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物们和他们的敌人
动物们和他们的敌人
教学目标:
1.看图认识动物,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知道这些动物之间的关系 2.能辨别上行音和下行音并能正确作出相应起立和坐下的动作
教学准备:
课程内容ppt,动物图片,钢琴
教学内容: 1.导入:
师:地球上的生物除了我们人类还生活着许多种类的动物。你们知道哪些动物呢?
师:嗯,真棒。原来大家知道那么多种动物,那大家来看看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些什么动物呢?我们来认识一下
2.认识动物:
师:(第一张ppt)这个动物大家一定都认识,是什么呀?(猫)师:好(第二张ppt)这个动物呢?(老鼠)师:接下来一个(第三张ppt)(鱼)
师:好的,(第四张ppt)这是一个凶猛的动物哦(蛇)师:(第五张ppt)这些很小的是什么呀?(蚂蚁)
师:原来大家都认识啊,那接下来老师就要加大难度咯(第六张ppt),这个全身都长满刺得是什么动物啊?(刺猬)
师:真不错,(第七张ppt)这个和小刺猬一样也是全身都穿着衣服的是什么呢?(穿山甲)它因为全身都穿着甲片,所以叫穿山甲。
师:最后一个动物,也是最难的,大家可能都没有见过这种鸟(第八张ppt)它的名字很难记,叫鸬鹚。
师:现在大家都认识了这些动物,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之间有些什么关系呢? 师:好,让婷婷老师来告诉你们吧。
3.认识动物之间关系:
师:现在我把这些小动物又请到了小黑板上面(动物图片)
师:(把猫和老鼠放在一起)你们说说看小猫和小老鼠它们是什么关系啊?(猫要吃老鼠)嗯,他们是敌人关系。
师:好,那么在剩下来这六个动物当中你们还能不能找出来想小猫和小老鼠这样的敌人关系的两个动物呢?找不出没有关系,我来提示你们一下。大家看,(拿出穿山甲)穿山甲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食蚁兽。那大家来猜一猜,他是吃什么的呢?(蚂蚁)(把穿山甲和蚂蚁放在一起)
师:有谁记得刚才新认识的那只鸟叫什么?(鸬鹚)
师:你的记性真棒。鸬鹚这种鸟它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大家来观察一下看看。(嘴巴下面有个袋子)
师:嗯,你观察得非常仔细。我们平时袋子是用来干嘛的呢?(装东西)你们再来猜一猜,鸬鹚的嘴巴下面长了一个大袋子,它是干什么的呢?(装食物)而且啊,鸬鹚的嘴巴那么长,它可以把自己的嘴巴伸进水里抓食物,所以在剩下的动物里看看鸬鹚可能是吃什么的呢?(鱼)鸬鹚还是渔民们的好帮手哦,鸬鹚可以帮助渔民抓到很多小鱼,渔民们把鸬鹚的喉咙扎起来防止他们把小鱼吞下去,这样渔民就可以收获好多的鱼,所以我们每天也能在菜场里买到很多的鱼啦。师:嗯,好,我们再来看看小黑版。呀,接下来只剩下小刺猬和蛇了。大家觉得是小刺猬抓蛇还是蛇要吃小刺猬呢?(1.你的知识真丰富,答对了。或者2.其实啊,是小刺猬抓凶猛的蛇哦)你们想想看,小刺猬身上那么多刺,蛇能把它吃下去吗?实际上我们的小刺猬有个光荣的称号哦,人们都叫他捕蛇能手,因为小刺猬很会捕抓蛇哦。
师:好啦,现在我们把动物和他们的敌人都配对配好了,大家都记住了吗?
4.游戏:
师: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就要来考验你们看看是不是真的记住动物们和他们的敌人了。大家想不想玩?
师:好,那请你们竖起小耳朵认真听我讲游戏规则哦。我会给你们每人发一张黑板上的动物图片,请你们那好以后坐在座位上思考,应该和那个动物配对,然后,婷婷老师会在钢琴上面弹一段音乐,你们听到音乐响起的时候就开始起立,把自己的小动物拿在胸前的位置,让其他小朋友容易找到他们要找的动物进行配对。比如:手里拿小鱼的小朋友应该和手里拿鸬鹚的小朋友站在一起。如果你们在音乐停下来前就找到了,说明你们很聪明,已经学会今天的新知识了,那就请你们等等还没有找到的小朋友,和配好对的小伙伴站在原地跟着音乐的节奏来拍拍手。音乐结束,我就要来看看你们是不是都正确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了。
5.总结:
师:婷婷老师今天很高兴,因为你们那么快就把新知识都掌握了。其实,每一个动物都有他们的动物敌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地球伯伯才能保持生态平衡,才能正常得运转。
第二篇: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们
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们:风雪中那美丽的坚守
2013-11-30 23:23
在十七,八世纪交接的前后,俄罗斯受到欧洲的啟蒙思想及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后,由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影响最為深远。当反法同盟最后把拿破仑打败后,往前线征战的俄军亦凯旋回归。但是,他们在进行战事期间,亦看到了西欧的繁华和先进。反观自己的国家仍旧是落后不堪,这些贵族军人便开始对专制政府感到不满。
在1816年到1823年之间,以贵族为主的一部份俄国军官成立了各种组织,他们中间有主张共和制的,也有希望君主立宪的。不过,在1823年春,这些组织最后协议一起发动武装起义。他们的目标是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成立临时政府,废除农奴制,解放全国农奴。
1825年十二月一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病逝,由于他膝下无嗣,应由其二弟康斯坦丁大公继承皇位,但康斯坦丁因为和一个与皇族没有血缘关系的波兰女子结婚,已宣布放弃皇位。因此,皇位继承权落入了亚历山大一世的三弟,尼古拉一世的身上。因为传位的书信文件要在俄国和波兰之间传递,极其缓慢,造成了十余天的俄国最高权力真空状态。十二月党人决定利用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势,赶在皇位继承人尼古拉举行宣誓继位的十二月二十六日之前发动军事行动,迫使新沙皇和枢密院宣布改制。
十二月二十六日晨,由十二月党人军官带领的近卫军按照计划开进彼得堡的枢密院广场,到了下午,起义军人数增至三千余人,周围还有二万余名拥护起义的老百姓。然而尼古拉一世早有防备,他在二十六日凌晨就紧急召开国务会议宣布继位,命令枢密院议员向他举行效忠宣誓,然后又派出大量的军队将枢密院广场层层包围。这时,原定担任起义军总指挥的特鲁别茨科依临阵脱逃,起义军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在尼古拉一世下令开火之后,一时间硝烟弥漫,血肉横飞,共有一千多起义军官兵和老百姓被打死,起义被镇压了下去。
之后,沙皇政府成立了“秘密审讯委员会”,对参加起义的人员进行审判。五位十二月党人领袖以特等罪被处以绞刑。有数千名起义参加者被处以重刑,有一百二十一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或其它地区服苦役。
十二月党人以鲜血和牺牲在专制黑暗的俄国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唤醒了一大批后来的革命者。他们身为贵族,却为废除自身的贵族特权,为解放他们自己拥有的农奴,为社会的进步而斗争。他们彻底地背叛了他们所出身的那个阶级,背叛了他们曾经捍卫过的那个制度,自觉地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历史的趋势联结在一起,献出了自己的幸福,甚至生命,这是令人十分钦佩的。然而,更令人钦佩的是十二月党人妻子们的崇高行为。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尼古拉一世命令他们的妻子与“罪犯丈夫”断绝关系。只要哪一位贵妇提出离婚,法院立即给予批准。出人意料的是,绝大多数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坚决要求随同丈夫一起流放西伯利亚。尼古拉一世不得不答应了她们的要求,但紧接着又颁布了一项紧急法令,对她们做出了限制:凡愿意跟随丈夫流放西伯利亚的妻子,将不得携带子女,不得再返回家乡城市,并永久取消贵族特权。这一法令意味着:这些端庄,雍容,高贵的女性将永远离开金碧辉煌的宫殿,离开襁褓中的孩子和亲人,告别昔日的富足和优裕。
这一切仍无法阻止她们,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义无反顾地追着她们丈夫的脚印,宁可在拿着武器的哥萨克卫兵的押送下被铁链捆锁着行走,也要到那苦寒的,野兽出没的地方去,守在自己的丈夫身旁。她们的意志令铁石心肠的阻拦者也不由得泪雨滂沱。
当一位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特鲁别茨卡娅的马车冒着大风雪来到远东的伊尔库茨克省时,省长奉沙皇的命令规劝她回到彼得堡去,但是她说:“纵然我会死去,但并没有什么遗憾。我要去!我要去!我要死在丈夫的身边”。她在后来的回忆中是这样描述她和丈夫相会时的情景:“谢尔盖向我扑来,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一阵脚镣的叮当响声使我惊呆了。他那双高贵的脚竟然上了镣铐!这种严酷的监禁使我立刻理解了他的痛苦,屈辱的程度。当时,谢尔盖的镣铐如此激动了我,以致我先跪下来吻他的镣铐,而后才吻他的身体”。从此亲吻镣铐的女性成为俄罗斯爱情的象征,人类的爱情因为这冷酷,冰凉的镣铐而变得更加圣洁。
另一位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穆拉维约娃写信给她的丈夫时说,“你没有什么可请求我宽恕的。亲爱的,我嫁给你将近三年时间,我觉得自己好像生活在天堂里,幸福无比。然而,幸福不可能是永恒的。爱情中有天堂,也有地狱。别悲伤,绝望,这是懦弱的表现。也别为我担忧,我能够经受住一切。你责备自己将我变成了罪犯的妻子,而我却认为自己是女人中最幸福的。。。请等着我。你的泪水和微笑,我都有权分享一半。把我的一份给我吧,我是你的妻”。
二十一岁的穆拉维约娃到了西伯利亚,在监狱里见到丈夫时说:“为了我们的爱情,我要永远跟随你。让我失去一切吧,名誉,地位,富贵甚至生命”。她的命运多舛。到达西伯利亚以后不久,她在莫斯科的儿子夭折,父母亲去世,女儿患病,每天她只能为自己不能亲手照料远在莫斯科的女儿而悲伤啜泣。仅仅七年后,穆拉维约娃成了第一个牺牲者。临死时,她躺在病床上,先是为丈夫和孩子做祈祷,眼泪沿着苍白的脸颊滚下。最后,她又吻别了熟睡的女儿,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她死后,三十六岁的丈夫一夜之间白发苍苍。
世上有为国家为信仰献身的志士仁人,也有为爱情殉道的痴男癫女,而十二月党人妻子们却不一样。她们并没有政治信仰,农奴,沙皇,暴动,镇压,对她们而言只是浮云,她们本来只是希望在富有的贵族家庭里过着平静的生活。她们已经结婚多年,家庭和子女是她们的牵挂,少女的爱情早变成她们的曾经,青春的狂热也已是她们的不再。但是,她们永远记住她们在自己那个豪华婚礼的祭台上对万能的神发出的誓言,“无论富贵还是贫贱,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我对你不离不弃,无冤无悔,生死相随,直到永远”。她们的心里只有丈夫,她们超凡脱俗,她们高贵圣洁,她们把爱情的意义升华到了时代的最高度。她们不理会亲友的规劝和沙皇的命令,坚定地走上通向严寒的西伯利亚的道路,因为她们丈夫正带着镣铐在那里艰难地生活着。
三十年后,这些曾经是达官显贵不谙劳作的娇小姐,却成了西伯利亚土地上的一等劳力。她们可以持久地把握耕犁,还可以用锥子和麻绳在厚皮子上飞针走线。那时沙皇下了大赦令,她们中有人已经永远埋骨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也有人披着满头白发回到了久违的故乡,迎接她们的是生疏的儿女和从未谋面的孙子。她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地渡过了,华丽的舞会,昔日的密友,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随之而来的只剩下平淡的晚年。
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在把忠贞的爱情和婚姻献给自己丈夫的同时,又把本应是幸福的一生献给了丈夫的苦难事业。她们并不懂革命,也没有理想,她们有的只是对丈夫事业盲目的支持。间接地,她们为俄罗斯作出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她们的丈夫们更伟大。
俄罗斯没有忘记她们,多少诗人为她们写下永恒的诗句,多少平民,贵族,青年,男女把她们视为偶像。她们成为俄罗斯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这种俄罗斯文化使戈尔巴乔夫能从权力的顶峰自愿地回归于一介平民,放弃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权力,只是为了拯救这个苦难的俄罗斯民族。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们是俄罗斯民族的骄傲,然而历史啊,你每前进一步,难道必须付出如此惨烈的代价吗?
当重温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的事迹时,我们是否注意到,他们都是俄国最上层的贵族和精英,但为了解放农奴,推翻贵族阶级的统治,十二月党人不惜牺牲或流放,而且终身无悔。相比如今中国社会,我不敢期待由“官二代”,“富二代”,“海归”,“知识精英”组成的中华联合军团能为苦难的中国农奴们牺牲流血,只是想知道他们是否能够为最底层的弱者同胞发出哪怕是轻轻的一声呼喊?
十二月党人的思潮在俄国的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中弥漫,八十二岁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伯爵的行为给这种思潮作出了最佳的诠释。他主张解放农奴,厌恨他的奢华环境,不愿再过贵族生活。但是作为一个老人,他能做到的就是从尘世的生活中逃出来,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自己的晚年。他选择了离家出走,但是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他病倒了,终于旅途的困顿和疲劳夺取了老人的生命。我们能够想象这种精神吗?这就是“使命感”。
在阅读十二月党人妻子们的资料和构思如何描写她们的时候,我朦胧的泪眼前浮现出一批高贵美丽的身影,她们舍弃一切奢华,端坐在三套车上,在茫茫的大风雪中奔向她们苦难的丈夫。试想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这批伟大的女性?古今中外有大量的事例说明,优越环境教育出来的女性,往往更不怕吃苦,更勇于为爱奉献。而从小就为吃穿用度发愁的女人,不自觉地容易轻视情感,理想等世间更宝贵的东西。这不是道德高低的问题,是生活习惯使然吧。更看重什么,追求什么,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一把绝妙的尺子。
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早已成为一座雕像,永远屹立在苍凉的西伯利亚大地上。她们身上所折射的人性之美,将穿越时空,亘古长青。
第三篇:春天里的动物们
《春天里的小动物》
冬爷爷还在人间徘徊,春姑娘已经向我们姗姗走来,小草探出了脑袋,花儿睁开惺忪的睡眼„„
春天的使者----燕子从温暖的南方飞回来了,它们在蓝蓝的天空下自由自在地飞翔,为大家唱着春歌,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听到小燕子欢快的歌声,动物们都跑了出来。“咦,怎么积雪不见了?难道在跟我们捉迷藏吗?”小狐狸问。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看,桃花开了,这蜜可真甜!” 小鸟们开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报告着春的消息,小狗、猫咪窜上窜下浑身神气,青蛙从一冬的美梦中醒来,跳入小河,还要产卵,孵出小蝌蚪,它们还要到田里去捉害虫,是个劳动的小能手。高大的树枝上、碧绿的草丛里开始有了昆虫活动的踪迹,美丽的蝴蝶翩翩起
舞,还有勤劳的蚂蚁从蚁穴里钻出来四处寻觅食物„„
哈哈,睡了一个冬天的黑熊、蝙蝠、刺猬、乌龟、松鼠、白兔、花蛇都醒来啦,他们高兴的欢乎这个春天的到来,这时的天空中,出现了大雁、杜鹃、天鹅、黄鹂的身影,他们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啦,回到渴别一个冬天的家。
动物们跑呀、跳呀、飞呀,似联欢会般的聚会开始啦,他们来到了湖边,山脊、林中、草原„„到处都有他们欢快的身影,春风轻拂,湖面清波荡漾,大地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湖面上,冬天结的冰融化了,春天,清澈、明亮。臭美的小鹦鹉还飞到电线上用湖水当镜子来照呢!“这阳光照着我们多舒服呀!要是一直都享受着春天的阳光该多好哇!”小兔子躺在草坪上浪漫地说。小动物们是多么想春天一直陪伴着它们,因为它们觉得春天比任何一个季节都要美!
第四篇:他们是学生们的“贴身保镖”
平山派出所是我市众多派出所中普通的一个,也是全市城区派出所中辖区内拥有中小学校、幼儿园最多的那一个。在平山派出所的辖区内,现有中小学校7所、幼儿园8所,师生万余人,其中市级重点学校2所,区级重点学校1所。
这些年,平山派出所一直牢固树立“校园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强化阵地建设,实施源头管控,深入推进了“护校安园”的常态化建设。特别是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一年多来,辖区涉校涉生案事件数实现“零发案”,各类治安灾害事故实现“零事故”,学校师生及家长对校园治安满意率达到了100%。
平山派出所把辖区校园安保工作做为“一把手”工程,协调相关部门,筹集8万余元资金用于学校警务室建设。一年多来,驻校警务室共发布安全提示信息382条,气温提示信息462条,师生们通过警务室找回自己遗失的物品达168件。在师生眼里,这小小的驻校警务室,成了他们贴心的服务室和校园平安的守护室。
每天,平山派出所的当班班子成员都会与联防队员、社区民警和驻校民警一起,在早、中、晚高峰期间到校区巡查,日复一日,风雨无阻。今年高、中考期间,平山派出所还及时为60余名考生送去防雨用具,制止了15起噪声干扰源,并拘留了一名强行冲闯公安机关设置警戒区的违法行为,确保了高、中考的顺利进行。
在推进“护校安园”专项行动中,平山派出所始终坚持“抓源头,排隐患,清周边”的工作思路,努力做到“三个不放过”:矛盾纠纷排查不到位不放过;问题不整改不放过;安全隐患不消除不放过。今年以来,平山派出所共摸排发现安全隐患39处,当场整改25处,责令限期整改14处。
此外,平山派出所着眼长效管理,健立和健全完善的防控机制,有力提升防范效能,维护校园平安稳定。他们坚持“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建立了校园保安队、教师护校队、家长护卫队、公安巡逻队、志愿守护队“五队互动”的工作新模式,实现校园及周边“四有”:有人看、有人巡、有人防、有人管。
平山派出所还健全了校园安全宣传教育机制,落实派驻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三个一”工作制度,即每月组织召开一次警校联席会议、每月入校开展一次法制辅导教育和安全检查、每学期开展一次校园安全演练活动,普及校园安全知识。目前,担任全区中小学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民警有15人,入校开展演练30场(次)、法制宣传活动82场(次)。
这是一群守护校园安宁天空的阳光警察,他们风雨兼程,稳健地走在“护校安园”的阳光路上,无声地传递着一幕幕真实的感动。
澳洲大眼萌宝走红网络睫毛长得逆天 镜头记录山东高校95后美女校模
哈佛变性游泳运动员从女变男感觉好极了
全球酒店用餐价格榜单出炉日内瓦登顶最贵城市 实拍美国各地废弃核设施现状
闪电击中机翼冒出巨大火花乘客拍惊险瞬间 “寻找还珠格格”照片走红引发全民怀旧潮 华尔街华裔高管性骚扰美女下属判赔200万
美国女主持人与猎手猎幼鹿引争议 南京大暴雨:水深及腰全城看海 西班牙国王外甥插队遭劝阻反骂国人 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宣布辞职原因不明 李娜宣布顺利产女:我们非常高兴 少女钟爱水族馆表演惊艳亮相宛若美人鱼 全球动物疯狂秀“自拍”闪闪惹人爱 江西一高校惊现机器人讲课宛如真人 震撼!摄影师镜头中的中国海军舰艇 捕捉感人瞬间:寻找那些最美的笑脸
保镖公司|私人保镖 | 上海保镖公司 | 职业保镖 | 保镖司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desmxbww128
第五篇:鲁迅的朋友和敌人
周扬
1932年11月,周扬主编《文学月报》,浙江宁波人邱九如以“芸生”笔名创作了长诗《汉奸的供状》,在《文学月报》第4期上发表。为了讽刺“自由人”胡秋原和“第三种人”苏汶,芸生在诗中使用了大量侮辱、恐吓甚至下流的语言,比如“×你的妈,当心,你的脑袋一下就会变做剖开的西瓜”,鲁迅看后认为有批评的必要,便以致《文学月报》编辑周扬一封信的形式,即著名的《恐吓和侮辱绝不是战斗》,指出“现在有些作品,往往并非必要,而偏要在对话里写上许多骂语去,好像以为非此便不是无产者作品似的。„„至于骂一句爹娘,扬长而去,还自以为胜利,那简直是‘阿Q’的战法了„„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表达了鲁迅对《文学月报》类似文风和导向的批判,其目的是确保“左联”斗争的正确方式,使其既拥有充沛的战斗力,又具有端正的文风。作为主编的周扬,鲁迅的信于他而言是一种批评和期望。
这封信被周扬发表在1932年12月15日《文学月刊》第1卷第5、6期的合刊里,随后,周扬以貌似缄默的方式向鲁迅的意见提出挑战,把鲁迅推上了矛盾和论争的焦点上。1933年2月3日“左联”的刊物《现代文化》就出现了公开反驳鲁迅的文章,即《对鲁迅先生的〈恐吓和侮辱绝不是战斗〉有言》,讽刺鲁迅“带有浓厚的右倾机会主义色彩”,“无形中已对敌人陪笑脸三鞠躬”。1934年《大晚报》指责鲁迅的杂文《倒提》有“买办意识”。这使鲁迅感到“左联”内部的复杂性,有人存心与他暗中为敌。1935年鲁迅对萧军和萧红说:“敌人不足惧,最令人寒心而且灰心的,是友军中的从背后来的暗箭;受伤之后,同一营垒中的快意的笑脸。”1935年鲁迅在给学生萧军的信中写道:“那个杂志(即《文学月报》)的文章难作得很,我先前也曾从公意作过文章,但同道中人,却用假名夹杂着真名,印出公开信来骂我„„我真好像见鬼,怕了。”此信中的“同道中人”暗指“左联”的党团领导周扬等人。鲁迅在《答〈戏〉周刊编者》一文中还写道:“倘若有同一营垒中人,化了装从背后给我一刀,则我对他们的憎恶和鄙视,是明显在敌人之上的。”由此可见周扬势力对鲁迅的内部斗争,也可以看到鲁迅所承受的压力和隐忍的心情。
当时“左联”的内部刊物《文学生活》,每期都要寄给鲁迅、茅盾等领导人。但其中有一期未寄,鲁迅找来这期刊物,发现其内容是总结1934年全年工作的报告,其中对“左联”工作中的缺点提得很尖锐,作为领导人的鲁迅却一无所知。1935年1月26日,他在致曹靖华的信中表示不满:“这里的朋友的行为,我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出过一种刊物,将去年为止的事情,听说批评的一文不值,但又秘密起来,不寄给我看。”1935年9月12日,鲁迅在给胡风的信中写道:“以我自己论,总觉得缚有一条绳索,由一个公头在背后用鞭子打我,无论我怎么起劲地做,也是打,而我回过头去问自己的错处时,他却拱手客气地说,我做得好极了,他和我的感情好极了,今天天气哈哈哈„„这真令我手足无措。”
1936年,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中第一次提出“四条汉子”的称谓,明确表达对周扬的反感:“而对于周起应之类,轻易诬人的青年,反而怀疑以至憎恶起来了。”另外,鲁迅很看好萧军《八月的乡村》这部作品,帮助出版,并为之作序。此书出版后,周扬写了一篇书评,对其多有指责。鲁迅对此较为生气,在上文中他又对徐懋庸说:“„„现在我们的人,对一个新出的作家的很有意义的作品,百般挑剔,而对于资产阶级作家,却很客气,这不是同那奴隶总管一样的么?”
自此,鲁迅与周扬的矛盾公开化。
“左联”的解散和“两个口号”的论争
在鲁迅的眼中,周扬将“左联”渐渐演变为一个政治团体,内部有着完整的权力结构,不允许异端的存在,他竭力建立个人权威,志在做“文坛皇帝”。这是建立在同志之上的一种新的阶级关系,根本上还是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1935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促进了抗日高潮的到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委托萧三写信给“左联”,认为“左联”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建议解散“左联”,建立新的文学团体。周扬等人认为“左联”存在“左”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应解散“左联”,成立以抗日救亡为宗旨的“文艺家协会”。鲁迅赞成组建新的文学团体,但不支持解散“左联”,理由有如下几点:1.“左联”是革命文学青年们用鲜血和生命战斗来的,解散“左联”意味着要抹杀血的记忆,放弃先前的战斗原则。2.由“左联”的外部力量或上级而不是“左联”的成员决定它的存亡,本身是不能接受的。3.“左联”的作家们还很幼稚,同资产阶级作家讲统一战线,有丧失独立性的危险。得知“左联”不得不解散后,鲁迅提出发表一篇解散“左联”的对外宣言,声明“左联”的解散是在新的形势之下组织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以避免外界的各种猜测,但是这个简单的要求也没有被采纳。1936年2月18日,当鲁迅得知“左联”已解散时非常失望,“脸色一沉,不发一言”。后来他对冯雪峰说,“就这么解散了,毫不重视这条战线”。解散“左联”没有郑重地征求和听取鲁迅的意见,这是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这也使他对周扬的看法雪上加霜。
随后,周扬等人所鼓吹的“国防文学”口号,在宣传中出现了片面强调必须以“国防文学”作为共同的创作口号和忽视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的倾向。于是,鲁迅与胡风、冯雪峰等人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作为对左翼作家的要求和其他作家的希望。革命文艺界围绕这两个口号进行了尖锐的争论,周扬等人对与之相异的口号进行猛烈攻击。后来,鲁迅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的设想,周扬等人不予理会,他们对胡风和冯雪峰进行了坚定不移的斗争,以趁机扫除异己。当冯雪峰站出来说口号是他提的时,周扬竟声称:“我还以为是鲁迅提出来的,反对时有所顾忌,现在既知是你提出来的,那我就要大反特反。”
瞿秋白
932年初夏的一天,瞿秋白由冯雪峰陪同,来到鲁迅家。他们的第一次会面,竟如久别重逢的朋友那样,亲切自然,无拘无束,而毫无陌生人之间的那种矜持与尴尬。他们畅所欲言,从政治谈到文艺,从理论谈到实际,从希腊谈到莫斯科,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也谈得津津有味,妙趣横生。
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中午,鲁迅特意准备酒菜,两人边饮边谈,似乎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直到夜幕降临,才依依告别。鲁迅的夫人许广平还在女师大读书时,就曾听过刚从苏联回来的瞿秋白的讲演,此时她所看到的瞿秋白,比以前显得更老练、更成熟,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那时是一位英气勃勃的青年宣传鼓动员的模样,而1932年见到的却是剃光了头,圆面孔,沉着稳重,表示出深思熟虑、炉火纯青了的一位百炼成钢的战士,我几乎认不出他来了。
第一次见面后,瞿秋白热切期待着再与鲁迅的会面,以继续他们未尽的话题。可是,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他们的行动十分不便。9月1日上午,天空下着绵绵细雨,鲁迅特意选择这样的阴雨天,以摆脱特务的盯梢,他和许广平带着小海婴,来到瞿秋白住处。两人见面后很少客套,很快便切入主题,讨论文字改革和文字发音。瞿秋白对粤语陌生,特意找出几个字,请许广平用粤语发音。
杨之华看他们谈兴正浓,便悄然退出,到饭馆叫了一桌饭菜。可是,等他们谈话告一段落,坐下用餐时,菜已经凉了,而且味道也不好,杨之华感到很不安,鲁迅却全不在意。席间,他和主人谈笑风生,十分亲热。
这以后,鲁迅在日记和函件中,常提到瞿秋白的笔名,如“何凝”、“维宁”、“宁华”和“它兄”等。
杨之华受瞿秋白的鼓励和影响,写了短篇小说《豆腐阿姐》,她很想拿给鲁迅看看,可又有点害怕。瞿秋白却不时地催促她:“拿去给大先生看看吧。”瞿秋白时常以家人的口吻,亲切地称呼鲁迅为“大先生”。杨之华不想以自己的习作,去打搅鲁迅的工作。瞿秋白则再三劝说道:“不要紧,大先生是很乐于帮助人的,特别是对初学写作的青年。”杨之华于是鼓起勇气,专程将文章送到鲁迅处。
鲁迅接过文稿后,便认真阅读,将稿中错字一一校正,再用楷体和草体书写,然后用纸包好送回。
瞿秋白在上海的这段时间,蒋介石正对中央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国统区内也弥漫着腥风血雨,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随时都有被杀害的危险。在这种危险的环境中,鲁迅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将自己的家作为瞿秋白夫妇最可信赖的庇护所。1932年11月下旬至1933年7月,鲁迅曾三次接纳瞿秋白夫妇,让他们在自己家安然地避过了危险。
1932年12月23日深夜,陈云受中央派遣前来鲁迅家,负责转移在此避难的瞿秋白夫妇。陈云后来在回忆文章中说,鲁迅将瞿秋白夫妇送至门口,“就向秋白同志说:‘今晚上你平安地到达那里以后,明天叫人告诉我一声,免得我担心。’秋白同志答应了。一会儿,我们三人出了他们的房门下楼去,鲁迅和女主人在门口连连说:‘好走,不送了。’当我们下半只楼梯的时候,我回头望望,鲁迅和女主人还在门口目送我们,看他那副庄严而带着忧愁的脸色上,表现出非常担心我们安全的神气。”
瞿秋白在鲁迅家避难时,曾将自己年轻时写的一首诗书赠鲁迅:
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
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
这首诗写于1917年。那时,瞿秋白母亲自杀,家境破落,前景堪忧。他在失落、彷徨中写出的这首诗,带着沉郁的“颓唐气息”。时隔15年,历史的场景虽然有了大的更换,但是,他受排挤、打击,忍辱负重的心境与15年前十分相似。他将这首诗赠予鲁迅,是将自己的心扉向鲁迅敞开,是对这位忘年交的充分信任。
一次,当他用“犬耕”的笔名发表文章时,鲁迅不解地问道:“此寓意为何?”
瞿秋白说:“我不是政治动物,搞政治,无力量可济。耕田本是用牛的,狗耕田当然就耕不好了。我就是那权当充数的耕田的‘犬’。”
鲁迅听后微微颔首,稍顷,便又叮嘱道:“你对我说可以,不要再对别人说了,可能影响不好。”1933年3月,鲁迅来瞿秋白的新居看望,带来堇花一盒,以作乔迁之贺,并将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书写成条幅相赠。
经历风风雨雨的洗礼,坦诚畅怀地交换心迹,他们已相互引为患难知己并世奋斗的同志。瞿秋白分外珍惜和鲁迅的友情,以至在身陷囹圄、生死攸关之际,还时时思念这段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党史纵览)
冯雪峰
冯雪峰是鲁迅的学生和战友。1928年12月至1936年10月鲁迅逝世,中间除了冯雪峰去中央苏区和长征到陕北的二年多时间外,两人一直在一起。有时冯住在鲁迅家里,有时两家同住一幢楼,相互信任,关系亲密。冯雪峰后来写了不少回忆鲁迅的文字,成为研究鲁迅、了解鲁迅的可贵材料。
1928年春,冯雪峰到了上海。9月,正当创造社、太阳社猛烈攻击鲁迅为“封建余孽”、“双重反革命”、“跟着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时,他发表了《革命与知识阶级》一文,有针对性地指出:鲁迅并不反对革命,而是站在革命一边的;鲁迅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不能否定;鲁迅的人道主义是反封建势力的,是革命的“友方”;创造社某些人是在搞“小团体主义”,排斥异己,抬高自己,是有害于革命的。但冯雪峰也受到当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左”的影响。他认为,知识阶级中有两类角色,一种是坚信和勇猛地参加革命,一种是在“承受革命,向往革命”,与“反顾旧的,依恋旧的”之间“徘徊着,苦痛着”;而鲁迅属于“第二种人”。冯雪峰后来在《回忆鲁迅》等著作中承认,他是受了“机械论”的影响,把鲁迅派定为“同路人”。鲁迅看了冯的这篇文章,认为:“这个人,大抵也是创造社一派!”经柔石说明,文章主旨在批评创造社的小集团主义,鲁迅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1928年12月的一个晚上,柔石陪同冯雪峰去见了鲁迅。冯雪峰当时正在从日文翻译本转译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著作,而鲁迅也在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工作,所根据的也是日文译本。他遇到一些疑难,很想请鲁迅指教。同时,他正在筹划编一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丛书,希望鲁迅参加。鲁迅都爽快地答应了。这之后,冯雪峰与鲁迅的往来逐渐频繁起来。1929年2月,冯雪峰住进茅盾家的三楼,与鲁迅家同在一个弄堂里,而且两门相对,往来很方便。“于是到鲁迅先生那里去的次数也多起来,谈的话也更多,常常谈一两个钟头以至三四个钟头。”(冯雪峰《回忆鲁迅》)两人都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都在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可以互相探讨、相互交流。许广平在《鲁迅和青年们》中这样写冯雪峰:“在闸北和先生住在同里,而对门即见,每天夜饭后,他在晒台一看,如果先生处没有客人,他就过来谈天。他为人颇硬气,主见甚深,很活动,也很用功,研究社会科学,时向先生质疑问难,甚为相得。”两人之间,可说是彼此相知。冯雪峰在回忆鲁迅的文字中,有不少篇幅记录了鲁迅对自己思想认识的说法。如《触到他自己的谈话》、《这时期所表现的思想毅力》、《思想上又有新的发展的征象》等。对照鲁迅的著作、书信和其他人的回忆录,这些记载基本上是合乎鲁迅的思想实际、合乎史实的。
可见冯雪峰是鲁迅思想发展的见证人。
根据党的指示,冯雪峰还鼓动、劝说和追随鲁迅,参加了不少革命活动。鲁迅自己也知道,他不是书斋里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者,他要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革命实践。鲁迅到上海不久,参加过中共领导的济难会(后改组为革命互济会)的活动,并捐过几次钱,但并不是济难会或革命互济会的成员。鲁迅参加中共领导的第一个社团组织是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并是该盟的发起人之一。鲁迅作为自由盟的发起人,是他公开向社会宣告了:他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接着,鲁迅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作为发起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鲁迅还参加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并且是坚持到最后的少数几个核心成员之一。鲁迅还参加了由冯雪峰具体筹划的国际反战大会等活动。鲁迅参加这些重大的社会活动,使鲁迅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也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了解了鲁迅。
经冯雪峰的介绍和联系,鲁迅还会见了不少著名的共产党人。冯雪峰介绍鲁迅和瞿秋白相识、交往。瞿秋白曾五次住在鲁迅家里,以逃避国民党特务的追踪。他俩讨论了翻译上的得失,在翻译外国名著上互相支持,合作撰写了多篇杂文,还共同探讨了文艺理论上的种种问题。瞿秋白还评论了鲁迅思想发展的脉络,和鲁迅杂文的社会意义。冯雪峰还精心安排了鲁迅与陈赓将军的会见,使熟悉文化战线革命形势的鲁迅,也能了解革命军事战线的形势和许多感人的战斗故事。以至数年后,苏联驻上海领事馆为宋庆龄、鲁迅等放映电影《夏伯阳》后,鲁迅欣然说:“我们中国现在有数以千计的夏伯阳正在斗争。”鲁迅接待过为瞿秋白转移住处的陈云,接待过从根据地来上海试图与党中央联系的成仿吾,并曾把方志敏送来的书信文稿交冯雪峰转党中央。还有不少普通党员一时失去组织联系,写信给鲁迅,鲁迅多是转给冯雪峰帮助“接线”。
所以说,冯雪峰是沟通党与鲁迅之间的重要桥梁。
鲁迅与冯雪峰之间,也会有认识上的差异,也会有争执。许广平在《鲁迅和青年们》中说:“这青年有过多的热血,有勇猛的锐气,几乎样样都想来一下,行不通了,立刻改变,重新再做,从来好像没见他灰心过。有时听听他们谈话,觉得真有趣。F说:‘先生,你可以这样这样的做。’先生说:‘不行,这样我办不到。’F又说:‘先生,你可以做那样。’先生说:‘似乎也不大好。’F说:‘先生,你就试试看吧。’先生说‘姑且试试也可以。’于是韧的比赛,F目的达到了。”这里的“F”、“这青年”就是冯雪峰。
正因为相知相识很深,冯雪峰有时还为鲁迅起草、整理文章和发言稿。《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就是根据发言记录和鲁迅平时谈话的意见整理而成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是起草后,经鲁迅作重大修改和增写了一些段落而成。《答托洛斯基派的信》起草后,鲁迅因大病卧床没有修改,听读后同意发表。这几篇文章,发表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足见鲁迅、冯雪峰之间的帮助、影响,是双向的。
周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