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04 文化继承 教育 丝路运河
文化继承
1.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安靖镇素有“蜀绣之乡”之称。蜀绣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郫县将这一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联合多家企业研发了一系列新产品,将蜀绣技艺创新运用到服装、鞋类、家装、居家饰品等产品中,以适应不同档次消费群体的需求。目前,全镇蜀绣常年从业人员2 000多人,2013年实现全产业链年产值2亿多元。这说明
①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④文化的功能就在于创造经济效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 在全球孔子学院建立10周年之际,李克强表示,希望孔子学院坚持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加深中外文化交流,使“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得到传承和发扬。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因相互借鉴而逐渐趋同 ③中华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④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宣纸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遂为传统名品。皖南泾县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盛产青檀树皮、沙田稻草、猕猴桃藤汁,这些都是制造优质宣纸的必要条件。泾县旅游部门充分挖掘有“千年寿纸”之誉的宣纸这一文化资源,“宣纸文化旅游”正逐渐成为这里的热门旅游项目,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材料说明
①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自然环境决定文化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4.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今天仍有重要意义。对于传统文化中适合调节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加 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②联系具有条件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③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做到推陈出新 ④人类对解决难题的思考是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来源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蕴含的思想内容颇为丰富。下面对《论语》中部分语句蕴含的哲学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①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②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教育
6.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2014年12月17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自2015年1月1日起,高考将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级优秀学生等5大加分项目。促进教育公平
①是政府履行组织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 ②彰显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③巩固了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
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作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创造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表明
①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④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文理不分科,英语考两次,这样的改革不仅仅关系到考试的形式,还将推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随之发生改变。针对原有高考招生制度的现实弊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诸多 变化释放出的信号,就是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让教育回归本来面目。这说明
①事物通过自身的彻底否定实现发展
②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的特点 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作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文理不分科”的改革方向在网上引发热议。和教育界“一边倒”的赞同不一样,在新浪微博的一次投票中,2 000多名投票网友中约53%的人反对取消文理分科,47%的人表示赞同。这说明
①价值判断具有阶级性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③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④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10.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在教育方面有所增长: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补助资金327.5亿元,增长6.3%;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147.88亿元,增长24.6%;学生资助补助经费404.92亿元,增长18.7%。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利于促进文化发展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重视教育有利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和源泉,重视教育能推动文化创新④教育可以使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10.【解析】D 材料强调中国政府重视教育,①④是关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正确表述,符合题意;②不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的,不选;③错误,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丝路运河
11.丝绸之路是古代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也传人了中国。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A.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留学访问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D.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
12.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并身体力行推动保护和抢救文物工作,尤其是党 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文物保护是基于
①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②历史文物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3.材料一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水道,涉及27个城市的58个遗产点,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传承着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促进了世界经济繁荣和政治、文化交流。作为“活态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将极大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的文化价值。
材料二 鉴于大运河是一个线性、活化、可再用的水文化遗产,必须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一方面,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加强保护是必须的、责无旁贷的,绝不能以“使用”的名义毁掉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需要“保护”而放弃对它的利用,这种“活态”能够继续下去,恰恰是人类智慧和文明不断聚集的结果。
目前,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状况令人忧虑。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些地方将古河道当作垃圾坑和排污沟,另一些地方在古河道、古桥、古码头旁建起了大量现代建筑,改变了运河区域的风貌。这些行为对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破坏。尽管许多地方采取了保护措施,但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使大运河的保护工作难以协调进行。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如何认识和处理大运河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解析与答案:
3.【解析】D ①错误,优秀文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③错误;“独特的地域文化’’‘‘宣纸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体现了②④。
4.【解析】B ①错误,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体现了②③;④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解析】C ①正确,“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体现了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②错误,“乐水”与“乐山”、“动”与“静”是“知者”与“仁者”特殊性的具体体现,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的意思是说只要立志实行仁道,就不会有恶行了,说明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指导和促进作用,③正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既要持之以恒地学习知识,又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地进行思考,没有涉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④不选。
7.【解析】D ①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③错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8.【解析】B 题意强调针对原有高考招生制度的现实弊端,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让教育回归本来面目,这种认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是在实践中对原来认识检验后的新发展,也体现出认识的反复性和上升性,②④正确;①中“彻底否定”的说法错误;③不符合题意。11.【解析】A 由“丝绸之路是古代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可知A符合题意;B、c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不是途径。
12.【解析】C ③中“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的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④错误,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政府的职能,不是党的职能;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13.【解析】 第(1)问,要求分析中国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的文化价值。可从文化遗产的地位,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等方面分析说明。第(2)问,一是要注意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二是要答出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答案】(1)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中国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有利于加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传播,推动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申遗成功能够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也有利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国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可以繁荣沿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等,拉动沿线经济增长。
(2)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既不能片面追求发展,也不能过分强调保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虽然在一定阶段内会影响经济收入,但从长远来看,文化保护能保证文化遗产的吸引力。适度开发,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经济支持。②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探索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合理开发中保护
第二篇:体验运河文化
体验运河文化
文/马国亮
运河承载了多的历史,也为副中心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行走在运河两岸,那特有的美景尽收眼底。我虽称不上运河人,却对运河情有独钟。运河岸边不知留下了多少游人的脚印;也不知让多少人流连忘返;更不知多少人在美丽的运河畔留下了迷人的倩影……运河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我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通州人,有种近水楼台的感觉。正是享有这样的机会,我才拍下了大运河那别样的美,此刻呈现给大家,让更多的人感受运河之美;体验运河文化;见证副中心的发展……
运河霞光
驻足桥畔眺远方
霞光泼洒运河上
晨起通州景别样
欢迎来此赏风光
运河霞光
夜景
一桥一柳一倒影
一座新城一段情
一人一事一爱好
一幅美景一身形
运河夜景
无题
蓝天白云抬头见
微波荡漾游船现
花红柳绿心舒爽
阳光明媚又一天
运河美景
秋之美
运河岸边银杏黄
秋高气爽闪金光
游客驻足抬头望
笑容满面神飞扬
运河秋色
运河情
水波荡漾运河情
景色宜人赏美景
远方来客常光顾
经济发展事业兴
运河风景
运河畔
行走运河畔,美景在两岸。
远近各不同,游人总相伴。
运河畔
话通州
扬帆起航话通州,时代发展不停留。
吾等竭心来尽力,家乡腾飞不用愁。
荷花吟
步走运河赏美景
微风拂面爽情绪
荷花绽放游人赏
流连忘返未尽兴
我喜欢运河的气息
那里散发着春雨伴着泥土的香气
游走在靓丽的河畔
绿柳发芽显出勃勃生机
我喜欢运河的气息
那里充满了绿色的活力
夏日的清爽与斑斓
让它美丽至极
我喜欢运河的气息
那里有秋的艳丽
阳光明媚
送走了清爽的夏季
我喜欢运河的气息
享受冬日的朝阳
迷人的清淡
还有那耀眼的霞光
愿运河美景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篇:游运河文化广场
游运河文化广场
今天早上,妈妈带我去游览美丽的运河文化广场。
一路上,一行行树木,一丛丛花草,像给大地铺上了绿衣。在东关大桥上,我无意地往下一看,啊!以前又脏又臭的大运河,现在却清澈得发绿。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像珍珠一样闪烁。
走进文化广场,也同样令我吃惊。以前像废墟似的运河广场,现在却像一处人间仙境。路旁,有五颜六色的喇叭花,有郁郁葱葱的杨树、松树,还有雍容华贵的牡丹花。往前走则是又清又浅的小湖,湖上架起了一座紧贴湖面的小桥。走过小桥,你就可以看见千年步道。千年步道上记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兴盛与衰败。过了千年步道,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铺有红地毯的舞台。舞台后面,便是设有古钟的钟楼。我轻轻地用水杯敲了敲古钟,悠扬的钟声仿佛将我带回了遥远的古代。
随后,我们踏上了脚蹬船。开始我还用力地蹬,但不一会儿,我就精疲力尽了。于是,我让小船随波逐流,捧起了我心爱的《世界上下五千年》,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刚看不久,妈妈就说:“咱们快划上岸吧,时间不早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下了船。
时近中午,我游意未尽地走出了广场。我多希望以后还能经常到这里玩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小学小学五年级 张诗婧
第四篇:“运河地名文化数据库”将建
“运河地名文化数据库”将建
记者 张清俐
2013-3-29 5:37:49来源:2013年03月28日08:55 中国社会科学报3月22日,记者从民政部地名研究所获悉,该所运河地名文化研究课题组提出创建“运河地名文化数据库”设想,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数据库设计框架、项目分期、数据范围、资料来源、后续发展等问题进行详细论证。论证会日前在山东聊城举行。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长宋久成表示,由“文化地名”到“地名文化”,实际代表着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李泉认为,“运河地名文化数据库”的创建对于历史时期运河河道变迁和沿岸环境变迁的研究将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关于运河地名文化研究的“区域选择”,李泉建议,数据库的范围最好是以明清以来的京杭大运河为准,“运河区域”的界定也要有一定的根据,不能单纯看距离运河的远近,应该以受运河文化、经济的辐射影响程度而定。
“运河地名文化数据库”的项目负责人、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清华介绍说,目前数据库的框架设计中,“数据范围”主要包含运河区域的人文地名,包括聚落(村、镇、城市)地名、较大聚落内具有代表性的街巷地名(如临清的竹竿巷、箍桶巷等地名景观)、碑刻、著名景观等;自然地名包括河、湖等。“数据属性”则包括地名的地理位置、形成年代、地名含义、罗马化拼写、突出意义、人口规模、多媒体信息等内容。与会学者认为,数据范围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变迁、移民问题与地名变化的关系。
关于数据库“资料来源”问题,与会学者认为,数据收集需要大量的田野调查,在史料研究中除了地方志之外,还应重点关注明清文人的文集和笔记,特别是一些明清文人沿运河旅行的笔记,其中记录了沿岸村落名称和一些人文景观、建筑名称,反映了大量运河城镇带的历史文化。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邓辉认为,“运河地名文化数据库”应该是一种“空间数据库”,不是一条“线”上的几个点,甚至不仅仅是一个“带”。在数据库的具体制作上,要通过虚拟模型完成空间展示,其中包括自然成分和人为成分的河流变化,比如漕运的集散、输水工程、闸坝的修筑。
第五篇:丝路文化行考
丝路文化行考
1.“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德国地理学家______提出来的。李希霍芬
2._________公主及其随从在乌孙国学习“乌孙语”,侍女“冯嫽”史称“冯夫人”持汉节促乌孙汉朝合力大败匈奴在西域的势力。细君公主
3.汉族是迁入新疆最早的民族之一,始于______的屯田戍守。汉代
4.嚈哒人又称_______起源于蒙古草原,最初以游牧为主。白匈奴
5.“突厥”一词最早见于我国汉文史籍《周书》卷27_________。《宇文测传》
6.塞种人,简称塞人,原住在______流域的游牧民族 伊犁河
7.回族是由国内外许多信仰______教的民族,经过长期发展,融合而形成的独特民族——回族。伊斯兰教
8.贵霜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融合希腊、印度传统的____艺术,即产生、发展、成熟于贵霜时代。犍陀罗艺术
9.____因善于锻铁被柔然称为“锻奴”。突厥
10.高昌回鹘针对当地含沙量大的特点,形成以_______为耕畜的地方特色,还利用河渠流水磨面、舂米,可谓独具匠心。骆驼
11.汉代城郭居民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和艺术造诣,盛行______并传到了内地。散乐
12.城郭诸国居民的服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衣服质地依寒暖变异而分别使用不同织物,______作为一种身份的标志在上层贵族和高级僧人中流行。丝织物
13.城郭诸国的绘画艺术主要表现在塔里木盆地各石窟壁画中,龟兹的佛教美术尤为璀璨,______为其典型代表。克孜尔石窟
14.魏晋南北朝时期城郭诸国原本使用的三角形木质挖土器,此时已经改用铁器,并创造了_____A____这一独具特色的农具。坎土曼
15.史书上确切记载的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时_____出使西域所开辟的丝绸之路。张骞
16.____代是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唐代
17.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的_____是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
18.北匈奴西迁时,一部分老弱人口留在了今裕勒都斯草原一带,后称为___ 悦般
19.曾经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各民族中,______是一个以经商著称的民族,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 粟特
20.1771年,_____部在其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举族从俄国回归新疆。土尔扈特部
21.清代维吾尔人的文化精神生活,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他们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每逢_______节日往往可与汉人过年相媲美,万人同欢,是维吾尔人过节的生动写照。开斋节, 古尔邦节, 圣节
22.新疆的瓜果蔬菜品种繁多,出使西域的汉朝使者,首先就把________两种植物种子带回内地,始种于皇家林园 葡萄, 苜蓿
23.游牧民族初崇尚原始巫术,遇事占卜,祭把山川、日月;发展到后来主要有宗教信仰有_______
道教、伊斯兰教等。萨满教, 袄教, 景教, 佛教
24.高昌回鹘人民间盛行酿果子酒,其原料有 梨, 桃, 葡萄, 桑椹
25.西迁回鹘在转入农业定居的过程中,建筑风格反映出多种文化交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屋顶不同,包括______ 马鞍型,平顶型
26..自古以来,新疆农耕经济属于绿洲经济,吐鲁番盆地及其周边所孕育的 _____ 和_______都极具代表性。塔里木城郭诸国 , 高昌古城
27.丝绸之路的地理环境主要是_______.浩瀚的沙漠, 终年积雪的高原冰川, 绿洲, 戈壁
28.丝绸之路的文化特质主要有___、____和_____.多元性, 开放性, 变异性
29.丝绸之路自开通以来就是一个全方位、多用途的载体,她是一条_____之路,_____之路,____之路和______之路。
贸易互通之路 , 文化交流之路, 宗教思想交汇之路, 民族迁徙与融合之路
30.西域汉族的来源主要有_______.政治联姻,屯垦戍边 , 从军被俘, 出使经商、任职, 自流入疆
31.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之时,与汉朝同时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笈多王朝等强大国家。安息帝国, 贵霜帝国, 萨珊王朝, 罗马帝国
32.元朝时期畏兀儿的史学家有_____和_____。廉惠山海牙 , 沙刺班
33.唐代回纥与中原建立了“互市贸易”,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形式.茶马互市, 绢马互市
34.陈诚所著的_______和___________对那个时期西域的情况,都有翔实的记载,为后人了解明代新疆及中亚地区的历史、地理,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西域行程记》, 《西域番国志》
35.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汉人多集中于____、____,以耕田戍边为主。高昌, 楼兰
36.什么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文化的特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结合实例具体说明
答: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答:1.多元性,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东西方之间,以及中国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交往迁徙流动的大舞台.2.开放性,开放性既表现在地理环境的开放上,更表现在民族心理 的开放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艺术,都不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的,而是在于周围的民族和地区先进文化艺术的交流融汇中繁荣昌盛起来的.3变异性,丝绸之路的文化艺术不仅
能兼容并蓄地接纳各民族的补养,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无私地向外界输出自己独特 的文化艺术创造和优秀的 文化艺术人才,反过来推动其他地区人类文明的进步.37.例举元代汉化的畏兀儿历史学家、农学家和诗人
文天祥的抗争与南宋灭亡
文天祥,1236年生于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他1256年中进士,1273年任湖南提点刑狱,次年调任“知赣州”,并组织万人起兵勤王以保行将就木的南宋王朝.1276年,在与元军的战争中,南宋军节节败退,投降元军者不计其数.在这种形势下,文天祥被南宋朝廷派往元营谈判宋军投降事宜,被扣留,后寻机逃脱.次年,文天祥的部队曾一度收复江西兴国等地,但终因其南宋部队多为民兵武装,远不及元军骁勇,故一路溃败之势无法逆转,文妻亦被元军俘获.文天祥遂南逃至现今广东潮、汕一带俟机抵抗.1278年,已经名存实亡的南宋皇帝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同年,元军运用先进战术发起海、陆联合进攻,文天祥不敌,至五坡岭被元军抓获.1279年,文天祥在押解途中经珠江口零丁洋,写下传世绝唱《过零丁洋》——“„„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后经过近9个月的押解行程,文抵元大都,在狱中写下著名的《正气歌》.1283年,文天祥在柴市(现东四北大街府学胡同,或说为宣武门外菜市口)就义,时年47岁.在与南宋的战争中,元军最终在军事上取得绝对优势,一举消灭南宋,主要是由于元军选择的战略、战术正确,以及元军的能骑善射、灵活骁勇;而南宋朝廷长期沉湎于享乐,南宋人身形短小,善于弄文墨拙于肉搏.此外,元军在战争初期在打垮南宋抵抗力量之后所采取野蛮的屠城政策,对于南宋军民产生极大的威慑作用.从元军的人员组成来看,其实非蒙古人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突厥人和中亚其它一些民族的穆斯林占有相当的数量,由他们组成著名的“西域亲军”参加灭宋战争者多达数十万人.这些来自原先阿拉伯帝国的军士,许多人是研究、制造先进兵器的专家与工匠.例如,当元军由于攻城不克调来采用阿拉伯与波斯技术制造的威力巨大的“回回炮”时,有的城防坚固的城池甚至来不及抵抗顷刻之间即遭沦陷
38.结合新疆当前形势,如何看待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的地位与作用。答:古代丝绸之路始于汉、盛于唐、衰于明,绵延1500余年。其间不难看出,新疆(古称西域)地位和作用发挥对丝绸之路影响,即:凡得西域者,国必强,凡失西域者,国必弱。经营西域有方者,丝绸之路兴盛,经营无方者,丝绸之路必衰。现今,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伟业即将开启,新疆如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发挥应有地位和作用
值得深思和研究。
从丝绸之路兴衰看新疆重要地位、作用和影响
(一)新疆在丝绸之路中具有不可替代重要地位。
首先,丝绸之路东起西安,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分北、中、南三道和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和非洲连接起来,无论从北、中、南三道中哪一条,都必经新疆,因此新疆在丝绸之路中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
其次,新疆远离祖国内地,地理上与相邻亚欧国家相近,民族相亲、文化相通、宗教相似,既是祖国内地向西开放桥头堡,又是了解世界窗口和联通欧亚枢纽。从外部世界看,也是外部势力争夺重点,历史上分裂与反分裂、争夺与反争夺、控制与反控制,无不说明新疆战略地位重要性,因此,新疆在丝绸之路中战略地位也是不可替代。
再次,新疆资源丰富,既是丝绸之路上重要商道,又是能够满足农牧业生产需要,自给自足重要经济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二)新疆在丝绸之路兴衰中起着至关重要决定性作用。
一是新疆和丝绸之路兴衰密不可分。凡得新疆,丝绸之路畅通,人民安居乐业,祖国繁荣强大;凡失新疆,丝绸之路断绝,人民苦不堪言,祖国饱受耻辱。新疆一旦脱离祖国怀抱,丝绸之路必定不再兴旺,国家必定面临分裂、割据、战乱。左宗棠曾言:“中国强盛之时,无不掩有西北。”
二是新疆稳定对丝绸之路兴衰发挥着至关重要决定性作用。从历史上看,凡新疆大局稳定,没有战乱和动荡,丝绸之路必定畅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如汉、唐前期,反之,必定丝绸之路不畅、经济凋敝,发展落后。从东汉丝绸之路“三绝三通”到明代丝绸之路废弃,新疆由世界经济舞台前台掉到经济文化严重落后后台,导致新疆近现代以来长期落后,国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都充分说明新疆稳定,丝绸之路才能兴盛,新疆才能繁荣,国家才能强盛。
(三)新疆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有着举足轻重重要影响。
第一,新疆自古以来与中西亚各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无论是地理、宗教、民族、文化、风俗,还是经济和商贸,都是内地无法比拟,因此,重视新疆对丝绸之路兴衰影响、重视新疆在中西亚影响,就可以发挥新疆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纲举目张”效用。
第二,新疆发展和稳定关系到丝绸之路兴衰,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也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只有新疆发展好了,发展上去了,才可进一步巩固新疆安定团结大局,实现“两大历史任务”,并进而影响到周边国家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发展,兑现
我国向周边国家提出“睦邻、富邻”友好政策承诺,从而团结广大周边国家,营造我国发展良好外部环境,抵御美国“重返亚太”和“再平衡”战略对我发展空间挤压。
第三,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使新疆再次获得前所未有历史发展机遇,对进一步提高新疆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以及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地位都有重要影响。新疆应牢牢把握这次机遇,更加自觉地以国际视野、世界眼光谋划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定位和战略重点选择
(一)发挥桥梁、纽带和支点、支撑作用,当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排头兵,努力实现两大历史任务。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当今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发达经济体经济陷入低迷,新兴经济体实力逐渐上升,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新形势下,提出一个重大战略思想。位于亚欧大陆中心地带丝绸之路沿途国家,既是远离世界经济重心中间地带,又是连接当今世界最有活力亚太经济圈和发达经济体最多欧洲经济圈天然陆路通道。而新疆就处于这条通道中心,既是连接我国和这条经济带枢纽,又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前沿。
新疆在这条经济带上重要作用是:既承接我国向西开放桥头堡作用,又担负着连接和建设这条经济带重要使命;既是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重要舞台,又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大资源重要阵地,具有无可比拟地缘区位优势。第四次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新疆要当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排头兵,正是基于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围绕“五通”,抓紧开展前期研究,积极谋划新疆发展。
总书记在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时,还从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加强“五通”方法和措施,可以说非常具体、非常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作为新疆就是要先行一步,主动而为。在政策沟通上,借助每年一届亚欧博览会,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峰论坛,邀请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领导、政府部门、学术机构、智库和媒体等就各国发展战略、发展政策、区域规划等进行探讨和交流,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在道路联通上,按照“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海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南亚、西亚交通运输网络”思路,会同国家有关部委,积极开展亚欧运输大通道建设前期研究,谋划好新疆境内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新疆基础设施建设,助推新疆跨越式发展;在加强贸易畅通和货币流通方面,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深入研究新疆对外
开放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措施,把新疆作为本外币兑换一个试点地区,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新疆经济更多融入到国际国内经济体系中;在民心相通方面,充分发挥好新疆和周边国家地缘相近、民族相亲、文化相通等优势,加强相互学习和交流,通过举办文化年、旅游年、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增进相互了解,在相互开放旅游市场,采取便利化通关措施上,新疆可先行一步。
(三)经济建设要面向世界,着眼未来,努力推动新疆由资源大区向经济强区转变。
新疆要当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排头兵,必须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在经济建设上,以更大雄心和勇气,把握机遇,主动迎接新挑战,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要改变新疆资源型产业“一柱擎天”、“一业独大”局面,面向国际国内近30亿人口市场,在建设好资源能源大通道和国家能源资源基地基础上,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电力、交通、能源等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内地产业转移,积极发展电子通讯、家电、日用消费品等产业,拓展出口市场,使新疆不仅成为承接内地产业转移舞台,而且成为新疆产品走出去重要基地,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生产制造大区,全面振兴新疆经济,撑起“丝绸之路经济带”脊梁。
(四)牢牢把握稳定这个基本前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筑牢稳固防线。
历史经验证明,维护好新疆稳定,就是维护丝绸之路畅通、维护新疆繁荣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基石。在我们紧紧抓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同时,要时刻绷紧维稳这根弦,狠抓维稳不放松。坚持发展和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一反两讲”。把遏制极端暴力恐怖犯罪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以打促防,主动出击,将暴力恐怖活动制止在萌芽状态,消灭在行动之前。深入开展对宗教极端势力专项打击行动,严厉查禁民族分裂思想、宗教极端思想、暴力恐怖思想传播,遏制其扩散蔓延势头,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坚决依法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坚决打击利用宗教策动和实施暴力恐怖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氛围。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联合打击“三股势力”合作机制作用,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合作,使境内外“三股势力”无容身之所,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牢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