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人礼仪的培养与形成
我们已知道,良好的个人礼仪、规范的处事行为并非与生俱来,也非一日之功。是要靠后天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能逐渐地形成。因此,可以说个人礼仪由文明的行为标准真正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完成这种变化则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力量,即:个人的原动力,教育的推动力以及环境的感染力。个人的原动力个人的原动力,亦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行为和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也是人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的基本前提。作为社会个体,我们每个人只有首先具备了勇于战胜自我,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意识,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行动中才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自律性,自觉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自觉抵御外来的失礼行为,与此同时,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使个人礼仪深植人心,真正成为优良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个人礼仪的形成需要个人的原动力,需要个人的自律精神。来源:中国公关礼仪网
第二篇:大学生与个人礼仪的培养
大学生与个人礼仪的培养
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作为其公民,了解和掌握我国优良的礼仪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大家总有一天会毕业,会踏上社会,踏上求职之路。公关礼仪是礼仪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公共关系的一个分支,它是在公关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礼仪。通俗的讲,礼仪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讲都是为了树立其美好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平凡,这对我们的礼仪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当今的招聘单位越来越强调员工的素质,看重个人能力,礼仪在你应聘时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你微小的一个举动,就可能会影响你的应聘结果。因此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公共礼仪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它可以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一、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礼仪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 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大学生活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是一个锻炼个人能力展现自我的大舞台,许多同学在这里学到了不少人际交往上的礼仪,但这毕竟是少数同学,而绝大数同学的大学生生活还是三点式的,没有课就是窝寝室,很少出去参加活动,与人交往。这也就造成了大部分同学缺乏社交的技巧, 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 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 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的现象。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 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 坐卧不安的状况, 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 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 四肢颤抖, 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不懂得各种场合的社交礼仪, 不懂得如何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仪容和日常卫生观念淡漠, 仪容仪表邋遢, 着装不符合自己的气质个性, 没有因时间、地点、场合准确着装。
(二)产生的原因。
1.家庭与教育制度的原因。
一般来说, 礼仪教育呈现为由外到内、由低到高的一个递进过程。毫无疑问, 礼仪教育应当从小抓起, 因而, 学前阶段与小学中学阶段恰当的礼仪教育可谓至关重要。遗憾的是, 在我国应试教育尚未得到彻底改革的大背景下, 学习成绩的好坏几乎成了人们判断一个中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当家长们为孩子考入某所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而欢欣鼓舞以至松口气的时候, 却忘记了正是这一系列的应试教育让大多数学生不知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相处。大学生尤其是刚刚从高中毕业, 初步踏进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 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各种希望和期待, 但同时也拥有太多的迷惘。事实上, 在大学期间, 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高校教育、管理上的原因。
一些高校的决策、管理部门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切实有力的措施, 没有做好中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过度工作, 没有做好学生转型的引导工作。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 他们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不同的渠道、途径, 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有很多人在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社交技巧和社交礼仪,不知如何表现自己,如何通过相关的礼仪得到大家的认可,导致交友失败。从而导致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
让大学生学习公关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 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 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 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因此无论是学生自己, 还是他们所就读的大学, 都应该在大一的时候, 做好思想转换工作。意识到大学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突破, 在生活上, 也必须得到很好的调整, 以期在大学的四年学习和生活中, 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在于他人交往时应该注意的个人礼仪
1.个人的内在修养
(1)真诚。与人交往时,待人要真心诚意,心口如一。待人真诚的人,也会得到别人的信任。表里不一,口里心非,缺乏诚意的人,即使在礼仪形式上做得无可指责,最终还是得不到他的信任,使交往难以继续。
(2)热情。与人交往时,对人要有热烈的感情。热情会使人感到亲切、温暖,从而缩短他人与你的感情距离,愿意与你接近、交往。但热情过分,会使人感到虚情假意,因而有所戒备,无意中筑起一道心理防线。过分的吹捧语言、勉强他人吃饭喝酒吧,会使人不堪分担,陷于难堪。而交往时冷冰冰,就使人难以接近,甚至产生误解。
(3)温和。温和的人,说话和气,一般比较有耐性,待人不严厉、不急躁、不粗暴。这样的人,态度亲切,乐意听取他人的意见,有事能与他人商量,容易同他人建立亲近的关系。公关交往中需要这种性格。温和不能唯唯诺诺,过分顺从,缺乏个性和主见。这样会令人轻视,不利于交际。
(4)宽容。生活中我们会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对方的误解、无礼,要有气量,要宽大为怀;你谅解了他人的过失,允许别人与你的不同,可以化解矛盾,赢得他人的敬重。
(5)大方。在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要讲究姿态和风度,要既稳重庄重,又落落大方,举止自然。讲话、表演、道歉、走路等等都要大方,表现出自信和成熟,使人感到你所代表的组织可敬重。
(6)幽默。在交往中,幽默风趣的言谈,使他人觉得因为有了你而兴奋、活泼、并使人从你身上的启发和鼓励。这样,你就会成为交往中的一个核心,他人乐于与你在一起,围在你的周围,乐于与你交朋友。
2.个人的外在包装
(1)仪表。即外观也。重点是头和手,头发要整洁,发型要得体,是适合自己身份,与周围环境协调。手要保持干净、干燥,尽可能不要留指甲。
(2)表情。表情是人的第二语言,表情要配合语言。表情自然、不要假模假样;表情要友善、不要有敌意;友善是一种自信,也是有教养。表情要良性互动,要双方平等沟通。
(3)举止动作。举止要有风度,就是举止优美。优雅的举止,实际上是在充满了自信的、有良好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的一种习惯的自然的举止动作。举止要文明,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前,尤其要注意个人的举止行为。比如不能够当众随意整理我们的服饰,不能当众处理我们的废物,举止简言之是教养。进而言之,举止要优雅规范。所谓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就是手不要乱放,脚步要乱蹬。
(4)服饰。服饰也代表个人修养。在日常交往中,服饰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选择搭配到位。首先要适合你的身份,适合你的地位。其次要把不同的服装搭配在一起,不要奇装异服,要给人和谐的美感。
(5)谈吐。在公共场合,要使用普通话,打电话和谈话不能声音过大,声音过大显的没有修养,不得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与不同人交谈时要注意目光所处的不同位置。与人交谈时,要尊重他人意见,不要随意插话,要找准插话时机。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个人礼仪
1.加强自身对礼仪的重视成度。只有自己看重了,才会在平时生活中去注意,去纠正,去提高。平时可以多看一些关于礼仪方面的书籍或视频。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观察他人的礼仪规范。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自觉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并将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培养礼仪素质和文明礼貌的极好机会, 增强培养礼仪素质的惫识, 时时处处注意把个人的文明举止。
2.学校加强对学生在礼仪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 丰富他们的礼仪 知识, 可以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 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 真正做到“ 诚于中而行于外, 惫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 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商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学校应将礼仪教育纳人课程教育, 确定教师, 选定教材, 为礼仪课程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礼仪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校应将学生的礼仪教育融人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 通过组织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体验活动, 在校园中营造丰仪文明的氛围。
学习个人礼仪并运用好个人礼仪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如何学好和掌握个人礼仪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
第三篇: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关键)②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④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形成的最终标志)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方法:[更可能考选择,新,212]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②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④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⑤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⑥建立学生档案 ⑦操行评定 ⑧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⑨个别教育⑩班会活动组织⑾偶发事件的处理
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 创新性 理论联系实际 伦理原则
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①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②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③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④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⑤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选择课题研究 查阅文献资料 制定研究计划 收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
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理想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试论理想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关键词:理想班集体 形成与培养
论文摘要:本文集中阐述了在各实验区的教育工作者在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就如何创建一个具有浓厚的课改气氛的理想班集体,从心理学与管理学两个维度提出了几点看法。
班级,是学校施加教育影响,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在校生活的最重要的集体。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创建一个理想班集体,使班级成为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因势利导地促过各种类型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是教育工作成败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班集体,是学生重要的教育生态系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因此,培养一个具有温馨气氛,良好学风和班风的班集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应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主体工程来抓。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创建一个理想班集体呢?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管理学两个维度来对此加以论述,以与各位同仁磋商,共勉。可从三个阶段来讲:
一,班主任导管阶段
新学期伊始,对于来自四方的学生,学校为实现社会赋予的既定的教育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其结合起来。组成班级。新的班级刚组成,班级核心尚未形成,学生对班级的归局感不强,参与班级管理意识较薄弱,缺乏主人翁意识。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班级犹如一盘散沙,只有躯壳没有灵魂。因此,在这个班主任导管的班级初建阶段,如何把这一盘散沙凝聚组成合成一个具有强性磁力的磁场,让他们围绕着这个磁场作有规律的圆围运动,增强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受,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是班主任在本阶段和工作重点。具体道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开好第一次班会,提出切实的目标
有经验的老师都深深地懂得了第一次班会的重要性,因为它将涉及到学生能否对班级产生一种良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涉及到以后这个班级能否科学有效地形成理想班集体的问题。因此,班主任应当认真开好第一次班会,着重增加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提出切实的奋斗目标,设计一个美好的前景,让全班学生都能为了班集本的共同奋斗目标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2,抓好纪律建设,搞好班级卫生工作
毛主席说"严明的纪律制度,是我们人民军队打胜仗的有力保障。"(《毛泽东选著》)同样,严明的纪律制度,也是形成和培养一个理想班集体的必要前提。很难想像,一个纪律松驰涣散的班级,能形成理想班集体。因此,班主任应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学校规章制度和班集体要求,进行班级纪律教育。并要求每位学生都要认真遵守,"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搞好班级卫生工作,为创建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式的班集而共同努力奋斗。
3,建好班委会,形成班集体的核心
可以说,选拔培养一支能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骨干队伍是班主任培养优秀班集体的主体工程。
班主任在接受一个新的班级后,应本着信任,理解与尊重的态度,细心观察,研究,了解班级成员的状况,对表现好,品学兼优,能起带动作用,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和工作能力的学生,通过自荐,竞选演讲,民主选举的方式,大胆选拔培养,组建成班委会。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用其所长,特别是对于那些有个性,敢于说话,有朝气,有热情,在群众中一定号召力的学生应大胆选拔重用,建好班委会,形成班集体的核心。
二,师生共管阶段
随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日益丰富,多样化,班级成员在互动过程中,各自的个性逐渐显现,个人能力,特点,优缺点也日益突显,成员人体角色扮演开始显现多样化倾向。同时,班级规范,纪律在活动中由初建阶段的强制性遵守开始为成员所理解,认同,成员对班级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时的班级正处于师生共管阶段。但在这个阶段中,班主任仍须发挥主导作用。具体措施可如下安排:
1,培养优秀班干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优秀的班干部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也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因此,在建好班委会后,班主任应着力培养这些班干部的工作能力。一方面,要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处理班级工作,自行设计班级活动,大胆放手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言传身教,教会他们怎样用优秀班干部的心理模式来修养自己,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开动脑筋,艺术性地处理班级工作,为班级同学起表率作用。
同时,班主任还须从旁指导,要给班干部予支持和具体帮助,对于不服从班干部工作要弄清情况后要出面干预,进行思想教育。
2,树立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和班风
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正确舆论和好的班风。健康的集体舆论和班风是鼓舞,激励和约束人们言行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应在班集体里树立正确的舆论一班风,让每一位学生的心中都有"一把秤",一把呆以约束自己,促进自己进步的"秤"。如针对班级里的一些事务,例如班集体建设的阶段安排,某项工作,某个问题,对班级管理或学生犯错误等,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根据培养目标,班集体建设的要求,本班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让学生提出意见,建议和措施,并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和选择出可行的办法。这样,不仅为班集体建设树立良好的舆论和班风,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民主权力和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主 人翁意识。
3,增强竞争意识,抓好班级学风建设
学生都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人人都想成为强者,渴望成功,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势。比赛适合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可培植人的进取心愿,增强人的竞争意识。在建设学风方面,班主任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把班上同学依据一定的原则标准分成几个小组,以比赛促学习,促优秀小组的形成,让班级里充满一种竞争的比赛气氛,从而建设良好学风。通过比赛,让学生发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促使学生戒骄戒躁,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取长补短,增进学习热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自主自觉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生自律阶段
随着师生之间的交往日益多样化,丰富化,当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只是管理者,领导者,有知者,长者,学生也不再只是被管理者,受领导者,无知者,晚辈,彼此之间是知已,朋友,同志时,班集体建设也就由原本的班主任导管到师生共管,直接过渡到学生自律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并非互为独立,而是紧密相连,其发展过程是长期的,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有时还须反复。那么,评价一个班级管理是否进入学生自律阶段,逐步向优秀理想班集体迈入的标准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其依据有三;
1,班级组织和管理系统正常发挥作用,班级干部核心形成,能扣住班集本建设目标,开展班级工作和活动,积极分子队伍扩大,同学凝聚团结在班级组织周围,自习课上全体学生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2,班级关系协调,具有积极向上舆论,对班级中的不正之风或少数同学的违纪行为。不健康言行能抵制 和开展讨论;尖子生和后过生都能较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
3,班级自治自理能力较强,能按学校工作部署,主动积极开展班级工作。学生能自己组织和主持班会场,学会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参加集体劳动;能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并按此贯彻落实。
当班级建设合乎以上三个依据,可以舆,班级管理已进入学生自律阶段,一个优秀的理想班集体已然形成和培养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就可以高枕无忧,稳坐"钓鱼台"。班主任仍要认真进行指导,主要是参与研究,提出,当好参谋,尽可以多让班干部各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及时了解班级发展动态,聆听学生心声,可设置"信息反馈箱"。做发别同学的思想工作,并对班集体评价促进发展,不断培养提高学生自治自理能力。
教育,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被动到主动,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班级建设是学生逐渐确证和巩固自己的主体地位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被动到主动,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一。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应了解学生的心理模式,掌握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式的理想班集体,促进各种类型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为祖国。为社会输送更高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篇:浅谈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培养
心理学论文
浅谈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培养
姓名:李 宁
工作单位:汪清职教中心 培训班级:延边二中 培训学号:109号
浅谈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培养
性格是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区别个性的主要心理标志。它也是表现一个人的社会性及精神面貌的主要标志。一个人的儿童和少年时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其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还未定型性格发展有较大的可塑性,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习惯是比较容易的。相反,这个时期如果养成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到成年以后要改变它,就比较困难了。因此性格的培养要从小抓起。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也十分复杂,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其中,后天的诸因素,尤其是教育因素,在性格的形成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教育是广义的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在广义的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是,在人的性格形成发展中,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念,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结合起来,研究性格的形成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家庭教育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对儿童的影响首先是在家庭中实现的。家庭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西蒙兹认为,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接受——拒绝”,要么给还在以爱,要么就拒绝给孩子以爱;二是“支配——服从”,要么随心所欲地去支配孩子,要么服从孩子的要求。父母对孩子倾注非常适中的爱,只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环境和照顾,使孩子的性格健康发展。
家庭的气氛
家庭心理气氛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入学之前,主要生活在家庭的天地之中,而这一时期正是人生中成长的关键时期。家庭成员的关系比较稳定而持久,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率也较高,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比较持久。
学校教育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是家庭之外影响个体性格的第一个重要机构,是将孩子从家庭音像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学校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现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勇敢、坚强、艰苦朴素、求真务实、自信自立、积极乐观、团结友爱以及发明创造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及其言谈举止,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相应的反应,久而久之就会固定为相应的性格特征。
社会教育影响
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还取决于其社会生活,取决于社会经历,即社会化过程。但是,社会文化决定的只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性格类型,它不等同于每个成员的独有性格。个体的独有性格还要受到微观的具体生活情境的影响。个体生活情境层次是学生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微观机制。学生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会结成其独特的人际关系,经历不同的生活事件,这就形成了学生性格的千差万别的方面。
自我教育影响
任何一种性格特征的形成,都是把所接受的外部的社会要求逐步转变为自己内部需要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常常能主动地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自觉地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特征。他们对自己性格的形成已从被控制者转变为自我控制者和自我教育者。由此,教师和家长要相信他们,以积极的期待,导引、感召学生,提高学生们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心里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伟大工作,它是竞争时代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点,在我国大力提倡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刻,加强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以及对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人事自我中完善性格,发挥潜能,在学会学习策略中,提高智能,体验成功,不仅对研究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探索教学的改革,也是十分有益的。
虽然没有过多的接触心理学,但我还想继续了解心理学知识,或许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但是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因为,心理学不只是简单的自然学科,它给我们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应用于生活的管理,指导我们的行为更加有条不紊。从而更加容易的发挥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赢得人生,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