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农民工权益维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03:3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当前农民工权益维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当前农民工权益维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关于当前农民工权益维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当前农民工权益维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农民工权益难以保障的思考

政法学院12级法学班1215002 [摘要]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城市化发展的生力军。他与其他单位或部门的员工一样应该享有同等的待遇。然而,现实中的农民工几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容乐观。生活中处处低人一等,讨薪的艰难,就业的糟糕,后顾之忧的顾虑,同工不同酬的差异,劳动时间的随意延长,用心良苦的合同书可谓一纸空文,投保项目的含含糊糊,令人忧心忡忡。身份地位得不到根本的保障,有法难依……

[关键词]

农民工

权益维护

责任细化

治理对策

一。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准确的概念是什么?是工人还是农民?说是工人,他们没有固定的单位,但有承包的土地;说是农民,他们基本顾不上种地,从事和城市建设相关的各种工作。生存靠的是劳动工资。因此说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籍却在城镇工作、生活的打工者。它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繁荣贡献巨大。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总之,农民工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特有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二.农民工身份地位的确立 1.农民工的身份

农民工,顾名思义,农民中的工人,从根本的角度讲,他们还是农民,但事实上他们已经长期脱离了种地,生活在城市,靠在城市里打工过日子的农民工人。但他们仍然是中国公民,享有宪法及所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和其它行业一样,应该享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更何况他们是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改革开放的特殊产物。因此,解决好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势在必行,将对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农民工的地位

2006年1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广泛分部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为城市的繁荣,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既可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也可长期在城市就业,可以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更可以流入乡镇企业就地实现非农转化,是一支强大的,流动性很强的生力军。这支队伍从业人口基数大,能为城市创造财富,为农村增加收入。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直接参与者,但是由于经济地位处于弱势,从而决定了政治地位的低落,自然就决定了农民工不可以正常参与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由于他们从事的是体力工作,很难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自身原因导致丢失了管理权。他们除了干活挣工资外,根本无法关心所在企业的前途命运,根本无暇顾及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无法谋求本属于自己的政治,经济权利。农民工的文化地位是建立在经济地位之上的,现阶段他们的工资水平很低,如有的单位中秋节发月饼就是不发编外人员,春节发礼品,发红包没有编外人员的份。由于物质生活的贫乏导致了文化地位难以提升。在城市社会分层体系中,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处在城市社会的最低层,他们城市生活中经常地,普遍地遭受到歧视。于是乎,为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重视和解决农民工问题成了政府以及各行各业的一台大事,务必做好。三.农民工现状分析

1.大病轻易返贫

生病排在农民工最担心问题的首位,认同率为56.6%。如果自己或家人生病尤其是生大病,就会背上沉重的负担,甚至导致已经脱贫的家庭重新陷入贫困。

⒉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劳动合同签约率低, 外出农民工中,78.57%的人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的人少,单位或雇主为农民工办有养老保险的占14%,办有工伤保险的占28%,办有医疗保险的占13%,办有失业保险的占7%,办有住房公积金的占2%。农民工工作劳动强度大,平均每月工作时间24.3天,每天工作9.5小时。权益得不到保障更重要的还是 讨薪艰难,工程完成了,工资却遥遥无期。浙江大连农民工“讨薪13年”的悲情催人泪下[1]。“还我血汗钱,我要回家过年”的呼声聚集在县政府大门口,是常有的事。真是令人幸酸

3.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缺少专业技能

农民工反映最大的困难,是工资低、开支大,认同率为68.4%;没有技术、缺乏专业技能,认同率为54.8%;没有熟人带,找不到工作,认同率为29.4%。外出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2%。全县农村劳动力中,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只有9%,参加过非农技术培训的只有7%。其中的原因是,一方面,农民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意识不强,认为与其花时间参加培训还不如早日出去找工作。另一方面,农民工得到的专业技能学习机会较少。主要是因为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公共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适合农民工需要的公益性服务和培训项目较少,城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培训的岗位类型、服务模式往往不适应农民工的需要。一些就业服务机构的培训项目与生产和服务实际脱节,真正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培训项目往往成本大、收费高,农民工难以承受。

4.不能与城镇职工同等享受公共服务待遇

工资低、住房难、子女就读难仍困扰着绝大部分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低和缺乏专业技能,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低端企业或岗位就业,主要从事强度大,时间长,危险性高的体力劳动,月工资普遍在 1000-2000元之间,人均月居住消费支出占工资收入的 30%左右。在一些中小城镇,由于工资水平较低,而城镇居民的廉租房不对农民工开放,租房消费占工资收入的比重更大。39岁农民工何炳坤,1994年到广东打工,2013年返乡,现在县城开残疾三轮车谋生,一家3口人,家庭年收入不到7000元,在县城租了一个20平方米的旧房,月租250元,再加上水电费,支出已占其收入的50%以上。农民工子女到城镇公立幼儿园、小学就读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些城镇,公立幼儿园、小学校,班级内拥挤, 受名额限制,农民工的孩子只能到私立学校就读,费用大增。孩子上小学每学年的费用比在公立学校多一万多元,孩子的教育费用成了家中的一项大开支。此外,不能异地中考、高考政策,对农民工子女升学也造成了较大影响。42岁的张巧容从乡下来某市做水果生意多年,一直租住在市中心某中学旁,这是一所公办初中,女儿却难以在这所学校上学。“我们能选择的只有少数几所指定学校。”张巧容说,三年前将女儿从老家接到城市来读小学,家门口就有一所小学,但孩子只能每天跑几里路,去更远的小学上学,因为那里才是指定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

⒌文化生活贫乏

调查显示,外出农民工中20-35岁的青壮年占69.3%,绝大部分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有强烈的需求。但受工作时间长、收入水平低、居住环境差、周边缺乏适合他们消费使用的文化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单调或贫乏。许多年轻的农民工业余时间主要集中在看电视、上网、打扑克和打麻将上,缺乏文体参与性项目,缺少学习性的文化活动。如此下去,富二代会肥上加膘,贫二代只会一贫如洗。

6.农村“三留守”问题突出

照顾家庭、社会治安不好也是农民工最担心的问题, 外出务工者中 70%为青壮年男性,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的生活特别是子女教育成了外出务工者最大的后顾之忧。不少农民工为了照顾老人、教育小孩而返乡,或在乡镇附近打工,家庭收入也相应减少了许多。有的家庭是夫妻俩都长期外出打工 ,孩子的成绩就急剧下滑,因不想让孩子吃没文化的苦,尽管两人在外月收入有8000-10000元,但他们还是决定返乡以方便教育小孩。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例,父母都去福建打工,家中留下一女儿给爷爷奶奶照顾,可是在一个夏天的星期六,这小女孩和几个同学伴邀约到江边去玩并下水游泳,毫无水性的两个女孩就夭折在江水里了。把噩耗传给千里之外的父母,他们只能以泪洗面,毫无办法。回到家见到的只是孩子的灰烬。于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更是做农民工的父母们首当其冲的担忧。

调研中,不同年龄段、从事不同工作的农民工反映,最希望政府为他们做的事是:家中的老人,小孩有人照顾,小孩能接受良好教育,为外出务工者提供创业资金帮助、提供技术培训、给予就业指导、组织劳务输出, 并且能在城镇中安家落户。这是农民工的肺腑之言,是对党委和政府的最大期盼。

四。治理对策

1.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农民工工作

通过此次写作毕业论文的需要,本人阅读了不少有关反应农民工真实生活的文章,使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做农民工是多么的不易,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农民工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改革发展、农民脱贫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理应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和帮助。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以深厚的感情、高度的自觉、坚定的决心、改革的办法,综合施策,解决好我国发展转型中面临的这一数量巨大、影响深远的特殊群体的困难和问题。

2.坚决落实好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各项政策

下决心贯彻落实劳动法,真正纠正对农民工的歧视,整顿和完善政府的就业组织和社会职业介绍机构,强化对农民工的就业信息和培训服务,保证农民工就业的 正规渠道的廉洁高效。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强制性的规范的,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并纳入城乡统一的保障体系。

3.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

农民工从大山里走出来,到外面世界,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哪里有合适自己的工作。我们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为农民工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帮助外出农民工尽快找到一份合适稳定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畅通农民工就业渠道。全省,全市联网、信息共享”为目标建立各地级市集中式资源数据库,形成覆盖 省、市、县(区)、街道、村五级的信息网络,做到“一点登录,全区查询”,减少农民工求职成本。搞好农民工驻外省劳务机构建设,既加强就业信息收集和跟踪服务,同时也积极引导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使之成为信息站、维权站、引才站。二是统筹培训资源,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统筹利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源,联合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大力开展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收农村学生规模,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制度,推动农村未升学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三是抓好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项目建设。要大胆先行先试,创造和积累经验, 统筹解决好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权益保护等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4.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

不少农民工到发达地区、大中小城市打工多年,既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也积攒了一些家底,有了回到家乡来创业的愿望。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从政策上大力支持扶持广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比如,财政税收扶持政策方面,探索设立支持农民工创业投资的专项引导基金,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农民工创业提供融资服务。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处于起步阶段的,政府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政策。推进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结合小城镇开发,建设“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一条街”等。深化农村改革,认真落实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政策,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住房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和财产抵押、担保、转让权,积极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土地扶持政策方面,将农民创业用地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小城镇和乡村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允许地方通过农村集体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并从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加强创业和就业观念教育,增强农民工创业的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通过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有志于创业的农民工免费提供项目信息、项目开发、创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

5.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序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把有能力有意愿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逐步变成城里人,对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一是要加快落实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好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在城镇落户,全面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大城市也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落户。二是要探索和制定城镇农民工公租房等政策。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探索多种方式解决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难问题。积极创新公租房建设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拓宽公租房建设渠道,特别是鼓励工业园区和企业投资建设面向农民工等住房困难群体的公租房。将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覆盖到在城市中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三是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将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学校(幼儿园)布局,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以输入地为主、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接受学前教育,努力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统筹做好随迁子女和流入地学生升学考试工作。四是要加强农民工医疗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工作。促进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与城镇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向农民工开放。最终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制度创新,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保障和资金困难。农民工和民工潮是中国经济转型时特有的现象,最终必然消失,而消失的根本途径就是农民工城市化。

6.大力发展县城和中心镇,使之成为农民工就业和定居的主阵地

调研中,很多农民工都说,到了40岁左右,大部分外出务工者都想回来,最希望能在县城安家落户。他们讲,别说一线大城市,就是 二线市,目前商品房均价已经达7000多元/平方米,再加上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费用支出,生活成本很高,依靠打工收入很难在这些城市安家落户,而三线城市(县城)商品房均价只有3000多元/平方米,基本上还能承受得起。同时,在县城工作离家近,可以更好地照顾家庭。因此,根据现阶段的经济水平和广大农民工的实际状况,把县城和中心镇作为农民工就业和定居的主阵地,促进农民工在县域内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必须进一步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本地城镇化建设进程,在争取引进一些大企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鼓励支持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和安家落户。

7.畅通维权渠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通过阅读得知,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比例相当低,这样,许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就很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必须加大劳动保障监察的执法力度,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完善并落实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支付保障制度。认真执行社会保险相关规定,努力实现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全覆盖。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政策意识和维权意识,引导农民工合理合法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切实做好农村“三留守”的工作。深入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管理好乡村幼儿园、敬老院等有关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关爱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做。我们要真正把农民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农民工在务工、创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帮助解决农民工的难题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将进一步加快步伐,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条件、环境和体制机制将得以极大的改变改善。自治区党委、政府准备在此次调查基础上,就解决农民工工作中的重大难题,组成若干专题小组作进一步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形成方案, 各级党委政府适时召开一次农民工工作会议进行部署。我们将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强大动力,更多地为农民工办实事,让农民工切身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农民工的生活越来越好,让每个农民工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五。结束语

通过此次毕业论文写作的需要,我阅读了部分撰写农民工艰辛历程的报道,让我感悟深切,领受了农民工的艰难。然而,同情归同情,痛定思痛。思考之余,要解决农民工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把农民工市民化。但这是一整套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某方面的力量就能解决,而是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的积极 努力,协同配合才能解决好的。需要政府出台政策,监督落实,作强制性执行。中国的农民工才可能“消失”。

参考文献:

[1]农民工网:«全国总工会农民工调查报告»

[2]朱信凯.«农民工市民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启示»[J]中国科学2005(1)28-34 [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3-4.73

[4]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签(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5]《云南省农民工条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7彭清华:《农民工调研》

致谢

三年的本科函授即将结束,在此我衷心地感谢学校和政法学院各位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学会知识的同时还交给了做人的道理。在本科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欲向曾经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嘻嘻嘻),老师他平日里工作繁忙,但仍能细心纠正我的论文不足之处,在论文的写作中老师针对我的论文提纲的安排,题目的选择,行文的结构,都给我做了细致的修改。在此,我对老师在论文写作中给予我的帮助与指导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其次,还要感谢政法学院领导和所有的授课老师以及办学点相关领导,给予了这次深造的机会和平台。感谢他们三年来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祝各位恩师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声明

该论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的,论文的完成经过了选题,查阅,积累资料,拟写提纲,出炉初稿,形成二稿,定夺用稿等环节,论文所引用或参考内容均已注明出处。我遵守学术法规道德,对本论文负责。

签名:

2014年8月 日

第二篇: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与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作用日益彰显。劳动力市场化调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不断提高。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在一个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农业国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此相反,传统管理体制仍未得到根本改革,城乡隔离模式下的许多制度仍阻碍着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有效地保护。在目前这种条件下,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是一项亟待解决而又相当艰巨的任务。从同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来看,对农民工的差别对待是于法不容的,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持续地发展。因此,从制度上消除不合理的障碍,切实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既是广大农民工的迫切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一、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农村率先实行改革,打破了传统集体化生产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对农民的束缚逐渐削弱,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沿海开放城市通过大量引进外资获得了飞速发展。寻找出路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迅速发展的新兴城市,成为农民工。

农民工是对务工农民的一种称谓。他们是一种保留农民身份的城镇务工者。在我国的传统户籍制度中,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十分困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解除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镇寻找出路,但进城务工的农民并没有改变其农民的固有身份,农民工现象由此而存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工队伍也空前壮大,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对照《劳动法》的有关要求,当前农民工合法权益法律保护的现状十分堪忧,主要表现在:

1、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我县,有大小铁矿1000多家,用工人数几万人,外地的矿工人员约占63%,签了劳动合同的不到一半,出现的工伤事故屡增不减,劳动行政部门也感到工作上的压力十分艰巨。此类事件,在其它地方也比较普遍。这为雇主逃避责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工资增长缓慢。在我县外来劳动力集中的北部山区,有的农民工10年间月收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甚至还有倒退,由过去的月工资一般600—1000元降到了500—800元。这么微薄的工资,有的外地民工工资甚至还被拖欠克扣。2002年全国各地累计拖欠农民工工资达400多亿元。当年劳动监察部门仅追回14亿元。许多农民工辛辛苦苦干一年,连过年回家的钱也得不到,更不用谈养家糊口了。

3、培训参加率低。有的个体私营企业主只顾个人利益对民工根本就不进行正规的培训更谈不上持证上岗,另外,有些民工法律意识淡薄,舍不得花钱去参加培训,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不配合法人的工作,这是全县民工培训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4、劳动时间被无限延长。在不太规范的中小矿山选厂企业中打工的农民工基本没有休息权的概念,每天平均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甚至工作时间长达十五六个小时至十七八个小时。

5、社会福利和保险无着落。按照规定,用人单位要向劳动保障部门支付每人一年1000元的社会福利保险金。为了不出这笔钱,有人就瞒报、少报、甚至不报。

6、乱收费现象严重。城市政府为自身管理利益出发,对农民工的进城设置了种种制度上障碍,主要是各种各样的乱收费,如暂住费、卫生费、治安费等。从中可见农民工面对收费承担了何种巨大的压力。

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及时和强有力地保护,所产生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农民的不满情绪在增长。当前进城打工的基本上是青年农民,他们民主意识和反抗意识强,对社会不公平的忍耐性差,思想上容易走上极端。农民怨言:在家里没有出路,而进城又无门路,干的是脏、累、险的活,受到的却是歧视待遇;遇到困难没有管,打官司又没有钱。甚至有人公然地说:“我们的生命本来就象垃圾一样,生不如死,不如轰轰烈烈干一场。”在我县典型案例还真不少,这不能不要求我们的政府引起高度的重视与警惕!

二、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民工权益得不到强有力保护既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是现实的利益权衡的结果。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传统的自然经济造就了城乡及乡村各村落之间的相互隔离局面。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传统的隔离局面不仅没有根本性改变,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反而扩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质上是经济规律作用下的城乡平衡从条件差的农村流出的农民工作为理性人,即使在城市受到低于城镇居民的差别待遇,也不会因此而放弃打工机会回家务农。因此,农民工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只有通过这一社会背景,才能看到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问题产生的根源。

但是,在当前制度条件下,农民工仍保留了农民身份。一方面农民工作为农民的权利义务由其家庭代为行使与履行;而另一方面农民工作为城镇雇佣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则由其本人直接行使与履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工队伍也不断扩大,农民对土地的依赖逐渐减弱。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偏低,土地的供求状况发生了一定变化,举家外出的农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民工既不能改变农民身份,又不敢放弃农民身分,但其农民身份的权利义务又无法找到替代者。因此,现行农民工制度造成的极大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民工的农民身份不利于农村土地的集中,对农业产业化有极大的阻碍作用;②农民工是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属城镇流动人口,不利于城镇的管理和发展;③农民工是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城市政府对他们收取各种管理费、许可费等,但很少对他们给予帮助;同时,农村政府因他们拥有承包地的农民身份,也对他们苛以各种税费义务,对他们的关怀帮助却鞭长莫及。农民工的这种双重身分使他们的权利义务严重失衡,承担了许多本不该承担的义务,而他们的权利又难以得到满足。

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社会历史原因。农民工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过渡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一方面传统农业积聚了大量的社会生产力,现代农业又排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剩余;另一方面,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导使农业劳动力逐渐参与到现代工业中。在这种转变中,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农民工权益保护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传统观念强,现代法制观念淡薄。“中国的基层社会,尤其是乡村社会,至今基本上仍上一个熟人社会。人们长期在一个地方或者同一个单位生活,形成了各种相互牵连,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人们不愿意为了一般的权利纠纷而严格依法处理,伤及这种社会关系,倒是愿意放弃一些权利,赢得一些情理,以改善同周围的社会关系。”农民的这种传统意识和较低的文化素质,使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现代法治观念极难为他们所接受。这样,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农民工既不能以传统方式保护好自身利益,也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②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传统户籍固定制度使农民工很难取得城镇居民资格。在这种条件下,许多面向城镇居民的优惠政策农民工无法享有。农民工无论在城市居留多久都无法改变他们的城市流动人口的地位;相反,城市劳动力很大一部分人和城市政府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而对他们采取歧视性政策。因为过量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入,对城市劳动力就业和城市政府管理均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困难。

③农民工的无组织性。“如果农民散落在城市而没有自己的组织,成为流民,他们是没有发言权的。从流民角度而言,他们的利益无法‘自致其上’;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也因为他们没有组织,无法对他们进行有序的组织化管理。”

2、经济原因。在城乡互动关系中,劳动力受客观经济规律作用自由流动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①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各种待遇基本相当。城乡居民间的对流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如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美、法。国家对农业大量补贴,农业投资收益与工业基本相当,农民待遇与产业工人基本相当,人员对流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②农村居民待遇优于城镇居民,劳动力由城镇流向乡村。这一般只是特例。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煤炭行业整体亏损,一部分矿工回流到农村当农民。③城镇居民的待遇优于农村居民,劳动力由乡村流向城镇。这种现象十分普遍,是工业化国家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城乡对比中,农村远比城镇差。特别是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低,农业增收十分困难,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无论是速度还是规模都有很大变化。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

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问题存在的另一经济方面的原因是法律救济的不经济。从劳动争议的解决到拖欠工资的追讨,如果通过正当途径解决,正常程序一般要经历几个月。而农民工涉案标的额一般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之间。因此,除涉案金额较大的工伤案件外,很少通过劳动仲裁和诉讼等途径加以解决。而事实上,去年全国各地累计拖欠农民工工资就达400多亿元。由此可见,农村条件相对艰苦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城镇劳动力需求供过于求现象导致就业竞争激烈,即使是信誉度不高、工作辛苦甚至高危险的就业岗位仍可招到农民工。同时,法律救济的高成本使农民工理性地回避事后救济。这种恶性循环必然导致农民工权益保护状况每况愈下。

三、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的对策

法律保护是一种普适性的制度保护。法律保护必须切合实际,法律所体现的公平正义原则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如前文所述,农民工虽可根据《劳动法》寻求权益保护,可农民工实际所受到的保护远远低于劳动法。根源在于城乡差距悬殊,农民工就业竞争激烈,农民工自身保护能力差以及我国事实上存在的许多不合理的具体管理制度,因此,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必须标本兼治,既要注重对农村政策的宏观改变,也要消除不合理的城乡隔离制度和对农民工不合理的排斥措施。同时,完善立法,加强对农民工的保护更是十分必要。

1、配套措施的改革。对农民工的保护只是一个浅层面上的问题。要真正保护好农民工的权益,必须提高农民的地位,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如前所述,城镇只有提高高于农民的待遇才能吸引农民工入城,同时城镇的发展也必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反之,农村政策不合理,农民不合理地流向城镇,不但增加城镇的压力,而且农民工权益保护也将是空谈。因此,对农村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逐渐降低农业税率;②控制农民生产资料价格,对农资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生产部门进行扶持;③鼓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④减少农业管理成本,加强农业。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措施只能以立法的形式通过宏观调控予以实现。着力发挥基层政府的服务功能,限制缩小其管理功能,农业才可能按市场要求合理布局,真正向现代农业方向迈进。同时,国家也要改革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各项不合理的制度,城市必须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的限制,禁止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待遇。本文认为不合理的户籍制度是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最大的障碍。我国传统户籍管理制度实行农业和非农业定式的两大类分类管理。

2、法律保护措施。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一方面是要提高农民地位,促进农民工的合理流动,减少城镇压力;另一方面是要改革不合理的具体制度,消除城镇对农民的不合理壁垒。同时,根据中国现实条件有针对性地从法律角度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也是必要的。由于以劳动法为核心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是针对一般劳动关系而设立的,具有一般代表性,是劳工权益保障的一般性标准,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特殊性缺乏针对性。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套以劳动法体系为标准的,以农民工为保护对象的特定法律法规体系及其相应执行机制来适应当前农民工权益的需要。笔者试作以下设想:①根据2003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的服务工作的通知》,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制定出具体实施细则,逐步建立起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体系;②各级工会设立组织指导农民工团体的专门机构,协调指导农民工团体的活动确定合理的职责范围;③农民工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可以设立农民工社团组织,负责组织内部成员的自治管理,维护团体成员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④劳动行政监察部门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积极主动地查处劳动违法案件,及时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⑤劳动仲裁机关和法院根据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特殊情况建立起合理合法的简易的劳动诉讼仲裁程序;⑥建立起适当的律师援助和诉讼仲裁费用减免制度。

第三篇: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中问题及对策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中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区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既外来人口。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为维护农民工权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权益保障仍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部分农民工采取过激行为的维权事件不断发生,对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的建立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笔者作为**镇总工会主席,从工会在农民工维权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的角度进行调研。本次调研对象是**地区的农民工,举行农民工座谈会2余次,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8份。

一、本镇农民工现状

农民工这一充满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民走出田间、走出乡村,进入工厂、进入城市,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创造着自己的新生活,创造着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一)本镇农民工的主要特点

1、以初中文化的青壮年为主。根据本镇外口办最新统计指出,截至六月底,**镇总外来人口数量95535人,其中从业人数75055人,占总数的78.6%;年龄在18岁至49岁之间占总数的89.6%;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是84.1%,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是12.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所占比例是3.8%。可以看出,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比较轻,也是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向往城市生活,有强烈的外出就业冲动,也较为容易适应现代工业生产要求,但是总体素质仍然偏低,多数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

2、以自发性外出为主。目前,农民外出务工主要依托以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网络。调查统计显示,88%的农民工通过自发方式外出,有组织外出的仅占12%。自发性外出主要靠亲友介绍或帮带,就业成本低且成功率高,这也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少、对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诚信的认同感低有关。近年来,通过政府或中介机构组织和介绍外出就业的农民工逐步增多,但仍然不是主要渠道。

3、以务工为主。统计至今年6月底,本镇农民工务工人数占从业总人数的78.1%,在建筑业就业的占4.1%,经商的占17.5%,务农的占0.3%。

4、对工会组织概念模糊。调查显示,对于工会组织知道大概的占调查总数的87.4%,对于未建立工会的单位,在问到是否希望建立工会组织时,无所谓的态度占75.9%,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不了解,与自身发展无关等。

(二)本镇农民工维权意识

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增强,但法律知识欠缺。通过与农民工直接对话和问卷调查,自我评价为稍具有一点维权意识的占92.9%,维权意识很高的占3.5%,仍有3.5%的人认为维权意识很差;在权益受到伤害时,有83%的人想到维权。

用工单位从不拖欠工资的占97.7%,交纳保险的占75.6%,但没有交或不清楚情况的仍占24.4%;对于高温补贴给付,没有或者不清楚的占55.6%。我们感到,目前农民工维权意识在增强,但法律知识跟不上。虽然对劳动人身安全和防范措施普遍看重,在权益遭受侵害后,也知道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在具体维权法律程序和方法上却陷入茫然,甚至不得已而放弃。

二、农民工维护合法权益的现状及矛盾

(一)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维权法律依据不足

现行立法中有关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务院、劳动部及省、市有关部门制订和颁布的相关配套法规、规章。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有法律法规在内容上,可操作性上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已不能满足妥善处理保护农民工权益的需要。在农民工劳动关系、工资收入、社会保险、人身保护方面的规定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难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国务院颁发的《法律援助条例》,对农民工的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人身伤害事故等追索医疗费和赔偿的法律事项,尚未列入《法律援助条例》受援范围。这使得有关部门在进行农民工维权时常因缺少法律依据,工作难度大。

(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农民工就业难度大

农民工就业渠道不畅,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通过职业中介机构,由市场调节方式实现。相当多的职介机构规范性和诚信度较差。通过中介组织介绍就业的农民工比例很低,只占到调查总数的20.2%。第二种,通过组织输送实现。由于政府的服务职能尚未真正就位,由此实现就业的农民工比例更低。超过70%的农民工是通过第三种方式,即自谋职业。存在盲目性大,管理失控,劳动关系难以确认,情况复杂混乱等情况。

劳动保障部门主管职业中介,人事部门主管人才交流中介,两种中介并存于劳动力市场,统一的市场被人为的划分。因而形成多头、多级审批和管理,不利于规范和有序管理。部分以欺骗求职者骗取钱财的中介机构,扰乱了劳动力市场秩序,对非法中介活动的打击,劳动、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治理力度不够。

(三)法定诉讼程序繁杂,农民工维权成本高

由于农民工的特殊性,尽管仲裁机构与各级法院采取了各种措施降低仲裁和诉讼门槛,但对大多数农民工而言,维权时效与诉讼成本仍然较高,使其仍难以承受,农民工即便胜诉,支付的成本与收益之间也严重失衡。由于维权成本高,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拒绝赔偿等侵权事件发生后,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或民事诉讼的比例很低。大量的非诉案件,农民工或无奈放弃,或用非正常方式去谋求解决。

(四)部门配合缺乏协调,维权资源存在不足

由于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缺少统一的机构和协作机制,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与社团组织等维权主体虽然有一些小范围的协作和配合,但总体来看,在协调配合上还不适应维权需要,维权资源还未有效整合,综合维权优势还未形成。在财力、人力上,维权经费和人员配备的缺口较大,使部门职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五)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维权意识比较淡薄

农民工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虽有一定增强,但由于其文化层次较低,处于弱势的农民工为了保住饭碗,对于用人单位拒签劳动合同,也听之任之。有些农民工为了保证择业自由,自己也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一旦发生侵权事件,农民工自身证据缺乏,加之取证困难,导致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法律保护,不利于维权工作开展。多数农民工职业技能单一或无技能,仅具有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则难以为之,形成就业的结构性障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具有中级及其以上职业技能资格的农民工,就业率超过80%。相当部分农民工对参加社会保险认识不足,只注重眼前经济收入,不愿花“小钱”购买保障长远利益的综合社会保险。

三、解决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措施和建议

(一)抓重点,认真解决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一是要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依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依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使用农民工的企业要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监察力度,对违反国家规定,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或情节严重的要依法查处。二是要解决最低工资制问题。制定农民工最低工资制,并与城市居民的最低工资标准结合起来,体现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原则。三是要探索适合农民工实际的社会保障制度。要研究制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办法,确保他们因工伤亡后及时得到救治和补偿。四是要建立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享公共管理服务的机制。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尽快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适度满足和保证农民工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

(三)加强劳动安全监管,大力改善农民工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一是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知识培训,使他们充分了解应当如何做到自我防范和保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企业劳动保护措施。劳动保障部门在检查劳动合同时,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岗位,要督促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在合同中写明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岗位待遇。三是加强农民工职业病的监测和预防。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职业病的监督检查和治理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四是安全生产和卫生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日常巡查,督促各类企业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改善现场作业条件,健全安全防范、劳动保护措施,对有毒有害生产岗位加强安全监控;对无视安全卫生条件和侵害农民工安全健康权益的单位及时责成整改、纠正。五是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要建立农民工集体宿舍,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六是发挥安全生产监督员队伍的作用,把农民工吸纳到安监队伍中来,及时消除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七是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女职工权益,严格禁止使用童工。

(四)工会牵头抓好集体合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全体员工具有法律约束力。使用农民工的用人单位,应针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资偏低、社会保险参保率低、拖欠工资矛盾依然存在、劳动时间长、生产条件差等问题,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规模较小的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签订区域、行业集体合同,规范用工行为。

农民工在劳动合同中有关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的约定,不得低于集体合同规定。工会要督促单位并做好积极的引导。

(五)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工作,吸纳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基层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吸纳农民工加入工会,使农民工的正当要求有一个正常的反映渠道。对伤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用人单位要及时纠正,农民工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的,工会应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

(六)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使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就目前来说,最紧要的是推动调节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劳动法》的修改。同时也应制订与之相适应的、相配套的劳动法律法规,使劳动关系的调整等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为农民工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以适应维护这支庞大劳动群体群英和社会的稳定。

(七)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一是应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突出加强职业技能和法律政策培训。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使农民工基本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能;二是在法规政策方面,着重使农民工增加劳动保障、安全生产、利益诉求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能力。

(八)协调各有关方面建立健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工作

政府应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农民工的用工计划、劳动管理及权益保障工作等等。要明确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有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地区间合作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深入研究和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舆论宣传导向,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农民工为城市和社会所做的贡献,客观反映农民工的现实状况,让社会公众了解农民工,在社会中尊重农民工、平等对待农民工,主动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把农民工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工会中来。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他们收入低下和权益缺失的状况如果不能尽快地得到有效改变,他们中的多数人如果不能逐步转化为正规的产业工人和安居乐业的市民,中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和扭转,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问题也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将会延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充分认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又要看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农民工问题,是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必须用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必须从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解决,必须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逐步解决。

第四篇:维护农民工权益问题及建议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农民工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也非常重视农民工这一群体,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但在现实中农民工的管理还很不规范,特别是在农民工权益维护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还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维护农民工权益存在的问题

1、法制建设滞后,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足。针对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克扣工资,不参保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执法也难以震慑和遏止。

2、农民工自身素质偏低,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淡薄。一旦发生侵害自身合法权益时,农民工或忍气吞声,或无所适从,许多用人单位正是利用了农民工的这一劣势来逃避法律的制裁,同时也纵容了用人单位侵权行为的不断蔓延。

3、身份地位差别导致的歧视政策和歧视意识的长期存在。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限制歧视农民的政策影响,城市人口和农业人口显现出了身份地位的差别,城市人口形成的歧视农民的意识根深蒂固,难以一时改变。

4、农民工就业的流动性和自由性影响维权行为。农民工的流动性和自由选择性是农民工就业的一大特点,他们的职业具有不固定性,往往根据打工的情况即:工资收入、环境及其它待遇情况的好坏,决定工作期限,一般都是由同乡或亲朋好友介绍,没有书面劳动合同,只是口头承诺。还有部分农民工为了保证自己的自由性,不愿意或拒绝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这种行为和意识给农民工日后的维权制造了障碍,留下隐患。

5、农民工维权成本超出了农民工的承受能力。一是经济成本,农民工维权不论成功与否都要花费不少的支出,如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仲裁费、上诉费等;二是时间成本,农民工外出务工多数是从事计件或计日工资,干一天活就拿一天工资,不干活就没有收入,如果农民工维权按现行的法律程序,有的几个月,有的几年也无结果。

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建议

1、加快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

建议尽快制定一部有关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明确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平等权,在农民工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动条件、政治权利、子女入学、社会地位和待遇等方面作出规定,禁止任何机构、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歧视农民工,侵犯农民工利益。尽快修改和完善《劳动法》的有关章节,制定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劳动合同法》、《工资法》、《欠薪条例》、《社会保障法》等法律法规。

2、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帮助农民工增强维权意识,维护合法权益。

各级工会应按照《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规定,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工会组织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管理和服务,使他们更多地了解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普法、维权的宣传力度,使其维权意识得到增强。

3、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消除身份差异。

现行的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导致了城镇和农业人口的身份地位差别,使农民工无法与城市人口享受同等的待遇,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可有效消除身份地位差异,改变城镇人口的歧视意识。

4、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取消包工头。

农民工输出地政府应当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设立职业介绍机构,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信息发布、职业培训等,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有组织有目的的外出务工,以减少流动频率。避免盲目外出打工造成的损失,而且还可以有组织的进行维权。对于近年来人们常说的“包工头”应逐步予以取缔。

5、简化维权程序,降低维权成本。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规定,劳动者以单位的欠条作为证据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样既可以免去农民工仲裁的程序,同时还降低了农民工的维权成本。

6、各级政府应在农民工权益保护上发挥积极作用。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因而政府应加大责任,在农民工权益维护上发挥积极作用,在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同时应加强劳动监察力度积极落实人员和经费,扩大劳动行政监察范围,把农民工权益的维护纳入监察范围,对于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事件,应及时进行惩处。

第五篇:教职工权益维护的问题与对策

教职工权益维护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教育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性质所决定的。教育工会只有把维权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充分体现教育工会维权的重要性。但通过对部分教师权益维护现状的调查,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工作职能渐渐弱化。对于某些侵权现象,工会组织或默不作声,或无所作为,或私下牢骚一番,不能履行维权、决策、监督这三大职能,就是因为工会主席在学校领导班子中的位置决定了他们缺乏决策权,从而导致工会工作的职能渐渐弱化。一些学校工会组织以工会的名义,向学校领导提出过一些意见和建议,但结果往往是流于形式,于解决问题无任何益处,工会成了学校行政决策的传声筒。在教职工心目中,工会似乎就是一个文体组织,教职工的各项权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

二、变相侵害教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较普遍。例如:有的教师必要的进修和培训权利得不到保障;有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教师选择学校的权利,人为限制,以至严重挫伤某些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的学校在决策、表决过程中形式主义、走过场,甚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尊重教师的权利;有的学校在评聘老师职务职称问题上,违反相关规定,出示假

1成绩,为他们创造一些优先条件,使不符合条件的教师变得合格参评,严重损害了真正有资格教师的利益。

三、部分学校未严格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未签订劳动合同和未缴纳社会保险的现象还存在。许多聘用教师合同的固定期限是不少于一年,实际在执行合同的时候,假期工资却拿不到。

四、民代教师的合法权益较难得到保障,劳资纠纷得不到有效地解决。近年来,教师与学校的劳资纠纷也逐渐涌现出来。根据我国《劳动法》和《教师法》的相关规定:教师对学校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然而,那些民代教师与学校签订的都是劳动合同或劳动协议,当他们与学校发生劳资纠纷时,手持协议或合同却不能依照《劳动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只存在业务指导关系,在实际对这些学校的管理往往举步维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矛盾逐渐表现出来,甚至还有可能激化。面对这种新问题,工会必须加大维护工作力度,通过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认真做到工会的维权、决策、监督这三大基本职能。

一、完善维权机制,形成维权格局,达成维权共识。

健全和完善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全心全意

依靠职工办教育和实现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基本形式,使职工主人翁地位得到有效保障。根据目前学校维权的现状,教育工会一定要根据《劳动法》、《工会法》等有关规定,建立完善职工监督制度,确保职工代表行使民主决策权和监督权。工会组织是维护职工权益的代表,我们要从教育独家维权向依法维护的社会维权的转变,工会组织拿起法律武器,要争取依靠党和政府及人大、政协的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力量,建立各项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解决维权问题,实现维权的社会化大格局。由于我国深受“臣民”意识影响,人们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十分淡薄,作为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群体的教师,也因在长期的“家长式”管理下,缺乏当家作主的切身体验,逐步形成“顺民”意识。因此,维权工作的社会化格局的形成,不仅对培养教师的民主意识,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意识,让每位教师都能以合法的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有着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广泛促进教育工会组织强化工会职能,确保民主执政,建立民主化权力监督机制,达到人人维权,共同维权的社会化共识。

二、建立维权体系,强化维权建设,提高维权水平。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也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的飞速发展告诉我们急需建立一个具有司法保护、法律援助具有维权监督的信息网络体系,更加有效地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教育工会工作是为学校教育工作服务的,也是为教职工服务的,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水平高的队伍很有必要。使这支队伍能应用相关的法律、政策、知识和方法来处理维权工作问题,提高系统维权的整体水平。

学校教职工是新时期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精神;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和创新求实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为繁荣经济、振兴国家教育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所以,每一个工会成员,都应该熟悉国家政策,懂得相关的法律知识,合理合法地维护教职工应该享受的权益,做他们坚强的后盾,让他们专心专意地、轻松愉快地投身到建设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去。

绥阳县旺草镇茅家铺小学郭文炎

联系电话***

下载关于当前农民工权益维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当前农民工权益维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篇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 学习目标制定不够具体,如何制定不明确。 首先要弄清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

    当前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自1998年11月正式实施以来,中国农民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活动中,进行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

    农民工论文: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民工论文: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中文摘要】我国推行改革开放制度,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融合。亿万追求自由、憧憬幸福生活的农民纷纷走出农村,迈入城市的现代化生活中......

    当前妇女儿童权益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呈现出许多新问题,突出体现在:一是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出嫁女、离婚、丧偶异地再婚妇女、外出就读农村女孩在土地承包使用、集体土......

    妇女权益维护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妇女权益维护存在问题不容忽视政协委员来梅朔 反映“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是妇联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妇联组织的血脉之源、立身之本。为了进一步了解搞好新时期维......

    当前师德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当前师德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教育改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广大人民教师的肩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以马关县古林箐乡中心学校为例。作为人......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作者:汪瀛 文章来源:汪瀛的博客 点击数:12665 更新时间:2007-1-26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湖南省株洲市四中历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