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学检验学及其应用
文件检验学及其实践应用”,主讲人:大家晚上好!很高兴有这么一个好的机会和大家交流。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在听讲座以前对文件检验有多少了解?就是说什么是文件检验?我在接触这个专业之前,就认为它是笔迹检验,但实际上它远远不止笔迹检验一个内容,它涵盖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文件检验的核心是什么呢?我认为它的核心是对一份文件物证鉴别真伪,就是鉴(别)伪(造),我把“别”和“造”括起来了,因此就成了“鉴伪”,恰恰是我名字“建伟”的谐音,很巧合,30年我父母就给我起了“建伟”这个与文件检验息息相关的名字。一个小插曲,现在言归正传,今天我主要给大家讲四个问题:
1、笔迹检验
2、印章印文检验
3、变造文件检验
4、文件制成时间检验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文件检验,文件检验(document examination),简称文检,它是运用文件检验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违法犯罪案件中的文件物证,确定案件与文件事实、与当事人或嫌疑人的关系的一种技术侦查和司法鉴定手段。作为司法鉴定手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民事案件涉及到文件检验,所以文件检验也越来越多地用于民事案件。那么文件检验和文书检验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叫文件检验、抑或文书检验、文书鉴定,这纯属习惯,没有实质性的分歧。无论是“文件”或“文书”,就其原有的概念均不能涵盖我们所研究的对象,与其都要赋于新的内涵,都要重新定义,不如采用已被绝大多数文检专业人员认可并习惯使用的“文件检验”和“文件鉴定”更好。
文件检验学作为一个学科,其研究范围大体涵盖以下内容: 首先是笔迹检验,笔迹检验是文件检验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在我们司法鉴定实践中,占日常文件检验案件量的60-80%,虽然它是一门传统技术,但可以解决大部分文检案件,那么笔迹检验都研究那些内容呢?常见的有正常笔迹检验、伪装笔迹检验、摹仿笔迹检验、条件变化笔迹检验和字母笔迹检验等。
第二是印章印文检验。它是在司法鉴定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随着经济活动的加强,印章印文的真伪,朱墨交叉的时序,印文形成时间的确定的案件越来越多。
第三是印刷文件检验,印刷文件检验主要研究货币、票证、工业印刷品、打印、油印等文件的检验。
第四是污损文件检验,所谓污损文件检验就是对各种损坏的、变造的、模糊不清的文件的检验等。
第五是书写时间检验:就是对形成时间不明或对文件形成时间有争议的文件进行形成时间判断,在目前的鉴定案件中要求进行书写时间鉴定的案子越来越多。
第六是文件材料检验:即所有形成文件应具备的材料,如纸张定性定量检验等
第七是言语识别:言语识别在民事案件中不多,但在刑事侦查中用得较多。它是用来判断言语人社会属性的,如对言语人的年龄、性别、民族类别等进行判断,精神病人、聋哑人的言语识别等 最后是声纹鉴定:它包含在广泛的言语识别范围里,这里不再列了。我们了解了这些概念,对文件检验有了初步认识。现在我就对主要的4个“检验”进行详细讲解。
现在我给大家讲第一个问题---笔迹检验:
首先了解什么是笔迹(Handwriting)?笔迹是通过书写活动形成的具有个人特点的文字符号的形象系统。笔迹是个人的书写技能和书写习惯通过书写活动外化成的文字符号的形象系统。笔迹的本质是人的书写习惯和书写技能。
1.1笔迹检验
笔迹检验是文件检验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是运用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字学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通过两部分笔迹之间的比较鉴别,确定其是否为同一人笔迹的专门技术。它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物证笔迹与嫌疑人的笔迹是否同一人笔迹 ②一份文件上的几部分笔迹是否同一人笔迹 ③多份文件物证上的笔迹是否同一人的笔迹 1.2笔迹检验的种类
笔迹检验的种类包括 正常笔迹检验、伪装笔迹检验、摹仿笔迹检验、条件变化笔迹检验和字母笔迹检验,这些概念都比较好理解,我就不一一解释了。
1.3笔迹检验的作用
笔迹检验主要有以下作用:① 根据笔迹认定作案人,②根据笔迹串并案件,③根据笔迹鉴别文件的真伪,④根据笔迹发现犯罪嫌疑人,⑤根据笔迹确定参与作案的人数
1.4笔迹检验的原理
笔迹鉴别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两个假设基础上的,一个假设是:没有两个人的笔迹是完全相同的,另一个假设是笔迹的书写习惯是唯一的和个性化的。由于每个人的身体解剖结构不同(如手的大小,手指,腕等的骨骼肌肉人各不同),每个人的摹仿记忆能力不同,每个人的书写技能和肌体配合水平不同从而造成个体的差异性。笔迹的反映性是笔迹检验的物质基础,笔迹的相对稳定性是笔迹检验的基本条件,笔迹的总体特殊性是笔迹检验的鉴别依据
实际工作中送检人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笔迹鉴定到底是凭仪器还是凭眼睛(经验)?笔迹鉴定是怎样进行的?准确性到底有多大?其实,笔迹鉴定主要就是凭眼睛(即鉴定人的水平及经验),仪器只起辅助观察的作用。笔迹鉴定主要依靠对笔迹特征的判断。凡是与标准写法(印刷体)不一样,或与大多数人写法不一样的都是特征。每个人的笔迹都有大大小小无数特征,其中有些特殊的、不受伪装变化影响的特征是有价值的特征。书写人想通过伪装来掩盖自己的笔迹特征是不可能的,包括文检人员自己想掩盖自己的笔迹特征都是不可能的,这在文检案例中都有案可查。笔迹鉴定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特征和认识特征的过程,鉴定人员要善于发现笔迹中特殊的、稳定的、不受书写人伪装和条件变化影响的特征,以其鉴定经验准确地判断这些特征的价值,并依据特征的价值、数量进行综合评断得出鉴定结论。特征价值的大小可用该特征在人群中的出现率来具体衡量。比如某个字的特殊搭配,在一千人当中只有一人会出现这种特殊,这个字的特征价值就较高。比如在一份检材笔迹中找到两个千分之一特征、三个百分之一特征,那么在笔迹中同时具备这五个特征的概率为0.001×0.001×0.01×0.01×0.01=1万亿分之一,即理论上全世界只有一人能够写全这五个特征。如果没有价值大的差异,并排除周围相互学仿的可能,这些特征就能定案。这就是笔迹鉴定原理最通俗的表述。
1.5笔迹鉴定与笔迹分析
笔迹鉴定是通过两部分笔迹之间的比较鉴别,确定其是否为同一人笔迹的专门手段。
笔迹分析是通过对书写自己的全面观察和深入研究,做出书写者智力、情感、道德、社会能力等心理特征分析的一项专门技术。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据称笔迹分析者通过笔迹的布局、书写速度、书写压力、行间距、字间距、字体大小等特征可以分析出一个人的性格、才智、情感、道德、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可通过笔迹分析出人的理解、表达、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交往、控制、适应、组织能力等许多方面。笔迹分析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在就业指导、人事选拔、心理咨询方面可以发挥作用,这个在以色列、德国专门有机构研究它,但目前在我国发展较弱。有研究表明:行与行之间距离的可以表达出书写人的某些信息,下面是我摘录的一些研究结果:
u行与行之间,分隔清楚,表示:
(A)执笔者做事有分寸,进退有度
(B)其人有组织的能力。
(C)另一方面,亦可表示其人太注重形式。u行与行之间,分隔得不清楚,表示:
(A)执笔者做事缺乏责任感,但求敷衍了事。
(B)其人的头脑不够清晰,缺乏判断的能力。
(C)做事拖泥带水,毫无办事能力可言。
(D)另一方面,亦可表示其人吝啬成性,属于一毛不拔的“铁公鸡”。u如果字行之间极为混乱,则表示其人刻薄寡恩,对人苛刻凌厉。1.6笔迹鉴定与书法鉴赏的差异近年来,随着书法作品进入诉讼,有几个案件引发了笔迹鉴定界与书法鉴赏界的交叉、争论。最早是苏童的作品,还有吴冠中的一个作品,两个都是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做的鉴定,鉴定结论是案件中涉及的作品是赝品,对此书法界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笔迹鉴定咋能做书法鉴赏?这些案子应当由书法鉴赏家去做。我认为二者还是有差别的。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它们的原理不同、方法不同、检验对象不同、法律地位不同。原理不同是由于笔迹鉴定是对检材和书写习惯进行比对,我们可以对任何人的笔迹进行比对,就是说可以对任何人的笔迹进行鉴定,而书法作品不同,它是书法鉴赏家对某人在某段时间内的作品进行归纳,然后采用种属识别的方法加以认定。最主要的一条是二者的法律地位不同;笔迹鉴定的结论是法定的定案证据之一,而书法鉴定的结论是作为专家意见。
1.7笔迹鉴定结论表述形式
笔迹鉴定不同于其它检验技术,鉴定结论的提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每个案件都能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确定性结论的。对于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出具明确结论的案件,鉴定结论如何表述,至今国内未达成一致的观点。
1.8美国笔迹鉴定结论表述 v Identification 认定
v Probably wrote 很有可能是
v Indications may have written有迹象表明可能是 v No Identification or Elimination 没有结论 v Indications may not have written有迹象表明可能不是 v Probably did not write 很可能不是 v Elimination 否定 1.9笔迹鉴定结论分级制 笔迹鉴定结论分级制,就是把笔迹检验鉴定结论,按可靠性和准确程度分成若干等级,包括认定同
一、倾向认定同
一、无意见、倾向否定同
一、否定同一五种等级。
认定同一
v 即可疑文件中的字迹与样本字迹是同一人书写。v 当检材笔迹与样本笔迹特征存在的符合点占优,且符合点价值大,质量高,反映充分,差异点完全能做出客观的解释,即可出具认定同一的结论。
倾向认定同一
v 即可疑文件中的字迹与样本字迹可能是同一人书写。
v 特征符合点大部分反映一致,但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如检材无原件,样本的单一性,样本无法继续收集等,某些差异点不能进一步得到解释,无法做出肯定结论,应出具倾向认定检验意见书。
无结论
v 即无法确定可疑文件中的字迹与样本字迹是否为同一人书写。
v 由于检材与样本之间无可比条件,客观上又无法收集到足够的样本;或检材笔迹与样本笔迹在特征上符合点与差异点数量、价值相当且无法解释,可以出具无结论的意见。
倾向否定同一
即可疑文件中的字迹与样本字迹可能不是同一人书写。v 差异点反映较明显,由于客观原因某些符合点暂无法得到解释(如签名的鉴定,如果只有案后样本,与检材又有明显区别,在没有收集到正常条件下书写的案前样本时,或印文的检验,如果无法收集原件),只能作倾向否定结论。
否定同一
v 即可疑文件中的字迹与样本字迹不是同一人书写。
v 当检材笔迹与样本笔迹特征上差异点占优,且特征上存在明显的、本质的差异,数量大、价值高。符合点虽有,但可以解释,为一般共性的符合,应出具否定同一的鉴定结论。
1.10实行笔迹鉴定结论分级制,需要反对两种倾向: 第一,为了显示自己鉴定水平高人一筹,在不具备条件只能提出倾向性意见的情况下,虽然出具确定性的结论,结果导致鉴定可采率降低;
第二,怕担风险,不敢负责任,能出确定性结论的案件,仍仅提供倾向性意见。虽然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提出倾向性的意见,甚至不出具任何意见都是允许的。但鉴定人也确实应该实事求是,做到言之有据。凡能出据肯定性结论的,就不要仅提出倾向性意见。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印章印文检验
首先让我们了解几个概念,印章印文的概念:
印章:亦称图章,是用各种材料制成的,在印面刻有机关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以及附加图案的,用于在文件上盖印作为文件真实性标记的印模。
印文:亦称印章印文,是印面结构的反映形象。印章主要有公章、专用章、私章三种,公章:1993年,国务院21号文件对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公章做出规定了公章的形状及文字排列:正圆形,单位法定名称(字数过多,可用通用简称)自左而右环行或横行排列。并对它们的直径中心图案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专用章:只在某一范围内(某种业务或某种文件)起证明作用的印章。如:“财务专用章”、“收款专用章”、“户口专用章”、“收发专用章”,还有钢印。无统一要求:形状、大小不一,有圆、椭圆、方、扁、棱形、三角形等形状。
私章:是指个人所用的名章。规格更是五花八门,有阴文、阳文,各种字体、各种形状,使用各种材料。我们了解了不同印章的种类,下面就介绍一下几种检验方法
2.1朱墨交叉时序的检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法院受理的各类案件迅速增加。在诉讼过程中,许多文件物证如借据、收条、遗嘱、协议、合同等需要进行鉴定以确定其真伪。在我国,正式的文书需加盖印章(包括公章或名章)后方可生效。其形成的正常顺序,应当先写好有关文字内容,经过审核认可后再用印,即先墨后朱。因此,正确判定文件物证中朱墨交叉时序就成为鉴别文件的真实性、确定有无伪造事实的一种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墨汁、墨水、圆珠笔、复写纸等书写色料种类日趋多样化,各种针式、激光、喷墨、热敏等打印机逐渐普及,使得文件物证的朱墨交叉时序的辨别越来越困难。在介绍朱墨交叉时序的检验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他的检验原理:
2.1.1检验原理 印文与常见的蓝色、蓝黑色或黑色书写色料字迹在纸张上形成后,在印文与字迹的相交重叠处即可存在三层:最下层是纸纤维载体,中间层是先形成的色层(书写色料或印迹),最上层是后形成的色层(印迹或书写色料)。由于客观形成三层,人们就可以围绕朱墨的交叉点,正确运用各种物理方法鉴别印迹与书写色料形成的上下层次关系。
2.1.2主要有以下几种检验方法: n 体式显微镜检验法 n 荧光显微镜检验法 n 生物显微镜检验法 n 文件检验仪检验法
为了准确判定文件物证中朱墨交叉时序的问题,必须针对检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扬长避短,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出印文与字迹形成的先后顺序情况。同时尽量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检验,互为补充,互相印证,使得出的鉴定结论更为科学可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精密的仪器和先进的方法不断出现,我们文检工作者必须始终关注科学的前沿,时刻准备将科研的最新成果移植到文件鉴定工作中来,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上面四种方法的特点和使用范围,也是我们工作实践的总结。
首先是体式显微镜检验法: 体式显微镜又称实体显微镜,它的两个目镜被设计成能使人的左右两眼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物体,从而可看到物体的三维立体图像,富有立体感。体式显微镜检验法是文检界最常用的检验朱墨交叉时序的方法之一。
体式显微镜检验法对各种条件的材料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具有普遍性。对于那些书写压痕比较明显的材料效果尤为显著,比如圆珠笔、钢笔、针式打印机形成的字迹。荧光显微镜检验法:
荧光显微镜利用被测物体在紫外线或短波可见光(蓝光或绿光)的激发下,可以发出可见荧光的特性,来确定文件物证中的朱墨交叉时序。我们借助于荧光显微镜,通过正确的选择激发光源、照明条件、滤色片,来提高印文与字迹重叠处印迹与书写色料之间的亮度对比,进而区分印文与字迹先后形成的层次特征。
荧光显微镜检验法适用于书写压力比较轻、书写色料为水溶性或印文颜色比较浅淡的材料,如签字笔、喷墨打印机、使用时间较长的复写纸等形成的字迹。但需要注意的是,含碳比较多的黑色书写色料形成的材料在荧光显微镜下较难区分,因为碳可以大量吸收红色印迹所发出的荧光而使不同顺序形成的特征区别不明显。
生物显微镜检验法:
生物显微镜放大倍率较高,最高可达1000倍左右。仪器配备透射光、垂直光装臵。在确定朱墨交叉时序的检验中,一方面可利用其高倍率观察印文与字迹笔画交叉处的色料分布的纤维结构,以辨别印文与字迹先后形成的层次特征,另一方面可通过调整其微调,来确定印文与字迹形成的先后关系。
生物显微镜检验法对于一些压力比较轻、覆盖层比较厚的材料。采用此方法通过调整微调,很容易确定出印文与字迹形成上下层次关系。
文件检验仪检验法:
文件检验仪主要用于确定各种添、加、涂、改等变造文件检验,但有时利用其来确定文件物证中的朱墨交叉时序问题,亦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当用合适的短波可见光激发文件物证时,红色印文发出强烈的荧光,而字迹的书写色料本身不发荧光或光色不同。
文件检验仪检验法适用于那些比较薄,纤维结合比较疏散的纸张上形成的材料,这时往往较容易在纸张背面观测到印迹的荧光情况(参见案例图)。此外,它对复印文件中朱墨交叉时序的确定有独到之处,但其只能作为一种辅助鉴定的手段,不能只凭该种方法的检验情况出具鉴定结论。
2.2印文形成时间的确定
国内有关印章印文盖印时间的报导很多,其中有的是根据印文色料发生的历时变化,采用仪器分析等方法判定其形成时间,有的是通过检测印文中油脂的扩散程度推断其形成时间。这里介绍的是根据印章印文的可变性特征,采取宏观和微观的观察比对来判定其盖印时间,即根据印章的阶段性变化在印文上所反映出的历时性特点来确定印章印文的盖印时间。
2.2.1应用印文历时性特征作为检验依据: 印章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印章一经启用后将呈现三方面的变化:印章印面结构的变化,印面附着物的变化,印泥(油)种类的变化——主要用于可注印油的原子印章
上述变化反映在该印章不同时间盖印的印文上,展现印章印文的历时变化。其中印章印面结构的变化和印泥(油)种类的变化方面的特征保持较久,可作为划分大的时间段的依据;印面附着物的变化的特征保持时间短,可作为鉴别具体时间的依据。
2.2.2根据印油洇散程度鉴别盖印的时间依据: 根据印油洇散程度鉴别盖印时间,是根据印油边缘油痕向外洇散的距离来测定的。它不需要比对样本,不是测量油痕洇散的绝对值,而是根据印文中的油痕在纸张上的洇散速度由快到慢的原理,推断出印文的形成时间。它操作简便,无需仪器设备,无损检材,且在可检时间范围内检验精度很高。影响纸张上油痕洇散的因素很多,大体上有印油总量、纸张厚度、环境温度和空气湿度。
第三个问题: 变造文件 3.1变造文件的概念
变造文件又称局部伪造文件,是指对原真实文件的部分内容加以改变形成的内容虚假的文件。变造文件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在原真实文件的基础上,采用某种手段对原文件的局部内容加以变造,从而达到篡改原文件所要证明事实的目的。
3.2变造文件的种类 3.2.1擦刮文件 变造者用橡皮、小刀等简单工具机械地去除原文件上的某些内容,必要时再添加所需要的内容,人为地改变原有文件内容的一种局部伪造文件。
3.2.2添改文件
伪造者根据其主观愿望在原真实文件的基础上,通过添写部分内容或改写原文件的局部内容形成的内容虚假的文件。
3.2.3消褪文件 利用化学试剂或光、热等物理手段,使文件上的色料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以去除部分文字而形成的一种变造文件。
3.2.4拼补文件
用刀割、刮削或剥离等方法去掉原文件局部,再补贴上所需部分,以改变原文件内容或原貌的一种变造文件。
3.2.5换页文件
保留两页或多页文件中有签名或印章印文的最后一页,另拟前一页或前几页的内容,重新装订而形成的文件。
3.3变造文件的检验
3.3.1擦刮文件检验 主要有可见光检验、荧光检验、显微检验、吸附法检验、压痕检验、系统分析法等。
3.3.2添改文件检验 主要有笔迹检验、荧光检验、红外线检验、紫外线检验、薄层色谱法、拉曼光谱法、系统分析法等。
3.3.3消褪文件检验 主要有光学检验法(紫外线、荧光、侧光)、化学检验法、粉末显示法等。
3.3.4拼补文件检验 主要有可见光检验、显微检验、荧光检验、红外线检验、压痕检验等。
3.3.5换页文件检验 主要根据纸张的特点、装订痕的特点、色痕的特点等进行检验。
3.4、变造文件检验的几点认识
第一点检验鉴定不要仅局限于委托人的鉴定要求,而应紧密结合案情,通盘周密思考,找出鉴定争论的核心所在。通常由于委托人员不了解文检知识,或者出于其他目的,结果使本应委托鉴定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没有提出,或者提出的并非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二点检验鉴定必须全面仔细,善于发现变造文件的蛛丝马迹,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变造文件的最大特点就是必须在原真实文件的基础上,采用某种手段对原文件的局部内容加以改造,从而达到篡改原文件所证明事实的目的。既然是局部伪造文件,就会使文件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必然会在某一方面漏出破绽,从而暴露出疑点。
第三点要用系统鉴定方法论指导变造文件的检验思路,尽可能采用多种检验方法进行鉴定,以避免因某一种检验方法的局限性而引起的失误。
第四点应仔细斟酌鉴定结论的表述方式,即要实事求是,反映客观所见,又应尽量避免出现“某份检材是伪造的”、“某项行为是违法的”等对事实进行定性的结论性语言。这是因为,鉴定结论的性质仍然是证据,而不是裁判结论。对事实的判定是法官的特权,事实裁判者(即法官)在允许鉴定人做出鉴定结论的同时并没有将事实裁判权转让给鉴定人,他们只是允许鉴定人通过鉴定结论将较难理解的证据转化为较为容易理解的证据罢了。鉴定人的职责只是在于通过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法官的推理搭设桥梁。
第四个问题:文件制成时间鉴定
文件制成时间是目前文件检验咨询中一个热门话题,在工作咨询中各种目的的都有,有些是为了解决问题,有些是在探听目前对文件时间的检验到底有没有可靠的手段,进而他如何如何。但目前文件制成时间检验进入一个怪圈,好像任何一个文件物证只有判定了文件的制成时间这个案件才能判下去,其实进行文件时间检验目的无外是为了判断文件的真伪,只要我们检验它是真是假就可以了,具体啥时候制成的并不重要。因此我认为在文件制成时间鉴定上,要扩展鉴定途径和鉴定思路,不能只限于对书写色料进行一些理化检验,那个在国际国内都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4.1概念
文件制成时间鉴定是对形成时间不明的或对其标称时间有争议的可疑文件进行检验,根据所获得的科学事实,对其实际形成时间所作的鉴别和判断。
4.2文件制成时间鉴定的依据 文件制成时间鉴定的依据是:文件制成条件的客观性和某些文件特征随时间流逝的渐进性。
4.3判断文件制成时间的途径
判断文件制成时间的主要方法有: 系统鉴定法
硫酸盐扩散程度的测定法 被溶解能力测定法 气相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 褪色程度测定法 激光拉曼光谱法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显微分光光度法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但相对比较成熟的方法是硫酸盐扩散程度的测定法、薄层色谱法、被溶解能力测定法、激光拉曼光谱法。说它成熟并不是它没有局限性,因为判断文件制成相对时间的条件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其鉴定的条件必须是书写在同一张纸上的两部分书写色料,而且这两部分的书写色料应该具有相同的配方。
4.4对文件书写时间鉴定的前景的展望 文件书写时间鉴定以后会主要朝着以下方面发展:重视拉曼光谱法的应用,重视显微分光光度计的应用,由俄罗斯文检专家Valery N.Aginsky提出的对书写色料碳氧结合物比率变化的测定来推断文件的书写年代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并提倡各个国家的文检人员加强互相交流。我的讲座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物理化学在医学检验上的应用
物理化学在医学检验上的应用
物理化学学科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四大基础学科之一,是一门重点学科,物理化学课程为校级重点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承担着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系、应用化学系、材料科学系物理化学课程、基础实验课、专业和公共选修课程。物理化学是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用物理手段(如:热、功、压力、温度等的测量)来研究化学现象,以便找出化学过程中某些最具普遍性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物理化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是为了解决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对化学现象提出的一些理论问题,从而在理论上指导人们更好地利用化学反应来造福人类。
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来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并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是物理与化学的简单组合。对于生命科学工作者来说,物理化学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利用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可以解释和阐明许多生命现象,并用以指导生命科学研究工作。
第三篇:痕迹检验在交通肇事中的应用
痕迹检验在交通肇事中的应用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再加上车辆驾驶人员培训时间短,不能完全适应道路交通环境的要求,道路交通事故与日俱增,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不断上升,这不仅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更给受害人及其家属在精神上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在生活上带来了许多困难。作为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如何通过对交通事故现场痕迹物证进行分析、提取,迅速、及时侦破案件,严厉打击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概述
(一)痕迹检验与痕迹检验技术
痕迹检验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检验刑事案件中的痕迹,确定痕迹与案件的事实、痕迹与一定的人或物的关系的一种技术手段与司法鉴定工作。
痕迹检验技术是指运用痕迹检验学的理论、方法检验案件中的各种痕迹物证,确定痕迹与案件、痕迹与一定人或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刑事技术。
(二)交通事故痕迹及鉴定依据
所谓交通事故的痕迹是指交通事故形成的一切痕迹,具体指在交通事故和逃逸案件的发生过程中,车辆与其他车辆或物体相接触和相互作用时,在彼此间的作用面上形成的形象痕迹、整体分离痕迹和表面附着痕迹。
交通事故鉴定的主要依据是指事故发生后遗留在现场路面、车辆、人体及有关物体表面能够证明事故事实的各种印痕和破损的状态。
利用痕迹检验技术对交通事故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勘察工作可以确定案件性质,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现场是否有轮胎印
对于现场中的轮胎印,关键是要分析此轮胎与被撞车辆或行人是否有关。我 们主要通过轮胎印痕反映出的行驶方向、轨迹、通行及变异情况还有现场被撞车辆或行人的倒地位置、痕迹等来综合分析现场遗留的轮胎印痕是否是由事故形成的。
2.现场是否有汽车零部件、玻璃碎屑及其他散落物
我们要分析现场的散落物属于肇事车辆的哪个部位并尽量收集;检验被撞车辆或者行人有无油漆、玻璃碎片或其他附着物粘附;还要检验受伤者的受伤部位、程度和形态,来推断肇事车辆的碰撞部位及行人致伤的情节。
3.钝器伤的特点
交通事故中的身上多为钝器伤,应根据受伤者损伤部位、形态、受力方向来分析肇事车辆上是否有形成此伤口的部位。
4.现场痕迹、物证是否有反常表现
在现场勘查中,运用痕迹技术发现现场的疑点,并通过进一步检验找到证实案件性质的依据。如果现场痕迹与事故发生过程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案件非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就较大。
5.勘查外围现场是否有可疑迹象
有些案件现场完全符合交通事故的特点,可通过调查走访外围现场,观察外围现场是否有可疑现象,结合多方面的调查作出客观全面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运用痕迹检验技术查处交通事故和肇事逃逸案件越来越得到公安部门的认可,根据痕迹检验技术作出的鉴定结论在许多重要环节中起到直接的关键性的作用,痕迹检验技术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痕迹检验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的作用 1.痕迹检验在判断交通事故类型的作用
准确的判明事故类型是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基础,不仅可以提供排查方向,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交通事故类型一般分为三种:即车车相撞、车人相撞和车辆单独事故。在这几种类型中,有是会因为事故现场混乱或没有证人而发生混淆。比如有的车辆单独事故现场和车车相撞很相似,如果没有目击证人或者证人陈述不清楚,往往会引发受害人家属上访等事件。这类案件可以通过对事故现场的勘察及人员损伤情况的检验和车辆痕迹的检验、确定痕迹尤其是车辆的痕迹(包括行驶痕迹、刹车痕迹、损坏痕迹和擦伤部位等),准确的判明痕迹的形成过程,为妥善的解决这类案件提供客观、准确、科学的依据。
如某地仇某某与女友骑一辆二轮摩托车外出,正遇派出所设卡检查过往车辆。因仇某某所骑摩托车的车型、颜色等特征与几天前被盗窃的车相似,民警便令其停车接收检查。仇某某见状驾车仓皇逃走,并与大树相撞,二人当场死亡。受害人家属听信一些“目击者”谗言聚众闹事。为了妥善解决此事,派出所将案件上报上级公安局请示出具现场车辆检验报告。经过检验发现,该车损毁严重,多处痕迹符合撞击树木摩擦地面形成的特征。从而排除了一些别有用心者的谗言。
2.在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作用
交通案件发案率时有上升的趋势,这类案件会因为现场情况和证人情况而侦破起来比较困难,通过痕迹检验技术检验却常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检验鉴定轮胎花纹痕迹。车辆肇事时留在现场地面上的印记是车辆运动过程的真实记录,是交通事故再现中不可缺少的物证。这些轮胎印在现场中除了留在地面上外,有时还留在被撞人或被轧过人的衣裤上。只要认真勘验就可以发现和提取,为破案提供重要物证。
(2)检验鉴定整体分离痕迹。整体分离痕迹是交通肇事现场常出现而且又不易被破坏和改变的物证之一。由于机动车具有体积大、重量大、速度快的特点,所以在车辆与车辆之间的碰撞中,在地面常常会有脱落或在车体上遗留的一些涂料,这为认定肇事车辆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3)检验鉴定微量痕迹物证。在许多交通肇事案件中,微量痕迹物证常常能发挥很好的证据作用。碰撞的车辆、车人、车物之间互相附着的涂料、纤维、介质物质等都能反映出互相的关系、形态、高低、位置,从而印证两者的作用关系,为破案提供很好的线索与证据。
痕迹检验与鉴定技术在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上述几方面只是常见的痕迹检验技术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应用。总的来说,只要我们认真细致地进行现场勘验,就能够很好地发挥痕迹检验与鉴定技术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作用。
二、痕迹检验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的具体应用
(一)轮胎花纹痕迹检验鉴定的应用 1.轮胎印压痕迹
在交通事故中,人与车、车与车之间发生接触,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物质与痕迹形态的相互交换,在双方客体上会同时留下痕迹物证和微量物证。印压痕迹的形成必须有三个要素,即造型客体、承受客体和作用力。造型客体、承受客体的作用方式不同时,所形成痕迹的种类、特点和形态是不相同的,造型客体的轮廓形态特征会直接反映在承受客体上。
案例:2002年6月2日,某路口,石某驾驶大货车由南向东右转弯时,大货车右前角与李某驾驶的两轮摩托车(后乘其子)相撞,造成二人当场死亡。经勘察,死者李某后腰部、后背肩部印压花纹痕迹清晰,由两种不同轮胎胎面花纹印压形成,经与大货车轮胎胎面花纹样本比对检验,死者腰部车印压花纹图案与大货右前轮轮胎花纹样本图案相同(图略),后背肩部花纹图案与大货车右中轮轮胎胎面的样本花纹图案相同。
由此可见,肇事大货车右前轮首先由死者腰部碾轧,随即右中轮由后背肩部碾轧。当碾压在人体上后,人体软组织在轮胎胎面人字形的间隙中形成挤压造成淤血,使轮胎胎面花纹较完整地显现在人体皮肤上而形成轮胎印压痕迹。
2.轮胎滚印
滚印是指车辆轮胎在路面作纯滚动运动时,在路面上遗留的印迹,这种印迹可以显示出胎面花纹结构。
路面上的轮胎滚印的宽度决定于轮胎的负荷、气压和规格。对同一种轮胎而言,车辆重载和轮胎气压低时,胎面与路面接触面积增加,滚印较宽。车辆轻载和轮胎气压高时,胎面与路面接触面积减小,滚印较窄。
3.轮胎压印
车辆轮胎受制动力的作用,沿行驶方向在路面作滚动和滑移的复合运动时,在路面遗留的印迹。这种印迹的胎面花纹在车辆行驶方向有所延长。车辆制动时,随着制动力的增加,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力由小变大,车轮由滚动过渡到抱死。由于车轮运动方式的改变,路面上出现由轻到重,向行驶方向延伸的轮胎纹痕迹和拖印。
4.轮胎拖印
拖印是指车轮被制动抱死后,轮胎滑行在路面上遗留的印迹,这种印迹呈带状,不显示胎面花纹。拖印是指由于轮胎与路面接触部位强力摩擦,使胎面物质呈细小颗粒脱落,在路面上形成的平面夹层痕迹。
5.轮胎侧滑印
由于车辆制动性能、速度、装载、轮胎和路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车轮偏离原行驶方向作斜向滑移运动,遗留在地面的印迹。侧滑印迹宽度一般大于车轮胎面宽度,不显示胎面花纹。
(二)爆胎痕迹检验鉴定的应用
在交通事故中,车辆轮胎出现爆裂现象并不少见。车胎痕迹在交通事故痕迹中属于车辆行驶痕迹,爆胎后还会产生其它痕迹。爆胎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发生交通事故时也会造成爆胎。但对于驾驶员来讲,这两种爆胎现象在交通事故案件中有着本质的区别。爆胎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属于意外事故,而交通事故中造成的爆胎,其前提是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往往是驾驶员违反交通法规等原因而酿成的交通事故,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案例:今年二月份,我市境内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猎豹”牌吉普车,由东向西行至S312线39km + 840m处超车时,与前方同向行驶的一辆“一汽佳宝”牌小型客车相擦刮,后吉普车驶向公路的左侧,与对面沿路边停放的“飞彩”牌农用三轮车及路边6个行人相撞,造成3车受损,4人死亡,8人受伤的特大交通事故。经现场勘查和事故调查,事故处理部门下达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驾驶吉普车的驾驶员,在没有与被超车保持充足的安全距离的情况下实施强行超车,是造成此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吉普车驾驶员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吉普车驾驶员接到交通事故认定书后,立即提出了异议,并称这是一起由于吉普车左前轮突然爆胎后,方向突然失控导致的意外事故。而最初调查时,吉普车驾驶员未曾提及爆胎之事,车上的4名伤者也均未听到爆胎声。为了查清该起交通事故的真实情况,事故处理部门对吉普车左前轮车胎进行检验以确定该车胎爆裂是在事故发生前还是在事故发生时。
经检验,该轮胎为真空轮胎,轮胎与轮毂已脱离。轮胎面上有大量撕裂状痕 迹,轮胎外侧有一处3cm ×4cm缺失,其他无异常。根据痕迹特征反映,可判定轮胎面上的大量撕裂状裂纹痕迹应为轮胎在爆裂过程中所形成的爆胎痕迹;轮胎外侧面的缺失,因形态规整,痕迹内壁的细微痕迹方向性一致,判定为撞击过程中所形成的切割痕迹。由于被检轮胎同时存在爆胎痕迹和撞击痕迹,要确定两种痕迹所形成的先后顺序,就必须根据痕迹形成的过程和机理加以综合分析。在检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假定该车是先爆胎后撞击,则爆胎后轮毂将直接承受汽车的部分重量,没有气体的瘪胎必然地面之间形成碾压过程,且轮胎与轮毂由相对静止变成相互摩擦,应该在轮胎上形成轮毂的碾压和摩擦痕迹。根据上述汽车在行使过程中爆胎所形成痕迹的机理,我们在被检轮胎没有发现轮毂与轮胎在碾压过程中所应反映出的痕迹。若撞击后形成爆胎,则由于该轮胎与被撞三轮车某部件形成挤压,造成该轮胎内压瞬间增加可以形成爆裂,并在高速运动的过程中同时可以形成切割痕迹。根据轮胎上痕迹的种类,以及痕迹形成的过程、机理综合分析,可认定这起交通事故中爆胎的形成过程应为:肇事车辆与前方同向行驶的“一汽佳宝”牌小型客车相擦刮后,吉普车变向驶向公路的左侧,与对面沿路边停放的“飞彩”牌农用三轮车及路边6个行人相撞。此鉴定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事故处理部门下达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所认定的结论。
(三)整体分离痕迹检验鉴定的应用 1.同质断裂整体分离痕迹
断裂形态由物体形状所决定,断裂面可能凹凸不平或带有毛刺,或呈其他特征形态,断离面相互对应,界面上的痕迹、附着物及形态也是相互对应的。通常在现场提取到的遗留物,仅仅反映了该残片本身的特征,只能认为是与案件有关的物证,只有当获得了与遗留残片相关的另一分离体客体,而且经过对分离客体的检验,其断裂特征与遗留残片特征相对应时,才能初步确定是否可作为同一认定的依据。因此,不仅要对形态特征进行检验,还要对其进行物理、化学的检验,进一步分析它们的材质、种属,综合起来判断是否原为一体,准确作出同一认定的结论。
案例:2000年7月22日,在某高速路,一辆旅行车由西向东行驶中因爆胎停车,乘车人阎某下车行至超车道内时,被一辆同方向由后驶来的小客车撞出,造成阎某死亡,事故发生后肇事小客车逃逸。经勘验,对现场遗留残损物与嫌疑 车右后视镜基座支架残损件进行了整体吻合复原,其嫌疑车右后视镜基座支架残损件的断面呈凸起弧线,宽度为0.2cm,长度为1.7cm,工字型断裂面宽度为0.2cm,对角线长度为0.8cm,凹陷面弧线宽度为0.3cm,长度为1.1cm;各形态特征均与现场遗留残损物断口形态的弧线宽度、长度相对应,各断面痕迹特征吻合良好,经X射线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材质进行分析均为同种金属材质,为同一物体断裂分离所形成,可作为同一认定的依据。
2.异质脱离整体分离痕迹
无论是同种材质的组合体,还是不同材质的组合体,各部件之间会有相应的接触面,相邻两部件的接触面上会留下相应的接触印痕和附着物,脱离后,在脱离部位上的印痕形态也是相互对应的。因此,通过异质材质印痕及附着物进行形态特征与分析检验,判断是否原为异体、异质分离同一认定的依据。
案例:2002年10月18日,在某环路发生一起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造成骑三轮车人死亡。经查,车号为晋×××的斯太尔牌大货车有肇事嫌疑。对现场提取的车体部件与大货车左侧脚踏板支架部件经过初步重叠复位后两部件吻合良好。现场遗留物简称A件,车体上部件简称B件,对于这类组合部件在同类大货车上通常属于通用部件,但在这起案件中,它的反映特征在于:(1)擦划痕的贯穿特征。当A、B两个部件拼接在一起时,A件与B件表面的擦划痕由A件表面贯穿至B件表面,划痕连续完整,而且数条划痕均为一次形成。(2)形态特征的完整性。当A、B两个部件拼接在一起时,在其表面的中心部位,有一个由中心跨越两部件边缘而形成的一个孔洞,移开其中任何一个部件,其形状会失去完整性。(3)固有的接触痕迹。A件圆柱体(与B体接触)的外表面与B件半圆形(与A件接触)壳体的内表面上,有形态相对应的磨损痕迹。(4)物理化学特征。A件与B件表面的黑色油漆涂层,经FTIR、SEM/EDS检验,均为同种油漆;两部件对应的磨损面上,均检出对方的不同金属成分。在这一案件中,采用了一物多证、同痕多检、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上述特征,对涉案物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检验,作出了整体异质分离的鉴定结论,在强有力的证据面前,肇事嫌疑人认罪伏法。
(四)微量物证检验鉴定的应用
交通肇事逃逸案具有现场开放的特点,微量物证的分布复杂,交通事故中常见的微量物证有油漆物证、塑料和合成树脂物证、纤维物证等。由于微量物证种 类、发生作用方式以及遗留部位的不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微量物证具有不同的存在与分布形式。
1.油漆物证
当车辆与车辆发生碰撞和刮擦,被碰撞和刮擦部位的漆层会发生脱落或相互间的油漆物质转移;机动车辆若与自行车或行人相碰撞和刮擦,有时会在自行车某部位,被害人的衣服、身体上留下肇事车辆的油漆。现场油漆物证的形态与车辆涂层油漆的老化程度及事故本身作用力的大小、方向有关。有的是车辆表面油漆脱落,有的则是多层油漆甚至是底部的腻子层也同时脱落。一般来讲,只有那些旧车因表层油漆严重老化,附着力差,会呈现较大的片状散落,其他则多呈细小颗粒状和小片。如果在事故现场收集到的漆层较厚且厚薄不均匀,可判断此漆片为修补喷涂过油漆的车辆上掉下来的;反之如漆片厚度较均匀,则此漆片为从厂家喷涂油漆的原车上脱落。
(1)油漆物证的提取。现场油漆物证的提取在交通事故现场发现较完整的油漆碎片,可利用竹质镊子轻轻地夹取,放入检材收集瓶中。对于微小的油漆颗粒,则应使用检材收取勺或手术刀刮取后收入检材收集瓶中。对于擦刮痕迹部位的油漆附着物,最好是做完痕迹鉴定和拍照之后,小心地将漆状附着物连同载体一起妥善固定好,直接送检,由检验技术人员进行微量漆状物的提取。
(2)嫌疑肇事车辆上油漆物证的提取。当通过侦查找到嫌疑车后,不要急于提取油漆检材,而应认真、全面地检验该车各部位,重点观察该车涂层是否有划痕、擦痕、脱落及重新喷涂等现象。然后对其形状、离地距离进行测量、记录,同时对照对方车辆或受害人身上接触点的位置、距地高度是否吻合,如不吻合即可排除;如果双方在擦划方向上吻合,相应距地面高度一致,应必须注意两者油漆的颜色是否一致,以便提取到准确的检材。
2.塑料和合成树脂物证
根据塑料零部件成分、性能及事故作用力方向和大小不同,脱落的塑料物质形态不同。可塑性差、质地坚硬的塑料零部件,受到撞击后容易破碎,呈块状脱落。如机动车转向灯灯罩、非机动车尾灯标志等;可塑性较强、质地柔软而有一定韧性的塑料零部件经强力撞击或擦刮,局部产生高温,被撕裂或拉伸,呈胶状或薄膜状,粘附在车辆或物体表面。如非机动车把套,常因被机动车擦刮而呈薄 膜状粘附在车辆表面。
塑料和合成树脂物证的提取。散落在事故现场地面上的塑料碎片,可以用不锈钢镊子夹取。若塑料碎片体积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用干净的足够大的纸袋盛放; 若塑料碎片很少,则应用检材收集瓶或硫酸纸制作的盛物袋来收集。对于粘附在痕迹部位的非本身形成的物质,往往是因刮擦作用形成的附着物,提取和保存一定要小心。可借助放大镜观察,用具柄手术刀片轻轻刮取附着物。若附着物较多或具有一定硬度,可用不锈钢镊子提取,然后放入盛物容器中。如果提取连肉眼也难以观察到的附着物,可以使用酒精棉球或用一小块酒精纱布沾擦有附着物处(注意不能来回多次擦),然后将棉球或纱布连同附着物质一起放入专用玻璃收集瓶中保存。
3.纤维物证
纤维物证的出现率相对于其他微量物证出现率较低,它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车辆与人体接触的事故现场必有纤维物证存在。而且交通事故现场的纤维物证一般都是微量的,有时有数根毛发,有时只有单根毛发或纤维,往往不易发现并且因其颜色特征不明显,除个别差异较大者外,用肉眼难以区分,必须仔细观察和寻找,有时需要使用科学仪器进行观察和鉴别。纤维物证粘附于肇事车辆的事故接触部位与被撞人体纤维的脱落部位具有方位的对应关系。
纤维物证的提取。机动车辆与人、动物的毛发接触,往往会将受害一方的部分毛发转移并附着在肇事车辆上,或掉落在事故现场的地面上,机动车辆与人的织物接触也会造成织物纤维的掉落与转移。由于毛发、纤维掉落或附着的数量较少,而且毛发和纤维本身又很细,因此要用手柄放大镜仔细勘查事故现场,必要时应使用光源照射寻找纤维物证。在提取附着物之前,最好用照相机拍下纤维的原始依附状态,作为重要物证形态资料。然后用干净的不锈钢镊子进行提取,最后将提取到的纤维物证连同所提取的受害一方(人或动物)被刮擦痕迹处的毛发或织物纤维三至五根一同送检。需要注意的是,应在立体显微镜观察到两者的颜色和外观形态近似或一致的基础上才能提取比对检材。若微量纤维的种类较多,在事故现场的散落面积较大,难以在肉眼观察下用镊子一根一根地提取,此时可使用交通事故物证提取箱中配备的静电取迹器进行提取。
三、总结 通过以上交通事故的痕迹检验,我们深刻体会到在交通事故处理中痕迹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在交通事故的处理过程中,车辆痕迹的检验工作将逐步走向规范化、正规化。这就要求公安交通事故处理部门的民警要进一步增强在处理交通事故的过程中的证据意识。要加强对交通事故现场勘查知识的学习和交通事故中的痕迹检验知识的储备。对特大、复杂的交通事故案件以及可能造成矛盾纠纷的案件要有保全证据的意识,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参考文献
李琼瑶等.交通事故物证勘查和检验.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2—441 2 廖岳华.交通事故常见的微量物证及其提取方法.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2): 88—901 3 刘建军.交通事故物证鉴定技术.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4 谷志杰,丛国权.交通事故处理及预防[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5 闫松申.道路交通事故现场轮胎痕迹智能鉴别系统的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2003
第四篇:临床检验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的应用
临床检验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的应用
起来,在信息流的主导控制下,构成流水线作业的组合,形成大规模的全实验室常规检验过程的自动化,国内也有称自动化临床实验室流水线。
一、生化免疫流水线引进的效益
首先,流水线的引进推进了数字化医院的建没。配合流水线的需求,实现了标本管理的条码化及检验申请的无纸化,实现了资源整合,流程的优化。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其次,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现状是对分析前和分析后处理过程中的生物安全缺少有效的控制手段,而流水线的引进改善了生化、免疫检验T作的生物安全状况,实现了检验分析全过程的生物安全控制,减少了职业暴露。
最后,流水线的引进促进了检验科检测设备的自动化、品牌化和集约化,减少了人为差错,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增加了检验人员的自信心,增强了临床和患者的满意度;同时改进了实验定工作流程,免去了生化、免疫检验工作中的人工离心,分杯,样本装载、卸载和复检等环节,减少了人工环节出错的可能,二、拓展流水线模式的应用,优化与再造门诊检验流程
1.标本管理条码化:构建门诊条码生成系统,增加患者登记和标本签收环节,增设检验助理岗位,整合门诊抽血站工作。门诊条码生成系统的应用,优化了门诊检验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标本窗口签收,检测后台操作,减轻了员工压力,降低了医疗隐患;解决了窗口及取单处排队拥挤状况,改善了就诊环境,对缩短患者等候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有较大作用。
2.检验分析模块化:临床实验室自动化管理系统也称模块化,临床实验室检验流水线化,每个步骤进行模块化,形成一个完整系统。通过改进工作流程,重新调整实验室布局,使检验工作人员明确自己所处的流水线位置,检验技术人员只从事标本的检验工作,实现了临床实验室设备及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
3.标本传输自动化:设计开发了标本运输机械轨道和标本点对点识别系统,使标本能够分门别类的自动、及时、准确传送,各类标本在轨道上运行后分别进入不同的分析领域,避免交叉感染,使整个工作流变得快速和稳定。标本传输自动化使患者就诊环境与检验工作环境得到了有序分隔。
4.数据管理网络化:实验室信息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涉及各个分析仪工作站、采样工作站、流水线控制工作站甚至医生临床工作站与实验室信息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的通讯和管理,改造实验室信息系统,应用条形码技术,让分析仪与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双向对话,使患者样品登记、实验数据存取、报告审核、打印分发、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繁杂的操作过程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规范化;通过设计报告发放系统,增设终端显示屏和语音呼叫系统,将门诊报告的发放工作整合到发单处。
三、流水线引进后的管理 1.检验质量管理:重点是尽量控制误差和使检测工作具备可追溯性。充分发挥条形码技术及实验室信息系统的优势,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可同时在自动化流水线上任何一台电脑对流水线工作进行控制,随时对流水线里的标本发出工作指令,实现了检验标本自动处理和分析.集中管理,实现了全而网络化管理,减少了临床样品准备和处理产生的误差。
2.检验医学技术人员的管理: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应用后所节省的人员进行了人力资源重组和利用,增设专职的管理人员,加强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科研;加强了血、尿、便、体液、骨髓、微生物等形态学检验诊断;加强了检验科与临床的沟通与交流,真正发挥临床检验在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判断、治疗监测中的作用,并可参与健康体检或疾病监测以及更多地从事科研活动等。
全实验室自动化使不同亚学科进行互相交叉与融合,对每一个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实验室自动化系统的引入不仅是设备的换代和更新,更重要的是工作理念和管理理念的更新。而对自动化流水线拓展式的应用更推动了检验流程的再造,工作环境的改善,检验等待时间的缩短及服务质量的提升,将给患者带来更多便利。
第五篇: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的应用
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系统
【摘要】:
通过研制基于RFID的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系统,结合现有高密度建设的城域电子卡口系统可以实现假牌、套牌、无牌、遮挡号牌等的识别。系统采用基于纸质基材的RFID标签,采用多种辅助技术在一定程度克服机动车前挡复杂的电子环境实现无源电子标签的机动车身份识别,系统的研究方向选择规避了法理限制,可以利用目前交警系统机动车年检轻松实现电子标签的部署。
【关键词】:RFID、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铜版纸、汽车贴膜
【中图分类号】:TP391.44【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0 引言
从2008年开始(除2011年),公安部每年组织一次全国性的机动车涉牌涉证专项整治,以本地整治的情况看,每年的涉牌涉证专项整治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其执法成本与所取得的成果不成比例。如果按每个省、市、自治区投入的涉牌涉证整治执法成本8000万元计算,每年全国投入的执法成本就超过20个亿。这巨额执法成本仅在涉牌涉证专项整治期间(2至3个月)发挥一些作用,在整治结束后,涉牌涉证违法犯罪现象迅速反弹,而且变本加厉、愈演愈烈。各地基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不间断地接到被套牌群众的投诉,要求抓住套牌者,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手段,无法在群众投诉后及时破案抓获套牌者,对此群众意见很大。虽然公安部采取了发现套牌,受害人可以申请换牌的措施,但受害人的换牌速度远远比不上加害人的套牌速度,而且此项政策长此以往会造成大量牌照资源的浪费。有的车主在多次投诉无果又嫌申请换牌麻烦的情况下,干脆由受害者演变成加害者,也套用别人的牌照上路行驶。如果用上述1/4的执法成本在全国的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中植入电子芯片,其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因电子芯片寄生在检验合格标志体内,根据现有法律规定,上路行驶的汽车必须在前挡玻璃规定区域粘贴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具有防撕、防移、防伪(仿)造的技术特性,其自身具备唯一性的特征。以标志的唯一性检验牌照的对应性,是实时发现套用、伪造牌照的核心技术。以此技术可带动读卡器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上下游产业,因为这种技术除服务于防止套牌、假牌的主业外,其延伸用途涉及到公路收费的ETC产业、交通拥堵费收纳产业、智能停车产业、小区管理产业、重点车辆监管产业等,其市场效益可望突破500个亿/年。基于RFID的交通管理需求
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可以将RFID技术应用于智能交通领域,能充分发挥其自动识别及动态信
息采集的巨大优势,有效解决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依托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系统所建立的庞大的车载网,是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的现实案例。
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系统,以促进公安、交通等系统涉车信息的平台化、服务化为目标,以电子车牌作为信息载体,以RFID技术作为基本的信息采集手段,实现涉车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车辆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整个系统由信源层、基站集群层、数据层、支撑层和应用层组成,采用无源超高频产品,通过阅读器基站群对电子标签进行信息采集,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整合,从而构建综合的涉车信息平台,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应用。
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系统使用RFID技术,利用其在动态自动识别上的优势,实现对运行中车辆的动态自动识别和管理,可改进现有的静态车辆监管模式,实现车辆管理精准化。通过车辆动态监测、车牌防伪、卡口监控、肇事逃逸车辆追查、出租车治安管理、路网动态监测、交通流分析及诱导控制、车辆安全管理等,有效规范车辆使用和驾驶行为,抑制车辆违规行为,为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一个安全、高效、和谐的交通环境。
在本课题研究中,弃除目前市面其他解决方案提出的陶瓷标签而改为采用纸质电子标签,写入有关车辆信息,在有关交通路段的电子卡口安装位置附加设置读写器,读取电子标签信息,利用视频捕捉分析出来的号码车牌与电子标签信息进行比对,以发现套牌的违法行为。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系统的关键技术
(1)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的法定粘贴位置位于前挡玻璃内侧的右上角,前挡玻璃成为了电子标签射频穿透的一道屏障,对前挡风玻璃特性的研究必然成为本课题需解决的第一个关键技术。对机动车前挡风玻璃特性的研究,目前尚无较多可借鉴的资料与数据,只能根据本课题的需要,尽可能多的收集各类车辆的前挡玻璃,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为项目的实际应用奠定稳固的基础。
(2)在前挡玻璃上粘贴隔热防爆的贴膜,已成为了绝大多数中国车主的选择。依据现有的贴膜制造技术,前挡玻璃贴膜均含金属材质,这种金属薄膜在电子标签与前挡玻璃间形成新的射频穿透屏障。对金属膜的射频穿透研究,又成为了本课题需突破的另一个关键技术。金属薄膜对电磁场屏蔽特性的影响,目前尚无可借鉴的资料与数据,在世界范围内该项技术尚处于空白阶段。本课题拟尽可能多的收集各类前挡玻璃贴膜,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为项目的实际应用提供多样性的环境适应条件和解决方案。
(3)根据本课题的技术框架,电子标签加载的媒介是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是法定标志,其长、宽尺寸均有严格的规定,在设计电子芯片时应充分考虑到:加入芯片后的检验合格标志应不影响其原有的外观与张贴性、打孔操作、至少三年的使用寿命。在-35℃至65℃,相对湿度95%的环境中,各类技术参数保持在稳定区间内。
(4)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的核心用途是遏制机动车套牌、假牌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如果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投入使用后,违法犯罪分子除继续套用牌照外还可套用电子标签,那么,该项技术就毫无推广价值。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的防伪与唯一性技术是本课题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本项目成败的关键。在防伪技术中主要研究标签的一次性粘贴后撕移报废技术。在唯一性技术中主要研究补办标签后前标签同时自动报废技术。在涉密算法方面遵照公安部有关管理规定预留。
(5)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信息化感知系统,其首要功能是配合交警发现与查处机动车行驶状态下的套牌假牌违法行为,所以其适用的应用指标应满足以下条件:
①可感知的机动车行驶速度不小于0km/h至120km/h;
②可感知的机动车电子标签的有效阅读距离不小于7m;
③对环境雨量为中雨状态下形成的前挡玻璃水帘,电子标签系统仍能正常地工作;
④在前挡玻璃存有霜冻与积雪的状态下,其厚度不超过1cm时,电子标签系统仍能正常地工作。
(6)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的识别数据与道路卡口系统识别的车辆实际号牌实行实时读取,实时比对,正常情况下只在系统平台记录基本数据。遇异常情况,平台自动启动警戒系统,同时向嫌疑车前进方向三至五名路面执勤民警手持的警务通发出暂扣车辆例行检查的预警,然后对相关数据进行详尽分析形成最终结论,由系统向扣车现场民警发出放行或扣车盘查的最终指令。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系统的应用实现
(1)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系统的部署
根据课题进展,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系统部署在现有城域电子卡口系统中,利用交警及治安建设的网格化管理卡点安装阅读系统,利用卡点现有通讯网络,与卡口抓拍车牌信息一起实时传输至市局中心平台,在中心部署比对软件进行数据比对分析及应用。系统拓扑示意如图1所示。
图1系统拓扑示意图
(2)数据比对系统的模型
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系统的阅读系统部署在卡点同一挑臂上,安装模型见图2。电子卡口系统的抓拍距离处于22米-30米左右(不同产品系统设置参数不同),而电子标签系统的天线-标签读写距离小于卡口车牌抓拍距离,在这个十多米的距离中,会产生数据的同步对应问题。在课题中提出了数据比对池的概念,利用数据池进行碰撞比对,识别出电子车牌和卡口车牌不一致的车辆,并按预案由系统发送至前方拦截站/点进行拦截校核/抓捕。
图2 比对区间安装模型示意图
(2)系统安装与数据测试
课题组分别在相关测试路段安装了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系统,分别测试了标签系统在超高频860~960MHz的最佳读写安装参数以及与电子卡口的数据比对,部分测试及安装现场如图3所示。
图3 测试与应用安装现场 4 结语
通过对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系统课题的研究,现阶段已经达到:
(1)基于铜版纸纸基的印刷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的研制,实现了无源纸质电子标签在机动车物联网领域的应用;
(2)采用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读取的数据与电子卡口车牌识别获取的车牌信息进行比对,以及采用其他辅助技术,实现了自动识别假牌、套牌、遮挡号牌、拆除号牌等伪造、变造汽车号牌的交通违法并实现按预警对该类违章的拦截;
但是在研究过程中,目前尚无法突破的技术难题有望后续继续研究:
(1)机动车前挡玻璃含金属材质的透明贴膜极大屏蔽了RFID信号的传输,缩短了读写距离;
(2)基于电子线圈触发的电子卡口系统抓拍距离与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读取距离的差异形成了无法消灭的比对池,降低了比对成功率。
课题研究立足于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电子标签的涉牌违法应用,对于扩展应用目前尚未开展测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课题成果在可合法利用电子车牌的应用领域的作用将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