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与体会
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与体会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后“探究性学习”将成为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学习水平会大大提高,教师则由以前的主角,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评估者。
关键词: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的改变。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通过化学新课改的学习我认识到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由以前的权威,主角变成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评估者,探究性学习将成为新课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下面谈谈我对探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和体会。
探究性学习为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机会的课程。在探究性学习课程中,学生根据现有知识探根溯源(发现,提出新的问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涉猎最新的前沿知识,解决实际当中新的问题。这样使得学生实现了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和两个“转化”:即(1)由实践(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学生真知“转化”为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时,教师主要起组织、指导、促进和评估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影视资料,调查研究、上网下载、查看阅读资料等,寻求广泛的新知识,以解决自己探究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一、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探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与一般的学科教学作相比,它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探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
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寻求知识的体验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态度,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乐于探究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最终得出结论,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综合应用能力。
2、学会交流与合作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一个人要能在现代社会上立足就必须有一定的协作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空间,学生要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团结协作的精神,学会交流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
3、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这种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并且形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努力探索的顽强毅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内外的实施
目前在我们生活中化学物质、化工产品无处不在,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化学污染,这就为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而教材的一些化学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和严密性存在的疑问和争议,化学课堂的有限性就为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共了必要性。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开设探究性学习,应分为课堂探究性学习和课外探究性学习两种。
(一)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个探究活动就是“提出(发现)问题---探究活动---收集证据---科学抽象---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先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的心里制造悬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例如:在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否有氧气产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每个实验桌上给出了火柴、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普通试管、集气瓶、U型管、橡皮管、橡皮塞、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酒精灯、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小竹签……等仪器。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选取上述某些仪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仪器,设计出几组装置来验证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为氧气(没有准备仪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装置图)。其他同学选出认为最理想的装置是哪组装置,或者再设计出认为更好的检验方法。此问题情境一出,各组同学个个跃跃欲试,大胆思维、讨论比划、尝试,力图设计多组装置,力求自己设计的装置有所创新。正所谓有思则明,明则通,通能应变。同学们会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出许多组装置,老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对已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2、在课堂上留一些疑惑让学生回去探究去。例一:在学习酸雨的概念后请同学们回去后查阅资料然,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测定本市的雨水是否为酸雨,上网查询全国的酸雨污染情况现状如何,下节课在实验室里已检验本市的雨水是否为酸雨。这样,学生们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又好奇地带着问题出了课堂。例二:高一化学中讲到“环境保护”方面问题的时候就不用像以前那样只是把环境污染方面该记的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学生提供多个关于环保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做成课件,在课堂上给大家展示,看看哪个组做得最好,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结果我惊奇地发现学生都能做得不错,所要了解的知识基本不漏,可见学生是完全有能力的。
3、满足学生探究的愿望。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出验证自己结论的实验方案,学校有条件的话提供场所给学生完成实验验证。例:学生在做习题的时候发现生鸡蛋放到稀盐酸中现象不同于平常放到水中的情景,他就想亲自做一次,我同意了,实验室给他提供盐酸和仪器,结果他生的熟的蛋都拿来了,实验后也找出了现象的本质。从此他也更加喜欢学化学。
(二)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包括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指导学生查找、收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拟定相关的验证实验,指导学生写总结论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等。
1、指导确定探究性学习课题
拟定探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化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身边的生活和生产实际,而且还一定要接近学生知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可行性。探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涉及化学知识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化学角度对些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开平市的一些厂家怎样进行合理的管理,做到发展生产的同时又能保护好环境,是中学生所应关注的、我们把这个观点告诉学生后。就有不少同学申报了“开平城区大气污染的调查”、“如何保护潭江水源”、“酸雨的形成”等相关课题。
2、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进行指导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探究性学习,着重点是改变以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解决问题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学习方式。但高中生对于怎样从事课题研究,怎样查找和整理资料,怎样撰写总结等等,都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是主角,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而教师则起着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3、科学地评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结果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离开了课堂,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进行学习,由个体学习转向了团体合作探究学习;由学习单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了利用综合的学科知识去研究实际问题的学习。因此对这种学习的评价不应只是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学科知识的运用深度与广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协作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学生有了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怎样的变化。要充分尊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成绩评定可从学生活动记录、活动出勤、收集整理的资料、总结报告、成果展示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评定。
以上是我对探究性学习的一些体会和心得,许多不成熟之处,还请同行指出。
参考文献(1)唐力,文庆城主编。《现代中学化学优化教学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文庆城着。《化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第二篇: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实施与优化(写写帮推荐)
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实施与优化
小榄中学潘新水
摘要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还需进行不断尝试和总结,从而达到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探究性教学目的。
关键词 高中 生物教学 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学科课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生物学课程是一门实验性科学,也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探究性。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中,由于过于重视知识点的教学而忽略了知识的生长过程,没有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要将探究性学习融入在整个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研究,不断尝试与总结,在较短的时间内转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方式,以达到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探究性教学目的。
一、探究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作为教育范畴中的探究性学习,应注重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师的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使学生从自发的、盲目的、无序的、无规律的、零散的行为发展到有目的、有序的、有规律的、合理的行为,从感性的探究逐步发展为理性的探究。然而目前的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1、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不够重视,认为只要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书本知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都是可行的。认为探究式教学的价值就是让学生通过比接受式教学更好的方式去掌握知识,没能理解探究式教学有着比获得知识更丰富的意义。
2、探究式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高水平的科学素养和探究教学技能,由于一些教师自身探究教学能力的限制,使探究教学过程力不从心,没能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使现实的探究教学只有表面形式。
二、提高探究式教学技能
一方面,教师要从根本上理解探究教学相关理论,坚定教育信念,不断地将探究教育信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自身的探究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提高探究教学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要有研究意识,应改变原有思维模式,以研究者的身份去介入课堂教学,研究出适合本校教学环境、学生学情的校本探究教学模式。这样不仅能够锻炼教师自身的探究式教学能力,而且还能丰富探究式教学理论。
三、在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
实验教学是搞好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关键。现在的高中生物学实验,基本上以学生被动式验证性地完成整个试验过程,对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上会受到限制。高中学生有一定实验技能,实验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大有必要。让学生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生物学实验主题,根据多种思路和方案自行设计、组织和展开实验,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生物学实验技能得到显著提高,还可以进一步掌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探究主动学习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1、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通过掌握规定的知识,采用规定的步骤和方法来培养预先设定的能力,实现预定的目标,这种标准化统一性的规定,既不能满足存在多样化差异的所有学生的需要,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以往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课前由教师准备好,实验过程是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这种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教师在完成了精讲示范后,只就实验要达到的目的、注意事项加以强调,实验材料、方法、过程等具体事项可以由学生支配。限制少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如在渗透作用实验中,半透膜的材料由学生提前准备,课本上用的是动物膀胱膜。在获得膀胱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想到用鸡蛋膜,玻璃纸或鱼鳔等,然后把这些材料找来逐个试验,探究哪种是较为理想的实验材料。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比书本上更生动、细致的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性思维等多种能力,又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
2、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过程
生物科学发展史中有许多诸如孟德尔遗传规律、生长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等典型的科学探究范例。通过典型事例给学生剖析科学探究的规范过程,呈现知识产生的过程,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在讲授生长素的发现与作用时,先向学生介绍达尔文进行的胚芽鞘向光性实验,丹麦的鲍森切取燕麦胚芽鞘尖端的实验,荷兰的温特证明胚芽鞘尖端能产生某种物质的实验,然后共同探讨学生设计的实验的可行性,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再与科学家们所设计的实验进行对照,深入分析科学家运用极其精巧简单的手段解决重大的生物学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在了解科学家探究的规范过程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创造性思维。
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性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最适宜的课内外学习条件,并在方法层次上去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容及内在联系。以学生为本,教师为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自主参与。
1、引导学生参与,提高自学能力
良好的参与兴趣固然可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有效并转化为学力,关键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注重善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除了指导学生读书、预习、看书、提问外,还要指导学生领悟每堂生物课的教学目标,学会区分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观点,学会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去分析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自学的能力。
2、营造融洽环境,师生情感同步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会对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发生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权利与机会,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及其见解,包括错的意见。只有这样,师生情感同步,才能促成教与学的同步,形成一种富有课堂情趣,思维活跃,高质量、高效益的教学。
3、合理把握时机,培养问题意识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通常以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新旧知识更新和衔接处以及生产生活实践中可能发现的地方做出提问,问题要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思维容量。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每一个问题,因此提问时选择适当的提问对象,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发言、讨论中,这样不仅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有所获。
五、结语
探究式教学的出现,对于教学活动尤其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积极适当的选用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实践,有更多的时间发展特长和爱好,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苏明学 张素梅 试论生物学主体教学的基本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02(12)
韩运芳 探究性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论坛2004(3)
第三篇: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
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案例
探究性学习是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型模式。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体验学做科学的过程。
案例一:一类有机物燃烧计算题型解法的探究
题1 某有机物的蒸气完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反应消耗的O2和生成的CO2均为原有机物蒸气体积的2倍(同温同压)。该有机物的分子式___________,它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解法探究:由原子守恒可知:1mol有机物+2molO2→2molCO2+?H2O 所以1mol有机物中必含2摩C,又由于CO2中的氧原子数量与供氧相等,则说明有机物中H元素燃烧时不耗O2,所以分子通式可写为:C2(H2O)X,讨论X的值,再结合中学阶段以学过的几类有机物,所以该有机物分子式为C2H4O2,结构简式为:CH3COOH或HCOOCH3
探究演变:
题2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2为2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2,(同温同压下)则该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3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2为1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2,(同温同压下)则该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4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2为3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2,(同温同压下)则该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5 某含C、H、O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2与生成CO2的体积之比为3:4,则这些有机物中,式量最小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某两种C原子数相同的上述有机物,若它们的式量分别为a和b(a<b)则b-a必定为________(数字)的整数倍。
解法探究:
题2:没有确切的体积值,则可先假定为1体积有机物,则同第一题,得出分子通式为C2(H2O)X,再讨论:若2体积时则为C1(H2O)X,0.5体积时为C4(H2O)X,若为任意体积时则为Cn(H2O)m,此为任意通式。结果可为:甲醛CH2O、乙酸C2H4O2、甲酸甲酯C2H4O2。
题3:耗O2为1体积时,1mol有机物+1molO2→2molCO2+?H2O 由原子守恒知有机物中含2摩C,生成物CO2中含4摩O原子,而供氧为2摩O原子,说明1摩有机物中有2摩O原子,所以分子通式可写为C2O2(H2O)m,再推广为任意体积的有机物,则通式为(CO)n(H2O)m
题4:耗O2为3体积时,1mol有机物+3molO2→2molCO2+?molH2O 由原子守恒知有机物中含2摩C,生成物CO2中含4摩O原子,而供氧为6摩O原子,说明1摩有机物中有4摩H原子燃烧时耗2摩O原子,所以分子通式为C2H4(H2O)m,推广为任意体积,则为(CH2)n(H2O)m
题5: 耗O2与生成CO2的体积比为3:4,分析时按3体积O2与4体积CO2即可,写为 1摩有机物+3摩O2→4CO2+?H2O 同理得通式为C4O2(H2O)m 再推广为任意体积的分子通式为(C2O)n(H2O)m。所以答案为:(1)C2H2O2 乙二醛(2)18 探究成果总结:
(1)若有确定的体积时,则按确定体积推通式;
(2)若无确定的体积时,则先按1体积有机物推通式,再推广为任意体积的分子通式。规律总结:此类题以生成CO2与给定耗O2关系,则以C为准进行推断讨论,结论为:(1)当耗O2:生成CO2=1:1时,分子通式为Cn(H2O)m
(2)当耗O2:生成CO2<1:1时,分子通式为(CaOb)n(H2O)m(a、b为最简整数)。(3)当耗O2:生成CO2>1:1时,分子通式为(CaHb)n(H2O)m(a、b为最简整数)。
探究成果变式发散:若题目中给定为耗O2与生成H2O时,则以H原子为准进行讨论,通式在Hn(CO2)m的基础上变化。
通过以上过程的探究,给学生的启迪是对问题要进行探究发现,追本求源,发现本质,再度创新。长期训练学生不盲从于书本,老师和权威,敢于超越常规,敢于想象,对同一个问题多层次、多角度、全方面地探究,学生的创新火花才能被不断地激发出来,学生才能“自主创新、学会探究性学习、学会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学习方法,其目标: 1.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特别强调自主参与。2.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四篇:化学实验中的探究性学习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中的探究性学习
内容摘要:
化学实验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亮点。将“探究性学习”切入其中,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严设的治学方法.探究的基本规律是:自己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重建知识→能力形成。关键词:参与 问题意识 实验探究 体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一直是化学研究的手段,更是化学教学的亮点和重点。坚持以实验为切入点,进行教改尝试,始终把握最新的化学教学脉搏,希望找到一条能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的现代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恰似一缕春风,给呆板的传统教学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也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探究,使学习的全过程充满无限乐趣和动力。下面是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坚定不移储运探究意识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①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②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学会分享和合作;⑤培养科学的态度和道德;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强调“获得探究的体验”。从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要想它能顺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务必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1. 养成质疑的好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把严密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日常教学能够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便全面发挥各种感官作用。如讲“分子的运动”之后,留这样一次作业:收集你周围各种装液体的瓶子,比较分析其共同点,并用所学知识解释之。学生一周之内收集到酒瓶、药瓶甚至酱油瓶、醋瓶、指甲油瓶、香水瓶等。学生比较它们的材质、形状、颜色后发现,瓶口都细小。开辟“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了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这些活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开放性;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由每一个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体指向,真正由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探究化学的内在需要。1. 营造化学探究的多变场景
化学的实验探究本身具有较强的层次性:提出问题→假设→研究探索→结论→知识重建→能力形成,教师在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让学生先到实验室做实验,这完全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运用学科知识。“探究性学习”的综合性,体现在与生物、物理、计算机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上,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去完整地认识整体的客观世界。在安全、可行的原则下,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如设计区分食盐水和酒精溶液的实验方案,可以利用密度、气味、沸点、导电性、挥发性、可燃性来区分,也可以根据AgNO3等试剂对溶液的特殊反应现象来区分,还可以根据生物细胞对溶液反应等去设计。实验创新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思维方法,同时又能促进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进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二、摸索探究方法──千方百计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讨论为途径,实验探索为形式,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1.自学探究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前布置有梯度的内容,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确所研究内容的知识背景、研究目标以及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书本、读图、读网络的同时,感知问题、感悟知识,接受探究氛围的熏陶。学生在课前充分的自学准备,无疑像一针强心剂,既能打动学生心灵,又方便形成统一的课堂气氛,使学中有探,探中有学。2.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学探究基础上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即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多则班级全体参加,少则几个人,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充分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当“铁钉生锈”实验成果拿到学校交流时,学生互相交换自己或小组的心得体会,甚至有学生用了一根刷了油漆的钉子半浸在水中作对比实验。又如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时,学生将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装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反应后氢氧化钠溶液进入试管,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带来了活的知识,这和以往生硬的记忆相比,的确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今的学生思维活跃,想法大胆且有创新,除了可以互相交流,还完全可以与教师作平等的交流与合作,时时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学术小成果。2. 实验探究
为了巩固探究意识或检验探究效果,学生一直把实验探究作为自己的最爱。因为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对反应条件的控制,对反应机理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程序类似科学研究的程序:发现并明确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资料→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交流。经过“提高实验基本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到知识”几个步骤,逐步达到质的飞跃。在此过程要求教师实行全程跟踪指导,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给予个性化指导。做到点到为止,切不可越俎代庖,应该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有学生学完《空气》之后,联想到家里的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外壳容易生锈,自家的墙壁也容易起皮、发泡,问老师是否与空气污染有关。我在“十一”长假期间给他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的作业。他首先调查了周边工厂,得知这些工厂以烧锅炉提供蒸汽,他的推测是煤里可能含有超标的硫,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待亲自到堆放煤的地方一看,发现
煤周围的地和墙的边缘都被浸染上了一圈淡淡的黄褐色,基本验证了他的猜想。学生开始运用自学、讨论和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实验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验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化学学科的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总之,实验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
三、反思探究过程──回味深长
实验探究,最看重过程,属于教与学中最纯粹最美好的一部分,它诠释了梦想、勇气与探险精神,也意味着新奇、执着和成功。1.学习方法的实质转变
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克服了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在探究性“五小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小设计、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培养了归纳内化知识的能力,放手让干部管理试卷、考试成绩,甚至答案也是学生自己讨论的结果。加之化学学科活动设计成“化学与社会”讲座的形式,安排了“控制食品的化学污染”、“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无氟冰箱与环境”、“保鲜与化学”、“纳米材料”等热门专题,对提高学生的化学激情,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2.价值观的明显提升
探究实验既能帮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理论,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实验探究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于“异想天开”中主动实验,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了学习潜能,获得了成就感,培养了自尊心。讲氧气时,有少数学生呼吸到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得到的氧气,发现有明显的异味,这样很容易争论得知集气瓶中不是纯净的氧气,自然会去探索这个热分解反应的副反应,不再是只注意反应的某一局部,而从事物的全局来考虑,培养起敏锐的洞察力和全局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探究性学习”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促进思想情感交流,也蛇田虽了友情,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高层次的情感目标。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法展现化学知识,学生也应该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在不断积累经验,改变经验、重现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自我,充实自我。在实际操作中,要在化学教学中普遍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尚有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学生固有的学习习惯阻碍了探究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预先花大力气引导学生顺利走上探究之路;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也有毕业和升学考试的压力。探究性学习的倡导者萨奇曼认为,只要有一个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焦点,学生享有探究的自由,还有一个容易引起反应的丰富的环境,学生都能开展探究活动。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努力成为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和引导者,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使自己也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一分子,做好先行者和实践者。参考文献
1、人教社网站《教育理论与实践》
2、《上海教育》2001年17期
第五篇: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之浅见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本着“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和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校的语言教研组对“探究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研成果。下面谈一谈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善于引导,强化探究的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从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探究,创新意识。
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我们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让学生划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小燕子为什么春天才来?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一下小燕子时常飞在麦田上,对庄稼有啥益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学习《燕子》这一课所得到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经验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利于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认知结构。通过这样的训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了探究的意识。
二、巧妙设疑,激发探究的兴趣
疑是一切发现和探究的基础,学生质疑是他们创造灵感的催化剂。新课改革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真正把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放到重要地位。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但能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起到帮助,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思考,乐于探究和讨论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1、设置的问题具有阶梯性。手指头有长短之分,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及认知能力也因人而异,参差不齐。因此,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做到难易适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学生乐于探究和讨论。如小学语文专家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惊弓之鸟》这课时,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张弓,让学生指出哪是“弦”接着又画了一支箭,这样有了弓,箭就能射鸟了。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赢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够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名家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具有鲜明的阶梯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引入新课,感知了课文大意,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在语文教学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教学古词《忆江南》时,我特意设置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春天对大家来说都很熟悉。一提到春天,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春暖花开,万木吐绿的景象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赞美过春天,描绘过春天,大家能回忆一下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来吗?霎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优美名句勾起了同学们对《忆江南》的相关问题深入思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建构模式,培养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渐渐走入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应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强化探究意识,激发探究兴趣为基础,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主动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自读感悟,生发问题。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和文本“交流“,在此基础上说出课文的精彩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有些课文在这一步骤前,可以加上”挑战式探索尝试“这一环节。如:下一课要学〈桂林山水〉,在此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描绘一下自己家乡的山和水,看看自己家乡的山水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文中的山水秀丽。经过尝试再去学习课文,自然就更容易体会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内涵。
2、分组品读,相互释疑。把自己的成果让别人分享,用有价值的“难题”挑战一下别人,通过给别人释疑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这是每一个学生怦然心动的,在分组活动中,局部“成果”巩固了,一些落差不大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的。
3、全班会战,再掀高潮。在教师的点拔下,各组代表提交成果和困惑,对于成果,教师要通过让“发现者”上台发布、领读、表演等多种有效方法,让全班学生受益。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探究。而对于那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应通过异组讨论、切磋或通过教师引导去深入探究。如在学习文言文《矛与盾》时,先让小组中感悟能力强的学生,即“发现者”到讲台上说出文言文的在大意,并用简单的道具表演一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全体学生领悟了课文大意。最后由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笑话?能举例说明一下吗?经常做这些拓展的练习,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