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给学生质疑解疑的方法
教给学生质疑解疑的方法
教学中,当老师提出让学生质疑时,孩子质疑内容五花八门,抓不住重点,其实引导可以从以下几点:
1、词句质疑。
2、抓住课题关键处质疑。
3、抓住特殊的标点质疑。
4、利用课后题启发质疑等等。
但要学生懂得不能为了质疑而质疑,不能不思考就提问。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就能提高。
会质疑还要会解疑。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解答,可以引导提问的学生自己找答案。对于涉及重点难点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课堂时间有限,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立即解决也可以慢慢探讨。但是,要对每个孩子的问题饱含热情,决不能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孩子爱问会问。
第二篇:《教给学生习作方法》
《教给学生习作方法》
乌市76小学李彬
-------发表于2006年3月乌市小学语文论文大赛活动中获三等奖(乌市教研中心)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教学工作。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上作了一些尝试,遵循学生学习作文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合理安排作文训练的“序”和“量”,围绕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个核心,把作文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把读与写、读与听说有机结合起来,使作文基本功训练得到整体优化组合。
一、化整为零,训练有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习作安排要注意序列训练
要根据作文教学的整体性及各单元组训练重点,补充一些习作内容、安排好全学年的作文序列训练。这种训练从文章体裁和命题形式两种来安排,相辅相成。
2、习作过程要注意读写结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基本知识,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通过各类文章的教学,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结构,作者的表达手法。对佳篇佳句要反复推敲,注意其细节描写。尤其是选择典型的段落,让学生仿写。如教了《桂林山水》一文后,我让学生仿写《燕城山水》。也可以利用课文让学生改写,如让学生把古诗改写成为记叙文。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续写,如教了《穷人》一文让学生续写《西蒙的孩子有了新家》。通过仿写、改写、续写,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
3、习作训练要注意优化组合要使学生的习作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优化组合,我把训练分成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学习借鉴阶段;二是尝试点拨阶段;三是放胆创新阶段。在学生初步掌握文体结构、布局谋篇、选材立意之后,由学生自由命题、大胆习作,从不同角度去选取素材。这时,教师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力求学生习作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4、习作训练要侧重片断练习
平时,我把一篇作文分解成几个片断让学生练笔,让他们积累素材,为大作文做好准备。我在习作前根据本单元组的习作要求,拟订周密的训练计划,让学生多观察、多做片断练习。如写人的文章,先让学生观察某个人物,从他的衣着穿戴、音容笑貌写起,再写这个人的语言,接着写这个人所做的一件事,最后写人们对这个人的评价。通过几次小练笔,要让学生写好一个人物就不难了。
二、改革教学,扎实训练,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必须改革作文课堂教学,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写作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教会学生判断体裁审清题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分门别类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以利于在审题过程中能正确地判断,帮助学生正确地审题。如我在课堂上出一组作文题,先让学生理解各作文题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判断题目要求写的是哪种体裁的记叙文。
2.教会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结构,这样写起文章才能做到条理清楚。如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和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往往在结构上混淆不清。记事的文章应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按时间推移的顺序或按空间位置的变
换,把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记叙清楚。写人的文章则按材料的不同类别把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特点描写清楚。它的文体一般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先总叙人物的特点,再通过一、二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特点,在举例时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事例写清楚,最后才写出人们对人物的评价或人物在社会中的影响。
3.教会学生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学生能较正确地审题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围绕中心从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中去提炼素材。
一个作文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确定不同的中心,教会学生如何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写好习作的关键。有些题目本身就点明了中心如《一位热爱集体的同学》,中心就是赞扬这位同学“热爱集体的好思想”,但有些题目只规定了文章的写作内容与范围,至于确定什么中心,应从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中去提炼。教师在日常作文课堂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围绕中心选择小、真、新的材料来写。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准确地给文章确定中心,精选材料。
4.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生活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而教会学生捕捉这长河中溅起的朵朵浪花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随时留意身边的变化、事态的发展,才能为较好地获取作文材料提供保证。
我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由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到整体、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顺序观察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物的动静发展、活动表现、人情百态、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写观察日记的良好习惯,学生扎实地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好观察日记,为积累作文素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为学生创设的辩论、演讲,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经常利用早读课让学生即兴演讲。学生可以讲前一天家里、路上、学校里的见闻,也可以简介影视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津津乐道,这些材料的积累会为学生的习作增色不少,而那生动的口语表达更为学生习作创造了很好的范例。还有复述课文、讲故事、口头作文等等也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很好方式。
2011-5-9
第三篇: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学会学习,才能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
一、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能自主学习
如果说兴趣的激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那么创设条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在教学中,要从一切可能出发,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时间、空间、材料、形式等方面的准备,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正如一名学者所言: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主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1、进行选择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构建自主、开发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让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师应做到: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比如,在学习《奴隶英雄》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知道这是一篇独幕剧题材的文章,此时,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法,有的扮演“导演”,有的扮演“解说员”,还有的想当“司令官”等角色,真正成了独幕剧。
2、布臵选择性作业,培养学生能力
设计选择性作业,让学生在课间完成贴近生活,重在实践的作业,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为多层次的学生设计一种多梯级的作业,让他们自主选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动口,有的动手,有的查阅资料等。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我为学生提供如下自选作业:①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自我组合开展朗读比赛;②会画画的学生把詹天佑开凿隧道的示意图描绘出来;③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把詹天佑设计“人”字行线路演示出来;④不了解詹天佑生平的学生课外查阅资料。这样的题型,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施展才能的机会。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达到会自主学习
自主不等于自能,也不等于自会,更不等于不要老师的指导,至今还有许多学生不会自主,不会把握老师给予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的是在盲目的哄动中浪费时间。学生在课堂上要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还要教给一些学习方法。
1、教给学生学会倾听的方法
倾听就是认真的听,专注的听,用心的听。学会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方法,我们在倾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中,可以汲取知识,获取信息,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俗话说:“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怎样做到倾听呢?学生必须做到:一要聚精会神地听;二要边听边想;三要边听边记;四要听后质疑。
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新课文时,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即出示学习的要求,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阅读。如学习《世纪宝鼎》时,及时给学生出示下列学习要求:①从题目中你想到了什么;②从课题中你能想到哪些问题?③圈点句画,以笔勤恳④你喜欢那些词句?⑤提出不懂的问题⑥世纪宝鼎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教师就把学习语文的钥匙交给了学生。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自主学习
叶圣陶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具有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使课堂教学往后进行,不动情感的努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在学习中采用下列学习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巧设些悬念,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揭开悬念,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包含着浓厚的兴趣。如学习《将相和》一文前,可以先告诉学生本文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相互关联的故事,都写得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接着举一个“完璧归赵”的例子。讲时只说蔺相如从秦王手中骗回了璧,身在朝廷之上,是人与璧俱回,还是与璧俱毁,是人回璧失,还是璧回人亡呢?这些悬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课文,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和谐关系激发兴趣-----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师生更应该率先做到,和谐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乐意学习,自主学习。老师若是板着面孔,不苟言笑,或是高高在上,课堂气氛则会让学生趋向紧张,师生之间就会容易产生一种抑郁感,学生必然不敢也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学生厌学。因此,教师要和蔼可亲,满脸笑容的面对学生。
总之,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效的能自主学习,会自主学习,想自主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必须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必须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把一些尝试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四篇:如何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如何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谈谈《花的世界》教学有感
今天已经是开学第二周的星期五了,又到了给学生上作文课的时候。这次要写的作文是语文百花园一里的《花的世界》。为了上好这一次作文课,早在上一周我就已经开始准备了。我多次查阅了语文教学参考书和星级教案,可是头脑里仍然一片茫然。
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上语文课最害怕的就是写作文。每次老师布置一道作文题,他们坐在位置上抓耳挠腮,一副绞尽脑汁的样子,可到头来能写出象样的作文的学生却寥寥无几。而如何教会学生写作文,同样也是令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自师范毕业以来,我已经从事了将近八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些年里,对于如何教会学生写作的这个难题,我没少和别的老师一起钻研,可结果却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难”!追根究底,原因就在于农村的孩子由于生活环境及学校条件等的限制,自身积累的语文知识很少,有的学生虽然口头表达能力很好,但要是让他们把口头表达转换成文字写下来,那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正因为如此,就形成了一方面学生不会写作文,而另一方面为了应付考试中有可能出现的作文题,老师不得不想出相应的“对策”——叫学生背作文。于是就出现了考试中学生的作文总是千篇一律的现象。而如果有某一次考试的作文超出了老师事先的预测没有预习到,那么结果往往是全班的学生那一次的语文考试成绩“全军覆没”。如何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轻松应对考场作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写作文。而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我们又该从何下手呢?
“铃铃铃„„”不容我多想,上课的铃声已经急促的响了起来。我拿着教案准备去给学生上课。就在我跨出房间的那一刻,我猛然发现门前的花圃里摆放着一盆翠绿的仙人山!我的心里不由得豁然一亮:与其让学生背同步作文里的《仙人山》,让他们勉为其难,不如把眼前的这盆仙人山搬到教室里去,让他们仔细观察后自己写一篇,这样既免去了他们背作文的苦恼,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主意已定,我不由得为我这个迟到的想法高兴不已。
说干就干。我马上动手把仙人山搬到教室里的讲台上去,刚才还在唧唧喳喳说话的学生们立刻安静下来,他们都好奇的打量着眼前这棵奇怪的植物,从他们充满疑问的眼睛里,我看得出来,他们一定在猜测:老师把这棵植物搬到讲台来干什么呢?我微笑的对他们说:“今天我们要写一篇关于花的作文。讲台上的这一棵植物叫仙人山,是我们今天写作的对象。现在分成四人一个小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棵仙人山后,每个小组派一个同学把观察结果汇报给老师和同学,现在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轮流到讲台上进行观察。”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高采烈的跑到了讲台上,只见他们睁着大大的眼睛,目不转睛的盯着讲台上的仙人山仔细的观察起来,一边观察还一边小声的议论着。观察完后,学生们纷纷回到位置,观察结果也很快汇报出来。学生们有的说:“仙人山的茎碧绿碧绿的,像翡翠。”有的说:“ 仙人山的茎上长着许多小刺,扎到手上像针刺一样,很疼。”还有的说:“我的家里也有一棵仙人山,很久不浇水它都不会死的。”„„看着学生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听着他们源源不断的汇报,我开始庆幸我当初的想法是对的.。听完学生的汇报后,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刚才的汇报结果整理好后每人写一篇作文,题目就叫《仙人山》。听完我的布置,学生们马上兴致勃勃的开始整理观察结果,只见他们一边讨论一边埋头做着笔记,教室里到处洋溢着轻松愉快,团结协作的学习气氛,全然没有了往日上作文课时的那种死气沉沉。下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都已经成形,只要再修改一下然后誊抄到作文本上就可以交了,由于很轻松的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文,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我吩咐一个学生帮我把那盆仙人山搬回我门前的花圃放好,然后我就径直向办公室走去。就在我转身的那一刻,我惊奇的发现,端着仙人山向花圃走去的不只是一个学生,而是许多的学生簇拥着一起走去,其中居然还有几个成绩很差的学生。他们把花放好后并未马上离开,而是围着那盆仙人山津津有味的欣赏着,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着,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笑容。一直到上课铃响,他们才恋恋不舍的向教室走去。
这次的作文学生们都写得出奇的好,就连以前半天都写不出一句作文的学生这次居然也写出了至少一段,而且语句非常通顺,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来并不是学生不会写作文,而是我们老师不会指导学生写作文!有句古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一条鱼,他吃完了就没有了。而如果你
教会他钓鱼的方法,那么他将终生受用。就像我们所说的写作,如果我们每次都是叫学生背作文应付考试,那么我们的语文成绩就只能靠运气来决定。,运气好的,考试的作文是学生事先背好的,那么皆大欢喜,反之则只能怨天尤人。而作文是我们语文考试的必考题目,为了每次语文考试时我们不再提心吊胆,为了让学生在对待作文时能以一变应万变,唯一的办法就是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下面,我就如何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这个问题谈谈我本人的几点看法:
(1)降低难点,消除学生对写作的害怕心理,帮助他们建立起写作的信心。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不同,由于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语言习惯等原因,决定了农村的孩子所积累的语文知识非常的贫乏。所以在上作文课时,我们不能要求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写出像优秀作文里边那么优美的作文。我们要立足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写作要求,首先帮助学生建立起写作的信心,让他们觉得其实写作文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困难,而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然后再循序渐进,慢慢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脑子里空无一物,我们又怎能强求他们写出多么好的作文来呢?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从平时的教学做起。首先,在给学生上语文课时,遇到优美的语句或成语,都要要求学生把它们背诵下来,最好每人准备一个专门用来积累词语的笔记本,把那些语句记录下来,课后多读多背,真正的把它们记到脑子里,变成自己可以随时使用的知识,这样日积月累,学生脑子里的知识慢慢的就丰富起来了。再就是鼓励学生多多阅读。不是有一句话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嘛,书看得多了,知识面就广,积累的语文知识就多,那写作自然而然的就不成问题了。另外,经常的组织学生到课堂外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和景物,也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不错的选择。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像前边我所讲到的我上的那一节作文课,只要我们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的利用实物展示,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亲眼看到,亲手触摸到写作的对象,让他们在进行写作时真正的做到胸有成竹,而不能要求学生凭着自己的幻想去写作文,那样写出来的作文也是空洞无物的。当然,我所说的这些是指除了想象作文之外。例如,我们要写一篇关于植物的作文,我们就不防
出示一些真实的植物让学生进行观察;要写一种动物,就尽可能的让学生和我们身边的那些可爱的小动物来个零距离接触;而要是写关于游戏或活动之类的作文,不如就先组织学生来个亲身的体验„„这样,学生玩得开心了,他们写出来的作文也就自然而然的有血有肉富有感情了。
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是一项艰巨而又长远的工作。正如人们所说的“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尽心尽力,常抓不懈,那么我们一定会迎来百花盛开,繁花似锦的那一天!
第五篇: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等等。
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有位年轻教师,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她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老师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知情。
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