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入门与练习》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4 21:1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联入门与练习》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联入门与练习》课堂实录》。

第一篇:《对联入门与练习》课堂实录

《对联入门与练习》课堂实录

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对联吧。

生齐答:见过。

师:那请大家说说在哪些场合要用到对联的?

生七嘴八舌:“过年”、“结婚”、“葬礼”、“祝寿”„„

师:好的,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常见的对联类型,(出示小黑板)我们试试看,能不能判断出它们各是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用到的对联?

看第一副对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这是什么时候用的?

生:春节,过年

师:好,看第二副“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这是什么?

生(笑):结婚时候

师:第三副也很简单“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生:祝寿!贺大寿。

师:呵,前面三副很简单,我们一看就明白,但是第四副就不容易了,“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大家能猜出它说的是哪一种职业、行业吗?

教室安静了一下,学生某说:“理发。”

师:对,就是理发,很好,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学生某:毫末与顶上

师:很好,最后看一副对联,“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这个用在什么地方啊?

生:打擂台

师:对,擂台。好的,看来大家平时的确接触过一些对联,对对联都有初步印象了,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大略印象上面,好像随便弄两个句子就是对联了,既然我们念了高中,就要有文化一点,要掌握对联的几个基本要求,学会判断什么才是规范的对联,而不会像社会上的一些人整天搞几个不规范的对联在那充文化人。好的,下面我们就试着从小黑板这五副常见对联里,找出对联的基本要求,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先看一下这五副对联,看第一副上下联各有几个字啊?

生:六个

师:第二副?

生:七个字。

师:第三副各几字?

生:四字

师:很明显,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对联要求是什么?

生:字数相等

师:对,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就是上联有几个字,下联也要有几个字。大家记下来,对联基本要求一,“上下联字数相等”,这个要求是很严格的,一般来说,违反这个规则就不成对联了。但也有特例,比如说民国时候,袁世凯死后,有人就写了副上下联字数不同的联,“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大家看这个对联,“万岁”对“千古”,可以,但“袁世凯”对“中华民国”,三个字对四个字,在规则上当然不行,可是这副联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它里面有个寓意,暗含了什么意思,有没有同学能看出来的?

生沉默

师:这对联表面上是不规范,“袁世凯”三个字对不上“中华民国”四个字,这其实是对袁世凯的批评,说他怎么样?

有学生说“对不起”

师:对,很不错,暗含的意思就是妄图称帝的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是中华民国的罪人。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一片恍然大悟声)

师:我们也可以仿造这副对联,以我们班为例,可以说“高一十班万岁;倪必星千古”,(倪为一学生名)

生大笑

师:这是说倪必星怎么样?

生:对不起高一十班。(笑)

师:好了,我们再来看小黑板这几个对联。以第一联为例,上为“春风”,下为“新年”,上“春色”下“新景”,其它几联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对联的上下联用字能不能重复、相同?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就找出了对联的第二个基本要求,“用字不重复”,当然是在上下联相同位置用字不重复。如果上下联用字可以重复的话,那天下没有我们对不出的联了,你出个什么“福如东海”,我也对个“福如东海”,能行吗?

生:不行。(笑)

师:以上两项基本要求是比较明显的,很容易掌握。下面我们再看另一个要求,大家看这几副对联上下联在用词的词性上有什么特点?比如说第五副对联(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拳”是什么词性?

生:名词

师:下联与它相对应的“脚”是什么词?

生:也是名词

师:“打”呢

生:动词

师:“踢”呢?

生:动词

师: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了,这个下联除了要用不同的字之外,还要求什么?

生:词性要相同。

师:很好,对的,就是上联第几个字是名词,下联第几个字也要用名词,如果是动词或形容词也是一样。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时候会考到“对联”,这种题型在民国时期就出现过。比如陈寅恪先生主持清华大学招生入学考试就出了个对联题,出个上联要求考生对出下联。他的上联是什么呢,很奇特,只有三个字,是个人名,“孙行者”,大家猜猜看,下联应该怎么对?

某生说“猪八戒”,众大笑。

师:对这个联当然要运用到我们刚才学到的对联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三个字拆开分辨它们每个字各是什么词性。“孙”是什么词?

生:名词

师:“行”是动词了,“者”,之乎者也,虚词。所以下联也应该是名词、动词、虚词组合。“猪八戒”符合要求吗?

生:(笑)不符合。

师:陈寅恪自己的答案是“祖冲之”,大家看,“祖”是名词吧,祖孙嘛,“冲”是动词吧,“之”也是虚词。很巧妙吧。

生点头赞叹

师:对联的答案当然不只一个,只要符合对联的要求就可以,比如当时有学生就对了“胡适之”,也很好。这种对联以人名作对,叫做“人名对”,我们也可以从我们班上同学姓名里找一个对,比如说“何大弟”对“陈小红”(众大笑)关于上下联的词性相同相当,还要注意一点,就是我们所对出来的词在内容上要有一定的关联,最好属于同个物种,比如同是天文地理用词,同是草本鸟兽用词等等,就是词的种类上也要有要求。讲一个笑话给大家听,说古时候嘛,在私塾里,学生都要学习对对联、对对子。有一次,教师出了个两字联“嫩松”让学生对,“嫩松”,该对什么呢?学生甲对出“老柏”,注意“柏”本来应该念bǎi,但在这里“柏”是念成bó的,我们看到了,“嫩”对“老”,形容词对形容词,“松”对“柏”,名词对名词,完全符合对联要求,很好。所以,私塾老师夸奖了学生甲,学生乙听到甲对出“老柏”受到表扬,就得到启发,连忙说“我也会对,我对‘干爹’”,(众笑)老师很生气,认为他胡闹,用戒尺打了乙一下,乙被打了还不服气地说“老师,你怎么不打老‘伯’,而打干爹呀?”(众大笑)这个故事其实很好地反映了对联的基本要求,按照我们刚才所说的对联第三个要求――词性相同,学生乙所对的“干爹”也符合要求啊,为什么不行呢?

生:种类不一样

师:对,词的种类差太远,完全不相关。这样也不行,所以我们的对联基本要求之三应为“词性(种类)相当”。都记下了吧。好的,至于对联的第四个要求就是“结构(格式)相似”,上联有什么结构格式,下联也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格式。像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之类。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对联题,这个不是要求大家去对出上联,而是要根据上联的结构格式特征来推导出下联,看这一题,“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画亦精,字亦精,______”,大家看这横线上应填哪四个字?

生:精益求精

师:为什么,**,你能说一下吗?

生某:因为上联有四个“老”字,下联也应该有四个“精”字,而且上联的最后一句首尾都是“老”字,所以下联最后一句首尾也应是“精”字,以“精”作首尾的四字成语,我想到了“精益求精”。

师:回答得很好,就是要按照上联的格式来推导下联,这也是对联考查的一个方式。同样的,我们再看一个类似的题目,这是上一届高一期末考的试题。“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____玫瑰花,春___香”,大家做一下看看。

很快有学生做出“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师:大家做得很好,说明同学们的接受能力很强。以上讲的基本上是针对对联表层的东西,下面我们说一下对联内容上有什么样的要求。还是先看小黑板上的几副对联,我们可以发现,每副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关联,比如第一副都跟春节新年有关,第二副是结婚,第三副祝寿,第四副理发,第五副武艺,第一副都有一定的主题,上下联都围绕同一主题。如果上联说结婚,下联谈理发,就不伦不类了。(众笑)大家初中都学过唐诗,其中千古名句,比如“大漠孤烟直――”

生:长河落日圆

师:这两句也可以当作一副对联,我们知道这两句内容是有关联的,都是写什么?

生:景色描写。

师:对,都是边关的景物描写。如果不顾上下句的内容相关,改成“大漠孤烟直,小狗尾巴弯”,(众大笑)那就不行了。

最后讲一下关于平仄的要求,“平仄相谐”,我们以前说过,音调可分为平和仄,大家还记得吗,其中“平”是哪两个调?

生:第一声和第二声

师:“仄”呢?

生:第三声和第四声

师:关于对联的平仄,这里不需要讲太多,太复杂,考试一般也不会考到平仄,所以我们目前只要了解一下常识就可以了。问一下同学们,过年的时候,大家都贴过春联没?

生:贴过

师:大家是怎么分辨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的?

生:“随便贴”、“不知道”

师:其实很简单,按照传统对联格式,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大家记住这个规律,就可以很快判断出上联下联,可不要乱贴了。(众笑)

接下来是练习对句,我选了几个句子,如“祖国江山好”、“蜂采蜜”、“风吹芳草绿”等,给学生做练习,并选 些学生的对句作点评。

第二篇:对联初学入门

对联初学入门

对联做为一门语言艺术,学来容易。学精、学好太难。我做为一个初学者,在网上的许多的朋友关心和帮助下,才有勇气举起手扣起这扇文学艺术的大门。在此我要真诚的感谢我的朋友们,他们给我太多的帮助。这里,转我朋友给我的关于网上流传的二个最珍贵的讲义。

【清谈联话】胡说对联格律简便入门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还有俩忌讳,三尾与孤平。

先说平仄。

普通话分1、2、3、4四声,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个小学就学过,不用解释了。1声2声就是平,3声4声就是仄,完了。古韵不管他,那玩意今天已经没有人知道怎么读了,等你掌握了格律后在说也不晚。

下面说那四句顺口溜。

一、所谓135不论,就是凡是7个字的对联,如“两个老鹰争死狗”或“一头驴子想翻天”这样的句,第1、3、5的字,不管平仄都不搭理他,他丫爱平就平,爱仄就仄。

二、所谓246分明多少麻烦点。就是“两个老鹰争死狗”这样的句子,第2、4、6个字不能乱折腾,出句(不一定是上联,出句也可能是下联)2、4、6的字必须平仄相间,就是2、4、6不是“平仄平”,就是“仄平仄”,这样的出句就基本合格。

总结下怎么运用这玩意对联:有出句了,对怎么对啊?简单,还是个135不论,246分明。135不论好说,反正爱咋滴咋滴,246分明还是麻烦点。也就是说,你要对别人的句,那2、4、6的字平仄也要和他作对。他246不是“平仄平”吗?我246就来个“仄平仄”和他对着干。他出个“仄平仄”,我就给他246来个“平仄平”,大家平手,OK了。

还有一点,就是出句最后一个字要是平,你就给他来个仄。出句最后一个字要是仄,你就给他对个平。

如 :

两个老鹰争死狗

⊙仄⊙平⊙仄仄

⊙平⊙仄⊙平平

一头驴子想翻天

到这里,你就入门一半了,算初级班毕业,再学就中级班了。中级班是什么?就是“还有俩忌讳,三尾与孤平。”

那哥们说了,真丫麻烦,忌讳就忌讳,还俩俩的。对了,对联就是俩俩的,您就凑合得了。

一、三尾。三尾,就是对联的最后三个字,不是仨尾巴。一般认为最后三个字平仄一样读着别扭,如最后三字是“平平平”或“仄仄仄”。但是这个在诗里有争论的,个人认为,三仄能避开就避开,避不开拉倒。三平读了丫是别扭,最好别用。不过你非用也没辙,这个也不犯国法,不够拘留的材料。

二、孤平。所谓孤平,顾名思义就是就一个平音。这个玩意很多人折腾不清楚,建议这几句仔细看看,好将来碰到外行蒙他。

孤平就一种情况下存在,就是“仄平”句脚,也就是最后俩字是“仄平”的句字

才有孤平,如果不是“仄平”句脚,他100字里没有一个平音也不叫孤平。比如“仄平仄仄平”,除了最后一个字,整个句字就一个平音,这样的就叫孤平。碰到这样的玩意怎么办?简单,有个笨法,五言就是“仄平句脚不准一、三同仄”七言就是“仄平句脚不准三、五同仄”,这样就不犯孤平了。也就是说“仄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子,第一、第三你爱用什么用什么,只要别都是仄音就可以。

但是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这里说的七言是“

4、3”式的词语结构,也就是在这个七言句里,前四字是一组,后三字是一组,如“两个老鹰争死狗”前面是4,后面是3,或说是2、2、3结构,两个 老鹰 争死狗。如果是“俩老鹰 狠争死狗”,就是3、4结构,那个又有不同了,不过也简单,不过是个“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来回折腾罢了。

好了,只要耐心的看到这里,对联格律你基本毕业了,可以出去蒙那些不懂格律的人了。

要是有人嫌上面说的麻烦,还有个笨办法,就是背四句歌子:

一、出句:通平平仄仄;

对句:通仄仄平平。

二、出句:通仄平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这句是犯孤平唯一一句,不要1、3同仄就可以)

对句:仄平平仄平。(上个对句是第一字平,这个对句是第三字平,避开1、3同仄)

七言只需要在每句前面加个“通平”或“通仄”就可以了,但要注意246平仄相间。

下课。

下面是听风一剑的讲课内容:

给你个听风一剑讲课的内容,看看是否有价值,有就看看,没有就算了

杨过 2008-04-01 23:35:27

我今天,是给大家谈谈对联的一点点体会,帮大家找找对联的感觉。

什么是对联呢?----哪位仁兄起来说说自己的认识。

我认为,对联作为一门语言艺术,首先,是一句话---一句正常人说出来的话

对联是一句正常人说出来的话---这就是我今天讲的第一关观点

既然是一句正常人说出来的话,那么,首先不考虑其它,应该具备下面是个特征

一是要“言之有物”

一个正常人说的正常话

首先应该是有感而发的

要因时而发、因事而发、因人而发、因感而发,不要为“对”而对、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听上去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结果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为什么先讲这个?

就是因为许多对联的人,把这个最基本的忘记了

二是要言之有理。

也就是说,必须符合逻辑。这样才能使言论经得起推敲与反证

先说这两点最最起码的

因为首先是说话嘛,你得有理有据,不能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三是要言之有据。不能信口雌黄、无中生有、“空口说白话”。

这主要指的是一些关系到典故的对联。

四是要“言之有序”。

许多联友,或是为了在用典上一味求奇求异,或是陷入对局部刻意工对的泥沼,致使心态不平,最终使对句成了怪胎。

失去了流畅

失去了上面说的一切

即便你再言辞华丽,也终究不过是废话、瞎话、疯话

为了对联,连正常人的话都不会说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大家想想,你们见过的对联中,有没有这种现象?

这并不等于说,对联就只能要求到这个水准

毕竟;联是一句话,但毕竟不是一句普通的话。而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

其特殊之处,就体现在四个基本要素上。

那么,对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部分

我现在说说对联区别于其它语言艺术的所在!

那就是 声律 对仗 关联 意境

这四大要素

其中,声律和对仗,是对联艺术的形式

关联和意境,是对联艺术的内涵

先说声律不过这声律,我就不细讲了

至于对仗,那是比较有难度的

其实,许多多年的联手,都没有真正掌握其精髓

为什么呢?是因为语文基础不扎实

许多人,以单个的词性为衡量对仗的唯一标准,这是有误区的什么,才是衡量对仗最好的尺度呢?---是结构

大家记住一条,在对仗时要掌握一个原则---重结构、轻词性

因为什么呢?这个词性,是随着语境随时变化的不好掌握,也没有硬指标

比如说 流云===红叶

如果单看,流是动词,红是形容词

似乎是不工整的但是,从大结构来看

流云和红叶都是偏正词组

那么,把他放在一个句子中,对仗是合格的!

再看一个

流云==观月

单字来看

流和观都是动词

云和月何其工稳

但实际上,前者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后者成了动宾词组

我举这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为了说明

依赖单字的词性来判断结构,是不准确的,是不科学的

还有,我重申一下,我今天,不是来讲基本知识的,是来帮大家找感觉的下面,我给大家讲讲关联

关联是什么呢?

关联,指的是上下联之间,在风格、情调、气势、以及内容方面的内在关系

打个比方说

一副对联

好比一对夫妻

有的人,对仗很工整

但只能说是夫妻俩门当户对

还不能算作玉配

如果不关联,或者叫做对而不联

就好比是---同床异梦

是很不协调的,呵呵

这在对联中,就被称为“隔” 包括景隔、意隔

举个例子!

庭草忘忧,一任韶光催好梦

江天无忌,向由风浪涌虚怀

这是某论坛联赛的一个对句

大家看看

如果不考虑关联性

对句可谓视野开阔,大气磅礴,足见作者胸襟!

但是,这大气磅礴的风格

跟上联的风格是大相径庭的正所谓---貌合神离

在此仅举一例,只是给大家找找感觉

这个对句,除了关联,其它什么都不错

关联除了“隔”,还有什么因素呢?

那就是另一个极端---合掌

所谓合掌,就是在上下联中重复运用了同一个,或是过于相近的主体

为什么不能合掌呢?

因为,联的语言表述空间本来就很小

我们更应该惜墨如金

欲求一石三鸟而不得,如果合掌,则无异于三石一鸟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本来就总共不多的字

你再重复一些语汇,就是浪费

总之,要注意用词的效率

还通俗一些啊,好好

比如说哈,你刚进来群就嚷:我才来!

然后你第二句又嚷:我迟到了!

才来,本来就肯定是迟到了

所以,你这第二句,就是废话!!

就是合掌!!

好了,下面再说说“联眼”。

这也是关联方面需要注意的

什么是联眼,就是指,一个联,在修辞等方面区别于其它联的特征

人,有人的个性

联,有联的个性

对联,就要把上联的个性传承下来

许多联友只追求所谓大意境,置一些小细节于不顾。谋则以为,一般情况下的小结构尽可以模糊对之,无碍于大局,然而关乎“联眼”处,必须锱铢必较,否则便辜负了出句者的深意。

联眼不是中心思想,联眼,有些象机巧联的“机关” 还是举个例子吧

比如:江平鱼破镜

对于这个联,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对什么呢?

当然,要对上结构

还要意境协调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先来解读一下上联

江平鱼破镜

这出句,把江,比作了镜子

而且,是用了成喻的修辞手法。直接就说镜

而这个镜,又跟前面的江,是呼应的,江即镜

那么这个细小的特征,就是这个联的联眼

那么我们对句时,也就要注意这一点

我对的是

江平鱼破镜

星散月观棋

这很像是机巧联中的机关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什么是联眼

好了

不能“隔”、不能“合掌”、注意联眼

这三个方面,就够成关联的要求!

那么许多人会问,这对联,要求太多了吧

还要注意意境呢

是的

我有一句话,说了多年

对联,本来就是一种在夹缝中求开拓的艺术!

如果认识不到这个难处,就别学对联了

你可以学散文

那个没有这些劳什子要求

这些,是对联的基本规则

记得,有一个人,曾经到处寻访我,要跟我pk 我答应了

那天,群里围满了人

正所谓“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对了一个回合,我便放弃了

为什么呢?

那个人,居然不懂得声律

非但如此他还振振有词他说:我对联只要意境,不要声律

他说了许多许多自己的关于意境重于声律的主张

我说

你说的,非常对

但是

你想想

你不要声律

但我自己必须要 你既然跟我pk,我们却受着不同的约束。好比

我们一起下棋,我的马走日子,你的马直接可以翻山

你直接可以踏我的老将

我怎么跟你比?

我说的这个意思,就是说

格律好比下棋的规则

你不遵守棋规,你的马可以走田字,那怎么谈得上下棋呢?

好了,这个问题到此为止还有意境,我认为不是靠讲课来提高的那需要那么个人慢慢积累

记住----对联,是一种厚积薄发

决不仅仅是掌握格律这么简单

那是一种深厚的积淀

我说这个的意思,就是调整大家学联的心态

不要期望着,听了几堂格律课

就以为解决了一切

你,仅仅是撩开了楹联艺术的面纱而已!!

更多的,在于积累 在于庞杂的积累[/COLOR]

这些对联的基础心得也许每个人都有,但作为一个联者,总结出深入浅出的道理,是必让我这初学者受益非浅。一再深读。

第三篇:对联练习

对联练习1、2013年9月23日,第12届全运会帆船帆板比赛中,辽宁队员郝秀梅不慎落水,生命受到威胁。危急时刻,四川队员马娇毅然退赛,奋不顾身冲入激流,对郝秀梅实施营救,人们被马娇舍己救人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上联:舍己救人,传递正能量; 下联: 2、2013年9月22日是中国第七个“无车日”,主题为“关爱城市,绿色出行”。无车日为精华空气、减少噪音做出了贡献,引导我们去营造更为美好的自然环境。请你补全对联,书写心中的理想景象。上联:山清水秀江山美; 下联: 3、2013年9月25日至10月13日,长春儿童公园在“漱芳园”举行了“金秋菊花展”。菊花秀丽淡雅,傲霜独放,品质高洁,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中国历代的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请根据上联对下联。上联:性情淡雅诗人赞; 下联: 4、2013年3月17日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讲话中提到实现“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作为中学生,你心里也一定有自己的梦想,补全对联。上联:放飞缤纷梦想;下联: 5、2013年全国两会提出“创新驱动发展”这一理念。其中科技领域的创新,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神舟飞天、航母飘洋等系列行动,彰显了我国的科技实力,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根据上联写下联。

上联:蛟龙入海,长民族志气; 下联:

6、李白是我国唐代接触的诗人,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根据上联写下联。上联:乘长风书少年意气; 下联:

7、论语十则中的每一则都蕴含着深意,相信在老师的引导下,你一定有所领悟。请用稳重相关词语,写下联。上联:见贤思齐能正身;下联:

8、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尊师重教是中国历来的传统。恰逢教师节,学校举行“感恩教师节”主题活动,写下联,表达对老师的赞美之情。上联:碧血润桃李; 下联:

9、三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面对新生活的召唤,我们翘首以待,信心百倍;我们期盼将汗水变成珍珠,把梦想化为现实。写下联,表达迎战中考的信心和勇气。上联:乘风破浪展雄才; 下联:

10、父爱似海,培养豁达宽容的胸襟;父爱如山,造就坚韧刚毅的品格。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父亲节是一年中特别感谢父亲的节日。对下联,作为你给父亲的礼物。上联:养育情,情深似海;下联:

11、亲情,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感情之一。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由父母给予,我们的喜怒哀乐牵挂着父母的心。父母之爱真是说不尽,诉不完。对下联,以此表达你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上联:盘盘菜肴承载真挚关爱; 下联:

1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是充满生机,带来希望的季节。春意能陶冶我们的情怀,带给我们悠然的心境,遥远的想象。对下联。上联:和风吹绿柳; 下联:

13、罗马诗人维吉尔曾说“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块土地,都留下了劳动的印记。”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同时也创造了世界;不仅带给我们衣食,也带给了我们快乐。在5月1日劳动节来临之际,请用对联表达你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上联:创造最快乐; 下联:

14、昨日的苦难换来今天的幸福安宁,英雄的牺牲赢得祖国的强大繁荣。在清明节到来之际,为缅怀革命先烈,祭奠烈士英魂,学校组织对联创作活动。对出上联表达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上联:

下联:英雄功绩永镌史册。

15、中考在即,请你为即将参加中考的考生送上激励的祝福的话语。对下联。上联:拼十载,卧薪尝胆苦; 下联:

16、时光流转,季节更替。寒冬已去,冰雪消融,温暖的春天来了。对下联,表达你对春季时光的喜爱。

上联:冬去风和日暖; 下联:

17、阅读名著既可以丰富情感,又可以增长知识,有人阅读完《西游记》和《水浒传》后,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对联。上联:

下联:梁山好汉嫉恶如仇。

18、在沙尘肆虐、雾霾笼罩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请借用古诗文中的名句,描绘你心目中理想的自然环境。对下联。上联:青树翠蔓佳木秀; 下联:

19、一切景语皆情语,许多古诗文都表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绘妙景书真情。根据学过的古诗文对出下联。

上联:东篱畔陶渊明言志; 下联:

20、三年的学习生活使同学们饱享含英咀华之劳,尽得奋进腾跃之勇。我们播种了三个希冀的春天,收获了三个金黄的秋天。面对新生活的召唤,我们翘首以待,信心百倍,请补全对联,以表达你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上联: 下联:岁月如歌,谱写多彩人生。

21、从2002年冬奥会实现零的突破,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精彩表现,中国体育已晋升强国之列,从1999年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到2013年神舟十号成功发射,中国科技创新在登高峰。同学们用对联表达对祖国繁荣强大的欣喜自豪之情,根据上联对下联。上联:乘风破浪求发展 下联:

22、“绿化长江,重庆活动”海内外征联大赛已经启动。它是以中华民族特色鲜明的楹联文化为载体,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加入到保护母亲河——长江的行动中来。对下联。上联:一江春水育中华灵秀; 下联:

23、地灵人杰。岳阳洞庭湖畔边,范仲淹胸怀报国志。一篇《岳阳楼记》,文质兼美,荡气回肠。写对联,表达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上联:岳阳楼文化瑰宝; 下联:

24、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许多优美的唐诗宋词,那些气魄壮美的诗歌或是曲调温婉的词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眼看春回大地,万物更新。根据上联,运用诗词积累,完成下联。上联:晴明黄鹂深鸣涧; 下联:

25、一次交通意外中,一位青年教师为保护学生献出生命,学生们为表哀痛与感激之情,要在追悼会上献上挽联,现已你出上联,请拟来写出下联。上联:热血一腔化春雨; 下联:

26、老王上街买春联,转了一上午才回来,但两手空空,妻子忙问所以,老王说街上的春联不是“招财”就是“进宝”太俗,没买。妻子说:“嫌人家写的不好,那你就自己写个不俗的。”老王说“写就写,不就是个春联吗。”说完,老王就从邻居那借来笔墨,铺开红纸,谢了上联,下联却怎么也写不好。现在请你帮个忙,拟个下联。上联:东风化残雪; 下联:

27、《陋室铭》和《爱莲说》是我们初中阶段学习的两篇脍炙人口的文言文作品,两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情态各异,请根据上联对下联。上联:陋室清幽可调素琴,下联:

28、上联:庄公鄙陋急躁应战; 下联: 29、2013黏月,习近平主席在劳模代表座谈时发表讲话。其中主席强调“坚决反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请以此为题完成下列对联。上联:以诚换得天下和; 下联:

30、一百货商场开业,门前有一副对联。上联曰:“价廉销路广”下联配“货好财路阔”读过下联,你觉得这个下联用词和立意以及音韵不理想,决定另对一下联。上联:价廉销路广; 下联:

3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优美瑰丽,绚丽多姿的风景,常常引得文人吟诗作赋,遣词题联。请结合对联的相关知识,给下面上联拟一个下联。上联:平江似画传秋韵; 下联:

32、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悄然间,马年即将来临,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请用对联表达你的祝愿。

上联:灵蛇辞岁,大地风光好; 下联;

33、学校图书馆建成,向全校征集一副对联。喜欢对联的小刚想出了一个上联,但却一时想不出下联。请你帮他拟一个下联。上联:东壁图书府; 下联:

34、雷锋,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不同年代、不同社会背景下始终具有榜样意义的人物。10月12日,巨型雷锋头像雕塑亮相雷锋故乡——长沙。该雕塑将作为进入雷锋故乡的标志,寓意着雷锋精神长存,请拟出下联。上联:发扬雷锋精神 下联:

35、阅读经典,能陶冶我们的情操,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初中三年,你一定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请你选择熟悉的一部名著,结合作品或你的感悟,补全下联。上联:读简爱,懂自尊独立; 下联:

36、上联:生活因梦想缤纷; 下联:

37、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秀美,南北方的景色各具特色,江南水乡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塞北冰城的雾凇更让人叹为观止。对出下联。上联:江南水乡桃红柳绿; 下联:

38、《三峡》是一篇世人公认的风景佳作,阅读此文,我们仿佛在祖国的崇山峻岭中穿梭。请根据对《三峡》内容的赏析,写下联。上联:山清水秀诗人颂; 下联: 39、2013年6月18日,在贵阳打工的一个小伙子饿晕街头。路人买来面包、牛奶、矿泉水,一女孩还将巧克力剥开,喂到他口中。没多久他的背篼被各种食物填满。真情常在,爱满人间。写对联,表达内心的感触。上联:汇聚动人温暖; 下联:

40、四季有草长莺飞的春,阳光绚烂的夏,天高云淡的秋,雪花纷飞的冬,给你遐想,让你向往,人生也是如此,天真烂漫的童年,活泼快乐的少年,追求独立的青年。。。令你难忘,让你憧憬。没一个季节都是风景,没一个季节都令人回味。请结合你对生活的感悟,讲下面对联补全。

上联:四季如梦,五彩斑斓; 下联:

41、自古有题好一半文之说,“捡拾一地暖”就是一个新颖独特、耐人寻味的文题,它以给人们带来温暖的小事来反映人间大爱。写下联。上联:捡拾一地暖; 下联:

42、湖北洪湖中央的船头嘴村,是一个由170艘船组成的水上村庄。在1992年以前,船头嘴村从没有医生,谁要是生了病,都得驾船走上20多公里水路上岸看病。1992年8月,22岁的谢爱娥和新婚丈夫——24岁的何太瑜为方便村民看病,不顾这里生活条件很差,收入低,就在船上安了家,一住就是20年。他们的事迹感染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整整20年,为了表达你的感动,写出下联。上联:二十年艰苦行医为百姓; 下联: 43、2013年2月4日,南京农业大学组织在该校就读的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和一些中国学生,开展“中外学生过大年”活动。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包饺子、贴春联,观赏川剧变脸、中国杂技等丰富多彩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节目,欢庆中国年。对下联。上联:中西合璧共庆佳节美; 下联:

44、朝迎寒露,暮色始归。中考即将来临,学子们终日忙碌,只为一战成名。在接下来的日子,用一副对联,化作你前进的动力。上联:十年苦读酬壮志; 下联:

45、化用古诗词完成对联。上联:观沧海,海日生残夜; 下联:

46、吉林省临江市农民蔡景英、陆红、张娜是2012“感动吉林”十大人物的获得者,2012年夏天,她们发现有滚木、碎石落在铁轨上,此时一列火车驶来,她们站在铁轨上挥舞手臂拦车救人,避免了一场灾难,被誉为“最美农妇”。对此你一定对他们产生了敬意。写下联。

拦车救人英勇无畏; 下联:

47、“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将人们从狭隘引领到广阔。为了鼓励人们读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吧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为了促进中学生读好书,学校组织以读书为主题的征联活动,请完成下联。上联:读书为理想插翼; 下联:

第四篇:对联格律入门提纲

对联格律入门

——广东联教大讲坛教材

康斯馨 二○一一年五月

第一讲:中国人应该学些对联知识

对联在我国源远流长。但古代对联到底最早产生于哪个朝代,联界尚无定论,也很难定论。关于春联,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写道:“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现在,全国很多地方仍有贴春联的习俗。我国的风景点、宗祠庙宇、大道牌楼、亭台阁榭,古人更是留下了大量的对联。这些对联,是我国优秀文学遗产的的精华。

一、承传我国优秀文学遗产的需要(略)

二、建设文化强省的需要(略)

三、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略)

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略)

第二讲:与对联格律相关的一些概念

一、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对联,也叫对子,雕刻或悬挂于柱子上的对联又叫楹联。清朝梁章钜的对联专著《楹联丛话》问世后,很多人喜欢把所有的对联都称作楹联。

对联是一种以全篇分两半为定式,以对称为特点,受格律约束的独立文学体裁。

对联是以对偶句为母体而产生,与诗词曲赋共荣并相互吸取营养,追随时代发展步伐逐渐成熟起来的一种独立的格律文学体裁。这就注定了对联和对偶、对仗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但对偶句、对仗、对联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对偶句是运用对偶修辞法写出来的句子,它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的对称性。即用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来表达作者的意思。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仗则是在对偶基础上附加了一些条件的特殊句法。它作为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用于近体诗、词、曲、对联等文体中。在对偶的基础上,要严格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平仄调谐、上下两句对应位置词性一致、上下句同位无不规则重字)才能成为对仗。如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宋·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里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就是对仗。对仗是诗、词、曲中的“元件”,而对联则是一种综合运用对仗手法创作的独立的格律文学作品。对仗是对联格律的精髓,但不是对联格律的全部。

根据定义,对联有三个特点:一是形式特点——整齐地分为对称的两半;二是声律特点——行文要符合对联的格律;三是内容特点——完整地表达主题思想。因此,每一副对联都应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的文学作品。例如: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例一:[清]王夫之题衡阳湘西草堂

这就是一副合格的对联。该作品:

1、两句话分为对称的两半;

2、行文符合对联的格律;

3、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作者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借上述文字表现自己的晚节),是一件独立的文学作品。

二、对联的组成

因为对联以全篇分上、下两半为定式,因此,对联的单位称“副”。上下两半称为上比和下比。先读的一半叫上比,也叫上联;后读的一半叫下比,也叫下联。例一中“清风有意难留我”就是上比,也叫上联,张贴或悬挂时,它位于面向对联的右边;“明月无心自照人”就是下比,也叫下联,张贴或悬挂时,它位于面向对联的左边。

对联除了上比和下比之外,还可以配一个横批。横批也叫横额或额。在实际使用中,常常有只用对联不用横批的。

三、对联格律的内涵

上面讲到,对联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行文要符合对联的格律”。那么,什么是格律,什么是对联的格律呢?

格,指一定的法式或标准;律,指共同遵守的约束。对联格律,就是创作对联必须受约束的公共规则。

对联的格律包括:

1、平仄调配,2、对联中对称元素的组合规则,3、对偶要求。平仄调配——主要指对联中规定位置的字的要符合平仄声的要求,将在第讲起详述;

对联中对称元素的组合规则——主要是指创作对联时,上下比对称地方的词性和词组结构要符合规定的要求,我们将在第 讲详述;

对偶要求——主要指对联作品中的对偶等修辞方面的要求,将在第 讲起详述;

学懂对联格律是欣赏和创作对联的入门基础。换句话说,不懂格律根本写不出合格的对联;但懂了格律,不等于就一定能写出好对联。这是因为:格律的本身只制约形式,不牵涉内容。

[思考题]

1、对偶句、对仗、对联有什么不同?

2、下面的句子哪些不是对联

A、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B、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只看花。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对联格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第三讲:平仄

创作对联必须调配平仄,平仄是对联格律入门的第一步。

汉语属于声调语言。平仄,就是将汉字按读音的声调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平声,一类叫仄声。

平仄的区分,现代和古代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现代汉语的四声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叫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 声。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相对于古时候的声调,我们把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种声调习惯上叫“新四声”,也叫“新声”、“今音”或“今声”。

二、新四声的平仄

我们把“新四声”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阴平、阳平)归为一类,定名为“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上声、去声)归为一类,定名为“仄声”。如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例二:[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例二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朗读,上比各字的声调为“上去阴阳,阳去上阴阴去去”,它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比各字的声调为“去阴阴去,阴阴上去上阴阳”,它的平仄就是“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在不少谈到平仄的书刊中,喜欢用符号标示平仄,因为这样简单而明了。最常见的是用“-”或 “○”标示平声,用“∣”或“●”表示仄声。本书采用“-”标示平声,“|”标示仄声。

上面的对联按“新四声”的平仄可标示为: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三、古声平仄简介

汉字在古代的读音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是不尽相同的,有的甚至差异很大。由于汉字的古今读音有差异,其平仄的归类也就有差异了。

在古代汉语中,汉字的声调分为“平(包括上平声和下平声)、上、去、入”四声。我们把古代汉语这四声称为“古四声”,简称“古声”或“古音”。

在古代,汉字的读音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古时没有录音条件,现在谁也读不出地道的古音。虽然古人就汉字的声调也留下过一些文字表述,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行人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但光凭这样的描述,我们还是读不出标准的古声来。而且,从远古到近古,汉字的读音肯定也不断地变化着。

不过没关系,我们在讲对联格律时,研究“古声”主要是区分平仄。而这点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在古人留下的很多典籍中(如《切韵》、《唐韵》、《广韵》等),都明确载明了每个字是属于古四声中的那个声调。只要查一下相关典籍,每个字的古声平仄也就可以分清了。

古人留下的典籍很多,以那本为准呢?后人用“古声”创作对联(诗词亦然),公认的分平仄的依据是“平水韵”。所谓“平水韵”,是指南宋淳佑年间刘渊编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为刘渊是平

水人,故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早已不存。清康熙年代张玉书等人,奉命编撰了《佩文诗韵》和《佩文韵府》。将刘渊的107韵再合并为106韵。现在常说的“平水韵”,就是指这106韵。

“新声”和“古声”在平仄上的区别主要在“入声”上。因为现代汉语普通话(新声)已没有了“入声”,古声的“入声”已被分化进了“新声”的“阴阳上去”四声中。我们看一下下面的例子:

未出土时先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例三:[清]郑燮咏竹

按“新声”,例三联的平仄为:

未出土时先有节; |-|--|- 及凌云处尚虚心。―――||--

按“古声”,上比中的“出”和“节”,下比中的“及”是入声字,故例三联古声的平仄为:

未出土时先有节; |||--|| 及凌云处尚虚心。|--||--

读古人的对联,或按古声写对联,一定要掌握好入声字。我国地域辽阔,现在不少方言(特别是南方的方言)还保留着“入声”,在这些地方,用方言辨别“入声”或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从全国范围而言,要准确地分辨古汉语中的“入声”,一般只得查“平水韵”的工具书了。

因为本教材引用的对联,绝大部分是清朝、民国的对联,因此本教材分析和标示平仄时,除特别注明者外,一律采用古声。

四、平仄两读字

讲平仄,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有些汉字是平仄两读的。

平仄两读字和一字多音不完全相同。平时讲的一字多音,是指汉字中,有些字一个字会有几种读音,读音不同时往往有不同的意义。如“ 和 ”字,现代汉语有六种读音:① hé,和睦、和谐; ② hè,应和、和诗; ③ hú,麻将牌用语,意为赢; ④ huó,和面、和泥; ⑤ huò,和药 两和(量词); ⑥ huo,搀和、搅和、暖和。

而平仄两读字,是指既可以读平声,也可以读仄声的字。例如:

游者当知山所向; -|---|| 静时犹有水能听。|--||--

——例五:[清]何绍基题鼓山星聚堂

例五联中的“听”字就是平仄两读字,在这里读平声;而在下面的例六中,两个“听”字就读仄声了:

雾迷塔影烟迷寺; |-||--| 暮听钟声夜听潮。||--||-

——例六: 佚名山西潞城原起寺

平仄两读字用在某副对联里,到底作平声还是作仄声,这由作者根据需要选定。朗读对联时,一定要弄清楚平仄两读字在联中到底是读平声的还是读仄声的,才不至于闹笑话。

[思考题]

1、新四声如何分平仄同?

2、表示下面句子的平仄

A、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B、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只看花。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古声和新声的平仄主要区别在哪里?

——2011年5月16日

第四讲:意节和意节点

一、意节的概念

格律文学的格律建立,首先要确定“基本元素”。例如,近体诗(绝句、律诗)的格律,以节奏(有的书叫“声调节奏”,也有叫“音步”的)为单位,规定每两个字为一节奏。“节奏”就是近体诗格律的“基本元素”。如下例(节奏用“|”分隔):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近体诗的“节奏”,是不管“意义单位”的,目的就是为了吟诵或吟唱时音律的和谐。但是,对联是供阅览或朗读的。如果完全套用近体诗以节奏为基本元素,像朗读成“鸣翠”、“上青”之类就很难使人听懂。因此,对联的格律要寻找确定“基本元素”的新途径。

于是,我们引进新的概念——意节。意节,是总结和创建独立的、完整的、统一的对联格律的基本元素。具体定义如下:意节,是指对联中有一定意义的、符合约定条件的文字小节。

二、意节的约定和划分

意节的约定条件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使朗读对联作品时能发生合理的停顿;二是这些文字小节读出来要表意清晰;三是划分的文字小节要有利于音韵的和谐。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对意节作三条约定;

1、以词或词组做基础,一般定二或三个字为一意节;(举例中意节用“/”分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例七:[清]傅 山题晋祠云陶洞

千秋/冤狱/莫须有;

百战/忠魂/归去来。

——例八:[清]吴芳培题杭州岳王庙的对联

2、单字词除在句首允许独立存在外,在句中和句末一般不作独立意节,而要将其归并入相邻的词 或词组构成意节。

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例九:杭州五云山云栖寺

例中的上下比均为句首独立单字词(剪、留)加三个意节。

名山/超五岳/以外; 精舍/在二灵/之间。

——例十:[清]李銮宣题浙江雁荡山净明寺

上比的“超”字和下比的“在”字是位于句中的单字词,不作独立意节。把“超五岳”和“在二灵”归并成三字意节。

一带/林塘/诗境界;

四时/花果/隐生涯。

——例十一:[清]周升桓题李仙园

上比的“诗”字和下比的“隐”字归并入末节,即把“诗境界”和“隐生涯”定为意节。

神清/只可/须眉肖;

世面/原来/傀儡多。

——例十二:[清]钟耘舫题四川省江津某泥塑铺

例中上比的“肖”字和下比的“多”字是位于句末的单字词,把“须眉肖”和“傀儡多” 归并成三字意节。

句中的单字词不作独立意节,到底是将其归入前面还是后面的词(词组)成为意节?以停顿表意清晰和诵读音韵和谐为原则,一般可按主谓关系、联合关系、述宾关系、述补关系、偏正关系归并。

共知心似水; 安见我非鱼。

——例十三:[清] 宋 荦题沧浪亭

上比的“心”字不作独立意节,应将“心”字并入下一意节,即划分为“共知/心似水”。如果分成“共知心/似水”,语意就变成了“(我)和知心都象水”,显然不妥。同样,下联的意节只有划分为“安见/我非鱼” 才合理。

在述宾关系中,句中单字词后面只带出一个意节时,一般归入下一意节;句中单字词后面带出两个或更多个意节时,大多归入上一意节。如

有客/临舟/怀帝子;

何人/下榻/学陈公。

——例十四:[清]刘宗辉题滕王阁

例中上比的“怀帝子”是述宾短语,“怀”只带出“帝子”一个意节,我们习惯把它归入下一意节,即将“怀帝子”作为意节,而不是把“临舟怀”作为意节。下比相类。

座中排/无数/云山,都为/主人/添画稿; 窗外是/奔流/河水,能催/壮士/起歌声。

——例十五:兰州若园联

例中上比的“排无数云山” 是述宾短语,单字词“排”带出“无数/云山”两个意节,我们习惯把“排”字归入其“上一意节”,即将“坐中排”作一个意节;而上比第二句中的“添” 只带出“画稿”一个意节,我们习惯把它归入“下一意节”,即将“添画稿”作为一个意节。下比相类。

句中若干同性质的单字词并列时,一般安排每两个字并为一个意节。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例十六:[元]王实甫题敦煌阳关长亭

3、特殊情况才可以使用四字甚至五字意节。特殊情况主要有两种:(1)词组本身不宜分割;(2)由于单字词归入而形成了四字甚至五字意节。如: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例十七:周恩来自题联

例中上比里,“有”字和“人”字都是句中单字词,不作独立意节,把它归并入“肝胆”之后,就形成了“有肝胆人”四字意节了。下比相类。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例十八:[清]沈葆桢题南安郑成功庙

例中上比的“得未曾有”和下比的“无可如何”不宜再分,只能作四字意节。

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 二十四番/风信,吹香/七里/山塘。

——例十九:佚名题苏州虎丘花神庙联

例二十五联的上比里,“一百八记”是数量词组,作为量词的“记”字是单字词,在句中不能作独立意节,于是形成了四字意节。下比亦然。

三、意节点和三脚腰

平时说,写对联要讲究平仄,并不需要每个字都讲究平仄,保证对联句子中的意节点和三脚腰符合平仄就可以了。

每个意节的最后一个字称为意节点。

我们看一下上面的例子(举例中有着重号的字为意节点,下同):

能/受苦/方为/志士; ...

肯/吃亏/不是/痴人。...

——例二十:[清]梁同书自勉联

掌握“意节点”的同时,还要掌握一个概念——三脚腰。

对联中,每句的最后的一个意节称为“脚节”。当脚节为三字意节时,我们规定用“三脚腰”取代“意节点”。三字脚节的中间的那个字,称为“三脚腰”。

休萦/俗事/催霜鬓; ...且制/新歌/付雪儿。...

——例二十一:[清]李笠翁题江苏南京芥子园歌台。

例中上比的“催霜鬓”中间的“霜”字就是三脚腰。同样,下比的“雪”字也是三脚腰。

云/带钟声/穿树去; ..月/移塔影/过江来。..——例二十二:[清]徐小松题邵阳亭外亭

例中,“穿树去”的“树”字和下比的“江”字是三脚腰。但上比的“带钟声”和下比的“移塔影”由于不是“脚节”,因此只选 “声”和“影”作意节点,不存在三脚腰。

对联是要讲平仄的,但不用每个字都限制平仄,我们说的“调配平仄”,主要是指意节点和三脚腰的平仄必须符合要求。因此,明确找出意节点和三脚腰十分重要!

[思考题]

1、什么叫意节点和三脚腰?

2、划分下面句子的意节并找出意节点;

A、他辅导我学习对联知识。

B、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只看花。

C、一行白鹭上青天。

D、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

E、供桑梓讴吟,几处亭台成小筑;快春秋游览,一隅丘壑是新开。

F、二十四番风信,吹香七里山塘。

第五讲:单句联出比(出句)的基本规则

对联具有十分突出和非常灵活的三不限特点——意节不限式,句子不限字、全联不限句。因此,创作出比时,不必拘泥意节形式、句式和句数,只要遵循了出比规则即可。

单句联指上下比分别只有一句的对联。对联的出比就是创作时首先写的那比。创作时,可以先写上比,也可以先写下比。单句联出比的基本规则包括:(1)平仄安排规则;(2)比脚的一般要求。

一、平仄安排规则

1、一般情况下,句中意节点和三脚腰要平仄交替。就是句中意节点和三脚腰要依次按“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安排。

竹雨/松风/琴韵; ...

| 茶烟/梧月/书声。...

——例二十三:[清]傅 山题晋祠云陶洞

例联上比的意节点为“雨、风、韵”,其平仄按顺序为“仄、平、仄”,这就是意节点依次平仄交替。而其余非意节点的字“竹”、“松“、琴”,平仄可以不作要求。下比亦然。

四面/湖山/归眼底; ... |

| 万家/忧乐/到心头。... - | -

——例二十四:[明]陈大纲题湖南岳阳楼联:

例联的上比中,“面”和“山”是意节点,“眼”是三脚腰,“面、山、眼”按顺序为“仄、平、仄”,符合“句中意节点和三脚腰依次平仄交替”的规定。其余非意节点的字“四”、“湖“、归”,平仄可以不作要求。下比相类

我们随手写个长一些的句子:

中华儿女决心永远向高峰奋力攀登兴伟业

给它分一下意节,再找出意节点和三脚腰,按顺序为“华、女、心、远、峰、力、登、伟”,........依次为“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以“句中意节点和三脚腰依次平仄交替”这点来衡量,它作为对联的上比是合格律的。注意:“兴伟业”是句脚,我们取“伟”字为三脚腰,而“向高峰”是句中的一个意节,只能取“峰”字作意节点。

如果以“脱离迷途多幸福”为上比行不行呢?其意节点和三脚腰依次为“离”、“途”、“幸”,即“平、平、仄”,显然不符合“句中意节点和三脚腰依次平仄交替”的规则。这种情况简称“本句本仄失替”,这在对联中是不允许的。如果改成“告别迷途多幸福”,意节点和三脚腰为“别(古入声)、途、幸”即仄、平、仄,就符合规定了。

2、句首独立单字词不拘平仄

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例二十五:杭州五云山云栖寺 例中上比的“剪”和下比的“留”可以不拘平仄。

运用特殊手法时,意节点和三脚腰的平仄交替规允许突破。这方面的规定我们结合多句联,在后面的第讲中再详细讲述。

二、比脚的一般要求

对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叫“句脚”,而“比脚”则是指对联上比或下比的最后一个字。对于单句联,句脚就是比脚

春尽/花魂/尤恋石;

雨余/山气/欲吞湖;

——例二十六:[清] 梁启超题广东南海西樵山应湖枕流亭

该例 “石”字既是上比的“句脚”,也是上比的比脚;同样,下比的“湖”字,既是“句脚”,也是比脚。

单句联的比脚有两点规定:

1、一般情况下,对联上比的比脚用仄声

首先。明确规定:对联上下比的比脚平仄必须相反。就是说。一副对联,不允许上下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平声或仄声。例如“风雨送春归;江山向日荣”,上下比的比脚都是平声,再如:“四海春风暖;千秋家业旺”,上下比的比脚都是仄声,不是合格对联。

对联的格律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对联上比的比脚用仄声,下比的比脚用平声。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对联的比脚“上仄下平”。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例二十七:[清]董起昌题杭州飞来峰冷泉亭

该例上比的比脚“起”,仄声;下比的比脚“来”,平声。符合比脚的一般要求。还要提醒一下:比脚和“三脚腰”是两个概念。我们看曾经举过的例一: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例一:[清]王夫之题衡阳湘西草堂

该例上比的意节点和三脚腰 “风、意、留”,依次为“平、仄、平”,符合“意节点和三脚腰”平仄交替的规定。但“我”字位不能不拘平仄,因为它是“比脚”。作为上比的比脚,一般情况只能用仄声。“我”字便是仄声。而下比的比脚“人”字是平声的,因此这副对联的比脚是合格的。

在中国的对联记载里,也有为数极少极少的上比平声落脚,下比仄声落脚的对联(即比脚上平下仄的对联)。例如: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例二十八:[清]袁岘冈和学生张中阶合题岳麓书院

在人们已习惯并公认对联的比脚为上仄下平的今天,不宜再写比脚上平下仄的对联以求标新立异。

2、忌讳三平脚,避免三仄脚

所谓三平脚,是指下比比脚的三个字都是平声。举例说,如果用“南风吹”、“开心人”之类作为比脚,就是三平脚了。三个平声字连在一起,朗读起来就缺了音律变化,因此,汉语格律文学都忌“三平脚”。在律诗中,古人就认为“三平脚”是大忌之一。对联中也忌讳三平脚。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例二十九:[明]陈大纲题湖南岳阳楼联:

倘若将“到”字改为“铭”字,成了“万家/忧乐/铭心头”,尽管这样改仍然符合“意节点和三...脚腰平仄交替”,但“铭心头”是“三平脚”了,这是忌讳的,或者说是不允许的。

“三仄脚”则是指上比比脚的三个字都是仄声。举例说,如果用“海浪涌”、“力量大”之类作为上比的比脚,就是三仄脚了。汉语格律文学对“三仄脚”也是尽力回避的。在绝律诗中,古人对“三仄脚”比对“三平脚”略略宽容一点。清代的对联,也偶有三仄脚的,例如:

新鬼/烦冤/旧鬼哭; ...他生/未卜/此生休。...

——例三十:[清]纪晓岚戏题某医

该联上比集自唐杜甫《兵车行》,下比集自唐李商隐《马嵬·二》。唐诗句本身三仄脚,集来入联,自然就成了三仄脚的上比了。三仄脚读起来毕竟没那么调谐,当非正格,还是应力避之。尤其初学者,更不宜以古人有三仄脚的联例而作为自己不认真推敲平仄的借口。

这一讲,我们主要是讲单句联出比的一般规则,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则,我们将结合多句联来阐述。详见本教材第讲。

[思考题]

1、什么是对联的三不限特点?

2、单句联比内的平仄安排有什么规定?

3、一般情况下,看比脚如何区分上下联?

4、下面的句子可以作为对联的出句吗?如果不合要求,你能帮助修改吗?

A、八方风云收眼底。

B、五十六朵鲜花向日荣。

C、一声声布谷催春,铁牛阵描绘希望; D、学问深时意气静。;

E、三十年皇路驰驱,自问与众生何补?

F、十年风雨留沧桑。

5、自己创作五个合律的出句。

2011年5月26日

第五篇:小学生对联入门知识

小学生对联入门

对联,和律诗、京剧一样,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从宋代开始,人们就有贴春联的习俗了。对联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小朋友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以及灵活用词、简洁造句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十分独特的作用。仔细阅读,你就能发现对联里包含很多有趣的故事。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这是我国历史上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的一幅对联。有一年,春节就要到了,王羲之也和大家一样,想写了一幅对联贴在自家门口。可他的书法名气太大了,很多人都想得到他写的字,于是有人半夜偷偷把这幅对联揭走了。第二天王羲之又写了一副,可到了夜里还是被揭走了。再过一天就到大年初一了,为了防止对联再被别人揭走,王羲之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贴在自己家门口。这可不是吉利的话,所以夜里就没有人来揭了。第二天一大早,王羲之把每一联的后三个字接上,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这就成了很吉利的话了,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

这是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和一个叫佛印的和尚开玩笑的对联。苏东坡和佛印在河边散步,苏东坡看到一条狗在啃骨头,随口说了一句“狗啃河上骨”,“河上”和“和尚”同音,这就成了“狗啃和尚骨”。佛印听出了苏东坡在开他的玩笑,就随手把正在阅读的苏东坡诗稿丢在河里,反口作答“水流东坡诗”,“诗”和“尸”也是同音,即“水流东坡尸”。可谓嘴巴上谁也不饶谁,但对联对的还是很巧妙的。

□门对千杆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解缙是明代的一位大学者,出生在农民家庭。在他小的时候,他的家正对着地主家的一片竹林,于是他就写了一幅对联“门对千杆竹,家藏万卷书”。也就是说地主你家竹子多,但我家里书多,比你有学问。地主看到很生气,就把竹子砍断一半,于是解缙就把这幅对联改成了“门对千杆竹短,家藏万卷书长”,通过“短”和“长”的对比,仍然在说我家有学问。地主更生气了,就把竹子全部砍光了,解缙就把对联又添加了两个字,成了“门对千杆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意思是说你家连短竹子都没有了,但我家里的书却还是很多啊。估计这下子地主也没有办法了。□坐,请坐,请上座;

茶,上茶,上好茶。

这是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写的一幅对联。有一天郑板桥去茶馆喝茶,店小二看他穿着很普通,就随便说了句“坐”,柜台里也有人爱理不理地说了句说:“茶”。当郑板桥拿出一大块银锭放在桌子上的时候,小二眼睛一亮,忙改口说:“请坐”!柜台里也赶紧应声说“上茶”!这时店内有人认出了郑板桥,纷纷过来打招呼,小二一听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非常慌张,后悔刚才小瞧了这位客人,于是赶紧上前鞠躬客气地说:“请上坐”!柜台也提高嗓子喊道:“上好茶”!而且茶馆老板亲自过来给郑板桥端茶,并恭恭敬敬的要他写副对联,留个纪念。郑板桥为了讽刺这家店的趋炎附势、以貌取人,就写下了这幅对联。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在古代不仅文人学者喜欢写对联,皇帝也喜欢,这幅对联就是唐朝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写的。“社稷”也就是国家的意思。“戎衣”本来是军队的服装、战士的衣服,这里用来指代战争。这幅对联是说,我坐上皇帝的宝座是通过战争得来的,虽然贵为皇帝,可等到老了就要退位了,也不过是几十年的时间,可是写文章是千秋万代的大事,好的文章可以历代流传,作者虽然去世了,还能因为文章得到后代的赞美。这说明通过骑马打仗得到天下的皇帝,对于写文章、对于文学也是很重视的。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对联不仅仅是写在纸上贴在门框上的,还可以写在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或者贴在屏风上、扇子上。这一副就是贴在扇子上的扇联,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范质写的。范质在朝廷里做官,后唐皇帝和大臣腐败无能,不考虑怎么治理好天下,只知道吃喝玩乐、欺压百姓。范质很不满,于是就辞官回家了,这幅对联就是在他回到家乡后在自己的白纸扇上写的,意思是说让人气闷难忍的酷暑天气,赶紧和那些贪官污吏一起滚吧,扇子一摇,凉风习习,要好的老朋友就要和清风一道,来我这儿做客了。

□死,生。

对联有两句,上句就叫上联,下句叫下联,每一联的字数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上联和下联的字数相同就可以了。最长的对联有多少字?说出来大家可能不敢相信,最长的对联是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钟耘舫写的,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的《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共用了1612字,也就说每一联就有806字,足够一篇文章的字数了。而“死,生”则是最短的对联,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侵占中国东北的领土,炸毁铁路,炮轰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九一八惨案”,当时的有识之士宁愿战死,也不愿和日本人合作苟且偷生,于是就饱含激愤写下了这幅最短但寓意深刻的对联。

□?!

对联是一种很灵活的表现形式,不仅字数没有限制,有时候甚至可以只用标点符号不用文字。比如这幅对联,上联一个问好,下联一个感叹号,其具体含义,要结合写这幅对联时候的背景才能了解。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镇压学生爱国游行运动,在南京珠江路口一带,派国民党宪兵、警察和特务,手持木棒、铁棍、皮鞭,从四面八方冲向学生,劈头盖脑地毒打,造成“五二〇”血案。为哀悼死难同胞,鼓舞国人士气,有人写出一副奇联,上联是一个“?”,下联是一个“!”。它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罪行。

□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

对联由于有些写在纸上,有些刻在木头上或者石头上,所以字的大小不相同。“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是刻在黄山青鸾峰崖壁上的一幅对联,这十个字每字字径达6米,“平”字一竖竟长达9.4米,壁立百丈,字大而深,世所罕见。字迹最小的对联是微雕家沈为众先生创作的“黑发若知勤学好,白首更觉读书甜”,这幅对联刻在黑、白不同的两根头发上,字迹要在200倍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可见此联字迹微小之极。

□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 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

对联不仅在古代受到人们的喜爱,在现代社会里也可以广泛应用。比如上面这幅对联,就是把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对在一起写的,上联是说北京,“三海”是说北京有三个海:中海、南海、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现在的中南海,北海就是现在的北海公园。“九门”是指明、清北京内城的9座城门,内城9个门比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北京2008奥运你知道吧,所以是“京华迎奥运”。下联说上海,“一江”指黄浦江。上海将在2010年举办世界博览会。“申城”是上海的别称,战国时期号称“四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被封在申城,就是现在的上海。这一副对联,两联都在前四个字里把各自城市的代表性名胜古迹体现出来,后五个字又把奥运和世博相对,都是两座城市近些年举办的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活动,所以很有意义。□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上一副对联说了北京对上海,这一幅说说浙江对江苏。浙江的龙井茶在全国是有名的,“丝竹”是弦乐器和管乐器,泛指音乐,所以上联是说到了浙江可以品着龙井茶欣赏江南美妙的音乐。那么到了江苏呢?虎丘是苏州附近非常美丽的名胜风景区,另外苏州还有大大小小很多的精致园林,所以到了江苏苏州,就可以欣赏到全国独一无二的园林景观了。

□由秀才封王,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 驱异族出境,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风景名胜区的亭子柱子上、寺庙门口,往往有对联,这一类叫名胜古迹联。这一副对联就是在台湾郑成功庙门前贴着的名胜古迹联。郑成功本来是个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中了秀才,后来才做了带兵打仗的将领,他带领部队将荷兰人驱逐出台湾,将宝岛收回祖国的怀抱,功勋卓著,被明朝的皇帝封为“延平郡王”。这一副对联就是称赞郑成功功绩的,赞扬他为读书人争气,为中华有志者争气。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

美丽的杭州西湖旁,有一座岳王庙,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就埋在这里。这一副对联就是贴在岳王庙墓阙上的名胜古迹联。岳王庙有四个用铁铸成的人像,跪在地上,这四个铁人就是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呙四人。这幅对联是说,民族英雄岳飞被昏君奸臣害死了,尸骨埋在西湖山上,这儿的青山也觉得光荣。而那四个佞臣的铁铸跪像,多少年来一直被人唾骂,连铸他们的白铁也觉得太倒霉了。

□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对联在现代社会里可以运用到各个行业,比如这幅就是理发业的对联。“毫”和“末”都是说十分微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这两个字也都可以指头发。“顶上”既可以指最好的、最厉害的,也可以把“顶”理解成头顶,就成了头上的。这就是在说虽然理发业看起来微不足道、是细枝末节的手艺,但却是最精细、最厉害的一门功夫呢。这副对联正是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这一修辞手法,通过词语的两种意思,恰当地表现了理发业的重要性。□一手撑天万里长空常掩日,双足踏地千行恶雨不淋头。

上一副是说理发业,这一副也可以用在一个行业。先看对联,上联说一只手可以撑起一片天,烈日下行走再远也能把阳光遮挡在外面,下联是说两只脚站在地上,即使雨下得再大也不用担心淋湿头发。什么工具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呢?答案就是伞,伞既可以遮阳,也可以挡雨。这幅对联用在雨具店是很合适的。

□东海白鹤千秋寿,南岭青松万载春。

现在对联可以运用在各种行业和场合,除上面举的两个例外,还有婚联、寿联、节日对联、庆贺对联、居室对联、佛教对联等很多种。这一副说的就是寿联,也就是祝寿的对联。东海的白鹤和南岭的青松都是有典故来历的说法,都是长寿的象征,“千秋寿”和“万载春”也都表达了长寿的意思,所以这是一幅非常好的祝寿对联。等你们的爷爷奶奶过大寿的时候,你把这幅寿联送给他们,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对联之所以被叫做对联,是因为上下两联是要相对的,它包括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两联字数相同,第二结构相同,第三词性相对,第四内容相关,第五上仄下平。第一点字数相同上面已经说过了,第五点上仄下平是有关声调方面的知识,小学阶段大家可以不用掌握,我们只结合例子,说说中间三点。比如这一幅,前面四个字和后面三个字可以断开读,可以称为“四三”结构,上下联是相同的。词性上,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北斗七星”对“南山万户”,都是名词性词组,属于“天对地”;“三四点”对“十千年”,都是数量词。内容上,两联都通过景物的白描表达了对恒久这一主题的思索。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

这一副接着说说对联的特点。对联最大的特征就是对仗,所谓对仗,也就是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词语的对偶是有诀窍的,比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例如“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这些规律不用去背,只要在阅读的时候逐渐体会到就可以了。只有做到了对仗,才是一幅好的对联。比如这一副,你可以试着从上下联中寻找出有哪些相对的地方。□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

上面讲了一些对联的结构特点,那些是对联本身内在的特征,大家如果看不下去,可以跳过去,先从阅读对联入手就可以了,等到有了一定数量的阅读积累,那些规律就自然慢慢明白了。其实对联是有很多巧妙之处的,比如这一副,你能看出什么特点吗?先看上联,“八”和“刀”可以组成“分”,再加上第四个字“米”,恰好是“粉”字。下一联“千里”可以叠出一个“重”字,加上金字旁,就是一个繁体字鐘。这是不是很巧妙呢。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一副对联可不是从字面就能看出意思来的,要像猜谜语一样才能得出意思来。怎么猜?先看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下一个是什么?应该是八。下一联,“孝悌忠信”是可以一起读的,后三个“礼义廉”就不行了,缺少了一个“耻”字。所以,这是一幅讽刺人的对联,上联是说“忘八”,谐音也就是王八,下联是“无耻”。当然这样不礼貌的对联是不可以随便用的。

□七岁儿童当马驿,万年天子坐龙廷。

上面举的对联都是大人写的,那小朋友能不能写呢,有没有小朋友写的对联呢?其实古代就有小朋友写对联了,比如这一副,就是明朝的时候一个七岁的儿童写的。驿站是明朝官吏出差或者信使送信途中换马、歇脚、睡觉的地方,儿童的爸爸在驿站当差,这个儿童就在驿站玩耍,偶尔给爸爸帮帮忙。一天,明朝的皇帝朱元璋路过这个驿站,看到这个儿童,就打趣说:“七岁儿童当马驿”,儿童马上对了一个“万年天子坐龙廷”,古代称呼皇帝都叫万岁,所以有“万年天子”这个叫法,朱元璋一听当然非常高兴,还提拔这个小孩当了自己的小随从呢。

□和尚和尚书诗,因诗言寺; 上将上将军位,以位立人。

这幅对联和一个小和尚有关。尚书是明清两代各部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一天,一位管理军队的尚书来到一个寺庙,看到寺庙建的气度非凡,刚好一个小和尚路过,他就问小和尚:“你能对对联吗”,小和尚不甘落后,说:“当然能”。尚书说:“好,那我出上联,你对个下联”。于是尚书就出了个“和尚和尚书诗,因诗言寺”,“和尚”就是指这个自称能对对联的小和尚,第三个字“和”,是唱和、回应的意思。小和尚一听傻了眼,他对不出来啊。于是他借口走开一会,溜到后院请教他的师傅,老和尚坐在蒲团上眼睛也没睁,就对了一句“上将上将军位,以位立人”,“上将”指地位很高的将领,意思是说将领走上将军的座位,靠着这个位子,树立威信,管理部下。小和尚一听,恍然大悟,就赶紧回去找那位尚书交差了。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对联不仅仅是大人的事,也不仅仅是古代小朋友的本领,同学们都可以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着创作对联。比如这一副对联就是一位中学生创作赠送给老师的对联,联中将老师所教给的数学知识巧妙融织于其中,同时也将对老师感恩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大家就结合自己的经历,多读多练,并尝试创作对联吧。

常用对联格式: 1.拆字联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白水泉边女好,少女为妙;山石岩上古木枯,此木作柴 2.反复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谐音联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4.数字联

花甲重逢,又添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5.谜语联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是过去的油灯,下联是杆秤 6.叠字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叠叠山,曲曲还还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7.顶真联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西边

8.回文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地满红花红满地,天连碧水碧连天

9.同音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刘玲饮酒不留零 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书翰林书 10.修辞联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 11.风景名胜联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 树红树壁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12.书房联

斗室乾坤大,寸心天地宽 树林漫步,雪海遨游

胸无块垒心长泰,腹有诗书气自华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下载《对联入门与练习》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联入门与练习》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联的欣赏与练习

    对联的欣赏与练习 焦作六中 徐海洋 本节目标 1.欣赏对联艺术,进而热爱传统文化。 2.了解对联的一些相关知识,如起源、种类、特点等 3.学会欣赏对联,并尝试拟写对联 一、对联的类......

    2015级对联赏析与练习

    明镜中学2015级对联赏析与训练 邓才双 对联,受唐代律诗影响很大,也受到唐以前各种诗歌形式的影响。是由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对联的形式 正对:福如东海......

    对联知识及练习

    对联知识及练习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辞典》释),来源于律诗的四联八句。 二、对联的形式,按时间和场合分: 1.......

    对联广告练习

    【课前感悟】1、上联:屋后松竹添秀色下联:门前梅兰2、2011年央视春晚中,西单女孩演唱的《想家》和旭日阳刚演唱的《春天里》十分感人。请你根据所给的背景材料拟写对联。民工组......

    对对联专题练习

    对对联专题练习1.(2003年福州)名胜古迹对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1)黄鹤偶乘沧海月 白云常带楚江秋......

    对联练习(大全5篇)

    对联练习1、东湖波纹细, 2. 镜台山上悬日月, 3.残雪梅中尽, 4.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

    对联练习答案

    对联练习答案 一、2009年湖南卷新题型对联衔接训练 1、下面是一副励志联,上联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请选择最合适的下联( ) A、望梅止渴,何苦煎熬自己 B、守株待兔,还是丰衣......

    对联练习1

    对联练习题 一、新题型对联衔接训练 1、下面是一副励志联,上联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请选择最合适的下联 A、望梅止渴,何苦煎熬自己 B、守株待兔,还是丰衣足食 C、走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