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一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与适应问题的论文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适应问题的论文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的塑造和国家的强盛。国家教委近年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2.6万大学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强、人格丧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上。这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因此,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
(一)环境巨变引起心理不适应
现在大学生多出身于独身子女群体,自理能力较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脱离原来由家长进行全方位照顾的环境进入到大学,一切生活起居皆要开始自行处理。此时,如果不能很快学会自理和适应集体生活,就会产生自卑、困惑、茫然无措、无助等心理障碍。此外,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同学,远离家乡来到喧嚣和繁华的新环境,往往会由于语言、气候、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不适应,产生恐慌、惧怕心理。
此外,就社交环境来说,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大家齐聚一堂,交际圈子变广、变复杂,难免会产生各种摩擦,如果不能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心理会容易受到挫伤,感到孤立无援,而且这张心理创伤对人的影响最大,伴随时间最长,解除的难度也最大。
(二)个性缺陷
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心理教育往往被人忽视,难免会造成学生心理和个性上的多样化。大学阶段,群体生活和交际成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点之一。个性的多样化往往会造成交际和集体生活中的摩擦。有个性孤僻、急躁易怒、斤斤计较、胸怀狭窄、贪恋虚荣等个性缺陷的人在大学生活中比那些个性开朗、内心阳光的人更容易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三)自我逃避
当前教育体制的缺陷使得大学生在学校和专业选择上缺乏自主性,很多学生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这使得他们由于梦想和现实的矛盾对现在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懈怠和逃避,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还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缺乏长远的规划,使得学习和人生失去了方向性和目标性,感情容易变得脆弱,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容易不知所措、自暴自弃,长此以往,会对学习和人生产生一种逃避心理。
(四)求职就业问题
高校的迅猛扩招使得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这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造成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加重,使很多大学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进而对自我、对人生产生怀疑,变得消极悲观、怨天尤人。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心理发展阶段
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正处在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逐步塑造成型的时期。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等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得到疏导和解决,长久郁积在心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二)社会转型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转型期,这使得整个社会的意识观念、价值观、利益格局等发生重要转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重要的变化。大学生虽然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行为准则,但是情感上和心智上毕竟并未完全走向成熟,其日益觉醒的民主、科学、公平等一时在面对社会现实尤其是负面现实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衡,变得激进或者与世同浊。此外,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际关系的日益负责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进而滋生负面心理,产生心理障碍。
(三)学校心理教育缺失
应试教育使得学校成为单纯成绩、升学率等数字符号的机构,导致了对学生社会认知、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三观”教育的缺失。这使得一些大学生道德信念缺失、以自我为中心、“三观’’不正、抗挫折能力差等。从大学生群体校园文化塑造来看,当前学校普遍缺乏应对多样化的大学生文化群体的准备,使得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无法通过一个普遍共识的文化平台来加以交流和疏导,从而加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的摩擦。
(四)家庭因素
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和家庭的和谐、幸福等对学生的心理塑造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说,在学校心理教育缺失的现状下,家庭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人格和心理的重要因素。如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的形成;家庭的贫困导致学生的高度自卑,家庭不和谐导致学生没有安全感、感情脆弱等,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家庭因素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其主要成因,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它在注重学生思维、智力、知识、技能等系统性的知识认知学习之外,还注重对学生兴趣、情感、信念、决断、价值观等心理认知的培育和塑造,切实追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当前大学生教育要强调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关注学生心理,注重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和心理健康的塑造,切实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倾听学生心理诉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夯实牢固的心理基础。
(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个体化差异明显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和谐、广泛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是在积极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等够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升修养,还能减少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和摩擦。因此,当前大学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报、学生社团的文化宣传和塑造的优势,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三)构造全面、多元的心理预防和援助机制
当前大学应当普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等常设机构,训练一支由专业心理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的工作,倾听学生心理诉求,帮助其分析和解决和心理问题。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普及心理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为此,我们还要紧紧抓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主题,积极、及时的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苗头、新趋势、新内容和新形式,真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长期工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第二篇:浅析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与对策
浅析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大一新生入学就面临很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其中心理适应最为关键,本文从新生主要心理矛盾入手,探讨了新生心理不适的原因,归纳了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心理适应教育对策。
大一新生在刚入学时,会面临许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如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价值观适应等内容,其中心理适应最为关键,能否顺利通过“心理关”,对新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生活正是一个从单纯走向繁杂,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裂变时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每一名新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曾有过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活美妙的联想,然而,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骤变,使许多新生感到迷茫、困惑。据对淮阴工学院某二级学院339名大一新生调查结果显示:37.8%新生入学3个月还未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大一新生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在适应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不同方面的心理矛盾,主要心理矛盾有:茫然、失落、无措、孤独、失望。这些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若长期寻求不到合理解决的途径,就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论文关键词:大一新生 心理适应问题
1.大一新生心理不适原因
1.1角色改变与自我评价
大学里评价人的标准并非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能力特长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比如一个大学生知识面很宽,或者社会交往能力很强,或者能歌善舞,或者有体育专长,这些都能令人刮目相看。这会使那些只看重学习成绩缺少能力或特长的新生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一方面新生自己成绩优秀却得不到掌声如潮,另一方面学业不如自己的人却在校园和社会上如鱼得水。因而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发生了动遥对这种困惑迷茫的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1.2重要人际关系丧失与挫折感
大学新生最重要的丧失是丧失了对家庭完整的依赖。从事由大人做主到常常
要自己拿主意,包括如何合理消费、如何分配好时间、如何安排好生活等,在最需要大人帮助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这使得初次离家者顿生无助之感。大学生因无法独立生活而退学回家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第二种是指对教师的依赖减少。大学比中学更多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学习生活中都要充分发挥自觉性、主动性,自控能力要强,大学新生刚来常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不能及时完善地调整自己的学生则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由此会引发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第三种是指朋友的分离。中学时代许多人都结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这种友谊是人青春时代重要的精神支柱和财富,这种朋友关系是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外在因素。但升学使多数好朋友各分东西,身处异地,新的环境中又难以短时间内觅到挚友。一旦遇到困难,受到挫折,就油然而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对新生活不适应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多通过书信、网络、手机与朋友交流思想和感受,维持友谊以获得心理上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大一新生心理自我调适方法
2.1积极暗示法
新生学会正确运用积极暗示可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完成任务的潜在身心资源,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增强自信,保持平静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例如“我能行”、“我的好想法越来越多”、“我的进步越来越快”。
2.2顺其自然法
这种调适法的核心是要在整个适应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然、宁静、平常的心态,主动直面各阶段出现的得失成败,准确使用顺其自然法不仅有助于避免或减轻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急躁和抑郁情绪,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生活情趣。
2.3重新评价和再定目标法
新生在上大学前长期使用单一评价方式,与大学新环境的多元评价方式不适应。因此,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对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非常紧迫。新生进校后不久主要表现为目标迷茫化、目标丧失化和目标冲突化。在新环境里,为使新生的学习、生活有明确动力和努力方向,每个新生应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设定合适的目标。
2.4宣泄情绪法
新生在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为防止长期被负性情绪所困扰,应及时、适度、合理地宣泄负性情绪,从而获得心理平衡、恢复正常心境,在宣泄情绪时要注意及时、适度、合理三个原则。宣泄情绪法有:运动、听音乐、找人倾诉、睡好觉、日光法、击打沙袋偶人、痛哭喊叫、观山水、赏花草、洗淋浴等。
2.5交流沟通法
当大一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方面产生困惑苦闷时,应针对不同问题,及时大胆、主动与父母、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同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其他新生或同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一起交流和沟通,向他们倾诉苦闷,与他们共同探讨对策,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寻求各方面的社会支持。
工商管理
胡腾飞
第三篇:国防生集训期间的心理适应问题
国防生集训期间的心理适应问题
穿着帅气的军装,唱着豪迈的军歌,踏着坚实的步伐,刚刚来到部队集训的我们总是充满了新鲜感,然而随着军旅生涯的大幕逐渐拉开,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儿纷纷涌上心头,国防生们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开始逐渐消退,有些甚至产生了对自身选择的怀疑。国防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这其中既有来自大家对大训练量的不适应,又有对部队单调而缺乏自由生活的厌烦。国防生作为部队中知识层次较高民主意识较强的一个特殊群体,在集训期间,特别是在集训刚刚开始的一个时期内,心理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快节奏生活不适应,感到紧张。军营生活节奏快,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熄灯,集合、站队、穿衣、吃饭、训练、学习等等,一切活动都要踩着钟点,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环扣一环,稍不留神,就会出错,就会跟不上步子。有的国防生说:在强化训练的那段日子,真好像是不分昼夜地在跑步。从搞卫生、整内务、军事训练,到吃饭,手跑、脚步跑,脑袋时时刻刻都在跑,都在紧张地想着自己会不会被落下,接下来的科目又会跑几圈,就连睡觉做梦也要跑。“这段话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国防生刚刚集训时的那种紧张心理。心理紧张是由于对快节奏的生活不适应造成的,不但会引起情绪波动和心理烦躁,还会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增高等生理机能的变化,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二是对艰苦的环境、高强度的训练不适应,感到疲劳。对军营生活的艰苦,每个准备跨入军营的青年都会从不同的渠道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但是,当他们真的进入了军营,亲身体验到了部队所特有的艰苦,原先的心理准备还是显得不足。训练场面上,或烈日当空,或北风呼啸,练军姿,走正步,越野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夜深人静、人困马乏的时候,还要牺牲甜蜜的睡眠去站岗;连队的物质文化生活虽然在不断改善,但与入伍前随心所欲的小锅饭以及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照顾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语。对于在蜜罐里泡大的年轻人,吃到了前所未有的苦,自然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一天训练下来,往往体会最深的就是”困“、”乏“、”累"。这种长时间持续的生理疲劳,还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迟缓、情绪低落等心理疲劳现象。
三是对严格管理的不适应,感到压力大。严格管理是军队的特色。军队管理要求高度的统一:训练操课统一,一日生活制度也要统一,谁要是背离了统一,谁就违反了规章制度。然而在地方大学普遍崇尚的自由精神的影响下,很多国防生已经形成了比较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气,来到部队这个环境不但难以适应,而且对部队高度统一的制度很是反感,很多人对此持批判态度,这是两种不同思想意识的碰撞,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军队管理也是一种严格的规范,做什么事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管理就是约束,就是限制,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有所放弃有所接受,意味着想做的事可能偏偏不让做,而不想做的事偏偏必须去做。管理的这种约束、限制,会给初入军营的国防生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四是对远离亲人女朋友的不适应,感到孤独,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还没有真正的进入社会中历练,还不能完全脱离对父母和朋友心理上的依赖,那些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娇子们走进军营后,虽然在空间上远离了亲人,但心理上却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恋,不离开家就不懂得想家,当欢送的锣鼓声渐渐远去,刚刚穿上军装的兴奋渐渐淡漠的时候,对家的思念也就渐渐涌上心头,特别是感受到了训练的艰苦,遇到了挫折,受到了委屈时,想家的念头就愈发强烈。还有就是一些有女朋友的国防生,和女朋友异地相恋,处理不好感情问题也会影响训练和学习。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使国防生们能够正确的认识部队,正确的对待集训,从而更好的完成集训,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指挥员打下牢固的基础呢?
首先,要做好教育动员,使国防生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前提,是对角色扮演的一种心理准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常可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把一件刺激性比较大的事突然告诉一个毫无思想准备的人时,就容易出问题;当把这件事告诉给一个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情况就更好些。这个现象说明了心理准备对适应的重要作用,心理准备越充分,适应能力就越强;心理准备越不充分,适应能力就越弱;没有心理准备,适应是很困难的。所以国防生到部队后,要及时向他们介绍部队生活和工作的特点,介绍部队对军人的要求,特别是本次集训对于一个他们所要达到的要求,使他们明白集训的目的和意义,使他们初步形成对军人的角色认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当国防生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准备,有了锻炼自己、磨炼意志的准备,有了不怕挫折、奋勇向前的准备,有了服从分配,改变个人兴趣的准备,就能很好地适应部队环境。
第二,加强对国防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到部队高度集中统一的制度的必要性,使紧张有序的制度战胜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指导他们尽快学会有序的生活。部队生活虽然紧张,但却井然有序,有规律可循。经过较长时间训练与适应的老兵虽然也同样生活于紧张之中,却能够应付自如,驾轻就熟,并没有太多的紧张感,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有序地生活。国防生由于还没有掌握集体生活的规律,在学习和训练中时间安排很紧张,加之许多事情做起来不熟练,质量不高,因而往往手忙脚乱,总处于被动之中。如果再因此受到批评,就会加倍紧张。国防生管理人员应该努力做到要手把后地教给他们军营生活的常识,帮助他们了解一日生活的秩序和和规律,增加预见性、主动性,做到忙而不乱、紧而有序,国防生紧张心理就会逐渐消失。
第三,根据国防生的自身特点,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和管理工作。在发挥国防生理解能力强,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快特点的同时,不要操之过急。从地方大学生到军人的角色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严格的训练和管理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要条件。但是,训练和管理是以外部调节为特征的,如何调到好国防生们内在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的服从管理,自觉刻苦训练是关键所在,这需要大量的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来引导。倘若要求过严过高,超过了国防生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力,反而会产生负面作用,使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受到伤害,弄不好还会对部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中要把握好度,劳逸结合,张弛有致,不能操之过急。
第四,充分发挥集体荣誉感所带来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一个先进的集体往往会促进集体中个人的发展进步,要在集体中树立良好的风气和精神,通过集体良好行为和作风的感染,可以促进国防生中后进分子的进步。此外集体的规范和舆论,还可以使国防生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积极的从众行为,从而促进国防生克服和改变自己旧角色的态度和行为习惯,自觉的遵守军人的纪律要求,朝着军人的角色要求努力,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作风和习惯。
第五,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国防生广泛具有年轻好动,积极有活力的特点,国防生在进入部队前,在大学的生活多是自由自在丰富多彩的。这样的环境给了国防生活力四射的特点,他们往往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因此部队可以通过安排丰富多样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既能够让他们能够有展露自己才华的机会,又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军营生活同样五彩缤纷,转移他们的思乡之情。
总之,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国防生集训期间的心理问题,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来引导国防生顺利的度过这个难关,使他们真正的学有所成,为他们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坚实的基层。
国防生一大队十二班 席圣金
第四篇: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解决方法
考进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阳光的生活只能靠自己来创造。对于刚刚跨入校门的大学新生来说,学会放松捆绑自己精神的绳索,科学地树立自己的目标,做好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各种准备,是使其人生更加美好的必要措施。大学阶段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比较烈的时期。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挑战
有人将大学与中学的差异总结为大学生活的四个“自由”,即时间安排的自由,学习方法的自由,信息获得的自由和金钱使用的自由。这些方面的自由对大学新生来说:一方面是机遇,因为他们在中学时深感自己在诸多方面受到约束和限制,非常渴望得到主动和自由;另一方面又是挑战,因为缺乏经验,突然没有了具体的约束和指导,许多同学不知道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自由。他们向往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生活,不愿意受到任何限制,对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也持反感态度。认为这些规定堵塞了言路,局限了范围,捆住了手脚,限制了自由,但一旦没有了这些又有些不知何去何从。
1.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造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客观上我们许多大学正在发展中,无论软、硬件都存在一定不足。更主要的是主观原因,社会对大学的美化,进入大学之前,许多同学对现实社会以及大学生活不了解,只是凭着想象,把大学生活描绘的过于完美,对上大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期望。而一旦进入大学,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完善、不尽人意的地方,与期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便产生失望感,情绪极低落。
2.只想得到,付出甚少
大学生处于竞争的角逐中,在步入大学的征途中虽然是如愿以偿的胜利者,但是他们在人生的长河中,有的人却隐患了一种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气。在高中苦心攻读的日子里,他们的父母亲人全力以赴,照顾得细致入微,享受得心安理得。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虽然在保证他们集中精力学习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却在培养他们的勤劳品质、奉献精神方面种下了劣种,使他们在安逸的生活中滋生一种不顾他人,不顾父母劳累,只知个人享受、索取,不思奉献的坏毛病。他们尽管进入了文明的殿堂,踏进了高等学府,理应养成更高尚的人格风貌,然而那种红榜及第的优越感却使得他们踌躇满志,趾高气扬。更加强化了他们的索取意识,放大了他们的索取范围,吊高了他们的索取胃口。
3.人际交往障碍
入校几个月后,同学之间也基本了解,各自的性格完全暴露出来,特别是同寝室之间的矛盾冲突开始明显。如有的同学只知接受别人的服务,而从不为他人服务,如寝室的公共卫生,有人只知享受却从来不知清扫;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借钱不还;用他人的电脑玩起网络游戏或聊天就不下线,这些看似都是微小问题,但处理不妥就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新生以往与人交往和相处的机会较少,相对缺乏经验,而进入大学后,面临重新结识新人,确定人际关系的过程。事实上,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得多。特别是与周围同学的交往中,因缺乏经验、技巧而不善交往;因担心别人轻视自己而不愿交往;因性格内向孤僻而不会交往;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敢交往者,大有人在。由此造成与他人沟通困难,感到非常沉闷、抑郁,被孤独所困扰。
4.学习方面的不适应
多数大学生在高中时是学习尖子,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同学羡慕,因而自我感觉良好,习惯了优势地位。进入大学后,新环境中人才荟萃,群星灿烂,不少人学习上的优势会削弱或消失,从“鹤立鸡群”变成“平庸”之辈,这种地位的变化越强烈,心理落差越大,因而产生了自我评价失
调。一些学生心灰意冷,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二、大学新生的自我心理调整
1.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高中时代的衣食住行都得自于父母周到的安排。进入大学后,一切要靠自己从头开始。如打扫卫生,盥洗衣物,上街购物是必备的基本技能,男生有时还必须学会缝衣钉扣;还要学会理财。不要月初当富翁,月底做乞丐。
2.掌握沟通技巧,学会主动
新生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来自于交往双方的真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此外还要把握交往的时机,学会沟通技巧,主动交往。首先,要处理好与室友之间的关系。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尤其是选择一些个性开朗、乐观的人做朋友。面对来自各地性格习惯各异的同学,应本着 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多理解别人。其次,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大学的教师被形容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些不善于与老师交往的同学,由于不主动与教师联系,感到大学教师缺乏亲切感,在学习上有问题也不敢向老师请教。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任课教师除了上课外,很少有机会和同学一起交流,同学们应主动与教师交往,一方面请教学习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最后,要学会与学校内各部门工作人员交往。大学是浓缩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有各种机构,有各种不同身份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而言他们都是应被尊重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只有做到对人的尊重,自然也会被他人尊重和信任。
3.确立新的价值目标
价值观是人们生活的追求目标,如果一个人没有价值目标,他就会感到无所作为,感到人生淡而无味。有了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就会具有活力和动
力,内心充实而有信念,就会自觉地为价值目标去追求和奋斗,价值目标的实现无不伴随着艰苦和某种牺牲。但只有朝人生价值目标不断地艰难跋涉,去创造、为别人、为社会、为自己,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体味到自己的创造所带来的幸福。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就难以做到持之以恒。因此,尽快确立新的价值目标也是大学生走向新生活,适应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
4.摸索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一是向有经验的高年级的同学请教,接受任课教师的指导与辅导员的帮助;二是自己要根据大学的学习特点,从个人实际出发逐步摸索与自己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四是学会科学管理支配时间。
5.重新确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重新估价自己,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主动接纳使自己逐步提高。提倡“同自己比,同自己竞争”。有意识的自我心理调整培养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持不懈的心理品格,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压力,学会心理自助。
第五篇:大一新生 心理适应问题
大一新生 心理适应问题 教育对策
大一新生入学就面临很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其中心理适应最为关键,本文从新生主要心理矛盾入手,探讨了新生心理不适的原因,归纳了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心理适应教育对策。
大一新生在刚入学时,会面临许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如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价值观适应等内容,其中心理适应最为关键,能否顺利通过“心理关”,对新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生活正是一个从单纯走向繁杂,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裂变时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每一名新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曾有过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活美妙的联想,然而,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骤变,使许多新生感到迷茫、困惑。据对淮阴工学院某二级学院339名大一新生调查结果显示:37.8%新生入学3个月还未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大一新生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在适应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不同方面的心理矛盾,主要心理矛盾有:茫然、失落、无措、孤独、失望。这些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若长期寻求不到合理解决的途径,就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1.大一新生心理不适原因
1.1角色改变与自我评价大学里评价人的标准并非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能力特长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比如一个大学生知识面很宽,或者社会交往能力很强,或者能歌善舞,或者有体育专长,这些都能令人刮目相看。这会使那些只看重学习成绩缺少能力或特长的新生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一方面新生自己成绩优秀却得不到掌声如潮,另一方面学业不如自己的人却在校园和社会上如鱼得水。因而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发生了动遥对这种困惑迷茫的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1.2重要人际关系丧失与挫折感
大学新生最重要的丧失是丧失了对家庭完整的依赖。从事由大人做主到常常要自己拿主意,包括如何合理消费、如何分配好时间、如何安排好生活等,在最需要大人帮助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这使得初次离家者顿生无助之感。大学生因无法独立生活而退学回家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第二种是指对教师的依赖减少。大学比中学更多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学习生活中都要充分发挥自觉性、主动性,自控能力要强,大学新生刚来常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不能及时完善地调整自己的学生则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由此会引发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第三种是指朋友的分离。中学时代许多人都结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这种友谊是人青春时代重要的精神支柱和财富,这种朋友关系是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外在因素。但升学使多数好朋友各分东西,身处异地,新的环境中又难以短时间内觅到挚友。一旦遇到困难,受到挫折,就油然而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对新生活不适应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多通过书信、网络、手机与朋友交流思想和感受,维持友谊以获得心理上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大一新生心理自我调适方法2.1积极暗示法
新生学会正确运用积极暗示可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完成任务的潜在身心资源,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增强自信,保持平静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例如“我能行”、“我的好想法越来越多”、“我的进步越来越快”。2.2顺其自然法
这种调适法的核心是要在整个适应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然、宁静、平常的心态,主动直面各阶段出现的得失成败,准确使用顺其自然法不仅有助于避免或减轻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急躁和抑郁情绪,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生活情趣。2.3重新评价和再定目标法
新生在上大学前长期使用单一评价方式,与大学新环境的多元评价方式不适应。因此,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对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非常紧迫。新生进校后不久主要表现为目标迷茫化、目标丧失化和目标冲突化。在新环境里,为使新生的学习、生活有明确动力和努力方向,每个新生应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设定合适的目标。
2.4宣泄情绪法
新生在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为防止长期被负性情绪所困扰,应及时、适度、合理地宣泄负性情绪,从而获得心理平衡、恢复正常心境,在宣泄情绪时要注意及时、适度、合理三个原则。宣泄情绪法有:运动、听音乐、找人倾诉、睡好觉、日光法、击打沙袋偶人、痛哭喊叫、观山水、赏花草、洗淋浴等。
2.5交流沟通法
当大一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方面产生困惑苦闷时,应针对不同问题,及时大胆、主动与父母、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同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其他新生或同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一起交流和沟通,向他们倾诉苦闷,与他们共同探讨对策,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寻求各方面的社会支持。
3.大一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对策
3.1将入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在新生入学后,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如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际关系辅导、青春期辅导、挫折教育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心理辅导,让新生正确看待自己在适应阶段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模式,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提高大学新生的自我调适能力。辅导员、导师(专业教师)、专业心理咨询师采用年级指导、班级心理辅导、宿舍引导、个别谈心等多种形式,利用宣传栏、小册子、网络、电话、短信等多渠道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挑选并培训班级男、女两名心理委员,使他们接受理论知识、朋辈辅导教育、集体拓展活动,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组建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咨询老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纵向模式,这是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团体凝聚力,更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手段。
3.2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关注不同群体的适应情况
通过学校开展统一心理普查,可以把握新生的适应及心理健康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对于严重适应不良、家庭贫困、心理健康有问题、学业困难、身体残疾或有特殊疾病的特殊群体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建立相关的档案信息和资助帮扶系统,从物质、精神、心理多渠道全方位加以关心,有“奖、助、减、勤、贷、捐”六渠道-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学费住宿费减免、勤工俭学、助学贷款、老师向贫困生送温暖行动,辅导员+导师(专业教师)
+班干部合力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加强精神鼓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特殊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
3.3开展系列教育,尽早确定职业方向
从新生入学阶段就引入职业规划的理念,除了在第一课堂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外,积极邀请知名校友、职业规划师、校内外专家教授、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如就业之星、考研之星、创业之星等)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讲座、交流会、集体实践活动,使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尽早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倾向及专业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更迅速地度过适应阶段。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大一上学期就面向全体新生举行了“适应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就业方向指导”四个专题讲座和交流会;并创新性地设计了大学生成长手册,涵盖了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信、学期规划、阶段小结、学期总结、综合成果展示、导师和家长评语等多方面内容,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大学规划,树立坚定目标,用点滴积累铺垫成长之路;此外,还开展了全学院新生问卷调查,从学业、工作、生活等各方面调查统计分析,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阶段工作。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在新生中反响较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裴学进.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调适方法.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161-162.
[2]周莉,于生凯.大学新生适应情况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7):89-91.
物电学院10电子2班10101071035伍剑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