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管理高校外语实验室的方法探究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在外语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强高校外语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不但可以保障语言实验室的正常运行,还可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从高校外语实验室的现状入手,并结合实际,分析了高校外语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方法。
关键词:外语实验室 管理 维护
外语是大学学习的基础课程,外语教学是要培养大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外语实验室在外语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外语实验室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可供多媒体教学使用的硬件平台,如计算机、投影仪、播放器等;其次,外语实验室为外语教学提供了软件资源,如各种教学软件、教学资源库、同声传译系统、自主学习系统等。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为了保障各种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加强外语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
1、外语实验室的管理
(1)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搞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首要条件。我们需要结合外语实验室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关的日常管理制度,例如《外语实验室管理制度》、《外语实验室安全制度》。同时,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的仪器设备制定相关的操作指导手册,例如《语言实验室师生使用守则》、《高级视听室使用规范》、《外国语言文化中心操作指南》,并且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和新生学习这些管理制度和操作指南,以便他们能尽快了解实验室设备,并顺畅地使用实验仪器和教学设备。
(2)建立日常管理和跟踪机制,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基础。这不但需要实验室管理员的细致工作,更需要师生的大力配合。任课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同时也是教学设备的操控者,如果他们忽略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正常运行。对于初次使用语言实验室的教师,需要进行相应的操作培训,以便他们迅速掌握语言实验室的操作流程和设备的使用规范。在课堂结束后,任课教师还需要在实验室使用记录本上填写实验日志,包括时间、教室编号、班级、任课教师和设备使用情况等,实验室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验记录迅速了解每间语言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如果遇到问题,便可以及时处理,从而提升语言实验室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率。学生作为课堂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教学终端设备的使用者,如果他们不遵守语言实验室使用规则,势必会影响到设备的使用寿命。任课教师需协助管理人员经常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如不能将食物带入实验室、不能随意动用仪器设备、遵循终端操作指南等。
(3)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创新水平,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技术保障。实验室管理员应当熟练掌握相关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操作方式。对于日常的工作,需要做好记录,特别是故障处理过程,更需要将定位方式整理成册,方便日后查询,以迅速解决类似问题。管理员还需要多总结和思考,并辅助利用智能化方式来提升工作效率。我们还可以与其它院校的外语实验室进行交流学习,以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4)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是搞好实验室建设的后备力量。要尽更大程度发挥实验室对教学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管理人员应通过更多的学习和培训。结合素质、技能、知识的人才培养方式,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及学科的交叉性,可以采取不同的培训措施,有计划地进行脱产教育和在职学习,参加国内外进修学习和相关学术交流活动,进行更高层次的学历深造,甚至可以深入课堂教学,可以了解师生对实验教学的更多需求。管理人员通过培训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涌现出了更多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因此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外语实验室的维护 定期维护和检测实验设备,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后勤支撑。管理员需要经常巡视,并结合使用日志,掌握各个语言实验室的运行状态。对于重要的实验资源,管理人员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如教师主机和学生终端(包括显示器和耳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了保障教师主机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们可以借助硬盘保护卡,将病毒、木马以及非法操作拒之门外。对于学生终端和其它硬件资源,我们需要定期除尘,并检查是否有接头松动、线路老化的情况。此外,实验室环境卫生也是需要维护的重点,需坚持日常小扫、定期大扫的原则,使实验室保持干净整洁的面貌。这里,可以借鉴企业中流行的5s管理方式,开展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为内容的活动。
3、结语
外语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投入,更需要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加强高校外语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不但要有规章制度和日常跟踪作为基础,更要有管理人员的技能和水平作为保障。外语实验室结合多媒体硬件设备和音频、视频等多种素材,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篇: 建筑施工风险管理有效方法探究论文
摘要:建筑施工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内部外部结构复杂等特点,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建筑施工面临多种风险。只有正确认识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等有效措施进行风险管理,以此来规避风险,从而促使建筑施工能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期的施工效果。
关键词:建筑施工;风险管理;存在问题;有效方法
建筑施工是一个高危行业,特别在对质量、进度、成本控制的前提下,建筑企业需要充分整合资源、有效利用资源来防范和控制风险。其中,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施工阶段是安全风险最为密集的阶段,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作为施工单位,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减小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是基本任务,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论及施工企业的发展和盈利。但建筑施工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风险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和隐蔽性,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加强建筑施工风险信息的收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正确评估建筑施工风险,才能有效的实施建筑施工风险管理措施。
1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风险问题
风险管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水平,而且与企业的效率、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建筑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今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缺乏科学的技术和质量控制
在施工阶段中,施工技术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施工阶段的整体质量。而现如今建筑施工过程中常出现各种技术指标不是很稳定的现象,如材料问题、施工技术不充足、技术人员操作不当等。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涉及范围十分广,涉及专业繁多,在多种多样的技术问题管理中,建筑施工监督部门必须充分承担其责任,尽到其监督的职能。高的施工质量水平不仅保证了施工过程的安全,而且有利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但现如今,土建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钢筋、水泥、砖、石子等质量不达标,监管人员监督不力等问题时常发生,严重加大了建筑施工的风险程度,不利于施工现场的管理。
1.2材料手工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现如今,手工管理方式仍是大部分建筑施工现场采取的材料管理方式。一方面,材料的手工管理方式要求原材料要经过很多繁复的环节才能出库使用,手工管理方式不仅环节多,效率低下,而且手工环节全部由人完成,很容易出现人为失误,这就导致手工管理方式拉低了施工的速度,降低了施工效率。另一方面,手工管理方式使得材料机械存储仓库与施工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要通过手工信息来联系,交流困难,可能造成原材料大量累积或紧缺的局面,不利于资金的流动,无法保证施工的进度。
1.3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隐患较多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通常更加注重施工过程中所需成本的降低和施工效率的提高,而常常忽略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从而导致了建筑施工现场事故发生率逐年升高。施工安全不仅包括施工工作人员的自身生命安全,还包括其财产安全。一方面,部分施工企业为降低成本出现偷工减料、建筑材料以次充好的现象,建筑材料不达标,各项法律法规缺失,这就导致了安全隐患的出现;另一方面,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各种漏洞,施工现场中机械的意外损坏,各种施工材料的浪费导致的紧缺,也增大了现场安全隐患出现的可能。
2加强建筑施工管理有效方法探究
加强建筑施工管理,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为了加强建筑施工管理,更好地减小风险的发生,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采取措施:
2.1严格控制机械质量,增强其科学性
加强建筑施工现场技术的科学性,保证施工原材料和机械的质量,是建筑施工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首先,严格控制施工原材料质量,保证钢筋、水泥、砖等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的基础,而且有利于提高建筑原材料的利用率。其次,监管部门应严格按照科学的监管标准来保证施工机械的质量,按照施工计划保证机械的进退场,保证施工材料的完整性,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第三,做好建筑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工作,现场技术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技术,认真负责做好现场技术指导,及时发现与解决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保证施工现场的协调统一。
2.2优选材料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
建筑施工风险管理不仅需要采用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科学技术,还需要建立一支具备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及经验的人才队伍。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建筑施工企业也应优选材料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收管理人员时,首先,应提高招收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招收时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管理专业的水平,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具有责任心、事业心;其次,要求其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使材料管理由较为落后的手工管理方式转变为利用先进技术的管理方式,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展开针对使用现代化多媒体工具的培训,使老员工也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熟练操作电脑及相关软件,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做好建筑材料的管理。
2.3树立安全隐患意识,加强安全管理
为了减小建筑施工现场各项安全隐患出现的可能,施工企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施工企业管理者应准确认识到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对现场安全的重视程度,并且坚持与时俱进的观念,根据企业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引进先进技术监管现场安全;其次,加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教育,树立安全隐患意识,开展现场事故分析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现场应变能力和防范安全隐患的能力,大力开展安全宣传活动,使安全隐患意识深入人心;最后,建立安全负责小组,制定相关的安全规定,监督施工人员安全生产,在安全负责小组中建立安全责任制,督促其尽自己最大努力来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建筑施工风险管理工作是建筑施工的重要部分。但目前建筑施工中存在科学技术和质量控制的缺乏、材料管理方式较为落后、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等多个方面的风险。针对存在的风险,作者提出了几点促进建筑施工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措施,从严格控制质量、提高安全隐患意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等几个角度着手,不断完善建筑施工的管理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安全施工,从而保障工程项目顺利的得以实施,提高建筑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卢嘉俊.土建施工中常见问题及控制措施[J].科技风,2013,3(9):151-152.[2]陈晔.小议土建筑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建设科技,2010(4):123.
第三篇:高校外语教师思辨型教学模式探究
高校外语教师思辨型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外语教育也在面临着转型。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因为导致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不高被屡屡质疑,愈来愈显现出其弊端。思辨型教学模式,已然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愈来愈盛,外语学习的重要程度越来越高,全国的大中小院校学习外语的热情日益高涨。但我国外语界审视学校的外语教育时现状时发现,高校的外语教师在教学时过于注重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方面的训练,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思辨能力的训练。殊不知,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十分重要,不仅是外语学习时的必备能力,更是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之一。
一、思辨能力的定义
(一)定义
思辨能力源自英文的“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又称为批判性思维,在学界通常认为现代思辨能力的创始人是约翰?杜威。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思辨能力即是“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及价值进行的个人判断。”[1]国内有学者认为,思辨能力是批判技能和批判精神的统一。近20年来,西方国家关于思辨能力的研究著述甚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包括第一层的元思辨能力和第二层的次思辨能力。[2]元思辨能力是一种对思辨计划进行评估、调整、检查的能力,而次思辨能力是具有如好奇、自信、正直等的情感特质、分析、评价、推理等的认知技能,并能够接受第一层能力的监控和管理。具有思辨能力的人,能够更为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考虑问题时更具逻辑性,并从中学到有用的经验。
(二)我国外语思辨型教学现状
高校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一直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今虽然英语教学历经多次改革,但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主要包括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不大,所学的英语知识实用性不强等。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语教学的错误目标和定位。高校英语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忽略了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等,课程设置和检测方式也均是围绕这些技能进行,通常教学部门多数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外语教师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凭证,这使得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专心于英语各个部分的分别练习,而缺乏综合能力和推理归纳能力,在语言组织方面也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同时教师为了教学业绩,也只注重应试所需能力的训练,而不去增加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两者相互作用,形成高校学生的思辨能力很弱甚至“缺失”的恶性循环。
二、思辨型教学模式的建立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显然,如今大多数学校的外语教学模式是很难完成这一目标的,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成为必然。
(一)改变测评方式
以往学校评估学生英语能力的方式就是看其英语各类考级的成绩,而这些考试在近年来已经变得愈来愈程式化、重复化,以至于学生成为只会应试英语,不会实际应用的“考试机器”。为了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充实评测方式,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如评测方式可包括小组辩论、调研、讨论等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在测试时减少选择题类的客观题型,增加文章等主观题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测评时强调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考试不只是为了分数,更重要的是通过测验看到自己的不足。一味地通过题海战术来提升分数是无法从根本上提升英语水平的。不要一刀切,应进行层级教学,即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思辨能力来进行差异性教学,根据他们在推理能力、逻辑能力、分析能力方面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创造自由课堂氛围
我国的教育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权威象征,拥有着毋庸置疑的话语权,而学生则一直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一旦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提出疑问,通常会被认为是对权威的挑战,是不被学校提倡的做法。这种教授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渐渐丧失了创造力和质疑问题的能力。所以高校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要放下身段,改变既有观念,抛弃以前对于自身认知的刻板成见,与学生进行平等、真诚的互动交流,在学生提出异议时要认真考虑并给予回应,并且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创造一个自由、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三)改进教学内容,多提思辨性问题
思辨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训练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那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辨能力,扼杀他们的创造力。思辨本质上是一个过程,在不断地提问与反思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新的认识。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质疑的同时,也应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给他们一个开放式的思考空间。例如在分析一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改写,使他们充分参与其中。
(四)鼓励自主学习
外国学者认为,自主学习从本质上是学习者与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之间的心理关系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决策的能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早已不适用于高校外语的学习,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应该做到努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其真正做到有兴趣、有目标地完成学习。同时要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创立网络学习的平台、电子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等,提供各种音频、视频、电子书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源时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等,充分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已然变成一个巨大的“地球村”。社会对于外语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校外语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用。外语教育人员应把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
第四篇:关于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创新
高校实验室科学管理的几点体会
刁子蔚 张鹏 王海涛
作者简介:刁于漪、张麟、王海涛, 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管理系
摘要:实脸室是高校进行实践性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 它的建设与管理, 直接影响到教学、科研和学员的培养如何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 发挥它的最大效益, 本文在总结了作者多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的基拙上, 提出了相关见解。关键词:实脸室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教学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脸室管理工作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质量如何搞好实验室管理, 使其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实验教学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总结多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谈一谈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人员管理, 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要管理好实验室, 开展实验教学工作, 没有一支具备良好素质的实验人员队伍是不行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素,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服务的质量、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因此实验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 树立较强的为教学、学生和科研服务的正确意识,平时多看业务书籍、期刊和文献等, 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将最新的信息和方法、最新进展和成果应用于实践。学校也要积极安排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之能服务于教学, 当好任课教师的参谋, 认真准备好每个实验, 协助任课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成为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
二、理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法规和依据, 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工作有章可循, 首先必须根据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建立一套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规章制度, 如《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实验室安全规定》、《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报废和赔偿制度》、《学生实验守则》等, 同时要按照制度的要求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并列为对实验室工作和实验人员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仪器设备、实验试剂和器材等实验用品的管理,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意义深远, 责任重大。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要加强规范化管理, 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认真做好使用记录, 严格要求学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同时要加强对各种仪器的日常保养和维修管理, 做好防尘、防锈、防蛀、防腐、防变形、防老化、防盗、防火等工作发现有损坏的应及时维修, 提高仪器作者简介刁于漪、张麟、王海涛, 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管理系的完好率, 延长使用寿命, 使教学仪器设备更好地发挥使用效益
四、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实验室环境建设和安全管理关系到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安全、实验人员健康、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 涉及许多方面, 如用电、用水安全, 仪器设备操作安全, 危险化学品、致病微生物、放射性物质的使用与贮存安全, 科研成果的保密, 财产物质的防火、防盗等。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 如《仪器及设各损坏、丢失赔偿办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等, 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同时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 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心, 强化安全意识, 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实验室育人环境, 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顺利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奠定基础。
五、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做好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实验室开放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切方便条件, 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 为学生提供方便、实效的服务同时制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 建立实验人员岗位责任制开放实验室实行登记制, 学生实验要在所在实验室登记实验项口、实验仪器编号等信息, 各开放实验室实行轮班制, 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室开放工作, 解答学生实验过程的疑难问题, 仪器设备的准备、调整与维护, 并认真做好开放情况记录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不断创新的时代, 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荃地, 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 积极大胆地进行科学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实验室管理工作任务重, 问题多,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引进先进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机制, 学习借鉴国内知名高校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 使高校实验室成为创造性教学的场所, 充分发挥它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本文出处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二期】
第五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
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1.1实验室安防配套设施及制度建设滞后于规模的扩张
高等学校多是以某学科为龙头,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以及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近些年来,高校基本每年都新增一些实验室,加上实验室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要求越来越高,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呈现数量多、流动性大、结构复杂、知识层次不齐的特点,高校实验室的增加、学生进入实验室的人数增多,而要保证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转,与之相匹配的安防配套设施和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明显不足和落后。
1.2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安全习惯和安全常识
一项实验人员不良行为或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1000名调查对象中不穿工作服的占32%,在实验室饮水或进食的占28%,实验结束后不洗手的占7%,私自带出试剂的占2%,试剂不加标签或标签不规范的占65%,取用试剂时出现泼洒的占13%,擅自改变实验条件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的占12%,不知安全防护设施位置的占54%,不会使用灭火器的占72%,不佩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具的占28%;此外,因实验人员不良习惯而经历过玻璃器皿破损的占29%,经历过酸碱灼伤的占23%,经历过人体不适的占10%,经历过割伤的占4%,经历过仪器损坏的占3%,经历过触电的占1%。可见,实验人员不良行为或习惯不可忽视,上述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背后往往正酝酿着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任何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坏习惯的放纵都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惨痛教训。1.3实验室安全管理统一协调机制缺位 高等学校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各类科研机构、研究院(所、中心),加上各类教学实验室,总实验室占地面积较大。但由于受教学资源紧缺的限制,各种实验室在地理分布上却相对独立和分散,实验室安全管理经常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缺失,统一管理难以实现。此外,相对于教学实验室,高校各级各类科研实验室的经费支持渠道来源广、独立,因而其实验室安全责任和义务难以落实,经常出现“实验室负责人不愿管、学院管不了、学校无法管”的局面,这种混乱的局面直接导致对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监管处于空白,暗藏诸多安全隐患。如各级各类科研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购买、存储、使用基本处于无序状态,“三废”处理也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长效的协调机制规范高校各类实验室的安全责任和义务。
1.4实验室安全经费投入有缺口近年来高校实验室数量急剧增加,但实验室安全经费的短缺一方面使得实验室建设用地、用房紧张,实验室的建设不得不因地制宜、因“房”制宜,建设环境无法达到基本的实验安全要求,但却仍在“高效”运转;另一方面经费的短缺还长期制约着实验室现有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换代上,事实上,“重购买、轻维护”是所有设备共享机制不完善的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此外,经费短缺还使实验室安防设施的配备不到位,如一些高校实验室没有配备或没有按要求配备足够的安全消防器材、应急喷淋系统、通风系统、危险气体报警系统、闭路监控系统等安全消防设施[11—12];因节省经费而随意处置“三废”造成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以上由于安全经费短缺造成的实验室安全隐患几乎无处不在,每一处都将关系到人身财产安全、环境污染和保护。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及主要做法 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实践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及具体做法。
2.1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 高校应专门成立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实验室技术安全领导小组,主管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高校实验室设备处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执行机构,对全校实验室安全实行统一管理,并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及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行“三级责任制”,即实验室设备处代表学校对全校所有各类实验室的安全行使监督职责,各院系(重点实验室)对本单位内所有实验室的安全负全部责任,各实验室对本室的安全负全部责任,并按照这个职责顺序分别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其中,教学实验室由实验中心主任向各院系负责,科研实验室由实验室负责人向各院系和实验室设备处负责,实验室设备处负责对安全责任人的安全目标实施绩效考核。
2.2建章立制,实行科学化、制度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 高校实验室应制定《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管理办法》、《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为进一步规范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高校统一部署和协调全校实验安全管理工作搭建厚实的平台。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实验室安全事故,迅速有序地开展处置救援工作,将事故损失控制到最低水平,高校还应制定实验室应急处理预案,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实验室设备处处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各院系、重点实验室的有关专家组成,办公室设在实验室设备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应急处理工作具体分工如下:应急处理事务协调责任部门为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应急处理安全保卫责任部门为保卫处、事故单位;应急处理物资保障责任部门为后勤保障处、财务处;应急处理抢救责任部门为校医院;应急处理技术保障责任部门为实验室设备处。2.3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 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13]。高校实验室设备处可根据学校学科分布实际情况,组织实验室一线教员编写诸如《化学与材料实验室实用安全手册》等,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师生传达简单明了的实验室安防信息;同时,组织制作实验室安全宣传展板,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带给全校师生深刻警示;此外,组织制作《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多媒体课件、《实验室安全管理卡》等,加大对进入实验室人员的强化培训工作,并可引入高校实验室安全操作考试系统,对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统一考试,考核通过后方可持证进入实验室,切实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将实验室安全事故隐患从源头扼杀。
2.4多部门协调统一、职责明晰地管理实验室危险化学品
明确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全校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工作,高校保卫处、实验室设备处以及各学院(重点实验室)协调一致、各司其职,对危险化学品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严格实施管理工作流程,未经申报备案的不得自行采购,所有涉及危险化学品的报账必须经各单位第一责任人及实验室设备处签字认可,对违反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年终单位或个人评先“一票否决制”。2.5统一规范处置实验室危险废弃物
对高校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危险废弃物(简称“三废”),由高校实验室设备处统一回收处理,处置费用由学校专门设立的“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处置基金”统一支付,并为各实验室配备储存废液的高密度聚乙烯容器,要求制作“实验废弃物标签”标明废弃物的详细信息,并实行分类存放、分类回收,以加强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处置的统一规范管理。2.6加大实验室安全经费投入,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高校实验室要始终秉承“安全放在首位”的理念,加大实验室安全经费的投入,并要求有一定的经费用于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设施建设中,一定的经费用于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支出,通过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以为高校营造出安全实验室建设的工作环境。此外,还有必要完善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如为实验室高压气瓶配备固定支架、气瓶柜、特种气体防爆柜等安全防护设施;为化学实验室配备护目镜、活性炭防护口罩、乳胶手套或抗高温手套等安全防护用品;为剧毒危险品仓库配备红外报警装置和防火保险柜等安防设施等。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应注重统一、协调管理,规范管理细则,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构建一个科学引导、环境安全、机制长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将实验室安全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安全有保障的实验室环境。今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亟待逐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切实推进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明确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和细则。(2)督促各院系专职人员全面掌控本单位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出入库记录,按要求制定详细台账,做到帐物一致;同时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数字化管理。(3)目前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统一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对此可以教学实验室为切入点,加强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这将是今后高校实验室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重点。(4)着力推动实验室安全教材建设、安全教育师资建设、安全通识课程建设、安全考试系统建设等,并进一步拓展安全教育的多方渠道,将学校主体与政府主管单位紧密结合,让政府主管单位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此外,定期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参加环境、卫生、安防、保卫等相关安全事项的培训,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践活动。(5)进一步明确高校实验室建设准入条件,积极呼吁加大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项经费投入,增加经费预算,并确保这些经费能够专款专用。4结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无小事,任何一点管理工作上的改进或者完善都有可能避免一场大的灾难。各高校管理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各学院分管领导都应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实验室安全标准化建设,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逐级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制,加强师生安全知识教育,以人为本,常抓不懈,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家财产和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促进平安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