵乐无场所,玩无设施。

三、加强基层警营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矛盾问题已经存在,关键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按照“和谐警营”建设要求,就要在“占领”上下工夫,在“育人”上做文章,在“创新”中找出路。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有为意识。文化是战斗力。警营文化建设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其成效如何,直接关乎官兵的基本素质、精神面貌,关乎“三基”工程建设的发展,关乎部队中心工作任务的完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基层警营文化建设是部队一项要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工作,要坚信警营文化建设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努力克服文化工作是副业,抓不抓都可以的错误认识带来的弊端。加强基层警营文化建设,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首先要动起来,要当好“导演”,搭好“舞台”。要多过问、多协调、多为下属解难、多为下属压好阵脚。基层干部要当好“主角”,当好“管家”,苦练基本功,提高组织协调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基层官兵特别是文体骨干要积极参与,发挥作用。

(二)坚持文化塑警战略,确保先进文化常驻警营。文化工作一直是思想政治领域的前沿阵地,先进的东西不去占领,落后腐朽的东西就会抬头。部队文化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对正确思想的宣传要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在注重娱乐性的同时,一定要把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放在首位。所以,加强基层警营文化建设,首要在坚持文化塑警战略,贯彻“文化育人”的指导思想,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不能“跑调”,不能有“杂音”。要通过完善设施,建好队伍,开展活动,不断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浓厚军旅气息、催人奋进的警营文化。

(三)树立创新理念,切实推动警营文化建设。第一是要树立“大文化”理念,建好文化阵地。文化无处不在,警营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文化内涵。我们要拓宽视野,打开思路,用好警营内外各种有用元素,营造好警营文化环境。要凸显“兵味”,追求直线加方块的整体美。我们可通过整治营区,让官兵一进入营区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军旅文化气息。要演兵唱兵,大唱军旅歌曲,体现兵情、兵趣、兵心,保持部队特色。要突出“警魂”,追求旗帜鲜明的严肃美。如,可在警营相关场所悬挂领导题词,在营区建立升旗台,刷写标语,制作文化灯箱、警句格言牌、先进形象牌,浓厚政治氛围,让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要体现服务,追求文化工作为部队中心工作服务的协调美。如,每当部队训练考核、抢险救援、参与公益活动,都要及时制作催人奋进的标语牌,拉上横幅,敲起锣鼓,激励官兵的斗志,激发官兵的豪情。要反映时代。警营文化要体现时代特色,搞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设施建设,让官兵不出营区就能进行较好的文化娱乐活动,接受现代文化生活的熏陶,满足官兵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要。第二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创出特色。有特色才有起色。有亮点才有焦点。抓基层文化建设,同样要突出特色,创建品牌。我们要在积极审视并挖掘好部队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为警营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把适合青年官兵特点、格调高雅的现代文化生活方式引进警营;要敢于“借风行船”,借助驻地历史文化资源、风土人情和地方特点组建特色文化队伍;要广泛开展文化共建活动,通过借助警地文化大汇演媒介,来丰富官兵的文化生活,弥补部队自身条件的不足,锻炼培养文艺骨干,提升警营文化生活品味,创建和培育自己的品牌。

下载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关于马歇尔诉麦迪逊案的故事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民谣 在这个问题上,有时,一页历史的教训超过许多本书。 一. 1801年3月3日夜,华盛顿,美国......

    调查报告是人们对某一情况

    调查报告是人们对某一情况、事件、经验或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而写成的书面报告,它反映了人们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某些事物的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是社会调查实践活......

    道德是人们借助传统观念

    道德是人们借助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生活习惯等来自觉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将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大全

    生产力的概念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它由人的因素即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构成。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

    理想是灯

    理想是灯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 理想是指路的明灯,理想是人生的太阳,没有阳光的普照、生命的作用,地球就会变成石头。对人类来说,没有理想就等于没......

    理想是风帆

    理想是风帆 朋友,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想象着自己会成为主持人、歌唱家、模特......在你踌躇满志的遐想的时候,你是否明白——你的理想是不是可以实现的?你为什么有这样的......

    理想是一艘船

    理想是一艘船,它承载着我们的憧憬与梦想,驶向幸福的彼岸;理想是一盏明灯, 永远在我们心中点燃,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最近我读了《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受益匪浅。这本书有很多精......

    理想是指路明灯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失去前进的力量。理想是暮色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是黑夜里指路的灯塔。理想不像空想、幻想、梦想如空中楼阁,海市蜃楼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