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的有趣 学得愉快
教的有趣
学得愉快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泉湖乡泉湖小学
张红莲
记得五年级一节数学课,我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内容,看着一个小小的小数点,给我的感觉是:一个词“单调”不生动,怎么教呢?看到教材中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小妖精的情境,我有了主意,上课前先让学生看着连环画在小组内讲故事,讲故事一定能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不出所料,学生争先恐后地讲了自己串编的精彩故事。讲到兴奋处,还有学生主动提出“老师,我们讲故事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呀,怎么尽让我们讲了故事呀?”。我特意给了学生充足的讲故事的时间,他们终于自我发现了本节课应解决的主要问题。“老师我发现了数学问题,主要是这个小数点儿在变化。”“怎么变化呢?大家愿意帮老师吗?”。七嘴八舌学生又开始交流自己的发现了。这节课我说的话不多,但学生很自然地也很有兴趣地共同探讨,争论,总结,发现了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我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有趣、愉快。
这节课给我带来的反思:由于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依据,是师生之间的中介物,教师如何用好教材,如何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产生兴趣与愉快中掌握知识呢?
(一)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众所周知,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抽象、枯燥,他没有什么生动的故事情节能吸引学生,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数学课中常引入童话、神话,生活中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他们感到学习
其乐无穷。于是乎进行授课,同学们才会聚精会神,竖耳倾听,讲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设疑、解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数学故事中用疑问的悬念产生惊奇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疑,提问在平静的学习气氛中投入一石而激起千重浪。继而学生为了解疑就会主动的进行探索,钻研。让数学课堂达到比较高的境界。
(三)创设表演情境等。在课堂中的学生在表演中身临其境,降低了思维难度,起点。比如,我让学生把“小数点”当棋子移动几位,当走了几步,跳了几格等,形成表象或生活化,学生喜与参与,思维活动总是趋于兴奋状态。
总之,学习需要动力,动力促进学习,兴趣使思维变得活跃。
第二篇:让学生学得有趣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组织学生为花坛写温馨的宣传用语,为教学楼内部选择格言警句、写凡人小语,为校园广播站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有趣有味地学。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会,你会,你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第三篇:以学定教 学得快乐
以学定教 学得快乐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昆明一位叫吴庆恒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如亲人般照顾喂养翠湖边的海鸥。当老人去世后,海鸥自发为老人守灵,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在教学中,从三维目标依次提出正确认读生字,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词句含义的能力,进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老人对于海鸥的深厚感情的教学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写作。因为课文有“老人对海鸥的关爱”“海鸥对老人的依恋”两条主线,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行文章内容概括练习的同时,着重学习“老人对海鸥的关爱”这个部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和解读,从教学的实际表现上看,是相当有效的。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引导
一、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
在学生阅读全文后,教师立刻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新人一样”。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师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寻找中心句时并没有一下子找到,现在想来,可能是教师太过心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毕竟文本还是比较长的,或者教师可以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课文的哪一小节写清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这样指向性就更明确了。
二.创设情境,以“爱”为主线
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我把这些内容分成四大块,也就是课件上出现的四段话,这四段的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第3小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与海鸥动作的字词。并采用师生对读,另女生对读的方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此外,第10节中“生动”一词的教学也较有特色,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你的眼睛会立刻生动起来。学生讨论得出在谈及自已心头最受的时候会有如此表现。如此一来,老人对海鸥的爱护自然不言而喻了。
当然,在教学第四段文字的时候,也存在许多问题。第4小节是通过老人那抑扬顿挫和亲昵的呼唤声感受到人鸥之间的那份默契、和谐。但教师在引导师时一味侧重“亲昵”,忽视了“抑扬顿挫”。其实,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抑扬顿挫”是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然后再请学生亲昵地、抑扬顿挫地喊一喊部长海鸥的名字,这样学生念出“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的名儿时,才会有那么份亲切,又有声音高低、长短、停顿的感觉。
另外,在教学10—13节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在几个学生谈到点的时候,并没有再让学生深入品读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鸥去滇池一处就挖掘得不够。
三、拓展资料的补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词更体现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图片、音乐、感性的介绍,抓“褪色”这个关键词,都能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似乎亲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教师又适时出现说话练习,请学生想象十我年来,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老人每天都怎么样,这么一来,老人的形象就非常鲜明了。
在具体进行说话练习的时候,学生对于“无论,老人每天 ”这个句式的前半部分该填什么有疑问,其实这格填的应该是一个选择型的名式。但学生似乎不够明确。其实,教师可以师范说一句,给学生一示范,就会减少之后说话练习的错误。另外,教师可以多提供学生一些情境,那么在之后的发言中学生就会更加觉得有话可说。还有一点也值得考虑,就是这个说话的练习放在此时出示是不是最佳?现在想来,其实放在第2小节中“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这句话教学时可能更合适。
四、练笔激发想象,现次点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原本设计这个环节的用意在于再次感受老人与海鸥的爱护、眷恋,但现在想来这个环节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一来时间不够充裕,二来这个练笔对学生来说一时间要完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线索清晰、结构完整,学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上总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缺乏教育机智应对。成功之处:
第一,充分的让学生读。语文教学要“读占鳌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第二,合作中互助提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尝试析疑、评价、研讨、感悟,够接受知识的更新、学习方法的辅导,同时尝试做简单的学习汇报,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能力训练的过程。
第三,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课文学完后进行创编献给海鸥老人的碑文。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情况设计的课文练习。特别拓展延伸阅读,贯穿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这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得几点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和逻辑性,却忽略了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结果的传授,却淡化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必须还教育以本来面目,在课程设计、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应结合实际进行重大改革,体现新课程标准下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和新的环境。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 学习环境 问题情境 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 生活应用我国借鉴发达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并结合国内学生的实际状况,于2001年颁布了数学课程新标准,标志着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代替了原来的传统模式——大纲指导教学。教学是课程标准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学过程改革必然涉及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这就向我们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面对这种挑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简单提出对高中教学过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
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通过交流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景、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游戏情境。比如在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课开头利用摇奖设置情境,掀起一个高潮。给出事件“选一个由两位数字组成的号码买张奖票,中奖”,请学生任意写出一个由两个数字组成的号码,如28号、02号、46号等,接着播放摇奖录像在学生的翘首期盼中“当场开奖”,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5、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自己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自学经验,要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比如说在进行椭圆的定义教学时,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两个同学一组用图钉穿过准备好的无弹性细绳两端的套内,并把图钉固定在两个顶点上,然后用笔尖绷紧绳子,使笔尖慢慢移动,看画出的是怎样一支曲线。通过动手操作使得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就不再那么空洞。教师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能够获得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的,数学课本是你的,三角板、圆规等此类学具也是你的,这门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助手,想学到更深的知识就要靠你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我们相信,乐于自主探索的学生,学习也定会越来越成功,对数学的认识也定会越来越深。
五、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三个方面的意识。具体到教学上,教师要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也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与高中数学教学.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3] 丁一,张剑.中学教材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汪国华.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路在何方.中学数学参考, 2004,4
[5] 黄翔.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课程教材教法, 2006,9
第五篇:谈阅读教学中教和学得沉潜从容和创生
谈阅读教学中教和学的沉潜从容和创生
余姚市大岚镇中 周巧斐
[摘要]阅读是被引领的再创造,这首先要基于读者于对文本真正的沉潜阅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容引导学生回归心灵的沉潜,真正进入阅读的境界,寻求新的创生和发展。
[关键词]阅读 教学 沉潜
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学生阅读的深层获得,宁可不要课堂的精致和精采表象,也要学生内心的宁静和精神获得的实质;宁可不要应试教育的分数,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终生发展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教师有轻功利而又有沉潜而博广的心,从容而镇定的态,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引导学生习得沉潜,获得从容,触发创生。
一、细读深研,教师沉潜于文本和更广义的阅读
1、师之沉潜是根基
一个教师必须有坚实的文学功底,有敏锐的语言感悟和审美能力。教师解读文本时,要有沉潜的心境,是目标文本阅读的潜,也是长期阅读的积淀。凝神静心,潜入文本深挖细思,洞彻感悟,有了深度,才能引领学生走进阅读深度;教师还要沉潜阅读更广义的读物,广泛涉猎,文学的,历史的,心理学的,教育教学的,才能拓广学生的视野。这样就不会拘泥于对已有文本的评论和定论,不拘泥于教参的解读分析。沉潜阅读,有自己的思考,并将自己的获得融入教学中,期待产生碰撞和共鸣。
2、师之从容为常态
为了自己不至于成为一个“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教师,教师要有以阅读思考为基底的涵养和功底,并且创建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从容面对阅读教学,从容应对学生的各种情况,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本真状态。并且将这阅读状态成为教学的常态,师生交流的常态,学生情感熏陶的常态,学生涵养和习得的常态。
二、心惟口诵,学生沉潜于文本语言的涵泳和习得
1、沉潜初读入文本
宁静的阅读气氛,能让学生全身心接触文本,在浑然不觉中,除去心中浮躁,真正走进作品,产生自我而真实的审美体验,于独立的阅读空间,尽情体验涵泳。
但我们的课堂一般老师都会给学生提出初读要求,甚至提出“以最快的速度阅读全文”,给出很多问题。提出要求也应该,没有任何阅读要求的阅读会放任自流,但初步阅读不要给太多要求,不能提太大而笼统的要求。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处在适当压力下,才能发挥最好效能,过大压力,反而产生消怠心理。如何创设一个能让学生沉潜的阅读课堂,是我们需要给予时间,给予解压,给予方向。
平时课堂阅读中,我不吝啬给学生多一点时间静心阅读。尤其我们山区学生阅读基础差,如果初读时间不充分,他根本没法进入文本,仓促进入分析就会架空,长久这样,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会将阅读当作休憩,等待答案,等待消磨时间,谈不上会自己的获得。学生没有压力,就能不知不觉投入文本中去。如学习《芦花荡》一文,为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凝神静读,充分体味独特的空灵而清新的语言,我放手让学生有充分时间自渎,接触作品中所呈现的景物和人物。此时他们安宁自然,触摸着清新自然的语言,感受着语言带来的精神愉悦,为下一步的分析讨论奠定基础。果然,进入分析时学生很感兴趣,效果很好。反之,他们最多将教师和参考书上答案,当作标签贴在相应的空白处,学生疲倦消极,读物的魅力消解得荡然无存。
学校新教师公开课《珍珠鸟》,这位教师开始设置问题“请你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珍珠鸟的哪些内容?”这样的问题,显然是太过大而笼统,学生在阅读时,没有方向,与其给这样的问题不如不给任何问题。后来这位教师教学过程中分解了问题:珍珠鸟原先对人态度怎样,后来又发生什么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才被引到了正常的阅读思维中,假如开始就能设置比较合理的问题,或者开始干脆就没有问题,那么就能使得开始的阅读使得学生能静心,及早进入文本中,进入语言中。
2、沉潜品读得意韵
语感的获得和对文本的理解,沉潜品读是功不可没的。如果语文课堂上缺失了品读过程,代之以机械分析,满足于问题解答,阅读何其枯燥乏味。语文到底要教什么?根本是在教言语。言语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形式,是需要欣赏的美。教学中只有牢牢地抓住文章“怎么说”,即“言语形式”这个根本,才会上出“语文味”。本人很注重让学生反复品读,把重点放在语言的涵咏和习得上,在一些重点语句中,含义隽永的语言里可以多几个来回,使他们敏锐的语感能透过语义的表层意义触摸到内在的意蕴,品出味道,读出境界,得出旨意,悟出情韵。
教《香菱学诗》时,我就让学生抓住文中描写香菱苦吟的动作和神态的词语,“默默”“出神”“抠”“皱眉”“苦思”反复品读,揣摩,还让学生进行换词训练,他们感觉到了这些词最能体现人物当时沉迷在诗中的情感。学生深深为香菱学习痴迷感动,也为作者将人物写活了,写神了的文字而感动,对名著经典语言有更直接更深切的感受。上《范进中举》时,我抓住范进发疯时那句话“噫!好了!我中了!”让学生反复品读,让他反复的这个句子在不同的场合,读出共同的东西,也读出一点微妙的差异。从而读出了人物长期压抑下对命运突然转变的难以置信,读出人物喜极而疯的癫狂情状,读出科举制度对人的戕害。感受人物独特动作和语言迁延激发了学生读原著的欲望,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课堂需要做的事情吗?
古人强调读书要做到“三到”中“口到”就是要做到朗读。北大教授钱理群说过,文学的教育,声音极其重要,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所以读是让学生用心感受的一种重要方式。褚树荣老师也说过,一堂没有朗读的语文课算不算真正好课,是值得质疑的。可见,只有诵之于口,才会思之于情,惟之于心,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解,拓展内涵,感受文章美的情韵,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能力。
本人上课非常注意朗读,自己范读,学生齐读,学生单独读;读全文,读段落,读句子。有意境的文章,更要朗读中感受美的情韵。八年级古文单元,我基本就以朗读为主线组织教学,学生朗读中感受钱塘江潮气势,感受张岱“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和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即使说明文,像《桥之美》语言极其富表现力,《苏州园林》语言充满画意的多样性,都很适合朗读。大胆以读为主线进行组织教学,学生们在朗读中学习感悟,享受着语言的美,感悟着动人的情韵。
二、从容填“空”补“白”,获得对文本洞彻而超越的感悟
1、善于发现空白
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高尔基说:“只有当读者像亲眼看到文学家向他表明的一切,当文学家使读者也能根据自己个人的经验,根据读者自己的印象和知识的累积,来‘想象’——补充、增加文学家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的时候,文学家的作品才能对读者发生或多或少强烈的作用。”也就是说读者阅读文本是一种再创造,源于文本又可以超越文本。阅读就是用理解和想象连续不断地确定和填补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的过程。文学文本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愈多,给读者留下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愈大,愈能激起读者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阅读活动也才会成为真正的精神享受。
我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从容地引导学生发现空白,填补空白。如教学朱自清《背影》,引导学生读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让学生抓住动词“探”、“攀”、“缩”、“倾”,发挥想象,脑海中再现父亲背影,体会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艰难,体会一种艰难困窘中更深厚的父爱。有这个典型细节的联想和想象来填补学生在人物描写刻画中经验的空白,填补学生情感中对父母琐碎而平凡言行关注的空白。通过这,他们很快联系了课文其他细节,再创造地想象,学生神色沉凝起来,理解不仅深刻,而且也体味到了写作上该怎样抓细节的问题,情感上也有升华和超越,开始关注平凡中的不凡,朴素里的真情。
2、理性把握空白
教师在阅读课上要设置有效问题来引导学生感悟属于语文自身的东西,而不至于上成政治课、历史课,科学课等其他课程。文本阅读不能太理性,但问题设计和引导必须有理性。
如上《竹影》一课,当时没有接触过新课程的我借班上公开课。我查阅了许多课件和教案,让我惊讶的是很多课件和教案设计,居然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当作教学很重要环节,让学生详细地说说它们的区别,并且还形成板书,或做成课件。还有文章中出现的一个细节,似乎也很受老师青睐,教师关注于那晚间影子头上的烟气是什么科学原理,让学生探究者有之,让学生查阅相关书籍的也不少,以为体现了新课程讲求合作探究的理念,用心
爱心
专心
课程的综合性。但我认为抛开了文本本质——语言,那么,这样的空白填补就真成了难以填补的空白。我们学习此文,更应该将文中作者以画家独特艺术审美眼光表现的语言美,和表现孩子艺术天赋的童真童趣的情趣美。我在设计时对此环节点到为此,将重点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描写的意境中和语言中去,默读中感受,朗读里品味,静思中想象。整个过程,从容地放手让他们自己说,自己读,着眼文本,又能有超越文本的感受。
阅读教学,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不要解释得过多过细,以自己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体验,更不要用教参或专家所说的“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思维,从容地放手,有效引导,学生完全能填补有意义的空白,获得必要的感悟和超越,这也是一种高瞻远瞩的从容。
三、发现与创生,亟待厚积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
1、从容阅读炼慧心。
师生长期共同沉潜而从容的阅读,能浸润学生真正品读文字的慧心,阅读教学就到了其真正需要的境。有了慧心,一切给人类的最美好的精神财富就能为他们所承继,所拥有,这就是我们阅读教学真正的指向和归宿。本人在山区任教五年里,培养了一些喜欢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艰难条件下,因课堂相处自然和融洽,经历了沉潜和从容的阅读,渐渐有了发自内心的阅读需要,获得了阅读的快乐。05届学生有很多学生在阅读课引导下喜欢迁延至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一些学生在三年里读完了四大名著,读了不少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已经是一种习惯,一种需要,而不是任务。一学生还在当年的阅读竞赛中获得宁波市二等奖,多人在作文竞赛中获奖。
2、厚积薄发得创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一美国教授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中国现行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去问题化的教育,提问成了老师的“专利”,回答问题是学生的“本分”。在文章的感知理解上,学生都不愿或不敢从自己独特视角出发,对文章作出创造性的解读,产生出创造性的意义,而努力去追寻、猜测教师或教参上的答案。一旦猜对了所谓“标准答案”,就意味感知的束和胜利。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被矮化与扼杀,阅读个性缺失,创造性更是被泯灭。如果学生总是处于这样的状态下的阅读,即使有积累,也没有创新。
其实,我们的阅读在积累同时更为了发展,教师让学生在阅读中更要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自己,成就自己。一个长期在沉潜,从容,民主的阅读氛围中熏陶出来的学生,相信会有自己的思想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学习孔乙己这个人物,学生提出来他值不值得同情;课外阅读《宋定伯捉鬼》学生认为那鬼很善良,把宋当朋友,而宋却出卖了他,连鬼都不如;学习《变色龙》学生说奥楚蔑洛夫固然可恶,但生活中这样的人能不断往上爬说明了什么?阅读《卖油翁》,学生提出,文章告诉我们不仅仅是“熟能生巧”,对陈康肃公不能简单评价为“骄傲轻狂”,他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自信,宽容,等等。学生们不断发现,不断认识,既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也不断丰富世界观和人生观,用心
爱心
专心
也培养了求异、发散思维。厚积薄发,创生新的知识,也创生思想。
阅读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教学最终归宿和本质是人,是心灵,是精神获得。阅读课堂里创设一个能让学生浑然入境的氛围,就要培养学生沉潜阅读的习惯,深入感悟又不断超越旧我。作为引领者的教师首先自己应该爱阅读,沉潜于阅读中,沉潜于丰富多彩的文学境界里,沉潜于更广义的阅读世界。既而从容地引导学生徜徉文本,在诗情里点燃思维之火,在文意中触发心灵感应,用美陶冶情操促成心灵成熟和高尚。其次教师要懂得阅读的真谛,懂得引领,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总之,阅读教学,惟其沉潜始得从容,惟其从容,始得创生,进而迸发出新的创造的思维火花,真正促成人的发展,升华人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3、阮班莲《新课程下语文阅读课怎么上》《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12月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