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建立农产市场现代化机制管理论文
一、大蒜主产区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销区市场是产区市场的延伸,[12]农产品市场现代化体系建设中产区市场建设是基础也是关键。作为大蒜之乡的山东金乡,将大蒜作为主导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巩固和提升了大蒜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的水平和层次,成为全球大蒜价格形成中心、全球最大的大蒜加工储存中心、全球大蒜鲜活交易中心和大蒜行情的方向标,大蒜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几十万人。
(一)促进市场建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金乡通过实施市场园区化建设,建成了山禄大蒜国际交易市场等大蒜交易市场,新市场不仅扩大了市场容量,更集产品集散、产品购销、物流配送,质量质检、信息发布等于一体,促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当前,山禄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一农产品购销市场,最大的大蒜集散中心,对巩固金乡大蒜市场的影响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大蒜品牌建设,构建多元化产销平台
现代化市场建设,必须要依托品牌建设。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的身份和标识,对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5](PP44-46)经过多年的建设,金乡大蒜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欧盟地理标志认证,为金乡大蒜扩大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打造中国有机大蒜第一县。为了进一步提升大蒜产业水平,强化大蒜品牌优势和金乡大蒜竞争优势,2010年,金乡在全国率先开展有机大蒜种植,实施有机大蒜标准化种植,发展黑蒜深加工业,提升产品档次。金乡发展起标准化有机大蒜种植面积3.7万余亩,被授予“全国有机农业(大蒜)示范基地”。推广产销对接,开拓多种产销业态。金乡先后与北京新发地、沃尔玛超市、上海锦江麦德龙有限公司、北京华联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建立大蒜农超对接,通过在金乡建立生产基地或者“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实现产销对接,带动种植户融入产业链经营。这样销售市场有了保障,又降低了大蒜交易成本,帮助实现大蒜零售价格的稳定,让消费者得到实惠。举办大蒜节,助推金乡大蒜进入高端市场。从2001年到2012年,金乡先后举办了7届大蒜节。在2012年的第7届大蒜节上,金乡与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签订大蒜和有机大蒜销售协议21万吨。大蒜节成为金乡大蒜进入国外高端市场的绿色通道。实行积极的走出去战略。2012年,金乡与宁夏孙家滩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合作,通过技术、品种支持等帮助孙家滩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种植金乡大蒜。
(三)注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一个最大的制约瓶颈是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发展不够,市场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要在源头从产地市场破解。金乡的一些具体工作包括:组建山东金乡大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提高组织化水平。2012年,金乡将县内16家分散的大规模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按照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整合成山东金乡大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推动大蒜产业集群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专业种植大户的奖励扶植力度。对建成一处1000亩以上大蒜种植标准园的经营主体,奖励50万;对建设农产品质量电子追溯平台的,一次性补助1万元;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取得有机产品认证、食品质量关键控制点认证的,在省、市补助基础上,补助认证费用余下部分的50%。启动并推广农业保险。2012年12月,金乡在国内率先启动了大蒜种植保险业务,保险由政府、保险公司、农民按相关比例缴纳,种植户每亩地缴纳保费20元。若因自然灾害造成损失,一亩地可获赔1500元。提升大蒜种植业应对自然风险能力,对保护种植稳定和扩大大蒜种植面积,保障农户收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支持经营性组织提供市场服务。2011年4月,金乡支持成立了金乡大蒜信息产业协会。协会依托南店子国际大蒜现货交易市场,从事数据统计、信息发布、交易服务、购销代理等经营性市场服务,为大蒜市场服务进行了积极探索。
(四)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整顿电子交易市场
农产品市场现代化价格必须利用好电子交易平台,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一个运作良好的电子交易市场是现货市场功能的延伸和扩大,但是由于规则缺失,金乡电子交易市场违法市场一度规反运作,对大蒜市场健康运行和社会造成不利影响。2012年,针对电子交易市场中的不规范行为,金乡对大蒜电子交易进行整顿,对交易规则、交易主体、大蒜经纪人等进行规范,严控恶意操纵市场、损害中小交易商、扰乱市场价格的行为。
二、健全农产品市场现代化体系的建议
市场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新型经营主体不足、产销方式不够合理、市场透明度建设滞后等多种原因制约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现代化体系的发展。化解这些难题的关键是要发挥政府的市场主导作用,增强其市场服务意识,助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快速高效对接,保障市场运行的稳定,实现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从市场建设中分享收益。
(一)加强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与能力
继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着力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2年12月,农业部在全国全面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由于农业小规模和分散化生产,规模效益不明显,难以提高农业比较收益,农业从业意愿持续走低。[6](PP162-169)在金乡,规模化经营很少,一般农户家庭种植面积在5亩左右,最多的种植面积在10亩左右,且比例很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紧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要基础。当前,必须完善农村土地流程政策,引导土地流向种植大户,推广规模化生产经营;国家必须加大对主产区和种植大户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产学研结合,发展农业种植业开发,提高作物品质。加强对专业种植户的技术和市场经营管理教育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种植户,这是稳定生产的基础。
(二)支持发展多种经营形式,推广新型产销组织方式,提高组织化水平
一般地,农产品产区与销区脱节,我国农产品市场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市场流通成本过高。据统计,我国流通成本占农产品成本的50-70%,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要经过4-6个环节,每一个环节成本增加5-10%,市场价格风险凸显。[10]过多的市场环节,造成市场发现价格、传导价格信息的扭曲,加大市场交易成本,特别是在供大于求时,往往造成大量的农产品滞销。因此,必须重视市场基础建设,加大发展设施农业,推广园区农业。在完善现货交易的过程中,推广农超对接,试水拍卖市场,发展电子商务等,减少市场流通环节,降低社会流通费用,帮助市场价格维持合理区位。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公司化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提高生产组织化水平。同时,支持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冷库建设,发挥冷库对市场风险的缓冲和平滑作用,鼓励农户加入农产品全产业链,提高农户的市场话语权,提高农民的种植收益。
(三)建设市场安全网
农业生产面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具有先天的弱质性。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进行比较后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都享受较高政府补贴,并依托政府的补贴支持建立了市场安全保障网。[7](PP24-27)为此,首先需要优化和完善农作物种植气候灾害保险,有效地发挥保险的作用,这个目前在大蒜市场已经得到推广。其次,探索和推广价格补贴机制,当农产品市场价格降到某一基准线以下时,启动政府补贴,弥补种植户收益。由于农业主产区一般属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在进行农业补贴政策跟进时,需要增加国家财政补贴的比例,减少地方财政的压力。
(四)加强市场信息化建设,提高市场透明度
农产品市场需求弹性较小,特别是对很多非主粮小宗农产品来说,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权重相当小。就大蒜来讲,即或是在2010年极端高价的情况下,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也是有限的。而在信息时代,市场参与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信息甄别能力不足,市场过度渲染,加剧价格波动,夸大了“算你狠”。农产品市场透明度不够,市场信息不准确、不完整、不公开极易造成对农产品进行炒作甚至操纵,影响市场稳定运行。[13](PP978-995)必须建立权威、透明的农产品信息平台和信息发布机制。建议可以大蒜或其他某种小宗农产品为试点,通过由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校等三方联合建立协同性信息平台和信息发布机制。首先,建立全国统一的大蒜库存量数据库,并将库存信息及时公开披露,防止利用库存信息进行市场炒作和操纵。其次,建立大蒜市场预警机制,每年定期发布大蒜年度供需报告,用以作为地方政府部署大蒜产业、农户合理种植规划和经销商市场交易行为理性的指导。一旦时机成熟,可以推广到其他农产品领域。
(五)提高政府市场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当今我国市场建设仍比较滞后,农产品市场整体服务水平和能力仍为薄弱,服务机构和主体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统一市场服务标准和监督机制。首先,需要继续加大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市场建设理念,提高市场建设的水平和内涵,完善市场基础建设,加强现代化、电子化市场。其次,界定市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强化公益性服务的政府主导,扩大公益性服务的涵盖面,加大对公益性服务的政策扶持。支持公益性服务机构和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能力建设,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制定统一的市场服务标准,完善服务监督机制,加强服务监管。再者,加强市场交易规范化建设,完善配套交易规则,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规则。
第二篇: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探究论文
摘要:对于化工企业来讲,现代化的设备管理对于保障企业的日常生产与管理具有重要举足轻重的作用。原因在于,现代化工企业的设备非常复杂、对于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很高。本文主要就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的方法及意义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分析。
关键词: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方法;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对于化工企业来讲,其设备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化工企业生产产品的安全可靠、保障企业的快速进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占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需要对于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但是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不能对于其设备管理的所有现代化问题进行展开式的科学研究。因此,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的方法以及意义。我们希望通过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科学研究,推动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的建设,保障其科学、健康、有序、安全的发展。
一、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的方法。
1、对于设备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进行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方法是对于设备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推进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第一,建立科学严谨的现代化企业设备规章条例,让企业的员工严格按照规章条例进行各项的生产与管理工作,体现出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对于一些严格按照规章条例的内容进行工作的典型人物进行精神表彰与物质奖励。而对于违背规章条例的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批评与罚款,体现出管理的公平性。第二,对于制定出的各项规章条例在实际的工作运用中要依据应用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与完善,使之可以更加准确的指导现实中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第三,制定出的规章条例内容要与实际的企业生产情况与企业的文化相适应,对于推动企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产生出积极的影响[1]。
2、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平台。
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平台是进行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的另一个应用方法。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经济的众多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的现代化来讲,运用具有针对性功能的现代化管理平台有利于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科技进步。比如: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应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可以有效的保障企业管理设备的运行效率。如具有远程监控功能的现代监控设备、具有高效生产工作能力的现代化化工流水生产线、具有信息共享与生产模拟功能的网络应用软件与集成系统等等。这些具有现代化功能设备的应用就可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设备管理平台,有效地对于化工企业中的设备进行现代化管理[2]。
3、建立统一的管理模式。
对现代企业的运行规律而言,企业的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对于化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来讲,它是企业整体管理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对于先进的管理手段与模式进行有机的融合,发挥出它们各自对于管理工作的优势,建立一种统一的管理模式,使化工企业的管理工作具有精细化、科学化、有序化,最终达到现代化的要求。比如:将规章条例管理、现代化平台管理、企业文化对于管理的影响、对于员工日常行为的管理等进行有效的融合,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促进化工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3]。
4、提高管理的效率。
提高管理的效率是进行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又一个应用的方法。其具体的方法由以下几点构成。第一,科学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的平台,保障化工企业设备数值管理的精确化,全面的保障化工企业生产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使之产生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二,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系统提升管理人员安全信息的反馈速度与效率,以便于及时的对于产生的管理问题进行解决,降低设备出现故障的频率,提高其排除故障的速度,保障管理工作的平稳健康进行[4]。
二、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的意义。
1、有利于化工企业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意义是有利于化工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管理工作的优化、带动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全面的促进化工企业的科学有序发展。
2、有利于化工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市场价值。
有利于化工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市场价值是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的另一个意义。化工企业通过这种现代化设备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工作,可以促进整个企业进行以现代化管理方式为中心的发展转型,扩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知名度,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树立起良好的信誉与形象,最终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可见,化工企业进行管理设备的现代化建设对于保障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5]。
三、结语。
对于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的方法以及意义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有利于全面的提升化工企业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对于保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小龙。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探讨[J]。科技风,2011,17:260。
[2]马景龙,续东风。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探讨[J]。化工管理,2016,11:7—8。
[3]李友亮。现代化工企业设备管理探讨[J]。化工管理,2016,26:24。
[4]吴超群,张广建。探讨化工企业现代化设备管理模式[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3:192。
[5]孙纪元。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探析[J]。技术与市场,2013,05:272+274。
第三篇:社保档案现代化管理探究
社保档案现代化管理探究
[摘 要]社保事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巩固与完善,它不仅实现了养老待遇向社会化方向的转变,而且进一步巩固了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为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社会保障基础。本文以社保业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社保档案现代化管理为研究对象,结合档案管理的相关理论,首先分析了社保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内涵,其次就目前社保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社保档案;现代化;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24.157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2
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各项险种新措施不断出台,社会保险的影响不断扩大,社保档案管理者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技能,做好社保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工作,充分发挥社保档案对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保档案管理的内涵及原则
1.1 社保档案管理的概念
社会保险档案从信息的收集、归档、整理,到档案的保管、检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尤其是随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量的不断增加,管理手段和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为社保档案管理工作增加难度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管理技术。社会保险工作的性质是向参保人提供服务,需要使用大量的文件档案报告和记录有关信息。在档案用过之后,大量的文件积累及适当处理这些档案是所有保管大量档案的机构都会遇到的问题。因此,社会保险档案需要更高的管理技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技术迅速得到发展。现代电子数据处理系统不仅对于档案保管和存储设备非常有用,还可及时收集、处理并存储大量日常信息。
1.2 社保档案管理的特点
社会保险档案是以社会保险事业为服务对象,形成于社会保险经办过程中的,对其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社会保险档案工作量大,需要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实施制度时要做许多工作,如单位参保登记、参保人信息登记、保险费收缴、收回未支付的保险金、保管在确定社会保险权利时所需要的文件、处理要求领取保险金的申请、支付养老金。
第二,社会保险档案具有较强的服务性。它不仅要为参保人提供缴费记录的情况,而且要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各种数据,还要为养老金计发标准提供依据。由于养老金的发放标准,一般与个人和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数额密切相关,因此,缴费记录的真实性、可靠性十分重要。
第三,社会保险档案需要多次存档,并在社会保险经办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社会保险档案与别的专门档案不同,其数据库需要源源不断输入新信息。如受保人的工作单位、缴费情况(包括缴费基数、比例)是不断变动的,有时缴费可能中断,这就要求对受保人的社会保险档案经常输入新数据,经常存档。
1.3 社保档案管理的原则
1.3.1 集中统一管理原则
集中统一管理原则作为档案学的一项重要理论,不仅是国家档案管理事业的一项基本组织原则,也是档案工作实践的一项重要准则。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档案行政管理系统;运用法律法规保护档案事业;建立各级各类档案管理机构,对档案实施集中管理等。这一原则的应用既有利于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向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转变,又有利于档案的管理、查询和维护,真正实现档案的利用服务目标。
1.3.2 尊重档案形成规律的原则
档案管理和档案整理的核心原则就是要尊重档案的形成规律,这一原则也是档案管理区别其他管理的特有原则。尊重档案的形成规律,保持档案的历史联系,就是要已既有的历史为基础,既要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又要保持档案形成的原来系统,在整理和管理档案过程中不能破坏档案形成的原来系统。尊重档案形成规律是保持档案历史联系的关键,凡是尊重档案形成规律的,就能保持档案历史联系,反之就会破坏档案历史联系。
1.3.3 档案管理效益原则
档案管理效益原则主要是指通过对档案实施有效的开发和管理,所能获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一原则是以对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基础,以创造效益为根本的,是档案管理实现经济、高效管理的有效保障。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讲究效益。档案管理部门所必需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是国家赋予的;而国家则需要档案管理部门提供大量的有价值的档案信息,为国家各项建设事业服务。如果档案管理部门消耗的人力、财力、物力很多,而输出的有价值的档案信息量很低,那么,就会产生负效益,就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这种管理就是违反效益原则的,是失败的管理。当然,机密档案的信息不能向社会输出,否则会给国家政治和经济利益带来损害,产生负效益。当前社保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速度不慢,但发展不平衡
社保档案信息化管理启动早已使用20多年,并在做二次、三次开发,晚的则尚处于开发阶段,对于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甚至计算机闲置多年而未能使用。从技术角度讲,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地区开发出来的管理系统的功能较完备,起点较高,准备配备小型机,实行全省网络化管理,而有的地方则无总体规划,缺乏系统性考虑,起点较低。
2.2 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
各地开发计算机管理系统时大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工作需要,系统方案的构思都不曾考虑全国性的大局,甚至不曾考虑全省的大局,因而在整体结构、硬件和软件的选型、应用软件的规范,数据格式和网络功能及通讯等诸多方面都各行其是,尤其是数据库问题更为突出,这将给今后整体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有可能要导致很大的财力浪费。
2.3 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和数据库重视不够
相当一部分地区仅仅开发应用了一些基础性业务处理软件,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认识不足,更缺乏考虑完整的数据处理系统。由于目前大多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方法夹杂着许多行政性手段,且大多数地区管理的对象仍以企业为主,而不是直接面向受保人和受益人,科学的组织管理和研究,如对社会保险未来发展的规划、组织和精算研究,尚未被人们普遍重视,所以数据的处理上还存在不少漏洞。
第四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机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机制
作者: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13年第44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从基础性变成决定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时间判断、总结、反思的一次提升。政府、市场、企业是经济发展链的三大主体,只有发挥好各自职能,才会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要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在机制上进一步深化改革,进行管理提升,推动企业各项工作。其次,作为传统的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只有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机制,紧紧以市场思维方式开展各方面的工作,搭建起适合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平台,才可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随着竞争环境越来越市场化,简政放权使政府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企业原先承担的社会职能也不断减少,这一切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经济活力。公司将进一步探索发挥最大效能的途径,通过机制创新,挖掘单位、个人的潜能,激发单位和个人的创造力,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钟边)
桐昆集团总裁 汪建根:
改革带来潜在市场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度改革,对于我国的化纤行业和企业,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国家提出,要由“改革”代替“发展”,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想法和提法,也就意味着将为我们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公平的市场环境,并为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企业发展大有作为。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释放出的种种信息,同我们行业息息相关的还有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对生育政策的放宽。城镇化建设,使得更多的农民变成城镇居民,而生育政策的放宽,意味着今后每年会有100万人口的增加。这些变化,是潜在的市场,也是行业发展的动力。希望行业内的每一个人在困难面前能够充满信心,迎接改革福利的到来。(邵蔚)
第五篇: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探究(论文)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探究
作者:刘春海
【摘要】毋庸置疑,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作为建筑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现状,分析了其重要性,并探讨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 现场 管理 措施
一、引言
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是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的核心部分,它决定了建筑施工企业能否正常运转,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础工作。也就是说,施工企业若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将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代表了建筑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同时体现出了施工企业生产建设经营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才能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现状概述
施工管理指企业为了完成建筑产品的施工任务,从接受施工任务开始到工程交工验收为止的全过程中,围绕施工对象和施工现场进行的生产事务的组织管理工作。施工管理的任务是根据不同的工程对象、不同的工程特点、不同的施工条件,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周密的分析研究,在施工过程中,合理的利用人力、物力,有效的使用时间和空间,采用较先进的施工方法,保证协调施工,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土建施工企业天天要跟施工现场管理打交道,施工现场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而言之,施工企业若想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应得份额、创造出更高的利润就必须加强现场管理,将施工现场管理作为施工企业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场管理水平,代表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建设能力的综合体现。
一般来讲,施工现场管理的意义十分明显,因为施工现场对一个工程项目来说,是工程建设的起点,也是工程建设最为直接的场所。所有施工人员运用相关技术手段,结合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完成某项工程的场地。然而,建筑施工现场不仅仅是施工,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管理,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对于施工现场来说,只要有施工必然
会有施工现场,只要有现场,必须要有科学的现场管理,才能提升施工企业管理水平。
2.1施工现场管理相关机制不健全
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是施工管理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建筑施工质量、建筑施工进度、建筑使用成本以及建筑使用寿命等多方面。当今,仍有部分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低下,出现施工现场杂乱无章,建筑材料、器具及相关设备随处乱放,施工人员偷懒无作为,施工程序无章可依等现象,现场环境又乱又脏,最终造成了资源及人力的浪费,更加助长了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这些施工现场的不善管理均制约着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在进行施工现场管理时,首要的就是对施工现场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设立相关领导小组,并决定相关工作负责人,然后由工作负责人将具体任务分配到个人。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分工不细致明确,施工现场管理组织机制不健全,导致责任不明确,整体管理水平较差,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
2.2施工质量和安全等相关意识薄弱
施工质量是施工管理的最终目标,现在仍有部分施工企业片面追求施工速度而忽略了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一味追求进度,往往造成质量方面的欠缺,这种只求进度的施工现场意识对施工现场来说,影响极其恶劣。因为在施工中,单一追求进度,往往忽略了施工技术要求,出现相关违规操作,大大降低施工质量。
鉴于我国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势在必行。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是我国现代化大生产的体现,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高层建筑层出不穷,而建筑施工的新技术应用也日益广泛。建筑施工水平的体现,很大一部分在于施工现场的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如何适应当前形势下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是建筑施工企业改革的重要目标。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是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体现,是建筑企业在建筑市场上得以立足的基石。
三、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可行性措施
3.1现场管理一般原则
3.11自身要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如了解地质,熟悉施工图纸、工程结构、技术规范、安全知识,懂得文明施工要求、增产节约措施,在施工组织原则指导下,遇有特殊情况,具有规范的灵活的施工方法指导施工,才能避免事故发生,确保施工正常进行。特别是要具有对工地突发事件的预见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
3.12要了解现场。施工现场的情况千变万化,矛盾交错,问题层出不穷,管理者要勤于
现场巡视检查,对现场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3.13要讲究方法。管理现场的基本方法是要把双眼盯到现场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角落、每一件事物和人、机、料等方方面面。做到看一遍工地,掌握一线情况,处理一堆问题。
3.14处理问题要果断及时。施工现场每天都在发生一系列矛盾,出现一系列问题,不及时处理,会耽误生产,影响施工进度。对这些问题,属自己管的范围,就立即处理,属他人管的权限及时沟通,若个人处理不了,通过集体决策后指定专人负责处理。解决问题的时限应做到当时、当天,切忌碰上问题闻者不问,知者不报,久拖不决。
3.15抓施工管理要超前思考,超前运作。把现场所有工序按阶段、按先后施工秩序进行排序,重点排出应先施工的前几道工序,以便于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施工创造条件,腾出时间,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地组织施工,否则,就会影响施工进度,造成损失。
3.2完善现场技术管理
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非常重要,它作为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的重要部分,关系到施工进度、质量以及成本等各个因素,是施工现场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所以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必须严格加强技术管理,必须建立健全技术管理方法和模式。所谓技术管理,就施工而言,是在施工准备阶段如何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如何运用技术手段优化施工,控制施工合同规定的相关目标,进行技术档案的管理以及施工中的技术交底管理等。良好的现场技术管理,必然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全面认识和熟悉施工图纸,了解图纸中相关技术要求,对建筑施工中各个工序进行合理优化,充分结合施工队伍资源以及水平,对施工条件进行合理和有效的评估。
②合理有序地编辑施工组织设计,注重工程中的每个细节,使得工程中相关工序的技术合理应用于施工当中。
③完成一项工序之后,必须明晰下一步工序如何进行,对各个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明白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加快完成工程各个目标的同时,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④加强施工队伍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施工队伍来说,必须定期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全面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保持施工过程中的高效率。
3.3加强安全管理,提高现场管理意识,提高安全意识
3.31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和安全考试进行培训考试,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到“三不伤害”;
3.32要对各工种及施工方案进行交底,安全性工器具的防护要细致。所有的施工队人员经常使用的安全性工器具每个人都要具备,这样可以更好地妥善保护好相关的工具;
3.33要完善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确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方案编制审查制度、安全考核制度等;
3.34施工单位项目部要记录好安全检查,对已发生的安全事故要制定一定的措施; 3.35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单位层层落实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和奖惩制度,定期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3.36施工管理工作需要常抓不懈。为此,企业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严格现场安全管理。通过各项制度的执行,确保安全生产秩序正常运行;二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责任追究,提高各级人员责任心;三是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对野蛮生产,违章作业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
3.37加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控制和降低事故危害后果。“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管理核心,为了避免或减少事故和灾害的损失,应该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才能确保事故和灾害发生的紧急关头反应迅速、措施正确。
3.38对临时用电、施工机械等进行验收记录。这样可以较好地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因素。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必须明白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是人与人、人与物的组合,所以必须加强现场全员的素质。现场施工工种和岗位复杂众多,造成现场管理复杂,而施工现场的一切施工活动和管理工作都是由现场人员去实现,所以要依靠现场的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参与管理,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重视现场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
3.4对施工进度计划的贯彻
施工进度计划是现场施工管理的主要依据,根据施工方案编制的进度计划进行施工,但施工进度计划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发生差异是常有的事,所以要定期及时地检查,掌握实际情况,分析进度超前或推后的原因,研究对策和措施,保证整个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
3.5对施工过程中的检查
对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包括:施工是否按图施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贯彻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施工是否遵守操作规程;对测量放线及各施工过程的技术检查和复核,要求符合图纸规定,符合质量标准,误差应控制在技术规范和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对材料、半成品、生产设备均须由供应单位提出合格证明文件;隐蔽工程要符合质量检查的
规定,并做必要的记录。
3.6施工总平面管理
施工总平面管理是全面性工作,由总包单位负责管理,施工是动态的,进展的,不同阶段施工平面布置的内容也不同,所以施工现场都必须以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施工总平面规划为依据,根据不同时间对施工平面的要求,进行经常性的管理工作,及时做好调整,才能更加合理有效的使用场地。
3.7保证现场交通道路和排水系统畅通以及文明施工
检查施工总平面规划的贯彻执行情况,指定材料、成品、半成品和生产设备的堆放位置;确定大型暂设工程的位置和使用分配。如增设、拆迁时,要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方能执行;保证施工用水、用电、排水沟渠的畅通无阻;对于现场局部停水、停电,事先要有计划,并得到总指挥批准后才能实施;保证道路畅通。施工道路上不准堆放材料,加强道路的维修,及时处理障碍物;签署和审批建筑物、构筑物、管线、道路等工程的开工申请;根据施工过程,不断修正施工总平面图。
四、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为了控制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管理到位。在实施全过程管理中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工程的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
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一般来说,对于现场施工管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从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各施工工种班组多,因此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首先,应该熟悉施工图纸,甚至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包括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
2、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
3、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
五、加强成本控制
挖掘企业潜在的经济效益,实现成本全方位管理
许多企业往往注重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忽视了施工过程中辅助事项的成本管理。一项工程从投标到交付使用,涉及到成本管理的方方面面,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依靠先进的管理方法,实行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5.1技术管理创新。首先,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施工现场的布置,实现文明施工。其次,根据自身技术优势,实现技术革新,减少施工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程序和环节,以期达到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的目的。
5.2机械设备的管理。根据工程需要,科学合理地选用机械设备,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机械的养护,对不再使用的机械及时报停或清退。
5.3材料管理。材料费是工程直接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工程成本的60%左右,从材料的采购到库存以至领用,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材料采购方面,可根据工程计划进行招投标,大宗材料集中批量采购,大大降低了采购保管费。在离建筑材料市场比较近的情况下,部分材料可通过信息化系统,虚拟仓库,达到实现零库存的目的,不仅降低了资金成本,而且减少了库存积压造成损失的风险度。
六、加强进度控制
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以及企业信誉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很
多重点工程都面临着工期紧,工序多、工种多、投入劳动力多、机械多、材料的规格品种多,各工种交叉多,配套工作的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等问题。因此,做好工程进度控制管理,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期交工,是工程总承包单位经常遇到和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为此,可以从组织、技术、管理、经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有组织能力、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组织机构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设置,做到因岗设人、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并层层分解工期目标,落实责任,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都是实际中有力的组织措施。在管理措施方面,要求项目管理者统一思想,并且各参与方的进度目标应该保持统一,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控制,如做好工作面的提前安排和控制,做好材料和机械设备的供应,及时检查工序质量,处理好交叉施工的安全防护以及文明施工问题等等都需统筹安排。此外,在后期施工管理中,还可以采取适当的经济措施促进进度管理工作,如在施工班组内部采取适当的奖罚措施,可以有效地激励施工人员的积极性。
五、结语
现场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其意义十分重要。只有充分认清当前形势下现场管理存在相关问题,遵循相关管理原则,从技术和安全角度出发,才能使得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步入全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黄东,汤洪光.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J].管理观察,2010 [2]李新汭.浅析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田坤.浅谈现场管理对于建筑企业的重要作用[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 [4]郑真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研究[J].消费导刊,2009 [5]孙玉华.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管理[J].价值工程,2010 [6]向洪.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09 [7]刘鑫,楼丁齐,周艳.浅析建筑工程如何优化施工管理[J].商品与质量,2009 [8]林文仕.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探讨[J].科技资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