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寿险营销模式的创新.
论我国寿险营销模式的创新
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寿险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营销模式已被打 破,新的模式正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如何选择适当的寿险营销模式已成为推动中国 寿险业营销策略步向个性化、多元化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和推动中国寿险业健康发展的重 要课题。
一、寿险营销模式的涵义
从营销学的观点出发,寿险营销就是指通过挖掘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设计和开发 满足投保人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且通过各种沟通手段使投保人接受这种商品,并从中得 到最大满足的过程。具体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和预测,营销环境分析,投保人行为研 究,新险种的开发,费率的厘定,寿险营销渠道的选择,产品的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 系列活动。
二、我国现有寿险营销模式与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现有的寿险营销模式
所谓“模式”按字面理解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具体到寿险营销模式应该是指较为成型的、大家都可运用的销售方式。论文百事通决定寿险营销 模式的因素很多,如法律因素,历史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及企业的产品、战略因素和渠 道的选择及其组织等,但我们认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渠道因素,因此本文将主要从 渠道方面探讨我国寿险营销模式。
在1992年美国友邦进入上海之前,我国的寿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营销,也没有个人寿 险的概念,业务以团险为主,销售方式主要是公司的业务员和行业代理,由于计划经济 体制的影响,这一时期寿险的销售还带有大量的行政命令手段,并至今还在产生影响。1992年友邦进入上海,将个人代理人这一行销方式引入国内,随着平安及中国人寿和太 保在全国推行个人代理人制度,这一销售方式发展迅猛,并成为国内寿险营销的主要渠 道。总体看,目前的寿险营销已经形成个人业务以个人代理人为主导,团险业务以业务 员直销和兼业代理为主导的营销模式,各公司没有明确的市场区隔目标,以圈地为主; 产品没有本质区别;营销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
现有寿险营销模式的形成有其客观基础,对推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寿险业的发展、普及保险意识等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在相当时期内现有营销模式还将继续占 居主导。但也应该看到现有营销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二)现有寿险营销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渠道单一。个人代理与团险业务员在行业代理中占居绝对主导地位,而经纪、直销 等渠道所占份额微不足道,既限制了保险业的发展,又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2.以产品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现有销售模式下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产品,出现同一 客户拥有同一公司不同销售渠道的多张保单,同一公司多头服务的现象,不仅浪费企业 成本,而且影响保险企业在客户中的品牌形象,也不利于建立和培养长期忠诚客户群。不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模式还造成保险企业间的经营方式雷同,各保险企业间没有明确 的市场细分目标,产品大同小异,以同一产品应对各个层次的客户,体现不了个性化的 营销特征。
3.中介严重不发达、不规范。由于体制及观念的原因,中介特别是经纪人在我国一直 处于空白,近年虽然开始发展,但举步维艰。与国外相比,不仅数量少,而且由于成立 时间短,经验少、规模不大,专业人士缺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部分处于求生 存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垄断因素等原因,中介的发展出现不规范的现象,如兼业代 理的强制保险、乱收手续费,经纪人缺乏合理的佣金标准等,严重扰乱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发展。在现有营销方式下,保险公司地级市以下的分支机构主要行使展业职能,与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的职能重合,形成的是一种竞争,而不是合作关系。
4.个人代理人定位不明确。从法律定位讲,个人代理人与保险公司属委托代理关系而 不是劳动合同关系,但由于个人代理人的特殊性,保险公司对个人代理人的管理方面采 取了一些类似员工的管理形式,如培训和考勤等,有的公司为了留住特别优秀的个人代 理人,还采取了代为办理养老保险的措施。这使得社会上对个人代理人的定位产生误解,加大了保险企业对个人代理人的管理难度。
5.人海战术,经营粗放。由于个人代理人队伍的增长能迅速带来保费的增长,而目前 各保险公司都采取了跑马圈地的策略。令人担忧的是,在保费快速增长的压力下,个险 盲目增员的方式也开始波及到团险队伍的发展管理,对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产生极为 不利的影响。论文百事通
三、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的思路
(一)促进中介机构的发展
日前,中国保监会发出通知,从2003年10月1日起进一步放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区 域的限制,允许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公司在辖区内开展业务。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仅 仅是给保险公司松了绑,更催生了保险公司营销模式的某些变革。沿袭了10余年的以代 理人制为主的国内保险营销模式正悄然生变。
放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区域,使保险公司可以结合本公司实际,根据当地业务情 况,决定是采取设立分支机构,或通过保险中介机构,还是采取组合各种销售渠道的方 式开展业务,而不是仅仅靠层层设机构、铺摊子、上人员来开展业务,这有利于保险公 司,尤其是新公司在较短的时间内拓展业务,有利于保险公司将核心竞争力转到产品设 计和服务创新上来。进一步开放保险公司经营区域将有利于鼓励保险公司走集约化、效 益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利用保险中介机构开展业务,大大地减轻了保险公司在营销管理 方面的压力。显然保监会决心要改变目前保险中介弱小、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过多的局面,这个政策从客观上给了保险中介天赋良机,而对一些老牌公司的老网点有较大冲击。
(二)发展网络营销
与传统保险营销模式相比,保险网络营销具有如下明显的优势。
1.经营成本低。保险公司通过网络销售保单,可以省却目前花费在分支机构代理网点 及营销员上的费用。保险险种、公司评介等方面在信息电子化后可以节省印刷费、保管 费。通过降低保险总成本可以降低保险费率,更好地吸引客户。
2.信息量大,且具有互动性。网络就如同一位保险专家,不仅随时可以为客户提供所 需的资料,而且简洁、迅速、准确,大大地克服了传统营销方式的缺陷。客户有什么要 求和问题,可以在网上直接与保险公司联系。借助互联网,顾客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系统,获得诸如公司背景、保险产品及费率的详细情况,顾客可以随意访问多家保险公司的系统,比较其产品的价格。从中选择最合适的险种。联机通讯固有的互动功能,极大地方便了保险双方的沟通。
3.节省营销时间,加速新产品的推出和销售。新产品设计出来后,几乎无需其他环节 就可以立即进网,供顾客选择。由于网络的存在,投保人也用不着等待销售代表回复电 话,可以自行查询信息,了解保险产品的情况。而且保险网络营销还具有24小时随时调 用的优势,减少了市场壁垒,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三)大力拓展其他营销渠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营销模式正试图重整游戏规则,如“媒体营销”、“电 话营销”、“方案营销”等全新的营销模式将被中国寿险界首次引入。
1.媒体营销。所谓媒体营销是指保险公司利用大众传媒等工具传递公司和产品信息的 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方式一改寿险业过去几乎不做广告的传统,通过高密集度的广告投 放吸引目标客户。
2.电话营销。这种方式将完全抛弃现在银行保险、个人代理和团险营销模式,而引用 “电话营销”手段。保险公司拥有庞大的电话营销队伍,营销人员将致电客户、介绍保 险并询问是否有投保意愿。
3.方案营销。传统的销售是以产品为导向。而方案则创造了一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 全新模式,即从卖产品到卖方案。客户需要买什么样的保险产品,什么的险种最适合你 的家庭,公司提供这样一个解决的方案给你。这就是所谓的“方案营销”。
虽然个人代理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位居寿险营销主流地位,但国际寿险界现有 的各种营销方式却将在中国陆续出现。多层次营销方式并存,借助科技手段营销模式创 新将成为寿险界的发展趋势。【参考文献】:
[1]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汪祖杰.保险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论文百事通
第二篇:论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创新策略
* 论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创新策略
* 对一个企业来说,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策略最能体现其营销战略思维,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选择其实就是市场覆盖与占领模式的选择,是市场营销决策的关键内容之一。同样,对保险公司来说,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一、当前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类型及现状
(一)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类型
从目前来看,我国保险公司大都采用以下三种主要营销渠道运营模式:一是直销型,即通过公司在编外勤人员开展业务,主要销售团体保险和大项目保险,销售人员在享有底薪和福利之外根据销售业绩提取手续费,从总体上看,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的20%以上;二是银邮兼代型,即通过与银行邮政等行业部门签定兼业代理协议,通过兼业代理网点开展保险业务,主要销售个人分红型保险产品(过去几年以5年趸缴业务为主,现开始重视长期个人业务和风险保障类产品的销售),银邮兼业代理根据业务量提取手续费,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的25%左右;三是个人营销型,即通过保险个人代理人针对分散型个人客户销售个人保险产品,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的一半以上。从三类渠道的业务规模和利润贡献度来看,直销型和银邮兼代型渠道的业务规模贡献度较大,个人营销型渠道的利润贡献度和创费能力较高。除了以上三类渠道模式外,保险公司还尝试了直复型营销渠道(网络、电话、邮寄等)和专业经纪公司、代理公司等专业经代型渠道开展业务,但规模尚小。
(二)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特征及缺陷分析
当前,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最大特征便是各类渠道“割裂营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销售人员分离。保险公司制定了针对三类渠道营销人员的独立的销售管理办法(俗称“基本法”),即《个人代理人销售管理办法》、《银邮代理专管员队伍销售管理办法》和《团体保险销售人员管理办法》等,分别建立了对不同渠道销售人员的包括组织架构、资格条件、业务范围、活动管理、考核评估、职级升降、薪酬待遇等方面的销售管理体系,每个体系之间是相对封闭的,关联性很小。在国内保险公司中,只有平安公司比较早地开展了财产保险、团个险综合开拓业务,也制定了专门的《综合开拓专员管理办法》,并在其他三类渠道销售人员管理办法中对综合开拓业务考核进行了相关规定,从目前来看,平安公司的综合开拓效果是可观的。
2.销售产品区隔。除卡折类大众产品各渠道共同具有销售权外,各家公司都针对不同营销渠道特点开发了不同的渠道产品,不同渠道销售各自的渠道产品。在不同渠道产品保险责任大致相近的情况下,保费价格却有较大差异,因在厘定产品费率时已考虑到不同渠道的营销服务成本的差异,从总体上看,个人产品价格最高,团体产品价格最低。
3.客户需求撕裂。因不同渠道各自有相应的产品组合,客户与某渠道接触时往往只能在该渠道产品组合中进行挑选,而不能在一个渠道内得到其他渠道的产品,如果需要其他类型的产品,只能再次与另外的营销渠道打交道。由此可见,客户的需求被分裂的渠道撕裂开来,客户不能得到一站式的服务。
4.销售活动分裂。不同渠道内的销售人员分别接受不同销售管理部门的销售活动规划和指导,接受不同的活动管理,并分别享有实力不等的培训资源。虽然三类渠道都分别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培训体系,但由于个人营销渠道的培训实践开始早、投入多、力量强、成效显著,而团险培训和兼代培训力量相对较弱。
5.薪酬政策割裂。三类渠道在薪酬待遇方面最大的差别在于有无底薪、是否享有社会保障、业务提成比例等,一般而言,在编人员才能销售团体保险,而个人营销人员和兼代专管员往往是从社会招募的代理人员,没有底薪和不能享受社会福利保障待遇等。
6.前勤系统与后勤系统脱裂。前勤销售系统与销售后勤支援系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联
动。另外,保险公司之间也是各自只管耕耘自己的领地,缺乏相互之间的营销联盟。
保险公司不同营销渠道实行割裂营销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包括:(1)浪费或搁置现成的可利用资源,如销售人力资源,培训资源;(2)未有效开发潜在资源,如客户资源,很显然,团体客户可能带来个人客户,个人客户可能介绍团体客户,银邮客户也是如此;(3)未满足客户综合性需求。客户在购买人寿保险产品时可能具有财产保险方面的需求,同样,购买产险的客户也可能购买人寿保险,但是,除了少数产寿险兼营的金融保险集团外,一般产寿险公司之间缺乏有力合作,客户只能分别与不同的公司打交道;(4)销售能力缺陷。由于不同营销渠道销售人员只卖本渠道产品,相对来说,对公司其他渠道产品缺乏了解或理解不够透彻,并且缺少机会参与其他渠道的销售活动,如个险销售人员缺乏大项目保险招投标活动的经验,其拓展销售能力就相应受到限制。
二、我国保险业面I临新的营销环境
当前保险营销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金融保险业综合经营已成定势
??? 自1996年美国通过《金融现代化法案》以来,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业相互渗透和综合经营越来越普遍,我国平安集团早在几年前已经综合经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进一步明确:“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综合经营试点,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金融保险服务”,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保险机构参股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鼓励保险机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研究对其他机构进行股权投资。探索邮政等行业经营简易保险的新渠道。稳步推进交叉销售和综合拓展。”国内多家保险公司均表示要打造世界级综合性金融集团,如中国人寿集团已成为包括寿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产险公司和养老保险公司等子公司在内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在“集团混业,分业经营”、“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金融综合经营格局下经营寿险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财产险业务、养老保险业务等,并正在参股银行业和证券业,为最终成为“金融航母”铺平道路。
(二)国际国内保险竞争加剧,保险公司面临经营转型
我国已加人WTO并已于2004年12月11日起全面开放国内保险市场,随着保险竞争越来越激烈,保险企业都在寻求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平衡,追求又快又好地发展,注重内涵价值、优化资源、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等成为保险公司的明确思路,如中国人寿为实现“做大做强做优”,正在实施“积极均衡、整合转型、创新超越”的发展战略。
(三)客户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客户满意成为企业营销的核心理念,随着中产阶层的增加,综合性金融投资与理财需求越来越旺盛,金融保险机构为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应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
三、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创新策略
我国保险公司为减少目前的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主动适应变化了的营销环境,“整合资源,交叉销售”应成为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
(一)“整合资源,交叉销售”的内涵及优势分析
“整合资源,交叉销售(Cross-selling)”指以客户为导向,整合公司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实现公司内部或公司之间各销售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客户资源,发现或挖掘客户的多种需求,并通过销售多种产品或服务满足其需求的一种多渠道一体化营销方式。简单说来,就是向客户销售本公司A产品的同时推销本公司或其他公司的B产品或服务。在销售过程中,需充分利用公司一切可能的资源来进行营销活动,这些资源既可以包括公司内部或集团公司各子公司之间的资源,也可以包括合作伙伴如兼业代理机构的资源。在可利用的资源中,渠道资源是关键资源,因为渠道资源能直接带来客户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及硬件资源等。
保险公司在整合资源和交叉销售方面不乏成功经验。2001年12月31日,台湾国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以国泰人寿为经营主体,另外成立了国泰产险、国泰世华银行等三家子公司。2004年3月开始,国泰产险通过国泰人寿以及国泰世华银行开展共同行销,收取了1100亿元台币保费,占国泰产险总保费的65%,国泰人寿营销员单月人均贡献财产险保费达3548万元新台币。与其相似,2005年平安公司也通过寿险营销员综合开拓渠道获得13.7亿元的财产险保费,人均贡献财产险保费达9300元,且其综合开拓(u业务在2006年前几个月依然保持了55%的高速增长。
整合资源,交叉销售具备以下优势:
1.可以增强客户忠诚度,提升企业形象。客户的综合性需求因公司的交叉销售行为而得到满足,该客户自然满意,满意的客户又会重复和扩大购买,而客户购买一个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越多,其流失的可能性就会越小。来自银行的数据显示:购买两种产品的客户的流失率是55%,而拥有4个或更多产品或服务的流失率几乎是零。一个赢得大量忠诚客户的企业因为口碑效应其企业形象也会相应得到提升。
2.可以扩大销售,减少成本,提高利润。客户一次性购买所需要的多种产品和服务本身能使公司扩大销售,客户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后变成忠诚客户进行终生购买及介绍他人购买也能使公司扩大销售;而经验统计数据已证明维持一个老客户的成本只是开发一个新客户成本的1/6,还有老客户的转介绍带来的规模效应也能减少营销成本。销售扩大,成本降低,自然带来公司利润的提升。
3.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客户信息资源。客户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必须提交真实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用来分析挖掘客户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从而为能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保护客户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利用这些客户信息资源与其他具有互补性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开展营销,共享客户资源。
4.能促进公司精细化管理和执行效率,并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公司的营销资源。实现集团公司内部各子公司之间和子公司内部资源共享,促进了集团内部各子公司的融合与相互协作,提升了整体竞争力,并提升了营销人员的活动率、绩效与产能,提高了营销人员的收入,稳定了营销队伍。
(二)对保险公司建立“整合资源,交叉销售”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构想
* 我国保险公司建立“整合资源,交叉销售”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一是“客户满意”原则,能满足多元化的客户需求,能让客户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二是“最大的覆盖+最合理的成本十最大的产出”原则,营销资源的配置应与市场覆盖率、合理成本率和销售绩效率等紧密结合;三是“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原则,要把一体化交叉销售打造成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
保险公司可通过以下两条思路来架构“整合资源,交叉销售”营销渠道运营模式:
1.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整合不同公司和营销渠道的产品,也就是让同一客户拥有几家公司或带有不同渠道特征的产品。这里所讲的公司,主要是指同一家控股集团公司下的各子公司,各子公司之间可相互代理对方产品;渠道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的营销渠道,如团险直销渠道、个人营销渠道、网络、邮寄、电话等直复渠道,又包括公司外部的营销渠道,如银行、邮政、证券机构等兼业代理渠道。对不同公司或营销渠道的产品进行组合捆绑销售来满足客户的多元需求,如对某团体销售团体保险的同时发现其中一些成员有个人保险需求,于是向其提供个人保险产品,这便是团险直销渠道的产品与个人营销渠道的产品的整合;又比如,某客户向A公司的个人代理人买个人保险产品的同时提出想买车险,该销售人员向其提供了B产险公司的车险产品,这便是寿险公司产品与产险公司产品的整合。整合不同渠道产品来满足客户多元需求,需要保险公司在公司内部不同渠道之间建立沟通合作机制,在同业公司之间、与其他金融企业间建立战略联盟机制(包括客户信息分享、联合开发产品、协作进行培训等机制),通过联合为客户提供互补性强或关联性强的产品。以这条思路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种交叉销售模式:一是团体直销产品+直复(网络、电话、邮寄)营销渠道产品+个人营销产品,这其实是保险公司所有权式渠道与管理式渠道的整合;二是寿险公司产品+产险公司产品、保险公司产品+银行产品、保险公司产品+邮政产品、保险公司产品+证券产品、保险公司产品+基金产品等,这5种方式其实均属于保险公司内部可控渠道(包括所有权式渠道和管理式渠道)与外部契约式渠道的整合。
2.以同一产品来整合不同公司和渠道的客户,即让来源于不同公司和渠道的客户能购买到同一种产品。目前存在这样的现象,银行客户如果不与个人营销员打交道,就只能买到银行渠道代理的保险产品,而当前银行保险产品较为单一,客户的选择性不强。而2006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十条”、保监会出台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文件明确金融保险企业可进行综合经营和交叉销售,2005年保监会出台的62号文件也已从政策上解除了不同营销渠道之间对产品销售权限的限制,只要愿意,一个金融保险公司可销售各类金融保险产品,一个金融保险公司的各种营销渠道能销售公司各种类型的产品。现在的问题是保险公司应尽快运用好政策,既整合好公司的营销资源又满足好客户的综合性需求。
(三)保证“整合资源,交叉销售”模式成功运行的对策
1.需正确理解“整合”与“交叉”的内涵。需要强调的是,“整合”、“交叉”与“混合”属于不同的概念,交叉与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两者或多方搀和在一起,对公司和渠道进行差异化定位仍然要保持,不同公司和渠道应该有各自明确的营销侧重点,要注重专业化建设,如对个人代理人队伍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服务于中高端客户的高绩效销售队伍;强化团体直销人员的团队攻关和职场营销能力;加强中介渠道客户经理和理财经理队伍建设等。但应该看到不同渠道之间的关联和共性,对资源进行整合,实行交叉销售。
2.应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开发多元化、多层次产品体系,以满足客户多元需求。产品体系应包括:一是为配合不同营销渠道特点而开发的渠道专营产品,如分别适合于银邮渠道、团体直销渠道和网上渠道销售的银行储蓄型分红产品、团体意外产品和电子化产品等,不同渠道产品除价格有差异外,应在保险责任方面增加差异,否则不同渠道产品容易相互替代,并易导致渠道冲突;二是适合所有渠道销售的大众共性产品,如卡折类短期意外保险产品;三是特定客户群系列产品,如女性保险产品套餐、家庭保险产品套餐等;四是为特别对象量身订做的人性化、个性化特别保险方案,如为某明星、知名企业家特制的保险方案等。客户需求的多元是多元化、多层次产品体系形成的依据,而多元化、多层次产品体系又是整合资源和交叉销售的前提和原因。
3.应建立具有横向协作职能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如在金融保险集团内各子公司之间设立交叉销售协调委员会,由集团公司牵头,各成员子公司参与,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解决交叉销售活动中的问题;又如某公司分别负责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和客户服务的“三个中心”因“客户经理制”和“首问负责制”而被整合起来,个人业务部、团险部和中介部因“综合开拓专员”而被贯通起来等,从而减少内耗,有效利用营销资源。
??? 4.应建立既有区别又有融通的渠道考核机制,如对个人营销员的考核,个人业务指标和人力发展指标成为考核重点,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把团险业绩和中介产品销售业绩作为其考核指标,计算业绩,兑现奖励,调动交叉销售的积极性。
5.公司应建立各子公司和渠道都能一定程度分享的客户信息资源系统,这是做到客户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工具,也使渠道整合成为可能。
6.交叉销售应要求各渠道销售人员具备综合的销售技能,因此需整体提高销售人员综合和专业素质,销售人员除应具备保险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投资理财、资金运用、财务税务、生活审美知识等,真正成为客户的风险管理顾问、理财顾问、生活顾问。
?
第三篇:论我国产险公司分散性业务营销模式的创新
篇首语:本文于《保险研究》2008年第1期“产险专论”刊发。其中,数据在原文中有所更新,最新数据请参考原文。欢迎多提宝贵意见、引用,并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论我国产险公司分散性业务营销模式的创新
黄英君
(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4)
[摘要]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家财险为主的分散性产险业务曾取得过不错的发展业绩,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分散性业务逐渐陷入一种持续低迷的状态。在我国,分散性业务还有很大的空间未被开发利用.综合来看,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来自制度与政策层面、社会和消费者层面、保险公司层面等诸方面的原因。同时,由于财产保险分散性业务涉及面广。因此,必须提倡优质服务,采取科学有效的经营策略,建立、健全营销网络、应用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创新分散性业务营销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分散性险种的市场潜力。[关键词] 分散性业务;营销模式;家庭财产保险;险种结构
2005年,我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281.11亿元,同比增加14.03%。其中,车险保费收入854.7亿元,同比增长13.82%,增幅同比降低22.94个百分点,尽管如此,车险依然占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的69.5%,上升0.54个百分点,占据产险市场的近七成份额。中国保监会统计显示,我国2006年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为1580.35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中,车险保费收入为1107.87亿元,同比增长29.1%,占财产险公司业务比重为70.1%,上升0.6个百分点,稳居产险业第一大险种,占据产险市场逾七成份额。实际上,这些年来由于中国轿车工业和轿车消费的同步升温,财产保险公司承保的机动车辆保险(以下简称车辆险)保额与保费也稳步上升,早已超过曾经撑起中国产险业大半边天的企业财产保险(以下简称企财险)与家庭财产保险(以下简称家财险)而成为产险市场的第一大险,企财险则明显退居次席,家财险更是难觅其踪。尤其是主要属于分散性财产保险业务的家财险,尽管在过去它为保障居民家庭财产安全、为保证产险业的初期稳步发展曾立下过汗马功劳,也尽管如今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它还是难以扭转似的不断萎缩下去,几乎看不到有几家保险公司还在重点推介家财险,使其表现出与整个国民经济和保险业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迹象。由于绝大多数的家财险更是以业务零星、保源分散为特点,很容易被保险公司所冷落。目前,我国的家财险覆盖面甚至不足1%,且呈现逐渐萎缩之势,很大比例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福利给干部、职工购买的,保费少、保额低,绝大多数为不足额保险,有的根本起不到保障作用。同样,公众个人单独投保的责任保险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展业成本与保费收入不成比例,因而其发展也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1]。但是,毕竟集中性法人业务的市场份额是有限的,再大的市场蛋糕也有被瓜分殆尽的一天,分散性产险品种是各个保险公司最终无法忽视的业务来源。从国外来看,世界发达国家家财险的普及率已达70%,甚至接近80%,保费收入则要占非寿险业务的10%以上;而责任保险方面,保费收入占非寿险业务的比例平均也达到10%,发达国家甚至高达50~60%。相比而言,差距是明显的、落后是全面的,这就提示我们,在新形势下我国财产保险业到了应当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谋求重大突破和创新。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五年的规则保护期已经过去,激烈的市场竞争已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展开,中资产险公司必须要转换思路、与时俱进,要开始贯彻集中性业务和分散性业务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进而在未来的自我发展过程中赢得先机。
而险种的推出必须有相应的适销模式和渠道,基于我国财险公司分散性业务自身的特征,传统的营销模式必然难以适应其新的特点。故而,我国财险公司分散性业务营销模式的创新已成为我国财产保险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国内保险业界和学界对此研究不足,且缺乏一定的可持续性实践,现有文献尽管做了初步的探讨和论述,但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这就更使得本文的研究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一、我国财产保险分散性业务及其营销现状的简要分析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家财险为首的分散性产险业务曾取得过不错的发展业绩,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分散性业务逐渐陷入一种持续低迷的状态,其标志是许多城市被迫停办曾深受广大市民欢迎的自行车保险,这成为家财险表现出不景气的开始。
以商业保险渗透率一度达到54%的上海市为例,全市参加家财险的户数在1994年有368万,1996年1月1日修改家财险条款后,将自行车这一居民家中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从保险财产中剔除,于是1997年6月底家财险的投保户数降至不足100万。再看同样处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江苏省徐州市,以人保徐州分公司为例,其家庭财产保险业务1997年至1999年三年大幅度下滑,降幅分别为17.44%、31.22%、34.00%,直到2000年才与上年基本持平[②]。而从全国来看,1990年代后期以来,家财险的徘徊踟蹰趋势同样十分明显,个别年份都曾出现保费下降的情况,特别是家财险保费在产险总保费中所占的极低比例很能说明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国拥有3亿多家庭,不少家庭财产积累已经相当雄厚,如果按照发达国家家财险的平均投保率80%来计算的话,那么我国的家财险市场客户数量可以达到2.4亿户左右。然而,据调查,在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大城市中,家财险的投保率仅在7%左右,中小城市家财险的投保率更低。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家财险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直到步入20世纪,财产保险分散性业务才似乎有“回暖”之势。以四川省为例,2003年积极调整险种结构,大力推广新险和分散性业务,以推动财产保险市场整体业务保持健康发展,有效降低经营风险。该1至4月,中国人保四川省分公司通过大力发展有效益的、分散型业务,使得货运险、家财险、责任险业务同比上升17.7%、154.6%和43.4%,险种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有效降低了非典疫情对公司的影响。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加大业务发展奖励力度,对家财险、责任险、货运险、意外险等分散性业务,分别制定了考核奖励办法,全力推进分散性业务发展,全区市场产品和服务日益创新,结构调整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新开办的保险产品234个,保险产品总量已达614个,丰富了市场供给,创新了产品功能。到2003年11月份,财产险中分散性险种发展迅速,共实现保费收入1.36亿元,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13.63%。人保财险抚顺分公司狠抓结构调整,优化险种布局,配备精兵强将开展营销工作,全力拓展分散性业务,切实形成对主险收入的重要补充,2001年营销实现1611万元,保费占比达到10%;2002年营销实现2500万元,保费占比跃升到13%。全国各地对分散性业务有了不同程度的重视。
当然,近两年由于受宏观调控和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2004、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2004年10月份加息、2005年3月再次上调房贷按揭利率20点后,按揭业主提前还贷的情况大幅增加,这些因素分别对家财险(包括企财险)的需求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因此,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主要非车险业务增长缓慢,在整体险种结构中的比重不会上升很快。
二、我国财产保险分散性业务及对应营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障碍
在我国,财产保险分散性业务市场潜力大,业务增长速度快。但与国外同业相比,分散性业务还有很大的空间未被开发利用。综合来看,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一)制度与政策层面
目前我国保险业体制不顺,使得保险公司在体制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分散性业务发展的要求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开发速度对市场反映太慢,报批(备)程序较繁琐,常常使市场机会丧失;二是一些业务政策不利于调动基层人员开拓分散性业务的积极性,如手续费问题,长期性业务按短期险核算的问题。作为制度的建立者和政策的制定人,目前政府在促进分散性产险业务发展方面尚无切实有效的优惠措施出台。众所周知,鼓励和推动保险行业发展,可供政府选择的优惠性政策有很多,其中税收减免是最具有实际效果的措施之一。税收既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主要方式,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的“楔子效应”和正面的“杠杆作用”,因此可被灵活的运用以发挥其限制或鼓励的功效。从国外来看,政府为了鼓励某一个新险种的发展,往往可以利用税收优惠的杠杆作用,一方面对新险种的保费收入实行减免税规定,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新险种的投保人实行所得税退减,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向推动其快速发展。我国目前恰恰缺乏这种有利于分散性业务迅速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度环境,不仅投保人个人购买家财险、机动车险和责任险没有任何所得税退减,保险公司也不会因为销售了这些险种而得到政府的减税优惠,而且保险公司及其代理人适用的税目和税率同普通行业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当然,不仅仅在分散性业务如此,在其他险种亦是如此,故而,保险业的税收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社会和消费者层面
消费者及全体社会成员是产险公司各类产品的直接或潜在的最终使用人,他们对公司产品及服务所持的看法和意见是分析问题症结所在的重要依据。为此,我们在成都市选取了六个不同档次的居民小区和六个随机地区,以分散性产险业务中的家财险为重点组织了一次市场问卷调查(共12组,每一组采集100个调查样本)。我们从收回的1200余份问卷中筛选出893份有效问卷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发现,在对待分散性产险业务的态度上,广大社会公众及消费者主要存在两个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一是风险意识依然淡薄,二是相关信息与知识极度缺乏。例如,在回答“您觉得自己和家人身边主要存在哪些风险”时,只有27.8%的受访者选择了“家庭财产受损”,排在“疾病”(73.7%)、“人员意外伤亡”(63.2%)和“养老、子女教育支出”(41.3%)之后位列第四;至于“对他人的经济赔偿支出”,即责任风险,则只有10.8%的受访者选择;另有2.5%的人选择了“没有风险”。在回答“您没有购买家庭财产保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有36.5%的受访者选择了“对家庭财产保险不了解”,排在各个选项中的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选择“没有必要买”,占16.3%;还有9.7%的人认为“对保险公司或业务人员不信任”,排在第四位。而对于“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保险”的问题,选择顺序依次是“报纸、杂志、书籍”(47.6%),“亲友、同事介绍”(40.2%),“保险公司业务员上门宣传”(39.0%),“电视、广播”(29.8%),“网络”(19.6%)和“传单等其它印刷品”(14.8%)。这次的市场调查反馈显示,社会公众已经购买或曾经购买过家财险的比例仅有27.7%,十分巧合的与选择“家庭财产受损”风险的比例(27.8%)几乎一样,可见风险意识高低与保险信息多少对投保与否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随着人们购买品位的提高,以前陈旧单调的保单样式、令人费解的条款内容、复杂繁琐的投保手续,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人们的投保欲望。因此,开发、设计的分散性险种不仅在包装上要求样式新颖,而且在内容上要求简洁明快,针对不同的个人消费群体,推出不同的个性化包装,使产品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市场吸引力。
(三)保险公司层面
保险公司作为保险产品的直接供应商,其营销理念、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以及市场敏感度等因素对经营业绩理所当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经调查,众多保险公司似乎对发展分散性产险业务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是很高。这集中体现在:许多保险公司的专职人员对什么是分散性业务没有明确而清晰的认识,甚至根本没有集中性业务与分散性业务的概念;更多公司主要还是把精力放在拓展集中性法人产险业务上,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来重点开展分散性业务,其中人员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其实,许多公司员工恰恰忘了,正如前文所述,我国保险业复业之初重点推广的险种之一就是家财险,家财险与企财险共同构成中国保险业早期发展的物质基础。
此外,目前财产保险分散性业务险种设计缺陷,人员意识与技巧问题,风险意识弱,营销方式不对路等。保险公司现行的管理模式是按照产品类别将业务管理职能分散于各个业务管理部门之中,没有根据销售渠道划分管理权限,因此缺乏对分散性业务,特别是对其销售渠道的集中统一管理。此外,由于保险公司管理和营销人员的比例倒置,加上近几年一方面大量裁员,控制增员,利用自身的力量,有效地开展分散性业务就成为一种难以实现的良好愿望。险种推出后,公司推广不力。一些经营单位忽视了内部的引导与沟通,使得内部认同性和支持力度不够;实务操作培训没有跟上,造成产品上市后操作困难;没有制定相应的业务政策和协调机制,导致产品开发与推广很难步入良性循环。一些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产品在一个公司系统内相同地区的不同经营单位之间推广效果上存在的明显差异,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我国财险公司分散性业务营销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保险营销是保险公司以保险服务为“商品”,以市场为中心,以满足被保险人需要为目的,通过市场交易功能向顾客进行销售而实现保险企业目标的一系列整体活动,它是现代市场营销学在保险公司经营中的实际应用。由于财产保险分散性业务涉及面广,特别目前最主要的家财险业务,涉及到千家万户。因此,必须提倡优质服务,建立起一大批敬业、爱业、无私奉献的保险代理队伍,并根据自身的分散性业务经营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经营策略,建立、健全营错网络、应用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采取直接营销、兼职营销、专职营销,促进销售渠道和方式多样化,创新分散性业务营销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分散性险种的市场潜力。从营销渠道的分类来看,主要为直接营销渠道和间接营销渠道两种,分散性业务营销模式的创新也应主要围绕这两种渠道来展开。
(一)直接营销渠道的创新路径
1、邮寄和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直接反应渠道
这种营销模式中,通过邮寄和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把保险信息直接传达给客户,诱导客户作出反应,咨询或购买;然后及时记录、分析、跟踪这些反应;将信息储存在信息库内已备检索,并适时做出分析。这些活动可归纳为两个类型:一是签约邀请,二是询问邀请。签约邀请是指专门为招揽客户以及销售而设计的信息传播的方式,应包含客户作出投保决策的所需的所有信息,诸如保险产品的特点、功能、费率以及反馈方式等。询问邀请是指专门为诱发保险需求而设计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内容包括诱发客户对公司保险产品的兴趣、向客户提供咨询服务等。
2、电话或E-mail销售
这种模式并非是通过电话或E-mail销售保单,而是紧随邮寄推销的一种跟踪服务。利用邮寄服务所得到的反馈,对反应者通过电话或E-mail进行再跟踪。也可以利用与保险公司有合作关系的银行提供的银行卡持卡人的名单,向持卡人邮寄产品介绍和供客户选择投保与否的回函,在估计持卡人受到邮件后,马上用电话进行跟踪服务,督促持卡人做出选择。
3、网络营销渠道
所谓保险网络营销是指保险企业(包括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来支持企业一切活动的经济行为,它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指保险人利用网络进行内部的管理,即利用网络对公司员工和代理人的培训,利用网络与公司股东、代理人、保险监督机构等相关人员和机构的信息交流,保险中介公司利用网络开展业务等企业活动;二是指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络开展电子商务,即利用网络与客户交流信息,利用网络为客户提供有关保险的信息,乃至实现网上“签单”。网络保险有望在三年内成为继个险、团险和银行保险外的“第四驾马车”。保险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具有多种优势,如能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保险宣传和市场调研的电子化、节省管销时间等等,而且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可行性,它能够为客户提供“3A”服务,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way)为客户提供全面、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这种模式下,可以使客户能更方便、快捷、详细地了解和收集保险信息,迅速作出投保决定。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看,财产保险公司的分散性业务短期内还不适宜通过网络销售,但从长远看,保险网络营销一定会成为分散性业务的主要销售和服务渠道,这一点可以从国外的销售情况得到印证。目前,财产保险公司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的宣传和咨询作用,培养客户通过网络与公司进行沟通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培养技术人才、简化业务程序、进行产品创新等为网络销售打下基础,待相关条件成熟时,便及时可以推出以抢占市场先机。
(二)间接营销渠道创新
1、逐步设立社区服务中心。
目前,我国城市的社区组织已相当健全,保险公司可以社区为依托,利用社区的居委会或物业管理中心深入社区居民,把宣传、展业、服务有效的结合起来。如下图:
社区服务中心的设立可以由保险公司派遣专门的外勤人员来负责,也可以选择社区居委会或物业管理公司相关人员负责,签署合作协议。这种模式可以先根据公司的市场细分来确定目标市场即保险公司需要进入的社区,作为试点操作,然后进行推广。
2、通过银保合作进行银行代理销售
这种营销模式是指财产保险公司以银行为中介,通过银行的客户资源整合与营销渠道共享,为客户提供分散性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在银行营业厅内设立专门的销售点,也可以通过银行或邮政的柜台进行销售。这种模式可以借鉴寿险银保合作的先进经验,促进银保合作的良性发展。关于这种代理模式,多有表述,在此不予赘述。
3、利用邮政的先天优势,加大与其合作的力度,促进邮政代理业务的发展
目前,邮政拥有网点众多、经营场所固定的特点,拥有庞大的客户信息系统,业务深入到企事业单位和千家万户,乃至全国的各个角落。邮政更是有着良好的信誉,特别是邮政储蓄业务有上亿个客户,这些客户都是保险的潜在客户,绿卡网又为保险资金结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邮储增量资金已开始自主运用,将为保险资金运用提供有益的经验。这些对于代理销售分散性的保险业务(如个人养老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是十分有利的。特别是社区和农村市场,尤其是在农村,保险几乎是一片空白。相对于众多保险公司,甚至银行而言,邮政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投递到户、群众信任的优势,逐步扩大邮政保险市场,使其成为新的增长点。
4、通过寿险与其他产品代理交叉、“搭车”销售
这种营销模式是指财产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寿险代理人在寿险展业,或财产保险公司直销人员在进行财产险等其他集中性产品的同时,进行分散性产险产品的销售。通过寿险的交叉销售尤其适用于太保、平安等兼营产、寿险业务的保险集团公司。借助现有的营销渠道来进行销售,可以降低自身建立营销渠道的成本和相关费用,而且也可以利用该两种渠道下的客户资源,实现较好的渠道效益。但是其运用时容易产生渠道主销产品与分散性产品的冲突,或存在销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同时,这两种模式的采用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产险公司与寿险公司的良好关系,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目前来看,具有产、寿险两个领域经营的公司如太保和平安,其产险公司可以通过签订一定的协议来通过寿险代理人进行销售,而像人保等规模较大、分支机构较多的公司也可以通过“搭车”销售来营销,需要注意的是,就目前来看,这两种销售模式均不能作为主要的营销模式。
5、个人代理销售
这种营销模式是指财产保险公司通过委托个人来进行分散性产品的销售。个人代理销售适合对零散个体的服务,可以扩大业务的覆盖面。其优势在于适合销售分散性的、技术含量较低的、易于被社会接受的险种,在拾遗补缺、延伸展业触角、弥补公司人员不足、通过个人与保户面对面的直接宣传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些优势正好与分散性业务的特点相对应。同时,个人代理比公司业务员的销售成本较低,所以,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营销模式。当前,当务之急的是建立和完善保险公司的个人代理人管理、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开发适合于个人代理人销售的分散性业务产品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裴光.投资型个人财产保险产品创新研究[J].保险研究,2002(8)
[2] 盛和泰.论分散性业务的营销渠道变革[J].保险研究,2004(3)
[3] 黄英君.保险和保险法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张甫良.发展分散性保险业务为保险业发掘新的业务增长点[J].内蒙古保险,1997(3)
[5] 兰虹等.财产保险[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6] 马国强.提高服务质量,发展家庭财产保险[J].保险研究,2003(8)
[7] 黄英君.网络保险与保险营销渠道:一个理论诠释[J].北京:中国保险学会、韩国现代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国际保险与营销渠道多元化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2005.03
[8] 邹扬、方腊梅.浅谈西方各国保险营销渠道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保险,1997(6)
[9] 郑怀国.发展分散性产险业务优化险种结构[J].保险研究,2001(4)
[10]史先超.家庭财产保险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保险研究,2001(5)
[hr] * 作者简介: 黄英君,男,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博士。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商业保险理论与实务、政策性保险(农业保险)、保险法等。先后主持和主研国家级、省部级、市校级课题10余项。已在《经济日报》、《金融时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改革》、《保险研究》、高校学报等经济类核心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民商法学》等全文转载,并有多篇获奖;个人专著《保险和保险法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1部;参编国家级、省部级重点教材3部;等等。
[①]目前,我国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仅占整个非寿险业务的3.53%,其中公众单独投保的部分比例则更低。[②]资料来源:高薏:“改变竞争重点,大力发展家庭财产保险”,《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2 卷2000 年第2 期(总第89 期)。
http://club.finance.sina.com.cn/thread-20798-1-1.html?retcode=0
第四篇:论我国企业营销渠道的创新
论我国企业营销渠道的创新
摘要:。。。
关键词。。。
目录。。。
一晃进入营销领域已经三年,回首望去,感悟颇多。当今营销,与过去的营销截然不同。网络营销正在进行中,十年前的中国,绝大多数人还没有接触网络,更谈不上网络营销;当今营销,无“网络营销”则无法谈“营销”!各行各业已经全面进入网络营销普及时代。当今营销,离开网络营销是绝对不行的了!当今市场,市场容量足够大。任何一个企业,只要能够把握好它所针对的消费群体,那么它就拥有广阔的市场容量,远大的发展前景。企业没有必要满足所有客户的所有需求(当然它也满足不了),企业也没有必要想要抢夺所有的市场份额,企业只需要做好它自己该做的工作,满足它所针对的特定消费群体,那么企业就有了足够的发展源动力,根本不用担心缺失客户。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企业也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满足那些挑剔、刁难的客户需求。消费者和企业,就是鱼与水的关系,双方之间离开了谁,都没法单独生存下来;但是,双方都有一种相互之间的需求,双方的关系说到底是平等的。
目前,在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银行要实现盈利目标,一方面要通过努力开拓中间业务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分析现有的不同业务类别以及不同客户群体的成本,努力提高投入产出比。通过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这种经营理念将会越来越受到各银行的重视,银行的个性化发展是一种趋势。
银行到底如何进行个性化服务营销?个性化服务营销就是自始至终以品牌个性品牌核心价值的个性层面贯穿于银行经营运作之中的营销之道,本文结合实战经验,总结出银行个性服务营销三部曲:寻找个性之根、形成个性之树、传播个性之花:
寻找个性之根。首要任务是寻找品牌个性在哪里,品牌的个性常常由四个元素构成:个性化客户、个性化需求、个性化产品、个性化区域。
形成个性之树。企业家必须从服务、业务、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以确保整个经营体系能够去支持、形成和持续改进品牌个性不是空洞的漂亮话,而是可以真真切切地为客户所感知。
传播个性之花。最后一步就是对品牌个性进行深度的传播,使得品牌个性成为占据潮头的竞争优势。本期专题认为:个性营销的本质在于通过价值创新来引导市场,而非迎合市场,这是个性营销的优势和魅力所在。
“银行个性化营销理念”是市场微观化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它要求银行能够提供给市场以多种产品的选择,使客户“一旦拥有,别无所求”。
口碑营销无疑颇为复杂,并拥有多种可能的根源和动机,经验性口碑是最常见、最有力的形式,通常在任何给定的产品类别中都占到口碑活动的50%~80%。它来源于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直接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经验偏离消费者的预期时所产生的。当产品或服务符合消费者的预期时,他们很少会投诉或表扬某一企业。经验性口碑分正面和反面两种,反面的会对品牌感受产生不利影响,并最终影响品牌价值,从而降低受众对传统营销活动的接受程度,并有损出自其他来源的正面口碑的效果。反过来,正面的口碑则会让产品或服务顺风满帆。事实上,高影响力推荐,如来自于所信任的朋友传达的相关信息导致购买
行为的可能性,是低影响力推荐的很多倍,这亦从另一侧面说明企业更好地利用口碑营销方式的重要性。
管理者有一整套化战略为行动的工具,然而,如果执行不力,重要工作无法完成,就只能眼看着大好商机白白溜走。要想克服执行力障碍,老一套根本无济于事,管理者应该彻底反思,找到完成工作的良方。具体来说,他们要认识到,公司并不只是一系列的业务流程或者一张组织结构图上的条条块块那么简单。从本质上说,每家公司都是一个由各种承诺构成的动态网络,各个层级的员工彼此做出承诺,这就是典型的目标管理法。此外,员工还要对其他部门的同事以及顾客、外包伙伴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做出承诺。承诺好比是绳线,把各种组织活动协调地编织在一起。困扰领导者的大多数难题,如战略实施不当、组织缺乏敏捷性、员工对工作不够投入等,都是承诺不力所致。有一种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帮助管理者解决一些最为棘手的问题,并从长期提高员工的生产率和可信赖性,这就是本文所说的“承诺式管理”——对承诺进行系统化的培养和协调。承诺是许诺者做出的保证,目的在于满足组织内外部顾客的要求。本文所说的“顾客”和“许诺者”指的是角色,而非个人,这些角色可根据情况而变化。要想建立和完成有效的承诺,顾客和许诺者应严格推行三阶段的对话:第一个阶段是达成共识,大家需要探讨协调行动的基本问题:你的意思是什么?你了解我的意思吗?我该怎么做?你会怎么做?我们还应该找谁谈?第二个阶段是兑现承诺。在第三个阶段,顾客公开宣布许诺者是否已经履行承诺。评价一个企业经营好坏的一个关键标准,就是最终营销业绩(包括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利润、知名度等)的高低,企业的营销实力,决定了企业营销业绩的高低,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70%是由企业的营销思想模式和营销策略决定的,而30%是由企业的营销组合决定的,营销思想模式定位是企业营销过程的核心。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一语道破天机,可见思路的重要,市场表现优秀的品牌,绝非误打误撞成功,企业发展伊始就设计好了发展思路,思路为方向,模式为先锋,有思路无模式则钝,有模式无思路则盲。
十年以前代理商见到品牌就抢,五年以前代理商见到政策好的品牌就抓,而今代理商见到品牌先拒之,后询问之,什么思路什么模式,虽然代理商不懂营销专业,但是行业的环境已经让代理变得专业起来,营销时代必须用专业的营销方式,游击队山大王方式已经成为昨日黄花。
营销思路及模式为先锋,所谓思路即为发展策略,品牌的成长方法,采取直接进攻的方式,还是采取迂回的方式,还是采取游击的方式,品牌的发展方式及所选择的道路,及品牌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模式就是打仗的方法,轰轰烈烈的方式,还是小品打小闹,营销模式为开发市场的快刀。
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还是依托陆军地面战,还是陆空联合模式,或者陆军为主奇兵为辅助的方式,总之就是如何营销造势,市场如何推广,产品如何销售,如何帮助经销商赚钱。新颖的思路是抓住经销商心理的妙方,也是吸引顾客的法宝,如果没有成熟的思路,市场运作就会走许多弯路,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遇到挫折失败,品牌发展速度就会很慢,代理商运作起来就会很累,企业的做法难以和市场合拍,难以与市场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不领先于市场发展必须与市场保持同步,因为落后就要挨打。
先进的营销模式,可以帮助经销商建立合作信心,因为营销模式就是攻城拔寨的方法,也是建功立业的基础,如果营销模式非常先进,又简单易行经销商会很容易做取舍决定,无营销模式,市场推广就无章法,品牌不可能成长起来。
思路在于如何巧妙,模式在于如何先进,关键能否执行能否落到实处,行胜于言,如果仅仅依靠巧妙的思路,先进的模式取得客户的信任,后期落实非常关键,如果模式无法落实行动将会伤及企业自身。
销售政策及配送可以打市场,品牌具备前几项成功要素,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的打市场,开发市场难度非常大,与优秀的经销商洽谈,没有十次八次难以成功,需要智慧需要时间需要真材实料,化妆品真正的“后勤营销”时代已经到来。兵贵胜不贵久,战场讲究速战速决夜长梦多,防止节外生枝,速战速决上战场须是先进的武器,精良的装备,如果拿着烧火棍上战场必败无疑,如果是无枪无弹上战场必死无疑,即使真刀真枪也要比对手的先进,才具备取胜的条件,如果取胜的条件都不具备,如何攻城拔寨打下江山呢?政策为武器,配送是弹药,两者缺一不可。
企业老板及职业经理人层面,应该认识销售政策及配送的重要性,销售政策为武器,如果武器先进具备取胜优势,配送就是弹药,如果弹药充足,就会比对手具备更强的心理优势及战斗优势,心理优势比战斗优势更加重要,心理优势取决于弹药及后勤保障,所以销售政策及配送直接影响市场的而开发。
制定销售政策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要,客户的需要,还需要研究竞争对手的政策,优化完善销售政策非常必要,无论优厚还是单薄,只要政策能够符合经销商的心理需要,就是成功的销售政策。
营销不单是卖产品,而且还是卖思想。营销主张卖点、理念、风格、设计、模式、传承,产品只是载体。为了卖服务而卖产品,从消费者角度理解服务,营销的根本服务是争得顾客的心,让顾客满意。
营销的本质是争夺消费者的心智和大脑,而今天的广告战、价格战、促销战、渠道战,使产品到消费者大脑的交通已经堵塞。有创意的产品营销广告,除视觉的刺激外更有心理的触动和感悟,它可看、可读、可品、可思,可一眼记注可回味把玩。当我们把文化当做道具去包装商品时,商品就有了性格和底蕴,当我们用营销理念包装文化景物时,就有了大唐芙蓉园、丽江、长恨歌的市场价值。老板的思想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老板不接触市场则盲,不接触客户则怠,不了解竞争对手则傻,不择贤用人则孤,思维不灵活则僵,自以为是则寡,夜郎自大则亡,所有这些错误不可犯也。
战术是暂时的马上见效果,战术胜利永远无法阻挡战略的失败,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无法阻挡刘邦称帝,战略失败与战术胜利的最好案例,本土品牌完善发展战略为当务之急,以赚钱为中心的战术注定要失败。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影响营销的因素也正在增加。一方面是营销费用的投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则是营销费用的投放效果却很难评估。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营销费用的投放政策制定缺乏科学评估,主要由业务制定;第二是营销费用的计划和执行只有业务人员负责,业务缺乏必要的监督;第三是业务人员未能按要求或如实上报营销费用的投入情况,造成信息不对称,营销费用投入完全由业务掌控;第四是营销费用投入与销售产出无法建立配比关系,无法准确评估营销费用投入的有效性。另外营销环节还普遍遇到一个共同营销瓶颈问题:营销费用增量投入却产生不了相应销售增量,造成营销资源投入边际效益递减。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第五篇:论我国城市管理创新的动因与模式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传统城市答理模式的弊端口益凸 ,,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使城市答模式的创新成为可能。木文在分析传统城市答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指出了信息化城市答理模式是城市答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城市管理 模式 信息化 创新。
我国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弊端。
(一)单一管理主体不适应城市管理的客观要求。
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客观上需要作为城市主体的各个社会层面共同参与。但是,在我国当前的城市管理工作中,居民作为城市的主人,仅仅作为被管理的对象,缺乏参与城市管理的手段与机会;社会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无法发挥政府与居民沟通的桥梁作用。政府不得不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承担着城市投资、规划、建设、运行、服务、监管等整个管理流程的全部职能,统管着整个城市的人、物、件、时间、空间等多维事务。城市管理工作的多方参与性与当前单一管理主体之间的矛盾,导致政府承担了过多的任务与责任,城市管理工作相当程度上在忙于“灭火”,造成管理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长远性。
(二)重建设而轻管理。
传统城市管理在认识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建设、轻管理。政府为了应对城市复杂的管理事务,往往在硬件建设上下功夫,希望以硬件建设替代管理来满足城市居民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消弥城市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从而导致城市硬件水平超过软件管理,无法充分发挥硬件的作用,使得城市硬件投入效率低下,造成公共财政支出不足。
(三)管理机构职能交叉且责任不明。
城市管理是一个完整、复杂的运行体系,但是传统的城市管理在体制上存在着机构设置复杂、部门分割、职能交叉、责任不清,规划和建设、建设和管理、行业垂直管理和区(县)属地管理等环节上脱节,导致同样一项管理职能分散在城市管理系统的各个部门,职能上有交叉又有空白,工作上相互依赖又相互牵制,经常出现“有事没人管,有人管不了”的尴尬局面。
(四)管理方式粗放且管理对象不具体。
传统城市管理主要依靠发文件、下通知、开会议、传政令等行政方法,经济、法律和宣传教育等综合方法运用不够,导致城市管理方式粗放。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对于城市部件一般只是按照大项进行管理,没有细化到具体种类。政府对于所辖城市部件的具体数量缺乏精确的掌握,对城市部件的增添和减少不能及时进行调查、统计和更新,致使具体数字含糊不清。
(五)信息获取滞后且管理处置被动。
传统城市管理在信息传输上主要依靠手工操作,信息技术的运用严重滞后于管理的需要,造成大量问题处理迟滞,矛盾积压。金字塔式的垂直管理体制和冗长的手工传递链条,又造成了信息的失真和衰减,使得政府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缺乏主动应对的能力,甚至经常陷入被动处置之中,加深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矛盾,降低了政府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六)管理方式落后且服务意识不强。
在传统城市管理工作中,管理空间划分过于笼统,专业城市管理部门要对全区域的城市管理负责,由于巡视和处置力量不足,只能采用定期或不定期巡视的游击式管理方式,很容易被小商小贩掌握规律,群众反映强烈的游商屡禁不止,黑车屡打不绝即由此原因造成。传统城市管理方式落后还体现在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在遇到重要会议、重要节日时,政府就要动员大量的居委会人员上街加强巡视,而平时却又因其它工作而无暇顾及,表现为一种“保节日不保平时、保大街不保小巷、保领导不保群众”的情况。落后的管理方式,也导致了服务意识的淡化,局限于就事论事,搞突击式、运动式的管理,使问题屡禁不止。
(七)缺乏有效的监督考评机制。
传统城市管理采用的是一种较原始、不科学、不定量的评价方法,主要表现为:
评价指标设计不严谨,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少,没有从区域、部门、岗位和各级责任主体等方面进行评价,缺乏群众参与的外部评价和系统内各部门的横向比较评价。监督评价机制的缺位,使一些城市管理部门和岗位成为难以受到监督的“权力边缘地带”。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一)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从工业化到现代化的过程。城市管理在伴随着城市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内容、规律和要求。
以北京市为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首都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恢复城市的正常运行,这一时期城市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保证主要市政设施的正常使用和水、电、气、热的正常供应等,城市管理主要依靠手工操作;进入城市工业化发展阶段后,为了解决市民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北京引进了农贸市场,鼓励农民到城区贩卖农副产品,城市管理除了延续上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外,还要为农贸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城市管理逐渐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转变;到了城市现代化发展阶段,由于立交桥、地下通道等过去没有的城市部件大量涌现,造成了维修、更换任务的成倍增加,同时由于城市建设任务加重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施工扰民、私搭乱建等现象都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工作也引入了自动化、信息化等手段。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更加迫切,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正在从满足温饱向方便、安全和促进生活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信息的获取量加大、民主意识的加强,群众对生活效率和环境的期望值以及对社会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诉求,比过去都有明显提高。
不断满足市民群众的各类迫切需求,创新城市管理模式,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
(二)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具备了所需要的信息化条件基础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管理中出现了诸如精细管理、扁平化管理、闭环管理等现代管理理念,这为城市管理理念的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精细化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城市管理效率提高,闭环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城市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对比传统的“行政命令”、“计划调度”、“独家经营”和以管理者为中心等传统的城市管理理念,由于信息技术的引入,不论是体制设计,还是流程再造等方面,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
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实质是对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一场革命,是现代城市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对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对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城市管理流程的再造和对城市管理手段的更新。
(二)城市部件管理法。
城市部件是城市最微小的细胞单元,主要指城市市政管理的各项设施,主要包括道路、桥梁、立杆、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园、绿地、休闲健身娱乐、门牌、广告牌匾等有形物体。精确掌握管理的每一个对象、内容、状态、位置、数量和属性,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根本要求。城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通过地理编码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城市管理内容具体化、数字化,实现城市部件精确定位、定量和高效管理。
(三)信息采集器—“城管通”。
(四)城市管理体制“双轴化”。
(五)城市管理流程再造。
在信息化条件下,传统的纷繁、无序的城市管理工作流程可以转变为简洁、有序的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流程,具体包括七个环节,即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结果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形成了闭合式的现代化城市管理运行机制。
新的管理流程克服了原有流程没有监督考评以及速度缓慢的弊端,实现了信息的实时采集与传递,彻底解决了信息获取滞后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信息衰减。另外,市民群众反映城市管理问题也有了“直通车”。当群众发现问题后,可以直接找到城市管理监督员,将信息迅速发送到监督中心,再通过指挥中心派遣到专业部门,问题就能得到迅速解决,提高办事效率。
(六)构建监督评价体系。
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个方面。外部评价是由公众、社会媒体和上级政府的评价构成。内部评价是指城市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的评价信息,它是为了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发挥其管理城市的应有功能而进行的。
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之间的一致性越强,则评价就越合理。通过科学设计评价指标和利用信息化系统自动生成的方式得出评价结果,彻底解决了传统评价方式中的人为因素,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2.钱健,谭伟贤。数字城市建设[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