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审判实务问题

时间:2019-05-14 03:1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审判实务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审判实务问题》。

第一篇: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审判实务问题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的二级域名。用户使用ChinaVB的用户名和密码注册登录后,可直接享受包括电影服务在内的宽频娱乐包月应用服务。„„。现有证据足以证明520MOV(我爱电影)网站实为ChinaVB网站的一个栏目,被告应对该网站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23]。

所谓链接,即通过在网络服务器某信息标题后放置存在该信息的网络地址,用户点击该信息标题后,网络服务提供者自动提供出该信息的内容,并在用户的显示器上显示出来。该信息既可以存放在本网站上,也可以存放在其他网站上。因此,链接既有“外链”,也有“内链”,还有页面链接、深层链接、加框链接等。《条例》第二十三条就提供搜索或者链接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免责条件作了规定。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链接”都属于该条规定所定义的范围。该条所指的链接,是指根据内容提供者或者其他服务对象的指令,通过互联网自动提供信息的链接服务。他们只是以设施、技术为信息的传播提供通道、媒介,对内容提供者的信息进行定位、查询,帮助用户迅速发现、找到和获得信息。他们在用户和内容提供者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因此,应当区别所谓的链接是属于内链还是外链,是仅起定位、查询作用的链接,还是以链接的名义行内容服务之实,从而准确界定其地位,适用法律。

从技术过程及被告与锐进公司的协议书看,被告确实是提供了链接。但是,根据被告与锐进公司的协议内容,双方是在共同经营520MOV(我爱电影)这一栏目,只是双方的分工不同。因此,虽然涉案电影是通过链接到案外人锐进公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司的服务器上才进行播放,但该链接并非《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链接服务”,520MOV网站实为ChinaVB网站的一个栏目,被告作为ChinaVB网站的所有者和经营者。

五、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标准及其判断

1、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标准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不论是民事侵权赔偿,还是著作权侵权赔偿,我国都采用行为人具有过错作为对其归责的要件。

但是,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形态到底包括哪些,过错标准如何确定,却存在着争议。有观点认为,基于网络的特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仅指“明知”;还有观点认为,其过错不仅指“明知”,还包括“应知”、“有理由知道”,即故意和过失。

在大部分案件中,法院坚持传统民法的过错标准。在“世纪悦博案”中,二审法院驳回了被告关于“原告应当证明其主观上是明知”才承担责任的主张,认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著作权法,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行为人对因过错(故意或者过失)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侵害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过错责任要求行为人尽到对他人的谨慎和注意义务,努力避免损害后果。是否有过错,既要看行为人应不应当注意,又要看行为人能否注意。而能否注意,则因人、因事而异。民法通则规定的过错责任原则以及如何判断过错的民法原理同样适用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被告关于《民法通则》、《著作权法》不能完全适用于网络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审理的主张不能成立[24]。在“阿里巴巴案”的判决中,法院认为:判断行为人有无过错,要看行为人对其行为的不良后果是否能够和应当预见,要以行为人的预见能力和预见范围为基础,又要区别通常预见水平和专业预见水平等情况。上述判断有无过错的标准同样适用于提供搜索、链接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25]。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通说认为,过错,又分为故意与过失。故意,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某种不利的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该不利后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引起某种不利后果的发生,而由于疏忽没有预见或虽已预见但轻信其能够避免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因此,根据民法通则,行为人故意或者过失侵害他人权利的,应当承担赔偿的民事责任。《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关于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免责的条件之一,是其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的理由应当知道服务对象提供的信息侵犯他人的权利。这样规定的目的,是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一定是出于善意,主观上没有过错[26]。《条例》第二十三条更明确指出,搜索引擎、链接服务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所链接的信息侵权的,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故可以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形态包括“明知”和“应知”,即故意和过失。

2、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过错的判断

相对于其他民事侵权案件而言,在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纠纷案件中,尤其是涉及到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民事责任的案件中,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有过错的问题,经常是各方争议的焦点,并成为法官必须回答的法律问题之一。其原因在于:作为按照用户的选择传输或接受信息、本身不组织、筛选所传播信息的网络服务提供者,通常必须借助于技术手段才能对通过其系统或网络的信息加以监控,但技术手段本身有局限性;网上信息数量太大,内容又在不断变化、更新,要求监控能力有限的网络服务提供者逐条甄别信息的合法性根本不可能,从而增加了判断过错的难度(如此会妨碍网络的发展)。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社会、生活中亦发发挥重要作用,网络服务的商业经营模式多种多样性,这种多样化也就造成了法律上、实务中,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标准。

不过,民法理论已为过错的判断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准则,即:判断行为人有无过错,要看行为人对其行为的不良后果是否能够和应当预见,要以行为人的预见能力和预见范围为基础,又要区别通常预见水平和专业预见水平等情况。因此,在涉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判断上,司法实务中需要做的是,遵循上述准则,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在审判实务中,法院多秉承上述指导思想。

在“百度”中,原告诉称被告通过百度网站的MP3搜索框向网络用户提供MP3搜索服务的行为侵犯其对《你的选择》等223首歌曲享有的著作权。二审法院认为:在百度网站空白搜索框内输入歌曲名称的方式向用户提供MP3搜索引擎的服务中,百度网站为用户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服务,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其所要求的服务。用户是通过键入关键词的形式向服务提供者发出指令从而获得信息。被告接到用户的指令后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搜索,建立临时链接。所搜索、链接的内容既可能是侵权的,也可以是公有领域的信息,或者是经权利人许可传播的不侵权的内容。显然,被告事先无法判断用户将键入什么关键词、要求提供什么服务。基于这种服务的技术、自动和被动等性质,被告施予与其能力所及的注意,难以知道其所提供服务涉及到的信息是侵权的[27]。

在“阿里巴巴案”中,法院则认为:被告按照自己的意志,在搜集、整理、分类的基础上,对相关的音乐信息按不同标准制作了相应的分类信息。被告作为搜索引擎服务商,经营包括音乐搜索服务在内的业务,向用户提供专业的音乐搜索服务并从中营利,属于专业性音乐网站。综合上述因素,依照过错的判断标准,被告应当知道也能够知道其搜索、链接的录音制品的合法性[28]。

在上述两案中,法院根据MP3音乐搜索引擎服务的两种模式的具体情况,确认了以下规则:根据服务对象的指令,通过互联网自动提供文件的链接或搜索,且对文件不进行任何编辑、修改或选择的,除非有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或应知有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或者经著作权人提出确有证据的警告后仍不采取相应措施的情况,否则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应承担侵权责任。但是,搜索引擎、链接服务提供者按照自己的意志,在搜集、整理、分类的基础上,对文件按不同标准制作相应的分类、列表的,则应当知道也能够知道其搜索、链接内容的合法性,应当认定其有过错。

在涉及视频分享网站是否有过错的问题上,法院从大量的案件中总结出以下规则:根据《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视频分享网站有对用户上传视频进行事前人工审查的义务。用户上传的视听作品系专业制作且节目完整,或者处于档期或者热播期间的,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认定其有过错。视频分享网站将视听作品置于显要位置,或者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对视听作品进行推荐,或者设立视听作品排行榜,或者专门设立类似“影视”频道等的,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认定其有过错。

六、关于系统缓存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

《条例》第二十一条是对提供系统缓存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免责的规定。根据该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提高网络传输效率,自动存储从其他网络服务提供者获得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根据技术安排自动向服务对象提供,并具备该条所列其它条件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对该条的内容应该如何理解、如何适用,在实践中仍存在争议。其中,快照服务作为一种网络中常见的技术服务,其与缓存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免则,更成为各方争议的焦点。

“百度案”涉及百度提供的歌词快照是否属于缓存、是否侵权。被告辩称:MP3搜索结果列表中的歌词 “快照”功能是搜索引擎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对搜索结果文本信息的技术缓存”。

法院认为:被告将歌词放置在其服务器上向用户提供的行为,属于“复制”和“上载”作品,已构成在网络上传播作品的行为。被告所称“缓存”是其事先把歌词存储在其服务器的高速缓冲存储器中供用户访问;被告的页面未以提供歌词的第三方网站显示歌词文本文件的原始形式显示,而是只提供了一个歌词文本文件的“快照”,且未显示第三方网站的网络地址,没有给用户以点击访问该网站的机会。即使被告后来更改页面使其显示了全部的歌词“快照”文本文件及其对应的第三方网站网络地址,但由于被告将歌词全文置于歌词出处之前,大多数用户在一般情况下仍然会首先选择在百度网站页面上而不是点击最初提供歌词的第三方网站的网址去获得歌词。因此,歌词“快照”的方式完全起到了替代第三方网站提供歌词的作用。另外,被告亦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其符合《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免责条件。综上,被告以“快照”方式提供歌词的行为侵犯了原告对歌词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29]。

该案的处理涉及到两个个问题。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第一,关于“快照”与搜索引擎服务的关系。快照是搜索引擎提供的一种专项技术服务,其技术原理是:搜索引擎在收录网页过程中,根据技术安排自动将被索引网站网页的HTML编码备份到缓存中。当用户点击搜索结果的“快照”链接进行访问时,实际上访问的就是缓存页面。用户可以在原网页及快照看到原网页的主要内容。那么,“快照”是否如被告所说的是搜索引擎的一个基本功能?这显然是错误的。搜索引擎是一种网络查询工具,其目的是能够使用户方便、快捷地在网络上的海量数据中查询到目标信息。提供搜索引擎只是与上载信息的网站建立了临时链接,服务提供者是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了一个“路标”指向上载信息的网站,用户点击检索结果后,自动进入上载信息的网站。因此,搜索引擎并没有将信息上载到互联网上,在其服务器上并未生成信息的复印件。正是基于搜索引擎服务的这一特点,《条例》将其界定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为其提供“避风港”、即使承担责任也只是共同责任。百度网站提供的“快照”系通过搜索引擎从第三方网站搜索出来并存储在其服务器中的,如果第三方网站上没有相应的歌词文本文件,百度网站的搜索引擎就无法搜索到相关歌词文件,无法以快照形式显示歌词。因此,“快照”确实与搜索引擎服务有密切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此种服务仅仅就是搜索引擎服务。被告是将歌词放置在其服务器上,由用户通过点击MP3搜索框的“歌词”按钮的方式取得歌词,显然已经属于“复制”和“上载”行为,已构成在网络上传播作品的行为,与仅仅提供查询、定位功能的搜索引擎服务性质完全不同。

第二,关于“快照”与技术缓存的关系。被告称其“快照”功能是对搜索结果文本信息的技术缓存。那么,“快照”是否属于《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缓存?《条例》规定的缓存,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为了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加快其服务对象获取其它网站信息的速度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手段[30]。《条例》第二十一条详细规定了对提供系统缓存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免责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被告的“快照”服务显然不符合上述条件:其“快照”改变了原网站显示歌词文本文件的原始形式显示,原网站已无法掌握服务对象获取歌词的情况。而且重要的是,被告所提供的服务,客观上起到了让用户直接从其服务器上获取歌词的作用,足以影响提供歌词的第三方的市场利益。因此,其“快照”不属于提供系统缓存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

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首先,缓存服务提供者能否可以对信息进行主动的存储?欧盟《电子商务指令》第十三条对提供系统缓存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规定的免责条件之一是:若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包括在通讯网络中传输由服务接受者提供的信息,只要对信息的存储是为了使根据其他服务接受者的要求而上传的信息能够被更加有效地传输给他们,„„。美国DMCA所说的缓存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其服务器中将用户以前要求访问的网页存储一段时间,如果另一个用户也要求访问某个被存储的网页,网络服务提供者就可以从自己的服务器中下载该网页给用户,而不必再返回该网页所在的服务器来下载该网页了。因此,缓存必须是在前一个用户的访问请求被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计算机系统自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目的是便于后来的用户访问同样的材料。[31]。但是,《条例》在关于缓存的规定中,采取的是对其原理进行描述的形式,没有如欧盟《电子商务指令》和美国DMCA那样明确“ 缓存必须是在前一个用户的访问请求被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计算机系统自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另有学者提出,欧盟和美国立法时,还没出现“快照”技术,故其立法已不能适应技术的要求,已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因此有观点认为,根据《条例》,缓存服务提供者自己决定把材料存储在服务器的高速缓冲存储器中供用户访问并不违背《条例》关于缓存服务免责的规定。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于,法律为网络技术服务提供者提供“避风港”、给予特殊的“待遇”,条件之一就在于其服务必须是“技术的、自动的、被动的”,而快照服务显然不符合这一原则。另外,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任何未经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他人作品,都属于侵权行为;法律也没有为“网络转载”提供合法空间。“快照”属于“复制”和“上载”,其形式与“转载”也没有任何异处,故认可缓存服务提供者主动存储材料的合法性必须平衡好与“转载”的关系。

其次,缓存服务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属于“合理使用”?在美国,无论是在“Google缩略图案”、“Blake诉Google案”,还是“Google新闻案”中,法院都认定提供“快照”构成合理使用,理由都是这种“快照”没有实质性地代替用户对被链网站的访问。如在“Google缩略图案”中,法院强调Google制作的“缩略图”像素太低,希望欣赏图片美感的用户不可能满足于欣赏“缩略图”,而是会在通过“缩略图”大致了解原图是否为自己要搜索的图片后,点击链接去看原图。在“百度案”中,法院也特别指出,歌词“快照”完全起到了替代第三方网站提供歌词的作用。据此,有观点认为,如果“快照”的服务形式没有实质性地代替用户对被链网站的访问,则可以认定这种“快照”服务构成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合理使用。这种观点有合理的一面,因为在上述服务的情况下,网页快照仅起“提示”或者“指示”作用,或者在原网页无法正常访问时,用户可以使用网页快照查看网页的主要内容,因此不会损害原网页内容版权人或者原网页网站的利益。但是,我国著作权法、《条例》对合理使用均采用具体列举的方式,因此,只要不属于法律所列举的合理使用的情形之一,均不构成合理使用。

七、关于P2P软件平台服务的法律调整

P2P技术产生于本世纪初,因此不论是美国、欧盟,还是我国,相关的法律均没有对此作出反应。但是,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深刻地改变着信息的传递模式,不断就版权保护问题提出挑战,在我国同样如此。针对P2P软件平台服务的著作权侵权纠纷纷纷起诉到法院,法院通过判决进行了探索,并尝试就其中的侵权认定、法律适用等问题作了回应[32]。

各地法院审理的类似案件引发的共同问题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对提供以P2P传输方式实现侵权作品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平台服务的,是否构成侵权,构成侵权应具备什么条件;其次,对这种行为应依据什么法律来调整。

根据IBM对P2P(即peer to peer)的定义,P2P系统由若干互联协作的计算机构成,且至少具有如下特征之一:系统依存于边缘化(非中央式服务器)设备的主动协作,每个成员直接从其他成员而非服务器的参与中受益;系统中成员同时扮演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角色;系统应用的用户能够意识到彼此的存在,构成一个虚拟或实际的群体。P2P技术打破了传统数据传输的模式,它无需直接提供传输内容的服务器,而使用户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完成数据或服务的交换任务。P2P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集中型模式”,二是“分散型模式”,目前我国的几起诉讼案件中涉及的都属于“集中型模式”。在P2P软件平台的服务中,可能涉及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主要有用户和P2P软件平台的服务提供者两类主体。用户的行为主要是下载他人作品在其计算机中及将他人作品置于共享状态供其他用户下载,故属于我国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复制和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构成对他人著作权的直接侵犯,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从P2P软件平台的服务性质上说,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提供和管理索引服务、用户注册和登录服务、P2P软件下载等,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而且由于P2P技术是终端用户之间进行点对点内容传输,侵权文件不在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器上,故网络服务提供者并非提供具体的内容服务,而是提供设备、平台,通过其技术、设备等平台为服务对象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提供中介服务,在用户和信息提供者之间起桥梁作用,因此与搜索引擎、链接、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一样,应将其定性为网络技术服务提供者,侵权构成要件是:①存在着他人的直接侵权行为,即用户在该平台上传播的信息是侵权的;②通过其服务为参与、帮助了侵权信息的传播,即为侵权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便利条件,导致侵权行为的扩大、延伸;③其主观上有过错。

著作权法确认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同时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楼、第二十三条分别就网络服务中的提供自动接入、自动传输、系统缓存、信息存储空间、搜索引擎和链接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了规定,没有涉及P2P软件平台服务提供者。但调整P2P软件平台服务行为可以找到法律依据。正如上述已论及的,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以共同侵权制度来规范帮助、教唆行为。因此,对通过P2P软件平台服务帮助侵权的,我国民事法律已经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根据,应当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三条规定来规范。

[1]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4)高民终字第1303号民事判决书

[2]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终字第1188号民事判决书

[3] 金武卫,(《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评述),《中国版权》2006年第4期

[4]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终字第1188号民事判决书

[5] 刘家瑞,《论我国网络服务商的避风港规则——兼评“十一大唱片公司诉雅虎案”》,《知识产权》2009年第2期

[6]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初字第1201号民事判决书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7]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4)高民终字第1303号民事判决书

[8]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终字第1188号民事判决书

[9] 王迁,《论网络环境下版权直接侵权的认定标准(上)》,《东方法学》2009年第2期

[10] 刘波林,《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几点感悟》,《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8期

[11]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7)二中民初字第2629号民事判决书

[12]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终字第1184号民事判决书

[13]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终字第594号民事判决书

[14]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2007)海民初字第25153号民事判决书

[15] 在讨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基础提案时,为了限制或免除在线服务提供商的责任,非洲国家代表团建议“向公众传播”是指“将作品向公众提供的初始行为”,“不包括仅仅为促成或进行传播提供设施或方法”;新加坡代表团也提交了类似的修正案。这两项修正案建议被认为具有澄清性质。见约格·莱因伯特、西尔克·冯·莱温斯基著,万勇、相靖译,郭寿康审校,《WIPO因特网条约评注》第13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16] 米哈依·菲彻尔,《对策与补救措施》,《中欧互联网相关立法研讨会》,2008年11月20-21日

[17] 马库斯·斯特凡布勒默,《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在德国和欧洲法中违反版权的责任》,《版权公报》2001年第2期(总第30期),国家版权局主办

[18]王迁,《论网络环境下版权直接侵权的认定标准》,《东方法学》2009年第2期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19] 沈仁干,《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推出两个新条约》,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研究》第三卷第3页,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20] 王迁,《论在网吧等局域网范围内传播作品的法律性质》,《中国版权》2009年第2期

[21] 约格·莱因伯特、西尔克·冯·莱温斯基著,万勇、相靖译,郭寿康审校,《WIPO因特网条约评注》第148-14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22] 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二版)》第11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2版

[23]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8)一中民初字第1059号民事判决书、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8)高民终字第1198号民事判决书

[24]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4)高民终字第1303号民事判决书

[25]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终字第1188号民事判决书

[26] 张建华主编,《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85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27]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初字第1201号民事判决书

[28]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终字第1188号民事判决书

[29]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初字第1201号民事判决书

[30]张建华主编,《信息网络传播权条例释义》第80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7页第1版

[31] 薛虹,《再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知识产权文丛》第四卷第145页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32] 如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的上海步升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诉北京飞行网音乐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的广东仲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诉广州书联软件技术公司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的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诉黄一孟侵犯著作权等

第二篇:婚姻案件几个审判实务问题

刍议婚姻案件几个审判实务问题

在司法审判实践中,会遇到以下四类婚姻问题因我国现行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中未作明确规定或规定滞后,致使司法审判者根据现有法律感到难以正确处理。现笔者结合相关婚姻法理,有的放失提出自己浅显的见解,求教于各位同仁,共同提高审判业务水平。

一、未亲自到场进行结婚登记或假冒他人骗取对方结婚登记之婚姻效力

婚姻法第8条规定:“结婚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至于婚姻当事人未亲自到场,或由他人假冒一方婚姻当事人到场办理结婚登记是否有效却未作出规定。只有1985年3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婚姻登记办法》才有一条较为笼统的规定:“婚姻登记婚姻登记机关发现婚姻当事人有违反婚姻法的行为,或在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结婚证》的,应宣布该项婚姻无效,收回已骗取的《结婚证》,并对责任者给予批评教育。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该办法已于1994年2月1日废止。且2003年7月30日国务院根据新婚姻法制定公布的《婚姻登记条例》又未赋予婚姻登记机关对骗取结婚登记宣布无效的权力,它只赋予婚姻登记机关依婚姻当事人按新婚姻法申请撤销婚姻,宣告结婚证作废的权力。因此,婚姻登记机关对此类婚姻效力无权作出处理。

此类婚姻纠纷应如何处理?笔者认为,要区分三种情形。一种是未亲自到场及被假冒结婚登记方与结婚登记另一方未同居,双方又无真实结婚意愿的,可诉请法院请求确认婚姻关系尚未成立。所谓婚姻不成立是指当事人之间的结婚行为因欠缺婚姻成立的必在形式要件存在严重瑕疵而致使婚姻没有成就,婚姻不存在。第二种是未亲自到场及被假冒办理结婚登记方与结婚登记另一方已实际同居,但无结婚意愿的,可在知道或应当知道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诉请法院撤销该婚姻效力。可撤销的理由是未亲自到场、被假冒方对结婚登记不知情,其与婚姻法规定胁迫办理结婚登记真实

意思一样,结婚登记均违背了其真实意思表示。同时考虑结婚效力对内、对外将会产生一定法律后果,内心真实意思难以判断等问题,应参照受胁迫办理结婚登记的时限设立撤销时限。第三种有结婚合意的当事人同居,只是未到场办理结婚登记,或到场却以别人名义办理结婚登记的,该婚姻有效,应当通过离婚诉讼程序解除婚姻关系。因为该结婚登记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且已完成了婚姻登记这个形式要件,只不过结婚登记程序存在轻微瑕疵,而该瑕疵又被当事人后来的事实行为加以追认,故程序存在轻微瑕疵并不能阻却婚姻的成立及效力。犹如使用他人身份签订劳动合同一样,实际劳动者才为当事人。

二、婚续期间,能否单独提出损害赔偿及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

在婚续期间,夫妻之间吵架时伤害了对方,损害了夫妻一方某样个人财产或一方监护不当,造成小孩死亡等,受害一方能否在不离婚的情况下,提出损害赔偿。对此,笔者的观点是,我国婚姻法将夫妻财产共同共有作为原则,夫妻约定作为例外,在财产未分割之前,所有财产属一般属双方共同共有,这便使婚内赔偿失去了经济基础,如判决在离婚后赔偿,又让判决置于一种不确定状态之中,并会严重恶化夫妻之间的关系。所以婚续期间民事赔偿责任一般不能在婚续期间单独提出。其应当在离婚时一并提出,诉讼时效从离婚诉讼之日起计算。当人身损害构成家庭暴力时,受害者可以提出婚姻损害赔偿,又可提出人身损害赔偿,对损害一方实行双重惩罚。同理婚姻法第46条婚姻损害赔偿诉讼时效也应从离婚之日起算。顺便给立法者提个建议,婚姻法第46条应将“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修改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离婚时,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这样修改的原因:一是与我国离婚以夫妻感情破裂为依据相呼应,即离婚是感情破裂导致的,而不是“下列情形”导致的;二是现行立法给司法者造成误解,会认为只有46条所指4种情形引起夫妻感情破裂,导致离婚才有权请求赔偿,若是其他原因导致离婚就无 2

权请求赔偿,同时还会造成4种情形在离婚诉讼时处于持续状态才可提出,若是几年前或离婚时已改正就无须赔偿;三是消除现行立法与最高院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29条、30条的冲突。

当然特殊情况也有,即夫妻一方受伤害,已掌控的夫妻财产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用,另一方又隐藏、转移夫妻财产,拒不支付医疗费用的,可以在婚内起诉要求赔偿医疗费。

三、身份关系是否一概不能自认

自认,是对事实的承认。依承认时间的不同,分为诉讼上自认和诉讼外自认。诉讼上自认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对于已不利的事实的承认。自认产生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我国关于自认的规定在《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8条,其第1款为“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除外。”该款明确规定有关身份关系的案件追求客观真实而不适用自认。

身份关系的案件包括婚姻关系案件和亲子关系案件两类,认为其不适用的理由是:(1)身份关系案件不但涉及当事人双方的私人利益,更涉及多数关系人的利益,甚至影响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2)身份关系的案件必须采取绝对客观真实主义,如允许以自认的事实做为法院裁判的依据,尽管能达到法律真实的要求,但不符合身份诉讼的客观真实要求;(3)身份上的行为,不同于财产上行为,必须尊重当事人本人意思,纵使其不属于完全行为能力人,也应当让其实施诉讼行为。从上述理由来看,根本原因在于身份关系案件必须追求绝对的客观真实,以避免损害第三人利益,影响社会秩序。笔者人为身份关系一概不适用自认的观点值得商榷。首先,请大家从一例离婚案件来看看不允许身份关系自认带来的弊端:甲乙结婚后在外打工生育女孩丙,为规避计划生育未能办理出生证,且出生几日就送女方娘家带养,娘家对外谎称系捡到的女婴。后甲乙离婚,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对丙抚养协议,但法院认为父母子女关系不能自认,达成调解协议不能确认。可判决时,原、被告

又均未提供证据证实,结果只好告知原、被告对小孩问题另行诉讼。如此两场诉讼,既耗费了诉讼资源,又让小孩抚养问题长时间处于待定状态,若碰到心狠的父母均不举证证明身份关系,那小孩不就处于无人抚养的尴尬境地。

为此,笔者独辟蹊径,参照夫妻离婚债务处理区分对内对外效力的方法,确定身份关系自认也区分对内对外效力。对内就是仅限于自认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定,至于自认身份关系要产生对外法律效力,则必须达到客观真实。如私生子的自认,可以在自认双方产生父子之间的法律关系,但这种关系影响到继承或第三者财产权利时,其他继承者、第三者可以要求其出示客观真实的证据才具有对抗效力。

另外,身份关系自认应与身份的核实区分开来,否则扩大化的身份关系自认会引起司法实践的混乱。如甲假冒乙与丙同时到庭要求调解离婚,丙自认假冒的甲为乙,然后达成调解协议,该协议最后肯定被撤销,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身份关系自认的意义,其实,该案丙自认假冒的甲为乙,不是严格意义的身份关系的自认,而是诉讼中核实身份的必须程序。

四、夫妻一方违法犯罪所负债务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

现实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类似债务会产生纷争,如交通肇事、传销、六合彩经营、合同诈骗、非法集资等一些违法犯罪之民事赔偿责任及行政罚款、刑事罚金等形成的债务。对此,有些司法者很断然地说:“一方违法犯罪所负债务应当由违法者、犯罪者自己偿还”。笔者认为此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违法犯罪造成他人民事赔偿责任要分清夫妻另一方是否分享了违法犯罪行为带来的利益,如果违法犯罪所得以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或违法犯罪损害是在夫妻共同生活、经营过程中过失造成的,应当由夫妻共同偿还。对违法者罚款、罚金依法是对受罚者自身行为的惩罚,故应由受罚者自己承担。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三篇:典当纠纷审判实务问题探讨

典当纠纷审判实务问题探讨

2010-02-11 06:53:43 | 文章来源:--宁波市鄞州区法院 徐力英 何彬彬

阅读次数: 483 次

一般认为,典当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但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之间并非信用贷款关系,而是质押贷款关系。也有人认为典当是一种附回赎条件的买卖关系。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典当的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物类型从动产、财产权利向不动产延伸;典当方式从质押贷款向抵押贷款拓展。典当的概念尚未增容,典当的业务范围已经扩大。①最高人民法院在2008年4月1日施行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正式将典当纠纷作为第三级案由予以规定。但是关于典当纠纷的法律规范比较缺乏,导致审判实践中对典当法律关系的理解及处理存在较大争议,现笔者结合审判实务中的案例来谈谈如何正确界定典当法律关系及其立法完善。

一、存在问题

典当在我国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行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1949年以后,我国一段时期不允许典当行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认为典当属于资本拥有者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典当行在全国各地陆续设立开张,典当作为一个经营特种金融服务的行业获得了政府的认可,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一项法律制度。②但是,我国的《物权法》对典当法律制度没有作出规定,导致审判实践中操作比较混乱,裁判结果五花八门。

1.法律规定严重滞后

虽然典当在中国历史悠久,但在法律方面却至今未正式予以规范。1993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加强典当行管理的通知》,首次对典当业及典当行的法律地位做出正式规定。199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了《典当行管理暂行办法》,重申典当业是金融业,中国典当业的金融法律地位得到了最高规格的确立。2000年6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典当行管理办法》,将原由人民银行监管的典当行业作为一类特殊的工商企业,交由国家经贸委统一归口管理。③ 2005年商务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典当管理办法》,成为当前管理典当纠纷的最高行政规章,也是当前审判实践中的主要参照依据。也有个别地方出台了对典当业的地方性法规,但就全国而言,典当的立法仍基本上是空白。司法解释至今也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典权,而未作出对典当业的规范具有指导意义的解释。

2.典当行操作十分混乱

全国典当业一直处于多头管理、高速发展、混乱经营局面。其主管部门历经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商务部, 导致对典当行的管理处于边缘状态。全社会缺乏立法共识、管理办法与实践脱节、管理办法与习惯法冲突以及不断涌现的典当新业务造成典当业者无法可依,许多地方的典当业几乎是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依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做法在运作,导致典当行操作各行其是,比较混乱,高息揽储、高利贷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对于当物的审查把关不严,抵押、质押手续不全,续当不规范,仓储保管条件较差,评估力量薄弱等等。

3.司法裁判五花八门

到目前为止,对典当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是商务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典当管理办法》,属于行政规章,效力相对较低。但是典当纠纷的多少且并不因法律制度是否规范或健全而变化。在最高人民法院在2008年4月1日施行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正式将典当纠纷作为第三级案由予以规定前,典当纠纷一般是作为类似于民间借贷纠纷进行审理,参照依据基本是《民法通则》。现典当纠纷作为独立的案由立案受理,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典当法律或法规,对于《典当管理

办法》是否可以作为法律适用参照依据存在争议,导致审判实践中对于典当法律关系及效力的认定比较混乱,裁判结果五花八门。

二、实证分析

由于典当法律规定缺乏,典当行操作又极不规范,导致审判实践中典当纠纷问题较多,争议较大。现笔者以曾办理过的一个实务案例为例,分析当前审判实务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及法律争议。

案例:甲公司以其所有的原材料作为当物向某典当行借款100万元,另外以第三人乙的汽车和房产作为当物分别借款20万元和50万元,汽车和房产均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期间,因典当行保管不便,遂将原材料交由甲公司自己保管,甲公司因急需原材料,在将原材料使用完后向典当行承诺及时补足原材料作为当物。但甲公司一直未补足当物。到期后,甲公司未能归还借款,典当行重新开立三份当票,分别仍以原材料、汽车、房产作为当物,并在备注栏内注明为原当票的继续,汽车和房产均未再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典当行要求甲公司提供担保,丙公司出具担保书为甲公司担保。到期后,甲公司仍未能归还借款,典当行起诉甲公司、第三人乙和丙公司要求归还借款,并要求对乙的汽车和房产优先受偿,丙

公司承担担保责任。甲公司辩称新开立的当票因典当行未再实际交付当金,典当关系不成立,对于已经按月支付的综合费折抵借款本金;其中一份当票中当物为原材料,不论当物价值是否足以清偿借款,在其公司未回赎的情形下,应以当物抵借款,原告无权再向其主张返还当金,更不能要求提供担保。乙辩称新开立的当票其未同意抵押担保,既未在当票中签名,也未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应为无效,不能行使优先受偿权,要求驳回对乙的诉请。丙公司辩称典当关系不能设立第三人保证,即使可以允许第三人担保,但本案典当关系无效,担保关系也应为无效,其也不存在过错,要求驳回对丙的诉请。本案存在的主要争议,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方面:

1.典当是营业质或是附回赎权的买卖关系

一种意见认为典当是一种营业质,包括以当金为标的物的债权债务关系和以当物为标的物的质押关系;另一种意见认为典当是一种附回赎权的买卖关系,典当到期后当户没有归还当金,也没有续当,也没有赎当,则成绝当,当户在到期后并没有必须归还当金本息之义务。如果他到期不回赎,典当行无权要求其必须

偿还(取赎),只是当物的所有权就转移至典当行所有。当户取赎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当铺对当户并不享有债权。

2.续当当票如何认定

对于所列举案例中所重新开立的三份当票,一种意见认为重新所开立的当票是一种新的典当关系,但因典当关系是实践性合同,必须交付当金和当物,由于未再实际交付当金,因此,新的典当关系未成立;另一意见认为虽然未写明是续当当票,但符合续当的特征,应认定为续当当票,无须再实际交付当物和当金,续当关系成立,但对于续当是否需要重新办理质押或抵押登记也存在二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是续当当票,原来已经办理过质押或抵押登记手续,续当无须办理,仅需通知质押或抵押登记机关即可;第二种观点认为,第一次所办理的质押或抵押登记手续已因第一次当票已到期而必须重新办理。

3.第三人的财产是否可以作为当物

一种意见认为根据《典当管理办法》对典当概念的规定,当物应当是指属于当户所有或有处分权的财产或权利,他人的财产或权利不能作为当物;另一种意

见认为,《典当管理办法》没有明确禁止第三人的财产作为当物,只要当物的权利无瑕疵,并征得所有权人同意,应当可以作为当物。

4.实际未交付当物的典当关系是否成立或生效

一种意见认为典当关系是实践性合同,当户必须交付当物,典当行必须交付当金,典当关系才成立;另一种意见认为双方已开立了当票,应视为典当关系已成立,但由于未交付当物,因此,典当关系未生效。

5.未办理质押或抵押登记手续的典当关系是否成立或生效

一种意见认为,典当关系中动产必须交付,需要办理质押登记的必须办理质押登记;不动产必须办理抵押登记,否则典当合同不成立。另一种意见认为,只要双方开立当票,达成质押或抵押合意,则典当关系成立,但由于未办理质押或抵押登记而未生效。

6.无效的典当关系如何处理

一种意见认为,如果典当关系不成立,则应由过错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如已交付当物或当金,则予返还;如果典当关系无效,则按无效合同的处理规则处理,但约定的综合费率应为无效,不予支持;已经收取的应一律予以返还。另一

种意见认为,即使典当关系不成立或无效,已经收取的综合费则不予返还,尚未收取的综合费作为损失,根据过失来确定承担。

7.典当是否允许第三人担保

一种意见认为,既然典当允许以物或权利作质押担保,则应当允许第三人担保;另一种意见认为典当关系必须是财产或权利作质押或抵押,否则不是典当,而只是一般的保证借款关系,即等于典当行可从事一般的贷款业务,扰乱金融市场的管理,因此,不应允许第三人担保。

8.行政规章是否可以直接引用

一种意见认为,《典当管理办法》只是行政规章,法院不能在裁判中直接适用,因此,对于《典当管理办法》中的禁止性规定也不宜直接引用作为认定典当关系无效的依据;另一种意见认为,因当前唯一对典当关系进行规制的是《典当管理办法》,且与我国银行等相关法律不存在重大冲突,因此,可以参照适用。

三、对策建议

虽然当前典当的法律规制比较缺乏,实践中操作比较混乱,裁判无法可依,但在商事审判中典当纠纷已日渐增多,法院必须依法作出裁判。因此,笔者就当

前典当法律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争议,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通过司法解释或立法途径完善典当法律制度。

1.正确界定典当性质

一般认为典当是一种营业质,指当户将其动产、财产权利作为当物质押或者将其房地产作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费用,取得当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当物的行为。⑤也有人认为典当是一种附回赎的买卖关系。

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法律行为,都有其明确的法律性质,典当也不例外,不过需要分析借贷关系与买卖关系的特征,然后决定典当是一种什么法律关系。不能说出当后取赎就是借贷,将来不取赎就是买卖。首先从典当制度存在的根本性功能分析,典当应是一种短期的资金借用周转行为,对于当金需要按月支付综合费(虽然典当行有妥然保管当物的义务,但仅是典当中的附属功能,并不存在有偿的保管合同关系,无须支付保管等费用,按高于银行基准利率计算的综合费不属于保管费),而且当户一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不准备回赎,而往往是因到期后无法归还当金无力回赎才会发生死当行为。因此,从根本上讲,典当是一种借款

关系。但由于出借方必须是特殊主体即典当行,同时又必须是以交付当物的方式,才能得到当金,因此,才构成典当这一特殊关系;正如金融借款关系中出借方必须是金融机构,民间借贷关系为一般公民之间(现外延拓展到公民与企业之间)。至于当物,是典当关系中必然具备的首要客体,虽然当户享有回赎权,如不回赎,则成绝当,即当物的所有权归典当行所有,与一般的质押有区别。依法学通说和国际惯例,世界各国和地区根据质押所适用的法规的属性为标准,通常都将其划分为民事质、商事质和营业质三种类型。民事质指适用民法的质押,商事质指适用商法的质押,营业质则指适用典当法的质押。民事质和商事质(有些国家统称为民事质)属于普通质押;而营业质专指典当,属于特殊质押。⑥主要区别在于:一是典当的质权人主体只能是依法成立的典当机构,而普通质押中的质权人主体则可以是法律允许的任何个人或者组织;二是典当的质押物允许流质契约。但是,并不能据此否认当的本质是质押。因此,笔者认为,典当应该属于特殊的质押,即营业质。同时根据典当的特殊性,不应将典当的范围扩大不动产抵押,否则失去了典当本身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因此,笔者建议不应改变典当作为一种特殊质押的性质,将其放大到抵押贷款业务。

2.明确典当地位

世界各国对典当行的性质定位各不相同,有的定位为金融机构,有的定位为消费信贷机构。在美国,各州定位模式不同,两种情况都存在。在法国,把典当行视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英国,典当行是从事消费信贷的职能部门之一,典当行开业必须向公平交易处申领消费信贷执照。此外,爱尔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加拿大哥伦比亚省、新加坡、马来西亚都规定典当行是消费信贷机构。不论各国法律如何定位,理论界普遍认为典当行本质上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或称之为非正规、边缘性金融机构。同时,各国法律规定的典当行的业务范围也是基本一致的。与银行不同,典当行不从事存款、信用贷款、一般担保贷款和结算业务,而只从事特殊质押贷款业务。⑦

笔者认为,典当业具有金融性质和商业性质,是金融业和商业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和金融业与流通业中的一种边缘业种和业态,对拓宽融资源道具有补充作用,对发展社会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对方便人民生活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还对稳定社会秩序有保障作用,虽然与金融业中的重要支柱如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等无法相比,与商业中的重要支柱如批发业、零售业等也无法相比,典当业只能是主流金融业和商业的补充,并依附和从属于主流行业,发挥其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但在一个国家、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下有其自身的经济地位和独特的社会影响力。⑧典当是一种独立于金融系统外的特殊融资方式,并根据典当额小、期短、利高、安全和便捷等特点,在我国应明确界定典当的法律地位,既要保护其独立的辅助融资渠道地位,同时又不宜过于放宽等同于金融业,否则容易导致典当行纯银行化运作局面。同时基于典当业实际上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融资活动,属金融业务范畴,必须遵从有关金融法规的规定,接受金融机构的主管部门即人民银行的行政管理和监督,其机构的设立应经人民银行批准。其他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均无权批准成立典当商行,未经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一律视为非法机构。⑨

3.完善典当法律

当前,典当行房产抵押贷款行为引发的纠纷不断涌现,但对典当关系的法律规范严重滞后。《典当管理办法》作为典当的唯一规范性文件,只是一个行政规章,其法律位界不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虽然《典当管理办法》未禁止典当行从事抵押贷款业务,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却规定未

经银监管理机构批准,任何人(包括典当行)不得从事银行业业务活动。⑩导致在法律适用上也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对完善典当法律制度这一问题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笔者认为,国家有必要制订专门的法规或补充纳入已有的法律法规中(如民法通则、担保法)来对典当关系进行法律调整,首先明确典当的性质是一种营业质,范围仅限于质押范围,不得从事抵押贷款、信用贷款、一般担保贷款等业务,明确典当的地位及其功能,规范典当法律关系,明确出典人与承典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等,由第三方即具有专业资质的评估机构承担对当物的评估和折价工作,规定典当物的估价原则及与典当金之间的比例,典当金的利息幅度、手续费的比例等问题,如典当金的数额不得低于典当物估价的多少,典当金的利息不得高于银行贷款利息的多少等等,以防止出现变相高利贷,11对于典当机构的违法经营活动应明确规定其应负的法律责任。如明知是赃物或窝藏、销毁或转移,视其情节,应对典当机构责任人给予治安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对擅自提高或变相提高利息,或从事经营范围以外的活动,或者以其他方式牟取非法利益的,应分别依照金融法规或工商管理法规进行处罚。还应细化典当机构设立的条件、程序、从业人员的资格,允许或不允许作为典当物的类型、典当机构的法律责任

等以及对典当活动中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制裁的行政和刑事法律规范几个方面。12

同时针对笔者所办理的案例中所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和争议,提出如下处理建议:

1.界定典当关系的成立与效力要件

笔者认为,典当合同是实践性合同,典当关系的成立必须具备二个成立要件:一是当户交付当物;二是典当行交付当金。一般而言,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由于典当系营业质,根据法律或行政法规的规定,作为当物的有关财产需要办理质押登记或审批手续,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典当关系自成立时即生效。要确认典当关系的效力即生效要件,必须要结合典当的法律特征及合同的有效要件来分析确定,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出借方必须是经过有权机关审批成立能够办理典当业务的典当行;二是双方成立典当关系的意思表示真实,即必须是交付当物,不允许占有改定或发放信用贷款等,不得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形下,或者在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的情形下订立合同;三是当物必须是属当户所有或者有权处分(可以是他人的合法财产,但必须征得他人的同意才能作为当物),且法律未禁止或限制流通、转让的动产或权利;赃物、房地产等不得成为当物;四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应依照规定办理。如汽车、船舶等,则必须办理质押登记后典当关系才生效。

2.明确当物的范围

当前审判实践中对于当物存在的争议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当物是否必须是当户享有所有权或处分权的财产或权利;二是房地产是否可以作为当物。关于第一个争议,笔者认为,当物既可以是自己的财产或权利,也可以是他人的财产或权利,但必须是动产且可以质押允许流通为前提。不过,如果当户一般必须要求提供当物属当户或他人合法所有或享有处分权的依据;如果当物系他人之物,他人必须向典当行出具同意出当、如无法回赎则同意绝当的书面意思表示。以限制流通和禁止执行的财产作为典当物,应认定无效。如已批准但尚未盖房的宅基地就不能作为典当物;有些限制流通物,如金银、文物等已经典当的,只能由有关部门收购,承典人就所得价款受偿,不能自行处分典当物。13对于房地产,因不能作为质押的标的物,不属于当的范围,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典当,实际上是一

种抵押借款,该类案件在审理中应按最高法院的有关规定,以抵押借款合同纠纷进行定性为宜。

3.设定续当关系的构成要件

笔者认为,续当当票仍应具备当票的一般成立要件和有效要件。除了当户无须重新交付当物、典当行无须重新交付当金外,如果需要办理质押登记的,仍须重新办理质押登记,否则典当关系不生效。上述案例中,虽然重新开立了新的当票,但由于当户未归还当金,因此,典当行在开立当票后并没有再交付当金,当物均为原当物,并且在备注栏内注明为原当票的继续,因此,重新所开立的当票应为续当关系。虽然目前唯一对典当作出规范性的《典当管理办法》对续当规定非常原则,但是,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典当行暂行管理办法》对续当明确规定应收回原当票,开立续当当票;续当当票属于当票的一种,应具备当票的一般构成要素,即典当行向当户交付当金,当户向典当行交付当物的双方行为,但是在续当中,由于是当户未能按时归还当金,因此,仍以原当物就未归还的当金继续质押而继续原典当关系,故在续当关系中,一般典当行不再交付当金,当户仍将原当物向典当行质押。至于是否需要重新办理质押或抵押手续,虽然在审判实

践中有争议,但既然续当当票是当票的一种,应该需要重新办理质押手续,鉴于所列举的案例中作为当物的原材料已经由当户使用完,由于实质上未再另行交付当物,并不构成典当关系,其性质为一般的信用借款,超出典当范围而无效。

4.规范第三人保证的效力

典当关系中以当物作为质押担保是系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因此,在典当关系中一般不应允许第三人担保借款,否则容易导致变相的信用贷款。但如果存在因当户过错造成当物灭失或毁损,又无力提供其他替代物的,则应当允许提供第三人保证。如系典当行过错造成当物灭失或毁损的,除非当户及第三人自愿同意担保,否则无须再另行提供担保。

5.确立典当关系不成立或无效的处理原则

如因当户未交付当物,或典当行未交付当金,典当关系不成立,有过错的一方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如典当关系从形式上虽然已成立,但不具备生效或有效要件,则应为无效。如典当行不具备主体资格、当物不符合法律规定或是非法的、典当行变相发放信用贷款或一般担保贷款等,则应为无效,并按照《合同法》中有关无效的规定处理。典当关系被确认未成立或无效后,所约定的综合费也应为

无效。但是如果典当行已实际交付当金的,则综合费作为一种损失根据过错来确定承担责任。如果过错方系当户造成的,则综合费作为损失应由当户赔偿给典当行;如果过错方系典当行,则当户只须归还当金,无须支付综合费。

注 释:

①③⑥⑧东方典当网提供:《典当基础知识》,载http://www.xiexiebang.com/。

②⑤曹建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课题小组编著:《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128页。

④黄金波:《浅论典当有关法律问题》,载中国法院网,于2009年6月1日访问。

⑦⑨⑩钱军 梁文珠:《典当行能否发放抵押贷款应作正面法律规制》,载http://www.xiexiebang.com/,于2009年6月1日访问。11、66WEN收集整理:《浅论典当有关法律问题》,载www.xiexiebang.com,于2009年6月1日访问。12、13黄金波:《浅论典当有关法律问题》,载中国法院网,于2009年6月1日访问。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

以网络的名义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摘要:

当今世界,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经典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该报告指出:21世纪的教育应围绕四种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求知(学习)(learn to know)----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处(learn to go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做人(learn to be)---以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环境。以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这四种学习既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需和学习同伴结成伙伴关系合作共事,可见,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有助于以上几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1]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那么,网络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手段,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2]

1.教学内容的变化。网络教学丰富了书本中原有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例如,在网络课《珍稀动物》[3]的教学设计。专题网页所呈现的珍稀动物不仅仅局限于书中所介绍的大熊猫、白暨豚、金丝猴三种,而且对于这三种珍稀动物的介绍的内容远远多于书本中所介绍的。教师的设计中,又增加了江浙地区所熟悉的一些珍稀动物,扬子鳄、丹顶鹤。教师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书本中的珍稀动物尽管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见到的不多。教师增加江浙地区能见到的珍稀动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认同感。

2.教学过程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在小学六年级的音乐网络课《秋诗、秋画、秋乐》[4]中,教师设计一个环节,分别展示4段音乐,8幅图片。让学生自己选择,哪四张和前面四段音乐相符合图片吗?。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不能实现,也无法想像的。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网络教学中,学生自己利用搜索引擎(BAIDU、GOOGLE„„)来学习。去搜索所需要的知识是大量被采用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4.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但是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根据新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比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中的教学模式,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全球性、可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例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及意义的能力,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基于Web的教学设计具有超链接功能,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同一专题,有利于实现认知的灵活性,同时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综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这就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增添了动态演示性的内容,增强了交互性。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过程以及交互加深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 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交互性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wed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实时交互,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学习者可以协作学习。

传统教学设计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即教学是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因而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习者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方案。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路线,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基于wed 测览方式的超链接,很容易实现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教学目标代表教师期望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掌握的知识,学习目标则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定的目标。传统的教育中主要关心预定教学目标,而现代教育的设计思想认为学习者目标是第一位的。因此,基于Web 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习者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时,可以采用有指导路径的方法引导学习者,有指导不等于强制,仍然要给学习者留有自由选择的空间,由学习者自己生成学习目标的内容,即允许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路径,而不需要设计者预先确定学习路径,系统必须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相应策略的支持,在学习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策略影响学习者决策,如通过合作学习策略等。

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可能被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惟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

计算机及网络固然是先进的工具,但是任何一个工具如果使用得当,都可以成为认知工具,判断一个工具是否成为认知工具的惟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因而建构工具的设计关键仅在于工具种类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工具使用方式的设计。

总之,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往往集中在一起;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信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网络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空间,学生要想学会生存,就应该包括学会在网络空间中生存,因此,网络能力也就意味着现实生活的能力,但是最主要的是网络教学设计要适当。

参考文献:

[1]http://61.144.60.222:8080/0518/jxms1/pages/p1-4.htm 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2] 网络对教学模式的冲击——谈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 北京四中 钱晓菁

[3]专题网页http://dw.zslxx.net 此课曾获江苏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等奖。[4]此网页在http://www.zslxx.net 中山路小学瑞博网络平台上

第五篇:浅析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侵权与保护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浅析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侵权与保护

杨振栋

摘 要 网络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在网络著作权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法律制度滞后、侵权人认定环节不完善等问题,由此影响到了网络著作权人对其著作权的保护,为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在有关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强化网络道德建设、健全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技术保护措施,由此来规避侵权行为的发生,使我国网络著作权达到最佳的保护状态。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多样性 隐蔽性 著作权

在当今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著作权保护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迎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抄袭、转载侵权、链接侵权比比皆是,大量的媒体转载、新闻报道、汉字作品翻译等也在不经意间侵犯了有关著作权人的权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专门强调在网络环境的冲击下,扩大著作权保护力度,并注重健全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技术保护措施。以下就是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与保护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今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的处理提供有力的参考。

一、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侵权特征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侵权形式多样性,即基于现代化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呈现出开放性网络运行特点,从而为用户互联网登陆、操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在开放性网络著作传播过程中亦随之呈现出多样化的侵权形式,如一般侵权行为:上载行为、转载行为、下载行为,同时演化出网络中特殊侵权方式如超链接著作权侵权、网页作品著作权侵权等多样化侵权形式,增加了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判定难度。

第二,侵害后果不确定性,即基于互联网服务对象不定性的基础上,使网络环境下对于著作权侵权的损害赔偿无法从传播范围、传播人数等角度出发对侵害结果进行量化判定,也因此很难确定著作权侵权行为后的损害赔偿数额。

第三,侵权主体隐蔽性,互联网处在虚拟化空间环境下,侵权行为呈现出无特定时间、无规律性等特点,而且侵权主体除了直接对其侵害的网络用户,还有可能同时存在对其也承担侵权责任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也因此影响到了侵权取证行为的展开,且无法确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

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判定问题

(一)侵权人的认定

由于虚拟化网络空间在运营过程中呈现出信息传播无序、混乱等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著作权侵权人的认定难度。在侵权人认定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求被侵害人在提起诉讼过程中提供作品IP地址、侵权人注册信息、侵权人登陆用户名等,由此来实现对自身网络著作权的维护,但此种认定方式存在着网络漏洞,为此,在著作权侵权责任判定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其展开有效处理。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看出,传统的侵权人认定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网络著作权传播需求,因而在当前《著作权法》完善过程中,应注重对网络著作权侵权人认定进行补充说明。

(二)法律制度滞后

网络著作权侵权判定中,法律滞后性问题首先体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型侵权行为的遏制。例如,我国于2000年所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形成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并就此满足了侵权案件的处理需求。基于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有关网络著作权的事项进一步予以明确,但仅仅几个解释和规章不足以解决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出现的新问题。

其次,基于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逐渐呈现出信息共享、开放等特点,即便于用户在对网络平台进行操控过程中获取自身所需资源,但由于公众在免费网络资源获取过程中侵权意识淡薄,从而诱发了作品传播、下载、复制等侵权行为。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未对受众侵权行为进行限制,相关法律制度欠缺,从而影响到了网络著作权人对其权利的保护。

(三)著作权权属证明

著作权权属证明亦是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处理过程中突显出的主要问题之一,著作权权属证明是把作品和著作权人联系在一起的证明材料,通俗的讲,就是著作权人证明其对所主张的作品具有著作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著作权人在财产权、人身权维护过程中,若发现侵权现象,必须向法院提供著作权权属证明,如,著作权登记证书,创作原稿、合法出版物等,如无法提供与作品权属相关的证明材料,法院将对侵权案件保持不受理的态度。其他有关法律中亦明晰,著作权人在权属登记过程中,有自愿登记的权利,但现实中很多人没有办理相关权属登记手续,从而诱发了著作权人无法提供权属证明材料的问题。为此,为了实现对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的高效审理,要求著作权人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应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同时注重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保留有效证明材料,如创作原稿等,并严格遵从国家法律要求,办理权属证明材料,从而有效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问题保护措施

(一)强化网络道德建设

在虚拟互联网环境的冲击下,为了规避著作权侵权问题的出现,要求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基于侵权案件处理的基础上,应注重强化网络道德建设工作,加强网络道德宣传工作,如某地方政府部门在网络道德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在该地区45个小区设置了宣传点,并在网络道德宣传工作开展过程中,将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审理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深化公众对著作权侵权问题的了解,且引导公众在网络平台操控过程中规避复制、转载、传播等侵权问题,提高自身网络道德意识。此外,在网络道德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缓解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差异性问题,要求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当前网络运营现状,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融入到网络道德建设环境下,最终由此实现对网民道德意识的指导与规范,为著作权侵权问题的处理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并以此精神力量来约束侵权行为。

(二)健全管理制度

在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处理过程中,管理制度的健全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第一,为了缓解我国著作权相关法律法规滞后问题,在管理制度完善过程中应注重从立法角度出发,权衡各个方面权利,既保护相关权利人的利益,又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并且引导社会公众在免费网络资源获取过程中严格遵从管理制度,实现对网络著作权人利益的维护,打造健康的网络运行空间。

第二,在网络著作权管理制度建构过程中,应注重从我国国情角度出发,并吸取国外相关立法经验,明晰网络服务提供者归责原则,对具体的侵权案件具体分析,确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网络用户侵权责任的大小,且注重对网络著作权进行集中管理,以此来达到最佳的网络作品管理状态。

第三,在网络著作权管理制度完善过程中,应明确规定,如若作者许可他人使用作品,【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那么使用者需缴纳许可使用费,同时亦由此具备独立侵权诉讼权利。特别是在开放式网络环境的冲击下,为了实现对网络著作权人利益的维护,注重对管理制度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

(三)加强技术保护措施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4条中明确指出,为了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不得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公众提供主要用于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著作权人在权利维护过程中有权利利用技术手段规避自身作品遭到侵害。为此,在网络著作传播过程中,著作权人应注重提高自身侵权意识,即在作品共享、发布过程中使用登陆口令、暗码等技术性保护措施,由此来限制网民进行转载、复制等侵权行为。同时,各网站在对著作权人利益进行维护过程中,亦应注重强调对控制访问技术的应用,由此来实现对作品的保护。例如,某网站在网络作品传播过程中设置了只允许浏览不得复制的技术性保护措施,实现了对网络著作权人权利的保护。另外,在网络著作传播过程中,应注重对作品浏览记录的监督,即记录作品浏览、下载次数,在非法下载等问题出现时,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从而保障著作权人的权利。

(四)固定侵权证明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在网络著作权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著作权权属证明无法提供、侵权人认定不明等问题。为了规避侵权问题的频繁出现,要求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固定侵权证明,即基于网络著作权人发现自身作品遭到非法转载时,可在第一时间搜索作品权利被侵害的信息,同时在侵害信息搜集过程中,通过访问控制等技术对证据实施保护,且提出申诉,并进一步挖掘证据,由此来保障自身权利。同时在侵权案件处理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处理效率,应注重在申请诉讼前,控制侵权行为,并要求申诉人在相关保护措施实施后尽快提起诉讼,由此实现对侵权问题的有效认定与处理。另外,在侵权案件处理过程中,为了实现对网络著作权人利益的维护,应注重赋予网络著作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的权利,以此来实现对网络著作权人利益的有效维护。固定侵权证明有助于应对当前开放性网络环境下突显出的随意转载等侵权行为,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固定侵权证明的宣传,由此来规避侵权问题,营造健康的网络运行空间。

综上可知,基于开放性网络运行环境的影响,网络抄袭、转载、复制等侵权问题逐渐突显出来,诱发此问题的原因主要归咎于部分网民缺乏侵权意识及我国法律制度滞后等,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推动互联网领域的健康稳定发展,在网络著作权人权利维护过程中,应注重从固定侵权证明、加强技术保护措施、健全管理制度等层面入手实现对侵权问题的控制,且高效率处理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从而使我国网络著作权达到最佳的保护状态。

注释:

韩成军.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判定及损害赔偿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2).58-62.彭兴源.开放式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问题探析.法制与社会.2014,20(11).267-268.王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侵权与保护模式浅析.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0).20-23.赵娟.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判定的若干问题.法制与经济.2014,23(18).136-138.崔艳峰.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与公共利益平衡——以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权利的扩张与限制为视角.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41-45.【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下载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审判实务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审判实务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简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判定的若干问题

    简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判定的若干问题 一、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产生的原因(一)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分散性、无形性等特性所导致网络的开放性让任何人都有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

    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5篇)

    论述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给原有的著作权保护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对著作权进行保护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探究网络环境下著作......

    网络环境下法学

    谈网络条件下法学教师如何开展课程导学 [摘要] 在现代远程网络技术条件下,法学教师如何来开展网上课程导学,这就需要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各种技能......

    审判实务作业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09级刑法二班陆旭09010407211、结合法官授课内容,你认为审判理论与实务的差异有哪些?你如何看待这些差异?答:通过法官的授课,我认为审判理论与实务存在......

    关于举证责任的几个审判实务问题(共5篇)

    关于举证责任的几个审判实务问题 内容提要 依举证责任下裁判是民事审判的关键,在确立举证责任之前,审判人员必须按照要件事实分类原则、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举证责任免除原则指......

    网络环境下211跨越式

    浅谈网络环境下211跨越式教学 姓名:摆玲 单位:农二师38团学校 联系方式:*** *** 浅谈网络环境下211跨越式教学 摘要:信息技术促进社会的进步,推动现代化教育的......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内容摘要: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这种教学模式中的教与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基于网络环境下......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 浅析网络环境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网络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同传统教育相比,计算机网络教育更有利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