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时间:2019-05-14 21:3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篇:如何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如何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

李大光

(*** 计算技术研究所)

摘 要:法治建设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法治建设的进步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反之,法治建设的滞后将严重桎梏社会发展,甚至带来更多的社会动荡因素。如何推进法治建设,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腾飞的中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法治,和谐,发展,促进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经济、科技、教育、卫生,到百姓生活水平,再到文化、思想、娱乐、政治,我们不仅吸取西方经验教训和先进成果,也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意志,探索着自己的道路。当然,吸收精华的同时,也会引进糟粕,或者我们不想要或不适合我们的东西。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总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只有均衡发展,才能使得各个方面相互促进,使整个社会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可持续。改革开放近四十年里,可以说经济一直是走在最前面的,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想要让经济能够持续发展下去,让科教文卫等方面都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大力推进法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一直是我们最关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法治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1.法治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实现社会和谐1。只有每个人的行为受到合理的约束,才能减少冲突,才能使得社会和谐稳定,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的相对自由,进而保障社会稳步发展。“一个公民的自由是以另一个公民的自由为界限的。”(——《法国国民公会宣言》)。另一个意义上来讲,实现每个人的相对自由,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法律规范相对于其他规范,如道德规范,有着许多独特的优越性: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具有最强的强制

【】性;具有明显的反复适用性1。

2.法治可以保障人民权利。只有当公民能够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身权利,表达自

【】己的政治意向,才能减少群体性事件、恶性暴力事件等动荡因素4。随着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中国多元社会格局初步显现,各种社会利益阶层和利益群体也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有法

【】治来保障公民能够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不满情绪4。

3.法治可以实现国家意志对社会发展的调控。一方面,通过法治,可以使得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得到保证。例如,在法律的规范下,可以使得“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的本质得到具体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法治,可以实现对贫富间、地域间、行业间等的调控,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民团结,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目标。

4.加强法治的过程本身也是提高公民素质、觉悟的过程。我们一步步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司法公正、执法必严的过程,就是公民的法律意识一步步增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民对自身权利和义务,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对社会运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理解,都会得到加深。在加强公民守法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

二、如何推进法治建设

1.加强法律权威性。“法律是摒弃了激情的理性,所以比任何个人更可取。”从亚里

【】士多德的法治论可以看出,西方法治从源头起就直接提出了法治和人治的尖锐对立2。其中蕴含的核心价值是:高扬法的神圣性、至上性、权威性,强调实行法治的标志是服从法律【2】。只有坚持法律的权威性,才能杜绝人治,真正实现法治。坚持法律的权威性,是实现法治的根本。法治就是把权力赋予法律,而不是某个人。再优秀的人,当大权在握,理性也会被欲望腐蚀。所以说“法律比任何个人更可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法治,就是人民把当家作主的权利赋予法律,以得到保障。

【】2.规范立法3。严格执行立法程序,才能保证人民的立法权得到实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权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利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立法权的具体实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立法程序,才能保障人民立法权,使得立法能够真正代表人民利益。这样的法,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规范立法也是立法科学性的保障。

3.保证司法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法治的本质要求。法治的本质是把权力赋予法律,而非个人。这就要求,人人皆须平等地服从法律的约束,无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2。这也是对法律权威性的保证。

【】4.政府权力要受法律制约2。法律赋予政府执法权,而这种权力一旦摆脱法律约束,就会成为野兽,对法律进行破坏和践踏。有效地限制政府权力,是对法律权威性和司法公平的最重要的具体实现。“人类迄今最伟大的成就是把权力关进笼子”(——美国总统 小布什)。如何完善政府制度,来监督、约束政府的权力,是建设法治的重要课题。

【】5.法治建设要与社会和谐发展相适应1。只有符合人民愿望和要求的法律,适应我国国情的法律,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也要求立法的规范性和民主性。

三、我国法治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1.我国的法治传统非常匮乏1。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德治社会,德治的思想早就萌生【1】【】。西周时强调“明德慎罚”,就已经包含了德治的因素1。汉朝时明确提出“德主刑辅”,【1】确立了中国的德治传统。以后各代封建王朝,都在不断加强道德的规范作用。德治要求人们从内心对道德规范认同,并以自省和舆论的方式来约束人的行为。它缺乏强制力,以至于不能有效约束权力。这就导致中国传统社会人治的局面。人们缺乏法治的观念,从骨子里不认同、不相信对权力的约束。在此情况下,要树立法律权威,树立守法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们心中人治的思想并没有彻底改变,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改变。所以才会有“文化大革命”的局面。直到今天,中国人的法律意识依然很淡。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有商鞅变法“立木为信”的魄力与坚决。

2.西方法制与我国意识形态和国情的冲突。我们在设计法律体系,制定法律时,都会参考西方法典,吸收西方先进成果。然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决定了法律所代表的意志与利益的不同,不同的国情也决定了法律的可执行性的不同。例如,西方国家经过长年法治的积累,其公民的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都比较强,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民事经济法律比较适用这些国家【】【】的情况1。当这些法律移植到我国以后,情况可能就不那么幸运1。所以我们的法制建设,不能仅仅靠吸取西方经验,还要自己探索。

【】3.法治推进的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5。政府推进型的法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主

【】导者的政府既要掌控法治的发展和运转,又要通过法律控制自我权力的行使,往往陷入难以取舍的处境,法治也随之遭遇尴尬。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决定了我国实现法治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也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自然演进型的法治化道路;而我国人治传统的漫长、行政权力的强势以及社会自治力量的不足,也决定了我国不应当完全依靠政府推进来实现法治。坚持以政府推进为主导,以公民参与为基础,实行政府推进与公民参与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个主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动力的作用,在依赖公权力的同时又制约公权力,在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同时建设法治社会,应当是我国法治道路的正确选择。因此,一方面应继续发挥政府在推进法治中的主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政府推进法治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个体公民、社会组织等主体在法治发展中的建设性力量。【5】

总结

法治建设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有各种困难。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公民法治意识的匮乏。法治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要同时兼顾学校教育引导和社会舆论引导。在推进法治建设的同时,加强公民法治意识,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最后,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到法治建设,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维护法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论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郭斌,黑龙江科技信息

【2】论法律权威与法治建设,杜青茶,赵红星,苏俊霞,公民与法治,2006,第9期 【3】加强我国行政法治建设之对策研究,刘春明,人民论坛:中旬刊,2013,第1期 【4】公民参与是社会稳定的缓冲器,于建嵘,学习时报,2010,04,26 【5】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思考,郁立强,人民网-理论频道,2015,02,26,15:54

第二篇: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文章标题: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社会的理想目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和谐才有利于社会、从而也有利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从另一方面说,发展才会促进和谐、发展才会有真正的和谐。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提高有赖于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力资本的提高构成了社会和谐最可靠基础之一

新技术革命使现代社会的生产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取决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正式的知识被视为关键的个人资源和关键的经济资源。知识是今天唯一意义深远的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即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没有消失,但是它们已经变成第二位的。”根据世界银行的报道,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人力资本已经构成了世界财富的64。凭借现代通讯技术,知识和资本快速流动从而引发了竞争的加剧,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必须在足够的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才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主动、得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本的提高构成了一个社会和谐的最可靠的基础。所谓社会不和谐是说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的利益集团的矛盾激化、出现了严重的冲突危及了社会的基本秩序,而矛盾冲突的根源最主要的是利益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解决利益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需要有分配制度的公平、分配机制的合理,但人力资本的提高则是这二者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首先,对个人而言,人力资本的提高使他有能力去竞争那些报酬较高的工作或职位并由此获得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会弱化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而产生的相对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并会更多地注重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积极发展自我的努力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其次,对社会而言,人力资本的提高会使社会的生产效率提高,有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为社会中的低收入群体、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使不同的社会阶层可以和睦相处。人力资本的提高靠教育,所以在世界上教育被一些国家作为重要的社会发展战略,越是发达国家对教育越重视。

提高低收入和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决定社会资源分配的主要是政治权力。国家控制着全部的社会资源,是唯一的利益主体,由国家计划、按照意识形态、通过各级行政机构履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和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职能,所以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多少、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的职业、单位、行政级别等,社会分化程度低,由利益分配引发的社会矛盾并不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资源分配机制逐渐地进行着根本性的改变,市场正在取代政治权力成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主要力量。市场经济使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元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的收入差距拉大,社会的分化加剧,社会的矛盾凸现。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化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益主体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如在城市中,低收入阶层主要是工人,导致他们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程度低。据2000年的一份全国性的调查显示,在岗职工的文化程度整体较低,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31年,大多数是初中、高中学历,明显低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后两者分别是13.86年和13.08年。与1992年的调查数据相比,大致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在岗职工初中、高中学历的人所占比例还略有上升,而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则略有下降。调查分析还表明,工人阶层在文化程度方面的同质性很明显。换句话说,在不同企业里,工人的文化程度都不高,都是初中、高中学历者占绝对多数。这在全国如此,在大连也是如此。国家统计局大连市企业调查队在我市对150户企业的经营者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职工人的技能和受教育水平低成为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发展程度最大的因素。在被调查的150户企业中,认为在职工人的技能和教育程度因素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产生了较大甚至严重影响的占被调查企业的53。在职工人的技能和受教育水平低成为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重要的内在制约因素,从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技能和受教育水平低的在职工人在竞争中明显地处于劣势,潜在地具有失业和被淘汰的可能,事实上在已经失业的人口中,技能和受教育水平较低者是绝大多数,据我市城市失业人员保障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340名被访的失业者中,小学及以下7人,占2.1,初中194人占57.1,高中113人占31.2,而大专以上26人,只占7.6。这些人职业选择的面窄、再就业的机会小,要改变现有的处境比较困难。

改变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的情况,提高低收入和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是缩小收入差距、减小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推动大连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在理论上十分明确的问题,重要的在于要根据大连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从社会的需要出发,使教育能够收到最大的社会效果。

目前,大连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其他行业一样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后我们有条件争

取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

第一,市委、市政府重视。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大连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上审议并通过《中共大连市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意见的决议》,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大连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就使发展教育所需要的组织规划、力量发动、资源动员等有了保证。

第二,具有经济社会基础。近年来,大连市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攀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社会条件。

第三,全民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近年来,大连市一直在致力于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通过这一活动,广大市民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大大提高,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使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要促进教育的发展,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应特别注意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教育公平,为和谐社会构筑最坚实的基础。所谓教育公平最基本的是要使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就意味着教育资源要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倾斜。社会分层理论认为教育在社会分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分层结构的核心是基于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活动的范围和不同的社会机会、不同的社会资源。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具有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而较高的社会流动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其次,提高职业培训的效果,使受训者能够真正从中获益。社会中的贫困人口往往来自失业人员的家庭。帮助失业人员掌握或提高职业技术,使其能够再就业是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最直接的方法。但是,有关方面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效果却不够理想,目前全市职业技术、文化培训机构有1084个,结业人数45.3万人,在学人数50.6万人。全市乡镇职业技术学校96个,2004年培训25.8万人次。但据我市城市失业人员保障状况调查报告,在回答“参加职业培训后对今后就业能产生多大作用”一题中回答受过培训的135人中,认为作用很大的有29人,占21.5,认为作用一般的有66人,占48.8,认为无作用的有40人,占29.6。这说明职业培训的效果还不够理想。有关部门应该做好调查研究,科学地安排培训内容、合理地制定职业培训计划,使职业培训切实适应失业人员的需要,达到提高他们再就业的能力的实际效果。

最后,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所有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比如,政府的财力有限、教育资源不足,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所以,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办教育。教育是一种双向活动,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的努力。对于积极办教育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给他们以物质和精神的鼓励,保护和提高他们办教育的积极性;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通过树立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学习有所成就的典型人物,激励他们献身教育、刻苦学习,在全社会营造起一个重视教育、重视学习的社会氛围。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篇: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应特别注意下述几个方面:首先,要做到教育公平,为和谐社会构筑最坚实的基础。所谓教育公平最基本的是要使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就意味着教育资源要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倾斜。社会分层理论认为教育在社会分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分层结构的核心是基于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活动的范围和不同的社会机会、不同的社会资源。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具有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而较高的社会流动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其次,提高职业培训的效果,使受训者能够真正从中获益。社会中的贫困人口往往来自失业人员的家庭。帮助失业人员掌握或提高职业技术,使其能够再就业是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最直接的方法。但是,有关方面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效果却不够理想,目前全市职业技术、文化培训机构有1084个,结业人数45.3万人,在学人数50.6万人。全市乡镇职业技术学校96个,~年培训25.8万人次。但据我市城市失业人员保障状况调查报告,在回答参加职业培训后对今后就业能产生多大作用一题中回答受过培训的135人中,认为作用很大的有29人,占21.5%,认为作用一般的有66人,占48.8%,认为无作用的有40人,占29.6%。这说明职业培训的效果还不够理想。有关部门应该做好调查研究,科学地安排培训内容、合理地制定职业培训计划,使职业培训切实适应失业人员的需要,达到提高他们再就业的能力的实际效果。最后,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所有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比如,政府的财力有限、教育资源不足,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所以,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办教育。教育是一种双向活动,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的努力。对于积极办教育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给他们以物质和精神的鼓励,保护和提高他们办教育的积极性;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通过树立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学习有所成就的典型人物,激励他们献身教育、刻苦学习,在全社会营造起一个重视教育、重视学习的社会氛围。

第四篇: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

──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普通农妇刘女士出于好心搭载同村李老太太及其孙女,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致李老太太伤情严重。对此,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其经济赔偿却遭对方家属四次坚决拒绝。这一感人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公德之美,它犹如一股清泉,浸润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态势,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但随之而来的各种道德范畴内的问题却屡屡出现,社会上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出现了道德失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以教育为根基。当前,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主流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社会道德为代价,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题,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当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才能推动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更好地助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德以劝善,法以诛恶。要使道德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法律是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必须把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把道德规范体现到法律法规的制定之中,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惟有如此,人们从善的信心才能得到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国家者,积人而成。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既是觉悟,也是义务,道德大厦的建设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添砖加瓦。全社会都要讲公德,只有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才能积小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加强道德榜样的宣传,取中华传统道德之精华,去其糟粕,才能适应当今社会,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

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相信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会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之花必将灿烂绽放,国家必将长治久安。

第五篇: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这个“最美”的季节,平民英雄、时代楷模们以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责任担当,向我们诠释着道德良知,彰显着伟大的道德力量,让这个社会充满了和谐和温暖。但是,我们也不时为一些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学术不端等失德行为所寒心。所以必须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石。

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发展转型、社会深刻变革时期,原有的一些规范、秩序悄然变更,出现了道德失范、信任缺失、唯利是图等失德败德现象,使我们感到不安与焦虑的同时,也激发了对提升道德风气、加强道德建设的强烈需求。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道德进步从来都不是平坦的、直线的,是在战胜各种挑战中不断前行的。所以我们要增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推进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

加强道德建设,需注重实践养成。道德建设不是空洞的说教,而重在实践养成。应从我们生活中树立道德模范,让榜样的力量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把道德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学习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要求。让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

人送温暖、为社会作奉献中,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培育文明风尚。

加强道德建设,应完善制度保障。“善良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制度规范维护道德行为、惩戒失德行为,人们的行善愿望就可能被遏制,导致好人“流血又流泪,伤身又伤心”的现象。提升社会道德风气,需要完善的制度来“保驾护航”,让善者无后忧,让恶者不敢恶。对模范道德行为给予奖励保障,为好人化解道德风险;对失德违法行为依法惩戒,形成震慑失德者的强大力量。有法律制度做后盾,道德才有攀登更高山峰的信心和力量。

加强道德建设,应构建诚信体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一切职业道德的立足点。由于一些人诚信意识淡薄、信用监督机制不健全、失信成本过低等原因,诚信缺失问题相当突出,失信行为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渊”,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已成为道德建设的重大任务,从而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诚实守信环境。

加强道德建设,应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雷锋精神是矗立在人们心中不朽的道德丰碑,是与时代同行的精神力量。学习雷锋精神,就是学习他的奉献、敬业、创新、创业精神。雷锋精神并非高不可攀,更多时候是举手之劳的平凡善举。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就是实践

雷锋精神的创新方式。通过广泛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便民利民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和力量。

“厚德载物”,“德行天下”。只要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一定能够汇涓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安定有序的发展。

下载如何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生育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生育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共宜都市委 宜都市人民政府 (2007年1月26日) 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展新......

    弘扬法治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精选]

    弘扬法治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走法治的道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实现社会和谐发展2008-9-3邓肇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在几十年的革命、......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正视矛盾,有效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

    发展民办教育,促进社会和谐

    北京申论考前押题(九)发展民办教育,促进社会和谐http:// 2006-12-13 来源:中公网 点击:4792 问题: 1.法律制度不配套,政策扶持未落实 2.办学思想不明确、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对民办教育......

    建设和谐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和谐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和谐社区 促进社会和谐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内容和一个有力抓手就是建设和谐社区。近年来,河南省平顶山市......

    以民主法治求社会和谐

    去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

    解放思想,以企业和谐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解放思想,以企业和谐发展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胡锦涛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高举旗帜,提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此,胡锦涛明确指出:“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