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2季度药物不良反应汇总分析(范文模版)
2017年二季度药物不良反应信息收集情况
汇总分析
本季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小组按照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制度》开展工作,共计收到科室上报药物不良反应信息6例。分别为外妇科病区2例,预防保健科3例,康复科住院部1例。
分析:
1、本季度科室上报药物不良反应信息6例,均通过网络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同时按照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了填报处理。
2、药物不良反应信息6例,涉及山莨菪碱注射液、盐酸左氧氟沙星、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以及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
3、药物不良反应信息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3例为儿童。4、6例不良反应中,5例分别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面部潮红以及全身瘙痒等皮肤过敏反应;1例为上腹饱胀不适、恶心等胃肠道反应。
5、ADR报告填写仍需进一步规范,科室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信息上报工作,按照我院年初下达指标完成工作任务(内儿科病区6例、外妇科病区4例、康复科病区3例)。
第二篇:药物不良反应常见原因分析
药物不良反应常见原因分析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急功近利的物欲刺激影响,使临床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的传统医德受到打击和挑战,临床治疗中的不合理用药,引发了众多的医源性不良反应,甚或引起医疗差错事故,现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急功近利的物欲刺激影响,使临床“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的传统医德受到打击和挑战,临床治疗中的不合理用药,引发了众多的医源性不良反应,甚或引起医疗差错事故,现将药物不良反应常见原因分析如下。
1.超量应用
某些药物其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临床应用,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儿童,要严格按照公斤体重核算药物用量,稍有超量,就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如辽宁省某市中心医院,1997年7月在治疗急性肠炎患儿时,静脉点滴磷霉素钠,药物剂量超过正常量3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腹痛,抽搐,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另有报道,某个体诊所业主,无证行医,在为一婴儿治病时,超剂量用药,两种药品用量超出正常用量的10倍以上,导致患儿死亡,构成一级医疗事故。
2.药品质量不纯
药品质量不纯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关系密切。据李燮彬报道,青霉素精制品皮试阴性肌注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20%,而一般正常品发生率为0.43%,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另外,抗生素制剂中有大量的微细结晶、聚合物或降解物,输液中的微粒异物可导致静脉炎,在输液装置上加“终端滤器”,可防止或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另据赵誉华报道,在21例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出现的输液反应当中,送检9例,结果热原反应阳性者5例(占55%),并将同批号丹参注射液5盒(50支),按药典要求用3只家兔进行测定,结果初测和复测均显示热原阳性。
3.过敏反应
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药品种用于临床,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种类逐渐增多。唐静怡等统计了一组病例,药典未规定需先行做过敏试验的药物中,有52种药物导致了过敏反应猝死;有些药物试验阴性而用药过程中出现反应;部分药品在常规做过敏试验时,即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更需注意的是,某些抗过敏药物本身也能引起过敏反应。
4.给药方法不当
临床用药,有严格规定,违规操作,会增加副作用。据郑玲等报道,某心衰患者,护士未严格执行医嘱,将应该静脉点滴的维生素C7g未稀释直接静脉输入,5min后,患者局部剧烈疼痛,静脉沿线明显红肿、压痛,经硫酸镁湿敷了3d后红肿始退,但血管仍呈条索状硬化。
5.违反操作常规
医疗工作人命关天,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每个环节的敷衍了事,马马虎虎,都会造成严重后果。据窦氏报道,某患儿行唇裂修补术,术前护士将吗啡误为阿托品而注射,造成中毒,幸抢救及时而获救;另一8个月的支气管炎患儿,医生处方氨茶碱20mg,每日3次口服,药房人员误将10mg1片的氨茶碱拿成100mg1片,且分装2袋,也未向患儿家属交待清楚,结果每次服每袋中2片,实际每次服用400mg,较原量大20倍,造成严重中毒;临床护理中,违反操作规程,同样会酿成恶果,唐静怡等曾报道了2例猝死病人,均系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将药物用错病人所造成。
6.忽视某些药物排泄特点
某些药物,能通过乳汁排泄,忽视此等特点,会殃及乳儿。据窦氏报道,2例冬眠灵中毒的患儿皆系其母服用冬眠灵所致;另据潘月清报道,一足月顺产正常男婴的妇女,产后3个月内因放置节育环出现“子宫功能性出血”而服妇康片,每次4片,每日3次,连服1个月后,使本来毛发乌黑、发育正常的乳儿造成内分泌紊乱,从而出现毛发白色、皮肤干燥、不出汗、烦躁哭闹、食欲不振、睡眠等一系列类似西蒙综合症和早老症的现象。
7.忽视药物副作用 据韦平报道,一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每日服阿斯匹林6g,治疗第21天突然出现面部浮肿、恶心、呕血、月经量多,皮肤粘膜出血性紫癜,考虑阿司匹林所致,虽经积极抢救,终无效死亡;某男,患“银屑病”6年,间断服用乙双吗啉总量达100g时,出现发热、头晕、乏力、贫血、胸痛,骨髓穿刺为ANLL?M3,虽经积极抢救,终因颅内出血死亡。
8.不注意劳动保护
生产性接触某种药物,通过呼吸、皮肤吸收,长年累积,会出现毒副作用。50年代,德国一制药厂生产丙酸睾丸酮的车间,女工皆因长期接触雄性激素而出现闭经、乳房萎缩、多毛,声音变低等男性化现象
9.特异性体质
某些人对药物特别敏感,会出现难以想象的不良反应,据韦创建报道,某医院药师,患淋巴结炎症,青霉素皮试
(一),肌注青霉素80万u后15min感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冒冷汗、胸闷、憋气、呼吸困难,按青霉素过敏处理恢复正常;以后在拿药时不慎打碎一瓶青霉素,经空气吸入,随即出现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再次按青霉素过敏处理恢复;后来一次拿青霉素药瓶可能青霉素瓶外面沾有青霉素粉),再次出现了青霉素过敏的表现。
10.非法行医
开业行医,国家有严格规定,行医者必须具有能证明其本人具备了为他人行医治病得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助理)医师身份证明,并由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资格,但有报道某县张某在跟一个体兽医学习月余后,在家中私自办起了兽医诊所,兼为人治病,进行非法行医活动。在给同村11岁男孩王某输液治疗感冒时,发生输液反应,病人害冷、寒战、高热,因张某不懂医术,未能进行有效的抢救处理,致使患儿病情延误,循环、呼吸衰竭死亡。
另据报道,出生仅3个月的林某,仅仅喘气有点粗,其母认为是感冒,就诊于某夫妇诊所,该诊所虽挂牌行医,但始终未取得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该诊所医生对患儿在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草率行事,在不到3h内,给患儿用了林可霉素、白霉素、地塞米松、柴胡注射液、爱茂尔、生理盐水、葡萄糖液等8种药物,并且在90min内静脉滴入200ml液体,平均每分钟滴入药液2.22ml,是正常速度的3倍多(3个月的婴儿应控制在每分钟0.7ml),造成患儿心力衰竭,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理化特性、配伍变化、处方用量、体内代谢特点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要建立健全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的监测报告制度,开展对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加强对卫生机构执业、开诊及合理用药的监督检查,加快处方用药和非处方用药的界定与实施,强化医务人员的医德意识,充分认识不合理用药的危害性,普及人民群众的医学科普知识,从根本上杜绝不合理用药现象,使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
第三篇:抗菌药物季度分析
2013年第三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专项检查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2013年1-9月份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我院2013年1-9月份抗菌药物的门诊使用率、住院患者使用率、清洁手术使用率及使用强度详见下面的曲线图。
一、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图表1)
20.00%18.00%16.00%14.00%12.00%10.00%8.0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1.87%11.50%10.27%11.56%11.31%11.17%11.46%11.28%11.05%
分析: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要求控制在20%以下。我院第一、二、三季度的使用情况远低于控制线,波动在10%-12%之间。并呈现小幅波动,总体下降趋势。
二、住院患者使用率(图表2)
70.00%63.00%56.00%49.00%42.00%35.0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 47.87%47.36%43.62%44.24%43.38%44.93%41.58%43.45%45.24%分析: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要求控制在60%以下。我院第一、二、三季度的使用情况低于控制线10个百分点,波动在40%-50%之间。并呈现小幅波动,总体下降趋势。能保持保持较低的使用率。
三、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图表3)
95.00%80.00%65.00%56.58%50.00%35.00%20.0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
32.82%35.34%29.11%30.06%29.76%30.52%29.75%32.65%分析: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应控制在30%以下,我院使用率偏高。但最近一直波动与30%左右,没有明显上升。
四、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图表4)
554739DDDs3128.092315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
29.6224.7926.1124.7623.6223.5724.2226.37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要求控制在40DDDs以下,我院第一、二、三季度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低于30DDDs,符合标准。
第二部分 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检查情况 2013年第三季度对各临床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每月进行专项检查,3个月共检查302个科次。把发现各个科室存在的问题汇总分析。并综合分析此类问题较上个季度的整改情况。现将检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2013年第1-3季度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情况:
门诊使用率、住院患者使用率总体下降趋势;清洁手术使用率及使用强度基本稳定。原因:
1、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力度加大。
2、门诊处方严格控制;门诊管理对应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用量等有相应限制,如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不能于门诊使用。
3、临床医师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按照适应症应用抗菌药物。
4、通过学习培训,临床医师对于药物的规范用法的认识,如用量、频次、疗程等,较前有提高。减少随意性。
5、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相关规定,使应用部分药物有较高的“门槛”。
6、感染相关管理力度较大,较少院内感染发生,用药减少。
二、2013年第1-3季度主要问题发生率变化趋势(图表5)
47.00%42.00%37.00%32.00%27.00%22.00%17.00%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停止、更换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有关微生物学标本送检不合理
分析:整体情况有好转趋势,大部分问题发生的比例减少,但问题仍然存在。
1、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计算方法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占所有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的百分比,可以看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明显减少。较第一季度下降了超过十个百分点。较前明显改进。
2、有关微生物学标本送检不合理的问题也呈逐渐下降趋势。较前有持续改进。
3、“抗菌药物的使用、停止、更换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出现较前有上升。原因可能如下:
(1)检查病历数量较前增多,原来未发现此类问题的科室,也找出了问题。(2)本季度病人较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在44%左右,使用抗菌药物 多,病历中出现问题也相应稍多。(3)其他问题减少。
三、存在问题的科室数(括号内为发现该问题的科室数目):
1、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指征(11个);
2、联合用药无指征或不合理(21个);
3、抗菌药物治疗用法不规范(27个):
如选择药物不恰当(3个); 单次剂量过大或过小(6个); 疗程过长或过短(2个); 频次不规范(16个); 给药途径错误(0个); 或溶剂不合适(0个);
4、抗菌药物的使用、停止、更换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90个);
5、微生物学标本送检(62个):
(1)无法留取标本送检,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42个);(2)微生物学标本能送检的未送检(13个);
(3)微生物学标本送检不合理(标本留取不合理或先用药后送检)(7个);
6、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18个):(1)无申请表或申请不合理(13个);
(2)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未送检微生物学(1个);(3)包括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无依据,起点高(4个);
7、越级使用抗菌药物(1个),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8、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37个):(1)预防用药无指征(4个);(2)术前用药时间不合理(4个);
(3)术中用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出血量〉1500ml,术中未追加抗菌药物(2个);
(4)术后用药,用药时间长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或超时病程中未记录原因(24个);
(5)药物用法不合理(如单次剂量过大等)(3个)。
9、其他问题:
(1)抗菌药物皮试与下达用药医嘱为同一时间,不符合实际;(2)有家属拒绝送检血培养的,病程记录中无体现。
四、以上问题构成具体分布如下图(图表6)
13.85%0.37%6.74%4.12%7.87%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无指征10.11%治疗用药不规(品种、用法)病程记录中未说明理由微生物学标本送检问题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23.22%33.70%越级使用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
分析:出现最多问题仍然是以下三个:抗菌药物的使用、停止、更换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有关微生物学标本送检不合理或相关记录不合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
五、有关微生物学标本送检的问题构成(图表7)11.29%20.96%(1)无法留取标本送检,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2)微生物学标本能送检的未送检;67.74%(3)微生物学标本送检不合理(标本留取不合理或先用药后送检)
分析:“无法留取标本送检,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所占比例仍是最多。
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的构成(图表8)
8.11%10.81%预防用药无指征;10.81%术前用药时间不合理;5.40%64.86%术中用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出血量〉1500ml,术中未追加抗生素;术后用药,用药时间长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或超时病程中未记录原因;药物用法不合理。
分析:术后用药时间过长,但病程记录中为记录原因是最多科室出现的问题。
第三部分 原因分析
1、抗菌药物的使用、停止、更换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
这一问题出现的科室数量较前有所上升。仍然是涉及科室最广泛的问题。这是一个没有较高技术要求,但却普遍存在的问题。仍是质控重点。原因可能如下:
(1)检查病历数量较前增多,加强检查力度,严格检查标准,原来未发现此类问题的科室,也找出了问题。
(2)本季度病人较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在44%左右,使用抗菌药物多,病历中出现问题也相应稍多。
(3)其他问题减少。
(4)临床医师“重治疗,轻记录”的观念。工作强度又大,容易忽略记录。(5)部分临床医师未合理用药,无据可寻,无理可依,所以无法记录。
2、有关微生物学标本送检不合理的问题三个季度以来呈逐渐下降趋势。较前有持续改进。其中“无法留取标本送检,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出现的科室数量最多。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能送检的而病程记录中不记录原因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没有较高技术要求,但却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人认为无法送检的不需要在病程中记录原因;但无法送检标本的情况,也包括一部分无适应症的用药,所以无标本可送。
(2)能送检标本而不送检问题。临床医师的惯性思维,习惯于经验用药。认为微生物学标本,尤其是培养,所需时间较长,且阳性率不高,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以至于送检率偏低。
(3)部分送检不及时,主要是取标本与下抗菌药物医嘱时间相近;但标本并不是随时随地就能取到,比如痰培养。有时因操作不当,导致标本不合格,而临床医务人员不能发现。检验科发现标本不合格时,临床认为已经送检,已尽早开始用药治疗,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4)患者尽早用药,处理及时,符合实际,患者满意。
(5)患方因素:一直以来都处在滥用抗菌药物的社会环境中,患者一直把抗菌药物当做“感冒药”、“消炎药”,不认为需要做病原学检查。病原菌学检查留取有一定的要求,培养花时间,可能有阴性结果,有一定的费用。有的患者反感、不配合,认为留取标本送检查多此一举,是医院变相收费的伎俩。
3、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问题。从趋势图可以看出,三个季度以来,下降趋势明显,下降幅度较大。不合理使用问题明显减少。较前明显改进。而且在最多科室中出现的为“术后用药时间长,但病程中未记录原因”。此种问题发生率仍有较大的下降空间。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为:
(1)术后用药时间长,但病程中未记录原因。1)部分医生往往错误的认为多用几天抗菌药物更保险;有时术后低热,也不能完全正确区分是否存在感染,就不敢停用抗菌药物;有时是治疗性应用,而病程记录没有说明原因,误认为是不合理;目前的医患关系较紧张,手术患者术后一旦发生感染或治疗反复,往往会产生医疗纠纷。
2)患者因素:常常也认为多用几天药,病才好得快,且不易复发;特别是术后患者强烈要求医师多用几天药,便于伤口愈合。用药时间延长,患者满意,医师也更有安全感。
(2)术前用药时间不合理;选用药物不合适(起点高等);用法用量错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出血量〉1500ml,术中未追加抗菌药物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医师对《清洁手术(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术前给药管理规定》、《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细则》、《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等规定,抗菌药物应用、药理学等知识掌握不熟练。
4、抗菌药物治疗用法不规范(如选择药物不恰当;单次剂量过大或过小;疗程过长或过短;频次不规范;给药途径错误;或溶剂不合适等)、联合用药无指征或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指征、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等问题。出现的原因:
(1)对各种相关法律法规认识不到位。
(2)对药物说明书等不关注,不了解;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药理学,疾病相关治疗等临床知识掌握不不熟练。
(4)不了解抗菌药物的特点(如抗菌谱、组织分布和排泄途径等特点)、药动学/药效学,认为“广谱抗菌药物比窄谱抗菌药物疗效好”。随意制订给药剂量、途径、分配方案和疗程,使很多抗菌药物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5)患者认识误区。认为大剂量、长疗程能“好得快”。部分患者不愿意一天内多次应用抗菌药物。要求“就那么一小瓶,一块给我打上吧,省的到时候(半夜)还得再扎一针”。而医方为避免医患矛盾,往往接受此类意见。
5、其他情况:
(1)抗菌药物皮试与下达用药医嘱为同一时间,不符合实际。
实际正常情况应为先下皮试,观察皮试为阴性后,才能下达相应抗菌药物医嘱。但由于以前约定俗成的情况,多将皮试与下达用药医嘱为同一时间。当皮试为阳性时,再停医嘱。这样容易造成差错。在规范抗菌药物用法之后,皮试为阳性时,就不应该出现相应抗菌药物医嘱。
(2)有家属拒绝送检血培养的,病程记录中无体现。
这属于拒绝检查治疗方案的情况。是知情同意制度中涉及的方面。者可能出于降低费用,或怀疑医生的诊疗方案等不同情况。应按相关规定处理。当患者可能出于降低费用,或怀疑医生的诊疗方案等不同情况,在反复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应将具体情况记录在病历中,并请患方签字确认。
第四部分 整改措施
1、(1)加强法律意识,各种重要的诊疗活动不仅应正确实施,更均应记录病程,尤其是抗菌药物方面。
(2)按《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等各种管理办法合理用药,做到用药有理有据,好写记录。
(3)加强抗菌药物相关病历书写的管理,强化认识。
(4)熟练应用电子病历,优化工作流程,养成更改医嘱并及时记录的习惯。
2、(1)严格遵守用药的适应症,确有指征的应多方寻找病原学,不仅可做培养,也可做病原学镜检及PCT等间接指标。确实不能送检的,要在病程记录中记录原因。
(2)医师加强学习,改变传统观念,需找治疗证据。病原学结果对治疗有较大指导意义,能送检的尽量送检。
(3)医师下医嘱后,立即督促送检病原学。抗菌药物使用后再送检会影响结果的阳性率。
(4)加强临床和微生物检验科的交流,优化送检环节,增加标本合格率,尽量提高阳性率。
(5)增加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加强沟通。可结合各种媒体的报道,让患者了解乱用抗菌药物的巨大危害。目前随着医疗进步,寻证医学的发展,留取病原学意义重大,作用明确。可使治疗少走弯路,减少住院时间及花费。以增加患者配合送检的依从性。
3、(1)再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清洁手术(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术前给药管理规定》、《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细则》、《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等规定。
(2)加强与患方沟通,预防手术感染,只要在手术开始至缝合完毕这段时间人体的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到达到有效范围,就可抵御术后可能引起的感染。术前“提前用药,术后用药天数越多越保险”“越高级的药越好”的认识是错误的。并且围术期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有效地降低术后切口的感染率。(3)医院、科室均应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用药的管理、质控。
4、(1)组织科室人员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及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相关规定。(2)注意学习药物说明书。
(3)学习药理学,疾病相关治疗等临床知识。根据药物半衰期、药代动力学等内容个体化用药,尤其是要注意特殊患者的用药剂量及用药频次。
(4)积极优化科室人员梯队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弹性排班,增加单班次医师数量,提高医疗质量。
(5)加强科室质控,严格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低年资医师不越级使用;科主任、质控员及时审核医嘱。
(6)加强有关抗菌药物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和社会公众对滥用抗菌药物后果的认识,自觉主动配合医师的治疗并起到监督作用。
5、(1)抗菌药物皮试与下达用药医嘱为同一时间,不符合实际;应严格遵守各种规范,按照实际情况操作。
(2)有家属拒绝送检血培养等病原学的,病程记录中无体现。
是知情同意制度中涉及的方面。这属于拒绝检查治疗方案的情况。患者可能出于降低费用,或怀疑医生的诊疗方案等不同情况。应按相关规定处理。应反复沟通,取得患者理解,增加依从性。在反复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应签署相关协议书,将具体情况记录在病历中,并请患方签字确认。
6、加强质控,持续整改。
(1)科室内各级医师各司其职,保证遵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规定,科主任、质控医师加强科室内质控。(2)医务科加强督导,增加抗菌药物专项检查次数、数量,督促现场整改。
7、严格奖惩制度
医务科继续每月将抗菌药物专项检查情况进行督导并通报,并以书面形式向各科室进行反馈。对督导问题限期整改。对反复出现相同问题、严重问题,并且整改不到位的科室、个人,将与绩效挂钩。
医务部 2013年10月14日
第四篇:药物不良反应总结
2012年第1-2季度科室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2012年第三季度药品不良反应总结:
本季度共报告药品不良反应3例,均为18AA复方氨基酸(兰尼),多出现在输注5-10分钟后,表现颈部发紧、口唇颤抖1例,发热、寒战1例,轻度胸闷1例,均停用后缓解。但由于对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不熟练,报告不良反应后未及时在病程记录中记载,之后在科室组织业务学习,重新对该药的用药指征、用药注意事项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做了医护培训,以避免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进行培训。
2012年第四季度药品不良反应总结:
本季度共报告药品不良反应29例,其中涉及凯因益生10例,涉及派罗欣13例,涉及利巴韦林2例,涉及左氧氟沙星(左克)1例,涉及18AA复方氨基酸1例,涉及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天晴甘平)1例,涉及还原型谷胱甘肽(双益健)1例。
具体表现:因干扰素导致流感样症状2例,凯因益生及派罗欣各1例;干扰素导致骨髓抑制17例,其中粒细胞减少17例,涉及凯因益生7例,派罗欣10例,血小板减少3例,涉及凯因益生1例,涉及派罗欣2例;干扰素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者2例,均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涉及凯因益生及派罗欣各1例,干扰素导致脱发1例,涉及凯因益生,干扰素导致药物疹1例,涉及派罗欣;利巴韦林导致红细胞破坏2例;18AA复方氨基酸导致恶心等消化道不良反应2例;还原型谷胱甘肽导致腹泻等消化道不良反应1例;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导致双下肢水肿1例;左氧氟沙星导致静脉炎1例。以上不良反应均经较轻,多经过减慢滴速、停用或药物对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分析:经过对比发现本季度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集中表现在干扰素类药物,其中普通干扰素(凯因益生)多于长效干扰素(派罗欣),与药物分子结构及全身分布特点有关,提示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患者选用长效干扰素可能能减少干扰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经过对复方氨基酸用药的培训,本季度该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
2012药物不良反应总结:
本共报告药物不良反应32例,多集中在第四季度,第1、2季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临床医师对药物不良反应上报制度不熟悉有关,通过对这两个季度出院病历追踪发现干扰素不良反应亦有出现,医生已作出处理,病程中亦有记录,但未上报。之后经过对相关制度的学习,大家对药物不良反应上报制度熟悉并掌握,开始注重处理并及时上报,因此出现了第四季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增多。今后还要多对医护人员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及报告制度的培训,注意及时发现并处理、上报药物不良反应,避免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规避药物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第五篇:药物不良反应试卷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考核试卷
单位名称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
1、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概念是什么?(C)
A、不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B、不合格的药品在错误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C、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D、合格的药品在错误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2、什么是新的ADR?(C)
A、患者用药后出现了医生以前没见过的不良反应
B、患者用药后出现了患者以前未出现过的不良反应
C、患者用药后出现了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D、患者用药后出现了《临床用药须知》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3、以下哪些情况属于严重ADR(多选)?(ABCDE)A、引起死亡
B、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C、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
D、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E、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4、ADR与药品不良事件(ADE)有什么关系?(C)
A、ADR和ADE的定义是一样的
B、ADE肯定是ADR,但ADR不一定是ADE
C、ADR肯定是ADE,但ADE不一定是ADR
D、ADR与ADE没有任何关系
5、如果您是某单位的ADR负责人,当发现ADR后,您将会向哪些部门报告?(多选)(ABC)
A、所属辖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B、所属辖区卫生局
C、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D、其他部门
6、新的和严重的ADR的报告时限是什么?(B)
A、10日
B、15日
C、20日
D、25日
E、不知道
7、发生死亡病例的ADR的报告时限是什么?(A)
A、及时
B、10日
C、15日
D、20日
E、不知道
8、ADR报告内容和统计资料可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的依据吗?(B)
A、能
B、不能
C、说不清
9、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有哪些情形,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或警告甚至罚款?(多选)(ABCDE)
A、无专兼职人员负责ADR监测工作
B、未按要求报告ADR
C、发现ADR匿而不报
D、隐瞒ADR资料
E、未按要求修订药品说明书
F、ADR报告填写欠完整、准确
10、省级ADR检测中心职责有哪些?(多选)(ABCD)
A、ADR资料收集、核实、评价
B、反馈
C、上报
D、其他有关工作
11、患者用药后发生ADR是否属于医疗事故?(B)
A、是
B、不是
C、不知道
12、下列哪些药品会导致不良反应?(E)
A、化学药品
B、中药
C、生物药品
D、诊断试剂
E、以上全是
13、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不良反应?(多选)(BDE)
A、质量不合格品
B、药品杂质
C、使用方法不当
D、药品性质
E、患者自身体质
14、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副作用是一回事吗?(B)
A、是
B、不是
C、没有考虑过
15、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警戒是同一概念吗?(B)
A、是
B、不是
C、没有考虑过
16、您认为谁应该报告不良反应?(多选)(ABC)
A、医疗机构
B、生产企业
C、经营企业
D、患者本人
E、任何人
F、其他
17、药品出现严重安全性问题时,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多选)(ABCD)
A、发布公告
B、暂控
C、从市场撤出 D、修改说明书
E、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