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建议解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04:3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三五”规划建议解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三五”规划建议解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第一篇:“十三五”规划建议解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十三五”规划建议解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新的目标要求

王道勇

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学教研室副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相关的精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规划建议当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到2020年全面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此,规划建议对全面小康社会未来五年的建设所要做的事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今天重点对这些新的目标要求进行一下分析和解读,题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先简单回顾一下历史,解释一下“小康社会”的概念。“小康”与“大同”是古代就有的说法,最早在《礼记》当中都能够找到相关的说法,《礼记》当中对于“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进行了展望。小康是比较宽裕的生活,大同相当于最好的一种生活状态了,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这个说法,但小康和大同的说法一直以来主要存在于理念和学术中。

“小康”的概念真正上升为国家政策的最早是1979年,邓小平和来访的日本首相聊天时正式提出来的,他说,未来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小康社会、小康之家。

过了几年邓小平又说了一句话,恐怕再过30年过后,我国所有的制度都要定型了,各种各样的制度会更成熟,会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制度体系,当时提出来这句话的时候是1992年,30年过后是2020年左右,他提出这么一个要求。

后来我们党就系统地提出了“三步走”的目标,到2000年基本实现小康,到2020年,在建党100周年时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小康的社会,到2050年的时候实现现代化,成为中等发达国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这样一个目标。2000年、2020年、2050年,其中2020年,建党100周年;2050年,建国100周年,合在一起是“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后来我们党一步步提出来的“三步走”的目标。我们现在站在2015年的时间点上,我们看看过去,再看看未来,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因为2000年,我国已实现的基本小康,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有些人在生活上很宽裕了,有些人还在不断向前奔。

2002年的时候,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一个概念,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了,那时候还有18年。到2012年的时候,我们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02年,十几年以前提出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12年(三年以前),十八大提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为

它只剩下8年时间了,所以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过了3年,到目前为止,“十二五”规划马上就要结束,最后五年要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的话,最后五年是决胜阶段,最后的攻坚时期,这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建议就非常关键。“十三五”规划建议,根据整个国际国内的形势的变化,根据老百姓诉求的变化,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新更高目标要求,提出来过后,我们共同努力,希望建设一个更加美丽、和谐、富强、民主,甚至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面小康社会。有一些领域到时都能够基本实现现代化,如教育,但其他有些方面还不行。它总体提的是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比贫穷要高,比贫穷稍微好一点的是温饱,比温饱稍微好一点的是基本小康,比基本小康稍微好一点的是全面小康,比全面小康更好是富裕,最后是大同社会,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以,“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很多目标要求,我们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回顾未来的基础上,我们展望未来的基础下,我们一起来谈这个问题。

我们重点谈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它到底提出了哪些新的目标,我们分别列举一下,简单地说明一下,它新在何处;第二个问题,实现新的目标要求,应遵循哪些原则,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当中也有明确的说明;第三个问题,实现这些新的目

标要求应该有哪些基本的保障机制,应注意哪些问题。讲这三个问题。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一)经济方面: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第一个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新目标到底有哪一些,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根据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就可以看出来,党中央主要是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制度几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每个方面都有很多新的要求,我分别来列举一下。

经济方面,它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求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它的总体要求是让经济真正实现新常态。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在未来的十几年要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过去几十年,每年平均保持9.1多,10%左右的速度增长,未来一段时间要保持中高速的增长速度。为了保持中高速的增长速度,在经济方面,我们在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块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一个总量设定,要求到2020年的时候,五年过后,GDP的总量和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都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在过去的十八大就已经提出来,但这一次进一步强调,因为将来要实现这一目标是比较难的。“十二五”四年,我们国家 4

GDP的增速,平均下来,每年是8%,经过四年的快速增长,到目前为止,我国GDP总量是63万亿人民币(约合10万亿美元),如果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说法,中国的GDP总量会更多。按照新的要求,那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至少要达到100万亿人民币,这个目标能够实现的话,那就可以肯定经济总量会超过美国,按照我们的方法算,也会超过美国,这个要求很高。第二,现在要求城乡居民收入到五年过后要比五年以前翻一番,到时候人均的居民收入会达到一万美元以上,再发展几年的话,1.1万、1.2万、1.3万的话,中国就彻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了,今后前途一片光明,很多国家的GDP到3、4千至1万之间,就在中间转圈,上不去下不来,很多国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未来的五年很关键,所以对于未来的总量是有限定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新的要求是,它不再强调速度,而是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以前连续37年的GDP增速非常快,平均下来每年至少是9.5%以上。从1978年算到2010年,几乎每年是10%的增长速度,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这么快,且延续时间这么长,中国一口气高速跑了37年过后,整个GDP的雪球已经非常大了,每年保持10%的速度增长已经不可行了,未来GDP

增速必然是粗制滥造,速度高于一切过后,质量就丢掉了。将来总量这一块,速度稍微放慢一点,质量这一块要求高一点,所以将来GDP增速问题,有一段时间从10%着重调整到7.5%,后来着重调整到7%,现在“十三五”期间的要求就更低了,6%多即可。即使是6%多的增速,也已经是非常高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成熟过后才1%或0.5%的增速,都挺高兴的,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大盘子,一年增加6%多已经非常了不起。2000年左右,中国的GDP总量是一万多亿美元,2005年的时候,中国GDP总量也就两万多亿美元,那时增长10%的话,是增长了2000亿美元的GDP,现在是10万亿美元,按照6.5%的速度增长的话,一年也会增长6500亿,比那时多的3倍,再增加3、4年过后,就增加一个印度的GDP,3、4年或4、5年就增加一个法国或一个英国的GDP总量,增长几年就制造这么一个大的总量。5、6、7年下来,可能是一个德国的经济总量,增长得非常快。所以尽管将来增速下降,但其总量的增加仍然是很快的,大家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另外一点,增速下降,很大程度上是中央主动调整的结构,它放弃一些低端的产能、重复的建设,放弃一些没有未来、没有前途的东西,放弃一些增加值不挣钱的产业,让国家的经济结构迅速提升,否则永远是“打工经济”,不挣钱,而且这样的经济发展没有

动力。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对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提出新的要求,现在中央的要求是不要再靠纯增量了,对存量也要做优。不要再靠传统的经济增长点,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靠它,经济发展不要再靠投资和外贸了,这两个已经到头了,将来要靠消费和创新,所以,将来的经济发展,中央确定的目标是经济发展主要靠两个引擎,一个是增加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使老百姓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过后,它就舍得花钱了,就不会存在银行里了,他敢于消费。经济发展要靠消费,还有一个是靠创新,中央在这一次五中全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尤其强调创新发展,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要求到2020年的时候,科技贡献对GDP的增速的贡献率要达到60%以上,发达国家至少是70%—80%。2003年的时候,中国只有32%左右,很低,要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让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这样一个中高速增长,很长一段时间,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常态了,延续一段时间才能成为常态,这是经济方面的要求。

(二)社会方面: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社会方面的要求,它提出,要求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十八大以前重点提的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一次不仅提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是提让人们的

生活质量普遍提高,这是一个新的要求。中国老百姓已经到了提高生活质量的这样一个阶段了。从无做到有了,一定要对质量有所提高,以前没得吃,现在都有得吃了,但米饭是重金属超标,油条里边有很多添加剂,不看吃。所以,要提高生活质量。为此,“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第一个方面,总体上,公共服务要向质量靠拢。就业比较充分,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公共服务体系,养老、教育等,比过去更便捷、更人性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均等化,通过一视同仁;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20年的时候,孩子们基本都能够上好学,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到2020年的时候,收入差距明显缩小。这都是新的要求。第一个方面是质量要求,将来除了国强之外,国家更应该做的是民富这一块,藏富于民、藏富于基层。

第二个方面,中国现有的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的时候,要按现有的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所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消灭系统的区域性贫困,这是一个巨大的承诺。现在我国农村扶贫标准是农村人均纯收入2300块钱以下,按照2010年的不变价计算,中国现在是7017万贫困人口,要五年之内全部脱贫,难度非常大,但脱贫之后,中国就

没有一块一块的贫困人口,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贫困人口,美国那么发达,它也有贫困人口,它的贫困人口主要是相对贫困人口,跟别人比,我比较贫困,而这种贫困人口不会一块一块、一片一片的区域性的贫困人口,连片的贫困人口,它是分散的,一个国家的人口。从收入角度来看,总有富裕的,总有一般的,总有在下面的贫困人口,5%—7%的贫困人口只是相对贫困而已,跟别人比相对比较差,这种相对贫困人口依然会存在,但相对贫困人口是分散的,在城市地区,现在仍然有2005万人吃低保,但城市地区看不到整块整块的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是相对分散化的。农村地区彻底脱贫过后也是这样的,消灭整体性的、区域性的贫困,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总书记经常说一句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最差的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的生活过好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就会提升。

第三个方面,要求增加老百姓的获得感。“十三五”建议明确说要共享发展,要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背景来共享发展。共享发展,因为很多人感觉确实得到一点好处,但跟别人比,我得到的不多,获得感不明显。总书记最近两年非常强调让人民增强获得感,但整个福利制度,整个公共服务要更公平,让应得到帮助的人都得到帮助,让他感到有希望,这样的话,获得感就会很明显。

第四个方面,改善民生的文化,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尤其是最后一点,要改变预期,到引导预期,这是“十三五”建议当中明确规定的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这样一个目标。这是第二点,在社会层面。

(三)文化方面: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第三点,在文化层面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要显著提高,对此,他提出的很多新的说法。十八大强调的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这一次更强调,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深入人心,对中国梦更加强调,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最关键的一点是全民守法,老百姓要信仰法律,总书记经常说的一句话,最重要的法律不是刻在铜表上,也不是刻在大理石上,是刻在老百姓的心中,老百姓的心中要有法,全民要相信法律,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只有这样的话,依法治国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在社会文明程度这一块,所有的老百姓要增强法治意识,要信仰法律。在文化软实力的方面,以前要求中华文化“走出去”,现在要求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不仅要“走出去”,还要持续扩大影响,这是新提法、新要求,这是未来五年要做的工作。

(四)生态方面: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生态这一块,新的要求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过去改革开放越来越差,最近十几年以来进行环保,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整个慢慢往回走。“十三五”期间,党中央的规划建议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要改善,意思是不能比2015年差,要比它好,要为此作努力。

如何努力?提出了一些新的提法,理念要深化,总书记提出了一个说法是“绿色化”,要提倡“绿色化”的概念。最近之年的努力很大,“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强调了两个新意,一个新意是继续完善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尤其是一些利益引导机制体制,包括生态环保,排污这一块它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守法、执法成本高,但违法成本低。偷偷排污过后很难抓,按照法律规定,罚款很少,惩罚很轻,它不在乎,这涉及到了利益。将来的制度体系要进一步加强。还有一点是生态和环保,整个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块,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没有关心到的领域,将来五年要进一步地关心。水体污染、空气污染都很厉害,我们还很少关心土壤污染,雾霾对人的预期寿命以及生命的负面影响,这都还是未知领域。一是强调制度体系建设,二是强调生态环境的执法部门的垂直管理,主要是环保部门的垂直管理,在省以下开始垂直管

理,这是一个新的提法。垂直管理过后,地方环保部门就不会受地方政府的限制,执法、监督时就更自主、更公正、更到位,到“十三五”期间,整个环保系统,省以下就会垂直管理,这是一个新的制度创新,我们很期待。

(五)制度方面: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五点,在制度层面,它也有新的要求。总体要求是要求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让各项基础性的制度体系更加定型和成熟,这是制度层面的一个要求。制度层面的要求,我们可以追溯到邓小平,邓小平在1992年的时候就提出一个要求,恐怕再过30年过后,各个方面的制度体系都要定型了,所以到2020年,让各个制度更成熟、更定型,这种制度既包括基本的经济制度,也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军队等各个层面,都进行了要求。

如经济,开放型经济要比过去更加成熟。其他的方面,产权要受到更有效的保护,政治这一块,人民民主更加充分;法治政府,基本建成,要求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人权得到充分的保障,比如党建的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军队这一块,我们都会有很多新的要求,要求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提

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都是从制度层面提出来的,制度层面成熟过后,各个领域基础性的制度体系就会基本形成,所以到2020年过后,改革很重要,对制度的发展,尤其是完善也非常重要,这是新的要求,五年之后必须不断做大以上是从五个方面来列举一下它的一些新要求,比较宏观,很多新意也看得很清楚。

二、实现新的目标要求应坚持的原则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的话,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建议,也对它应当实现的新的目标的基本原则作出了明确的说明,我们分别来说一下。第二个问题,实现新的目标要求应坚守的原则。“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当遵守的几个基本原则,有人民主体原则、科学发展原则、全面改革原则、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统筹的原则,它总共提了六个方面的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提了六个基本原则,这六个基本原则,很多干部群众和领导同志对此不太注意,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总的基本步骤,怎么做?它说得很清楚,它是从主体、认识论、方法和手段、依据、视野、领导力量这六个方面分别对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第一,从主体来看,还要求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是谁干,主体是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对这个一定不要忘了,所以“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经常会提这么一句话,发展是为了人民,要依靠人民,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要发展要改革的话,出发点是为了人民,如何改革发展?要依靠人民。第三,发展过后的成果怎么办?由老百姓来共享,从过程进行了分析。首先,出发点要正确,不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也不是为了党的利益,我们党本身没有自己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所以,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在做这个事情的过程当中不要以为自己是英雄,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有些领导干部经常说,我怎么着,这是我干的,确实是领导干的,但更多的是老百姓干的,主要是老百姓干的,要依靠人民、发动人民,要相信老百姓的首创精神,否则就把整个历史观颠倒了,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如果不是共享的话,那整个GDP是有增长的,但整个人类社会,国家是没有发展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所以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是认识论,在认识论层面上看,要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提出

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这五大里面是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将来经济主要靠创新性经济、开放性经济,发展要协调,协调本身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义,协调可持续,还有是绿色发展,绿色即可持续。共享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目标的问题。各个领域,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的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每一个领域内,在经济发展、创新发展这一块,就这一块都体现得很明显的科学发展的理念。比如在共享发展这一块,在创新发展这一块,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规划建议,都明确地说,经济发展要保持中高速发展的话,它有一个前提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平行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它有这么一个前提,在此背景下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话,那就是好的。如果确实努力,实现了7%,增速仍然很快,但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东部发展非常快,其他地区发展很慢,不包容,有些地区富有些地区穷,而且不共融,不可持续,杀鸡取卵,短期内看是挺快,但长期来看,将未来的资源和优势全部消耗掉了,它不可持续。所以,经济这一块强调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这是科学发展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这一块。

第三点,实现新的目标要求是坚持深化改革,这是

方法和手段。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的话,最重要的手段是改革,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当然,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就已明确提出了300多项的具体改革,15个方面,60大领域,330多项具体改革,将来继续改革。靠全面深化改革,靠通过改革来赢得发展的成果,让发展成果由老百姓来共享,全面小康社会才有可能建成。所以方法和手段这一块,坚持深化改革。

依据这一块,坚持依法治国,主要判断改革,判断思想,判断行为,尤其判断行为,其主要依据是依照法律,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要真正做到的话就五句话,第一句话,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第二句话,要科学立法;第三句话,要严格执法;第四句话,要公正司法;第五句话,全民守法。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做到的前提下,全面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做到,改革的过程当中,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当中,才不会出现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颠簸现象,很多行为找不到依据,如果全面依法治国的话就能够找到依据,这是第四点。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一头一尾,一头是党的领导必须保持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一尾是人民必须全民守法,老百姓信仰法律。其中,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这一块,党要领导立法,最重要的是带头守法,法律有了过后,法律是党的意志 的体现,是全国人民意志的体现,所以必须遵守它,如果不遵守它的话,那就是一纸空文,无用,只是玩一玩条例和规则而已,规章制度建立起来不执行,制定起来之后往墙上一挂的现象出现的话,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为就没有依据,将来很可能会失败。

第五句话,视野,坚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视野既要看到国内,更要看到国际,处理国际的事情的同时要照顾到国内,所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要集中力量继续办好自己的事,所以,对外的政策推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同时重点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仍然是我们的指导思想。看国际问题时也要看到国内,看国内问题时应有世界的格局与视野,这样才能够把小康社会建设得比较符合现实需要。

最后一点,领导的核心力量。它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点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要求全民从严治党,这是领导核心,因为13.67亿人口。党员干部、中共党员是8730万,这8730万基本是15个中国人之中才有一个党员,从党章上来看,我们工人阶级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是先锋队,我们能够代表别人的,所以我们应该比一般的群众、人民更先进,不先进的话,对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都会产生

负面影响,所以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集体特别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的过程当中要全面从严治党,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让党获得老百姓更高的认可,我们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巩固,执政基础才能更加巩固,执政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提升。所以,我们要坚持反腐倡廉,还要思想建党、制度建党,提供一个明确的党内规矩,这些都是新要求。

反腐倡廉这一块,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干部领导队伍必须是廉洁的,使老百姓服气的。过去60年、70年,共产党领导人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走到一半历程了,未来几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过30年,我们要建成中等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要求未来20年、30年,仍然是老百姓最核心、最信赖、最重要的力量,所以我们要反腐倡廉。我们不仅要做到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我们要形成一个制度体系。我们不仅要做到不敢腐,将来我们还要做到不能腐,尤其要做到不想腐,这是我们的一个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当中,作为领导核心,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感召力要提升,过去三年,暴风骤雨式的高压式反腐,已经让很多党员干部不敢腐,但因为制度仍然不是特别完善,所以,不能腐这一块还有空白和漏洞,有些方面就没有规定,或是有些方面规定得很模糊,分不清什么是腐败,什么是

正常的。一个单位发一盒鸡蛋作为福利的话,它是福利,还是腐败?这个界限不是很清楚,结果导致不能腐的制度建设这一块不是很清晰。另外,一些领导干部感觉做什么事符合党纪国法,不做什么是不符合党纪国法的,清单不清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同时又通过了干部的廉洁自律守则和纪律处分的条例,修订过后暂时公布,这也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其中,对领导干部不能做的事情作了明确的清单列举,哪些事是明显不可以的,制度就越来越清晰。制度越来越清晰过后,很多党员领导干部知道自己的红线在什么地方,知道为官乱为是不行的,但从为官乱为转变为为官不为,这也是不行的。界限划清过后可以慢慢做到不能腐。

现在中央在推“三严三实”教育,通过这些教育或其他的方式,最终能够实现不想腐的目标。既不能腐,又不敢腐,又不想腐,这样的党就很廉洁、很干净,老百姓就会服我们,未来三、五十年继续搞改革,继续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路,实现中国梦,那就有核心力量了,我们就会团结一心,共同奋起战斗,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步就能够很快地圆满完成,如期完成任务。所以,为了实现这些新的目标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些新的原则,这些原则是不可更改的,比

如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这两大基本原则是我们将来做好工作的基本遵循。这是第二点。

三、实现新的目标要求的基本保障机制

第三点,除了宏观的基本原则之外,要实现新的目标要求有中观的基本保障机制,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所以,应关心的保障机制的重点也应不同。但从共同的角度来看,以下几点是我们在落实新的目标要求的过程当中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保障机制。以下至少有四点:

第一点,解决好小康社会的协调推进问题,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每个省,每个地区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是必须要建成的,但全国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有些地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已经达到了100%,到2015年都已经是100%了,比如江苏的苏南地区,很多地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建成了,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提后小康时代了,但对于一些西部地区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很多目标要求还难以达到,比如在这个地区消灭全部的贫困人口,对于一个贫困县而言是很难的,这个县里边大部分的老百姓穷,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因为这个地区的生态不佳、地理位置不佳、工业不发达、少

数民族比较多,主要是狩猎和采集经济比较多,有很多原因,五年之内脱贫的目标很难,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可能会脱后腿。有时人早就跑到很前面了,有些人会拖后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定要再强调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这个标准,中央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全国最后一模一样的,生活水平都一模一样,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到2014年的时候,上海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西部地区最差一个省份的5.6倍,五年之内基本使收入水平一样的话,这是不可能的。各个省、各个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建设过程当中,各个省要有省定的小康社会的标准,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定。另外,中央要有一个协调推进的力度。这是第一点,要解决好小康社会的协调推进的问题。

第二点,要充分认识到新常态转型的过程当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风险、新挑战。全面小康社会有很多指标,有一个指标是到2020年,人均纯收入和GDP总量要达到比2020年翻一番。要翻一番的话未来五年的GDP增速至少要保持在6.5%以上,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这样的话,整个经济发展要求至少GDP增速在未来一段时间是这样走的,以前很高,一直是10%,再慢慢地往下走,下到6.5%左右应是这样(平缓)地走,这样

才可能会实现。如果是从10%到7.5%%到7.5%到6.5%到5%到3%到2%,这就有可能实现不了。新常态,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一是经济一定要保持中高速,第二是必须保证新常态在转型的过程当中所带来的经济风险,比如传统的经济增长点转向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一个新常态转型。这会带来风险,它非常大的风险是旧的已去,新的不来,就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很多人的工资降低,会出现经济风险。经济风险延续一段时间过后会演变成社会风险,而社会风险演变很长一段时间过后就变成了政治风险。所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会遇到新挑战、新风险,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是不具有的。比如GDP增速在过去非常快,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也非常快,当GDP增速突然下来过后,老百姓希望改善民生的速度仍然很高,经济发展速度以前是这么,老百姓的生活改善速度也是这样快,它基本是平行的。但现在经济发展速度是往下走,但老百姓的期望值不会往下走,老百姓的期望值仍然在上涨,这样的话,老百姓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实际供给能力比过去差得多,经济新常态下,各地的新增财力明显下降。有的地方说,过去10%—20%的财政收入,今年的财政收入只有3%—7%的收入增长,供给能力会越来越差,但老百姓的期望值会越来越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常态

很有可能会带来社会风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时间长了过后会演变成政治风险,我们不希望它出现政治风险,所以我们也不希望它变成政治风险,我们现在就要未雨绸缪,认识到这个地区,如果经济转型的话,未来五年之内会带来的一些问题,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只有这样,五年过后才能让经济上一个台阶,速度是中高速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的,绿色化实现了,开放的目标也实现了,均衡的目标也实现了,只有这样,整个保障机制才比较健全。这是第二点应关注的保障机制。

第三点,很多地区应提前做好跟全面小康社会相衔接的后小康社会的目标安排问题。全面小康社会在五年过后就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全国都实现之后,这个目标的号召力就没有了,下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2050年要全面建成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20年过后,到2030年,这十年做什么?2030—2040年应做什么?现在都应该有所规划了。各个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今后10—15年的长期发展目标应进行衔接。邓小平当时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时,他是在1989年6月份提出来的,说应该组织一批人研究未来20年、30年、50年的发展宏观目标。如果不考虑长远的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进行长

期规划的话,短期之内的发展会受到影响。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沿海城市圈,对他们而言,很多地区已建成小康社会,将来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去帮助还未建成小康社会的地区,这都是他们将来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所以要提前做好后小康社会的统筹、规划,一些具体的安排,但前提是做好研究工作,要把规律看清楚了,将来会出现哪些情况,会有哪些成就,人民如何变化,经济如何变化,政治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变化,生态文化如何变化,建设如何变化,国内大局如何变化,国际大局势如何变化,这都应该有一个大的判断。对省情、区情、市情都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其变化趋势都应该看得比较明白,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未来五年和未来十五年、二十五年很好地衔接起来,我们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科学发展的内涵。这是第三点,我们要提前做好后小康社会的规划统筹安排问题。

第四点,未来五年要做的工作是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五年之内一定要建成,这是一个目标要求。要实现这些新的目标要求,它将来要形成五个发展的共识与合力,五个发展是全面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动力,我们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通过这些发展,五大发展使全面小康社会建成,这五大发展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和新的改革目标要求,这些新的改革目

标要求跟过去不一样的是,有些目标要求仍然是增量改革,比如以前是九年义务教育,现在要求是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如12年,这是一个增向改革,但也有一些更多的存量改革,如创新发展,创新发展就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落后产能淘汰,很多工人要下岗失业,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靠外贸、投资,那是具有惯性的,现在靠消费,很多人都会不干,这是路径依赖。一个制度执行过后,人人都不想动了,因为它沉淀下来过后,刚开始这个制度成立的时候花了很大的劲,成本很高,但定型下来过后,收益是源源不断的,后来的成本很低,收益很大,就不愿意动它。还有一个是新的成本、制度出台的时候,交易费用很高,要花很大的劲去干这个事情,这样的话,一是现有的收益很大,付出很少;二是新制度、新创新的交易成本很高,付出很大,成果还不知道。最重要的一点,改革会伤害到利益,当伤害到利益时,存量改革,教育方面,城乡教育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这就涉及到利益问题了。要创新发展,这就涉及到利益问题了,我们进行公务员的养老制度改革,也涉及到利益问题。在利益调整的过程当中,有些群体、有些阶层不反抗,甚至全力支持中央的决策部署,但有些群体、有些阶层就不愿意了,就没有改革的动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些群体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的生活

早就过了小康社会了,我现在是很富裕的一个社会,我是人上人,是社会上层,为什么还要改革?这个改革都是为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我没有必要改革,我现在过得很舒服,我为什么要吃亏,这个改革对我不利,他就不愿意改,或名改而实不改。表面上很遵守中央的要求在改革,其实它根本就不改。将来,我们一定要以存量改革来推进增量改革,需要各个阶层都进行利益的让渡,要认识到将来的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形成合力,靠一个阶层、一个群体,甚至靠党中央,它都是不行的,需要社会的上层、中层、下层形成共识,直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它是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步,这一大步一定要走稳、走踏实,如果走不稳、走不踏实的话,最后倒霉的是所有的人,所以,我们将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最关键的是全体人民在团结的基础上共同努力,依靠人民,形成合力,只有这样,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如期建成,老百姓的生活才会更加宽裕,我们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将来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的条件。

所以未来的五年,站在2015年这个历史点上,我们发现非常关键,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五年,是我们整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关键的五年,最后冲刺 的五年,我们一定要憋住气,齐心合力,共同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这个民族才能最终在世界上屹立于强国之林,我们老百姓才能真正过上一个幸福、美好、和谐的生活。我们相信这一天,在2020年的时候一定会来到!为此,我们现在一起努力,谢谢大家!

第二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2011级市场开发与营销1班Bocker20号

内容摘要: 党的十八大在总结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对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和理解,特别是要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将这一目标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从整体的高度去把握。

关键词: 目标;要求;高度把握

一、小康社会的向往和建设

众所周知,“小康”原本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概念;而借用这一概念来表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应该说,从改革开放初到党的十八大,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从十年**中走出来,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第一步是从1980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从 1990年到 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则是从21世纪初到世纪中叶,再用50年左右的时间,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小康”这一历史概念就这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中国现代化总体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三步走”战略提出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步步地将其付诸实施。到20世纪末,我们如期实现了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是否就算是进入小康社会了呢?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回答。十六大报告首先肯定了已有的成就,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与此同时,报告又在深刻分析我国社会各领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个十分清醒的判断,认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根据进入新世纪后的新的形势,十六大正式

Bocker

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个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了具体论述,其中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等具体指标。同时,十六大报告还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2007年,根据我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和发展的新的形势,党的十七大又在十六大确立的整体目标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强调了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内容,并将经济发展指标修改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012年,党的十八大总结了过去5年以及十六大以来10年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又根据新的实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方面,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新的发展指标。十八大要求全党,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此,我们党对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和实践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清楚地展现出我们党在小康社会建设问题上的认识脉络。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从侧重强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扩展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狭义)等各个领域在内的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目标,而且还包括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从而使小康社会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阶段。这里的关键在于“全面”二字,它不能仅仅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而必须从整体的高度去把握;这便需要借助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社会结构体系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做出分析。

Bocker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狭义)等基本领域所构成的完整的结构体系,这些领域不是相互隔绝和孤立地存在着,而是内在地联系着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应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不是各个领域孤立发展的过程,而是各个领域在相互联结中的统一发展进程。同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也是相互制约和联系着的,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因此,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实践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就不能仅仅着眼于其中的某个领域,而必须把它放到整个社会结构体系内部和外部的有机联系中去,从整体的高度去研究;我们所说的小康社会建设,正是这样的重大战略问题,因而也必须具备这样的整体高度。

进一步说,既然我们将小康社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来对待,那么就应该遵循现代化进程本身的内在逻辑。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技术社会形态视角内的一种深刻转型,其实质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是在经济社会形态已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条件下推进现代化,由此便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进程。从基本内容来说,所谓现代化同样涵盖社会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以及社会其他领域的现代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还应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现代化。现代化的这些不同领域和方面同样是有机地联系着的,只有从整体的高度将它们协调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加以推进。而小康社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也必须符合这一进程的整体性要求,与各个领域和方面的现代化进程相衔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

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正是体现了这样一个整体高度。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论述,这一目标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经济领域里,要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政治领域里,要使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在文化领域里,要使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社会领域里,要使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在生态领域里,要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而所有这些不同领域的建设目标,都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联系和统一着的。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就不能将它们分割开来,片面地加以对待,而必须着眼于它们之间

Bocker的有机联系,将各个领域的建设协调起来加以推进,使这些目标从整体上得到实现。

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时,还突出强调要“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并具体阐述了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以及生态领域的改革任务和要求。而需要注意的是,报告中有关改革的这些论述都是在“全面深化”的主题下进行的,对此也同样应从整体的高度去理解。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涵盖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由于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采取了渐进式战略,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入手,各领域改革逐步推开。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已取得了重大成果,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其他领域的体制改革也都在不断深化。如今,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中国改革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更高要求,这就是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将各领域的改革更好地协调和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向前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之间本来都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着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更是涉及方方面面,只有从整体高度配套推进各领域的改革,才能真正攻克难关,取得突破。

Bocker

第三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访问次数: 6

发布日期:2015-01-13 16:02:32

字体:【大 中 小】

陈雁桦

〔内容摘要〕 按贵州省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体系,六盘水2012年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达80.3%。但是按国家统计局监测方案,六盘水201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68.7%。农村是六盘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则是重中之重。本文就如何重抓农村、突破难点、解决重点提出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小康;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 市政府研究室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得到不断丰富。党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七大指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战略任务”,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针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文化软实力;更加主注教育、就业、分配、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六个方面,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领域的战略部署。

1六盘水市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按照国统字(2008)77号文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指标体系包含六个方面的23项指标,市统计局依此测算出六盘水201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68.7%。其中,经济发展方面为54.5%,社会和谐方面为87.1%,生活质量方面为79.1%,民主法制方面为84.7%,文化教育方面为53.6%,资源环境方面为66.3%。其中,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环境方面实现程度最低(详情见表一)。

按贵康发(2013)5号文件,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体系包含六个方面的25项指标,市统计局依此测算出六盘水2012年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达80.3%。其中,经济发展方面为69.4%,社会和谐方面为77.2%,生活质量方面为81.5%,民主法制方面为91.5%,文化教育方面为80.3%,资源环境方面为97.1%,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教育方面实现程度最低(详情见表二)。

上述两种监测结果显示:按贵州省以县为单位的监测方案,六盘水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应该是有希望的。但是按国家统计局监测方案,六盘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任重道远,特别是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环境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的短板。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六盘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后,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得到加快。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有力的惠农措施,农业与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但是,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的后腿。按城镇化人口计算,六盘水285万人口中,约有60%人口生活在经济滞后的农村。实际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城镇人口是因为城镇规划、拆迁建设而被划为城镇人口,并没有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实现城镇化。也就是说,六盘水生活在农村水平的人口不止60%。没有这60%多的群众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六盘水的全面小康。因此,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农村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环境是重中之重。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恩格尔系数大。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元,主要用于解决温饱问题,虽然距离贵州省以县为单位的最低小康目标(7000元)只差1818元,但距离国家统计局最低小康目标(15000元)还差9818元,以此计算,从2012年起,平均每年必须增长1227元、年均增长速度必须达到16%,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才能超过15000元。同时,目前还有76万多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近30%,扶贫攻坚的任务还很艰巨。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8%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达3.62(以农为1),并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问题。三是农村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及社会保障大大落后于城市,特别是教育资源短缺,农村上学难比较突出。四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由于六盘水是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资源开采和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较大,甚至有的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空气和水污染大,水资源短缺日益明显,耕地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锐减。同时,农村水、电、路、房、气、讯等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

3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如果不抓住重点,不解决难点,建设小康社会就不可能真正体现“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原则,从而也不可能建成真正全面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重抓农村,突破难点,解决重点,整体推进。

第一,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抓住“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机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走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着力打造喀斯特原生态精品水果之都、乌蒙山高品质富硒茶海、凉都珍稀植物红豆杉之乡、中国南方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四张名片”,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增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二是遵循“依托资源、适度集中、辐射带动”的原则,有效配置农业资源要素,规划布局一带(水黄公路特色产业示范带)、三核(六盘水市区、六枝特区平寨、盘县红果)、四区(北部城郊都市农业示范区、东部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山地立体农业示范区、南部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区)、一环(围绕镇胜高速、水盘高速、水镇高速建成特色农业景观走廊)特色农业产业群。三是推进农业布局园区化。依托12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属性及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以马铃薯、蔬菜、烤烟和苦荞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猕猴桃、核桃、茶叶、刺梨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优质猪、牛、羊肉生产基地为主的特色畜牧业及特色中药材业,将马铃薯、红心猕猴桃、核桃、茶叶、红豆杉、刺梨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发展为我市十大特色农产品中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园区农业、城郊农业等为载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四是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物质装备、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与推广、品牌创建与质量安全等体系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一是全面推进一批特色产业种养基地,推进种养业规模发展,以建设产业大县为重点,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在具备一定产业规模和基础的乡、村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带、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功能区。二是把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与种养基地和园区建设相配套,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建设郎岱、大用、保田、米箩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型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建成具有自主研发、科技推广、教育培训、交流合作、加工物流、辐射带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与展示窗口,培育打造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通过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方式,对企业的管理现代化、科研攻关、技改、产品研发、产业生态化、治理环境污染等进行重点支持,实现企业盈利、农民致富。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科研院所、农技服务企业等为农民提供良种、饲料、生产资料、技术指导、科技服务、卫生防疫等农业产前、产后各项服务。四是加快农产品物流、农村金融和信息服务等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第三,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生态防护体系建设。严格按照《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要求,把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战略进行统筹规划,强力推进生态恢复治理工作。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加大实施天保、珠防、珠治工程力度,综合治理坡耕地,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与开发扶贫成果,提高环境承载力。二是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建设。开展重点地区、重点流域和重点产业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全面开展综合整治,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的管理,强化源头控制,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执行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把好项目审批关,坚决制止高耗能、高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建设投产,杜绝工业污染从城市向农符转移。三是促进生产过程清洁化。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蔬菜残体、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四是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以“房屋亮化、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寨文化、环境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和能源工程建设,继续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五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和农村危桥改造、安保工程、农村客运站、渡口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大水利建设及农村电气化建设力度。

第四,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一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市中心城区、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

第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贫困地区群众获得更加均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一是竭尽全力实施农村学前教育突破工程,新建和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和乡村学校少年宫。二是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三是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四个县(特区、区)人民医院和33个贫困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医疗卫生设施设备,大力扩建城镇养老院、福利院和寄宿制学校等。

第六,大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新农合、新农保、扶贫开发、农村低保、临时救助制度等有机融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之间的转移接续,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实施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附表1:按贵康发〔2013〕5号文件测算六盘水市2012年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附表2:按国统字〔2008〕77号文件测算六盘水市2012年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第四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五篇: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这是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指导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要全面把握新的目标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多元(现价,下同),按汇率折算,迈上10万亿美元的大台阶,占世界经济份额13.3%,一年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94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居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万元和1.1万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这确实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从这个起点出发,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时,初步预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7万亿美元左右,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发展将开始向更高水平迈进。

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不仅现在如此,即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后相当长时间内依然如此。目前虽然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已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均算就排到后面了。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美国的1/

7、欧盟的1/5,排在全球第80位左右。按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序,我们在第91位。从综合发展水平看,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体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左右。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和人才红利,努力把经济潜在增长率充分发挥出来,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初步测算,“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才能实现翻一番目标。即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相当长时间仍需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因此,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我们长期的任务。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要长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就是因为没有实现转型升级,经济长期停滞,结果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提出“双中高”,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双中高”是两位一体、互促共进的。只有保持中高速增长,才能为转方式、调结构留下空间,为迈向中高端水平创造好的条件;只有迈向中高端水平,才能既扩大需求、又创造供给,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超过10万亿美元高基数之上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要实现“双中高”并不容易。从国际看,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交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必然会影响到我国。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推动经济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升级发展,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到消费和投资协调拉动的转换,是一个充满阵痛、十分艰难的过程。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不少有利条件。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孕育形成,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近两年多,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和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取得显著成效。经济保持7%左右的增长,增速仍居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增量比过去两位数增长时还要大,而且经济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民生不断改善。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也增强了各方面的发展信心。

实现“双中高”,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激发和释放发展新动能。我国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产业装备亟须升级改造,有效投资需求有很大潜力。同时总储蓄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社会资金充裕,扩大有效投资也有条件。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更多运用市场化办法,继续加大对中西部铁路和公路、水利、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投资,增加对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投资,提升投资效率,更好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目前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60%左右,要着力扩大居民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充分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最大的结构调整。要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增强城镇就业和公共服务能力等举措,着力解决好“三个一亿人”问题。要优化发展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实现“双中高”,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增长新引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近年来,服务业较快增长,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要继续推进服务业领域的改革开放,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兴业之策,也是大企业的强盛之道。要依靠“双创”,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变革生产经营方式、提升效率,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三、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主要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普遍提高为衡量标准。要坚持共享发展,在经济平稳增长基础上,促进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基。这几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就业一直保持稳定,已很不容易。“十三五”时期,就业压力依然不小,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培训,着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其他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努力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使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得到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继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既是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解决这一问题,应合理区分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政府主要是保基本、兜底线,非基本需求主要依靠市场来解决。要创新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等市场化办法,引导社会资本及外商投资参与,使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平性和可及性明显增强。按照保基本、建机制原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筑牢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十三五”期间,要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让中低收入群众和困难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建议》要求,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我们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多渠道增加投入,确保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推动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既关系效率也关系公平。城乡收入差距大是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近几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出现了由过去低于城镇居民到持续高于城镇居民的重大变化,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趋于缩小。《建议》提出,今后五年,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完成这一任务,仅靠“二次分配”是不够的,主要得靠“一次分配”。很重要的在于推进“双创”,让更多的人富起来,畅通社会纵向流动渠道,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逐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既要努力满足人民物质需求,也要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要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一个国家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与文化密不可分。《建议》要求,要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过去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可以说是规模宏大的社会创业创新行动的结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更好发挥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要积极倡导创业创新文化、理念和社会氛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建议》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市场、社会要共同参与,构建起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政府主要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创新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要围绕“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同时,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持续扩大感召力和影响力。

五、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良好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目前我国发展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作为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实现双赢,是亟须破解的难题。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小康社会普惠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

《建议》要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预计可以如期实现。但目前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强度仍然偏高,节能减排潜力很大。“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多措并举,促进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同时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这不仅是促进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我们已制定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和产业发展格局。对于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要把生态环境安全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资源环境的地方不吃亏、能受益。“十三五”时期,要使主体功能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六、依靠改革开放推动制度建设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等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基本形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但一些领域的具体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着不少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开放既是推动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推动制度建设的重要动力。我们要按照《建议》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到2020年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其中的关键又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近年来,这项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减少行政审批1/3的目标提前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特别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使新增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增长。下一步,要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健全既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又能保障公平竞争,也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创新外贸发展机制、推动“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推动向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转变,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创新内陆开放机制、推动形成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新格局。

同时,要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具体制度建设。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受到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得到发挥。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组织体系更加完善,支撑国家安全发展能力增强。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已经明确,关键要积极作为、真抓实干。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下载“十三五”规划建议解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三五”规划建议解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