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幼儿园区域讲评活动的有效性
谈幼儿园区域讲评活动的有效性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第一幼儿园 林晖燕
摘要:区域讲评活动往往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往往是流于形式地草草了事,对其有效性的追问值得我们深思。有效的区域讲评活动应该是艺术的、互动的、策略的、动态的,能有效地促进幼儿间的交流学习,帮助幼儿获取经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推动幼儿区域活动的发展。要提高区域讲评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明确自己在区域讲评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能,从讲评内容的摘取和讲评方法的运用上去研究区域讲评活动,使讲评活动发挥其最佳的教育效能。
关键词:区域活动 讲评 有效性
区域后的讲评活动(在集体中进行),是区域指导策略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区域活动形式的完善。)对幼儿进行区域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但是,区域讲评活动往往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往往是流于形式地草草了事,对其有效性的追问值得我们深思。怎样的区域讲评活动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有效的区域讲评活动应该是艺术的、互动的、策略的、动态的,能有效地促进幼儿间的交流学习,帮助幼儿获取经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推动幼儿区域活动的发展。要提高区域讲评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明确自己在区域讲评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能,从讲评内容的摘取和讲评方法的运用上去研究区域讲评活动,使讲评活动发挥其最佳的教育效能。
一、明确教师在区域讲评活动中的职能,是有效讲评的前提
在区域讲评活动中,教师的职能不在于评判,而在于激励、诊断、导向、提升经验、促进幼儿同伴间的交流与学习等。在讲评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引领者,应关注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所做的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所获得的经验。注重抓取幼儿在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即时地设计提问,灵活、弹性地组织并引导讲评活动展开和深入,有效引发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和智慧,对幼儿的讨论和交流起到引领、支持、整理、提升的核心作用。如:在上述的讲评案例中,几个孩子对自己的活动作出了好与不好的评价,但到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其他幼儿却不甚明白,教师应进一步引导这几个孩子自己来展示、分析、评价自己的活动,并引发其他幼儿参与这些讨论和评价,鼓励他们拓展思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等,随机、灵活地促使幼儿与人、事、物(材料、环境)交流、互动,进而促使区域活动各个要素不断优化、组合与协调,从而有效地推动和促进幼儿区域活动的发展。如:对于案例中幼儿1的回答,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你们是怎么玩轨道的?为什么会玩得很开心?”以让幼儿展示他们的作品,分享他们或因解决问题、或因想象创造、或因相互合作所体验的快乐。
二、精选有价值的区域讲评活动内容,是有效讲评的关键
区域讲评活动教育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评内容的摘取和展开。提高区域讲评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提高区域讲评内容的价值性,选取有较高价值的讲评内容。讲评内容评什么?选什么内容进行讲评?这或许是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事实上,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各种信息都可以成为讲评活动的内容: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幼儿区域规则遵守情况等。但这些内容并不是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有相同的价值表现,每次的讲评活动都应有侧重点,这些侧重点的确定有赖于教师在区域活动过程中通过细心观察、即时判断、精心筛选。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了某些值得推广的创造性表现;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了某些认知障碍;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操作误区;当幼儿在活动中与同伴交往水平的点滴进步等,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区域讲评内容。如:在上述案例中,幼儿2说在表演区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那么,她是怎样打扮自己的?用了什么材料?用了哪些装饰方法?这些都是可以抓取为讲评活动的内容,使之在幼儿集体中推广,促进幼儿共享经验。幼儿4觉得自己今天玩得不太好,在动手区玩包装礼盒游戏,可是老散开,没有成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包装礼盒老散开?这其中是否存在着什么操作误区?其他的幼儿是否也遇到类似的情况?这些问题也是有价值的区域讲评内容。教师可以让幼儿4把这些问题进一步讲出来,并引导其他幼儿共同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点带面地帮助幼儿解决操作活动中的认知障碍,促进区域评价的深入和发展。
三、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区域讲评方法,是有效讲评的保证
区域讲评方法多种多样,有操作验证式,展现作品式法、讨论式、经验迁移法、问题支架法等。对这些讲评方法的理解、把握及灵活的运用能保证区域讲评活动的有效性。这些讲评方法的运用应针对于不同的教育时机,各种方法的使用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交替进行。
(一)运用作品展示法引导幼儿分享与交流 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了某一有价值的操作亮点或有创造性的表现时,教师可以运用展示法将幼儿的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在集体中展示,或请幼儿自己来展示富有创意的操作,引导幼儿互相介绍、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互提建议,促使幼儿在展示中体验成功,在相互的交流和学习中进一步提升操作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同时从同伴的交流讲述中获得信息,产生新的想法,拓展新的操作经验,使同伴间的互动、交流、学习积极而有效。如:在上述案例中,可以请幼儿2在集体中展示自己的装扮,让其他幼儿一起来欣赏和学习,他是怎样装扮自己的?哪些材料的运用特别巧妙?哪些方法的运用值得学习?再启发幼儿进一步想一想:还可以运用哪些材料?哪些方法来装扮自己?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拓展思路,提升经验。
(二)运用操作验证法引导幼儿走出操作误区
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了操作的误区,教师可以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运用操作验证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问题,找出操作误区,并围绕当前问题巧妙设问,让幼儿在思维的碰撞中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幼儿扫清探索道路上的认知障碍,走出操作误区。如:在上述案例中,可以请幼儿4在集体中操作自己包装礼盒的过程,教师请其他幼儿一起来观察,从中找出礼盒老散开的原因,启发幼儿围绕这些原因思考解决的办法,然后进一步请幼儿再次操作、验证这些方法的可行性,从而帮助幼儿走出操作误区。这样的评价方法具体、直观,能为幼儿提供直观的评价内容,让幼儿评之有物,也能激发幼儿评价的热情。
(三)运用问题支架法引领幼儿探索思路
当区域中投放了新材料,幼儿由于缺乏经验或因思维上的局限等出现盲目操作新材料,使活动难以展开时,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支架法进行评价,以引导幼儿发现新材料的特征,为幼儿对新材料的探索提供一个支架,帮助幼儿明确探索的方向,引领幼儿的探索思路。如:在上述案例中,幼儿5提出了关于动手区幼儿玩拧螺丝新材料的一些消极现象:有的拿起来当枪使,有的拿起螺帽在地上滚。这是由于幼儿对新材料的玩法缺乏了解导致的盲目操作,教师可以这样为幼儿提供问题支架:大家看看,拧螺丝的新玩具中都有哪些材料?(螺丝、螺帽、有孔的塑料棒等)这些材料都是什么样的?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看过这些材料?大人们是怎样用这些材料的呢?这些问题能引领幼儿将拧螺丝的新材料与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从而发现这些新材料的使用方法,并通过自己的尝试,初步学习新的材料的操作技能。这样的评价能引发幼儿的积极思考,努力寻找操作新材料的办法,丰富了区域评价的内容。同时,也使幼儿意识到认真参与评价能帮助解决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转变幼儿对参与区域评价的态度。
第二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策略
要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认识到区域活动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教师有意识创设的环境中进行自我操作、自我探索、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也可以在这里选择同伴共同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的过程,是促进幼儿自主发展比较理想的形式。
其次要重视区域活动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区域活动的目标、区域材料的投放和区域活动指导,以幼儿发展为本。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活动应有的作用,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以有效发展。明确区域活动的目标。活动目标是活动开展的依据,但在区域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在幼儿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区域活动计划表(以科学区为例,见表一),这样的计划表虽然有活动目标这个栏目,但在描述中却看不出具体的活动目标。活动目标不明确,教师投放材料与指导也就必然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作用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我们从台湾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表(以科学区为例,见表二)中可以看到教师在创设区域活动时所考虑到的具体目标,虽然栏目名称是“主要学习经验”,但从栏目中对幼儿相关主要学习经验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该区域的具体教育目标。教师心中有了这样的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容易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投放材料,观察儿童,指导幼儿的活动过程等。可见,区域活动目标对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区域活动的目标不必每日制定,它可以是阶段性的、层次性的,但不管如何,教师要明确各个阶段区域活动的目标,否则,区域活动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终成为低效的活动。
第三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一、研究的意义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行高效学习,获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它可以让幼儿自由地进出各个区域,开展游戏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二、研究目标
1、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发展和活动空间,不断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幼儿的综合智能、创新意识及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幼儿在认知、艺术、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同时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得到缓解,幼儿的智力长项得到肯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增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整体素质得到发展。
3、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有观察、指导、创设、组织、设计活动的技巧,通过创造——学习——再创造,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良好环境,使教育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三、研究内容
(一)探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记录方法。
(二)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活动效果。
注意运用分离式、插入式、整合式三种方式,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不断提升活动效果。一般来说,小班前期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差,因以游戏活动为主,运用“插入式”(同一目标分出许多活动穿插进行)的活动为多。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小班后期,中班大班初期,运用“整合式”(各种目标整合在同一活动中)为主,教师就要运用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的去参与活动。大班后期运用“分离式”为主,教师在抛给孩子的指导语要趋于理性,使幼儿从中能悟出一定的道理。
(三)针对幼儿个性化特征指导的策略。
首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对较特殊的幼儿进行跟踪指导。对兴趣单一的幼儿进行个别交谈。其次,注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在同一活动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不但应考虑到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还应考虑区域设置的教育目标,做到材料提供的层层递进。再次,根据小中大班的年龄特征,适当的安排游戏内容和教学内容。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幼儿园小四班、中四班、大四班共105名幼儿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观察记录法、个案追踪法、行动研究法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提炼的循环研究过程中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育实践。
五、研究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教师要考虑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有要与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紧密联系,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二)层次性原则。在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中,他们发展的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既要考虑发展快的幼儿,又要照顾发展慢的幼儿,也要兼顾特殊需要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三)教育性原则。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蕴涵的其他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成功。
六、阶段性小结
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区域活动比较自由,属于低结构化的活动,有利于教师的观察分析,在实践中,教师们会通过幼儿的行为,寻找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反思自己的教育,然后调整区域材料及指导策略等。在提高区域活动的效率方面,教师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
1、充分利用时间开展区域活动。以往我们把区域活动等同于晨区活动,仅仅限于在早操前的时间段开展,有的幼儿入园迟,几乎没参加,现在,老师们意识到区域活动的意义,利用各种时间进行区域活动,如做操
时不收玩具,做操后继续玩;下午用餐后的时间、自由活动时间也开展区域活动。
2、合理利用空间设置区域。如活动墙用透明塑料袋做成插袋,屋顶充分利用,材料放置尽量方便幼儿取放,静区与闹区分开等。
3、一段时间的区域活动形成系列。材料投放要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不能一刀切,应该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直观到形象、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如:在“串珠”中,一开始老师提供了颜色、形状各异的珠,让幼儿自定规律串项链,发现幼儿并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第二次,老师改变策略,只投放红、蓝两种颜色,幼儿就会了。对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做出调整与推进,使区域活动内容具延续性。如:本案例中提供新材料螺丝时老师什么也没有说,而是给孩子提供了充分、安全的探究空间。使他们在探索中有了自己的发现:螺丝能搭建、螺丝能分类、螺丝能串......真正做到了:在孩子探究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真正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4、多方收集材料,挖掘材料的多功能性,以往老师总抱怨区域活动缺少材料,其实自然界、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拿到幼儿园,如在自然角,有许多孩子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叶子,有嫩嫩的柳树叶、杨树叶、菜叶、桑树叶等,孩子们都急着拿自己的叶子喂“小虫子”。一会儿“小虫子”身上盖满了叶子。中四班在出游时拣来了许多松果放在科学区,小朋友叫它“小刺果”拿它排图形,进而用它们做美食,大四班收集各种瓶子,探究了“瓶宝宝”的各种玩法:配对、排序、装豆豆(探索哪种装法又快又巧)、装不同的东西声音不同、沉浮不同、小朋友做各种实验,忙得不亦乐乎。
5、及时调整材料,防止材料单一。如:在音乐区,对许铭锟等小朋友来说自由摆弄音块很轻易,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失去活动的爱好,所以他就不愿意再玩了。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爱好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爱好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而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又是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游戏也是如此时.6、师生共同制定活动区规则。大四班的活动区比较多,很多材料都可跨区使用,一开始比较乱,后来老师想了一个办法,采用孩子说,老师记,大家画的方法制定各个活动区规则。
七、存在的问题和下阶段的研究重点:
由于我园条件所限,活动室狭小,不利于活动区的设置和材料的摆放,只好把材料放到走廊,寝室,桌面玩,各活动区经常发生互相影响和干扰,因此,不容易形成良好的活动区规则。另外,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有力的专家指导,教师做了很多工作,不知道哪些是高价值的东西,哪些是低价值的,在如何总结,如何提升到理论,如何把理念转化为实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
从本学期的研讨来看,全园大部分教师们对区域活动课题研究都有兴趣,已经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有信心完成任务。
第四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一、研究的意义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行高效学习,获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它可以让幼儿自由地进出各个区域,开展游戏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二、研究目标 1.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发展和活动空间,不断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幼儿的综合智能、创新意识及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2.幼儿在认知、艺术、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同时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得到缓解,幼儿的智力长项得到肯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增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整体素质得到发展。3.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有观察、指导、创设、组织、设计活动的技巧,通过创造——学习——再创造,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良好环境,使教育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三、研究内容
(一)探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记录方法。
(二)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活动效果。注意运用分离式、插入式、整合式三种方式,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不断提升活动效果。一般来说,小班前期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意的(同一目标分出许多活动穿插进行)的活动为多。要求能力差,因以游戏活动为主,运用“插入式”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小班后期,中班大班初期,(各种目标整合在同一活动中)为主,教师就要运用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运用“整合式”导孩子们,主动的去参与活动。大班后期运用“分离式”为主,教师在抛给孩子的指导语要趋于理性,使幼儿从中能悟出一定的道理。
(三)针对幼儿个性化特征指导的策略。首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对较特殊的幼儿进行跟踪指导。对兴趣单一的幼儿进行个别交谈。其次,注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在同一活动区,不但应考虑到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还应考虑区域设置的教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育目标,做到材料提供的层层递进。再次,根据小中大班的年龄特征,适当的安排游戏内容和教学内容。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幼儿园小四班、中四班、大四班共 105 名幼儿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观察记录法、个案追踪法、行动研究法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提炼的循环研究过程中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育实践。
五、研究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教师要考虑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有要与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紧密联系,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二)层次性原则。在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中,他们发展的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既要考虑发展快的幼儿,又要照顾发展慢的幼儿,也要兼顾特殊需要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三)教育性原则。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蕴涵的其他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成功。
六、阶段性小结 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区域活动比较自由,属于低结构化的活动,有利于教师的观察分析,在实践中,教师们会通过幼儿的行为,寻找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反思自己的教育,然后调整区域材料及指导策略等。在提高区域活动的效率方面,教师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1.充分利用时间开展区域活动。以往我们把区域活动等同于晨区活动,仅仅限于在早操前的时间段开展,有的幼儿入园迟,几乎没参加,现在,老师们意识到区域活动的意义,利用各种时间进行区域活动,如做操时不收玩具,做操后继续玩;下午用餐后的时间、自由活动时间也开展区域活动。2.合理利用空间设置区域。如活动墙用透明塑料袋做成插袋,屋顶充分利用,材料放置尽量方便幼儿取放,静区与闹区分开等。3.一段时间的区域活动形成系列。材料投放要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不能一刀切,应该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直观到形象、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如:在“串珠”中,一开始老师提供了颜色、形状各异的珠,让幼儿自定规律串项链,发现幼儿并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第二次,老师改变策略,只投放红、蓝两种颜色,幼儿就会了。对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做出调整与推进,使区域活动内容具延续性。如:本案例中提供新材料螺丝时老师什么也没有说,而是给孩子提供了充分、安全的探究空间。使他们在探索中有了自己的发现:螺丝能搭建、螺丝能分类、螺丝能串......真正做到了:在孩子探究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真正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4.多方收集材料,挖掘材料的多功能性,以往老师总抱怨区域活动缺少材料,其实自然界、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拿到幼儿园如在自然角有许多孩子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叶子,有嫩嫩的柳树叶、杨树叶、菜叶、桑树叶等,孩子们都急着拿自己的叶子喂“小虫子”。一会儿“小虫子”身上盖满了叶子。中四班在出游时拣来了许多松果放在科学区,小朋友叫它“小刺果”拿它排图形,进而用它们做美食大四班收集各种瓶子,探究了“瓶宝宝”的各种玩法:配对、排序、装豆豆(探索哪种装法又快又巧)、装不同的东西声音不同、沉浮不同、小朋友做各种实验,忙得不亦乐乎。5.及时调整材料防止材料单一。如:在音乐区对许铭锟等小朋友来说自由摆弄音块很轻易,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失去活动的爱好,所以他就不愿意再玩了。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爱好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爱好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而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又是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游戏也是如此时.6.师生共同制定活动区规则。大四班的活动区比较多,很多材料都可跨区使用,一开始比较乱,后来老师想了一个办法,采用孩子说,老师记,大家画的方法制定各个活动区规则。
七、存在的问题和下阶段的研究重点: 由于我园条件所限,活动室狭小,不利于活动区的设置和材料的摆放,只好把材料放到走廊寝室桌面玩,各活动区经常发生互相影响和干扰,因此,不容易形成良好的活动区规则。另外,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有力的专家指导,教师做了很多工作,不知道哪些是高价值的东西,哪些是低价值的,在如何总结,如何提升到理论,如何把理念转化为实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从本学期的研讨来看,全园大部分教师们对区域活动课题研究都有兴趣,已经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有信心完成任务。
第五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开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开展
何谓区域活动
欧美称之为“兴趣中心”或“学习中心”。
在我国区域活动也称之为自选游戏或自选活动。即把活动室划分为各个供幼儿自选游戏的区域,教师通过对活动区投放材料的控制来影响幼儿,幼儿则通过,自选活动、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区域活动的特点
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前者为手段,后者为目的.既可以适合以幼儿特点的方式进行教育,使教育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活动实现教育促进发展的目的.自主性与潜在性的统一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活动和自主支配行为的条件和机会,活动中教育的影响是潜在的,教育目标是物化于环境材料之中,使幼儿在积极愉快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为什么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
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有利于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使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内容
语言区 数学区 科学区 操作区 美工区 音乐区 角色区 表演区 结构区 各年龄班区域内容的不同
大班:以语言区、数学区、音乐区、美工区、科学区、棋类区、操作区为主。中班:以语言区、数学区、音乐区、美工区、科学区、操作区为主。
小班:以角色区(含语言区)、结构区、数学区、科学区(也可合并为一个区)、美工区、音乐区、操作区为主。区域活动的规划
从活动室的面积与班级人数考虑设置几个区 从阶段教育目标与任务考虑设置什么区
区域活动的空间安排
根据区域活动内容的需要安排空间位置 安静的区与活动性强的区应分开设置 有内在联系的区可以相邻安排 各个区之间要有畅通的通道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
依据月目标分周投放
依据幼儿实际水平分层次投放 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投放 区域活动材料的基本要求
材料提供要体现目的性
材料投放要体现层次性 材料提供要体现趣味性
材料提供要体现针对性 材料提供要体现有序性
材料提供要体现多样性 材料提供要体现具有多功能性
三、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
教师指导的目的在于让幼儿喜欢玩和会玩 教师观察的重点
各个区使用的频率
玩具材料的数量及难易程度
幼儿参与的情况
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和交往方式
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的程度
四、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孩子的活动合作者 教师是孩子活动和帮助者。教师是孩子活动的指导者。
五、幼儿活动规则的有效性。
建立良好的区域活动规则是幼儿有效活动的保证。区域活动规则的内容:
●一般性活动规则:
———进区规则;
———使用材料先来后到的规则;
———用什么拿什么,不用放回原处的规则;
———不把玩具拿走的规则.●各区域的活动规则 娃娃家
-----人数:4人。
-----进入娃娃家前要把鞋子放在鞋印上。
-----游戏时爱护玩具,不大声讲话。
-----游戏结束后,要把娃娃、餐具送回家。认知区:
-----人数:4人。
-----请在有 标志位置上游戏,每次只能取1种玩具,并自己玩。
-----玩的时候要专心,不大声 讲话,要爱护玩具。
-----游戏结束后,要把各种玩具、材料、工具送回一样号数的位置。阅读区
-----人数:3人。
-----进入前要将鞋子放在鞋印上。
-----看书要认真,不 大声讲话。
-----看完书,要把书送回原位。美工区
-----人数:6人。
-----使用水粉颜料画画时请先穿上衣服和袖套。
-----节约用纸,要爱护各种辅助工具。
-----离开时,要把桌面整理干净。结构区
-----人数:4人。
-----进入前要将鞋子放在鞋印上。
-----每次游戏,只能拿1-2种玩具。
-----游戏时 要 爱护玩具,不大声讲话。
-----游戏结束后,要把各种玩具送回原位。
-----离开时,要把手环放回原来的位置。
六、优化组合, 实现最佳效益。
区域活动与领域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活动目标落到实处。
由于每个幼儿的兴趣、需求和接受能力的个性差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以集中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其活动目标往往难于落实到每一个幼儿的身上。比如在数学活动中,活动结束了,但一些孩子仍然未能达到本次活动的教学要求。那么,老师可以通过活动区的小组教学或个别的指导;
又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不理解故事内容或不会讲述故事,可以延伸到阅读区中继续进行。所以把教学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进行,有利于全体幼儿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有机结合,促进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
主题活动的开展更强调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区域活动恰好为幼儿自主学习、探索提供了场所和机会。
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有机结合,促进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
主题活动的开展更强调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区域活动恰好为幼儿自主学习、探索提供了场所和机会。例一:大班主题活动--“春天来了”。
语言区:提供有关春天秘密、春天的动植物,春天里人们的活动等图书、图片,供幼儿阅读。
美工区:提供美工素材,让幼儿里把自己对春天的认知、感受表现出来。
科学区:提供显微镜,让幼儿观察探索食物发霉腐烂的变化等。例二:大班主题活动——“桥”。
语言区:提供有关桥的图书、图片供幼儿阅读。
美工区:提供各种废旧纸盒、铁罐、纸板等材料,供幼儿制作桥的模型;提供图纸、彩笔,引导幼儿设计各种各样的桥。
科学区:提供一些实验的材料,让幼儿进行有关桥的小实验,如“纸桥”、“汽车过桥”等。
结构区:提供各种积木、积塑供幼儿搭建各种桥。(有场地的可设结构区,场地不过的可以不设,在下午的游戏安排建构游戏)
音乐区:提供有关“桥”的音乐,例如《伦敦桥》、《小熊过桥》等歌曲的音乐磁带、节奏普等等音乐或歌曲让幼儿尝试用唱、跳、打击乐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达表现。
区域活动与创造性游戏的有机结合,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创造性游戏的开展和游戏水平的提高,与幼儿直接经验的积累和基本技能储备是分不开的。区域活动的开展,能为创造性游戏的开展积累必备的经验和必要的技能。
幼儿平时在结构区用小型的积木、积塑拼插,为主题性建构游戏的开展积累了建构的技能;
小班幼儿在角色区“娃娃家“的游戏,为参加全班性的角色游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幼儿在语言区的看书、阅读和手偶的表演等活动,为表演游戏的开展积累了表演素材。
区域活动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促进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
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延伸。
通过区域的延伸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将集体教学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标得以弥补,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预习。
即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前,让幼儿首先到区域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以积累直接经验,如《有趣的磁铁》、《一切都在变》等。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下放。
这类内容较常见于美工区,便于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如,折纸、泥工、剪纸等,可以把它下放到区域中,让幼儿在一周内自由选择完成。综上所述,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活动环节,区域活动的开展,可以你补集中教学中人数、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的不足的不足,使幼儿园一日活动更加科学、合理,使幼儿的个性、自主性、主动性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因此,建议各位园长要重视区域活动有效的开展,善于挖掘区域活动这一特有的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使每一个幼儿均能达到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