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屈指算来,我阔别南开中学已51年了,正式回母校看望师生,这还是第一次。我愿借此机会同大家谈谈心。我于1942年农历八月出生在天津北郊宜兴埠一个书香门第。我爷爷在村子里办学校,曾祖父是农民。再往前,我家都是农民。我们家是从什么地方来到天津的,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楚。据说是从山西来投奔这里的温氏家族的。因为家里穷、没有地位,温氏家谱始终没有把我们家列入其中。
爷爷办的乡村小学,是冲破地主豪绅的阻力,第一个招收女生的学校。我记得,他常年为两件事奔波:一件是招聘教师,一件是为学校筹款。就是这样一所小学,很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生,有的解放后当了教授。外婆家也在本村,外公去世很早,外婆靠开一个小药店谋生,家里还种着几亩地。每年秋天收玉米时,我坐在板车上的玉米堆里从地里回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我出生的年月正是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大“扫荡”和实行“三光政策”的时期。妈妈对我讲的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日本侵略者将全村人集合在村西南的空地上,四周架起机关枪,用刺刀杀死无辜的平民。当时,妈妈把我紧紧搂在怀里。这件事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天津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为“坚壁清野”,放火烧了宜兴埠。我的家连同爷爷办的学校、外婆家和她的小药店,全部化为灰烬。我们家逃难到天津城里,住在救济院。外婆在逃难中生了病,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她是最疼爱我的人。孩提时代,她抱着我,我常常揪她的头发,她一点儿也不生气。天津解放的那一晚,是一个不眠之夜。解放军包围了驻扎在救济院里的国民党军队,当晚进行了激战,手榴弹扔进了院子里,家里人都害怕得躲在床铺下,我却一点儿也没有害怕。第二天,天津解放了。
我的童年是在战争和苦难中度过的,穷困、动荡、饥荒的往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深知,这不是我们一个家庭的苦难,也不是我出生的那个年代的苦难,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我逐渐认识到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极了,唯有科学、求实、民主、奋斗,才能拯救中国。“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推翻封建专制和官僚买办的统治,人民才能得到解放;只有不断革新,中国才能进步。
在我上小学、中学期间,家境十分贫寒。父母和我们三兄妹一直租住在一间不到9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每月的房租相当于一袋面粉钱,那时父亲月工资最低时只有37元。我患过一次白喉,父亲把仅有的一块手表卖掉,买药给我打针。此后,他多年没有戴过手表。因为经常目睹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我从小就富有同情心,这尤其表现为对普通百姓特别是穷人的同情,对不公道事情的憎恶。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念在我的心中萌生:人人生而平等,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平等相处。
我的中学是在南开上的。从12岁到18岁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南开六年的学习生活,对我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南开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她的建立、成长和发展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她都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这就是南开的道路。南开中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我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就从校长、老师那里了解到敬爱的周总理早年在南开的革命活动和学习生活,知道马骏等许多革命先烈的事迹,为母校曾经培育这么多的革命家和各类杰出人才而感到自豪。
我在这所学校里学习,首先懂得的就是一个人必须有远大的理想,有崇高的志向,从小就应该立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和人民。我努力学习知识,坚持锻炼身体,刻苦自励,从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南开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八个字就是南开的灵魂,它提倡的是为公、进步、创新和改革。
我上中学时就愿意独立思考,渴望发现问题,探索真知,追求真理。我记得,那时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我还广泛阅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书籍。南开永葆青春,这就是南开精神。在求学期间,我和同学们总是朝气蓬勃,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除了学习以外,我还喜欢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我不仅爱读书,还是体育爱好者。南开永远年轻,她的学生也都充满活力。我们要坚持走南开的道路,崇尚南开的风格,发扬南开的精神。
上高中和大学以后,我家里人在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爷爷在1960年因脑溢血去世,是我把他背进医院的。现在他教过书的学校还留着他的档案,里面装了一篇篇的“检查”,小楷字写得工工整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父亲也在1960年因被审查所谓的“历史问题”,不能教书,被送到郊外一个农场养猪,后来到图书馆工作。我考上大学向他告别,就是在离城很远的养猪场。父亲告假回家帮我收拾行李。他是个老实人,一辈子勤勤恳恳。今年他过世了,可谓“生的安分,走的安详”。尽管家里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我仍然追求进步。
我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我总是把书本里学到的东西同现实加以比较,立志为改造社会而献身。因为父亲喜欢自然地理,我从小就对地球科学产生了兴趣。在北京地质学院,我在地质系就读5年。大学期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考取了研究生,专攻大地构造。回忆在北京地质学院近8年的学习和生活,我曾概括为三句话:母校给了我地质学知识,母校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母校给了我接触群众的机会。那段时期同样是难忘的。参加工作以后,我有14年时间是在海拔4000到5000米的极其艰苦的祁连山区和北山沙漠戈壁地区工作。这期间,我一边工作一边接触基层群众,更深深懂得了民生的疾苦和稼穑的艰难。我来自人民,我也有苦难的童年,我同情每一个穷人,愿为他们的幸福献出自己的一切。
到中央工作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用整整10年时间,深入农村、厂矿、科研院所调研。在农村,我白天坐在农民家的炕头上了解情况,晚上开座谈会。我住过乡里,住过粮库,经常在一个县一待就是一个星期。我几乎走遍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同科学家交朋友、谈心。我认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民情、民心、民意,而民心向背决定政权的存亡。衡量政策好坏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我之所以经常讲穷人的经济学、穷人的政治学和穷人的教育学,就是想让人们懂得,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穷人占多数。一个政府、一个社会应该更多地关爱穷人,穷人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在中国,不懂得穷人,不懂得农民和城市贫困阶层,也就不会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更不可能树立穷人的教育观。公平的核心是在生存、竞争和发展的机会上人人平等,而不是基于财富或其他特权的平等。一个政府如果忽视民众和民生,就是忽视了根本。而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的顶梁柱,失去了它们,社会这个大厦就会倒塌。“国之命,在人心”,说的就是人心向背决定社会的发展和政权的存亡。政府是穷人最后的希望,民众的贫穷是政府最痛心的事。只有把这些道理真正弄懂,才算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必须充分肯定。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干部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甚至以权谋私和贪污腐败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合理,有的地方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做好经济发展、社会公正、民主法治和干部廉洁这几件大事。这都是人心所向,无论哪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而要做到这一切,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担任总理已近9年了。这段时期,我们国家遇到许多灾害和困难。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再到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几乎没有中断过。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已持续4年之久,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人民没有畏惧,没有退缩,总是满怀信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我十分清楚,实现现代化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许多代人的长期艰苦奋斗。这一历史任务必将落在你们青年人肩上。未来是属于青年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但愿青年朋友们以青春之人生,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讲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南开。中国需要像南开这样的学校,需要教育,更需要有理想、有本领、勇于献身的青年,这是中国命脉之所在。张伯苓先生自创办南开之日起,就善于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坚持自主办学,重视教育改革和创新,提倡个性教育和多样化教育,推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57年前,当我坐在这座礼堂里第一次参加开学典礼的时候,杨坚白校长和杨志行校长穿着一样的米色中山装,并肩站在讲台上,用他们特有的气质给大家讲话,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一幕我至今难以忘怀。南开之所以涌现出一大批志士仁人和科技、文化俊才,是因为她有自己的灵魂。人是要有灵魂的,学校也要有灵魂。让我们牢记“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共同努力把南开办得更好,使“巍巍我南开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南开培养了我,南开是我心里的一块圣地。我是爱南开的,过去如此,现在依旧,而且愈发强烈。南开精神像一盏明灯,始终照亮着每一个南开人前进的道路。我愿同师生们一起奋斗,做一个无愧于南开的南开人!
第二篇:努力成为一个最好的执行者
努力成为一个最好的执行者
――《做最好的执行者》读后感
横琴热电公司 王付枚
在南方分公司组织开展读书活动的过程中,党支部规定的书目《对手团队-跟奥巴马们学管理》、《做最好的执行者》、《常识》、《感动人生的最后一课》等,我都认真进行了阅读,另外自己还阅读了《王跃文精品文集》、《读者》、《杜拉拉升职记》等书籍。其中,《做最好的执行者》一书通过一个个生动实在的案例分析,让我对执行有了更深的认识,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对我的工作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将努力成为一个最好的执行者。
每个人都渴求成功,当我们看到或听到同事、朋友成功的消息时,我们一般都不会去认真分析和深入的了解他们为什么能成功,其实,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高效的执行,让他们具备成功的素质和能力。在执行力水平方面,不仅仅是光有意识就够了,还得改善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如果我们掌握了下面的四种做事方式,就能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使我们的执行力有一个很大的飞跃:
一、拿不准的事,问好再做。心中有疑惑、不能确定的时候,千万不要自作主张,闷头就做。其实在工作中这种情况是有的,有时自以为是这样的就开始执行,这成了盲目执行,会适得其反。遇到这些,不妨先问一下,问明白了再做,执行的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二、第一次做的事,想好再做。很多时候,大家对于第一次做的事,不管做的好不好都不会觉得愧疚,总是有很多的借口;实际上,这是在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借口。谁说第一次做的事情就一定做不好?还是你根本就没有想过:正因为第一次做,以前没有经验,所以我才要想好再做?第一次做的事,正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才要想好了、准备好了再去做。而且,你没做过,并不意味着别人也没有做过,你完全可以有经验的人虚心请教。
三、再次做的事,固化优化再做。同样的事情,一再犯错,这次做不好的下次还是做不好,上一次不到位的下一次还是不到位,就算是给他提醒再多次,也没有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他们不懂得固化和优化。再次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先考虑几个问题:
1、上次做的事有什么好的经验,下次可以继续延用的?
2、上次做的事有什么地方不足,下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改进和避免?
3、上次做的事即使有的地方做得不错,还能不能再提高一下,这次比上次做得更好?有了这3方面的考虑,我们的做事的效果将会大有不同。
四、多方面要求的事,沟通协调后再做。一定要及时协调和沟通,不要闷头就做,否则就会造成误解。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跟领导直接沟通,确认需求,及时的与相关人员沟通,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紧急而又重要的事,立即做。现在企业里面减员增效,一个人往往要干几个岗位的工作,有时候手头同时有好几件工作任务,那么,我们就应该先把工作分分类:紧急又重要的工作,紧急但不重要的工作,不紧急但重要的工作,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工作,领导对紧急的工作一般都关注度比较高,对重要的工作一般要求较严,那么我们
应该立即动手完成紧急又重要的工作,尽快反馈执行的结果,让领导把心放到肚子里,充分显示执行力和执行水平。
作为现代国企的管理人员,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自觉提高自己的执行水平,努力成为一个最好的执行者,力促企业整体执行力水平得到提高,推动企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一○年八月十五日
第三篇: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柳智宇: 柳智宇: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自五四以来就成为中国人精神的理想。从小学起,教 科书里就告诉我们,要敢于怀疑权威,要有自己的思想。可是想一想,我们活到今天,有多 少自己的思想呢?这些思想有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转变呢?我们从小学和中学接受 应试教育,分数至上,很少有自由思想的空间。到了大学以后,一下子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生的方向,发现自己没有取舍的标准。怀抱很远大却显苍白的理想,却不知如何开始行动;未来似乎充满希望,又似乎离现实非常遥远。许多人渐渐选择了一条 道路,却仍然觉得远离自己的内心深处;另一部人人选择了随大流,周围人怎么做自己就怎 么做,却想不明白这样做的意义。我们也许会从师长和同学那里,从网络上得到一些关于专 业、社会、政治、人生的意见,通过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分析抉择,得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乃至于能与同学辩论。但这些观点不系统,许多地方比较片面,而最关键的是,这些观点只 关注于外在世界的一些局部,对于人生的重大问题没有回答——乃至于没有多少人觉得自己 能想清楚这些重大的问题,对于一些现实的学业、求职、爱情等问题,也经常显得很空洞、不切实际。工作了之后又怎样呢?现代社会节奏非常快,一些行业的工作量很大,还要应对很多 现实的问题,升职、评奖金、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更有家庭需要照顾。一位师兄告诉我,他 有一段时间下班回来之后,非常疲惫,困得根本没有精神读书。他说许多人工作后非常怀念 上大学的时光,觉得那是自己一生中思想和人格达到的顶峰。如果工作相对轻闲——这是少 数,随着阅历的增加,思考的深入,对许多问题能有一个更务实和透彻的认识,但是这一生 应该做什么?如何才能实现理想、改善社会?另有一些人选择追求理想,不随大流,不走寻 常的道路。他们是可敬可佩的,但相当多的人走得很坎坷。不走寻常路,自然要承担很大的 压力,而信仰的力量是否强大到让我们克服困难昂扬向前?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的智 慧是否足够明晰,使得当我们认为自己卸下社会的枷锁时,我们抛弃的不是粮食和水?随大 流是安全的,因为能常与人沟通,如果离群索居,我们怎么保证自己不会堕入到自己的情绪 和成见的小世界里?“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对我们如此重要,如何才能实现呢? 思想之于人生,犹如一张地图,上面不仅标明了各处的景致、风光,也标明了我们的 目标和现在的位置。
所谓有思想,不是说对一些地图上不相干的地方有一些繁复斑驳了解和 猜测,而是关注于人生社会的大问题,就好比地图的整体、地图中的一些重要特点和我们的 起点、终点、中间的路径。同时,思想中蕴涵了行动,我们有了地图就是要去走一条路的,而实践也是检验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科学上的定律需要用实验来验证,关于社会人生的思 想则需要靠我们的生命体验来验证,否则就只是一堆假设。我们说一个人思想自由,是说他基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思维方式,能够提出许多 新的有益的见解,与前人的见解相对照而能给人新的启发,不是说他不顾前人的经验胡想一 套,妄自尊大;我们说一个人思想深刻,是说他具备透过表象发现问题关节点或实质的洞察 力,不是提出一些与实事不符的片面、古怪的观点。我们说一个人思想开放,是说他能不断 学习,原原本本地领纳别人的观点、立场,而能同情地体会前提的生命体验,不加入自己的 曲解,有疑处阙疑(暂时搁置),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时再从一更高的观点沟通人我,使各 自思想的不足得以弥补、优点并行不悖;不是说不加鉴别地一味吸收、实则未领纳其本怀,吸收得多了不同观点错杂无序,就在心里打架,然后再用搅糨糊的方式强行调和。思想需要训练才能自由、深刻和开放。我认为以下四点是训练思想所需要具备的。
一是心态,心怀大爱和敬畏。谈到认识就要谈到认识者和认识的对象,那么认识者与 对象的关系就很重要。是对立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还是没有关系?这决定了认识的 过程中我们所选取的视角。如果我们以仇恨去看世界,得到的只有仇恨的理由;如果我们以 冷漠的心看世界,得到的只有一堆冰冷、割裂的信息。以爱心和敬畏的心与世界互动,我们 才能欣赏它的美和神奇。“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爱心缩短了我 们与万物间的距离,敬畏给与我们平等的眼光,去除了自我中心的态度。大爱和敬畏使我们 的认识更加客观。所谓客观,并不光只实事是客观的,也包涵认识的方式、思维的模式要依 据事物本来的面目来呈现。认识物要用物的规律,认识心要用心的规律,都是事物本身的规 律,在与它真诚互动的过程中去体会,而不是用一个成见到处套用、百病包治。大爱和敬畏为我们提供了求知的动力。对未知领域没有敬畏,对真理的热爱,真诚的 好奇心从何而生呢?对人类的苦难没有悲悯、对生命没有敬畏,又何以研究政治、经济、社 会以奉献人类呢?没有对生命真谛、世界美好的追寻,又何以展研文学、历
历史和哲学呢?大 爱和敬畏是指引我们追寻理想的强大推动力,中国古人讲“主敬”“涵养”,正见得心态对为学 的重要。大爱和敬畏可以对学问,也可以对师友,恭敬心可以使我们能更好地向老师和同学 学习。基于大爱和敬畏,也容易养成反省的习惯,反省自心需要有面对真理放下自我的力量,这种力量正可以从爱与敬中产生。二是阅读,广泛地阅读获取各种知识,对人类各文明源头的经典尤其仔细揣摩。知识 是我们思考的材料,所谓“思而不学则殆”。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对我们思考问题至 关重要。我们会说,我的兴趣没有那么丰富,对许多东西就是没感觉,不想掌握这方面的知 识。兴趣可以靠大爱与敬畏来拓宽。如我对历史没有兴趣,但想到我的祖先曾经生活的图景 我一无所知,而祖先的付出正是我今天的生命之所由来,而了解未来人类社会的演进也依赖 于对历史的学习,那么我会希望去了解历史而知道祖先们的生存状态。如何培养大爱与敬畏又如何让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化呢?就要靠阅读人类各文明源头 的经典,如中国的儒释道经典,西方的古希腊、基督教、伊斯兰教经典等。读经典,正所谓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类文明演进中许多根本的关怀和思维方式最初形成于这些经典之 中,因为是原初的,所以最少有限制和僵化,为一民族力量的源泉。后来的历史的发展往往 基于这些根本的关怀和思维方式而向前推演,应着不同的时代特点而有新的发展。一些观念,往往后人加以曲解,等走到极端后又反过来,全盘否定之。而不管是坚持还是否定,都已离 开了这一观点提出时的历史缘起和初衷。而最终,还要靠有识之士深入经典,或多文明交流、多经典相参来解决。此外需对古圣先贤存一份爱与敬。何以千百年来那么多仁人志士都从他 们那里得到生命昂扬向前的力量呢?需仔细体会圣贤的用心,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将经典中 的话与自己的生命相联系。可以参见朱熹夫子《读论语孟子法》。古人讲读书要按“经、史、子、集”的顺序。大致的可以说,“经”是经典,用以接通民族 文化的源头,建立人生的大本大源;“史”是历史,学史知文明的进展、演变,而以“经”中之 精神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各种资料整合成一系统;“子”是历史中各思想家、仁人志士的 作品,因为他们的努力使在文明演进中麻木的精神得以复苏,人们寻到时代的方向,从他们 的反思和探索中,我们更接近生命的真谛、历史的真相;“集”是各时代的文集,通过它们,我们能丰富经典和历史的血肉。对于文科来说
,这一顺序仍然有其适用性,对于理科来说,学科中的核心思想以及学科历史的知识也非常重要。三是阅历,要有深刻且广泛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是一个观念产生的源头。要理解一 个人为什么说出一句话,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就需要进入到他的语境中,对他的
生命体验有一种同情的了解。要理解经典,也需要有一定的人生实践的体验才可以。有一些 词汇,如“仁爱”“大爱”“善”,我们以为没什么,人人都知道。但以这样的概念来读《四书》,佛经或《圣经》,则很容易将之平庸化了。读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服失之”“三月不违仁” 则不知所云,不知其“服膺”和“不违”者为何物。又读到“克己复礼为仁”,则不免要批判。而 如果参加过一些慈善活动则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仁”。一位同学参加奉粥后这样写道“觉得 他们每一个人的笑容都是那么天真无邪,充满爱的光辉,那是心灵如此洁白安定的人才能散 发出来的。” “在这个活动中,每个人无不怀着一颗谦卑慈善的心在为他人做着自己能做的 事情,想想夫子所说的“大同”世界也就是这般了吧。” “仅仅只是一天,我已经感觉到自己在 改变。这样想的时候,顿觉人生无限辽阔与富足。” 在慈善活动中,心是打开的,直接地体 会到什么叫善良,什么叫感恩,在团队中传递着爱,因为终于完成了任务而快乐,知道世事 的艰辛而折服内心的轻狂。我们大学生想得多做得少,一股书生气和孩子气,太关注自己的 一点小苦小乐,缺少勇往直前、披荆斩棘的精神。做成一件事情不容易,需要有从整体看问 题的眼光和放下自己的见解随顺他人的胸怀,还要有果断和敏锐的洞察力,还要头脑灵活、有坚强的毅力。如能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这些品质,则生命越来越丰满和充盈,思想也远离偏 狭而容易包容、开放。四是团队,要找到一个追求理想,并有自由讨论氛围的师友团队。人的心有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沉浸在某种特定的状态中,以为这就是生命和世界的全部了。恋爱中的人看世界会 觉得很美好,失恋了就觉得很灰暗。同样,很少有人愿意去怀疑自己的观念的正确性。特别 是经过独立的思考得到某个结论,这时往往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不 愿意听,乃至根本不知道还有其它的观点和可能性,就愿意沿着自己的道路一直走下去。能 挽回这种一意孤行的过失要靠三种回馈机制,一是自我反省,二是实践,三是与人讨论,特 别是一群人的讨论。在听到更多人的意见之前,有些固执的人并不觉得自己的见解是可以被 怀疑的,是可
第四篇:国旗下演讲《如何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国旗下演讲团”成员,我叫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如何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将成国家的栋梁,为世人所敬仰;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将会赢得尊重和友情,为大家所喜爱;一个对家庭有用的人,父母为之欣慰;一个对自己有用的人,则会创造出精彩的人生,永远幸福快乐。
然而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我们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意思是说一个有用的人,首先应该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心中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不是整日浑浑噩噩,这样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才会有一盏不灭的明灯为你照亮前方。若心中连一个小小的目标都没有,不知道每天该干什么,我们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与希望,甚至自我放弃!作为一中的莘莘学子,不知道在你走进这座百年老校的时候,是否已经为自己树立了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了呢?
还有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又告诉我们,一个有用之人,在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之后,还需要具备高尚的品质和修养。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对父母有孝心、对老师有敬心、对同学有爱心、对困难不灰心、对丑恶之事有正义之心,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和认可。谁不希望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生活、学习呢?而一个道德低下,没有礼貌的人总是为大家所鄙视和厌恶。
简单的两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必须“立志、立德、立功。这个功就是功劳,你对国家、对家庭有功劳,不就是有用之人吗
再高的楼,也需要从最基层一点点往上垒起。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理想的实现和高尚品德的形成需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一点点做起,“润物细无声”,只有在积少成多、潜移默化中你才会慢慢地实现人格的升华。从简单的谦虚礼让、友好待人,到自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从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到自觉捡起脚下的一片废纸„„,当这些所有的小事在你身上得到体现的时候,在别人的眼中你就成了一个高尚的人,有用的人,善良的人,一个值得别人尊重的人。因此成为有用之人的第一个途径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
有用之人的第二个途径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另外 我们得放眼世界,本土行动
(1)培养兴趣爱好,尽量广泛(2)服务他人(3)学习知识是最有用的
同学们,成为有用之才也不难,只要你们勇于去挑战,勇于去承担,只要你愿意,“一切皆有可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五篇:要成为一个有光彩的人
要成为一个有光彩的人
夜已深,闲翻书,看到一页,零落地展着几幅涂鸦,每幅下面相对应地写着一行字,每一件都是有关“今天最棒的事”。
今天最棒的事,是我做了新的旅行计划;和妈妈一起分享我们亲手制作的草莓芝士蛋糕;阳光明媚,所以我决定今天在户外工作;今天有人对我说“你的指甲很漂亮”;我的狗狗刚交了一个新“哥们儿”;今天最棒的事是偶得午后时光,可以无忧无虑地读读书、喝喝茶,享受时光……
读着读着,便禁不住嘴角上翘,像是突然间吸收到了足够的能量,如此期盼着新一天的到来,也写下属于自己的最棒的事。不,立即就要写,很棒的事岂止一件――
遇到过一个女孩。是偶然的路过,在清晨,大学的校园,刚迈进去便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仔细看过去,原来个个都躲在花下,一个一个地单独坐着,手执一本书,旁若无人地读着。我的脚步声哒哒地响着,每走一处,都怕惊扰了读书的安宁。尤其是那花下,一簇簇的,仅花,便给我惊艳,更何况花下那读书的女孩,坐在长椅上,一声声地念诵着,我想把疾走的脚步放轻,再放轻,又多想停下来,好好地看看那女孩,此刻,认真的她一定是世上最美丽的女孩!
记住过一种花的名字。是同事,办公座位在我的右侧。一日风大,为取东西,他急急回家,回来时额上淌着晶亮的汗珠。转身用目光迎他,却不知迎上的,还有他呈上来的一小枝香樟花,淡黄的小花密密匝匝挤在一起,散发出浓浓淡淡的香。我把它用清水纸杯盛着放在办公桌上,只要它开着,那香,就会一直一直在。
交换过一本书。和朋友相商,为彼此督促多看书,每月交换一本书,其实,交换的何止是书,是层层叠叠的心事哪!在书页间作了旁白,连扉页处都写着:若我不在,你读书便罢,读它便是读我,哪一个清晨,哪一个夜晚,这些,都是路过我心上的句子。
尝试过一种学习。“我所需要于人,是不加修饰的热情,是比普通一般人更贴紧一点的友谊,要温柔,要体谅。我愿意我的友人脸相佳美,但愿意她灵魂更美,远远超过她的外表……”在沈从文的情书里学习到,不论关系如何亲密,要温柔,要体谅,要朋友一样有距离地相待。
获得一份礼物。是一个小本子,不舍得用,一直放在电脑边,偶尔翻一翻,每翻一次都像是触到了温柔的心弦。喜欢它的纸张它的方格线它边角的小图画,更喜欢的是,那一句歪歪扭扭印下的话:我喜欢把喜欢的东西写下来。这样的话语,仅看着,就内心涨满喜悦。带着喜悦去写博客,字里行间溢出的积极、明亮和小小的暖感染着颗颗探询的心。他们哪里知道,我平凡如微尘,之所以能读得出日子特有的欢喜与暖甜,只是因为“我喜欢把喜欢的东西写下来”。
参加过一次主题活动。主办方行动迟缓,抱怨声不绝于耳。我却在主持人的开场白里学到:有太阳时,我们应该说,阳光真温暖;下雨时,我们应该说,空气真湿润,不要让你身边的人时时感受到你的抱怨,而要向他们传递你快乐、积极的情绪。
……
传递快乐、积极的情绪。问问自己是否已经做到?如果没有,先写下属于自己最棒的事,一天、一周,甚至一月。影响他人不需要你很成功,保持平静、喜乐的内心,他人自会感受到你全身散发出的与众不同的光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