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中学历史教材特点及教学策略探析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中学历史教材特点及教学策略探析
中山市华侨中学
陆建国
(一)、教材特点
1、既有文字教材、又有音像教材
(1)文字教材要简约化。
在信息时代多媒体资源丰富,资料的搜寻、查找、存取特别方便的情况下,重要的不是记忆知识,而是知道知识在哪里,怎样去获取。未来的历史文字教材,应避免现行教材过分成人化、知识化、繁琐化的弱点。编写方法是:简明扼要地列出一条中外历史的基本线索,更多的文字用来叙述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怎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多媒体历史资料的搜寻、存取方法,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方法等。总之,新的历史教材,从培养目标上,变传授知识为主为提高学生素质为主。从内容上,变教材为学材。从体例上,变历史学为历史教育。
(2)音像教材要情境化、智能化。
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历史音像教材会逐渐成为教材的主体,平台化的音像教材是文字的、声音的、图象的教学材料的有机结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对象、进度来形象呈现教学资源素材,实现人机交互化、信息网络化、操作智能化,达到充分个性的创造性的教学效果。这些优势可使历史教材:
一、创设仿真实的历史情境,让死去的人重新站起来,让过去的一切重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大背景。
二、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三、利用多媒体的启发功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音像教材必须适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必须沿着接纳——容纳——思考——内化——外现的路线编写才能成为历史教育的理想载体,才能使学生在仿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历史的进程,实现抽象思维训练和形象思维训练的统一,促进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展。
2、既适合集体学习、又适应个别化学习
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相当长时间内仍占主导地位,新教材要与之相适应,还要有统编教材、统一要求。同时,在宏观上要打破大一统的框架,统编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有机结合。在微观上,知识的难易,问题的设置都应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要有区别,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网络教学,音像教学软件的普及,使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成为可能。随着传统“课堂”概念被打破,学生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接收到全国甚至世界最优秀的教师的指导,可获得除文本、数据外更丰富、直观的多媒体信息。教材必须适应这一重大变化,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适合学生提问、发言、与同伴、老师协作、研讨。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步调进行个别化学习,不同基础和层次的同学,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课件,学习的难度与进度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教材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自互动(指学生内在认知系统与动力系统的互动)的最佳条件和环境,提高教学效率。
3、既适合智能发展、又有利情感培育
传统的历史教材,特别注重知识体系,智能培养的内容设置欠当,基本上是知识体系的附庸。二十一世纪的新教材,应适当设置历史研究课,加大历史意识,历史思维的培养力度。每个学段(如初中、高中)都应有明确的智能培养目标,每个学期都有相应的专题研究课,教材为此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恰当的方法指导。
我国历史教育界,近年来的研究涉及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却大多视其为手段,即为实现知识目标服务。罗杰斯说:“多年来,我们所受的教育只强调知识和能力,严重忽视了与学生活动以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情感,我们否认了自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但要有知识目标,智能目标,而且要有情感目标。培育道德情感,增强爱国情感,铸就审美情感,开发创造情感等应该成为教材的重要内容。首先,情感培育本身就是目的,学习是学生生命生长的过程,一位教育家说,绝大部分人的人格是在中学阶段形成的,如果在这一阶段缺失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缺乏了各种情境中的自我陶冶和锻造,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其次,有情感参与的认知活动,能达到单凭认知能力本身所不能达到的高水平。没有强烈的情感作动力,创造活动将无法展开。所以必须从生命生长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度认识历史教学中情感培育的重要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
返回本页页首
(二)、教学策略
1、教师、学生、媒体、教材的定位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媒体是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认知工具。
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2、教学设计原则
(1)导学原则
教师的创造力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的作用非但没有弱化,而是在更高水平基础上的强化--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高级合作者。教学情境的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等,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教学是逐渐减少外部控制,逐渐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引导者,否则,会导致教学的混乱、低效甚至失败。
(2)自学原则
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想方设法让学生去主动探索、主动体验、主动实践、主动发现、主动创造。学生有效的知识意义建构——参与是前提,主动是灵魂,自主是目的。
(3)仿真原则 这是由历史课的特点决定的,只有再现真实的历史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利用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或者不能有效同化时,积极地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用顺应来掌握新知。总之,历史情境创设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最重要条件。
(4)创新原则
教学设计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提出新问题、新创见或得出新结论。
3、教学方略(1)营造问题式课堂
问题启动——教师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设置连环的疑问——“抛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提供一定的“脚手架”,引导学生在释疑破难中树立问题意识。
体悟思路--引导学生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理性的归纳和总结,从方法论的高度掌握质疑,破疑的方法,提高元认知的水平。
自主问答——由学生自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觉反思和自我评价,形成学习的迁移能力。
上述三个层次的递进,使学生逐渐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实现由自发到自觉的飞跃。
(2)创设开放式课堂
向学生的心灵开放——为每个同学提供成功的机会,尤其是让所谓的差生体验成功,用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师生间、生生间心灵的交互开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群体的智慧,合作的方式,集体的创造力,相互启悟,交相开拓,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活化为创造力。
向课外开放——一位历史学家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学如果不和现实结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课要向图书馆、网络、历史、现实、未来扩展延伸,如资料检索,网上浏览,古迹考察,考古发掘,历史论文交流会,重大国际国内问题报告会,重大社会问题研讨会等都可适时适量纳入其中,“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更广阔的时空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开拓方法式课堂
博伊尔强调:“有必要向学生提供某种创造过程特征的知识。”创造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历史创造能力,关键是使其掌握历史创造思维的方法。
专题讲座——结合具体史实讲解什么是历史发散思维,什么是历史聚合思维等,各自的特点及相互联系,怎样运用其去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
课堂渗透——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中“授之以渔”寓方法指导于学习过程中,是形成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实际运用——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在运用中深化理解,在理解中掌握运用。
(4)建立民主式课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受束缚,自由驰骋,迸发为创造力。
师生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民主。师生平等包括人格平等,学术平等。在课堂上,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在学术上要以真理的共同追求者而非先知的身份出现。这样师生平等才能真正实现。
人人平等——尤其要给所谓的差生以真正的平等和民主,情感上热情关怀,学业上大胆激励,心理上耐心疏导,使其生有自信,学有所成。
总之,要在历史教学中,以问题启迪灵性,用开放横向拓展,拿方法画龙点睛,让民主滋润心田,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
返回本页页首
(三)、附:课例
1、常规课例《蒋家王朝的覆灭》
(以现行初中历史第四册第十五课为底本)感知[10分钟]
演示、播放CAI课件,人民解放军从大反攻到胜利的过程。
挺进大别山(话外音伴随演示过程精练解说)
在中原地区平面背景图上,用活动式红色箭头展示刘邓挺进大别山,陈谢开辟鄂豫皖解放区,陈粟发展豫皖苏解放区,三路大军构成品字形,互相配合,品字闪动化做一柄利剑,直刺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区间的一颗跳动的心脏。随着心脏由大变小,由近及远,现出一个胸口插利剑的跌跌撞撞的“巨兽”,“巨兽”的双臂被牢牢束缚(两翼牵制)。(话外音重点突出:反攻目标:中原地区,战略战术: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同时,在画面的右上角,分别展示电影画面,刘伯承、邓小平指挥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以类似方式分别演示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略)深化[15分钟]
提供具体战役多角度、多侧面、多结果的软件,由学生自己选择、操作,深化理解。如辽沈战役,可将先打锦州、长春、沈阳等不同战术导致的不同结果,平津战役,先打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等不同战术导致的不同结果等等储存在电脑里,学生自由提取、分成敌我双方进行实战模拟,分析对比,深化理解,得出结论。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领略了军事科学和军事艺术中蕴涵的高智慧,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拓展[20分钟]
将前面学习中存在的疑问或发现的问题,通过协作学习——会话、交流、讨论、辩论等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深化理解。让学生们闪现的智慧火花,通过憧击,汇成新思路、新见解或得出新结论。如这一课可讨论: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挺进大别山和渡江战役在战役目标和作用上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为什么说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这样,就将军事问题与政治、经济、民心向背等联系起来,拓宽了思路,活化了思维,培养了创造力。延伸[课外]
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网站。
列出研究这部分历史的书目。
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就这段历史的某一问题深入研究,写出历史小论文。
第二篇:把握教材特点优化教学策略(模版)
把握教材特点
优化教学策略
——浅谈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
华师一附中
涂萍
一、教材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着眼于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阅读量,引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编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如何鉴赏我国古代诗歌散文的思路,从浩瀚无垠的古代诗歌散文中遴选出部分优秀作品,集中编排,通过所提供的鉴赏知识和方法的引领,在高中生和古代经典之间,架起一座“对话”的桥梁,让学生走进我国古代名家名作之林,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会其表现力,从而使自己的思想、能力和语言素养都得到提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科书的主要特色是诗文分别排列,从鉴赏的角度设置各章内容,根据古代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的自身特点确定各章的重点,从而将文体知识、鉴赏方法和阅读鉴赏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就教科书的各章选文分类编排类型而言,“赏析指导”和“赏析示例”对所选的诗或文从不同角度作具体分析,起到总领及示范作用。“自主赏析”是主要内容,是提供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阅读鉴赏训练的凭据,这一部分中“探究•讨论”所设计的问题,实际上是从编者这样一个特殊视角,给师生们提供阅读鉴赏的思路和要点。“相关链接”中有关资料和信息,是为师生们打开阅读鉴赏课文的思路、形成个性化阅读提供空间。“推荐作品”,不光是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有效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和要求学生“趁热打铁”,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和训练技巧,自己尝试着进行文学欣赏活动。编者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方面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是促使学生进入感受、品味、领悟文学作品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有认识。
二、实施策略
1、以“赏析指导”为重心,带动整个单元的学习。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除了相关知识的掌握、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外,还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和人格的提升。与必修课比较起来,选修课有更大的弹性空间,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放开思路、发展个性,需要更全面更系统地进行备课;要纵观全局、首尾相顾、点面结合。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赏析指导”作为单元学习的教学重点,一线串珠,带动整个单元诗文的品析。
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单元主要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但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①针对意象较为丰富或典型的《春江花月夜》《扬州慢》《菩萨蛮》可采用抓典型意象分析感情的方法来把握意境。②对整篇优美、浑成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来把握意境。③对诗中人物想象较为鲜明的《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可采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感情的方法来把握意境。
2、以“赏析示例”为蓝本,传授学生鉴赏方法。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传授给学生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每单元的内容都由四个板块构成,分别是“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为了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自主赏析好诗文,教师必须重点上好每单元的“赏析指导”和“赏析示例”。教师必须给学生做好学法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和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我们在“赏析指导”时讲清楚了学习方法,在“赏析示例”中作好了赏析示范,那么学生在“自主赏析”诗文的时候,一定能够大大提高对古代诗歌散文的鉴赏效率。
如“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这一单元所选课文篇幅都不长,形式自由活泼,有人物传记《种树郭橐驼传》、语录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宴集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等;所选课文内容鲜活,没有说教,直接记录或描写实际生活,较多地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思想鲜活,理趣盎然;语言鲜活,摆脱拘束,务去陈言,短小隽永,洒脱随意。根据赏析指导中的提示和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教师在以“赏析示例”为例传授学习方法时,指导学生鉴赏古代散文,除了要疏通字词,把握大意外,还可欣赏文中描绘的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品析文中精炼传神的字眼,揣摩文中蕴含的深刻意蕴。以此,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以“探究·讨论”为纲要,指导学生自主赏析。
选修教材既区别于讲义式的大学教科书,又不同于坊间知识训练型的课外读物,而是建立了学生学习系统的“学本”。它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而选修教材中“探究•讨论”这一部分,所设计的问题,实际上有助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顺利地抓住要点,准确把握鉴赏思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探究·讨论”为纲要,指导学生采用“独立阅读,共同探究”的方式,自己去体味作品的情境,去琢磨作品的语言,去感受作品的人文之美,同时,积极倡导学生提出有个性、有创意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4、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重新整合教材。
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按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选修教材,虽是按一定的标准分单元组合编排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专题中的篇目的上下关联并不便于教学或并不合乎我们授课者的意图。因此,教师可大胆地打破教材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或以某一诗人的作品作为一个学习专题,把这位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加以研读,求得对该诗人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或以某种题材的同类诗词作为一个学习专题,使学生能对同类题材的诗词在比较研读后有更为全面细致的认识;或以表现手法相同的作品归类研读,以便于学生掌握某种手法或技巧的运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部分有三个单元,主题分别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在每一单元中都会有不同的作家作品,不同单元中又会反复出现同一位作家,比如说李白、杜甫,就备受青睐,作为赏析示例也好、自主赏析也好、推荐作品也罢,总之,三个单元都有二位的出现,第一单元有李白的《越中览古》,第二单元又出现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下一单元又出现了他的《将进酒》;至于杜甫,三个单元分别为:《蜀相》《登岳阳楼》《阁夜》。我们教师在经过了整体的、系统的备课之后,可以将李白的诗合成一组,系统讲一下他的为人、他的轶事,特别是他的浪漫主义诗风及对《庄》《骚》的传承。杜甫的诗也可以围绕着他的忧国忧民和现实主义诗风进行系统讲解。
当然,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可以成立诗歌朗诵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诵兴趣;让学生用散文的形式,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把千古名句的意境描写出来;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深入探讨作品的情境之美、语言之美、人文之美·····
总之,选修课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教师拿出“弄潮儿当向潮头立”的勇气,敢于探索,勤于充实自己,善于反思与感悟,如此才能跨过选修课这道坎!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策略
山东省平度市门村镇唐田中学赵书高
[关键词]历史课改;概念教学;学科渗透与整合;科技创新;名人名言
[摘要]
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主旋律:主要手段是加强概念内涵教学,进行概念的比较与辨析,注意概念的细微区分等;加强学科渗透与整合,激活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手段是建立函数关系,运用数学覆盖原理,加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等;运用科技史料,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运用历史名人名言,洞察民情,砺炼意志,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会停滞不前,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所以,教育科研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进行开拓性的工作。
——作者手记
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教育教学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我有幸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躬身实践者,并由此走上了治学的道路,我深深感谢我所经历的伟大时代。在新课改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几番耕耘,几番收获,几番艰辛,几番欣慰。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新一轮历史教学改革中的收获与体会和大家共同交流与商榷。
一、此情犹思:加强历史概念教学,仍是基础知识教学的主旋律
历史概念仍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材,虽然淡化了历史概念的定性描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略讲甚至不去推究历史概念,相反,我们应根据教材的需要,从内涵、外延、方式等多个角度去丰富完善和把握它,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因为概念毕竟是历史学科知识的细胞。
加强概念内涵的教学,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以“禅让”为例,在我国古代发展史上,在由“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过渡中,“禅让”是一个重要环节。而“禅让”这一概念,新教材上只是运用例举法介绍的,倘若教师照本宣科式地讲读,学生仅能得到粗浅认识,为了丰富其内涵,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加以补充说明:禅让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必须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等。这样学生就会准确地把握“禅让”这一重要的社会政治制度。
进行概念的比较与辨析,也能使学生获得对历史事物的本质认识。以“新文化运动”为例,教材中对“新文化运动”大致是这样表述的:1915年,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进步知识分子为代表,为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的一场文化运动。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从课本中,学生仅仅能获得表层认识。这时,教师应在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诸如此类,“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出了思想准备;“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历史中的“文艺复兴”,实质是一场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进一
步说,就是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名而开创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思想运动等。上述具有同类性质的概念还有很多,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加以对比研究,才会从中引出一些具有共同规律的东西来。
注意概念的细微区分,也是学生准确清晰地把握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一些历史考卷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像“西安事变”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部分学生常混为一谈,看成同一概念,其实差异很大。平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强调:“西安事变”指的是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这一史实;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指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蒋介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人们常说,切”,这种观点同样可运用于历史教学中。
二、他山之石:加强学科渗透与整合,激活历史课堂教学
我认为,新课改后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因此,作为一名现代历史教师,必须具有中学各门学科基础知识,虽不能说精通,但必须至少做到略通。这样才能在历史教学中灵活运用,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各学科在历史教材中的渗透内容,发挥各学科知识的功能与优势。下面结合几个典型事例加以分析。
建立数学函数关系式,年代计算“别有洞天”
大家知道,现在世界上通用公元纪年。所谓公元纪年,就是把传说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这一年以前称作公元前多少年,为了与国际接轨,便于时间计算,我国政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确立公元纪年。按照这种纪年方法,西汉(前202—9
结束了民国纪年。我翻阅过不少地区的历史试卷,涉及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在实际考查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存在模糊现象,如当我提出:
公元哪一年”时,不少学生哑然失声。针对这种状况,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究。那么“民国纪年”是怎么定义的呢?历史教科书指出:
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年就是民国2年,1914年就是民国
束。为了准确迅速地反映这种换算关系,我创造了这样一个函数关系式:
其中T表示民国纪年,t表示公元纪年,它们的取值范围分别是:
≤38。如当t=1912时,T=1为民国元年;当
一简洁的函数式在反映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关系中是何等的准确迅速?!由此,我们不得不惊叹数学的力量。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严正地指出:
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地发展了。
运用数学覆盖原理,答案“托盘而出”
“罗马帝国的初年,相当于中国的西汉;而与罗马帝国并存的东方大帝国却是东汉。这个问题刚提出时,学生感到愕然,迟迟不得其奥妙。这时,我拨动思维之琴弦,将罗马帝国、西汉、东汉的存在时间进行对比。罗马帝国:前
年—9年;东汉:25年—220年。如果将它们存在的时间反映到历史数轴上,运用数学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观点,即覆盖原理,问题的答案便显而易见了。罗马帝国与西汉并存了36年,与东汉并存了195
次领略到数学的力量。
马克思指出:“外国语是一种人生斗争的武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材,外国语在历史教材中的应用也日渐凸现出来。年代计算,在历史教学中常常用到。1912年就是民国元年,即民国3年„„1949年就是民国t=1949”历史学科教学也何尝不是这样呢?。我在讲世界史时,经常进行中外对比。如”极言外语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细节决定一 这一年以后的叫公元多少年。“中华民国八年五月四日是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1年,191338年。至此,民国纪年结T=(t+1)-1912,1912≤t≤1949;1≤TT=38为民国38年。你看,这“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在成 ”27年—476年;西汉:前202现在举例说明,年)是惟一跨越公元前后的王朝。新中国成立后,我国“1912”由此看出,时,年。当问题分析到此处时,学生便豁然开朗!我们再一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危机过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为了反映工人失业人口多,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以及就业难度大等严重的社会现象,课文中插上一幅“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广告牌,内容是一段英文:“Iknow 3 trades, I speak 3 languages, fought for 3 years, have 3 children and no work for 3 months, but I only want one job。”由于部分学生外语水平不是很高,面对这一广告牌不得其解。为了增加教学生机,体现教学的主动性,我根据已有英语知识积累,借助《英汉大辞典》,将其流利地翻译为:“我会三项技能,我会说三国语言,我已经有三年工龄了,我有三个孩子,我已经失业3个月了,我现在仅仅需要一份工作。”学生乍一听,惊呆了:我们的历史老师真棒!接下来教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攻玉”,这话一点也不假。教师的准确翻译,既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增添了教师自身的魅力,何乐而不为呢?
现代历史教学中,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日益密切。又如历史小论文的撰写与语文有关;历史中关于台湾问题可与时事政治相联系;
诸如此类,还有许多事例可举。
三、科海泛舟:运用科技史料,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历史课是一门知识小百科,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无所不包。如果能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科技创新精神,必将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例如,我国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从小就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不仅如此,祖冲之还撰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术》
在这段史料教学中,要着意分析其思想意义和教育价值。从现在做起,树雄心立壮志,做一个“小小科技发明家”
本领报效国家。又如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他顽强地坚持对医药学执著的爱,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广泛采集药物标本,搜集民间药方,亲自进行药物学性能试验。在刻苦钻研大量古代医药学书籍的基础上,历经个春秋,终于在晚年写成《本草纲目》一书,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在我国教育史上曾有这样一种观点,便是这样典型的代表。李时珍的成长成才,当代青少年只要敢于吃苦,勇于克服困难,就会不断走向成才之路。在成才的道路上,不论出身高贵或低微,只要雄怀远大志向,执著追求,也定会有所探索,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科技发展的历史。综观世界科技发展史,不难看出,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创造,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少年时期。如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时是
时,分别是22岁和28
起源》;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是
居里夫人发现钍、钋、镭三元素的放射性时是
岁,提出广义相对论时才
大志向,并积极投身于实践创造而取得的。我们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开发利用历史教材以外的相关资源,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四、走近名人:运用历史名人名言,洞察民情,砺炼意志,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俗话说,“学史使人明智”,长大之后做一名大科学家。爱科技,爱祖国,将来以实际29岁,发明电灯时是37岁;等等。他们的杰出成就大都是从青少年时代就树立远,名人名言将从诸多方面给我们后人以启迪。如伟大的爱“他山之石,可以历史事物的空间分布与地理学科相关。“自古英才多磨难”。不错,李时珍“逆境成才”38岁;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22岁,后来写出了著名的《物种31岁;贝尔发明电话时是31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才2729岁;26,唐朝时被用作学校的课本,后来传到日本、朝鲜等国。教师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但落榜不落志,也再一次验证了定律。我认为,岁;达尔文进行环球航行时是
国诗人屈原《离骚》中有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译成现代汉语便是:“我长叹一声禁不住流下眼泪,哀怜人民的生活这样多灾多难。”诗句既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困苦处境,也反映伟大诗人屈原挚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思;南宋抗元大臣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浩瀚的海面,写下流传千古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反映了文天祥浓烈的爱国情怀;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更是激励后人在各种环境下成才的警言佳句;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体现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成为历代英杰或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我荡漾在中华民族浩瀚的精神海洋里,流连忘返,禁不住感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之博大。揭示世代更替和历史发展规律一类的名言,更应纳入我们教学的重点。如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舌战群雄,竭力发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呐喊。是的,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又如《吕氏春秋·察今》中云“时变法亦变”,意思是说,时代变了,法律或法令制度也要随之相应地变化。的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学习历史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揭示和把握历史规律,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史教科书中的名人名言,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受现行考试体制的影响,不少历史教师淡化了对历史名人名言的教育与运用,结果造成重要资源的流失,很是令人遗憾。我认为,我们要深刻挖掘名人名言资源并充分利用,不能因现行考试体制的影响而动摇。虽然这似乎有点“带着镣铐跳舞”的味道,但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回归历史教育之本位。学史贵于用,俗话说,“以古为镜,可鉴知往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个人,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飞翔。因此,我们再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历史考卷中的“选择、填空和解答”了,我们确实需要获得历史学科中内在性的东西,真正把握历史学习的灵魂。因为,我们国家现在需要的大概不是最会考试的人吧!
我们欣幸处在新课改这一伟大的教育变革时代,新课改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我想,只要我们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潜心研究,必将会涌现出更多更新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那么就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拥抱这个美好而伟大的时代吧!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教育技术也处于不断的革新之中。笔者认为,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把教育技术从传统的教育浅滩推向远海。
关键词:多媒体;媒传教学;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中只有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和一位老师。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种叫多媒体的东西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进而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同样,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能为学生提供很理的教学环境。
多媒体由于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具有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这样作以后,计算机就可以很方便地对它们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还可以查询、检索。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使计算机象学习伙伴一样和你进行讨论交流。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那么,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哪里?
1、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讲授初中英语关于外星人的时候,可以放一段关于外星人的电影给学生观看。勾起学生对于外星人的兴趣,从而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样的课堂必然很活跃,学生的求职与也会很强。
2、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九零后出生的同学们和他们的老师们一定很清楚这一点。拿初中的英语课来讲吧。以前选择题要老师一题一题抄,效率极低。听力要用录音机听,音质较差。至于阅读理解,只能看买的那仅有的资料,总不能让老师去一字一字抄啊。可现在由于多媒体的应用,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3、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
大家都知道,教学中难免会遇到难点,这时候可能有很多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多媒体由于其可重复性而凸显优势。老师可以把不懂的拿出来反复讲,可以通过动漫或影视加深学生的理解。有的重要的知识,比如一些常考的英语单词词组,可以通过多媒体经常给学生看,让他们克服遗忘。
4、共享性好,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1】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优秀的且有经验的老师耗费心血编写教案,但由于传播和保存不便,缺少必要的交流。这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知识和经验的浪费。而今多媒体的使用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在教师之间互相传播,甚至可以在不同的学校之间传播。经验欠缺的教师可以通过下载经验丰富的老师课件加以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相对较差的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学习优秀学校的教育方法和资源。现在比较流行的远程教育正是利用了多媒体的这些优点才得以顺利的进行。
以上我们讨论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下面和大家讨论第二个关键词:媒传教学。何谓媒传教学?它是指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再直白一点,就是指老师运用多媒体等进行教学。有人可能会疑问,这有什么值得探讨的。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探讨。要真正搞好媒传教育,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学会使用多媒体。我们肯定会有这样的体验,在自己的学校里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师,他们不会使用多媒体。及时教室里已经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他们依旧写他们的板书。他们勤勤恳恳,最后却发现学生不想听他们讲了几十年的课。为何?就是因为板书看着累,写着慢,效率低啊。况且学校既然有了多媒体,那老师不去用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很多年纪较大的老师自从学会了使用多媒体,就对其爱不释手。他们觉得:嘿,这东西还真好用。效率高,而且让他们有跟上时代的感觉。总之,教师学会使用多媒体好处大大的。之前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继续多说。
2、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2】
大家都知道现代教学技术中的多媒体教育只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它不会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灯片效率低,因为它节约了操作时间。在复习课的时候,多媒体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或者,事先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打印出来,课后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就更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3、多媒体教学应注意针对性。
这一点大家其实很清楚。针对小学和初中肯定是不一样的。就拿英语来说吧,小学的课件中,展示的图片要多一点、明快一点,内容相对少一点,而中学也有图片,但内容相对多一点、成熟一点。还有就是针对不同的教学篇章和教学内容。英语课不能每一课都做类似的ppt,看类似的电影片段;数学课三角函数的课件和立体几何的课件肯定是大有不同的。
以上和大家已经探讨了前两个关键词,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即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通俗一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用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一个老师能否把课上好,学生能否听进课,可以说教学设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想要把教学设计搞好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教学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能否听进教师的课。因此,要做好教学设计需要在很多方面努力。首先,作为教师的你必须具有足够的幽默感。如果你是学生,你肯定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而不喜欢古板的老师。一个有幽默感的老师,课会讲的绘声绘色,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相反,一个严肃古板,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他的课堂上学生会情不自禁的倒下一大片。其实幽默在课堂感重不重要这个问题,早在几百年前明朝的第十位皇帝——朱厚照先生已经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答案了。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4】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等。
其中创造性思维培养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三)培养直觉思维
想象力的培养则要注意:
(一)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二)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三)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还有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迁移。【5】这需要以下工作: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二、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
三、激发迁移动机
四、培养迁移能力
以上两点可能对很多教师而言难度较大,但接下来的这点很容易做到。这就是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我们很多人从小到大可能都怕老师,因为老师会骂人、打人,很严厉。其实老师与学生关系大可不必这样。特别是现在九零后零零后的学生,以前这一套在他们身上已经不太实用。老师应该拉近与他们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声音,与他们交朋友,而不是以居高零下的口气命令他们。一个老师只有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学生才会很主动很情愿的去听他的课。
其实从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来看,其核心就是多媒体;媒传教学;教学设计这三点,能把这三点搞好,必然能搞好现代教育。
【1】许学军《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及现状与对策》[J] 2006年1月 【2】wgf135《浅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问题》[J] 2011年5月 【3】【4】贾林祥《普通心理学》[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8月 【5】李梅《教育心理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8月
第五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语文课堂前所未有的优势。但在实际的课堂运用中往往存在误区,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与理论估价出现偏差。本文对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影响的优劣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避免误区、完善对多媒体的运用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一、引言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说过:“技术能够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无论对于哪门学科,它只是一个教学工具。技术本身无好坏之分,它的价值判断来源于人类本身,取决于它是否体现了人的意志和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将声音、图形、文字聚集在一起,信息容量大,直观性强,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为教 学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情趣,起到较好的教学作用。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在发挥自身特有优势的同时,却又存在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语文教学而言更是如此。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优势
1.教学情境的创造
多媒体技术是继文字、黑板、音像等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全新的教学媒体,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造具有绝对的优势。一台电脑就可以把语文教学中的无声变为有声;把复杂化为简单;以宏观展现微观;把抽象化为形象。现代教学把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地位。在教学时,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需要, 广泛运用多媒体,创
[1]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使原本抽象枯燥的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情节多变、形象生动的小说,有优美如画、充满情感的诗歌散文等等。但对于学生而言,有时因为作品年代已久,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无法与学生达成共鸣;或者因为学生个人兴趣爱好而使单个的文本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借助辅助手段来展现作品中的生动画面才能让学生如临其境的感受感知,在这些意义上,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由于教学手段单一受限而使文学作品味同嚼蜡。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大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些不足,它所呈现出来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在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增加求知渴望方面是一个绝对的优势。比如在讲授余光中先生的《纸船》时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一片深蓝的大海,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波浪中摇曳。屏幕的右下角:一只红烛发着微弱而执着的光,鲜明的颜色、动态的设计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祖国深沉的爱已通过画面深深打动了我们。这样,在美的意境中,对文章的理解从字面到内涵,层层深入,既把语句理解透了,又体会了所要表达的主题,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得到语感和美感的双重训练。
2.信息资源丰富
Internet是一个浩瀚无边的数据海洋,资源的共享为现代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厚无比的资源库。网上书店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图书,从 莎士比亚到曹禺;从古希腊到中国当代文明;从神话到科幻等等无所不有。而多媒体技术则把这浩瀚的文本知识用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在这样一个超级大型的资源库中,教学者可以到网上咨询相关的教学课件,甚至可以查询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经验之谈。这就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与此同时,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也就不仅仅是局限在语文教材之中,只需要打开电脑,连接网络,古今中外各式美文一览无余。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按照思路,对多媒体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形成一个可观可视的网络结构。在为学生提供大量课本内外的信息方面的优势,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媒介都无法拥有的。生动的画面、悠扬的乐曲、动情的朗读应有尽有。
3.便于探究性、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和方法,[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互联网的出现,则为学生探究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与可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会使学习成为一种大规模的各取所需的过程,多媒体文件和便于使用的编辑工具,使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很大范围内进行因材施教的安排。教师允许不同的学生沿着有一定区别的途径,按自已的实际水平选择自己适应的速度学习。如在上《威尼斯》这篇课文时,学生可在网上查找并欣赏有关的威尼斯著名景点。对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看几处景点,记下自己最感兴趣的几处,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给予他们充 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而对于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应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相应地降低要求,如只要求他们能找到一处最感兴趣的景点并把它记下来。
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使文化研究的主题不断扩大,突破了人数限制,对学生的激励随之增强。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大大提高了文化研究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外,在研究自己课题的同时,学生可在网上获得大量的信息,查阅大量的资料,下载相关的论文;也可以与其他人在线交流、讨论,或者请教相关专家意见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进度以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通过网络找寻最新的数据资料。这些完全都是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来学习,其主体性与主动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实现。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缺陷 1.削弱学生阅读及想象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确实可以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极大丰富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但是过多的使用多媒体的资料,过分追求形象性,会取代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另外,如果多媒体将文本重新包装,单纯迎合大众文学消费的快餐化追求,只是刺激学生的感官,这将必然的削弱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语言感悟能力、阅读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退化。
对文本的阅读也是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学习一门语
[2]言,不用心去读,不潜心的体会是不会有收获的。而阅读是多媒体不能替代的学习方法。传统阅读的文化功能在于阅读过程中形象力的充分展开,凭借想象力使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转化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也才能被读者理解和吸收。而在多媒体充斥的阅读中,主体的创造性、想象力受到了严重的压抑消解和剥夺。
2.影响师生互动
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人人互动、人机互动、人机人互动使得交流变得更为便利。在实际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多媒体、计算机充当了教师的角色,而教师则转化为“技术员”和“放映员”,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多媒体教学的进度偏快,因而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交流减少: 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较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接受能力,教与学之间的转化率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常常因为课件的一闪即过而难以深入思考问题、详细记录笔记和向教师发问请教,不得不把复制教师的课件作为课后自学的补救举措。结果,学生的思维惰性和表达惰性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起来,日积月累,知识的缺陷便会显露并造成恶性循环。
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些教师只是强调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整个课堂上只是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演示知识,很少用眼 睛和表情与学生交流,教师总是忙于在屏幕与计算机之间不停地穿梭,无暇顾及学生的听课状态和接受能力,师生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限制,缺少了课堂上的互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无法充分体现。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
[3]
[4]使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从这一方面来说,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情感陶冶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结合肢体等语言,运用生动的板书来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运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与学生产生互动,而不是忙于与媒体、计算机打交道。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信息只有通过教师自己言传才能真正让学生领会。
3.弱化学生创造能力
前文说过,Internet是广阔无垠的资源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谓是,不怕找不到,就怕想不到。网上无所不有的信息,在方便师生学习创造的同时,却也助长了盗窃之风。由于很多人的惰性心理与取巧心理,使之懒于创造。成人投机取巧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研究性学习在网络囊括万里的当下变了味。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下载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汇编成一篇研究报告,就成了所谓的研究性学习。如此研究,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更多的是扼杀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造成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长久持续的简单复制与粘贴,当下某些省份的高考作文中学生错别字日益普遍的情况 已屡见不鲜。
另外,脱离了文本阅读的多媒体教学一味地将学生捆绑在老师花了心血学生又不得不看的电脑展示上。这和架空文本没有本质区别。即使电脑展示的也是文字,但由于已经过了老师的一层思考和筛选,学生得到的也只是被“消化”过了的文本,其中大部分的营养已被老师加工成了浓缩的营养品。这似乎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但 任何优质的视角直接在学生眼前映视而没有经过学生大脑的思考,就是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思维锻炼。实际上这正是代替学生思考、剥夺学生思考权利的表现。如果,在多媒体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和答案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和参考答案上来。其实在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演变成了“以电脑 +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被动性,更加深了课堂的封闭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不是外在与人的成果,而是活生生的人正在从事着得人类实践活动。科学与技术的运用后果并非绝对分立,把科技视为工具或视为奴役者都是对人类责任的放弃和逃避。”这句话提示我们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不要忽略对技术本质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理性对待现代教育技术,把握好对其运用的尺度。
1.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的智能化了语文课堂,这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然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从相反的方面引起了语文课堂教育主体地位的迷失,计算机被提升到了与人同等的地位,甚至开始充当教育者的身份。教育主体的模糊与错位将会导致学生缺乏情感、缺乏意志,缺乏创新能力,成为“现代机器人”。教师则变为欣赏课程中的“技术员”,影响教学的秩序与质量。
多媒体教学时对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补充,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
[5]课堂中也应该始终都处在辅助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教育的主体始终是老师与学生。要牢固树立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师的学术功底、师德水准、教学艺术等等,始终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主导因素,这些主导因素,再加上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威力就放大了。但以教师为主导不等于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这一意义上讲,多媒体作为先进技术,首先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越是在多媒体技术广为采用的情况下,教师就越是要处理好 “人” 与 “机”的关系。
2.把握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适用度
毋庸置疑,把多媒体用于高校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多媒体具体的应用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定,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遵照“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合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应选择在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吸收教学要点,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时刻;媒体要用在“精”之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不要为装饰课堂而用多媒体,不能用屏幕代替黑板,要把握好多媒体与师生、教学内容的度。每一节课都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实际出发,控制好课堂教学进度和多媒体画面节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项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将会促进语文教育中各种教学资源、要素、环节的整理与组合。这也就要求以教师 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发生变革,与之适应。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现代教育技术不是用的越多越好。语文教师应自觉的将现代技术适度的应用在语文知识的各个方面,并且力求做到是多媒体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自然、流畅的融合。
3.在多媒体课程中坚持师生互动原则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不但要求熟练操作计算机,还要有熟练的衔接艺术。多媒体教学中的教师不应坐在讲台旁边,而是要走到学生能看到的地方,与学生多进行言语以及体态语的交流。多媒体应该是人体的延伸,应尽量配备无线话筒和遥控鼠标,使教师和学生不仅有声音交流,也要有肢体语言及目光交流。整个教学应人性化,在设计课件时要注重设计师生双向交流和活跃课堂双边活动的课堂形式,以调动学生的活力同时,注意讲解及情感表达。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引导者、启发者,而不应只是计算机的操作者上课时不能过分地依赖电子讲稿,注视屏幕时间不宜太多。相反地,与传统讲法一样,上课时要密切注视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讲解方式,或视情况对有关知识点作出相应的解释,这样会使课堂气氛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好一些。
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项细致的、反复的工作。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能细致观察到学生的变化,哪怕是细微的进步。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学生体贴入微的爱心、宽广的容人之心和锲而不舍的耐心。而这些,是“人机对话”所不能完成的,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地认识到:多媒 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个工具。任何时候,我们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非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决不能为了展示现代化教学而一味地追求多媒体。
五、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必须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所遵循的原则;注重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正确认识;注重对语文学科特点的准确把握。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高效率的教学工作中,把多媒体教学置于辅助的位置上,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将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到更好地发挥。
参考文献:
[1].吴惟粤:《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赵维森:《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学术论坛,2003年第三期
[4].郑有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张九庆:《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科学家群体透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