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
古诗词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什么
弓棚子镇第一中学 王国辉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凝炼隽永,魅力无穷,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近几年的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省编版都不断加大了诗词篇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面对诗海词林,怎样让学生能快乐地遨游其中呢?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呢?下面就古诗词教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半亩方塘一鉴开——教“读”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古诗词中蕴含一种鲜活气脉——灵性,非吟诵涵咏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所以古诗词教学中“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激情,使其陶醉其中,营造积极热情的学习情境,从而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究领会诗词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当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如: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就要急读。例如读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需要用欢快、愉悦的语速、语调去读才能读出“丰收在望”喜悦之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需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去读才能读出李清照惨淡的境地,柔肠百断的怨情。
二、天光云影共徘徊——教“品”
众所周知,古诗词是中国古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以极为凝练的语句,表现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内容和情感。大多数诗词都是诗画结合,音韵和谐优美,营造出或优美、或幽深、或凄清、或磅礴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得到情操的陶冶。所以在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读”的基础之上,应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一起去“品”,即品味诗词的情境,领略诗词所具有的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1、品语言之美
古诗的语言特色是形成其独特意境的基础。境由心生,但需“言”造。无论是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还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都显示了古人“炼”字之功。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些贵为诗眼或句眼的词,引导学生加以揣摩品味。例如学习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两句,引导学生抓住两个“笼”字,使学生明白,此诗从写景入手,两个“笼”字勾画出秦淮河上烟月迷蒙的景象。“笼”有“笼罩”之意,巧妙的将烟、水、日、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既给人柔和幽静之感,又隐含微微浮动流走的情态,寄寓着诗人忧愁的情感。再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平”字更加体现出了江面的宽广开阔。“正”字生动而准确地体现出了风的柔和微小。经过这样的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学生自当心领神会了。
2、品意境之美
古诗词的意境是指古诗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画相融相汇,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境界。古诗词中的意境都很美,但对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来说,是难以体会的。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趣,准确地去体味、感悟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即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去体会呢?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激发学生的内心,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与诗人产生共鸣,从而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其次,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所以品味诗词时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例如抓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明月”就能深刻地体会李白用人性化了的使者传达内心对友人的思念之苦。品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就会感受到杜甫感时恨别的血泪。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意象,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当然,诗词中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鉴赏,如诗词的色彩美、韵律美、结构美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诗词特点,选择一定的方式加以取舍,而无需面面俱到。
三、问去哪得清如许——教“悟”
一首古诗词,就是一段真情的流露,哪怕只是诗人的片刻情绪。而这情感的抒发,或是妙手偶得,或是思想的积淀。所以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1、悟“情”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现的是浓郁深沉的思乡思亲之情;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抒写的是时世凋敝、人生飘零的感慨之情,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每一首古诗词都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可是由于诗词时代背景的独特,学生学习时空的距离,情感体验确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必须与文本深入对话,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的意境,情感。
2、悟“理”
古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教学中要注意加以引导体悟。比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这是“由景入理”。李绅的《锄禾》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这是“由情入理”。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描绘了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又蕴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这是“由形入理”。由此可见每一首诗词中都充满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睿智见解,闪现着智慧之光。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开启、净化、陶冶和塑造,便形成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品质。
3、悟“法”
诗歌情感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有的运用移情于物手法,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等,诗人将主观感情赋予客观外物,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的运用反衬手法,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杨柳在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来反衬士兵的愁苦。还有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手法。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这些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到自己的写作中,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题目进行片段训练,做到“古为今用”。例如在教学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可引导学生把诗中写景(第一句),叙事(第二句),抒情(第三、四句)三个步骤以及李白富于联想想象的手法应用到日记中,这样对那些日记无话可说,层次不清,中心不明确的学生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者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实际出发,因文施教,因材施教,找寻到适合课堂教学中真正的“源头活水”。
第二篇:复韵母的教学要教给学生方法
复韵母的教学要教给学生方法:
从第一个“ai”开始,要教会学生发音由“a”过渡到“i”,开始读是“a”的嘴型,结束是“i”的嘴型,教师把这个音的过渡读慢点,带学生也读,逐步加快速度,就能把ai发好了,然后反复读、变换形式去读!这样教会学生这种方法,学生看到一个复韵母就知道是从哪个音滑向哪个音,自然而然就会读了。当然多读也是不可少的。
1、ai ei ui
大姐a,小弟i,a-i并排ai ai ai,小哥哥,砍树桩,e-i呦e-i呦ei ei ei
小姑娘,围围巾,ui ui ui ,2、ao ou iu
奥运环,ao ao ao ,a-o 并排ao ao ao,小莲藕,ou ou ou ,o-u 并排ou ou ou,小朋友,水中游,i-u并排 iu iu iu
3、区分复韵母ie、ei和ui、iu
i 和e 站一排,i站前,就读ie,e站前,就读ei。
u 和i 站一排,u站前,就读ui,i站前就读iu
4、其他韵母儿歌
大南瓜(ua)
老奶奶,收南瓜,南瓜甜,南瓜大,拿不动,抱不下。走来一个小娃娃,拉着小车笑哈哈,帮助奶奶送南瓜。
下雪了(le)
下雪了,下雪了,小河变胖了,小屋长高了,世界变白了,娃娃的鼻子变红了!
小蝴蝶(i)
小蝴蝶,穿花衣,青草地上做游戏。飞到西,鸡吃你,飞到东,猫抓你。飞到我的手心里,说说话,放了你。
捉蜻蜓(ing)
天灵灵,地灵灵,满天满地捉蜻蜓,捉蜻蜓,捉蜻蜓,捉到一只小蜻蜓。
打勾儿(ou)
金钩,银钩,我俩打个勾,伸出小指头。勾一勾,不吵嘴;勾两勾,握握手;勾三勾,做游戏;勾四勾,好朋友!
两只羊(ang)
桥东走来一只羊,桥西走来一只羊,一起走到小桥上,你也不肯让,我也不肯让,扑通掉进河中央。
小枕头(u)
小枕头,胖乎乎,让我枕着打呼噜。呼噜噜,呼噜噜,好像枕着小肥猪。
大雁下蛋(an)
大雁,大雁,头上转转,飞到水边,下个蛋蛋。
下雨(a)
春雨沙沙沙,浇绿大西瓜;小河哗哗哗,掀起快乐波;白鹅嘎嘎嘎,唱支淋雨歌
第三篇:教给学生观察
教给学生观察
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的一篇《教给学生观察》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
“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在现实教学中有时候不容易做到,教给学生观察,让学生自己总结,教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应该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与机会,给学生最重要的能源,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做到的。结合数学教学,让学生观察又显得尤其重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善于模仿,展开思维,举一反三,然后再通过自身的练习加以巩固,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一味的强调学生如何做,不让学生认真观察,机械的练习,不但学生的学习效率低而且比较容易遗忘,从而事倍功半。
总之,我们不能只把教给学生观察看做解释某些课题和章节的一种手段,而是应该把观察看做是一种积极地智力活动,看做是发展智力的途径。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第四篇:字词教学要重在教给学生识字学习词语的方法
字词教学要重在教给学生识字学习词语的方法
灵武市农场小校赵学玲
多年来,我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学习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很大的指导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像我们这些长期在农村学校执教的教师,更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远程教育培训活动中,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好的教学方式,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尽快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语文作为母语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实践环境与土壤。其实,除了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字词外,广阔的生活环境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很大的识字量,而且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对识字写字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识字、学习词语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能够主动识字的兴趣,愿望,逐步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是识字教学的重点。教会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有:
1.借助拼音,自学识字。
2.利用插图或者直观教具识字。
3.联想识字。
4.利用汉字规律,促进学生主动识字。
5.探究合作,互学识字,提高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生活化的识字、学词。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应该回归于生活。由于我们学校地处农场,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学生的生活环境得天独厚。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到生活中识字、学词,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己主动的识字、学习词语,形成了一些亮点和特色。
1.寓识字、学习词语教学于观察周围事物中。
我经常指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玩具,树木,花草,庄稼,果园入手,有目的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让学生介绍周围事物的名称以及特点,用途等。提高学生的识字、学习词语的能力和积极性。此外我还指导学生到菜市场、超市、医院、公园、图书馆识字、学词;上街注意观察各类广告牌识字;看图画书,读报纸识字、学词;看电视,对对联识字、学词。用多种渠道来提高学生的识字、学习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注重积累的好习惯。
2.寓识字教学于学生相互交往中。
在课余时间,我常与学生聚在一起,通过相互热情地认识姓名,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家庭的地址,交流自己的爱好和制作的手工作品等进行识字、学词,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3.寓识字、学词教学于学生认识校园文化环境中。
这几个月我校的校容校貌变化很大,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了。学生置身于现代化的校园,如同进入了愉快学习,识字的乐园。学校如茵的绿草,参天的大叔,婀娜的花卉,校园四周墙壁上那一句句催人奋进的警世名言,图文辉映的宣传画,都是识字教学极为宝贵的资源。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不主动权教给学生
观安康市2010年“全国小学数学名师会”感悟((之三)
[信息员:小数 | 作者:曹绍周 | 日期:2010年5月6日 | 浏览1072 次] 字体:[大 中 小]
何时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观安康市2010年 “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观摩会”
有感
旬阳县吕河镇中心学校曹绍周2010年4月24日、25日,很荣幸能在安康学院(原安康农
校)大礼堂参加安康市2010年“全国小学数学老师名师教学艺
术观摩会”活动。会上分别听取了三年级的《重叠问题》、《比
大小》;四年级的《植树问题》、《小数的大小比较》、《两
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五年级的《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和《体
积与容积》;六年级的《认识圆》共八节名师的精彩示范课,同
时还聆听了上海的潘小明和杭州的朱乐平2位专家的专题报告。
总体感受是他们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了学生,教
师引导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实现了数学课堂动静结合,封
闭与开放的和谐统一。他们的课堂教学和专题报告是如此真实、自然、幽默和亲切,总能被他们一节节精彩的课堂和千人听课教
师的阵阵掌声所折服;看到他们的课堂过度如此自然行云流水,充分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体性,既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结
果,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他们的语言幽默、亲切、富有艺术
性和感染力,为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将具体感受总结如下:
一、注重课前的谈话功能。这些名师和专家走进课堂,他们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没有自己非常熟悉的学生,与他们一道上课的是红
旗小学的学生,他们不知道学生的基础、语言表达、性格特点、特长爱好等等,他们只能从短暂的课前谈话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了
解,他们的话题和语言魅力及幽默的风格总能让学生感兴趣,如
朱乐平老师有这样的一段谈话,他说:“你们是红旗小学四年级
一班的学生,你们说,你们都是一般(班)的学生吗?我是五年
级一班的数学老师,你们说我是一般(班)的老师吗?他的谈话
迎来学生的阵阵笑声和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
二、导课方式多样,过渡自然。
几位教师的课前准备都十分充分,有做游戏导入新课的,如
王宏伟老师用学生最喜欢的摇奖游戏导入,也有和孩子们交流直
接导入课堂教学的,他们通过谈话为必要的课堂做一些准备,或
直接过渡到课堂教学当中,如朱老师在让学生感受中国奇特的语
言现象时,让学生把以下语段先从左往右读,再从右往左读,有
什么发现?“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歌唱家在家唱歌”、“我笑猫小,小猫笑我”等,让学生直接想到数学中的乘法算式:62
×13,从右往左:31×26;12×42从右往左:24×21,结果还
相同吗?利用事物之间的本来联系直接过渡到课堂教学环节当
中,减少了师生问候的环节,也很自然有效。
三、课堂互动和谐精彩,能引发学生兴趣。
在他们的课堂中,老师总能迅速和学生达成一片,师生十分和
谐,学生兴趣高涨。例如:在黑龙江省郭广成老师的《小数的大
小比较》一节中,在游戏体验,探究方法的环节中,教师设计了
“抽数字摆小数比大小”的游戏,分别让学生进行游戏,交流归纳
“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在巧设猜想,深入体验环节中,设计了
“翻牌比大小”的游戏;同学们的参与度都非常的高。在巩固练习
中设计了两座城市数据的比较;运动会中跳远成绩、短跑成绩的比较;按要求填数;比身高……等练习,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
我觉得在这些课中,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教师
都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教师都积极参与活动之中,既可以让学生
有东西可模仿,也可以展现出教师的魅力,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
效果,形式多样,最大程度的能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这就是课
堂中的和谐精彩。
四、探究方法多样,过程性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在这几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中,都能引导学生用多种
多样的方法去探究新知,甚至教会学生用举反例的方法判断命题的正确性,跟要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很少有看到巩固
练习环节,甚至没有课堂小结就草草收场,看似课堂结构不完整,甚至没有落实“双基”教学目标,但在他们的解读中原本就没有
设计这样的目标,只是向听课老师们展示如何落实“过程性目标”
教学,只带给我们课堂中如何组织学生探究新知这一重要环节,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如何转变。
五、教学环节细腻,重学生习惯培养。
教师课前的设计和课中的生成,每一个问题,他们总能留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交流、去讨论,知道为什么?从不
因为少数或个别学生知道或明白而一笔带过,尤其是朱乐平老师的课堂,当一名同学回答问题时,他总是反复问其他(她)学生:
“你们听懂他的话了吗”,他不仅教育学生课堂要勤于思考,积
极回答问题,更要认真听讲,这是对学生良好习惯的一种培养,让学生学会认真听取别人发言,以便使自主探究无果的学生通过
认真听讲来领会,以探究出结果的学生,也许会有和自己不同的想法和更简单的做法,以便选择更优的方法;老师会让每一个环
节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白是什么,为什么!真可谓一个细
小的环节也如此细腻!
六、语言功底深厚,彰显名师风采。
在他们的课堂中,教师能够顺畅的利用教学语言与肢体语
言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练习中,尤其是鼓励性语言、很具魅力、吸引学生。在听的这些课当中,教师的语言比较精炼,条理清晰。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在备课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备教师的教学与
体态语言,尽量做到准确、精炼,思想清楚,叙述有条不紊。知
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语。比如朱乐平
老师在课中表扬说:“你的回答能让全班同学听懂,你真厉害(伸
出右手大拇指)!既表扬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表扬了学生会
很好的表达,老师的激励能够让孩子们获得成功感和自豪感,也
会让其他同学从心底上佩服。
七、恰当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从听过的这些课,从资料汇编上看,教学设计十分简单,但他们具体的环节大多都备在课件之中,他们对多媒体的使用恰
当,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
效率。例如:王家强老师在《体积与容积》一课中间“乌鸦喝水”的故事制成动漫,学生一欣赏便知其理;郭广成老师的《小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翻牌的游戏;朱乐平老师《圆的认识》一课中的“整容”和“结合图形小结圆的特征”环节,见
那些图形放在小格子里观察,直观、对比一目了然。这些设计都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提炼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课件
用的比较到位,也比较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知识内化,提高课
堂效率,可见,课件的功能不可少。
七、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这次听课中,各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我可以很深刻的感受到老师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去感受到生活中的知识。
“知识来源于生活,但能服务于生活”。可以说都是与学生的实际
生活密不可分的。我也深深感受到,只有从生活出发,教学才会
更具特色。例如:在王宏伟老师《比大小》一课中,教师教师设
计到了中秋吃月饼的情景;潘小明老师《重叠问题》一课中,把
问题放在学生非常熟悉和喜欢的育才小学学生跳绳、踢毽子比赛
中探究解决;朱乐平老师《圆的认识》一课中,用老师的脸是不
是圆圆的引入学生中,谁的脸最圆,再到课中的整容问题,都是
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结合数学知识之间的联
系探究解决等,学生兴趣都很高,让学生觉得既在学习数学知识,又能为生活所用,解决了现实问题,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听完这些课,我除了不断的寻找差距和总结收获外,对比
我们的课堂,使我不由得产生一个疑问:“尤其是我们的课堂教
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处理三维目标问题,具体的说就是过程性目标
和双基目标的矛盾性问题,假如过程教学如此细腻,双基目标还
有空间和时间落实好吗”?也许我的说法并不正确,敬请各位同
仁批评斧正。
总的来说,这次听课收获非常大。一直记忆犹新的是各教
师扎实的教学艺术、幽默、亲切的语言魅力将过程性目标教学落
实得很到位,我更深深感到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更感觉到要不
断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汲取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堂
教学经验,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水平。在自己的教学中学会敢于大胆放手,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