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时间:2019-05-14 03:1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第一篇: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案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问题。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问题。3.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4.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5.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教学难点: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2.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教学学时:4学时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的一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如何实现中国革命第二步的战略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则成为当时党的思考重点之一。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依据马列思想,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导进行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了。从中华人民共各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转变过程中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在这个非独立的、过渡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中,政治、经济、文化各有其特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1)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这一政治特点,体现在1949年9月21日到30日召开的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已经解放地区,建立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各地建立的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了除特殊地区外的大范围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政权的巩固和稳定为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政治基础。

(2)在经济上,五种经济并存: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按性质又可为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里有一个概念要解释,就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加以限制,并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毛泽东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如果把资本主义经济简单地理解为市场经济,那么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已是受限制和监督的市场经济了。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建国后不久,没收了占全国工业资本2/

3、工业运输业固定资产80%的2800多个官僚资本企业,建立起较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34.7%上升到1952年的50%。无产阶级很快就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增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国营经济的建立和财政经济的统一为后来的三大改造准备了条件。

(3)文化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2)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在进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解决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要过渡到社会主义,不但由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着,而且中国共产党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了,但对何时过渡、怎样过渡,党的领导人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关于过渡时间,毛泽东提出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后,大约还需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就是说,先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待条件成熟后,再视情况,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一举进入社会主义。直到1950年,毛泽东还是这样设想的。他说:“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稳步前进,经过战争,经过新民主主义的改革,而在将来,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的闭幕词,1950年6月23日。见《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80页。)

从这一设想可以看出当时党的领导人并不急于过渡,而是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一段时间,待条件成熟后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过渡时间上,认为需要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改造;步骤方式上,认为工业发展和国营经济的壮大是改造的前提。

1952年,共和国已走过三年光辉的历程。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提前完成,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取得伟大胜利,这些不仅为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在1952年9月2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一五”计划和任务的会议上,毛泽东说“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毛泽东这个讲话表明,他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步骤、方法,同原来的设想,发生了变化。大意是从现在开始要用10年到15年时间,随着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加,一步一步地逐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针向社会主义过渡。

这一变化源自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以巨大财力支持抗美援朝战争的情况下,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奇迹般地提前完成。

第二,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国营工商业和私营商业的产值比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的公私比例是,国营43.8%,私营56.2%,到1952年9月,国营上升到67.3%私营下降到32.7%,国营超过私营经济。第三,土地改革后,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在悄悄进行。农村中的互助合作事业普遍发展起来,主要是互助组,也有一些以土地入股为主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有很少数集体农庄。

改变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步骤的提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带有转折意义的大事,对此,毛泽东十分谨慎,尽管中共其他领导人没有异议,但他觉得有必要听听斯大林的意见。

1952年10月,趁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参加苏共十九大的机会,毛泽东委托刘少奇就这个问题征求斯大林的意见。刘少奇在10月20日给斯大林的信中,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作了详细的阐述。斯大林看信后,在24日会见中共代表团时,对这个设想,作了肯定的评价。斯大林的表态,对毛泽东来说是一种思想和理论的支持。

在毛泽东多次论述了这一观点后,中共中央很快接受了这一观点。1953年6月15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讨论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毛泽东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1953年12月,由中宣部拟订,经毛泽东修改和中央批准的文件《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总路线作了更为完整的正式表述,即: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一化三改

除上述完整表述外,总路线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三大改造。当时把工业化称为主体,把三大改造称为两翼(一翼是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一翼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总路线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要求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

主要内容中有两点要特别说明:

一是过渡时间在这个表述里,只是指出了一个时间段,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虽然今天我们知道过渡用了多长时间,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只能指出从何时到何时是一个过渡。

另一点,在总路线的完整表述里,从表述次序和“主体两翼”的提法中,能够看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的重点应该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同时,在总路线提纲里又有一句关于总路线实质的表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认为总路线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理论上的不甚清晰之处当时虽没得到澄清,但在实践上,能够看出,毛泽东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了。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这是基于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得出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标志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正是由于这种认识,导致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从而对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1.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看,主要是推进中国工业化的需要。

(1)就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要,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3)在私营经济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

因此,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2.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到1952年,国营生产总值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增加到56%。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工资已居于相对强大的地位,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活、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理论,包括两个问题三个方面,两个问题:一个是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政策;另一个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三个方面: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心内容,也是最有理论创造性的一个方面。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出生于农家,革命生涯基本上在农村,对中国农民有深切的了解。毛泽东向来重视农民问题,他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曾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土地改革以后,他十分关注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他把马列主义的关于改造小农的理论与中国农村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从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农业合作化理论。

在全国土地改革之后,毛泽东对当时农村形势作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认为在土改后,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在一天天地发展,新富农又开始出现。许多贫农因劳动力、生产工具等方面的不足,仍然处于贫困地位,甚至欠债、破产、出卖土地,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这种现象说明个体经济和分散的家庭经济的脆弱性和局限性,它与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趋势是相背离的,是不利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家庭式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和适应工业化发展日益增长的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所以,唯一的也是正确的选择,就是在土地改革后趁热打铁,依靠广大农民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使广大农民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如此,毛泽东认为,互助合作运动,可以创造并形成新的生产力,必将极大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1955年,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在经济落后,生产不发达、缺乏生产资料和资金的中国广大农村,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他强调,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协作能够形成新的生产力。在中国的条件下,即使没有大批农业机械,只要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毛泽东的这一思路,阐明了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并形成了先通过互助合作实现集体化,然后在集体化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

党中央要求在抓好农业合作化,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搞好农业生产,保证农业的增产增收,以便农民切实看到合作化的好处,巩固农业合作化的成果。

(2)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

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针对农民既是小私有者又是劳动者的双重性质,毛泽东指出,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合作化道路,不能剥夺其财产,不能强迫命令,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

(3)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几户或十几户的农副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第三步,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4)坚持党的阶级路线,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都认为,党的领导是搞好农业合作化的关键,而正确执行党的阶级路线和其他方针政策是搞好合作化的重要保证。土改后,农村阶级情况有所变动,贫、雇农中有半数上升为中农。贫农和下中农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在这个对农村阶级的分析基础上,1954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了“依靠贫农(包括新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限制并逐步改造富农”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阶级政策。这一政策奠定了农业合作化的群众基础。在农业合作化理论和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发展。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对手工业的改造

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党和毛泽东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抓紧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阐明和制定了手工业改造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根据手工业个体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特点,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具体改造过程中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与此相适应,所采取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从手工业供销小组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前进的步骤和方式。

毛泽东还规定了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特别强调要为农业生产服务。他指出,下乡修理农具,这个办法很好,农民一定欢迎。中国手工业几千年来就是这样做的。组织合作社以后,提高了技术,就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他还要求,手工业要向半机械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手工业生产要纳入国家计划,等等。同时,他也告诫不要搞掉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如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他关于要保护民间老艺人的主张,也极具深远意义。(《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1-13页。)

到1956年,全国共组织了10万个合作社,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同时,党和政府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认为,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一方面,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可以割断城市资产阶级同带有自发倾向的个体农民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推动私营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进一步巩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这样可以促进和推动整个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1.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通过国家政权,剥夺“剥夺者”使之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财产。具体方法上,马、恩曾设想过暴力没收和和平赎买的方法。并认为“赎买”优于“没收”。十月革命后,列宁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方式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赎买,由于后来俄国资产阶级选择了国内战争方式,列宁的想法没有实现。

在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的上述思想,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和平赎买的方针。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企业由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方式上,不是巨额购买,而是用一定年限内企业经营所获利润中的一部分来补偿。

和平赎买方针的采用,也基于一定的阶级政策。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因此,在一定时期,我们仍要与他们保持联盟。当然,保持这种联盟决不是为了保存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是利用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接受和平改造的可能性,使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个对抗性矛盾,通过非对抗性的办法加以解决。使党和国家减少损失,使社会减少震动,以达到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毛泽东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的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它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工人和国家有利。

资本主义经济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之后,就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生了比较固定的联系,而在它们中间就逐渐渗入了社会主义的因素。这样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加,资本主义因素逐渐削弱,最终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它基本上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但它已经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国家对资本主义企业通过订立合同,在企业外部,即在流通过程建立了联系。国家控制了资本主义企业的原料购买和产品销售两个环节,因而造成了资本主义企业对社会主义经济的依赖。赎买方式上采用“四马分肥”(见PPT所示)即在企业利润分配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它经过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按照政务院1954年9月通过的《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的规定,发展公私合营必须采取积极的、稳步前进的方针,应当根据国家需要、企业改造的可能性和资本家的自愿来进行。公私合营是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企业内部的联合,是公私共存的关系,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生产资料双方共有,公方代表掌握企业的领导权,企业基本上按照社会主义方式和国家计划进行经营。国家对资本家的赎买形式仍为“四马分肥”。可见,这种国家资本主义主要不是为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就具有了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全行业公私合营:资本家把企业完全交给国家。企业全部由国家管理使用,企业基本上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了。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

这一阶段的赎买方式是,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对企业清产核资,对私股实行定息办法,即把资本家的利润限制在一定的利率上,统一规定年息为五厘,当时国家决定付息7年,后又延长3年,共计10年。定息成了资本家所有权的残存形式。到定息付完后,企业就完全是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了。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分为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经过这两种形式,1956年底,全国99%的工业企业和82%的商业企业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我国顺利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把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在内容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制度的改造,它包括企业所有制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最终把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改造为由工人当家作主,实行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另一方面是对人的改造。把原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对他们从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到生活上妥善照顾,以改造阶级成员的方式和途径达到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即坚持改造企业与改造人相结合,改造个人与消灭个人所属阶级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成功的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二)存在的偏差和失误

“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

(三)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对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紧密相联的环节。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4.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遗留的问题。无论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两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几千年以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3.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

(1)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广大劳动人民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宾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2)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那么如何评价这场深刻的历史变革,可以说与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是紧密相联的。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改造中虽然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至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等失误和偏差。但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拿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相比可以看得很清楚,情况完全不同。一般说来在急风暴雨的大革命时期和社会阶级关系大变动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生产力的暂时下降是常规,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却打破了这种常规。因此,整个来说,就其成绩和失误比较起来,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也可以说,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这在这场变革的亲历者邓小平的回忆中有所印证。1980年5月,邓小平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谈话中讲:“在搞社会主义方面,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改造。那时,在改造农业方面我们提倡建立互助组和小型合作社,规模比较小,分配也合理,所以粮食生产得到增长,农民积极性高。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采取赎买政策,一方面把它们改造成公有制,另一方面也没有损害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长期允许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存在,根据自愿的原则,其中大部分组织成合作社,实行集体所有制。由于我们是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采用这些方式的,所以几乎没有发生曲折,生产没有下降还不断上升,没有失业,社会产品是丰富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314页)总之,“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搞得是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同上书,第302页)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义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我。

4.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篇:2014年新教案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教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懂得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及基本经验,深刻体会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具有双重性,即有社会主义的因素,也是资本主义的因素。同时,又具有过渡性,是一个资本主义因素不断缩小,不断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态演变的自然规律。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社会环节,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前提和社会基础。也就是说,中国不可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

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居领导地位。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和主要矛盾。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也具有两重性。

4、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可能作为一个稳定的社会形态一直存在下去,它一系列条件的规定下、推动下,它必然要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对过渡时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

焦点问题:过渡的时间、转变的条件、过渡的步骤和方式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用10年至15年时间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议。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1953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党根据新中国的历史条件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原因

(1)必要性

第一,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原因——

第二,必须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第三,必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2)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达1.17亿户,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数的87.8%,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

第一,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第二,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阐明和制定了手工业改造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到1956年,全国共组织了10万个合作社,入社社员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2%以上,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改造的方法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原因、作用。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2)改造的步骤

第一,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个别企业的公社合营。

第三,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改造的经验

第一,坚持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把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改造结合起来;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既完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又避免了社会的动荡;

第三,用和平方法改造资产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2、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1955年夏天之后,由于突然加快了过渡的步伐,出现了时间过短、改变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问题。有指导思想、工作方法问题,也有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所引起的认识上的问题。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2、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3、政治领域的重大变化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初步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宪法。

4、阶级关系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矛盾。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第三篇: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内在驱动力是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与政治条件的积累和增长

3.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

4.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代表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是合作社经济

5.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阶级构成中,农民阶级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6.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7.建国初期,党内关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预期时间约为十五到二十年

8.毛泽东在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9.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10.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可以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1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12.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最早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13.列宁最早提出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

14.毛泽东在下列哪部文献中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16.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基本完成17.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阶段为初级社

18.在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入社参加集体劳动的人员采取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

19.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党采取的主要方法为和平赎买

20.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指的是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21.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的利润分配方式为四马分肥

22.1956年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同时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3.在一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中,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点是重工业

24.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一文中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式是和平的方法

25.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6.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27.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8.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

29.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30.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3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国营经济

32.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物质基础是相对强大的国营经济的建立

3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4.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

35.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36.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37.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38.1956

年我国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9.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

40.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4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公有制经济

42.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43.1953

年到

1956

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4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5.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

46.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7.1956

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8.在我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49.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互助组

50.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政策是和平赎买

5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52.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53.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本保证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

5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5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6.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57.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中不包括的是有理、有利、有节

58.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国营经济

59.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中,占绝对优势的是个体经济

60.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6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6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63.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步骤是循序渐进

6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65.我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

66.手工业供销小组的性质是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67.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68.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的性质是半社会主义性质

69.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70.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互助组的性质是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71.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高级社的性质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72.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7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74.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定股定息

75.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其中第二步是组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76.我国在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采取的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77.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78.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原则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79.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80.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二、多项选择题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的经济成分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各种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基本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两组矛盾。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其中“三改”指的是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包括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从互助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6.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制定并实行了下列哪些方针?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7.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过了三个步骤,分别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8.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其中包括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9.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我们采取了“四马分肥”的方式来分配企业利润,下列属于“四马”的是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

10.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其中包括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11.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具有的两面性是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12.下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步骤表述正确的是第一步主要是实行委托加工|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的基本原则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14.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1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遗留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16.1949

10月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17.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通过一系列逐步过渡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和平改造特别是对资产阶级实现了和平赎买|对经济制度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相结合18.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19.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

20.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条件

21.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主要有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实行和平赎买,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采取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2.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23.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24.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主客观条件和必然性在于政治上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经济上没收了官僚买办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经济,奠定了相当的物质基础|积累了利用、限制、改造私营工商业和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经验|二战后欧亚一批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25.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26.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开始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这些准备主要有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27.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28.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这条道路的特点主要有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29.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条道路的特点主要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30.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有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1.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成分中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

3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34.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5.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是剥削阶级|被消灭对象|团结对象|改造对象

36.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7.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赎买政策有“四马分肥”|定息

38.下列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社会阶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39.土地改革完成后,党提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路线是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对富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

4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4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过渡性质的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并存

42.我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赎买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起原因在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我国已经有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

4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下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正确的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第四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和矛盾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勾结,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力量中国名族资本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仍受封建剥削制度 3 中国政治 经济 文化的不平衡,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剥削 经济 政治上不自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主要矛盾。前者为最主要矛盾。

二新民主主义的成形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纲领

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集中体现,表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和官僚主义的革命。毛泽东提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纲领,是执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要求。

纲领: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 反对帝国的文化。

四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意义?

1新民主主义的历史意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原理,从中国革命出发,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和革命的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新民主义主义实践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的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在革命指导下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五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和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具体深远的历史意义: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制度的建立,为解放生产力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2党在过渡期中 创造性的开辟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避免了社会动荡和冲突。3在改造中,把经济制度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实现第一次马克思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

基本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顺利进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积极引导 逐步过渡,是被改造者逐步提高觉悟,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3运用自愿互利,说服教育等实现和平过渡,保证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六 中国共产党过度时期总路线的依据

1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开展经济建设,顺利实现第一个5年计划的客观要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土地革命后,发展农村经济政治的必然趋势

4巩固人民明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第五篇: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近代中国式半殖民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两大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②只有国家的现代化和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才能真正实现,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国家政权、振兴民族经济、维护尊严和主权。

4.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以区分为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资产阶级领导、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社会为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直接目标是建立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他的前途是使中国走向社会主义。

5.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揭示了在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

7.帝国主义和封建社会是近代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因而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8.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天然的,最可靠的同盟军。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通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0.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是实现民主集中制的人们代表大会制度。

11.依靠贫民,团结中农,有步聚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12.民族文化,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与独立。

1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①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②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③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

14.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意义:①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光辉典范。②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并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暴力革命的理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全新革命道路,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们革命斗争提供了新鲜经验。

15.党的统一战线基本原则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16.坚持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17.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体征是: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文化上实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18.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下载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案例

    第四章 案例1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案例 “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社 20世纪50年代初,在全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涌现出了很多先进的集体,其中有一面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大全5篇]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在对资产阶级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A、统筹兼顾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D、四马分肥 2,......

    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懂得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及基本经验,深刻体会我国确......

    社会主义改造

    (1)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教案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板书)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 2.把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教案(5篇)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在认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了解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理解和掌握党和毛泽东关于农......

    社会主义改造问答题[精选合集]

    第一组:小丹颖欣 陈勇健锋 1. 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 2. 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4. “三反”“五反”运动在新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有着......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习感想

    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有感 物理工程学院,物理三班,张海鑫,20142200333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基础上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