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堂课,我们究竟能教给学生什么
一堂课,我们究竟能教给学生什么
金堂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
肖燕
11月份的时候,需要上一堂公开课。课程是非现行人教版教材的一篇文章,丰子恺的作品《给我的孩子们》。没有教参参考,也临时决定在初二年级教学。
在琢磨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文章的情感角度很特别。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成年人、画家、作家,他描写了对心爱的孩子最原始的美好特质的憧憬和对这种特质逐渐遗失的遗憾。可以说,初二的孩子是不容易深刻理解这种情感的,毕竟阅历成为了最大的限制。
作为一个教研组需要共同出谋划策的事情,大家都积极献计献策。我也试着上了一堂课,大家都觉得问题很大,却不知从哪里找到突破口,自己也觉得这堂课没什么可圈点之处。都不好意思问学生“你有什么收获”,改问学生“什么感觉”。学生皱眉头说:“不大懂。”我们很颓丧,感觉陷入沼泽中,难以自拔又难以前行。后来詹老师说了一句:“可能我们都得想想,一堂课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当时,我们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或许我们都过于追求细节,如何设计过程、如何提炼问题„„但我们都忘记了教学的初衷,那就是我们通过这四十分钟,学生能得到什么。有了这样的思考高度,我想,许多细节问题将迎刃而解。果然,我们在设计完课程并实施教学后,觉得这种思考给了我们很多教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终身教育思想。我想,我们语文教学有义务为这个宏伟的目标做点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种传递信息、情感、文化的工具,是通过语言和文字作为媒介得以实现传递过程的。因此,语言文字的习得过程是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徐江教授曾经说过:“教学教学,先教后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连字词都理解不了,何谈情感把握?就是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也只是空中楼阁或者生拉硬扯。语文抛开了文字等基础知识就没有根了,就不是鲜活的语文了。所以,这堂课没有害怕落俗套,老老实实地把字词读音、解释同学生探讨了一遍。包括“代序”的解释、作家作品的介绍、《子恺画集》的补充介绍、课程结尾部分的书本推荐等,都属于知识的积累。这可以说是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的达成。
汉语体系的纷繁而复杂的,也正因为其复杂而拥有无限魅力。因此,短短四十分钟是无法过多呈现语文的魅力的。但如何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让学生在那些有限的40分钟里体会到无限的语文魅力呢?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把钓竿交给他人,那么整个海洋都是他的了;把方法教给学生,那么整个语文都是他的了。因此,重视语文的规律的概括和指导是语文老师应当着重探究的。就像数学老师的课堂一样,把公式定理一总结出来,这一类型的题都能解决掉。语文老师也大可做到举一反三。当然,这里并不专指应对语文考试题,而是指解读文本的方法、学习语文获得知识的方法等。因此,这堂课贯穿了“中心提炼法”,让学生知道:若文章比较难理解,我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找中心句,去找关键词。能找到“憧憬”、“悲哀”等词语,离作者的思想情感主线就八九不离十了,至少偏差不大。有了这个方法,很多文章都可以被学生更容易理解了。这可以说是三维目标中的方法目标的达成。
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学生毕竟还小,情感单纯。语文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感受从未体验过的情感,而这种体验与学生自己的思想结合后的产物——也就是学生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需有老师帮助界定是否符合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以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比如,这篇文章里的小孩子们看似都很调皮,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令人发笑、烦恼甚至生气的,但丰子恺先生却憧憬这样的特质。这是一种新的但十分合理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感悟,一旦感悟到了,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也积累了起来。这样一来,学生自然理解为什么有些大人对孩子特别严厉,而另一部分就会对“犯错”的小孩儿略加责备甚至付之一笑。这就是情感上的一种成长。至于学生觉得哪种方式方法更合适,那就是他自己的选择了,不过,通过这堂课,学生能理解丰子恺那样“溺爱”孩子的人,就已经达成目标了。
若仅仅围绕着三维目标去设计一堂语文课,课程的有效性不会低到哪儿去。但是否三维目标就涵盖了语文课堂所有的作用呢?我不敢苟同。正因为时间短,我们才需要在每时每刻每个环节、细节上更加注意,在重点突出的基础上,争取时时处处对学生有所提升或有所启发。比如,提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能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逐渐将思考引向深入;提问角度合理、指向性明确,能锻炼学生的思维;环节设置清晰简洁,能让学生思维清晰,一堂课下来,自己能清楚地回顾和总结自己学了什么;对学生观点的评价注意提炼和提升,始终注意去推进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包括对学生是否敢于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都是启发学生的好机会,这是语文课上不应该忽略掉的事情。
再回到那个问题:语文课,我们教给学生什么?语文这个词太大,涵盖的东西太多,我们能给出的必定是有限的。按规矩讲:给知识技能、给过程方法、给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按效果讲: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有效传达和训练。一节课一个角度、一个重点、一种方法,讲透了、训练透了、探究透了、启发透了、熏陶透了„„不论哪种方式方法,只要是围绕着学生的收获而设计的过程,都能算是成功。
当语文课被花哨的形式淹没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不时停下来问问自己: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究竟是主演还是导演还是观众?学生又应该是什么角色?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怎样的?一堂课,我们究竟能给学生什么?
第二篇:日本留学生打工究竟能挣多少钱
日本留学生打工究竟能挣多少钱?
由于日本留学成本不断上涨,一些经济条件相对一般的家庭的孩子不得不走上,关于找工作这个就不多说了,现在日本很好找工作,就算日语不好,朋友介绍一下或者出去转转找几个招工信息打打电话,一般到日本3个月内都能找到工作。
>>>点击查看:日本留学申请流程汇总
我们来假设一下:一个刚到日本没有什么技能,日语也不好,只能拿到基本工资的同学,888(时薪)×28(小时)×4(周)=99456日元,差不多一个月10w日元,相当于5000人民币。基本上可以满足普通留学生的生活费。
可能有同学说,光能赚出生活费还不行,还需要赚出学费呀。一般语言学校放长假的时候是可以打工翻倍的,比如春假暑假的话就可以×2,也就是20w日元,相当于1w人民币。一年下来还是可以赚点钱的。虽然这样算下来挺少的,但是,大家请记住,这是最低的工资标准,如果是东京地区繁华一点的地方时薪给到1000以上是很常见的,如果有个一技之长,比如会弹个钢琴拉个二胡什么的,或者你日语不错的话工资都应该不止这个数。
下面就留学生打工来讨论一下,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完全不打工型:不讨论。
2.偶尔为之型:料理店或者便利店,时薪900日元左右,一周去个1-2天,每次3-5个小时左右,一个月2-4w日元的收入。这种纯粹是体验打工生活,交个手机费。
3.悠闲娱乐型:正常工种,时薪1000日元左右,一周3-5天,每次3-5个小时,一个月4w-8w日元的收入。这种是最正常的,可以说相当一部分留学生都是如此,赚个房租钱,或者是简单的生活费。
4.中规中矩型:正常工种,时薪1000日元左右,一周3-5天,每次5-8个小时(但不超时),一个月10-12w日元的收入。这种是大部分留学生的极限,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费。
5.留学生强力型:翻译、家教、导游等工种,时薪1500日元,一周3-5天,每次5-8小时(家教一般不可能这么长,大多数1-3小时居多,导游时薪也不高但回扣比较高,翻译一般按件拿钱,但平均算要比普通的打工高一些),一个月15w日元以上的收入。这种基本上是留学生打工的极限了,需要有一定的能力才行,这种学生只占留学生5%左右。
以上基本上是留学生能打工的极限了,如果不考虑留学生的限制问题的话,还有以下2种打工方式。
1.拼命三郎型:料理店或便利店、工地搬砖等等正常工种,时薪1000日元,一周6-7天,一天10个小时。一个月25-28w日元。这种情况其实在入管局没有联网之前也是非常常见的,收入相当于一个上班族的收入,还不用缴税。生活费和学费都靠打工赚出来,白天还可以去上课!可惜现在这样的打工在留学生中是很少见了,除非是寒暑假的长假,否则这种打工生活肯定超时。
2.要钱不要命型:一切正常工种,至少有2份以上的工(或者一份工可以打特别长),时薪1000日元,一周7天,一天12-14个小时,一个月35w-38w日元左右,这种基本上是打工的极限,说实话一个月35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已经超过日本过劳死的标准了。长期这样打工身体肯定会出问题,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要钱不要命”。
所以说,打工对于留学生来说还是要适度,如果一旦因为过度打工弄坏了身体,甚至是被日本当局取消了签证,那可是完全划不来的!
日本留学生打工究竟能挣多少钱?
第三篇:语文课,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语文课,我们究竟应该带给学生什么?
——《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沈阳市第四十七中学
郭凌雁
一转眼,从教近三年了,公开课也做了不少。对于公开课,我的理解就是:它是一种新理念的尝试,一种理想的追求,一种艺术的雕刻„„是阳春白雪,是冰山雪莲,是孔雀展屏。然而,当教研员让我在“区际交流
和谐共进”沈河、和平语文学科教学研讨会上执教《为人民服务》一课时,我着实感到困惑了。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这篇讲演着重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可以说这是一篇典范的演讲词。可是我一直在想:这篇课文学生能喜欢吗?教材为什么要选这篇课文?时隔六十多年,文章的核心思想学生是否完全接受?况且,本文的第四、五两段似乎与前面几段论述的不是一个问题,分析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样一篇课文,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经过对教材、学生等反复的思考与沉淀,我把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为一节演讲课:让学生感知演讲词针对性、启发性、感染性的三个特点,从而能够进行简短的即兴演讲。针对教学目标,我预设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通过分析演讲词的结构、语言,紧紧抓住严密、准确、有表现力这几个词语来体会演讲词的特点,从而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们热情的反应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想,这更多应该源于他们对于演讲这一的喜爱,这篇课文完全成为学生们学习演讲词的一个载体,因此,他们乐于朗读、品味、分析、总结,并把学到的知识在即兴演讲中加以运用。
回顾这一节课,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让语文课语文味儿十足
总以为只有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意境的渲染能够让语文课语文味十足,其实不然,语文应是听说读写的结合,要让一堂课更具有语文气息,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还应该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让语文课“实用”起来
语文课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鉴赏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交流的能力„„面临现代社会中交际越来越重要的现实,让语文“实用”起来。
(三)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有时候,一些课堂热热闹闹,师生和谐愉快,可是教学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学生并没有认真深入的思考,因此语文能力提高比较缓慢;我们应该选择恰当的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动起来。
(四)让课堂环节灵活、高效
我们学习、领悟课改的新理念,我们更关注这些新理念的落实,关注新课改的实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也遭遇了一些困惑与尴尬。忽视语文教学特点而过分追求新形式,会让我们的课堂走入误区。如何让课堂环节灵活、高效,带给学生健康的、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语文课,我们究竟应该带给学生什么?应该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公开课是一种磨练,更是一种收获。
第四篇: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文/玉川芜茗
以前听到九一一事件,我们的学生说“活该,真好”;现在看到日本地震了,我们学生说“早就该闹,闹大点才好呢”;当我们讲到萧红的小说,读了《小团圆媳妇之死》,学生说“都是封建礼教惹的祸”;而学生们讨论起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来,大家又都异口同声地说她婆婆“愚昧、麻木、无知”.好像我们的孩子并没有说错什么,听着似乎也合理正常。因为孩子们学习的东西似乎总在说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不友好;日本人侵华惹下滔天罪行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不信你看在一些乡下还常常看到小孩子在墙上写的骂某某人“小日本大王八”之类的话。而对于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她更像是鲁迅小说中鲁四老爷的同党,甚至就是鲁四老爷的妻子四婶了,所以,学生就理所当然地会说:封建礼教害死了小团圆媳妇。
当我们接着问学生: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怎么愚昧?怎么无知?怎么麻木了?我们的学生很多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说:我感觉是。再问,学生说:在封建社会,人们就是这样的。
一个学生在谈论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时,理直气壮地说:这个婆婆太吝啬,太残忍,太无情,也太不爱她自己这个小团圆媳妇了。结果大家讨论后发现,她婆婆一点也不吝啬,自己得了病一吊钱都舍不得花,哪怕是病得要死;而对于自己的小团圆媳妇,她为她花了好一千多吊钱。这说明婆婆太不吝啬,太有情了,太爱自己的这个小团圆媳妇了。可是她为什么这么爱自己的小团圆媳妇,却把她爱死了呢?因为她不懂医学,不懂科学,所以说无知;因为无知,所以思想才愚昧;又因为愚昧,所以才导致精神上的麻木;又因为麻木,所以才显得小团圆媳妇婆婆行为的冷酷与无情。
通过这个过程,我发现我们的孩子能回答出结果,但这个结果只是他们以前背过的概念与套话,孩子们并不一定了解,更别提是理解了。我们时常是单独灌输给孩子的东西太多了,孩子被动地接受了我们的结果,但他们并没有认识与理解,甚至没有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与作用。说到作用,可能让很多孩子体会到了记住某些套话、空话甚至大话倒似乎很有用,可以得到一些人的赞同。所以你不理解时,学习学习这些结论的话,似乎只要一张口就会得到一个不错的赞成;但这个结果究竟是否是合理的或正确的,他们是没有思考与辨别能力的。正像我们开头提到一些学生对待美国或日本的态度与行为。
要改变今天我们孩子创新思维与想象思维世界倒数第一的地位,最重的是改变我们孩子的思维方式,提升我们孩子的思维品质。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现在要好好考虑的一件事情。
第五篇: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的教学反思
以前听到九一一事,我们的学生说“活该,真好”;现在看到日本地震了,我们学生说“早就该闹,闹大点才好呢”;当我们讲到萧红的小说,读了《小团圆媳妇之死》,学生说“都是封建礼教惹的祸”;而学生们讨论起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大家又都异口同声地说她婆婆“愚昧、麻木、无知”
好像我们的孩子并没有说错什么,听着似乎也合理正常。因为孩子们学习的东西似乎总在说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不友好;日本人侵华惹下滔天罪行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不信你看在一些乡下还常常看到小孩子在墙上写的骂某某人“日本大王八”之类的话。而对于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她更像是鲁迅小说中鲁四老爷的同党,甚至就是鲁四老爷的妻子四婶了,所以,学生就理所当然地会说:封建礼教害死了小团圆媳妇。
当我们接着问学生: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怎么愚昧?怎么无知?怎么麻木了?我们的学生很多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说:我感觉是。再问,学生说:在封建社会,人们就是这样的。
一个学生在谈论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时,理直气壮地说:这个婆婆太吝啬,太残忍,太无情,也太不爱她自己这个小团圆媳妇了。结果大家讨论后发现,她婆婆一点也不吝啬,自己得了病一吊钱都舍不得花,哪怕是病得要死;而对于自己的小团圆媳妇,她为她花了好一千多吊钱。这说明婆婆太不吝啬,太有情了,太爱自己的这个小团圆媳妇了。可是她为什么这么爱自己的小团圆媳妇,却把她爱死了呢?因为她不懂医学,不懂科学,所以说无知;因为无知,所以思想才愚昧;又因为愚昧,所以才导致精神上的麻木;又因为麻木,所以才显得小团圆媳妇婆婆行为的冷酷与无情。
通过这个过程,我发现我们的孩子能回答出结果,但这个结果只是他们以前背过的概念与套话,孩子们并不一定了解,更别提是理解了。我们时常是单独灌输给孩子的东西太多了,孩子被动地接受了我们的结果,但他们并没有认识与理解,甚至没有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与作用。说到作用,可能让很多孩子体会到了记住某些套话、空话甚至大话倒似乎很有用,可以得到一些人的赞同。所以你不理解时,学习学习这些结论的话,似乎只要一张口就会得到一个不错的赞成;但这个结果究竟是否是合理的或正确的,他们是没有思考与辨别能力的。正像我们开头提到一些学生对待美国或日本的态度与行为。
要改变今天我们孩子创新思维与想象思维世界倒数第一的地位,最重的是改变我们孩子的思维方式,提升我们孩子的思维品质。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现在要好好考虑的一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