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处理的问题(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4 03:5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文处理的问题(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文处理的问题(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公文处理的问题(写写帮整理)

(一)从2012年7月1日起,执行《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办发〔 2012〕14号),现行的1996年 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 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停止执行。

(二)关于题目的问题

(三)基本规定

文章大标题一般用方正小标宋简体二号字,题目居中排布,较长的题目可分行排布,但一般呈梯形或菱形排布,分行时要保证句意完整,专用词不能分行,而且不带标点。

(四)过长题目的处理

(五)题目中标点使用的问题

一、关于各级标题的问题

(一)基本的规定

文中结构层次序数依次是“

一、”“

(一)”“1.”“(1)”,一般第一层用黑体字、不带标点,二层用楷体、可带可不带标点(上级文件几乎都带标点),第三第四层用仿宋体,必须带标点。

此前我市三级标题一般都是“

1、”

(二)特殊情况处理

字体、序号

二、关于发文日期和发文机关署名的问题。

(一)加盖印章的公文

成文日期一般右空四字编排,印章用红色,不得出现空白印章。

单一机关行文时,一般在成文日期之上、以成文日期为准居中编排发文机关署名,印章端正、居中下压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使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居印章中心偏下位置,印章顶端应当上距正文(或附件说明)一行之内。联合行文时,一般将各发文机关署名按照发文机关顺序整齐排列在相应位置,并将印章一一对应、端正、居中下压发文机关署名,最后一个印章端正、居中下压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印章之间排列整齐、互不相交或相切,每排印章两端不得超出版心,首排印章顶端应当上距正文(或附件说明)一行之内。

(二)不加盖印章的公文

单一机关行文时,在正文(或附件说明)下空一行右空二字编排发文机关署名,在发文机关署名下一行编排成文日期,首字比发文机关署名首字右移二字,如成文日期长于发文机关署名,应当使成文日期右空二字编排,并相应增加发文机关署名右空字数。联合行文时,应当先编排主办机关署名,其余发文机关署名依次向下编排。

(三)特殊情况说明

如直接印发“方案”“实施意见”“决定”等文体,应当在大标题上一行标注发文机关,下一行居中标注日期如“(2015年8月3日)”,字体为楷体3号,日期时间为会议通过时间或最后一位签发领导的签发时间。“方案”“实施意见”等文体后不写发文机关和日期,但应以附注形式标注发放范围,如(此件发至各乡镇办、市直各单位)

如以通知形式印发“方案”、“实施意见”、“决定”、领导讲话等文体,则通知部分正文用楷体三号,通知部分标注发文日期和发文机关和附注。则正文部分,大标题下不标注日期,正文下不标注发文机关和日期,也不带附注。

三、其他问题

(一)附注的问题,附注一般标注文件发送范围和层次,如:(此件发至县处级)、(此件可公开发表),当文件是没有主送机关的实施方案、意见等文种时,必须使用附注,附注均是仿宋三号字体,即便通知首页是楷体三号。附注一般居左空二字加圆括号编排在成文日期下一行。

(二)附件的问题

国标规定,如有附件,在正文下空一行左空二字编排“附件”二字,仿宋三号字,后标全角冒号和附件名称。如有多个附件,使用阿拉伯数字标注附件顺序号(如“附件:1.XXX”);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附件名称较长需回行时,应当与上一行附件名称的首字(数字顺序号后的首字)对齐。

附件内容应当另面编排,并在版记之前,与公文正文一起装订。“附件”二字及附件顺序号用3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一行,但实际执行时序号一般用仿宋3号。附件标题居中编排在版心第三行。附件顺序号和附件标题应当与附件说明的表述一致。附件格式要求同正文。附件中如有表格应当占满整页,不出现半页的表格。

(三)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一般用4号仿宋体字(我市文件一般用三号),编排在末条分隔线之上,印发机关左空一字,印发日期右空一字,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年份应标全称,月、日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1),后加“印发”二字(我市机关一般都是只有“印”)。版记中如有其他要素,应当将其与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用一条细分隔线隔开。如“(共印60份)”,右空一字编排。

第二篇:年终奖处理问题

快到年底了,年终奖成了员工关注的重要话题,结合本案情况,谈谈我对年终奖的看法: 1:年终奖是什么东东

根据国家统计局1990年颁布《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4条,工资总额由六部分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第7条,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生产奖,节约奖,劳动竞赛奖,机关、事业单位的奖励工资,其他奖金。另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若干具体范围的解释》第2条第1项规定,关于奖金的范围:生产(业务)奖包括超产奖、质量奖、安全(无事故)奖、考核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奖、提前竣工奖、外轮速遣奖、年终奖(劳动分红)等。

从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规定来看,年终奖是员工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是奖金的组成之一。

2:年终奖发放有何法律依据

目前来看,我国暂无年终奖的相关法律规定。

这说明员工是否享有年终奖、发多少、发放形式等由用人单位自行决定,国家没有强制用人单位必须给员工发放年终奖。

但是,《劳动合同法》第18条,“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

这说明,同工同酬是适用于年终奖的发放的。3:已离职员工是否可获得年终奖

不管主动或被动离职,只要是处于离职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1)有合同的从其合同。若劳动合同规定了年终奖发放数额,用人单位理当及时足额发放。若按业绩支付年终奖,员工年中离职或新进员工,都可以得到他的奖金,单位则不能以你不在职为由或无法考核而不发放,即使有这样的规定,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此时的年终奖属于员工工资的一部分,必须及时发放,不能由用人单位单方面来决定是否发放。

2)无合同但单位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若劳动合同只约定了每月工资,而没有约定年终奖,更没有约定按业绩发放年终奖,员工可否获得年终奖,需要视单位具体规定了。但是,单位的这种规定不能违反法律规定,还要通过相应的民主程序制订,并赂员工进行公示或告知,且有相应的证据证明以上事实。

若单位明确规定年底前离职的员工不能享受年终奖,单位设置年终奖,是激励员工不轻易离职,也是留住人才的策略之一,如果员工因为各种原因于年底前离职了,那么,单位也就无需为其提供相应的待遇即年终奖。

3)既无合同也无规定的。若劳动合同和单位规章制度都没有规定是否发放年终奖,员工可否获得年终奖是有争议的。若员工举证用人单位每年有发放年终奖,而且当年,用人单位向其他在职员工发放了年终奖等事实,那么,按照同工同酬、公平合理的原则,仲裁庭或法院可能会支持员工工拿到年终奖,如果用人单位不承认发放了年终奖,是以其他名目发放的,那么,离职员工得到年终奖就不容易了。

4:用人单位年终奖通常做法有隐患 不少用人单位对年终奖是这样操作的:不在劳动合同中提及年终奖一事,要么在薪酬管理办法或绩效考核中规定,要么单独制订年终奖管理办法,即使规定了,也对发放标准、支付方式、享受人不予特别明确,这样做的目的,用人单位以为可以自由决定年终奖的发放。

其实,这样做也是有隐患的:这样对年终奖发放的随意性,如果劳动者能够确认用人单位发放了年终奖,如果劳动者未获得年终奖而主张自己的权益时,用人单位就必须承担劳动者是否符合年终奖发放条件、金额、发放日期等方面的举证责任,如果用人单位没有这方面明确规定的规章制度,那么,用人单位就必须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责任。这在实践中,也是为什么不少劳动者在主张年终奖时屡屡胜诉的原因所在。5:本案处理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本案而言,单位完全可以不理睬该员工的年终奖要求,另外,即使要对其他在职员工发放,建议以其他会计名目发放为好,比如:1月份奖金、过年费之类的。

第三篇:垃圾处理问题

“现在,垃圾再也不是我们镇里的问题了!你看,这是我们镇新建的垃圾处理场„„”孟坝镇党委书记耿勤学带着笔者在镇上新建的垃圾处理场参观时说,“近几年来,镇上被大大小小数十个垃圾堆包围。但现在,所有的垃圾都被集中到这个新建的垃圾处理场进行填埋。”

镇原县抢抓中央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机遇,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片建设的原则,对全县乡镇排污排洪工程、垃圾处理场建设、饮用水源保护、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实施了统一规划,并按自主建设、联合兴建等多种方式,全面推进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关、三岔、孟坝、屯字、上肖等乡镇分别建办垃圾处理场,对所有垃圾进行焚烧掩埋处理。围绕生态乡镇创建工作,该县组织群众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对粪堆、柴堆、垃圾堆“三堆”和杂草垃圾袋进行彻底清理。严厉查处农村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向农村倾倒垃圾以及违规开采造成生态破坏等环境违法行为,严格依法查处。目前,埋设排污管道6000多米,建成沉淀池3个、下水井127个;配备垃圾运输车24辆,购置分类垃圾桶160个、大型垃圾箱62个,建大型垃圾填埋场7处。

常德农村环境整治风生水起,“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号角在沅澧大地吹响,一幅整洁、文明、和谐、富裕的新农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冬云里社区5号楼李大爷是小区里的老住户,从搬进来就搭建了违章,当施工队进驻社区时,他逢人就说:“咱小区这么多违章,我不信能拆干净,只要有一家不拆,就甭想动我一块砖瓦。”工作人员认真地说:“大爷,您放心,我们是一把尺子量长短,您就看好吧。”李大爷认了真,每天跟在施工队后面,当起了“监督员”,看着一个个“堡垒户”被攻克,一个个“钉子户”被拔掉,李大爷心服口服。回去主动拆除了自家使用了10年的存车棚。不仅如此,李大爷还当起了义务劝解员,主动做邻里工作。在安装楼道防盗门时,还自费为全楼每户居民配齐了钥匙。

第四篇:典当公司财务处理问题

前典当会计问题的探讨

2000年8月,典当行监管工作正式由中国人民银行移交给国家经贸委,典当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性质随之取消。摘下金字招牌已一年零八个月的典当行在其业务核算、会计处理上执行的仍然是原人民银行制订的一套典当“会计基本制度”,尤其有关会计科目问题,其作为金融机构性质的典当行量身度定的有关处理原则和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典当行经营管理实际,且一定程度上制肘了对典当经营活动进行及时、真实、完整地记录、监督、反映。因此,笔者特就典当会议方面有关问题作出如下探讨,以期引起重视。

一、探讨典当会计问题的必要性

典当会议基本职能是正确运用会计科目组织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反映典当业务、财务活动,考核典当经营成果。典当会计如果不适应国家典当政策变化和典当实际经营情况变化,就无法真实记录、反映典当企业经营企业活动,因此,探讨当前典当会计问题有其必要性:

第一、作为“变性”后的典当行,由于不再是金融机构,许多会计人员对烙有“金融机构”印记的某些会计科目,显得无所适从。

第二、有些典当行会计人员认为典当行已明确界定为商业性质、因而擅自变更报表格式,采用一般商业报表格式,加自己新配置的“贷款”科目,自设科目,自编报表,上报主管部门。第三、各级经贸委尚未建立监控典当行报表数据体系,各地典当行如回到人行监管之前的自行设置会计科目、记帐规则和报表格式,势必将直接影响经贸委对典当行监管。

因而,建立规范的财务会计报表制度,改革当前不相适应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既是业内会计人员的要求,也是监管部门的需要。

二、现行典当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现行典当行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会计科目设置过时,无明确核算内容。二是有些会计科目设置与当前《典当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自相矛盾。三是部分典当行会计处理方法上存在不当。错误反映经营信息。其具体表现为: 1)典当行资产负债表中有问题会计科目

1、资产类中的007号会计科目“拆放同行”和负债类中相对应的101号会计科目“拆入同行”。由于该科目反映的是同城典当行之间闲置典当资金的相互拆借活动,而《典当行管理办法》挪借,应属于业务性暂时挂帐,完全可用“其他应收暂付款项”和“其他应付暂收款项”科目核算。显然关于“拆放同行”和“拆入同行”两科目,其身出“金融”,特指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拆借活动,而工商企业会计核算中没有此例,因而这两个科目无从反映典当实际活动,存在的意义不大。

2、资产类的026号“投资”科目和027号“应收投资效益”科目。《典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典当行的经营范围,运用典当行的资本金不是去发放质押、抵押贷款,而是去投资其它项目上显然是超范围经营,是违规的,因此该科目已属过时科目。2)典当行损益明细表中有问题会计科目

1、关于303号“金融机构往来收入”科目。由于典当行已不属于金融机构性质,更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拆借资金业务往来,因而属于过时科目。

2、关于306号“投资收益”科目。由于在资产负债表的科目中已说明该科目不存在实际业务,因而更不存在所谓“收益”,属过时科目。

3、关于352号“金融机构往来支出”科目,该科目与“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对应,前面已说明属过时科目。

3)现行报表中需增补的会计科目

1、关于增设“抵押贷款”科目。原人行《典当行暂行管理办法》的经营范围规定典当行不能办理抵押贷款,因而在资产负债表中大多数典当行都取消了这一科目,现在经贸委新办法明确了典当行经营不动产抵押,故应在“资产类”中重新设置“抵押贷款”科目。

2、关于增设“银行借款”科目。由于新的《典当管理办法》规定了典当行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且限额不得高于典当行注册资本金,根据新的规定,应在“负债类”中设置“银行借款”会计科目,以反映典当行对银行负债情况。

3、关于增设“绝当损失”科目。由于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类科目中102号设置了“绝当溢价”科目,该科目是对“绝当贷款”科目中反映的绝当贷款,对其质押、抵押物变价处理,抵销绝当贷款本金和利息、综合费用后的溢价部分计入“绝当溢价”,经过法定时期后,再一次性转作营业收入。而如果绝当物品变价处理出现亏损,其亏损部分则应划为贷款呆帐,而由于典当行未仿效金融机构设立“呆帐贷款”科目,从而使“绝当贷款”中本金损失部分即贷款呆帐部分没有合适的科目作出反映并且损失的挂帐还有一个过程,工商企业一般设置有“待处理损失”科目,因而笔者认为应该设置“绝当损失”这一会计科目。4)关于“绝当贷款”和“绝当损失”科目运用问题

1、原人行制订的《典当会计基本制度》中规定,在设立“贷款呆帐准备金”时,如发生贷款呆帐按规定批准核销时,应借记“贷款呆帐准备金”,贷记“绝当贷款”科目,显然,其贷记的“绝当贷款”科目中的金额只是某笔绝当贷款本金的损失部分,与原来“绝当贷款”科目一般反映的都是某笔绝当贷款本金的全部来说,金额上不一致(只有当某笔“绝当贷款”本金全部损失,其核算的金额才会一致),从而导致“绝当贷款”科目运用混淆不清。

2、设置“绝当损失”会计科目后,由于其反映了绝当物品变价处理后的绝当贷款本金的损失额,处理出现损失时,应借记“现今”或者“银行存款”,贷记“绝当贷款”,其差额部分即损失应同时借记“绝当损失”;当按规定批准核销时,应借记“贷款呆帐准备金”,贷记“绝当损失”。“绝当贷款”原计入的“应收利息”和“应收综合费用”,因处理时本金亏损,利息和综合费收回无望,应转入“坏帐准备金”冲销,即借记“坏帐准备金”,贷记“应收利息”和“应收综合费”。

三、解决现行典当会计问题的基本原则

由于典当行业的特殊性,其典当经营活动本质上从事的是准备金融业务,而又明显带有一般商业企业动作特征,因而在反映和监督典当经营活动过程中,针对本行业的特点,建立一种适合典当行业的较为独特的会计制度,这是摆在业内人士和监督部门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现行典当会计问题,我们既不能依照一般工商企业的会计制度来机构在典当企业中硬性推行,也不能照搬照套金融机构会计制度来给典当行“照葫芦画瓢”。我们应根据国家《企业会计准则》和财政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规定,结合国家经贸委颁发的《典当行管理办法》,重新设计、制订“典当行基本会计制度”。设计、制订典当基本会计制度除了应符合原人民银行下发的《典当行会计基本制度》总体框架及其规定的有关会计制度的通用规则,还应着眼于典当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变化发展总体趋势,把握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基本走向,预见性地设置一些与典当实际操作和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会计科目,并在解决现行会计有关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调整,使典当会计科目内容明确、设置合理、报表格式统一、核算方法科学,使广大典当会计人员有章可循,真正建立起规范的典当业务会计报表制度。

第五篇: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处理问题

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处理问题

一、意义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情况较为复杂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科学把握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新机制,以更好地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出现了社会矛盾多发多样的状况。这是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胡主席同志指出:“关键是我们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机制,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各类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建立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正视“矛盾凸显期”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大量情况较为复杂的社会矛盾。其主要表现为:“四个多样化”趋势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这一方面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精神风貌、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朝着更加民主、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在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和管理监督等尚不健全、不完善、不到位的情况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抬头,导致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反映到经济社会生活中,就会产生各种社会矛盾。

利益关系调整引发的深层次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种利益调整。改革越是深入,各种深层次矛盾就越是凸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成员、不同的经济组织因竞争能力的差异、劳动贡献和要素投入的不等,形成一定的收入差距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这在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竞争、提高效率。但是,在利益关系调整中出现分配不公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容易引起社会矛盾。

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这包括:因农村土地征用、移民搬迁安置、各种工程建设用地等补偿标准不一,发生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等等。同时,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处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处理社会矛盾的6个关键点

(1)要把利益矛盾视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主导方面,视为决定其他人民内部矛盾存在、发展、激化的主导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不是以一种利益去取代、剥夺另一种利益,而是对各种矛盾着的利益进行协调。同时由于利益矛盾具有刚性,还必须以制度化的方式和机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制度去加以解决。

(2)干群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解决这个矛盾首先要通过在党员干部中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次也要考虑使干部与群众这一矛盾双方的权利义务平等,干部和群众在同一个法律体系的框架内行动。

(3)工农矛盾、城乡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表现得同样非常突出。如果不在工农群众、城乡居民之间建立起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工农、城乡之间的利益一致和工农、城乡矛盾的解决就是一句空话。

(4)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矛盾,公与私之间的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表现,对这一矛盾的正确解决,同样离不开权利义务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确立和实施。只有国家的政策规章合乎大多数人的意志,它们就不再是与广大人民利益相矛盾的东西,而是人民群众自己意志的集中体现。

(5)不同所有制的产权之间的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矛盾,也要体现权利义务对等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应该像郑重对待公有产权一样郑重对待私有产权。只有给予同等的法律监督和同等的法律保护,才能在公产和私产之间建立起正常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6)收入差别的扩大,是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对这种利益差别的调节也必须建立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要通过各种税收制度、收入再分配制度等,有效地调节不同阶层的利益差别,从而在一部分人率先富裕的基础上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四、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

新时期社会矛盾主要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前进中的矛盾,应从新时期社会矛盾的根本性质出发,在工作中把握好四个处理原则。

第一,坚持“做减法”的原则。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一定要突出一个“减”字,通过减少引发矛盾、激化矛盾的诱因,控制矛盾的发展,这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点。要按照“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 和“不过夜”、“不出门”的要求,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突出重点,对矛盾集中、问题较多的地方、部门、单位、环节,要反复“扫描”,认真分析和排查,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及时调处,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有效减少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第二,坚持增强改革的坚定性、发展的积极性和维护稳定的自觉性有机结合的原则。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增强解决问题的物质基础。现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经济利益问题,只有靠改革发展才能解决。因此,不能讲稳定就在改革发展上缩手缩脚,那样做的结果是得不偿失。一定要从第一要务这个大局来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把工作着眼点放在增强改革的坚定性、保护发展的积极性上,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更加努力地抓好发展,为快速、有效地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三,坚持依法律、按政策办事的原则。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要坚持按政策和法律办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的,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法律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但又需要的,要抓紧研究完善;不能解决的,要讲清道理,做好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对群众反映的涉及司法的问题,一定要引导群众到司法部门依法解决,如果继续沿用以前单纯靠行政手段协调工作的老方法,不但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司法公正,造成问题久拖不决。

第四,坚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产生社会矛盾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思想上不理解,二是实际问题没得到解决。因此,一方面,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群众,细心听取群众的诉求,了解群众在想什么,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 工作,深入宣传政策,理顺群众情绪,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相结合,对群众反映的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极大的热情和全部的智慧,认真协调解决,把中央和当地党委政府关于社会保障、减轻农民负担、国企改革、征地拆迁等方面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尽量让群众满意。

第五,坚持在改革发展中解决矛盾。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多发多样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不相适应。这既有体制转轨的影响,又有经济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因素。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发展。因此,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财富这块“蛋糕”做大,是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

第六,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应坚持的根本原则。坚持在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是在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调处矛盾的方案只有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内部矛盾也才能因此得到有效化解。

第七,做到依法和公开、公平、公正。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实质上是保护和实现公民合法利益和民主权利的一项重要工作。矛盾调处好了,不仅解决了当事双方争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落实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合法权益,可以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奠定良好的基础。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必须依法、依政策办事,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

四、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必须建立六种机制

依法、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调处机制。从实际需要看,当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这是保障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迅速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措施。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各项政策和决策出台前,应征求有关专家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减少和防止随意性,让政策和决策制定得更加科学合理,从源头上预防侵害群众利益现象的发生。二是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为人民群众的诉求提供畅通、便利的渠道。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应向社会公布信访行政机构和有权处理问题的行政机关的通信地址、联系方式、工作程序和标准等相关事项。三是建立高效透明、便于监督的人民内部矛盾调处工作机制,主要有协商、合议、听证和办理、复查、复核的三级终审制等,以提高求决的效果,减少重复求决和越级求决。四是建立多渠道分流的化解机制。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不能只通过一个渠道,更不能让矛盾滞留在一个渠道。应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该走信访的走信访,该走法院的走法院,该走行政复议的走行政复议,该走劳动仲裁的走劳动仲裁,做到多渠道化解矛盾。

第二,建立超前联动的排查调处机制。人民内部矛盾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仅靠一两个部门是无法完成排查调处任务的。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超前联动的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一是主动出击,准确排查。深入厂矿、乡村和社区街道,面对面地与群众交心谈心,了解群众的疾苦,收集社情民意,切实掌握影响基层稳定的各种问题、动态、信息和苗头。尤其是对可能影响本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更要及早发现、及早掌握。应做到滚动排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二是及时做好基层调处工作。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应针对其不同特点,认真研究处理的途径和办法,妥善加以解决。尤其应注意发挥好基层组织特别是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作用,通过民主议事、民主恳谈等形式,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使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成为保障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基层组织应 3 善于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运用综合措施把重大矛盾隐患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并在矛盾纠纷的调处过程中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三,建立矛盾发生时的合力化解机制。人民群众反映的许多问题,成因比较复杂,涉及面广。矛盾一旦发生,仅靠个别部门的力量去化解往往难以奏效,需要有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合力化解。首先,建立矛盾发生时的现场合力化解机制。一旦发生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已经上升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属地领导机关、涉事单位、业务主管部门、信访工作机构、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必须及时赶到现场,相互配合,做好接待、劝返和答复工作。其次,建立依靠群众、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矛盾调处机制。依靠群众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就是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富有正义感且有威望的群众代表、矛盾纠纷当事人的亲属和亲戚朋友等在矛盾调处中的作用;借助社会力量参与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就是建立和落实有工会、妇联、共青团、综治机关、律师事务所、矛盾调解管辖机关、有关专业技术部门参与的,既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又符合法律规范要求的矛盾调处机制。

第四,建立预防和处置矛盾的利益协调机制。在各种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必须充分考虑所涉及群众的利益,考虑所涉及群众的就业和后期扶持;对项目涉及的无生产能力和就业能力者,应促使其进入社会保障体系。总的原则是,在发展中调整利益分配关系,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社会矛盾的调处,应付出合理的调处成本,建立矛盾调处的利益分担机制,即对引发矛盾负有责任的当事人、当事人单位、当地政府各承担一定比例的调处成本。通过当事人合理利益的实现,保证矛盾的有效调处。

第五,建立矛盾调处中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督查督办是确保人民内部矛盾有效解决的一个重要手段。完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督办的原则。包括坚持实事求是,注重督办时效,全面督查与重点督办相结合,督办与帮助、协调相结合,党政督办与业务部门督办相结合等。二是把握好需要督办的情形。对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时限处理已经发生的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未按规定反馈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结果的,对未按规定程序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对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诿、敷衍、拖延的,对以各种借口不执行已经形成的调处意见的,都要通过督查督办,使之得到妥善处置。信访机构要充分运用《信访条例》赋予的行政处分建议权,对不负责、不作为的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处罚的建议。三是采取有效的督办方式。包括电话督办、书面督办、会议督办、调研督办、联合督办等。在具体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的督查事项选择不同的督查方式,对重点督办事项可以同时采取多种督办方式。

第六,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引发矛盾的责任追究,二是对矛盾调处不作为的责任追究。坚持对引发矛盾的责任追究,一方面是从法律的角度落实对行政行为和民事行为的责任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同时,只有坚持对矛盾调处不作为的责任追究,才能更好地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促进人民内部矛盾的合理解决。

五、化解社会矛盾必须筑起六道防线

一是构筑人民调解工作防线。民间纠纷是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民间纠纷的法律制度,要把化解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把人民调解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将调解范围从单一的民间纠纷向公民与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纠纷拓展,做到哪里有民间纠纷,哪里就有人民调解工作。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正派、一心为民的高素质调解队伍,不断提高人民调解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二是构筑群众工作防线。依靠和组织人民群众,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群众工作路线在新形势下的继承与发扬。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出台重要政策措施、实施重大决策、推进重点改革、建设重大项目,一定要善于做好群众工作,注重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帮助广大群众认清改革中出现一些困难的必然性和暂时性,引导群众自觉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共渡难关。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创造浓厚的民主政治氛围,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群众更好的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

三是构筑矛盾排查调处防线。要认真学习“枫桥经验”,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重点放在基层,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源头,努力做到;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切实使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要加大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督查督办力度,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要逐一建立档案,实行件件、事事督办落实工作机制,要把督办的内容、要求、目标、时限、效果逐一落实到人头;对重大和疑难矛盾纠纷,实行领导包案、挂牌督办;对上级机关和领导同志的信访批示件,要指定专人负责,跟踪落实。

四是构筑司法解决防线。要坚持依法办事,逐步把社会矛盾的预防化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入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学法、守法、用法,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矛盾纠纷,按照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诉求,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广大干部也要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五是构筑新闻舆论防线。党委、政府出台重大政策、实施重大决策前,要主动与新闻单位沟通,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促进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相关部门对一些“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要主动发布消息,正确引导舆论。新闻舆论单位要增强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自觉遵守新闻纪律,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工作方针,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宣传部门要加强对新闻单位、新闻媒体的管理,严格新闻纪律,当好新闻舆论防线的“守护者”。

六是构筑群体性事件处置防线。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的激烈表现形式。处置群体性事件,要按照“一个矛盾纠纷、一个调处班子、一个责任人、一个处置方案、一个处置期限”的要求,建立高效规范的处置机制,把处置工作具体化。要坚持预防在先,工作靠前,处置抓快的原则,及时妥善处置。要根据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从组织指挥、群众工作、处置程序、处置举措等方面细化完善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工作预案。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领导要亲临一线,面对面地做好群众工作,及时妥善地缓解化解矛盾,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各负其责,做到临危不乱,依法有序。需要注意的是,处置群体性事件,要慎用警力,即使出现某些过激行为,也不能简单使用强制手段压服群众,要更多的运用法律、政策手段,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解决矛盾纠纷。

五、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方向,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向全党提出的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课题。从根本上讲,党的执政能力是党通过执政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能力,包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处理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既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党实现执政兴国目标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历史新阶段,随着改革发展的全面推进,社会结构急剧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积压起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社会矛盾正处于一个相对活跃期和高发期,已成为新时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从实际情况看,社会矛盾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矛盾主体日益多元化,涉及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并且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矛盾相互交错;矛盾表现形式趋于激烈,大规模、有组织、持续性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政治化倾向初露端倪,大量社会矛盾特别是民族、宗 教、人权等问题,已成为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制造社会**的突破口。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关系到党的执政目标的实现,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及时调整矛盾处理方式,认真改进工作方法。所谓调整矛盾处理方式,就是不能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单靠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处理矛盾的老办法。新时期社会矛盾的成因既有经济利益的调整,也有民主法治的诉求,还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文化等手段,分类处理,结合解决。所谓改进工作方法,就是要从源头上防止矛盾发生,既集中力量抓经济、谋发展,又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行依法治国方略;既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突出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又以人为本,改进作风、落实政策,照顾群众利益,努力实现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同步发展,把社会矛盾化解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洪流中。总之,正确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既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也对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维护稳定中提高领导水平宏观调控问题

一、问题

当前我国投资增长有过快势头;人民币升值有过高趋势;股市出现过热,部分股民风险估计不不足,大有全民炒股的趋势;部分过热行业(如:房地产)升温现象仍然存在,土地资源消耗过快;房价、物价、药价、学价、医价、公共服务(水、电、气、暖等)价格增长过快,部分价格宏观调控失去作用。

二、意义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宏观调控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宏观调控并非应急之策,而是长久之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宏观调控,对个体和局部而言,或许会有短期的阵痛;但对整体和全局而言,则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长期保证。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原则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把握宏观调控目标的内涵和要求。

——促进经济增长。就是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增加和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经济增长需要与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相协调。我们要根据需要和可能,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低了不行,过高也不行。速度低了,经济增长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难以解决;速度过高,势必造成经济关系紧张,重大比例失调,导致经济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增长,不仅是增加数量,而且要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效益,还必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本世纪头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这个增长速度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应当说是比较快的速度,也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发展速度。我们要全面看待经济增长,既要看增长速度,还要看增长的结构、投入产出效益以及资源和环境的代价。

——增加就业。就是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始终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更大的精力做好就 业和再就业工作。增加就业,必须统筹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民工进城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推进改革,都要有利于扩大就业。

——稳定物价。就是要保持商品与服务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影响市场主体对经济运行前景的判断和信心,扭曲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作用。在物价总水平持续较快上涨时,要抑制通货膨胀;在物价总水平持续出现负增长时,要抑制通货紧缩。当前要重视防止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平衡。就是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金融交易在内的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我们要坚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以上宏观调控四大目标,必须统筹考虑,不能顾此失彼。在不同时期,宏观调控的重点会有所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

四、宏观调控的措施对策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矛盾、有问题并不奇怪。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对问题和矛盾的症结有清醒的认识,找到破解矛盾和问题的有效之策。

第一,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重视当前发展,也要考虑长远发展,不能只顾当前,牺牲长远,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根本上说,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是一致的。局部要服从全局,全局要照顾局部,兼顾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进程,必须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改革。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同时,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的指导,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第二,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对所有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凡是违法违规的,都将坚决纠正。在清理中,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违法违规项目和符合法规的项目区别开来,把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一般违法违规行为区别开来,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将加快清理进度,既不能走过场,又不能拖延时间。同时做好缓建项目的善后工作,尽力减少损失。坚决控制城市盲目扩张和拆迁规模过大的倾向,坚决防止和纠正城镇建设和房屋拆迁中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等大拆大建行为。

在坚决控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少数行业的同时,更要注重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对投资项目也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做到松紧适度,不“急刹车”、不“一刀切”。对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以及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则要继续给予支持。不仅要重点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还要加强社会、卫生、教育、科技等公益事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控制投资总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最重要的是管好信贷和土地。国家将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优化信贷结构,同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坚决执行国务院关于审批农用地转作非农建设用地的规定,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同时,要研究建立抑制滥占耕地的有效制度和办法。

第三重点突出。调控全面紧缩,而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重点要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严重问题要区别对待,采取“点刹车”。

第四力度得当。调控在局部问题有所显露、还没有演化为全局性问题时采取措施的,是一种事前的预防性调节。调控的回旋余地较大,调控不是“急刹车”措施,而是要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根据不同领域的情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较好地把握调控的分寸。

加强土地管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信贷过快增长等措施的出台都要有节奏、按步骤稳妥推进。从调控手段的运用看,主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财政货币政策双管齐下,相互搭配,财政政策由前几年的积极取向逐渐向中性方向转变,货币政策转向适度从紧,在调控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市场机制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特别是政府行为推动部分行业投资超高增长的情况下,单纯的市场手段难以达到目标,在土地管理等方面适当运用一些行政手段,来制止行政违规越位错位,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五抑扬并举。调控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经济更好的发展。因此,调控要采取冷热兼治、双向使劲的对策,在抑制部分行业过快增长的同时,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基础薄弱、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等问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直接补贴粮农、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为农民、农业和农村带来重大利好;大力扶持电力、煤炭、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第五坚决控制价格上涨过快势头。对涉及人民生活房价、物价、药价、学价、医价、公共服务(水、电、气、暖等)价格国家要采取最高限制调控;要完善价格制定制度,提高价格制定的透明度,对公共服务(水、电、气、暖等)价格的调整要采取价格听证制度,解决随意乱涨价;严厉打击乱涨价、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行为。

第六化解股市风险.加大结股市的监管,严厉打击不规行为;加强股市风险意识教育.

下载公文处理的问题(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文处理的问题(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垃圾处理问题

    城市垃圾处理问题 一、概述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有效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管理体制落后。 3.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致使垃圾成分复杂,处理难......

    离职后户口处理问题

    同问 我是深圳户口(集体户口),离职后的养老保险,综合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如何处理? 我现在离职了。打算不在深圳工作,转到其他市(广州市)工作。但是户口不想迁离深圳,因为想退休的......

    关于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分析

    关于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做好垃圾处理对于城市环保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对于农村也不例外。这个寒假,我专程去了一趟我十年前居住的地方。村庄已经不是原来落后......

    关于开办费的账务处理问题

    关于开办费的账务处理问题 [转] 关于开办费的账务处理问题 2014-1-19 23:30 阅读(21) 转载自金 SIR赞(13) 评论(1) 转载(299) 分享(12) 复制地址 收藏夹按钮收藏 更多 上一......

    处理问题的工作方法论

    在一家有着严厉老板和强迫症上司的公司上班,作为一名新员工,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我会做出老板在事后开玩笑说“当时恨不得掐死你”的事情。是的,没有例外。下面是这个月的案情高......

    浅谈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

    浅谈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 前言: 当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的时候,回顾人类在过去工业化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确实令人欢欣鼓舞。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

    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处理问题11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公路养护职工矛盾处理问题 刘发宝 一、意义 我区公路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情况较为复杂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是构建社......

    合作建房相关会计处理问题

    合作建房相关会计处理问题 合作建房相关会计处理问题-1 案例背景: 通常所称的合作建房业务,实际上包括两种法律上的合作合同,即“合作建房合同”和“合作开发合同”。“合作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