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司法保护--如何理解和适用《最高.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13:5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法院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司法保护--如何理解和适用《最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法院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司法保护--如何理解和适用《最高.》。

第一篇:人民法院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司法保护--如何理解和适用《最高.

人民法院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司法保护

--如何理解和适用最高法院关于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 蒋志培

上传时间:2006-5-18 【原文出处】中国版权 【正文】

2000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施行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 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一司法解释曾被一些专家特别是国际专家认为是一个与美国 DMCA相媲美的法律机制。这个机制因应了我国网络事业的飞速发展,规范和促进了我国 网络信息事业有序发展的法制环境的形成。

2003年12月,最高法院根据著作权法的修改和审判实践做出了《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 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重新 公布了修改后的司法解释,使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司法保护机制日臻完善。

一、诉讼管辖

司法解释的第一条结合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对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的管辖做出了 规定。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 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 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 地。为什么将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的所在地解释为侵权行为地并作为管辖的标准?实际 上那些涉嫌侵权的行为都是通过这些设备进行的,行为人的位置变动性较大,但他们使 用设备的位置相对固定。因此,针对此类案件的特点选择这样的管辖连接点,方便受害 者选择法院起诉,也方便法院行使管辖权和审判,对设备的位置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原 告也可以在自己发现侵权内容的设备所在地的法院起诉。这样既避免了完全破坏民事诉 讼法规定的原告就被告住所地诉讼的基本管辖原则,同时又辅助性的规定,难以确定的,以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所在地视为侵权行为地,使原告的诉讼权利得到全 面保障。

二、作品的传播权属于作者

作品的表现形式包括对作品的数字化代码形式,作品的数字化又推动着作品的计算机 网络传播方式的发展。针对网络信息技术对作品著作权这一最突出的挑战,司法解释规 定,数字化的作品仍旧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其著作权仍然属于原作品的著作权人,未 经许可、不支付费用的上载、传播、复制等都属于侵权行为。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向 享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

三、对限制的部分作品允许转载、摘编

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 外,其它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著作权法的这项规定能否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适用?一种观点说不行,否则不能完 全保护著作权。这种主张与要求广泛、快捷传播来体现互联网价值的网络环境形成尖锐 的冲突。最高法院采纳了将著作权法前项规定适用于网络传播的立场。同时,该项司法解释澄 清了三个问题:一是网络上允许转载、摘编作品的范围不得超过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 二款 1 规定的作品范围,主要是短小的文字作品,而录音和录像制品、摄影作品、电影作 品、计算机软件等等都被排除在外;二是作品的转载等使用应当支付报酬;三是作品再 使用时要注明出处。这样我国在有新的相关立法前,有关作品转载的规定可以适用于从 网络到纸介、纸介到网络、网络到网络,以及纸介到纸介的作品转载行为。但是无论是 网络上还是报刊杂志上作品,只要权利人在自己作品登载时简单注明“不得转载”字样,作品的转载和摘编仍需经过权利人的许可。

国内国外一些人士对此条司法解释的规定不太理解,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的大法官们 做出这样的选择,有何理由?2003年7月笔者在美国费城出席中美网络法圆桌会议时向中 美两国网络法律专家们说明:

三年前,当中国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的大法官们做出这项司法解释的规定时,考虑了 以下因素:

1、中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项规定,一定范围的作品在支付报酬、注明作者的情况下可以不经许可而转载,这是做出司法解释的法律依据;

2、著作权法 最基础的理论之一是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对信息获取权益的“平衡理论”,这是做出司 法解释的法学理论基础;

3、网络服务提供者特别是他们设立的网站在特定的功能上,与报刊杂志社等的功能相同,他们都是传播作品等信息产品的媒介,其著作权法律地位 应当相等;

4、该项解释决定所涉及的作品范围很有限,而且这部分作品的著作权人可 以通过注明“不得转载”等简单方式就可以获得更充分的著作权法保护;

5、在司法实 践中,这种机制可以大量减少网络著作权纠纷,至少是减少那些不必要的仅仅为取得许 可的纠纷。这就减轻了当事人的负担和法院的诉讼资源,更重要的是,该项司法解释会 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的发展,律师们也可以在诉讼外大显身手。

作为著作权法理论基石的“平衡理论”,被许多国家作为宪法的条文而立法规定。在 高科技发展如此迅速、先进的情况下,这种平衡仍旧是不可或缺的。网络环境下对著作 权保护或许就是对著作权法的基石——平衡理论进行检验的一块试金石。

四、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法律责任承担

根据提供网络服务内容的不同,网络服务提供者可分为连线服务提供者和内容服务提 供者,前者指仅提供连线、接入等物理基础设施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后

者指提供大 量各类作品、新闻等信息内容的网络服务,包括BBS(电子布告板)、Newsgroup(邮件新 闻组)、聊天室等有关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等等。

由于上述两类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信息进行编辑控制能力有所不同,其所应当承担 的法律责任也应不尽相同。司法解释设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法律责任,要达到两 个目的:一是要依法制止和制裁网络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一是要给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 一个法律责任的“安全港湾”。司法解释的规定尽量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对著作权侵权 的过错责任,不使其轻易承担过重的责任,以保护和促进新兴的网络产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明确在何种情况下服务提供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以促使网络服务提供者进行自 我约束和自我保护。

第一,提供连线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因其对网络信息不具备编辑控制能力,对网 络信息的合法性没有监控义务,因此对他人在网络上实施的侵权行为没有主观过错,根 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不必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网络服务提供者如果通过网络参与实施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或通过网络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犯著作权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属于共同侵权,应 当与直接实施侵权行为的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由于对网络信息具有一定的编辑控制能力,因 此在明知侵权发生或经著作权人提出确有证据的警告后,负有采取移除侵权内容等措施、停止侵权内容继续传播的义务。网络服务提供者违反上述义务的,主观上具有过错,客观上实施了不作为的侵权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与行为人构成共 同侵权,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四,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在著作权人要求其提供侵权人网络注册资料 的情况下,负有提供该注册资料的协助义务。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的,违反了上述义务,主观上负有过错,客观上实施了不作为的侵权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 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第五,著作权人向网络服务提供者提出警告或索要注册资料请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形 式要件,必须根据情况提供三类资料:一是著作权人的身份证明,包括身份证、法人执 照、营业执照等有效身份证件;二是著作权权属证明,包括有关著作权登记证书、合法 出版物、创作手稿等证据材料;三是侵权情况证明,包括被控侵权信息的内容、所在网 络传播位置等。

只要符合上述形式要件,就应当视为著作权人已提出确有证据的警告或索要请求,网 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反之,不符合上述形式要件,且著作权人没有说明 正当理由的,则视为未提出警告或索要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置之不理。这样规定,一方面可以方便网络服务提供者及时做出所载内容是否侵权的判断,另一方面也可以 避免网络服务提供者陷入过多的侵权纠纷中。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著作权人提出上述资料后仍不采取措施的,著作权人在提起诉讼时 可以申请法院先行裁定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法院将从切实保护著作权人的 合法权益出发,对申请人的申请予以准许。

第六,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著作权人的要求采取移除等措施制止侵权行为,是维护著作 权人合法权益的合法行为,不应为此向被控侵权人承担违约等法律责任。如果著作权人 指控的侵权不成立,而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措施给被控侵权人造成损失的,应由提出不 当警告的著作权人承担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恢复原来被错误移除的作品内容。

五、规避著作权保护技术措施行为的法律责任

最高法院对该司法解释的修改唯一增加的一条是第七条:“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专门 用于故意避开或者破坏他人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的方法、设备或者材料,而上载、传播、提供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具体案情,依照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 第(六)项的规定,追究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民事侵权责任”。这是针对网上日益猖獗的故 意规避著作权保护技术措施的行为而做出的规定。

技术措施是权利人主动采取的一种对其著作权或者邻接权自我保护的措施。我国法律 和行政法规对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给予充分肯定。著作权法第四十七 条第(六)项,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三)项均有相关规定,但在实践中如何适用,特别是 3 对于网络上发生的对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方法、设备或者材料,进行上 载、传播、提供的行为如何处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如何,成为实践中亟待解决的 法律问题。

1.技术措施的种类。根据国际立法实践来看,技术措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控制访 问的技术措施;另一类是控制作品使用的技术措施。侵害著作权人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也 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规避访问控制技术措施;一类是规避作品使用控制技术措施。

这些规避行为通常表现为“未经版权人许可,对加密的作品进行解密,或对技术措施 进行躲避、绕过、移动、关闭或妨碍。”在侵权的构成要件上,此种行为学理上被称为 “附属的侵权行为”,此种附属侵权行为法律责任的追究,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即其设计或生产的“主要目的”是否为规避受版权保护的技术措施。此外,具有“商业 目的”的拥有,以及此类装置的进口、发行、销售、出租或广告行为,都可能被认为具 有合格的构成侵权的主观要件。当然,如同所有权利一样,对此种技术措施的保护也存 在权利的限制和例外。

目前权利人采用的技术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反复制设备、控制进入受保护作品的技术保 护措施、追踪系统、标准系统、电子版权管理系统以及电子水印、数字签名等等。

2.技术保护措施的合法性及对其的限制。技术措施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本身也必 须符合我国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必须具有合法性。其合法性有以下含义:①其保 护的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特定作品,其限制的是未经有关作者授权或者未经法律允许的 行为。②权利人所采取的技术保护措施只能是防御性的,不能是攻击性的。不管被攻击 的对象是知情或不知情,是合法或具有非法目的的软件复制者,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不得 损害公共的利益如植入病毒等。③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对侵权盗版活动的障碍,不能超出 制止侵权行为所必须的限度。④技术保护措施只能被用来保护法律赋予的权利,不能用 来限制公众对该作品的合理使用,损坏对权利保护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⑤法律、行 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例如法律法规有关侵害消费者知悉权、选择权、安全和公平交 易等利益的,侵害个人隐私权如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等,妨碍公共利益的如对政府的执法 等公务活动,以及非盈利公益事业的图书馆、档案馆和教育机关等的豁免等,凡是法律 法规另有规定的,应当从其规定。与其冲突的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不受法律保护。对著作权人采取的保护其著作权或者邻接权的技术措施的保护,并不是绝对的。一些 发达国家一般都对技术措施的保护做了例外的规定,如美国的“千年数字化版权法”。国际上一般认为对技术措施法律保护的例外和豁免主要包括:①反向工程;②执法和情 报活动;③加密研究;④安全测试;⑤保护个人身份信息;⑥对非营利性图书馆、档案 馆和教育机构的豁免;⑦对广播组织的豁免等等。3.该项司法解释规定的适用。适用司法解释的该条规定,要建立在对著作权法规定的 避开和破坏技术措施行为准确认定的基础上。要明确该项规定的实质,是针对网络服务 中对避开、破坏技术措施行为的帮助等共同侵权行为的,不涉及网络环境以外的情形。那些专门上载、传播和提供破坏、避开他人权利保护技术措施的人,自己不出面、不实 施避开、破坏行为,规避法律的追究,而在他们的网络服务中大肆提供专门用于侵权行 为的方法、设备和材料,引诱教唆更多的人来违法,自己获得利益。网络上的此种行为 已经很突出,构成了对我国软件著作权保护的威胁。

适用司法解释此条规定应当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行为人所上载、传播、提供的方法、4 设备或者材料是专门用于避开或者破坏作品著作权保护技术措施的;第二,所指的避 开或者破坏保护著作权技术措施的行为,是指构成违反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六项规定 的行为; 第三,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第一种所述的情形;第四,此种法律责任的追究,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不依职权进行;当事人的范围应当包括该作品的 著作权人及利害关系人;第五,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包括行为人行为的情节等追究 其相应的民事责任,民事责任形式为停止侵权行为等。

现行著作权法对侵犯网络传播权行为民事赔偿等责任的追究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最 高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做了进一步的司法 解释,所以,本司法解释将原来第九条、第十条的相关规定予以删除。同其他知识产权 侵权纠纷一样,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赔偿数额的确定,同样也允许权利人做出选择,一 般权利人可以选择三种方式:一是权利人因侵权行为所受实际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 和预期应得利益的损失;二是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得利益;三是法定赔偿,在前述方法 不好确定的情况下,由法官根据案情确定赔偿额,最高赔偿额上限可达人民币50万元。

根据著作权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但 保护办法的起草和出台还需要时间,为了保证人民法院审理网络著作权纠纷适用法律的 连续性,在有关行政法规出台之前,该司法解释经过修改后仍应严格继续适用。同时要 不断总结审判实践经验,为立法提出建议,不但要更完善地解决前述问题,同时还应当 解决数字化图书馆、远程教育尤其是我国西部特困人群的网络阅览和教育等特殊问题,使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机制更加合理、有效和完善。

第二篇:浅析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侵权与保护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浅析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侵权与保护

杨振栋

摘 要 网络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在网络著作权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法律制度滞后、侵权人认定环节不完善等问题,由此影响到了网络著作权人对其著作权的保护,为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在有关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强化网络道德建设、健全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技术保护措施,由此来规避侵权行为的发生,使我国网络著作权达到最佳的保护状态。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多样性 隐蔽性 著作权

在当今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著作权保护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迎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抄袭、转载侵权、链接侵权比比皆是,大量的媒体转载、新闻报道、汉字作品翻译等也在不经意间侵犯了有关著作权人的权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专门强调在网络环境的冲击下,扩大著作权保护力度,并注重健全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技术保护措施。以下就是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与保护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今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的处理提供有力的参考。

一、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侵权特征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侵权形式多样性,即基于现代化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呈现出开放性网络运行特点,从而为用户互联网登陆、操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在开放性网络著作传播过程中亦随之呈现出多样化的侵权形式,如一般侵权行为:上载行为、转载行为、下载行为,同时演化出网络中特殊侵权方式如超链接著作权侵权、网页作品著作权侵权等多样化侵权形式,增加了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判定难度。

第二,侵害后果不确定性,即基于互联网服务对象不定性的基础上,使网络环境下对于著作权侵权的损害赔偿无法从传播范围、传播人数等角度出发对侵害结果进行量化判定,也因此很难确定著作权侵权行为后的损害赔偿数额。

第三,侵权主体隐蔽性,互联网处在虚拟化空间环境下,侵权行为呈现出无特定时间、无规律性等特点,而且侵权主体除了直接对其侵害的网络用户,还有可能同时存在对其也承担侵权责任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也因此影响到了侵权取证行为的展开,且无法确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

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判定问题

(一)侵权人的认定

由于虚拟化网络空间在运营过程中呈现出信息传播无序、混乱等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著作权侵权人的认定难度。在侵权人认定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求被侵害人在提起诉讼过程中提供作品IP地址、侵权人注册信息、侵权人登陆用户名等,由此来实现对自身网络著作权的维护,但此种认定方式存在着网络漏洞,为此,在著作权侵权责任判定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其展开有效处理。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看出,传统的侵权人认定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网络著作权传播需求,因而在当前《著作权法》完善过程中,应注重对网络著作权侵权人认定进行补充说明。

(二)法律制度滞后

网络著作权侵权判定中,法律滞后性问题首先体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型侵权行为的遏制。例如,我国于2000年所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形成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并就此满足了侵权案件的处理需求。基于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有关网络著作权的事项进一步予以明确,但仅仅几个解释和规章不足以解决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出现的新问题。

其次,基于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逐渐呈现出信息共享、开放等特点,即便于用户在对网络平台进行操控过程中获取自身所需资源,但由于公众在免费网络资源获取过程中侵权意识淡薄,从而诱发了作品传播、下载、复制等侵权行为。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未对受众侵权行为进行限制,相关法律制度欠缺,从而影响到了网络著作权人对其权利的保护。

(三)著作权权属证明

著作权权属证明亦是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处理过程中突显出的主要问题之一,著作权权属证明是把作品和著作权人联系在一起的证明材料,通俗的讲,就是著作权人证明其对所主张的作品具有著作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著作权人在财产权、人身权维护过程中,若发现侵权现象,必须向法院提供著作权权属证明,如,著作权登记证书,创作原稿、合法出版物等,如无法提供与作品权属相关的证明材料,法院将对侵权案件保持不受理的态度。其他有关法律中亦明晰,著作权人在权属登记过程中,有自愿登记的权利,但现实中很多人没有办理相关权属登记手续,从而诱发了著作权人无法提供权属证明材料的问题。为此,为了实现对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的高效审理,要求著作权人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应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同时注重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保留有效证明材料,如创作原稿等,并严格遵从国家法律要求,办理权属证明材料,从而有效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问题保护措施

(一)强化网络道德建设

在虚拟互联网环境的冲击下,为了规避著作权侵权问题的出现,要求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基于侵权案件处理的基础上,应注重强化网络道德建设工作,加强网络道德宣传工作,如某地方政府部门在网络道德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在该地区45个小区设置了宣传点,并在网络道德宣传工作开展过程中,将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审理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深化公众对著作权侵权问题的了解,且引导公众在网络平台操控过程中规避复制、转载、传播等侵权问题,提高自身网络道德意识。此外,在网络道德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缓解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差异性问题,要求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当前网络运营现状,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融入到网络道德建设环境下,最终由此实现对网民道德意识的指导与规范,为著作权侵权问题的处理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并以此精神力量来约束侵权行为。

(二)健全管理制度

在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处理过程中,管理制度的健全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第一,为了缓解我国著作权相关法律法规滞后问题,在管理制度完善过程中应注重从立法角度出发,权衡各个方面权利,既保护相关权利人的利益,又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并且引导社会公众在免费网络资源获取过程中严格遵从管理制度,实现对网络著作权人利益的维护,打造健康的网络运行空间。

第二,在网络著作权管理制度建构过程中,应注重从我国国情角度出发,并吸取国外相关立法经验,明晰网络服务提供者归责原则,对具体的侵权案件具体分析,确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网络用户侵权责任的大小,且注重对网络著作权进行集中管理,以此来达到最佳的网络作品管理状态。

第三,在网络著作权管理制度完善过程中,应明确规定,如若作者许可他人使用作品,【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那么使用者需缴纳许可使用费,同时亦由此具备独立侵权诉讼权利。特别是在开放式网络环境的冲击下,为了实现对网络著作权人利益的维护,注重对管理制度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

(三)加强技术保护措施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4条中明确指出,为了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不得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公众提供主要用于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著作权人在权利维护过程中有权利利用技术手段规避自身作品遭到侵害。为此,在网络著作传播过程中,著作权人应注重提高自身侵权意识,即在作品共享、发布过程中使用登陆口令、暗码等技术性保护措施,由此来限制网民进行转载、复制等侵权行为。同时,各网站在对著作权人利益进行维护过程中,亦应注重强调对控制访问技术的应用,由此来实现对作品的保护。例如,某网站在网络作品传播过程中设置了只允许浏览不得复制的技术性保护措施,实现了对网络著作权人权利的保护。另外,在网络著作传播过程中,应注重对作品浏览记录的监督,即记录作品浏览、下载次数,在非法下载等问题出现时,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从而保障著作权人的权利。

(四)固定侵权证明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在网络著作权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著作权权属证明无法提供、侵权人认定不明等问题。为了规避侵权问题的频繁出现,要求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固定侵权证明,即基于网络著作权人发现自身作品遭到非法转载时,可在第一时间搜索作品权利被侵害的信息,同时在侵害信息搜集过程中,通过访问控制等技术对证据实施保护,且提出申诉,并进一步挖掘证据,由此来保障自身权利。同时在侵权案件处理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处理效率,应注重在申请诉讼前,控制侵权行为,并要求申诉人在相关保护措施实施后尽快提起诉讼,由此实现对侵权问题的有效认定与处理。另外,在侵权案件处理过程中,为了实现对网络著作权人利益的维护,应注重赋予网络著作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的权利,以此来实现对网络著作权人利益的有效维护。固定侵权证明有助于应对当前开放性网络环境下突显出的随意转载等侵权行为,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固定侵权证明的宣传,由此来规避侵权问题,营造健康的网络运行空间。

综上可知,基于开放性网络运行环境的影响,网络抄袭、转载、复制等侵权问题逐渐突显出来,诱发此问题的原因主要归咎于部分网民缺乏侵权意识及我国法律制度滞后等,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推动互联网领域的健康稳定发展,在网络著作权人权利维护过程中,应注重从固定侵权证明、加强技术保护措施、健全管理制度等层面入手实现对侵权问题的控制,且高效率处理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从而使我国网络著作权达到最佳的保护状态。

注释:

韩成军.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判定及损害赔偿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2).58-62.彭兴源.开放式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问题探析.法制与社会.2014,20(11).267-268.王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侵权与保护模式浅析.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0).20-23.赵娟.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判定的若干问题.法制与经济.2014,23(18).136-138.崔艳峰.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与公共利益平衡——以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权利的扩张与限制为视角.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41-45.【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第三篇:2018年网络著作权司法保护现状以及保护措施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网络著作权司法保护现状以及保护措施

关于网络著作权司法保护现状以及保护措施这一问题,呱呱知道网小编就整理一些信息为大家解答:

一、我国网络著作权司法保护现状

1、案件数量增长快

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在传统著作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以3省法院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纠纷收结案为例,2008年山东省涉网著作权案件一审收案全年审理67件,2009年收审113件,2010年收审245件,在2011年收审达到了409件。以浙江省法院为例,自2005年1月至2009年5月底,全省法院共受理一审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881件,审结718件,其中2005年受理55件,审结42件;2006年受理195件,审结182件;2007年受理179件,审结176件;2008年受理254件,审结194件;2009年(截至5月底)受理198件,审结124件。其中2005年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占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的13.92%,但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则已上升到55.71%、63.25%和60.62%。以北京市某基层人民法院为例,2009年前11个月,涉网著作权案件达896件,占全院知识产权案件的57%,占所有著作权案件收案数的66.7%,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83.2%.究其原因,一是网络已经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多个方面;二是网络链接、搜索等高科技的发展,使侵权成本变得更低;三是著作权人及其他集体管理组织维权意识不断形成,他人的维权成功案例迅速通过网络传播,成为其他著作权人维权的诱因和动力。

2、被侵权对象范围不断扩大

该类案件被侵权对象范围不断从传统的文字、图片作品拓展延伸到影音作品、游戏软件等,其中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影视作品、游戏软件成为被侵犯的主要对象。以浙江省法院为例,2008年全年收案254件,涉及影视作品侵权纠纷的案件就有161件;而在2009年的198件案件中,侵犯影视作品的案件达175件,占全部案件总数的88.38%。视频、软件下载或在线使用网站和网吧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视频、软件网站和网吧在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以个人学习,合理使用的旗号供广大网民下载、使用,成为著作权人追责的主要对象。以北京市某基层人民法院为例,主要涉及网站未经许可,擅自传播文字作品、影视作品、摄影作品等纠纷(约占75%),数字图书馆侵权纠纷(约占15%),涉及搜索引擎、链接的纠纷(约占4%),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的纠纷(约占2%)

3、侵权手段复杂多样

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要通过提供网络链接、搜索引擎等方式为网络客户提供服务,由于缺失监管,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侵犯著作权人权利后,成为著作权人争诉的焦点。侵权手段更加隐蔽,取证难度不断加大,典型表现便是侵权形式从原来的动态点播下载进化为静态定时播放。据统计,浙江全省法院受理的所有一审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中.因上传作品供浏览、下载或播放而产生的纠纷共有637件,因在线定时播放行为产生的纠纷共有88件,因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链接产生的纠纷共有55件,因提供p2p服务产生纠纷20件,因提供搜索引擎、存储空间服务以及破坏技术措施其他类型纠纷81件。

4、关联案件多

由于现有文化信息产业和动漫软件等公司的兴起,一个公司名下享有多项著作权利,公司通过发行、销售著作权产品产生经济利益,一旦一个公司名下多项著作权被同一或不同民事主体侵犯,或者同一民事主体侵犯多个著作权,按照诉讼效率理论,多名原告或多名被告的案件会集中起诉,合并审理。这样就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大量串案。例如,浙江省杭州中院在2006年共受理了以北京三面向公司为原告的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系列案件40件,占同期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总数的54.05%;而宁波中院则在2007年1月—2009年5月受理以宁波公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为被告的系列案件30件,共占该院受理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总数的26.32%。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5、平均判赔额不高

出现诉讼标的总额和判赔额一高一低的现象,平均的判赔额和其他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呈现较大差距。还以浙江省法院为例,2005年为1039万元,2006年为1166万元,2007年为2613万元,2008年为3495万元,2009年1—5月为1472万元,但总体判赔数额并不高,个案的最高赔偿额仅为32.8万元,最低仅有230元。平均判赔额只有2.07万元,不仅没有出现专利、商标侵权纠纷常见的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赔偿请求和判赔额,而且平均的判赔额也大大低于同期知识产权案件的平均判赔额。

判赔额低的主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作为人民法院确定赔偿数额的国家版权管理部门制定的稿酬标准较低;二是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对权利人通过其他方式使用作品的影响是有限的;三是较低的判赔金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权利人滥用诉权;四是过高的判赔额有可能影响网络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6、调撤比例高

调撤率高有以下四方面原因,一是多数案件的侵权证据能够固定,很容易与权利人达成赔偿协议;二是典型调解成功案例为类似侵权案件的调解提供了有益借鉴和解决思路;三是权利人本身对赔偿数额期望低,极易与被告达成调解;四是法官的调解意识和能力大幅提升。

二、网络著作权保护之完善

针对我国网络著作权民事法律保护存在问题,为更好地保护著作权,我们除了在恰当的位置发表声明外,更应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一)网络著作权的集体管理保护制度的完善

在理论上,法律赋予了著作权人许可或排除他人使用其作品的权利,但该种权利属于个体行为,行使的是个体管理。然而,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作品在电脑和手机上每时每刻被大量使用,利用强度和广度呈几何级增长,基于个人的监督已经无法发现和预防随时发生的侵犯著作权行为;同时,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频繁使用多种网络作品不可能一一取得每个著作权人的许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可和授权,这样既不现实更影响了作品的使用价值和效率。这种情况下便催生了网络著作权的集体管理保护制度。

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即指著作权人和邻接权人在没有可能使用权利或使用权利不便的情况下,赋予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或机构代为行使其权利,包括管理作品的使用情况,与申请使用作品的使用人达成使用协议,制定网络著作权使用许可规章制度,并在制度的指导下适时代为统一收取许可使用费,而后将使用费以报酬的形式返还给原著作权人的制度。该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最大限度的降低著作权交易障碍,尤其在当前移动终端急速增长,大数据时代到来的背景下,建立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使得分散于文字、影音行业诸多著作权人的权利和收益得到保障。根据信息技术的摩尔定律,目前网络环境处于监管死角的境地,盗版、非法转载、破解销售等行为都使得网络作品处于无玻璃保护的橱窗下,任何人都可以凭借较低的成本甚至毫不费力地取得网络作品的使用权。目前我国的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早已确立,然而,无论从管理组织的种类、规模,还是组织内部的运行章程、外部的社会影响都是及其有限的,已经无法适应大量出现的网络著作权侵权形式。因而,为更好的服务广大著作权人,维护我国网络著作权的良好秩序,亟需立法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

第一,需明确网络著作权管理组织的性质。就该类组织的性质而言,目前各国通用的类型包括民间团体组织和官方授权组织。著作权人具有个体性、分散性特点,而作为著作权人的集体“代言人”,剔除官方行政隶属关系是其能够充分自主代表著作权人的前提条件。故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只能由非官方的民间团体组织充当,而不应由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机构组织代言。同时,该组织还应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即能够独立地行使经营管理权和诉权,这样才能避免著作权人散兵游勇似的单打独斗,以会员的形式吸收不同著作权人,统一维护著作权人的权利和收益。第二,需明确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权利来源。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为了保护更过的音乐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在其协会章程中对组织权利的来源予以扩大,突破了原有会员保护制度,即未申请加入该协会的音乐著作权人,协会也会主动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并将所得作为报酬支付给相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应的音乐著作权人。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作为一个统一行使著作权人权利和履行著作权人义务的机构,其权利应来自于全体著作权人,应自我管理自我经营,而不是组织关系由政府确定,管理制度由政府制定。从著作权本身性质来说,它属于对世权,它的自由行使离不开法律的保障。著作权当然由著作权人自行使用,作为一个法律原理在理论层面当然适行。但是,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个人权利的行使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这种约束体现在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上,便是个人权利的个体管理须让位于集体管理。在这种逻辑安排下,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来源必须充分尊重尽量多著作权人的意愿,并在行使集体管理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调整制度内容,以更加审慎负责的态度行使好著作权人赋予的权利。

第三,需明确著作权人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之间的关系。现在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认为二者系授权人与被授权人的关系,除此之外,国内外还存在以下三种认识:代理关系、转让关系和信托关系。如若认定二者系委托代理关系,在以自愿许可的基础上,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维权和许可行动自主性势必遇到诸多不便。如若认定为转让关系,集体管理组织上位为实际著作权人,一是违背了集体管理组织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的属性,该组织无法解决转让费的资金来源。二是不利于保护著作权人在知识产权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著作权利,例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也不利于保障著作权人的可期待利益,即随着信息网络和其他领域发展在传统著作权权属中拓展的新权利所带来的利益,进而影响著作权人创新的原动力。而认定为信托关系,这种源于英国中世纪财产法体系的财产转移和管理方式,更契合集体管理组织同著作权人之间一方基于对另一方的信赖将自己的特定财产交于另一方管理,另一方则承诺为对方的最佳利益而行为或为了双方的共同利益而行为的关系特点。

明确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性质、权利来源和同著作权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现有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信息网络等新领域,不断完善集体管理制度建设才能更好地面对当代信息网络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冲击。(二)网络著作权的技术保护措施的完善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如前所述,伴随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环境已经从固定场所转移至移动终端,网络作品的复制、链接突破了传统传播媒介地域、时间和空间局限,传播效率倍增、范围扩至全球、成本几近忽略。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作品失去了天然的时空、载体屏障,一览无余地暴露在使用者面前,为了及时维护著作权人通过劳动或交易取得的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应运而生。《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技术措施,是指用于防止、限制未经权利人许可浏览、欣赏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有效技术、装置或者部件。”[5]这种技术手段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事前预防加上个别授权许可的自我保护措施,它将非法使用网络作品的可能性彻底斩断,避免了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保护的滞后性。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技术保护措施也在不断演化和推陈出新,除用技术加密方式以外,新产生了电子签名、电子水印、电子狗固件加密等新手段。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和黑客组织的破坏下,新的技术保护措施不断被破解。一旦冲破了著作权人设立的技术保护措施这道技术屏障,著作权便时刻处于任人侵犯的境地。技术保护措施的发展同技术破解手段相生相克,一方的进步必然催生另一方的更新。即使没有发生侵权后果和影响,但是一旦破坏了技术保护措施,就应认定为侵权行为。如前面案例所示,法院在查明员工仅侵犯技术保护措施,而没有对公司经营造成实际损害的情况下,依然支持了公司的诉求,认定该员工侵犯了公司的著作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不得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公众提供主要用于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避开的除外。”该条款将技术保护措施和著作权一并划入著作权保护的客体,从立法上保障了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权的整体统一性,同时也给审判实践提供了依据。(三)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

1、明确在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的规定

合理使用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版权作品不必征得权利人同意,也不必向权利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人支付报酬的权利限制制度。从以上对国际公约和主要典型国家域外保护法的分析来看,中外法学界大多将合理使用看做对著作权行使的约束。之所以规定合理使用制度作为著作权的例外,其立法本意是赋予使用者部分合理使用的权利来均衡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体现了法律的理性。我国现阶段著作权法,没有反映国际公约关于合理使用制度新变化,对著作权人不断出现的权利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限制性条款,对著作权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均衡没有及时调整。具体来说,著作权法没有对列举似的条款进行更新以便于适应新权利的拓展。如此,著作权人的利益与公众使用作品的利益平衡将会被打破,损害公众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方面,权利扩张和限制失去平衡。现阶段著作权法中,权利约束条款在安排上出现整体缩减的趋向,与著作权范围扩大的形式背向而驰,对权利约束规定了合理使用和非自愿许可的方式。特别是第22条第1款第4项中,把作者要求不准使用的作品排斥在合理使用外,赋予了作者不再受限制的权利,进一步保护了著作权人,对公众权益的保护有所削弱。

另一方面,对数据库等产品合理使用的条款未设置。随着网络发展,数据库的使用必将越来越广泛。如若不对数据库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进行规定,一旦个人和机构利用数据库进行搜集检索、下载数据都需支付使用费,势必提高使用者的经济负担,并且还须考虑以下情况:一是众多数据库内容都包含公共领域信息;二是为教学、科研等目的利用网络作品都能以合理使用为理由。因此,对数据库专有权不采取限制性措施,是与著作权法一贯的原则背道而驰的。

著作权法一方面要保护作者和传播者的合法权益,激发作者创作作品和鼓励传播者传播作品,另一方面要确保社会公众可以存取作品,共同享受思想文化的成果,推进社会文明发展。当前争论的焦点在于合理使用的范畴是应该拓展还是应该缩减。为此,知识产权法学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有的认为合理使用适用的范畴应该予以拓展。原因在于:首先,对著作权人的权利保护日益扩大,而对使用者和公众利益的保护相对比较滞后是目前网络著作权发展的主要特点。其次,在网络空间中,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已经延伸到信息网络传播权,但使用者的合理利用网络作品的权利被严重挤占和剥夺是不符合著作权法保护宗旨的。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2、如何完善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

专家认为,必须确认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规则,并且应该不断加强,确保与作者的权益加强保持一致。无论在什么时间和条件下,著作权的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作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在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原则仍然是著作权法维护双方利益均衡、关系平稳、竞争互利的调节方式。因此,法律必须先明确界定出网络作品的“合理使用”。立法上有三种模式考量:

1、适应网络环境下作品的新特征调整合理使用的范围和内容;

2、设置出合理使用的一元化判断标准,即将使用人能否获取商业利益作为惟一标准;

3、安排合理使用的除外情形,即明确哪些例外不适合在网络环境下加以合理使用。

同时,应该在网络环境下适用“推定许可”制度,即在网络空间里,著作权人只要表示愿意将其智力成果上传到网络,且没有附加技术保护措施,即可推断其已经知晓并接受网络空间的公开性,并对他人使用其智力成果的行为有所了解和许可。[9]“推定许可”制度实现了网络信息高效传播利用的特点,使用者不需要得到著作权人的口头或书面授权即可以传播、下载、分享各种智力成果,但同时也应付出相应对价。或以使用费形式,或以交换智力成果形式加以利用,使用费的具体标准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费用收取可以信托方式委托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管理。

第四篇: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审判实务问题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的二级域名。用户使用ChinaVB的用户名和密码注册登录后,可直接享受包括电影服务在内的宽频娱乐包月应用服务。„„。现有证据足以证明520MOV(我爱电影)网站实为ChinaVB网站的一个栏目,被告应对该网站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23]。

所谓链接,即通过在网络服务器某信息标题后放置存在该信息的网络地址,用户点击该信息标题后,网络服务提供者自动提供出该信息的内容,并在用户的显示器上显示出来。该信息既可以存放在本网站上,也可以存放在其他网站上。因此,链接既有“外链”,也有“内链”,还有页面链接、深层链接、加框链接等。《条例》第二十三条就提供搜索或者链接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免责条件作了规定。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链接”都属于该条规定所定义的范围。该条所指的链接,是指根据内容提供者或者其他服务对象的指令,通过互联网自动提供信息的链接服务。他们只是以设施、技术为信息的传播提供通道、媒介,对内容提供者的信息进行定位、查询,帮助用户迅速发现、找到和获得信息。他们在用户和内容提供者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因此,应当区别所谓的链接是属于内链还是外链,是仅起定位、查询作用的链接,还是以链接的名义行内容服务之实,从而准确界定其地位,适用法律。

从技术过程及被告与锐进公司的协议书看,被告确实是提供了链接。但是,根据被告与锐进公司的协议内容,双方是在共同经营520MOV(我爱电影)这一栏目,只是双方的分工不同。因此,虽然涉案电影是通过链接到案外人锐进公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司的服务器上才进行播放,但该链接并非《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链接服务”,520MOV网站实为ChinaVB网站的一个栏目,被告作为ChinaVB网站的所有者和经营者。

五、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标准及其判断

1、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标准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不论是民事侵权赔偿,还是著作权侵权赔偿,我国都采用行为人具有过错作为对其归责的要件。

但是,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形态到底包括哪些,过错标准如何确定,却存在着争议。有观点认为,基于网络的特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仅指“明知”;还有观点认为,其过错不仅指“明知”,还包括“应知”、“有理由知道”,即故意和过失。

在大部分案件中,法院坚持传统民法的过错标准。在“世纪悦博案”中,二审法院驳回了被告关于“原告应当证明其主观上是明知”才承担责任的主张,认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著作权法,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行为人对因过错(故意或者过失)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侵害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过错责任要求行为人尽到对他人的谨慎和注意义务,努力避免损害后果。是否有过错,既要看行为人应不应当注意,又要看行为人能否注意。而能否注意,则因人、因事而异。民法通则规定的过错责任原则以及如何判断过错的民法原理同样适用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被告关于《民法通则》、《著作权法》不能完全适用于网络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审理的主张不能成立[24]。在“阿里巴巴案”的判决中,法院认为:判断行为人有无过错,要看行为人对其行为的不良后果是否能够和应当预见,要以行为人的预见能力和预见范围为基础,又要区别通常预见水平和专业预见水平等情况。上述判断有无过错的标准同样适用于提供搜索、链接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25]。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通说认为,过错,又分为故意与过失。故意,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某种不利的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该不利后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引起某种不利后果的发生,而由于疏忽没有预见或虽已预见但轻信其能够避免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因此,根据民法通则,行为人故意或者过失侵害他人权利的,应当承担赔偿的民事责任。《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关于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免责的条件之一,是其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的理由应当知道服务对象提供的信息侵犯他人的权利。这样规定的目的,是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一定是出于善意,主观上没有过错[26]。《条例》第二十三条更明确指出,搜索引擎、链接服务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所链接的信息侵权的,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故可以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形态包括“明知”和“应知”,即故意和过失。

2、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过错的判断

相对于其他民事侵权案件而言,在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纠纷案件中,尤其是涉及到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民事责任的案件中,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有过错的问题,经常是各方争议的焦点,并成为法官必须回答的法律问题之一。其原因在于:作为按照用户的选择传输或接受信息、本身不组织、筛选所传播信息的网络服务提供者,通常必须借助于技术手段才能对通过其系统或网络的信息加以监控,但技术手段本身有局限性;网上信息数量太大,内容又在不断变化、更新,要求监控能力有限的网络服务提供者逐条甄别信息的合法性根本不可能,从而增加了判断过错的难度(如此会妨碍网络的发展)。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社会、生活中亦发发挥重要作用,网络服务的商业经营模式多种多样性,这种多样化也就造成了法律上、实务中,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标准。

不过,民法理论已为过错的判断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准则,即:判断行为人有无过错,要看行为人对其行为的不良后果是否能够和应当预见,要以行为人的预见能力和预见范围为基础,又要区别通常预见水平和专业预见水平等情况。因此,在涉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判断上,司法实务中需要做的是,遵循上述准则,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在审判实务中,法院多秉承上述指导思想。

在“百度”中,原告诉称被告通过百度网站的MP3搜索框向网络用户提供MP3搜索服务的行为侵犯其对《你的选择》等223首歌曲享有的著作权。二审法院认为:在百度网站空白搜索框内输入歌曲名称的方式向用户提供MP3搜索引擎的服务中,百度网站为用户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服务,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其所要求的服务。用户是通过键入关键词的形式向服务提供者发出指令从而获得信息。被告接到用户的指令后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搜索,建立临时链接。所搜索、链接的内容既可能是侵权的,也可以是公有领域的信息,或者是经权利人许可传播的不侵权的内容。显然,被告事先无法判断用户将键入什么关键词、要求提供什么服务。基于这种服务的技术、自动和被动等性质,被告施予与其能力所及的注意,难以知道其所提供服务涉及到的信息是侵权的[27]。

在“阿里巴巴案”中,法院则认为:被告按照自己的意志,在搜集、整理、分类的基础上,对相关的音乐信息按不同标准制作了相应的分类信息。被告作为搜索引擎服务商,经营包括音乐搜索服务在内的业务,向用户提供专业的音乐搜索服务并从中营利,属于专业性音乐网站。综合上述因素,依照过错的判断标准,被告应当知道也能够知道其搜索、链接的录音制品的合法性[28]。

在上述两案中,法院根据MP3音乐搜索引擎服务的两种模式的具体情况,确认了以下规则:根据服务对象的指令,通过互联网自动提供文件的链接或搜索,且对文件不进行任何编辑、修改或选择的,除非有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或应知有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或者经著作权人提出确有证据的警告后仍不采取相应措施的情况,否则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应承担侵权责任。但是,搜索引擎、链接服务提供者按照自己的意志,在搜集、整理、分类的基础上,对文件按不同标准制作相应的分类、列表的,则应当知道也能够知道其搜索、链接内容的合法性,应当认定其有过错。

在涉及视频分享网站是否有过错的问题上,法院从大量的案件中总结出以下规则:根据《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视频分享网站有对用户上传视频进行事前人工审查的义务。用户上传的视听作品系专业制作且节目完整,或者处于档期或者热播期间的,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认定其有过错。视频分享网站将视听作品置于显要位置,或者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对视听作品进行推荐,或者设立视听作品排行榜,或者专门设立类似“影视”频道等的,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认定其有过错。

六、关于系统缓存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

《条例》第二十一条是对提供系统缓存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免责的规定。根据该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提高网络传输效率,自动存储从其他网络服务提供者获得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根据技术安排自动向服务对象提供,并具备该条所列其它条件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对该条的内容应该如何理解、如何适用,在实践中仍存在争议。其中,快照服务作为一种网络中常见的技术服务,其与缓存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免则,更成为各方争议的焦点。

“百度案”涉及百度提供的歌词快照是否属于缓存、是否侵权。被告辩称:MP3搜索结果列表中的歌词 “快照”功能是搜索引擎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对搜索结果文本信息的技术缓存”。

法院认为:被告将歌词放置在其服务器上向用户提供的行为,属于“复制”和“上载”作品,已构成在网络上传播作品的行为。被告所称“缓存”是其事先把歌词存储在其服务器的高速缓冲存储器中供用户访问;被告的页面未以提供歌词的第三方网站显示歌词文本文件的原始形式显示,而是只提供了一个歌词文本文件的“快照”,且未显示第三方网站的网络地址,没有给用户以点击访问该网站的机会。即使被告后来更改页面使其显示了全部的歌词“快照”文本文件及其对应的第三方网站网络地址,但由于被告将歌词全文置于歌词出处之前,大多数用户在一般情况下仍然会首先选择在百度网站页面上而不是点击最初提供歌词的第三方网站的网址去获得歌词。因此,歌词“快照”的方式完全起到了替代第三方网站提供歌词的作用。另外,被告亦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其符合《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免责条件。综上,被告以“快照”方式提供歌词的行为侵犯了原告对歌词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29]。

该案的处理涉及到两个个问题。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第一,关于“快照”与搜索引擎服务的关系。快照是搜索引擎提供的一种专项技术服务,其技术原理是:搜索引擎在收录网页过程中,根据技术安排自动将被索引网站网页的HTML编码备份到缓存中。当用户点击搜索结果的“快照”链接进行访问时,实际上访问的就是缓存页面。用户可以在原网页及快照看到原网页的主要内容。那么,“快照”是否如被告所说的是搜索引擎的一个基本功能?这显然是错误的。搜索引擎是一种网络查询工具,其目的是能够使用户方便、快捷地在网络上的海量数据中查询到目标信息。提供搜索引擎只是与上载信息的网站建立了临时链接,服务提供者是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了一个“路标”指向上载信息的网站,用户点击检索结果后,自动进入上载信息的网站。因此,搜索引擎并没有将信息上载到互联网上,在其服务器上并未生成信息的复印件。正是基于搜索引擎服务的这一特点,《条例》将其界定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为其提供“避风港”、即使承担责任也只是共同责任。百度网站提供的“快照”系通过搜索引擎从第三方网站搜索出来并存储在其服务器中的,如果第三方网站上没有相应的歌词文本文件,百度网站的搜索引擎就无法搜索到相关歌词文件,无法以快照形式显示歌词。因此,“快照”确实与搜索引擎服务有密切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此种服务仅仅就是搜索引擎服务。被告是将歌词放置在其服务器上,由用户通过点击MP3搜索框的“歌词”按钮的方式取得歌词,显然已经属于“复制”和“上载”行为,已构成在网络上传播作品的行为,与仅仅提供查询、定位功能的搜索引擎服务性质完全不同。

第二,关于“快照”与技术缓存的关系。被告称其“快照”功能是对搜索结果文本信息的技术缓存。那么,“快照”是否属于《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缓存?《条例》规定的缓存,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为了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加快其服务对象获取其它网站信息的速度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手段[30]。《条例》第二十一条详细规定了对提供系统缓存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免责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被告的“快照”服务显然不符合上述条件:其“快照”改变了原网站显示歌词文本文件的原始形式显示,原网站已无法掌握服务对象获取歌词的情况。而且重要的是,被告所提供的服务,客观上起到了让用户直接从其服务器上获取歌词的作用,足以影响提供歌词的第三方的市场利益。因此,其“快照”不属于提供系统缓存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

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首先,缓存服务提供者能否可以对信息进行主动的存储?欧盟《电子商务指令》第十三条对提供系统缓存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规定的免责条件之一是:若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包括在通讯网络中传输由服务接受者提供的信息,只要对信息的存储是为了使根据其他服务接受者的要求而上传的信息能够被更加有效地传输给他们,„„。美国DMCA所说的缓存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其服务器中将用户以前要求访问的网页存储一段时间,如果另一个用户也要求访问某个被存储的网页,网络服务提供者就可以从自己的服务器中下载该网页给用户,而不必再返回该网页所在的服务器来下载该网页了。因此,缓存必须是在前一个用户的访问请求被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计算机系统自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目的是便于后来的用户访问同样的材料。[31]。但是,《条例》在关于缓存的规定中,采取的是对其原理进行描述的形式,没有如欧盟《电子商务指令》和美国DMCA那样明确“ 缓存必须是在前一个用户的访问请求被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计算机系统自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另有学者提出,欧盟和美国立法时,还没出现“快照”技术,故其立法已不能适应技术的要求,已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因此有观点认为,根据《条例》,缓存服务提供者自己决定把材料存储在服务器的高速缓冲存储器中供用户访问并不违背《条例》关于缓存服务免责的规定。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于,法律为网络技术服务提供者提供“避风港”、给予特殊的“待遇”,条件之一就在于其服务必须是“技术的、自动的、被动的”,而快照服务显然不符合这一原则。另外,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任何未经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他人作品,都属于侵权行为;法律也没有为“网络转载”提供合法空间。“快照”属于“复制”和“上载”,其形式与“转载”也没有任何异处,故认可缓存服务提供者主动存储材料的合法性必须平衡好与“转载”的关系。

其次,缓存服务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属于“合理使用”?在美国,无论是在“Google缩略图案”、“Blake诉Google案”,还是“Google新闻案”中,法院都认定提供“快照”构成合理使用,理由都是这种“快照”没有实质性地代替用户对被链网站的访问。如在“Google缩略图案”中,法院强调Google制作的“缩略图”像素太低,希望欣赏图片美感的用户不可能满足于欣赏“缩略图”,而是会在通过“缩略图”大致了解原图是否为自己要搜索的图片后,点击链接去看原图。在“百度案”中,法院也特别指出,歌词“快照”完全起到了替代第三方网站提供歌词的作用。据此,有观点认为,如果“快照”的服务形式没有实质性地代替用户对被链网站的访问,则可以认定这种“快照”服务构成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合理使用。这种观点有合理的一面,因为在上述服务的情况下,网页快照仅起“提示”或者“指示”作用,或者在原网页无法正常访问时,用户可以使用网页快照查看网页的主要内容,因此不会损害原网页内容版权人或者原网页网站的利益。但是,我国著作权法、《条例》对合理使用均采用具体列举的方式,因此,只要不属于法律所列举的合理使用的情形之一,均不构成合理使用。

七、关于P2P软件平台服务的法律调整

P2P技术产生于本世纪初,因此不论是美国、欧盟,还是我国,相关的法律均没有对此作出反应。但是,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深刻地改变着信息的传递模式,不断就版权保护问题提出挑战,在我国同样如此。针对P2P软件平台服务的著作权侵权纠纷纷纷起诉到法院,法院通过判决进行了探索,并尝试就其中的侵权认定、法律适用等问题作了回应[32]。

各地法院审理的类似案件引发的共同问题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对提供以P2P传输方式实现侵权作品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平台服务的,是否构成侵权,构成侵权应具备什么条件;其次,对这种行为应依据什么法律来调整。

根据IBM对P2P(即peer to peer)的定义,P2P系统由若干互联协作的计算机构成,且至少具有如下特征之一:系统依存于边缘化(非中央式服务器)设备的主动协作,每个成员直接从其他成员而非服务器的参与中受益;系统中成员同时扮演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角色;系统应用的用户能够意识到彼此的存在,构成一个虚拟或实际的群体。P2P技术打破了传统数据传输的模式,它无需直接提供传输内容的服务器,而使用户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完成数据或服务的交换任务。P2P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集中型模式”,二是“分散型模式”,目前我国的几起诉讼案件中涉及的都属于“集中型模式”。在P2P软件平台的服务中,可能涉及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主要有用户和P2P软件平台的服务提供者两类主体。用户的行为主要是下载他人作品在其计算机中及将他人作品置于共享状态供其他用户下载,故属于我国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复制和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构成对他人著作权的直接侵犯,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从P2P软件平台的服务性质上说,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提供和管理索引服务、用户注册和登录服务、P2P软件下载等,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而且由于P2P技术是终端用户之间进行点对点内容传输,侵权文件不在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器上,故网络服务提供者并非提供具体的内容服务,而是提供设备、平台,通过其技术、设备等平台为服务对象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提供中介服务,在用户和信息提供者之间起桥梁作用,因此与搜索引擎、链接、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一样,应将其定性为网络技术服务提供者,侵权构成要件是:①存在着他人的直接侵权行为,即用户在该平台上传播的信息是侵权的;②通过其服务为参与、帮助了侵权信息的传播,即为侵权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便利条件,导致侵权行为的扩大、延伸;③其主观上有过错。

著作权法确认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同时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楼、第二十三条分别就网络服务中的提供自动接入、自动传输、系统缓存、信息存储空间、搜索引擎和链接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了规定,没有涉及P2P软件平台服务提供者。但调整P2P软件平台服务行为可以找到法律依据。正如上述已论及的,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以共同侵权制度来规范帮助、教唆行为。因此,对通过P2P软件平台服务帮助侵权的,我国民事法律已经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根据,应当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三条规定来规范。

[1]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4)高民终字第1303号民事判决书

[2]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终字第1188号民事判决书

[3] 金武卫,(《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评述),《中国版权》2006年第4期

[4]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终字第1188号民事判决书

[5] 刘家瑞,《论我国网络服务商的避风港规则——兼评“十一大唱片公司诉雅虎案”》,《知识产权》2009年第2期

[6]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初字第1201号民事判决书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7]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4)高民终字第1303号民事判决书

[8]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终字第1188号民事判决书

[9] 王迁,《论网络环境下版权直接侵权的认定标准(上)》,《东方法学》2009年第2期

[10] 刘波林,《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几点感悟》,《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8期

[11]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7)二中民初字第2629号民事判决书

[12]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终字第1184号民事判决书

[13]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终字第594号民事判决书

[14]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2007)海民初字第25153号民事判决书

[15] 在讨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基础提案时,为了限制或免除在线服务提供商的责任,非洲国家代表团建议“向公众传播”是指“将作品向公众提供的初始行为”,“不包括仅仅为促成或进行传播提供设施或方法”;新加坡代表团也提交了类似的修正案。这两项修正案建议被认为具有澄清性质。见约格·莱因伯特、西尔克·冯·莱温斯基著,万勇、相靖译,郭寿康审校,《WIPO因特网条约评注》第13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16] 米哈依·菲彻尔,《对策与补救措施》,《中欧互联网相关立法研讨会》,2008年11月20-21日

[17] 马库斯·斯特凡布勒默,《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在德国和欧洲法中违反版权的责任》,《版权公报》2001年第2期(总第30期),国家版权局主办

[18]王迁,《论网络环境下版权直接侵权的认定标准》,《东方法学》2009年第2期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19] 沈仁干,《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推出两个新条约》,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研究》第三卷第3页,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20] 王迁,《论在网吧等局域网范围内传播作品的法律性质》,《中国版权》2009年第2期

[21] 约格·莱因伯特、西尔克·冯·莱温斯基著,万勇、相靖译,郭寿康审校,《WIPO因特网条约评注》第148-14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22] 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二版)》第11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2版

[23]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8)一中民初字第1059号民事判决书、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8)高民终字第1198号民事判决书

[24]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4)高民终字第1303号民事判决书

[25]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终字第1188号民事判决书

[26] 张建华主编,《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85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27]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初字第1201号民事判决书

[28]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终字第1188号民事判决书

[29]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高民初字第1201号民事判决书

[30]张建华主编,《信息网络传播权条例释义》第80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7页第1版

[31] 薛虹,《再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知识产权文丛》第四卷第145页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32] 如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的上海步升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诉北京飞行网音乐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的广东仲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诉广州书联软件技术公司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的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诉黄一孟侵犯著作权等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论述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给原有的著作权保护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对著作权进行保护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探究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受到侵犯的原因与形式,网络著作权是否应受保护作品的著作权人的确定问题 ,并给与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著作权 网络环境 侵权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球信息网、国家信息网和多媒体等网络技术的运用。渗透,巨大地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是人类知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交互平等、覆盖面广、快捷方便、信息量大的特点,是让人们能迅速传播、接受资讯的新媒体。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给原有的著作权保护体系带来技术的冲击,引 起了权力和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引起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波动 与 震荡。

一、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受到侵犯的形式和原因

网络对著作权的侵犯方式表现为:一,一些网站把别人的文字作品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在因特网上公开发表;二,一些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从网上直接复制下来别人的文章发表

1.网络作品

所谓网络作品,是指将传统形式作品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换成数字信号。将作品或录音制品数字化,只不过是对于原作品或录音制品的一种复制行为。

2网络作品的优势是著作权受到频频侵犯的原因

传统的复制技术在复制的过程中,误差在所难免,数字的方式将讯息做精密的分析后,以数据的方式记录,失真度极低.另外数字资讯存储或复制的成本极低,且所占的实体空间极小。

高品 质,低成本的特点,免除运送的问题,使得著作的数字化成了无法阻挡的趋势。这一旦涉及商业利益,相关的著作权问题令人不得不重视。

二、网络作品应受著作权保护

1.网络作品符合著作权保护要件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应当具备4个要件:(1)必须是作者自己创作,既具有独创性的作品;(2)必须是属于文学、艺术或科学领域的作品 ;(3)必须以一定的形式或载体表现出来或固定下来的作品 ;(4)作品的内容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只要在计算机网络上出现的、传播的网络作品符合上述4项条件,就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范围。. 网络作品的网上传播也受著作权保护

版权所有人对其作品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是否有权利加以控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第八条已作出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 应享有版权,已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这种专用权 被称之为“向公众传播的权利”。与此同时《 世 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条约》第十五条也给予 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对其享有版权邻接权的录音制品授以“因广播和向公众传播获得报酬的权利 ” ,这种权力是”一次性合理报酬的权利”。

三、网络环境下,作品的著作权人的确定问题

依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视为作者.因此确认网络环境下作品的著作权人的关键是作品作者的确定。

网络环境下作品的作者确定,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作者享有署名权,其有在作品上享有署名的权利,也有不署名的权利;其享有署真名的权利,也享有署假名、笔名的权利。在传统的出版方式下作品的出版者 可以证明作者的身份;但在网络环境下,作者可自由地将自己的作品上传,他人很难对作者的身份予以证明。

对于作者不明的作品,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由作品原件的合法持有人行使署名权之外的著作权;作者身份确定后,由作者或者其继承人行使著作权。但在网络环境下,许多作品根本没有原件,除非对作品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禁止他人下载。所以如何在 网络环境下 保护自己的著作权成为关注的问题。

建立“推定许可”制度。只要作者同意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就可以推定其对网络充分开放的特性以及网络中的某些使用行为是明知,是同意的。这样,他人无需取得许可就可以转载和下载,但应当支付适当的费用。具体收费可通过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来实现。著作权人也可通过附随作品的声明或技术手段等明示行为排除适用“推定许可”,禁止他人转载、下载等。

推定许可制度,辅之以健全的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能保障著作权人的经济权益,打破网络条件下的权利滥用和过度垄断;充分尊重了权利人的意志,易于操作,有利于减少纠纷的发生。

作者应慎重选择署名方式,并加强自身的著作权意识。我国相关法律中规定的作品自愿登记制度,是很好的机制。在网络上发表作品的前后,作者可根据《作品自愿登记试行办法》的规定将作品进行登记,在产生著作权权属纠纷或侵权纠纷的情况下,登记证书将成为证明自己著作权人资格的初步证据,在将作品进行登记后,作者可自由选择署名方式。

使用技术手段也是得力措施。技术保护有以下几种:(1)利用加密、防火墙等安全技术来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保护,防止被非法访问和套录;(2)通过入网控制、身份鉴别等,加强客户端对资料访问的管理;(3)可采用防病毒技术,通过在服务器上装载防毒模块,在计算机上安装防毒程序、在网络接口安装防毒芯片以及使用杀毒软件等,对网络进行病毒检测和病毒消除;(4)可采用信息的访问控制技术来保护网络的知识产权。(5)还可以通过对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来控制其访问不同的信息资源,以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和对知识产权的盗用。

1996年12月20日,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持召开了“关于著作权及邻接权问题的外交会议”上通过两个被称为“因特网条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条约》。之后,美国、欧盟等国家均通过修改国内法的形式,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及相关权保护作出不同的立法选择,以顺应条约的要求,如美国1998年《数字千年版权法》,法国《信息与通讯服务规范法》等。其中像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中关于ISP如果只是作为被动的传输管道,未主动传输、挑选编辑受指控侵权信息及暂存这些信息,未超限定时间的情况下,不因其系统传输或者机器自动复制而承担直接侵权责任的规定,以及协助侵权责任或者代理侵权责任的规定,和只要ISP遵循了预先确定的程序与规则,就可以以此条款抗辩侵权指控的“安全港”条款等,都对我国的网络立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下载人民法院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司法保护--如何理解和适用《最高.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法院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司法保护--如何理解和适用《最高.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简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判定的若干问题

    简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判定的若干问题 一、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产生的原因(一)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分散性、无形性等特性所导致网络的开放性让任何人都有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

    上海崇明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状况-上海高级人民法院

    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 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状况 (2016年6月-2018年5月) 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 二○一八年五月 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 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状况 (2016年6月-2018年5月......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第四章自测题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第四章自测题及答案 90分 单选题 1. 我国专利法对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的专利权保护范围的解释采用() (10分) A. 字面解释原则 B. 周边限定原则......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试卷2

    问答题 1. 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应当具备哪几个要件?(20分) 答:作品要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必须符合著作权法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独创性也称为原......

    网络环境下的软件专利保护(论文)

    一、软件专利概述 软件专利,是指通过申请专利对软件的设计思想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而非对软件本身进行的保护。对软件本身的保护由《专利法》和《著作权法》结合来实现。从客......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各章测评答案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第一章自测题(70分) 单选题 1.下列法律制度,哪项不属于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A. 网络著作权制度B. 网络工业产权法律制度C. 网络域名的......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第五章自测题满分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第五章自测题 (共10道题,共100分,不限时) (卷面的分100分) 单选题 1. 下列哪一个不是我国电子证据的保全方法: (10分) A. 扣押或封存 B. 公证 C.......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试卷3(精选五篇)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试卷3 (共14道题,共100分,限时:180分钟,还剩139分钟2秒) 单选题 1. 下列规则中,哪项属于制定网络法应遵循的规则 (5分) A. 技术规范和法律规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