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想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试论理想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关键词:理想班集体 形成与培养
论文摘要:本文集中阐述了在各实验区的教育工作者在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就如何创建一个具有浓厚的课改气氛的理想班集体,从心理学与管理学两个维度提出了几点看法。
班级,是学校施加教育影响,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在校生活的最重要的集体。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创建一个理想班集体,使班级成为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因势利导地促过各种类型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是教育工作成败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班集体,是学生重要的教育生态系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因此,培养一个具有温馨气氛,良好学风和班风的班集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应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主体工程来抓。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创建一个理想班集体呢?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管理学两个维度来对此加以论述,以与各位同仁磋商,共勉。可从三个阶段来讲:
一,班主任导管阶段
新学期伊始,对于来自四方的学生,学校为实现社会赋予的既定的教育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其结合起来。组成班级。新的班级刚组成,班级核心尚未形成,学生对班级的归局感不强,参与班级管理意识较薄弱,缺乏主人翁意识。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班级犹如一盘散沙,只有躯壳没有灵魂。因此,在这个班主任导管的班级初建阶段,如何把这一盘散沙凝聚组成合成一个具有强性磁力的磁场,让他们围绕着这个磁场作有规律的圆围运动,增强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受,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是班主任在本阶段和工作重点。具体道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开好第一次班会,提出切实的目标
有经验的老师都深深地懂得了第一次班会的重要性,因为它将涉及到学生能否对班级产生一种良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涉及到以后这个班级能否科学有效地形成理想班集体的问题。因此,班主任应当认真开好第一次班会,着重增加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提出切实的奋斗目标,设计一个美好的前景,让全班学生都能为了班集本的共同奋斗目标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2,抓好纪律建设,搞好班级卫生工作
毛主席说"严明的纪律制度,是我们人民军队打胜仗的有力保障。"(《毛泽东选著》)同样,严明的纪律制度,也是形成和培养一个理想班集体的必要前提。很难想像,一个纪律松驰涣散的班级,能形成理想班集体。因此,班主任应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学校规章制度和班集体要求,进行班级纪律教育。并要求每位学生都要认真遵守,"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搞好班级卫生工作,为创建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式的班集而共同努力奋斗。
3,建好班委会,形成班集体的核心
可以说,选拔培养一支能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骨干队伍是班主任培养优秀班集体的主体工程。
班主任在接受一个新的班级后,应本着信任,理解与尊重的态度,细心观察,研究,了解班级成员的状况,对表现好,品学兼优,能起带动作用,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和工作能力的学生,通过自荐,竞选演讲,民主选举的方式,大胆选拔培养,组建成班委会。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用其所长,特别是对于那些有个性,敢于说话,有朝气,有热情,在群众中一定号召力的学生应大胆选拔重用,建好班委会,形成班集体的核心。
二,师生共管阶段
随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日益丰富,多样化,班级成员在互动过程中,各自的个性逐渐显现,个人能力,特点,优缺点也日益突显,成员人体角色扮演开始显现多样化倾向。同时,班级规范,纪律在活动中由初建阶段的强制性遵守开始为成员所理解,认同,成员对班级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时的班级正处于师生共管阶段。但在这个阶段中,班主任仍须发挥主导作用。具体措施可如下安排:
1,培养优秀班干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优秀的班干部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也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因此,在建好班委会后,班主任应着力培养这些班干部的工作能力。一方面,要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处理班级工作,自行设计班级活动,大胆放手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言传身教,教会他们怎样用优秀班干部的心理模式来修养自己,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开动脑筋,艺术性地处理班级工作,为班级同学起表率作用。
同时,班主任还须从旁指导,要给班干部予支持和具体帮助,对于不服从班干部工作要弄清情况后要出面干预,进行思想教育。
2,树立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和班风
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正确舆论和好的班风。健康的集体舆论和班风是鼓舞,激励和约束人们言行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应在班集体里树立正确的舆论一班风,让每一位学生的心中都有"一把秤",一把呆以约束自己,促进自己进步的"秤"。如针对班级里的一些事务,例如班集体建设的阶段安排,某项工作,某个问题,对班级管理或学生犯错误等,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根据培养目标,班集体建设的要求,本班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让学生提出意见,建议和措施,并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和选择出可行的办法。这样,不仅为班集体建设树立良好的舆论和班风,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民主权力和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主 人翁意识。
3,增强竞争意识,抓好班级学风建设
学生都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人人都想成为强者,渴望成功,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势。比赛适合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可培植人的进取心愿,增强人的竞争意识。在建设学风方面,班主任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把班上同学依据一定的原则标准分成几个小组,以比赛促学习,促优秀小组的形成,让班级里充满一种竞争的比赛气氛,从而建设良好学风。通过比赛,让学生发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促使学生戒骄戒躁,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取长补短,增进学习热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自主自觉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生自律阶段
随着师生之间的交往日益多样化,丰富化,当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只是管理者,领导者,有知者,长者,学生也不再只是被管理者,受领导者,无知者,晚辈,彼此之间是知已,朋友,同志时,班集体建设也就由原本的班主任导管到师生共管,直接过渡到学生自律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并非互为独立,而是紧密相连,其发展过程是长期的,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有时还须反复。那么,评价一个班级管理是否进入学生自律阶段,逐步向优秀理想班集体迈入的标准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其依据有三;
1,班级组织和管理系统正常发挥作用,班级干部核心形成,能扣住班集本建设目标,开展班级工作和活动,积极分子队伍扩大,同学凝聚团结在班级组织周围,自习课上全体学生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2,班级关系协调,具有积极向上舆论,对班级中的不正之风或少数同学的违纪行为。不健康言行能抵制 和开展讨论;尖子生和后过生都能较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
3,班级自治自理能力较强,能按学校工作部署,主动积极开展班级工作。学生能自己组织和主持班会场,学会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参加集体劳动;能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并按此贯彻落实。
当班级建设合乎以上三个依据,可以舆,班级管理已进入学生自律阶段,一个优秀的理想班集体已然形成和培养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就可以高枕无忧,稳坐"钓鱼台"。班主任仍要认真进行指导,主要是参与研究,提出,当好参谋,尽可以多让班干部各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及时了解班级发展动态,聆听学生心声,可设置"信息反馈箱"。做发别同学的思想工作,并对班集体评价促进发展,不断培养提高学生自治自理能力。
教育,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被动到主动,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班级建设是学生逐渐确证和巩固自己的主体地位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被动到主动,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一。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应了解学生的心理模式,掌握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式的理想班集体,促进各种类型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为祖国。为社会输送更高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篇: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关键)②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④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形成的最终标志)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方法:[更可能考选择,新,212]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②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④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⑤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⑥建立学生档案 ⑦操行评定 ⑧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⑨个别教育⑩班会活动组织⑾偶发事件的处理
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 创新性 理论联系实际 伦理原则
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①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②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③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④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⑤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选择课题研究 查阅文献资料 制定研究计划 收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
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幼儿园优秀班集体形成要素
【摘要】本文通过对幼儿园优秀班集体概念及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如何提高幼儿园优秀班集体教学质量的途径,重点分析了运用多种方式促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等管理途径,用以提高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一、教师成为孩子们行为规范的引导者
教师不但要在行为上对小朋友加以引导,而且要在小朋友的心目中树立威信,让每个小朋友能够自觉的认为老师说的是正确的,应该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而不是以强制的管理方式让小朋友严格顺从。教师威信的建立,可以达到以下目的:一是通过这种威信的树立,促使小朋友们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在教师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教师要避免小朋友产生对幼儿园管理的叛逆心理,要让他们自愿听从教师的指令和建议。例如:东西不要随处乱丢,要保持教师的干净整洁,让小朋友感觉到这是一种文明的行为;让幼儿熟悉一日活动的环节和常规,使幼儿有稳定感、安全感;每提出一个常规要求教师都要深思熟虑,反复论证,还要督促每个幼儿去遵守,如吃饭前先上厕所再洗手的要求提出后,教师每天都在不同的时段进行观察和引导,确保幼儿能遵守这些规则。二是通过威信的树立,促使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小朋友心目中烙下良好的印象,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教师是值得信赖的人,因此,有问题了他们会主动地去找老师解决,教师才更加容易走进小朋友的心理,从而与小朋友沟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三是这种威信的树立会让小朋友自觉的认为教师是为了他们好,从而从心理上认可教师的地位,这将有利于他们个人的发展,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实施幼儿自我管理
管制型常规教育的教师认为常规教育就是“管住幼儿”,每个幼儿都应该依照一定的行为规范活动。这类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一切事情顺畅地进行,减少了由人际冲突带来的安全隐患,让幼儿安全、健康地在幼儿园生活。常规教育要以幼儿为本,教师应该把幼儿的发展摆在首位来思考。在严格管制下幼儿的“问题行为”少了,“规矩”的幼儿多了,但幼儿也因此失去了很多。他们失去了学习与同伴交往、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失去了幼儿应有的天真和活泼,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无从谈起。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常规是如何产生的,为何需要常规,从而使幼儿从他律过渡到自律。常规管理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依靠权威,借助批评和惩罚来达到管理的目的,不能总以“不许这样,不能那样”来规范幼儿,而要使幼儿体会到常规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和益处,这样幼儿才能将常规视为自身的需要,从而转变成自律的行为。
三、实施个性化管理方式
实行教条型常规教育的教师认为常规应该是“稳定的、不变的”。但在常规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这些教师常把常规的“不变性”夸大,不能灵活运用常规来为教育服务。面对不同类型的幼儿,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常规教育,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评判不同类型的幼儿,而是要给各种类型的幼儿提供宽松的人际环境,如给内敛、动作慢的幼儿更多的时间,引导活泼、冲动的幼儿注意细节等。幼儿从小班升到中大班,常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渐渐改变的。如果一直以小班的常规要求来规范已是大班的幼儿,必然阻碍大班幼儿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使幼儿有依赖性。在常规教育实施过程中,有些常规在前一阶段实行得很好,但在后一阶段却得不到贯彻,这就需要对常规做出变通。这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反思,是幼儿的发展造成常规的不适应,还是常规本身有问题?确定原因后,再重新商讨,对原设的常规加以修正,以使常规真正行之有效,从而达到常规的不变性和可变性的协调统一。
四、运用多种方式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说教型常规教育存在方法单
一、活动乏味等问题。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准备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帮助幼儿实际体验常规的重要性,而不能单凭说教的形式。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说教的方法对于他们是很难起作用的。只有以具体、生动的方式,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学习模仿的兴趣。如儿歌讲述法,通过讲述《洗手歌》,既让幼儿熟练地掌握了洗手的要领,又让幼儿把握了动作的先后顺序;榜样示范法,运用正面的榜样为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
以上四点对策只是许多常规教育方法的一部分,远远不能应对所有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反思并最终形成一套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方法是目前幼儿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幼儿教育在其发展中也不断向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问题,因此,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永远有效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方法和观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总结,形成体系,推进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发展。
第四篇: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繁忙的,然而做好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好教师的标志,也能从中体验到做教师的快乐。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说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我在这学年中是这样做的: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制定出班级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因此,根据我班各方面基础都较好的前提,我给同学们制定了班规和一日常规,结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做的行为规范和不规范,直接影响到班级的集体荣誉。这样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故此我班学生都做得比较好。例如:在学雷锋活动月当中就涌现出许多的”小雷锋”。行为规范方面也做得很出色,放学
排队总是很有秩序,集队做操快静齐。每个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因此,我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抓典型,树榜样,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激励机制,形成互争互赛的竞争氛围,让学生通过竞赛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这学期,学校德育狠抓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其中”不到小摊上买东西”这一条行为规范,针对班中有个别同学不自觉的现象,我就让大家开展一个小小讨论会,让大家一起来谈谈为什么不能在小摊上买东西的原因,谈谈其中的利与弊,让那些同学明白学校、老师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养成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好习惯,并让所有的同学都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三、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而在细致管理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班主任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班干部既要有管理能力,又要民主管理。因此每个干部都要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职责,及时认真的完成每一项工作。为此我在期初评出十位同学作为值日班长,充分让他们自主把班级管理好,两个学期来他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在班干部中,我定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让大家意识到当班干部不是为了一时的光荣,应该更加以身作则,成为班级中各方面的示范。对于各方面不太自觉的同学,我请小干部和他们结成手拉手小伙伴,班干部进步的同时也要帮助这些后进生一同进步,效果比较明显。班主任和同学也为这些干部进行打分、评比,为期末的干部考核、评比打下基础。
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又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和协作的关系。因此,两学期,我根据学校大队部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我能行”活动,在班内开展了”智力”比赛、”易拉罐”小制作比赛、小品表演……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活动,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学生对这类活动乐此不彼,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班级活动中去。长此以往,就会不自觉地喜欢上这个集体。这学期,我班小朋友自己举行了一次有趣的,别开生面的《神秘的太空》的主题班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在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自己回家收集材料,分组研究,汇总资料,自己排练,自己制作道具,干得不亦乐乎。
只要班主任和全体同学同心协力,把握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航向,我相信我们这个班级会建设得越来越好。
第五篇:个人礼仪的培养与形成
我们已知道,良好的个人礼仪、规范的处事行为并非与生俱来,也非一日之功。是要靠后天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能逐渐地形成。因此,可以说个人礼仪由文明的行为标准真正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完成这种变化则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力量,即:个人的原动力,教育的推动力以及环境的感染力。个人的原动力个人的原动力,亦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行为和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也是人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的基本前提。作为社会个体,我们每个人只有首先具备了勇于战胜自我,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意识,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行动中才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自律性,自觉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自觉抵御外来的失礼行为,与此同时,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使个人礼仪深植人心,真正成为优良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个人礼仪的形成需要个人的原动力,需要个人的自律精神。来源:中国公关礼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