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交际中语言的失范与思考
网络交际中语言的失范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网络交际 语言 失范 规范 汉语规范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的交际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交际从现实交际中分化出来,为现代人的交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对话方式。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交际中的各种语言失范现象,然后从网络交际的语境和主体两方面对语言失范现象的成因加以深入分析,为避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冲击,最后对网络交际中语言规范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200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内地网民已经达到1.37亿,网民总数占总人口比例为10.5%。网络交际是指网民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等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它与现实交际的最大区别在于交际主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匿名性,网民彼此隐去真实身份,基本不受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制约,自主程度大大提高,产生被解放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因此他们对现实交际中所要求的语言规范不屑一顾,不时打破常规的表达形式,标新立异,语出惊人,造成网络交际中出现语言失范的现象。
一、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失范现象
(一)语言运用规则的失范
1.谐音的滥用。如数字谐音,用“886”代指“拜拜了(再见)”、“7456”代指“气死我了”、“837”代指“别生气”、“3344”代指“生生世世”、“521”代指“我爱你”等等;如汉字谐音,用“美眉”代指漂亮妹妹、用“斑竹”代替“版主(电子公告版管理员)”;利用数学算式的读音谐汉语词音,如(≈1.414)代指“意思意思”;英语“音译”,如用“伊妹儿”代指“电子邮件(E-mail)”、用“瘟都死”代指“视窗操作系统(W indows)”、用“屁兔”代指“奔腾处理器芯片第二代(PII)”、用“酷(cool)”表达一种时尚、风格和个性。如果这样的字词层出不穷,势必对汉语的语音构成负面影响,造成日常用语的混乱,由于这些莫名其妙的谐音字词让人难以会意,会对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2.词汇的畸变。如将“我”写成“偶”、将“美国”写成“米国”、将“这样子”写成“酱紫”、将“用心写”写成“造砖”、将“随意写”写成“灌水”、用“扁”表示“揍、打”,甚至把拼音字母进行随意简写,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写成“GG、JJ、DD、MM”等,这样再造的怪异词汇、简写甚至是错别字增加了信息的噪声,让人不知所云,使用时既不经济,修辞效果也不好,甚至是对网络资源的浪费。如果不加以规范和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运用汉语的坏习惯,很多生造的词汇在汉语中原本就有对应的规范词汇,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让读者费尽心机、难以琢磨,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
3.语法的背离。如“他很阳光”、“她很淑女”等病句在网络聊天室或电子公告版(BBS)中是司空见惯的了。又如“有事短我”,其实际意思是“有事给我发短信息”,这里的形容词“短”充当了动词;再如“joking de”,极具“洋泾浜”色彩,意思是“开玩笑的”,“开玩笑”用英语单词“joke”的现在分词形式“joking”,而助词“的”用汉语拼音,英语和汉语混杂在一起使用,实在是不伦不类。还有“I服了U”(意思是“我服了你”)、“IC(I see)”(意思是“我明白了”)、“这次考试能pass(及格)就好了”、“你真让我感到好jealous(嫉妒)”等等,这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句在网络交际中随处可见,既违反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又破坏汉语的语言完整性和纯洁性。
(二)语言表达内容的失范
这主要是指网络交际中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现象。有人曾通过百度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包含“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高达4681个之多,与现代文明极不相称。频繁出现的网络脏话,如“TMD”(国骂,“他妈的”三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你BT”(“变态”两字的第一个字母)等,趣味低俗、叫人生厌。光怪陆离的网名,如“性感妞、重色轻友、非礼、裸奔”等,格调不雅。现实生活中的不文明语言在网络交际中不断地变形翻版,呈有增无减的趋势,蒙上了“俗气”的阴影,造成精神污染,对汉语的规范使用造成危害。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的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语言文字又是审美的重要内容。网络语言的异化倾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并给我们的民族语言带来了冲击,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烧伤度’”。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传承过程中重要的载体,因此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失范现象,无疑是对语言文字的交际和传承功能的挑战,对现代文明的健康发展形成冲击,让人不能小觑。
二、网络交际中语言失范的成因分析
互联网及其派生出来的交际方式正改变着现代人的生存和文化状态,包括语言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都经受着数字化时代的冲击。语言不是超脱的、静止的,它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因而不可能做到单纯划一。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失范现象究竟源自何处,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成因:
网络交际的语境特点为语言失范现象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现实中面对面聊天、书面交际的语境不同,网络交际的语境特点为各种语言“出格”现象提供了土壤和新材料,是促成语言发生变异的客观条件。
1.网络交际的便捷性。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民们为了信息交流的迅速,文字输入的便捷快速,特别是在聊天时为应答对方的话语或做出快速反应,在网络交际中就有了大量的数字或汉字谐音及中英文随意简写,如“JJ, 8858,我急需支援, 3Q”(姐姐,帮帮我吧,我急需支援, thank you)。另外,某些畸变词汇的出现,竟源于中文输入法的将错就错,在最初寸秒寸金的网络上,网民没耐性保证打字的准确。比如大部分网民在使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版主”这个词时,输入“banzhu”后敲一下回车键或空格键,显示在屏幕上的是“斑竹”两个字,而不是“版主”。若需正确输入该词,由于输入时选字困难,就需击键三次,进行两次选择,然后才能得到“版主”这个词。网民们为了迅速快捷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就将以最快、最简捷的方式敲击出来的字作为首选,将错就错以弥补上网计时收费、网速慢的缺陷,省时又省钱,而所表达的意思网友也能明白,这样程序自动生成的词汇“斑竹”等一些词汇就似乎约定俗成,很快被网民认可和运用起来。追求便捷性是网络交际中语言失范现象产生的催化剂。
2.网络交际的虚拟性。在网络社区中交际对象一般是无定的、随意的,你不能确切地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也许是相反的、倒置的,可以改变和隐藏自己。人人都可以在这特殊的语境中实现真正的平等,彼此“不识庐山真面目”,全凭电脑屏幕上的字符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充分表现出网民们“不重对象重沟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网络交际“避实就虚、避形就神”的独特性。因此在语言运用上就呈现出纷繁多样、变化不定、委婉含蓄、追求趣味的特点,如用“菜鸟”指刚刚上网的新人;用“@生代”指以SOHO的方式工作、以Email的方式交往、以一键(见)钟情、一网(往)情深的方式恋爱的群体。在网络交际中,语境是虚拟的,青年网民们对此情有所钟,因此将最前卫、最新鲜的社会信息注入到网络这个全新社区里,语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施展空间,所以有这么一句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这种语境下,语言的自由度最大,约束性最小,可以语所欲语,言所欲言,为网络交际中语言的自由和随意发挥提供了一个载体。
3.网络交际的全球性。网络是一个不受限制的开放环境,人们可以在这个电子空间里自由地漫游。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人种和性别,只需进入互联网就可以遨游其中。这里未设红灯,毋要护照,无需签证,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地你都可以登录网站,到你喜欢的网络社区聊天、发帖子、写文章,可以用网上QQ来给好友留言,能够与身处网络之中的任何一个人联系交往,网络给人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网络实现了信息交流的时空无阻碍化,不需要统一的时间,也不必限定哪个地点,人人可以利用网络来平等地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由于这种交际的全球性,为减少语言障碍,更好地实现个人对其交际关系的自由占有,青年网民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依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将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生造和使用了大量特殊的“洋泾浜”混合语。这不利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反而会成为人际交往的语言障碍。网络交际的主体特点是导致语言失范现象的主要因素。
据有关机构调查, 80%的网民年龄在35岁以下,青年人是网络交际的主流群体。青年人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情感意识状态,使网络交际中语言带有鲜明的“年轻特色”,充满朝气并富于反叛意识。同时,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追求简便省事、开放直接,刻意疏离传统文化的含蓄与严谨。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及反抗欲,青年网民们乐此不疲地去创造、设计、推广和使用不规范的语言,这是导致语言失范现象的主要因素。
1.语言失范现象是青年网民人生观的一种表达。
语言是青年网民内心世界真实情感的直接流露,语言的变化是他们价值观念变迁的真实记载。处在当今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背景之中,青年网民受国内外各种哲学精神、文化观念,特别是庞杂的现代思潮的影响较深。当代青年中不少人信奉这样的人生态度:生活是为了开心,而不是为了承担责任,更不是为了痛苦。因此,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上,青年网民在自己的键盘上敲敲点点,实现着思想上的放松和自由。说话就是为了寻求快乐,为了有趣搞笑,自以为幽默、制造幽默或分享幽默等等,常常成为他们上网交流的主要动机,成为他们发泄内在感情的重要途径。他们虽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文化底蕴相对浅薄,对网络交际中出现的特殊语言现象,没有很强的辨别能力,越怪异越能引起他们的注目,只要是方便快捷、利于交流的,就容易采取全面接受的态度。
2.语言失范现象是青年网民现代性的直接写照。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交际手段,社会生活中的任何变化,哪怕是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的在语言中有所反映。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了竞争和挑战的时代,学习压力、职业压力成为青年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面对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渴望自主、轻松的生活方式,解放承受多种压力的心灵是他们的最大愿望。网络交际中出现的特殊语言现象,为青年人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供了现实可能,成为他们“心理降压”的媒介和工具,对这些语言现象的欣赏、认同和模仿成为他们当中的时尚。青年人沉浸其中,暂且可以摘掉作为一个社会人的面具,抛开一切烦恼,回避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以隐匿的身份留连忘返于虚拟的人生体验,使用这些和传统比较起来显得怪异的语言,自由自在地说着想说的话,放纵在真实世界中有所顾忌的思想,以此获得心理郁闷的释放和解脱,企望缩短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人们之间的距离。
3.语言失范现象是青年网民“自我”意识的表现。
当代青年人的主体精神具有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的倾向,思考问题和行动的出发点是“自我”。他们觉得人应该为自己而活,主张个性独立、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负责;渴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过自主选择的生活。折射出这些处在非主流地位的社会群体渴望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反映了他们希望成为具有社会话语权力主体的积极努力,同时也透射出他们特有的复杂心态。因此在网络这种极大自由空间里,青年人为了将体现自我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放大,对不合理社会现实表现出反抗、对无奈痛苦的消解,就首先表现为对现存语言规则的破坏,他们故意偏离传统的语言规则,对现有语言要素进行变异,寻求另类的语言表达,寻求刺激来体验快感,于是语言的失范现象出现了。
4.语言失范现象是青年网民叛逆心理的体现。
过去,人们的从众心理比较普遍,而今,追求个性、弃旧图新、忌同求异成为以青年人为主的网络社区的时尚,桀骜不驯远比文质彬彬更易获得当代青年人的首肯和认同。青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决定了他们还只是权力作用的客体,而不是权力主体,属于被支配者。他们希望自己早日成热,渴望与众不同,以获得一种成熟感。观念的冒险,言辞的出轨,是青年人经常采用的一种炫耀性的社会互动行为。青年人特有的反传统性,对权威以及一切固有标准的拒绝和挑战,只要一有空便会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反抗,这就为语言失范提供了可能。因此在网络这一个性飞扬的特殊语境里,现实世界中所要求的语言规则在这里被忽视,而传统的权威越想维护的一切,他们就越是轻视和反对。他们追求全新的信息情感交流形式,渴望新奇、热衷怪异,以出格的语言表达来表现一种独立不羁的姿态和快意,来实现对传统的颠覆。因此,语言失范现象是青年网民叛逆心理状态的一种折射。
三、网络交际中语言规范的几点思考
从上文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是新时代的交际媒体,也必将成为最强势的交际媒体。语言是进行网络交际活动最首要、最基本的手段,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明的工具。在网络交际中,语言是直接从发出者到接受者,没有中间环节的编辑作用,言语者难免有疏漏和欠缺之处。我们无法想像,由一种无序的、失范的语言支撑下的互联网如何去承担起它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由此可见,网络交际中语言规范工作必须从现在做起!
首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失范现象,树立正确的规范理念。人类语言其实一直就处在规范与失范的对立统一中。试想语言在产生之初,肯定也是散乱和无章法的,人类只是在摸索中不断地淘汰杂质,摒弃混乱、矛盾的因子,才建立起基本明晰、严密的语言规范。但是一种语言规范即便建立以后,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还要不断地受到失范语言现象的挑战,并在对各种失范语言现象的回应中不断地加强和完善自己。网络交际带来的某些新词汇简单快捷、生动形象,既满足了网络交际的需要,给人以新鲜活泼的感觉,又对语言规范构成了一种补充,可以从新的语言现象中汲取有生命的东西,从而增加自己的活力,这其实就是语言永葆青春的一个必要条件。著名语言学家陈原说:“对语言的变异一概吸收或一概拒绝都是不妥的。正确的做法是加以区分:对有利于语言发展的积极的变异,要加以吸收;对不利于语言发展的消极的变异,要加以摒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言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当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被网络联接起来之后,网络交际中语言的规范也就越来越重要了。失范的语言现象至于能否存在下去,则是需要经受时间检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阻止语言的发展,也不能对语言失范现象听之任之。正如国家语委原研究员于根元所说:“规范是要推动发展,限制了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范。”
小编国台酒编辑整理http://www.xiexiebang.com/发布
第二篇:网络道德失范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干预
摘要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步伐越来越快,特别是网络也紧随其后,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成为人们日渐需要的重要工具。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更是不陌生的熟悉人,在大学校园中,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不会缺少上网的经历。但是就像常人说到的那样凡事都有两面性,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不可详述的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这就是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网络道德的失范引起了大学生道德思想、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歪曲。此文预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状、原因分析,阐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状;原因;隐性教育
网络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一个崭新的世界,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之大,信息之多,信息之复杂是我们有时都不可想象的。尤其对大学生来说,网络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网络信息内容纷繁复杂,除去有利信息以外,它还充斥着各种不科学、不健康的内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机会接触和传播这些低俗的内容。在接触和传播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的不健康发展,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给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坚持素质教育就要坚持德育为先。当代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体,他们对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拥有较强自主性,从心理上排斥传统的说教命令方式,现行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仅在突破教育对象的心理防线方面存在缺陷,而且在教育范围的影响广度方面也存在局限性。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够有效地减轻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全面覆盖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多方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现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同时也能与显性教育共筑“合理构架”。因此,如何从隐形教育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逆转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分析
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积极参与分子,极度活跃分子之一,与网络接触的时间长、范围广。尤其是大学生的品性与行为正处于不断的变更时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干预,进而在网络世界中产生违纪违德行为,甚至牵引到现实生活中,彻底改变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值得大家的重点关注。
(一)何为网络道德失范
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是以善恶为道德行为评价的基本标准,进而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进行调节的规范。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归根结底,它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社会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观念会随着时代、阶级和文化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随着网络的兴起,道德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社会中,也逐渐渗透到网络社会中。网络成为伦理道德的载体,网络“简而言之,就是指建立在现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基础上的因特网(Internet),又称国际互联网或互联网。”借此,网络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即网络社会。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发展,使道德教育从真实的现实社会转入到虚拟的网络社会,网络道德己经成为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
然而,网络道德自主性的增强,突破地域限制的特点,使得网络道德与现实既有道德在融合的基础上又有不可忽略的矛盾,从而引起网络世界出现了纷繁复杂的网络道德问题。网络道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网络道德失范。它是指“网络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和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网络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和失序。”[2]就网络道德问题的内涵而言,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与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规范密不可分。就目前而言,虽然国内外制定了相关的网络道德原则和网络道德制度,但是,这些道德原则和道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而宽泛的,目前还未对各个网络参与者的上网行为做出具体而详细的规定和限制。网络技术所造就的具有即时性、隐蔽性、虚拟性、广域性、信息无国界性和海量性等特征的新的人类生存环境,在这一环境下,人们的伦理道德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大学生作为网络
[1]的积极参与者也不可避免的在网络世界中产生道德失范的行为。如大学生上网时间过长导致对网络的迷恋、网络qq聊天中隐瞒或欺骗行为、网络语言攻击、未经他人允许盗取他人账号或偷看他人隐私、抄袭他人著作等不良行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净化网络环境,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网络在改变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人们出现了道德责任感缺失和道德冷漠的现象。其结果便是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所谓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行为程度和性质从网络失德到网络违法直至犯罪。[3]网络的便利和快捷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成为不可或缺的紧需工具。但大学生对网络的不合理使用同样也产生了很多的道德失范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问题。
1、网络道德信仰淡漠化
信仰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说教、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4]道德信仰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和评判标准。网络的匿名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自由扮演和转换自己的角色、体验多样的生存状态。由于摆脱了传统权威规范和媒介信息传播模式的束缚,西方国家凭借网络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非主流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我国道德理想信念的信仰。2008年11月,某高校大学生严某通过笔记本电脑撰写了两篇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文章,其后,他又拍摄、制作了自己宣读这两篇文章的视频,并将其粘贴到某论坛上。随后,严某又在武汉开通“蚂蚁复仇者” qq群,通过这些群成立“中国人民党”并自封党主席,在网上发布反动言论。最后严某因涉嫌传播反动言论罪被我国公安机关严厉制裁。大学生通过网络宣传反动言论,传播腐朽、堕落封建迷信思想或邪教言论的行为,体现了其对社会主义的道德信仰不坚定,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网络道德情感冷漠化
网络交往的间接性和以符号性为特征,人与机器的频繁接触代替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同他人、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针对qq聊天或者游戏中隐满或欺骗行为的原因分析,62.2%的大学生仅仅是处于安全意识,显示了其对他人交往情感的冷漠。2009年7月16日,一网友在百度某贴吧中,发了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贴子,数小时之后,将近40万网民回复了该贴子,网友称其为当今网络第一神贴。从发帖人的主观愿望出发,这一帖子事实上并不是为了表达发帖人的某一观点或情感。人们都在探讨为什么这样的恶搞贴子会被疯狂地转载,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上网时出现孤独、无聊和寂寞的心理。网络道德情感的冷漠化、无聊化,经常使大学生在网上恶意攻击他人、互相谩骂,久而久之,这些不文明的道德行为就容易形成网络道德行为习惯,而这种不良的上网习惯则会使群体观念越来越淡薄,也极易使其道德评价标准出现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双重标准。道德评价标准的双重性又易导致其道德人格的多重化,这种多重人格也会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并产生不良的行为后果。
3、网络责任意识薄弱化
2004年10月,成都某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章某,利用学校提供的便利条件,在自己的校园网个人空间建立了主页,同时将一境外淫移色情网站的网址,链接在自己的主页上,并大范围的转发给同学,使同学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不良影响。最终张某因非法链接境外淫移色情网站被公安机关拘留。当代大学生利用互联网非法链接暴力、色情网站,并转发给他人的案例说明了其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匮乏。康德认为,“只有处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5]在众多信息充斥的网络社会里,当代大学生极易忘记自己对其他网民应负的道德责任。他们认为网络社会是极端自由的,自己的各种需要可以不断获得满足,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可以免除惩罚,在网络空间中可以为所欲为。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弱化,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对我国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藐视,易给他人带来伤害,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因而,我们要注重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
4、网络不文明行为泛化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不良行为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暴力以及偷窥他人隐私等。据调查14.3%的大学生有意无意地查探过他人的隐私。10.2%的大学生当看到网上色情图片或网站时会选择看看里面有什么。2009年5月26円,在校大学生萧某在网上发帖称,其在知网下载了两篇硕士论文,这两篇论文的整体框架基本一致,不同的是论文抄袭者仅把抄袭论文的地名改了。该贴一发就引起了网民们的热议,学校指出如果论文作者的抄袭行为属实,将根据国家关于学位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这一案例说明了部分学生的网络学术道德的丧失。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是其网络不道德行为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学术道德就是指学术人在参与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6]大学生是我国学术发展的后备力量。网络技术的即时性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给大学生进行学术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购买学术论文,剽窃、抄袭他人著作,任意篡改他人著作中的数字信息、聘请网络枪手等等。有的学生甚至还利用互联网进行不法活动。例如网络欺诈、盗取他人财产、滥用信息技术制造和传播病毒、散步虚假和有害信息或诽谤他人等等。有的行为还给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严重的隐患。因而,我们要建立健全网络法规建设,约束大学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减少危害所带来的损失。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
1、周围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现代社会虽然总体发展越来越好,但也不乏瑕疵。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情的冷漠,传统道德观念受到严重的挑战,并逐渐在人们的心中淡化。老人倒地,看到就应扶起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在当今社会却引起广泛的讨论与争议,现在人们在决定扶与不扶之前都会做很久得挣扎,甚至挣扎过后决定不扶。众所周知的小悦悦事件就深刻反映了人情的冷漠与道德观念的弱化。受市场经济不良因素的影响,各种各样的欺诈行为屡见不鲜。当今我国社会道德环境已遭到严重污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根基逐渐动摇,道德观念模糊,对原有的传统道德观念也产生怀疑。
除受现实大环境的影响以外,网络环境的复杂与混乱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也极为重大。当代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娱乐,网络娱乐节目、影视作品含带了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大学生受此影响,思想开放,追求自由,就逐渐排斥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除此之外,网络言论的虚拟化、空间化、大范围的自由化,导致网络言论混乱,“畅所欲言”,长时间与网络不良言论的接触也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思想发生变化,甚至产生违纪违法的思想。
2、大学生本身缺乏自控力与是非判断力
人类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等客观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又要受到人的身心发展状况等主观内部因素的制约。当代大学生出现和存在的网络道德问题,与其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的特点直接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值经历生理发育过早,而心理发育相对落后的特殊阶段,他们生理、心理发育从不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其自身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步性,致使部分大学生放纵了自身德性系统中劣性因素的萌生和泛滥,从而做出一些有违网络文明发展的失范行为。
理因素以外,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也存在不足。当代大学生的某些网络不文明行为,表现出了大学生对网络上的错误和迷惑信息、诱惑信息的选择、评价能力的薄弱。网络时代是信息网络化、数字化和符号化的时代。在信息海量化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觀别和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就将被时代抛弃。因而,培养网络主体检索、选择和有效利用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成为网络参与者必备的能力。
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引发大学生出现网络失范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网络自律能力的欠缺。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7]由此可见,道德问题的出现是与道德主体的自律能力紧密相联的。道德从本质上讲,就是道德主体把外在的道德要求、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认同的道德责任,并按照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原则进行道德行为,也可以说道德本身就是一种自律行为。网络社会他律的作用被减弱,网络社会秩序的顺利进行,强化了道德主体的网络道德自律能力。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出现网络道德问题,原因就在于其对网络非道德行为的理性控制和约束能力较差。
3、网络技术的不完善
在网络空间里,大学生们可以隐去姓名、年龄等个人关键信息,在网络“黑 箱”里肆意地进行虚假角色扮演。一些网络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学生隐秘地侵犯其他人的重要信息。网络技术滥用是网络道德失范发生的客观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网络缺乏对不良言论、非法网站的监管技术,让网络世界信息混乱无序。
4、针对大学生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制度还没有统一、具体的条文规定。有 些学校建设的网络德育平台,由于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欠缺,未能充 分发挥宣传和教育功能,学校和社会很难及时发现和干预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当然,除上述原因之外,学校、家庭网络价值观引导监管不力;传统道德观念宣传、强化不到位、网络道德评价体系不完善也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干预措施
当代大学生传统道德观念模糊、对道德标准认识不清,并在网络世界中产生网络道德的失范行为,这就需要引导大学生规范自己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鉴于大学生对生硬死板的显性教育的排斥,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把教育的意向和目的隐藏到学生周围的环境与特定形式之中,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的内隐性、丰富性、多样性、愉悦性、持久性等特点。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上以显性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方法极易让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形成矛盾,从而产生激烈的对抗,让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在这一新形势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二)具体干预措施
1、以生为本,充分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呈现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那么学校就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生为本,打造良好教育基础。(1)丰富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大学精神、学校传统以及校园文化活动、文化环境的总和。它是校园内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体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文化通过文化的渗透机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育人功能,对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道德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
首先,校训是我们建设一所大学的理念、思想,对学生无不留下深刻印象。校训的德育作用,就在于能促进个人价值内化,使之成为一种心理定向,有意或无意地按照它的基本精神来塑造自己,这是一种最为宝贵的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前,清华大学的校训为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把校训改为 “严谨治学,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后来又改为 “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这些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校训正反映了清华大学以人为本、注重素质、孜孜以求、永不懈怠的校风。高校一定要把校训建设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用好、用活这样一个隐性德育的法宝。
其次,健康的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其核心就是学校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生活观、审美观。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中最为活跃、最具教育意义的因素,它巨大的隐性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校风作为校园环境中的软环境,它是一所高校的师生在共同的教学、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较大惯性的群体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风尚,以及由此对象化了的物质和精神风貌的总和。良好的校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同化,潜移默化地规范、约束着他们的行为,并内化为自身素质,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课堂教育是校园文化育人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言传身教、师德风范会直接使校园精神在师生中产生共鸣,一定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2)丰富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它是教育理念的物化,蕴含着精神和价值的取向因素。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直觉,把握校园物质文化的本质内涵,从而与校园物质文化建立一种非功利的精神和价值呼应关系,进而得到一种精神满足和价值取舍,最终使自身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因此校园物质文化具有独特的隐性教育功能。高校校园建筑应合理布局,建筑风格应整洁大方,以增强建筑的文化内涵。如设立富有感召力的雕塑,用建筑自身的文化来培育和强化学生道德观念、道德价值。
(3)规范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是重要的隐性德育资源,在教育实践中,这些因素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影响往往是普遍存在但又是经常被忽视的。一方面,要提高教育管理制度的民主性,学生是一切活动的主体,隐性德育的实施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接受态度、接受能力。目前高校的规章制度虽非常完善,但管理效果却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往往只重视制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而忽视了制度的可行性,忽视了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管理的公正性。在学校内部,教育管理者的人格因素,包括教育者的品德、民主公正意识,是决定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育管理中,要提高制度执行的公正性。
2、合理安排各科课程,充分发挥其德育作用。
各科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情感气质、师生关系、仪表外貌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隐性德育因素。这些因素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言语的感化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以合适的方式向学生呈示这些德育资源,并努力创造和挖掘各种潜在的德育资源。道德教育资源在它未被学生意识到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并没有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在对各学科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科的历史、现实角度出发,让德育因素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并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资源,把德育因素融入到教学、实训和科研中去。
3、要充分合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
当今信息平台包括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兴的网络空间、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能够承载各类信息的活动方式和物质实体。各种信息平台不仅能以隐蔽的方式传播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点和社会规范,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且它覆盖面广,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能影响到每一个大学生。尤其是新兴的网络空间和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因其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活伴侣”。因此,必须加强各类信息载体建设,以使更多的大学生接受到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一方面要重视传统信息载体的建设,如精心选择、订购一定数量的有利于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报纸和杂志,经常利用校内外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先进人物的英雄事迹;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活动的特点,加强新兴信息载体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戴永明.蒋恩铭.网络伦理与法规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17-11 [2]汪少波.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与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2): 117 [3] 徐云峰,《网络伦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参见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devise/devisel.aspx?id=60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丨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5 [6]沈曦.大学生学术文化的构成要素m..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3(II)[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1995: 119
第三篇: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研究对策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09政法
(一)班李佳09060120
摘要:网络已成为当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和丰富的资源共享。可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也给部分人们带来了价值观扭曲、道德弱化及情感疏远等问题,甚至危害社会安定有序的环境,因此,本文试图从网络道德的内涵、失范原因、失范表现及解决该问题应采取的措施这几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网络道德 失范 对策
伴随着网络发展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1]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经济资本来直接使用。然而它却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着巨大效用。而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尤其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
一、网络道德及网络道德失范的涵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2]网络道德亦不例外:这是因为互联网是人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并通过相互联系而建立起来的,这些自觉自愿联系在一起的用户和各种各样的网络组织就组成了“网络社会”,因此,可以认为,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3]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现实社会道德规范是网络道德的基础。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延伸与拓
展。是针对网上行为的特殊性而相应做出的对现实社会道德的细化和充实。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
第一,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
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网络交流的高匿名性、互相性、高隐蔽性使得色情信息的传播越来越方便。一些大学生偏离上网的正确方向,把网上谈恋爱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沉迷网恋不能自拔,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全国已出现“女大学生命丧网恋”的案件。古人云,“食,色,性也。”色情网站对处于青春萌动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最近一项名为“网络十大罪状”的民意调查中,网络色情高居第五。[4]调查显示在接触过网上色情内容的大学生中,有6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由此可见,网络的色情污染已经无处不在,无奇不有,严重腐蚀着广大青少年的价值观念。
另外,暴力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也不容忽视,比如当前流行的网络游戏CF、魔兽世界等,众多的游戏玩家正是在这种刺激和充满诱惑力的游戏中暴力倾向得到加强。有研究显示,长期沉溺于互联网会使得人变得孤僻、脾气暴躁,攻击性增加。与当前大学生中因“网游”而患有网瘾心理疾患的不在少数,有了这样的心理疾病,学习的天职也就难以履行了。
色情和暴力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型的青少年而言,危害是很大的,甚至有可能会促使青少年的暴力和色情犯罪的增加。
第二,网络恐怖和欺诈的出现
在网络上通过提供制造恐怖的信息和发恐怖件来敲诈、勒索的事已不少见。在网上,万一碰上一个恐怖邮件,就会让你惶惶不可终日。如同现实生活中常会有骗子骗人钱财一样,网络也时刻有陷阱在等着你。同时,网络除了钱财的欺诈以外,也存在着情感的欺骗。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青少年渴望交往和关爱的心理,设计情感陷阱,让一些无知的少男少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利用情感欺骗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三,论坛、黑客、病毒的破坏
病毒同样是网络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黑客是英特网上破坏性最强的群体,虽然也会偶尔扮演网络侠客的角色,但更多地充当着“网络流氓”与“网络罪犯”。计算机病毒也多数是这些所谓“网路侠客”的“得意之作”。而在互联网的聊天室和BBS,人们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并报复着漠不相识的人。这种随便的侮辱和谩骂,故意的挑衅,使得网络空间充满火药味。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污染着互联网的环境。
第四,道德情感淡漠
网络的互动性特点使网络世界中存在着一种平等,匿名,虚拟的网络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在为人们建构新的人际关系提供可能的同时,也为一些现实世界中遭遇人际挫折或者失败的人们提供了逃避的港湾,更有人可能会逃避现实人际交往,沉迷于网络人际关系,淡化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而长此以往会使人们对现实交往淡漠及现实人际交往技能退化,这样一来,内向的人会更加封闭,自卑的人会越来越丧失信心,而诚实者也可能学会欺骗。
三.互联网道德失范的原因
目前,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法制建设跟不上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信息来源广,内容庞杂的特点,无论是政府机构的网络警察还是网络公司都难以对其逐一检查。在网络上,跨国、跨地域发布或调阅信息并不需要办理出入关手续,而且某处被禁止的信息可以改头换面以另一种形式进入网络。这给现实社会中地域设卡、设点管辖的方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现行政策、法律等规范还存在相当多的空白。网络立法尚有许多争议。第二,网络技术监督控制体系还不完善
网络技术本身还存在安全隐患。一反面,世界上还缺乏统一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安全标准、密码算法和协议。另一方面,我国的信息化设备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改造。除了信息技术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外,技术方法总能被更新的技术所战胜也是一大问题。大多数网络失范行为之所以得逞,主要在于网络技术的缺陷。此外,真正懂得使用和驾驭网络安全防护工具和技术的人微乎其微。这就大大妨碍了网络安全技术在国民中的推及和普及。
第三,弱化的“自律道德”
“自律道德”是指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主要是受自己主观的价值
标准支配,而不是外部的影响。其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是道德发展水平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在互联网中,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将会导致人们的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并因此而造成网络道德失范。
第四,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他律道德”是指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受到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主观的动机。他律的道德标准具有客观性。由于互联网缺少规范和监督,人们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当人们处在现实社会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规范中,现实的规则对个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原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规范和秩序逐渐失去效力,这就给个体提供了逾越规范和释放现实生活压力的空间,自我也能获得更多的表达机会。因此,网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现实社会的“他律道德”是建立在规范和权威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然而在网络空间,个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对话,责任之外的其他人很难对不道德的行为采取相应的道德措施。此时道德行为的维护也仅仅表现为行为者本身的“道德感”。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者可以随意解释其行为来为自己辨护。所以,“他律道德”在网络空间就很难形成。大多数人在这种缺少评价和制约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与自己性格与现实身份不一致的行为。综上所述,网络监管技术及网络法制建设跟不上,网络“自律道德”弱化和“他律道德”难以形成等原因,再加上网民在现实中的自主道德意识存在问题,因此,网络的道德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
第一.加强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自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网络的安全水平远不够网络技术水平发展成熟。因此,加强网络技术监控尽快研制出低成本,易普及的网络技术监控系统,依靠防火墙加密技术,监视技术,网络定位跟踪等技术及时发现﹑制止和清除不规范﹑不道德的网络行为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制定出网络法律
很多网民之所以在网上胆大妄为,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网名
在网络的言行言论都不需负任何的责任。当网民本身的道德意识水平不高,又缺少相应的法律制约时,只要有少许的环境因素的诱导,很可能会导致人的行为的失常容易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现今,网络法律的制定已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条例以及电子通信隐私权法》等;1997年12月我国公安部也颁发了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12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获得通过。这些网络法律的制定为了互联网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第三.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
互联网应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媒介,可以对学校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产生显著的影响。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网络道德教育都有独特的优势。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说教式的灌输,内容枯燥,过于抽象,学生很难内化。网络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图文和语音功能,使道德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并且学生也可以以参与式的身份来讨论一些道德问题,发表自己的道德见解。另外在网络也可以采用公正团体策略,增加网络的凝聚力,提高网民的道德认知能力,减少网络不道德的行为。
第四.加强网络道德主体的自律性
网民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网上的行为,加强网民道德的自律性就成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和规范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由于网民各方面素质的参差不齐,网络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主要是网民道德责任感的培养,现今的网络环境自由、开放,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然导致网民在网络的接触中遇到前所未有的道德认知冲突,当一个人具有了强烈的道德修养愿望,并具了自我修养的能力时,道德认知冲突能够增强网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另外网络的道德论坛也可以增强网民的道德推理能力,在一种平等平和的讨论式的网络环境中,人的道德意识的提高相对容易得多。因此,网民要懂得自我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当个人参与网络活动时,不得以任何形式损害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与和谐。
第五.发挥党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
质体现”,要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5]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成为应对网络伦理危机的指导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于网络文化建设始终 ,发展先进文化 ,建构和谐文化 ,改造落后文化 ,抵制腐朽文化 ,让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2001年第六期
[2]、《网络社会的道德悖论沉思》杨倬东南亚纵横,2004
[3]、《关于网络发展中的伦理问题的思考》王颖理论观察2008
[4]、《台湾公布“网络十大罪状”》云南日报 2000-05-25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10-15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7、《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黄少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调查研究》现代交际 2012年07期
第四篇:浅谈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
浅谈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
论文
作者:李松田 职务:教师 职称:助理讲师
单位:四川核工业工程学校 手机:*** 地址:四川省广元市宝轮镇四川核工业工程学校二校区 邮编:628003
浅谈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
摘要:在网络日益普及的现实条件下,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日渐凸现,已成为学校
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措施。
关键词:中职生 网络道德失范 对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和其他现代科技成果一样,网络在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随着互联网在学校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中职生群体中已日渐凸现,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而且现状比较严重,这就对中职学校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1.1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广阔无垠的开放性是网络的最大特点之一。中职生们在网络上可以选择在自己喜欢的网络空间中尽情的冲浪、自由的飞翔,享受网络世界带来的乐趣。中职生上网的主要活动就是聊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但是一些中职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甚至通宵不休息,致使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成绩急距下降。
1.2网上言行不文明,侮辱诽谤他人
在网上交流中,部分中职生粗话、脏话连篇,给同学起绰号,经常使用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甚至出现了语言暴力升级到网下暴力事件。还有的学生在百度贴吧中指责学校、辱骂老师、拉帮结派,谩骂侮辱性文字充斥着整个校园贴吧。
1.3浏览、传播色情和黄色信息 互联网上存在不少不良信息,对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会产生不良影响。一些学生经不起诱惑,在网上浏览这些不良信息,如浏览色情、暴力图片,观看色情、暴力视频等。中职生在点击色情网站、浏览色情信息的同时,有些学生也在传播色情信息和黄色信息。更有嚣张者还利用网络,在网上贩黄牟利,个别学生甚至自拍一些不良照片、视频,上传网络,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中职学生的公众形象。
1.4利用网络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侵犯知识产权 学生随意下载网络文章、侵犯知识产权是一种普遍行为。有些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不去认真地阅读、理解教材,也不愿花时间、花精力到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更不愿动脑子去深入思考,而是直接上网,往往就是在网上“搜索、剪切、复制、粘贴”,一气呵成。
1.5侵犯他人肖像权、公布他人隐私
人的隐私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本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然而,网络的虚拟性一方面在给人们的网上隐身提供便利的同时,又为部分人刻意窥探别人的隐私提供了场所。不少网站充斥着大量用相机、手机偷拍到的某某美女 “走光”照片,其中还有一些偷拍的视频短片等。然而,这些照片与视频短片,一部分则是出自中职生之手,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这些同学不仅不以此为耻,反而以此为乐。
1.6触犯法律,后果严重
近几年中职生网络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
或实施黑客行为,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利用网络窃取网上银行的账号、信用卡资料等,侵害公私财产;利用网络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如发布虚假广告、开设网上商店、建立拍卖网站等);利用计算机网络制作、复制、传播、贩卖色情淫秽物品,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妨碍社会管理秩序;利用互联网散布反动言论,危害国家安全。
1.7网恋
中职生青春萌动,正处于谈情说爱的年龄。如果中职生是借助网络这一新媒体谈情说爱,这如同通过电话、鸿雁传书谈恋爱,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多数中职学生把网恋当作一种时尚,结果越陷越深,一发不可收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还有部分中职生在网上谈情说爱,只是为了好玩,寻找刺激、寻找新鲜感。2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2.1网络系统的先天不足及发展中的弊端
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是网络道德失范的技术性根源。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网络道德的失范。另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对于网络社会中各类行为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原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由于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原则或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致使网络失范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泛滥。
2.2中职生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
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是造成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其心理发展并未完全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自控力也相对有限。许多存在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中职生都存在孤僻内向、情感压抑、胆小怯懦、敏感脆弱、多疑敌意等心理障碍。中职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这个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也被称为危险时期。很多中职生在经过紧张的初中生活后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形成了不良的行为。2.3学校、家庭、管理机构存在的不足是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
中职学生面对网络文化冲击,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显得过于无力。一方面,由于多数父母对网络技术和知识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无法承担起对中职生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另一方面学校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手段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社会中显得滞后于低效;最后网络管理机构对网络信息的监管机制还很薄弱。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控,网络的自由和无限制的各种思想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中,不能正确辨别、选择和处理信息。3防范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
3.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水平
德育工作者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德育工作网络建设的工程师,应该积极能动地去开创网络德育的新阵地。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既要有丰富的德育经验,又要具备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要能真正担负起网络德育的重任,将中职生的德育工作深入贯彻到网络的每个角落当中去。目前,中职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渐多元化,传统思想教育的封闭性受到网络社会开放性的极大挑战和冲击。在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然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受到网络技术水平或英语等语言工具的局限,教育工作者多年以来形成的信息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方式甚至超过教育者。面对网络德育这一时代新课题,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正视现实,既要接受网络教育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认清网络思想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又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提高,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德育教育的新阵地。
3.2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大网络法制宣传与教育的力度 要真正遏制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随着网络技术 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对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偷窃、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色情、制作病毒等违法、犯罪行为,还需加大打击惩治力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减少网络不良道德行为的发生。近年来,我国中职生的网络违法犯罪案例日益增多,其中很多案例反映出了他们网络法律意识淡薄和网络法律知识的严重匮乏。因此,加大对学生的网络法制宣传与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学校应当通过课堂教学以专章或网络宣传以专栏的方式向学生着重介绍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学生要合法地使用网络技术。同时,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对他们具体讲解哪些网络行为是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实施网络不法行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及由此可能受到的法律制裁。
3.3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引导中职生健康上网
网络文化现已成为各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块新型阵地,通过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网络文化环境,让丰富多彩、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构成蓬勃发展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利用网络的吸引效应,围绕中职学生这个年轻群体,针对他们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学生,努力将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到科技创新中去,在科技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增强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来对待网络问题。亲身的参与不仅能强化中职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而且还能提高网络的自我教育功能。
3.4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从技术层面控制网络失范行为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自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网络的安全水平远不够成熟,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是网络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要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开发网络安全技术。通过对网络相关技术的完善仍是当前缓解网络道德失范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如通过推广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则可以通过加强内容审查或安装过滤软件等方式加以控制。
3.5齐抓共管,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四位一体”的网络德育教育新模式 网络德育教育是一项新课题,它涉及面广,仅靠学校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大众传媒等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共同开展网络德育教育活动,形成整体教育网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从而使整个网络社会形成扬善惩恶、扶正祛邪的良好风气,共同谴责鞭挞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随时引导、激励、督促学生做有道德的网民。
总之,网络的迅速发展给社会造成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网络对中职学生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网络科技的发展呼唤着道德的进步,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净化网络环境,重视中职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这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陈兰荣《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14期 [2]郝兆军 李 军《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防治体系的构建》,《张家口社会科学》2008年第一期
[3]赵爱芹《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1期 [4]曾佳蓉《提高高职生网络道德与法律素质刻不容缓》,《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汪继彬《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及大学网络开放管理》,《现代企业文化》2008年第15期
第五篇:2015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网络伦理失范[推荐]
四川中公教育
2015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网络伦理失范
【背景链接】
网络时代,信息化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便捷、快乐与希冀,赋予人类新的生存领域与生活方式。但与此同时,隔膜、痛苦与危机也相伴而来,情感纠葛、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由网络社会滋生出的各种伦理失范问题也层出不穷。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伦理道德的失范不断地触及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底线,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逐步升级。
【标准表述】
[网络伦理失范的主要表现] 网络谣言肆无忌惮。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常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出现了网络谣言,伴随手机、即时通讯工具、微博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谣言呈激增之势。与一般谣言相比,网络谣言无须面对面传播,其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危害大等特点,容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国家形象造成严重影响。网络谣言所具有的特点,使其不能不引起全社会高度警惕。
个人隐私暴露无遗。网络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提供了无限可能。在信息的海洋中,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同在,人们在共享他人信息的同时,经常以牺牲个人信息为代价。在网络世界里,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部电话,就很容易一览他人的私人信息。互联网便捷了信息的联络,但也使个人的隐私信息暴露无遗。
网络诈骗层出不穷。网络欺诈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在网络上通过非法编制诈骗程序、发布虚假信息、篡改数据资料等手段,非法获取信息、实物或金钱等网络违法行为。网络诈骗比其他诈骗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其诈骗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常见的有黑客诈骗、网友诈骗、网络钓鱼诈骗等多种形式。网络诈骗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会危及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备考指导
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四川中公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保利中心东区1栋12楼(美领馆旁)
四川中公教育
网际关系疏离冷漠。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这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互动频率。如果善加利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人际关系更加亲密。但由于网络信息的简单化和网络空间的虚拟化,反而疏离冷漠了人际关系,现实社会中那种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在网络空间中异化为以网络和数字符号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人—机—人互动的冷冰冰的网际关系,具有了虚拟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网际关系已严重危及人际关系的正常状态,使人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
[解决思路] 网络伦理失范造成了网络生活的失序,严重冲击了真实社会生活的伦理秩序。网络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伦理失范问题,亟须根据其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完善立法、严格执法,用法律来规范广大网民的网上行为,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建设,是促进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和保障。
[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网络伦理规范与法律规范教育。虽然道德与法律具有一定的界限,但道德往往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因此,治理网络伦理失范必须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并将法律作为最终保证。要使人们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加以重视,使之在思想上意识到网络社会存在着与现实社会相同的道德原则与伦理规范。为此,政府机关和网络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教育和宣传力度,通过教育活动使广大网民充分认识到网络伦理的重要性,在网络生活中切实做到用道德良知和法律规范要求自己。
第二,建立健全网络立法。网络空间不仅是一个道德空间,同时也是一个法治空间。离开了法律的规范,网络伦理就失去了坚强后盾。为确保网络的畅通和健康发展,为顺应网络时代发展需要,1997 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诸多部规范网络秩序的法律法规,这意味着我国网络社会向着法治化与规范化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违法与犯罪的情形日益严重,但与此同时,我国诸多有关网络空间的立法尚处于空白状态,一些现存的网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四川中公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保利中心东区1栋12楼(美领馆旁)
四川中公教育
络法律规范则与法治化要求相差甚远,网络立法效力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整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加强网络安全执法。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严格执法是保证网络安全、防止网络伦理失范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网络法律执法力量还十分薄弱,执法力度明显不足。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由于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一般都是在高科技领域发生,我国执法人员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训练,执法力量仍然十分薄弱,面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很难及时有效展开工作。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科技水平和法律素养,建立一支精通业务的执法队伍,有效防止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为网络伦理的良性运行奠定可靠基础。
总之,网络伦理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伦理建设也将是一个艰难、复杂而长期的过程,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从思想、文化与制度等各方面协同并进,通过立法、执法、法律教育和宣传等各种手段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才能不断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四川中公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保利中心东区1栋12楼(美领馆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