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收获

时间:2019-05-13 07:4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收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收获》。

第一篇:学《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收获

学《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收获

福泉市仙桥乡陶军小学 王晋琼

在《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的学习中,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分为他律与自律阶段。0-9岁的孩子由于处于品德形成和意识培养阶段,没有正确的判断标准和能力,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监督。这就是所谓的他律。而大一些的孩子由于积累了一定的品德判断标准,开始有了自我判断的意识,并自觉的与自身进行对比,使自己符合品德标准,这就是自律。” 也就是说,三年级以下的孩子需要我们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去教给他们什么是对的,符合品德标准的,并且对他们日常的行为习惯加强监督管理。而三年级以后的孩子他们已经形成一定的品德意识,会对自己进行品德自评和向品德标准靠拢,这时候老师会相对轻松。那么,我可以这样认为,如果学生从低年级就注重品德形成的培养,那么,高年级以后品德管理将不再那么困难。也就是说一切要“赢”在起跑线上,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千万不能放松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多花点时间和力气观察孩子、陪伴孩子、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也可以说是一劳永逸喽。

因此,以后面对低年级的孩子,我一定要耐心、细心、关心,做好他们的品德引导者和监督者。

第二篇: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摘要: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指引着人们具有良好的行动,它会使人生活乐观,学习或工作努力,积极要求进步,无论在何时何地,总能把握住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事业的成功者。每个人从小就应该从各方面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思想品德;爱心投入;引导形成正文: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作为一个班主任,对培养一个班的学生的良好品德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是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从心理角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发展、成才的重要因素,而且可以说是决定因素。只有心理健全的人才能把创造力转化为美好的现实,并进一步促进创造才能的发展。

培养和教育学生心理健康,首先从是爱心的投入,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教育家淘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多少年来,有些班主任把给学生以“下马威”或以“道貌岸然”来维护班主任的尊然当成“经验”。结果往往是造成学生敬而远之,心灵的交往被堵塞了。因此,任何一个教育者,都要树立热爱学生的形象,有一颗充满真情的爱心。例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与学生交谈,总是满脸春风,面带微笑。学生会感到班主任和蔼可亲,感情得到升华,由爱班主任升华到听班主任的教导,乃至爱学文化科学知识。爱心教育关键要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上,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心理,每个学生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学生的是非善恶标准尚未完善,都不可避免地有时会违背教师的期望,因此教师对学生犯错的宽容,能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以感情爱心感化学生,进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信念上的自觉、行为上的顺应、目标上的认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其次是情感的激励,所谓情感激励,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人的情感,使之产生人们所希望的倾向,并形成持久、稳定的热情和人们所期望的上进心、内驱力。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心理、精神上的愉快体验往往会超过对物质的追求。他们希望自己的能力、价值得到表现,并希望得到同学的赞同,特别是老师的肯定和承认。运用情感激励 1

转化弱势生,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作为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去打动他们、感染他们,努力为弱势生创造一种关怀、宽松、平等、和谐的精神氛围,给予他们慈母般的关爱,满足他们正当的需要,要循循善诱,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对弱势生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并且相信学生能够弥补不足。老师的信任与殷切期望,能使他们消除过重的心理压力,这样,他们自然乐意去改正自己的缺点,接受老师的教育,渐渐地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从行为上引导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

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工作上,班主任应该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校本课程,品德与生活,班会课,向学生讲述有关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爱人民,守纪律、爱学习、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同学们团结友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的故事。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抓住集体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及时表扬,注意扶持先进,维护正气;而对学生出现的不良影响要及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逐步做到好人好事个个夸,不良倾向有人抓;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风气。例如:在创建文明广州的活动中,河沙小学在郑健恒校长的指挥下,组织学生参加“文明广州,从我做起”、“人人争当创文志愿者”等活动。学校的班主任,在每次活动中都选出10名积极分子加以表扬,让他们的正气在班里树立起来。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人教学品德与社会的《请到我的家乡来》的课文时,还设计了课外活动,让家长带子女参观家乡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渗透到每个人的心扉。

三、从追求人生目标上引导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

目标是前进的动力。让每个学生都确立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使他们沿着目标迈进,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刻苦学习,长大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在抓好思想品德教育课的同时,恰时利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正面教育学生;开展有益的班队活动。例如:“集中培养一种品德”、“宣传一个观点”、“歌颂一种精神”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背景,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领悟到理想是心中的太阳,是人生海洋中导航的灯塔,是前进的方向,是刻苦奋斗的力量源泉;为实现理想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例如河沙小学的品德科老师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在宏伟壮观的长城脚下开讲,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新中国成立60年这一时间节点上,进行爱的教育、爱国的教育,要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更要面向未来。《开学第一课》以“爱,让中国更美丽”为口号,融入演讲与互动,把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变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激发观众在心中建立自己的梦想,成就自己的事业,要想实现梦想就要从小学习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最后本人因势利导地还让学生写《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有的学生在写观后感时,抒发了自己长大后要当一名人民警察,为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奋不顾身地工作。为此荔湾区河沙小学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广州市小学品德教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开学第一课我的梦·中国梦》的观后感征文大赛的优秀组织奖。在正确目标指引下,只要再进一步教育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那么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又得到发展。市品德教研部发出关于开展传承中华美德,争当“礼仪之星”——广州市小学生“寻找青苹果”读后感征文比赛暨“礼仪之星”评比活动真是一场及时雨,荔湾区河沙小学的学生在寒假里就到各大书店购买了《青苹果文库》,开心地与父母一起阅读。开学了,老师们利用午读时间组织同学们集体阅读《青苹果文库》系列的书籍,并让同学们畅谈读书体会。六年级的陈哓彤同学看了激动人心的《西红柿战争》后,是这样说的:“我们要的不是优哉游哉的日子,不是大富大贵,而是只求平平安安地过日子。我们不要战争,要和平;不要无情,要真情;不要残忍,要温暖。如果大家都快快乐乐的在一起,没有战争,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愿世界和平!”五年级的冯景辉看了《诚实守信》的故事后,深深感到: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不能为了个人利益,缺乏了信用,还把诚实丢失。我要象李前光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以诚待人,诚实就是财富。荔湾区河沙小学在组织学生参加广州市小学生“寻找青苹果”征文比赛暨“礼仪之星”评比活动中荣获学生征文优秀组织奖和“礼仪之星”评比优秀组织奖,冯景辉同学获得广州市小学生“寻找青苹果”征文比赛一等奖并在“传承中华美德,争当礼仪之星”活动中荣获“礼仪之星”光荣称号;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从追求人生目标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

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是为了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各种规范要求,是为了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总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就要从心理角度、从行为上、从追求人生目标上引导;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增越:《终身受益的教育》,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版。

2.刘祥和:《一生的教育》,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

3.王宝祥:《教子有方》,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

邓洁萍:小学语文高级老师,本科学历。

第三篇: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关键)②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④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形成的最终标志)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方法:[更可能考选择,新,212]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②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④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⑤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⑥建立学生档案 ⑦操行评定 ⑧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⑨个别教育⑩班会活动组织⑾偶发事件的处理

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 创新性 理论联系实际 伦理原则

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①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②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③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④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⑤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选择课题研究 查阅文献资料 制定研究计划 收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

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措施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

许永峰

(韶关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0)

摘要: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又令广大父母和教师头疼的问题,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不良风气和学生本人这些主客观因素分析其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从而给出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矫正方法,这对学生本人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者的教育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品德;形成原因;矫正

品德不良的学生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有的甚至处于犯罪的边缘或已有轻微犯罪行为。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不仅对其本人,而且对其所在的班集体,学校,乃至社会都非常重要。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了解导致其不良品德的主客观原因,还应采取科学有效的矫正方法,采取符合其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教育措施。

一、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分析

青少年学生并不是在真空中成长的,他们有自己的家庭、社区以及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换而言之,他们往往是在一个多元背景中发展、成熟的。青少年受到同伴、家庭及与之接触的其他成人的影响,受到学校及他们隶属其中的团体的影响,也受到媒体、网络及他们成长于其中的国家、文化与社区环境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环境和社会影响的产物。1.家庭方面的原因

除了家庭的自然结构、经济状况、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偶发事件等因素外,家长的教育教养态度与方式,父母双方在教养方式与态度上的一致性程度、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氛围等,常常是影响或导致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与违法犯罪行为的直接原因。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品行的不良影响主要有:

(1)父母的溺爱、迁就。这很容易养成子女任性、优越感散、依赖等消极的性格特点,以致逐渐发展为不良的品行。

自我中心、自私、专横、懒

(2)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这会使子女感受到在家庭中没有温暖,因而就容易转向外界寻求友情。这时,他们极易受社会不良影响所诱惑而走上品行不良邪路。(3)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单凭个人情绪来处理和教育子女的行为问题。这会使子女养成乖巧的行为反应,或会造成他们对教育要求无所适从。

(4)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这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不良影响。

(5)家庭成员本身的恶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如父母离异、有偷拿或赌博等行为,会使儿童受到腐蚀,或使儿童心灵受到创伤而引起性格变异,导致品行不良。

2.学校环境和教师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除家庭之外对其发展影响最大的正式机构。学校管理混乱、校园氛围欠佳、学校与家庭及社区之间缺少沟通,则是各种严重道德问题行为得以滋生和“催化剂”。教师是父母的代理人,也是学生仿效的榜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人格特点以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学生。例如,一个严格的教师和一个不严格的教师会提供给学生不同的信息,促使他们形成不同的社会适应策略。

3.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造成或助长学生的不良品行。如,有的教师管教不管导,狠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不了解学生,教育工作不深人;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育方法不适当,使学生产生厌烦反感情绪,教育效果甚微;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品行不良学生的“反复”过程,没有看到他在反复前的进步,对矫正品行不良问题缺乏信心、恒心和毅力;有的教师对品德不良学生睁一眼闭一眼,发现问题不能及时与家长等有关方面联系,或一推了之,结果把品行不良学生推向更不好的方向。4.社会原因

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交往手段,包括广播、电视、书刊、报纸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互联网。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关注着电视与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发展的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突出表现在色情与暴力的宣扬上。美国心理学家的数百项研究表明,观看暴力电视或者参与网络暴力游戏的儿童及青少年学生更具有敌意性和攻击性,长期观看暴力电视或者参与网络暴力游戏会灌输残酷世界观——认为世界充满着暴力,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主要采取攻击手段来解决人际问题。这也会使一些青少年学生去敏感化,即他们对暴力行为不易产生情绪不安,更愿意容忍真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

不良社会风气

在不断走向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里,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显得更加复杂。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更是如此。不良社会风气除了涉及各种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外,还包括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诸如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弥漫,都可能成为青少年出现不良道德与违法犯罪行为的诱因。

5.学生品德的主观因素

就主观因素而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呈现出心理发展尤其是社会性、自制力等的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的特征。随着青少年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同龄群体意识的不断增强,由各种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各种不良的内在反应,诸如好奇心激发不当,由强制、挑衅等引起的逆反或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期望过高,学业不良而遭受挫折,因人际关系不良或交友不慎、团体归属感丧失而自暴自弃等,都是导致不良品德或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在主观上,道德观念模糊、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不当、社会认知偏差乃至道德情感缺失、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积习难改,以及性格上呈现出的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好责备、骄横任性等特点,也是青少年容易产生不良品德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不良品德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或无知常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如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等同于„„勇敢”。有的学生虽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但这种认识没有转化为指导行为的信念,一旦在富有诱惑力的不良环境影响下,就可能走上邪路。

2.意志薄弱

有些品行不良学生在道德认识方面并非无知,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是清楚的,甚至也想做好事,但他们的道德意志薄弱,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个人欲求在外界某种诱因的影响下占了优势,结果作出了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侵犯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

3.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

按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一切品德行为无论好坏,都是受外界强化的结果,都是习得的。个体偶尔产生的过错行为如受到强化,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固化成为其品德的一部分并因此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不良行为习惯如不予以根除,任其发展,就必然会导致品行不良。

品德不良多发生在青少年期,也并非是青少年心理特点本身造成的,只有当这种特点与失败的教育、恶劣的环境等社会因素交互作用时,才会导致青少年品德不良行为的发生。

4.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学生已经形成的性格特征制约着他们的行为。例如,学生身上的执拗、任性、骄傲、自私等消极的性格特点,很容易使他表现出无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为个人私利而我行我素,甚至做出破坏集体纪律和社会公德的行为。

二、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

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道德认识上无知,行动盲目;缺乏道德情感,情绪消极多变;道德意志薄弱;行为习惯不良。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必须遵循其心理活动规律,在了解其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教育措施才会奏效。1.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

品德不良的学生因为经常受到成人、教师的批评、惩罚和同学的歧视,所以对教师和同学有戒心和敌意,对教师的教育要求有一种对抗性情绪。因此,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首先必须消除他们的对抗情绪和消极的态度定势。要做到这点,教师应设法改善师生关系和同学间的关系。教师应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用爱心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意,把教师当做知心朋友。教师还应该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看到自己在集体中享有的一定地位,明确自己对集体的责任。这样,他们才会乐于接受教师和集体的教育。

1.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建立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

品德不良的学生,经常受到成人的指责、批评,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认为老师轻视自己,厌恶自己,对教师采取沉默、回避或粗暴的态度。作为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关心他们,亲近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以耐心的帮助,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使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善意,相信教师的真心,激起他们重新向上的意向。同时,进一步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改变糊涂观念。其次要善于发现和支持他们的正确行为,点燃他们自尊心的火种,并在集体环境中创造信任和欢迎他们的气氛。

2.了解不良行为的动机

行为总是受某种特定动机所驱使。一种不良行为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动机,例如,打架行为,有的是为了报复,有的是为了称“王”称“霸”,有的是受人唆使等等。只有了解真正的行为动机,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3.提高道德认识,增强是非感

品德不良学生的是非观念差,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他们把违反纪律看作是“英雄行为”,把帮助同学作弊视为“友谊”,“够朋友”。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其不良行为,必须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这些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有效方法是结合实例,分析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让他们从中得到借鉴,认识到改正自己不良行为的必要性。

2.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学生品德不良,绝大多数是由于是非观念欠缺,辨别能力差,在做出某种不道德行为时还认为是对的,如逃学、抽烟、喝酒、赌博等。他们认为守纪律是“傻”的,讲礼貌是“酸”的,论修养是“圈”的;骂得赢是“好汉”,打得赢是“英雄”,进监狱是“光荣”。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认为越敢于逞凶,就越能“戳得住”、“吃得开”。他们的信条是:“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完全是亡命徒式的“英雄观”。在情感上失控就这样一错再错,越滑越远,因此,矫正他们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提高辨别对错的能力,是矫正不良品德的根本措施。

4.抓住时机,促使转化

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一般要经过醒悟、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品德不良的学生如果出现醒悟,即他们开始意识到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并有改正错误的意向和愿望时,教育者应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关键时机,给予鼓励与帮助。特别是当他们开始在行动上有改正错误的表现时,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会进一步激起他们进步的热情和信心,促使他们朝好的方向转化。

5.锻炼意志力,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不良道德行为矫正初期,外界诱因会使不良行为出现反复。这时教师采取适当措施,切断外界诱因对不良道德行为学生的影响十分必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抗拒诱惑的能力。因此,当这些学生出现良好表现后,应有控制地让他们与一些诱因接触,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从而进一步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3.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不良品行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内部错误观念的支配,另一方面也总是由一定的外部诱因所引起。他们在接受教育时,某些外界诱因还可能引起他们重犯过错。因此,在矫正不良品德时,首先要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彻底改变曾长期作用于他们身上的种种客观因素,让他们生活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断绝不良的人际交往;其次要加强他们的文化学习,补缺补差;再次要丰富文娱活动,使他们在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中得到熏陶,从而增强抵抗诱惑能力,通过自身的道德努力来矫正不良品德,并在锻炼意志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二)不良品德矫正的措施

当然,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特点,以增强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意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

4.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1)防范协约。这是以书面形式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建立的一种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是根据不良行为者的具体情况和相应的教育要求,拟定具体条文,对不良行为者的行为作出明确的界定,以调动行为者的积极性、自主性,从而矫正自身的不良行为。

(2)表征性奖励。这一方法是编制一套表征性奖励系统来对行为者在矫正不良行为或作出良好的行为反应后予以肯定和奖励,从而对矫正的行为起有效的强化作用。

(3)强化暂停。这种方法是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对个体暂不予以强化或把个体暂时与特定的强化环境相隔离,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频率。

(4)榜样示范。榜样对矫正不良品行的作用是巨大的。组织品德不良的学生学习榜样,可以启发他们自觉地控制自己不符合道德的念头和行为,增强抵制干扰和调节自己行为的意志。

当然,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特点,以增强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意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对不良道德行为的矫正,还应当考虑不良行为的性质与程度,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性特点,做到因事、因人而异,使各项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对品德不良的学生,只要我们热情地关怀他们,严格地要求他们,摸透他们的心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就能使他们中的大多数按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健康成长,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人才。

第五篇: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判断题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2.态度由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和行为成分(行)所构成。3.品德(道德品质、品行、德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5.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道德(10岁以前)和自律道德(10岁以后)。6.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

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技能

2.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A.认知成分 B.评价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为成分 4.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6.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7.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8.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9.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A.一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

11.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12.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三、简述题

1.简述态度的内涵。

(1)态度是一种主体指向于客体的心理倾向。(2)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2.简述品德的内涵。

(1)品德形成的后天生。(2)品德内容的社会性。(3)品德结构的相对稳定性。(4)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3.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 三个方面构成。

(2)二者也有区别。表现在: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3)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二者作严格区分。4.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表明,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

(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3)学校及学校教育。

(4)同伴群体。个体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5.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4)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6.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常用方法。

(1)说服。(2)榜样示范。(3)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奖励与惩罚。(6)角色扮演。(7)小组道德讨论等。

四、论述题

1.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

(2)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

(3)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

(4)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2.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说服?(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 反则应该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2)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

(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3.试述利用群体约定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的操作程序。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要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8)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4.请说明价值辨析的基本程序。

价值辨析的实现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包括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和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三个过程。

(2)赞赏阶段。包括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和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两个过程。

(3)行动阶段。包括按自己的选择行事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两个过程。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5.试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1)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组成成分。品德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组成,品德的这四个方面表现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2)道德认识是指对于道德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社会上的道德要求转化成为个人需要的第一步,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等。

(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于某种道德义务产生爱慕或憎恨、喜爱或厌恶态度的情绪体验。它伴随道德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又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4)道德意志是指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5)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志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是人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6)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成分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道德情感是内在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的总的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习惯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道德情感受阻、道德行为不能实现时,道德意志的作用更加明显。

下载学《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收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收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收获与心得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收获与心得 联合关小学 臧志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已被当今教育界广泛关注。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理想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试论理想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关键词:理想班集体 形成与培养 论文摘要:本文集中阐述了在各实验区的教育工作者在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就如何创建一个具有浓厚的......

    个人礼仪的培养与形成

    我们已知道,良好的个人礼仪、规范的处事行为并非与生俱来,也非一日之功。是要靠后天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能逐渐地形成。因此,可以说个人礼仪由文明的行为标准真正成为个人的一......

    如何培养学生形成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在日常生活中,挫折一词是指挫败、阻挠失意的意思。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德育工作是构筑学生幸福人生的基础工作,一直以来,德育都被臵于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

    浅谈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培养(精选5篇)

    心理学论文 浅谈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培养 姓名:李 宁 工作单位:汪清职教中心 培训班级:延边二中 培训学号:109号 浅谈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培养 性格是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五篇范例]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 ﹙一﹚家庭的影响。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 是......

    浅谈诵读经典对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作用(精选五篇)

    浅谈诵读经典对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作用 经典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赋楚辞唐诗宋词,颜欧柳楷隶篆行草,老庄孔孟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