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人
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人
形成边塞诗派的各种因素:
1、战争——安边
拓边
2、关心——边塞生活
3、文人——失意
第一节 高适
高适:前期:功名未就,报国无门。
漫游燕赵,体验边塞生活,与李白、杜甫结下深厚友谊
后期:安史乱后,仕途遂顺,创作渐少
诗歌内容:
1、边塞诗:《燕歌行》:
岑参:求仕未成,结识名士,显露头前期:出仕前——抒写怀才不遇出师——战败——被围——结局(死斗)
现实主义
2、反映民间疾苦,关心人民生活:
《封丘县》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
3、咏怀送别诗:《别董大》第二节
岑参
角。两度出塞,皆不得意。
中期:出仕后两度出塞
——大量边塞诗问世
后期:三度为郎,两调外任
——诗歌多壮志难酬之慨
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奇——奇景
奇事
奇情
奇寒 边塞诗:风光——奇异:严寒、狂风、热海
(浪漫主义色彩 爱国
主义热情)
战争——悲壮激昂
乡思——情深意浓
民族交往——关系融洽团结
第三节
王昌龄、李颀等诗人
王昌龄——七绝圣手 边塞诗——歌颂边关将士
爱国热情: 《从军行》
四、五
——抒写战士“边愁”:
《从军行》
一、二
——揭露战争弊端:
《代扶风主人答》
《出塞》——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小诗:写宫女、思妇:
《长信秋词》《闺怨》 王之涣: 《凉州词》《登鹳雀楼》
第二篇:盛唐诗人
盛唐诗人
第一节 盛唐边塞诗人
一、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颀、高适、岑参等,其中高适、岑参又为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合称“高岑”。
二、王昌龄:
(一)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写离情,写自己要光明磊落、坚持操守。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觅封侯:指从军,立下军功,以取得封侯的爵赏。
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宫怨诗
(二)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二句写战士守边环境的荒寒;第三句写战事的频繁和残酷;第四句展现战士们为国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二句:写景“月照边塞”,烘托出边地荒凉;叙事,说征人常年征战,有家不得归。同情战士久戍的痛苦,希望国家将帅任用得人,边防稳固。
三、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二句写边地的壮阔荒寒,三、四句写征人久戍思家的怨情,但怨而不失其壮,能自我排解,胸襟豁达。
四、王翰: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表现战士慷慨出征,视死如归的豪情。
五、高适:
(一)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边塞诗代表作《燕歌行》
内容:
1、赞美战士慷慨出征、死战报国的英雄豪情,“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2、同情战争给普通家庭造成的痛苦,“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3、揭露军中的苦乐不均,将帅的不恤士兵和无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刘湾“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
曹松“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五、岑参:
(一)代表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写塞外八月飞雪的景象。在他人眼中荒凉可怖的边塞奇寒,岑参看来却是充满“奇情异彩”。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先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来势逼人的敌兵,意在反衬下文的汉家将士。再写天气苦寒,还是反衬军纪的严明,汉家将士的无畏,并预料战事之必胜。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比较:
高适观察思考比较深入,更多地看到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看到战争非正义的一面,诗歌豪迈中有现实的沉重感。而岑参用绚丽的笔调写边塞的异域风光,用豪迈的口吻歌颂将士们不畏艰苦、慷慨报国的英雄豪情,岑参的边塞诗奇丽豪放,乐观昂扬,更具浪漫主义色彩。
六、小结唐代边塞诗:
1、题材内容广阔丰富——边塞风光的刻画、建功立业和报效祖国的豪情、戍边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军中苦乐不均的揭露„„
2、意境宏阔,基调豪迈,最能体现乐观自信的盛唐精神。
第三篇:边塞诗人
盛唐边塞诗
【摘要】边塞诗是盛唐诗歌的一个重要的流派,盛唐边塞诗歌在当时繁华强盛的国家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的优秀边塞诗人与诗歌,其在抒情内容、风格、艺术特点上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朝代的创新立意。盛唐边塞诗歌是盛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盛唐现象的一个重要表现。
引言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是唐朝最繁华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时期。在此期间,经济空前的繁荣昌盛,国力空前的强大,政治空前的稳定。文化迅速,对外交流频繁且范围一直在扩大,是唐朝的全盛时期。而所谓的“盛唐气象”是从盛唐时期的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来说的,这个时期的诗歌风格雄浑壮阔,意境深远,充满活力,诗歌创造有了新的发张,融入了更多的新元素。这个时期诗人大胆创造,发挥想象力,结合无限优美广阔的意境,创造出了一首首至今还为人吟唱的诗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时期的诗歌风格,具有了属于“盛唐”的气势以及特点,这是其他时期的诗歌无法匹敌的。
由于这个时期国力的强盛,政治的开明和文化的交融等原因,在这个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例如李白,杜甫,王维等;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而边塞诗就是其中有影响力的一个派别。
盛唐的边塞诗是在此期间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这种诗歌流派长于七言,主要是描写边塞的美丽别致的风光的边塞的战争生活。这个时期边塞诗歌的思想表现了征人的无限思家之情的、思妇的闺怨之意,大多数具有爱国的思想感情和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显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悲壮雄厚,慷慨激昂,激情洋溢。在这个时期,许多诗人在用自己的语言抒情方式记录下了属于这个时期的独有的边塞诗歌的魅力,他们用不同风格上的诗歌表现了边塞的情与景。其中著名的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等。
一、抒情内容与方式的创新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歌写景抒情的方式,无论是平中见奇,还是悲中见壮,始终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努力争取前进的精神,很好的诠释了“盛唐气象”。以往的朝代,边塞诗一直是以一个“悲惨凄凉”的形象出现在诗人们的诗歌作品中,其中主要描写的是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民百姓、国家的危害,造成国家的萧条冷落,在诗中,我们往往可以看见诗人对战争的厌恶痛恨之情。这个时候,战争时,是诗人忧国忧民的寄托,是痛恨战事情绪的发泄之地。但是在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却是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描写战争的残酷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再是这个时期唯一的主题。
在盛唐的边塞诗歌创造当中,其中的情调可表现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例如,杨炯《从军行》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介书生投笔从戎、赴边参战的全过程,表现出诗人慷慨出塞、安定边防、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在诗中诗人直舒怀抱,直接表露自己的理想壮志,点出百无一用是书生,何不仗剑边塞行,杀敌报国、将功立业,充分体现了积极向上,追求军功的精神风貌;而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功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更是直接的表达为建功立业、扬名立万而不惜牺牲的精神。
盛唐的边塞诗也有细腻描写思妇的闺怨之情,如王昌龄《闺怨》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思妇乍见“杨柳”便触发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萌生出了教后悔自己的夫君“觅封侯“的念头,可见这思妇的哀怨和思念该是如何的强烈。
尽情的表现歌颂边塞的风光美景,也是盛唐边塞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著名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接形象的表现出夕阳西下,边塞大漠旷阔无垠,孤烟与落日相陪衬的边塞壮阔的景象;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写出了边塞的奇异风光:白雪纷飞,散落枝头,似乎是满树的梨花灿烂,在这边塞寒冷的冬季却似乎能看到春季一般的美景,真的算是边塞风景的一大景观了。
当然,盛唐的边塞诗也有荒凉的一面,也有抒写战事的残忍的一面。杜甫在《兵车行》中曾经写道“武皇开边意未已,边亭流血成海水”,这首诗歌生动而朴实的表现出战争带来的危害。但是,盛唐描写战事的边塞诗,虽然悲凉凄惨,但却依旧不乏豪迈奔放,自然洒脱的风格。盛唐边塞诗人的这种坦然笑对死亡、洒脱不羁,这种对壮阔而荒凉的边塞的另类的不同寻常的赞美与欣赏,这种寄予在边塞诗中的豪情壮志,只有在盛唐时期才会有所爆发。在国力强盛,国富民安,民族意识高涨,民族信心强大的情况下才会有如此高涨的、特别的、不同于其他时期边塞诗歌的情感倾向。
二、与众不同的原因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如此的与众不同,空前繁华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原因的,最主要的便有以下几点:第一个原因便是盛唐时期国力的强盛。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各民族间的交流到达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顺畅程度,对外空前开放,对外交流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促使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生活文化交流达到顶峰,为边塞诗歌注入新的元素;思想高度活跃,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的、朝气蓬勃的向上发展的趋势,给人以富有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有助于当时诗人们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澜,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盛唐边塞诗正是在唐帝国所开创的空前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一肥沃土壤里迅速成长繁荣的。
第二个原因便是: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创作心态。在盛唐时期,国富民安,促使那个时代的文人雅士具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在那个时代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寻求属于自己的一片官场之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那个时代,许多诗人们保家卫国,壮志满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那个时代,许多诗人们以洒脱豪放的心态看待战争,以淡定自如的方式对待死亡。
第三个原因便是在边塞军旅中有一种类似于建安诗人的写作环境。将帅们能文能武,文武齐全,他们招揽诗人入幕,使得诗人得以接触边塞生活和战争场面。于是,边塞的壮观的风景与战争的悲壮场面促发了诗人们的创作意识,产生了新的写作意识,因此诗人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创造出了属于盛唐时期的边塞诗。
边塞诗历史渊源悠久也是边塞诗繁盛的原因之一。先秦的《诗经》、《楚辞》,秦汉时期的汉乐府中均有描写战争的篇章;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诗渐多;隋和初唐,边塞诗更趋繁荣和成熟。这些都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开了风气,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三、艺术特点 写作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积极建立军功的豪情壮志,边塞地区生活的艰辛困苦,边塞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思妇的哀怨愁情;另一方面包括边塞的无限秀丽壮美风光,边疆地区的地理,各个民族的风情和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意象宏阔:于大处落笔,把情感寄寓在绮丽的壮景之中,写景抒情,寓情于景,从而达到很好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使作者的情感在诗歌欣赏中得到很好的凸显。
基调昂扬:诗歌气势流畅,语言优美华丽,富有崇高感,字、词、句之间相互配合映衬,感情基调得到很好的提升。
体裁兼善:无论是诗歌行文还是律诗诗绝句都有流传千古的典型范文,题材多样而且得到很好的完善。、四、结语
盛唐边塞诗描绘自然风光,描述战争战事,表达诗人的爱国思想,陈述诗人的豪情壮志,更有表现思妇细腻的哀怨思念之气,可以说是细腻绵长与热情奔放共存,把诗人的情感表现提升到了极高的境界。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反映当时现实的一面镜子,真实,热切。它用真实真切的情感,肯定了生活的意义,唤醒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情,给以人们积极乐观向上的动力。它丰富的内容以及题材范围更是盛唐繁华社会的最好体现,此时的边塞诗因为盛唐的强盛繁荣而发展创新壮大,而盛唐的繁华景象也在此时的边塞诗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第四篇:盛唐边塞诗人尚武精神解析(投唐都学刊)
盛唐边塞诗人尚武精神解析
马 桂 启
摘要:边塞战争促成了盛唐时期民族的统一和社会的繁荣,受到了朝廷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获取军功成为当时成就功名的出路。于是诗人们顺应时代的需要,投笔从戎,创造了大量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气象雄大,恢宏豪迈,充满了尚武精神,对战斗精神教育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边塞诗 尚武精神
盛唐时代的边塞诗气势磅礴、雄奇高亢,充满爱国激情,令人振奋鼓舞,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以边塞战争为背景,盛唐边塞诗歌颂战场军功,塑造军旅英雄,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体现了强烈的尚武精神。深入分析盛唐边塞诗的尚武精神,对于开拓我军战斗精神教育的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战斗精神教育的感染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功名只向马上取—盛唐诗人尚武精神的产生背景
在中国古代,中原农业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生存斗争延续不断,游牧民族经常在中原秋黄粮丰之时南下抢掠。秦为抵御匈奴而修筑了长城。到了唐初,中原内地则遭受着突厥、吐蕃和契丹的严重侵扰。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七月,突厥人颉利可汗率军10万余人大掠朔州,太原唐军张瑾部全军覆没;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颉利趁“玄武门之变”,亲率10余万骑兵进占武功,威胁长安,后被李世民智取而退。为解除突厥人的威胁,朝臣建议修复和加固长城,李世民晓谕臣民:“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①!”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军备战,为发动边塞战争创造了条件。630年,唐灭东突厥,657年,唐平定西突厥;唐还与吐蕃征战了200余年,至851年,吐蕃衰落。
唐朝的边塞战争,尤其是前期的拓边之战促进了民族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为唐朝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在声势浩大的边塞战争中,唐王朝创建了统一的大帝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繁荣、强大和光辉的时代,文治武功显赫于世,国运天威震慑四方。由于边塞战争事关国运兴衰,唐王朝对战场上有功人员给予高度褒奖并委以重任,以鼓舞士气,激发战斗精神,于是唐初社会就开始形成了向往边关、渴望军功的社会风气。“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敦煌曲子词《生查子》)正是这种风气的集中表现。
二、感时思报国—盛唐诗人尚武精神的价值取向
上述社会风气引起了唐朝诗人的群体性高度关注。浩浩荡荡开赴边塞的大 ①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第3900页,西安出版社。
军,不时传来的胜利捷报,无不使诗人们受到鼓舞,激起了心中强烈的创作欲望,形成了盛唐诗人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洋溢着浪漫色彩的时代精神,于是边塞诗应运而生。初唐四杰杨炯在《从军行》中宣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为这种崭新气象奏响了铿锵的第一声。伴随着边塞诗的兴起,涌现出了一批擅长创作边塞诗歌的杰出诗人。他们创作的边塞诗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成为唐诗这座诗歌艺术高峰之上的璀灿明珠。尽管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早有雏形,唐以后亦继续出现,但是,能够在诗坛上发生如此重大影响、形成如此宏伟局面的,却只有唐代的边塞诗。这根源于唐朝诗人的人生价值追求。
唐朝的前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并达到高峰的时期,政治较为开明,统治较为宽松,这为新兴的知识分子、文人墨客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边塞战争关系国运沉浮,更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诗人们则感时而动,顺势而发,投笔从戎,远赴疆塞,代表当时潮流的杰出诗人,几乎都涉足了边塞诗这一领域。当然,“学而优则仕”,在已经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唐朝,诗人们当然也有强烈的求取功名之心,但是“功名只向马上取”(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他们能够把奔赴边塞、报效国家作为求取功名的途径,体现强烈的使命意识,这就把他们个人的价值需求与时代的呼唤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因此他们因自身价值需求而外显的投笔从戎、驰骋疆塞的行为总能得到朝廷与社会的肯定和褒奖,不断得到激励和鼓舞。这就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艺术潜能,使他们以最大的热情去实践,去书写,不断地进行艺术创造,铸就了后人无法逾越的诗歌艺术高峰,也成就了一大批千古流芳的盛唐边塞诗人。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用诗句“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对这一历史现象做出了概括和总结,而“男儿本自重横行”的高适则是边塞诗人价值追求的成功实践者;高适出塞归来曾官至节度使、封渤海县侯。岑参的经历则更能说明盛唐诗人的价值取向与他们的艺术成就的关系。岑参在未出塞前,一心不忘获取高位,无奈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致使他的诗歌的内容多为感叹身世,写景赠答,缺少深刻的社会意义;戎马风尘的边塞生活,大开拓了岑参的诗境,最终成为与高适齐名的边塞诗大家。
三、击剑酣歌当此时—盛唐诗人尚武精神的动力源泉
唐朝前期尤其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艺术风格雄浑豪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时的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社会的高峰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就是人们熟知的“开元盛世”。宋代的诗论家严羽曾经用“盛唐气象”来称赞唐代开元前后的诗歌,而“盛唐气象”这一文化魅力在边塞诗中的体现更为突出,边塞诗人们用乐观高亢的基调和恢宏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全盛时期 2 的精神风貌。盛唐边塞诗总体上都以积极的审美观念反映了人民为强大国力所激发起来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这种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是边塞诗尚武风行的动力源泉。盛唐边塞诗大多是英雄尚武的赞歌,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忠君报国做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战场军功作了热烈的颂扬,如“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与妥协的政策,例如“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王维《送刘同直赴安西》)。
四、男儿本自重横行——盛唐诗人尚武精神的表现形式
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了边塞诗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崇尚军功的历史背景、投笔从戎的价值选择、气势恢宏的民族自信使唐朝边塞诗人们确立了尚武的创作风格,对进步的边塞战争和各族人民的边塞生活作了精彩的描绘,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进取等唐朝社会的精神风貌,形成了一条多姿多彩的艺术画廊,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充满了阳刚的气概。大唐帝国版图辽阔,那一望无际的广阔原野,巍然险峻的高山奇峰、奔流不息的长江大河、荒野茫茫的戈壁沙漠,都是盛唐诗人写不完道不尽的诗歌题材,表现了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风采,歌颂了建立军功的理想,“不作边庭将,谁知恩遇深”(张说《幽州夜饮》)。他们往往不注重战争血腥场景的细微刻画,主要着力于英雄人物意气风貌的表现和边塞景物、生活情趣的描绘。
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从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我们可经看到一种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忠君报国思想;从岑参的“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我们又可以看出一种横扫敌患、靖定边尘的自信自强精神;从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更能看到唐朝诗人向往边关、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高锐.中国军事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4.张晓生.历代兵诗窥要[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5.刘全胜.汲取军旅诗词的战斗精神[J].《解放军报》2007年1月17日第七版
通 联:(710025)西安二炮工程学院文法教研室,马桂启 副教授
电 话:*** *** 3
第五篇:盛唐—诗人的时代
群星闪耀,无以伦比(群星璀璨,各放异彩)
——盛唐,盛产诗人的时代
一、古代诗人的绰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因诗人的性格或创作风格而起
如李白诗飘逸,人称“诗仙”;杜甫诗以典雅著称,被誉为“诗圣”;李贺诗奇崛冷怪,人称“诗鬼”;白居易吟诗成癖,如同着魔,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人称“诗囚”;刘禹锡性情豪迈,意志坚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骆宾王喜爱以数字入诗,人称 “算博士”。
2、取诗人作品中的出彩之词为绰号的
如宋人许秋史有“人在子规声里瘦,落花几点春寒骤”的诗句,为诗友陆来庄、沈梦塘所叹赏,称他为 “许子规”;据清代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管水初在所作《春日即事》的考卷中有“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的诗句。主考官阅后大加赞赏,称管水初为“管杏花”。
3、根据诗人作品中一句精巧的诗句命名的
如唐代赵嘏在描述边塞凌晨景色时,有“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博得了杜牧的吟叹,称之为“赵倚楼”;宋代张先《一丛花》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欧阳修见后非常喜爱,当张先登门造访时,欧阳修热情地称他为“桃杏嫁东风郎中”(当时张的官职为郎中);秦观有一首《满庭芳》,首句为“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苏轼看后极为赞赏,称他为“山抹微云君”。
4、从诗人几句精妙的诗作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如应子和曾写过“蜡烛烧短红”、“风雨落花红”、“两岸夕阳红”三个名句,被人称为“三红秀才”;王士稹因“春水平帆绿”、“梦里江南绿”、“新妇矶头烟水绿”三个佳句被人称为“三绿词人”;张先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三个短语,因此有了“张三中”的绰号,而他自己却更希望叫他“张三影”,因为他有这样三句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宋代宋祁因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又称“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李清照有三个名句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所以被称为三瘦词人。
5、源于诗人创作题材的
如南朝诗人谢道韫曾以柳絮咏飞雪,人称“咏絮才”;与她同时代的谢无逸写过三百多首咏蝴蝶的诗,被人称为“谢蝴蝶”;厉鹗的《东城杂记》中说,武林(即杭州)张子野有野花诗十首,盛传一时,人们叫他“张野花”,也有人叫他“野花张”。
6、因诗人的某种经历或兴趣、爱好而得的
如宋代的宋祁因在科考中赋《采侯》一词,中博学宏词科第一,时人称之为“宋采侯”;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范仲淹喜欢弹琴,平时只爱弹《履霜》一曲,于是人们便送给他“范履霜”的绰号;宋代词人林逋终身未娶,他酷爱梅花,并以养鹤自娱,因此有 “梅妻鹤子”的美称。
二、诗人雅号
唐代不少诗人都有雅号,这些雅号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流芳后世。
1、诗仙--李白
李白喜欢道家,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潇洒飘逸,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同时代人贺知章见其诗,叹道:“子谪仙人也!” 后人便以“诗仙“尊称李白。
2、诗圣--杜甫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无不洋溢着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的崇高精神,因此历代人都敬他为“诗圣”。
3、诗魔--白居易(诗王)
其诗洗净铅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老妪都解。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狂醉)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故世人送他“诗魔”的美称。
4、诗佛--王维
王维参禅拜佛,在他的山水诗中,常融入佛教的思想观念。他常布置一个有情有景的“境”,但又不写明这个“境”究竟是什么,而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所绘情景去领略、去体味其中的奥秘,这也是佛教禅理“无我、无住、无著”之体现。所以后人誉之“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5、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后世诗评家称李贺为“鬼才”,称李贺诗为“鬼仙之辞”,李贺本人也得了“诗鬼”的称号。
6、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7、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8、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9、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因而被誉为“诗家天子”。
10、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性情豪迈,善于写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道:彭城刘梦得,(刘禹锡的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11、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孟郊、贾岛二人做诗,同以“苦吟”著名,都强调诗歌的精神事业,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后人以“郊寒岛瘦”并称。金代元好问在《放言》诗中说:“长沙一湘景,郊岛两诗囚。”便成了孟贾二人的别称。
12、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13、诗瓢——唐球
其平时做完诗,就把诗稿捻成团丸,放入一大瓢内。后来卧病在床,便派人把大瓢投入锦江,祝愿道:“此瓢倘不沦没,得之者方知我苦心耳!”大瓢漂浮到新渠,有认识该瓢的人说:“此唐山人(唐球)诗瓢也。”于是乘小船把大瓢捞上来,整理后得诗数十篇,仅为唐球全部诗篇的十分之二三。后人也就以“诗瓢”来称呼唐球。
14、诗神--苏轼(宋朝)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15、五言长城--刘长卿
唐代刘长卿极负诗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时以“钱郎刘李”并称,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6、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7、温八叉--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押官韵,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虽数举进士不第,却常代人作诗。一生作词颇多,现存六十余首。
18、郑鹧鸪--郑谷
郑鹧(zhè)鸪(gū):唐代郑谷自称“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司空图则称他“当为一代风骚主”。他写过一首《鹧鸪》诗,其中“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广为传诵,被人称为“郑鹧鸪”。
19、崔鸳鸯--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20、红杏尚书——宋代宋祁
其写诗作词辞文优美,描写生动。所作《玉楼春》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为不朽名句,时人称他为“红杏尚书”。
21、张三影——宋代张先
其作词注重修辞,语言工巧,曾因“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坠轻絮无影”三句善用“影”字,被誉为“张三影”。
22、贺梅子——宋代贺铸
其作词擅长锤炼字句。他作《青玉案》词,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景色和相思情意,特别是末尾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令人赞赏,被称为“贺梅子”。
23、谢蝴蝶——清代谢学士
其咏吟《蝴蝶诗》三百首,时称“谢蝴蝶”。
24、祁鱼虾——清代祁珊洲
因有“一夜东风吹雨过,满江新水长鱼虾”的诗句,被诗人王海洋称为“祁鱼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