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坡度的国家规范
道 路
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表8.0.3
道路类别 最小纵坡 最大纵坡 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道 ≥0.3 ≤8.0 L≤200m ≤5 L≤600m 非机动车道 ≥0.3 ≤3.0 L≤50m ≤2 L≤100m 步行道 ≥0.5 ≤8.0 ≤4
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
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 道路级别 与建、构筑物关系 居住区道路 小区路 组团路及宅间小路 建筑物面向道路 无出入口 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
8.0.5.9 居住区内宜考虑居民小汽车和单位通勤车的停放。九 竖 向
9.0.1居住区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
9.0.2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9.0.2.1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
9.0.2.2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应符合表9.0.1规定;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表9.0.1 场 地 名 称 适用坡度
密实性地面和广场 0.3~3.0
广场兼停车场 0.2~0.5
室外场地:
1、儿童游戏场
0.3~2.5
2、运动场
0.2~0.5
3、杂用场地
0.3~2.9
绿地 0.5~1.0
湿陷性黄土地面 0.5~7.0
9.0.2.3 满足排水管线的埋设要求;
9.0.2.4 避免土壤受冲刷;
9.0.2.5 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9.0.2.6 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
9.0.3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居住区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9.0.4居住区内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在山区和丘陵地区还必须考虑排洪要求。地面水排水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9.0.4.1 居住区内应采用暗沟(管)排除地面水;
9.0.4.2在埋设地下暗沟(管)极不经济的陡坎、岩石地段,或在山坡冲刷严重,管沟易堵塞的地段,可采用明沟排水。
城市居住区规划区设计规范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节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 《住宅设计规范》条文说明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3 《住宅设计规范》条文说明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4 《住宅设计规范》条文说明3
第3.3.1条 地面和道路坡度
一、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3%;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
二、基地车行道纵坡不应小于0.3%,亦不应大于8%;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但其长度不应超过80M,路面应有防滑措施;
横坡宜为1.5~2.5%。
三、基地人行道的纵坡不应大于 8%,大于 8% 时宜设踏步或局部设坡度不大于15% 的坡道,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1.5~2.5%。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概念: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的需要 对象——自然地形 手段——控制与改造
内容——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平衡土石方
土石方平衡概念:在某一地域内挖方数量与填方数量平衡 城市竖向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充分发挥土地潜力、节约用地;
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满足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 减少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景观效果。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主要内容: 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
确定城市用地坡度、控制点高程、规划地面形式及场地高程; 合理组织城市用地的土石方工程和防护工程; 提出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景观的规划要求。规划地面形式:
根据城市用地的性质、功能,结合自然地形,规划地面形式可分为平坡式、台阶式和混合式 城市主要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 用地名称 最小坡度 最大坡度 工业用地 0.2 仓储用地 0.2 铁路用地 0
港口用地 0.2
城市道路用地 0.2
居住用地 0.2 公共设施用地 0.2
竖向与平面布局:
城市中心区用地应选择地质及防洪排涝条件较好且相对平坦完整的土地,自然坡度宜小于15度;
居住用地宜选择向阳、通风条件好的用地,自然坡度宜小于30度; 竖向与排水:
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度,坡度小于0.2度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各阶段主要内容及深度: 可分为两个阶段、四个层次。
总体规划阶段:细分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两个层次 详细规划阶段:细分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规划两个层次 总体规划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配合城市用地选择与用地布局方案、作好用地地形、地貌与地质分析,充分利用与适当改造地形,确定主要控制点标高;
分析规划用地的分水线、汇水线、地面坡向、确定雨水排除及防洪排涝方式; 防洪防潮防浪堤顶及堤内地面最低的控制标高; 无洪涝危害江河湖岸最低的控制标高;
根据排洪、通航需要,确定大桥、港口、码头等控制标高;
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与高速公路、铁路主干线交叉点的控制标高; 城市主要景观点的控制标高。分区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确定主干道、次干道围合的地块排水走向; 确定主、次干道交叉点、变坡点的控制标高;
补充总体规划阶段阶段竖向规划中不足的其他控制标高。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确定主、次、支三级道路所围合范围内全部地块排水走向;
确定主、次、支三级道路交叉点、变坡点标高以及道路的坡度、坡长、坡向等技术数据; 确定用地地块或街坊用地的控制标高。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落实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位置、规模与标高; 确定建筑物室外地坪标高;
落实各级道路标高、坡度等技术数据; 进行街区用地竖向规划,确定用地标高;
确定挡土墙、护坡等用地防护工程的类型、位置及规模,进行用地土石方工程量的估算。标高:相对高程 海拔:绝对高程 城市用地范围确定后,各专业规划应会同竖向规划首先初步确定一些控制高程,如防洪堤顶、公路与铁路交叉控制点、大中型桥梁、主要景点等关键性控制坐标和高程,后续规划阶段不要轻易改动。
附录一 名词解释
1、建筑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2、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3、低层住宅:层数为1-3层的住宅。
4、多层住宅:层数为4-6层的住宅。
5、中高层住宅:层数为7-9层的住宅。
6、高层住宅:层数等于或大于10层的住宅。
7、高层建筑:公共建筑总高度超过24米低于100米的建筑。
8、超高层建筑:总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
9、建筑红线:指规划建筑的外框线及尺寸,以及规划建筑外框线与相临城市道路、相临建筑间距的控制标注。
10、道路红线:指规划道路横断面的二条控制线。
11、河道蓝线:指规划河道横断面的二条控制线。
12、绿线:绿划用地控制线。
附录二 计算规则
1、建设用地面积计算
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用地范围扣除城市道路规划红线用地及河道、排水干线规划蓝线用地后为建设用地。道路的规划红线用地及河道、排水干线规划蓝线用地均不能计入建设用地参与建筑容量指标计算。
2、建筑面积计算
以建筑各层的正投影面积加上外挑阳台的1/2面积及2.2米以上跃层正投影面积,为建筑面积。地下室、高出地面不大于1.5米的半地下室,一面临空层高在2.2米以下半地下室,屋面水箱、电梯控制室、出屋面的楼梯间、无柱雨篷、柱廊、层高2.2米以下吊脚架空层、高度低于2.2米的夹层及设备层,其规划建筑面积可以不计。
3、建筑容积率及建筑密度计算
(1)商办及商住综合楼的容积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所占比例,根据(附表二)规定的指标换算合成。其建筑密度按(附表二)的规定指标执行。
(2)商住或办公住宅楼,如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该建筑总面积的10%,可全按住宅面积计算容积率,其建筑密度仍按商业或办公计算。
(3)无裙房底层为商业或办公的条式或点式住宅综合楼,其容积率、建筑密度按住宅计算。
4、开放空间条件和计算
(1)在建设用地范围,为社会大众提供有效使用面积的地面广场、下沉式广场、屋顶平台、绿地、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内外空间。
(2)开放空间必须沿城市道路、广场,任一方向的进深应在8米以上,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与地面高差不大于 5米,开放空间应设置相应的标志,有直接对外通道的坡道或楼梯做到常年开放,不提改变使用性质,并交有关部门管理。
(3)开放空间有效面积的计算:根据所提供社会服务的有效使用面积,按允许增加建筑面积的控制表中的系数计算,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的25%。
5、建筑高度计算
(1)平屋面建筑无女儿墙的屋面,从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面,如有女儿墙的屋面,算至女儿墙顶面。
(2)坡屋面建筑,从室外地面算至屋檐口。坡檐建筑,从室外地面算至坡檐顶面。
(3)楼梯间、电梯间、屋顶水箱、烟囱、屋顶装饰性建筑物不作建筑高度计算,如有净空或其它控制高度要求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6、建筑间距计算
建筑间距是指两幢建筑外墙之间的水平垂直距离。具体计算按第四章规定执行。
7、建筑层数计算
建筑物一面临空、高度超过2.2米既从临空面开始计算第一层至建筑物屋顶。层高2.2米以下吊脚架空层、高度低于2.2米的夹层及设备层、顶部跃层不计算建筑层数。
8、城市道路交叉口范围计算 从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按道路等级计算,进口车道直线段长度为50米至80米,出口车道直线段长度为30米至60米
第二篇:排水坡度规范
坡度3% 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3米 1%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1米
道 路
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表8.0.3 道路类别 最小纵坡 最大纵坡 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道 ≥0.3 ≤8.0 L≤200m ≤5 L≤600m 非机动车道 ≥0.3 ≤3.0 L≤50m ≤2 L≤100m 步行道 ≥0.5 ≤8.0 ≤4
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
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 道路级别 与建、构筑物关系 居住区道路 小区路 组团路及宅间小路 建筑物面向道路 无出入口 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 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
8.0.5.9 居住区内宜考虑居民小汽车和单位通勤车的停放。九 竖 向
9.0.1居住区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
9.0.2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9.0.2.1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
9.0.2.2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应符合表9.0.1规定;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表9.0.1 场 地 名 称 适用坡度
密实性地面和广场 0.3~3.0
广场兼停车场 0.2~0.5
室外场地:
1、儿童游戏场
0.3~2.5
2、运动场
0.2~0.5
3、杂用场地
0.3~2.9
绿地 0.5~1.0
湿陷性黄土地面 0.5~7.0
9.0.2.3 满足排水管线的埋设要求;
9.0.2.4 避免土壤受冲刷;
9.0.2.5 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9.0.2.6 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
9.0.3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居住区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9.0.4居住区内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在山区和丘陵地区还必须考虑排洪要求。地面水排水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9.0.4.1 居住区内应采用暗沟(管)排除地面水;
9.0.4.2在埋设地下暗沟(管)极不经济的陡坎、岩石地段,或在山坡冲刷严重,管沟易堵塞的地段,可采用明沟排水。
城市居住区规划区设计规范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节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 《住宅设计规范》条文说明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3 《住宅设计规范》条文说明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4 《住宅设计规范》条文说明3 第3.3.1条 地面和道路坡度
一、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3%;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
二、基地车行道纵坡不应小于0.3%,亦不应大于8%;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但其长度不应超过80M,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1.5~2.5%。
三、基地人行道的纵坡不应大于 8%,大于 8% 时宜设踏步或局部设坡度不大于15% 的坡道,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1.5~2.5%。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概念: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的需要 对象——自然地形 手段——控制与改造
内容——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平衡土石方
土石方平衡概念:在某一地域内挖方数量与填方数量平衡 城市竖向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充分发挥土地潜力、节约用地;
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满足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 减少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景观效果。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主要内容: 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
确定城市用地坡度、控制点高程、规划地面形式及场地高程; 合理组织城市用地的土石方工程和防护工程; 提出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景观的规划要求。规划地面形式:
根据城市用地的性质、功能,结合自然地形,规划地面形式可分为平坡式、台阶式和混合式 城市主要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 用地名称 最小坡度 最大坡度 工业用地 0.2 10 仓储用地 0.2 10 铁路用地 0 2 港口用地 0.2 5 城市道路用地 0.2 8
居住用地 0.2 25 公共设施用地 0.2 20 竖向与平面布局:
城市中心区用地应选择地质及防洪排涝条件较好且相对平坦完整的土地,自然坡度宜小于15度;
居住用地宜选择向阳、通风条件好的用地,自然坡度宜小于30度; 竖向与排水:
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度,坡度小于0.2度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各阶段主要内容及深度: 可分为两个阶段、四个层次。
总体规划阶段:细分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两个层次 详细规划阶段:细分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规划两个层次 总体规划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配合城市用地选择与用地布局方案、作好用地地形、地貌与地质分析,充分利用与适当改造地形,确定主要控制点标高;
分析规划用地的分水线、汇水线、地面坡向、确定雨水排除及防洪排涝方式; 防洪防潮防浪堤顶及堤内地面最低的控制标高; 无洪涝危害江河湖岸最低的控制标高;
根据排洪、通航需要,确定大桥、港口、码头等控制标高; 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与高速公路、铁路主干线交叉点的控制标高; 城市主要景观点的控制标高。分区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确定主干道、次干道围合的地块排水走向; 确定主、次干道交叉点、变坡点的控制标高;
补充总体规划阶段阶段竖向规划中不足的其他控制标高。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确定主、次、支三级道路所围合范围内全部地块排水走向;
确定主、次、支三级道路交叉点、变坡点标高以及道路的坡度、坡长、坡向等技术数据; 确定用地地块或街坊用地的控制标高。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落实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位置、规模与标高; 确定建筑物室外地坪标高;
落实各级道路标高、坡度等技术数据; 进行街区用地竖向规划,确定用地标高;
确定挡土墙、护坡等用地防护工程的类型、位置及规模,进行用地土石方工程量的估算。标高:相对高程 海拔:绝对高程
城市用地范围确定后,各专业规划应会同竖向规划首先初步确定一些控制高程,如防洪堤顶、公路与铁路交叉控制点、大中型桥梁、主要景点等关键性控制坐标和高程,后续规划阶段不要轻易改动。
附录一 名词解释
1、建筑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2、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3、低层住宅:层数为1-3层的住宅。
4、多层住宅:层数为4-6层的住宅。
5、中高层住宅:层数为7-9层的住宅。
6、高层住宅:层数等于或大于10层的住宅。
7、高层建筑:公共建筑总高度超过24米低于100米的建筑。
8、超高层建筑:总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
9、建筑红线:指规划建筑的外框线及尺寸,以及规划建筑外框线与相临城市道路、相临建筑间距的控制标注。
10、道路红线:指规划道路横断面的二条控制线。
11、河道蓝线:指规划河道横断面的二条控制线。
12、绿线:绿划用地控制线。
附录二 计算规则
1、建设用地面积计算
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用地范围扣除城市道路规划红线用地及河道、排水干线规划蓝线用地后为建设用地。道路的规划红线用地及河道、排水干线规划蓝线用地均不能计入建设用地参与建筑容量指标计算。
2、建筑面积计算
以建筑各层的正投影面积加上外挑阳台的1/2面积及2.2米以上跃层正投影面积,为建筑面积。地下室、高出地面不大于1.5米的半地下室,一面临空层高在2.2米以下半地下室,屋面水箱、电梯控制室、出屋面的楼梯间、无柱雨篷、柱廊、层高2.2米以下吊脚架空层、高度低于2.2米的夹层及设备层,其规划建筑面积可以不计。
3、建筑容积率及建筑密度计算
(1)商办及商住综合楼的容积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所占比例,根据(附表二)规定的指标换算合成。其建筑密度按(附表二)的规定指标执行。
(2)商住或办公住宅楼,如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该建筑总面积的10%,可全按住宅面积计算容积率,其建筑密度仍按商业或办公计算。
(3)无裙房底层为商业或办公的条式或点式住宅综合楼,其容积率、建筑密度按住宅计算。
4、开放空间条件和计算
(1)在建设用地范围,为社会大众提供有效使用面积的地面广场、下沉式广场、屋顶平台、绿地、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内外空间。
(2)开放空间必须沿城市道路、广场,任一方向的进深应在8米以上,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与地面高差不大于 5米,开放空间应设置相应的标志,有直接对外通道的坡道或楼梯做到常年开放,不提改变使用性质,并交有关部门管理。
(3)开放空间有效面积的计算:根据所提供社会服务的有效使用面积,按允许增加建筑面积的控制表中的系数计算,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的25%。
5、建筑高度计算
(1)平屋面建筑无女儿墙的屋面,从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面,如有女儿墙的屋面,算至女儿墙顶面。
(2)坡屋面建筑,从室外地面算至屋檐口。坡檐建筑,从室外地面算至坡檐顶面。(3)楼梯间、电梯间、屋顶水箱、烟囱、屋顶装饰性建筑物不作建筑高度计算,如有净空或其它控制高度要求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6、建筑间距计算
建筑间距是指两幢建筑外墙之间的水平垂直距离。具体计算按第四章规定执行。
7、建筑层数计算
建筑物一面临空、高度超过2.2米既从临空面开始计算第一层至建筑物屋顶。层高2.2米以下吊脚架空层、高度低于2.2米的夹层及设备层、顶部跃层不计算建筑层数。
8、城市道路交叉口范围计算
从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按道路等级计算,进口车道直线段长度为50米至80米,出口车道直线段长度为30米至60米。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和 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 场地最小坡度0.2%,车道最小坡度纵坡0.2%,横坡1%-2%;
排水沟当然要根据排水流量计算确定,明沟最小坡度还是0.2%,暗沟最小0.4%。
规范是>0.2%,但实际经常用0.3-0.4% 竖向设计中道路纵坡的一般规定是0.3%-8%,而真正的最小纵坡有时会用到0.2%,....停车场的坡度以为不超过0.5%为宜...排水沟,宜作护面处理,纵向坡度,不宜小于0.3%,起点深度不应小于0.2M,梯形断面的沟底宽度,不应小于0.3M,矩形断面的沟底宽度,不应小于0.4,城市型道路路面排水槽到排水明沟的引水沟的沟底宽度,不应小于0.3M.我之前做的一个运动场地排水坡度做到3%,四圈排水沟做到5%
场地排水坡度不要只考虑最小排水坡度,如果按照最小排水坡度做,可能会出现积水、排水不畅等现象。一般情况下做到1-2%,四圈排水沟做到3%较为适宜。如果有条件,排水沟可以做到4-5%。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建筑给排水,水处理,市政给排水,通风,空调,制冷,设计,施工,预算,注册考试第4.2.5 条规定:排水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金属管道为10m/s。2 非金属管道为5m/s。你可依据排水管的管材和规范规定的最大设计流速确定管道的最大坡度。
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表4.18.4-2 中注1:任何直径的排水管道,其坡度不得大于0.15。
怎样计算双向坡排水
主坡是指大面积或主导排水的排水坡,副坡是指与主坡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的排水坡。主坡坡度大,一般取2%~3%,副坡的坡度小,一般取0.5%~1%。如果相近或一致,则无所谓主副坡之分。
主坡大很容易把大面积的雨水迅速排掉,主坡汇集来的大量雨水到副坡处,只要畅通且有一定坡度,就能很快排走。副坡近似边沟的作用,所以其坡度可以减小,不要与主坡相近,否则费工费料。
主坡排向副坡,副坡排向雨水口,主副坡交线的定位是与两坡的坡度大小有关,根据两坡交线上的每一点不论在主坡或副坡上都等高的原理即可求出。设副坡的坡度为0.5%,主坡为2%,在副坡向长为L,主坡向长为a,则h=0.5%×L=2%×a,即a=L/4。同理可证明,两个坡度相等时,其交线成45°,即1:1;副坡是主坡的1/2时,其交线为 1:2;副坡为主坡的1/4时,其交线为 1:4,如此类推。
第三篇:幼儿园十度管理之坡度
幼儿园“十度”管理之“坡度”——园长多角色的合理互换是幼儿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名好园长,就是一所好幼儿园;一群好的园长,就会成就一项好的事业。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一位“好园长”的评价标准,似乎早已规范定格: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既是一位开拓进取的领导决策者,又是一名扎实务实的管理执行者。可在今天,在市场大潮强烈冲击中变幻莫测的今天,仅仅是一位“好园长”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幼儿园发展的需要。更多的时候,则是对“多角色”园长的把握,这些园长的潜在角色,已是不胜枚举。但它们都按照一定的“滑动”规律在左右与支撑着园长的管理水平,从“锐角——直角——钝角——平角”的变化,整个活动过程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坡度”,而在每个坡度上的园长,由于角色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工作方法不同,产生的作用与效果也就大不相同。
可见,园长多角色的合理互换,的确是幼儿园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论园长角色
1、何为“好园长”
我们知道,过去肯定一位园长能力的根基一般归功于与生俱来的天赋和人格。然而,按照这样的观点来看,有些园长天生就有魅力,有些园长天生就不具备魅力,而那些没有魅力的园长也永远无法获得魅力。这时的魅力给予这个“好园长”的光环是:具有展示现在、预言未来及拥有天赐灵感的能力。
今天,随着社会科学研究对幼儿教育影响的越来越大,我们看“好园长”的标准,更大程度上是看园长影响和鼓舞他人的个人能力,或者说园长对个性管理、给予人格需求以满足的能力水平。事实上,园长的魅力并不是个人展示的结果,而是那些心甘情愿的追随者们给园长的特殊知觉——一种确实不能脱离追随者的特质。因为在追随者认为,园长一贯的所作所为,始终对他们的观念、思维、价值取向、行为动机以及他们所处的情景状态有着密切的指导意义,因此追随者们毫不含糊的听从园长的指挥与调遣。如果追随者们认为领导的战略远见阐述配不上他们自己的远大抱负,他们就大可不能将园长视为一个有魅力的领导者。这恐怕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以下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讨论何为“好园长”和多角色园长互换的根本原因。说实话,我们的园长或许不在乎自己的身后有几个追随者、几个崇拜者,但我们应当在乎的是园长一呼百应、即令畅通的正当权利维护与管理推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那些愿意为幼教事业奉献毕生的人,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园长的多角色才能互换得有价值。否则,园长角色单一永远给予员工的是一张脸、一种感受,却永远也不能保护那些积极工作、有事业心的员工,更拥有不了事业上的同行者。
2、园长角色在变化中
园长,是这个崭新时代的教育管理者,也是新时代的弄潮儿。与时代共舞、与时代共沉浮,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关上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的管理做法,也一点点、一步步地被更新着,因为幼儿园自计划经济下的“教育福利”机构转向市场经济下的“教育服务”机构,教育功能未曾变化,但教育职能却有了质的不同。“教育福利”与“教育服务”对园长的角色要求也是截然不同的:在“教育福利”机构中,园长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引导着、参与者即可,而在“教育服务”机构中,园长角色除上述之
外,还应是一位统揽服务市场的经营者、处理社会关系的协调者、不断拓宽办园渠道的研究者、不断促进教师发展的培养者以及把握市场信息的筛选者等等。很多园长苦闷的说:“现在我们这些做园长的,真是太不容易了!”这就是因为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要求变了,我们的角色也就随之变了。
3、再论园长角色
在我们讨论了“好园长”与“园长角色在变化中”这样一些问题之后,我们不难看出:园长既像一位时髦的女性在游
览时装商店,选择尝试一种又一种的新思想、新款式、新感觉;又像一个老道的仓库保管员,试图翻箱倒柜,挖出“仓底”,寻求创造出对个人与团体所处环境下最新的时代替代方案。其实,我们在长时间的管理中,回顾总结了这样一种角色,还是比较贴切现代园长的真实身份的——反思性实践者。
反思性实践者,可说是对上述园长角色的综合概括。它既强调了园长角色的思想性,又强调了园长管理的策略性;它既单一的确立了园长亲临一线教育实践的身份,又综合概括了反思过程中多角色管理实践者的需求。
二、园长角色互换综述
1、园长角色的类别定位
相信每一位园长,都毋庸置疑的想成为一名“好园长”,或许下面的三种园长类型定位与分析会给予大家一点启发。
第一,传承型的园长。实践中强调等级制度、按规则办事、制定各类管理议定书,传承着优秀的传统管理文化,并且依靠官本体制的联动,强迫职工以下属身份做出反应,从而建立下级无条件服从上级的管理关系。这样的园长管理是有效的,但有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状态:
(1)在这个等级体制系统中,职工永远是服从管理的下属,没有发言权与参与权;
(2)在这种严格的管理规则下,园长是值得职工信任的,但园长却无法充分信任职工;
(3)在这种不平等的管理阶梯下,职工与园长的目标、利益是不相同的,因而园长必须时时有戒备之心,干得很累;
(4)在这里的等级等于专长,否则就没有权威性。因此,园长应时时事事比员工懂得多、来得快,永远不可能真正体验到管理中相互欣赏的乐趣;
(5)广大职工的发展,时常以外在绩效作为评价的重要尺码。
很显然,这样的园长管理,确实有它实际的控制作用与规范作用,但在这种环境下长期工作的老师,就会变成一名真正的“技师”——按规定办事,按条文行动,表现范围变得狭窄了,创造性也就受到禁锢了。
第二,人力资源型的园长。实践中尤其强调领导的个人风格,强调建构支持性和谐氛围和提高人际关系处理技能,并依靠广大员工心理上的联动,最终达到职工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从而激发创造激情。我们认为,在这样的园长管理中,或许会呈现出以下情形:
(1)职工与园长的目标、利益虽然不同,但彼此双方都跟对方进行着物物互换,互相给予着彼此想要的东西,从而得到一种宽慰;
(2)职工在拥有强烈的自我需要下,如果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则作为回报方式,他们会竭尽全力地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3)在愉快的人际氛围中,良好的同事关系使职工更容易协同工作,也更愿意与园长合作;
(4)为了获得广大职工的合作意识与责任感,园长在识别与处理职工的需要方面,必须是一位行家里手。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这种物物相换的情形下,容易产生付出与报酬的斤斤计较,如果长期不做重新协商,职工的热情也难以维持。
第三,团结型的园长。实践中特别强调思想意识、价值观与信念的构成,并依靠着道德的联动,使广大的教职工成为忠实的追随者与共创事业的同行者,从而达到形成不可抗拒的力量鼓舞职工奋发图强的管理效果。
在这样的管理中,园长的权威来源大多依靠道德价值观作为支撑。在“共好”的价值观统一下,他们相互负有责任与义务,他们将个人价值观与团队价值观相融合,将思想与理想相融合,从而形成团队的道德权威,这种道德权威转化在园长的管理中,便形成了幼儿园的一个道德共同体,并不时的影响着团体中的每个人。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样的管理下,将广大职工个人价值观统一到团体价值观中来,必是一个艰苦与漫长的过程。
实际上,我们很难用一种尺度来衡量或确定在这个时间段、在这样的环境中,园长应当是什么样的角色、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就是以上所述的三种类型的园长,也不能偏颇的理解为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而应强调,在什么样的情形下,什么样的角色更合适、更能获得好的效果。因为每一种类型的园长,都有“长”“短”之说,是不可孤立存在的。
2、园长多角色的互换
我们论述以上三种管理类型的园长,目的就是提醒我们园长自己:无论什么样的管理过程、什么样的管理类型,园长的多角色都融入其中,关键就是我们应怎样掌握这些角色转换的“度”。与其说以“锐角、直角、钝角、平角”来
形象掌握管理的坡度,倒不如说是对直接角色、求稳角色、中庸角色及游说角色的界定。
在直接角色中,他们的作用就像45º左右的锐角,尖锐犀利,毫无折中之说:作为决策者,园长掌握着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生杀大权,不可含糊;作为参与者,园长决定着
每次行动结果的失败与成功、沉沦与漂浮;作为研究者,园长又决定着办园层次的不断深入与研究价值的真实再现。
在求稳角色中,他们的作用就像90º的稳定直角,给予信任、给予希望:作为经营者,园长要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开拓市场,在稳定中求发展;作为服务者,园长要率领广大员工为孩子及家长们提供可靠诚信的教育服务,以求得在市场中稳操胜券的结果;作为培养者,园长要不断创造广大职工各自发展的平台,不断促进他们的专业化成长,以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壮大,确保每一个在园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在中庸角色中,他们的作用就像135º左右的钝角,成熟与宽容。在经历了尖锐复杂的环境后,在相对稳定发展之时,来一次不折不扣的“中庸之道”,也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作为筛选者,去伪存真、去石存金,在折合中保留着发展的真实力量;作为协调者,纵贯左左右右、上上下下的复杂与亲密关系,以获得“求大同、存小异”的管理结果。
在游说角色中,他们圆滑的程度,就像180º的平角,很容易让人们接纳,但在看似圆滑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棱角:作为演说家,园长要以超人的智慧与口才,诠释园长角色的真谛、折射出管理中的天机;作为心理咨询师,园长要遵循做人的原则,保持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换取职工愿意敞开心扉跟园长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园长听到更多想听到的声音,同时拥有更多的知心朋友。
在以上各类角色的简要论述中,没有轻重之分、前后之说,是对园长现实发展需求中多角色的综合阐述。我们清楚地知道,在实践操作中,这些角色并不是有规律性、按照园长的意愿来承担的,而更多的是每次对某一角色的需求来得都如此的“紧迫”与“突然”,甚至让园长们措手不及。或许,这就是“多角色”园长特有的挑战性魅力吧。
3.现代园长的几点管理睿智
园长角色的合理互换,需要有心和用心,更需要智慧与技巧。但无论互换的成功与否,管理的睿智是搭起通往成功的桥梁。
第一,敢于放权,必要时管理得越少越好;
第二,开设“点子公司”,让所有的职工都成为“公司”的主人;
第三,忽略容易把事情弄糟的细节,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第四,把沟通放在业余时间。对于一个园长来讲,其实没有业余时间,只有适合的方法;
第五,不要把“民意测验”看得太重,它会约束你的手脚;
第六,不要害怕“棘手”的问题,因为今天面对辛苦,明天就会感受快乐;
第七,不要让管理成为负担,而要成为一种人生的乐趣;
第八,积极鼓励大家都来感受做园长。他人成功,自己也成功。
园长的角色互换重要,知道在什么时间、扮演什么角色也重要,生活中、事业上,成功把握与扮演好每一个“坡度”上的角色更重要。试看,我们的园长们正在与时俱进中改变着自己,在改革探索中完善着自己,在艰苦的实践中砺练着自己„„“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其中的滋味,大概只有努力之后的园长们,才能真正体味得到,感受得深„
第四篇:管道安装坡度的规定
管道安装坡度的规定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可靠性特管道安装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未注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气、水同向流动的热水采暖管道和汽、水同向流动的蒸汽管道及凝结水管道,坡度应为3‰,不得小于2‰;
2、气、水逆向流动的热水采暖管道和汽、水逆向流动的蒸汽管道,坡度不应小于5‰;
3、散热器支管的坡度应为1%,坡向应利于排气和泄水。
4、当设计发生管道坡度和坡向漏标时,为方便施工操作和验收,本条文规定了散热器支管一般的坡向应利于排气和泄水、最小坡度为1%
检验方法:观察,水平尺、拉线、尺量检查。
第五篇:建筑方案设计深度的国家规范要求
建筑方案设计深度的国家规范要求
1.2.方案设计
2.1 一般要求
2.1.1 方案设计文件
(1)设计说明书,包括各专业设计说明以及投资估算等内容;对于涉及建筑节能设计的专业,其设计说明应有建筑节能设计专门内容;
(2)总平面图以及建筑设计图纸(若为城市区域供热或区域煤气调压站,应提供热能动力专业的设计图纸,具体见第2.3.3条);
(3)设计委托或设计合同中规定的透视图、鸟瞰图、模型等。
2.1.2 方案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
(1)封面: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2)扉页: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设计文件目录;
(4)设计说明书;
(5)设计图纸。
2.2 设计说明书
2.2.1 设计依据、设计要求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与工程设计有关的依据性文件的名称和文号,如选址及环境评价报告、用地红线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立项报告的批文、设计任务书或协议书等;
(2)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3)设计基础资料,如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地震基本烈度、区域位置等;
(4)简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项目设计的要求,如对总平面布置、环境协调、建筑风格等方面的要求。当城市规划等部门对建筑高度有限制时,应说明建筑物、构筑物的控制高度(包括最高和最低高度限值);
(5)简述建设单位委托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包括功能项目和设备设施的配套情况;
(6)工程规模(如总建筑面积、总投资、容纳人数等)、项目设计规模等级和设计标准(包括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建筑防火类别、耐火等级、装修标准等);
(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及各分项建筑面积(还要分别列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建筑面积)、建筑基底总面积、绿地总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泊位数(分室内、室外和地上、地下),以及主要建筑或核心建筑的层数、层高和总高度等项指标;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还应表述能反映工程规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住宅的套型、套数及每套的建筑面积、使用面积,旅馆建筑中的客房数和床位数,医院建筑中的门诊人次和病床数等指标;当工程项目(如城市居住区规划)另有相应的设计规范或标准时,技术经济指标应按其规定执行。
2.2.2 总平面设计说明。
(1)概述场地现状特点和周边环境情况及地质地貌特征,详尽阐述总体方案的构思意图和布局特点,以及在竖向设计、交通组织、防火设计、景观绿化、环境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2)说明关于一次规划、分期建设,以及原有建筑和古树名木保留、利用、改造(改建)方面的总体设想。
2.2.3 建筑设计说明。
(1)建筑方案的设计构思和特点;
(2)建筑群体和单体的空间处理、平面和竖向构成、立面造型和环境营造、环境分析(如日照、通风、采光)等;
(3)建筑的功能布局和各种出入口、垂直交通运输设施(包括楼梯、电梯、自动扶梯)的布置;
(4)建筑内部交通组织、防火和安全疏散设计;
(5)关于无障碍和智能化设计方面的简要说明;
(6)当建筑在声学、建筑防护、电磁波屏蔽以及人防地下室等方面有特殊要求时,应作相应说明;
(7)建筑节能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2)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分区;
3)概述建筑节能设计及围护结构节能措施。
2.2.4 结构设计说明。
(1)工程概况。
1)工程地点、工程分区、主要功能;
2)各单体(或分区)建筑的长、宽、高,地上与地下层数,各层层高,主要结构跨度,特殊结构及造型,工业厂房的吊车吨位等。(2)设计依据。
1)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2)自然条件:风荷载、雪荷载、抗震设防烈度等,有条件时简述工程地质概况;
3)建设单位提出的与结构有关的符合有关法规、标准的书面要求;
4)本专业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3)建筑分类等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人防地下室的抗力等级,有条件时说明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
(4)上部结构及地下室结构方案。
1)结构缝(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的设置;
2)上部及地下室结构选型概述,上部及地下室结构布置说明(必要时附简图或结构方案比选);
3)阐述设计中拟采用的新结构、新材料及新工艺等;简要说明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分析方法(必要时说明拟采用的进行结构分析的软件名称)及构造措施或试验方法;
4)特殊结构宜进行方案可行性论述。
(5)基础方案。有条件时阐述基础选型及持力层,必要时说明对相邻既有建筑物的影响等。
(6)主要结构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种类、钢绞线或高强钢丝种类、钢材牌号、砌体材料、其他特殊材料或产品(如成品拉索、铸钢件、成品支座、阻尼器等)的说明等。
(7)需要特别说明的其他问题。如是否需进行风洞试验、振动台试验、节点试验等。对需要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或其他需要进行专项论证的项目应明确说明。
2.2.5 建筑电气设计说明。
(1)工程概况。
(2)本工程拟设置的建筑电气系统。
(3)变、配、发电系统;
1)负荷级别以及总负荷估算容量;
2)电源,城市电网提供电源的电压等级、回路数、容量;
3)拟设置的变、配、发电站数量和位置;
4)确定自备应急电源的型式、电压等级、容量。
(4)其他建筑电气系统对城市公用事业的需求。
(5)建筑电气节能措施。
2.2.6 给水排水设计说明。
(1)给水。
1)水源情况简述(包括自备水源及市政给水管网);
2)用水量及耗热量估算:总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最大时用水量),热水供应设计小时耗热量和设计小时热水量,消防用水量(用水量标准、一次灭火用水量);
3)给水系统:简述系统供水方式;
4)消防系统:简述消防系统种类、供水方式;
5)热水系统:简述热源、供应范围及系统供应方式;
6)中水系统:简述设计依据、处理水量及处理方法;
7)循环冷却水:重复用水及采取的其他节水、节能减排措施;
8)饮用净水系统:简述设计依据、处理方法等。
(2)排水。
1)排水体制(室内污、废水的排水合流或分流,室外生活排水和雨水的合流或分流),污、废水及雨水的排放出路;
2)估算污、废水排水量,雨水量及重现期参数等;
3)排水系统说明及综合利用;
4)污、废水的处理方法。
(3)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2.2.7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说明。
(1)工程概况及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范围;
(2)采暖、空气调节的室内设计参数及设计标准;
(3)冷、热负荷的估算数据;
(4)采暖热源的选择及其参数;
(5)空气调节的冷源、热源选择及其参数;
(6)采暖、空气调节的系统形式,简述控制方式;
(7)通风系统简述;
(8)防排烟系统及暖通空调系统的防火措施简述;
(9)节能设计要点;
(10)废气排放处理和降噪、减振等环保措施;
(11)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2.2.8 热能动力设计说明。
(1)供热。
1)简述热源概况及供热范围;
2)锅炉房及场区面积、区域供热时换热站的面积;
3)供热负荷估算;
4)供热方式及供热参数;
5)热力管道的布置及敷设方式;
6)水源、水质、水压要求。
(2)燃料供应。
1)燃料来源、种类及性能要求;
2)燃料供应范围;
3)燃料消耗量估算;
4)燃料供应方式;
5)废气排放、灰渣储存及运输方式。
(3)其他动力站房。
1)站房内容、性质;
2)站房的面积及位置;
3)简述工艺系统形式;
4)用量估算。
(4)节能、环保、消防及安全措施。
2.2.9 投资估算文件一般由编制说明、总投资估算表、单项工程综合估算表等内容组成。
(1)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2)编制方法;
3)编制范围(包括和不包括的工程项目与费用);
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其他必要说明的问题。
(2)总投资估算表。由工程费用、其他费用、预备费(包括基本预备费、价差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铺底流动资金、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组成。
其他费用、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铺底流动资金、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编制内容可参照第3.10节有关概算文件的规定。
(3)单项工程综合估算表。由各单位工程的建筑工程、装饰工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室外工程等专业的工程费用估算内容组成。
编制内容可参照第3.10节和第4.9节有关建筑工程概、预算文件的规定。
2.3 设计图纸
2.3.1 总平面设计图纸。
(1)场地的区域位置;
(2)场地的范围(用地和建筑物各角点的坐标或定位尺寸);
(3)场地内及四邻环境的反映(四邻原有及规划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用地性质或建筑性质、层数等,场地内需保留的建筑物、构筑物、古树名木、历史文化遗存、现有地形与标高、水体、不良地质情况等);
(4)场地内拟建道路、停车场、广场、绿地及建筑物的布置,并表示出主要建筑物与各类控制线(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线等)、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及建筑物总尺寸,基地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叉口之间的距离;
(5)拟建主要建筑物的名称、出人口位置、层数、建筑高度、设计标高,以及地形复杂时主要道路、广场的控制标高;
(6)指北针或风玫瑰图、比例;
(7)根据需要绘制下列反映方案特性的分析图:功能分区、空间组合及景观分析、交通分析(人流及车流的组织、停车场的布置及停车泊位数量等)、消防分析、地形分析、绿地布置、日照分析、分期建设等。
2.3.2 建筑设计图纸。
(1)平面图。
1)平面的总尺寸、开间、进深尺寸及结构受力体系中的柱网、承重墙位置和尺寸(也可用比例尺表示);
2)各主要使用房间的名称;
3)各楼层地面标高、屋面标高;
4)室内停车库的停车位和行车线路;
5)底层平面图应标明剖切线位置和编号,并应标示指北针;
6)必要时绘制主要用房的放大平面和室内布置;
7)图纸名称、比例或比例尺。
(2)立面图。
1)体现建筑造型的特点,选择绘制一、二个有代表性的立面;
2)各主要部位和最高点的标高或主体建筑的总高度;
3)当与相邻建筑(或原有建筑)有直接关系时,应绘制相邻或原有建筑的局部立面图;
4)图纸名称、比例或比例尺。
(3)剖面图。
1)剖面应剖在高度和层数不同、空间关系比较复杂的部位;
2)各层标高及室外地面标高,建筑的总高度;
3)若遇有高度控制时,还应标明最高点的标高;
4)剖面编号、比例或比例尺。
2.3.3 热能动力设计图纸(当项目为城市区域供热或区域燃气调压站时提供)。
(1)主要设备平面布置图及主要设备表;
(2)工艺系统流程图;
(3)工艺管网平面布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