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心声》学练方案 新人教版1范文
《心声》学练方案
☆课文导读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们在学习时要研讨小说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在把握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捻(niǎn)
噗(pū)
蜷(quán)簪(zān)
琅琅(lánɡ)发窘(jiǒnɡ)抽噎(yē)
恍惚(huǎnɡ hū)抽泣(qì)
棱角分明(lénɡ)窸窸窣窣(xī sū)
祷告(dǎo)过瘾(yǐn)
圣诞(dàn)妒忌(dù)
从容不迫(cónɡ)
二、词语释义 呵斥:大声斥责。抽噎:抽搭。恍惚:神志不清。
发窘:感到为难,表现出窘态。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
三、作家作品
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1 《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四、背景探视
作品发表在1982年《儿童时代》,有很强的针对性。小说艺术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特别是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重视优秀学生,忽视普通学生,歧视“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弄虚作假,摆花架子做样子。☆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中加点字注音。棱角()
纸捻子()发窘()
撇嘴()祷告()
抽噎()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出汉字。过 yǐn()
嘟 nɑng()撒 jiāo()
咳 sòu()lǎn 在怀里()
毛毛 là là()3.选词填空
⑴爷爷放下水烟袋,一把将京京
在怀里。(抱、拥、揽)⑵京京像个小狗似的在他旁边。(蜷、蹲、坐)⑶他
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吐、吞、咽)⑷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
出来。(流、滴、涌)4.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一种复句。
⑴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⑵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
⑶每天夜晚,他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⑷他有益于人类的生命在一百年前已经熄灭,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一阵________的声音,每个人都拿出讲义,________摆在面前。⑵京京站起来,________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⑶“不行,”程老师________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⑷京京有点儿发窘。也许,是他自己理解错了呢?他________地说:“读得不对。”)2
⑸他________地离开教室。走出好远,他还听见赵小桢银铃儿似的笑声。⑹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________念出来,吐出来。
二、整体感知
1.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遭遇,为什么取名为“心声”?有什么深刻含义?
2.下列一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祯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⑴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万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
⑵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
4.文中为什么插叙京京为爷爷点烟、爷爷给京京讲故事的情节?
5.读完本文,你最大的心声是什么?请以“心声”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课内阅读
①“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②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③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④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⑤“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⑥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他现在给谁讲“长工与财主的故事“呢?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
⑦“‘„„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万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⑧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吧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⑨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颤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1.指出⑧⑨段中表现京京情感变化的动作描写的词语并说说是什么心理。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为程老师“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和用发颤声音让李京京读完课文”是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3.京京的心理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使他想读课文,这种感情是什么?
4.“教室里一片寂静”说明了什么?
5.文中哪一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京京的勇敢和坚定。
四、拓展阅读 坐在最后一排
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每次调座位,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两排。
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乎都是调皮的男同学,我和他们无话可说。想要听课却又看不清讲台上的板书。所以每次上课,只是用眼睛呆滞地盯着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我从小就是个脑袋里充满怪念头的人。比如说:梅花为什么叫梅花?梅花为什么开在冬天?我能不能变成一朵梅花?我若是梅花,会是白梅还是红梅?
这样滥竽充数地混了半个学期。班主任调走了。接任的是个年轻的女教师。她红衬衣白裙子,齐耳短发,模样甜甜的。
“我叫白明,倒着读就是‘明白’,也就是说对每个同学的情况我都能知道得明明白白。”她微笑着自我介绍。
我不屑地瞧着她。她真有那么大神通?她会知道我是近视眼吗?她会知道我不想坐在最后一排却又倔着性子坐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 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竞真的注意到了我。
那天语文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做练习册,我也打开练习册假装做起来。其实我除了做些造句,看图作文之类适合我胡乱发挥的题目外,其他的根本懒得做。正噙着笔胡思乱想,一只手伸过来抽走了我的练习册,我一惊,这才发现白老师已经站在我身后。
“小脑瓜想什么呢?”她亲切地弹了弹我的脑壳。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
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最短暂的几分钟。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的雷霆暴怒,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
“这些句子都是你自己做的吗?” “嗯。”
“非常好,很有想像力。‘花骨朵儿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你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
“有时候春天来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第一次受到如此嘉奖,我顿时大胆起来。
她没有说话,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头,走上了讲台,以我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了造句。那半个小时的时光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我想我当时肯定有些眩晕和迷醉了。直到下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借练习册时,我才如梦初醒,惊慌失措地把练习册塞进书包 里——要是让同学们看见那上面大片大片的空白区,我该多丢人哪。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
以后的日子里,白老师特别注意查问我的练习册和作业本,关切地询问我其他课的成绩,还抽空给我讲一些浅显的文学知识。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又带着那清香的气息悠然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欢乐。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和愚蠢。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能培养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可以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
在我笨拙勤恳的努力下,我的各科成绩竟然很快进步起来。可由于眼睛近视看不清板书,便也给学习造成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障碍。但我没有告诉白老师,我问自己:你有什么资格向老师提要求?
一天,她来到班里旁听数学课,因为没有课本,便和我坐在一起合看。等到课堂练习时,她便看我做题。
“这是7,不是1„„这是8,不是3„„”她轻声纠正着:“怎么抄错这么多?你近视?” 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
第二天,她在班上宣布下周要进行语文测试,并郑重声明“前五名有奖”。有奖当然令人兴奋,同学们暗地里都紧张地忙碌起来。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也禁不住跃跃欲试,积极地忙碌起来——应当是不能得奖,最起码也要考得比以前好点儿啊。
公布成绩那天终于来了。白老师讲完试卷,最后才公布分数:“第一名:乔小叶„„” 天哪,我是第一名!我被震住了。
“这次考试,同学们的成绩普遍不错,有个别同学进步很大,比如乔小叶,她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不但要奖给她前五名应得的奖品,同时还要再给她一份特别奖励。张亚娟、姜春霞、陈庆龙、李明玉„„你们几个站起来换一下座位,乔小叶!” 我站起来。
“这是你的位置。”她指着第一排中间的座位:“你今后就坐在这里。” 我懵懵懂懂地在那里坐下来。
“希望同学们向小叶学习。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这许多年里我淡忘了很多人和事,但那最后一排的位置和白老师的笑容至今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我知道永远也不会忘记她,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把我的生命与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与高度的亲爱的人。
1.两位班主任老师对“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造成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2.围绕着白老师与“我”,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3.文章第九自然段说“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最短暂的几分钟”,你如何理解“最漫长也最短暂”?
4.对于白老师的所作所为,“我”有什么反应?试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
5.“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写作小练笔 请根据例句仿写。
⑴亲情是如此神奇,它能驱散生命中的阴霾;亲情是如此美丽,它能像花儿一样在心中盛开。
⑵我眷恋生命,是生命对我的诱惑;我遥望美丽,是美丽瞬间的沉默。☆作文素材 聪慧少年维纳
美国数学家、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少年聪慧,被誉为“天才”。在他7岁时就学完了中学全套数学课本,然后又学了物理、化学和德、法、拉丁文等课程。11岁考上大学,14岁大学毕业。他除了有较高的智商以外,主要还是他好学,在大学学习期 间,广泛阅读,为后来创立现代控制论打下了坚实基础。现代控制论对现代计算、控制、通讯、自动化技术、生物学和医学理论都有广泛的影响。
一、1.lénɡ niǎn jiǒnɡ piě dǎo yē 2.瘾 嚷 娇 嗽 揽 刺刺 3.⑴揽⑵蜷⑶咽⑷涌 4.⑴并列⑵递进⑶选择⑷转折 5.⑴窸窸窣窣 端端正正 ⑵结结巴巴 ⑶干干脆脆 ⑷嘟嘟嚷嚷 ⑸委委屈屈 ⑹痛痛快快
二、1.“心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老师能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二是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2.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李京京想举手念课文却又担心老师不喊他、同学嘲笑他而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3.⑴京京和万卡有同样的遭遇,所以万卡的不幸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精神不集中。⑵赵小桢朗读时奶声奶气,不能体会万卡作为一个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时的心情。4.插叙京京同爷爷的交往,体现了京京和爷爷深厚的感情,为下文写京京对爷爷的怀念埋下伏笔。5.略
三、1.泪珠涌出,感情投入,联想到自己想爷爷和玩伴的感情;叹口气,坐下:心情轻松,完成心愿,表达了心声的满足。2.无奈,不放心;感动,内疚。3.埋在心底的亲情、友情。4.同学们被京京的真情朗读感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5.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四、1.第一个班主任无视“我”的内心感受,这种不尊重人的做法让“我”开始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白老师给“我”营造了一个和谐自由的环境,让“我”走出了自我,找到了一个真实自信的自我。2.“自习课上的造句练习”和“调座位”两件事。3.“漫长”是因为“我”等待着白老师的反应,内心非常紧张;“短暂”是因为白老师翻阅之后很快就有了“轻柔”的笑声,“我”的心里放松了。4.感觉到了快乐、幸福和激动。举例略。5.座位是固定不变的,但人是可以进行选择的。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即使起点再低,你也不会永远坐在最后一排。
第二篇:语文:第1课《沁园春 雪》学练方案(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语文:第1课《沁园春 雪》学练方案 ☆课文导读
《沁园春•雪》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侧重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历代英雄人物,借评古来论今,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宏伟抱负。通篇将抒情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沁园春(qìn)
数风流人物(shǔ)妖娆(ráo)
稍逊风骚(xùn)莽莽(mǎnɡ)
成吉思汗(hán)分外(fèn)
还看今朝(zhāo)
二、词语释义
莽莽:词中指无边无际的意思。顿:立刻。须:等到。分外:格外。妖娆:艳丽多姿。
折腰:鞠躬,倾倒。词中有称颂、赞美之意。输、逊:都有差、失的意思。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词中概指广义的文化。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三、语句解读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词的结尾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亦是全词的主旨句。
四、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中,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并为我们留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毛泽东诗词。
五、背景探视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六、文体浅谈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有词牌名。☆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几组词语中字形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沁(qìn)园春
原弛蜡象 分(fèn)外妖娆
B.江山多骄
稍逊风骚(sāo)惟余莽莽
C.一代天骄
略输文彩 还看今朝(zhāo)
D.成吉思汗(hán)
竞折腰 数(shǔ)风流人物
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余莽莽(只剩)
大河上下(指黄河)B.原驰蜡象(指内蒙古高原)欲与天公试比高(指天)C.须晴日(等到)
略输文采(差、失)
D.分外妖娆(娇艳美好)
俱往矣(都)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A.望/长城内外
B.山/舞/银蛇
C.欲/与天公试/比高 D.数/风流人物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⑵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⑷欲与天公试比高。()
5.“欲与天公试比高”省略的主语是()A.飞雪和坚冰
B.群山和高原
C.诗人自己
D.长城和大河
二、整体感知
1.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像,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2.填空。⑴《沁园春•雪》,作者__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名,“雪”是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这种体裁也叫________。
⑵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气势奔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⑶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学子深情地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填写)3.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4.请依次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⑴本词上阕在表达方式上是描写与议论相结合。()⑵“顿失滔滔”一句的重读应在“顿”字上。()⑶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⑷“红装”原指妇女红色的衣装,词中是指红日照耀着大地。()⑸“千里冰封”是静态描写,“万里雪飘”是动态描写,两句动静结合。()
三、课内阅读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______________。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请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诗句。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B.稍逊风骚 出言不逊 C.须晴日
播种后须三四天时间才能出苗 D.数风流人物 各领风骚数百年
3.选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分上下两阕,请分别写出两阕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总写祖国北方冬天雪景的诗句,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用了互文交错的修辞手法,意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我们曾在《木兰诗》学过这种修辞手法,你还能写出原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一个“______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写景层次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
4.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5.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
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创作本词时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之景,但词中却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就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性。词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这种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回眸
(2008天水卷)5.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对偶)B.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反问)C.太阳一出来,地上像着了火。(夸张)D.说也奇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比喻)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答案:D ☆写作小练笔
细读冰心的这首短诗,根据诗中的情节展开合理的想像,恰当运用描写手法,以“母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她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素材
毛泽东,是现代历史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他虽未受过高等教育,但他知识渊博,为世人所共和。毛泽东一生嗜好读书。少年时代到处借书读,青年时代是图书馆的常客。战争年代戎马倥偬,他也常手不择卷。解放后进入北京,身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日理万机,他仍读书不辍。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至1966年9月,他先后从北京各大图书馆借阅的图书近二千余种,五千余册。就在他逝世前两年的1974年,借阅的图书就近六百种、一千一百册。在毛泽东的臣室里、睡床上、办公桌上、会客室里,到处都放着书。读书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嗜好。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蒲柳人家》教案 鲁教版
12.《蒲柳人家》
教学依据:
本文节选自刘绍棠的小说《蒲柳人家》,虽然只是节选,但篇幅仍然很长,仅仅只是从头到尾阅读一遍就需要很长时间,在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开花,所以更适合选点进行突破,突出一两个适合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重点进行教学,其他内容就大胆放弃。
这篇课文的学习突破点,经过考虑,我选择了感受人物形象。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总目标第一条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同时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的。”而由感受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出发,了解、吸收属于民族文化的积淀,有助于让学生接受民族优秀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熏陶,引发学生思考──以怎样的方式生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施加良好的影响,进而帮助他们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祖国的健康高尚的情操,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课程目标。
小说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内容,学生非常愿意阅读小说,而就学生的阅读经验而言,这篇小说和他们以前所读的大部分小说都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小说所传达出的属于特定时期的民族文化气息和氛围,而这种气息和氛围,对于从小就生活在现代化都市中的现代中学生们而言,无疑是隔了一条大大的鸿沟。另一方面,就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也许部分学生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但他们现在的农村生活经历与课文中所描述的农村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况且不同地方的农村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课文中描述的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和长命锁、洗三和百家衣,还有“娇哥儿”、“心尖子”、“肺叶子”、“老生儿”,这些乡土风俗和语言在深深吸引着他们的同时,也极容易让他们只感觉到可笑,极容易只停留在课文的文字表面,忽略了课文传达出来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种时间造成的文化的鸿沟正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大障碍。
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在选点突破时,先要照顾到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点入手进行突破。从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身上,学生就能找到熟悉的生活经验。在小说中,何满子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而现在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也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爷爷非常重视何满子的学业,不惜以“一个字一个铜板”的代价为孙子请来一位前清的老秀才,“每天三顿净米净面外加一壶酒”供着,而且当何满子不听老秀才的话而挨打时,“非但不怪罪老秀才学规森严,而且还从旁给老秀才呐喊助威”,这和今天的父母对孩子学业的重视和严格如出一辙。无论是何满子的爷爷还是奶奶,在当地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能镇八方”,可是到了何满子身上,经常也拿他没辙,尤其是何满子的奶奶,而在现在许多孩子的家庭中,爷爷奶奶也是孙儿孙女的“保护伞”,有的孩子与爷爷奶奶之间的感情甚至超过了父母,这种祖孙之间的亲情,很容易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此外,初三的学生才十四五岁,他们思维方式是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对于容易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的小说人物自然会投入更多的目光。所以选择小 1 说中的人物作为突破点,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情境,进而体会当时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避免了只停留在课文的文字表面。
正是因为无论是从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还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小说的人物形象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因素,所以人物形象不仅仅只是教学的突破点,而且也成为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线索。
当学生将目光投注到人物身上以后,既可以通过概括人物的优点和不足锻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能指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经验:了解要想使人物形象可亲、可信,就必须完整地表现出人物身上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感受人物形象,学生就不会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仅仅只是为小说中一些与今天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地方感到好笑,而会把目光投注到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简单的、宁静的,没有太多物质方面的欲望和要求。可以这样说:生活是贫困的,精神却是富足的;物质是匮乏的,感情却是丰满的。这一切都与今天这个时代的生活节奏截然不同,这种生活状态正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的追求。学生一旦感悟到这一点,就已经进入到小说阅读最有魅力、最有吸引力的高度和层次了,已经调动学生进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的目标维度。
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生动的语言与精彩的人物形象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了描写生动的句子和段落,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人物就远没有这样生动形象,通过体会语言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形象,进而体会小说的魅力所在。小说的语言充满了乡土气息,这也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来源于民间活生生的语言,为小说增色不少,而且把书面语和口语有机结合在一起,雅俗同赏,使语言面貌更丰富,色彩更绚丽。
此外,这也是一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它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还是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长命锁;无论洗
三、百家衣,还是何大学问的走西口,都别具魅力,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可以说,大量的乡土风俗已经成为这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这种民族特色的坚持让这部小说在众多的作品中显得与众不同,如果失去了这种坚持,小说也就随之失去了特色,失去了吸引读者的魅力。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这种坚持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一批九十年代出生的初中生们对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知道得越来越少,对西方的、流行的文化知道得越来越多,由此可以进行课内外衔接,拓展学生的关注视野,引导学生大量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正确对待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小说塑造人物性格时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从主要人物“爷爷”、“奶奶”的形象分析入手,学习课文通过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甚至是外号来塑造人物的方法;理解写人物不仅要写出他们的优点,也要写出他们的缺点,要写出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而不是为了写作文而虚构出来的“平面”人物。体会课文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调动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仔细阅读课文,从中提取信息,概括人物性格,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反复阅读、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乡土气息;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小说中营造出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状态,感受没有遭受物质欲望污染的健康纯净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健康纯净的生活中属于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思考应当以怎样的方式生活。这种思考应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 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小说的人物形象为学习的突破点和线索,串起各个教学环节。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在完成各个教学环节时,反复进行课文的阅读,力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全面的理解。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活动的完成以学生的实践为主,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越俎代庖。注重合作和探究,发挥集体的力量,在相互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培养积极探究的学习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融入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相互的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我教育。
三 教学构思
1.联系生活,重点切入:
第一遍阅读课文,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和课堂主体的地位,把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文内容进行解读。由于学生阅读和生活经验有限,他们更多地将目光集中在了与自己的生活相类似的经历上,更多地关注的是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何满子、爷爷、奶奶。
2.阅读课文,走近人物:
学生将目光集中在三个主要人物身上以后,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发掘人物身上的性格特点,并结合课题“蒲柳人家”感受人物身上纯朴的气息。此外,从阅读中获取写作经验,学习如何把人物塑造得更真实,更可信。
3.品味语言,体会风情:
这一环节主要依靠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来完成,指导学生通过有选择地阅读课文,再进行讨论,提炼和概括出文章的语言特色。
4.关注现实,思考生活:
将话题引入现实生活,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相互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
5.内引外联,拓宽视野:
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坚持了属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学生大量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正确对待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课内可与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俗单元相衔接。课外可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现象:奥运会闭幕式上八分钟的表演中,从茉莉花到红灯笼,都充满了民族的特色;女子十二乐坊坚持传播和发展民乐,所以才有在日本的大红大紫。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现象,值得每一个中学生关注和思考。
课堂实录:
一 联系生活,重点切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篇小说《蒲柳人家》的节选,《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获得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能够在24年之后被选入我们的教材,可见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常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篇课文的哪个或哪些方面能够激发你的阅读兴趣?请你先仔细地阅读课文,然后向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阅读完成后,学生发言)
开头设置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实施做好了铺垫。(专家点评)
生1:阅读课文让我感兴趣的是文中有趣的人物故事。如“一丈青”大娘打纤夫一段,一个老大不小的老太太抽着柳条将几个光着身子的大汉打成落水狗,而且堂堂男子汉居然向老太太拼命求饶,谁看了都会觉得可笑。而何满子的爷爷,“身穿长衫,却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挂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笑”,也不得不令人忍俊不禁。正因为课文中有了如此有趣味的一面,所以我才会乐于读课文,读得越多,乐趣越多。
生2:读完这篇课文后,我发现作者将文章里的人物,刻画得非常生动而具体,比如,当我读到何满子六岁,剃了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时,我的脑中好像浮现出何满子既可爱又调皮的样子;而当我读到何满子的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时,我的脑中顿时清楚地呈现出何满子奶奶威严却不乏亲切的面庞。这些部分都能激发我的阅读兴趣。
生3:这篇课文中写何满子平日学习、生活的情景最能激发我的阅读兴趣。读到这些段落时,就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们和何满子一样,也需要学习;和何满子一样,也有长辈总是牢牢地盯住我们,督促我们抓紧时间学习。我还盼望知道在当时的社会中和我们一样的普通孩子的生活情景,想了解他们的生活乐趣。
学生潜力无穷,只要教师为他们提供了可以发挥的舞台,他们就能展示出万般风采!(专家点评)
生4:文章开头就能抓住读者的眼球,为什么才六岁的何满子就要“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而且“系的是挂贼扣儿”?直到第一部分末尾才一步步地揭开谜底。这就 让读者一接触文章就想继续读下去,知道结果,调动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5:文章的语言平实却充满生活趣味,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偶尔还用上了乡野土语,但当你看下去以后仔细回味,你会突然发现它是多么地生动,仿佛你就站在这些纯朴的村民们中间。
生6:读这篇课文,我仿佛身临其境地走进了京东北运河畔那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线,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长命锁,洗
三、百家衣,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引起我强烈的好奇心。
师:看来,这部小说的确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阅读热情,对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小说的语言、写作手法、小说中所描绘的民俗风情画大家都很感兴趣,我发现其中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这篇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认识他们。
老师的话语巧妙地将教学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专家点评)二 阅读课文,走近人物:
师:大家说一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生7:何满子,他的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师:何满子奶奶和爷爷为什么叫“一丈青”和“何大学问”?
生8:(纷纷抢答)何满子的奶奶特别泼辣,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找不到敌手,而且很能打架,一个人就把一群年轻的纤夫教训得服服帖帖,所以把她比作《水浒》中武艺高强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何满子的爷爷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每次从口外赶马回来,都要请知音相好们来聚会,吹一吹他沿途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所以开玩笑地给他取了这么一个外号。
借由这个问题让学生熟悉课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专家点评)师:啊,原来还有这样一番来历!那么在这三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又为什么?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认真看一看,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后每组请一位说得最好的同学说给全班同学听。
进一步熟悉课文,着重于学生概括能力的锻炼。(专家点评)(学生分小组交流,并推出讲得最好的人,教师巡回指导)(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9:小说中的几个人物,我最喜欢一丈青大娘。她拥有农家人的多情重义,豪放开朗的个性,“一双大脚”也是纯朴的农家人的特有象征,虽然有点大大咧咧,但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用长满老茧的“妙手”,为人们解决疑难杂症,成了真正的“布衣大夫”。她的质朴踏实、开朗热情成为农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生10:我也是最喜欢一丈青大娘,在我眼里,她既有“贤妻良母”的风范,又不乏 “女中豪杰”的气势。一方面,她的孙子何满子是她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呵护备至,百般迁就。另一方面,她的性格粗犷、豪爽,充满正义,当看到几个纤夫“赤身露体”的,一丈青大娘为了“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而狠狠地教训了这几个纤夫,直到请来了当地几位有头有脸的人物说和了两三个时辰才放过他们,的确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也体现了她总能为别人考虑的热心肠和一身的正气。不难看出,这是个与众不同的大娘。生11:我喜欢毫不遮掩、率真的人,一丈青大娘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她不如城市人那样讲究,也不如他们有学问,讲礼貌,但却真实、率性,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情绪动作,表现着淳朴的那一面。尤其是见到纤夫们赤身露体时,毫不犹豫就教训了那几个纤夫。
“巾帼不让须眉”,好!能将俗语恰到好处地进行使用,可见平时积累之功!(专家点评)
生12:我最喜欢的是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他年轻时闹过义和团,会耍拳脚,耍大刀,打得一手好鞭花,人生阅历非常丰富,而且为朋友是“两肋插刀”,谁都敢得罪,也不缺乏同情心,所以我最喜欢他。
生13:在这几个人物中,我最欣赏何满子的爷爷,因为他老得有个性。师:“老得有个性”──说得很有创意,为什么这样说? 教师鼓励,激发学生热情。(专家点评)
生14: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来。第一,从他给人家拉马车而不在乎钱的多少,只在乎主人的人品,在乎主人是否能礼遇他,这一点中就让一个倔强但一身正气的老头形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第二,他宁愿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也不愿意回到家丢了面子,从这件事中也能看出他的固执跟倔强,而且还有不小的虚荣心。第三,因为自己没有学问,他也常在夜深人静时感到悲凉,于是“他无论如何也要把何满子给培养出来”,甚至于不顾家里的经济情况,花大价钱请了一位前清的老秀才,当何满子因为不听话挨了老秀才的打时,他也坚决地站在老秀才一边。对于孙子的前程,他也是非常固执和倔强的。
条理清晰,精彩!(专家点评)
生15:我最喜欢何满子,他是个名副其实的野小子,在他身上我发现了许多现在我已寻觅不到的东西,那就是“童心”。或许何满子太调皮了一点儿,但他是快乐的、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他的童年没有留下遗憾。纵然他是个调皮的捣蛋鬼,他仍有一颗善良的心。他看见爷爷受了气,很沮丧,就希望自己能使爷爷开心,可见他是多么有爱心。如今的孙子孙女们被爷爷奶奶宠得找不着北,说归说,骂归骂,根本就不在乎,而何满子却懂得孝顺爷爷,这是非常难得的。
师:老师相信你也一定是个孝顺的孩子。
生16:我也是最喜欢何满子,因为作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聪明机灵、顽皮可爱的孩子。他讨厌从早到晚关在家中,在上课时会走神,听见外面的莺啼,就念书跑了调儿;他会与爷爷生气,但听说爷爷差点丢命后又十分心疼。我有时候也像何满子一样,上 6 课会走神;和爸爸妈妈呕气也呕不了太久。所以觉得他好像就是我的朋友,很亲切。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以后,老师觉得小说中的这一家子,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很多可爱的地方,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喜爱,我们如果非要找一个最喜爱的也许太难,那么我们来找一找,这一家子的三个人身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17:他们三个人都各有特点,但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有着农民淳朴、重情义和爽朗豪放的优点。
生18: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同为一家人,正如课题“蒲柳人家”所言,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过着平平凡凡的生活,纯朴、善良、率真,并无城里人那么重的心机,反而有了憨厚的可爱之态。
生19:我觉得他们都很要面子,比如何满子不愿穿那件花兜肚,一丈青大娘不愿与儿子媳妇分家,何大学问“出一趟口外,本来挣不了多少钱,而且到家之前已经花得不剩分文,但是回到村来,却要装得好像腰缠万贯;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也要大摆酒筵,请他的知音相好们前来聚会,听他谈讲过五关,斩六将,云山雾罩。”
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作技巧。(专家点评)
师:最后一位同学的视角非常独特,她在三个人物的优点之外,还看到了人物身上的不足,现在,当我们发现人物身上还有这些不足之后,不知道大家对这三个人物的看法有没有什么变化,有没有觉得有些失望?
生20:我觉得这三个人物身上的不足并不影响我对他们的印象,我还是很喜欢这一家人。我认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没有任何缺点的人,他们身上有缺点,反而让人觉得很真实,很亲切,仿佛他们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和我们一样,也有一些让人觉得可笑的地方。
师:说得真好!看来我们今后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也要尽量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让大家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的同时,也要让大家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这样的人才会让人觉得亲切可信,才会有感染力,你的文章才能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三 关注现实,思考生活:
师:既然大家对这一家人如此厚爱,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请同学们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如果像他们一家这样的人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他们会生活得怎么样?并且说一说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推测?
生21:如果何满子生活在现代,那么他在班上一定很淘气,但学习成绩一定不差,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玩中学吧!因为何满子是一个虽有天赋却很顽皮的人,所以我这样想。一丈青大娘与邻里之间可能会相处得很好,也可能会相处得很差,这要看她遇到的是什么样的邻居。因为一丈青大娘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所以也许有的邻居明白她的个性,有的也许不明白。何大学问和一丈青大娘一样,要看碰到什么样的人,他对朋友可以“两肋插刀”,而对他瞧不起的人是不屑一顾的,看不起他的人也许会成为他的敌人。生22:现代的时代,变成了追赶时尚、充满竞争的时代,人们在这个复杂的时代生活,会变得善于掩饰,和他人一家三口率直、无拘无束、毫不遮掩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他们会显得太过单纯,所以他们并不适合生活在这个现实而复杂的时代。
师:看来你对我们周围的社会不太有信心啊!
生23:在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里,人们处处小心,谨慎地为人处事。尔虞我诈、阿谀奉承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摒弃了自己真实的情感,仅仅为了自己那么一点点微薄的利益,那小小的所谓的“尊严”。他们活在这世界上太累了,心里背着很多的包袱。而像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这些真性情的人物,反而会活得很轻松,哪怕他们并不富裕,可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他们直爽、风风火火,就像是莲花一样,反而会令人尊敬与喜爱。师:从大家的回答来看,同学们对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都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尤其喜爱在现代人身上越来越少的真诚与纯朴,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像他们那样真诚而纯朴的人,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当然,有的同学也表达了对目前的社会状况的忧虑,这说明同学们也在观察生活,并且认真地思考生活,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也是“事事关心”,也许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不足,你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还很稚嫩,但老师希望你们永远保持住这份热情,继续关注周围的生活,继续关注我们身边的一切真诚与纯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老师对你们最大的期望。
以想象的方式引入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学生反应热烈。(专家点评)
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对如何做人这个人生难题有了正确的方向,文学作品的魅力无穷啊!同时这比老师的政治课更有效果,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会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一笔精神财富!
教学反思: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注意了充分贯彻三个不同层次的维度的整合。首先,学生通过概括人物性格锻炼了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学到了写作经验,贯彻了知识和能力维度的目标。其次,把运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并与反复地阅读相结合,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第三,在感受人物形象之后,以此为契机,巧妙地将时空进行转换,把现实生活引入学生的思考视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选择怎样的方式生活?潜移默化地进行人生观的积极正面引导;在向课外拓展部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些设计无不充分考虑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实施。
课堂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的空间越大,学生越能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如我设计第一个问题时,考虑得较多的是学生会关注小说人物这一方面,但是当我听到学生的答案时相当惊讶,学生的答案涉及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我开始的设想,所以我想多出一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的问题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编辑短评:教学目标比较准确,对课文的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比较准,分析课文比较到位,抓住了课文与学生之间的关联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展开激烈的讨论,同时稍作点拨,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和语言技巧,总体上不错。但作为一个课堂实录,学生的话很明显经过了老师精心的加工,我很怀疑学生能否有那么高的认识水平和那么深 刻的思考。(朱于国)
第四篇:新人教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1学年三(教 学 计 划
2)班数学上册
2010
2010-2011学年三(2)班数学上册
教 学 计 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已发展的广泛空间。通过本期的教学,提供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级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手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九年级数学包括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十三章《旋转》,第二十四章《圆》。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代数三章,几何两章。而且本学期要授完下册第二十七章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掌握圆及与圆有关的概念、性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四、教学措拖
1、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秤的教育方法。
2、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3、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4、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五、课时安排
全学期约为22周,安排如下:
08.28 ~ 09.10:二次根式
09.11 ~ 09.30:一元二次方程
10.01 ~ 10.26:旋转
10.27 ~ 11.27:圆
11.28 ~ 12.01:概率初步
12.02 ~ 12.30:第二十六章
12.03 ~ 01.25:第二十七章
第五篇:2018秋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强项令》教案1
1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相关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2、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学习用人物语言、动作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3、了解董宣执法的故事,学习董宣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的精神;培养公正、廉洁的品质,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2学情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对课文的解读难度较小,因此对文章的深入分析与个性解读是这个学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点。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董宣执法的故事,学习董宣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的精神 4教学过程
4.1 第二课时
4.1.1导入
同学们,我们讲述了很多古代文人的经历,似乎古代的官吏都是贪赃枉法、欺压良善之辈,那么,古代有没有好官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号称酷吏的官员——董宣。4.1.2作家作品
1、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人。《宋书》说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元嘉初年,任宣城太守时,取各家关于后汉史书的著作,删烦补略,撰《后汉书》,为我国史学名著。该书以文采著称,论赞部分尤为突出
2、《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
四史:《史记》(西汉)司马迁 《汉书》(东汉)班固 《三国志》(西晋)陈寿 《 后汉书》(南宋)范晔 4.1.3教学活动
活动1【练习】学习成果检测
1、朗读课文,扫除字音障碍
2、结合注释 理解课文 活动2【讲授】走进文本
1、本文讲了关于董宣的哪几件事? 1).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
2).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2、咬文嚼字
(通过文本分析人物言行: 大言数主之失、因格杀之——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宣不从、终不肯伏——刚正不阿 悉以班诸吏、死后情境——廉洁正直)
3、分析总结 1)结合全文说说董宣是个怎样的人? 本文记叙了董宣秉公执法,力斩豪奴的故事和他平生清贫的生活,表现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的精神和清廉为官,刚正做人的品格。
2)课文在塑造董宣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1 课文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塑造董宣的形象 2侧面烘托手法——豪强莫不战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鼓不鸣董少平”来表现人物。活动3【讲授】拓展思考
1、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先是“怒”(表现在:“召宣”欲箠杀之);接着听了董宣的陈述,改为“笑”(表现在:“因敕”“赐钱三十万”)最后,当董宣卒于官时,伤心。(表现在:“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提问:如何看待刘秀?又如何看待刘秀的表现?(背景:东汉都城是洛阳,洛阳令可不是一般的县长,包拯是北宋开封府尹,赵匡义在登位之前也是开封府尹。是首都市长,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东汉初年,京都洛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聚集在城内的皇亲国戚、功臣显贵常常纵容自家奴仆横行街市,为所欲为。朝廷接连换了几个洛阳令还是掌控不了局面。最后光武帝刘秀任命已经69岁的董宣为洛阳令。湖阳公主家奴行凶是董宣到任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2、历史上像董宣这样的人,你还知道有哪些? 活动4【测试】学习评测
1、总结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因①因匿主家 因为 2)叩①乃驻车叩马 拉住 ②因格杀之 接着 ②使宣叩头谢主 磕 ③因敕 于是 就
3)被①流血被面 盖,覆盖 ②唯见布被覆尸 被子 4)数①大言数主之失 列举 5)令①帝令小黄门持之 命令
②有大麦数斛 几 ②威不能行一令乎 县令
2、综合思考:董宣未经审判“格 杀”家奴,大家有什么看法?(明确:董宣的执法方式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决定的,符合他公正严明的特点,但是在现代社会,只有按照法律规章执法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