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偷税罪认定和处理问题的探讨

时间:2019-05-12 15:1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偷税罪认定和处理问题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偷税罪认定和处理问题的探讨》。

第一篇:关于偷税罪认定和处理问题的探讨

文章标题:关于偷税罪认定和处理问题的探讨

偷税行为是目前经济活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违法行为,也是税务案件处理中定性处理最多的税收违法行为,但是因偷税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却不多。由于对偷税罪的查处不仅涉及相关法律知识,而且涉及经济、税收、会计等有关专业知识,同时,《刑法》中关于偷税罪的规定又过于原则,因此认定偷税罪的工作很难完全适应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及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实际的需要。

一、偷税与偷税罪的概念

(一)偷税的概念

《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偷税是指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另根据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的也视为偷税。

(二)偷税罪的概念

按照《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第一款规定,偷税罪是指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情节严重的行为。

(三)正确区分一般偷税行为与偷税罪的界限

一般偷税行为与偷税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是相同的,其采取偷税的方法和手段《税收征管法》与《刑法》作了相同的规定,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偷税的数额和情节。偷税罪是情节严重的行为,只有偷税行为达到《刑法》规定的标准,才能作为定罪处罚。因此,《刑法》对偷税罪的客观方面作出了量化规定,即“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这是区分偷税行为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志。

二、偷税行为与实际认定偷税罪数量差异的原因分析

根据《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和第七十七条规定: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违反第六十三条等规定的行为涉嫌犯罪的,税务机关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税务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对涉税犯罪案件移送问题非常重视,对达到移送标准的案件坚决移送,但公安机关能够立案查处、最终经法院认定为偷税罪的却寥寥无几。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刑法关于偷税罪规定的犯罪数额明显偏低

按照刑法规定,偷税1万元并且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或因偷税受到两次以上行政处罚即可构成偷税罪,就应受到刑事责任追究。从税收征管实践来看,税务机关查处的大量偷税案件,其偷税数额大都在1万元并且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按现行刑法的规定都要移送给司法机关处理。笔者认为刑法关于偷税罪规定的犯罪数额明显偏低。对一些数额不是很大且情节较轻的偷税案件,采取行政处罚就足以达到惩处和教育目的。由于刑法规定的起刑点过低,社会打击面过大,不仅挤压了税务行政执法的空间,而且给司法机关增加很大的案件压力,也不利于对这些案件的及时处理。

(二)偷税罪认定的主观故意判断问题

偷税罪是一种故意犯罪行为,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有纳税的义务,而采取种种手段,不缴或少缴税款。“漏税”是由于行为人对税收规定、财务会计制度不了解,或由于疏忽大意漏报应税项目,而导致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在现行税务行政执法案件中,由于《税收征管法》对“漏税”的情况未作规定,同时《税收征管法》及《刑法》对“纳税申报不实”的规定过于含糊,导致在实际执法中对偷税行为的认定和处理较多考虑的是其客观方面的情况,如补缴税款的数额和不缴、少缴税款的手段等,对于是否具有偷税的主观故意一般较少作出判断。实际上,由于财务会计核算方式与税法会计规定的差异,很多情况下的补缴税款是因会计处理方式不当造成的,同时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对税收政策的了解及熟练程度等,都有可能造成纳税申报与税收政策规定不一致,这些都是典型的非故意情况。但是按照现行法律规定,这些情况全部都归入“纳税申报不实”中,按偷税处理。这是造成当前偷税案件量多面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在实际操作中的衔接问题

偷税罪从本质上说具有“双重违法性”,即同时违反了税收行政法规和刑法法规,因此,从法理上讲,偷税罪的行为人(自然人或单位)必须同时承担“双重责任”,也即必须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同时接受行政处罚和刑罚。税务机关在查处税务行政违法活动过程中,认为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或者可能构成犯罪的,应及时主动地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先行处理,受移送的司法机关应依法及时、积极立案、侦查和处理。事

第二篇:关于偷税罪认定和处理问题的探讨

文章标题:关于偷税罪认定和处理问题的探讨

偷税行为是目前经济活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违法行为,也是税务案件处理中定性处理最多的税收违法行为,但是因偷税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却不多。由于对偷税罪的查处不仅涉及相关法律知识,而且涉及经济、税收、会计等有关专业知识,同时,《刑法》中关于偷税罪的规定又过于原则,因此认定偷税罪的很难完全适应新时期税收征管及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实际的需要。

一、偷税与偷税罪的概念

(一)偷税的概念

《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偷税是指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另根据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的也视为偷税。

(二)偷税罪的概念

按照《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第一款规定,偷税罪是指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情节严重的行为。

(三)正确区分一般偷税行为与偷税罪的界限

一般偷税行为与偷税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是相同的,其采取偷税的方法和手段《税收征管法》与《刑法》作了相同的规定,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偷税的数额和情节。偷税罪是情节严重的行为,只有偷税行为达到《刑法》规定的标准,才能作为定罪处罚。因此,《刑法》对偷税罪的客观方面作出了量化规定,即“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这是区分偷税行为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志。

二、偷税行为与实际认定偷税罪数量差异的原因分析

根据《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和第七十七条规定: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违反第六十三条等规定的行为涉嫌犯罪的,税务机关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税务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对涉税犯罪案件移送问题非常重视,对达到移送标准的案件坚决移送,但公安机关能够立案查处、最终经法院认定为偷税罪的却寥寥无几。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刑法关于偷税罪规定的犯罪数额明显偏低

按照刑法规定,偷税1万元并且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或因偷税受到两次以上行政处罚即可构成偷税罪,就应受到刑事责任追究。从税收征管实践来看,税务机关查处的大量偷税案件,其偷税数额大都在1万元并且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按现行刑法的规定都要移送给司法机关处理。笔者认为刑法关于偷税罪规定的犯罪数额明显偏低。对一些数额不是很大且情节较轻的偷税案件,采取行政处罚就足以达到惩处和教育目的。由于刑法规定的起刑点过低,社会打击面过大,不仅挤压了税务行政执法的空间,而且给司法机关增加很大的案件压力,也不利于对这些案件的及时处理。

(二)偷税罪认定的主观故意判断问题

偷税罪是一种故意犯罪行为,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有纳税的义务,而采取种种手段,不缴或少缴税款。“漏税”是由于行为人对税收规定、财务会计制度不了解,或由于疏忽大意漏报应税项目,而导致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在现行税务行政执法案件中,由于《税收征管法》对“漏税”的情况未作规定,同时《税收征管法》及《刑法》对“纳税申报不实”的规定过于含糊,导致在实际执法中对偷税行为的认定和处理较多考虑的是其客观方面的情况,如补缴税款的数额和不缴、少缴税款的手段等,对于是否具有偷税的主观故意一般较少作出判断。实际上,由于财务会计核算方式与税法会计规定的差异,很多情况下的补缴税款是因会计处理方式不当造成的,同时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对税收政策的了解及熟练程度等,都有可能造成纳税申报与税收政策规定不一致,这些都是典型的非故意情况。但是按照现行法律规定,这些情况全部都归入“纳税申报不实”中,按偷税处理。这是造成当前偷税案件量多面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在实际操作中的衔接问题

偷税罪从本质上说具有“双重违法性”,即同时违反了税收行政法规和刑法法规,因此,从法理上讲,偷税罪的行为人(自然人或单位)必须同时承担“双重责任”,也即必须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同时接受行政处罚和刑罚。税务机关在查处税务行政违法活动过程中,认为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或者可能构成犯罪的,应及时主动地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先行处理,受移送的司法机关应依法及时、积极立案、侦查和处理。事

实上,这种规定在具体操作中有很大的难度。一是税务机关在查处案件时,无法判断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因而先行适用了行政处罚。二是税务稽查是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要查处大量的税务违法案件,如果将未定性的大量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事实上司法机关也无法处理。三是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涉税犯罪案件移送管理办法。由于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在调查取证、认定事实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对税务机关以偷税罪移送的案件,司法机关真正能够立案查处的很少。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立法,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在现代法制中,司法措施应是保证法律实施以及开展法律救济的最后手段。但在我国现阶段的法制实践中,税务司法程序的启动却与税务执法实践中存在的大量税收违法行为不成比例,因此建议立法者充分考虑税收征管实际,确定合理的起刑点和量刑标准,对客观存在的“漏税”行为作出规定,明确界定偷税的范围及处理办法,防止偷税罪打击面过大,造成“法不责众”的尴尬局面。

(二)加强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衔接

《税收征管法》和《刑法》分别对偷税及偷税罪作了明确规定,但一个税务违法案件要经过税务机关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检察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等诸多部门和环节,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程序和要求。为提高效率,加大打击偷税罪的力度,建议加大各部门对偷税罪的重视程度,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要求,加强部门间的衔接,使涉税犯罪案件查处更加规范、科学。同时,对未按规定办理或不作为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及人员的相应责任。

《关于偷税罪认定和处理问题的探讨》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关于偷税罪认定和处理问题的探讨。nG

3实上,这种规定在具体操作中有很大的难度。一是税务机关在查处案件时,无法判断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因而先行适用了行政处罚。二是税务稽查是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要查处大量的税务违法案件,如果将未定性的大量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事实上司法机关也无法处理。三是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涉税犯罪案件移送管理办法。由于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在调查取证、认定事实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对税务机关以偷税罪移送的案件,司法机关真正能够立案查处的很少。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立法,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在现代法制中,司法措施应是保证法律实施以及开展法律救济的最后手段。但在我国现阶段的法制实践中,税务司法程序的启动却与税务执法实践中存在的大量税收违法行为不成比例,因此建议立法者充分考虑税收征管实际,确定合理的起刑点和量刑标准,对客观存在的“漏税”行为作出规定,明确界定偷税的范围及处理办法,防止偷税罪打击面过大,造成“法不责众”的尴尬局面。

(二)加强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衔接

《税收征管法》和《刑法》分别对偷税及偷税罪作了明确规定,但一个税务违法案件要经过税务机关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检察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等诸多部门和环节,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程序和要求。为提高效率,加大打击偷税罪的力度,建议加大各部门对偷税罪的重视程度,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要求,加强部门间的衔接,使涉税犯罪案件查处更加规范、科学。同时,对未按规定办理或不作为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及人员的相应责任。

《关于偷税罪认定和处理问题的探讨》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关于偷税罪认定和处理问题的探讨。nG3

第三篇:年终奖处理问题

快到年底了,年终奖成了员工关注的重要话题,结合本案情况,谈谈我对年终奖的看法: 1:年终奖是什么东东

根据国家统计局1990年颁布《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4条,工资总额由六部分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第7条,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生产奖,节约奖,劳动竞赛奖,机关、事业单位的奖励工资,其他奖金。另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若干具体范围的解释》第2条第1项规定,关于奖金的范围:生产(业务)奖包括超产奖、质量奖、安全(无事故)奖、考核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奖、提前竣工奖、外轮速遣奖、年终奖(劳动分红)等。

从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规定来看,年终奖是员工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是奖金的组成之一。

2:年终奖发放有何法律依据

目前来看,我国暂无年终奖的相关法律规定。

这说明员工是否享有年终奖、发多少、发放形式等由用人单位自行决定,国家没有强制用人单位必须给员工发放年终奖。

但是,《劳动合同法》第18条,“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

这说明,同工同酬是适用于年终奖的发放的。3:已离职员工是否可获得年终奖

不管主动或被动离职,只要是处于离职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1)有合同的从其合同。若劳动合同规定了年终奖发放数额,用人单位理当及时足额发放。若按业绩支付年终奖,员工年中离职或新进员工,都可以得到他的奖金,单位则不能以你不在职为由或无法考核而不发放,即使有这样的规定,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此时的年终奖属于员工工资的一部分,必须及时发放,不能由用人单位单方面来决定是否发放。

2)无合同但单位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若劳动合同只约定了每月工资,而没有约定年终奖,更没有约定按业绩发放年终奖,员工可否获得年终奖,需要视单位具体规定了。但是,单位的这种规定不能违反法律规定,还要通过相应的民主程序制订,并赂员工进行公示或告知,且有相应的证据证明以上事实。

若单位明确规定年底前离职的员工不能享受年终奖,单位设置年终奖,是激励员工不轻易离职,也是留住人才的策略之一,如果员工因为各种原因于年底前离职了,那么,单位也就无需为其提供相应的待遇即年终奖。

3)既无合同也无规定的。若劳动合同和单位规章制度都没有规定是否发放年终奖,员工可否获得年终奖是有争议的。若员工举证用人单位每年有发放年终奖,而且当年,用人单位向其他在职员工发放了年终奖等事实,那么,按照同工同酬、公平合理的原则,仲裁庭或法院可能会支持员工工拿到年终奖,如果用人单位不承认发放了年终奖,是以其他名目发放的,那么,离职员工得到年终奖就不容易了。

4:用人单位年终奖通常做法有隐患 不少用人单位对年终奖是这样操作的:不在劳动合同中提及年终奖一事,要么在薪酬管理办法或绩效考核中规定,要么单独制订年终奖管理办法,即使规定了,也对发放标准、支付方式、享受人不予特别明确,这样做的目的,用人单位以为可以自由决定年终奖的发放。

其实,这样做也是有隐患的:这样对年终奖发放的随意性,如果劳动者能够确认用人单位发放了年终奖,如果劳动者未获得年终奖而主张自己的权益时,用人单位就必须承担劳动者是否符合年终奖发放条件、金额、发放日期等方面的举证责任,如果用人单位没有这方面明确规定的规章制度,那么,用人单位就必须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责任。这在实践中,也是为什么不少劳动者在主张年终奖时屡屡胜诉的原因所在。5:本案处理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本案而言,单位完全可以不理睬该员工的年终奖要求,另外,即使要对其他在职员工发放,建议以其他会计名目发放为好,比如:1月份奖金、过年费之类的。

第四篇:垃圾处理问题

“现在,垃圾再也不是我们镇里的问题了!你看,这是我们镇新建的垃圾处理场„„”孟坝镇党委书记耿勤学带着笔者在镇上新建的垃圾处理场参观时说,“近几年来,镇上被大大小小数十个垃圾堆包围。但现在,所有的垃圾都被集中到这个新建的垃圾处理场进行填埋。”

镇原县抢抓中央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机遇,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片建设的原则,对全县乡镇排污排洪工程、垃圾处理场建设、饮用水源保护、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实施了统一规划,并按自主建设、联合兴建等多种方式,全面推进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关、三岔、孟坝、屯字、上肖等乡镇分别建办垃圾处理场,对所有垃圾进行焚烧掩埋处理。围绕生态乡镇创建工作,该县组织群众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对粪堆、柴堆、垃圾堆“三堆”和杂草垃圾袋进行彻底清理。严厉查处农村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向农村倾倒垃圾以及违规开采造成生态破坏等环境违法行为,严格依法查处。目前,埋设排污管道6000多米,建成沉淀池3个、下水井127个;配备垃圾运输车24辆,购置分类垃圾桶160个、大型垃圾箱62个,建大型垃圾填埋场7处。

常德农村环境整治风生水起,“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号角在沅澧大地吹响,一幅整洁、文明、和谐、富裕的新农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冬云里社区5号楼李大爷是小区里的老住户,从搬进来就搭建了违章,当施工队进驻社区时,他逢人就说:“咱小区这么多违章,我不信能拆干净,只要有一家不拆,就甭想动我一块砖瓦。”工作人员认真地说:“大爷,您放心,我们是一把尺子量长短,您就看好吧。”李大爷认了真,每天跟在施工队后面,当起了“监督员”,看着一个个“堡垒户”被攻克,一个个“钉子户”被拔掉,李大爷心服口服。回去主动拆除了自家使用了10年的存车棚。不仅如此,李大爷还当起了义务劝解员,主动做邻里工作。在安装楼道防盗门时,还自费为全楼每户居民配齐了钥匙。

第五篇:典当公司财务处理问题

前典当会计问题的探讨

2000年8月,典当行监管工作正式由中国人民银行移交给国家经贸委,典当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性质随之取消。摘下金字招牌已一年零八个月的典当行在其业务核算、会计处理上执行的仍然是原人民银行制订的一套典当“会计基本制度”,尤其有关会计科目问题,其作为金融机构性质的典当行量身度定的有关处理原则和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典当行经营管理实际,且一定程度上制肘了对典当经营活动进行及时、真实、完整地记录、监督、反映。因此,笔者特就典当会议方面有关问题作出如下探讨,以期引起重视。

一、探讨典当会计问题的必要性

典当会议基本职能是正确运用会计科目组织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反映典当业务、财务活动,考核典当经营成果。典当会计如果不适应国家典当政策变化和典当实际经营情况变化,就无法真实记录、反映典当企业经营企业活动,因此,探讨当前典当会计问题有其必要性:

第一、作为“变性”后的典当行,由于不再是金融机构,许多会计人员对烙有“金融机构”印记的某些会计科目,显得无所适从。

第二、有些典当行会计人员认为典当行已明确界定为商业性质、因而擅自变更报表格式,采用一般商业报表格式,加自己新配置的“贷款”科目,自设科目,自编报表,上报主管部门。第三、各级经贸委尚未建立监控典当行报表数据体系,各地典当行如回到人行监管之前的自行设置会计科目、记帐规则和报表格式,势必将直接影响经贸委对典当行监管。

因而,建立规范的财务会计报表制度,改革当前不相适应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既是业内会计人员的要求,也是监管部门的需要。

二、现行典当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现行典当行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会计科目设置过时,无明确核算内容。二是有些会计科目设置与当前《典当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自相矛盾。三是部分典当行会计处理方法上存在不当。错误反映经营信息。其具体表现为: 1)典当行资产负债表中有问题会计科目

1、资产类中的007号会计科目“拆放同行”和负债类中相对应的101号会计科目“拆入同行”。由于该科目反映的是同城典当行之间闲置典当资金的相互拆借活动,而《典当行管理办法》挪借,应属于业务性暂时挂帐,完全可用“其他应收暂付款项”和“其他应付暂收款项”科目核算。显然关于“拆放同行”和“拆入同行”两科目,其身出“金融”,特指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拆借活动,而工商企业会计核算中没有此例,因而这两个科目无从反映典当实际活动,存在的意义不大。

2、资产类的026号“投资”科目和027号“应收投资效益”科目。《典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典当行的经营范围,运用典当行的资本金不是去发放质押、抵押贷款,而是去投资其它项目上显然是超范围经营,是违规的,因此该科目已属过时科目。2)典当行损益明细表中有问题会计科目

1、关于303号“金融机构往来收入”科目。由于典当行已不属于金融机构性质,更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拆借资金业务往来,因而属于过时科目。

2、关于306号“投资收益”科目。由于在资产负债表的科目中已说明该科目不存在实际业务,因而更不存在所谓“收益”,属过时科目。

3、关于352号“金融机构往来支出”科目,该科目与“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对应,前面已说明属过时科目。

3)现行报表中需增补的会计科目

1、关于增设“抵押贷款”科目。原人行《典当行暂行管理办法》的经营范围规定典当行不能办理抵押贷款,因而在资产负债表中大多数典当行都取消了这一科目,现在经贸委新办法明确了典当行经营不动产抵押,故应在“资产类”中重新设置“抵押贷款”科目。

2、关于增设“银行借款”科目。由于新的《典当管理办法》规定了典当行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且限额不得高于典当行注册资本金,根据新的规定,应在“负债类”中设置“银行借款”会计科目,以反映典当行对银行负债情况。

3、关于增设“绝当损失”科目。由于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类科目中102号设置了“绝当溢价”科目,该科目是对“绝当贷款”科目中反映的绝当贷款,对其质押、抵押物变价处理,抵销绝当贷款本金和利息、综合费用后的溢价部分计入“绝当溢价”,经过法定时期后,再一次性转作营业收入。而如果绝当物品变价处理出现亏损,其亏损部分则应划为贷款呆帐,而由于典当行未仿效金融机构设立“呆帐贷款”科目,从而使“绝当贷款”中本金损失部分即贷款呆帐部分没有合适的科目作出反映并且损失的挂帐还有一个过程,工商企业一般设置有“待处理损失”科目,因而笔者认为应该设置“绝当损失”这一会计科目。4)关于“绝当贷款”和“绝当损失”科目运用问题

1、原人行制订的《典当会计基本制度》中规定,在设立“贷款呆帐准备金”时,如发生贷款呆帐按规定批准核销时,应借记“贷款呆帐准备金”,贷记“绝当贷款”科目,显然,其贷记的“绝当贷款”科目中的金额只是某笔绝当贷款本金的损失部分,与原来“绝当贷款”科目一般反映的都是某笔绝当贷款本金的全部来说,金额上不一致(只有当某笔“绝当贷款”本金全部损失,其核算的金额才会一致),从而导致“绝当贷款”科目运用混淆不清。

2、设置“绝当损失”会计科目后,由于其反映了绝当物品变价处理后的绝当贷款本金的损失额,处理出现损失时,应借记“现今”或者“银行存款”,贷记“绝当贷款”,其差额部分即损失应同时借记“绝当损失”;当按规定批准核销时,应借记“贷款呆帐准备金”,贷记“绝当损失”。“绝当贷款”原计入的“应收利息”和“应收综合费用”,因处理时本金亏损,利息和综合费收回无望,应转入“坏帐准备金”冲销,即借记“坏帐准备金”,贷记“应收利息”和“应收综合费”。

三、解决现行典当会计问题的基本原则

由于典当行业的特殊性,其典当经营活动本质上从事的是准备金融业务,而又明显带有一般商业企业动作特征,因而在反映和监督典当经营活动过程中,针对本行业的特点,建立一种适合典当行业的较为独特的会计制度,这是摆在业内人士和监督部门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现行典当会计问题,我们既不能依照一般工商企业的会计制度来机构在典当企业中硬性推行,也不能照搬照套金融机构会计制度来给典当行“照葫芦画瓢”。我们应根据国家《企业会计准则》和财政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规定,结合国家经贸委颁发的《典当行管理办法》,重新设计、制订“典当行基本会计制度”。设计、制订典当基本会计制度除了应符合原人民银行下发的《典当行会计基本制度》总体框架及其规定的有关会计制度的通用规则,还应着眼于典当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变化发展总体趋势,把握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基本走向,预见性地设置一些与典当实际操作和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会计科目,并在解决现行会计有关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调整,使典当会计科目内容明确、设置合理、报表格式统一、核算方法科学,使广大典当会计人员有章可循,真正建立起规范的典当业务会计报表制度。

下载关于偷税罪认定和处理问题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偷税罪认定和处理问题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处理问题

    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处理问题 一、意义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情况较为复杂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城市垃圾处理问题

    城市垃圾处理问题 一、概述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有效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管理体制落后。 3.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致使垃圾成分复杂,处理难......

    离职后户口处理问题

    同问 我是深圳户口(集体户口),离职后的养老保险,综合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如何处理? 我现在离职了。打算不在深圳工作,转到其他市(广州市)工作。但是户口不想迁离深圳,因为想退休的......

    关于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分析

    关于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做好垃圾处理对于城市环保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对于农村也不例外。这个寒假,我专程去了一趟我十年前居住的地方。村庄已经不是原来落后......

    关于开办费的账务处理问题

    关于开办费的账务处理问题 [转] 关于开办费的账务处理问题 2014-1-19 23:30 阅读(21) 转载自金 SIR赞(13) 评论(1) 转载(299) 分享(12) 复制地址 收藏夹按钮收藏 更多 上一......

    处理问题的工作方法论

    在一家有着严厉老板和强迫症上司的公司上班,作为一名新员工,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我会做出老板在事后开玩笑说“当时恨不得掐死你”的事情。是的,没有例外。下面是这个月的案情高......

    浅谈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

    浅谈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 前言: 当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的时候,回顾人类在过去工业化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确实令人欢欣鼓舞。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

    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处理问题11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公路养护职工矛盾处理问题 刘发宝 一、意义 我区公路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情况较为复杂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是构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