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学生考研数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校学生考研数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影响下,高校学生考研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其中不乏数学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高校学生考研数学的情况,文章对高校学生考研数学的现状展开了分析,了解造成高校学生数学考研成绩不理想的相关原因,从而针对性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实现高校学生考研数学效果的提高,帮助更多高校学生完成数学考研的梦想。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行各业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使得高校学生考研的人数逐年增加。虽然参加考研的人数非常多,但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考研失败。为此,需要加强当前高校学生考研现状的了解,分析考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这样才能够针对性解决问题,帮助考研学生完成考研梦想。因此,文章针对高效数学考研的学生展开了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分析
本文主要选择的调研方式是抽样法,选择的是某个大学的十个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作为调研对象,一共分发了三百份问卷,其中有两百五十五问卷已收回,回收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五。这其中约有一半人考上了研究生。
三、调研的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数学成绩低于90分的109人,进行了问卷分析,分析显示造成学生考研成绩较差的,主要是因为下面几个原因。
1.未建立起端正的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入校之后有40%的学生希望能够尽全力的将数学学好;41%的学生则认为数学成绩马马虎虎即可;15%的学生认为只要每次期末考试不挂科就好;剩余的那部分学生则认为数学成绩的好坏并不重要,会因为各种原因放弃对数学的学习。因为一部分学生在最初阶段没有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平时的出勤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也不甚理想。调查显示,约42%的学生从来不会缺席数学课,其余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缺课情况,甚至有6%的学生一节数学课都没去听。分析其原因主要是,22%的学生学习散漫,不愿意上课;17%的学生对上数学课缺少兴趣。作业的完成情况是68%的学生能够自主独立的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3%的学生选择不交作业;6%的学生则是花钱请别人帮忙完成作业;剩余的学生则会选择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
常言道“态度会影响一切”。学习的态度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这也是被很多的试验研究所证实。我国的心理学家做出过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喜欢、认真学习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成绩往往是优异的;而那些对学习缺少兴趣的,认为学习没有意义的学生,成绩往往都是比较差的。可见,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成绩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学习方法
调查结果表明,上课认真记笔记的学生有27%,其余的学生基本上不记笔记,或者是记的比较少。此外,从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上来看,有11%的学生经常和任课的老师交流,向老师提问题;51%的学生偶尔会提出一点问题;剩余的28%的学生不会提任何的问题。而在学习这块,14%的学生会在上课之前提前的预习;56%的学生认真的听课;68%选择做习题;11%的学生会选择和他人进行交流;11%会选择让成绩好的学生加以辅导。
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往往会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学习之前需要提前预习,也就是说要在老师讲解开始之前,大致的浏览一遍具体的内容,对文章的内容和框架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课堂上老师稍加点拨就能理解;其次,需要充分的利用好短暂的课堂时间,认真听老师上课,做好笔记,这样课后就可以少浪费时间在巩固上;然后,课后需要实时的复习,也就是说在课程结束之后,回顾一下老师教授的内容,看看自己能记住多少,然后再辅之以笔记和教材,适当的做些题目,加深理解;最后,要积极的参与同学之间以及老师的互动,和老师、同学交流学习的心得,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未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
研究生考试的科目众多,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要想在考上中有一个好成绩,每一个科目都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般情况下,考研的复习工作需要在大三就开始,也就是说能够数学复习的时间大大的缩短。
要认识到数学是所有考研科目的重要一部分,而且数学的特点主要包括长期性和基础性,所以考研具体可以分成四部分:起步、巩固、强化以及冲刺。在起步时,主要选择的是本科的基础性教材再加上适合首次复习的辅导资料,这个过程中的重点是全方位的整理概念、公式和定理,然后开始做题,这次的复习需要花一个学期的时间;巩固阶段的复习需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要深层次的了解到问题的原理和概念,构建完善的?n程体系,这个阶段可以适当的参加辅导班,按照老师的思路将数学的重点加以联系,这样会比自己复习效果好很多;强化阶段需要从两方面
出发,一方面,要从全面复习转变成重点复习,将学习的重、难点提炼出来;另一方面,要将掌握的知识点转变成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分析相应的解决措施
1.重视考研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加强
数学知识存在着非常强的应用性、系统性以及抽象性,大学数学知识更是如此。虽然高校学生进入了大学学习的阶段,但是对数学的认识还不是非常的清楚,不仅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学习态度也非常的不端正。因此,在开始进行数学课程讲解的时候,需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和目的,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精神。授课老师在进行数学知识讲解的时候,需要多采用轻松诙谐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多运用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或者是将理解方法编成一句顺口溜等,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需要加强实践应用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管理方面,需要重视严肃学风的加强,不能够存在旷课、迟到等恶劣行为。重视学生积极、健康学习心态的培养,正确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重视本科数学知识的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考研效率,需要加强本科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视。首先,需要加强本科数学日常教学的开展,选择优秀的教材内容,严格完成教学计划,并确保每个本科生都能够真正理解课堂知识点。其次,需要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重视考核制度的完善,科学化选择考核的内容。最后,将考研的知识尽早的延伸到日常教学中,在考试得时候,可以设置100分+20分的模式,让这20分的考试难度和考研程度相当。这样才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考研,为日后数学考研打下基础。
3.重视数学分层次教学方法的使用
我们都知道,对于不同的学生,不论是智力还是兴趣和志向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如果采用统一化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得部分同学不适应,为此,需要加强分层次教学方法的使用,更加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实现学生特长的发挥。在新生入学之际,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为了提高分层次教学的效率,授课老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采用合理化的教学方法。
五、结束语
总地来讲,加强高校学生考研数学现状的了解,能够有效分析当前高校学生考研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有效措施在实践中的应用,实现高校学生考研数学效果的提高。作为高校数学考研学生,需要加强考研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了解,并有效应用相应的解决措施,帮助自己完成数学考研的梦想。
第二篇: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集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活动,成为增强校园科研学术氛围、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中的班级意识逐渐淡化,学生管理工作阵地逐渐分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现。但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社团功能的正常全面发挥。本文主要分析论述了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意义,并重点就高校学生社团当前建设中存在的管理体制、活动内容、经费来源、指导教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分析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究出解决的对策,使得高校学生社团真正能够走健康向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 意义 问题 对策
所谓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经过学校批准的由“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 ①,也就是由部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校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有益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活跃在校园中的一种学生组织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学所认可和接受,并逐渐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中,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当前来看,甘肃省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数量多,学科覆盖面宽,而且学生参与也更加广泛活跃。据笔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各大高校大约有85%以上的在校学生都曾经参加过一个或多个学生社团。高校学生社团以其覆盖面广、辐射能力强,发展迅速等特点,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积极意义
(一)对于加强学校和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管理能力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场所和组织形式,是大学校园和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加强学校党政机关和学生的联系、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学生与外部社会的交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力量,培养一批具有政治觉悟较高、业务素质优良、战斗力强,能充分发挥知识才华的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目的所在。”②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基本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班级意识逐渐淡化,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出。
(二)、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术气氛浓郁,人员文化素质高。而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青年人比较集中的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性格开朗活泼,没有过多的社会压力和精神负担,因此在相对轻松的氛围里总是渴望了解别人,同时充分尽情地展示自我;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努力追求生活情调和文化娱乐。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正是因此应运而生。学生思想活跃,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一向积极踊跃,丰富多彩。据统计,兰州现有高校中平均校级学生社团达20多个,院系级社团更多,他们活动形式争奇斗艳,而且具有较高的活动质量,很多社团在校内外有很大影响。如西北师范大学的“阳光服务社”、甘
肃政法学院的“金盾服务社”、甘肃联合大学的“涛声文学社”等高校学生社团,因其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经分别被团中央和甘肃省相关部门进行过表彰。
(三)、对于辅助高校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开展学习竞赛、读书征文、科技竞赛及其他各类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了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或对本专业知识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陶冶了情操,锻炼了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③对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价值观念等都有着积极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形式,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对高校教育教学具有辅助的意义。
(四)、对于促进文化再殖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再殖作用。”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连为一体,成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课余生活以及社会应用等有机的连接枢纽;二是高校学生社团不断拓展其社会功能,力求与社会文化接轨、融合,从中获取作用力,并向社会发挥反作用力,促进社会文化再殖。
(五)、对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甘肃部分高校通过一些带有专业实践性质和多学科交流性质的学术类社团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学术讲座,举办研讨会、报告会等方式来推动在校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表明,这种方法不仅活跃了校园中的学术氛围,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另外,一些劳动服务性社团有利于其成员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例如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旗帜下便聚集着这样一群乐于奉献的人。他们不求名,不为利,显示出了新世纪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六)、对于学生张扬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以满足学生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为主要特征,为学生在某一方面展示、发展自我提供了发展空间。而当代大学生在关注社会,审视他人的同时更加关注发展自我,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他们的要求。为此,他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有待于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弥补。事实上,高校中部分校园社团组织已经显示了它们的这种功能。有些同学性格内向深沉,平时惯于沉默寡言,语言表达能力和日常交际能力较差,演讲协会向他们敞开了大门。有些同学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管理协会将着眼于培养会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样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会妥善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培养会员的组织活动能力。“取我之所需,补我之不足”是这类社团组织成员共同的潜在目的。同时,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与社会接轨,也为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促进自我社会化等提供了机会,加快了学生社会化进程。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误区分析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和高校在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管理、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和明显。无论从社团的数量,还是参加社团的人数来看,都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有人把高校学生社团称为学校的“第二基层组织”。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蓬勃发展,在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让人担忧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不够规范,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1、社团外部管理不完善。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进行粗口径划分管理,其中的大
部分挂靠在院系,一部分直接挂靠在校团委,一部分挂靠在校内其他部门(如党委宣传部、图书馆)。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是高校学生社团容易与挂靠单位密切配合,并在工作中受到较好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但是弊端也是很显然的,一是学校不容易掌握全校社团整体的发展情况,容易造成高校学生社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二是主管部门和挂靠单位职责不明,容易互相推诿,造成管理真空。此外,部分高校在社团建立、活动申报、考察评价等方面也没有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
2、高校学生社团内部管理不规范,社团对会员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是“进出自由”,学生只要愿意参加,社团负责人同意,发个“会员证”就可以成为会员,大都不经过资格审查,也没有相关单位的推荐或不会具有什么有效力的身份证明。离开社团更是随心所欲,社团活动想参加就参加,有事或只要感觉自己不乐意了,也不履行请假等手续,随时随地都可以退出。社团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一般的会员甚至退出都不宣布就销声匿迹了,产生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奇怪现象。导致高校学生社团出现“年年进人年年出,年年都是新面孔”、“大一进大二出,大三大四无人问”的现象。部分社团由于成立仓促,自身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不合理的现象。内部分工不明确,社团事务好像全是社团干部的责任。
(二)、社团活动简单化、商业化、娱乐化,缺乏持久性。现在无论是学术性、公益性还是体育性等社团的活动只停留在开会出海报、挂横幅的层次上,或者单纯以舞会、郊游等娱乐活动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内容,也就不可能让同学们从中受益。还有些高校学生社团做活动只是为了拉赞助,有太浓厚的商业气氛,让社员牺牲自己的时间,去被迫接受商家对产品的宣传,而对同学们却没有太大帮助。
(三)、指导教师有名无实,高校学生社团缺乏有效指导。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一般由社团直接聘请或由挂靠单位指定,但是老师的工作是纯义务的,不计工作量,没有劳动报酬,完全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支持着指导工作的进行。但是,由于指导高校学生社团工作量大,占用业余休息时间多,而且老师大部分都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很多老师不愿意担任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许多社团只是为了登记注册或为扩大社团知名度的需要才请老师挂个名。少数老师即使愿意,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很难持久地投入到高校社团工作中去,进行深入细致地指导。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学生社团都拥有1—2名指导教师,但是发挥的具体作用却不尽如人意,绝大部分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甚至连社团发展状况、是否存在都不知悉。只有一小部分社团,一学期才能邀请到指导教师进行一次学术讲座或交流活动。
(四)、对高校学生社团和社团成员的活动缺乏评价激励。目前,在甘肃省高校中,学生的评优、入党、就业等一切事关前途的大事,都只和第一课堂的学分和成绩直接挂钩,而忽视高校学生社团的存在和学生在社团中的所学知识和表现。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既想参加培养自己爱好、特长、能力的社团活动,又想得到所修学分,两者必然产生矛盾。大部分学生是顾此失彼,在两者之间疲于奔命,所以效果很不理想。
(五)高校学生社团经费严重不足,活动场地等设施不够完善。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收取会费、学校拨款、挂靠单位的资助和社会赞助。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还不是太雄厚,高校教育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发展
需要,所以一般高校给予社团的经费十分有限,有的甚至没有经费。靠收取的会费,一个社团一年也不过近千元,唯一有潜力可挖的就是社会赞助,但社会赞助的随机性很大,有时一次可获得数千元或者更多的赞助,而有时却没有一分钱进帐。这样,社团就会忽冷忽热,一波三折,有时活动多,社团发展活跃,有时却死气沉沉,处于停滞状态。由于社团经费的缺乏,导致很多活动策划无法付诸实施。此外,对于有限的社团经费,还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甚至出现个别社团负责人盗用或乱用社团经费的现象。另外,绝大多数社团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也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都是以游击队的面貌出现,社团特色难以展现。
三、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对策研究 如何解决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成为锻造优秀人才的熔炉,以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去改进和加强。
(一)、要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各项管理制度,使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发组建的群众性团体,自身的不成熟性导致在某些问题上不可避免出现偏激思想或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所以学校就必须对他们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使高校学生社团能够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学校要将学生社团纳入学校正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渠道,像高校学生社团的创立、重大活动的筹备、安排等均应按照一定的审查报批程序。其次社团的主管单位要统一,或者全部划归高校共青团组织,或学生处(工作部),总之要权责明确,责任到位。这样有利于高校社团规范管理,避免高校学生社团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不良现象。制订详细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等机构。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的成立注册、活动开展、经费管理、成员分布、考核评价、负责人的产生等诸方面内容。建立高校学生社团骨干、负责人培训制度。尤其对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应严格考评,把好“上台”关,可以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拔人才,确保将高素质、热爱学生社团工作、具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对不胜任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的学生要及时调整,对高校学生社团骨干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及骨干的较高素质,这也是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健康发展的保证。其次,高校学生社团内部要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社团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成员的吸收、考核、奖惩等。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建立党支部、团支部组织,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的党建、团建制度,已经建立党团组织的,上级单位要注意促使其真正发挥效用,不能是空架子,成为摆设。
(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项目专业化、多样化,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成为“第二课堂”。高校学生参加社团,往往是兴趣使然,如果参加后学到东西,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兴趣,如果学不到东西,就会很快脱离出这个社团。所以,高校学生社团一定要自觉增强软件建设,提高活动的含金量,克服因其他各种因素开展的社团活动简单化、商业化、娱乐化不良倾向。高校学生社团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业特色,适当加强活动形式的灵活性,要主动寻找与社团主题相关的课程为依托,聘请课程的主讲老师为高校学生社团的专业指导老师,通过开展讲座、沙龙、参观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同时,要加强和兄弟高校学生社团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校内校外高校学生社团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搏采众长,提高质量,从而满足广大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文化需求,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三)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配备要有保障,加强对社团的有效指导。高等教
育要求高校学生社团能够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中心,以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并贯穿于营建校园文化的始终。所以,给予高校学生社团以正确指导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数量、工作量离社团的发展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作用不能很好发挥。所以很有必要把一些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政治辅导员、班主任转到专门负责学生社团的建设、管理、指导上来,将学生社团作为学生工作的一个主阵地来加强师资的配备。同时,帮助高校学生社团聘请专业教师担任业务指导老师,指导社团围绕专业特色,高质量开展活动,提高社团的专业化水平。每个高校学生社团至少配备一个专职思想政治、社团管理等工作的教师,一个兼职专业指导教师。为了保持指导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可以将社团指导教师的考察评估纳入高校行政人员考评行列,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政策倾斜,将指导教师的社团工作量纳入教师的量化考核范围,在工资、福利、职称晋升中体现出来,激励年轻教师或专业教师踊跃投身到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上来。
(四)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社员的科学评价体系建设,使高校学生社团走上快速发展道路。对高校学生社团要进行分阶段、分项目的综合评价,可以将学生参加社团纳入学分制体系。学校要不断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宏观管理,引入激励机制,可在每一学期或一学年对校内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进行考察评价,建立晋级制度,好的高校学生社团在级别上优先升格,并在活动经费等支持上予以倾斜;社团活动开展不积极、质量不高,不能发挥作用的社团,进行降级或根据情况予以撤消或合并,在社团之间进行资源重组。学生参加一个社团,就如同已经选修一门课程,参加一学期社团活动经过考核,合格就取得所修学分。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为了获取学分而放弃社团或者因为社团活动而耽误了“学分课”学习的矛盾,杜绝“年年进人年年出,年年都是新面孔”、“大一进大二出,大三大四无人问”的现象。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尝试将社团活动学分纳入毕业条件之一,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额度的社团活动学分,否则不予毕业。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的优秀社团干部、优秀社团骨干要进行定期奖励,并且奖励的程度要和学校其他学生干部、先进个人相当,不要厚此薄彼。同时,在入党、选干、评优等工作中考虑学生社团的名额。
(五)保障高校学生社团经费投入,确保活动场地等条件建设得到改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员再努力,活动再有创意,没有经费支持,依然是空谈。前面谈到经费的来源问题,会费非常有限,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象征性的,而社会赞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高校学生社团要有活力,学校必须有稳定的投入,这是高校学生社团发挥效用的基础。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将学生学费的1%左右专门抽出作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专项经费。应该把各社团的经费统一由社团管理机构保管,经费的使用权归所属各个社团,管理机构和其它社团无权使用。这样还可以有效地监督社团的经费使用情况。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必须专款专用,社团负责人要定期向社团成员公布经费使用情况,严禁乱花乱用或挪作他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灵活的经费管理机制,将管理机构的流动资金通过奖励拨划,优秀高校学生社团可以得到经费上的倾斜支持。经费这一指挥棒要牢牢掌握在主管部门手上,这样就能够宏观掌握社团建设的进度和布局,并保证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学校要利用大学生活动中心,或根据社团专业特点为社团提供、建造活动场所,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总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必须在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上进行改进,“高等学校在外部机制上要给政策、给人员、给经费、给设施,在内部机制上要寻找高校学生
社团的依托点、凝聚点、结合点,研究其发展规律”。⑤只有这样,高校学生社团才能在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注 释:
① 原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手册》 2003年
②、③、④余杰、朱湘红《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 高等教育学刊2002年12月第4期
⑤ 李新红《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问题及对策》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3月18卷第1期
参考文献:
①余杰、朱湘红《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J]高等教育学刊 2002年12月第4期
②李新红 《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问题及对策》[J]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3月18卷第1期
③胡 敏 《大学生社团之现状及思考》[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6月第2期
④冯友梅 《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作用》网络
⑤刘金凯 《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网络
⑥陈 明 《关于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湖南理
第三篇:高校学生炒股现状分析
高校学生炒股现状分析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迎来了中国的炒股热,从学生到退休大爷,全国47%的居民表示有炒股经验。根据去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股票的发行从1991年的5亿股发展到2011年的367.19亿股,可以说继07年股市上涨之后就掀起了炒股的浪潮,炒股已经风靡全国上下。
而高校大学生在近年来可以算是炒股潜力军,高校大学生(特别是相关专业或者期望从事此行业的)比成年人更具国际视野,他们清楚的认识到炒股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学生是股市的新生力量,可以为这个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所以对大学生炒股调查是必要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参与股市的情况,以“大学生炒股状况”为主题,以问卷形式对西南科技大学生在校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作为国家“栋梁之才”对于炒股的态度、看法及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于我们大学生参与股市的意义认可程度,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以后的股市发展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二、高校学生炒股现状调查
(一)调查范围、方式、内容
调查范围:针对在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的大学生为对象,主要为本科生,无专业年龄之限。
调查方式: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并与接受调查者进行一定内容的询问,对特别影响大学生参与炒股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大学生况。
调查内容:主要是关于大学生参与股市的情况。大学生对炒股的态度及动机;大学生炒股的优势对及自己生活学习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炒股的资金来源及对股市的了解;大学生炒股未来设想。
(二)调查样本情况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5份,回收率达87.5%,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为107人占59%,女生为68人占41%,由于我校的男女生比例失衡,出现被调查男女生人数的不均衡。
三、大学生炒股态度及动机分析
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看,一部分学生对炒股是持大力支持的态度,他们参与炒股的热情还是比较高,认为不需要炒股的同学占一部分,其中30 %的人大力支持炒股,70%的人不是股民,而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是很多,加上资金的周转问题,普遍对股市及炒股的关注度一般,如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炒股方面的知识讲座,大学生对炒股认识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股市监管力度不满意的占了很大的比例为70%,可见对其信任度不够,而参加炒股大学生为40%,由于时间限制、不了解相关信息 没有兴趣、其他原因等没有参加过的占30%。
另外,大学生因为家里人在炒股并支持自己炒股而参加炒股的占炒股人数的29%,跟风炒股的占25%,想赚钱的占15%,剩下一部分为与本专业相关专业,炒股的原因就是想提前试一试,提高自己的专业性。结果如下图:
图1 大学生炒股动机统计
根据下面股市监管力度的图表,我们也不难想象,股市的监督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炒股的热情,也阻碍着股市的向上发展。
对股市的监管力度
满意30%
不满意70%
图2 对股市的满意程度统计
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股市的关注度不够,参与炒股的大学生很少,并且对其监管力度不满意,由此,应加大对股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完善的社会诚信机制,需要透明的监督机制,过程和内容的透明也会加大股民的信心与热情。
四、大学生炒股的优势及对生活学习的影响分析
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是整个社会的精英军,他们的学习能力强,精力旺盛,大学生炒股优势十分突出,他们自己认为自己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呢?49%同学认为学习能力强,快速掌握是大学生的必胜武器;20%认为大学生年轻,输得起;另外有老师、同学可以咨询也成为一些同学的选择;不过也有10%的同学对大学生炒股能力深表 怀疑,认为其完全无优势。大家可能是觉得大学生软件在手,而硬件却不是自己说了算,难免体现不出自我的优势了!结果如图:
图3 大学生炒股动机统计
在优势之下,炒股真的很适合这些年轻气盛的青年人,但炒股会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是无法确定的,调查结果显示,炒股也是有负面作用的,毕竟这不是学生哦该做的,他们必须以学习为重,并且承受能力也是不如在社会打拼的成年人。一些学生认为炒股对学习上完全没有影响,但在课堂上老是想着股票并且认为炒股耽误了一些功课和学习,并渐渐无心向学的也大有人在,也有一些同学被炒股改变着,他们认为炒股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认为现在专业的知识作用不大,给自己重新定位新的人生道路。当然硬币都是有正反两面的,每一样东西都需要大家合理运用才能发挥好的效果。图表可以清晰的反应出这些情况:
图4 炒股对大学生影响情况分析
综上所述,炒股相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自身的优势需要好好利用,同样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应该合理避免。
五、对炒股的未来设想
不凡在文章中说:“中国股市在未来要发展,必须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必须依靠企业发展。企业发展要有资金,要资金只有上市。以后中国的企业会全部上市。股市缺少资金承接怎么办?一是降低股价;二是扩大资金来源。股价可以到5分钱一股。资金来源可以发动全国人民炒股。中央总书记带头,全国公务员每人每年必须拿出20%存入股市,一年内不准抛出。城市每家,农村每村有电脑可以炒股。开户资金是50元,买10股起步。免税。开放夜市,每晚7:30-10:30开市。农民和上班族都可炒,T+0交易。”
这种想象下赚钱快不过炒股,现在中国所有大学全增设“炒股学”。许多大学生都清楚的意识到股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们打算加入金融工作中,有的立志加紧时机在金融界出人头地。亲身参与到炒股中,能够更加真实的感受金融的力量。
六、结论
经过这次对大学生炒股情况的调查,大学生参与炒股让大学生更了解社会动态,帮助大学生学会理财,炒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面的,我们应该客观的去评价。当然大学生自身的合理选择也是相当重要的,不要把炒股当做赚钱的方式,不要一味的跟风,更不要拿父母的钱去盲目的炒股,我们应该把炒股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量力而行。(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减负”的目的。因此,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推进高效课堂的顺利开展,虽然高效课堂成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观点已经被绝大多数教师所认可,但当前绝大多数的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 高效课堂的要求相去甚远。我个人认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与学生,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目前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主动的学。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严格控制着课堂教学进程中的一切。具体表现有:问题是由教师提供的,而不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学生往往无权主动提出问题;一切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数据是由教师提供的,不是由学生自己去获取的;所有作业、练习的评价依据也是由教师一手操办的,没有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和评估。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所形成的交往结构也主要由“教师—全班学生”、“教师—学生个体”的交往而组成。课堂教学的形式,往往表现为教师向全班学生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课堂,即使教师偶尔提问,也是教师与单个或少数学生之间单一的交往,不是教师学生间的多向交往,学生间的交互式交往更是严重缺乏。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学生只是教师的配角,教学活动的道具,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2是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稍微注意一下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过程,其一般模式不外乎为:“复习旧知—传授新知—课堂总结—巩固新知”。该模式反映了学校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的又一弊端—以传授知识为本位。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其它方面的教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沦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即便是在知识传授中,也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把学生掌握知识等同于记住知识,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记住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知识。教师问题的设计也都是一些记忆性的陈述性知识问题,学生只要略加思索就能回答,在数学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让学生记住现成的结论,轻视整个运算过程的推导。认为只要能应用结论去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至于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是用什么办法推导得出的就无需去了解知道,需要思考的一些程序性知识的问题,教师总是一概避而不问,这样,这种枯燥乏味的知识记忆式教学,严重违背了学习规律,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落千丈,导致课堂气氛低落。
3是以完成教案为目的。根据传统教学的观点,课堂教学必须按照进度有计划地进行。每节课无一例外地要完成规定的课时教学任务。这样一课时紧接着一课时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为此,教师的教案撰写就显得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案中,往往是关注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的安排,至于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学习能力,教学中间需要哪些方法能实现目标,怎样才能突破教学难点并没有加以分析。这就使得教师往往凭个人经验或通过模仿别人的经验撰写教案或抄写教案,至于怎样从学生的角度衡量教学步骤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目标能否完成,教学效果是否理想…….等情况。自己心中无数,也没有真正的去钻研。由于教师在备课时,把重心放在了备教材和教案的编写上,就导致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 如何传授好书上的知识,如何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如何控制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忽视了学生的学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紧紧围绕自己的备课方案,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完成教案为上课目的,不是根据学生对象的变化和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在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时,教师就突然紧张而感到束手无策,无法调控课堂,只能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思维回到教师原先设计的方案中。这就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更不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当然以上问题的存在我认为不完全教师,更多原因在于:传统教学的功能是传授知识,教师处于知识垄断的特权地位,试图包揽教学过程的一切。学生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他们很少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学生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更无法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抑制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大计。
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的关键。笔者认为教师在思想上要做到:
一、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激活思维;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
三、努力精心设计课堂,促进迁移。
一、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激活思维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所以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不限于知识传授,而是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完整的统一体。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去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让学生机械掌握知识的结论,忽视让学生意义理解知识形成过程的做法,加强知识过程的教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大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频度等方面的训练。一方面教师要扩大教学的信息量和知识面;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善于提出能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去猜想、争辨、评判,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努力创设条件和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法则、定律、性质的推导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时,教师不能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解决。对于学生在展开充分的独立思考过程中,提出的许多创造性的见解,我们应该倍加爱护和引导。因为这些见解是学生创造性的一种表现,如能得到及时的赞扬和鼓励,学生就会体验到莫大的成功感和自豪感,这些积极情感,反过来又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互为依存的一个活动的两个层面。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之上,要实现“教”的目标,需要“学”的密切配合和积极参与。因此,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高校课堂的主渠道,必须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主体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参与。此外,教和学的充分开展依赖于教学交往结构的完整。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忽视师生的双向互动,更不用说调用生生交往这一资源的作用。鉴于此,我们认为,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调动学生个体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要注重生生合作,群体参与这一资源的建设性功能。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开展学生集体合作学习,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有利于发挥合作学习的整体功能,有利于调用生生交往这一资源的作用。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通过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而且也使得他们的情意发展、社会性水平大大提升。当然,根据需要,我们也可以尝试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多种媒体组合的优化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课堂教学中那种死板的缺乏生气的单向度的教学过程,解除学生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氛围,创建多向度的立体交往形式,为学生的更优发展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
三、努力精心设计课堂,促进迁移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系统性很强,前后知识具有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应该运用知识的同化理论,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同化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新观念进人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作准备的传觉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新旧观念的同化过程。根据这个理论,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总是要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实际掌握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越多,则越能顺利地获得知识,即学习的正向迁移就越顺利。这就要求教师应在系统教学设计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备课。备课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是象以往那样从备教材出发,即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案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哪些使能目标,分析学生达到最终目标时需要哪些支持性条件,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同化和迁移。这样,我们的教师不但知道每个步骤怎样教,而且还知道每个知识点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避免教学过程出现只重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的情况。当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撰写的教案仅仅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依据。
在行动上就是要按照乡中心校提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具体就是模式是:
1、新课导入;
2、设定目标;3指导自学;
4、交流反馈;
5、提问导学;
6、组内探究;
7、达标检测;8预习引领。八步式教学。新课导入——创设情境
新课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并创设新情境的过程。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科学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新课,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导入新课,让新课导入与学生基础零距离。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创设问题情境,引人入胜,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创设生活情境,学以致用,使学生体验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创设实验情境,观察体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设定目标——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结果,是教学行为的指向与教学评价的尺度。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教学目标这只无形之“手”,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定向作用。同时,它也是检测最后教学效果的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环节师生双方都要明确教学目标,呈现目标时牢记目标,自学时围绕目标,反馈时深化目标,测评时巩固目标,小结梳理时总结目标。设定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功底的重要体现,它显示了导教导学的功能,为学生提供认知学习的方向性与指令性,其中学案的编制或基础问题的设置等是重要手段。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编制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对疑难问题的积极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看书,从而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自主学习。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和兴趣,本环节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围绕教学目标的基础性问题,难度不宜过大,要让绝大部分的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都能解决。
课内自学——解决问题
教师用教学媒体展示教学目标、针对目标提出系列程序性导读问题后,让学生自读教材,教师进行巡视、答疑、辅导。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较一般性泛读不同,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能明显提高,思维活动的局限减少,其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学习材料的分解、编码、重组时精力集中,阅读速度加快,识记知识较多。学生对照目标自学,领会教材内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努力做到“三到”,即手到、眼到、心到。在阅读方法上要分三步提高,即粗、细、精三个层次阅读训练。要求粗读知大意,细读钻字眼,精读明要领。同时要求做到“三标记”,即用“?”记疑难;用~~~~记重点;用———记需理解的注意事项、方法与技巧。教师在巡视中了解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指引优等生自主发展,重点对困难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并调整后续教学的目标和进程。交流反馈——暴露问题
学生通过自学,对教师呈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交流,中下游学生讲解、分析,优生点评、拓展,学会把问题理解透彻。学生交流评价时,其他学生暴露的问题是矫正补救的核心,也是学生展示才华,迸发智慧的关键,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学生质疑,自评互评,也可以是小组互评,竞赛对比,教师进行精要评价。
提问导学——深入问题
本环节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让学生在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对于教材中有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惑的地方,师生一起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问题或疑难,开始小组讨论。通过生生间讨论、交流、互动与对话,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深入问题,提高创新思维与质疑能力,最终领会科学的实质。教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中易错、易混、易漏的问题;不讲学生已经学会的内容、不讲学生自学能学会的内容、不讲怎么讲也不会的内容。
6课内探究——动手实验
本环节是第5环节的辅助部分,教师在充分理解科学探究目标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好探究教学,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探究过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基础。教师是探究教学的“向导”,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已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争取做到自己能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设置探究的梯度,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管理好探究活动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的内容和想法,总结探究的结果,不断扩展自已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最终落实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达标检测——检验效果
在新课结束前几分钟,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而进行互检互测。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组一起编写好学生的练习题,测试学生新课学习后教学目标达成率,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环节中,可让学生各学习小组或同桌邻桌交叉评定,记载测试效果,并留少量的课外分层作业。为体现科学知识的实用与趣味性,练习题尽量要结合生活实际,且不宜过难,要逐步递进,这样的达标检测不仅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勇气。
8预习引领
引导预习下节课内容。
第五篇: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和对策的研究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和对策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采用问卷形式,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在全面深入了解上海高校社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强化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社团向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运作进行探讨。认为高校社团发展在组织机构设置、社团活动定位、团委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加快改革、加深修养”的“四加”模式,以期对上海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字
高校学生社团 现状 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如今,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载体,参加学生社团,参与学生社团的管理、建设活动,是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拓宽视野,建立广泛的兴趣爱好的重要手段。如何强化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如何积极探索学生社团的运行、管理、发展模式,进而如何引导学生社团向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运作便成了摆在众多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以问卷形式,对沪上21所高校中的 912名学生以及其中16所高校的团委、463家学生社团进行了调查,在受访者中45.4%为男生,54.6%为女生;就学历分布而言,本科生占68.7%,专科生26.7%,研究生2.3%。在全面深入了解上海高校社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上海高校社团发展有所裨益。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上海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及分析
自从本市最早的全校性学生社团——华东师范大学草木文学社(成立于1978年)成立以来,尤其是在高考制度恢复以后,高校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社团又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这二十四年里,上海市的高校学生社团无论就其数量还是就其质量而言是在不断向着好的方面发展的。在这样一个学生社团大发展的时期,我们有必要小结一下学生社团之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社团的普及程度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一些数据:
表1:
是否参加学生社团是否
所占学生比例79.80%20.20%
表2:
身份一般会员社团管理工作者其他学生干部其他
所占学生比例35.70%30.80%21.50%12%
由表1可见,有79.8%的学生参加了学生社团,大大超过了2000年5月统计时的60%。由表2可知,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同时还是社团的管理工作者,只有更多的同学积极投入到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中来,学生社团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学生及学校团委对学生社团之满意程度
表3:
评价很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很差
学生12.10%39.50%40.80%5.50%1.50%
团委6.25%68.75%25%0%0%
表4:
目前社团与想象之差距基本上无差距有一定差距差距较大差距很大
学生17.20%61.80%16.50%4.50%
由表3和表4可见,无论是学生还是团委,对于高校社团是基本满意的,但也不否认社团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那么,究竟学生对于社团的那些方面不太满意呢?
表5:
在社团中未得满足之处所占比例
拓宽知识面14.80%
提高实践能力18.30%
扩大人际交往16.60%
提高发展兴趣15.60%
增强对社会认识23.40%
丰富业余生活11%
其他0.40%
由表5可见,社团在今后的活动中应多提供锻炼实践机会。
表6:
方面印象较好印象较差
社团活动质量18.60%19%
社团服务水平12.10%16%
社团对外形象17.30%10.30%
社团管理能力12.10%20.10%
社团收费情况9%14.20%
活动中的合作精神15.60%12.10%
社团工作人员素质14.60%6.10%
其他0.70%2.10%
表6中“社团管理能力”受到了学生们最大的质疑。同时,“社团活动质量”与“社团服务水平”也成为位列其后的不满意因素。
3、社团的功能与主要功能体现
表7:
学校团委对社团的定位所占比例
学生充分享有自由的松散型群众团体0%
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群众团体47.06%
学校有关部门团结、管理、引导学生群体的一级(类)学生组织35.29%
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理想志愿的学生自发组成的比较紧密的工作团体17.65%
表8:
学生对社团的定位(可多选)所占比例
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群众团体21.90%
学校有关部门团结、管理、引导学生群体的一级(类)学生组织6.70%
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理想志愿的学生自发组成的比较紧密的工作团体20.50%
学生充分享有自由的松散型群众团体5.50%
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19.60%
可有可无的学生团体2.20%
充分保障会员利益的团体组织8%
全体学生有参与权的开放组织15.70%
表
7、表8可见高校学生社团应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群众团体”,而非一个“松散型群众团体”。体现了学生与团委对社团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
表9:
社团存在价值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利益功能娱乐功能无价值
学生意见26.60%27.80%3.30%40.60%1.60%
团委意见44.44%50%5.56%0%0%
表10:
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可多选)学生意见团委意见
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19.60%75%
提高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26.40%93.75%
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20.20%100%
拓展课堂学习的知识13.50%87.50%
使具有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19.80%62.50%
其他0.70%18.75%
在表
9、表10中所作的关于社团存在价值以及社团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调查中,学生与团委两方面有了很大分歧。就社团存在价值而言,双方对于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则是这种价值取向错位的又一具体表现。
4、对社团进一步发展方向的期望
表11:
社团进一步拓展空间的可能性学生意见团委意见
有很大发展潜力,可拓展的空间还很大85.50%100%
目前状态正合适,没有拓展必要12%0%
目前发展过快,应缩小规模2.50%0%
表12:
制约社团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可多选)学生意见团委意见
社团的管理体制不顺16.40%43.75%
社团服务意识淡薄12.20%25%
社团活动缺乏新意,质量有待提高23.20%68.75%
社团没有形成自身的风格15.40%62.50%
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经费、场地等)25.30%75%
社团干部素质不高6.60%--
其他0.90%18.75%
表13:
当前改善社团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学生意见团委意见
社团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公开化37.70%68.75%
社团收费的合理化、透明化11%0%
着力提高社团活动质量,活动要经常化39.30%37.50%
社团干部素质的提高10.50%--
其他1.40%6.25%
表12中,学校团委与学生同时将“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经费、场地等)”作为制约社团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原因。表13可见,学校团委作为社团的管理者,更希望社团向管理的规范化、有序化、公开化发展,而更多地作为参与者的学生们则更注重于社团本身活动的质量。
(二)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问题
由本次调查可见,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机构不健全
学生社团的维持与发展远比创立来得复杂和艰难。调查中我们发现,众多学生社团在创立伊始就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完备的弊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弊病将成为桎梏学生社团成长的最主要因素。
2、各种外在因素的冲击
这里的外在因素包括来自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和来自社会经济利益的诱惑两方面。对于这样的种种因素我们并不能置若罔闻。一方面,这要求我们去思考如何将这种压力引向正面的方向去,同时也要求我们如何将社团培育成能缓解这种压力的场所。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经济利益的诱惑,高校学生社团首先应当摆正位置,调整状态,使自己能继续保持对广大同学的吸引力,还是应努力保持学生社团的纯洁性,不使自己成为商家在高校中的代理人。
3、共青团在学生社团运作中的作用,尤其是权威性没有体现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向团委反映社团问题的学生只占10.6%,学生对于在社团运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处理中缺乏对共青团组织的信任,4、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关注不够,管理方式方法不恰当
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学生社团控制多于引导、管理多于服务、管理上没有形成合力。
5、活动开展不理想,社团定位不明确
调研中我们发现,70%的学生每月参加社团活动次数低于3次,并且有78%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高校学生社团同理想中的有一定差距或差距比较大。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社团对会员缺乏长久的吸引力。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1、遵循“高度规范、充分自由”的原则,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对于学生社团必须有管理。这种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社团登记管理机构的校团委的制度管理和宏观引导,利用自身在制度建设上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共青团组织在学生社团中的权威地位。二是培养一支政治过硬、工作干练、在学生中有威信的社团学生干部队伍。社团干部是学生社团的核心,是影响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投入。
调查显示,虽然社团活动在大学生的生活空间的比重不大,但在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因此,学校的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社团对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作用,彻底改变学生社团只是“大学生玩玩、闹闹的东西”的看法,把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作为学校整体建设的一部分来考虑,加大对大学生社团的投入和支持。尤其是在经费上和制度上,要解决学生社团的经费短缺、场地缺乏问题以及指导教师不到位的问题。
3、广泛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加强社团的整体运作。
学生社团的影响几乎渗透学校的各个方面:不仅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教学系统,而且渗透到行政和后勤系统,渗透于德、智、体、美等各项教育内容中。在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上,要形成“校院系共管、党政团一起抓”的氛围。校级部门主要抓好学生社团的管理,院系具体负责在专业上指导各学生社团;党团组织负责社团的管理和组织活动,教学行政部门则应在硬件设施、经费上予以支持。在社团干部队伍的建设方面,校团委、党委组织部和各院系之间要积极配合,以选拔出最合适、优秀的学生,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社团的骨干,通过学生党员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在指导教师的待遇方面,校人事部门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待遇,以激发指导教师指导社团工作的积极性。在校团委的统一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院系的专业指导下,使学生社团在校、院、系各级层面都能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在学校资金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学校还应广开渠道,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化的运作模式,解决学生社团经费紧缺的问题。
4、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调查显示,当前学生社团在自身建设还是存在较大问题。如,社团主要干部和工作人员组织管理水平不高,活动准备不充分、临场处理问题的能力差;通知、宣传渠道不畅通;账务不公开,管理混乱;缺乏民主,“任人唯亲”;对社团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活动低水平重复;宗旨不明确,定位不准,难以满足会员的普遍需求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学生社团要从“以会员的需要为本,为广大会员服务”的宗旨出发,在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的领导和指导下,坚持自主性、突出主旋律、注重多样化、讲求高品位。在内部建设方面,要制定规范的内部管理条例,加强民主建设。通过定期召开会员大会等形式,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开放度,充分调动广大会员参与社团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会员的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同时接受会员监督,对那些不称职的社团干部和不适当的活动予以及时调整。在活动的组织上,各社团要根据本社团的宗旨,开拓思路,准确定位,围绕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整合广大会员的共同目标,不断丰富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社团活动的品位。同时,要注意做好每次活动的计划、宣传、组织和总结工作,保证每次活动都能按计划有序的进行;学生社团干部要以服务会员为宗旨,增强责任心,加强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学生社团还应注意社团资料的收集和本社团的形象宣传,注意本社团经验的积累,通过设计会标、会徽,制作社团网页,编印社团会刊、树立社团品牌活动等形式,加强社团的传承性、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形象。只有这样,社团才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社团才有生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社团才能彻底改变“玩、闹”的形象,真正成为大学生拓展素质的舞台。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