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弹一星读后感
两弹一星读后感
两弹一星>读后感
(一)做人当如邓稼先!做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做一个忠心报国的伟丈夫!这是我看了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又重读邓稼先传记后,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话。
这一电视连续剧忠实地再现了“两弹一星”元勋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最为鲜活出挑的人物是核物理学家邓稼先(1924~1986)
这里,仅采撷邓稼先62年人生历程中最精彩的片断:
14岁那年,在沦陷后的北平,少年邓稼先当众撕碎了为日寇庆功的纸旗,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上一脚!为了避祸,他随大姐南下四川、云南。
17岁那年,他赴重庆考大学,途中险些被空袭的日机炸死,进一步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志向。而后进入西南联大,发奋用功,决心“救同胞于水火中”!
24岁那年,负笈西渡,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师从著名核物理学家特尔哈尔(Ter Harr),两年完成博士论文《氘核的光致蜕变》。
26岁那年,他在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1950-8-29)搭海轮回国,进入中科院原子能所,在彭桓武先生的指导下,踏上开拓我国核物理学研究及其应用的征程。
34岁那年,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他的顶头上司钱三强先生问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邓稼先心领神会,立即允诺,出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主任,从此踏上了研制“两弹”的28年艰辛路。
历史正确地选择了邓稼先,而邓稼先则不辱使命,为“放大炮仗”的宏大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从34岁那年开始,邓稼先隐姓埋名,舍弃天伦之乐,成天钻在荒漠、山沟里,甚至有意识地把性格从爽朗外向转为沉默内敛。风华正茂的邓稼先作为我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率领28个“娃娃兵”(平均年龄23岁),在攻克两弹基础理论方面所向披靡!
他们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从基础理论上攻克了三大难关:原子弹核反应关、中子点火关和引爆关。
邓稼先率领他们用简陋的手动计算器和计算尺通宵达旦地进行计算,计算草稿用麻袋来装,从地板堆到天花板,堆满了一房间。
有一次,邓稼先刚休息不久,一听说试验出故障,他冒着风雨,搭吉普车前往,车抛锚了,他下车推行;到了试验场,司机累趴下了,他却精神抖擞地潜心参与排除故障,终获成功。
三年困难时期,他们饿着肚子苦干,他省下自己的口粮,用馒头招待开夜车的“娃娃兵”。领导不准开夜车,他与伙伴们钻在被窝里打手电筒钻研问题。
在原子弹引爆试验中,装雷管是最危险的事情,邓稼先总是到现场在技工旁边为他们壮胆,为他们遮风挡雨。为了原子弹试验成功,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他40岁那年,1964年10月16日下午,罗布泊上空终于升起了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奏响了凯歌,在现场不远处的邓稼先热泪盈眶,久久说不出话来„„。
然而邓稼先没有停住脚步。
39岁那年,在聂荣臻的安排下,邓稼先着手为研制氢弹做基础研究,他开始了新的跋涉。他和他的战友们,群策群力,日夜奋战,经过三年努力,1967年6月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接着,邓稼先为核武器小型化倾注了大量精力。不幸的是,在一次核试验事故中(事后查出是降落伞问题),邓稼先身先士卒,坚持进入事故发生地区,找到了碎弹,却经受到了超强核辐射,他的身体遭到致命的损伤!
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醉心于二代核武器研究,拼尽全力,奔波于试验场所。
60岁那年,他参加了突破中子弹原理的核试验。那时他已经精疲力竭,趴在两位年青人身上才到达目的地。试验成功使他再次忘形地欢呼。
61岁那年,确诊罹患直肠癌,动了大手术。但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他把病房变成了实际上的办公室。
62岁那年春天,他的病情急剧恶化,癌细胞转移到全身,疼痛剧烈。他深知自己已经来日无多,却在思索着我国核武器发展的重大问题。1986年4月2日,他与于敏联合署名,向领导递交了极其重要的建议书,画出了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新蓝图,对国家现代化国防建设做了最后一份宝贵的贡献。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
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民族进步的永恒!
他用他的纯真高尚、无私无畏、献身热诚,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做人当如邓稼先!育人当如邓稼先!
两弹一星读后感
(二)“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句精炼、简洁的话是“感动中国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词,他享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等无数个荣誉称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了,他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时,就来到哈尔滨军事学院参观。钱学森对陈大赓说:“中国人一定能制造出导弹。”这正是中国的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共同心声。不久之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带领五院科研人员攀登高峰,苏联也派来专家协助,可不知为何,又突然撤走了专家们,赫鲁晓夫甚至还说出了一句瞧不起、侮辱中国的话。中国人被激怒了,使他们制造原子弹的决心更大了。聂帅设家宴亲自请航天科学家们,悲壮与豪气充满了他们的心间,成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终于,中国科学家们不负重托,成功制造出了“两弹一星”,为中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
我看完这篇文章不由得感到骄傲与自豪。钱学森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在研发“两弹一星”期间,凭着执着的追求和努力奋斗,不断攀登,不断探索。聂帅的那一句话:“逼上梁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得靠我们自己。”让科学家们有了信心,那一杯酒,使他们斗志昂扬,下决心要为中国人扬眉吐气!读到这里,我的脑海中不由得忆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前天晚上,我正在做一道数学题,这道题目我绞尽脑汁,怎么想也想不出来。我想,反正这是一道“自我挑战”题,错了老师也不会怪我的,明天到学校去抄一下被人的就行了。当我知道了钱学森等人,不怕困难,不怕危险,无论如何,哪怕献出生命,也要制造出“两弹一星”,他们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普通人做一件小事何尝不能呢?我暗下决心:以后遇到任何难题,都要像钱学森那样,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知难而退,绕过这只“拦路虎”,如果绕过它,这样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钱学森的精神光耀千古,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做一个像钱学森那样,一个永不放弃的人。
两弹一星读后感
(三)“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第二篇:两弹一星读后感
两弹一星读后感
(一)做人当如邓稼先!做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做一个忠心报国的伟丈夫!这是我看了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又重读邓稼先传记后,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话。
这一电视连续剧忠实地再现了“两弹一星”元勋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最为鲜活出挑的人物是核物理学家邓稼先(1924~1986)
这里,仅采撷邓稼先62年人生历程中最精彩的片断:
14岁那年,在沦陷后的北平,少年邓稼先当众撕碎了为日寇庆功的纸旗,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上一脚!为了避祸,他随大姐南下四川、云南。
17岁那年,他赴重庆考大学,途中险些被空袭的日机炸死,进一步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志向。而后进入西南联大,发奋用功,决心“救同胞于水火中”!
24岁那年,负笈西渡,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师从著名核物理学家特尔哈尔(Ter Harr),两年完成博士论文《氘核的光致蜕变》。
26岁那年,他在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1950-8-29)搭海轮回国,进入中科院原子能所,在彭桓武先生的指导下,踏上开拓我国核物理学研究及其应用的征程。
34岁那年,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他的顶头上司钱三强先生问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邓稼先心领神会,立即允诺,出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主任,从此踏上了研制“两弹”的28年艰辛路。
历史正确地选择了邓稼先,而邓稼先则不辱使命,为“放大炮仗”的宏大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从34岁那年开始,邓稼先隐姓埋名,舍弃天伦之乐,成天钻在荒漠、山沟里,甚至有意识地把性格从爽朗外向转为沉默内敛。风华正茂的邓稼先作为我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率领28个“娃娃兵”(平均年龄23岁),在攻克两弹基础理论方面所向披靡!
他们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从基础理论上攻克了三大难关:原子弹核反应关、中子点火关和引爆关。
邓稼先率领他们用简陋的手动计算器和计算尺通宵达旦地进行计算,计算草稿用麻袋来装,从地板堆到天花板,堆满了一房间。
有一次,邓稼先刚休息不久,一听说试验出故障,他冒着风雨,搭吉普车前往,车抛锚了,他下车推行;到了试验场,司机累趴下了,他却精神抖擞地潜心参与排除故障,终获成功。
三年困难时期,他们饿着肚子苦干,他省下自己的口粮,用馒头招待开夜车的“娃娃兵”。领导不准开夜车,他与伙伴们钻在被窝里打手电筒钻研问题。
在原子弹引爆试验中,装雷管是最危险的事情,邓稼先总是到现场在技工旁边为他们壮胆,为他们遮风挡雨。为了原子弹试验成功,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他40岁那年,1964年10月16日下午,罗布泊上空终于升起了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奏响了凯歌,在现场不远处的邓稼先热泪盈眶,久久说不出话来……。
然而邓稼先没有停住脚步。
39岁那年,在聂荣臻的安排下,邓稼先着手为研制氢弹做基础研究,他开始了新的跋涉。他和他的战友们,群策群力,日夜奋战,经过三年努力,1967年6月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接着,邓稼先为核武器小型化倾注了大量精力。不幸的是,在一次核试验事故中(事后查出是降落伞问题),邓稼先身先士卒,坚持进入事故发生地区,找到了碎弹,却经受到了超强核辐射,他的身体遭到致命的损伤!
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醉心于二代核武器研究,拼尽全力,奔波于试验场所。
60岁那年,他参加了突破中子弹原理的核试验。那时他已经精疲力竭,趴在两位年青人身上才到达目的地。试验成功使他再次忘形地欢呼。
61岁那年,确诊罹患直肠癌,动了大手术。但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他把病房变成了实际上的办公室。
62岁那年春天,他的病情急剧恶化,癌细胞转移到全身,疼痛剧烈。他深知自己已经来日无多,却在思索着我国核武器发展的重大问题。1986年4月2日,他与于敏联合署名,向领导递交了极其重要的建议书,画出了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新蓝图,对国家现代化国防建设做了最后一份宝贵的贡献。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
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民族进步的永恒!
他用他的纯真高尚、无私无畏、献身热诚,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做人当如邓稼先!育人当如邓稼先!
两弹一星读后感
(二)“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句精炼、简洁的话是“感动中国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词,他享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等无数个荣誉称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了,他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时,就来到哈尔滨军事学院参观。钱学森对陈大赓说:“中国人一定能制造出导弹。”这正是中国的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共同心声。不久之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带领五院科研人员攀登高峰,苏联也派来专家协助,可不知为何,又突然撤走了专家们,赫鲁晓夫甚至还说出了一句瞧不起、侮辱中国的话。中国人被激怒了,使他们制造原子弹的决心更大了。聂帅设家宴亲自请航天科学家们,悲壮与豪气充满了他们的心间,成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终于,中国科学家们不负重托,成功制造出了“两弹一星”,为中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
我看完这篇文章不由得感到骄傲与自豪。钱学森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在研发“两弹一星”期间,凭着执着的追求和努力奋斗,不断攀登,不断探索。聂帅的那一句话:“逼上梁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得靠我们自己。”让科学家们有了信心,那一杯酒,使他们斗志昂扬,下决心要为中国人扬眉吐气!读到这里,我的脑海中不由得忆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前天晚上,我正在做一道数学题,这道题目我绞尽脑汁,怎么想也想不出来。我想,反正这是一道“自我挑战”题,错了老师也不会怪我的,明天到学校去抄一下被人的就行了。当我知道了钱学森等人,不怕困难,不怕危险,无论如何,哪怕献出生命,也要制造出“两弹一星”,()他们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普通人做一件小事何尝不能呢?我暗下决心:以后遇到任何难题,都要像钱学森那样,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知难而退,绕过这只“拦路虎”,如果绕过它,这样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钱学森的精神光耀千古,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做一个像钱学森那样,一个永不放弃的人。
两弹一星读后感
(三)“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第三篇:两弹一星复习题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中的失误与挫折
1、错误的表现:
(1)1958年,全国掀起了“”运动和运动。在“”运动中,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1966年——1976年发动了一场“。
2、错误出现的原因:
答: 由于对()缺少经验,又,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很大的曲折。
3、危害:
(1)大跃进造成了了,挫伤了
(2)大路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给我国造成重大损失。
(3)“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遭到破坏,中国的遭受严重践踏,广大迫害。
4、失误与挫折 给我们的启示:
(1)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
(3)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二、“两弹一星”精神永驻-------国防工业成就1、20世纪50---70年代 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
2、“两弹一星”指;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2)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
3、新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我们反对核武器的。
4、(1)“
“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等等。“铁人精神” 影响 :正是靠着这种“铁人精神”,石油战线的工人们
经过三年艰苦的大庆石油会战,终于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
(2)“两弹一星”精神,是中体现。“两弹一星” 精神不仅表现为白手起家、苦打硬拼,其核心是精神。
三、阅读两则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西方国家控制我们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亚非国家的命运应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
(1)亚非会议于何时何地召开?此会议表明什么力量的崛起?
(2)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引申和发展了处理国际关系的那些原则,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这一外交原则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请说出其中的原因?
2、邓稼先(1924---1986),我国的“两弹元勋”、航天专家,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已经平静的辞世而去,但“两弹一星”的精神却永远闪耀着光芒。
(1)“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了我国科技领域的那些巨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有什么意义?
(2)“两弹一星”精神具有那些内涵?在新时期,中国人民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取得了那些巨大成就?
(3)我们青年学生应该这样发扬“两弹一星”精神?
第四篇:“两弹一星”精神
(一)课标分析: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本课阐述了新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经过,显示了共和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它不仅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而且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更令中华民族骄傲的是在研制的过程中,培育和发扬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是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开拓进取的巨大推动力量。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的最后一个课题。这一节的内容在本课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新中国的成长中,有阳光,有雨雪。在这曲折的经历中,涌现出许多为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他们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就是令中华儿女荡气回肠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铁人精神”。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本课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九年级五班学生,本班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极为感兴趣,而且部分同学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他们喜欢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2.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所了解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表面的,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浅显;且学生知识的储备量悬殊很大。
3.学生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要掌握课本的知识点。更多的是希望获得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掌握“两弹一星”的具体内容;“两弹一星”精神的具体表现,了解雷锋、焦裕禄、李四光、王进喜、钱学森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2.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2)讲述模范人物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是否应该研制核武器的讨论,培养学生敢于置疑,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精神的具体表现。
难点:理解“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并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六)教学方式
本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七)教学用具
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教师自制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胸有成竹
学生课前准备方案:把全班同学分为“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小组。以及导弹、原子弹、氢弹、卫星小组”,分工查阅相关资料,并推荐一名代表在课堂做小组成果汇报发言。
【设计意图】搜集、整理资料,感受英雄事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放映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导语】这首激昂的旋律,伴随着共和国几代人的成长,今天,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中,感受“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艰辛与辉煌,品味令中华儿女荡气回肠的精神大餐。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习情趣。
(三)师生互动,环环相扣
第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展示】原子弹、氢弹(核弹)、导弹的图片。导弹小组收集的资料。
【出示材料】1958年5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的第二天,毛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一个月后,他又强调:“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核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以的。”
【思考】什么是“两弹一星”?
【叙述】1960年10月中旬,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在钱学森亲自参与并直接领导下,我国第一枚仿制型的“东风一号”导弹研制成功了。在祖国的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实现了零的突破。
1964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为华夏文明谱写了新的篇章。
2.【播放】《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展示】原子弹小组收集的资料。
【思考】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朵从西北大漠深处腾空而起的蘑菇云,震惊了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震撼视觉、听觉的图片和录象,是否触动了你的心灵?你想说什么?
【叙述】石破天惊!震撼寰宇!中国骄傲!民族自豪!
3.【展示】氢弹小组、卫星小组收集的资料。
【叙述】就在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第三年(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
三年之后(1970年),一曲响彻环宇的“东方红”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这种尖端技术的国家。
4.【转承】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39年后的同一天,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苍茫的内蒙古草原敞开胸怀,深情地拥抱朝阳和朝阳中缓缓降落的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成功返回的国家。
【承上启下】回眸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一次次托举起我们这个民族尊严与自豪的是这样一种精神:爱国、奉献,自强、创新,团结、协同。
第二、解读“两弹一星”故事,感受“两弹一星”精神
【课件展示】有关图片。
【学生活动】讲述有关“两弹一星”的故事。
【思考】这些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从中你得到哪些收益?
【师生互动】窥一斑见全貌,从“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这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我们深深感受到一种震撼灵魂的力量……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夫妻树──“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大公无私的精神”!
饥餐砂砾饭,渴饮苦水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大力协同,开拓创新的精神”!
酒泉烈士陵园──“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原子弹与眼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国争光的精神”!
……
这些故事感人肺腑,这种精神永驻人间。请同学们概述“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助、、勇于攀登的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主义的体现。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精心准备的故事演讲到教师充满感情的叙述,强烈地感染和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有感要发,精神得到升华。
【承上启下】伟大的人物,成就伟大的事业,平凡的人物创造了不平凡的人生,…他们默默的奉献,造就的是惊天动地的伟业,铸就了共和国的辉煌历程!
第三、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
【学生活动】由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小组来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思考:“铁人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对当时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种精神过时吗?
【课件展示】有关图片
【叙述】靠“铁人精神”,石油战线的工人们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两弹一星”精神,不仅使我国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设计意图】从故事中感动,在欣赏后感知,在行动中实践。
(四)知识探究,思维拓展
【课件展示】我们是爱好和平的国家,而核武器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你认为我们有没有必要研制它?
【学生活动】小小辩论赛。
【总结】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盾牌。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设计意图】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思维的空间,时间给学生。
(五)课后作业,查漏补缺
开心词典(四选一)
1.“两弹一星”是指()
A.原子弹、核弹、人造卫星
B.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
C.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D.氢弹、核弹、人造卫星
2.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建立卓越功勋的科学家是()
①钱学森 ②钱三强 ③焦裕禄 ④邓稼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时间()
A.1964年
B.1965年
C.1962年
D.1963年
4.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几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A.三
B.五
C.四
D.六
5.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共和国的成长中,出现的模范人物不包括()
A.扬利伟
B.李四光
C.焦裕禄
D.雷锋
小小史学家
材料:2003年10月15日,一个令所有中华儿女骄傲的日子。上午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载着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进入预定轨道,就在那一刻,浩瀚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人!
请回答:
①载人飞船的名称是什么?
②中国航天第一人是谁?
③概述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的研制过程,形成的民族精神?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积累升华
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师生互动,建立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较好实现了由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设想。对于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讨论归纳,教师着重强调,学生书写巩固,几个环节,已较好掌握和突破。并且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教育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但是由于本课补充内容较多,因此还应该注意对课堂时间的调控。
第五篇:学习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与科技创新
从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99年9月18日召开“两弹一星“表彰大会,整整过了47年.为什么还要宣传“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与科技创新是什么关系?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对中海阳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有什么帮助?
“两弹一星”精神是我国现代精神文化的重要里程碑,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相隔近50年的今天,认真回顾“两弹一星”精神,深入发掘其精神内涵,研究论证其多元性启示,既是创新战略文化特别是新能源战略文化体系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国强军的战略目标使然。本文结合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与理解,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启示及思考,旨在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结合自身的企业性质和行业背景, 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从学习精神, 到使之成为中海阳在当今新能源事业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
这都归功于我们中国的科研人员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我们就要努力学习“两弹一星”精神, 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可以感染到中海阳的全体人员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满腔忠诚,融入到工作中去,努力学习新能源知识,掌握过硬本领,为将来报效企业, 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始终把祖国和企业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好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思想准备,淡泊名利,忘我工作,不怕牺牲,甘于奉献。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可以使中海阳的全体人员养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要自立、自信、自强,不怕困难与挫折,敢于迎接挑战,培养坚强果敢的意志品质。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可以让中海阳的全体人员有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科学精神。要大力培养创新精神,钻研科学难题,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中海阳人员的创造能力。
向功臣们学习,向功臣们致敬!“两弹一星”的功臣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永载史册。用“两弹一星”精神去创造属于中海阳的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