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景区文化失误浅析
景区文化失误浅析
唐代剑 隋丽娜
内容提要:旅游文化是景区建设的依托,是创造经济价值的核心。本文针对景区出现的文化失误现象,从“形”文化失误、“意”文化失误、“境”文化失误、“韵”文化失误四个层次进行分类归纳、解析原因,旨在为进一步规避补救失误提供基本出发点。关键词:景区建设 旅游文化 文化失误
所谓景区文化失误是指景区在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不畅、利益倾斜、制约失衡等内外原因所表现出的不适当的观念形态和外在表现。对文化失误的分析,旨在加强景区文化内涵的建设。
一、景区“形”文化失误
景区“形”文化,是景区文化物化的体现,是旅游者接触景区最初的也是最直接的感受,如形状、外貌、色彩、材质等。建筑作为一个地方文化最个性化的体现,直接向旅游者传达了特定的意境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建筑“形”的仿造不难,难在如何“形神兼备”。西安欲将西大街改造为仿唐建筑街,对建筑进行风格上的改观和建设,但是对路灯、电话亭、栏杆、牌匾却缺少装饰修改,与整体形象产生冲突。同样北京王府井商业大街的再造有悖于其700年来的人头攒动、拥挤繁闹的市井老街的历史主题,将其改造成开阔宏伟、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商圈,有“形”却已失去原“神”。景区“形”文化失误不仅表现在如建筑这类实体景观上,一些微观方面也有诸多体现。如旅游景区解说系统中文字牌示的失误。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景区缺少人文关怀,没有中英文对照标志更谈不上多语言标识;一些景区则用汉语拼音代替英文,然拼音注释于外国游客其景区表达的涵义已大打折扣;一些景区尽管有英文释义但翻译欠妥甚至有误。杭州西湖边上的苏东坡纪念馆介绍苏轼生平时,北宋英译成“Northern Dynasty”(应为Northern Song Dynasty)。西湖边玉泉译为“Jading Spring”(应为Jade Spring),如此翻译,玉泉却成“乏味之泉”。再如西安2003年新建的大雁塔文化广场,以体现唐文化为主,将唐诗镌写于壁柱、名家书法刻录于地面作为文化的装点,然而其欲提升的文化氛围却因诸多抄刻录错误反而大大降低。如雁北广场上雕塑区中的文字错误:唐代书法家怀素生平介绍,其学习书法故事中出现了“秃笔成家”(应为“秃笔成冢”);唐诗园林区亦有文字错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最后一句“老醉花间有凡人”(应为“有几人”)。大雁塔介绍释迦牟尼个人生平的玉佛殿内,在文字表述方面,出现说明文字简繁体共用现象。天津站前“狗不理”店门外一块牌匾来历介绍上写着:“始创一八五八年,清朝光绪年间”,而一八五八年应为咸丰八年。
景区“形”文化失误的起因在于在进行景区建设时,管理者往往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思维,忽视景区整体布局与细节打造,不注重建筑体量控制、色彩搭配、整体协调,造成景点延伸至景区上的“形”文化失误。于此,景区建设应该统一构思,精心设计,重视建筑的实用功能且充分展示这一“凝固着的音乐”的艺术价值,对景区细节建设也应追求完善。
二、景区建设中“意”文化失误
景区“意”文化是景区建设者欲表达的文化内在,是景区文化依托的直接内涵。所谓“入目三分景,七分在内涵”,无形的“意”是景区文化的内在凝结,需借助“形”来表现。景区的“意”文化失误往往均可归结为忽视景区建设中文化与环境的“和谐”。
和谐——不和谐——和谐——不和谐——„„
如上模型,景区“意”文化可能在①②断开,也可能继续如此循环。从①断开表示景区“意”文化在文化表达上与环境是和谐的,但现实中往往出现本为和谐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不和谐的状况,如忽视景观美学特征的“默契”,自行其是不顾环境视觉形象,人工美会脱离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无法与之糅合,反而损害景区环境。如华山风景区的引景区中摊贩林立、嘈杂纷乱,这样的自然景区过渡会使游客对整个景区“意”文化产生不良“首因效应”。尽管关于自然景区经营权出让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景区市场化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民企通过景区出租、委托经营、外包的方式获得了景区的经营权后,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局限,景区经营者会过于市场导向或压缩成本对景区和产品的文化内涵不做太多考虑。今年引起很大争议的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在山体峭壁上安装的“运营悬崖观光电梯”,遭到两院院士叫停的青海湖的7000吨级豪华游轮都是“意文化”失误的反映,这些不和谐开发使资源禀赋价值降低、魅力退化;西安钟楼处在周边钟楼饭店、开元商厦、邮电局团团包围之中,这些“喧宾夺主”的建筑破坏了历史文化资源的意境,资源和谐的美感无处可循。在这种市场背景下更需要政府规范制约和景区主管部门监督引导,在产业规制和政策法规上逐步完善和动态适应,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协调一致和权力制衡,以形成有效合理的建设保护机制。
从②中断开表示景区漠视不和谐而不再采取纠偏措施任由其存在,②的继续则是对不和谐的景观进行纠正。但是对一些由于历史、法制及经济发展等原因而产生与周遭环境不再和谐的遗址遗迹的纠正过程中,一些景区却忽视文化保护的“修旧如旧”原则采取极端的拆、毁、挪、改。西安2004年针对旧城改造中传统民居不断减少的情况,市文物园林局组织了一次调查表明:原2002年的31处急需保护的传统民居和历史纪念性建筑只有21处还存在。景区“意”文化失误还在于景区进行旅游规划时利益倾斜,尤其是轻视可称为旅游灵魂的旅游文化,强化功利倾向、弱化文化观念、为建设而建设的情况也不乏少见。这种“管中窥豹”的做法将旅游景区的“形”视为景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抛弃了对游客的人文关怀和旅游文化对资源的支撑作用。景区中文化部分的建设和保护经常在主管部门的“政绩”指导下让位于城市现代化经济建设。另外景区管理者在意识到景区失误时,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景区建设和保护的技术和资金不愿投入太多,对景区环境不和谐氛围不愿放弃经济利益进行修缮甚或拆迁等的建设改观,一味期待短期经济收益而不思考景区的长远发展,由此表现在文化建设上的漠视。这样的“失误”是景区建设明知故犯的错误。牺牲文化的本质与精神的高度去迎合市场,拱手让市场决定一切的景区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
①②
三、景区建设中“境”文化失误
景区“境”文化指景区所依托文化的社会时代环境背景,“境”是艺术构思所摄取得自然、生活形象,是景区文化表达的间接内涵。由于不进行历史研究,不调查分析景区的文化背景,不进行多学科的支撑,结果使景区文化产生了“真实性失落”。杭州城湖结合区的马可波罗铜雕像是一位右手执笔左臂夹书的老者,但是据史书记载马可来中国时年仅17岁,回国时也不过38岁,闻名于世的《马可.波罗游记》是其在狱中口述途中见闻由他人执笔所著,尽管雕像可以有假定性艺术特征有权对自然形态固有特征有选择的掌握,但如此的人物雕像却难免给人以一种史实误解。西安市大雁塔南广场的玄奘铜像下的说明文字中玄奘生辰与大慈恩寺内法堂的玄奘生辰不同(一为公元600年,一为公元602年),连最基本的历史事实都无法遵从。另外在景区建设上不应仅停留在对单体孤立的被动建设上,而要从历史环境整体性保护高度加以认识,否则会因为“无知”而形成无法挽救的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早些年间,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内唐代塑像被大红翠绿的油漆涂抹,祖师塔层檐下的人字型斗拱在清除灰皮时被铲掉。大同华严寺内南北两墙清书法家崔卿云所书语录被油漆将砖底和字刻涂饰一新。成都宝光寺刻于南朝梁的千佛碑石刻为了好看而被深刻,这些画蛇添足、97 改头换面的方法使原有的艺术价值荡然无存。
无论是人文景区、自然景区还是人造景区都有其各自表达的“意”,而“意”文化的形成又都有各自的历史时代背景,在对景区文化背景的考察中,流于表层、主观臆断,不进行历史、地理、考古、生态、民俗上的论证,将会破坏本土意境和原生环境,甚至会对脆弱性的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失误”。那么在建设中应深度挖掘文化,在一些需要专业支持,例如文博保护技术、景观园林设计等的方面应听取专家意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要加强文态环境的建设。
四、景区建设中“韵”文化失误
景区的“韵”文化指景区引导旅游者对景区文化进行审美阅读,认识和理解景区文化整体美感。“韵”是风格美的标志之一,表示艺术生命的韵律和节奏之美,我国五代以后的美学思想家以“韵”为审美鉴赏的中心范畴,为美的最高境界。景区“韵”文化的内容展现是旅游主体的审美价值观和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等的综合作用。景区建设“韵”文化就是景区积极引导旅游主体对客体的“神与物游”。
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持久力、惯性和传承性,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文化根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尤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景区建设除了追求景区的形、意、境文化的表达,还应该积极倡导先进文化,剔除糟粕,在旅游中传播科学知识。近年来在某些景区中兴起的“鬼城”、“鬼宫”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思想“鬼”为开发主题,哗众取宠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宣扬所谓“鬼文化”来满足游客好奇心。一些寺庙为了经济效益也将佛祖的教诲置之不理,大肆设坛开光收取所谓的开光显灵费,在景区宣扬这种文化下将此道家清修之地变成了封建迷信的展示台和获取利益的场所。在建设中若忽略了文化传承性、时间性、地域性等的文化特征,用静止的孤立的视角认识景区的旅游文化建设,就会在旅游文化传播上出现偏差。鲁迅故里的景墙上以一手执香烟的鲁迅胸像画为主题,对受众的“吸烟有害健康”这一现代公众行为标准有着误导性的文化冲突。对于“软环境”如导游词的编写在力求生动活泼时也应多些科学讲解,少些神话传说,少些风水鬼神,要强化导游的审美导向作用,引发游客联想、深化理解景区“韵”文化,这样才能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另外利用民俗旅游吸引游客从经济上说无可厚非,但由于过分商业化包装对民俗文化进行渲染业带来了一些文化冲突。旅游区的民族文化不能代表整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民俗风貌,流于形式的表演化易将当地文化引向庸俗化、经济化、市场化,景区对游客传达的是失真的信息。景区对于民俗文化应该适度开发,并且限制地域,避免特色民俗文化不正常的异化甚或消亡。景区在文化物化经济时,应开发与保护并重、创新与继承共进,既不能因噎废食,又不能恣意妄为,而要尊重历史沿革,吸收社区参与,体现先进文化和时代风尚。
结语
以上对文化失误现象的归纳分析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而进行的人为划分,然各类文化失误犹如一链状节点彼此相互掣肘。“意”文化的失误通过“形”文化体现,“境”文化的错位造成了“意”文化的失真,而“形”、“意”、“境”无论何种文化的失误都会影响到“韵”文化的审美。文化失误的主要对策应该体现在景区建设的动态控制上。在失误规避上,科学的规划有助于预防性控制,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多学科支撑,公众参与,以人为本,强调景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文脉关联,体现时代特色同时应尊重历史沿革。对于规划的中间控制,景区要遵循动态追踪思想,对建设改造等的实施过程进行技术监督,行政监控,及时修正以求景区建设不断细化完善。在失误补救上,建立良好的景区管理体系有助于改善部门割据和景区内外信息适时连通,及时反馈,即时反应以求亡羊补牢。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失误应以前馈控制的预防为主,中期控制、反馈控制的治理为辅。
总之,景区建设中的形、意、境、韵文化的失误,其成因不尽相同且有着各自的复杂性,只有将景区规划和管理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动态的控制过程,才能预防景区文化失误和及时纠偏错误,促使景区建设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赵荣光、夏太生:《中国旅游文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3、邵冀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8年版第44页。
4、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页。
5、刘振礼:《“和谐”简析——旅游地开发建设探讨》,载《旅游开发研究论集》,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依绍华:《加入WTO后中国民营旅游企业的发展分析》,载《旅游绿皮书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2002-2004》,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7、喻学才:《旅游文化研究二十年》,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
8、曹诗国、袁本华:《论文化与旅游开发》,经济地理,2003年第三期。
9、黄健:《旅游景区开发与文化品位提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http://www.xiexiebang.com/,2004/09/01。
作者简介:唐代剑,男,1955年生,四川绵阳市人,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生态旅游方向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隋丽娜,女,1979年生,满族,内蒙古人,浙江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
第二篇:法门寺文化景区导游词
关于法门寺文化景区导游词说明
1、佛教不仅是一种信仰,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哲学。
2、法门寺文化景区是在省政府统一部署下由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主持兴建的一个文化精品工程。
3、作为导游词,要尽量避免过多的渲染宗教现象,而要从文化景区所在地区蕴含的多种文化来观察、理解、宣传法门寺的佛教文化现象。
4、做为一个文化精品工程,它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信仰者,而更多的是普通游客,所以在导游讲解的过程中,既要敬仰佛教文化,又要从佛教文化的哲理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人之间的这种哲理关系。
5、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导游词,应该具有一种哲理性,启迪信仰者和游客。
这份导游词仅仅从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和欣赏法门寺文化景区宏大的建筑工程。文中所涉仅供参考。
法门寺文化景区导游词
(在车上或路途)
无论你来自何方,即便你在北京看过雄伟的万里长城,或者在临潼参观过秦始皇兵马俑,当你来到这里,你绝不可轻视你脚下的这块黄土地。虽然它没有青山绿水,只有满目的沟沟壑壑(he)和点点散布的村舍,但就是在这块土地上演绎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炎(帝)和黄(帝)二帝在这里肇(zhao)始了中华文明。周人在这里东进,南征北战,创建了以“礼”为核心的周文化和辉煌的青铜文化。汉人经由这里凿空,丝绸之路逶迤(wei yi)西去,佛典文化徐徐东来。三千年的人文历史,使这块土地成为华夏文明之祖,青铜文化之乡,丝绸文化之孔道,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
承借天汉雄风,大唐气象法门寺供奉佛指舍利,弘扬佛法,尤其唐宗室八位皇帝“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煌丽”每三十年迎奉法门寺佛指舍利入京都长安供奉,令朝野轰动,天下朝拜。使法门寺名扬天下,成为“关中塔庙之祖”,中国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也使这块土地成为长安佛教文化圈的中心。特别是1987年4月3日,经历了1113年的漫长岁月,法门寺地宫发现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和大唐数千件供佛珍宝,引起世界瞩目,法门寺当之无愧的成为当今世界佛徒朝拜中心,游客旅游圣地。
法门寺文化景区依托法门古寺而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景区一期工程斥巨资打造(25亿元),占地约1300亩,是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先生主持设计的,(他曾主持设计台湾中台禅寺及目前全世界最高摩天大楼“台北101”等著名建筑)。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小品等几部分组成,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景区建设自2007年3月,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由曲江新区管委会组建了法门寺开发建设团队,与宝鸡市人民政府一起负责项目开发建设。项目总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分为东区佛文化展示区与西区综合服务区,整体区域规划依托佛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为发展基础,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出的十大文化旅游工程之一,也是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重要辐射、延伸区域,在构建和谐社会政策的历史背景下,陕西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重大举措并致力将其打造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佛都”,成为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
我们远远望见的这个建筑群,就是法门寺文化景区。这个建筑群呈南北走向,由南至北依次而上,4门起伏,双塔高耸,在黄土阡陌(qian mo)中,在蓝天白云下,建筑体量雄浑博大,建筑语言简洁明快。整个景区以建筑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出了佛教文化的博大与智慧。
现在,我们来到法门寺文化景区。不管你信不信佛教,你都会感到这个建筑群有一种文化的力量。庄严的佛像,阔大的广场,外张的屋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宗教信仰的庄严与殊胜。这种感觉正是这组建筑艺术的成功之处。
由于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宏大壮观,气势夺人,我们不可能一览无余。由于当我们深处圣地之中,更是目不暇接。因此,我要告诉大家这个文化景区的几个特点:
1、如果你从空中鸟瞰,你会看到整个景区暗合坐佛之形,法门寺地宫恰好位于佛心位置,与佛同体,与佛同心。
2、如果你仔细观察,景区内诸多建筑暗合数字机缘,如用数字概括,一舍利;二宝塔;三区划;四大门;五时空;六越度;七广场;八吉祥;九平方公里;十万众生;千年古刹;万世法门。
3、当你在景区或朝拜或游览,在由南到北的穿门过院,朝拜佛祖舍利的过程中,你会感到由此岸到彼岸的升华过程;也会在由北到南的回望中,感到芸芸众生的虚幻之相。所以,在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参观过程,就是你感悟人生,净化心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回归的佛子能开启般若般的智慧,旅游者则能体验佛光普照为您增福增慧。
现在,我们开始参观这个千载佛家圣地,领略万世人文经典。
山门广场位于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入口,面积约15万平方米。此区域涵盖酒店、素食餐饮、大唐禅茶、讲经堂、旅游精品购物、游客中心、大型超市、电瓶车租赁等配套实施一应俱全。建筑设计风格大气恢宏。山门及两侧回廊的设计方正、简洁与围合的广场一起共同体现了佛学的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胸襟。
山门东西两侧,栽植了天数(树)25棵,地数(树)30棵。大家可以看到树种为银杏,棵棵银杏粗壮挺拔。银杏被尊推为我国的国树,在凡人世界中是“活化石”也可表示佛法在中国两千六百年的再次发扬光大。
请大家看看这组建筑,墙壁陡峭,以变形的斗拱装饰承接屋顶,屋顶外张冲天,直指苍穹。人临其下,直觉低矮,只有仰望才见其顶。这种墙壁和屋顶的造型,没有雕梁画栋,没有曲线翘角,仅以明快的线条让人感到佛法的广博和佛陀教法的明理。其色彩为金黄、暖黄,具有一种庄严清静,慈悲祥和的氛围。这里就是园区的入口处 “佛光门”。
穿过佛光门在这个院中,一泓静水,此为静心池:净水莲花,14朵莲花,高雅圣洁。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为佛教圣物,供奉莲花可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代表着净心离欲的世界。通过静心池,人们可以放下世俗间的一切忧扰,以一颗平静之心走入佛国圣地。
在静心池的东西两侧设有圣兽。
青狮:狮子为万兽之王,吼声洪亮,山鸣谷应,震动天地,代表佛教的神威。佛法即如同狮子一样,供奉狮子可辟邪护法。
六牙白象:供奉大象,可降伏邪念,能到达无上乘果地,得到物质和智慧的财富,得佛果之成就。
穿过广场走过般若门大家可以发现,之前在山门前是一个大广场,佛光门前是一个大院落。而在般若门菩提门之间,是一个相对狭窄的过道。这正是利用了建筑艺术上的缩放手段,给人感觉上有舒畅和压抑作用,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控制作用。也表现出了只有以智慧(般若)为前行指导才能到达解脱彼岸这一教义。
出菩提门大家可以发现这道圆融门,它只有门柱,似乎有点奇怪。这是因为佛教以观察诸法“空性”为入道的法门,故称“空门”。
现在,从山门广场到这里,我们已穿过了佛光门、般若门、菩提门、圆融门,来到了佛光大道。
佛光大道长1230米,宽108米,象征着由世俗走向成就的修行之路,也就是说是一条成佛之道。
佛光大道是景区的景观主轴。远远望去,清净庄严南低北高,直通合十舍利塔。利用落差,让人有一种朝圣的感觉,也体现了为了一种信仰,人们不断攀登,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佛光大道分主道和辅道。在佛光大道两侧景观绿化广场上,东边设有佛陀胜迹系列雕塑,让众生感受到佛法不理事间法,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这一佛法精神,体验佛教文化,西侧是法界源流系列雕塑,展现了佛教文化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光大道分别设有经幢、菩萨,同时按佛教“五时判教”而设,其中包括: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我们将山门比喻为“此岸”(现世),而佛光大道则为接引凡夫众生通过“五时判教”到达“彼岸”——合十舍利塔(佛国),证得佛果这一解脱之道。“众生皆有佛性”在这条大道上愿大家都能发掘出属于自己的“自性三宝”。
经幢乃佛教圣物,常将经文刻于其上。象征佛的智慧能降服一切烦恼,在佛教中有祛邪降魔的说法。福报:智慧流溢、一生吉祥。
佛光大道菩萨像包括:
东1:大妙相菩萨
与法苑林菩萨同是弥勒佛的胁侍菩萨,合称“弥勒三尊”。今世菩萨护佑,来世往生天宫。福报:今世神灵护佑,来世往生天宫。
东2:文殊菩萨
与普贤菩萨同是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合称“华严三圣”。文殊菩萨,诸佛之智慧所化现,是智慧的本尊,受菩萨护佑,具足智慧。福报:自己和子孙具足智慧。
东3:观音菩萨(大悲)
与地藏菩萨同是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合称“娑婆三圣”。观世音菩萨以大慈救济众生为本愿,受菩萨护佑,远离苦难。福报:所愿必成,苦难远离。
东4:日光菩萨
与月光菩萨同是药师如来的胁侍菩萨,合称“东方三圣”。日光菩萨持其慈悲本愿,救度众生,受菩萨护佑,远离病痛。福报:远离病痛,无有怖畏。
东5:观音菩萨(大慈)
与大势至菩萨分别为阿弥陀佛的胁侍。获观音慈悲救护,来世蒙观音引生极乐。福报:现世获观音慈悲救护,来世蒙观音引生极乐。
西1:法苑林菩萨
受菩萨护佑,所愿皆足。福报:今世菩萨护佑,来世往生兜率天宫。
西2:普贤菩萨
具足一切无量行顾,受菩萨护佑,凡行必成。福报:自己和子孙凡行必成。
西3:地藏菩萨
受菩萨护佑先世亲人不堕地狱,来世不堕恶道。福报:先世亲人不堕地狱,来世不堕恶道。
西4:月光菩萨
普照乾坤,映现明澈清辉,容摄芸芸众生,免受贪、嗔、痴三毒逼恼,以葆身命与慧命。福 报:远离病痛,无有怖畏。
西5:大势至菩萨
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有情,使众生离三界之苦,得无上力。福 报:现世脱离恶道,来世往生极乐。
佛陀胜迹
在佛光大道东侧的林荫道中,我们看见一列精湛的雕塑,它们共由八组景观雕塑组成,其主旨表现人间佛陀,人间佛教。此佛陀像非圣化之佛陀像,按不同的年龄做出不同的模样,体现佛陀由凡入圣的虔诚心态和伟大精神,分别为:
太子诞生
迦毗(jia bi)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大象入梦,王后受孕。
出游感苦
太子出游,受一出家人启发,决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 之苦。太子坐于中间,思量求解人间疾苦之道,从左至右分立老苦、病苦、死苦和出家僧人。
夜度凡尘
太子不为五欲所动,依然决定出行城。前为太子骑马离城,浮云中的四位力士共举太子四马蹄,寓意着太子离城之意。四块浮雕分别塑造了:太子离别妻儿、皇宫中奢华的歌舞生活。
六年苦行
悉达多太子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多次的参学和超越,仍未得所求之道。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于是南渡恒河来到伽山苦行林,六年之中勤苦精进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菩提悟道
悉达多太子坐于一棵毕钵罗树下。发愿言:我今若不证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坐。经四十九日禅坐,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究竟大道,至此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
初转法轮
佛祖在鹿野苑向他的侍从憍(qiao)陈如等五人说“四圣谛”(di)法。在菩提树下,佛祖端坐中间,神态安详。白鹿与五弟子分座周围,屏气凝听。
普度众生
采用如意(佛教法器—普度众生,满足众愿)为造型元素,表示“佛法无边,普度众生”,芸芸众生在这里感悟佛法,祈愿“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双林灭度
释迦牟尼八十岁时,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西,右胁着席,叠足安卧,安祥圆寂。众弟子或泫然流涕、或捶胸顿足、或仰面嚎啕于佛陀身旁。
法门寺院
入山门,经佛光大道,我们来到了佛门圣地——法门寺院。寺院位于佛光大道中段偏北的东侧,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说它是佛门圣地,一是据地理阴阳学家,这座寺庙披小带河,负阴抱阳,气聚而不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助于僧人们在青山白云,流水清泉中悟道成佛。二是寺院经历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兴盛衰微,再光大的全过程。正是由于这座寺院的令人惊叹的历史,才有了今天蔚为壮观的法门寺文化景区。如果说法门寺文化景区是一个盛开的莲花,这里就是储藏,培植莲花的种子。
法门寺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帝年间,距今约有1700余年的历史。寺名屡变,塔名也随之屡变。北周以前寺名为阿育王寺,塔亦同名。自唐代以后,寺院定名为法门寺,后虽然有更改,但仍以法门寺名扬天下。眼前这座塔,初为阿育王塔,后改“真身宝塔”、“大圣真身宝塔”。今天,人们仍以寺名称塔名。
法门寺院与宝塔历经了佛教在中国兴衰的全过程,可以说国兴寺兴,国难寺难。北周武帝毁佛,法门寺庙随之被毁。隋朝推崇佛教,法门寺庙得以重建。自唐代建立以后,由于皇室崇佛,法门寺走向它的全盛时期。因为法门寺塔地宫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唐皇室每30年迎佛骨入都供奉。从公元659年开启法门寺地宫,首迎佛骨到公元873年第七次恭迎佛骨。每次恭迎佛骨都是岁丰人和,国泰民安。从长安到法门寺一百多公里,车马昼夜不绝,京城万人空巷。皇帝亲临安福门城楼顶礼迎拜。百官士庶沿街迎候,可谓盛况空前。每次恭迎佛骨皇室都对寺院大施财物,皇帝、皇后、王公贵族供养了大量金银器、琉璃器、丝织品和法器。在这期间,法门寺多次修筑扩建,形成了二十四院的形制。
随着公元874年法门寺地宫之门的封埋。法门寺遭受明代地震,民国驻军的毁坏。特别是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开展破“四旧”,进入寺院,毁殿堂、坏佛像、烧佛经,还要挖地宫取宝。在此危机时刻,法门寺主持良卿和尚自焚圆寂于真身宝塔前,才没有让地宫珍宝受到损失。尽管如此,法门寺院还是成为“扶风地区无产阶级造反派临时总指挥部”。在“造反派”的内战中,法门寺又一次遭到了劫难。
今天,我们能看到法门寺的珍宝,一要感谢抗战期间,对法门寺地宫珍宝守口如瓶的朱子桥先生,正是由于他们一批人的保护,才不致使这些珍宝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二要感谢“文革”中自焚身亡的法门寺主持良卿和尚,正是他舍身护宝,才使佛门舍利等一批珍宝免遭损坏。
建于明代万历七年的“真身宝塔”,于1981年8月4日凌晨1时57分,“真身宝塔”的半壁在大雨中崩塌。1985年陕西省政府决定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于1987年4月3日在法门寺塔基地宫发现了佛指骨舍利和大批唐代的稀世珍宝,震动了国内外。
法门寺院以“真身宝塔”为寺院的中轴线,建筑结构古今结合,形制以仿唐为主,屋顶为飞檐筒形青瓦,风格古朴,坏境静雅。
过天王殿,就是突兀矗立的十三级舍利砖塔。它是以唐塔为基础,以明塔为标准的具有楼阁式风格的砖塔,挺拔俊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56年8月法门寺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省政府又拨款重修了大雄宝殿和铜佛阁。自1987年佛指舍利发现后,寺院恢复建设,基本上恢复了唐代百亩寺院的规模。
十多年来,法门寺在前任方丈澄观净一法师的主持下,相继建成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祖堂、斋堂、寮房、佛学院等仿唐建筑。
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和大唐王朝2499件供佛珍宝,在1113年后重见天日,这批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还是中外交流史、美术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日益引起世界瞩目。也让法门寺成为当今世界的朝拜中心,增强了法门寺在世界佛教文化中心的历史记录。佛文化是法门寺的核心,法门寺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世界佛文化的瑰宝。
离开法门寺寺院来到佛光大道北侧。现在我们就处于六度桥前,它看似简单,仅仅为六层踏步。六度桥下,雾泉喷涌,云烟缭绕,我们仿佛身临佛国胜境:前有佛祖真身舍利,后有芸芸众生。后退可到此岸山门外,前行可到彼岸佛国界。你彷徨也可,虔诚也可,总之,这是修身成佛的必行之桥。人们常说,没有过不去的桥,而过此桥,须经过人生的大彻大悟。
所谓六度就是六种从烦恼到觉悟,从此岸到彼岸的方法,也就是讲人的修行方式。六度分别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每行进一次,即进行洗涤心灵一次。一次觉悟破一种无明,去一种烦恼所以,从山门到此,须经过六度桥,这也是众生由山门到踏上彼岸,拜见佛祖真身的必经之路。只有洗涤芸芸众生浮沉铅华,放下世间的一切妄想执着,才可以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pi)卢性海。
过山门,穿过佛光大道,再经过六度桥,我们由此岸到了彼岸。可以说,这儿是一个佛国的世界。如果你环望四周,只有天高野旷,飞云在天。时空仿佛淹没隐匿了凡世间的一切,在天轴和地轴交汇之处,一塔高耸,这就是万众瞩目的合十舍利塔。无须说,合十舍利塔是整个文化景区的核心建筑。广场的宏阔,表明了佛法的博大,塔的高耸,表明了佛法的智慧。万人汇聚,表现了八方来朝,万佛归宗的盛况。万人抬头仰望,表明了信徒们对佛的崇高敬意。
现在,我们来欣赏这个合十舍利塔。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它供奉着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塔高度148米,一表示佛祖于众生无别,佛陀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的佛陀。四八是夏历四月初八,为佛之诞生。它象征着和谐、安康、国泰民安的旷古盛世。
合十舍利塔的造型,为双手合十,双手合十表示了佛教的仪式特点、基本理念和人类追求和平的基本意愿。在双手合十造型中,内含的唐塔表明了历史和现代的圆满融合。在双手合十的空间内,又供奉有三身、三世诸佛、菩萨,又表明了这是宇宙法界。通过双手合十的建筑造型,表现了佛教和合、和睦、和谐、和平的思想内涵。
也许在世界各地,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您见过许许多多的佛寺古塔,但是我可以说像这种舍利塔造型绝无仅有。站在这个阔大的广场上,我们首先感到它高尚、神圣、神秘,还感到它简洁、明快,具有强烈的符号性、象征性,也就是说它具有强烈的现代感!这座合十舍利塔的结构造型具有“雄、浑、简、净”的建筑特点,以现代建筑技术,合适的建筑语言,成功的表现了佛学的博大精神。也彰显了法门寺在世界佛教中的主尊地位。
穿过十万人广场,我们来到合十舍利塔前。合十舍利塔共六层,分地面及地宫部分。自下而上,供奉着佛教三身佛(即:法、报、化三身)各方菩萨等佛教文化景观造型。寓意为“三身法像,六重法界”这里是人们理想的彼岸。佛祖真身舍利存放于舍利塔地宫中厅,每逢重大佛教节日才升起展示。信众可集结于舍利塔十万人广场瞻仰圣物。它会让瞻礼者得到心灵的净化,感悟人生的和谐与光明。
首先我们进入合十舍利塔一层,依次供奉着:
(1)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居住须弥山腰,各护一天下,治服众魔,保护众生财富不受侵犯。
(2)弥勒佛:大肚弥勒能容常人难容之事,教导众生忍得住心中烦恼,耐得住岁月寂寞,不争一时之气,方免百日之忧。
(3)韦驮菩萨:南方增长天王属下八神将之一,位居32员神将之首。韦陀菩萨护持佛法,庇护众生。
(4)阿难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是多闻 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迦叶尊者苦行第一,代表实“行”,二者都是佛陀最著名的两大弟子。
(5)化身佛(释迦牟尼佛):化身佛以大悲心应众生机缘而示现娑婆世界救度众生,传授般若智慧,维持世间平安和谐。
(6)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合或供奉观音菩萨像,观音便前往救度,使人们脱离苦难。
(7)地藏菩萨:至心称念地藏菩萨名号,礼拜供养地藏菩萨像等,必能离诸忧苦,不坠恶道,并能获得家室永安,先亡生天,现在益寿,所求遂意。
从西侧电梯向下我们进入舍利塔地宫北厅,这里是珍宝展示区,用以展示1987年4月3日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朝数位皇帝供奉的皇室绝世珍宝,其中国宝级、国家一级、二级文物两百余件。在这里我们将文物分为佛文化珍宝陈列和大唐珍宝陈列两部分。
一、佛文化珍宝陈列
主要展示围绕舍利的精美法器、供养器以及舍利宝函等共有27件珍贵文物。护法石狮(2件,高
59、底座长宽32?25厘米)护法天王像(4件,高56,底座长宽32?21厘米)银芙蕖(2件,通高41厘米)
*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1件,长196厘米)
整体造型精美,形制宏伟,工艺精巧,等级最高,堪称佛门奇宝。它的出土对唐代佛教和法门寺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鎏金大日如来银佛像(1件,通高15厘米)
鎏金十字三钴(gu)杵纹阏(yan)伽瓶(2件,每件高21厘米)*舍利宝函*
公元六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王朝拥戴法门寺佛指舍利,在地宫不断扩充供养盛事,至公元873年的咸通迎奉中,李唐王朝按照佛教密宗的最高供养,在地宫前、中、后室和秘龛围绕四枚佛指舍利建四系列供养以实现佛教网罗宇宙万象,包括十界圣凡,上下尊卑,染净邪正,兼收并蓄的金刚界、胎藏界曼茶罗。皇朝帝后用近千件衣物“以身供佛”,祈愿在这个宇宙法界中实现护国佑民,为中华民族开万世太平的神圣理想。*八重宝函*
唐王朝造八重宝函,合地宫为九重,表证佛法之“五部九重”,以胎藏界曼荼(tu)罗供养佛指舍利。
鎏金四天王盝(lu)顶银宝函(1件,通高23.5、边长20.2米,重2699克)
盝顶素面银宝函(1件,高19.3、边长18.4厘米,重1999克)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1件,高16.2、边长14.8厘米,重1660克)
六臂观音盝顶纯金宝函(1件,高13.5、边长13.5厘米,重973克)
金筐宝钿(dian)珍珠装盝顶纯金宝函(1件,高13.1、边长11.3厘米)
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wu fu)石宝函(1件,高10.2、边长8厘米)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1件,高7.1、塔边长4.8、垫板边长5.4厘米,重184克)
三重宝函
与秦始皇同时的阿育王于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向世界散佛舍利以弘扬佛法,法门寺“乃其一也”。地宫前室建汉白玉阿育王塔,藏鎏金铜浮屠、鎏金银棺以安奉佛指舍利。
汉白玉阿育王塔(1件,塔高78.5厘米)
鎏金铜浮屠(1件,通高53.5厘米)
置于前室阿育王塔内,安奉第四枚佛骨舍利。铜浮屠由底座、塔体、塔盖、塔刹四部分组成,为法门寺唐代木塔的缩微模型。
鎏金迦陵频伽鸟纹壸门座银棺(1件,通高6.4、长8.2厘米)
*五重宝函*
释迦牟尼佛之真身指骨舍利被安奉于地宫秘龛(kan)五重宝函中,依次为盝顶铁函、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函、银包角檀香木函、嵌宝石水晶椁子、壸门座白玉棺,以金刚界曼荼罗供养。
盝顶铁函(1件,通高
22、边长22厘米)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函(1件,高
17、底边长17厘米)
嵌宝石水晶椁子(1件,长10.6、高5.9厘米)
壸门座白玉棺(1件,长6.8、宽3.3厘米)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1件,通高38.5厘米)
为了实现佛教“金胎不二”的“不二法门”,唐王朝尽佛教之精华,敬造“金胎合曼”的捧真身菩萨,上为吉祥天女,仰莲座上32菩萨生,顶为大日如来三身咒轮,底为金刚界五方五佛,中为四大天王。底部中为胎藏界中台八叶院,周以八大明王环绕,而以菩萨宝冠上修法界定印的毗卢遮那佛一统贯之,这是中国佛教发展到密乘的殊胜现象,是唐密的最高结集。
二、大唐珍宝
地宫宝库除佛教法器和供养器外,更多的是唐皇奉佛的世俗物品,包括皇室日常生活中所用之食器、茶具、熏香器、服饰、钱币,以及各类珠宝杂件等。
皇室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层面,人们由此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无限的生活场景——繁荣富强的大唐社会。对满目琳琅的国器重宝,地宫《志文碑》有“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的无尽赞美。
鎏金双狮纹银方盒(1件,通高11.2、长17.3、宽11.8厘米)
鎏金双凤纹御前赐银方盒(1件,通高9.5、边长21.5厘米)
素面圈足银圆盒(1件,高9.8、直径18.4厘米)
鎏金团花小银碟(3件、口径11.3厘米)
鎏金团花圈足银碟(3件 口径11.3厘米)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1件,通高14.5、口径46)
鎏金卧龟莲花五足朵带银熏炉、炉台(2件,银熏炉通高29.5、盖径25.9、;银炉台高
21、直径43厘米)
熏香用具,置于地宫后室。咸通十年(869)文思院造,唐懿宗供奉,为这批金银器之重器。熏炉炉台一次成套出土在我国尚属首次。
鎏金双蛾纹银香囊(1件,直径12.8厘米)
熏香用具,为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内置持平环,套接香盂,无论囊体怎样转动,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说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早在唐代已被我国工匠所掌握。
素面银风炉(1件,通高
56、足沿外径34.6厘米)
鎏金鸿雁纹五环银香炉(1件,通高14.5、炉盘口外径23.6厘米)
鎏金象首金刚铜熏炉(1件,高
42、口径24.5厘米)
素面长柄银手炉(1件,长44厘米)
葵口盘圆座银碟(2件,高6.1、口径8.7厘米)
鎏金卷荷叶圈足银羹碗子(1件,通高9.8、足径8厘米)
鎏金银食箸(1件,长18.7、上端直径0.5、下端直径0.3厘米)
鎏金卷荷叶圈足银水碗(2件,高
8、口径16厘米)
素面圈足银灯(1件,高20.3、径16厘米)
银香案(1件,高10.5、宽9.5、长15.5厘米)
鎏金银如意(1件、长50厘米)
素面银如意(1件,长60厘米)
迎真身纯金钵盂(1件,高7.2、口径21.2厘米)
伽陵频迦纹纯金钵盂、鎏金团花银钵盂(2件)
单轮十二环纯金锡杖(1件,通长27.6厘米)
鎏金银臂钏(2件,每件外径11厘米)
鎏金带钏面臂钏(2件,每件外径10.8厘米)
以前仅见于唐代壁画,此为首次出土之实物,极为珍贵。
鎏金飞鸿纹银笼子(1件,通高17.8厘米)
金银丝结条笼子(1件,通高15厘米)
鎏金银茶碾、银碢(gua)轴(2件,茶碾高7.1厘米,长27.4厘米)
鎏金银茶罗(1件,高9.5厘米,罗长13.4厘米,宽8.4厘米)
鎏金银龟盒(1件,高13厘米,长28.3厘米,宽15厘米)
鎏金银盐台(1件,通高27.9厘米)
鎏金伎乐纹银香宝子(2件,通高11.7厘米,口径5.6厘米)
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1件,通高24.7厘米,口径13.2厘米)
鎏金银波罗子(5件,每件高3.8厘米)
鎏金银则(1件,长19.2厘米)
素面银香匙(1件,径
42、通长187厘米)
系链银火筯(1件,长27.6厘米,直径2.6厘米)
八棱秘色瓷净水瓶(1件,高21.5厘米)
此件为佛教供养器,通体青釉,造型简洁明快,为唐代秘色瓷之代表作。
五瓣花口秘色瓷盘(1件,高
4、口径25厘米)
五瓣葵口小内凹底秘色瓷盘(1件,高7.2、口径23.7厘米)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1件,高9.4、口径21.4厘米)
此件以印有簪花仕女图案的纸张包裹,后图案印于碗壁上,为珍贵的文化痕迹。
石榴纹黄琉璃盘(1件,高2.8、口径14厘米)
此盘为釉彩玻璃,制法与中国瓷器工艺接近,为伊斯兰最负盛名的琉璃器。
盘口细颈贴塑淡黄色琉璃瓶(1件,高21.3厘米)
制作年代当在7世纪初,是地宫出土的琉璃器皿中时代最早的珍品。用缠贴琉璃条等方法装饰外壁,为典型萨珊工艺之制品。
八瓣花纹蓝琉璃盘(1件,高3.4、口径19.9厘米)
四瓣花纹蓝琉璃盘(1件,高2.3、口径20.2厘米)
此件中心所绘“摩诃拉巴”纹,象征人魔交战、真主所在之处,为伊斯兰典型器物。
菱环纹黄色琉璃杯(1件,高8.4、口径8.2厘米)
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茶托(2件,茶盏高5.2,茶托高3.8厘米)
中国唐代制品,造型简朴,代表了当时的工艺水平。
参观完地宫文物我们从电梯向上走之后进入二层,这里供奉着报身佛。
报身佛(卢舍那佛):报身佛经过修习证得了绝对真理,得到佛果显示了佛智慧,享有佛国(净土)之身。
再向上走我们就来到了54米处,我们可以看到唐塔内供奉着法身佛。
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法身佛为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常现清静身说平等法,慈航超度众生达到彼岸。
当我们站在合十舍利塔上54米处可以俯视整个文化景区。它分为佛、法、僧三区,融天、地、人为一体,汇众生万物于法门。东看旭日,西观夕阳。收山川田野于胸内,置名利万物于法外,确为妙乐之事。你若仔细感悟、辨认,你可明白我刚才所说的。整个文化景区仿佛一尊坐佛之型。左侧的法门寺地宫恰好处于佛心位置。望前方山门渺渺,佛光大道上芸芸众生,熙熙攘攘,众生众相。在这些芸芸众生之间,有朝拜者,有观望者,有游览者,也不乏有名利之徒,人人都在奔波,人人都想超越。但只要人们朝前看,就会看到佛光普照,就会看到前途光明。所以,在这条佛光大道上,朝前看,朝后看,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
从山门到合十舍利塔,我们经过了由此岸到彼岸的过程,又观瞻了佛祖的真身指骨舍利,感到了佛祖的伟大。现在,我们往南走,眼前这组雕塑,又将告诉我们佛教是如何真实的传播到世界,发扬广大的。现在我们来欣赏这组建筑。
法界源流
位于佛光大道西侧的林荫道中,共由八组景观雕塑组成,其主旨接释迦涅磐后佛教的发扬广大,分别为:
王舍城结集
结集,是指僧伽集体为了统一佛的教说而共同会诵,以求确认佛所说法的内容。佛陀涅槃(pan)后,大弟子摩诃迦叶同五百阿罗汉于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举行佛法的第一次结集。
阿育王弘法
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他本人第一次把整个印度次大陆统一起来,大行布施请著名高僧举行佛经的第三次结集,现存上座部巴利文经典就是经这次结集编定的。并派传教团到全印度乃至海外传播佛教,此举对佛教的发展具划时代的意义,使其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舍利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的。
南传佛教
以大寺为宗的佛教派别,流行于今东南亚各国。是佛教中迄今尚存部派中最古老的一支。其学说回归于朴素自然的生存状态,使僧团从俗世的谋生里解脱了出来。
汉传佛教(中国八宗)
佛教于东汉明帝时开始正式传人中国。隋唐时分为八大宗派:禅宗、净土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密宗、天台宗。
汉传佛教(净土宗)
净土宗倡导以念佛名号为主,以求往生极乐世界“请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教放生与戒杀念佛之行仪紧密相连,赎取被捕之鱼、鸟等诸禽兽,再放于池沼、山野之中。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即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之业。
汉传佛教(禅宗)
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对石壁,盘膝而作禅修九年。面壁修行,首开禅宗,被称为禅宗初祖。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参禅打坐为主,以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目的。
藏传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俗称喇嘛教。在藏王松赞干布,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影响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佛法东传
佛法东传始于4世纪,即朝鲜三国时代。日本推古朝圣德太子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佛法。佛法东传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高丽慧灌、日僧道昭、道严、新罗王孙圆测、新罗义湘,新罗慈藏、唐鉴真律师、日僧空海、最澄等。
结束语
离开佛光大道回到山门广场,这趟难忘旅程就告一段落了。
今天,我有幸陪同大家参观了法门寺文化景区,通过三身诸佛众菩萨,我们领略了佛教文化的博大辉煌;通过恢宏雄伟的建筑艺术,我们领略了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气势;从山门到合十舍利塔,我们经历了由此岸到彼岸的过程;从佛陀圣迹看到了由凡入圣的过程;从法界源流看到佛文化的源远流长,发扬广大的过程。108米宽的佛光大道,为我们排除了烦恼,拓宽了眼界;1230米长的佛光大道为我们指引了光明的前景。舍利面世,佛光普照,佑及万民。愿您在这次朝圣旅行中放下从世间带来的种种烦恼随缘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修掉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言行)。以获得一颗真诚、清净、慈悲、平等、正觉的心,愿佛菩萨加持您所求遂愿,吉祥如意。
谢谢大家
第三篇:文化旅游景区的英语翻译
文化旅游景区的英语翻译
摘要:本文以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从文化旅游景区管理的角度出发,就汉英翻译的一些实际问题展开探讨。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英文翻译的硬伤要根治;
二、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误读;
三、建筑译名的勘误和统一性探讨;
四、英语导游培养及其他问题。
关键词:文化旅游;英语翻译;三坊七巷
前言
2009年5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其中一项战略定位是把海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2011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指出“打造海峡西岸特色文化品牌”,并且支持包括厦门鼓浪屿在内的多个文化景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的工作得以进入快车道。
景区的申遗成功自然带来景区的升级,各方面的软硬件也需要配套升级。根据《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管理办法》,景区保护和开发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目前,景区内的历史建筑保护性修复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各相关配套设施和软件服务还未完善。本文仅就景区内现有的英文解说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个梳理,并依据翻译理论提出改进意见,希望为今后的翻译规范和外语服务设计能起到有益的启示。
景区英文信息系一般包括视觉系统、听觉系统、虚拟网络系统等。视觉系统包括景区公示牌、旅游宣传手册、旅游纪念品说明书、视频节目解说、景区英文形象标识等;听觉系统包括涉外导游的解说词、语音系统、服务员等景区工作人员服务用语等;网络虚拟系统涉及虚拟纪念馆(博物馆)、网络营销、网络服务信息等网站(王淑芳,曲哨兵等)。本文作者从以上三个子系统考察目前景区的英文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英文翻译的硬伤要根治
部分建筑物和坊巷名称的双语介绍牌、坊巷导览图拼写、大小写的校对问题,语序错乱。以下做一枚举:
1.刘齐衔故居(宫巷)--Former residence of Liu Qixian,第二个单词首字母写错。
2.安民巷导览图: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ite under Provinciall Protection, “provincial”拼写中,末尾多了一个“l”。
3.安民巷导览图: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写成了“District under State Protection”
4.文儒访介绍牌:宋朝译成“Soong Dynasty”。其他出现宋朝的地方均有此误。
出现这些明显的错误,显然不是译者的问题,是由于信息图示在制作过程中,对文字部分没有请专职人员或专家监督把关。今后如若再出现,实属不该,、于未来的“国家5A级”景区的名有不良影响。
二、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误读
三坊七巷文化旅游文本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名人生平及其所依附的中华文化、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地方方言、人口变迁、文学知识、建筑学等等方面。作为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源语言(source text)的解读或解码(decode)。从景区目前的视觉系统举以下两例。
陈衍故居介绍陈“通经史、训诂之学”,译成“had an immense knowledge of ancient classics, history and education”。训诂学是研究汉文古籍中词义、语法、修辞现象的学问(),尽管学界的定义不能等同于语义学(semantics),但在这里用“education”,显然是误解。
冰心、林觉民故居中,林觉民《与妻书》中的一句话----“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译文: The moonlight was shining through tree leaves and falling outside the window.Shoulder by shoulder, hand in hand, you and I were together without saying a word.)。原文中“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应该理解为“(我们)什么事不诉说,什么情不倾述呢?”。因此,译文中“without saying a word”是对原文的误读。
三、建筑译名的勘误与统一性探讨
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古代建筑对于国外游客或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是个陌生的领域。“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何把打造“士族文化和里坊格局制度”的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品牌有效的营销,使游客通过参观建筑物直观了解感受或者通过阅读旅游营销文本熟悉本地建筑特色,景区管理者要做的一件事情是相关核心的建筑物和建筑物构件要有一个统一规定的英文译法,以便于品牌传播。限于篇幅,本文列举以下两个例子。
在何振岱故居的介绍中花厅翻译为“parlour”,应该比较准确译出中文花厅(客厅)一词的功能作用。在文儒坊介绍中却译成“Floral Hall”,应有不妥。“Floral Hall”在英语中是指花类博览园、植物园等,而不是客厅。
风火墙也就封火墙,马头墙,中国南方徽派建筑风格,在闽东(含福州)地区主要是马鞍形的风火墙,其主要功能是防火。景区内的译法为“fire-and-wind-proof walls”,无论是其实用功能和文化含义的传达上都有可改进的地方,本文暂且将其译为“firewall or fire-preventing wall”,或者“ a saddle firewall”。
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了困难。语言学的传统使然,国内外极少旅游英语翻译理论。文化旅游景区又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中国语言文化内涵,因此,旅游英语翻译是难上加难。根据 Peter Newmark 对文本功能的划分, 旅游资料这一文本形式体现了四大功能: 宣传推广功能(激发游客兴趣、吸引游客前来游览)、介绍历史文化功能景点的人文历史背景进行介绍, 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审美功能(让游客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感享受)和指示功能(强调游客获得信息后所施的行为)。(转引自郑丽君,2009)要最大化的实现目的,译者该用什么的翻译原则、原理、方法等,如前所述,理论界各有各的理。有从异化理论出发的;也有认为归化、异化综合使用;有从跨文化交际理论来谈论旅游英语翻译的(姜智慧等)。比较各家观点,本文作者认为理据充分、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的观点是《跨文化旅游翻译探讨》(金惠康)一文:“跨文化旅游翻译信息传递的效度应符合受众的语言文化心理;旅游翻译信息传递应突出宏、微观层次的整体效应性;应具简洁可读性;并考虑所选择文字的诱导性特征;文字信息传递应区别其信息性质、信息特点、信息功能及其与主题关联性和受众需求之间的关系;注重跨文化旅游翻译中的本土文化缺省、文化身份、跨文化误解的研究。”
四、英语导游培养及其他问题
景区的英文导游培养是景区涉外宣传和推广的重要问题,也是景区听觉系统构建的重要一环。如上所述,文化景区英语信息系统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传递的文化信息丰富。导游员或者景区景点讲解员既要具备中华文化的修养、又要得到福建本土文化的熏陶,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目的语(英语为主)。就目前福建省的导游考试要求和相关大中专院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考察,这样的人才市场几乎是个空白。因此,景区的开发者和经营者在进行软件建设时应该制订专业涉外英语导游人才的培训或培养计划。景区所在地福州的地方院校―--闽江学院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可以与景区合作开发地方特色课程,能够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好的了解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这些地方特色课程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也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如,中文系可以开设“闽都民俗文化”等课程、旅游系或外语系可以开设“福州旅游英语”课程,考虑到英语导游的实践性特点可以开设“文物景点解说实践、导游证培训”等实践课程。景区与地方院校签订培养合同,优秀学员毕业后直接在景区上岗,“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可以解决专业人才的“瓶颈”问题,为景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市重点打造的三大文化旅游品牌,其他两个是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昙石山文化遗址。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内容和文化因素与马尾船政文化主题有交叉重叠的地方,如近代海军将领、船政名人的生平介绍,马尾海军和船政事业的介绍。从福州旅游大品牌出发,人名、地名、景点名、菜名、主要的文化词汇(culture-specific)在对外宣传时都要有统一的译名。如,“马尾船政学堂”的译名目前有:Fuzhou Mawei Naval Academy, Fuzhou Mawei Shipbuilding College, Mawei Naval College, Foochcow Shipbuilding College等多个译法。景区景点介绍时用一个英文词汇,在景区展品介绍和展板里用的是另一个词汇,在旅游宣传材料时又是一个不同的名字。如此混乱的译名,可以看出我们的旅游管理部门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
五、结语
三坊七巷不仅仅是福州市的一个旅游景区,它完整地保存了几百年来(甚至更久远)本土的原生态文化形态和居民生活面貌,它植根于八闽文化沃土之中,又是“闽都文化”的一个载体。如何弘扬本土文化并把它推而广之乃是本土文化界包括外语翻译界人士的一大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5,4
[2]《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4
[3]《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2007
[4]王淑芳谷慧敏.景区英文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5]曲哨兵.关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语言服务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9
[6]林尹.训诂学概要.台北正中书局,1993
[7]郑丽君.跨文化旅游翻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
[8]姜智慧.从异化视角看民俗文化的传播――浙江省民俗文化翻译研究.中国科技翻译,2010,5
[9]朱益平,马彩梅.跨文化视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料英译.西北大学学报,2007,12
[10]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探讨.上海翻译,2007第一期
作者简介:檀东榕(1972-),男,福建永泰人,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第二语言习得等。
第四篇:法门寺文化景区导游词讲解
法门寺文化景区导游词
(最终稿)
2009年3月
关于法门寺文化景区导游词说明
1、佛教不仅是一种信仰,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哲学。
2、法门寺文化景区是在省政府统一部署下由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主持兴建的一个文化精品工程。
3、作为导游词,要尽量避免过多的渲染宗教现象,而要从文化景区所在地区蕴含的多种文化来观察、理解、宣传法门寺的佛教文化现象。
4、做为一个文化精品工程,它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信仰者,而更多的是普通游客,所以在导游讲解的过程中,既要敬仰佛教文化,又要从佛教文化的哲理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人之间的这种哲理关系。
5、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导游词,应该具有一种哲理性,启迪信仰者和游客。
这份导游词仅仅从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和欣赏法门寺文化景区宏大的建筑工程。文中所涉仅供参考。
法门寺文化景区导游词
无论你来自何方,即便你在北京看过雄伟的万里长城,或者在临潼参观过秦始皇兵马俑,当你来到这里,你绝不可轻视你脚下的这块黄土地。虽然它没有青山绿水,只有满目的沟沟壑壑(he)和点点散布的村舍,但就是在这块土地上演绎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炎(帝)和黄(帝)二帝在这里肇(zhao)始了中华文明。周人在这里东进,南征北战,创建了以“礼”为核心的周文化和辉煌的青铜文化。汉人经由这里凿空,丝绸之路逶迤(wei yi)西去,佛典文化徐徐东来。三千年的人文历史,使这块土地成为华夏文明之祖,青铜文化之乡,丝绸文化之孔道,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
承借天汉雄风,大唐气象法门寺供奉佛指舍利,弘扬佛法,尤其唐宗室八位皇帝“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煌丽”每三十年迎奉法门寺佛指舍利入京都长安供奉,令朝野轰动,天下朝拜。使法门寺名扬天下,成为“关中塔庙之祖”,中国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也使这块土地成为长安佛教文化圈的中心。特别是1987年4月3日,经历了1113年的漫长岁月,法门寺地宫发现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和大唐数千件供佛珍宝,引起世界瞩目,法门寺当之无愧的成为当今世界佛徒朝拜中心,游客旅游圣地。
法门寺文化景区依托法门古寺而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景区一期工程斥巨资打造(25亿元),占地约1300亩,是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先生主持设计的,(他曾主持设计台湾中台禅寺及目前全世界最高摩天大楼“台北101”等著名建筑)。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小品等几部分组成,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景区建设自2007年3月,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由曲江新区管委会组建了法门寺开发建设团队,与宝鸡市人民政府一起负责项目开发建设。项目总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分为东区佛文化展示区与西区综合服务区,整体区域规划依托佛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为发展基础,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出的十大文化旅游工程之一,也是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重要辐射、延伸区域,在构建和谐社会政策的历史背景下,陕西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重大举措并致力将其打造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佛都”,成为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
我们远远望见的这个建筑群,就是法门寺文化景区。这个建筑群呈南北走向,由南至北依次而上,4门起伏,双塔高耸,在黄土阡陌(qian mo)中,在蓝天白云下,建筑体量雄浑博大,建筑语言简洁明快。整个景区以建筑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出了佛教文化的博大与智慧。
现在,我们来到法门寺文化景区。不管你信不信佛教,你都会感到这个建筑群有一种文化的力量。庄严的佛像,阔大的广场,外张的屋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宗教信仰的庄严与殊胜。这种感觉正是这组建筑艺术的成功之处。
由于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宏大壮观,气势夺人,我们不可能一览无余。由于当我们深处圣地之中,更是目不暇接。因此,我要告诉大家这个文化景区的几个特点:
1、如果你从空中鸟瞰,你会看到整个景区暗合坐佛之形,法门寺地宫恰好位于佛心位置,与佛同体,与佛同心。
2、如果你仔细观察,景区内诸多建筑暗合数字机缘,如用数字概括,一舍利;二宝塔;三区划;四大门;五时空;六越度;七广场;八吉祥;九平方公里;十万众生;千年古刹;万世法门。
3、当你在景区或朝拜或游览,在 由南到北的穿门过院,朝拜佛祖舍利的过程中,你会感到由此岸到彼岸的升华过程;也会在由北到南的回望中,感到芸芸众生的虚幻之相。所以,在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参观过程,就是你感悟人生,净化心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回归的佛子能开启般若般的智慧,旅游者则能体验佛光普照为您增福增慧。
现在,我们开始参观这个千载佛家圣地,领略万世人文经典。
山门广场位于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入口,面积约15万平方米。此区域涵盖酒店、素食餐饮、大唐禅茶、讲经堂、旅游精品购物、游客中心、大型超市、电瓶车租赁等配套实施一应俱全。建筑设计风格大气恢宏。山门及两侧回廊的设计方正、简洁与围合的广场一起共同体现了佛学的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胸襟。
山门东西两侧,栽植了天数(树)25棵,地数(树)30棵。大家可以看到树种为银杏,棵棵银杏粗壮挺拔。银杏被尊推为我国的国树,在凡人世界中是“活化石”也可表示佛法在中国两千六百年的再次发扬光大。
请大家看看这组建筑,墙壁陡峭,以变形的斗拱装饰承接屋顶,屋顶外张冲天,直指苍穹。人临其下,直觉低矮,只有仰望才见其顶。这种墙壁和屋顶的造型,没有雕梁画栋,没有曲线翘角,仅以明快的线条让人感到佛法的广博和佛陀教法的明理。其色彩为金黄、暖黄,具有一种庄严清静,慈悲祥和的氛围。这里就是园区的入口处 “佛光门”。我们眼前的(佛光门南)这对楹联是由大书法家所书写的:
迎万国香客,入佛门圣境,开光祈福祚,瞻唯一舍利; 极人间焕丽,穷天庭庄严,盛世建宝塔,铸不二法门
——雷珍民
(佛光门北)
千年古刹,百丈浮图,仰舍利之光辉,九州普照;
无量法门,有缘信士,钦如来之智慧,万世弘扬。——曹伯庸: 而佛光的东西两侧还有四幅楹联
(内侧东)法雨纷飞佛度有缘人慧光辉耀心灯亮
慈云遍布门迎无欲客净海莲开觉路香 ——茹桂
(内侧西)仰菩提正果承至善精神进入方知天地阔
沾净土祥光向崇高境界出来顿觉是非空 ——茹桂
(外侧东)居宝地而名四海古韵新风神清仰赖秦川秀
立扶风以铄八方晨钟暮鼓气壮缘由佛性灵 ——任步武
(外侧西)古寺有何奇看来往游人有缘圣境开心境
景区谁不醉喜春秋佳日无限风光伴佛光 ——任步武
穿过佛光门在这个院中,一泓静水,此为静心池:净水莲花,14朵莲花,高雅圣洁。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为佛教圣物,供奉莲花可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代表着净心离欲的世界。通过静心池,人们可以放下世俗间的一切忧扰,以一颗平静之心走入佛国圣地。在静心池的东西两侧设有圣兽。
青狮:狮子为万兽之王,吼声洪亮,山鸣谷应,震动天地,代表佛教的神威。佛法即如同狮子一样,供奉狮子可辟邪护法。
六牙白象:供奉大象,可降伏邪念,能到达无上乘果地,得到物质和智慧的财富,得佛果之成就。现在我们来到了园区的第二道门名为般若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副由书法家沈默所做楹联:
莲花吐艳,智慧通灵,心底无尘,天地因缘凭感悟; 舍利凝辉,光明聚塔,云霄有路,古今风韵任流连。
穿过广场走过般若门大家可以发现,之前在山门前是一个大广场,佛光门前是一个大院落。而在般若门菩提门之间,是一个相对狭窄的过道。这正是利用了建筑艺术上的缩放手段,给人感觉上有舒畅和压抑作用,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控制作用。也表现出了只有以智慧(般若)为前行指导才能到达解脱彼岸这一教义。菩提门上的这一对楹联是由旭宇所书写的:
怀慈悲心济世,能离开庸俗,就是成功,般若缘中存哲理; 走淡泊路修身,如追慕荣华,何来自在,菩提树下悟人生。·
出菩提门大家可以发现这道圆融门,它只有门柱,似乎有点奇怪。这是因为佛教以观察诸法“空性”为入道的法门,故称“空门”。
现在,从山门广场到这里,我们已穿过了佛光门、般若门、菩提门、圆融门,来到了佛光大道。佛光大道长1230米,宽108米,象征着由世俗走向成就的修行之路,也就是说是一条成佛之道。佛光大道是景区的景观主轴。远远望去,清净庄严南低北高,直通合十舍利塔。利用落差,让人有一种朝圣的感觉,也体现了为了一种信仰,人们不断攀登,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佛光大道分主道和辅道。在佛光大道两侧景观绿化广场上,东边设有佛陀胜迹系列雕塑,让众生感受到佛法不理事间法,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这一佛法精神,体验佛教文化,西侧是法界源流系列雕塑,展现了佛教文化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光大道分别设有经幢、菩萨,同时按佛教“五时判教”而设,其中包括: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我们将山门比喻为“此岸”(现世),而佛光大道则为接引凡夫众生通过“五时判教”到达“彼岸”——合十舍利塔(佛国),证得佛果这一解脱之道。“众生皆有佛性”在这条大道上愿大家都能发掘出属于自己的“自性三宝”
经幢乃佛教圣物,常将经文刻于其上。象征佛的智慧能降服一切烦恼,在佛教中有祛邪降魔的说法。福报:智慧流溢、一生吉祥。
佛光大道菩萨像包括: 东1:大妙相菩萨
与法苑林菩萨同是弥勒佛的胁侍菩萨,合称“弥勒三尊”。今世菩萨护佑,来世往生天宫。福报:今世神灵护佑,来世往生天宫。
东2:文殊菩萨
与普贤菩萨同是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合称“华严三圣”。文殊菩萨,诸佛之智慧所化现,是智慧的本尊,受菩萨护佑,具足智慧。福报:自己和子孙具足智慧。
东3:观音菩萨(大悲)与地藏菩萨同是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合称“娑婆三圣”。观世音菩萨以大慈救济众生为本愿,受菩萨护佑,远离苦难。福报:所愿必成,苦难远离。
东4:日光菩萨
与月光菩萨同是药师如来的胁侍菩萨,合称“东方三圣”。日光菩萨持其慈悲本愿,救度众生,受菩萨护佑,远离病痛。福报:远离病痛,无有怖畏。
东5:观音菩萨(大慈)
与大势至菩萨分别为阿弥陀佛的胁侍。获观音慈悲救护,来世蒙观音引生极乐。福报:现世获观音慈悲救护,来世蒙观音引生极乐。
西1:法苑林菩萨
受菩萨护佑,所愿皆足。福报:今世菩萨护佑,来世往生兜率天宫。西2:普贤菩萨
具足一切无量行顾,受菩萨护佑,凡行必成。福报:自己和子孙凡行必成。西3:地藏菩萨
受菩萨护佑先世亲人不堕地狱,来世不堕恶道。福报:先世亲人不堕地狱,来世不堕恶道。西4:月光菩萨
普照乾坤,映现明澈清辉,容摄芸芸众生,免受贪、嗔、痴三毒逼恼,以葆身命与慧命。福 报:远离病痛,无有怖畏。
西5:大势至菩萨
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有情,使众生离三界之苦,得无上力。福 报:现世脱离恶道,来世往生极乐。
佛陀胜迹
在佛光大道东侧的林荫道中,我们看见一列精湛的雕塑,它们共由八组景观雕塑组成,其主旨表现人间佛陀,人间佛教。此佛陀像非圣化之佛陀像,按不同的年龄做出不同的模样,体现佛陀由凡入圣的虔诚心态和伟大精神,分别为:
太子诞生
迦毗(jia bi)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大象入梦,王后受孕。
出游感苦
太子出游,受一出家人启发,决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 之苦。太子坐于中间,思量求解人间疾苦之道,从左至右分立老苦、病苦、死苦和出家僧人。
夜度凡尘
太子不为五欲所动,依然决定出行城。前为太子骑马离城,浮云中的四位力士共举太子四马蹄,寓意着太子离城之意。四块浮雕分别塑造了:太子离别妻儿、皇宫中奢华的歌舞生活。
六年苦行
悉达多太子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多次的参学和超越,仍未得所求之道。决定去 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于是南渡恒河来到伽山苦行林,六年之中勤苦精进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菩提悟道
悉达多太子坐于一棵毕钵罗树下。发愿言:我今若不证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坐。经四十九日禅坐,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究竟大道,至此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
初转法轮
佛祖在鹿野苑向他的侍从憍(qiao)陈如等五人说“四圣谛”(di)法。在菩提树下,佛祖端坐中间,神态安详。白鹿与五弟子分座周围,屏气凝听。
普度众生
采用如意(佛教法器—普度众生,满足众愿)为造型元素,表示“佛法无边,普度众生”,芸芸众生在这里感悟佛法,祈愿“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双林灭度
释迦牟尼八十岁时,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西,右胁着席,叠足安卧,安祥圆寂。众弟子或泫然流涕、或捶胸顿足、或仰面嚎啕于佛陀身旁。
法门寺院
入山门,经佛光大道,我们来到了佛门圣地——法门寺院。寺院位于佛光大道中段偏北的东侧,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说它是佛门圣地,一是据地理阴阳学家,这座寺庙披小带河,负阴抱阳,气聚而不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助于僧人们在青山白云,流水清泉中悟道成佛。二是寺院经历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兴盛衰微,再光大的全过程。正是由于这座寺院的令人惊叹的历史,才有了今天蔚为壮观的法门寺文化景区。如果说法门寺文化景区是一个盛开的莲花,这里就是储藏,培植莲花的种子。
法门寺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帝年间,距今约有1700余年的历史。寺名屡变,塔名也随之屡变。北周以前寺名为阿育王寺,塔亦同名。自唐代以后,寺院定名为法门寺,后虽然有更改,但仍以法门寺名扬天下。眼前这座塔,初为阿育王塔,后改“真身宝塔”、“大圣真身宝塔”。今天,人们仍以寺名称塔名。
法门寺院与宝塔历经了佛教在中国兴衰的全过程,可以说国兴寺兴,国难寺难。北周武帝毁佛,法门寺庙随之被毁。隋朝推崇佛教,法门寺庙得以重建。自唐代建立以后,由于皇室崇佛,法门寺走向它的全盛时期。因为法门寺塔地宫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唐皇室每30年迎佛骨入都供奉。从公元659年开启法门寺地宫,首迎佛骨到公元873年第七次恭迎佛骨。每次恭迎佛骨都是岁丰人和,国泰民安。从长安到法门寺一百多公里,车马昼夜不绝,京城万人空巷。皇帝亲临安福门城楼顶礼迎拜。百官士庶沿街迎候,可谓盛况空前。每次恭迎佛骨皇室都对寺院大施财物,皇帝、皇后、王公贵族供养了大量金银器、琉璃器、丝织品和法器。在这期间,法门寺多次修筑扩建,形成了二十四院的形制。
随着公元874年法门寺地宫之门的封埋。法门寺遭受明代地震,民国驻军的毁坏。特别是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开展破“四旧”,进入寺院,毁殿堂、坏佛像、烧佛经,还要挖地宫取宝。在此危机时刻,法门寺主持良卿和尚自焚圆寂于真身宝塔前,才没有让地宫珍宝受到损失。尽管如此,法门寺院还是成为“扶风地区无产阶级造反派临时总指挥部”。在“造反派”的内战中,法门寺又一次遭到了劫难。
今天,我们能看到法门寺的珍宝,一要感谢抗战期间,对法门寺地宫珍宝守口如瓶的朱子桥先生,正是由于他们一批人的保护,才不致使这些珍宝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二要感谢“文革”中自焚身亡的法门寺主持良卿和尚,正是他舍身护宝,才使佛门舍利等一批珍宝免遭损坏。
建于明代万历七年的“真身宝塔”,于1981年8月4日凌晨1时57分,“真身宝塔”的半壁在大雨中崩塌。1985年陕西省政府决定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于1987年4月3日在法门寺塔基地宫发现了佛指骨舍利和大批唐代的稀世珍宝,震动了国内外。
法门寺院以“真身宝塔”为寺院的中轴线,建筑结构古今结合,形制以仿唐为主,屋顶为飞檐筒形青瓦,风格古朴,坏境静雅。
过天王殿,就是突兀矗立的十三级舍利砖塔。它是以唐塔为基础,以明塔为标准的具有楼阁式风格的砖塔,挺拔俊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56年8月法门寺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省政府又拨款重修了大雄宝殿和铜佛阁。自1987年佛指舍利发现后,寺院恢复建设,基本上恢复了唐代百亩寺院的规模。
十多年来,法门寺在前任方丈澄观净一法师的主持下,相继建成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祖堂、斋堂、寮房、佛学院等仿唐建筑。
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和大唐王朝2499件供佛珍宝,在1113年后重见天日,这批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还是中外交流史、美术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日益引起世界瞩目。也让法门寺成为当今世界的朝拜中心,增强了法门寺在世界佛教文化中心的历史记录。佛文化是法门寺的核心,法门寺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世界佛文化的瑰宝。
离开法门寺寺院来到佛光大道北侧。现在我们就处于六度桥前,它看似简单,仅仅为六层踏步。六度桥下,雾泉喷涌,云烟缭绕,我们仿佛身临佛国胜境:前有佛祖真身舍利,后有芸芸众生。后退可到此岸山门外,前行可到彼岸佛国界。你彷徨也可,虔诚也可,总之,这是修身成佛的必行之桥。人们常说,没有过不去的桥,而过此桥,须经过人生的大彻大悟。
所谓六度就是六种从烦恼到觉悟,从此岸到彼岸的方法,也就是讲人的修行方式。六度分别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每行进一次,即进行洗涤心灵一次。一次觉悟破一种无明,去一种烦恼所以,从山门到此,须经过六度桥,这也是众生由山门到踏上彼岸,拜见佛祖真身的必经之路。只有洗涤芸芸众生浮沉铅华,放下世间的一切妄想执着,才可以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pi)卢性海。
过山门,穿过佛光大道,再经过六度桥,我们由此岸到了彼岸。可以说,这儿是一个佛国的世界。如果你环望四周,只有天高野旷,飞云在天。时空仿佛淹没隐匿了凡世间的一切,在天轴和地轴交汇之处,一塔高耸,这就是万众瞩目的合十舍利塔。无须说,合十舍利塔是整个文化景区的核心建筑。广场的宏阔,表明了佛法的博大,塔的高耸,表明了佛法的智慧。万人汇聚,表现了八方来朝,万佛归宗的盛况。万人抬头仰望,表明了信徒们对佛的崇高敬意。现在,我们来欣赏这个合十舍利塔。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它供奉着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塔高度148米,一表示佛祖于众生无别,佛陀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的佛陀。四八是夏历四月初八,为佛之诞生。它象征着和谐、安康、国泰民安的旷古盛世。
合十舍利塔的造型,为双手合十,双手合十表示了佛教的仪式特点、基本理念和人类追求和平的基本意愿。在双手合十造型中,内含的唐塔表明了历史和现代的圆满融合。在双手合十的空间内,又供奉有三身、三世诸佛、菩萨,又表明了这是宇宙法界。通过双手合十的建筑造型,表现了佛教和合、和睦、和谐、和平的思想内涵。
也许在世界各地,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您见过许许多多的佛寺古塔,但是我可以说像这种舍利塔造型绝无仅有。站在这个阔大的广场上,我们首先感到它高尚、神圣、神秘,还感到它简洁、明快,具有强烈的符号性、象征性,也就是说它具有强烈的现代感!这座合十舍利塔的结构造型具有“雄、浑、简、净”的建筑特点,以现代建筑技术,合适的建筑语言,成功的表现了佛学的博大精神。也彰显了法门寺在世界佛教中的主尊地位。
穿过十万人广场,我们来到合十舍利塔前。合十舍利塔共六层,分地面及地宫部分。自下而上,供奉着佛教三身佛(即:法、报、化三身)各方菩萨等佛教文化景观造型。寓意为“三身法像,六重法界”这里是人们理想的彼岸。佛祖真身舍利存放于舍利塔地宫中厅,每逢重大佛教节日才升起展示。信众可集结于舍利塔十万人广场瞻仰圣物。它会让瞻礼者得到心灵的净化,感悟人生的和谐与光明。
首先我们进入合十舍利塔一层,在他的东西南北四道大门有各大书法家所作的楹联分别为
(南门)圣入莲宫,浮图拔地迎甘露;
天飞花雨,舍利腾辉耀法门。——惟觉长老
(东门)佛指弥珍,法门宝塔镇三界;
人文启瑞,圣地灵光辉九垓。——赵 熊
(西门)一指放灵光,寰球共仰;
八宗扬教旨,众派同归。——谷向阳
(北门)铸古镕今,立地顶天,圣域宏开新境界;
钩深致远,呈祥显瑞,人寰共证大菩提。——罗坤学 而一层的天王殿中依次供奉着:
(1)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居住须弥山腰,各护一天下,治服众魔,保护众生财富不受侵犯。
(2)弥勒佛:大肚弥勒能容常人难容之事,教导众生忍得住心中烦恼,耐得住岁月寂寞,不争一时之气,方免百日之忧。
(3)韦驮菩萨:南方增长天王属下八神将之一,位居32员神将之首。韦陀菩萨护持佛法,庇护众生。
(4)阿难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是多闻 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迦叶尊者苦行第一,代表实“行”,二者都是佛陀最著名的两大弟子。(5)化身佛(释迦牟尼佛):化身佛以大悲心应众生机缘而示现娑婆世界救度众生,传授般若智慧,维持世间平安和谐。此处我们也称为化身佛殿在东西南北四道大门分别有楹联:(南门)凭香火千重,而能六合共尊,三分敬畏,三分感念;
纵人情万丈,也是两般对待,一片庄严,一片慈悲。
——汪木即
(东门)唯我独尊,一语童言成现实;
有谁可比?千秋香火谒宗师。——李刚田
(西门)佛有三身,统领大千世界;
圣留一指,独尊不二法门。——李成海
(北门)一意参禅,明月千秋皈净土;
万方朝圣,清莲五瓣捧真身。——赵步唐
(6)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合或供奉观音菩萨像,观音便前往救度,使人们脱离苦难。
(7)地藏菩萨:至心称念地藏菩萨名号,礼拜供养地藏菩萨像等,必能离诸忧苦,不坠恶道,并能获得家室永安,先亡生天,现在益寿,所求遂意。
从西侧电梯向下我们进入舍利塔地宫北厅,这里是珍宝展示区,用以展示1987年4月3日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朝数位皇帝供奉的皇室绝世珍宝,其中国宝级、国家一级、二级文物两百余件。在这里我们将文物分为佛文化珍宝陈列和大唐珍宝陈列两部分。
一、佛文化珍宝陈列
主要展示围绕舍利的精美法器、供养器以及舍利宝函等共有27件珍贵文物。护法石狮(2件,高
59、底座长宽3225厘米)护法天王像(4件,高56,底座长宽3221厘米)银芙蕖(2件,通高41厘米)
*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1件,长196厘米)
整体造型精美,形制宏伟,工艺精巧,等级最高,堪称佛门奇宝。它的出土对唐代佛教和法门寺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鎏金大日如来银佛像(1件,通高15厘米)
鎏金十字三钴(gu)杵纹阏(yan)伽瓶(2件,每件高21厘米)*舍利宝函* 公元六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王朝拥戴法门寺佛指舍利,在地宫不断扩充供养盛事,至公元873年的咸通迎奉中,李唐王朝按照佛教密宗的最高供养,在地宫前、中、后室和秘龛围绕四枚佛指舍利建四系列供养以实现佛教网罗宇宙万象,包括十界圣凡,上下尊卑,染净邪正,兼收并蓄的金刚界、胎藏界曼茶罗。皇朝帝后用近千件衣物“以身供佛”,祈愿在这个宇宙法界中实现护国佑民,为中华民族开万世太平的神圣理想。*八重宝函* 唐王朝造八重宝函,合地宫为九重,表证佛法之“五部九重”,以胎藏界曼荼(tu)罗供养佛指舍 利。
鎏金四天王盝(lu)顶银宝函(1件,通高23.5、边长20.2米,重2699克)盝顶素面银宝函(1件,高19.3、边长18.4厘米,重1999克)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1件,高16.2、边长14.8厘米,重1660克)六臂观音盝顶纯金宝函(1件,高13.5、边长13.5厘米,重973克)金筐宝钿(dian)珍珠装盝顶纯金宝函(1件,高13.1、边长11.3厘米)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wu fu)石宝函(1件,高10.2、边长8厘米)
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1件,高7.1、塔边长4.8、垫板边长5.4厘米,重184克)
三重宝函
与秦始皇同时的阿育王于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向世界散佛舍利以弘扬佛法,法门寺“乃其一也”。地宫前室建汉白玉阿育王塔,藏鎏金铜浮屠、鎏金银棺以安奉佛指舍利。
汉白玉阿育王塔(1件,塔高78.5厘米)鎏金铜浮屠(1件,通高53.5厘米)
置于前室阿育王塔内,安奉第四枚佛骨舍利。铜浮屠由底座、塔体、塔盖、塔刹四部分组成,为法门寺唐代木塔的缩微模型。
鎏金迦陵频伽鸟纹壸门座银棺(1件,通高6.4、长8.2厘米)*五重宝函* 释迦牟尼佛之真身指骨舍利被安奉于地宫秘龛(kan)五重宝函中,依次为盝顶铁函、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函、银包角檀香木函、嵌宝石水晶椁子、壸门座白玉棺,以金刚界曼荼罗供养。
盝顶铁函(1件,通高
22、边长22厘米)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函(1件,高
17、底边长17厘米)嵌宝石水晶椁子(1件,长10.6、高5.9厘米)壸门座白玉棺(1件,长6.8、宽3.3厘米)*鎏金银捧真身菩萨*(1件,通高38.5厘米)
为了实现佛教“金胎不二”的“不二法门”,唐王朝尽佛教之精华,敬造“金胎合曼”的捧真身菩萨,上为吉祥天女,仰莲座上32菩萨生,顶为大日如来三身咒轮,底为金刚界五方五佛,中为四大天王。底部中为胎藏界中台八叶院,周以八大明王环绕,而以菩萨宝冠上修法界定印的毗卢遮那佛一统贯之,这是中国佛教发展到密乘的殊胜现象,是唐密的最高结集。
二、大唐珍宝
地宫宝库除佛教法器和供养器外,更多的是唐皇奉佛的世俗物品,包括皇室日常生活中所用之食器、茶具、熏香器、服饰、钱币,以及各类珠宝杂件等。
皇室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层面,人们由此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无限的生活场景——繁荣富强的大唐社会。对满目琳琅的国器重宝,地宫《志文碑》有“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的无尽赞美。
鎏金双狮纹银方盒(1件,通高11.2、长17.3、宽11.8厘米)鎏金双凤纹御前赐银方盒(1件,通高9.5、边长21.5厘米)素面圈足银圆盒(1件,高9.8、直径18.4厘米)鎏金团花小银碟(3件、口径11.3厘米)鎏金团花圈足银碟(3件 口径11.3厘米)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1件,通高14.5、口径46)
鎏金卧龟莲花五足朵带银熏炉、炉台(2件,银熏炉通高29.5、盖径25.9、;银炉台高
21、直径43厘米)
熏香用具,置于地宫后室。咸通十年(869)文思院造,唐懿宗供奉,为这批金银器之重器。熏炉炉台一次成套出土在我国尚属首次。
鎏金双蛾纹银香囊(1件,直径12.8厘米)
熏香用具,为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内置持平环,套接香盂,无论囊体怎样转动,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说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早在唐代已被我国工匠所掌握。
素面银风炉(1件,通高
56、足沿外径34.6厘米)
鎏金鸿雁纹五环银香炉(1件,通高14.5、炉盘口外径23.6厘米)鎏金象首金刚铜熏炉(1件,高
42、口径24.5厘米)素面长柄银手炉(1件,长44厘米)
葵口盘圆座银碟(2件,高6.1、口径8.7厘米)
鎏金卷荷叶圈足银羹碗子(1件,通高9.8、足径8厘米)鎏金银食箸(1件,长18.7、上端直径0.5、下端直径0.3厘米)鎏金卷荷叶圈足银水碗(2件,高
8、口径16厘米)素面圈足银灯(1件,高20.3、径16厘米)银香案(1件,高10.5、宽9.5、长15.5厘米)鎏金银如意(1件、长50厘米)素面银如意(1件,长60厘米)
迎真身纯金钵盂(1件,高7.2、口径21.2厘米)伽陵频迦纹纯金钵盂、鎏金团花银钵盂(2件)单轮十二环纯金锡杖(1件,通长27.6厘米)鎏金银臂钏(2件,每件外径11厘米)鎏金带钏面臂钏(2件,每件外径10.8厘米)
以前仅见于唐代壁画,此为首次出土之实物,极为珍贵。鎏金飞鸿纹银笼子(1件,通高17.8厘米)金银丝结条笼子(1件,通高15厘米)
鎏金银茶碾、银碢(gua)轴(2件,茶碾高7.1厘米,长27.4厘米)鎏金银茶罗(1件,高9.5厘米,罗长13.4厘米,宽8.4厘米)鎏金银龟盒(1件,高13厘米,长28.3厘米,宽15厘米)鎏金银盐台(1件,通高27.9厘米)
鎏金伎乐纹银香宝子(2件,通高11.7厘米,口径5.6厘米)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1件,通高24.7厘米,口径13.2厘米)鎏金银波罗子(5件,每件高3.8厘米)鎏金银则(1件,长19.2厘米)
素面银香匙(1件,径
42、通长187厘米)系链银火筯(1件,长27.6厘米,直径2.6厘米)八棱秘色瓷净水瓶(1件,高21.5厘米)
此件为佛教供养器,通体青釉,造型简洁明快,为唐代秘色瓷之代表作。五瓣花口秘色瓷盘(1件,高
4、口径25厘米)
五瓣葵口小内凹底秘色瓷盘(1件,高7.2、口径23.7厘米)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1件,高9.4、口径21.4厘米)
此件以印有簪花仕女图案的纸张包裹,后图案印于碗壁上,为珍贵的文化痕迹。石榴纹黄琉璃盘(1件,高2.8、口径14厘米)
此盘为釉彩玻璃,制法与中国瓷器工艺接近,为伊斯兰最负盛名的琉璃器。盘口细颈贴塑淡黄色琉璃瓶(1件,高21.3厘米)
制作年代当在7世纪初,是地宫出土的琉璃器皿中时代最早的珍品。用缠贴琉璃条等方法装饰外壁,为典型萨珊工艺之制品。
八瓣花纹蓝琉璃盘(1件,高3.4、口径19.9厘米)四瓣花纹蓝琉璃盘(1件,高2.3、口径20.2厘米)
此件中心所绘“摩诃拉巴”纹,象征人魔交战、真主所在之处,为伊斯兰典型器物。菱环纹黄色琉璃杯(1件,高8.4、口径8.2厘米)
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茶托(2件,茶盏高5.2,茶托高3.8厘米)中国唐代制品,造型简朴,代表了当时的工艺水平。
参观完地宫文物我们从电梯向上走之后进入二层,这里供奉着报身佛。在报身佛殿分别有楹联
(南门)入不二法门,无言无示,极人间之焕丽;
奉唯一佛旨,捨利捨身,穷天上之庄严。——惟觉长老
(北门)
金身神圣,法相庄严,好随缘善果妙因,遍布灵光张慧眼; 信众虔诚,门徒肃穆,当悟性密宗佛旨,时沾化雨洗尘心。
——陈云龙
报身佛(卢舍那佛):报身佛经过修习证得了绝对真理,得到佛果显示了佛智慧,享有佛国(净土)之身。
再向上走我们就来到了54米处,我们可以看到唐塔内供奉着法身佛。
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法身佛为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常现清静身说平等法,慈航超度众生达到彼岸。
当我们站在合十舍利塔上54米处可以俯视整个文化景区。它分为佛、法、僧三区,融天、地、人为一体,汇众生万物于法门。东看旭日,西观夕阳。收山川田野于胸内,置名利万物于法外,确为妙乐之事。你若仔细感悟、辨认,你可明白我刚才所说的。整个文化景区仿佛一尊坐佛之型。左侧的法门寺地宫恰好处于佛心位置。望前方山门渺渺,佛光大道上芸芸众生,熙熙攘攘,众生众相。在这些芸芸众生之间,有朝拜者,有观望者,有游览者,也不乏有名利之徒,人人都在奔波,人人都想超越。但只要人们朝前看,就会看到佛光普照,就会看到前途光明。所以,在这条佛光大道上,朝前看,朝后看,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
从山门到合十舍利塔,我们经过了由此岸到彼岸的过程,又观瞻了佛祖的真身指骨舍利,感到了佛祖的伟大。现在,我们往南走,眼前这组雕塑,又将告诉我们佛教是如何真实的传播到世界,发扬广大的。现在我们来欣赏这组建筑。
法界源流
位于佛光大道西侧的林荫道中,共由八组景观雕塑组成,其主旨接释迦涅磐后佛教的发扬广大,分别为:
王舍城结集
结集,是指僧伽集体为了统一佛的教说而共同会诵,以求确认佛所说法的内容。佛陀涅槃(pan)后,大弟子摩诃迦叶同五百阿罗汉于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举行佛法的第一次结集。
阿育王弘法
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他本人第一次把整个印度次大陆统一起来,大行布施请著名高僧举行佛经的第三次结集,现存上座部巴利文经典就是经这次结集编定的。并派传教团到全印度乃至海外传播佛教,此举对佛教的发展具划时代的意义,使其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舍利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的。
南传佛教
以大寺为宗的佛教派别,流行于今东南亚各国。是佛教中迄今尚存部派中最古老的一支。其学说回归于朴素自然的生存状态,使僧团从俗世的谋生里解脱了出来。
汉传佛教(中国八宗)
佛教于东汉明帝时开始正式传人中国。隋唐时分为八大宗派:禅宗、净土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密宗、天台宗。
汉传佛教(净土宗)
净土宗倡导以念佛名号为主,以求往生极乐世界“请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教放生与戒杀念佛之行仪紧密相连,赎取被捕之鱼、鸟等诸禽兽,再放于池沼、山野之中。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即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之业。
汉传佛教(禅宗)
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对石壁,盘膝而作禅修九年。面壁修行,首开禅宗,被称为禅宗初祖。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参禅打坐为主,以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目的。
藏传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俗称喇嘛教。在藏王松赞干布,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的 影响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佛法东传
佛法东传始于4世纪,即朝鲜三国时代。日本推古朝圣德太子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佛法。佛法东传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高丽慧灌、日僧道昭、道严、新罗王孙圆测、新罗义湘,新罗慈藏、唐鉴真律师、日僧空海、最澄等。
结束语
离开佛光大道回到山门广场,这趟难忘旅程就告一段落了。
今天,我有幸陪同大家参观了法门寺文化景区,通过三身诸佛众菩萨,我们领略了佛教文化的博大辉煌;通过恢宏雄伟的建筑艺术,我们领略了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气势;从山门到合十舍利塔,我们经历了由此岸到彼岸的过程;从佛陀圣迹看到了由凡入圣的过程;从法界源流看到佛文化的源远流长,发扬广大的过程。108米宽的佛光大道,为我们排除了烦恼,拓宽了眼界;1230米长的佛光大道为我们指引了光明的前景。舍利面世,佛光普照,佑及万民。愿您在这次朝圣旅行中放下从世间带来的种种烦恼随缘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修掉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言行)。以获得一颗真诚、清净、慈悲、平等、正觉的心,愿佛菩萨加持您所求遂愿,吉祥如意。
谢谢大家!
第五篇:失误 (演讲稿)
一个失误就会让争先进位的旗帜失色
在座的各位同事,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一个失误就会让争先进位的旗帜失色》。所谓失误,就是不小心犯错。任何人在工作中如果没有责任心、不注重细节都有可能出现失误。失误小则影响自己,大则影响单位。有些失误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单位的前途。所以,对于失误,我们能避免就尽量避免,能消除就尽量消除。
俗话说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出现失误后,有些人会正视问题,自我反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引以为戒;有些人则会躲、逃、回避、埋怨、推卸责任。因为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不同,所以后者往往还会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
为了不让失误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工作细节。有位哲学家说过:细节差之毫厘,结果谬之千里,真理和谬论往往只有一步之遥。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个错误的数据可以导致病人死亡,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可以使几个通宵的心血白费,一篇材料的失误可以使若干年的努力毁于一旦,而人生紧要关头一步踏错可以使一生的命运彻底改变。这就是细节的力量。我们金融机构的员工,更要注重细节。要将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引入实际工作中,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挖掘潜力,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只有这样,才能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社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让我们以此共勉。
二、保持积极态度。人们常说,只要付出了,即便是没有成功,也无怨无悔,而不付出就意味着成功的机率等于零。有的人锲而不舍,百折不挠,靠着执著的追求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伟大发明家爱迪生正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最后才成为了“发明大王”。我想如果没有他的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的工作态度,它将很难取得辉煌的成就。有好的态度才会有好的人生。在工作中,有一部分人不是没有能力,不是缺乏知识,缺乏的是一种对待工作的积极态度。
三、认真履行责任。一个人工作做的好与坏,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有没有责任感,是否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责任。人的一生必须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责任,社会的、家庭的、工作的、朋友的等等。人要对自己的责任勇于承担,放弃责任,就等于放弃了生活,也将被生活所放弃。有些事情并不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做与不做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责任。简单的说,按时上班准时开会等一些工作上的小事,真正能做到的并不是所有的人。违反单位的制度规定,说到底就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的人。责任承载着能力,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才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责任即荣誉。为荣誉而工作,就是主动争取做得更多,承担更多的责任;为荣誉而工作,就是全力以赴,满腔热情地做事;为荣誉而工作,就是给单位分担忧虑,给领导减轻压力,给同事提供帮助。“人可以不伟大、人可以清贫,但我们不可以没有责任”。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肩上的责任,扛着它,就是扛着自己生命的追求与信念;扛着它,就是扛起对自己人生的美满与幸福。
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