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五中全会 之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时间:2019-05-13 22:1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七届五中全会 之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七届五中全会 之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第一篇:十七届五中全会 之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8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全会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 “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工业化进程也进入了后期初段,经济综合实力已位居全球第二。但在经济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民生的改善和经济实力的增长的不协调、不匹配的现状也越来越突出,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整个社会未能普遍均等的享受到经济改革的成果,“这已经成为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正是由于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失衡,公共物品短缺,大多居民进行储蓄,制约了消费,影响了内需的扩大,也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 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过去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此次五中全会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抓手和立足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 我们可以展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民生将得到着力保障和改善,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全会提出这些新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的新 2 思路和新部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全会提出的“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替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们作为一名研究生,应该发扬我党的先进性和以人为本精神,心怀人民、服务人民,坚决拥护全会精神和重要决议。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向广大群众做好宣传的同时,更要结合全会精神,努力把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丰硕成果,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带动广大人民实现生活富足的生动实践。努力把国家政策与现今所学专业紧密联系起来,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发展自己,同时也让自己能够更加有效地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读

【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着如何制定“十三五规划”、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进行了精心的擘画。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认“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就是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奋斗目标。

这是一次部署的大会、共识的大会、动员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品读十八届五中全会发表的《公报》,其三大亮点,熠熠闪光,意蕴隽远。

一、“六大原则”: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正确方向

五中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始终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的六大原则。这六大原则,是我们党首次对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提出来的,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不讲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离开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社会的主体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终将一事无成;如果不讲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不能做到科学发展,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那么也不可能达到它所预定的目的。至于改革和法治、国内大局和国外大局,则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那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武器,须臾不可缺少。而坚持党的领导,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关键性因素,是为荦荦大端、重中之重。

原则,是人们主观意识对客观规律的反映、认识和总结,它将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准绳和规范。“六大原则”的总结和提炼,深刻反映和总结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规律,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保证。

二、“五个发展”:输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劲动力

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的提出,引起了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创新:在我国以资源要素和资本投资分别作为发展的驱动力遭遇困境之后,选择以创新作为驱动力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构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态势。今天,唯有创新,才有发展前途;唯有创新,才能加速发展。协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需要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例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协调发展,等等;协调的好不好,决定着发展的成败。绿色:这是全面小康自然环境的基本色彩,决不能让黄烟滚滚、沙尘飘飘、雾霾漫漫。全面小康,不只是GDP的增长,更需要的是山清水秀、云淡天蓝。开放: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今天的开放是立足于更高水平的开放,使开放更加丰富,更为深化,更具力度。共享:这最得人心和最使人民满意,全面小康不是一部分人过上好日子,而是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因此,一定要使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五大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是我们摆脱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对策,是我们化解各种矛盾的正确选择,是我们构建美好的和谐社会的合理安排。

三、“七大要求”:托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举措

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谋划,堪称一次完美的顶层设计。它不但宏观地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必须遵循的原则,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和思路,而且具体地规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要求”,有了贯彻落实的可操作化的工作路数。

五中全会规定的“七大要求”:一是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二是要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四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五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七是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

遵循“七大要求”,是我们决胜阶段走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部行程的胜计良方,是我们托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成功举措。

【二】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公报阐明了“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发展理念和主要举措等,勾画了国家未来五年发展的蓝图。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需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提供政治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高举思想旗帜。全会公报阐明了“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强调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中国梦”、“四个全面”、“新常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观点,这为新形势下的治国理政提供了指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思想旗帜,这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行大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遵循六项原则。全会公报提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其渗透着强烈的人民主体地位精神。把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等基本原则,这有助于防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走“岔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国家政治治理体系和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会公报不仅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一些目标要求,例如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等,而且也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这就为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将引起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从理论上看,从“矛盾发展观“到“发展是硬道理”,从“科学发展观”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新发展。

政治方向决定前途命运。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方向,这有助于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新征程中,努力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第三篇:全面解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

全面解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

一、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之一——龚维斌谈五中全会公报:“两个意识”、“四个更加”让人印象深刻(2010年10月18日

来源:人民网)

公报中提出,‘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两个意识’给我印象最深刻。”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龚维斌说,公报中提出了四个“更加”——“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公报中还专门提出‘社会建设明显加强’。”龚维斌说,“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发展问题始终受到高度重视,在这一次全会上提出今后要注重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体制改革等内容。”

龚维斌说,公报中还大篇幅谈到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龚维斌说,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一个新的提法,这体现了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之二——“十二五”蓝图: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2010年10月19日

来源:人民网)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曹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的蓝图中,改善民生将是最绚丽的亮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内需不足,提高消费需求是启动内需的关键。例如,在目前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是农民,作为潜在的消费主体,农民的内需远没有启动。2009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5253元,加上社会保障不足,严重抑制了农民的购买意愿。试想,如果7亿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那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巨大力量,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因此,需要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水平、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国民消费率,真正启动有支付能力的国内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投资是派生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另外,突出的民生问题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等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些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大都涉及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可以大力发展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局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必然要求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着力提高政府的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等。因此,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契机,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力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是为了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富裕人民,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目的,更是我们党的使命。

三、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之三——历史方位: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0年10月19日

人民网)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曹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作出的基本判断。这样的判断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横向坐标:国际形势新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后,尽管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但整个世界面临着自冷战以后最大的经济萧条的冲击与发展模式的转型。从美国政府推行的经济新战略到欧盟倡导的低碳经济,世界各国都把振兴实体经济,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能源作为调整的重点。这些调整一方面催生新的技术革命,使我国在一些新技术和新产业上面临发展机遇。如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进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另一方面,通过产业转移、跨国并购,为我国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纵向坐标:国内发展与改革新阶段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科学发展理念渐入人心。一方面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高度,也面临新矛盾新问题。我国已经积累了庞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人均收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为进一步改善民生、调整结构奠定了基础,同时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也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甚至教训。例如,工业化进入中期后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与缩小地区差距的问题、城市化水平提高与消除二元结构的问题,如何解决老百姓面临的住房、医疗、养老等问题。另一方面改革进入攻坚时期。收入分配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等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也日益暴露,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制度创新与深化改革。

历史交叉点:大有作为

大有作为意味着,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要作出重大调整,体制改革深度推进。“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十二五”规划是跨越危机、引领未来、奠定基础的战略部署和行动纲领。如何把这一战略付诸实施,必然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路上大有作为。

四、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之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2010年10月19日

来源:人民网)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赵振华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如果说以前历次思想解放更多是寻求政策层面的突破,要求体制松绑,那么现在解放思想更多地需要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文化、教育素质,更快地适应科学发展。思想的解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我们深入地刻苦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思想和观念决裂,特别是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及环境和社会代价的传统思想决裂。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切身利益,如何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需要审慎处理,处理好了社会就稳定,处理不好就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源泉,最终殃及全社会。

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将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同时又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命运,我们难以想象5年之后、10年之后、20年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第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多的是要解决人与经济、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与文化等一系列各个层面的问题,而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要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五、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之五——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翻一倍是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关键(2010年10月20日

来源:人民网)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导

张希贤

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美好蓝图中,如何使我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翻一倍,既是全党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也是将来检验“十二五”规划成功与否的一个根本标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说到底,是8亿多农民生活的新期待如何兑现,农民的目前人均年纯收入5000元,能否实现翻一倍,达到1万元的问题。

因为,目前城市城镇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了17000元,比农民多3倍。而且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城镇居民收入迅速提高,是显而易见的趋势。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化服务、市场化服务,也会明显快于农村。所以,8亿多农民的新期待,8亿多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如何翻一倍,是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也将是检验“十二五”规划成功与否的一个根本尺度。对此,全党同志必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责任,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首先,要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努力提高2亿多进城就业农民的科技素质,只有科技素质的迅速提高,才能快速提高进城就业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要加快法制建设,保护农民工的收入,坚决解决拖欠农民工资和故意“拖欠与耍赖”的问题。这些年来,城市城镇一部分执政者,就是不重视农民工权益,不认真、不真心实意解决拖欠农民工资的现象,应当引起高度注意。

其次,要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与各种专业协会,走“现代农业+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的发展道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土地经营已经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必须积极推进土地科学、合法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农村专业合作社,把农村农民向农业工人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在农村的农民,才能平均每年提高15—20%的收入水平。

第三,必须推进农村社会“集聚式”社区化发展,如山东省诸城市的农村社区化那样,使农村的公共服务、社会化服务、市场化服务,通过社区这一新的平台来提供。农民的素质,通过社区这一新的平台来培训与提高。千百年来的农村文化生活,通过社区实现嬗变,转向社区文化、社区文明,进而创造农民城市化生活的新港湾,创造农民精神归宿的新家园。

细品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农民问题,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对此,共产党人应坚定不移,为8亿多农民的幸福生活,开拓创新,勇于进取。

六、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之六——确保改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是改革发展方向(2010年10月21日

来源:人民网)

中央党校党建研究部副主任

戴焰军

让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是我们改革发展的目标指向,也是指导我们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从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到江泽民提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建方向,再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方针,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这一点。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客观上的不平衡性,以及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一下子还很难健全完善等原因,事实上我们在改革发展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以及社会各群体之间的不平衡始终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有不断扩大之势,发展中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过低和劳动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过低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都严重的影响到是改革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这一目标的实现。

事实上,确保改革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不仅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发展的方向,也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宗旨的体现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在执政过程中能否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社会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同时,这也是党要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原因,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制度上保证中国共产党这一根本宗旨的实现。当然,根本制度的要求,要通过一整套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来实现,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就是为了通过各方面制度的完善和体制的更新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强调:如果出现了两极分化,那就意味着改革的失败。

就是基于对我们当前改革发展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清醒认识和对改革发展目标原则的坚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把社会利益分配问题放到了更为显著的地位,并且明确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制度和体制层面的要求。应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确保改革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所共享方面又一个重大的战略性举措。在这方面,关于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如何提高劳动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如何通过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如何通过完善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中的政策、法规、制度,缩小社会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如何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等等,《建议》都不仅有宏观的战略统筹,而且有微观的具体措施。

为保证《建议》所提出的各项目标和要求能够在未来五年和以后的长远发展中真正得到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还对全党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应该说,所有这一切,都为确保改革发展的成果由广大人民所共享再一次提供了更为充足的条件。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目前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和转型时期,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是摆在我们党面前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对此,我们既要保持足够的信心,也不要盲目乐观,关键是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扎扎实实推进每一项工作,把确保落到实处,如此,则民之大幸、国之大幸、党之大幸。

第四篇:申论热点:十七届五中全会之解读

申论热点:十七届五中全会之解读

纵观历年国考申论真题,考查的都是国家的一些重大发展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领域的各个方面。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是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前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此次会议涉及了国家最新的战略发展规划,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向,因此也最有可能成为国考出题的重点。联创世华公考研究院提醒广大考生,应深刻领会此次会议的精神,全面把握《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的内容,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相关的政策,从而为国考申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于会议的内容,许多专家和媒体都做了详细而又深刻的解读。在此,联创世华公考研究院有选择的对一些关键问题做了相应的汇集和整理,以便于考生对此内容的复习把握。关键点一:民生问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民生是发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适应各族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改善民生,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是未来五年的最终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蛋糕不做大,就失去了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同时,科学发展,更是硬道理。不转换发展方式,发展就不可持续,经济增长的质量就不可能提高。又好又快地发展,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做好蛋糕,这样才能改善民生。

另外,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通过收入分配的合理调整,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还离不开政府的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是必不可少。

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会安全网,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制度基础。围绕民生这个目标,需要解决一系列达成这个目标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全新的,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解决。

2.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内需不足,提高消费需求是启动内需的关键。例如,在目前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是农民,作为潜在的消费主体,农民的内需远没有启动。2009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5253元,加上社会保障不足,严重抑制了农民的购买意愿。试想,如果7亿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那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巨大力量,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因此,需要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水平、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国民消费率,真正启动有支付能力的国内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投资是派生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另外,突出的民生问题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等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些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大都涉及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可以大力发展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局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必然要求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着力提高政府的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等。因此,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契机,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力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是为了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富裕人民,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目的,更是我们党的使命。

3.温家宝会上所作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指出,《建议》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是群众呼声最强烈的问题。提出要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住房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形成合理的社会预期和有效的调控体系。要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合理引导住房需求,抑制投机需求。

关键点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如果继续沿用我们过去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这样一个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无论是从资源还是从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还是从要素成本提高等等多个方面都不能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了。所以,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而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还是企业和居民行为的调整,这是一个更合理的改变。从整个经济环境来看,决定企业和居民行为最主要的还是制度规则的安排。因此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中是一个关键环节。

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最关键的是要加快改革,完善体制和机制。如何完善体制和机制?比如我们现在看到资源价格、要素价格决定机制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说我们现在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要进一步改革;比如说我们基本经济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包括政府职能进一步的转变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关键的一些工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核心的是要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换取尽可能大的发展成果,尽可能普遍地改善全体人民的福利状况。

2.“改革是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根本动力。当下的改革不再可以‘重复昨天的故事’,改革本身也面临着改革。”在经济、社会、政治各个领域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纠结在一起的时候,任何单项的改革都已经不能奏效。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全面综合改革的历史时期,经济改革的单兵突进已经失效。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等各项改革协同推进,意味着原有的改革路径、改革方式、改革方法都已经不合时宜,如何推进新的改革,这同样需要创新。

面对新的改革环境和条件以及新的改革对象,我们改革的理论准备是不足的,尤其是社会改革等方面的理论准备,相当欠缺。拿来主义肯定行不通,以国外的东西为样板,打着借鉴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旗号,照抄照搬,将会导致巨大的风险,带来改革灾难。

改革是实践性极强的人类活动,国外现成的理论和做法都不足以证明在中国的适应性。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实行全面综合改革,将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没有捷径可走。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如果说以前历次思想解放更多是寻求政策层面的突破,要求体制松绑,那么现在解放思想更多地需要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文化、教育素质,更快地适应科学发展。思想的解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我们深入地刻苦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思想和观念决裂,特别是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及环境和社会代价的传统思想决裂。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切身利益,如何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需要审慎处理,处理好了社会就稳定,处理不好就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源泉,最终殃及全社会。

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将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同时又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命运,我们难以想象5年之后、10年之后、20年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第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多的是要解决人与经济、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与文化等一系列各个层面的问题,而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要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关键点三:文化建设问题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过去五年中国文化领域发生的最深刻变化就是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初步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科学之路: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提出“两手抓、两加强”的发展思路。

今后几年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既是大企业盘活存量、重新洗牌的机遇期,也是个人创业、建立中小企业的最佳时期。而目前主要问题还是国有资本没有从文化产业竞争性领域退够,民营资本准入限制过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合理格局远未形成,极大地制约了中国文化产业现实潜力的充分发挥。

除了以上关键点之外,此次会议还涉及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镇化、养老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但考生也应对此全面把握和准备。

第五篇:申论资料之十七届五中全会评论

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一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0年10月20日

01 版)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这个判断符合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表达了亿万中国人共同的生活感受。全面把握、深刻理解这五年我们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所积累的弥足珍贵的经验,所创造的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满怀信心地迈向‚十二五‛,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五年,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济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十一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长达11.4%、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能够胜利完成的。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实践证明,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国家面貌,还将赢得更长时间和更高水平的发展。

这五年,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0.2%和8.3%,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结束了,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了,逐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实践证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百姓才能获得更多福祉。

让人们尤为感慨的是,这五年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历史罕见。从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到遭受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我们共同经历了一系列大事、喜事、难事。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保证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取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进展,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是极为不易的。

实践经验弥足珍贵,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

重要性。这一切,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

抓住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0年10月22日

01 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七届五中全会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作出的这个战略判断,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十二五‛宏伟蓝图确立了战略方位,为我们满怀信心迈向‚十二五‛提供了奋斗坐标。

放眼世界,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大势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

增强。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这是我国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有机遇也有挑战,挑战中又孕育着机遇。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奠定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

立足国内,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提升了发展本领、创新了发展理念,我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群众发展的热情与愿望十分强烈,这些为我们再上新台阶奠定了信心和实力的基础,蓄积了强劲的发展势能。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这些决定了我们再上新台阶必须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这是我国发展存在的内部条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存,不利条件中也孕育着新的机遇。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历史一再表明,能否抓住机遇,决定了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抓住了机遇,后发国家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弄潮儿;丧失了机遇,强盛的国家也可能停滞不前,成为时代发展的落伍者。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立足点,也是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全党同志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朝着既定奋斗目标迈进。

机遇在前,我们可以大有作为,应当奋发有为。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我们就一定能够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不断向前。

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科学发展

——三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0年10月26日

01 版)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的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实践的深刻把握,是对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战略思想的深入贯彻,科学揭示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在我们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回首过去,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性都世所罕见。只有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紧紧抓住和奋力推动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科学发展是实践和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我们应当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国际竞争不断深化,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利益主体多元现象日益显现,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这些都要求我们走科学发展之路,着力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着力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这是我们在发展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坚持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

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就是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只有这样,我们的发展才能真正造福人民,人民群众才会成为科学发展的主力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既要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课题,科学发展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钥匙‛。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就做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鲜明特点。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定不移推动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四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0年10月28日

01 版)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

持,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基本要求,为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指出了明确路径,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乎国计又关乎民生,关系经济领域又关系社会领域,要着眼当前又要顾及长远,要讲速度更要重效益,需局部重点突破又需整体协调推进。只有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如何贯穿,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实践课题。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不仅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努力方向、突出了战略重点、明确了主要任务,更揭示了这场深刻变革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贯彻好这五个坚持,这场变革必将深刻地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开创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就是要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就是要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平衡,同时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着眼于解决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就是要着眼于发展的

可持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改革开放这个动力。科技的力量在于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能够强有力地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改革开放的力量在于凝聚和激发前进的发展活力和制度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势所必然。‚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发展的主线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把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定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定能够迈上新台阶。

下载十七届五中全会 之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七届五中全会 之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