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英语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文稿)
中学英语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nglish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Middle Schools
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
马淮安
What i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什么是课外活动?
一、定义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范围之外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
二、地位和意义
2011年新版《 英语课程标准》中的第7项教学建议是:
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 英语课外活动应是课内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应能为学生用英语做事情提供更大的平台。活动要有助于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语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和塑造性格。英语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应注意:
•(1)形式多样、因地制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结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实际,有计划、有组织、有创造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地制宜的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剧,以及英语角、英语墙报、校园或班级刊物等,还可以举办演讲会、英语演出会、英语主题班会、英语作品展示会等,甚至可以参与社区英语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参与有组织的国际学生交流活动。
•(2)注重兴趣,鼓励参与。英语课外活动设计应注意课内外活动的沟通、延伸和拓展,要着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注意鼓励、动员、吸引学习困难的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为他们设计适合的形式和内容,使他们能够乐于参与,并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学习兴趣、动力并获得成功。在活动中要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热情,尊重他们的参与方式,并注意因势利导。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课外活动具有新鲜感和活力。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尤其要突出童趣。
•(3)鼓励自主,提供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策划和选择,要关注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做好活动的顾问和服务工作。学校要积极引导英语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避免使英语课外活动变成课业补习活动。
课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与普通学校相同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信息量的激剧增加,仅有课堂教学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需要。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of English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意义
1.可以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和运用交际策略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巩固、深化、扩大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增加语感,提高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可以扩展语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具体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3.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交流、合作和竞争意识,训练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No.7 4.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各方面才能的舞台和体验成就感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形成健康的情感品质。
5.可以因“用而知不足”促使学生更加勤奋地学习,从而形成英语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6.可以活跃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
Design of English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英语课外活动的设计
一、设计思路
英语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时可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和英语水平,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全方位地提高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二、课外活动的类型
(一)小组型活动
小组活动人数少、规模小,开展起来方便灵活。小组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组合,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具体有:
1.英语会话小组
2.英语阅读小组
3.英语写作小组 4.英语歌咏小组
(二)集会型活动
集会型活动参与人数多、规模较大,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需要事先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具体有:
1.英语角
2.英语课本剧表演
3.英语网络论坛 4.英语晚会
5.英语读书报告会 6.英语故事会 7.英语游艺会
(三)竞赛型活动
竞赛型活动的目的是根据青少年好胜心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引入竞争机制,寓学习于竞赛之中,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促进英语学习。具体有:
1.英语朗诵比赛 2.英语单词竞赛 3.英语书法比赛 4.英语歌咏比赛 5.英语板报比赛 6.英语辩论比赛
7.英语作文/博克竞赛
Implementation of English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英语课外活动的实施
(一)小组型活动
1.英语会话小组
• 众所周知,英语会话能力,即听说能力,是英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同样,在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也是较难迅速培养起来的,只有坚持进行大量的课外训练与实践,才能真正培养起来。另外,会话应该是有对象的,完全靠自言自语、缺少互动和交流,也很难真正培养起会话能力来。因此,英语会话小组活动不失为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形式。• 实施方法:
• 1)每次活动提前确定一个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让学生做好准备;
• 2)活动内容应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如:英语游戏、英语话剧、模拟为英语原声电影片段配音等等; • 3)定期检查活动效果,适当安排部分课堂时间,抽查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汇报,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还可以选拔优秀的活动形式参加英语晚会的表演。
2.英语阅读小组
• 英语阅读能力是日常生活中接触、运用最多的一种能力,然而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是较难迅速培养起来的,只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阅读能力来。但是,如果让每个学生自己独立地进行课外阅读,由于缺少材料、学习气氛和交流合作,一般很难坚持下去。因此,开展英语阅读小组活动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 实施方法:
• 1)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定期给他们提供或推荐有趣味的、略低于课文难度的英文读物,规定适当的阅读量,并要求阅读后低年级学生做读书笔记,中高年级学生写读书心得、感想等,在阅读训练的同时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 • 2)结合教学中涉及的阅读技巧,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阅读。对于材料中涉及到的有关语言文化难点,需要进行必要的辅导;
• 3)采取测验、收取读书心得、举行读书报告会和英语故事会等形式,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表扬能力突出、尤其是取得进步的学生,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促进全体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英语写作小组
• 英语写作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运用的不太多,但是作为英语交际的一种基本能力,同样需要进行操练和掌握。我们知道,写作通常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进行的,然而,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的,所以,教师不可能经常用整节课的时间开展写作训练。因此,英语写作小组活动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充形式。• 实施方法:
• 1)根据课堂上所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结合每单元的教学内容,并以课文为范文,教师要求学生每周仿写一篇作文;也可以结合英语阅读小组的活动,写一篇读后感或随笔等;
• 2)写作前,要求小组成员在一起讨论,集思广益,献计献策,探讨文章的构思和方法技巧的运用,进行团队合作攻关,互相启发、借鉴,为之后的写作做好准备;
• 3)作文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进行传阅,既可以互相学习,也可以互相修改;然后推选优秀作文作为板报稿件或参加作文比赛。
4.英语歌咏小组 • 在优美的旋律中,通过唱歌来学英语是广大青少年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歌咏中,既可以学习英语(包括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英语在歌词中的表达方式),又能学习、欣赏音乐,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还能在跳动的音符中细心品味异域文化的多姿多彩!• 实施方法:
• 1)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季节、节假日等,教师挑选、推荐一些优秀的英语经典歌曲或流行歌曲,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歌,每周学唱一首。歌曲可以是老师教,会唱的同学教,也可从网上下载,在多媒体教室用电脑播放跟着学,或者听MP3学;
• 2)对于歌曲中涉及的乐理知识和语言文化背景,可以进行适当的讲解辅导,帮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 3)可以在班级组织若干个小组,每个组学唱不同的歌曲,每节英语课前各组之间开展赛歌活动,活跃气氛,营造积极的英语学习氛围,并为英语晚会的节目和英语歌咏比赛做准备。
(二)集会型活动
1.英语角
• 英语角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形式,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实施方法:
• 1)英语角活动规模可以首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然后再逐步扩大到在整个年级、甚至全校范围内开展; • 2)每期英语角应确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提前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英语水平来定,并提前张榜通知,让学生们有所准备,使他们在活动中有话可说,免得出现冷场,以至于人越来越少;
• 3)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时间和地点。时间方面,主要是利用下午课后或周末;地点方面,以校内为主(这样便于管理),也可根据季节等具体情况,偶尔安排在校外举行;
• 4)开始阶段,教师要亲自组织参加,并在课堂上肯定、表扬、鼓励那些积极参加并大胆交流的学生;活动进入正常轨道后,可以让学生干部组织开展,事后听取情况汇报,为他们出谋划策,指导、支持他们的工作,确保活动能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
2.英语课本剧表演
• 英语课本剧表演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锻炼、展示他们的表演才能,使他们深入体验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和习俗,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 实施方法:
• 1)教师从所学课文中选择适合表演的课文,指导学生课余时间分组准备、排练,鼓励学生在分配角色、设计动作、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作为道具等方面发挥各自的想象力; • 2)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排练之后,利用下午课后或周末时间在班内表演。可以模拟戏剧和影视的设奖方式,让全班学生投票选出最佳表演小组、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道具等,并颁发简单的证书;
• 3)把评选出来的“最佳”组织起来,成立一个班子,指导他们优化各组的剧本、设计等,重新排练,代表该班在全年级、甚至全校参加展演、晚会或比赛。在有条件地方,可以将剧本打印出来,将表演摄录下来、甚至可以刻制成光盘。对学生来说,这些都是难得的记录与纪念;对教师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参考资料。
3.英语网络论坛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将这些技术运用于学习和交流之中。网络论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的平台,它同样可以成为中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一个开放的空间。开展英语网络论坛活动,不仅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而且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思维,获得运用交际策略的机会,提高社交互动的沟通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 实施方法: • 1)有校园网的学校可以开辟论坛,要求学生直接登录;没有校园网的学校教师可以在指定的网站开辟论坛,制定相应规则,要求学生登录;
• 2)首先要求学生在登录网络时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文明上网,有时间观念,不沉迷网络,教师经常 上网监管;
• 3)每周选择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英语发表意见或评论;周末进行网上投票评比,选出思想内容健康、观点新颖、语言准确的“一周之星”,在论坛上公布;还可采用分级、累加积分等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用英语交流思想。
4.英语晚会
• 英语晚会是一种综合展示学生才能、全面检阅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英语能力的大型活动,一般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尽量安排在节假日或假期里开展,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他们又有时间进行充分地准备。• 实施方法:
• 1)年级英语教研组的教师们在一起共同商定晚会的主题、日期和每个班级表演的节目数量;
• 2)各班的老师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兴趣、特长确定节目(如:英语歌咏小组活动和英语课本剧表演中的优胜者和优秀节目都可入选),形式要多样;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节目组并指定组长,让他们尽早分头做准备;
• 3)教师作为班级的总导演要制定“节目准备日程表”,按时检查完成情况,调度、协调好各个节目组准备工作(包括服装、道具等),并在晚会前进行彩排,确保节目的质量;
• 4)年级英语教研组协调安排好场地、照明和音响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摄象),选定主持人,确定节目顺序并打印节目单,出通知或张贴海报,邀请有关领导参加,按时举行晚会,并现场评出各种奖项,晚会结束时颁发获奖证书。
5.英语读书报告会
• 作为对一学期英语阅读小组活动的检阅评比的主要形式,英语读书报告会一般可安排在学期结束前进行,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英语阅读小组活动的深入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由于这种活动将报告者的读、写、说和观众的视、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一举多得,所以非常值得推广。• 实施方法:
• 1)先在各个英语阅读小组内对一学期的读书心得等进行初选,推荐一位同学参加班级的读书报告会; • 2)每个班在班级读书报告会的基础上,推选出若干位优秀者,经老师审阅修改读书心得后,参加全年级的读书报告会;
• 3)在年级读书报告会上,首先由各班班长或学习委员用英语报告本学期开展阅读小组活动情况(包括全班参加人数及比例、阅读文章篇数、书写读书心得篇数和学生对此项活动的反映等),由全年级的英语老师评出优秀组织奖若干名并颁发奖状;
• 4)抽签决定报告者顺序,依次发言交流,由全年级的英语老师评出优胜奖和参与奖各若干名,并颁发获奖证书以资鼓励。
6.英语故事会
• 在英语会话小组和英语阅读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开展英语故事会活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些活动为英语故事会活动的开展做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材料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展英语故事会活动的目的,是从另一个侧面检阅英语会话小组和英语阅读小组活动的效果,展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才能,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实施方法:
• 1)教师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兴趣爱好,推荐一些风趣、幽默的文章或故事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另外教材中有的课文也可作为故事会的材料;
• 2)教师对材料中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难点进行适当的讲解辅导;
• 3)让每个学生都准备,先在各自的小组中讲,然后每组推选一名在全班讲,全班再评选出2-3名“班级故事大王”,经老师指导后参加年级英语故事会,评出“年级故事大王”若干名,并颁发证书以资鼓励。
7.英语游艺会
• 英语游艺会是集知识、能力、趣味、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形式,通常可以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举行。学生可以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轻松地巩固知识、惬意地体会英语的特点,在娱乐中激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实施方法:
• 1)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内容等确定游艺会的主题和时间,成立以学习委员和文体委员牵头的筹备组,动员学生分别查找资料,共同为游艺会出题目;
• 2)教师对所出题目进行审阅、修改、把关,然后确定游艺会要使用的题目,和筹备组一起讨论游艺会的具体形式,布置筹备组把题目制作出来,并根据班费情况购买、准备足够的价廉物美的小奖品;
• 3)确定游艺会具体日期,出通知或张贴海报,班委会、课代表和各组组长进行分工,各负责一种活动形式的组织、认证登记和奖品发放。
(三)竞赛型活动 1.英语朗诵比赛
• 英语朗诵比赛的目的是通过比赛,引起学生对英语语音语调学习的重视,促进他们对语音语调的模仿、训练和对课文的理解、学习,进而提高他们的听、说、读的能力。• 实施方法:
• 1)英语朗诵比赛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初选在班级内开展,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初选在年级或全校内开展; • 2)英语朗诵比赛的时间可以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内容就是本学期所学过的课文,要求学生平时认真模仿录音、熟读课文;
• 3)比赛时分别把所学过的课文制作成签并标上顺序,让参赛学生随机抽取,然后按照签上顺序依次朗读所抽的课文;
• 4)如果是在班级内开展比赛,可由英语老师任评委,如果是在年级或全校内开展比赛,则可以由年级组全体英语老师共同担任评委,制定评分标准,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颁发证书以资鼓励。
2.英语单词竞赛
• 英语单词竞赛的目的是通过竞赛,引起学生对英语单词学习、记忆的重视,促进他们对所学单词的掌握、运用和记忆,扩大词汇量,进而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实施方法:
• 1)英语单词竞赛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初选在班级内开展,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初选在年级或全校内开展; • 2)英语单词竞赛的时间可以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内容是所学过的单词。在教学中,老师除了介绍、运用词汇学习策略,还要对学生进行单词的掌握、运用和记忆方面的训练,要求学生平时把单词的机械记忆和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结合起来,提高单词记忆的效率;
• 3)竞赛可以采取听写、根据汉语写出英语单词或根据英语单词写出汉语词义、根据上义词写出下义词、写出某些单词的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根据构词法规则写出某些单词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形式,提前打印成试卷供竞赛时用;
• 4)如果是在班级内开展竞赛,可由英语老师阅卷或在英语老师的指导下由未参加竞赛的学生流水阅卷;如果是在年级或全校内开展竞赛,则可以由年级组全体英语老师共同流水阅卷,根据分数高低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颁发证书以资鼓励。
3.英语书法比赛
• 英语书法比赛的目的是通过比赛,引起学生对英语规范书写的重视,促进他们对英语书写规则的掌握和运用,提高他们英语书写的规范性和流畅性,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实施方法:
• 1)英语书法比赛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初选在班级内开展,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初选在年级或全校内开展; • 2)英语书法比赛的时间可以安排在自习课、周末或节假日,内容不限,可以是字母、单词、句子、段落或篇章;
• 3)比赛前应制定评分标准,主要包括规范性、流畅性和美观三个方面。规范性方面,英语教师平时应结合教学,循序渐进地介绍一些英语书写规则,并在自己的教学板书中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同时对学生进行训练,并始终坚持严格要求他们按照规则书写;所谓流畅性,就是连写合理、快速、流利,要限定时间;所谓美观,即横平竖直、曲线流畅、大小适中、搭配恰当、整齐划一;
• 4)比赛时用统一印制的试卷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卷;如果是在班级内开展竞赛,可由英语老师阅卷; 如果是在年级或全校内开展竞赛,则可以由年级组全体英语老师共同流水阅卷,根据分数高低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颁发证书以资鼓励。
4.英语歌咏比赛
• 英语歌咏比赛可以作为是对英语歌咏小组活动的检阅和评比。通过比赛,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英语歌咏小组活动,进而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实施方法:
• 1)英语歌咏比赛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初选在班级内开展,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初选在年级或全校内开展; • 2)英语歌咏比赛的时间可以安排在自习课、周末或节假日,歌曲不限,可以由学生自己选取。确定了日期后教师应指导并督促学生积极排练,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 3)比赛前应请音乐老师参与制定评分标准,主要包括歌曲内容、表现形式和演唱效果三个方面,还可列出若干小项及分值,便于公平衡量;
• 4)如果是在班级内开展比赛,可由英语老师任评委,在教室进行;如果是在年级或全校内开展竞赛,则由年级英语教研组协调安排好场地、照明和音响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摄象、录音),选定主持人,确定节目顺序并打印节目单,出通知或张贴海报,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全体英语老师担任评委,根据分数高低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颁发证书以资鼓励。
5.英语板报比赛
• 英语板报比赛既可以作为英语书法比赛的延伸,也可以作为展示英语阅读小组和英语写作小组等成果的园地。通过比赛,可以引起学生对优化英语学习环境和营造浓厚英语学习氛围的重视,多方位地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
• 实施方法:
• 1)比赛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内开展,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在年级内或全校内开展;
• 2)英语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内容和有意义的节假日等确定英语板报的主题,要求在规定时间(如一周)内完成稿件收集、版面设计、誊抄绘制等所有任务;
• 3)英语教师和美术老师一起制定评分标准,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语言规范、形式多样、设计新颖、美观时尚等;
• 4)如果是在班级内开展比赛,可由英语老师和美术老师担任评委;如果是在年级内或全校内开展竞赛,则可以由年级组全体英语老师担任评委,根据分数高低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颁发证书以资鼓励。
6.英语辩论比赛
• 英语辩论比赛既可以作为是对英语会话小组和英语角两项活动的检阅,也可以作为对学生听说能力、思辩能力、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的综合测评。通过比赛,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英语会话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实施方法:
• 1)比赛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内开展,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在年级内或全校内开展;
• 2)英语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内容、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等拟定数套英语辩论比赛的题目(含正反方),让参赛学生提前抽签确定辩题和正反方,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准备;
• 3)英语教师制定并公布评分标准,如:语音语调正确、语法规范、语言准确、机智诙谐、思辩敏捷等; • 4)如果是在班级内开展比赛,可由英语老师担任评委;如果是在年级内或全校内开展竞赛,则可以由年级组全体英语老师担任评委,根据分数高低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颁发证书以资鼓励。
7.英语作文/博克竞赛
英语作文/博克竞赛既可以作为是对英语阅读小组、英语写作小组和英语网络论坛活动的检阅,也可以作为以上活动的延续和其成果的展示平台。通过竞赛,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促进他们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实施方法:
1)比赛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初选在班级内开展,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初选在年级内或全校内开展; 2)英语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内容、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等拟定数套英语作文/博克竞赛的题目,让参赛学生比赛时抽签确定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3)英语教师制定并公布评分标准,如:语法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主题鲜明、结构合理、论述清晰等;
4)如果是在班级内开展比赛,可由英语老师担任评委;如果是在年级内或全校内开展竞赛,则可以由年级组全体英语老师担任评委,根据分数高低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颁发证书以资鼓励。
编后:本讲座(或称作:研讨)的目的,是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如何贯彻新版课程标准,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以及本人自己设计的课外活动形式及实施方法,抛砖引玉,以期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实用的参考和借鉴,希望大家能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创新和丰富英语课外活动的形式(请及时反馈),全方位地提高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备注:本讲座的主要内容选自《实用英语教育学》的第12章(由本人编写)。该书已于2011年1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二篇:设计与实施
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通用技术的教学是实现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做好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确保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通用技术目标的实现。
一、通用技术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是课程的教学设计者和教学一线的实施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学过程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技术课程要结合自身的特征,把它落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在传统的技术教学中,教学关系往往是教师管教,学生管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在这样的课堂里,实际上学生不是自己学会技术,而且被教会技术,技术教学往往成了单纯的技能训练活动,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程又要求技术教师应该是一个技术教学的研究者。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会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和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没有多少由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所以要求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对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探究解决教学中难题,并使研究成果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再指导技术教学的实践。这种研究不脱离教学实际,坚持这种研究,必将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课程得到创造性地实施。
另外,教师在通用技术课程新教材的实验中,学习和体验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促进对自身角色的反思,不断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和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过程中,从重知识技能传授走向关注设计创新;从重技能训练走向学习技术思想方法;从重作品结果走向关注参与过程;从单一教学方式走向多样化教学的方式,实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教学的引领者,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二、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可促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有利于二者的相互协调。
1.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需要以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还要充分发掘当地天然的优越的环境和资源,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形成技术教学的特色,争取获得教学效果最优化。2.设置合理的技术设计课题,让学生在技术实践中亲身体验
通用技术课程强调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际能力。技术设计是通用技术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贯穿于通用技术的整个课程。
我们不能片面地将设计理解为动脑,动手操作理解为实践。其实,设计过程中的调查、访谈、绘制图样、试验都属于实践活动。技术解决的是“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则表现为倡导“做中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即通过实践过程学习知识与技能,领悟过程与方法,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理的技术设计课题是落实技术实践的具体的载体。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丰富多彩的设计课题,为学生投入技术设计实践提供一个平台。例如,现代农业技术中,讲到农药使用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农药配置方案”的课题;技术与设计2中,讲到工艺流程时,教师可以设置“流程运行试验”的课题;电子控制技术中,讲到晶体管时,可以设置“晶体管制作”的课题„„设置多种形式的技术设计课题,可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更宽泛的技术思想和方法,获得更真切的亲身体验,锤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学设计应强化“技术实践”的价值,为技术实践预留出充足的时间,保证技术实践的顺利开展。
3.设计课堂“空白”,为学生创造自主空间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从教学空间、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空白”,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设计好带有探索性的技术问题,让学生在预留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独立探究或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使其通过动脑、动手来探究技术知识,解决技术问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技术思想与方法的体验,增强技术学习的成就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以问题为核心为课堂设计“空白”,学生对于这些“空白”的补充,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例如,技术与设计1中讲到“制定设计方案”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设计问题,如“给养老院设计一个能帮助老人健身的器材,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此时,学生便可依据这个设计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自由发挥,并在设计方案集思广益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对设计理念的领悟状况,提升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增强技术设计的实践能力。除以问题为核心留自设计之外,教学本身也应做到传授知识“留空档”,为学生留出分析思考的余地,提供学生用于思考的开放性的思维空间。例如,分析讨论“互联网、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等可能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问题时,教师可直接呈现给学生知识点,同时也应当激发学生自己发现更多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对此的理解和感悟将更加深刻和牢固。应当注意,教学设计不宜将课堂“空白”设计得太窄、太死,不能用自身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更应结合活动设计,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由,为学生提供选择余地。
4.通用技术是对传统劳动技术的大幅度改造,但仍没建立起自己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
由于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结构,所以,学习和研究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基本模式,可以使教师较快地把握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益和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通用技术的教学理论建设积累经验。但是,教学模式只是提出了教学的基本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把握了教学的主要方面,在实际教学中,还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和学的具体设计。
三、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一)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设计是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方式,又是技术的基础之一,也是通用技术各个模块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的教学中对以下几个问题要引起充分的注意。1.提高学生对设计过程的参与程度
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的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在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要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评价以及相应的分析、权衡、选择、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才能使学生可能产生多样化的思维,才能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学生的技术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培养。所以,在技术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技术课程,每个学生都宴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要做到这“两全”,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强烈兴趣,以吸引他们主动而积极地参与设计过程。2.引导学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
技术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技术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在形成多个方案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以使学生对设计过程获得比较完整的体验。
3.加强设计中的过程评价
由于技术设计的最终结果往往会有产品,对产品的评价标准又比较容易量化,所以,在对设计的评价过程上容易产生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的现象。
设计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过程评价可以促进这种互动的发展,鼓励学生注重对技术的探究,有利于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二)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习的指导
1.正确认识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意义
从事技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方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工具、手段和步骤。一旦目标、任务确定了,方法就成了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把方法比作过河的桥或船是十分恰当的。根据人的认识过程的发展顺序和方法适用范围大小程度来划分,通用技术领域里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的技术方法,即人们有意识地运用哲学方法作指导,它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是对各种类别的各种特殊技术方法的性质、特点、共性以及相互关系的规律性问题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如技术系统、技术控制、结构、流程、技术设计方法、预测方法、模拟法、试验法等,这一类方法是一种共同的技术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更规范的技术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技术研究、决策和管理,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而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随处能得到应用。在一定意义上讲,它与哲学相通。另一类是特殊技术方法,它是各种专业技术领域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一个或有限的技术领域。例如,加工制作法、装配法、调试法等学习技术方法。
《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又提出了“初步掌握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且在各模块的目标中都提出了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要求。《标准》对技术思想方法的问题如此重视是因为技术思想和方法是从宏观的理论层面上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有利于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共通技术能力的提高。可以这样说,在教学中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是实现技术教学的通识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历次改革中寻求技术通用性的重大突破。2.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和思想方法
技术思想和方法重在实践中应用,通过实践去领悟,要防止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
下面是教学中的一个例子:
在讲系统的思想方法时,教师不是先讲什么是系统,再讲系统方法的重要意义,而是先让学生阅读下面两个案例。
搞某个建设项目,两个工程队的做法不一样:
甲工程队首先考虑的是要选择精兵强将,采用好的材料和设备;二要保证工程的每个项目高质量。在时间上先考虑第一步怎么办,再考虑第二步怎么办。认为工程的各个要素都好,每一步搞好了,就可以保证工程能最优。
实际实施中情况却不完全是这样,例如,由于各个施工队伍相互配合不好,管理跟不上,就会造成窝工,即使每个项目都是高质量、高水平,但它们相互不协调,也不可能取得最佳结果。乙工程队和甲工程队不一样,它考虑的是整体的最佳设计、最佳控制和最佳管理,以求得整体功能最优。它首先考虑工程的全过程怎么搞,再看每个阶段怎么搞;先考虑长远,再考虑当前,从工程的全过程来考虑每个阶段的任务。在这个基础上,选择、协调和管理人、财、物,利用这些要素的巧妙联系和组合来组织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从而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工程任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工程队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到系统方法的一些主要特征:系统强调整体最优,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组织、管理、配合和协调。它处理问题的思路首先着眼于系统的整体,从整体出发去研究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去反复考虑。
接着,让学生在解决某一技术问题时,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进行设计,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去体验和领悟系统思想和方法。
班上有几个学生对电子技术十分爱好,曾经参加过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设计长距离遥控电饭煲工作的装置,虽然他们设计了一个方案,但未能达到设计的全部要求。后来,他们用学到的系统思想的方法,重新审视原来的设计,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同时又用它来改进工艺,终于解决了原先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并且获得了奖励。之后,他们很有感慨地说,原来我们认为有了技能,就能解决技术问题,现在学了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它使我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解决了电饭煲遥控的关键技术问题,使我们从中领悟了思想和方法的价值。
教材中往往蕴含着大量的技术和思想方法的教学载体,如果教师结合技术思维和方法去教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技术思维和方法去学技术,那就会产生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三)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试验是属于技术设计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方法,是把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物化为技术成果的一条基本途径。在本《标准》的内容中经常提到了技术试验,正确把握技术试验教学的要求,对落实课程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试验有多种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和使用不同的试验方法。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试验方法及其作用。1.对比试验法
通过两组或多组试验的研究,比较它们之间的优劣差异,权衡利弊,选择一种最优方案,它是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试验。
例如,为了找到棉花的良种,在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管理条件下,通过种植不同品种的棉花进行对比试验,最后确定一种高产的、抗病虫害能力强、棉纤维质量符合要求、易管理的棉花品种作为推广。农业试验中,往往采用对比试验法。2.析因试验法。
它是一种由已知结果去寻找原因的试验,以便发现问题的症结,寻找正确的方法,使之得到完满解决。
例如,机械设备出现裂纹或早期失效,设备运转发生故障,生产工艺流程不稳定等现象,一时无法查明原因,就往往要转入试验研究,分析各种复杂因素,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3.性能试验法
它是为了定性或定量地认识对象的种种性能所安排的试验,是工程技术研究中最基本的试验类型,主要用于检验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所要求的性能,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措施去提高它们的性能。
性能试验的范围很广,例如,材料的强度、刚度、塑性、韧性和抗腐性试验,许多机械设施的抗震性,收音机对广播节目的选择性、灵敏度试验,汽车的速度、油耗、舒适程度等。在教学中要加强对试验过程中目的的确定、任务的安排、方法的使用、仪器的选配和校准、数据的观察和处理等方面进行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要密切注意各种细节和意外情况的发生,引导学生做好观测记录,抓住有价值的资料,力求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从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和负责的科学态度,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试验中进行合作性学习,积极培养团队精神和分工协作的意识。
技术试验往往会有失败,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让学生体验技术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的曲折和艰难,并用历史上发明家百折不挠进行试验研究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培养他们自信、不怕失败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对《标准》内容中规定的技术试验要求,若因仪器设备等不足原因而在实施上造成困难时,应依据学校的实际条件,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因地制宜地自行设计类似的试验项目来替代,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试验。
各地要加强对技术试验方面的教研和交流,积极总结和推广教学中涌现的简单易行、教学效果好的技术试验的方法和经验。(四)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要结合技术自身的特点,将新课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教学中要进行某一产品的抗压强度试验,由于试验过程本身就富有很多的探究因素,这为运用探究学习方式提供了天然的条件。试验往往需要依靠几个人的合作完成,所以又可以采用合作性学习方式。很多老师通过教学实践后深有体会地说:“现在经常讲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实技术课程中的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所以,只要我们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就能够较好地实现技术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本《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应特别重视合作性学习方式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所以,这里重点讲一下关于如何做好合作性方式学习的几个问题。
合作性学习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距离上与其他学生靠近,坐在一起互相交谈,学习材料,互相帮助,或一起分享学习资料就行了。成功的合作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形成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
一切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开始于有一个互相共同的小组目标,形成合作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从而在合作学习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2.确定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承担的责任
个人责任表现在对每个学生行为进行评论,把结果反馈给个人和小组,使每人都对小组作出应有的贡献。
3.小组的规模要恰当
小组的规模大小直接关系到协作学习的成功。通常规模较小的组产生的效果要更好一些,因为它使所有学生的参与最大化。
下面是在“设计和制作台灯”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一个教学案例:
为了引导有共同目标的学生形成小组,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台灯,总的目标要求下,确立清晰的小组目标:“设计和制作简易的白炽灯台灯”、“日光台灯”;“调光台灯”、“光控台灯”、“多功能台灯”„„让学生自行选择,以共同的小组目标自然形成各个学习小组。
为了鼓励所有小组人员积极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制定了奖励办法:小组成员都达到分工后预定的目标,每个组员都可以获得相同的加分奖励。
同时在提供资源时,教师对每个组只发一份技术资料,学生们就必须互相分享资料,形成资源相互依靠。
为了形成分工不分家,设计和制作台灯时,一部分人主要负责台灯的灯罩、一部分人负责灯座,一部分人负责电路安装„„也有的小组以组成生产的流水线,只有当一个组员完成他的任务,下道工序的组员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形成了合作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抽查,让抽查到的学生向老师或者全班同学汇报他所在小组的工作;或随意挑选一个学生的作业来代表全组的成绩。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措施比单一的目标互依更有效果。
为了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教师又要求建立小组学习档案,记录每个成员对小组所作的贡献和次数,进一步激励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消除了小组合作中有人忙得很、有人闲得无事的现象,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程度,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培养了人际交际和沟通能力,形成了协作、分享和共进的精神。(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技术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学得快,做得快,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学得慢,做得慢,即存在“两头”分化的问题。在《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这一头如何加强辅导讲得比较多,这里着重再讲一下如何对好的一头学生加强自主性学习指导的问题。
某校在上《简易机器人》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几个学生对编制机器人的程序特别熟悉,经了解后知道这几个学生曾经参加过校外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机器人兴趣小组,接受过较长时间的培训。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请这几个人当“助教”。上讲台演示,讲如何学好编程的关键,辅助学生编程,这可调动了这几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课前积极复习以前学过的单片机编程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并编写了“学习编程指南”分发给同学,受到了同学的普遍欢迎,同学们赞扬地说:“看了这些指南,编程一学就通”,这使他们受到很大的激励。老师还经常在课内课外时间里和他们一起讨论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协助他们建立课题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设计完成难度较高的机器人疑难技术问题,逐渐使这些学生在这方面形成兴趣和特长。之后,他们在地区的机器人比赛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并形成了准备投身于机器人事业的志向。
(六)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通用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把信息技术引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提高了技术内容的先进性,改变了技术的学习方式,降低了技能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学习的效率。过去常常使用丁字尺、圆规、三角板和制图板等工具进行机械制图教学,现在使用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大大降低了机械制图的难度和繁琐,从根本改变了制图教学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成为表达设计方案和进行交流的有力工具。
本《标准》内容中的计算辅助设计、虚拟试验等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技术,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不高,只是一种启蒙教学。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去亲历这个应用过程,体验计算机不只是上网、处理文字、制作网页、发送邮件的工具,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有一个更广阔和更精彩的应用天地,为将来的学习技术打好一个良好的基础。
由于大多数教师过去都没有接触过CAD等现代信息技术,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非常突出而又重要的任务。建议通过短期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现代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七)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对创造性地实施技术新课程,促进技术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开设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技术课程的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以校为本的教研,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
实施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首先要充分发挥技术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技术课教研人员的作用。技术课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还要特别重视学校和校际技术教研组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为技术教师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作者: 来源: 时间:2009-8-30 12:17:36 阅读108次 【大 中 小】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深刻
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赞科夫)。深刻意味着不是把教材看懂,而是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也即能够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总之,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与深刻相对立的是肤浅,肤浅的实质是智慧的疲软,肤浅就像一锅二十七八度的温开水,即没有沸汤的那样的烫人,也没有寒冰那样的彻骨。因此,你不要指望从肤浅者的教学中去寻找刻骨铭心的印象。
二、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一位外国作家说:“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吃螃蟹的人,也即是这个道理。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独到的东西总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独到的对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从众。平庸者只肯定别人肯定的,也只否认别人否认的。至于那些应该肯定而别人没有肯定的东西,他是断然不会点头的;同样,对于那些应当否定而别人没有否定的东西,他也不会带头说不。所以,一般来说,你想从平庸者的教学中讨到什么让你开窍的钥匙,往往是徒劳的。
三、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的确,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跋涉,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纵要深,像丁字形;横要宽,如宝塔状;纵横结合,双向并建,储学积宝。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图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与广博相对立的是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四、启发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五、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决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六、绝招
名师常常身怀绝招,绝招使其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口。
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如有的教师数学课从不需要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尤其是圆就像十五的月亮,丝毫未差;有的教师能根据课文的叙述,在黑板上信手挥来,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现课文优美意境,令学生十分惊叹;有的教师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反复临摹,不忍擦去;有的教师幽默风趣、妙语迭出,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笑声频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科学:知识性,理论性,真理性,普遍性,本质和逻辑,发现的方法,社会性,娱乐性,实用性,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技术:作为实践活动的是方式、方法、手段、途径、措施、技艺、技巧、程序和逻辑。
实践性,实用性,过程性,目的性,生存需要,社会需要,生产力,革命的力量。
科学源于技术,技术愈来愈依赖于科学。认识科学,也有利于认识技术。
从技术到科学技术science and tevhnology or technology,技术科学,技术哲学。
一、技术的工具理论
“人类是什么和将会变成什么不仅取决于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运动,而且也取决于我们工具的形态。因此,技术的设计是一种充满着政治后果的本体论的决策。把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排除在这种决策之外是极其不民主的。”关于技术的工具性有四种含义:
1.技术作为纯粹的工具具有中立性,其价值和作用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
2.技术与政治没有关系,只与生存、好奇心和兴趣有关系。
3.技术的社会政治中立性通常归因于它的理性特征,即技术所体现的真理的普遍性。
4.技术在任何一种情境中都能在本质上保持同样的效率标准。
5.正是技术接短儿工具性,作为一种主要的生产力推动和决定着人类的全部文明。
以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为例,显然它历来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早已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和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与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息息相关的。有了打制的石器,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人;有了铜器、铁制的工具,人类才进入标志古代文明的农业社会;人类发明了机器,才进入以蒸汽机为特征的工业文明;电和原子能的使用,才将人类推到现代文明的顶峰。看看当代一些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说到底依靠的就是高技术给他们带来的生产工具的变革。有了各种类型、各种功率的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机、信息处理机、飞机、航空母舰、火箭、气球、人造卫星、各种航空器、光谱仪、扫描仪、辐射计、红外线热图象仪、雷达、散射计、高度计、摄影机、红宝石激光器、加速器、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超高速离心机、超高温熔炼炉、以及各种大型农业机械、交通工具、矿山器械、机器人、智能机等不胜数的工具,人类才有今天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只要人类发明了一种生产方式、活动方式、实践类型,就有相应的实践工具为之所用。而且这些工具不仅解放了人的繁重的体力和脑力,而且干出了人的体力和脑力根本不能所及的无数种工作和工程。人类所发明的工具使今天的人类可以不可想象的速度在不可思议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中工作,并获得成功。因此一个国家要想繁荣富强,非得发展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和工作工具不可。落后、陈旧的工具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在一个水磨、油灯、铁犁、锄头、刀耕火种的国家,是实现不了现代化和经济的腾飞的。让国民勒紧腰带,节衣缩食,发展教育,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是
改变一个穷国面貌的当务之急、头等大事。
为此,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恩格斯也指出:“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十八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2]
二、技术的实体理论
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人反对技术工具论,提出技术实体论。认为技术如同科学是一种独立的存在,独立的实体,自身“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体系,这种新的文化体系将整个社会世界重新构造成一种控制的对象。这个体系将具有一种扩张性活力的特点。它将最终侵入每一块前技术的飞地和塑造社会生活的整体。因此,总体的工具化就成了一种天命。我们除了退却以外没有别的出路。埃吕尔也认为:技术现象已经变成所有现代社会的明确特征。他断言:“技术已经变成自主的了”,即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知识,客观力量,一种实体性的存在。为此,海德格尔赞成所谓“技术正在无情地压跨我们的观点。”他说,“我们正在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转化为„持存物‟,即在技术过程中被动员的原材料。”他声称:“将现代社会从技术上进行重新构造根源于对权力的虚无主义的意志,即人和存在被贬黜为单纯的对象”,即人都成了技术和工具的奴隶。技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手段,而是已经变成一种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技术的实质性的影响。比如“快餐”的兴起实际上不仅导致了传统家庭的衰落,其相互关联性也意味着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出现。
所以,科学技术对于壮大和巩固一个国家的政权和社会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而且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制度的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变为一种主要的和最高、最直接的社会生产力而愈来愈变得突出和明显。未来的总的社会发展趋势必然是发展科学技术就是发展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将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地位的提高而日益在管理和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愈来愈扮演主角,这就更加重了科学在建立、建全和维护一个相对完善的国家制度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分量以及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技术批判理论
技术批判理论必须跨越将激进知识阶层的遗产与当代世界的技术专业知识分离开的文化障碍,并解释如何重新设计现代技术,以便使它适应一种更自由的社会需要。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物化”思想、“极权主义”概念和“单向度”的理论证明对自然的征服补上一种简单的形而上学事件,而是从社会统治开始的。现代社会民主的进步意味着彻底地重新构造现代社会的技术基础。人类解放和自然解放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只从技术主义的普遍化角度来解释现代资本主义。
一种新的技术批判理论认为:技术秩序不仅仅是工具的总和,而是不管使用者的意图是什么,技术秩序在事实上构造了世界。在选择我们的技术时,我们变成了我们之所是,而这又反过来形成了我们未来的选择。文明的选择不是由自主的技术搜决定的,而是可以被人类的行为所影响。没有一种可以用埃吕尔的方式拒斥的、作为整体的单一的“技术现象”。政治斗争作为一种对文化和技术革新的激励,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技术不可能中立,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技术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合理性。合理的工艺和机器的设计在用于特定的目的之前,特殊社会体系的价值及其统治阶级的利益已经融入其中了。”因此,技术不仅在技术体系的使用中含有社会价值而且技术在技术体系的设计中也含有社会价值。从这点上看,技术不是一种天命,而是斗争的舞台。技术是一个社会的战场,是替代议会的一种文明的形式。为此,马克思主张:技术应为由工人阶级控制的经济服务。马克思认识到:以技术为中介的工作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新的社会等级制度。“技术政治学”。
四、技术与科学
技术作为人的理智认识与社会活动的中介与环节,本质上属于人的实践范畴;是直接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尤指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领域,标示着人类的生产技艺、活动技能或实践的规则、方法与途径。所以技术与科学相比决不是新近的产物,而是有了人类,有了人的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就有了技术。而且正是有了技术,才真正意味着人类完成从它的动物祖先所从事的动物性劳动,即所谓的自然劳动到人的劳动的飞跃。在这个意义上,技术是人类和动物的分水岭,是人类实践自我的决定性一步。正是技术性的劳动标示了人和动物之间、人的社会实践和动物的生存活动之间的本质差别。
所以,技术是人类亘古就有的,从最原始的技能到今天最先进的工程科学、生产流程和实验手段都可谓技术。它含盖着人类“为实现生产过程和为?社会的非生产需要服务而创造的人类活动的总和”。技术既然是人类的一种创造,它就是有目的的,是人类对自然的能动的控制、利用和改造;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向物质世界自觉转移的过程。在这一转移过程中,它的中介性质决定它拥有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它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技术都要符合自然的本性和规律;社会属性又决定其必然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正是这种限制又反过来决定一切技术都必然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经济上讲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从政治斗争上讲主要是战争武器的变革;从动力和实践工具的应用上讲主要是物质原料的变革。人类从利用石头发展到利用青铜、铁器、煤碳和电力,这既标志着人类技术史上的几次重大的革命,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几大发展阶段和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因此无论是人类的认识还是人类的技术和实践手段都不会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止步不前。这样到了本世纪40年代,伴随着现代物理学革命和各门技术科学的综合性发展,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再次爆发也就势在必然。
第三次技术革命规模宏大、发展迅速、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进一步加深了科学技术之间的紧密关系,使两者融为一体。特别是原子能技术、电脑技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航天技术、材料技术,等都打破了科学家与技术员之间的界限。在这样一个时代,没有科学就没有技术,没有技术也就没有科学;科学家同时是技术员,技术员也同时是科学家。因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不拥有尖端技术的科学家就不会有任何作为;反过来不拥有科学理论的技术人员,也就不会掌握先进、发达、有实践价值的技术。所以,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推动了一个新兴的技术阶层的诞生,同时也完成了自身向技术人员的转化和技术人员向科学家集团的转化。
而科学则不同。它只是新近的产物。它与技术相比至少有如下差异:
1、科学是人机遇实践经验,抽象、概括出的关于自然和人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
2.它是由科学的概念、术语、陈述、命题、定律、定理构造而成的一?种理论体系,具有逻辑性、简明性、系统性、预见性等特征。
3、科学对人们的行为、实践具有理论性的指导意义,是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和工具。
4、科学知识包含着很大的真理性。
5、科学知识也必然具有美学的性质。科学知识的上述特征不仅使其区别于一般的常识、经验和技术,也使其区别于人类拥有的其他知识形态:文学、艺术、游戏、神话、传说、巫术、宗教和哲学。
五、技术与人
自人类产生以来,就进入自我意识、人类思维、语言符号、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培养教育、生产活动等人类行为与人的生物机能一起作用于人的进化过程。结果,仅在几十万年时间内,人类就凭借自己的智慧,即其语言化、工具化、技术化、智能化、知识化和社会化等功能和实践使自身乃至整个地球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为了生存,不仅发明了新事物、新战略,并把这些发明传递给子孙后代,而且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些东西,还反过来加速度地创造人类自身,并改变着人的进化路程。
换句话说,自从自然界把进化的接力棒交给人类,人类进化中的统治力量就不再只是自然界,也包括具有特殊智力和技能的人自身。使得人类在诸多方面获得巨大成功:发明了畜牧业、农业、工业;建造了乡村和城市;给日益增多的人口提供了衣食住行和生活用品;发明了医学拯救了无数岌岌可危的生命,延长了人的寿命;制造了发达的通讯和交通工具传播着人类文明,推广着先进文化,使世界上的许多落后部落迅速跟上文明步伐;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机器”增强和解放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创作和构造了无数的艺术形式,丰富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娱乐;又创造了各种社会机构和组织,使得人类日益变得秩序、辉煌和更富魅力。为此,安德鲁贩也裰赋觯骸叭死嗍鞘裁春徒岜涑墒裁床唤鋈【鲇谡渭业男形驼卧硕乙踩【鲇谖颐枪ぞ叩男翁R虼思际跎杓剖且恢殖渎魏蠊谋咎迓劬霾摺!? 然而,上述的全部技术作用都还没有能够真正改变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人作为一个物种,还是一种纯粹的生物体。有史以来,人类进化基本上还是纯粹的自然人、生物人和社会人的进化。不仅如此,在思想观念和哲学认识上,长期以来,至少在工具理性和现代性思维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二元论和本质主义,还将自然和技术、身体和心灵、精神和物质,以及生和死等存在和范畴对立起来,分割开来,没有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直至上世纪70年代,进入以电子传媒、虚拟技术和电脑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之后,一些具有后现代思维的学者才在哲学、科学和现实生活领域,开始倾向于利用量子生物学、DNA密码及意识破译、遗传工程、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电子人、机器人、试管婴儿、克隆人、变性技术、整形艺术等尖端技术为契机,来弥合上述成对范畴的对立,来质问和挑战制造上述诸多存在分离的逻辑。指出:上述二元论的区分决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通过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世界观建构起来的。当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已经充分证明往日有关自然和技术之间的绝对差异只是一种陈词滥调。博大精深的高科技带来的社会发展的丰富内涵和无限远景,使得本质主义对自然和技术的区分不再可能得到支持,而且这种不可支持性成为20世纪涌现出来的一系列科学虚构和赛博虚构作品中的一种中心叙事。其中,至少有两种主题占据优势:一是技术正在革新、增补和替代人类原有的自然身体;二是技术也在日益远离或避开身和心、生与死相对立的二元论身体。换句话说,在那儿,技术,即便就其工具的外观而言,也不只是有助于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是要改变和替代人们的自然生活,比如基因工程、智力芯片、智慧遗传、器官移植、整形、假肢、变性、激进整容术、全面整容术、相异性的人工合成等,都是旨在将自然和技术、原生和再造融合为一,促动人类的进化历程发生重大转折,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后人类”时期。
这些新人类再也不是纯粹的自然人,而是经过技术加工、电子化、信息化、虚拟化和克隆技术形成的一种“人工人”或“人造人”。他是一种将人造器官、人造物件、电子器件、人工技术和人的自然肉体有机结合或重新再造的“人-物系统”或“人-机系统”。正是在这里,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财富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要改变和替代人的自然生活;使处于相互竞争中的自然人日益变成自然和技术的共同产品,即更具竞争力、生命力、以及更具智慧和能力的 “机械人”或“电子人”。也就是说,当代高科技正在日益将肉体和物体、人体和机器、人脑和电脑、生命和技术、生物和文化相互结合,构成新的人体,使人类再也不是原先那个纯粹的自然肉体,而是对自然、机器和肉体的双重超越和否定。
当然,早些时候的“人造特工”、“人造美女”、“变性人”以及替换上各种人造器官或移植性器官的人都属于这类人,但是典型的后人类将主要指谓那些能够将机械、电子制品、电子软件和人体融为一体,以及利用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电子人技术和虚拟技术重新生产、再造、构建或组织的新人群、新人类,包括虚拟主体、虚拟社团、网络主体、网络社会,以及生活在虚拟现实、虚拟城市、虚拟环境中的一切真假和实虚相合的人。关于这种新人类,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许多科学家、未来学家和科幻小说家的认同与支持。尤其是许多从事赛博虚构的作者十分感兴趣地探讨了未来“电子人”的相关问题。比如英国学者马多克斯(T.Maddox)就将这种由自然和技术共同缔造的人称之为“后达尔文的生命概念”或“后人类”。
在这里,人类的肉体不再是原先纯粹的自然肉体或生物肉体,它被镶嵌进许多高科技物质、高科技产品,诸如各种人造器官、人造血液、人造皮肤、人造肢体、人造基因;精神也不是原先纯粹的肉体精神或社会精神,而是镶嵌进许多后天的人造精神、人造大脑、人造大脑皮层、人造记忆、人造思维,比如后人类的眼睛可以同时是一架照相机、摄像机,后人类的耳朵可以同时是一台收录机,后人类的大脑可以同时是一部快速和大容量的记忆与储存装置,总之,后人类的人将成为一个用后现代的科学技术全副武装了的人,因此后人类社会也必然被镶嵌进许多与人工技术、人造物品相关联的要素和成分。
比如在科学技术方面,20世纪以来新开发和正在开发的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发现与发展,都将会通过对人体或人类自身的改造而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和文明进展。特别是21世纪有望创造出的、利用脑神经线路原理与结构的生物电子计算机,以及与生物集成电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生物电子技术,将会更好地改造人类、创造人类和服务于人类。今天正在兴起的基因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生物反应堆、克隆技术,以及遗传密码的解读等,将会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和农业、畜牧业,应用于疑难病症的根治、人类质量的提高、遗传特征的改造,应用于延年益寿、器官移植、大脑嫁接。另外,新材料的发展,将会推动超电导合金和形状记忆合金的实用化变成普遍的现实;新能源的发现,也会给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和能量;至于飞速发展的空间技术,将会给后人类社会开发出更多和更新的生存空间。为此有人预言:新技术对21世纪的人类将产生革命性作用,其中利用“硅物质、电子、DNA、语言”等复合势力制造出的“超人”、“后人类”或有关人的“新形式”将会大大胜过迄今人们所理解的“上帝和人”。这种“后人类”,除了遵循一般的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之外,还同时伴随着一种加速推动人类发展的技术过程。这种技术介入过程通常由三种不同的方式组成:一是通过基因工程或无性繁殖,二是通过技术种植或人工种植,三是利用虚拟技术制造虚拟主体、改造现实主体,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虚拟人和现实人合二而一。
不仅如此,今天美国微软公司康罗伊已经用它的不断改变的因数宇宙装满了一个信息极为丰富的头脑;诸如空气速度、海拔高度、进攻的空间方位、火力和目标等。拥有这种头脑的飞机,其武器投放信息往往是一个有关目标指定者、炸弹下落的路线、搜索的盘旋、射程和释放的暗示、武器的数量和计算等要素的连续的无意识的、冗长而枯燥的陈述。
基伯逊认为,这种从自然人到电子人的进步是必然的,因此也是人类必须接受的。这恰像拉克(R.Rucker)在其繁殖机器人的小说《软件》中,详细描述的:“人们完全能够合法地和合理地把这种秩序的人类,即机器人或电子人当作进化的强大潮流中的一种稀奇的,然而是不可避免的结果。”(Martin Dodge, P.204.)换句话说,“这种电子人时代的到来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它是自然界的下一个进化阶段。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人类一定会在不久以后就能够在他们的头脑中携带百万个字节的计算系统,进行直接的脑对脑的交流和沟通。另外,生活在那个世纪中的人们还能够改变他们的身体,以适合于他们所喜欢的衣服。”(W.Gibson, P 138.)
当然,人类的这种进步并不是只有一条途径。比如斯特灵在《圣火》一书中,就探索了用一种医学和工业的复合体来控制社会的可能性。这个复合体可以决定谁能够接受延长生命的医学待遇。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必将是:一种延长病体的自由生命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通过这种复合体,一种后现代的人性将被强加给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所伴随的条件是由跨国公司统治的自由意志的资本主义。
关于第三种有关人类主体的探究,不仅主张利用电子技术、器官移植或人工智能来改造人体,而且主张后现代技术的目标是超越身体,放弃身体,以便在机器中实现身体的不朽,让技术使人类不朽的梦想变为现实。届时,自然和技术之间的界限完全变得模糊,以至于连人类自己都难以区分究竟何种事物属于自然,何种事物属于技术。而且总有一天,人类的头脑将最终被转换或被转变,即从保证我们的物质身体得以生存的肉体性实体转变成为纯粹智力性的电子实体。这时侯高度发展的人类技术将完全摧毁人和机器之间的区分,而且从此之后人类也将不再需要满足这种老的动物的食物、掩蔽处和性。
特别是在符号化、数字化、信息化,以及主要是借助语言打造出来的虚拟主体、无性别主体的隐蔽状态中,现实中的两性关系、两性界限几乎完全模糊不清,性别角色在虚拟的舞台中不再被大家看重,因为起作用者、行为者完全是“代号”、“代码”、“概念人”或“电子人”,而不是现实中“强悍”的男人和“柔美”的女人。
概括上述对于科学技术与人类进步之间紧密关系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人类走进一种新的社会空间关系中的时候,可以说是从根本上重新改装了现代主义者的思想。特别是赛博空间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变形力量,它瓦解了许多现代主义者的思想系统。它常常在许多层次上,弄得现实和虚拟、公众和私人、地方和非地方、自然和技术、精神和肉体、生存和死亡、天性和文化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当然这不是说,这种瓦解和破坏是件好事,正如同我们已经概述的,一种后现代社会的逻辑结果常常是强化了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发展。
六、后现代技术
所谓后现代技术就是指当代的最先进技术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它与后现代科学、后现代艺术、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新结构的组成、破裂人格的整合、文化形态的复魅,技术的艺术化作用,以及人性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后现代技术既涉及到新技术革命的问题,也涉及到技术的异化、技术的道德属性、新技术如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如何使最尖端的科学技术的创造、利用和普及成为万能的高水平的文化知识,并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行动的问题。
1.后现代技术的基本特征:
1)后现代技术的首要内容,在21世纪将主要表现为“人类意志的无限性向语言本身的迅速扩展”;即“未来的一个世纪是在语言方面,根据最佳表现向无限的领域投资的世纪”。与作为社会契约的全部内涵的语言相比,金钱只构成语言的一个可以进行说明、支付和信用的方面,一个对时间和地点的差异性进行有效利用的方面。金钱不再对语言具有支配地位,而是语言,即计算机语言在全面地支配着金钱,即谁掌握语言谁就拥有金钱。这也是今天“知识经济”的由来。届时各种货币都变成计算机软件的一个符号,不再具有现存的各种物质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后现代的理想:多样性、灵活性、不确定性、速度、变形的能力、聪明、苗条、警醒、操作、管理,也都将首先围绕语言本身的性质进行。现代社会是权力和金钱的社会,而后现代则是拥有语言和利用语言的社会。现代社会是权力和金钱高于舆论,而后现代则是舆论高于权力和金钱。一个人拥有的语言的质和量将是评价其成功和价值的主要标准。
2)针对人类历史上历次技术革命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的现实,后现代技术的拥护者首先反对将科学技术用于政治和经济掠夺,以及屠杀人类同胞的所有战争。由于工业化社会,出自纯粹功利目的的技术竞争,已经导致技术的异化和压抑人性的专家决策怪圈;看看,眼下我国在石油、煤炭和各种矿产资源上的巨大浪费,大面积森林的乱砍乱伐,土壤的严重流失、沙化和盐碱化,已经远非现代技术所能解决;相反,依靠现代化工具原来需要20年能砍伐完的森林,现在2年就可以将它从地球上消灭;原来能开采50年的煤层,在“产量承包”的功利动机指引下,依靠先进的开采技术,20年就可以将一块巨大的煤田糟蹋完。因此在后现代,人们必须多研究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关注远景性建设和再生性生产;要认识到人类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毕竟是有限的,而大自然的流徙和变迁却是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因此后现代人类对于任何一项技术的推广和使用,都将持更加谨慎小心的态度,尤其要防备尖端技术被世界疯子占有和滥用。
3)后现代技术对于人脑的进一步解放,可以唤醒和激发出人类新的智力。特别是今天电子记忆仓库,省去了我们头脑的记忆作用,不仅会进一步强化我们的大脑的创造性、虚构能力和想象活动,而且会促使我们的整个神经系统发展出新的功能。就像我们的灵长类祖先用手抓取一根树枝或石制工具时的姿态,导致人类产生超越其肉体的智慧一样,后现代技术,包括脑功能的修复和移植,对于人类智力的改造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其神奇性必将使人类在其进化史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后现代技术与人文科学、人文方法以及各种后现代思潮将融为一体。技术将失去它往日的单纯性和朴素的工匠性质,而变得日益成熟,并受制于整体的文化背景和各种人文因素。比如哲学中的“经济思维原则”、艺术中的“极简主义”都将被后现代技术吸收。具体地说,在后现代技术中,能用一个符号执行操作就决不用2个,能用3个支柱的建筑就决不用4个。一切都从简单性出发,竭力去除烦琐和复杂,这是符合实用主义的效用性原则的,也是符合朴实、简单的宇宙本性的。但是它却不会使得世界变得单调、齐
一、枯燥和乏味。它只是旨在促进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变化。与经济思维和极简主义相伴随的有思维的创造性、丰富的想象力、自由的选择范围,以及灵活多样的变通形式。它通过突出事物的个性来表现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对称性和有序性。后现代技术将进一步表现现代科学揭示的客观规律所拥有的简单性、有用性、普遍性、精确性和逻辑一致性。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简捷性只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千姿万态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所以极简主义不是要现实的人们回到无衣无食、无车无房的原始社会,只是想要人们摆脱或悬置现实中束缚人类自由、人类情感和人类实践的各种主观臆造物,各种烦琐哲学、各种关系网、疣赘物,轻装上阵,无忧无虑地工作与生活。到那时,人类的发明创造能力和直觉想象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各种人造物都会涌现于新世界,类似活动操场,组合式、快速型和临时性建筑,世界通用的语言机器,超级营养品,进入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基因大夫,集中文理农工医等全部学科教学内容的学院式电脑,无教授大学,智能机侦探和法官等眼下还是不可思议的对象,在后现代技术时代都将变成现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学家将在这个故事的关键性阶段介入,而且将执行另一种功能揪将科学成就转变为一种新的生活观和宇宙观。”[1] 届时,一切技术将不仅具有善的属性,而且具有美的属性。在最高的真和最大的善的统一性中体现着艺术的和谐性和美的规律性;就像“数学是诗体的逻辑”一样,将使技术变成艺术的一种形式,使技术成为“自由的生命表现”;使人们在技术活动中就像在游戏活动中一样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乐趣;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劳动变成体力和智力的游戏。”[2] 并从此结束劳动异化带来的肉体痛苦和精神创伤。
2.技术为新人民服务:后现代,“超人治国论”、“技术官僚计划”的病毒将被根除,人类将普遍往更人道和更民主的方向发展。那时的科学技术是实实在在地走向民众,为“新人民主义”服务,而不是只为少数富人服务。因此我们谈论技术的异化作用,并不是旨在取消技术。技术是取消不了的。没有技术,就没有人类;没有技术的发展,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
强大的经济必然带来巨大的政治影响,这完全符合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一个社会制度的好坏,一种生产关系的优劣,归根结底要看它能否适应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不仅过去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今后技术依然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新的科学技术将更加证明人:凡是人类能想到的,都能做到,鱼人、海底世界、白昼长照的日光,生物工厂,设计的人体,能恋爱和结婚的机器人,模拟环境,精简的家庭,群居村等,将应有尽有。无论什么时候,谁拥有技术,谁就能占据世界,谁就能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确立新的国际秩序。
只是由于历史是人民撰写的,一切科学技术归根结底都是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1] 因此它不仅永远隶属于人民,更应该永远地为人民服务。很遗憾,今天的人类只是看到科学技术的正面效用,没有认识到其异化作用必然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那些高级的专业能力和可用于高速有效地指导人类具体行动的知识,例如构成20世纪“技术中心社会”一个最重要方面的信息技术,不可否认由于普遍使用数字程序的声音信号和光线信号以及大众媒体资料,正在伴随着整个人类活动,甚至整个物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普遍化,而变得一天比一天重要;今天在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日益普及的办公电子化、生产电子化、教育电子化、金融电子化,都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数字化和电脑化时代已经到来;证明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与日俱增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理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证明人和世界的关系正在日益受到数字化的控制;而且正是这一“数字化”概念,将引发出无数的疑团和反思;使人类更加坚信由人类智慧凝结而成的科学技术,比如眼下正方兴未艾的远程通信和全球网络,将会构造出新的民主、新的自由空间、新的社会化和新的同事关系;微电脑化将会给个人带来高度的自治和更多的自由,电视和影像将会激发和唤起个人更加强劲的创造力。
但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正是这种革命性的信息技术构造出一个由大量幻想、人造物、虚假的表象组成的变形的和扭曲的社会,比如普遍的网络化将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自然的沟通,荧屏和自动机将会强化对工人和消费者的压制,激发经济危机和社会空虚,加剧第三世界的依赖态度;另外,由于机器人、自动化办公系统和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广泛使用,造成对工人的排挤,“不仅彻底地推翻了劳动分工,还会导致全球性的就业危机。”[1] 至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同信息技术一样,在给人类带来希望的同时,也会因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造成人们的巨大惊惧和恐慌。
因此后现代技术要想真正做到为新人民服务,就需要在结束痛苦、卑下、重复劳动的同时,杜绝人类沦为机器的奴隶,变成电脑化工厂的看管者;在个人命运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支配,拥有更多的空间自主权的同时,防止信息通讯专政、文化专政和电脑对于官僚体制与军事帝国主义起到的强化作用;在满足人们的一切欲望的同时,要预防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以及失业状况的恶化;在可以随意选择后代和随意选择怀孕时间的同时,要杜绝人权剥夺者或拥护者的大量出现,严防人种的威胁和不平等进入遗传分享的自然体系;在进行遗传工程的同时,要严防毁灭性病毒、退化变异的产生和人体的退化;在消灭饥饿、灾荒和减少疾病的同时,要防止贫穷国家的人口爆炸和有限资源的无节制滥用。
只是这里,人民的概念应该重新定义,那就是,它不只是应该指谓传统意义上的所有的劳动人民,包括今天的蓝领阶级,更应该指谓所有的知识分子和白领阶级,只是它不应该包括那些破坏社会文明、阻碍社会进步、损害世界和平的人,更不应该包括那些贪污腐败者和官僚主义集团。新人民就是指具有全人类意识,也乐于为全人类服务和作出贡献的人。因此,所谓技术为新人民服务就是为整个人类的进步事业服务,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和繁荣服务。这样一来,后现代技术将带有鲜明的真理和正义的性质,它决不纵容作恶,决不为邪恶服务;一切技术都将带有爱憎分明的道德属性。科学技术人员和人民群众将一起拒斥那些有可能损害人类整体利益的恶技术,如原子弹和各种毒品的制造技术等。当然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本身并不带有恶的性质。不是有专门制造毒品的技术,而是不要把技术用于制造毒品。但是任何技术一经专门用来为某种恶行服务,就可以把它归为恶技术一类,诸如偷窃和抢劫技术、拐卖儿童和强暴妇女技术、诱供和逼供技术等,都可谓是恶技术。所谓为新人民服务,主要是发展善技术,即主要是将技术服务于人类的善德善行。
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策略与方法
作者: 来源: 时间:2009-6-12 15:59:02 阅读133次 【大 中 小】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以来,如何在教学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就一直成为教育工作探索的问题。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成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特别是通用技术,有着丰富的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内容。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浅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掌握技术语言特点,开发语言文字智能
语言文字智能是指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人类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就是语言的产生。在通用技术中,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明确技术语言的涵义,能读懂一般术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技术语言具规范性、专业性,如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叫压强,在工程中,称为应力。学习技术语言重在耳濡目染的环境,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内容的阅读材料,如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各种形式的产品说明书,技术发展中的人文趣事,某个技术发明的背景知识等,使学生熟悉技术语言涵义和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科技类文章的能力。
2、通过设计理念、设计思想的交流,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这是形容一些人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一句俗话。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例如,可以举行产品设计交流会、产品发布会、对某个技术产品使用情况的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交流的能力。
3、学会写简单的产品说明书和技术试验报告,培养学生文字的运用能力。技术语言同文学语言不同,文学语言往往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色彩,而技术语言更强调实事求是。技术试验报告、产品说明书必须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在技术与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学会写试验报告、产品说明书等相关的技术文本,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事实。
二、学会设计表现,培养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对结构、空间、色彩、线条和形状的感悟能力。在通用技术中,图样、模型和符号也是一种技术语言,是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很好载体。不管是把设计的产品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看懂,还是理解产品,了解产品功能,都需要会绘制和识读各种形式的图样,有的还要制作出它模型。草图通常可以很好地反映产品的外观,它能把设计思想变成一种可以用来与人交流的直观形式。图形在传达物体的尺寸、形状及功能方面比语言更有效,而模型能有效地将设计理念变成三维的现实。
1、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各种优秀设计产品的图片、实物、模型,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产品形式是产品的功能、科学技术及艺术内容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通过产品的形状、材料、结构、质感、色彩以及加工工艺等因素构成。在产品设计中,设计者需要凭借良好的比例感觉及判断,合理地运用美学原则,从而使产品造型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因此,通过对优秀设计师产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视觉空间智能。
2、利用教学中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造型的能力。例如,在会制草图时,需要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了解什么是视平线、什么是视点,需要掌握圆、立方体等一些基本形体的透视图画法。在三视图中,有这样三句话,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形象地表达了物体的三维空间关系。培养学生绘制和识读一些简单的技术图样,能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
三、加强动觉训练,提高身体运动智能。
技术课程是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学生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课程是在操作、行动中进行的课程。
首先,教师要规范演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映象。学生在从事任何学习活动时,总是需要有一定的动作映象来调节其行为方式。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加工具进行加工,如锯割、锉削等等,这些操作都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需要定的技巧。在操作一定的大型机械时,如各种机床时,还需要做到安全操作。教师首先要规范操作,让学生了解“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动作的完整的映象,让学生正确模仿。
其次,尽可能克服困难,让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学生的运动智能只有实践中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离开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运动智能就成了无源之本,无源之水。从人的生理功能来看,手和脑之间存在着双向传导的密切关系。手使脑聪明,脑使手灵活,动手能力和动作思维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在技术与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的左右手都能有机会参预活动,促进左右脑得到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智能。
四、开展合作学习,塑造人际交往智能
加德纳认为,人际关系智能是“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是人的智能最重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与人的交往与合作中对他人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据此作出的反应。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培养人际交往智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产生对合作学习的积极态度。当今世界的任何一项技术的发明与创新以及生产与运用,可以说,都离不开合作,合作不仅是人类的生存方式,而且还是人类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自如的合作学习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使学生之间愿意沟通,愿意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
其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学会合作。合作技能包括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意见并适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从别人的语言、行为中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向,并能据此对自己做出适当的反应和调整;善于坚持原则,说服别人,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等等。
再次,创设各种形式的合作的机制,让学生参与合作。从师生关系看,合作的形式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从合作的群体看,合作的形式有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合作、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合作。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应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参与合作,这样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为学生树立人际交往的典范。
五、学会创新,培养数理逻辑智能
技术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思维。逻辑思维的特点是以间接的、概括的、抽象、线性的方式认识事物。在技术领域对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和决策离不开学生的逻辑思维。此外,在技术创新中,还有一种思维方式特别重要,这就是艺术思维。艺术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它是一种非连续性的、跳跃性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例如,设计师在进行形态创造时,需要从自然界的有关形态得到启发,运用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将其中的美的要素提炼和抽象出来,创造出新的形态。世界著名设计师丹麦的雅格布森设计的蛋椅 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发散性、聚合性和综合性。例如谁在很短的时间内举出“回形针”的用途越多,说明他的思维流畅性越好。设计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用品,用发散思维去探索折叠方式就会有压、折、卷、套、组装、伸缩、充气、扇形、风箱等。有发散就有聚合,在众多的设想中进行有条理、有组织的定向思考,从中找出最佳方案,这就是聚合。要优化某个生产的流程,需要对工期、工艺、成本、技术、质量等各因素进行分析与比较,最后综合思考,才能形成最佳方案。
六、做好技术试验,开发自然观察智能
技术试验是一种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是技术的研究手段之一。技术试验需要对试验对象进行观察、测量、归类和分析。在技术试验中,要求学生手做、眼看、耳听、脑想,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试验中怎样观察,培养学生有序科学的观察方法,设计好试验记录表格,引导和激发学生尽可能用各种方法、材料做试验,观察和比较试验结果,体验做试验的乐趣,从而提高观察智能。
除了做好实验室中的技术试验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技术的运用。如可以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桥,各有什么样的结构,培养学生对技术的敏锐性。
七、改革评价制度,发展自我认知智能
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不同的评价观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特别是科学领域、语言文学领域的教学评价,是以评价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主要内容。普通高中的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改变单纯以标准的智商测试和学科成绩考试为主的评价观,建立多元的适合技术教育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
1、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多种智能,并且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例如,同样的设计表达,有的人善于用文字,有的人善于用图样。质性评价的特点就是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在技术课程中,我们提倡除纸笔定量测试外,还可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试验报告以及学生作品等多种方式的评价,给予学生发挥各自长处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技术学习上的能力以及存在的偏差,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
2、注重过程,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主张评价应成为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应在自然的、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例如,在做技术试验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拟写出试验方案,确定试验要点、步骤和方法,在试验中不断自觉检查评估,及时改进修改方案,试验结束进行反思,分析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3、强调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认为,虽然让学生学习共同的知识是重要的,但让学生学会找出自己的强项,追寻他们自己喜欢、有可能成功的领域,其重要性不亚于前者。学生成为评价中的一员,强调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互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的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认识自己的能力及教育自我和他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通用技术课程中,我们要积极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环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学习内容,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的新的课程。
第三篇:初中英语课外活动设计
初中英语课外活动设计
课外活动是教学的一种辅助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和深入。因此,有效的布置这类作业,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课外活动及英语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英语课外活动计划如下:
(1)英语歌曲
唱歌能陶冶人的情操,优美的旋律能带给人欢乐,绝大数学生喜欢唱歌。经典的英文老歌“Edelweiss”,家喻户晓的影视名曲“My heart will go on”无不令人陶醉,而最受学生欢迎的要数流行歌曲了,S.H.E, F4一首首好听的英语歌曲,使他们感觉新鲜、刺激。因此,学生常常使积极主动地去听去学,自己自觉地练。所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时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英文歌曲,他们便经常唱,反复唱。这样,他们能在体验音乐美感的同时,不自觉地复习或学习一些单词、句型,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记忆能力和英语学习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们可举办英文歌曲演唱会,让学生登台演出,体验成功的喜悦,参与的乐趣。
(2)英语竞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长处组织各种竞赛,这又是课外活动型作业的一种形式。组织此项活动可以以年级为单位,形式有英语书法比赛、听力比赛、演讲比赛、猜词比赛、智力问答、脑筋急转弯等等。因此此类作业形式生动有趣,学生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准备,教师应组织评为认真评定,评出集体奖和个人奖,对学生的成绩予以表彰。此项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个性,展现他们的才华。
(3)英语角
为了给学生创造英语语言环境,我们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即每周参加英语角活动。这样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说英语的氛围,给学生创立了一个仿真的口语交际与应用环境。学生可以在英语角大声背诵课文中的小诗、绕口令;或根据老师确定的主题小组交谈或是进行辩论赛。还可用英语与老师和同学自由地交流思想,交流学习。英语角的活动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英语知识和技能,口语交际能力大大提高了。这种语言环境的营造可使学生体会到学英语有趣,学英语有用,英语容易学。
(4)听英语广播,看樱花雨电视节目
课本的知识再多也是有限的,而我们的周围英语无处不在,电视里有丰富多彩的英语节目,CCTV Channel 5的球赛转播,CCTV Channel 6 周二的原声影院,引人入胜的Discovery, 与中学生同步的Outlook, 还有收音机里的英语新闻,只要我们稍加布置和引导,这些英语就会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因为学生感兴趣,所以这是一类不用监督也一定会出色完成的作业形式。
(5)英语表演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还可以布置英语表演型作业。可让学生自编、自演,也可以让学生把一些经典的课本剧搬上舞台,如学生们熟悉的童话剧《灰姑娘》《白雪公主》,还有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项链》《麦琪的礼物》等。学生在这项活动中自己设计台词、表演、动作、服装、道具、舞台背景、灯光等,使他们各方面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
总之,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型作业,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英语课堂教学密切有关,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伊吗图学校中学
2011.9
第四篇:美术课外活动实施计划方案
美术课外活动实施计划方案
l活动目的为全面贯彻教育部13号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艺术生活;在紧抓教学主渠道的同时,发展学生艺术兴趣和特长;拓展平台,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专业训练,进而带动全体同学积极开展各项美术活动。以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指针,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2+1项目”为平台,提高“2+1项目”的实施,让每个学生能够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育人环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l活动人员名单(附后)
l活动时间
每周三、五下午课外活动
l活动地点
综合楼二楼美术活动室
l活动内容;素描速写水彩(水粉)
l活动要求;
1.根据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适当补充与大纲有关的教学内容。
2.根据学生兴趣及年龄特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艺术造型训练。
3.积极开展各项与美术有关的活动,协助学校或班级开展美化环境,出墙报、黑板报活动。
4.加强美术创作方面的辅导,进而选拔参加校级以上的各级各类绘画比赛。
l活动辅导老师
美术教师董国强包新玲吕淑娟
l活动有关事项
1.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注重活动过程,坚持勤俭和量力而行的原则,提倡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艺术活动。
2.每次活动执行点名制度,有事做到先请假,超过三次无故不参加者,退出活动小组。
3.参照其它活动课,对艺术教师实行考勤,并计入教师
工作量。
4.学校投入必要的经费,为开展活动提供基本物质条件
第五篇:演示文稿的规划与设计
主题1 演示文稿的规划与设计
主备人:范少君
课
题:演示文稿的规划与设计 【课
时】1课时 【教学重点】
规划演示文稿的基本思路。【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制作演示文稿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方法】情景引入、任务驱动、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一-)出示教学目标
1.掌握演示文稿、幻灯片、对象的概念
2、掌握如何确定演示文稿的主题;
3、学会规划设计演示文稿的内容和结构
4、学会制作演示文稿的一半步骤
2、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奥运会在中国是什么时候举办的,大家还能否回想起那些壮观的镜头与场面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再重温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师:播放演示文稿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走进北京”
播放完后 师:大家谈谈自己的感想,刚才给大家展示的一切我们是用怎样实现、用什么软件做的呢? 生:演示文稿
师:今天咱们就学习如何使用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作品。首先大家参阅p41完成 1 任务1 解释感念
演示文稿
(指一个PowerPoint 的文件,是由若干张幻灯片组成的,文件的扩展名为.ppt)
幻灯片(一个演示文稿是由基于张“毕幻灯片”组成的,这里“幻灯片”实际上是演示文稿的表达形式或页面,是最常用的演示文稿形式)
对象(制作幻灯片的“原材料”,如:文字、图形、表格、图表、声音、影像等。制作一张幻灯片的过程,实际上是制作其中每一个指定的对象的过程)任务2
(1)、说说刚才播放媒体的主题?(„„)
(2)、如何确定演示文稿的主题?(主题要明确、简洁、;也可以独特、有创意)
观察p39图片
说说在我们身边你所熟悉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事例还有哪些 总结媒体的概念:在信息领域,用于表示和传递信息的载体称为媒体。、任务
3、(1)如何设计演示文稿的内容(首先:对演示文稿内容大致构思、总体规划演示文稿的分割;然后:使用软件的功能、对演示文稿进行制作、修饰与美化增强其呈现效果)参阅p42结构图 并阅读内容
(2)说说什么是多媒体演示文稿的结构。(就是它的版面设计;即对版面的布局、色彩搭配、末班的使用和事件叙述的条理性进行合理布局、将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按内容的需要合理地分布在各张幻灯片上;对每张幻灯片上的文字、图片、颜色、位置等的美化处理、并合理安排每个对象的出场顺序)
(3)总结规划设计制作演示文稿的一半步骤
确定主题----收集版面设计----编辑制作幻灯片----美化幻灯片----设置幻灯片效果----放映多媒体演示文稿----保存演示文稿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以实例为讲解依据(“奥运走进北京”)、4、课堂作业 P44 探索与实践
5、小结
①单独小结;②分组小结。
【教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