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府办〔2007〕77号 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03:2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粤府办〔2007〕77号 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粤府办〔2007〕77号 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

第一篇:粤府办〔2007〕77号 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

粤府办„2007‟77号

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广东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广东省清洁生产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清洁生产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广东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00号)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广东省清洁生产还没有在企业中得到广泛推行,全社会对清洁生产理念尚未形成共识。随着广东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成为制约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遏制污染,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是进一步促进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广东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广东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把清洁生产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从健全法规、制度创新、结构调整、科技进步、规范管理、激励措施、宣传培训等方面全方位加大清洁生产工作力度,促进企业、工业园区和社会等层面全面实施清洁生

产,逐步形成政府指导推动、企业自主实施、行业协会参与、社会舆论监督的运作机制,开创广东省清洁生产发展新路子,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实现广东省万元GDP能耗(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比2005年下降16%,万元GDP的取水量下降到200吨,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68%;全省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5%.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力争广东省清洁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进一步加强清洁生产组织管理、生产标准、科技支撑、宣传培训、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建设,推进清洁生产从试点阶段向普及阶段转变,从工业领域向社会多领域转变,从企业层面向行业园区层面转变,推动清洁生产在全社会的广泛实施。

具体目标:到2010年,全省公布表彰300家清洁生产先进企业,依法对500家重点污染企业以及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列入省“双千节能行动”的重点耗能企业、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在经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中,选取15个基础较好的园区作为清洁生产示范园区;整合行业清洁生产技术,重点抓好广东省重污染行业技术攻关和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研发、推广100项以上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产品;在农业、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服务业等领域选择示范点作为清洁生产示范单位,在社会各个领域推进清洁生产工作。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清洁生产审核与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监管相结合,突出企业节能成效,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2.坚持清洁生产审核与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总量控制相结合,突出企业减污成效,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

3.坚持清洁生产工作与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相结合;

4.坚持清洁生产工作与各类园区的规划建设相结合,使清洁生产理念贯穿到园区规划、建设、运作的全过程中;

5.坚持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与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相结合;

6.坚持分类指导,对清洁生产企业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三、主要任务

(一)制订规划,建立健全清洁生产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

1.制订清洁生产规划。省经贸委要会同省科技厅、环保局等部门研究编制广东省清洁生产总体规划。各地也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订本地区清洁生产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清

洁生产规划内容应包括:污染状况分析,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内容、主要措施和进度安排,实施清洁生产的重点企业名单,以及清洁生产重点项目等。

2.制订完善清洁生产法规政策。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法规政策体系,抓紧研究制订广东省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实施细则,规范清洁生产企业审核验收和技术依托单位管理等有关工作。

3.建立清洁生产标准体系。组织编制广东省清洁生产指南、技术手册。参照国家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清洁生产行业技术标准,对目前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研究编制广东省清洁生产地方标准。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清洁生产技术进步。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技术产业。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能耗项目,对企业搬迁改造实行严格的能耗准入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公布的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进一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企业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综合竞争力。

2.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充分发挥在相关行业的示范作用。“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强汽车、冶金、重化工、装备、印染、水泥、电镀、造纸、建材、电子等重点行业的绿色关键技术与工艺研究和技术开发。

3.推广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继续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联合,针对行业清洁生产中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创新,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4.探索开展清洁生产的新路子。鼓励和支持服务性企业以能源合同管理等模式参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进清洁生产新机制、新模式,推动生产性企业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更新换代,加快技术进步,创建更多的清洁生产企业。

(三)不断加强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建设,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1.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技术依托单位的技术服务作用。在推进广东省清洁生产以及清洁发展机制(CDM)工作中,充分发挥节能环保等产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等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的技术服务作用,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开发与推广、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提供服务。

2.加强清洁生产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专职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人员技术素质,培育一支行业覆盖面广、专业技术扎实的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咨询服务队伍;建立清洁生产专家库,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优选清洁生产技术提供专家咨询和技

术服务;规范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市场,确保清洁生产审核有序开展。提高清洁生产审核对企业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促进作用。

(四)构建宣传培训网络体系和长效机制。

1.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清洁生产理念。充分利用“广东省清洁生产网”平台,积极宣传清洁生产理念,建立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数据库,为企业提供网上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及时公布各类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信息。构建清洁生产技术网络交流平台,宣传清洁生产典型及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以节能宣传周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宣传活动。

2.广泛开展清洁生产培训。编印清洁生产指南、培训教材等相关资料;制订培训计划,开展清洁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的培训,全面普及清洁生产知识;依靠清洁生产网络,建立普及性、长期性、开放性的培训体系;对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科研院所的相关技术人员开展能源统计、能源审计、CDM等知识和技能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指导协调,统筹推进清洁生产工作。

1.完善清洁生产联席会议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由省经贸委、科技厅、环保局组成的清洁生产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省经贸委负责组织、协调全省清洁生产工作,草拟清洁生产相关法规规章,研究制订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体系、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牵头组织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组织召开清洁生产联席会议。省科技厅负责指导、支持清洁生产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工作。省环保局根据污染源环保监督管理的需要,负责牵头组织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并按有关规定对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的企业进行公布。各地级以上市要参照省的做法,建立相应的清洁生产工作协调机制。

2.实行清洁生产企业分级管理。省经贸委重点负责推进广东省“双千节能行动”的重点耗能企业、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各地级以上市经贸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3.进一步加强清洁生产规划和督查工作。各地级以上市经贸部门每年年底前向省经贸委报送本地年度清洁生产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清洁生产工作计划,同时报送下一年度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计划数。省经贸委在各地清洁生产工作计划基础上,于每年年初下达全省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年度计划安排,并据此对各地和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组织专家对通过各地级以上市审查的企业进行现场验收。各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每年年底前要将本单位开展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工作的年度情况报送省经贸委。

(二)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指导推动,积极培植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企业。

1.发挥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开展清洁生产的主体。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清洁生产工作,真正把实施清洁生产作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加强对清洁生产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将清洁生产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明确清洁生产目标,根据企业自身条件研究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认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方案。

2.加强政府对清洁生产的指导推动作用。坚持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与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列入省“双千节能行动”的重点耗能企业、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争取成为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列入省“双千节能行动”的重点耗能企业、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在制订节能规划、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中应包含清洁生产内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要在两年内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对于污染物排放超标超总量的污染严重企业、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严格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根据《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由相关部门予以公布并监督实施。

(三)完善清洁生产各项激励政策。

1.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确定的鼓励措施,结合广东省实际,调整优化现有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发展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方向和结构,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予以支持。在省级挖潜改造资金中优先支持能源资源节约、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对清洁生产企业予以补助。在省级财政支持的技术改造及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项目中属于清洁生产企业的,给予相应加分。省科技厅设立“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重大专项,每年安排经费给予重点支持。同时,支持并认定100家企业成为“清洁生产科技创新示范企业”。鼓励开展清洁生产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

各地级以上市在实施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制订本地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时,应制订具体办法督促和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对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单位在相关项目审批、核准时予以适当倾斜。

2.落实清洁生产奖惩措施。企业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效果显著,达到清洁生产企业标准的,由企业申请并经省有关部门组织审核验收通过的予以公布;成绩突出的,按规定授予“广东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对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和在清洁生产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单位,省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制订相应的奖惩措施。对未完成省下达的清洁生产任务的地区和企业,予以通报批评。

3.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国家规定的有关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同时要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积极研究相关配套扶持措施。对符合条件的清洁生产项目优先推荐为国家节能、环保重点项目,争取国债支持。从广东省实际出发,将清洁生产有关要求与排污许可证的核发相结合,并将清洁生产有关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中。

4.推进清洁生产企业产品标识工作。省经贸委要会同省质监局等部门抓紧研究制订清洁生产企业产品标识管理办法,对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可使用清洁生产企业产品标识;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和招标要优先考虑清洁生产企业标识产品;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清洁生产企业产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九月十七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清洁生产 意见

第二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粤府办〔20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7〕77号 【发布日期】2007-09-17 【生效日期】2007-09-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

(粤府办〔2007〕77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广东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广东省清洁生产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清洁生产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广东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00号)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广东省清洁生产还没有在企业中得到广泛推行,全社会对清洁生产理念尚未形成共识。随着广东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成为制约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遏制污染,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是进一步促进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广东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广东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把清洁生产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从健全法规、制度创新、结构调整、科技进步、规范管理、激励措施、宣传培训等方面全方位加大清洁生产工作力度,促进企业、工业园区和社会等层面全面实施清洁生产,逐步形成政府指导推动、企业自主实施、行业协会参与、社会舆论监督的运作机制,开创广东省清洁生产发展新路子,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实现广东省万元GDP能耗(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比2005年下降16%,万元GDP的取水量下降到200吨,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68%;全省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5%.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力争广东省清洁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进一步加强清洁生产组织管理、生产标准、科技支撑、宣传培训、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建设,推进清洁生产从试点阶段向普及阶段转变,从工业领域向社会多领域转变,从企业层面向行业园区层面转变,推动清洁生产在全社会的广泛实施。

具体目标:到2010年,全省公布表彰300家清洁生产先进企业,依法对500家重点污染企业以及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列入省“双千节能行动”的重点耗能企业、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在经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中,选取15个基础较好的园区作为清洁生产示范园区;整合行业清洁生产技术,重点抓好广东省重污染行业技术攻关和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研发、推广100项以上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产品;在农业、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服务业等领域选择示范点作为清洁生产示范单位,在社会各个领域推进清洁生产工作。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清洁生产审核与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监管相结合,突出企业节能成效,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2.?坚持清洁生产审核与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总量控制相结合,突出企业减污成效,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

3.?坚持清洁生产工作与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相结合;

4.?坚持清洁生产工作与各类园区的规划建设相结合,使清洁生产理念贯穿到园区规划、建设、运作的全过程中;

5.?坚持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与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相结合;

6.?坚持分类指导,对清洁生产企业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三、主要任务

(一)制订规划,建立健全清洁生产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

1.?制订清洁生产规划。省经贸委要会同省科技厅、环保局等部门研究编制广东省清洁生产总体规划。各地也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订本地区清洁生产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清洁生产规划内容应包括:污染状况分析,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内容、主要措施和进度安排,实施清洁生产的重点企业名单,以及清洁生产重点项目等。

2.?制订完善清洁生产法规政策。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法规政策体系,抓紧研究制订广东省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实施细则,规范清洁生产企业审核验收和技术依托单位管理等有关工作。

3.?建立清洁生产标准体系。组织编制广东省清洁生产指南、技术手册。参照国家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清洁生产行业技术标准,对目前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研究编制广东省清洁生产地方标准。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清洁生产技术进步。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技术产业。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能耗项目,对企业搬迁改造实行严格的能耗准入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公布的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进一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企业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综合竞争力。

2.?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充分发挥在相关行业的示范作用。“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强汽车、冶金、重化工、装备、印染、水泥、电镀、造纸、建材、电子等重点行业的绿色关键技术与工艺研究和技术开发。

3.?推广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继续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联合,针对行业清洁生产中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创新,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4.?探索开展清洁生产的新路子。鼓励和支持服务性企业以能源合同管理等模式参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进清洁生产新机制、新模式,推动生产性企业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更新换代,加快技术进步,创建更多的清洁生产企业。

(三)不断加强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建设,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1.?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技术依托单位的技术服务作用。在推进广东省清洁生产以及清洁发展机制(CDM)工作中,充分发挥节能环保等产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等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的技术服务作用,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开发与推广、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提供服务。

2.?加强清洁生产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专职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人员技术素质,培育一支行业覆盖面广、专业技术扎实的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咨询服务队伍;建立清洁生产专家库,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优选清洁生产技术提供专家咨询和技术服务;规范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市场,确保清洁生产审核有序开展。提高清洁生产审核对企业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促进作用。

(四)构建宣传培训网络体系和长效机制。

1.?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清洁生产理念。充分利用“广东省清洁生产网”平台,积极宣传清洁生产理念,建立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数据库,为企业提供网上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及时公布各类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信息。构建清洁生产技术网络交流平台,宣传清洁生产典型及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以节能宣传周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宣传活动。

2.?广泛开展清洁生产培训。编印清洁生产指南、培训教材等相关资料;制订培训计划,开展清洁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的培训,全面普及清洁生产知识;依靠清洁生产网络,建立普及性、长期性、开放性的培训体系;对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科研院所的相关技术人员开展能源统计、能源审计、CDM等知识和技能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指导协调,统筹推进清洁生产工作。

1.?完善清洁生产联席会议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由省经贸委、科技厅、环保局组成的清洁生产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省经贸委负责组织、协调全省清洁生产工作,草拟清洁生产相关法规规章,研究制订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体系、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牵头组织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组织召开清洁生产联席会议。省科技厅负责指导、支持清洁生产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工作。省环保局根据污染源环保监督管理的需要,负责牵头组织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并按有关规定对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的企业进行公布。各地级以上市要参照省的做法,建立相应的清洁生产工作协调机制。

2.?实行清洁生产企业分级管理。省经贸委重点负责推进广东省“双千节能行动”的重点耗能企业、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各地级以上市经贸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3.?进一步加强清洁生产规划和督查工作。各地级以上市经贸部门每年年底前向省经贸委报送本地清洁生产工作总结和下一清洁生产工作计划,同时报送下一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计划数。省经贸委在各地清洁生产工作计划基础上,于每年年初下达全省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计划安排,并据此对各地和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组织专家对通过各地级以上市审查的企业进行现场验收。各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每年年底前要将本单位开展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工作的情况报送省经贸委。

(二)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指导推动,积极培植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企业。

1.?发挥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开展清洁生产的主体。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清洁生产工作,真正把实施清洁生产作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加强对清洁生产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将清洁生产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明确清洁生产目标,根据企业自身条件研究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认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方案。

2.?加强政府对清洁生产的指导推动作用。坚持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与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列入省“双千节能行动”的重点耗能企业、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争取成为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列入省“双千节能行动”的重点耗能企业、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在制订节能规划、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中应包含清洁生产内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要在两年内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对于污染物排放超标超总量的污染严重企业、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严格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根据《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由相关部门予以公布并监督实施。

(三)完善清洁生产各项激励政策。

1.?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确定的鼓励措施,结合广东省实际,调整优化现有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发展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方向和结构,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予以支持。在省级挖潜改造资金中优先支持能源资源节约、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对清洁生产企业予以补助。在省级财政支持的技术改造及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项目中属于清洁生产企业的,给予相应加分。省科技厅设立“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重大专项,每年安排经费给予重点支持。同时,支持并认定100家企业成为“清洁生产科技创新示范企业”。鼓励开展清洁生产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

各地级以上市在实施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制订本地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时,应制订具体办法督促和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对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单位在相关项目审批、核准时予以适当倾斜。

2.?落实清洁生产奖惩措施。企业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效果显著,达到清洁生产企业标准的,由企业申请并经省有关部门组织审核验收通过的予以公布;成绩突出的,按规定授予“广东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对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和在清洁生产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单位,省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制订相应的奖惩措施。对未完成省下达的清洁生产任务的地区和企业,予以通报批评。

3.?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国家规定的有关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同时要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积极研究相关配套扶持措施。对符合条件的清洁生产项目优先推荐为国家节能、环保重点项目,争取国债支持。从广东省实际出发,将清洁生产有关要求与排污许可证的核发相结合,并将清洁生产有关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中。

4.?推进清洁生产企业产品标识工作。省经贸委要会同省质监局等部门抓紧研究制订清洁生产企业产品标识管理办法,对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可使用清洁生产企业产品标识;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和招标要优先考虑清洁生产企业标识产品;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清洁生产企业产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九月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加快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意见(渝府办【2010】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渝办发[2008]65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的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推进全市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使边远山区农民群众从根本上摆脱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市还有数十万农民群众生活在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恶劣的高寒、边远山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渝东南和渝东北的区县(自治县)。这些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部分区域地质灾害和地方病较为严重,人类活动承受能力非常有限。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不仅能使搬迁群众从根本上摆脱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其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开拓新的生存发展渠道和空间,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不仅有利于降低扶贫开发成本,减轻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的人口压力,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而且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 1

略的重要措施,对我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加快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观念,以帮助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和运用市场机制相结合,政府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努力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

(二)总体目标。到2012年,全市完成生态和扶贫移民35万人,到2017年基本完成生态和扶贫移民搬迁任务,使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民群众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和生存条件,尽快脱贫致富,同时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三)基本原则。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整合资源,统筹安排:搬迁安置与后续生存发展并重。

三、统筹安排,加快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步伐

(一)合理确定生态和扶贫移民搬迁对象。对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居住地地质灾害或地方病严重以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覆盖的农民群众,及时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优先安排贫困农民易地搬迁,鼓励以自然村为单元实施整村搬迁。

(二)科学选择生态和扶贫移民安置地点。移民安置地的选择应与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眼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科学论证安置地点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择优选定安置地,合理确定安置规模。

(三)合理确定生态和扶贫移民安置方式。要综合考虑搬迁群众年龄、受教育程度、技能状况、经济能力等因素,根据群众的意愿,结合安置地 2

基本情况,合理确定安置方式。具备条件的要尽可能实施无土集中安置。

(四)切实搞好生态和扶贫移民土地调整。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土地调整办法。搬迁群众退出的宅基地和经营承包地,原则上归集体所有。要及时对退出的承包地和宅基地进行土地整治,实施退耕还林或规模化经营。对有土安置的搬迁群众要确保其拥有必需的生产用地和建房用地。要通过上地整治、农田改造等措施,增加安置地耕地面积,提高产出能力。

(五)认真搞好移民安置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安置地农田、水利、供电、道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安置地人口承载能力。

(六)切实抓好移民搬迁群众的住房建设。移民安置地搬迁群众住房建设应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引导群众量力而行,严格控制建房规模,每户住房规模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避免举债建设、盲目攀比,严禁搞形象工程。

(七)扎实做好搬迁群众产业扶持工作。加强对搬迁群众生产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培训,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积极帮助搬迁群众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培育后续产业,加大主导产业培育支持力度,确保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促发展、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四、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生态和扶贫移民保障措施

(一)合理确定生态和扶贫移民补助标准。从2008年起,全市生态移民市级以上资金补助标准上限统一为人均5000元。各区县(自治县)可根据本地财力情况安排补助资金,并对绝对贫困人口适当增加搬迁补助资金。

(二)大力整合生态和扶贫移民投入资金。一是对已确定的迁出地,原则上不再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将有关规划原确定对迁出地的投资调整用于移民安置区的农田、水利、供电、道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 3

建设。二是2008年安排以工代赈易地扶贫资金0.5亿元,扶贫开发资金0.7亿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约2.4亿元,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对接交通、能源、农业、水利、林业、扶贫、社会事业、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规划,梳理整合相关资金,着力抓好生态和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区的住房、公路、农田、人饮、社会事业等工程建设。三是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生态和扶贫移民搬迁和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信贷扶贫资金应优先向搬迁群众建房提供支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要加大对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的支持:积极争取国外贷款,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安置区发展。

(三)切实完善生态和扶贫移民政策措施。一是对有土安置的群众要确保人均拥有不低于0.5亩的基本口粮田。用于安置移民群众的宅基地和耕地,属国有荒山、荒地的,由安置地人民政府无偿承包给搬迁群众:属集体上地的,按实际可利用面积,协商调剂或给予一定补偿费,承包给搬迁群众,实行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二是鼓励有条件的搬迁群众实行无土安置,迁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使其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三是对搬迁群众新建房用地(除使用国有土地和占用耕地外),免收一切费用:对建设或购买用于安置住房的搬迁群众,免收建房相关费用,减免房屋买卖交易契税等税费:减免闭路电视入网费和用水入户费;免费为搬迁群众提供可供选择的建房样板图。四是为搬迁群众免费提供一项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力争每户搬迁群众掌握1— 2项农业实用技术。五是在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的监督下,允许搬迁群众与长期在外居住致土地撂荒的农户,在自愿和充分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签订土地、山林转包或出租协议,并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六是及时办理搬迁群众户口转移、土地调整、建房等手续,除按规定收取工本费外,一律不得收 4

取其他费用。

(四)建立健全生态和扶贫移民公示监督制度。要利用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形式,将生态和扶贫移民政策、各类投资及补助资金构成、拟安置地基本情况、搬迁工程建设、搬迁对象条件、搬迁资金使用等相关内容,进行公告公示,确保程序公正、公开透明,使搬迁政策人人明白,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顺利推进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积极研究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抓住有利时机,认真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以及生态和扶贫移民工程项目规划,针对具体情况研究对策,制定切实有效措施,通力合作,加快推进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

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是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切实履行职责,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和健全工作机构,充实工作人员和力量,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及工作责任,落实配套资金,加强资金管理,严格督促检查和考核,确保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顺利实施。

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协作,加强对区县(自治县)的指导、帮助,对项目实施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市发展改革委要牵头编制全市生态和扶贫移民工程项目规划,会同市林业局、市扶贫办统筹安排生态和扶贫移民资金;市财政局要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市国土房管局要优先安排安置地土地整治和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指导和帮助区县(自治县)做好建设项目用地 5

和移民安置地有关土地权属调整工作。市交通、建设、水利、农业、农综、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也要切实加大对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并为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附件:重庆市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区县(自治县)任务分解表

二○○八年三月十九日

附件:

重庆市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区县(自治县)任务分解表

(总合计356000人,其中生态移民异地扶贫搬迁120000,巩固退耕还林236000人。)

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做到“八统一”

一是统一房屋选址。根据经济环境、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商贸状况和物资集散流向等综合因素,把生态移民集中安置点统一选定在倪家村2社。二是统一场地规划。县建委康居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对集中安置点进行勘测、统一规划。三是统一办理手续。在集中安置过程中,凡属办理土地手续、建房手续、房屋产权证件等由村委会统一办理。四是统一风貌设计。安置点的房屋建修,统一按照巴渝新民居3号图集进行设计施工和建设。五是统一房屋面积。镇村按照农村建房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根据山区农村实际用房状况,统一规划每户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六是统一建筑施工。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建房,由村委会按照程序,公开招标,统一进行建造施工。七是统一基础建设。安置点路灯、绿化、供水、电力、通讯、电视等基础设施由村委会统一规划建设。八是统一搬迁入住。集中安置点从8月初动工,2010年3月底竣工后,由镇村组织验收合格后,统一迁居入住。(河堰镇 钟小平邓旭德)

第四篇:清洁生产文件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四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十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三十二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三十一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十七号)

《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

【2003】100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3]100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环发

【2008】60号 环境保护部)

《关于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若干意见》(环发【2003】60号)

《关于印发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的通知》(环发【2005】151号)

第五篇:广州市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实施方案

广州市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实施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省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粤府办〔2007〕77号)的要求,为进一步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现就加快推进我市清洁生产工作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依靠科研院所、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等共同努力,从政策法规、科技进步、激励手段、管理创新等全方位加大推行清洁生产的力度,探索建立符合广州实际的清洁生产模式,实现建设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促进广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

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全市清洁生产促进机构和网上平台;初步建立重点领域和工业园区的清洁生产机制。通过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使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工作得到有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从试点企业阶段向普及阶段全面推进,从工业领域向其他领域推广,从企业层面向园区层面发展,全方位实施清洁生产,力争广州市清洁生产工作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工作指标:

到2010年,实现广州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105m3/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全市CODcr(化学耗氧量)和SO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均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5%。

(1)全市100家以上企业通过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获得“广州市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其中至少50家以上企业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

(2)依法对所有污染物排放超标、超总量的企业和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

(3)支持并认定50家企业成为“清洁生产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4)选取1-2个园区作为清洁生产示范区,在园区内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

(5)选取1-2个行业作为清洁生产试点行业,在行业内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

二、主要任务

(一)制订清洁生产的总体规划

市经贸委会同市发改委、建委、财政局、科技局、环保局、教育局、规划局、国土房管局、市政园林局、环卫局、农业局、水利局、法制办等部门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研究编制广州市清洁生产的总体规划。各区、县级市相应制订和组织实施本地区清洁生产的推行规划。

清洁生产的总体规划内容应包括:生产工艺、能耗物耗和污染状况分析,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内容、主要推进措施、奖惩措施和进度安排,实施清洁生产重点企业名单,以及清洁生产重点项目等。规划的编写规范可参照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有关规范和技术导则,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规划编写中应做到:指导思想清楚明确,目标任务切合实际,重点内容详实具体,生产工艺、能耗物耗和污染状况分析客观真实,定性和定量手段相结合,主要措施和奖惩手段可操作性强。

(牵头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建委、财政局、科技局、环保局、教育局、规划局、国土房管局、市政园林局、环卫局、农业局、水利局、统计局、法制办、各区、县级市有关部门等。)

(二)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推进节能工作

大力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提倡工业节能和商业节能,抓好一批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保证到2010年全市能耗下降指标完满完成。

(牵头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建委、财政局、科技局、环保局等。)

积极开拓洁净能源的应用领域,鼓励企业采用洁净能源,大力推进乙醇、二甲醚等新型能源的产业化应用,支持重点企业投资建设新能源项目,鼓励支持推广应用水煤浆、水焦浆等新能源产品,加快推广使用太阳能技术和产品。

(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市经贸委、建委、财政局、科技局、环保局、规划局、国土房管局、市政园林局等。)

(三)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

结合广州市区产业“退二进三”的工作,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工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园区清洁生产审核,使园区内或园区间上游的产品与下游的原料实现生态链接。鼓励企业采用无毒或低毒性的原料替代有毒的原料,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转变传统工业发展模式。

(牵头部门:市经贸委、国资委,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建委、财政局、科技局、环保局、教育局、规划局、国土房管局、市政园林局、环卫局、农业局、水利局、法制办等。)

(四)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

加强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推动园区内企业或园区之间、行业之间实现再生资源产业化,保证90%的固体废弃物得到回收利用。参照国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我市的考核指标,对循环经济指标比较先进的企业,在资金扶持、供电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原料回收和深加工等工艺技术,提高在生产过程中消化废物的能力。强化生产生活物资和固体废弃物统计和管理,利用清洁生产网站,鼓励企业在信息平台上共享资源,提高资源循环再利用效率,并在清洁生产审核时予以考核。

(牵头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科技局、财政局、建委、水利局、卫生局、环保局、市政园林局、环卫局、统计局、信息办、供销总社等。)

(五)将清洁生产从生产企业向其他领域全面推广

1、在商业和办公领域开展清洁生产,推进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实现绿色办公。进行商业评比时,应同时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对绿色消费方式的引导和宣传,提倡绿色包装,提倡包装材料的重复使用,使用无毒无害和易于降解的包装材料。要求企业在推行清洁生产时应对原料或产品的包装材料其可降解性能和毒害性能进行评估,鼓励企业从设计开始考虑产品的减量化包装。

(牵头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委宣传部、市府办公厅、市教育局、科技局、环保局、新闻出版和广电局、工商局、质监局、法制办、市府研究室、市信息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供销总社等。)

2、在建筑领域开展清洁生产,新建建筑在设计时应满足建筑节能设计有关标准与规定,提倡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逐步推进住宅工业化生产;改善建筑工地的施工环境,将清洁生产审核作为建筑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

(牵头部门:市建委,配合部门:市经贸委、科技局、国土房管局、环保局、规划局、市政园林局、质监局等。)

3、在服务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开展对酒店、宾馆、写字楼等进行清洁生产审核,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在进行有关服务业评比时,应同时审查其清洁生产审核的情况。

(牵头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卫生局、环保局、市政园林局、环卫局、工商局、质监局等。)

4、在公共交通领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进信息建设,积极运用“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来改进生产,提高交通效率。并加大对公交行业的清洁能源工程扶持激励力度,对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项目优先安排财政资金作为相关技术攻关科研项目的经费。

(牵头单位:市交委,配合部门:市经贸委、科技局、财政局、建委、环保局、市政园林局、信息办等。)

5、在城市交通建设的工程领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完善城市主干道路系统并强化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减少交通黑点,提升城市地面交通的效率,节约交通能源;通过推广使用低噪音路面材料、在敏感地区设置吸音壁和绿化隔离带等措施,实现降噪目标。

(牵头部门:市市政园林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科技局、国土房管局、建委、交委、环保局、规划局、信息办等。)

在各行各业中推广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成功经验,形成全社会推行清洁生产的良好氛围。

(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配合部门:市委政研室、市府办公厅、市经贸委、教育局、科技局、新闻出版和广电局、工商局、市府研究室、市信息办、市总工会、团市委等。)

三、重点工作

(一)创建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工程

结合广州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推进工作,将广州经济开发区创建成为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同时推进花都汽车城的清洁生产园区创建工作。选取园区内主要耗能企业或重污染型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同时支持和鼓励园区内清洁生产试点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在园区内开展水和能源的梯级利用,开发利用企业的废弃物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

(牵头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广州开发区管委会、花都区政府、市科技局、水利局、外经贸局、环保局、环卫局、市供销总社等。)

(二)创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工程

培育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典型,带动重点骨干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在汽车、钢铁、化工、造纸、电镀、印染、建材等行业创建20个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在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服务业等领域选择示范点作为清洁生产示范单位,使清洁生产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推行。

(牵头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建委、交委、外经贸局、环保局、工商局、市供销总社,各有关行业协会等。)

(三)创建清洁生产示范技术工程

通过我市科技专项资金的扶持,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针对行业清洁生产中的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进行创新,为行业清洁生产开展和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组织编制广州市行业清洁生产指南、技术手册,推广行业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管理经验。

(牵头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教育局、财政局、环保局、新闻出版和广电局、市府研究室等。)

(四)创建清洁生产示范信息工程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清洁生产,构建循环型产业信息管理系统,综合管理监控物质和能源的整个流通过程和流向。建立“广州市清洁生产网站”,构建清洁生产技术网络交流平台,宣传先进典型、企业成熟的清洁生产技术。建立清洁生产企业审核公示制度,对企业进行监督,并鼓励企业、各单位和个人在网站共享资源,定期向社会发布有关清洁生产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加强清洁生产信息交流。

(牵头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信息办、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环保局、新闻出版和广电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供销总社等。)

(五)创建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理示范工程

充分发挥水泥行业和建材行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型企业作为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理示范工程,重点推进越堡水泥、李坑垃圾焚烧厂和利用废弃物制造建材等企业的循环经济工作,拓展各种废物的资源化利用途径。选择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作为广州市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置示范基地,并向社会推广,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同时,建设便利居民、管理规范的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依据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规定开展业务,建立以废旧轮胎、废塑料、包装废弃物、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利用为重点的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利用示范中心。

(牵头单位: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卫生局、环保局、市政园林局、环卫局、市供销总社、花都区政府、白云区政府、有关行业协会与重点企业等。)

(六)创建工业化住宅示范项目

根据建设部制定的《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和完整的住宅产品体系,实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各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引导和鼓励开发企业实施工业化住宅。选择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做好广州市住宅工业化示范项目。有序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逐步淘汰高能耗、高耗材的落后工艺,构建和谐人居和可持续性住宅产业。

(牵头部门:市建委,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国土房管局、环保局、规划局、市政园林局、环卫局、质监局等。)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保障清洁生产的组织架构

在我市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增加市府办公厅、市规划局、外经贸局、卫生局等有关职能部门,组建清洁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清洁生产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负责组织、协调广州市区域内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市环保、发改、科技、农业、建设、水务和质监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有关清洁生产促进工作。

市经贸委负责组织、协调全市清洁生产工作,草拟清洁生产相关法规规章,研究制订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体系、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牵头组织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市科技局负责指导、支持清洁生产技术和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市环保局根据污染源环保监督管理的需要,加大控制污染的力度,由市经贸委牵头,市环保局对严重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按有关规定对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进行公布。

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政府,相应制定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方案,建立清洁生产工作协调机制,切实推进相关工作。各行业协会也要积极按各自行业特点,制定行业推进方案和审核细则,协调帮助有关企业进行审核验收,推进所在行业的清洁生产工作。

(二)加强指导协调,实施分级管理

实行清洁生产企业分级管理。市经贸委全面负责广州市市属以上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各区、县级市经贸部门应在市经贸委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区属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市经贸委于每年年初下达全市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计划安排,并据此对各区、县级市和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组织专家对各企业进行现场验收。各区、县级市经贸部门每年年底前向市经贸委报送本辖区清洁生产工作总结和下一清洁生产工作计划和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计划数。具体分级管理细则将由市经贸委根据我市清洁生产工作推进的实际情况制定。其它政府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分级管理机制。

各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和行业协会每年年底前要将本单位开展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工作的情况报送市经贸委。

(三)完善清洁生产政策法规体系

1.制定《广州市清洁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方案》、《广州市清洁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等文件,加强政府部门联系,共同推进清洁生产工作。

2.完善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建设。制订《广州市清洁生产企业审核和验收实施细则》,规范清洁生产企业审核和验收的方法,规范技术依托单位的工作。加快制订《广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规定》,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管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建立健全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制定组织编制广州市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指南、技术手册,为广大企业提供技术指引。

(四)制定完善清洁生产各项激励政策

1.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结合广州实际,对符合条件的清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发展等财政专项资金中给予安排。在市级挖潜改造资金中优先支持能源资源节约、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对清洁生产企业予以补助。市科技局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纳入科技攻关重点支持范围,每年安排经费对该类项目给予优先重点扶持。市环保局设立“广州市支持、补助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项目”专项,将部分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补助清洁生产项目,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开展。

2.鼓励开展清洁生产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对采用清洁工艺和回收利用大幅度减少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和开发项目提供资助,对清洁工艺和回收利用方面的信息活动给予资助。

3.完善清洁生产鼓励制度。根据省政府的有关文件规定,构建清洁生产企业的绿色报建审批通道和绿色采购通道。对获得省(市)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或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给予能源、流通等政策倾斜,在电力等资源出现紧缺时优先保障;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受理其报送的有关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等手续时优先将其列入“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流程,加快审批时间;在政府采购时,优先采购清洁生产目录中产品或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的产品,特别是获得省(市)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企业的产品。在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中,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通过省、市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申报的项目。

对获得省(市)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的企业、组织清洁生产卓有成效的区、县级市政府、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市政府将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对未完成计划任务的区、县级市政府、有关单位和企业,将予以通报批评。

4.落实税收及相关优惠政策。对企业在实施清洁生产方案中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目录要求的,税务部门及时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优惠政策。

5.推进清洁生产企业产品标识工作,市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清洁生产企业产品标识管理办法,对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和“广州市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可使用清洁生产企业产品标识,在政府采购和招标可获得优先资格;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清洁生产企业产品。

(五)抓好清洁生产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发挥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对清洁生产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各企业要成立清洁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将清洁生产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明确清洁生产目标,根据企业自身条件研究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结合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认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方案。

选择重点行业中经济效益较好、环保意识较强、清洁生产机会多、收效明显的重点企业作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加以推广。同时,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六)强化清洁生产审核

1、坚持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与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各政府部门在对企业进行新、扩、改工程等审批、核准和备案时,鼓励其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对提供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文件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企业在其制订节能规划、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中应包含清洁生产内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要在两年内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要求各企业将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紧密结合,在重点推进100家重点企业节能工作和5000吨标煤以下的企业节能审核的同时,要求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2、对于污染物排放超标超总量的污染严重企业、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严格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根据《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2004]第16号令)等有关规定,由相关部门予以公布并监督实施,对违反《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的企业要依法处罚。

凡列入环保限期治理的企业,应在确定末端治理方案之前进行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实施清洁生产,降低末端处理压力,保障和降低污染治理装置的运行费用,实现企业排污稳定达标。

3、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应参考清洁生产审核结果。在排污申报登记的基础上,重点排污企业和进行总量控制的企业要汇报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的实施情况,并将审核结果作为核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重要依据。

4、在企业新建工程、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新产品开发等过程中,提倡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建设、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应鼓励企业提交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对通过审核的单位在相关项目审批、核准时给予适当倾斜,并参照审核报告提出的节能减排最优方案实施建设。

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项目的要求,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对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项目,依法不予审批和核准,做到在项目立项时就考虑清洁生产。

要求所有需经国家和省审批、核准、备案的工业商贸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以及在安排清洁生产等重大技术专项补助时,要进行清洁生产论证和审核。对限期进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在其污染物达标排放后要与经贸部门和环保部门签订进一步节能减排协议。

(七)强化清洁生产科技支撑力度,加强清洁生产技术依托。

1、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针对行业清洁生产中的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进行创新,为行业清洁生产开展和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2、发挥中介机构和技术依托单位的技术服务作用。鼓励各类科研院所作为我市实施清洁生产的技术依托单位,协助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强技术指导,提倡企业委托具备技术依托资质的单位编写清洁生产审核报告与清洁生产篇章,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时要进行专家评估。

3、加强对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的监管。规范对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的管理,组织依托单位专职人员开展专业培训,规范咨询市场与费用标准,提高业务技术素质,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提供优质服务。

4、建立清洁生产专家库。甄选一批专业功底深厚、能够承担清洁生产宣传培训及技术推广工作的专家,建立一个学科比较齐全,涵盖各行各业的专家库;专家库内设立行业专业委员会,承担清洁生产验收的专家审核工作。

(八)加强清洁生产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清洁生产网”和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舆论工具,积极宣传清洁生产理念,为企业提供网上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及时公布各类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信息。依托广州市环境保护清洁生产中心,开展清洁生产知识培训,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一支素质较好的清洁生产专业审核员队伍。

下载粤府办〔2007〕77号 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粤府办〔2007〕77号 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