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4讲 一国两制下的司法管辖权冲突
第四讲
一国两制下的司法管辖权冲突
案例:张子强、李育辉案
今天,我们先来看案情,听“故事”。共有两个类似的案件,引发了香港和内地法律界、学术界的广泛争议,并被香港一些所谓“民主派”人士上升到“一国两制”是否得到执行,中央是否干涉了香港司法独立的政治高度。
下面来看案情。
一、基本案情
张子强,绰号“大富豪”,男,1962年出生,广西玉林人,香港居民。(PPT找找张子强的照片)
1996年5月,张子强策划绑架富豪李嘉诚之子李泽钜,索要赎金港币10亿元。经过与李家的“谈判”,李同意不报案,给付赎金。李家预先给付了3800万,之后,经过2天时间的准备,李家用一辆奔驰车和1台面包车,再将10亿元现金交付给了张子强,李泽钜被释放。这一次,张及其同伙共得3.38亿港元。
香港警方得到线报,逮捕了张子强。警方要求李家出庭作证,但遭到了李嘉诚的拒绝。警方不得已,将张释放。
1997年年9月,张又策划绑架了香港新鸿基地产主席郭炳湘,获得赎金6亿港元。
此前,张子强可谓罪恶累累,1990年2月,张策划抢劫了启德机场货运站一辆押表车,劫走40箱2500块劳力士金表。1991年7月12日,策划了轰动东南亚的大案,在启德机场货运站又一次抢劫解款车,劫走港币3500万、美金1700万。1991年9月,张子强及其妻子罗艳芳被批捕,1992年,张子强被判18年有期徒刑,罗艳芳无罪释放,1995年,张子强上诉成功,被无罪释放,警方反赔张子强800万港币。
1998年1月26日,内地公安在江门抓捕了张子强及同伙。8月26日,香港警方突袭张子强在港住处和亲属住所,逮捕了15名涉嫌为张子强洗钱的张的亲属,冻结了1.6亿港元的物品。
1998年10月20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以非法买卖、运输爆炸物、抢劫、绑架、走私武器、弹药、非法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私藏枪支、弹药、窝赃等罪名,起诉张子强及其36名同案共犯。
起诉书称,1997年9月,被告人张子强、钱汉寿、刘鼎勋经密谋并由张子强出资,在广东省汕尾市非法购买大量炸 药、雷管和导火索,偷运到香港。1995年5、6月间,被告人陈智浩在广东省海丰县非法购买一批炸药,指使同案人偷运到香港。1991年和1996年,被告人张子强等人将在内地非法
购买的一批枪支弹药偷运到香港。被告人张子强一伙经在广州、深圳、东莞市多次密谋策划后,分别于1996年5月和1997年9月在香港绑架了李某、林某和郭某,勒索巨额“赎金”。1994年底至1995年初,被告人团伙成员在深圳市抢劫天津市物资综合贸易中心的提货单,提走一批钢材销赃,抢劫中致被害人李某死亡。1991年6月和1992年3月,携带在内地非法购买的枪支、子弹,在香港抢劫金铺两次,共抢得7间金铺的金器一批。此外,1990年至1991年,从内地非法购买一批枪支弹药,偷运到深圳市,藏匿在被告人罗月英的住处。
1998年10月30日作出一审判决,判处张子强等5名被告死刑,立即执行。张以广州中院没有管辖权为由提出上诉,12月4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维持广州市中院一审判决。张子强被执行死刑。
案情小结:
犯罪人:香港永久居民,团伙成员也有内地人 犯罪准备地:内地
犯罪行为地:内地、香港,且香港多于内地、重于内地 犯罪结果地:内地、香港 被捕地:内地 审判地:内地
在广州中院审理张子强案件的过程中,香港又发生了另一起杀人案,这就是“李育辉案”。
李育辉,男,1952年8月15日出生,广东省澄海市人,住汕头市仙东巷29号之一。1998年6月,被告人李育辉到深圳市为香港居民蔡秀珍、徐顺琴、林春丽3个女人“相命”时,应允到香港为上述3人作“添寿法事”,并提出需按祈福人的年龄,每岁提供港币10000元现金作为供品。返汕后,被告人李育辉萌发杀人劫财的恶念,于同年7月上旬找了约2克剧毒化学药物氰化钠,伺机作案。
1998年7月19日下午,被告人李育辉携带氰化钠到香港。同月21日中午,被告人李育辉与蔡秀珍、林春丽先后到达德福花园C座501室徐顺琴家设坛祈福。李趁三被害人于神坛前祈福时将携带的氰化钠与矿泉水在碗中配成“符水”,吩咐徐顺琴将“符水”给徐的女儿李迎曦、李迎晖各喝一口。接着将林春丽、蔡秀珍分别叫入厨房、厕所,留徐顺琴于餐厅,依次要她们喝下“符水”。上述五被害人喝下掺有氰化钠的“符水”后相继中毒死亡。随后,被告人李育辉将原骗取三被害人所写表述各自愿望的字条放臵厅中,伪造被害人厌世自杀的假象,劫取了她们三人的港币120万元,于当晚潜回汕头市。
李育辉于1998年10月15日被逮捕,1999年3月23日,李育辉被汕头市中院以故意杀人罪、抢劫罪判处死刑。李不
服上诉,4月23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维持原判,李被执行死刑。
案情小结: 犯罪人:内地人 犯罪准备地:内地 犯罪行为地:香港 犯罪结果地:香港 被捕地:内地 审判地:内地
这两个案件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司法管辖权冲突。对此,香港曾经广泛争议,还有人策划了游行示威,给中央和特区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将案件移送到香港来审判,两个主要理由就是:①张子强是香港居民,发生的绑架案也发生在香港;李育辉是在香港实施犯罪,受害人也是香港居民,也应该由香港法院审判;②内地不是一个法治社会,案情不可能得到公正审判。
(提问)对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看法,这两个案件应当由哪里的法院来审理?
为什么一件普通的刑事案件,会导致政治层面上的争议呢?原因:法律制度和法律规定导致的司法管辖权冲突!要了解这种冲突,还得从法律规定开始。
二、有关法律规定
我们知道,司法管辖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既包括职能管辖,也包括审判管辖。我们今天涉及的,主要是审判管辖。
(一)香港法院设置和司法管辖权划分。先介绍一下香港法院系统的设臵。香港设有裁判署、区域法院、高等法院原讼法庭、高等法院上诉法庭、终审法院。此外,土地审裁处、淫秽物品审裁处、死因裁判庭等,属于准司法机关,但它们均由一名法官任主席,其裁决具有法律效力,这些机构的上诉法院是高等法院原讼法庭。
香港刑事案件的司法管辖权一般可以分为侦查管辖、控诉管辖和法院管辖。
①在司法机关的分工上,原则上警察负责侦查,律政司负责检控,法院负责审判。
②也有例外,廉政公署对贪污、贿赂案件,海关对走私案件,同样拥有侦查权和检控权,律政司的作用是法律指导,具体检控则分别由廉政公署和海关负责。
③最高刑罚不超过三年的轻微罪案则由警署负责检控。④在法院的审判管辖方面,香港终审法院对特别行政区内的刑事案件享有终审权。高等法院原诉法庭的审裁权在民事和刑事案件方面均无限制, 在刑事方面, 受理一切公诉案件及对裁判署法庭的判决不服的上诉案件。重大刑事案件如谋杀, 误杀、强奸、持械行动和涉及大量毒品的案件其刑期超过七年以上的案件, 均须由高等法院作为原审法院。上诉法庭则受理地方法院移交的所有民事和刑事上诉案件, 以及土地裁判署的上诉案件。区域法院对刑期在七年以内的刑事案件有审裁权。裁判司署法庭, 主要受理轻微的刑事案件, 包括可以提出检控的罪行和可循简易程序治罪的违法行为, 是除各专门法庭之外的基层法院。一般说来, 裁判司署最高可判处两年监禁, 或罚款一万港元。
现在我们来看看有关的法律规定。
(二)《基本法》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除继续保持香港原有法律制度和原则对法院审判权所作的限制外,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所有的案件均有审判权。
----在管辖权上,注意两点:第一,回归前对司法管辖权的限制依然有效、得到延续;第二,拥有全部司法管辖权。
第九十五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司法机关通过协商依法进行司法方面的联系和相互提供协助。
第九十六条 在中央人民政府协助或授权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可与外国就司法互助关系作出适当安排。
———这两条规定的是司法协助。
(三)香港刑法有关管辖权的规定与刑事司法协助
1、司法管辖权。香港有关刑事管辖权并没有一部完整的成文立法,而是延用普通的属地管辖规则:“犯罪的司法管辖权属于犯罪发生地的国家”。根据该规则, 香港法院只能审理那些被法律规定为犯罪, 且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香港领域内的犯罪案件。对发生在香港以外的罪行刑事司法管辖, 只有极少数成文立法的授权,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2、与外国的刑事司法协助。回归前,香港与外国的司法协助并没有独立的处理权,而是以英国殖民地身份,服从英国政府的安排,也就是说,凡是与英国订的司法协助、引渡协定的,均在香港有效。而这种安排,在香港回归也继续有效。
目前与香港签订刑事司法协助的国家有11个国家,其中已经生效的有6个:澳大利亚、法国、美国、英国、韩国、新西兰;已经签署但尚未生效的也有5个:葡萄牙、加拿大、菲律宾、爱尔兰、瑞士。
香港与内地没有刑事司法协助关系。
(四)内地刑法有关规定和与外国的司法协助。与本课有关的,主要是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1、《刑法》
第六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第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第八条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 9
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2、《刑事诉讼法》
第二十四条 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五条 几个同级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审判。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审判。
第二十六条 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判管辖不明的案件,也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将案件移送其他人民法院审判。
严格说,《刑事诉讼法》这三条,规定的是人民法院系统内部的管辖权归属,与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没有多少关系。
3、与外国的司法协助。有关司法协助,我国2000年制定了《引渡法》,目前与世界上56个国家签订了司法协助和引渡条约。但在一国两制体制下,这些条约并不在香港特区生效。
(五)张子强案、李育辉案的司法管辖权冲突
1、冲突的表现形态。从相关法律规定和刑法理论上分析,香港与内地容易发生管辖权冲突的主要有四种情况:
①犯罪行为地与犯罪结果地分别发生在香港和内地,根据两地的法律,两地法院均有管辖权,张子强案极具典型性。
②犯罪预备行为地与实行行为地分别发生在香港和内地,根据香港法律,香港法院拥有绝对的管辖权,而根据内地刑法,内地法院也有管辖权,李育辉案即如此。
③犯罪实行行为持续发生在香港和内地,两地法院均可拥有管辖权,张子强案也有这个特征。
④犯罪行为他与犯罪结果地、预备行为地与实行行为地、主要行为地与次要行为地互相混杂,不易分清的,两地法院也均可主张管辖权。
2、为什么香港法律界有些人主张张子强案、李育辉案由香港法院审判?两案的情况有所不同,对张子强案而言,主要:①对管辖权的法治主张;②对内地司法机关缺乏信心;③最主要的,香港没有死刑。
而对李育辉案,前两个原因与张子强案相同,第三个原因是被害人是香港人。
怎么解决香港与内地的刑事司法管辖权冲突?这个问题 交给大家,作为今天这一课的思考题,同学们可以选择冲突 11 的一种表现形态,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因此,今天的思考题就是:
香港与内地刑事司法协助之我见
(六)内地与香港司法协助进展。香港回归以来,一直在商谈、解决两地司法管辖权冲突的问题,寻求在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框架下的司法协助路径。到目前为止,民事上进展比较大,在取证、法律文书送达、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案件判决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签署了协议。主要有:
①最高进行尝试的是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1986年3月1日,香港尚未回归,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与香港最高法院相互协助送达民商事诉讼文书初步协议的批复》,同意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与香港最高法院之间互相委托送达民、商事案件的诉讼文书,该类诉讼文书包括:起诉状副本、上诉状副本、传票、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决定书、通知书等法律文书。
②1999年3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公布了《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委托送达民商事司法文书的安排》。
③1999年6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与香港特区律政司签署了《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
④2006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与香港特区律政司签署了《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当事人协议管辖的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该《安排》最高人民法院于司法解释形式公布,2008年8月1日开始生效。
关于这四个法律文件,有四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广东省高级法院作为试点有其必要性。因为广东是改革开放最前沿,与香港之间的民商事交流十分频繁,发生的法律纠纷自然不会少,双方都有这方面安排的需要。
第二,最高人民法院与香港终审法院的关系。理论上香港法院也是中国司法体系内的,最高法院理应是香港终审法院的上级法院,但由于一国两制,香港又是一个独立的法域,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就决定了,实际上,香港终审法院与最高人民法院不是一种上下级关系,而是“平等关系”。最高人民法院不管是与香港终审法院,还是与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都是以“平等主体”的身份签署的。为表明,在国家最高司法机关的层面,事实已经认可香港特区司法机关与国家最高司法机关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不管是管理上的,还是审级上的。
第三,解决两地司法协助的路径,是“由易到难”、“先程序、后实体”。头两个协议是程序性的,第三个协议才涉及到实体。
第四,即使实体方面的,请大家注意文件里面的限制。目前,香港与内地还远没有达到完全“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案件判决”的程度,还只是“当事人协议管辖”的案件,双方才相互认可和执行。司法实践中,这类案件非常少。由此也可看出,两地司法机关之间,还远未达到相互信任、相互协助的那一步。
刑事上司法协助方面,最高人民法院与香港终审法院和政府律政司之间的谈判,在时间与民商事司法协助的谈判,基本上是同步展开的,但直到今天尚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原因是什么?我想,最少有三个方面:
第一,也是最主要的,司法机关之间的信任尚未建立。特别是在香港,对内地司法独立、司法体制、司法公正、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信任。
第二,刑法定罪和量刑标准存在巨大差异。①罪与非罪的问题。内地有行政处罚法,存在“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而在香港,“违法即犯罪”。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内地大部分是“幅度刑”,而香港刑法规定的大都是确定刑,即最高刑罚。比如,香港对“谋杀罪”的刑罚是终身监禁,在司法上的意思就最高刑为终身监禁,最低刑则由法官自由
裁量。③最显然的,香港没有死刑,而且遵照国际上引渡的惯例---死刑犯不引渡。
第三,法律技术上的差异。特别是诉讼程序的差异,导致了有时在技术上无法衔接,也就很难相互协助。比如,香港对在高等法院一审的刑事案件,均实行“陪审员”制度,而内地则没有该制度。再如,香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十分重视程序正义,很多案件被告人被判无罪,不是因为证据不足,而是因为程序失当。
(七)一国两制下司法领域的“特区”---军事司法管辖权分配。
为什么称军一国两制下的军事司法权分配是一个“特区”,这是因为除了《基本法》外,还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香港驻军人员司法管辖权问题,以及可能产生的司法管辖权冲突问题,不是通过司法协助,而是通过立法的形式解决的。下面,我们先看看有关法律规定---《驻军法》第五章“香港驻军人员的司法管辖权”:
第二十条 香港驻军人员犯罪的案件由军事司法机关管辖;但是,香港驻军人员非执行职务的行为,侵犯香港居民、香港驻军以外的其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以及其他违反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构成犯罪的案件,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以及有关的执法机关管辖。
军事司法机关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以及有关的执法机关对各自管辖的香港驻军人员犯罪的案件,如果认为由对方管辖更为适宜,经双方协商一致后,可以移交对方管辖。
军事司法机关管辖的香港驻军人员犯罪的案件中,涉及的被告人中的香港居民、香港驻军人员以外的其他人,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审判。
第二十一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执法人员依法拘捕的涉嫌犯罪的人员,查明是香港驻军人员的,应当移交香港驻军羁押。被羁押的人员所涉及的案件,依照本法第二十条的规定确定管辖。
第二十二条 香港驻军人员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判处剥夺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的,依照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规定送交执行;但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执法机关与军事司法机关对执行的地点另行协商确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 香港驻军人员违反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侵害香港居民、香港驻军以外的其他人的民事权利的,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解决;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香港驻军人员非执行职务的行为引起的民事侵权案件,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管辖;执行职务的行为引起的民事侵权案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适用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
第二十四条 香港驻军的机关或者单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与香港居民、香港驻军以外的其他人发生合同纠纷时,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依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没有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事后又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提起诉讼;但是,当事人对提起诉讼的法院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的诉讼活动中,香港驻军对香港驻军人员身份、执行职务的行为等事实发出的证明文件为有效证据。但是,相反证据成立的除外。
第二十六条 香港驻军的国防等国家行为不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管辖。
第二十七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涉及香港驻军的机关或者单位的财产执行的,香港驻军的机关或者单位必须履行;但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不得对香港驻军的武器装备、物资和其他财产实施强制执行。
第二十八条 军事司法机关可以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和有关执法机关通过协商进行司法方面的联系和相互提供协助。
从我国司法体制研究的角度看,这些规定非常有意思,很多方面均突破了我国传统的法学范围和理念,这里简单列几点,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想想。概括起来,在共和国法制史上,有 个第一:
①第一次由一个地方法院拥有对中央派驻的驻军人员的司法管辖权,在共和国的法制史上是第一次(20、23条)。在内地,军事人员的司法管辖实行专属管辖,一律归军事司法机关。
②第一次由地方司法机关与军事司法机关“分享”对军事人员的司法管辖权。区别的标准:是否执行职务。(20条)
③第一次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作为民事侵权案件的一审法院,而不管这个案件的标的有多大(23条)。
④第一次国家最高法院审判案件时,必须适用一个地方的法律规则。(23条),最高法院审理侵权案件时,按照香港法律确定民事赔偿。
⑤第一次可能由一个地方司法机关定罪,但交由军事司法机关执行。(22条)
如果再细分,还可列出更多的“第一”。
即使不谈别的,仅从驻军法规定的司法管辖权分配来看,“一国两制”也是独一无二的。
驻香港部队进驻已经超过15年,到目前为止,香港驻军人员的“职务犯罪”和“职务侵权”案件,已经发生多起,主要是一些交通犯罪,如超速,交通事故,非职务犯罪行为只发生过一起,都按照驻军法的规定依法得到处理。
最后,再将今天的思考题说一下: 香港与内地刑事司法协助之我见
第二篇:社会冲突管理(下)
社会冲突管理(下)曹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二O一三年五月
刚才给大家讲了一些有关社会冲突的理论,第一个理论,我们把他叫做个体理论,也就是说生物个体都有冲突的本性。因此,大家在社会管理过程当中,发生冲突也不要觉得太挠头,因为你有这样一个心理预期,也就是人都会有冲突的天性,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这种天性,往往会受到心理的影响。我们讲到了有个体心理,有群体心理。那么,我们非常关注的群体性事件当中,很大程度上就会有个体心理受到群体的影响发生冲突,卷入冲突这种可能性。
第三个,我们刚才提到社会过程理论,是指在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当中,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不同族群,不断的融合聚集。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生的一些冲突现象和冲突问题。
二、社会冲突的有关理论
第四个理论,我们想提一下社会结构理论。社会结构理论,最著名的学者大家应该都知道,卡尔.马克思,马克思理论的创始人。为什么叫社会结构?所谓这里的结构,是从社会的分层,我们把它叫社会阶层,或者社会阶级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矛盾,或者社会斗争的。
在马克思理论里面,实际上我们要讨论社会结构理论,很关键的一点,要认识一下市场经济当中一对不可调和的社会目标。我想请问大家,这对社会目标是什么?大家可能会说,当我把这个效率打在这个PPT上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说是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但是,仔细一看,我这个PPT上面写的是效率和均等,怎么去理解效率和公平,或者效率和均等,这实际上是我们在社会结构理论里面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们说,通常我们都会讲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给我们的概念似乎是说效率和公平有矛盾,其实不然。如果效率和公平是一对矛盾的话,这就意味着有效率的时候,一定不公平,或者是要追求公平就会丧失效率。但是,我们发现也并不是这样,有时候一个公平的制度,比如说多劳多得,让人觉得是公平的。同时,他也是有效率的,比吃大锅饭有效率。
那么,也就是说追求效率的时候,未必会丧失公平,追求公平的时候也未必不效率,未必会丧失效率。这时候,实际上我们就要思考,效率到底跟什么有矛盾?这就涉及到我们对市场经济的一个本质的认识。
我们在这里提出的是市场经济当中效率和均等有矛盾。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我们要去理解一下均等,还要去理解一下公平。通常,我们对这两个词使用的时候都是混淆的,土话讲混成一堆用的,有的时候用这个词,有的时候用那个词。
还有一个词叫平等,大家用的也是不是特别的准确,据我的观察。我们说这三个词均等、公平、平等,怎么去区分它?其实,对于我们社会管理来讲也非常重要。首先,我们说什么是均等,所谓的均等,理解均等最关键的方面在于均等是个客观指标。
比如说,我有一杯水,这还有一杯水,两个杯里的水是不是一样。实际上,可以通过一种客观的衡量,来得知。你的财富跟我的财富一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货币化的手段来比较这是均等。
而公平是什么呢?公平是一种主观判断,你看均等他是客观指标,公平是主观判断。因此,他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概念,我觉得公平,咱们在座的各位同志可能觉得不公平,这个省的同志觉得公平,那个省觉得不公平,东部觉得公平,西部觉得不公平,今天觉得公平,明天觉得不公平,他是一个主观的判断,这个主观判断和价值体系有很大的关联。
比如,我们普遍如果都接受多劳多得这个价值体系的话,那么我们认为,我多干活了拿多的钱就是公平的,而他干的少,因此少拿也是公平的。这个公平敢建立在价值体系已经确立的条件下,是一个主观判断。而当今我们国家,我们这个社会存在一个什么问题呢?主流的价值体系,对公平的定义非常模糊,到底我有资本,因而获得更高的收益是合理的呢?还是我付出更多的劳动,流更多的汗水应该得到更多是合理的呢?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缺乏普遍的共识。
因此,造成一个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公平感,或者每个人都建立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也有学者叫做多元的价值体系。这种多元价值体系的后果就是每个人对公平有不同的解读。因此,也造成了一个现象,每个人都觉得不公平,这是公平。
平等,这个词更多的用在什么方面?平等这个词,更多的用在形容人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这些方面的一些问题。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说什么叫公平?机会均等是公平,一旦这个机会均等的时候,我们说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这几个词的运用有这么几个特点。所以,这是均等、公平和平等。
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说,市场经济当中,一个最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什么呢?其实我们认为是均等,效率和均等的矛盾。这个效率和均等的矛盾指的是什么?是指的财富可以以很高的效率生产出来,但是却不会自动在社会成员之间怎么样分配,均等的分配。也就是说,财富生产的速度、数量、规模可以很大,但是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却不会自动的分配在社会个体,社会成员当中,这是不均等。
但是,如果涉及到公平,你会说这不公平吗?有的同志说,这当然公平了,因为竞争,谁的竞争力越强,谁拿到的财富越多,这是公平的。这样一比较下来,有效率的一定不均等,但是未必不公平。所以,我们强调市场经济下,两大不可调和的社会目标,实际上是效率和均等的矛盾。
那么,有了效率和均等的矛盾,其结果会产生一定的贫富分化。有的人占有的财富多,有的人占有的财富少。从马克思的角度,社会结构理论的角度来看,就产生这样一个结果。
马克思认为,因财富占有的数量不同,我们可以把社会的群体分成不同的阶级,而阶级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实际上冲突的目标就是对生产资源,社会财富的争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阶级斗争。
所以,我们想强调,现代社会,我们现今的社会,正走在一个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征途之上。所以说,财富也在不同程度向不同的人手中归集,有的人多,有的人少。即使是一个纯粹的,完全竞争的,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也会存在贫富分化的现象。
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制度就必须发挥这样的作用。第一,我们有市场,市场把整个社会向效率的一端拉近。而国家的职责是什么呢?就要把整个社会向均等的一端拉近,但是在这个环节当中都应该是公平的。这里面的公平,比如说什么样呢?市场竞争条件下,有能力的人可以脱颖而出,如果你不付出努力,得到的财富就少,这是公平的。
那么,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如果你的财富特别多,你应该多纳一点税,通过这个税收的转移来接济这些穷人,这样也是公平的,也是一种价值体系。
所以,我们同时需要市场和政府两架马车来调节这样一个制度。其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说很多政策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地区之间的财政转移政策很重要,个人所得税调节政策很重要,同时我们还想强调社会保障政策也非常重要,我不知道怎么在座的同志有没有负责社会保障领域的同志,我们说社会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东西方为了解决市场经济当中这一条不可调和的原则,我们所说的均等和效率之间的矛盾,探索了两条道路。一条道路就是以前苏联东欧国家,包括我们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朝鲜、越南、古巴,所谓追求共产主义,完全均等,吃大锅饭的制度,我们发现这样的制度倒是人人均等,但是缺乏效率,完全均等的条件下缺乏效率。所以,这样的体系在国际竞争当中,好象不具有竞争力。所以,我们国家也转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外一个集团是以欧洲国家,美国、加拿大为主题的一些国家,他们保留市场。但是,不断探索一些,包括税收制度,包括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这样一种社会互济的制度,也就是说,既让这个社会有一定效率,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均等的现象。
因此,现在很多学者说,中国的贫富分化,基尼系数比较高,这也是我们一个挑战。也就说,如何在保持竞争的条件下,又能够缩减人们的不均等程度,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这里的几个词,可能有点绕,同志们下去还可以再进一步的理理这个思绪,也就是均等、公平、平等,这几个词里面重要的观念。
所以,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这个社会就是分成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就会有斗争,就会产生冲突,这是我们社会结构理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现在提阶级或者阶层比较少。大家可能比较熟知的一个词叫利益集团,或者叫利益群体,现在讨论这个比较多。
我们想说,利益群体和社会阶级阶层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区别在这,我们说阶级阶层的时候,往往是水平横向,人们占有的财富有的多,有的少,或者有的中等,有不同的阶层。那么利益群体往往是一个纵向的,也就是说一个利益群体当中有可能包含不同收入阶层的人。
比如说在北京,或者是某个城市,要修建一个,比如说垃圾填埋场。那么周围小区居民可能很反对,因此反对的过程当中,形成了一个利益群体。在这个利益群体当中,有的收入比较高的,有的收入是中等的,有的收入是比较低的,他们构成了一个利益群体。
所以往往利益群体,他是纵向的。所以说,是这样一个概念。这是我们想讲的社会结构理论。
进一步,我们还想再提一个集体行动理论。提到这个集体行动理论,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理论,跟我们现在社会治理有很大的关系。大家能看到这个PPT的话,可以看到,在右手边有一个纵列,上面有这么几个结构性诱导因素,这么一条,下面有一个菱形,这是一个纵列。在一个最顶端,叫做结构性的诱导因素。要解释,为什么一个社会会发生群体性事件,乃至大的**,要从社会的结构角度来看。
首先,一个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冲突、骚乱、**?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有结构性的诱导因素。什么叫结构性的诱导因素呢?比如这个社会当中,存在贫富分化现象。比如说,我们有的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腐败情况,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结构性的诱导因素。再比如说,刚才提到埃及的骚乱,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有可能成为一个诱导因素,物价特别高,结构性的诱导因素。
因此在这种诱导因素促使下,会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结构性的怨恨和剥夺感。人们认为说,虽然现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是好象别人比我提高的快,这就叫相对剥夺感。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从电视上看到,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老百姓还不满,为什么?因为老百姓会观察到,是我的水平是比10年前提高了,我的收入10年前是2千块,现在8千到1万块,这是我的收入。但是我会发现,比我收入更高的人,还大有人在,有的人收入上百万,上千万,我会觉得,我也相对剥夺感。因此我们仅仅在媒体上提出,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认为这条会缓解社会矛盾的话,从理论上来看有一定的问题。人们不但看绝对水平,还要看相对水平,这就是通俗话,我们讲的人比人气死人,这个气其实也是诱发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一个原因。
所以,仅仅看人们的绝对水平还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这种群体的水平,或者群体之间的相对水平。这就是我们所提到的结构性的怨恨和相对剥夺感。
第三个框往下,叫做普遍化的信念。什么概念呢?我们想说普遍化的信念,是对结构性的诱导因素,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剥夺感的一种解释。人们会去逐渐理解,为什么这个社会有结构性的诱导因素呢?为什么会有贫富分化呢?政府为什么存在腐败的现象呢?我为什么这么贫穷呢?这些问题,你在寻求答案的过程当中就是所谓的普遍化的信念产生。有的人说,这是制度有问题等等。这就是普遍化的信念。
如果普遍化信念形成了,进一步再有一些触发集体行动的因素,或者事件存在。比如我们很关注的突发性事件,这种突发性的事件有很多。比如说自然灾害,社会的一些刑事事件,社会纠纷等等。这些事件的触发,如果进一步再有了一个社会上,社会成员上,如果再有一个有效的社会动员过程,或者网络组织的形成过程的话,往往就会加大社会冲突的概率。
如果再加上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下降,那么就必然诱发集体行动。我们这里的集体行动,就以群体性事件,或者大规模的运动为代表。
所以,这些纵列解释了一个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和骚乱的一种情况。对于我们国家来看,我们国家从底下往上说,非常重视加强社会控制能力,包括各级的基层组织,现在我们要求加强基层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包括加强公安武警的力量等等。这些都是加强社会控制力的手段。
但是问题在于,仅仅加强社会控制力而不解决上面的问题。那么,我们会觉得社会控制力是很强,但是也感觉到来自社会的压力也很大,这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现在我们也很重视对有效社会动员力量的瓦解。比如说一些非法组织产生以后,我们瓦解他的力量,也非常关注对互联网,动员社会,网络社会这方面一些作用。有的时候,我们会屏蔽一些信息,关闭一些网络,这些也是解除社会动员的一个有效措施。
我们现在网上也非常注重对突发性事件的管理和应对。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对上面的三个,也就是说结构性的诱导因素,结构性的怨恨和剥夺感,以及普遍化观念的产生,这个环节我们说不好治理。咱们在座的同志都是地方的同志,往往是说,你可以管理一些突发性事件,你可以对这个社会组织进行监控,你可以增加你局部的社会控制力。
但是你对于上面三个,如何解除结构性的诱导因素,往往地方同志无能为力。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进行制度性的变革,或者顶层的设计才能够改变的问题。所以说,这里面既有局部的,也有全局的各个方面需要联动才能够消除集体行动因素。
这是纵的一列,还有横过来一块。我们想强调一点,横过来这一块讨论的是什么?实际上是社会冲突过程当中舆论的作用。这里面我们特别想强调,这里的舆论叫做以新型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社会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我们把这类媒体,往往叫做社会媒体,也有人把它叫做新媒体,也有人把它叫做社交媒体,我们常用的QQ、短信、微博,这些都可以被称之为社会媒体。
社会媒体和传统媒体有什么不同呢?其实绝大部分都是相同的。比如说政府还是要监管的。第二信息的传播渠道还是有一些大的公司运营的。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一些社会公众,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什么呢?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信息的发布者扩大了,传统上信息的发布者是政府,或者是传媒企业。但是现在我们想,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都有这个麦克风。意思每个人都有发声音,发布信息的手段和能力,这是现在一个最大的区别。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特点。也就是,新媒体在不断的把人和人之间串联成一个网络,并形成一个新的舆论场。这就是现在咱们的政府非常关注微博,微博上的讨论,QQ群里的讨论,你看郭美美事件,对红十字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就是网络,微博上的一条信息唯一。
动车事件发生了以后,首先我们老百姓会质疑动车为什么会发生事故,甬温动车事件,车头掩埋的过程,救援的过程,小依依的治疗问题,以及一些,动车的技术问题,都提出质疑。
所以说,新型互联网他构成了一个新的对政府管理上的一个挑战,形成了一种新的问责形式,叫做政治问责。提到问责,我想我其实不能提问大家,什么叫问责?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问过很多同志,什么叫问责?大家都说,问责就是追究责任。
其实问责这个词是有两个字组成,一个叫问,一个是责。问就是质询,责就是回答问题,并对过程和结果负责。其实,在问责这个概念里面,最关键还不是找人负责,关键是谁有权力问,这是一个民主社会当中,我们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这是一个民主社会当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首先不在于谁来负责,关键谁有权力质询。我们通常所讲,提到的问责,我们媒体上,政府上讲的问责,叫做行政问责。也就是问责的主题,问的主题是我们的上级部门,上级单位,或者我们的领导,对于中央和地方来讲,就是中央,这叫行政问责。问的主题是上级,需要负责的主题是下级,这是行政问责。
另外我刚才提到所谓政治问责,其实是指的社会对政府的问责。问,或者质询的主题是社会公众,社会成员。而需要负责的,需要对过程和结果做出解释并负责的是政府。而社会媒体的出现,大大增加了社会成员质询政府的能力和手段。他可以发一条微博,通过微博形成的回应,形成一种舆论压力,对政府提出质询,你政府为什么不公布一些事情的原委过程真相呢?他提出了。
所以,现在政府感觉到社会管理的压力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社会媒体的压力。
那么,进一步我们想说社会媒体有哪些作用呢?社会媒体,我们也可以简单的说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形成了社会舆论场,这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社会压力。这个社会舆论场,我们说有三个重要的功能。第一个功能,叫做激发情绪。因为社会媒体当中,很多信息我们也表现出,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信息,而不是一定中性的信息。因为人们为了引起关注,为了获得人们的眼球,往往会发出一些极端的信息,这些极端的信息,就会产生一种激发情绪的作用,特别是激发人那种本能的良知,公正感,公益感这种作用。
比如说,一张图片上透露一个宝马车撞了一个老人,形成一个激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就会激发出人的一种,本身的同情弱者的情绪,这叫激发情绪。第二,我们说叫做心理共鸣。人们在这种网络上的自由讨论之后,会发现
原来有一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现在我忽然发现,社会人也是这么看的,这种情况下,就往往会形成一种心理共鸣,这种共鸣造成的结果,就会强化原来你在大脑里存在的一种信念或者一种想法,心理共鸣。
第三个方面就叫做认知解放。认知解放,提供了你对问题解释的一种新的视角,其实认知解放,不光现在的媒体能够产生的,传统上的一些媒体、报刊、杂志、理论都提供了认知解放的作用。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刚才提到马克思理论,也是提供了认知解放的。比如说,我们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会告诉他原来我的生活为什么这么艰苦?但是马克思理论会告诉你说,我告诉你,你生产的一部分价值有一部分叫做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剥削拿走了。所以,你的生活很艰苦。
因此我们想说当工人阶级了解到这样一条的时候,实际上形成一个认知解放的过程。我们要想解脱,要想摆脱这种贫困的生活,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是我们以前讲到的问题,现在提的比较少了。其实这种认识,我们所说的工人运动,要从自发到自觉,这个自觉的过程就需要有些理论知识分子来提供认知解放的过程。现在我们回到这个主题上,社会媒体也起到类似的作用,他给一些社会现象提供一种解答和解读,帮助人们形成对问题的解释,一种理念。当然有些理念,对于我们现在的执政党可能是有些挑战和冲击的。因此我们说认知解放,也是社会媒体给我们社会管理带来的一些冲击和挑战,这是第一个方面,社会舆论场。
第二个方面构建非正式的关系网络,传统的网络他是把信息整合在一起了。但是新型的网络,包括社会媒体,QQ、微信、微博这些信息倒在其次,关键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串联在一起。如果大家使用微博,或者微信,哪怕是手机短信的话,也发现重要的是人,这个手机上有多少联系人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信息本身。
所以,社会媒体的产生就构建了一种新型关系网络,在这个关系网络当中,会形成一种协调能力。刚才我们在第一个阶段提到过埃及发生冲突的时候提到难道我们没有FaceBook吗?意思我们也有一种协调的新型工具手段,网络FaceBook,类似我们QQ这样的聊天群技术手段。
所以这就是新型媒体的一种挑战。也再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前面已经给大家推荐几本了,《聪明的报名》,我们研究社会冲突的,《聪明的报名》。这本书里面,实际上讲到的就是现代的一些**,骚乱是通过新型的技术手段进行联系,联络达到的一种沟通方式。
所以,这些就是我们所提到的一个集体行动理论。
当然我们国家还有一些理论,叫做人民内部矛盾论,这个提的比较早了,包括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都讨论过,我们国家的矛盾。实际上,我们想说这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本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指出,人民内部矛盾,也是他的原话,大量表现在人民群众与领导者之间的矛盾上,更确切的表现在领导者官僚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上。
所以,我们想说,总书记也说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政府的治理主题本身你必须没有瑕疵,你必须很少被人指摘。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人民内部矛盾,还特别表现在分配问题上,这都是当时的原话。
比如说农民说工人分多了,小学教师说青年工人分多了,你的房子多了,我没有房子,你升了级我不能升级,这都是当时的原话。现在看起来也有这种现象,而且还特别指出了在分配问题上要克服和防止一部分领导干部特殊化的作风和特权的思想,都指出了现在的一些问题。虽然是当年,很多年前的著作,现在看起来还有实践意义。
而且说人民群众不仅在政治上关心社会主义民主,而且在经济、生活、生产上也关心社会主义民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社会管理当中需要思考的。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些碎片化的社会管理创新手段,而是整个全社会的一种系统的社会管理思想,否则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加强,或者改进社会管理的局面,这是我们想提到的。
三、中国社会冲突的制度性因素
我们进一步再用10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中国社会制度,冲突的一些制度性因素。我们看了这么多理论,回到中国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中国现在确实处在一个矛盾多发的时期。这个不奇怪,任何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们通过客观的考察也发现确实有这样一个规律,关键是治理的主题,特别是政府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治理措施来环节这个社会矛盾,度过这个危险期。
其中,我们再给大家说一本书叫做《论复杂社会的崩溃》这本书,列举了很多社会,从古至今很多社会为什么会崩溃,解释他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上层的知识腐败,证据管理混乱,官员的傲慢自大,奢侈浪费,税负过高,追求个人目标,放弃社会责任,滥用职权,生产过剩,损害了生态环境等等。这个作者列举了很多在历史上曾经发现的一些社会现象,给我们提出一种警钟。
我们看看现在的社会发生很多群体性事件,这个事件当中成分非常复杂,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有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有私营企业权益受损的工人,有施地的农民,有农民工,有被拆迁的居民,库区移民,下岗的军转干部,出租车司机,环境污染受害者等等。
说到这个环境污染受害者,西部地区都在积极说,也想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加速发展。我们也去西部地区考察过很多地方,学习过。我们发现西部地区实际上是一个生态的宝地,有些地方虽然没有开发,实际上他的生态资源非常的优美,非常的美好,这个天气比北京要蓝多了。
我们就在想,通过这个媒体,我们想说一定要注意环境的保护,环境才是最大的财富。最后很多社会财富创造出来了,还要享受,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下才可以。否则人的身体破坏了,健康程度破坏了,有了再多的财富也是零。我们想说,在你迫切想改变经济命运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保护环境,切不可因为一时的经济开发,破坏了环境,破坏了生态。
我们去有些地区,这次去新疆体会非常深,有些地区那个山上留下来的水可以直接引用,非常甘甜。我们觉得这些少数民族的牧民,生活在那里虽然很简单生活,但是非常愉快。虽然环境也高,人的寿命也长,所以这是最好的。相反,如果因为工业开发,破坏了环境,实际上得不偿失,失去了最终的目标。
我们究竟经济开发为了什么呢?实际上有大把的钞票在手里也买不来一个好的环境,这是我们想借这一句话想提出的。
而且还想提醒大家一点,关于环境,现在从西方国家来看,很多社会冲突都是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我们国家也发生了,在一系列事件,关于环境污染。比如说PS事件,其实就是老百姓非常关注环境问题,从而有这个关注诱发的社会冲突。我们也把这类工程在我们的研究上叫做灵璧工程,这个工程需不需要?需要,这个产品对我们来说有没有用,有用。但是,有污染,因此修在哪都可以,不要修在我家后院。这类工程,我们叫做灵璧工程。所以,老百姓通常都反对这类工程修建在自己住家的周围。这就会引起很大的冲突,有时候政府,企业,希望能够修建这个工程,开工上马,有一定的利润,政府有一定的税收。但是老百姓很反对。所以说,这些也是我们要提醒大家的。
进一步从我们国家来看,如果从冲突主题上来看,更多的表现为市民、工人、农民和政府及企业之间的冲突。从这个表格的对应上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存在这样的现象,不管是贵州的瓮安事件,还是其他的事件,我们列举的可能不一定完整,这个事件,或者吉林的通钢事件,可能都存在这样一种利益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以政府和企业为一方,以市民、工人、农民为一方,这样的问题。
那么,这类事件因为什么样引起的呢?我们想原因也有很多,包括政府的执法,裁判不公,或者征地拆迁诱发的矛盾,环境污染,利益分配,还有欠薪,劳资矛盾,环境污染等等。
当然我们不是说市民和市民之间没有冲突,有的时候市民和市民之间,为了争夺一些工作机会,也会发生,或者资源也会发生冲突。但是我们现在发现主要的一些事件往往会表现在社会矛头指向政府,指向一些企业,这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同时,我们从社会矛盾发生的一些特点来看,在地域上也有一些特征。比如说在东部地区,东北有大量的国有企业改制,下岗的职工也比较多,可能因为这个诱发了社会冲突就比较多,当然也存在政府执法和征地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咱们黄颜色的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因此产生的环境冲突问题,由于企业的存在产生的欠薪的问题,征地的问题就会比较突出。
中部的地区,经济刚刚开始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可能还相对滞后一些。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要启动一些新的项目,可能就会引起更多的,比如也产生征地,也产生拆迁,也有一些环境污染问题,这些有不同的特征。当然有的地方还存在一些政府的执法,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注意。再往西部,新疆、西藏、青海,特别是新疆和西藏这个地区,更为敏感一些,涉及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等,这些可能要关注。
说到新疆,我们还特别想提醒一下,新疆和西藏地区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包括青海,青海省也一样,广西省也一样。这些民族地区我们想汉族的干部一定要非常认真的了解少数民族的这种民俗和宗教。有时候汉族没有宗教的这种人,很难理解到有宗教的少数民族对于宗教的那种执著,这种很难理解到。
所以,我们会觉得你那些宗教禁忌不太当回事。所以说这个是我们需要重新学习的。有些宗教,当然不排除有一些,我们所说的封建迷信,一些不科学的地方。但是他有些教义,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规范,或者是一种行为规范,也不完全都是邪恶的东西,可以值得去研究一下,至少从学习的目的去看一下,了解一下少数民族。
而且我们现在发现,比如以新疆为代表,传统上进入新疆地区往往可能是我们成建制的单位,比如说兵团,石油企业。这样的企业进入这些地区之后,往往有一些民族团结教育,而且每个人员都有各自单位的管理和约束,都做的比较好。
但是现在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进入新疆,进入西藏,比如以新疆为例。进入这些人,往往自由流动,我要做生意,我要打工我就去新疆了。这样的人员出于一种分散的状态,缺乏管理,也没有人对这些人员进行一个系统的,民族团结,民族风俗的教育,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欠缺。这些人在一些地区,如果说违反了一些宗教禁忌,造成一些民族的冲突,就会加剧少数民族跟汉族之间的矛盾。
比如有的同志曾经提出建议,能不能在火车上。因为大家主要是坐火车去新疆,或者飞机上,就讲一些民族冲突,或者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禁忌的一些知识,而不仅仅放放电影,来增加一些这样的教育,也有可能会缓解这样的矛盾。或者说,体现出对宗教民俗的一些尊重,我想这一点,我们感觉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政策建议,这样一点,这是一个方面。
当然进一步我们想说,我们也做过社会调查,这是某个公司做过的社会调查,我们也看到现在公民的社会心态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这也是诱发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这个社会调查当中,我们会发现公众对于政府解决好腐败和贫富分化问题信心不足。因为最低点,一个份腐败,一个解决贫富分化,这两点一个是政府体制,一个是市场体制当中最尖锐的两个矛盾。
所以,这两点的缓解,对于解决社会冲突问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
当然还有一点,刚才提到贫穷,贫富分化,这个表格里面还很有意思。他问了一个,说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你看社会的回答,第一害怕失去健康,第二害怕贫穷,第三受人歧视没有社会地位。这都是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进一步我们就想强调社会管理,不仅仅是加强基层的控制力,关紧看看人们想什么,心里担心的是什么,担忧的是什么,这才是解决社会管理最关键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传统所说的“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
老百姓特别担心失去健康,满身是病,为什么?失去了健康,就失去了收入的来源,一个人的社会风险就会提高。贫穷也是一样,没有财富,在现在的社会应对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也会非常脆弱,这些都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恐怕各级政府就要从这方面下手解决这类问题。
所以说,整体上我们利用这么一点时间给大家分享了一些内容。当然,还有一张PPT,目前中国社会普遍采取的四种社会心态,你看看对大家有没有启示。第一个微观受益感落后于宏观经济发展感受。这句话什么意思?好象宏观经济在飞速增长,说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达到多少,GDP增长多少。但是,很多士民在微观感受上,好象我生活没有明显的提高,或者别人提高的比我快,我相对还是落后的。
再比如说,弥散性的社会不公平感,大家都觉得不公平。刚才我们提到,什么叫公平,每个人都有主观判断,自己判断都不公平,然后关于道德的问题,有没有老人去扶,大家会觉得,这个社会互记的思想很薄弱。然后还有功利化,维稳性的职业心态,什么职业心态?求稳,不希望有太大的变动,这些问题大家还可以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篇:论一国两制下的台湾关系
《论一国两制下的台湾关系》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台湾问题前景不容乐观,经过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宣传,我们似乎对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始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观点深信不疑。某些专家甚至声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提高,台湾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我并不反对经济建设这个重要前提,但事实上我们忽略了这个前提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从战略目的着眼,便不难发现台湾问题才是中国经济建设的最大绊脚石,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证这一观点。
第一,从目前世界局势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常而合理的军备开支一直备受指责,在加上西方反华势力费尽心思妖魔化中国的负面宣传,中国政府在国际交往中的舆论压力越来越大。尽管中国政府一再强调中国依旧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中国威胁论在海外市场的影响仍然愈演愈烈,台湾问题顺其自然地被他们当成了杀手锏,成为了中国双边谈判中的不能承受之重。
第二,就中国社会现状而言,改革开放初期的各方受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不仅曾经许诺的阵痛阴影依旧挥之不去,而且改革过程中衍生了诸多负面效应。例如,贪污腐败屡禁不止,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风气逐渐败坏,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国人民族感情和民族认同感遭受重挫,同时,积极促进两岸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因此,积极地处理好台湾问题不仅可以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从而缓和社会矛盾,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三,就台湾当局而言,自从马英九上台执政后,就制定了不独、不统、不武的三不政策,此举得到了美日等国的大力支持,维持台湾现状正中其下怀。对此,如若我们熟视无睹,只会让台独势力更加肆无忌惮,在维持台湾现状到谋求台湾独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基于以上论述,台湾问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下面我将具体阐述我对台湾问题的若干建议。
第一、作为执政党,中共应该正视历史,端正立场,在处理两岸关系时,既不能以国共战争的胜利者姿态骄傲自居,也不能因为历史情感问题对台湾当局一味妥协。在两岸关系谈判中,应该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只要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让步,让步给中国人并不丢脸,但不能输理。
第二、利用台湾的党派之争,抓住各党派之间的隔阂逐个击破。当前,要认识到对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政策是重中之重,因为前者与中共存在历史隔阂,后者则与中共存在政治隔阂。因此,对两党都要采取两手政策,即萝卜加大棒政策,听话,就使用萝卜政策,不听话就使用大棒政策,绝对不能姑息养奸,放纵不理而任之自流。第三,借用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积极开展对台政策的宣传攻势,争取国际舆论支持,特别要与和中国有着相同历史遭遇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加强合作。对于美英等西方国家,则应在经济合作抑或需要中国合作的国际重大事项上与之展开博弈,利用西方国家间的内在缝隙采取积极而灵活的外交政策。过去,我们心痛地看到,当法国政府支持藏独势力时,政府就去采购美国波音公司的客机;而当美国对台军售时,政府就去法国采购空客的产品,这样做无异于被人家牵着牛鼻子走甚至是饮鸩止渴,我有时候甚至怀疑美国和法国是不是商量好了来耍我们!一亿件衬衫才换来一架波音,政府不能这样糟蹋自己国民千辛万苦换来的血汗钱啊!
在此期间,政府也要坚决反对和粉碎西方反华势力把台湾问题与香港和澳门问题相提并论,企图改变台湾问题性质的阴谋。台独势力和西方反华势力必须要承认台湾在二战结束之前已由日本归还中国这一具有国际法依据的既定事实,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因此,台湾问题任何时候都不适用于其鼓吹的殖民地所采取的民族自决原则。
第四,加强两岸经贸合作,以经济统一促进政治统一。19世纪,德意志联邦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当那个时候的战略家还习惯于用武力解决国家问题时,李斯特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独到眼光提出了一个大胆假设——破除德意志各邦国间的关税壁垒,建立德意志关税联盟。当时,这样的观点无疑是超前而显得虚无缥缈的。但是,李斯特并没有因为他人的嘲笑而放弃自己的抉择,为了德意志的统一,他坚持四处奔走在各个邦国间游说当局采取他的主张,现实又给了他当头一棒,他的学说不仅没有得到当权者的认同,他本人也遭到了包括德意志第二大邦国奥地利在内的各个邦国的驱逐,因为各个邦国都不想失去关税这一重要的财政来源。
最终,李斯特带着遗憾在贫穷和痛苦中抑郁而终,然而历史并没
有给德意志留下遗憾。历史总是在漫长的岁月和无尽的苦痛中等待着被嘲笑者和被侮辱的胜利,最终德意志最大的邦国普鲁士接受了这位先贤的建议。经济融合仿佛坚冰下的细流缓缓汇聚,统一成为了历史的趋势,历史的车轮在破冰的一天不可阻挡的到来了。1834年1月1日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它的主导者是普鲁士。当日凌晨,一辆满载货物的马车第一次在各个邦国间自由来往,这在以前几乎是无法想象的。统一的大旗最终落到了普鲁士身上,政治统一的道路也曙光初现!今日中国的格局虽然与当时存在诸多差异,但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启迪。因此,今日中国政府之重任也必须立足于推动两岸经贸合作,以海基会和海协会为载体开展民间交往从而带动官方来往,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台湾厂商来大陆投资建厂,同时,鼓励大陆资本和产品采取灵活形式多渠道进军台湾市场。我相信,随着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台湾和大陆最终将处于同一条息息相关的供给链上,台独势力也必将投鼠忌器!
第五,唯有武装可以企公理,唯有铁血可以求和平,不能单纯地寄希望于台湾民众,不能让台湾问题无限期的拖延。当前,全世界仍有26个国家与台湾当局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这足以说明台独势力还得到了一定的外界力量的支持,也说明台独势力在台湾有一定影响力,甚至可以左右台湾政局,陈水扁虽已入狱,陈氏之流一类的数典忘祖之辈却大有人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以及将来,台湾当局都企图把安全寄托在美国的协防之上,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美国愿意协防台湾,但绝不愿意引起两岸战争,更不想卷入两岸战争之中,它的目的只是想利用台湾问题来牵制中国,同时为美国军事工业开拓市场,相反,我们要把焦点投向得寸进尺的邻国日本,日本之于中国就如同战国时期吴国之于越国一样,二者存在着根本利益的对立。我们不能因为外界势力的干涉就放任台独势力为所欲为,无节制的容忍只会令台湾问题愈演愈烈,夜长梦多!首先,台湾当局会利用时间扩充军备,增加大陆武力统一台湾的难度和伤亡,届时只会对两岸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更大的威胁。其次,我们在处理双边关系时处处受制于人,以至于常常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甚至要承载大量的经济损失,战略空间被逐渐鲸吞蚕食。再次,台湾问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而且目前大陆社会矛盾激化,西藏、新疆等分裂势力蠢蠢欲动,如果这些问题同时爆发或者接连爆发,很难想象政府该如何应对,局势又将走向何方!政府当局应当对后人负起历史责任,不能一味逃避问题把难题都留给后人来解决。否则,只会退一步,离万丈深渊就更近一步;忍一时,离出头之日就更长一天!
第四篇:指定管辖与管辖权异议冲突的解决(范文)
指定管辖与管辖权异议冲突的解决
【案情】
甲系A市B县法院干警,购买了A市乙房地产公司在B县开发的商品房一套。甲付款后,认为乙公司没有按合同约定的交房日期交付房产,于2012年7月10日在B县法院提起诉讼。由于甲系B县法院干警,为了避免当事人对案件审理的公正性产生合理怀疑,甲主动申请回避,请求指定其他法院审理。7月23日,B县法院向A市中级法院请示要求指定其他法院管辖该案。7月31日,A市中级法院裁定指定其下辖的C县法院管辖该案。8月8日C县法院受理立案,8月23日向乙公司送达应诉通知书、起诉状副本等。乙公司收到应诉通知书后在答辩期间内提出管辖权异议,认为根据民诉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对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乙公司注册地、实际经营地为A市的D区,应由D区法院管辖。
【解析】
有人认为,本案属于上级法院指定管辖的案件,被告不得再提出管辖权异议。笔者认为,被告在应诉期间,按照民诉法的规定,有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
首先,指定管辖是上级法院依职权指定其下级法院对某一案件实行审理,实质是法律赋予上级法院在特殊情况下有权变更和确定管辖法院,以适应审判实践的需要,保证案件及时正确的裁判。对指定管辖,下级法院应当服从,但是,当事人对法院的指定管辖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接受或提出异议。本案的指定管辖是原告申请回避后形成的,被告尚未行使过权利。
其次,允许当事人对指定管辖提出异议,是程序公正的外在体现。有人认为,指定管辖的案件,上级法院在指定时已经考虑了公正审判的因素,当事人再提管辖权异议,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无谓的延长了诉讼期间。笔者认为,只有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各项诉讼权利,当事人才能够在诉讼中维护自己的程序权利,进而保护自己的实体权利。允许当事人对指定管辖的案件提出管辖权异议,体现了对当事人诉权的维护。另外,上级法院依受理案件的法院申请指定的过程中,可能因为没有听取被告的意见,所做的指定裁定也存在不太合理的地方,允许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可以再给上级法院一个纠正的机会,避免让被告产生合理性怀疑。
另外,我国民诉法对指定管辖的案件,没有规定当事人是否可以提出管辖权异议。那么当事人在提出管辖权异议时,究竟是向接受指定的法院提还是向作出指定的法院提呢?法院接受异议后,程序上又如何处理?笔者认为,当事人应向接受指定的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如果异议不成立,则裁定驳回,当事人可提出上诉;如果异议成立,接受指定的法院则不能改变上级法院作出的指定管辖,而应报请上级法院裁定是否变更指定管辖。
第五篇:第14课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第2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说课教案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理念
力求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关注和尊重学生自身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体验,注重学生参与、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分享感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2课,隶属于第一学习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即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第一部分包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过程、意义;第二部分包括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 及基本完成2.理解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 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效利用课本插图和《历史地图册》的图片,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
过程,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2.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 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 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 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2、教学难点: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首歌曲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事件?(抗美援朝战争)是哪支部队带领中华好儿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新中国还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呢?(创设歌曲激发学生兴趣,总体感知教材)
以及电影《上甘岭》、歌曲《我的祖国》片段
二、讲授新课
(一)抗美援朝战争
1、抗美援朝的原因
【师】:播放反映抗美援朝的纪录片资料。各抒己见:为什么说抗美援朝就是保
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A.侵略者已经将战火烧到我国,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我们必须奋
起维护自己的安全。
B.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开与新中国为敌,我们除了出兵反抗,别无选择。
C.朝鲜在当时国力较为弱小,但是与我们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十分友好。美国
已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又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攻占了朝鲜许多领土。我们必须 援助朝鲜抗击美国,才符合国际道义。
美国侵略朝鲜,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
战火烧至中朝边境,威胁中国安全
朝鲜人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请求
你认为中国当时应积极参战,还是保守行事,静观事态发展?
<学生活动>辩论
正方:中国参战是合情合理的反方:中国参战是不合情合理的。
(学生通过小辩论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参战既是对自己的保护,同时对整个世界也是一种正义的声张)
<叙述>中国在面临国内外重大困难和严峻挑战的情况下,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发扬正义的国际精神,打破美国险恶政治企图,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人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承转>那么,战争形势究竟如何?结果又怎样?
2、自主学习
3、【简单讲述】抗美援朝的战况。
(或播放纪录片;多媒体动画演示战役的步步推进)
(展示图示:《中朝部队三年战绩表》)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介绍志愿军战士的生活。)
4、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的故事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你知道哪些志愿军的动人事迹?(让若干名学生讲故事,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罗盛教、和王成等人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中,各有什么特点?
(前者是在上甘岭用胸膛堵敌人枪眼的英雄,后者是在另一个高地严守潜伏纪
律、烈火烧身不动摇的好汉。)
(3).他们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
(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私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4).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A.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B.他们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热爱祖国、不怕困难、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这场战争,伸张了正义,援助了朝鲜,保卫了祖国,为国家和
民族赢得了崇高的国际荣誉。)
【论从史出】: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 岸上驾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
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将军克拉克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师】:阅读材料,议一议,朝鲜战争的结局对新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有什么意
义?
【思维拓展】:抗美援朝战争有什么意义呢?
(二)土地改革运动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个框题:土地改革运动,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
1953年7月。)
2、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
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3、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
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提问】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
“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起了巩固的作用。
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朗读反映土改的《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作品中的片段,分享交流感受,加深对土改的认识。)
(三)镇压镇压革命运动:(了解)
1、时间:
1950
年
月——
52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政策
:镇压与宽大相结合三、结束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知识,下去以后,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三次运动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开展的,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