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十年(含五篇)

时间:2019-05-14 03:2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十课 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十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十课 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十年》。

第一篇:第十课 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十年

第1 段

问1久前社会广泛关注什么 问2国527 万考生期待着什么

语言点1 录取本课词语表4。→新生、学生、留学生、考生。

例2002 年的高考结束以后有275 万考生被大学录取。① 中国高校每年都要录取大批的什么 ② 参加高考时希望被什么大学录取 ③ 参加考研时希望被什么大学录取

④ 在高考中名的大学可以录取到什么样的学生 ⑤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等学校将会怎样

问3年高考的录取比例约是多少多少考生可以迈进大学的校门

语言点2 迈进本课词语表5。→校门、家门、商店门、新世纪等。

读报纸中文——中级汉语报刊阅读

例年有275 万考生迈进了大学的校门。

①经过努力学习终于迈进了哪一所学校的大门 ②当你回国后迈进家门时想见到谁 ③你中学毕业后最想迈进哪一所学校的大门 ④你大学毕业后想迈进哪一家公司的大门 ⑤迈进新世纪以后有什么计划

问问4年的高考录取比例是十年前的多少倍

问51992 年普通高等学校有多少学生在校学习前有多少高了多少倍

问6年开始实行了哪两项新措施人切身感到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讨论1你们国家考大学容易吗学生的地位怎么样 第2 段

问72001 年中国在校的研究生有多少人年前是多少人 问8么已经成为了高校和社会最时髦的字眼

问9么是MBA今国培养MBA 的学校有多少所 讨论2们国家考研究生的人多吗们为什么要考研究生

第二节课 段

问10么样的国际职业学位教育也逐渐为人们所知

语言点3 为……所本课词语例释1。

① 为广大留学生所关心的汉语水平考试叫什么名字 ② 什么样的电影开始为你所喜欢 ③ 什么样的体育运动开始为你所喜欢

④ “五一”期间广大游客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⑤ 当前什么问题为人们所关注

问11200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准予多少所高校招收MPA

语言点4 准予本课词语表10。→招生、招收、毕业、录取、录用、通行。例育部准予北师大招收留学生。

① 学校规定须成绩合格才能准予什么

读报纸中文——中级汉语报刊阅读

② 只有经过面试可以被公司怎样

③ 高考时有成绩达到标准学才能准予什么 ④ 没有通行证察不会准予怎样

⑤ 只有教育部批准的学校能被准予怎样 第3 段

问12么样的学习成为了时尚 问13层次的继续学习有哪些

语言点5 如……等等本课词语例释2。

① 好吃的中国菜有很多……等等 ② 北京有很多好玩儿的地方……等等 ③ 锻炼身体的方式有很多……等等 ④ 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很多……等等 ⑤ 保护环境的方法有很多种……等等 问14低层次的继续学习有哪些 问15的学习途径有哪些 第4 段

问16十年树木年树人”是什么意思 问17去的十年是什么样的十年

语言点6 难以本课词语例释3。→理解、发展、学习、买到车票等。后面接动词或

动词短语。

① 如果不认真复习天的考试就难以怎样 ② 学习汉语不多听多说难以怎样 ③ 很多留学生觉得汉语中的成语难以怎样

④ “五一”的时候游的人很多果不预定火车票的话怎样 ⑤ 课文的内容越来越难果不预习的话怎样 总结全文的提问

问1文谈论了中国哪几种教育的发展变化三种考和大学生教育研和研 究生教育续教育

问2者是怎样评价这十年的中国教育的是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十年

读报纸中文——中级汉语报刊阅读

布置学生复习今天所学的知识成练习一至七公布下一次课发言的两位同学的名单。

第二篇: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 2011年6月)

序言

21世纪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己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的生产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教育体系与教学模式面临着时代变革的挑战,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巳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为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先后制定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对教育信息化子以重视。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和软件工具,支持信息交流共享、知识建构创新、师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文化变革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对于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提供优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乃至全面实现教育公平与构建学习型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和支撑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覆盖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平台基本建成;各级各类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国家数字化资源体系初步形成;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持续推进,学生的整休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学生个性发展与能力培养获得有效探索;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推进了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还存在着明显的发展性不足,与国际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国内信息化发展较好的部分行业的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国家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主要表现在: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作用认识不够,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法规与信息化的推进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覆盖水平依然不高,教育信息资源数量和质量均显不足,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运行维护与信息安全保护等保障措施不健全,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今后十年是我国迈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动力,也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性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专门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列为一章,从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路线;并将“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列为2010-2012年亟待组织实施的十大工程之一。必须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整合全社会的相关资源,着力提升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力争用十年的时间将我国教育信息化从“起步”、“应用”阶段推进到 “融合”、“创新”阶段。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现状与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自1994年启动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建设以来,经过“211工程”、“985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西部大学校园网”、“校校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目前,我国己经建成了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为支撑的全国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高等学校校园网己经普及,其他类别学校也不同程度的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初步建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信息化在教、学、科学研究各个环节得以应用,促进了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基于网络的信息公开、招生录取、就业服务、认证服务得以应用;教育部机关建成了办公信息网和内外政务信息平台,并陆续开展了视频会议、网上合作研究、网上招生录取、网上就业服务等重太应用,初步实现了部门和学校间的政务信息联网交换。尽管己经取得显著的进展,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很太的挑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覆盖不足,整体发展失衡,区域、城乡差距较大;教育信息资源仍显不足,优质适用的资源严重缺乏,资源的有效利用共享水平较低,优质教育资源的良性建设模式尚未建立,资源开发体制单一,市场力量参与不足,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亟待深入,应用水平亟待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尚未形成有效的业务系统数据资源整合、交换、共享体系,数据集中程度低,信息孤岛现象突出。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什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总体部署,以深化融合、改革创新、支撑引领、惠及全民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

深化融合,以信息技木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为核心,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融合,全面提升教育改革和发展水平。

改革创新,在信息枝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改革,促进信息时代的教育创新,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支撑引领,发挥信息技术对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用,从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开展创新应用试点,引领教育的未来发展。

惠及全民,提升全民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全民信息化学习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优质教育需求,让全民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促进者和受益者,共同建设惠及全民的学习型社会。

(二)工作方针在加快教育信息化整体进程中,确立前瞻部署、科学发展;需求导向、服务应用;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政府推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方针。

前瞻部署、科学发展。以促进信息时代全民教育的发展为导向,面向未来,进行前瞻部署。把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要求,作为检验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需求导向、服务应用。把握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和服务全局的关系,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对信息化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强化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应用,把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体现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中。

统筹规划、共建共享。从宏观战略高度科学规划,加强全局性部署。在统一标准规范指导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参与建设、共享成果,促进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信怠化中的重要作用,选择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的抓手。在政府推动下,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形成开放合作、教育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多方共赢的良性局面。

第三章 发展目标

(三)整体目标

未来1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目标是:以保证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为宗旨,探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为全面实现《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一重大战略目标提供全方位的有力支撑。

(四)阶段目标

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全面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基本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度应用,并在局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到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居于国内各行业信患化的先进行列、整体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全面深层次融合,并在部分领域实现创新、变革和突破。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四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

到2020年,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达标计划,建立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有效提升教育质量的信息化环境,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及青少年享受优质教育,培养学生更好适应信息时代生存、发展和竞争的能力。

到2020年,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部达标,实现全国所有中小学校宽带接入互联网,生机比达到6:1以上,师机比达到11,所有中小学实现班级多媒体教学,所有幼儿园配备多媒体教室,绿色、安全、可管、可控的数字化校园普遍建立,内容类、工具类、个性化和生成性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要;所有中小学生达到中小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标准,所有教师达到教育技术能力中级以上标准,能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和资源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信息时代的创新人才。

未来1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主要发展任务如下:

(五)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制定我国中小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标准,继续完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知识建构与表达、人际沟通与协作、问题发现与解决等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六)运用信息拔术保障基础教育公平

制订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标准,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达标计划,逐步缩小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各级网络教研支撑环境,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公平。巩固和发展“农远工程”建设成果,以应用为中心,继续推进衣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设,形成重点面向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教育信息化支撑保障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开展前瞻性、特色化的教育信息化示范应用。

(七)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发挥多媒体互动教学的优势,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创建与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相适应的智能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和远程协作学习教室等新型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知识可视化工具,丰富生成性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的个性化。组织教师分学科、分区域探索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满足学生探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创新中小学教学模式。鼓励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针对性评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库,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八)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信息化

运用多媒体、动漫等技术开发符合幼儿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智能型玩具、教具和学习资源。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学前教育提供安全保障,推动家园互联和学校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实现对儿童基本健康数据、成长数据等指标的有效监测和记录,为保障幼儿身心健康提供支持。

针对残障学生的特殊需求,提供适合残障学生学习的信息化终端设备和教育资源,促进残障学生无障碍的使用信息技术学习和生活,保证其安全及受教育权利。

积极支持民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少数民族开展双语教学,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各民族问的文化交流。

第五章 职业教育信息化

到2020年,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到2020年,全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实现宽带接入互联网,学习终端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室覆盖率、管理平台普及率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覆盖率均达100%;数字化教学资源覆盖所有骨干课程,虚拟实训软件系统深度应用,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建成。

未来10年,职业教育信息化主要发展任务如下:

(九)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信息化、开放性、共享型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和学校之问发展水平的差距。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管理机制和教育内容,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开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适应职业教育的乡样化需求,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十)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实际惰况,开发演示性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实验教学软件,重点开发受益面广、标准统一、技术成熟、训练内容对接国家重点产业的虚拟实训软件系统,提高学习的趣味性、灵活性和主动性。遂选基础实力强、办学水平高、就业前景好的职业教育学校;建设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形成覆盖全国职业教育院校的国家技能培训虚拟实践公共环境。

(十一)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水平提升

制定和实施中、高级职业教育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持,配合必要的面授辅导,面向所有职业教育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培训。各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和考核机构,实行职前培训、执证上岗和在岗定期培训制度,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水平提升。

第六章 高等教育信息化

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深度应用与融合,构建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利于科研质量提高和高水平重大科研成果形成的数字化科研环境、有利于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影响力的数字化文化传播环境,为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和内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0年,全国高校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所有教室装配智能终端教学设备;全国高校建成网络教学平台,80%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6D%高校建立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大学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建设进一步深入;全国高校建立各类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电子校务平台,搭建面向学校生活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环境,成立学校信息化管理部门,信息化支撑技术队伍规模达到教职员工总数的4%以上。

未来10年,高等教育信息化主要发展任务如下:

(十二)以信息化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建设开放、互动、知识共享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发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椎进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型、探究式教学模式。推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加速科学研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融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同步跨越,形成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数字化环境。

建立合理的统计监测与评价反馈机制,促进学校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调整,培养更多满足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创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模式,鼓励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开展科研活动,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促进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

(十三)应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料研水平提升

构建方便易用的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色提供交流、合作、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信息化研究环境,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团队的协同工作,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与方法,形成开放合作的科学研究机制,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

有效整合各种计算资源、数据资源、网络通信资源以及科学研究工具,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人性化的支撑和服务;全面提升科研装备数字化水平,推进大型科研装备共享,支持大规模数据采集、模拟、分析、计算与海量数据传输和挖掘,不断提高科研入员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科研领域的能力以及利用科研信息化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十四)椎动教育面向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

提升高校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建设水平,依托信息技术提供科普教育、专题教育、通识教育与学科教育。构建网上文化宣传和科技咨询服务平台,传播先进的时代文化和最新科研成果,推动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为社会及公众提供科技与文化服务。

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推动广大师生和社团广泛的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促进形成新的校园文化和时代文化,促进教师和学生创新理念和进步恩想的形成,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发适宜国外学生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和文化宣传数字化教学资源,支持中文教育国际化及跨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第七章 继续教育信息化

到2020年,我国继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发适合各类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继续教育信息化支撑终身教育体系,为公众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满足高质量、高水平继续教育的发展需求,实现“人人能学、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国继续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和数据札心及服务体系;网络课程质量认证达标率达到90%以上;互联网和卫星网络接入覆盖90%以上的社区教育机构;建成世界一流的国家开放大学。

未来10年,继续教育信息化主要发展任务如下:

(十五)以信息化保障继续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继续教育质量监管与信誉评价体系,采取“政府监管,第三方服务,社会评价”的继续教育质量监管体系,利用信息技木实现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相结合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

(十六)以信息技术提高继续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

持续推进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来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发适合继续教育开放学习的课程资源、学习的平台、管理平台,建设数字化的考试支持体系,提升继续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建立开放太学制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十七)以信息化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依托各类教育机构和学习型组织,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椎进企业培训创新,促进行业开放大学建设,提高企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推进社区教育等各类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社区开放大学建设,促进惠及全民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第八章 教育管理信息化

到2020年,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为基础,以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信息化需求为导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基本建成功能齐全、简明高效、安全畅通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育管理电子化、管理过程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到202o年,建成各类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全部业务系统“数据互通”,支持教育管理业务流程电子化达到90%以上,部分实现“流程再造”。

未来10年,教育管理信息化主要发展任务如下:

(十八)以信息化促进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

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与系统,形成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流程,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从业务流程管理为主向服务为导向的职能转变。完善信息发布机制,提高政府行政公开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学生和社会公众的教育权益,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促进建立服务型政府。

(十九)为政府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提供支持

制定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标准,规范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教师等信息的国家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教育规划与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建立各类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系统,加强动态监测与监督检查,做好质量监测评估,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建立教育考试评价综合信息化支撑平台,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新的考试模式,支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二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加快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电子校务平台,通过信息系统支持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的建立,积极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推动学校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

(二十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

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各类专业教育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机制;构筑各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扩太和延伸服务领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拓展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各类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公开,提高公开透明度,探索公共服务新机制。

第三部分 行动计划

第九章 教育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计划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中小学教育网络,使全国60%以上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具备10M以上的网络接入能力;实施CERNET升级换代,使其具备1000G以上的总带宽,各高校接入带宽不低于1G,高校接入比例达到100%;发射一颗双向宽带教育卫星,具备20G以上吞吐量,覆盖全国所有偏远地区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学校;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装备全面支持IPV6协议,与IPV6互联网和现有IPV4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基础接入带宽不小于200G,公共资源存储容量达到200TB以上。

2020年,全面建成先进、安全、可管、可控的国家教育宽带网络,100%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各高校接入带宽达到2G以上,城市中小学接入带宽达到100M以上,农村中小学接入带宽达到10M以上,通过卫星接入互联网的学校双向带宽达到2M以上,区域广播单向带宽不低于50M;全面完成CERNET主干网的升级换代,主千网总带宽达到5T以上,国内国际互联互通带宽达虽1 500G以上;全面建成省市及以下教育宽带网络,与主千网的互联带宽达到10G以上;全面完成卫星宽带网的升级换代,实现卫星宽带网同地面网的融合改造,接入带宽不小于10G,卫星带宽不小于300M,对50%单向接收站点进行更新或双向升级改造;建成由国家级教育资源与数据云服务中心和各级各类教育业务云服务平台组成的云服务体系,提供一体化、可扩展、开放式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的教育云资源与服务,实现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的基础接入带宽不小于500G,公共资源存储容量达到PB级。

计划内容:

(二十二)国家教育宽带网主干网建设工程

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包括主干冈、接入网和校园网的国家教育宽带网络,纳入国家信息化整体战略规划,形成连接全国谷级各类学校的先进、安全、可管、可控的国家公益性信息基础设施;保证充足的、持续的网络建设与运行经费投入,制定优惠政策有效解决公共通信传输资源租用、与公众网络互联互通等瓶颈间题,并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保证各级教育网络健康和持续发展的网络运行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

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双向宽带卫星网组成国家教育宽带网络的主干网。高校校园网直接或经由接入冈接入国家教育宽带网络主干网,为提高教育质量、开展科研协作提供优质网络服务。主干网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我国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环境,需要在枝术上保持先进水平。中小学校园网经由区域教育宽带网络,部分偏远地区学校经由双向宽带卫星网,接入国家教育宽带网络主于网,保证主干网为构建公平、均衡、优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支撑。教育卫星网络主要用于连接缺乏网络接入环境或接入条件较差的地区学校,同时提供交互学习和培训区域点播、广播服务。

(二十三)国家教育宽带网地区网与接入网建设工程

充分利用各类通信传输资源,建设省(市)级区域教育宽带网络,构成国家教育宽带网络接入冈,为本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提供接入国家教育宽带网络主干网服务。区域教育宽带网络是回家教育宽带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以青少年为主要用户群体,要特别增强网络的安全可信性,保证网络信息内容的安全,为全国青少年提供健康可信的学习交流网络环境,培养他们从互联网摄取知识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使其成为广太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平台。

(二十四)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采用顶层统一开发建设和区域分布建设相结合的方式,统筹规划、顶层统一设计我国教育云计算框架,以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现有云计算平台为依托,在整合国家、省、市等各类教育机构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资源公共存储、发布、检索、安全管理等基础云教育服务平台。通过开放共享和区域示范,建立国家教育资源与数据云服务中心,并与地方教育云对接,提供教育信息资源,形成公共教育信息资源云服务平台、终身学习云服务平台和教育公共信息服务云平台,逐步建成覆盖全国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提供各类教育资源、终身学习和教育公共信息服务的一站式服务,构建随时随地、人人可用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满足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分布存储、协同管理等各种技术需求,以及学籍管理、课程管理、教学评价、学校数字化、学分银行等各种业务需求。同时形成在公益基础上的支付和核算机制,实现资源提供者、资源使用者和服务中介的良性互动,提高资源开发和资源服务、数据汇聚与分享服务的效益。

第十章 数字校园推进计划

计划目标:

在基础教育方面,到2015年,实现85%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互联网,小学生机比达到且10:1,初中生机比达到8:1,高中生机比达到S:l,中小学师机比达到3:l所有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配备多媒体教室;80%以上学校建成安全、绿色、可管、可控的数字化校园;全部衣村中小学拥有覆盖基础教育所有学科学段的内容类数字化教学资源,80%农村中小学拥有学科工具类、个性化和生成性数字化教育资源;80%学校建立基础信息管理数据库和学生成长记录数据库。

在职业教育方面,到2015年,全国中职学校校园网覆盖率达到85%,2020年达到100%;到2015年,高职学校校园网覆盖率达到100%;网络接入带宽可以满足教学和管理的需要;到2015年,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校生机比达到4:1,2020年达到1:1,到2015年,师机比达到1:1。到2015年,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到85%,2020年达到100%。到2015年,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数字化课程覆盖骨干课程的比例达到70%,2020年达到100%;到2020年,职业技能虚拟实训软件的专业应用率达到20%,建成30个职业技能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到2015年,实现全国职业教育校务、教务管理平台覆盖率达到95%,2020年达到100%。到2015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达标率达到80%,2020年达到100%。

到2020年,实现远程职业教育对农村等偏远落后地区的全面覆盖,职业教育资源面向农村地区广泛共享,全面建成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体系。

在高等教育方面,到2020年,全国高校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所有教室装配智能终端教学设备;全国高校建成网络教学平合,80%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60%高校建立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大学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建设进一步深入;全国高校建立各类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电子校务平合,搭建面向学校生活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环境。

在继续教育方面,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国继续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和数据中心,建成满足继续教育主要人群学习需求的优质资源,建成满足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的业务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世界一流的国家开放大学,对继续教育机构所有从业人员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技术和业务培训。

计划内容:

(二十五)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示范工程

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综合实验区建设工程。政府推动,分批示范,建设先进、高效、实用的教育信息化环境,支撑均衡和优质教育发展,不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增强师生在信息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推动全国所有基础教育学校逐步达标发挥示范作用。

首批建设700所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构建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智能化探究实验室、远程协作教室,增加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数量和多形式的个人学习终端;遵循课程标准,运用校内外丰富的教育资源,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保障信息技术专职教师比例不低于3%,学校信息化经费占同期教育经费投入的10%以上;实现与区域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流畅对接与互联共享。到2013年,形成一批特点显著、枝术先进、国际领先的示范校,为全国其它地区和学校提供学习借鉴和培训服务。

以教育网络建设应用和支持服务保障为重点,首批建设100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区。整体规划和构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体系、教育服务体系和远程枝术支持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内校园宽带网络全覆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信息化支持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经费投入适应发展需要。到2013年,形成一批架构合理、国内领先、实效显著、经验和成果可供全国各地分享的示范区。

2013-2015年,总结推广首批示范校和实验区的成果和经验,建设第二批示范校和实验区。形成“国家、省、市、县、校”协同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网络教育资源系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远程支持服务系统以及校园安全系统等方面,为基础教育提供高质量的环境和条件,在政策、制度、机制、体制创新方面,全面促进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达标建设,为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估和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标准的制定、完善提供重要依据。

到2015年,实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具有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全国各市县均具有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大范围普及示范工程的成果和模式,示范引领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达标,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二十六)职业教育信息化综合示范校建设工程

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综合示范校建设,重点支持100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50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示范校实现宽带接入,校园网全覆盖,多媒体设施全覆盖,专业核心课程数字化,并在信息化教学模式方面有突破,生产一线需求旺盛的专业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深度应用,全面应用电子政务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分区域的教师数字化培训体系为教师的进修和水平提高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面向校外的远程职业教育逐步开展,示范校的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

通过示范校的建设,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西部千所职校校园网建设,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校通工程。加速开发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以“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需求推动,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课程资源为重点,开发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构建结构合理、高效共享的职业教育资源库;基本建成国家技能培训虚拟实践公共环境,为技能型人才紧缺行业开发集应用与资源一体化的仿真实训平台,以及专业通用实训软件系统,支撑实践教学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

全面推进职业学校电子校务建设。通过全面推进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加快职业学校电子校务系统建设,推动职业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建成全国职业学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关键业务管理的数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决策执行水平。

开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加快建设多层次互补、多模式共存和多样化发展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建设和完善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动态、开放和共享的职业教育网络。重点支持部分职业学校建成网络学校,开展远程职业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社区教育,逐步形成具有学校、企业、行业及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

(二十七)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建设与示范工程

大力推进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建立数字化教学环境,搭建网上教学平合,建设开放课程,持续推进并优化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促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学分互认。试点数字化专业、课程,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太力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和探究式学习,鼓励教师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完善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体系。

建立科研协作与知识创新信息化支撑平台,整合高校各类知识资源,构建一体化知识资源服务体系,建立科研数据与成果的网络共享机制,推动科研交流与协作,提高高校科研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继续实施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和开放实验室资源共享计划。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数据信息中心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高校管理与服务水平。建立电子校务与决策支持平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管理加强高校内部治理,实现流程再造,支撑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升高校管理决策水平和服务师生能力。完善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构建学生就业信息化支撑和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有吸引力的网络文化与生活信息服务平台,繁荣健康向上的大学网络文化,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师生恩想有效疏导和教育。

建设服务于文化传承的多语种网站群,提高高校面向社会的文化宣传与辐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推广汉语言及文化教育,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交流。

加强中西部高校信息化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中西部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资源建设与应用能力、教育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高校均衡发展。

(二十八)基础教育数字校园达标计划

制定基础教育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实施达标工程。采用政府推动、示范引领,重点支持,分段达标方式,实现所有基础教育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多方位、全过程数字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促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等基本信息的数字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随时随地获取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到2020年,基础教育学校基本完成达标要求,学校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比例不低干3%;政府投入建设的经费和生均经费中教育信息化应占10%以上。

(二十九)学习型社会支撑平台与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工程

实施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及管理推进计划。在继续教育基础设施、数字化资源开发、平台建设、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强化信息化应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开展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及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和优质资源的共享。大力推进虚拟实验室和数字图书馆、电子教材的建设与共享。开展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立继续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探索信息化教学的规律,积累经验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国家开放大学。坚持“开放、共享、交流、创新”的原则,借鉴国际先进开放大学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惰况,探索我国开放大学办学模式,办好网络教育,采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成人函投教育,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信息化改革;构建以国家开放太学为主体,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终身教育学习网络和服务体系。对全国继续教育机构的所有从业人员,通过网络开展信息技术和业务培训。

建设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及相关资源。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互通的网络支持体系,实现与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互联互通;研究制定基于信息技术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支持国家开放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举办高水平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开展社会化服务、科学研究和继续教育学分认证。到2020年,建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世界一流的国家开放大学。

第十一章 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提升计划

计划目标:

到2015年,完成国家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与编码规范的制定,建成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数据库,推动办公自动化,形成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完成学校信息化管理基本要求、业务管理规范与数据标准的制定,初步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初步建成高校网络信,岂安全监管体系。

到2020年,建成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完整的信息化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深化学校信息化管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基本办学支撑条件;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全面建成,形成稳定、和谐的网络使用环境。

计划内容:

(三十)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工程

制定国家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与编码规范。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建设分级管理、规范有序、来源可靠、充分共享的国家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办学机构管理、教学管理、经费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等核心业务的教育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与共享规范,完善数据采集、更新、管理与利用机制,建立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实现数据互通,消除信息孤岛,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及时性与有效性。在中央和地方建立教育管理数据中心和统一的教育管理基础设施,支持国家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的有序运转与及时更新。

(三十一)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整合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类业务管理信息资源与系统,建立分级管理的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信息化的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与教学水平评估系统。构建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和毕业生就业监测反馈服务系统,完善各级各类招生管理与信息发布系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推进中小学家校交流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应用。不断完善国家教育考试题库,建立考试与评价综合服务系统。整合各类教育信息服务,建立教育公共信息服务门户。

(三十二)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工程

制定学校信息化管理基本要求、业务管理规范与数据标准,以政府指导、学校主导、市场参与为主要方式,分类指导、协同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普及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学校核心管理业务信息化的深化,使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基本办学支撑条件。依托国家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学生信息管理,建立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成长档案。

(三十三)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与示范工程

确保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维护高校和谐稳定、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从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网络舆论环境净化两个方面、网络内容安全和网络行为安全两个范畴、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两项任务出发,具体建设三套辅助管理体系:以网络内容安全为目标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以用户与行为安全为目标的网络行为监测与干预体系,以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为目标的网络互动平台建设与信用评价体系,三套体系相互协作,“一点发现、全局联动、协同分析、统一处置”,形成高校网络信息共享、协作与应急指挥平台。

第十二章 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计划

计划目标:

以填平补齐为基础,优化提高为核心,平台和机制建设为保障,推进国家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及共享服务。到2015年,初步形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量优良和实用性强的教育资源体系。

到2020年,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门类明显增加,资源总量极大丰富,质量全面提升,适应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和所有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计划内容:

(三十四)教育资源建设应用和机制探索示范工程

建设各类教育国家数字化资源库。开发适应多终端要求、适合各级各类教育各学科教学特点、满足教师专业发展、职业培训、社区学习需要的内容资源、学习工具和资源生成平台。充分发挥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料技馆、数字人文史迹的教育作用。引进一批国际优质资源和课程。

逐步探索建立国家引导、社会参与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制定资源建设规划,确定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开发的内容及支持重点。研制内容指南、技术规范,保护知识产权,鼓励企业积极投入教育资源建设,汇聚各方力量,形成以公益性为主,资源使用者、提供者和管理服务者的叔益均得到有效维护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采取重点投入、示范引领、政府采购与学校、个人采购产品及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完善教育资源开发应用评价的相关标准。形成权威的教育资源政治性、科学性审查以及质量评价和认证制度、建立专家推荐,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育资源评价体系。基于云服务平台,建立协同工作、分布存储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库群。

完善基础教育资源库。提升义务教育数字化资源的质量;重点开发高中必修课和选修网络课程;开发科学育儿和保障健康安全的教育资源;开发针对不同残障学习者特点的教学资源;开发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和汉语学习资源。形成面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覆盖所有学科,适应多种学习方式的54000多学时的教育资源和20个学科的教学工具平台。

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库。重点开发虚拟实验、仿真教学、形象化教学的软件和惰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资源。以覆盖100个专业课程、10个岗位的教育资源为范例,逐步形成覆盖职业教育所有专业和岗位的教育资源。

丰富高等教育资源库。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应用水平,推进课程公开,探索以优质思想政治课共享为突破口的校际学分互认。再建1500门网络精品课程,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各专业和主要课程的教育资源。

依托网络教育和开放教育,整合20000门各级各类继续教育课程资源,为学习者终身学习提供选择。

建设支持教师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的资源和平台。重点开发12000学时的支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资源。

(三十五)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平合建设工程

建设国家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用3年时问,构建开放灵活、公平竟争、交易规范的基础教育资源服务机制和综合性信息化服务环境,形成以公益性服务为主导,市场化服务为剩、充,多种服务方式并存的资源共享机制,建成一批示范性应用地区和学校,实现学校、教师、学生能够方便和快捷地发现和获取满足教与学需要的教育资源;政府、单位和个人投入开发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交流与应用,促进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取得最大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按照“统一规划、分层建设”的原则,开发国家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应用系统。实现国家、地方相互协同,共同提供资源汇聚、资源评价、资源发布、资源搜索、资源传输、应用数据统计、资源交易和安全保障等服务。

建设分布协同的国家、地方资源汇聚、存储和传输中心,为教育科研、电信、联通和移动等不同网络用户提供高效快速的上传下载和交流分享服务。

建设国家教育资源网以及各省、市、县、校教育资源网和企业教育资源网,面向全国各地教师和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应用服务。

建设国家和地方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协同工作机制。开发和完善基础教育资源相关标准;开展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保障,帮助资源使用者和资源提供者便捷的进行资源交易,推动教育资源开发产业有序发展;保护资源提供者的著作权,维护资源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三十六)教育资源进家庭示范工程

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实施教育资源进家庭示范工程。整合教育系统优质视频资源,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平台与各级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信息沟通和资源互选渠道。组织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为千家万户提供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服务,实现从幼儿到老年,人人通过收看电视,自主学习,接受教育和培训。

建立国家教育视频资源进入有线电视传送的技术标准、审查制度和管理机制;在国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框架下,建立进入有线网络视频节目资源库,形成教育视频监审、转码、传输、发布及安全管理系统;探索基于数字电视运营模式的教育视频可持续发展运营模式。

以现有资源组织、购买与奖励为基础,以开发引进社会急需的资源为补充,丰富国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平台视频节目内容。

第十三章 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计划

计划目标:

到2015年,形成初步完备的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中小学教师基本完成教育技术初级培训,3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技术人员基本完成初级培训;50%管理人员完成初级培训,建成一批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发及支撑研究基地和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

到2020年,中小学教师基本完成中级培训和考试,20%教师达到教育技术高级水平;技术人员基本完成高级培训;基本完成管理人员初级培训,50%管理人员完成高级培训; 80%以上教师具备运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各校运用教育技术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教师比例不低于60%;建成完备的教育信息化技木研发体系和战略研究服务体系。

计划内容:

(三十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

全面深入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适应信息技术变革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对学科教师、枝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明显提高,以学校为本建立分工合作的教育信息枝术应用团队。

深入实施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考试,并纳入到教师资格认证考核体系。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为核J心,以教师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实施和管理、评价为重点,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开展技木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和运行维护能力和水平,加快实现持证上岗。

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升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以提升学校管理者教育信息化规划能力、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为核心,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的融合创新。

制订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标准,把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和有效学习能力作为检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依据。

制定培训、指导和示范引领基地的考核办法,完善12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健全12个省级培训基地,形成以基地为辐射源的各级培训骨干和远程辅导教师团队。每个县重点建设1个县镇级示范性学习中心,构建教师远程修课和本地交流讨论的学习环境。提高基层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的辅导能力,为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就近提供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培训。

提高远程学习的平台的互动性和生成性,增强交流和管理功能,实施质量监测和动态评价,以满足高质量远程培训需要。建立网上学习指导交流社区,促进短期培训与长期应用和能力提升相衔接。

开放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国家采购优质远程教育资源,免费提供给国家和省级基地及相关有资质的培训机构,鼓励各培训基地和机构采用优质资源生成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免费提供给广大教师和在校师范生使用,逐步探索学习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学习方式,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考试,获得认证的办法。

中职学校、高等学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三十八)教育信息化标准研发与示范计划

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标准研制和推广应用工作的统筹规划、集中管理。以现有教育信息化系列标准为基础,发展和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类和管理类标准、信息化环境设备类配置规范、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估类指标等系列标准规范,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结构完备、内容合理的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大力推进标准应用示范,开发标准化应用示范软件,建立有效的标准评价测试体系,为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提供支持。加强教育技术标准认证与检测机构建设,开展标准符合性权威认证。广泛吸收企业机构参与标准建设和应用,加强对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宣传、咨询、指导与评估。

到2020年,新增国标30项以上,形成完整的标准咨询培训和推广应用服务体系,在政府采购、重大项目招标过程中引导标准规范的应用;到2015年,实现所有教育信息化市场的产品采标率达到60%以上,2020年达到90%以上,在政府采购项目中杜绝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进入采购目录。

(三十九)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发及支撑研究基地

建设计划

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发,建设一批支撑研究基地,研究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及装备的应用需求,开发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软件教育信息化技术装备,研究和掌握领域内核心技术,推广和普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装备研发成果,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创新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技术保障水平,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十)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采集、分析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数据,对比研究国内外发展情况,跟踪领域内最新发展动态,发布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发展政策的实施提供外部信息咨询、决策过程参考和实施效果评估。

第四部分 保障体系

第十四章 组织管理和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四十一)理顺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机制

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强化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职能,成立部际协调小组,促成多部委合作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推进教育信息化相关机构的分工与整合。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在高校和部分中小学、中高级职业教育学校设置教育信息化主管职岗,建设技术管理与教学应用并重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人才队伍。到2015年,60%学校设立校级信息主管,有自己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执行计划;到2020年,100%学校设立校级信息主管。

(四十二)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

完善教育信息化系列保障政策和法制法规建设,明确教育信息化投入经费额度和比例,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维保障经费标准;明确企业在从事教育信息化商业活动时遵循强制价格优惠规则,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将教育信息化相关指标体系纳入到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四十三)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构

成立常设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明确定义专家委员会的职能,形成专家委员会的长效运转机制,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性。

第十五章 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四十四)建立经费投入保障体系

发挥国家和各级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

建立国家、地方、家庭、企业与社会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通过开放教育信息化相关市场,推出合适的优惠与补贴政策,吸引和拉动社会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教育信息化良险发展的社会与市场环境。

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合理分配用途比例。提倡在保障必要基础设施投入的前提下,鼓励加大对优质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投入,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在硬件、软件、资源、应用、运维、管理与人员培训等各环节的资金使用比例均衡、合理。建立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的全程成本核算、绩效评估与审计制度,确保教育信息化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

(四十五)建立资源质量审核与评价机制

建立教育领域数字资源的出版准入制度,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出版过程的质量评估需求,成立专门的资源质量评估和出版审定委员会,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分级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保障和监控数字化资源质量。

到2015年,成立专门的资源质量评估与出版审定委员会,对80%的各级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实现有效的质量审核与评价,形成市场准入机制,全面提升资源制作质量。

第十六章 标准规范与战略咨询保障体系

(四十六)推进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与应用

在现有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订工作,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结构完备、内容合理的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大力推动标准应用与示范,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提高采标率,引导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应用和推广,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规范发展。

(四十七)开展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跟踪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研究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趋势,研究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和绩效评估模型;研发教育信息化评估与决策系统;定期发布教育信息化专题战略研究报告,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信息咨询与决策支持服务。

第十七章 运维服务与安全保障体系

(四十八)建立教育信息化运维服务体系

建立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和应用服务体系,保证教育信息化各类应用和系统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共同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省级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建立以县乡为中心的信息化综合服务机构,完善中小学信息化专业教师岗位制度,核定业务范围,明确职责分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完整的运维服务保障体系,为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日常运行和重太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撑。

(四十九)完善教育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进一步加强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网络信息安全与文化安全建设和监管力度。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要求,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规范,加强安全技术防范,完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屏蔽、监测、评估、测评等方式建立立体化、全方位信息化安全措施,确保管理、教学和服务信怠安全,防止暴力色惰等有害信息对校园文化的侵害,保证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到2015年,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信息系统实现安全定级,并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设要求。

第十八章 技术研发和产业保障体系

(五十)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研发体系

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创新研发体系,深入研究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基本问题。依托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设立相应的创新研究中心和技术研究基地,在学科部署和地域分布上形成布局,在研究内容上形成特色,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支持,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五十一)强化教育信息化的产业支撑

支持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实施政府管理引导、市场充分竞争的教育信息化技术市场开放政策,建立教育信息化市场准入机制,规范教育信息化市场竞争体系,积极培育教育信息化产业体系,整合产业链,实现咨询监理、装备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资源制作、祖赁维护、运营服务等多行业各环节的全面、协调发展,形成健康的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环境。

(五十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跟踪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动向,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合作与社会机构参与机制。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组织,大力促进双边合作。通过参与国际组织、标准共建、合作项目建设、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强人员互动等方式提升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

组织实施

强化组织领导。本规划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协调组织和督导实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以本规划为基础,制定各部分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

明确任务分工。教育部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业内企业应明确各自角色分工,从政策实施、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应用示范等各方面协作推进。

实行目标考核。按照本规划定义的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目标和阶段建设指标施行考核;健全工作督导机制,分阶段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任务和建设目标。

建立支持环境。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本规划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内容,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为本规划的落实创造支持条件。

第三篇:当代中国教育发展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

一、建国初17年的教育历程

(一)1949年---1952年

(1)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的领导权

(2)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同时并举的“三轨制”,为工农特别是工农干部提供受教育的机会;(3〉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

(3)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

(5)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便更切实际地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这一过程大致到1952年底结束。

(二〉1953年~1957年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提出了今后三大任务:第一,要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第二,要学习苏联;第三,要在我们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反对官僚主义。

1.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它强调学校的国家性、统一性、非宗教性、男女平权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2.教育目的。它规定培养全面发展的成员为教育的任务,实现这一任务最主要的途径则是掌握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的各科知识,并实现“门门五分”。

3.教学为主的思想。它强调智育的首要性,主张德育主要也是通过教学来进行的。同时它也就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课堂活动的主导作用。

(三〉1958年~1965年

1958年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一场新的教育探索与变革开始了。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其要点是在一切学校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今后的办学方向是学校办工厂和农场,工厂和农业合作社办学校;走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实行党委领导下教育专门队伍和人民群众结合,学校内部和教工、学生群众结合。这些方针与当时“大跃进”的形势相配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浪潮。全国高校、中专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迅猛增长。

1960批评“文教战线的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瞎指挥风”,集中研究了教育工作中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问题,强调通过调整建立完善的教学秩序,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压缩了学校规模和数量。至1963年,全国高校由1960年的1289所合并为407所,在校生由96万压缩至75万,中专由6225所载并为1355所,在校生由222.6万压缩至45.2万,中小学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第一,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既要克服学习苏联过程中一定程度的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缺点,又要纠正1958年以来发生的生产劳动、政治运动过多,以及伤害广大教师积极性的“左”的错误。

第二,应当有机地促进教学、生产、科学研究的三结合,这种结川合应以教学为主,必须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明确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基本形式,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起主要作用。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必须有所限制。

第三,办好学校,党组织要善于团结知识分子,建立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的同志式的尊师爱生关系。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应求高、求纯、求一律,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共产主义者。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要求。

二、“文革”十年(1966-1976年)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长达10年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教育革命是这场大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要夺取教育的领导权,派遣工人、农民和解放军进驻学校,领导学校;其次,认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文化要学习,但更要到工厂、农村、军营向工人、农民、解放军学习,要到社会革命实践中学习。再次,否定了以往教育整套的招生、„分配„„试图阻起如新的社会主义教育模式。

文革中报道过许多“教育革命的典型”。这些经验概括起来表现为如下诸多个方面:(1)工人阶级的领导;(2)分散在农村学习;(3〉反对“智育第一”(4)半工半读,勤工俭学;

(5)以科研、生产带动教学的“三结合”体制(6)在社会运动中学习;(7〉没有明确的入学标准;(8)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9)建立工农教师队伍。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教育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出现,开始恢复了广大教师的社会地位。1978年恢复了高考制度,继而重新颁布了《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和《小学四十条》,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这在总体上恢复了60年代初期的教育思想和基本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路线,对外开放汲取了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邓小平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此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针。80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展开的。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核心的内容包括:

(1〉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一一地方化;

(2)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一一权力下放。这两条为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教育的多元化和真正办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199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实行科教兴国战略,进步明确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篇: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简介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是由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发起,在民政部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于2006年3月30日正式挂牌运行。其宗旨为:向海内外广泛募集资金,重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亦支持一些地方解决在改革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其目标为:努力办成全国最好的基金会之一。

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募集社会捐赠款物26.82亿元,开展“建设未来——中国建设银行资助贫困高中生成长计划”、“宏志教育推广专项基金”、“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吉利教育资助计划”等助学项目30个,资助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8.54万人次;开展“中国移动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中国移动爱心图书馆(室)”项目、“香港邵逸夫基金支持内地学校建设项目”、“汶川地震灾区学校重建项目”等助教项目312个,按照捐赠者的意愿支持各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共接受政府委托项目资金38.75亿元,开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资助中西部地区县镇农村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10万人次;开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滋蕙计划,奖励中西部地区品学兼优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万人次;开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励耕计划,资助中西部地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教师6万人次;开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资助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到校报到的路费和短期生活费21.19万人次,资助中西部地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幼儿教师1.4万人次,同时还资助解决一些地方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特殊困难或突发紧急事件;开展“台湾学生奖学金”和“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项目,奖励在内地高校就读的台湾、港澳及华侨学生4.08万人次。

从成立至今,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始终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灵活高效的特点,配合政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助学助教项目,切实做好教育领域拾遗补缺的工作。通过七年的努力,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工作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肯定,先后于2008年被民政部评为“4A级社会组织”并授予“中华慈善奖”,2010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2013年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

第五篇:银行发展十年稿

银行十年,奋斗和远方 一、十年

男:十年,我从缕缕青丝到些许白发,体重也从140到了180.女:十年,我从白衣校服到唯美婚纱,如今已是孩子妈。男:十年,领我们进门的老师有的已退休,有的依然在坚守

女:十年,过得真快,有些事,以为近在眼前,其实已三年、五年。

男:十年,**银行从一个冬日的新芽变成独挡一面的大树,用他的汁液和绿荫滋润着一个个员工。

女:十年,员工们像一粒粒的种子,将自己深埋进**银行这片多情的土地。

男:在这里,我们褪去年少的青涩,在专业务实的氛围里蜕变成为一个个职场精英。

女:在这里,我们抛却了年少的懵懂,伴随**银行的成长,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成就一个个美满家庭。

男:这是激情燃烧,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十年 女:这是开拓进取,进步,与您同步的十年。男:十年的不懈努力,十年来满载的荣誉 女:十年功勋和业绩,都变成了永恒的回忆 男:再回首,云遮归途,再回首,荆棘密布。女:十年梦,屈指犹堪惊,十年梦,晓色拨云开。男:铭记过去,是我们前行最大的动力。女:我们不会忘记

合:我们不会忘记,那辛劳憔悴的身影;

我们不会忘记,那冥思苦想的模样;

我们不会忘记那艰苦创业的奔忙;

我们不会忘记,那自立自强的希望!

二、历程

男:2008年,我们找准市场定位,抓住农村市场机遇,经营性贷款一路高歌猛进,连连奏凯。

女:贷款余额节节攀升,直到到达到现在都无法超越的巅峰

男:巅峰过后是渐退期,政策调整期,经济与下行期,2015年跌入谷底。

女:2015年,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大情小事,接触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变化气息

男:2015年,我们携手并肩迎战罕见的风雨,靠着不服输,不怕输的倔强,一直在探索前进的方向,寻找前行的动力。

女: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是应该有所坚守的,唯有如此,所有的付出才会有出路。男:曾经,历经艰辛的我们,铭记心底;过去,一直惘然的我们,没有泄气!女:坚持不懈做好基础工作,不辱我示范行之句号; 男:集思广益谋略改革创新,不负历届领导之信任。

女:风雨成不了前进路上的阻力,坎坷只不过是沿途的小插曲。男:走过一段路,风景毕竟不相同,这段惠风和畅,那段骤雨狂风。合: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只要热爱**银行,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三、感恩

女:多少次我们带着甜美的微笑把梦笑醒 男:无数回我们含泪回望一路走来的的风光 女:历历往事萦回心间,声声叮咛那样动听

男:感恩父母,给我鲜活的生命,无私大爱伴我前行,您用心血标立我的人生,您挺立身姿不再,只剩霜染双鬓。

女:感恩领导,我黑夜中的启明星,是您谆谆教诲让我对未来无限的憧憬,您交给我们打开理想之门的钥匙,为我们冲刺明天打气鼓劲。

男:还有一些人,不会像父母标立我的人生,不会像领导给我无限憧憬,但有你们在,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女:在安宁平静的日子里,他们给我带来充实和宽慰;在艰辛困苦的日子里,他们给我带来寄托和希望。共同的事业,让我们结成了战友般的情谊 合:感谢有你,我的战友,我的姐妹兄弟!

四、展望

男: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 女:十年励精图治,十年戮力转型

男:不经意间,邮储银行已然成长为一家现代大型零售商业银行

女:十年间,变的是规模、形象、气质。不变的是对大型零售银行的定位和大型国企的职责坚守。

男:一流的经营管理,一流的品牌影响力,一流的企业文化

女:一个坚定的信念,践行普惠金融;一个坚守的职责,服务小微和三农 男:十年跨过千座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女:前方的路还有很远,还有很多未知的艰难,但我们心愿已定不再改变。男:开弓没有回头箭,让我们齐心协力,冲过激流险滩 女:十年,二十年,直到百年

合:**银行,我们永远与你同在,**银行,让我们再一次扬帆远航!

下载第十课 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十年(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十课 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十年(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⒈什么是思想道德建设?(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

    中国教育发展的意志5篇

    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一项凝聚党心民心的伟大事业! 这是一段谱就辉煌篇章的跨越征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实施科教兴......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2013年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再次启动,请各学院广泛宣传,并组织学生到“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网站上了解详情并申请。 具体网址:(进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

    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本文结合自身在高校工作的体会,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和思路,对促进新形势下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

    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制作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

    摘要 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制作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是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制作太阳能电池材料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

    雷州十年发展设想

    雷州十年发展设想第一年 (1)扩建雷北大道,全面规划和初步建设雷北工业区,建主干道路东西方向:工业南路、工业中路、工业北路、劳动一路、劳动二路、劳动三路、劳动四路、发展一路......

    十年的发展12.22

    十年发展感恩万孚梦想启航十年的发展,是一种感动; 十年的发展,是一段历程; 十年的发展,练就一批所向披靡的团队 十年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一种成熟; 十年的发展,我们找到了心灵的方向;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