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小班集体意识的培养
教师行为研究
小小班集体意识的培养
佛山市惠景幼儿园
陈洁梅
一、现状与分析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爸爸妈妈及长辈们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这些孩子无论在物质上或精神上都存在着优越性,但是正因为这种过分溺爱和过度保护,形成了他们对成人的极度依赖,不少孩子身上出现懒惰、缺乏自制、畏难等不良品质,缺乏独立性,除此之外容易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不善于与同伴之间的的交往。在家人,特别长辈们的宠爱下,孩子很容易形成任性、霸道、娇气、懦弱等的性格,事事都要以我为中心。
在新生进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镜头一:有些孩子在进行游戏活动、进餐活动、户外活动中,会随意走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玩自己想玩的玩具。若老师阻止他的行为,孩子不顺心就会发脾气,甚至扔东西、动手打人来发泄等现象。
镜头二:有些孩子来到幼儿园后就一味地哭闹,不愿意与小朋友一起玩,也不愿意参加集体的游戏活动,甚至有的宁愿尿裤子也不愿意跟老师说要上厕所。
镜头三:有些孩子在玩具的时候显得很霸道,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全部拿着玩,一个也不分给别人。只要别人拿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会大哭大闹,还出现咬人的现象。
然而何谓集体呢?那就是有组织的人群集体。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在众多人群紧密相关的社会在集体中,在这个集体里共同遵守2 一定的行为规范,并在互动中生存。这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集体意识。当孩子踏入人生的第一步——幼儿园,与许多来自不同家庭的小朋友相处当中,往往出现因焦虑引起的哭闹、与同伴发生矛盾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等等,他们的集体意识非常的薄弱。因此培养初入园幼儿的集体意识,对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目标的实施情况与总结
第一阶段的目标: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让我们的孩子喜欢老师,喜欢来幼儿园。这个目标的完成,不单单靠我们老师,是需要和家长们的配合才能做到的。
(一)具体做法:
1、从幼儿园的活动环境入手,给孩子营造一个非常温馨环境,让孩子感觉幼儿园像自己的家一样。例如在活动室里创设娃娃家,有床、有沙发等,并放置一些孩子喜欢的公仔、孩子的全家福等等。
2、在孩子的晨检牌上、椅子上、书包架、杯架上等都有孩子的相片或属于孩子自己的标记,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3、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在玩具架、图书区中都有意识放置一些相同的玩具、图书,避免孩子之间的争抢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经常摸摸孩子的头、亲亲他的小脸,问一问他渴不渴、饿不饿、要不要大小便,使幼儿觉得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他,爱护他,慢慢建立对老师的亲切感、信任感。
5、通过家长会、家长沙龙、家长学校讲座等形式,定期汇报孩3 子的在园情况、育儿的知识及家长需要配合的工作,与家长达成共识。
(二)情况总结
孩子第一次来幼儿园,将面临许多不适应:没有亲人,只有陌生的老师和同龄的小朋友;没有人整天围着自己转。相反,吃点心,玩玩具是不能随心所欲。面临着陌生环境对自己的挑战和冲击,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哭闹,这就是入园焦虑期。在新生进园前,我们先与新生家长进行了家长会,会议的内容都是家长们所担心的以及最关心的问题:我的孩子会不会吃不饱?会不会被欺负呢?等等。我们向家长说明孩子入园焦虑期的表现,在“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问题上,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向家长提出了建议和需要配合本班教育的工作。
日常教育工作方面,在这段非常时期,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从小事做起,每天给孩子一个拥抱、一个微笑,让孩子打从心里喜欢你,让孩子感受老师对自己的爱。大概两个星期左右,我班的大部分孩子都能开开心心地来到幼儿园,和老师打招呼、与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唱歌、跳舞等。
另外,还有个别的孩子由于有不好的行为习惯,来园情绪还是不稳定,孩子在园一些表现我们都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也向提出一些家长较好的育儿方法。例如:劳健炜每次来园都吃着奶瓶,不肯用杯子喝水。只要我们收起他的奶瓶就会不停的哭。经过我们家长沟通,知道原来炜炜在来幼儿园之前都很少用杯子喝水的,一直依赖着奶瓶。因此,家长担心孩子到了幼儿园不肯喝水,就让他一直带着奶瓶,4 使他更加依赖着奶瓶。于是,我们老师想办法让炜炜愿意用杯子喝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让他马上脱离奶瓶,而跟他说,“奶瓶是你的好朋友,你们来个表演吧!”我们让炜炜把奶瓶盖打开,倒少量的水,鼓励炜炜不用奶嘴直接喝,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我们都积极地表扬他,然后慢慢让他尝试用杯子喝水。在家里,我们也让炜炜把这个“表演”给做给爸爸妈妈看,然后慢慢地鼓励孩子用杯子喝水。经过一段时间,炜炜终于摆脱了奶瓶,学会用杯子喝水了。这天,炜炜婆婆开心地对我们说:“真的很感谢我们三位老师,我家炜炜会用杯子喝水啦!我们为此也感到非常欣慰。
另外,在第一阶段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孩子虽然来到幼儿园没有哭闹了,但只会依赖某一位老师。例如:炜炜来到幼儿园后,整天跟随着钟老师,只要看不到钟老师,他就出现情绪不安。升升每天来到幼儿园里,不愿意跟老师说话,就算到户外活动时间,他只会找一个角落呆着,不愿意跟小朋友一起玩。班上的孩子缺乏同伴之间的交流、分享,不懂得友爱互助。因此,我们将在下一阶段作为教育的重点。
第二阶段的目标:让孩子从“被动”到“愿意”参与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使孩子不仅喜欢和老师玩,也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通过游戏活动让孩子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从而萌发爱集体的情感。
(一)具体做法:
1、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一系列“爱”的主题教育。5 例如,我们通过情境故事《小朋友跌倒了》,教育孩子之间要互相帮助。刚开始,我们问孩子:“如果我跌倒了,你会。。。”小越说:“跌倒了会很痛,会想妈妈的。”亦亦说:“我会自己站起来的。”接着,我们再让孩子想一想,如果是你的好朋友不小心跌倒了,你会怎样做呢?林林说:“我会告诉老师听。”铛铛说:“我会把他扶起来。”。。。老师把孩子说的话做一个简单的小结,让孩子知道帮助小朋友是一件开心地事情。
2、在日常生活动中,教育孩子爱护公物。让孩子知道哪些物品、玩具等不是小朋友一个人的,而是全班小朋友的。让孩子知道如何保护好大家的物品。
例如:在活动区域活动《娃娃家》中,从“小熊宝宝为什么哭了”到我帮宝宝穿衣服、我帮娃娃梳头发、我喂宝宝吃东西”等。又如:在搭拼区中经常会看到小朋友拿出许多的玩具玩,撒到满地都是却没有小朋友送回篮子里。于是,我们从情入手,让孩子听一听,谁在哭呢?哦,原来是玩具哭了,因为小朋友把它们带出来玩了,没有把它们送回家。让我们一起把玩具送回家吧。老师先做一个榜样,轻轻地捡起玩具,按标记轻轻地放到篮子里,孩子们积极参与收拾活动。
3、结合一些传统节日,组织孩子进行一些游戏活动、联欢活动等,让孩子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
例如: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我们小小班与中班哥哥姐姐进行联欢活动。我们开心地观看哥哥姐姐表演唱歌、跳舞等节目,还一起分享水果、月饼等食物,让孩子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又6 如:结合“六一”儿童节,我们组织的“我最喜爱的一件玩具”活动,大家都把自己最喜爱的玩具拿来,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它,然后和大家一起玩,虽然偶尔也有争吵,但大部分幼儿都能与大家共享。活动后,我们把精彩的录像、相片播放给孩子看,让孩子回忆集体活动中开心的、有意义事,让孩子喜欢与小朋友一起玩,从而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4、通过区域活动,让孩子初步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经常在孩子们的活动中听到:“我不跟你(他)玩”这样的话,于是我便设计“大家一起玩”的活动,让幼儿以善良、平等的心对待自己的同伴,互相帮助,帮助弱小者。我班一名小朋友炜炜,由于他个子小,年龄也小,自理能力很差,于是我便设计了“我来帮助小弟弟”的活动,大家都很踊跃,特别是到午睡前后穿脱衣服,拿放小椅子等,都会有许多小朋友跑过来帮助他,让幼儿学会帮助有困难者。
在同伴合作方面,我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慢慢学会协商,能与同伴共同玩玩具。我班浠浠,总爱一个人坐,每到这时,我就鼓励他和大家去玩玩具。开始时,由我来与大家协商,逐渐我就鼓励他自己与大家协商。现在,他很喜欢和大家一起游戏了。
5、通过语言游戏、音乐游戏等,让孩子关注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
记得有一次,我不心割伤了手指头,细心的刘亦发现了,走过来对我说:“陈老师,你的手受伤了,我妈妈是医生,我让她开点药给你,好不好呀?”当时我感动得有些说不出话来。在早谈活动中,7 我们会围绕 “今天谁没来”的话题进行谈话。利用游戏“猜猜我是谁”等,让幼儿清楚地了解集体的每一个成员。
(二)情况总结
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了,我们的孩子变得更活泼了,愿意参与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活动,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一些较内向的孩子,如晖晖、炜炜、浠浠小朋友,从刚开始自己一个人坐着,不愿意跟小朋友一起玩,通过有效地教育活动及游戏活动,老师的鼓励下,到现在能开心地跟小朋友说话、看图书、玩游戏。
一次户外活动,我班的阳阳独自离开了集体,待点人数时才发现少了一个小朋友,于是我们四处寻找,发现他正蹲在草地上看蚂蚁。而他正看得起劲,根本没意识到离开集体的可怕。通过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孩子的同伴之间的交往比以往有较大的进步,部分较活跃、好动的孩子交往的主动性较强,而在他们交往中常常发现争玩具、吵闹、甚至有动手打人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反思:在集体活动中,只有“爱”是不够的。孩子虽然小,但是从小帮助孩子树立的规则意识,让树立孩子的集体观念,使孩子能适应集体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于是,我们将把常规意识作为下一阶段的培养目标。
第三阶段的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生活常规,初步树立规则意识。
(一)具体做法:
1、首先,我们从家长入手,通过家长会、网上班级、家园联系8 随时为家长提供培养幼儿自立自主的教育小方法,逐步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2、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如培养孩子自己吃饭、擦嘴、漱口,自己喝水、大小便等。老师要注意个别差异,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可在帮助下完成一份任务。
3、结合本班和实际情况,班上的三位老师共同制订了一系列的常规。如:课堂的常规、进区活动的常规、日常生活的常规等。
4、以儿歌、故事等教育活动,教育孩子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的方法。让孩子知道在集体中最安全,小朋友不能随便离开集体,并知道幼儿园是一个大集体,集体中有许多小朋友,不能因自己的行为影响和干扰他人。如在午睡时不能大喊大叫、安静进餐、午睡,喝水要排队,玩具要轻拿轻放等。
(二)情况总结
我们班上的三位老师做到目标一致。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不断地加强孩子的生活常规。这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我们必须重复地说、带着孩子重复地做孩子。毕竟孩子年龄小,虽然你这次帮助他们纠正了,但很快就会忘记,下次还要我们老师耐心地再帮助他们。因此,我们每天都要以120分的爱心与耐心来对待我们的孩子。
记得有一次,又到了收玩具的时候,浩文又再用力的扔玩具,其他的小朋友也开始跟着学。于是,我运用佟春凤老师所说的方法——“闭上嘴巴做”,直接走过去,制止他的行为。然后,用描述性的语言说:“玩具轻轻拿,轻轻放。”“哇,浩文学会了,我们给点掌声他9 ”接下来,不用我多说,孩子会跟着你说的做。每次孩子在排队时,总有个别小朋友喜欢插队的,我们总是耐心地说:“先来的小朋友排前面,后来的小朋友请到后面排队。”当遇到不愿意排后面的小朋友时,我们老师会直接走过去,拉着他的小手排到后面,还表扬他说:“哇,你学会了,大家会他鼓鼓掌吧!”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以故事的形式,教育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记得有一次,我们给孩子讲一个《小朋友迷路了》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讲一个小朋友与妈妈去逛商店的时候,因为自己的贪玩没有拉住妈妈的手,后来就迷路了的事情。当听到小朋友找不到妈妈的时候,班上有几个孩子都哭了起来。我们还从《不跟陌生人走》等故事来教育孩子,在外出游玩的时候要跟紧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是要跟紧老师和小朋友,一个人随意地走开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久而久之,孩子年龄虽然小,但仍然孩子在生活常规上比刚进园的时候跨了一大步,班上的孩子开始有规则的意识了。我们老师的教育工作也得到家长们的肯定和认可。
集体意识对年龄小的幼儿来说,具有相当难度,但在老师的耐心教育和家长们共同配合下,使孩子的集体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班上孩子喜欢来幼儿园了,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唱歌、玩玩具等。孩子交往之间虽然会有摩擦,但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在每次摩擦后,都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方法,慢慢积累经验,从而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对于提高孩子的生活常规的意识、孩子的交往能力、自理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孩子的10
每一个细节,持之而行,让孩子能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格。
在三个阶段目标的培养中,孩子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孩子从刚进幼儿园的哭闹、不愿意跟老师、小朋友一起玩,通过阶段目标的培养过程中,孩子开始愿意参与集体的活动,初步萌发热爱集体的情感。通过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加强常规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了孩子的集体意识。在目标的实施中我们不断总结、反思,积累丰富的经验。每当接触新来的小朋友,让孩子愿意信任老师,我们要更注意老师的行为,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让孩子知道我们是平等了。对内向的孩子要多一点的肢体语言,每天给他们一个爱的拥抱,知道老师是爱我的。在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老师要站在中立的角度,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每个孩子,多用正面的描述性语言来表扬孩子等。综上所述,对孩子进行集体意识的培养需要班上的老师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以及对幼儿的常规教育要持之以恒。
第二篇:培养文化意识
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吴忠芬
摘要:文章立足于《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提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从阅读、语法、词汇教学等几个方面渗透跨文化意识,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要实现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其中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个方面。同时,《英语课程标准》还强调,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中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受到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对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交际能力,以适应国际化的趋势,从而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顺利发展。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然而,在我国传统的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出于应试的需要,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很多学生掌握了较好的语言知识,却常常产生文化上的误解,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造成失败。因此,中学英语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减少乃至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二、英语教学中常见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两者从文化习惯到思维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在语言中,就必然造成对同一语句的不同理解和对同一现象或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往的外语教学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词不达意和语用失误的现象。这种体现在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文化中对个人隐私的尊重
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尽量避免如年龄、职业、收入、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因为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存在差异。在中国,询问别人年龄、婚姻、收入、体重等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在英美国家,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再如中国人习惯打招呼时说“干什么去?”(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和“你在干什么呢?”(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别人的话语,会使对方感到很反感甚至恼怒。因此,在与英语文化中的人交流时,有必要了解他们文化中对个人隐私的理解和范围,切忌在交往中涉及到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二)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不同国家的人由于长期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对礼貌的理解是不同的。英语国家please,thank you,sorry(请、谢谢、对不起)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词语。英美人在接受别人帮助时,会说谢谢,即使是家庭成员之间也会这样。而在中国,关系亲密的人总是说谢谢会显得生疏,这些词汇的使用频率不高。
中国文化讲究谦让、委婉和含蓄,英美文化提倡个性、率直和诚实。比如,中国人节日收到礼物时会客气一番,不当面打开礼物。而英美人士收到节日礼物会当面打开,并表示称赞和道谢:“Very beautiful!Wow!”、“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再比如,谦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辞时,尽管内心很认同也很高兴,但还是要对赞美之词否定或谦虚一番。而英语国家的人会用“Thank you”来接受这种赞美和鼓励,让别人分享被赞美的快乐。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念迁移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无意识地将本文化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迁移到其他文化中去,因此引起的语用失误比比皆是。如中国人崇尚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关怀他人被看成是一种美德。然而如果将这种关怀迁移到英语文化中,却常常导致语用失误,产生误会。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老人让座、帮老人拿东西、扶老人过马路等是有修养的表现。而英美国家的人独立意识很强,不想被看成弱者处处受照顾。例如遇到年长的外国人问候并主动搀扶,会使他们感到难堪;“您慢走”、“好好保重,注意身体”等关怀性的话语会让他们觉得自由受到干涉。
以上的文化差异说明,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交际能力。不了解英语文化,在英语交际中势必会遇到文化障碍,甚至会造成文化休克。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如果能够掌握语言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对文化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词汇教学中彰显文化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并正确运用词语。以“Go For It!七下 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为例,教师在教学动物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例如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经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诸如 “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底”等。但是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例如lucky dog(幸运狗),喻指“幸运的人”;big dog(大狗),喻指“大哼、要人、保镖”;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等。又比如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吉祥如意的化身;而西方人对龙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
第三篇:2018国企结构化面试模拟题:小小激励手段培养文明意识
www.xiexiebang.com
2018国企结构化面试模拟题:小小激励手段培养文明意识
中公国企小编为广大报考国企的同学们准备了国企面试热点、面试题目预测和国企面试热点重点解析,希望大家能认真阅读,积极备考国企招聘考试,并在国企考试面试中脱颖而出!
一、热点背景
五一小长假,国内多数景区景点都人山人海,旅游文明也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4月30日,在黄陂区木兰草原景区,9岁的小姑娘丁颜看到草坪上有个空矿泉水瓶,她跑去捡起来,扔进了随身携带的垃圾袋中。木兰草原负责人解释,小长假期间景区推出垃圾换门票活动,每天邀请300名游客捡垃圾看《花木兰·云中战歌》实景剧。
二、命题预测
针对武汉景区让游客捡垃圾换取门票的做法,你怎么看?
三、参考答案
每逢节假日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在各大景点争相上演,不少景区苦不堪言,然而武汉市木兰草原景区“垃圾换演出票”的方式,就很具代表性,不失为一种创新之举。
有了这样的激励举措,游客不但可以把自己在游玩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收集起来,从而避免了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卫生的现象,同时还可以把其他游客扔掉的垃圾捡起来,进而起到减少景区垃圾的目的。在帮助部分游客省了门票钱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样的举措宣传文明理念、培养文明意识、营造文明氛围,让文明的种子能够种在更多人的心里,尤其是未成年人。
通过“垃圾换门票”让孩子知道,坚持文明的行为,是可以受到外界的肯定与奖励的。今天我们的文明行为得到的是一张演出门票的奖励,那么明天我们还会得到其他内容和方式的奖励,这就是文明的正面激励作用。与此同时,部分游客主动以垃圾换取演出门票也大大减少了景区内垃圾的存量,减轻了景区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也就等于减轻了景区清理垃圾、维护环境的成本,对景区同样是件好事情。
武汉市木兰草原景区的这一做法,显然值得其他景区景点借鉴学习。除了让游客以垃圾换取演出门票,还可以推出诸如用垃圾换取景区门票、换取各种小礼
更多招聘请查看
www.xiexiebang.com
品、矿泉水等,同样也可以起到激励游客捡拾垃圾、爱惜环境的意识,倡导和培养游客的文明意识、文明习惯。当然除了奖励,适当的引导和适度的惩罚也必不可少,利用景区广播引导游客保护环境,对于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等的不文明行为也可以采取黑名单制度,奖惩并重,才能更好的维护景区环境。更多招聘请查看
第四篇:2018江西省考面试热点:小小激励手段培养文明意识
2018江西省考面试热点:小小激励手段培养文明意识
【热点背景】
五一小长假,国内多数景区景点都人山人海,旅游文明也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4月30日,在黄陂区木兰草原景区,9岁的小姑娘丁颜看到草坪上有个空矿泉水瓶,她跑去捡起来,扔进了随身携带的垃圾袋中。木兰草原负责人解释,小长假期间景区推出垃圾换门票活动,每天邀请300名游客捡垃圾看《花木兰·云中战歌》实景剧。
【中公命题预测】
针对武汉景区让游客捡垃圾换取门票的做法,你怎么看? 【中公参考答案】
每逢节假日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在各大景点争相上演,不少景区苦不堪言,然而武汉市木兰草原景区“垃圾换演出票”的方式,就很具代表性,不失为一种创新之举。
有了这样的激励举措,游客不但可以把自己在游玩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收集起来,从而避免了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卫生的现象,同时还可以把其他游客扔掉的垃圾捡起来,进而起到减少景区垃圾的目的。在帮助部分游客省了门票钱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样的举措宣传文明理念、培养文明意识、营造文明氛围,让文明的种子能够种在更多人的心里,尤其是未成年人。通过“垃圾换门票”让孩子知道,坚持文明的行为,是可以受到外界的肯定与奖励的。今天我们的文明行为得到的是一张演出门票的奖励,那么明天我们还会得到其他内容和方式的奖励,这就是文明的正面激励作用。与此同时,部分游客主动以垃圾换取演出门票也大大减少了景区内垃圾的存量,减轻了景区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也就等于减轻了景区清理垃圾、维护环境的成本,对景区同样是件好事情。
武汉市木兰草原景区的这一做法,显然值得其他景区景点借鉴学习。除了让游客以垃圾换取演出门票,还可以推出诸如用垃圾换取景区门票、换取各种小礼品、矿泉水等,同样也可以起到激励游客捡拾垃圾、爱惜环境的意识,倡导和培养游客的文明意识、文明习惯。当然除了奖励,适当的引导和适度的惩罚也必不
可少,利用景区广播引导游客保护环境,对于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等的不文明行为也可以采取黑名单制度,奖惩并重,才能更好的维护景区环境。
第五篇:如何培养语文意识
如何培养语文意识
——《慈母情深》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慈母情深》,精彩的课堂教学,潇洒的大师风采,让我受益匪浅。
综观整个课堂的教学,以诵读为主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语文的味。精彩的课堂,如一幅疏密有致、意境深远的国画,让人赏心悦目。课堂教学的精彩,不仅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从而懂得这样用语言文字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章的灵魂,它们在文中或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蕴涵深意。抓住这些词句设计教学,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所昭示的人文价值——慈母情之深„„教学中,王崧舟老师为了引导学生真切地感悟那深厚的慈母情怀,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鼻子一酸”的情感主线,成为导引学生解读的切入点,并恰当地链接了学生的质疑:“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感悟人物情感。这一切,在我脑海中定格的是如何培养语文意识。
语文是读的,是品的,是悟的,语文能力也在读中、品中、悟中慢慢接触语言材料中形成的。作为语文老师,更应时时思考:如何想法设法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浓厚兴趣,而不是抱怨他们语文眼光,文字直觉太差。毕竟读文字是读者自我判断、选择、反思、批判和创造的吸收过程。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对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信息、思想、情操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自己将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理解、想象、抒怀的结果。
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清楚地明白:言语教学永远应该是语文教学之根。我们提倡人文性并不是不要工具性,离开了工具性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每一个言语现象,关注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注意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有意识帮助学生开始构建或更新他们的言语世界,慢慢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眼光、文字直觉。
感受过大师魅力课堂、聆听过大师魅力教学的语文老师都知道,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在于他们紧紧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之根,以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语文气息,传递着语文意识。让我们从心底里折服、感叹什么是有趣的有效的真正的语文教学的同时,更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润物细无声”的语文意识的渗透、训练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