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六年级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语言积累的策略
C11007 鹤北初级中学 葛永红 六年级语文
在六年级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语言积累的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语言积累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有效的指导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积累不止是语言的博闻强记,它是语言实践活动、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的十分复杂的过程,是多维度的活动,本文拟从“求实”、“求广”、“求活”、“求新”这四个方面,从记忆巩固、辐射扩充、读写结合、语感培养四个维度探索在学生的语言积累过程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 语言积累策略 记忆巩固 辐射扩充 读写结合 语言敏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个“根本”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历代语文教育家,教学老前辈也都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朱作仁教授认为学习语文就是要“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所以,学习语言类学科,要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要有积累的意识,这是符合语言类学科的学习规律的,中学语文教学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少不了语言的积累的。
但是一提起语言积累,有些老师可能马上就会认为语言积累无非是要让学生多阅读一些好书,多背诵一些名家名篇、好词好句。读多了,背多了,语言积累自然丰富了。这话固然有道理,但是如果把语言积累只归结于读、背这两种阅读方式,忽视老师的有效指导,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有很多同学说小的时候背了很多诗,现在全忘了;现在课文上所要求背诵的篇章,哪个学生不是在老师的严格监督下,背了默,默了背,但是你能说他们的语言积累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关键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去感悟品味出语言的美,没有训练出良好的语感,缺乏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不能爱上语言,文字自然进不了他的心。纵使背了再多,也是枉然,终会遗忘或是成为大脑中沉滞的死文字。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因此,“语言积累”不止是语言的博闻强记,它是语言实践活动、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的十分复杂的过程,所以语言积累不应光是大量的词汇篇章的背诵积累,更重要的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在语感培养的基础上的实践运用。所以语言积累应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更是一个在模仿中创新的过程。
语言积累应该多维度,应该“求实”、“求广”、“求活”、“求新”,本文拟从这四个方面,从四个维探索在学生的语言积累过程的指导策略。
“语言积累”求“实”——记忆巩固; “语言积累”求“广”——辐射扩充; “语言积累”求“活”——读写结合; “语言积累”求“新”——语感培养。
一、求“实”:不断的记忆巩固,夯实语言积累。
语言是一个不断累积、不断巩固的过程,所以记忆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一定要让学生背诵下来。背诵的内容不应仅仅拘泥于课文,应该还包括补充阅读中的一些经典作品和片段。老师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有计划性的背诵一些名篇和优秀的作品片段。但是最关键的是不要把背诵当成任务,也不要强求默写,否则这会成为师生共同的梦魇,会彻底败坏学生背诵欣赏优秀作品的胃口。因此,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是最重要的。所以,一要给学生时间,要懂得并敢于舍弃,一些质量不高的题目可以少做。二要形成竞赛氛围。让同学结成背诵小组,背诵能力差不多的同学为一组,可以用一张表格分别列出学生所需背诵的内容(分小组登记)。然后让学生自己背诵过关后由课代表去上面登记合格或优秀,然后张贴出来。这样会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也会很好的监督他们,一组的人只要有一个没过关,就不能登记,然后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背诵内容,就可以得到小小的奖励,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不会形成恶性竞争,让有些落后的同学失了兴致。另外,不定期的利用一些“边角料”时间(比如早读、中午或是自习课)进行背诵接龙或抢答。
同时,背诵要与摘抄结合起来,光背不摘录,时间一久必然忘记,不适宜于温故而知新。
二、求“广”——进行以点带面式的辐射扩充阅读,丰厚语言积累。
以教材上任一内容为突破口,向各个方向、各个角度辐射开去,搜集并拓展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其他材料,以加深加广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丰厚语文教学的内蕴,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动。通过铺设辐射阅读通道,最终达到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目的。那么如何辐射呢?
我们在进行某一教学内容时,可以补充相关的阅读材料,那会强化学生的认识,或者说是丰富学生的认识。有片段的材料的辐射阅读,也有整篇文章的辐射阅读。同时,对于同类的补充阅读中,我们要学会有比较的思维来鉴赏和比较这些文章。补充会丰富认识,比较会清醒认识。在对比的刺激下会更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比较阅读可以平行比较、影响比较,还可以纵向和横向比,这些都是外面选择辐射阅读材料的关注点。但是比较阅读要确立好比较的点,不宜笼统的去比较。
第一,补充同类的描写、同类的主题、同类的情感、同类的写法等材料。又比如我在上《过故人庄》时。诗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要想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隐逸情结。必须要理解菊花的象征意义,所以我让学生先找了三首关于菊花的诗,然后课堂上谈谈你对你选的诗中“菊花”的理解,并要求背诵,这样既强化了学生对菊花的认识,又帮助他们深刻理解了作者隐匿诗中的隐逸情结,还扩充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同样的,在上《月下独酌》时,就可以补充几首同写月亮的诗,进行比较,感知月亮的形象。再比如上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的每周一诗《登飞来峰》、《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时。发现诗中都有一个“高”字,于是我让同学们找含有高的诗。然后让他们根据这几首诗,讨论对于“高处”的理解。学生认为只有身处高处,才能声名远扬,眼光开阔,才能不易被诱惑,所以要修练自己,追求高度。但是一山还有一山高,所以不能刚愎自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
第二,还可以补充写作的背景资料、关于文本的一些精彩评价、与文本相关的一些信息补
充等等,比如在上伊索寓言《蚊子和狮子》时,我补充了儿童文学家严文井的一段话,“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学生印象非常深刻,既丰富了积累,又帮助他们理解寓言的主旨在于启示性。
第三,补充阅读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这可以好好利用《中学语文学习报》,它每期都与语文教材配套,是很好的扩充阅读的材料。
第四,以作者为切入口,阅读他的其他作品。一定要学习感知同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但是阅读同一作家的作品,一定要设计有效的作业,比如感知他的文风,比如他的主题思想等。一定要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写。
第五,对于一些节选的经典文章,应该适量补充阅读整篇作品。比如上第八单元的“小故事、大智慧”,最好能与图书馆联系,家校联系互动,让学生补充阅读《伊索寓言》或《克雷洛夫寓言》。上《海底奇光》,补充阅读《海底两万里》,开阔视野。
辐射阅读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博学多识,所以教师一定要坚持读书,这样才能不断的向学生推荐阅读一些精彩的、贴合教学内容的文章,丰厚学生的内蕴。
三、求“活”——读写巧妙结合,刺激外化自己的语言积累。
体悟、欣赏语言能培养对语言的直觉,鉴别好坏的能力,但是只有不断的模仿、借鉴,这种鉴赏能力才能外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外在的语言材料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实践运用是语言积累的最终环节。而读写结合,在品读鉴赏的基础上,加以写作,会有效提高自己的语言积累。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写结合呢?
1、可以从字词、句式、段落,全文着手,挖掘可以借鉴仿写的语言材料,适时进行仿写。既可以抓住教学内容的中的某一个部分进行仿写,局部仿写的内容丰富,主要包括语言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也可以把课文当范文,从整体上模仿。主要是模仿范文的写作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安排,也可以让学生们仿写他们自身感兴趣的文章。但这种仿写应当有典型性,不能为了读写结合而仿写,应抓住语言特点明显的句子或段落篇章来练笔。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才是语言积累的最终显现。
如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就可以仿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但更关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叫以退为进,抓住“单是”貌似最无趣的地方详细写出它的趣味横生,这样更能突出其他地方的趣味无限。这样的句式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学生可以很好的运用。
比如在上林斤澜的《春风》时,可以让学生模仿6、7段,重点从听觉、视觉、触觉角度来描写上海的春风,要求适当运用拟声词。但是这个仿写一定要在一个大风的日子后,让学生有了观察、有个感受之后再仿写,这样才会有效果,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
2、利用情节留白处、情感交融处、知能转换处、思维冲突处等,确立适宜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改写、串写、续写,补写等,让学生练笔,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能充分调动他们的语言积累,呈现出丰富多样。
比如在上《受宠的象》时,可以结合六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擅长编寓言故事的特点,让他们选择另一种动物,也加入到这场讨论,他会怎么说,怎么做,要求适当运用人物描写。
再比如余映潮老师在《串写课文,摇曳生姿——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中提到一种串写课文的读写结合法。可以以串写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概说,也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描述,还可以表达对课文内容的欣赏。这是对文本的一种深层再创造,既可以训练学生对文意进行整体的把握和表述,也可以很好的训练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又比如在上《羚羊木雕》的时候,原文最后一句是“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结合这个引人深思的结尾,可以设置一个读写结合,“你认为,这到底该怪谁?”
要求结合文本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因为这篇文章很贴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受,所以他们都能做到有感而发。在不同观点的冲思维撞中,学生能更理性的认识,更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四、求“新”——重视感悟和鉴赏语言,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强化语言积累。语言的积累是一个从习得到运用的过程,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以及运用就是检验学生的语言积累的重要指标,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系统,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洪镇涛说:“学习语文的目的,无非是积累语言材料,扩大知识见闻,借鉴写作方法,训练思维能力,陶冶思想情操。而这些,都可以统一和落实在对文章的感受和领悟上,统一和落实在语感训练之中。”叶圣陶先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文章当语言材料教,有情思、有分寸、有和谐感的语言。培养学生触摸语言实质的能力,对语言准确的感知和鉴赏能力。这样才能为语言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刺激语言积累。如果把语言积累比作一颗种子,把他种在肥沃的土壤中,还是种在石缝间,他发芽并繁茂的时间肯定是不一样的,而良好的语感就是那肥沃的土壤。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施呢?
1、强化朗读,朗读是通往语感的桥梁。
古人曰:“耳醉于音,心同其情”,一篇文章能读得让人动容,那么这些文字自然会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语感已与陶醉中种在了学生的心中。但不同的朗读方式有不同的作用,比如默读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运转;范读有利于让学生沉浸文本;齐读有利于让每个学生参与,训练的面比较广;赛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运用的时候,千万要目标明确,不能为了朗读而朗读。要让朗读最大限度的为语感的训练服务。
2、细读文本,抓住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品味赏析,训练语感意识。
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精粹语言”和“目标语言”,是我们学习的最佳范本。所以我们在处理教材的时候,要把他当做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去学习语言,而非研究语言。在一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重锤重击,强化训练学生的语感。想要做到这一点,老师一定要有敏感性,关注语词的表现,构词方式以及表达习惯,比如一些用字精妙处,语言的节奏感、一些表面矛盾处,一些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处等。
比如在上《“诺曼底”号遇难记》时,第46段中说“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第47段又说“人们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老师就可以设问:“须臾”和“徐徐”不是一对矛盾的词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引导学生明白这里的矛盾其实是作者的故意设置,“须臾”是实际情况,“徐徐”是作者和获救的人的心理愿景,作者想要表达出人们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仰和对于他牺牲的沉痛之情,以及不希望他沉没的种种心情。
再比如《散步》中的对称句式,就不仅有语言形式上的工整美,还有音律上的和谐美,内容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情感上的爱的循环之美。这样挖掘锤击后,学生自然对这种句式印象深刻,会不自觉的运用于自己的语言表达了。
再比如《凡卡》中“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中的“捞”字能否换成“拿”字?引导学生感悟“捞”字表达出的老板的残暴和不把凡卡当人看,深刻表现出凡卡悲惨的境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言积累尤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所以语文教师要时刻有这个“语言积累”的意识,不把它简单化,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多维度、多阶段的过程。切实有效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多一点神采、少一点干瘪。
参考书目:
1、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2、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3、梅汝莉《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开明出版社。
4、张向葵 关文信《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吉林大学出版社
5、洪镇涛、陈伯安《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中学语文》1996(9)
6、余映潮《串写课文,摇曳生姿——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语文教学通讯》2012 1B)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
论
文
《浅谈语文教学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
香格里拉市上江小学
杨
德
芳
浅谈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
香格里拉市上江乡小学
杨德芳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思想的工具。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情感态度等,无不烙着语言的印迹“言为心声,察其言,观其行,知其人。”小学时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素养。”
语言的积累不光凭借书本,依靠课堂,还应延伸到课外,取材于生活。
关键词
语言文学
朗读中丰富积累
语言素材
语言是文学用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正所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而学好语言绝非一朝一夕、简单轻松的事情,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经历,没有千锤百炼的精神,要筑就语文学习的大厦,提高语文素养,就永远只能是海市蜃楼。重感悟,重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在“基本理念”“总目标”中均有相关描述:“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分段目标中则更是多有具体表述。这些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渐进、历练的过程。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懂得积累语言且坚持不懈,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积累语言的途径与方法。本人现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些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教师要在教学的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文章的特点,这样学生会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课堂教学中积累
(1)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背诵优美的词、句、段。选择文本中优美的词、句、段,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训练记忆力。如教学《趵突泉》一课后,可指导学生背诵文中描写趵突泉三个泉眼的句子,学生在说话或作文时可以仿照这样的写法,进而生动形象的描述事物。结合文本,收集信息。当今是信息时代,利用电脑、网络查找资料快捷方便,我们所教的学生不应该四读书,而应学会怎样去读书,获取新知识。在教学中应指导查阅相关资料,便于理解课文,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也积累了语言。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可以引导通过网络查阅《鸟的天堂》相关的资料,有的同学查到了有关作者的资料,有的同学查到了有关大榕树的资料,还有的同学查到了当地的环境资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2)开辟说话园地,从说话中积累语言
说话是对语言资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说话处在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其终端就是所谓“内部语言”。说话在其建构过程中不断向“资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并不断前行,有含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定的“所有”语言表达出来。在语文课堂上开辟说话园地,开展课前三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照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不但促使学生阅读相关方面的书,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品析中深化积累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已有。
四、说话中沉淀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五、运用中深化积累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
六、课外勤于积累
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利用休息日尝试一日家长工作,在节假日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组织参观、访问,调查厂矿企业……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
七、灵活运用,内化语言
不论实在课内积累的语言语言,还是课外积累的语言,如果没有运用,没有消化、吸收,完全内化,那么巩固率是很低的,而且还有学多被遗忘。因此,教师不但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如我们常听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三天不练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等一些谚语、歇后语,同学在协作中灵活的运用到作文中,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1)作文里交朋友,内化语言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最高阶段,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用云积累的语言,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好词好句,教师在批改文章时应用红笔标出并加以评价,并指导学生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
(2)在课外活动中内化语言
在一些辩论会上,教师要对学生表达应允的好词好句予以充分的肯定,并进行鼓励。在语文活动课上,组织“成语接龙”“找反义词、近义词”等游戏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战线自己的语言能力。
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积累和运用是理解的前提。只有天天积累,我们的学生才会形成浓厚的语文素养,才会后积而薄发,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他们的思维才会被点燃点亮。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3、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4、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三篇: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作文指导 2012
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累素材作文指导 2012-02-10
今天,很荣幸能和在座的同行老师们就如何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进行交流。听了几位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令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对作文教学也进行过一些探索和尝试,从中也得到了一些感悟和体会。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弊端甚多,却是不争的事实。作文是学生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但是大部分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础薄弱、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但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学生一方面无话可说,缺少写作的材料,另一方面是无从说起,缺乏语言表达的技巧。针对当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为解决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困惑,我就学生无话可说和无从说起两方面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是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学会积累素材
学生作文,每每苦于无物可写;或是勉强写,也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话。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疏于积累,等到写作时才来抱佛脚,自然是绞尽脑汁也枉然。因此,平时勤于积累,才是打开写作源泉、丰富写作库存、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措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
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二是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的“原材料”。
一、从阅读中积累
中学生阅读的对象主要是课本和课外书。课本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对象。课本不仅指语文课本,还包含了数、外、理、化等各科,事实上,自然科学、文学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事例在课本中均可找到名人轶事、成功事例等,此外,自己从小学到初中的作文也是不可忽视的材料来源。其中有些自己最感兴趣、最得意的事例或细节是作文时最好的素材。为了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中积累素材,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了指导:
1.摘抄积累 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们摘抄下来,如果是属于自己的书报,可把全文剪下来,贴在专门的剪辑本上。
2.比较积累 在语文课堂阅读中,遇到一些和学生生活贴近或是学生感触很深的生动优美的写景、叙事、抒情的句段,我常常提问学生,如果让你来描绘这些景物,叙述这件事情,你会怎样写呢?或是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描绘一种和课文内容相似的景和事,在课堂学习中通过比较来感受课文的精妙,以此积累写作素材和技巧。
3.阅读积累 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来积累素材。我按照学校的要求在班上设立了图书角,每人带来
一、两本课外书,全班同学相互交换阅读,这样便于交流。
4.背诵积累 对一些优美的句段,特别是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在充分的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咏体味,最终背诵下来。背诵多了,自然词汇丰富了,写作时自会左右逢源。
二、从生活中积累
生活是万花筒,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时时睁大一双锐利的眼睛,带着一颗像雷达一样敏感的心灵,生活中自然而然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
(一)学会观察和思考.在语文课堂阅读中,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生活的多种方法,使他们知道观察事物要细致、有心,更重要的是在观察时要调动种感官,从多层面,多角度去观察。例如:学校组织的读书报告会、国庆文艺汇演、运动会、学雷锋做好事等活动。用身边现形的事指导学生观察,(二)写日记
写日记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写什么、怎么写、写多少字、都有学生自己决定,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还可提示学生对生活中的各色人等、各式场景用细致、生动的笔触予以描写。描绘时要抓住特征,抓住给人印象最深的东西,精雕细琢。描写方式可多样,如对人物可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场景可选取恰当的观察角度进行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
(三)写读书笔记
利用语文练习作业和周记对所读的文章按要求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要争取把它们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用文字按其本来面目记录下来。这是大多数记叙文的雏形,以后只需略加修改提炼即可成为一篇记叙文。
(四)发现法
生活现象时常会引人思索,发人深思。把这些思索记下来,即是自己的发现。这样的发现往往是独特的、人无我有的人生感悟,深思细品,可写成大文章。
(五)抒情法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记录下来,怎么想就怎么写,直抒胸臆,不伪饰,不矫情,类似于日记中的心灵独白,快意倾吐。
三、形成积累习惯
无论是阅读积累还是生活积累,都围绕一个核心:能引发心灵的感触,是感受思考的触发点、醒悟点。这样才有兴趣,才有不得不写的直抒胸臆的快感。在最初的时候,教师要带一点强制手段,使学生形成积累的习惯。可以规定:每天至少摘抄一段;阅读心得,观察笔记不得少于 400 字,没完成的守着完成。其次是培养积累的兴趣:可定期评比表彰,调动积累的积极性;可把积累的文字装订成册,使学生有成就感。再次是教给学生把积累的素材转化为一篇文章的方法,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积累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反复练笔,不断强化积累行为,长期坚持,就会形成积累习惯,必将带来“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写作自由境界。到那时,写作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了。
二是重视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写作技巧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和作文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阅读中训练
2、造句训练
3、课前一分钟训练、4、抄写训练
第四篇: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摘 要: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言积累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下面谈谈本人对小学生语言积累现状的认识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积累
张志功先生说过: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就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呢?现在的语文教学课有什么特点呢?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改学了学科特点。
现在提倡学科的整合,但有些老师的做法却没有把握好一个度,失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如在教学《三克镭》一文时,教学重点就是抓住居里夫人在三克镭中所表现的高尚情感,感受人物伟大的思想感情,而有的老师却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镭的化学性质,汇报搜集的有关镭的实际应用。一节课可谓整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未着边际,谈何语言积累呢?
2.贪多求世界。
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五一节是可以安排的,但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的“面貌一新”,却忽视了语文本身教学任务的落实。而且这些课在一些大型公开课上也曾上演,他代表的是一种教学模式,疏不知对其它老师的影响有多大,这样的影响学生语文基本素养提高和发展的语文课哪里又有什么语言积累?
3.教学由“整”变“散”。
语文课堂教学自始致终都应瞄准课文的言语,采取种种办法去吸收,内化。综观一些语文课,宝贵的时间都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消耗掉了。请看一位老师执教《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读第三段,看看有几句话?生:(读后答)两句话。师:哪两句话?说说看。生:第一句是“从那以后,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 ”。第二句是“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读原文)师:第一句是写小松鼠每天都去看什么?生:看花生结果了没有。师:第二句写的是什么?生:是写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了,也没有看见一个花生果。师:第一句话应该怎么读?生1:应该用高兴的心情读。生2:应该用愉快的心情读。生3:应该用希望的心情读。师:不对,应该用焦急的心情读。焦急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一下?(生表演)师:我们来读第一句。先练练“从那以后„„”说说怎么读。(生讨论、试读、评价)师:再练练“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想想“每天”怎么读。谁能用“每天”说一句话„„
仅50字的一段话,教师提出了十多个问题,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讨论了6分多钟,而用于读课文的时间仅1分钟左右。课文完全被肢解了,学生读得七零八落,一头雾水。“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文字的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语文课程的这段论术提示了汉语言的学习规律。汉语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意会”,有时可以不受严格的语法规则的限制,这样繁琐的“讨论”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又哪里有语言积累呢?
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课标要求,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呢?丰富语言积累不是一韩一夕能奏效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摆脱知识本位,分析还原论的影响,减少机械重复繁琐的训练,将语文教学的形式做到由“花”变“朴”,由“浮”变“实”,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落实在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全方位、全过程中。
语言积累究竟应该积累什么呢?不是积累那些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也不是积累那些文章技法之类的方法知识,更不是那些时髦的探究方法、交流合作技巧,而是积累那些经过时间证明了的优秀典范的言语作品。该如何积累呢?一般说,小学生的记忆力是很好的,这个时候的“语文类型”的教学,似乎最适宜“记诵”。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小时候记住的东西,可能会终身不忘。这样说,“记诵”的内容和方法其实都很重要,什么样的文章才够记诵的标准呢?我看有三条,一是有好的词,二是要有好的句子,三是有好的段。学生肚子里装下这三个好,就像写毛笔字掌握了字帖中欧颜柳赵四种字体的写法,然后再去变自己的体,组自己的文章。语文课本的选文基本上是典范作品,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丰富而纯粹的良性言语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学习是一项充满体验和情趣的活动,语文学习的领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除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满足语言积累外,还可以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组织一些相应的活动来督促其读书,读整篇的文章,读整本的书。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曾组织学生开展“背诵小能手”活动,将学生每四人分一小组,选出负责人,将背诵内容分为“课内文”、“课外文”、“课内诗”、“课外诗”四大项,其中文包括现代文和浅显的文言文,每一项有相应的分值。一周一评,评出三名“背诵小能手”,每月一总结,选部分同学介绍背诵感受和方法。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与其同步开展的还有一周一篇“小仿写”,其仿写内容根据自己当周背诵内容而定。在开展这项活动时,还争取了家长的配合,自开展此活动以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高了,于无形中将背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了能力。
语文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民族的文化紧紧相连,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文化积累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迫在眉捷!
第五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范文)
在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有不少学生说话吞吞吐吐,畏首畏尾;句子写不通或干瘪贫乏;作文语无伦次,辞不达意„„这是因为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平时没有积累,俗话说:“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学习语文,不是靠传授,而是靠积累”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指导十分重要。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一、以课文为阵地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生动.新颖,有不少是名家名篇,其中不乏值得深入学习和探究的地方。在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通过朗读来领悟文章所表达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如《桂林山水》中写漓江水的一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时轻轻拉长声音,给人静的感觉。“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比上句稍高,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声音响亮,饱满,给人充满生机的感觉。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想象的发挥,便体会到了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心通其意,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同学通过背诵、摘抄等方式积累了自己喜欢的优美文字,其中有一部分同学还能以图画配以文字的形式再现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在课外阅读广阔的天地中积累语言
俗语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只限于课本,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新课标》就明确提出作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充分拓展空间,为学生的语言积累的丰富创造条件。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多多的积累生活素材,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看电视,多多参加实践活动的习惯。相信有了如此丰富的素材和词汇,学生的笔下定能“妙笔生花”。
1、加大课外阅读量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鼓励班级中的同学订阅各种期刊杂志,加大课外阅读量。在今年的征订中,大部分的同学订阅了近30多种各类书籍,其中62%是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如《做人与作文》、《儿童文学》、《中国少年文摘》等。另外,学校图书室的开放,也让学生们拥有了一个规模不小的“书海”,每周四午管我都会带学生去集体阅读,增长各方面的知识。课余更是让学生自由去图书室借阅各类书籍,同时还在班级中树立爱读书的榜样,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读书成为班级中学生崇尚的一种“时尚”,因为我们知道有读书,才有积累.2、摘抄优美词句
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因此,在四年级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积累本,专门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如课内外阅读中发现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描写生动细腻的语句或含有丰富哲理的哲理句和千年传诵的名言警句等等,并要求他们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把摘抄本放在我眼前时,我也被其中的优美词句吸引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有古典诗词,有名言警句,还有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太丰富了。两年下来,大部分同学都有了自己的“资料库”,厚厚的好几本,在每周的交流会和平时的写作中86%的同学能大胆地表述,积极地运用自己积累的丰富词句,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有极大地帮助,同时也让孩子们主动喜欢上了积累。从内心深处视积累本为“珍宝”。
三、在写作中运用积累的知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即是说,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样,习作教学也会对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写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又提高一步。
语文课就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课。学生正是通过阅读学会读书,通过习作学会作文。语文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民族的文化紧紧相连,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文化积累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一点一滴的积累是多重要。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如此不断地积累、内化,就好比是“布云”。到了该表达的时候,一些语言材料便从他的“语言仓库”里被“检索出来,为他表情达意所用。如此从表达的需要出发,随时取用“库存”,就好比是“落雨”。平时只管这么“布云”,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