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机制探究
摘要: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两条线”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管理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亟需构建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机制。以三亚学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构建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机制的基本思路与可行性,提出践行的初步意见与方案。
关键词:教学管理 学生管理 一体化 三亚学院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高校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这就要求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需应对新形势发展,实施全员联动机制,积极探索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机制。高校教学与学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出现的问题和弊端
在传统高校管理机制下,教学与学生管理统一性差,使得教学与学生管理在学校与学院之间得不到统筹安排,形成了“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产生了不少问题。
1.1 教风建设与学风建设不能互相促进。三亚学院实行两级管理模式,学校将管理重心下移至分院。不同的工作业务归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在学校一级层面,教务处主管教学管理工作,而学生处主管学生管理工作;在分院二级层面,教务办公室主管教学管理工作,而学工办公室主管学生管理工作。在同一个学校里,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是两个独立运行的不同的工作系统。这样的管理运行模式纵向工作关联性很强,而横向工作关联性很弱。从而导致学校、学院两级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在实际运行时,难以形成联动的紧密关系,更难以开创教风学风齐抓并进的工作格局,即以教风引学风,以学风促教风的良性互动机制。
1.2 学生成人与成才出现“两张皮”。由于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联动机制缺失,工作本位思想严重,专业教师只侧重于教书,不重视育人,学工人员只侧重于育人,不重视教学。教师和学工人员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互动与协助,导致管理力度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人格教育和专业学习上的不协调,成人与成才出现“两张皮”。特别是三亚学院,在管理人员有限、工作量很大的情况下,这种条块分割的工作模式必然会造成管理人员的严格分工、相应人员的流动和互助功能减弱,故而不能发挥管理群体的作用,工作效率不高。
综上所述,更新管理理念,探索综合管理结构,构建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三亚学院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的基础与优势
三亚学院是教育部批准于2005年4月成立的独立学院,是一所建校仅七年的新兴大学。它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因此具有变革创新的优势。以及三亚学院的办学理念,阳光文化等都组成极大的文化优势。三亚学院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建设在建校后也进行一些探讨和实践,积累一定的经验,具有发展基础。
2.1 三亚学院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不存在积重难返的问题,这是我们不断改革创新的有利条件。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各类高校间在人才、科研、资源等方面的竞争异常激烈。从传统的高校竞争方向与排序看,作为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第一方阵的高水平大学为争创世界一流在努力拼搏;作为教学研究型的第二方阵的地方高校为进入国内高水平一流大学的竞争更是空前激烈;其他大学也是加劲发展、提高自己的水平和增强实力,竞争同样激烈。新办的三亚学院,虽然目前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已相对大大提高,但即使继续更加努力,差距也很难很快缩短,尤其是沿袭别人的老路,以原有的思维模式、价值尺度和质量标准去发展,更不可能有所作为。三亚学院不能采用单一路径奋起直追,而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更有效的办法,集中更多样的资源,走多样化、跨越式发展的办学水平提高方式,才能既夯实基础、扎扎实实做好基本功课,又能大胆、前卫改革建立起新的视域、新的路径,充分运用好灵活激励的机制,发掘组织内部多样化的资源,走超常规发展之路,开启中国民办大学成为高水平大学的卓越进程。因此,三亚学院更有机制创新的动力。
2.2 三亚学院办学的基本观念、基本价值、基本图景是我们不断改革创新的思想引领,比如,现代大学制度的“轴性理论”、坚持公办大学机制的稳定性和民办大学机制的灵活激励性相结合的“优势互补理论”下的充满活力和高效运行的社会主义民办大学办学机制的探索、“职业化全位理论”的现代大学不可或缺的管理模式思想等等,为我们构建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提供了思想指导。
2.3 建校之初,以创办创新型大学的崇高事业,聚集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渊博、教育实践丰富、“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教育与管理精英组成了办学领导团队,负责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精心规划了学校出世阶段两个跨越发展的蓝图,即以优选办学思路、创新办学体制、建构制度文化、扩展队伍、扩张规模、夯实基础为主的外延跨越发展和以育人为本、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提高质量为主的内涵跨越发展。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已完成了一所新办大学“出世计划”阶段发展的各项任务,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行之有效的作法。2010年三亚学院精心规划的“十年卓越进程”蓝图,这都为三亚学院构建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机制奠定了基础。
践行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的初步思路
3.1 调整机构设置,优化人员配置,完善分工协调。以三亚学院为例,一是撤销学生处,将学生处的部分管理职能划归教务处,教务处设置教学运行管理、学生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和实验实践教学管理四个处;二是继续强化二级学院管理职能的重心下移,分管教学的学院领导要协调学生工作,使教学与学生工作有效融合,加强、完善和优化学院办公室职能和人员配置,学院办公室统一负责教学、科研、学工、党务、行政人事工作的日常管理。从而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一体化提供组织保证。
3.2 完善和创新一体化管理制度。在现有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各项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一体化管理目标要求,优化学校学工部、学生社区、校团委与各学院协调功能,优化各学院教学与学生管理职能,探索建立一个运行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使学生教育管理“到边到底到位”。比如,三亚学院正在试行教学与学生管理联席工作例会制度、任课教师和辅导员交流协作制度、教风与学风建设联动制度等,并计划由教务处牵头,社区、校团委、学生学业信息咨询中心、各学院共同参与,完成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的基本制度框架建设,从而为一体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3.3 加强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建设。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统一的信息系统的建成,可以实现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使传统的管理向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此,三亚学院今年将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实现教学与学生信息资源共享及信息互动,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增强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与学生一体化管理协作,使其更好的为学校的育人功能服务。当然,教学与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涉及面广、功能性强,它的应用在为学校教学与学生一体化管理工作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将对今后的教学与学生一体化管理工作提出全方位的、更高的要求。
3.4 强化“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学生培养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必须实现二者的结合才能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三亚学院正在积极探索建立一个全员联动一体化,跨边界、无缝隙,管理重心前移专业与教学班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实行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育人管理模式,即广泛调动、充分利用各层面管理育人的积极作用,包括班委成员、辅导员、学生家长、专业任课教师、校领导等,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体化管理模式不是简单的合二为一,而是一种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连接点――“育人”,以教学为中心,激发教师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相互融合,从而逐步建立一个有特色、有效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第二篇:精细化管理中高校教学管理运用探究论文
【摘要】作为管理理念与技术的融合,精细化管理更加强调精致、高效的组织管理,以常规管理为基础,立足于人本,提升了服务效率与质量。高校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推进高校教育创新改革意义重大,有关方面的研究颇受热议。本文在对精细化管理内涵及价值作出简述的基础上,重点就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实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生源数量急剧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教学管理难度,对相关工作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精细化管理作为理念与文化要素的双相融合,立足于学生本位,强调全面、细致得关注各项工作开展,对明确教师工作方向,缓解管理压力,具有莫大优势。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更高明的管理手段,其运用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价值
精细化概念的雏形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大家老子提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此后,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管理的一个概念而被社会所熟知。学者汪中求如述到,精细化是指根据一定规则,将事物从不同的特征、细节、要素、精准、精确、科学地进行分门别类,具体细分的一个过程或达到的一种状态。微观层次的释义,精是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细是对象细化、内容细化、管理细化,特别强调执行流程细化;化是过程、程度或状态。本质上,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其服务的基本属性不变。精细化管理概念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渗透与运用,是促进高校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提升高校教学实效具有显著作用。高校教学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要素参与,其构成相当复杂,而开展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各岗位职责的确立及执行,因而对提高教育工作者能力素养亦大有裨益。
二、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实践
新时期,教学管理精细化是高校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方向,应渗透实施到各环节。高校教学管理作为体系化运行工程,涵括了课程设置、保障机制、人才建设等诸多内容。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精细化管理运用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高校系列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包括目标定位、内容划分、方法择取等。基于精细化管理的高校课程设置,应积极灌入素质教育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在确立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目标下,根据专业方向、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不同,进一步细化各阶段教学目标,以指导后续相关工作开展。基于此,各专业教师要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以市场需求导向为本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及发展需求,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延展教学内容,切实处理好知识灌输与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另外,教师还需富有创新意识,精准定位学生综合水平表现,细致研究专业教学特点,进以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情景引导法、合作探究法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力。
(二)保障机制
教学管理作为一种事前管理服务,旨在更好地防患于未然,因而需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应逐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各参与主体地位,量化其权利与职责,细化实施流程,有效避免不作为、互推诿等现象。同时,高校还应建立严谨的考核机制,这对师生两大主体,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现多元化原则,及时跟踪审查其工作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以提高教学管理效力。不同的考核评价反馈机制要与考核对象相对应,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的方式,放大其激励效能,鞭策师生自省自律,推动教学管理精细化发展。信息化技术支撑环境下,高校要善用网络管理平台,循序渐进地推动教务系统建设,集选课、查询、课排等服务于一体,创新教学管理发展。
(三)人才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推动教育精细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作为主导,其综合能力素质表现,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实效。因此,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必须要依赖高质、专业的师资队伍。所以,高校应定期组织培训、教研等工作,及时更新教师思想理念,树立其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意识,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促进整体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提高。在此过程中,高校还应以精细化管理概念为引导,理性处置教学管理反馈信息,客观分析教师能力素质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工作,精细化各时段教研目标,如丰富知识、转变观念、提高能力等,如此在循序渐进的发生过程中,教师综合素质将实现明显改善。同时,精细化管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要求高校尊重教师主观意愿,注重人文关怀渗入,以带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总而言之,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构成复杂,本文作出的研究有待深入和补充。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广泛参与此课题研究,客观剖析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在综述精细化管理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运用策略,以改善高校教育发展能力及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琳.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模式的路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254-255.[2]袁俊.探析高校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路径[J].亚太教育,2015,36:221.[3]刘丁瑶.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的理想追求[J].赤子(上中旬),2016,15:51.
第三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探究论文
摘要:高校教学管理中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更好的为高校服务。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有效实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具体对策,以期创造良好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环境。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对策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下,高校也在实施信息化改革,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的普遍采用,更好的为高校服务。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代表了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要是不借助信息化技术,可能无法很好地进行,高校教学管理是越来越依赖信息化了。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提高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环境。
一、信息化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
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管理工作多、杂、细、乱,随着高校的扩招,要采集的有关数据量更多,如果采用传统方式将大大增加了基层的重复性劳动力,浪费人力和时间。利用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通过校园网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居中存储,及时更新,其数据的共享性大大增强了,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使用效率。
(二)优化组织结构,增强组织活力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组织结构分工过细,层次重叠,工作效率低下。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教学管理变为扁平形,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递,方便快捷,加大管理幅度和力度,给了操作层更大的自主权,[1]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强组织活力。
(三)提高教学管理服务的公平和公正性
以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由于组织结构,具有封闭性,信息流动缓慢,服务的公平性不高。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校园网络学校,所有的公共信息都发布在网上,教学管理服务能真正地实现制度化、程序化,哪怕师生在校外,通过网络使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都可以得到信息,只要能上网就可以享受到服务,跨越部门和时间的限制。
(四)增加了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力度
当前,教师游离于教学管理之外,教师只能接受,根本就参与不了教学管理。搞好高校管理必须依靠教师,还要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在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成为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力度得到大大增加。随着掌握信息,会有越来越多的师生会在信息分析后加入到决策过程中来。信息技术使得信息获取和传递变得更快捷,教师与学生能通过网络留言或发贴,成了教学管理决策部门的重要参考。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教学管理制度的定位问题
不同教学管理制度下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会有很大不同,在进行信息化规划之前,应解决其定位问题,确定教学管理的制度以后,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发展需要,再进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如果只是暂时性的管理系统,则需要预留好系统接口、功能模块,方便以后扩展的时候所需。
(二)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建设问题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资源是信息资源,信息化的关键就是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因此,信息资源的建设就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核心与长期任务,我们要格外注重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建设,制定有规范的信息编码规则,各类子系统中的代码规则要符合数据的规范化,要做到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同时也要适应未来扩充、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信息资源的有机结合,注意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起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三)系统的资源规划及系统开发问题
高校发展需要在线信息化教学管理核心软件,对开发人员的技术要求、资源的要求都很高,所以必须有全面综合的考虑,在进行系统分析设计时符合软件工程思想。软件工程要提高软件开发效率,遵循“自顶向下”的方法。在进行系统实施时,需要进行必要的程序修改工作,应遵循“自底向上”的原则,使整个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达到最优。[2]开发队伍的人员要有经验丰富的系统开发人员,更需要熟悉教学管理的人员,根据高校自身资源综合考虑。
(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问题
教学管理信息化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懂得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掌握并熟练运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成为高素质教学管理人员。高校要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给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以足够的资金与设备,要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三、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要有高校领导的重视和参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复杂的工程,只有由“一把手”亲自主持、实施,共同参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取得成功。“一把手”要真正投入到系统实施过程中,协调各项关系,解决系统实施问题,确保系统正常有序地实施。高校在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时,还需要保证充足的财政投入。办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高校应综合权衡,开源节流,多方筹集资金,拓宽办学经费来源,才能建设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
(二)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教学管理信息化对教学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掌握信息科学知识,懂得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具有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水平有赖于管理队伍的整体,所以要建立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高校的推进,要优化队伍结构,科学规划教学管理队伍,要引进高信息素养的中青年人才,发挥各个年龄层次管理者的积极作用,要着重培养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加强岗前培训,在职学习,还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奖惩机制,做到赏罚分明,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林鑫.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03).
[2]银海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第四篇:政治工作与中心任务一体化机制
政治工作与中心任务一体化机制
关于太原铁路局党委“政治工作与中心任务一体化机制”落实情况的调查报告 信息来源:作者:太原铁路局党校 课题组???发表时间:2012-04-17 “政治工作与中心任务一体化机制”是局党委在路局成立以来,根据路局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干部职工队伍状况而提出的一种企业政治工作的基本理念和工作机制。
??? 机制的实行对于在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铁路企业政治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山西省科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先后从机制的方法论层面和机制在全局基层单位运行的实际效果进行了研究评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 由于企业政治工作面临的是一个始终处于变化的环境,要保证机制始终能够根据形势、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保持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需要不断地对机制实施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个问题上,大体有两个渠道:一是政治工作的日常考核。二是通过基层一线职工的主体感受来反映政治工作的基本效果。第一个渠道作为机制本身具备的功能,由路局政治工作部门通过对机关和站段的定期考核评定。而第二个渠道除了类似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等上级机关和科研单位的专项调研外,信息的经常性、及时性、规律性略显不足。基于这种情况,党校在征得领导同意和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后,专门成立调研组,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在不同片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抽样调查,选取了湖东电力机务段、太原车辆段各一个车间的30名职工、太原站一个车间的26名职工、侯马车务段一个车间的32名职工以及12月在路局党校举办的第三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77名学员,总计195名职工,从当前职工对本单位政治生态、文化环境、工作条件的主体感受,通过政治工作的主体载体和效果三个方面设计了26个问题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现分析如下:
一、可靠性分析
1.群体判断合理。我们把入党积极分子这个群体作为一个调研单位,与其他4个调研单位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了对这四个单位建立一个参照。从数据来看,入党积极分子除了对政治重要性、理想信念重要性以及加强政治工作重要性几个选项比例高于4个单位外,其它的数据基本上都处于平均水平附近,能够反映全局基本面的情况。说明这个参照是合理的,对四个单位数据的真实性也起到一个正面的肯定作用。2.关系成立。比如在一个单位如果认为政工干部素质低,那么对政治工作的评价也就比较低。对政治工作认知程度高的单位,那么对工作落实情况的评价也是比较好的,这从这四个单位和一个积极分子群体的问卷中反映都得比较清楚。也就是说,这次参与问卷调查职工答卷的态度都是比较认真的,随意乱答的情况不占主流或者比例极小。
二、基本判断和差异分析
? 如果将这个问卷的问题,从对政治工作的主体评价、政治工作的载体评价和政治工作的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一个分类,并将这三类问题进行归档合并,我们就能比较清楚地得出以下基本判断。
? 1.基本判断
??? 1.1职工队伍稳定,基本素质较高。
??? 职工队伍素质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及职工队伍的整体情况。
??? 针对太原站、太原车辆段、侯马车务段、湖东电力机务段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职工群众普遍认为本单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好占87.1%;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一般占12.8%,认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差占0.1%。职工队伍整体和谐稳定及基本稳定的占72.4%,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占20.5%,不稳定的占7.1%。因此我们发现太原局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较好。
??? 1.2一体化机制在基层单位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落实,职工对基层政治工作基本持肯定和认可的态度。
??? 通过调查显示,我们从政工队伍履职尽责的意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情况以及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评价进行分析,发现政工队伍履职尽责比较好的占87.4%,履职尽责一般的占10.5%,履职尽责差的仅占2.1%。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情况较好的占81.3%,落实情况一般的占12.2%,落实情况差的占6.5%。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评价好的占87.6%,评价一般的占5.9%,评价差的仅占6.5%。整体说明我局一体化机制落实情况良好。
??? 1.3职工对单位政治生态、文化环境和政治条件比较满意。因而表现出对单位发展和个人发展有信心。
??? 文化环境方面体现在70%的单位能够经常广泛运用宣传报告、展览展示、文体活动、影视片等教育形式,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统一起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思想政治工作。65%的单位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用企业文化建设来激发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奉献铁路的热情。64%的职工认为其所在的单位有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确保了铁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职工。
??? 2.差异分析
??? 虽然基本判断比较清楚,但具体到这四个单位,各家的情况也是不太一样的。为了更客观、准确地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我们特意加入了一个由不同单位构成的入党积极分子群体,以他们的问卷数据为这四个单位做了一个参照。
??? 从统计情况看,这四个单位数据差异比较大的一是对领导班子和政工干部的评价上。二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不同认知和把握。各单位工作的侧重点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反映出问题也会各有不同。在“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五个选项中,太原站反映较强的两个选项是“经费不足”37.1%和“职工观念陈旧”32.5%,太原车辆段比例较高的三项是“机构不健全”39%、“经费不足”24%和“政工干部素质低”23.2%。侯马车务段比例较高的是“经费不足”42.2%和“机构不健全”40.6%。湖东机务段比例较高的是“经费不足”54.3%。在“单位班子成员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选项中,太原站职工选择比例较高的两项是“执行力弱”和“发展意识淡”均为42.3%,太原车辆段职工选择比较集中的是“技能素质低”40%,而侯马车务段选项较高的是“不重视学习”40.6%。可见在这些问题上各单位不同,给职工造成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从问卷最后一题大家对我局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情况的意见中的不同建议反映的比较清楚。
??? 比如,湖东机务段职工的五条意见和建议中,就有三条涉及政工机构和经费问题,太原站职工则建议“及时学习并讨论,认真领悟含义,而不是搞形式化。”太原车辆段职工对职工收入比较关注,对干部作风也有看法,在建议中提出“适当增加收入及待遇,及时组织相关的座谈会,做到同志们跟我上,而不是兄弟们跟我上。”侯马车务段职工提出“更多开展以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和形势任务教育。切实增强职工的企业归属感,提高职工的幸福指数。” ???
三、启示和建议
??? 这次利用问卷的形式对全局政治工作进行调研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也给我们一些启示:
??? 一是做为党校应当熟练掌握这种调研方法。这次调研活动,虽然学校比较重视,局领导也很支持,但由于这种活动我们过去搞得不够多,所以不论从渠道上、方法上、问卷的设计、采集、分析等环节都有一些不够理想的地方。由于要借助组织部的渠道,有些因素是我们不好控制和把握的,比如,这次就有一个单位由于领导不重视,收回来的问卷答案统一,有90%的问卷全部选了“A”选项,无法采信,只好作废。我们局党校要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调研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这种方法我们掌握运用的还不太熟练,应当进一步认真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 二是要从机制层面看待调研工作,这样才能从规律的层面进行研究,从而提高调研成果的科研水平。这次对政治工作调研实际上只是截取了一个时间段,在一个比较有限的时间、空间条件下进行的抽样调查。第一,不够全面,手段比较单一,只有问卷,没有与座谈、访谈、查阅资料研究相关信息等方式相结合。第二,人员构成面较窄,分类比较笼统。第三,在时间上没有对比,也没有跟踪。显然,没有纵向的比较研究,是谈不上研究规律的。所以党校在这个问题上应从长远考虑,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科研意识,不能“临时抱佛脚”,那样是难以提高服务路局科研水平的。??? 三是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比如,党校和路局机关、党校和基层站段之间要有稳定的联系,必要时可以通过建立调研实习基地、聘请校外兼职教授等方式。尤其是要加强兄弟局党校间的横向联系,在信息上、方法上、专业上相互借鉴,资源共享。
??? 基于以上思考,为了强化党校的服务意识和科研水平,建议申请路局批准在党校成立路局科研调研组,建立相关的局情数据库,按照专业调研的标准配备、培训骨干,把调研做专业,使调研更科学、更有用,从而也找到一个发挥党校作用的新途径。
(课题组组长:温连军
课题组成员:杨选民? 张雁华? 牛晓春)
第五篇: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关联性探讨论文
不论是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分析,进而讨论了高校教学管理的理念、队伍建设、评价指标对教学的影响以及教学对教学管理的反馈机制。高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都是高校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科建设进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但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增大,而教学管理队伍受制于编制的原因,其人员配备却没有出现明显增长。这就导致了教学管理人员的数量难以满足现阶段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的要求,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通过对教学管理与教学关联性进行分析,讨论教学管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为日后开展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管理是学校的管理层以上级教育部门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为基础,以教学规律为导向,对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进行事先的规划、教学工作开展时的指导和协调以及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管理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在开展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时,首先必须要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并依据教育政策结合高校自身发展规划和教学能力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其次,在开展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时,要坚持教学导向,即教学管理不但要服务教学,更要以教学为目标。通过坚持教学导向,紧密围绕教学工作进行教学管理改革,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对应出台教学中所需求的相应管理措施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三,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注意保持教学的持续性和延续性。具有延续性的教学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保持教学计划的延续、在教学工作开展时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在教学工作评估中保持一定的考核指标,才能使教学的开展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才能最终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二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的关联性分析
(一)教学管理理念对一线教师人员和学生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过于强调“管理”的概念。即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工作开展进度和方式的掌握、教学考核工作中完全由教学管理人员规定。一线教师人员均需要遵守既定的教学管理方针和政策。但是此种管理理念和模式严重的制约了教学的自主性也压抑了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并不符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不利于一线教师人员开展教学工作,更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针对这一情况,在新时期的教学管理创新工作中提出的“服务”理念,即教学管理要服务于教学工作。通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事先对教师人员的执行能力和学生的自身素质做深入调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政策以及高校自身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适合学生掌握知识全面发展的教学计划。同时,在教学工作开展中,通过教学管理人员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工作需求、尽快落实教学工作开展需要的设施设备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对教学的影响
对于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单纯的将其等同于行政管理工作。事实上,教学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行政管理知识,更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教学管理人员需要起到联系高校以及高校下设的各个院系的管理层、决策层和一线教师、学生的纽带作用。如果仅将教学管理工作等同于行政管理工作,则会固化教学管理模式,不利于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因此,通过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使其能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就可以增进对一线教师和学生的了解,明确其工作的目的、性质和流程,进而强化管理和教学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工作评价指标对教学的影响
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这是对教学管理是否有效的检验,也是对一线教师教学质量的检验,更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检验,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的结果与一线教师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职务晋升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对学生优秀评定和奖学金发放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受制于上述经济利益因素,现阶段教学工作的开展完全是以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为导向。这就造成了“劣币驱除良币”的情况,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过于依赖计划、进度,学生则以考试成绩为追求目标而忽略了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在日后的教学管理工作创新中,需要对教学工作评价指标进行优化,不再单独的以教师的进度完成情况、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评价指标,而是加入对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评定。只有优化了教学工作评价指标才能对教学工作起到良性的导向作用。
(四)教学对教学管理的反馈影响
高校教学管理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教学工作对高校的教学管理也相应的有反馈影响。在高校和下设各个院系的管理层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价中,一线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情况是重要因素。高校管理班子也会针对教学质量情况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部署和指导,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选用和培养进行决策。因此,一线的教学情况也会反馈影响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