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县(区)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见(粤府(5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15:0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县(区)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见(粤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县(区)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见(粤府》。

第一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县(区)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见(粤府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2007〕85号 【发布日期】2007-09-30 【生效日期】2007-09-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县(区)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见

(粤府〔2007〕85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发〔2004〕10号),努力实现广东率先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根据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现就加快推进市县(区)政府依法行政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市县(区)政府依法行政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市县(区)政府处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线,具体承担着社会管理职责和公共服务职能,直接面对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大力推进市县(区)政府依法行政,是正确处理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把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法律制度落实到基层和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平衡好各种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种利益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广东省市县(区)政府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工作进展不平衡,工作力度自上而下逐级递减,行政机关缺位、越位、错位现象较严重,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意识淡薄,有些领导干部甚至把依法行政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依法行政的紧迫感与责任感,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市县(区)政府依法行政工作。

二、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各市县(区)政府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清理行政许可事项,没有立法权的市和各县(区)政府及其部门不得设定行政许可项目,不得违法设定行政许可条件、程序和期限。进一步改革行政许可方式,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强化审批许可监督。严格实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一个窗口对外、行政法律

文书格式化等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着力推行“网上审批”、“网上并联审批”,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积极推行事前定标准、事中重指导、事后严督查的行政管理方式,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不断提高行政效能。

(二)强化市县(区)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市县(区)政府抓经济工作,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着重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保障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得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加强对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培育、规范、引导和管理,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组织,发挥其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行业自律、维护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坚持依法依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提高政府抗击风险、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国家、集体利益和社会公众合法权益。

三、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合法性

(一)规范行政决策机制。市县(区)政府要不断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通过制定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坚决制止和纠正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凡重大决策必须经过调查研究、听取民意、专家咨询、合法性论证和领导集体民主讨论等环节,坚持“四不决策”原则,即不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的不决策、不经过科学论证的不决策、不符合决策程序的不决策、不符合法律法规的不决策。

(二)建立重大事项征询意见制度。凡涉及政府价格管理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重大调整,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城镇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收和征用的补偿安置以及其他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市县(区)政府及其部门在作出决策前,应就相关决策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充分调研,通过公示、听证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对专业性较强的事项要召集相关方面专家进行咨询论证。

(三)建立重大决策合法性论证及评估反馈机制。市县(区)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前,必须交由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论证,并对可能引发的行政争议作出预测。行政机关对行政决策的成本、效益及风险应当进行事前分析评估,提前做好相关应对准备。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机制,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信息反馈,并妥善应对处理。

(四)完善行政决策纠错机制。通过民意测验、抽样调查、跟踪反馈、评估审查等方法,及时发现并纠正行政决策执行中的偏差,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对因决策失误,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决策者的责任;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四、加强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工作,确保政府规制合法、统一

(一)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市县(区)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省政府令第93号),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制发规范性文件,不得违法创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行政权力,不得违法增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义务。

(二)坚持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市县(区)政府及其部门制发的规范性文件,应当事前交由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或审核。法制机构要认真履行对本级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前置审核、对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前置审查等职责,并积极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规范性文件审查建议,确保规范性文件合法有效。

(三)认真落实规范性文件统一发布制度。市县(区)政府及其部门制发的规范性文件,必须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媒介等公共载体向社会发布,未经统一发布的,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违法发布规范性文件的,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四)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市县(区)政府及其部门要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县级以上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必须认真履行对下一级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职责,发现下级政府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或者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制发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切实维护法制统一。

(五)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和有效期制度。定期对市县(区)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对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依据、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含有“零地价”、“挂牌保护”、限制执法机关监督检查等违法承诺,以及含有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内容的规范性文件,要及时修改或者废止,并向社会公布。

市县(区)及其部门制发规范性文件,应尽可能明确实施期限,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届满的,自动失效;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按程序重新审查后公布实施。

五、规范行政执法,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一)严格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行政执法必须由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组织实施;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依法委托,非行政机关的组织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禁止行政执法机关雇用合同工、临时工等非公务人员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要定期清理、确认并向社会公告行政执法主体。

(二)规范行政执法程序。行政执法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做到步骤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救济权。依法应当集体讨论决定的行政执法事项,必须由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并建立健全集体讨论记录制度。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依法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当场向当事人出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

(三)落实行政执法财政保障。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纳入预算予以保障。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严禁将收费、罚没收入与行政执法机关的业务经费、福利待遇挂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向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下达收费、罚款指标。

六、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制约

(一)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37号)和《广东省行政执法责任制条例》,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和“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奖罚分明、制约有效”的行政执法运行机制,依法核准、界定行政执法职权,并将行政执法主体、职权、依据以及办事条件、办事程序等信息向社会公告,把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执法职责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执法机构、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做到职权清晰、责任明确。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并将考评结果作为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人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违法执法和不当执法行为要及时纠正,并对有关责任人员分别给予批评教育、离岗培训、取消执法资格等处理。2007年底前,市县(区)政府必须完成本地区行政执法主体职权及其依据的核准界定公告工作。

(二)认真落实行政案卷评查工作。行政机关应将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收费、行政征用、行政确认、行政救助、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等行政行为的相关文书、证据材料、监督检查记录按有关规定及时立卷归档。上级行政机关要定期对下级行政机关的执法案卷定期开展评查,发现有违法或者不规范的,要尽快纠正。

(三)提高行政复议及应诉水平。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畅通行政复议渠道,严禁拒绝受理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对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行政复议案件,应当通过简易程序快速处理;对重大复杂、群众关注的案件,应当公开听证、当面核查,增强行政复议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高行政复议的质量和效率。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鼓励、倡导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

(四)完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制度。支持、鼓励人民群众、新闻媒体对行政执法违法行为进行检举、曝光,对检举、曝光的问题要及时核查、依法处理。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监督权,对打击报复检举曝光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五)依法公开政府信息。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广东省政务公开条例》,建立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制度,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社会评议、年度报告、责任追究等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

七、加强法制教育,维护法律权威,努力营造与推进依法行政相适应的社会氛围

(一)坚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中心组学习、法制讲座、专题研究班、定期法律培训等学法制度,坚持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核、届中述职一并报告依法行政情况等制度,培养领导干部良好的法律思维和依法解决矛盾的能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整体法律素质。

(二)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法律培训考核制度。各市县(区)政府要制订培训计划,有组织、分步骤地对公务员尤其是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法律素质。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人员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定期组织在岗执法人员进行综合法律知识培训和专业法律知识培训。未经培训考试合格的,不得上岗执法;在岗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取消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

(三)加强面向人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普法教育,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八、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一)加强领导。加强市县(区)政府依法行政,关键在于领导。各市县(区)政府要建立健全由行政首长直接挂帅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加强对本地区依法行政工作的协调领导。要从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把推进依法行政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对本地区依法行政工作进行全面总结,研究制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本地区依法行政水平。

(二)加强评估考核。进一步完善市县(区)政府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把是否依法决策、依法执法、依法处理行政管理事务列为重要考核指标,把是否依法制定发布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是否严格依法执法、是否依法受理和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是否依法履行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义务、是否依法履行行政应诉职责、是否执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等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和分值,一并纳入市县(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政绩评估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干部奖励惩处、晋职晋级、提拔任用相挂钩。

(三)加强法制队伍建设。各市县(区)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在机构改革中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政府法制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及人员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市县(区)政府法制机构要认真履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和广东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积极主动当好政府领导在法律事务方面的参谋助手和合格顾问,在推进依法行政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四)整体推进基层依法行政工作。全省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参照本意见,加快推进依法行政。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九月三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粤府办〔20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7〕77号 【发布日期】2007-09-17 【生效日期】2007-09-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

(粤府办〔2007〕77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广东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广东省清洁生产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清洁生产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广东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00号)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广东省清洁生产还没有在企业中得到广泛推行,全社会对清洁生产理念尚未形成共识。随着广东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成为制约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遏制污染,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是进一步促进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广东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广东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把清洁生产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从健全法规、制度创新、结构调整、科技进步、规范管理、激励措施、宣传培训等方面全方位加大清洁生产工作力度,促进企业、工业园区和社会等层面全面实施清洁生产,逐步形成政府指导推动、企业自主实施、行业协会参与、社会舆论监督的运作机制,开创广东省清洁生产发展新路子,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实现广东省万元GDP能耗(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比2005年下降16%,万元GDP的取水量下降到200吨,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68%;全省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5%.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力争广东省清洁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进一步加强清洁生产组织管理、生产标准、科技支撑、宣传培训、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建设,推进清洁生产从试点阶段向普及阶段转变,从工业领域向社会多领域转变,从企业层面向行业园区层面转变,推动清洁生产在全社会的广泛实施。

具体目标:到2010年,全省公布表彰300家清洁生产先进企业,依法对500家重点污染企业以及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列入省“双千节能行动”的重点耗能企业、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在经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中,选取15个基础较好的园区作为清洁生产示范园区;整合行业清洁生产技术,重点抓好广东省重污染行业技术攻关和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研发、推广100项以上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产品;在农业、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服务业等领域选择示范点作为清洁生产示范单位,在社会各个领域推进清洁生产工作。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清洁生产审核与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监管相结合,突出企业节能成效,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2.?坚持清洁生产审核与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总量控制相结合,突出企业减污成效,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

3.?坚持清洁生产工作与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相结合;

4.?坚持清洁生产工作与各类园区的规划建设相结合,使清洁生产理念贯穿到园区规划、建设、运作的全过程中;

5.?坚持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与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相结合;

6.?坚持分类指导,对清洁生产企业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三、主要任务

(一)制订规划,建立健全清洁生产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

1.?制订清洁生产规划。省经贸委要会同省科技厅、环保局等部门研究编制广东省清洁生产总体规划。各地也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订本地区清洁生产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清洁生产规划内容应包括:污染状况分析,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内容、主要措施和进度安排,实施清洁生产的重点企业名单,以及清洁生产重点项目等。

2.?制订完善清洁生产法规政策。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法规政策体系,抓紧研究制订广东省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实施细则,规范清洁生产企业审核验收和技术依托单位管理等有关工作。

3.?建立清洁生产标准体系。组织编制广东省清洁生产指南、技术手册。参照国家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清洁生产行业技术标准,对目前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研究编制广东省清洁生产地方标准。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清洁生产技术进步。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技术产业。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能耗项目,对企业搬迁改造实行严格的能耗准入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公布的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进一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企业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综合竞争力。

2.?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充分发挥在相关行业的示范作用。“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强汽车、冶金、重化工、装备、印染、水泥、电镀、造纸、建材、电子等重点行业的绿色关键技术与工艺研究和技术开发。

3.?推广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继续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联合,针对行业清洁生产中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创新,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4.?探索开展清洁生产的新路子。鼓励和支持服务性企业以能源合同管理等模式参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进清洁生产新机制、新模式,推动生产性企业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更新换代,加快技术进步,创建更多的清洁生产企业。

(三)不断加强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建设,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1.?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技术依托单位的技术服务作用。在推进广东省清洁生产以及清洁发展机制(CDM)工作中,充分发挥节能环保等产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等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的技术服务作用,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开发与推广、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提供服务。

2.?加强清洁生产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专职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人员技术素质,培育一支行业覆盖面广、专业技术扎实的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咨询服务队伍;建立清洁生产专家库,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优选清洁生产技术提供专家咨询和技术服务;规范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市场,确保清洁生产审核有序开展。提高清洁生产审核对企业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促进作用。

(四)构建宣传培训网络体系和长效机制。

1.?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清洁生产理念。充分利用“广东省清洁生产网”平台,积极宣传清洁生产理念,建立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数据库,为企业提供网上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及时公布各类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信息。构建清洁生产技术网络交流平台,宣传清洁生产典型及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以节能宣传周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宣传活动。

2.?广泛开展清洁生产培训。编印清洁生产指南、培训教材等相关资料;制订培训计划,开展清洁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的培训,全面普及清洁生产知识;依靠清洁生产网络,建立普及性、长期性、开放性的培训体系;对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科研院所的相关技术人员开展能源统计、能源审计、CDM等知识和技能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指导协调,统筹推进清洁生产工作。

1.?完善清洁生产联席会议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由省经贸委、科技厅、环保局组成的清洁生产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省经贸委负责组织、协调全省清洁生产工作,草拟清洁生产相关法规规章,研究制订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体系、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牵头组织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组织召开清洁生产联席会议。省科技厅负责指导、支持清洁生产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工作。省环保局根据污染源环保监督管理的需要,负责牵头组织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并按有关规定对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的企业进行公布。各地级以上市要参照省的做法,建立相应的清洁生产工作协调机制。

2.?实行清洁生产企业分级管理。省经贸委重点负责推进广东省“双千节能行动”的重点耗能企业、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各地级以上市经贸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3.?进一步加强清洁生产规划和督查工作。各地级以上市经贸部门每年年底前向省经贸委报送本地清洁生产工作总结和下一清洁生产工作计划,同时报送下一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计划数。省经贸委在各地清洁生产工作计划基础上,于每年年初下达全省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计划安排,并据此对各地和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组织专家对通过各地级以上市审查的企业进行现场验收。各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每年年底前要将本单位开展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工作的情况报送省经贸委。

(二)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指导推动,积极培植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企业。

1.?发挥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开展清洁生产的主体。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清洁生产工作,真正把实施清洁生产作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加强对清洁生产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将清洁生产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明确清洁生产目标,根据企业自身条件研究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认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方案。

2.?加强政府对清洁生产的指导推动作用。坚持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与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列入省“双千节能行动”的重点耗能企业、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争取成为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列入省“双千节能行动”的重点耗能企业、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在制订节能规划、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中应包含清洁生产内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要在两年内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对于污染物排放超标超总量的污染严重企业、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严格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根据《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由相关部门予以公布并监督实施。

(三)完善清洁生产各项激励政策。

1.?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确定的鼓励措施,结合广东省实际,调整优化现有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发展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方向和结构,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予以支持。在省级挖潜改造资金中优先支持能源资源节约、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对清洁生产企业予以补助。在省级财政支持的技术改造及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项目中属于清洁生产企业的,给予相应加分。省科技厅设立“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重大专项,每年安排经费给予重点支持。同时,支持并认定100家企业成为“清洁生产科技创新示范企业”。鼓励开展清洁生产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

各地级以上市在实施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制订本地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时,应制订具体办法督促和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对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单位在相关项目审批、核准时予以适当倾斜。

2.?落实清洁生产奖惩措施。企业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效果显著,达到清洁生产企业标准的,由企业申请并经省有关部门组织审核验收通过的予以公布;成绩突出的,按规定授予“广东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对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和在清洁生产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单位,省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制订相应的奖惩措施。对未完成省下达的清洁生产任务的地区和企业,予以通报批评。

3.?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国家规定的有关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同时要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积极研究相关配套扶持措施。对符合条件的清洁生产项目优先推荐为国家节能、环保重点项目,争取国债支持。从广东省实际出发,将清洁生产有关要求与排污许可证的核发相结合,并将清洁生产有关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中。

4.?推进清洁生产企业产品标识工作。省经贸委要会同省质监局等部门抓紧研究制订清洁生产企业产品标识管理办法,对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可使用清洁生产企业产品标识;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和招标要优先考虑清洁生产企业标识产品;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清洁生产企业产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九月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意见

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意见

(滨政发〔2008〕6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滨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促进我市政府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现就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2004〕10号,以下简称《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纲要》和《决定》,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同时,我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展不平衡,有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与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日益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对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已刻不容缓。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目标。2014年基本实现职权法定、依法行政、监督有效、运转高效的法治政府建设目标。

1.政府职能基本到位,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政府机构设置规范化,依法、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管理权限。

2.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行政决策科学、民主,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经济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

3.行政监督制度基本完备,行政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明显加强,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的行为及时得到纠正和责任追究,行政监督效能显著提高。

4.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能力明显增强,行政管理效率不断提高,管理手段不断完善,管理成本逐步降低。法定职责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到位、程序规范、便民,人民群众普遍满意。

三、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依法、科学和民主决策

(一)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要在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行政决策权。各级政府需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事项做出决策,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由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的,应依法提请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政府各部门需要对涉及政府工作全局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的,应当报经同级政府批准。在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明晰规范和充分利用全体会议、常务会议等集体决策方式,强化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二)完善行政决策程序。行政机关在决策前,认真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注重施行效果预测和成本效益分析,拟订多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凡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事先向社会公布,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必要时可以组织进行民意调查,广泛收集公众的普遍意向。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都要普遍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凡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政府及其部门做出重大行政决策前10个工作日应当交由政府或部门法制机构进行法律分析和合法性审查,必要时法制工作机构应组织法律专家对其进行合法性论证。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行政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都要客观、全面、准确、及时公开。

(三)推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以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听证。规范听证程序,科学合理地遴选听证代表。听证代表确定后,应当将名单向社会公布。听证举行10日前,应当告知听证代表拟做出行政决策的内容、理由、依据和背景资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对公开举行的听证中,代表提出的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要以书面形式告知听证代表,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形式向社会公布。

(四)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多渠道建立健全涉及多种专业领域的专家咨询库或专家咨询委员会。在涉及对本地区或本部门重大事项或专业性强的事项做出决策前,应组织相关专家独立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五)建立健全行政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应当确定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的统一。

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依法规范行政审批。定期对我市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同时认真规范审批程序和收费行为。国家对审批事项的范围、条件和程序已有明确规定的,各级、各部门在具体执行时不得随意扩大审批范围、增加审批条件和程序、延长审批时限。

(二)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管理。建立联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行政审批网络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并公开审批状态和结果,提高审批效率,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实施电子监察,建立全市行政审批公开透明、高效运行的机制。各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便民、公益服务。

(三)创新审批方式。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对外只设立一个审批窗口,实行“一站式”审批。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行“两集中、两到位”集中审批方式,即在不增加单位科室及人员编制的前

提下,部门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审批科室整建制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同时确保部门授权到位、审批人员服务到位。

(四)完善行政审批责任制。建立完善与行政审批事项相关的内部审批职责权限、管理程序、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办理行政审批,不得摊派或者违法收取费用,或者要求相对人购买指定的产品、提供的服务、订阅报刊,或者非法要求其交纳保证金、抵押金、强制参加保险等。

五、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和制度建设

(一)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发工作。严格执行《滨州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要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坚持计划制度、征求意见制度、法制审查制度、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和公开发布制度。规范性文件不得违法创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行政权力,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义务。积极探索建立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健全完善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修改、废止制度,每隔2年进行一次规范性文件清理,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除规范性文件以外,其他以政府、政府办公室或政府部门名义印发的可能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身权益的所有文件(包括一般性文件、会议纪要等),以及对外签订重大合同或处理有关涉法案件,都要经法制机构审核把关,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的应有作用。

(二)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严格执行《滨州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的相关规定。各级政府发布规范性文件后,应当自发布之日起15日内报上一级政府备案;各级政府部门发布规范性文件后,应当自发布之日起15日内报本级政府备案。备案审查机关对报备的规范性文件要严格审查,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市县乡三级政府、两级监督”的备案体系和备案工作网络。积极探索建立相关的备案配套制度。积极受理、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审查规范性文件的建议,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对规范性文件进行监督的启动机制。在我市被国务院法制办确定为全国地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示范单位,无棣县、惠民县被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确定为全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示范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为全国、全省提供典范。

六、规范行政执法,提高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一)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减少行政执法层次,执法重心要适当下移。从2008年起,各级政府及其法制机构要结合执法实际,对部门执法职能交叉情况每2年进行一次清理。同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处理机制,依法协调部门间执法矛盾,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执法效率不高的问题。继续深化和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在市、县全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在符合条件的较大的建制镇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同时进一步巩固、扩大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成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行政执法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所需经费要统一纳入预算予以保障。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

(二)规范行政执法程序。依法清理、确认并以政府名义向社会公布行政执法主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根据部门执法特点,制定执法流程具体规定,明确具体要求。行政机关作

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经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查后,报本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批;重大的行政处罚、许可、强制等具体行政行为应经集体讨论决定。执法过程中要全面履行执法告知、说明理由等义务,切实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陈述权、申辨权、救济权,切实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和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行政许可决定备案制度。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做出重大行政处罚和重大行政许可决定后10日内要向上一级政府或同级政府法制机构报送备案。备案机关要严格履行审查职能,通过备案加强对重大行政处罚和重大行政许可的事后监督。

(三)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对其负责执行的有裁量幅度的行政处罚条款进行梳理汇总,根据本地实际,紧密结合本部门行政执法和实施处罚具体情况,依法对行政处罚的条件、程序、罚款幅度进行细化和量化,其细化量化标准由政府法制机构审查把关,经本级政府同意后公布执行,保障行政处罚公平公正。

(四)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凡上岗执法人员必须持有合法有效的行政执法证件,并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没有取得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坚决杜绝合同工、临时工从事行政执法工作;对不依法履行职责、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执法人员,依法吊销其行政执法证件。

(五)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和《滨州市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滨州市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办法》、《滨州市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加强对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行使职权和履行法定义务情况的评议考核,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各级政府每年年初都要与下级政府和部门签订执法责任状,年底对其履行情况进行检查、评议。继续做好梳理执法依据、界定执法职权、分解执法责任等基础工作,切实做到职权清晰、责任明确、权责一致。建立完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从2008年起,各级、各部门每年都要开展一次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促进行政执法机关规范执法。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行政执法案卷应当允许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查阅,典型的行政执法案例由法制机构主动向社会公开。

(六)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各级政府及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的权利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加强行政复议层级监督,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监督。各级各部门都要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权利。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及时作出处理。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政府每年都要制定行政执法检查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督促解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滥用行政处罚权、违法或不当执法等问题。

七、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进一步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公开办法,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内容、程序和方式,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布机制,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建立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对于应当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要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对于只涉及部分人和事的事项,要按照规定程序,向申请人公开。要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社会评议、责任追

究等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网站的质量。

八、认真做好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工作

(一)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子。大力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工作,重点完善信访制度和人民调解制度,进一步完善信访与行政复议分工分流并相互衔接的法律机制。对可以通过复议、诉讼等法律程序解决的信访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告知信访人、举报人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的权利,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二)健全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健全涉及重大消防、生产安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

(三)依法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要最大限度地通过行政程序解决行政争议。对于符合行政复议立案条件的,要积极受理。一般复议案件在保证程序合法的前提下,可适用简易或书面形式进行审理。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必须进行听证。总结我市行政复议实践工作经验,研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按照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切实健全行政复议机构,加强复议队伍建设,充实行政复议工作人员,行政复议机构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应当由2名以上行政复议人员参加。同时,各级、各部门也要为其配备必要的办公办案设施、设备及听证场所,将复议工作经费按照行政复议法规定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九、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一)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机制。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全面正确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充分保障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各项权利。严禁干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不得要求群众自治组织承担依法应当由政府及其部门履行的职责。

(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县(区)政府及其部门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规范和管理,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组织。实施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要积极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鼓励、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

十、推动仲裁事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强仲裁法律制度的推行工作,大力推广合同示范文本。严格规范仲裁行为,充分发挥仲裁工作在服务市场经济建设,解决经济纠纷和社会矛盾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仲裁的社会公信力,使仲裁工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

十一、不断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一)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级各部门都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集体学法制度,制订集体学法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集中培训制度,利用法制讲座等多种形式,做到学法的计划、内容、时间、人员、效果“五落实”。

(二)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前的法律知识考查和测试。对拟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领导职

务的干部,在任职前考察时要考查其是否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以及依法行政情况,必要时还要对其进行相关法律知识测试,考查和测试结果应当作为任职的依据。

(三)营造依法行政的良好社会氛围。深入开展普法和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逐步形成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

十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切实负起责任,真正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运作的基本准则,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各县(区)政府要建立完善政府法制机构负责人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制度,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法制机构负责人列席部门办公会议制度。

(二)严格执行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各级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一级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各级政府部门要每半年向本级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

(三)强化依法行政的评议和考核。对依法行政工作的评议考核必须纳入各级政府对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认真研究制定依法行政的评议考核标准,规范评议考核程序,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制度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四)确立政府领导依法行政联系点。大力培育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典型。根据我市依法行政新的实际,市政府将重新研究确立新的政府领导依法行政工作联系点。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经验,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工作的开展。

(五)重视和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中承担着重要职责,是依法行政规划的拟定者和组织实施者。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府法制机构建设,按照《纲要》、《决定》的要求,健全工作机构,配备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工作人员,并加大培养、教育、使用和交流的力度,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在乡(镇、办)配备专兼职法制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乡(镇、办)法制工作和内部执法监督。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要责任,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当好政府及其部门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认真履行好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职责。

滨州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一月十二日

第四篇:如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如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2014-11-24 15:07 8062ubky | 分类:时事政治 | 浏览3550次 分享到:

2014-11-24 15:27

知识大富翁,挑战赢iPhone!

提问者采纳

热心网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以学习和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水平的现实需要。

第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依法行政既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也是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决定》指出,各级政府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进一步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依法行政的本质是职权法定,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职能。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必须完善依法行政的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确保法律、行政法规有效执行;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部门职责履行、重点工作推进以及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考核评估,加强行政问责,健全纠错制度,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使职权法定、边界清晰、主体明确、运行公开。

第二,不断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决定》指出,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一是要建立集体决策制度,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健全决策透明制度,建立重大决策实行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估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和水平;二是要重视法制机构在推进依法行政中的监督作用,积极发挥审查把关监督作用,积极发挥参谋助手法律顾问作用,积极发挥政府重大法律事务审查把关作用,为政府依法决策提供支持;三是建立督查机制,健全责任倒查机制,既要按照责任、标准和期限的要求,保证各项决策的落实,又要对未按要求贯彻落实政府决定及决策,进行追责,予以行政问责,转变作风,提高行政执行力。

第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决定》指出,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完善行政执法体制,以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为目标;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制定具体执法细则,规范裁量标准和操作流程;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以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为路径,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设,保证行政执法机关严格执法;严格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逐步推行行政执法绩效考核制度,科学合理设计考核指标体系。

第四,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决定》指出,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加强党内的监督,健全党内的各种监督措施,包括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廉政档案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提高权力监督机构的地位,重点确立人大法制监督的核心,突出纪检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部门和履行司法监督职能的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加强行政监控整体效能,构建严密完备的权力监控网络机制。

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王诚安

分享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并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等6个方面提出重要任务和具体举措。深刻领会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任务,增强建设法治政府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决定性意义。

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目标凝聚力量,目标指明方向。适应中国社会的新常态,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部署,对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要求。落实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的要求,建设法治政府成为一项重点任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这一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的确立,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政府行政机关的根本要求,反映了现代政府的主要特征,规划了建设法治政府的正确轨道。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才能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既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又要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证政府工作在法制轨道上高效率地运行,推进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建设法治政府的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政府是执法主体,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老百姓深恶痛绝,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把党中央的重大部署真正落实到政府行政活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从根本上转变那些已经不能适应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要求的传统观念、工作习惯、工作方法。《决定》提出,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规定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因此,必须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继续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决定》提出,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这些有力举措,要求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及其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带头依法办事,依法决策,依法处理问题,切实领导、督促、支持本地方、本部门严格依法办事。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公正执法是法治社会的核心理念,文明执法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决定》提出,要推进综合执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在实践中,就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梳理各部门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现在时有发生的暴力执法、钓鱼执法之类的现象,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破坏了干群、党群关系,引起群众不满。因此,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不断提高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用法治引领改革发展破障闯关、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公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就是要做到执法理念文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思想;就是要执法制度文明,各项执法制度体现社会的文明、进步的客观需要,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执法行为文明,执法的方式方法和过程,符合法定要求,举止文明,态度公允,用语规范;就是要执法形象文明,执法者要仪容整洁,待人和蔼,执法威严,有礼有节。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坚决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共产党人坚守为民、务实、清廉的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为了防止和杜绝权力的腐败和蜕变,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权力。《决定》提出,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贯彻落实这些重要举措,就要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政府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彻底脱钩、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一系列加强廉政建设的具体要求,从源头上、制度上防止和消除腐败。任何行政执法机关都不得向下级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下达收费和罚款指标,都不得设“小金库”。近日,李克强尖锐指出:“有‘勤’无‘廉’,政失之于公,有‘廉’无‘勤’,政失之于慵。‘廉’和‘勤’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做不到‘廉’是腐败,做不到‘勤’也是变相腐败。”“我们一些政府部门发生的腐败案件、窝案,基本都与审批有关,画个圈就给钱,几乎成了‘潜规则’!” 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源自法授。认真解决权力运行中的“潜规则”,才能用建设“廉价政府”(马克思)的实效,进一步取信于民。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是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基本保证和前提条件。这就要使政务公开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努力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畅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决定》总结我国多年来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强调指出: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这些措施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建设法治政府十分紧要。现在这方面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政务公开方面,有的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现象,有的公开内容不全面、程序不规范,有的不能妥善处理信息公开与保守秘密的关系,政府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健全;政务服务方面,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服务中心运行缺乏明确规范,公开办理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等。高度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加大推进政务公开力度,把公开透明的要求贯穿于政务服务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健全政务信息发布制度以及评议会、听证会等,以公开促进政务服务水平的提高,不断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保障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和监督政府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政府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第五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09〕26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粤府办〔2009〕26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印发〈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年)〉的通知》(粤府〔2005〕67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推进我省义务教育特别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制度和长效机制为保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力求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目标。

坚持分级负责、以县为主和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原则,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尤其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争经过3-4年时间全面实现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机会均等,县域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相对均衡,地区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全省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和均衡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建设,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距。

1.加大力度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各县(市、区)要根据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人口变动状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对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在生源偏少的地区,积极探索联村办学模式,集中力量办好乡镇中心小学和规模较大的片完全小学。对生源不足的学校,可根据实际予以撤并,或将其高年级学生逐步引导到镇或片中心学校集中上学。继续推进寄宿制学校改造,为上学路途较远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认真解决人口集中的城镇学位紧缺问题,消除大班额特别是超大班额现象。城镇新建居民区的配套学校必须与居民区同步建设。

2.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各地要对照国家有关标准和《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全面摸查义务教育学校并建立档案,对每所学校尚未达标的项目要明确达标时限,采取有效措施改造完善。到2011年,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以上城市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其余地区完全小学和初级中学基本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

3.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和生活设施。到2011年,全省所有在布局调整中需要保留的农村完全小学和初级中学拥有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三室一场”,即标准配置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和运动场;生活设施实现“五有”,即有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厕所、可供教师工作休息的用房,寄宿制学校还要有符合安全标准的学生宿舍、符合卫生标准的学生食堂。

4.提升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省、市、县、镇、校5级教育信息化网络,到2010年底,全省独立建制的中小学基本实现“校校通”,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实现“班班通”。完善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实施“优质资源下乡行动计划”,为全省农村中小学提供适应教与学需要的网络资源。推动现代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广泛开展中小学“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活动。

5.改革学校办学模式,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各地可采取合并、一校多区或集团办学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与薄弱学校联合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可将位置邻近的义务教育学校划归同一学区,统筹使用教育教学资源。引导乡镇中心小学或规模较大的片完全小学将邻近村小学或教学点纳入本校统一管理,实行一校多区办学。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组织1000所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初中、小学结对帮扶1000所相对薄弱的初中、小学。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师资均衡配置。

1.完善教师培养体系,确保中小学教师的来源和素质。师范类院校要坚持面向、适应和服务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扩大师范专业招生比例,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改革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要确定一批师范教育基础较好的地方高职院校或综合性高等学校面向农村培养师资。继续抓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的落实,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山区任教。

2.足额配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要按省编制标准核定教职员编制,边远农村和山区学校(包括保留的教学点)要按标准按时足额配齐教师,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按照《印发广东省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8〕57号)的要求,在2010年底前通过录用、培训、转岗、辞退等具体措施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

3.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县级政府要制定义务教育教师(含实验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规划。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从教育事业费中按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2%和教育费附加中不低于5%的比例安排。学校教师培训费在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范围内安排。继续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利用网络教育实施教师远程培训”,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提高学历水平。力争到2010年,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0%以上,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60%以上。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严格掌握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资格,改革和完善选拔任用办法,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

4.完善教师、校长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县级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档案、统一调配师资的管理模式。推动教师在校际、区域间合理流动。县级政府要建立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轮岗制度,并逐步扩大轮岗范围和提高轮岗比例。建立和完善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制度,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镇薄弱学校挂职支教。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以及申报评选特级教师和省级以上优秀教师的,原则上应有在农村中小学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三)规范办学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1.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切实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利用公共资源集中建设或支持少数窗口学校、示范学校。

2.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制度。教育部门要合理划定义务教育学校服务网,按照公开透明、全面覆盖、相对稳定的原则,全面实行小学就近免试入学、初中电脑派位或对口入学。禁止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择校”行为和进行小学升初中选拔性招生。条件具备的地区可将优质普通高中部分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或由初中学校推荐优秀毕业生直接进入普通高中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不得设重点班,不得擅设实验班。进一步做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提高初中三年保留率。

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探索义务教育质量监控的办法和手段,对义务教育学校的评价,要从侧重学生升学率、优秀率和文化考核向侧重学生合格率、进步率和综合素质转变,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对学习困难学生要采取各种措施给予更多的帮助。

(四)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群体公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1.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原则,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各地要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大力扶持和规范民办学校,多种形式解决非户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努力解决留守儿童思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2.保障特殊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地级以上市和人口在30万以上、“三残”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区)要按照国家规定,建设1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普通教育学校接受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办法。省制定特殊教育学生公用经费标准,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根据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足额配备特殊教育教职人员,落实特殊教育教师津贴。到2010年,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7%以上。积极创造条件,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少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开展义务教育。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政府一把手对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负总责。要及时研究制订政策和措施,解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实行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市、县级政府“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目标责任制。市级政府负责统筹、指导和整体推进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监督和考核。县级政府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负主要责任,要制订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教育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要建立良好的工作协调机制,共同推进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门负责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规划、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发展改革部门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和重点支持。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管理制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义务教育经费足额按时拨付。编制、人事部门要及时核定教职员编制和岗位职数,检查教师编制配置情况。国土、规划、建设部门要把中小学建设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优先保障教育项目建设用地。税务部门要加强教育费附加征收工作,确保足额入库。

(二)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1.切实落实省、市、县级政府义务教育投入责任,建立义务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各级财政要依法足额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三个增长”。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各地要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和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改造。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要按核定比例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校舍建设、设备设施购置等发展项目。

2.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2009年秋季达到小学每生每年350元、初中每生每年550元,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适当提高标准。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相关制度,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逐步达到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补助标准。切实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各地要根据在校生人数、校舍面积,按一定标准在每年预算中安排资金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需要。完善装备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公用经费预算总额10%用于购置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要按照《印发广东省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8〕58号)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县域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县域内农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城镇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

3.加强管理,确保学校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市、县两级政府设立教育财政专户,省财政转移支付的教育经费及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政府安排的教育经费要进入教育财政专户,封闭运作,专款专用。各地要积极探索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途径和办法,条件成熟的县(市、区)在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修中,可尝试引入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机制,由政府购买校舍维修保险,由保险公司负责校舍维修。

(三)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机制。

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作为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省教育督导室定期对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的县(市、区),给予通报表扬。对未按规定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改变或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继续举办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等违规行为,要按规定追究有关部门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四月三日

下载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县(区)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见(粤府(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县(区)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见(粤府(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