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比喻的多种作用

时间:2019-05-14 21:1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说比喻的多种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说比喻的多种作用》。

第一篇:试说比喻的多种作用

试说比喻的多种表达效果

胡文彬

比喻,像那满天的星斗,在言语运用的长空,处处闪烁异彩,耀眼夺目,应接不暇,仿佛似曾相识之燕翩然而归,啄开心扉。

比喻,如那满天星斗,在言语的长空随处可见,这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无限的能量,稍加择用,即可化重为轻,化劣为优,点石成金。本文拟就此简略剖析如下。

“修辞原本就不仅涉及字、词、句,而且也涉及篇章,范围很大,于是文章的章法技巧与修辞就出现了相互渗透甚至有时不分彼此的情况。”(邓惠兰《写作技巧与修辞方式辨析》,1983.3《修辞学习》)

笼而言之,其作用有三:化抽象为形象,化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显。详而细之,则在不同文体里会有不同的作用。

一、述事类文体中——绘形、绘声、绘色、动态、感觉。

1.写景状物。以物(包括人和其他动物)喻物,描状绘貌。如: ⑴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李键吾《雨中登泰山》)⑵那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碧野〈天山景物记〉)

(绘物之光泽)

⑶在轻轻荡漾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碧野〈天山景物记〉)

(绘物之众多、醒目、艳丽)

⑷天边的草原是这样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碧野〈天山景物记〉)

(绘物之宽阔)

⑸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⑹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碧野〈天山景物记〉)

(绘物之形状、数量、颜色)

以上都是写静态中事物之例,写动态中事物之例的如: ⑺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吴筠均〈与朱元思书〉)⑻水从悬崖上像飞练似的泻下。(李键吾《雨中登泰山》)⑼那闪闪的鳞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碧野〈天山景物记〉)⑽船如离弦之箭。(刘白羽〈长江三峡〉)2写人状貌。如:

(11)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鲁迅〈祝福〉)(12)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宋玉〈登徒子赋〉)

(13)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鲁迅〈药〉)(14)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施耐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15)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鲁迅〈药〉)

以上是写人的外貌,一下是写人的 3写人的动作行为。

(16)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章,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盛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王愿坚〈七根火柴〉)

(17)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施耐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18)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彭荆风〈驿路梨花〉)(19)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司马迁〈史记鸿门宴〉)(20)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叶君健〈看戏〉)4.写人的内心状态、感受。(21)她(母亲)回过头来一看,只见那人正用一只浅色的眼睛从衣领后面对她望着.这种注意的眼光好像针一样刺着她。(高尔基<母亲>)(22)这些想法……好像一根根燃烧着的绳子抽打着她的心。(高尔基<母亲>)(23)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鲁迅〈药〉)

(24)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鲁迅〈药〉)

(25)怎么说洞里的草灰能到锅台上来呢?突然,她的心怦怦跳了两下,啊!就在这一刹那间,像戳破了一层封窗纸似的,她的心豁然开朗,什么都明白了,似乎是看透了老赵的心。(峻青《党员登记表》)(26)他们也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们心里就像翻到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张洁《挖荠菜》)5.非视觉器官的感受。如写听觉(声音):

(27)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28)忽翔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刘鄂《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29)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如写嗅觉:

(30)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31)山色逐渐变得柔软,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碧野〈天山景物记〉)

二、介绍说明类文体中

即为一种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以介绍清楚、突出事物外在特征为目的。以熟悉的来比喻陌生的。如:

(32)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茅以升《中国石拱桥》)(33)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南州六月荔枝丹》)

(34)(这道巨流)在沟道较直的地方,好像火车奔驰;在沟道弯曲的地方,又宛如巨龙游动。(《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35)坑里的大石块在滚滚倾泻的急流中互相撞击,发出砰啪的声响,冒出丝丝白汽。眼前的景象犹如一大锅粘粥翻腾。(《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三、说理类文体中

即为一种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的论证方法。阐明主观态度,见解。

(36)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那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啊!(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37)《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以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而皆以为“我”美之事,喻齐国之政,指出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有似于此,齐王受蒙蔽有似于“我”,从而令齐王如梦初醒,茅塞顿开,大彻大悟。

(38)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亦。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也。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吕不韦《察今》》

(39)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荀子的《劝学》、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鲁迅的《拿来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文章全文都是比喻论证方法。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还运用在民歌中。如:(40)东山再高,/挡不住日月的旋转;/爸妈再严,/挡不住儿女爱情之花的开放。(拉萨河谷民歌)

(41)山不在高,/只要有草就行了;/水不在深,/只要清洁就行了;/姑娘不在穷富,/只要心地善良就行了。(哈萨克族民歌《只要心地善良》)

还运用在熟语(俗语、格言、警句、歇后语、谚语)中。如:(42)站在哪个山头,唱哪个山头的歌。(4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44)筷子穿针眼——难

(45)自恨无媒出嫁迟,老来方始遇佳期。满头白发为新妇,笑杀豪家年少儿。(曹衍《贫女》)

(46)黡子在颊则好,在颡则丑。

(47)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还运用在诗论中,“因为要正面描述各家诗的修辞技巧,确也不是容易的事,所以自来评诗者都喜欢用譬喻的手法,所谓‘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比较容易使人明白。”(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如:

(48)永叔之诗如春服乍成,醅乍熟,登山临水,竟日忘归。王介甫之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人皆闻之,难可著摸。石延年之诗如饥鹰夜归,岩木春拆。苏东坡之诗如武库初开,矛戟森然,一一求之,不无利钝。(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还在寓言中运用。“庄子书有《寓言》篇,‘寓者,寄也,所以寄意也。’”(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郑子瑜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史稿》一书中指出:“王焕镳氏著《先秦寓言研究》„„他历述由比喻发展成为寓言的过程,以为寓言有阐明事理、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有讽刺的作用,有说教的作用,有隐晦的作用„„”

另外,蒋祖怡认为:“古代善辩之士,往往用寓言来作他们论辩的根据。„„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大而无当’‘刻舟求剑’‘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蒋祖怡《文章学纂要》)郑子瑜先生进一步说:“他(蒋祖怡)把寓言看作是比喻的一体,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辞格。” 如:

(49)《庖丁解牛》通过解牛数千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高速了梁惠王一个养生道理:避开矛盾,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50)《愚公移山》,通过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的愚公,率子孙叩石垦壤,搬走屋前大山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勇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要有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

借物抒怀,借物寓意,借物寄情。

其实,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一种艺术手法,即所谓的象征。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舒婷的《致橡树》、高尔基地《海燕》,都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在这里,有喻体,而没有出现本体,但读者自明,既含蓄,又能让“心有灵犀”者产生共鸣,“神远而含藏不尽”(刘大木魁《论文偶记》)

第二篇:比喻的作用和运用原则

比喻的作用和运用原则

一、修辞作用

(一)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运用这类比喻时,大多着眼于主、客体之间外部形态上的相似。如: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二)用来说明事理。运用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如:(文章)太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小树做一只凳,在现在,未免太毛糙,总得刨光它一下才好。但如全体雕花,中间挖空,却又坐不下来,也不成其为凳子了。

二、运用原则

(一)要贴切: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之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违背了以上的原则,就是不恰当的比喻,比如:(1)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娇小的姑娘,胖乎乎的、圆圆的脸庞,一头秀发瀑布似的向后梳着。听说采访她,得满脸通红。(2)机器隆隆响着/含着我心跳的韵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二)注意创新。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如:工人们背后议论:“新来的赵厂长,这人——不赖!”王栓说:“敢是!这人心里没假。他的心是一块阳泉炭,划根火柴就能点着,烧完了是一堆白灰。”

但是,如果故意标新立异,也常常造成比拟不伦,弄巧成拙,下面就是这样的例子:(1)呵,沙漠中的绿洲啊,你静静地安卧着,犹如绿色的梦永远把你笼罩。(2)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顿时好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以令人难以想象也无法理解的现象作喻体,也就丧失了比喻的意义。

(三)要通俗、形象。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下面的例子,就违反了这一原则:(1)明净的末名湖犹如一面照妖镜。(2)红的、绿的、黄的,像黑夜中猫头鹰的眼睛。(3)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密,就像神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一样。

[区辨]“像”、“仿佛”、“似的”的非比性 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如以下的几种情况:

(1)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2)单纯的想象。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3)表示猜度的句子。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4)表示举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

比喻分类

比喻在辞格上分为三个类型:明喻、暗喻(又称隐喻)和借喻。明喻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等。例子: 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朱自清《荷塘月色》)隐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例子: 母亲啊!你(本体)是 荷叶(喻体),我(本体)是 红莲(喻体)。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本体)都成了水墨山水(喻体)。(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借喻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例子: 天上张著灰色的幔(喻体)。(「灰色的幔」是喻体。本体是「黑云」,但不写出来。)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比喻句类型中有没有那么这个词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与人相同,不可和童话弄混。(例:叶子妹妹说:“太阳公公……”这并非拟人句)拟人句就是根据想象将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拟人句的运用形式(1)把动物拟人化。(2)把植物拟人化。(3)把一般的事物拟人化。

第三篇:试说试教总结

试说试教总结

为期一个月的“试说试教”结束了,我们小组的同学在吕晓明老师的带领和辅导下,体验了当老师教课说课的感觉,学习了如何教学的经验,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方法要点。当然,通过老师的辅导点拨,我也对于作为教师和教学有了不少自己的领悟和总结,下面我就说下我这次试说试教的收获。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崇高的,试说试教之后前所未有的强烈感觉,因为我突然发现作为一名教师真的很不容易,备课,写教案,构思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翻阅资料,等等等等,只有通过这复杂繁多的过程准备之后,才能有一堂生动精彩的教课,那更何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呢?

仅仅一个月的试说试教时间,期间我亲身体会,从选课,查阅资料,整理材料,构思说课,写教案,备课,练习教课,联系口头表达能力,练习粉笔字,一项接着一项,深深体会到了教师的不易,所以教师是伟大的,是圣洁的!

除此感悟之外,我还学习到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所应该具备的教师素养。

首先,教师应该拥有正直的人格,行端言正,为人师表必先树己表率之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这直接影响到所教学生的人生前途的偏与正。

其次,教师应该拥有至少令学生所信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教师不自觉的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从而才能心甘情愿的听教于你,更主动积极的学习。

再次,教师应该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吸引力。教师是一个依靠“一张嘴和一支笔”吃饭的工作,尤其是教课时的语言表达,就是我们所通常指的口才。一个说客,想要吸引自己的听众,就要用自己的语言和人格魅力去抓住听众的胃口和欲望,一个教师想要让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听取自己用心准备的知识内容,当然不能干涩的说教,那样就只会让学生乏味和昏昏欲睡,失去对课程内容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口才魅力去吸引学生的听课欲望。

以上是我通过这次试说试教所总结出来的感悟。除此之外,我还用此次的经验来检验自身,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需要提高完善的地方,如粉笔字需要加强练习,再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量吸收知识,锻炼提高心理素质等等。但是值得自己肯定自己进步的地方也有,试说试教刚开始的时候,站在讲台上会紧张到口齿不流利,粉笔字写的像个小学生,准备的教案和所安排的教课计划不合理,可是到了试说试教的后期结束时,我站在讲台上已经基本可以从容的表达,口齿流利声音洪亮,粉笔字在不断地练习下也大有进步,教案和教学也在一次次的练习中不断改进完善,变得科学合理,当然,这也离不开吕老师的辅导指点。这就是我发现的自身的不足和进步,俗话说“一日三省吾身”“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

一个月的试说试教转眼过去了,回头看看,自己这一个月没有白白浪费,有了巨大的收获,为自己以后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确了方向,积累了经验,相信以后的教师路上,自己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第四篇:·比喻的修辞作用和运用原则

·比喻的修辞作用和运用原则

一、修辞作用

(一)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运用这类比喻时,大多着眼于主、客体之间外部形态上的相似。如: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二)用来说明事理。运用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如:(文章)太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小树做一只凳,在现在,未免太毛糙,总得刨光它一下才好。但如全体雕花,中间挖空,却又坐不下来,也不成其为凳子了。

二、运用原则

(一)要贴切: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之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违背了以上的原则,就是不恰当的比喻,比如:(1)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娇小的姑娘,胖乎乎的、圆圆的脸庞,一头秀发瀑布似的向后梳着。听说采访她,得满脸通红。(2)机器隆隆响着/含着我心跳的韵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二)注意创新。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如:工人们背后议论:“新来的赵厂长,这人——不赖!”王栓说:“敢是!这人心里没假。他的心是一块阳泉炭,划根火柴就能点着,烧完了是一堆白灰。”

但是,如果故意标新立异,也常常造成比拟不伦,弄巧成拙,下面就是这样的例子:(1)呵,沙漠中的绿洲啊,你静静地安卧着,犹如绿色的梦永远把你笼罩。(2)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顿时好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以令人难以想象也无法理解的现象作喻体,也就丧失了比喻的意义。

(三)要通俗、形象。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下面的例子,就违反了这一原则:(1)明净的末名湖犹如一面照妖镜。(2)红的、绿的、黄的,像黑夜中猫头鹰的眼睛。(3)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密,就像神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一样。

[区辨]“像”、“仿佛”、“似的”的非比性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如以下的几种情况:

(1)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2)单纯的想象。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3)表示猜度的句子。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4)表示举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

第五篇:试说童话诗人顾城(定稿)

试说童话诗人顾城

作者:史亚芳

指导老师:张宁生

内容摘要: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是充满了纯净明丽的意象、轻快自然的节奏和浪漫的童话色彩,因而被称为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顾城少年早熟,成年后却固守童贞,自然、生命、女性是顾城童话世界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的来源又是多方面的,有童年根源、自然根源以及时代根源,循着顾城的生命足迹以及他所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发现顾城精心构建的童话世界终将毁灭的悲剧性结局是一种无法挽回的必然。

关键字:顾城;童话天国;自然;生命;女性

顾城是当代诗坛颇有争议的一位诗人,他就像一个谜,以纯银般的诗句、任性的人生构筑谜面,却以让世人震惊的方式揭开谜底。顾城写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童话,也在每一个童话背后的黑色世界里奋力划开一道空白,再铺满那种本真自由的生命意志反抗异化的矛盾和挣扎。

一方面,这位神童型的诗人,少年早熟,当同龄的小孩还只会围着妈妈转的时候,顾城就已经开始用自己心灵里的美丽诗句来建构属于他的童话王国,他八岁便写下《杨树》,“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这一句诗象征意味相当浓厚,非常具有想象力。12岁时诗作便相当成熟,“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他叫作月亮和星星。”(《星月的由来》)他透明的诗句中充满了深邃的理性思考,成熟的仿若一个大人。15岁时他写了著名的《生命幻想曲》,在这首诗中,他要让自己的“生命”去问候自然万物,碰撞宇宙的日月星辰,热烈地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他也相信自我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同一,自我心灵与天地万物的同一,充分表达了他对自我的认定,将“自我”融人外在世界当中,完成了对生命意识的充分肯定。

另一方面,当他真正长大成人以后,却固守自己的童贞,始终不渝地抵抗着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影响,用自己青春翱翔的姿势特立独行于时代主流的认同与理解之外,顾城一生的生活和创作都是由这种拒绝长大的心理定势所左右的。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从成年人的现实生活中逃离了出来,躲进自己儿童时代的亲历和体验中,又借用儿童的眼睛和心态来直觉地把握成年人的生活,感悟现实的世界。[1] 1 顾城是个比较内向的人,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会把手放在膝盖上或桌上,只用眼睛瞧着对方。[2](p.16)他绝不吸烟,带色的酒也只是象征性地放在唇边,他的爱好是一个个的梦,遥远的梦、清晰的梦,而他自己则像一个国王迈步在属于自己的领土上。在他的生活中,读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的朋友曾说:“他的书就要从书架上和书柜里像瀑布样流汇下来”。顾城是十分尊敬书的,手干净时才去翻,从不开到180度。他的姐姐顾乡在回忆顾城时写到“他从小就是个纯净的孩子,你说什么他都信,这时你可别骗他。他所有的事都听,充满期待,眼睛明亮。”的确,即便是长大的顾城也还是固守孩子的纯净,并用其短暂的一生来建构他理想的童话世界。[3](p.219)舒婷在1980年赠给他一首《童话诗人》中写到“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兰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4](p.69)顾城是一个童话诗人,他创造了一个个空灵、明净、美好而又精致的诗境,同时他又是自己童话王国的君主,努力实践并延伸着自己的童话理想。

一.童话天国的构建

顾城宣称:“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万物生命人都有自己的梦„„我也有自己的梦,遥远而清晰,他不仅仅是世界,他是高于世界的‘天国’。” 他以一个孩子的梦,用“纯银”一样的声音,构筑他所向往的纯净、童真、和谐的“天国”

1.那些童年留下的记忆——用童心构筑童话

诗人从小便深情的构筑他梦幻的童话王国,他记下孩童时代时他所能感知到的所有纯净美好的事物。小时候随父下放到农村,使顾城远离喧嚣,在美丽的海滨农村,那样一个充满着自然灵动气息的牧场田园般的地方,小小的顾城用幻想指挥手中的画笔,精心细致地勾勒那座存在于他心际的童话王国,把他小小的纯洁的心愿依次摆在他的王国里。回到北京后,顾城长大了,但仍然保持着童贞般的幻想和儿童般纯净的感觉,始终用一个孩童的眼光来张望周围的世界,用白描的铺陈、唯美的诗行和沉静的心绪逐一对童年的美好时光做一次冗长的回忆,然后用孩子的口吻向世人娓娓道来。

顾城构筑的这个童话世界比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要纯美得多,构筑这纯净世界的是一颗同样透明纯净空灵的童心。他始终以一颗童心来感知和描摹世界:“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得见得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 2 苦的爱情”(《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些都是小孩子才会有的念头和行为,这些诗句都是以一种完全儿童化的视角和口吻来表现。顾城用自己的“画笔”固执地涂抹了一个干净明朗美丽的世界,像儿童一样的真诚的向这个世界描述着自己所追求的理想。顾城创作这首诗时已经二十六岁了,但诗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站在世人面前,固执地宣称“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诗人希望通过“画”这一虚拟的建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在“心爱的白纸上”用“彩色的蜡笔”开始的世界,是一个多么至美至纯、多么灿烂和谐的世界,那里所有的色彩都是梦幻般的,所有的声音都是恬淡和美丽的,所有的存在都是无拘无束的,所有的历史都是古老的,所有的变化都是愉悦的,这个被现实世界挤出去的诗人,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财富——童心,来构筑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天国。

对顾城而言,安徒生所构成的童话王国是他理想世界的基础,他盛赞童话大师安徒生“没有旗帜/没有金银丝绸/但全世界的帝王/也不会比你富有/你运载着一个天国/运载着花和梦的气球/所有纯美的童心/都是你的港口”(《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与其说这是诗人给尊师的礼赞,毋宁说这是自己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写照。他一向生活在超现实的假定性世界里,中国当代诗人还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耽于自造的幻想里如痴如醉。他的爱与恨、沉沦与升腾,都在那个幻想型世界中得到补偿或平衡。而维系这一切的无疑是出自天性的本真童心,顾城用心灵的童真,生成了一个未染尘泥的童话世界。

[2](p.42)读他的诗,我们一直感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时而扳着指头,喃喃自语;时而睁着圆乎乎的大眼睛,眨巴眨巴的;时而托着下巴,稍作沉思状„„那些由童贞引发的幻想、情思、体验、意念总带着好奇、谦卑、天真的光彩。童贞是诗人灵魂的底色。

2.那些童话世界里的事——自然、生命、女性

(1)童话的背景——自然。顾城自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超常的感悟,在大自然中感受一切有灵性的东西——雨珠、松塔、瓢虫、蜜蜂„„,大自然既是顾城所要建造的理想世界的蓝图,也是构建顾城的童话世界的主要材料。他执拗的讲述绿色的故事,用近乎透明的语言来构筑他的童话世界,寄托他的诗歌理想,在诗和生活中偏执的保持与现实的间隔,实行“自我放逐”。

顾城诗歌中的意象多取自具有生命内蕴的自然物象。[5](p.145)在他的诗中,自然万物是可以和诗人进行着对话,它们是有语言、思想和情感的,大自然组成了一个独特的童话世界。诗人看到雪花“在春天的夜晚融化”是“雪花的微笑”;“小鱼”在河里“举行会议”“研究着是前进还是退避”;诗人听到“自在的野蜂”在“把一支歌献给所有的花朵”,而“所有的草和小花/都会围拢”“轻轻地亲吻”; 3 “青蛙正指挥一家/练习合唱”(《风偷去了我们的桨》);他写花:“野花/星星点点/像遗失的纽扣,/撒在路边。”;他写树:“一颗树闭着眼睛,/细听着周围对自己的评论”;他写风:“风在摇他的叶子/草在结他的籽/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他写化石:“我厌恶/我长久地睡着/和大大小小的种子睡在一起/只有我,不会萌发/不能用生命的影子覆盖土地”„„这是一个多么纯真美丽的童话世界。

顾城对于大自然的这种特别的偏爱,使得他创造的意象几乎都是充满生命力的,“她们用花英鸣叫/她们用花英鸣叫/细细的舌尖上闪着蜜水。”(《早晨的花》)早晨的花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意象,他反复吟唱这一节诗,以造成一种视觉转化为听觉的美感。他就像是自己世界里的神明一样,挥一挥手,就让一切平淡的事物瞬间变得光彩夺目,让一切归于死寂的重新获得生机,他无时无刻不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面耕耘,努力用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去实践自己童话理想。

顾城的父亲很早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村,顾城与父亲一起在单调枯燥倍受歧视的环境里度过了他的童年,与他为伴的只有天上漂泊的云彩,草丛下的小虫,大自然的一切是他所热爱的,也是他所熟悉的,这样的童年生活使他养成了默默无语与大自然相处的习惯,所以大自然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顾城一生所构建的童话王国的背景。

(2)童话的主题——生命。顾城的诗歌善于敏感地捕捉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于生命的体验,比如《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诗人对于“远”和“近”的感受实际上是对人的评价、对于生命存在的评价,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戒备、隔阂与猜疑,形象地表现了顾城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在《生命狂想曲》中更是如此:“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我要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里”在这首诗中,他把自己的生命同世间万物的生命相碰撞、相交汇,充满热情的对所爱的生命进行着赞扬,将“自我”融入外在世界的各项事务,找寻着对自我的认定,这些诗句皆染上诗人的个性、人格和特质,达到“超我”“无我”的境界。这首《生命狂想曲》是顾城早期的代表作,是他“把大自然生命的童话世界搬进自己的诗中,变成一个没有被污染的童话天国的一次尝试”。

就像顾城在《生日》中所展示的那幅充满童趣的水彩画一般,诗人对于生命的体味从来不是重笔浓墨,而像是透明淡远的水彩。《生日》中的那个孩子满怀欣喜地把花籽装进了因生日而获得的钱夹里,虽然只是花籽,但我们已然看到了那娇艳的花朵,闻到那芬芳的花香了。惟有与成人世界、世俗世界相悖逆的童心,才会有如此奇特转移的“胡思乱想”,于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花籽幻化成眨巴眨巴 4 的“小眼睛”,黑亮黑亮的,也惟有童稚的灵现。“我不要钱/不要那些不会发芽的分币/我只要装满小小的花籽/我要知道她们的生日。”在孩子的眼里,有生命的东西才是最美好的,所以花籽当然比不会发芽的分币可爱得多,因为它能绽放美丽。

童年的时候,别的男孩子会撕麻雀、点燃天牛、捉青蛙打得胀得老大,拉住野猫尾巴甩的飞快,然后一松手,让猫飞出去,这样的事情,顾城撞见就会浑身发抖,对于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他从来都是充满关爱和敬畏。

(3)童话的核心——女儿国。一个人的童话世界往往是难以存在的,它需要其他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在顾城的童话世界里,扮演这样角色的就是与顾城发生精神联系的四名女性:他的母亲、他的妻子谢烨、情人英儿,另一位是与他只有一面之交的华裔越南女子李素华。顾城说:“永恒的女性有一个光辉使我们的生活和语言有了意义,有了生命,就像春天使万物有了生机一样。”[9]他最欣赏《红楼梦》里的这一段话:“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这足以证明在顾城的童话世界中,女性是其核心要素。

在顾城的情感世界中,母亲一直是一种神性的象征。一种非真实的由幻想而成的母亲形象频繁的出现在顾城的诗歌之中,他曾幻想着飞上天空,把天幕上纯洁明亮的月亮摘下来作为发夹送给妈妈,戴到她那乌黑的头发上,博得她的欢心,沐浴一下母亲的温馨。这种愈加强烈的恋母情结最终直接导致了顾城的“女性崇拜”情结,他说“男性只是为了衬托女儿的纯洁才存在的。”

后来他遇到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对他充满了爱,用她女性的柔软包裹了诗人的心,谢烨是如此的温柔,她宽容、大度、有着圣母般的慈悲胸怀,可以给顾城足够的依赖,仿佛是一个永远温暖的避风港湾,即便是她的情敌当着她的面对顾城说我爱你,她还是用中国传统女性的温良贤淑接受了这一切。但是谢烨早年最是个自以为是的姑娘,她阳光灿烂,向所有人宣扬和赞颂她美丽的爱情。她本应该收好她的宝贝,秘不示人,可是她的爱情财富招来了李英,李英最终毫不客气的从她的手中抢夺了她的“宝贝”。情人李英是顾城童话世界中“女孩性”的代表,她活泼、任性、机敏、聪慧,充满活力、欲望强烈,给了顾城不一样的情感和欲望体验,更像是热闹的街市,总是令顾城惊奇。她的到来,能让顾城升上云端,她的离去又能将顾城推入谷底。李素华,虽然与顾城只有一面之交,但是她的清雅、性情淡泊、聪颖过人,却又无欲无求,留给顾城很深的印象,也是顾城女儿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三种女性都被顾城套上了母爱的光环,这是他在时代中迷失之后不断找寻的结果。

对女性的过于神性化、理想化的崇拜使得顾城一生都不愿意离开他的女儿国,所以当这个女儿国逐渐弃他而去,他的童话世界也将会崩溃瓦解,最终他选 5 择了自杀。

二.童话天国的根源

1.童年根源

作家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是很大的,童年经验可以以作品的生活原型和题材直接进入创作之中,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作家创作的动力源。顾城构建童话天国最大的来源应该就是他的童年生活。事实上,他对诗的感觉,对心灵和精神空间的关怀,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都是少年时代在乡村“塑造成型”的。[6](247.248)顾城小时候随父亲到滨海农村生活,农村的文化氛围,对于未来美好理想的渴望成为他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制约力量,大海的宁静和谐与农村田园气息铸造了他的诗人气质及人格理想。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他没有伙伴,没有欢乐,然而却本能地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自然,虽然顾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但是他有着封闭的情绪记忆,固执地把自己的农村童年生活看成他童年经验的全部,并且这种经验始终烙印在他全部的心灵上。他全身心的与自然为伴, 怡人的沙滩、宁静的大海、蔚蓝的天空、清朗的月夜,那里有让人激动的色彩,让人萦怀的事物,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已沉淀为一种精神形式,支配着他以后人生路程的指向。正是大自然激发了幼小纯情的顾城心中某种诗的灵性,使他开始了一场童话般的漫游,以涉世未深的纯情之心,用儿童一般雅致又清澈的眼睛,发现了自然的诗趣和美。

2.时代根源

朦胧诗人是用血和泪的光荣诗篇,推动了一场诗歌浪潮的兴起。一种理想与现实的背道而驰,一种命运与际遇的撮合,使得这群光辉的抒情诗人像“报春的乳燕”、“脱缰的野马”,凭着各自的真情实感,开始了他们这个探索与追求的征途。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身上也深深的烙上时代的痕迹。顾城吟唱:“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这代表这一代青年从艺术到社会的共同心态,它是长期积郁于心灵,猛然爆发出来的一声痛苦的呼号。[7](p.203)这里的光明,是一代人盼望着的白昼的颜色,在无边的黑夜的压迫下,一点点白光也会很惹眼。黑色与白色常常在顾城诗中相对出现,黑色是最低调的颜色,它吞噬一切之后,像无底的黑洞。白色是一种锋芒毕露的颜色,是光明,是太阳的颜色,在“黑”与“白”强烈的对比中,闪烁着诗人对于一段历史的反思与凝聚的智慧。诗人成长于黑白不分的年代,越是经历过黑暗就越是渴望光明,所以他的眼中有着一个与现实反向生长的黑白分明的世界,展示 6 给读者的也是一颗善良的心和一颗禁锢的灵魂以及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世界。

顾城的诗不像北岛那么充满理性和战斗力,不像多多的边缘性反讽和内心极度紧张,也没有杨炼的那种野性、凌厉的原始生命的奔流和文化意识的觉醒。顾城对历史的反思是深沉的,《永别了,墓地》抒写诗人站在一片红卫兵墓地上对于历史进行的重新思考,没有高声控诉,却表达了一个同龄人对于生命和历史的态度。他的诗歌因此充满历史、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他的反思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揭示。

我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唯一一位“童话诗人”——顾城。在思想处处受束缚,受挤压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会更加渴望人的自由,他的成长经历促成他的人生追求: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自己的梦。这是顾城的执着,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在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中,诗人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写诗,这样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歌中得到解决,以此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

3.自然根源

顾城从小就沉浸在蚂蚁与蝌蚪、白兔与花猫的“乐园中”,文革期间,12岁的顾城无意间阅读到了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本几乎影响他一生的自然启示录。就这样,顾城的一生与自然紧密的交融与一起。大自然赋予顾城的不单单只是对于自然的认识,更形成了顾城以自然为核心的诗学理念,诗是顾城童话天国理想的核心表现,顾城的诗歌创作也是在自然状态中完成的。“我写诗实在是因为自然给了我一种很强的感觉,我的生命里产生了一种冲动要写。”这个自小就热爱大自然的孩子,他会捉来七星、五星瓢虫,让它们在手中爬来爬去,他惊奇地看着那些小彩点,激动得仿佛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像一个国王又占领了一块领土,他对瓢虫的研究就像一个生物学家般精细,但他却发现了生物学家发现不了的东西——瓢虫的美丽、瓢虫的自由、瓢虫的幻想。他对苏舜说:“我习惯了农村,习惯了那个粘土做成的小村子,周围是大地,像转盘一样转动„„我不习惯城市,可是我在其中生活着,并且写作着。有时一面面墙不可避免地挤进我的诗里,使我变得沉重起来„„”诗人诗歌的灵动主要指依赖于他对于农村自然的热爱,他对于自然所发出的那些诗句,是自然所赋予他的,也是他自己在自然中不自觉的吸取到的,而他诗歌中的沉重却是现实城市生活强加于他的,于他而言,更多的是痛苦和无奈。

顾城一生都在主张“给文学以自由,让他们虫子般爬”。倾其一切去追求自然界中的“无我”之境。这些都是自然界中那些自由自在的生命色彩浸染诗人的结果,他想让诗歌像造物主初次创造世界时那般的自由,我想,他做到了,而且 7 做的很好,他就像是个被自然宠坏了的孩子,在诗歌中任意的表现所看的一切。如果没有自然这个诗与歌的灵魂在其诗中,顾城也许还是顾城,但至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三.童话天国的结局

在顾城的成名作《一代人》中,“我”在黑夜中寻找着光明,但所用的工具却是黑夜的派生物,这无疑暗示着寻找的失败。这一悲剧性揭示了人能实现自我价值,又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永恒规律,同样预示着顾城精心构建的童话世界终将毁灭的悲剧性结局。1993年10月8日,37岁的顾城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杀妻自缢。他以一种残忍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他的死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只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其他事物发生的一样,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自身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顾城之死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无法挽回的必然。”[10] 顾城生来体质较弱,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流,常常独自一个人静坐。而他的母亲性格十分开朗,所以对于顾城的性格感到很反感,几乎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他的姐姐,冷落了顾城。母爱的缺失使得他原本内向的性格更加封闭。同时出生在1956年的顾城亲身经历了文革那样一个灾难与荒唐年代,目睹了一批批无辜的人被残忍的批斗致死,这给顾城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阴影,使顾城更加偏执固执。

顾工在回忆顾城时说“他不太凝视人,人似乎是种最令人生畏的动物。不管从哪里来了位远方的来客,他都立即躲藏、回避。”文革初期,看到有人因为贴反还是贴错了标语而被众人痛打时“他关紧窗户,蜷缩在床头,像蜗牛,再不向窗外多看一眼。他越来越想躲开人,躲开眼睛,躲开喧嚣、激越的声音,只想去那没有人只有天籁的世界。”小小年纪的顾城也早已学会逃避现实,“我在阔野上,在霜气中,/找寻春天,找寻新野,找寻花丛。//当天大亮冷雾散尽,我只找到一滩败草,一袖寒风„„”(《找寻》)年仅13岁的少年所写的这首诗中,我们更多的体会到他精神世界中的那种深切的萧索之感,这种感觉大概来自于并不美好和透明的现实刺激。顾城在面对这个丑恶的世界时,不是在批判中走向成熟,而是拒绝成熟,他转身而去,走向虚设的精神天堂,沉湎其中而不准备向人间反倾。

他建造了自己的童话天国,又将找寻到的“女儿国”安置其中,诗人对于其中他渴望已久的美丽纯洁的温情充满的依赖,这样强烈的依赖在诗人那里渐渐地又衍生出了无以名状的害怕。因为拥有的太过美好,才会担心失去时会产生的巨大痛苦。诗人迷失在这美的海市蜃楼里,建立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这座城市是他

[8] 8 的全部,他用尽全部生命去爱它守护它,因而时时担心会失去它。那颗脆弱的灵魂甚至经不起一点的波折,一旦发现那些美丽将离他而去,他就会亲手毁掉它们。

诗人的早熟、偏执、内向,使得他更倾向于向内在心灵世界延伸,当外在世界不断侵蚀他的世界时,躲藏与逃避又成了他唯一肯做的事情,刚开始他会选择搬离他的童话天国,使它离世俗远一点、再远一点,远离到少有人迹的孤岛上,然后他发现,这样还不够,于是他开始缩小自己的童话天国,越来越小,最后小到仅剩一座房子那么大,但是他还是觉得不够,世间里的那些事还是让他透不过气来,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改变,所坚持的也无法维系,于是他选择了将一切归为零。

其实在顾城的世界里,世俗的纷乱是一直没有被调和的,他只是将它搁置在一边,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在他的眼前展开,只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顾城,当他没办法再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时,他必然会用极端的手段结束一切。正如他和谢烨活着的最后一天所发生的那些,这对朦胧爱人,他们的相遇是那么的偶然,如果不是那晚起了大风,带上了他的房门,顾城就不会一气之下翻窗而入,收拾好行李要回北京,如果顾城不是那样的任性偏执,他就不会当天就坐上了回京的火车,也就不会在火车上遇见他的妻。曾经他们在一起是那么美好的事情,可是后来英儿的插入是一切开始变的不对劲,如果不是英儿的到来,也许他俩可以一直好好的活下去,如果不是英儿的离去,也许他们三个人这样奇怪的关系还能维持一段时间,可是,事情总不会随着人们的内心进行,它只会按照事情的本来面目。顾城伤透了谢烨,最终导致了谢烨的“背叛”,而他甚至愿意接受他与谢烨以及大鱼(谢烨后来在德国认识的男人)三个人像之前他们与英儿那样的三角关系。可是这样的愿望怎么可能在其他人的世界中都通行,他们最后激烈的争吵,但是达不到他想要的妥协,他也许并不想谢烨死,他只是打了她,却没想到会让她死,但是他自己却是真的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顾城是那样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最后却是早早的了结了自己,还摧毁了别人。他向孩童一样的思考,不是幼稚,而是简单的偏执,与其忍受失去的痛苦,不如自己摧毁。

四.小结

在顾城的诗中,顾城好像找到了造物主的感觉,他肆意挥毫,任意点缀,打造了一座美轮美奂的童话之城,这城肃穆静美、不染纤尘。通过写诗,他将自己放进了一个玲珑剔透的象牙塔,而无力或者无法正视并解决现实的矛盾。

这个总是戴着厨师帽一样帽子的天才诗人,他的童话天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幻 9 梦一场。他画他的妻,总是不画完就扔,他说画完就俗了。所以他的童话世界也永远也建不成,因为建好就俗了。他短短的三十七年的人生,留下了几千首诗歌,还有大量的画作,他的诗歌总是在找寻和追求,他的画里总是有微小的叶子的形象,他自己也很像是一片飘零的叶子,他讨厌树枝的束缚,又厌恶看到的世俗,他只愿意逃脱一切,随风自由的飘零,同时他的眼睛还要永远朝着天空。

顾城是一个单纯的孩子,他的存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财富,正如他的姐姐所说“他有许多错,但一定不比大多数人错更多。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来,占用的很少,他甚至只上了三年不完整的小学,他不吃好的不穿好的不用好的,而他给予这个世界的,我认为是多的。”

参考文献:

[1]韩传喜《从迷恋到迷失——顾城及其营造的童话世界》 ,《盐城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江晓敏《顾城——生如蚁 美如神》,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年版 [3]顾城《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4]顾城《顾城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5]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颜彦《顾城式朦胧:徘徊在现实与童话中》,《文学评论》2002年第34期 [9]张捷鸿《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1期 [10]张鹏《必然的悲剧——我看诗人顾城之死》,《潍坊教育学报》1996年第2期

主要参考书目:

1.麦童、晓敏 《利斧下的童话》,上海三联书店 1994年版 2.陈子善 《诗人顾城之死》,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概说》,青文书屋1997年版

Try to tell fairy poet Gu Cheng

Author: Shi Yafang Tutor: Zhang Ningsheng

Abstract: Gu Cheng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our country in the new period of misty poetry, his poetry is full of pure bright image, a natural rhythm and romantic fairy tale color, thus is called a childlike heart to look at the world of “fairy poet”, his ideal is “dream” to build a “fairy tale world” Gu Cheng, follow the footprints, can discover the motive of this poet build necessary and tragedy.The article from three respects of constructing his fairy tale world content, root of the fairy tale world and fairy tale world ending to explore and his poems.Keywords: Gu Cheng;fairy tale kingdom;nature;life;women;

下载试说比喻的多种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说比喻的多种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说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试说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摘 要】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

    高中英语说课试讲稿

    Good morning, teachers. I am . I am very happy to be here sharing my lesson with you. The content of my lesson is the reading and vocabulary part taken from New......

    试讨论佛教的治疗作用

    试讨论佛教心理疗法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启示 刘甘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09级国防班 提要:治疗的力量不是来自外物,而是出于内心,这是大乘佛教的精义。本文通过引述佛教心理......

    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在文中的作用

    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在文中的作用 一、比喻的作用 ⒈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

    试说法治文化建设实践路径

    试说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徐剑 所谓法治文化,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水平,是人们对法律信仰的程度,也是指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

    试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反思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之一。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表达、思维分析和......

    高校语文试说试教心得体会

    试说试教心得体会 为了让我们师范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更加明白的体会到执教的责任,我们文学院举行了让我们受益匪浅的试说试教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我们既把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运......

    试说当今人的逆反心理

    试说当今人的逆反心理 当今人们,大都有逆反心理。他们平时对社会上正常之事不太关心,而对一些出格之事却大为欣赏,喜欢“打抱不平”,更喜欢“落井下石”,老是在做反常的事。就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