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法政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析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班 级: 09思想政治教育汉班 学 号: 20091103300 姓 名: 指导教师: 包桂芹
2013年 5 月 20 日
目 录
摘 要.............................................................1 关键词............................................................1
一、收入差距的现状..................................................1
(一)个人收入差距较大...........................................1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1
(三)地区收入差距较大...........................................2
(四)行业收入差距...............................................2
二、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3
(一)个人收入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3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5
(三)区域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5(四)行业垄断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6
三、收入差距解决对策................................................6
(一)缩小个人收入差距的对策.....................................7
(二)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9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9
(四)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结语...........................................错误!未定义书签。致 谢.............................................................11 参考文献...........................................................11 英文摘要...........................................................11 英文关键词.........................................................12
+
浅析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法政学院09思想政治教育(汉)班
指导教师
包桂芹
摘要:近几年,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贫富差距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贫富差距直观地表现为收入差距,研究收入差距问题对于了解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本文通过对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实证地分析,找出收入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收入差距的对策,以希望对消除贫富差距或控制贫富差距的限度有一定的帮助,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安定有序。关键词: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分配制度
一、收入差距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的贫富差距是指我国社会中,个人财富不均衡的现象,即人们对物质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贫富差距直观地表现为人们收入的差距,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一)个人收入差距较大
基尼系数是20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斯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也就是个人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通常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绝对平均,0.2—0.3之间为比较平均,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0.5之间为差距
1较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0.6为两极分化的警戒线。2012年12月初,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在京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61,这一数字,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之大,甚至出现了两级分化。2013年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表明堂公布了过去十年的中国基尼系数,2011年为0.477,2012年为0.474,这也说明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0.61、0.477、0.44这样的数字发人深省,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之大不得不引起个人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居民个人的收入分配差距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的贫富差距。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社科院在2004年的报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中指出:“中国与其 1 尹志超.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22):23—28 他国家相比,如果仅仅看货币收入差距,或者说名义收入的差距,非洲的津巴布韦的城乡收入差距比中国稍微高一点,但是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这一点可以从下面几组数据中反映出来: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才3587,相差3.25倍。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农村人均纯收入为5153,相差3.33倍。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23979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2011年城乡收入比为3.43:1,较2009年的3.33:1扩大。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2012年城乡收入比为3.10:1。这些数据明显反映出了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保持在3倍以上,并持续扩大。2012年城乡收入差距略微缩小,但这并不能否认扩大的趋势。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贫富差距。
(三)地区收入差距较大
与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相应地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历史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就很大,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就更大了。一是东中西部地区GDP差距拉大。从中国政务信息网的数据资料来看,1991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442元,中部地区人均GDP为1464元,西部地区人均GDP为1308元,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之比为1:0.60:0.54;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102元,中部地区人均GDP为5459元,西部地区人均GDP为4172元,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之比为1:0.54:0.41。2002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3337元,中部地区人均GDP为6921元,西部地区人均GDP为5271元,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之比为1:0.51:0.40。1从这三组数据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差距扩大,表明了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扩大。据中国统计局数据,东、中、西部2011年中国区域经济已经呈现出阶梯状发展,从东地区生产总值依次为5万亿元、2万亿元、1万亿元以下的梯队行分布。东部地区如浙江省GDP为3.2万亿元而西部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GDP仅为2060亿元。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差异,以及现实经济发展速度、效率的不同,造成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收入的差异,反映出了我国的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
(四)行业收入差距
行业收入差距是理解我国收入差距的重要视角,从而有利于我们理解贫富差距问题。当前我国的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一点可以从下面的数据得到验证。1978年收入最高的行业是收入最低的行业的2.17倍。20世纪80年代,中国行业 1.中国地区收入差距报告[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22):23—28 间工资收入差距基本坚持在 1.6-1.8 倍左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行业的收入差距明显增大。1995年的最高行业的平均工资是最低行业的2.23倍,1999年是2.49倍,2000年为2.62倍,2003年增至3.98倍,2004年达到4.25倍。2011 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为260035元,最低的农林牧渔业为71082元。最高与最低之比为3.66∶1。1像石油、烟草、铁路、电信等垄断企业和突出部门,掌握大量资源,通过垄断经营获得暴利,进一步拉大了我国的行业差距,比如2004年前三季度,石油、烟草、铁路、电信等行业企业的景气指数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25%—60%,电力、能源、运力、银行的垄断更拉大了这些垄断行业和一般行业的收入差,比如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16家上市银行共盈利3000亿元,相比之下一些中小企业同期仍处于亏损状态。这种因行业差距而导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说明了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
二、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原因与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只有真正地了解了事物产生的原因才能客观地对待其引起的结果。所以,我们只有真正地了解了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贫富差距问题,从而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对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贫富差距这一结果的呢?
(一)个人收入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人的素质不同决定了个人收入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能力的大小是与收入成正比的关系,能力越强,收入越高,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进取的积极性。进入 90 年代后期,特别是21世纪以后,高收入者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具有合理知识结构、良好的敬业精神、发现机会的能力和把握机会的勇气、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优秀品质的高素质的人。应该说,以此形成的个人收入差距是合理的,而且这样的收入差距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可以而且允许存在的,也是必然存在的。
第二、市场竞争产生的影响,造成了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经过 30 余年的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己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确定,市场己经成为配置资源的最主要力量。在收入分配领域,市场机制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计划方式,并基本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因此,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不同社会成员、不同经济组织因竞争能力的差异、劳动贡献和要素投入的不同,收入差距的形成及扩大是必然的。由竞争形成收入差距特别是初次分配领域的差距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1张丹.中国贫富差距探析[J].知识经济,2011(05).33-34 第三、由贪污腐败造成的“灰色收入”是个人收入差距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由于社会各项体制的不健全,使得灰色经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存在过的“灰色收入”主要是在物价、货款利率、人民币汇价、土地供给等“双轨制”下的差价收入和公款消费等。通过“双轨制”牟取暴利,是“灰色收入”的一个典型,而公款消费是“灰色收入”的另一个典型。中国现阶段的灰色经济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而大量的灰色经济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灰色收入。在大量的灰色收入当中,人数少却占据社会重要地位的群体必定会占据一个高比例的份额。这样一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势必被加重。
第四、税收制度的不合理,造成了个人收入的差距。现在,我国存在着税收执法漏洞多,手段落后等问题,使得少数应收国税流失到部分个人手中,导致收入差距拉大。个税最大的功能除了 “增加财政收入”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调节贫富差距、平衡二次分配。因此,贫富收入差距扩大与个税制度失效有很大的关系。个人所得税的调节重点是高收入者,目前这部分人己有相当数量,主要包括部分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国有企业的承包者、外资企业中方高中级管理人员、歌星影星、涉外导游、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某些专业人才紧缺的技术人员、证券投资中获高利者等,其中不乏畸高收入者。偷税逃税主要发生在这些人当中。据税务部门介绍,目前偷漏税现象十分严重,每年 50%以上的个人所得税收不上来,个体经营者中的90%以上和私营企业的80%以上都有偷漏行为,特别是一些“三资企业”和“挂靠”企业,大部分名为国有或集体所有制,实际都为个体或私营企业,偷税行为比较普遍。尽管对低收入的工薪阶层的个人所得税做了多次调整,但是,他们仍然是纳税大户,承担着60%—80%的个人所得税负担。新税制实行后,一些个体企业转为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也使个人所得税征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第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了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社会保障体系广义地说,以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和工伤、生育保险为核心,还包括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内含广泛,旨在保障人民解脱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并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几年,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花了不少功夫。1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是我们应清醒地知道我国的社会保障 1王静静,万兵.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消费导刊理论版, 2008,(23):24—26 体系的建设只能说是正处在启动的阶段,实际起作用的社会保障项目还不多,保障的层次还相当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我国农民绝大多数人仍未纳入社保体系中。对失业人口,例如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相关的保障政策。对即将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没有完整的应对方案。而且近年来,医药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此外社会保障决策和管理权限分散,制度建设缺乏配套性和连续性等等因素,致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乏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差距的加大。农村的社会保障才刚刚起步,问题还很多。这些问题不解决,未来的社会贫困人口就会大量增加,贫富差距就会进一步加剧。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其《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分为两个部分:即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二元经济结构就是泛指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产业部门比重过大、现代工业产业部门比重不足而造成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状况。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着自己的特点。
首先,在城乡之间筑起一道道壁垒,阻碍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削弱了资源配置的效果,使农民与市民在劳动就业、收入水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生活条件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使贫穷落后的农村与先进文明的城市形成明显反差。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封闭,加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其次,城乡投资不平衡。国家财政在城乡基本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投资上存在的城乡差别。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村、农业和农民,无论是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还是吸引和消化外来资金能力以及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都远远不如城市和工业,正因如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实行了向农村、农业、农民倾斜的政策。但在我国的制度体制下,处于弱势的农村和农民长期没有享受到政策照顾。近年来,虽然国家和社会提高了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对“三农的投资”大大高于以前,但短期内仍没有改变农村生产力落后的事实,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变。在全社会共同创造的经济资源使用上,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机会、拥有更多的使用权,农民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国民待遇和机会,成为 “二等公民”,这既导致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三)区域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第一、历史和地理的原因造成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地区收入差距。由于东部地区开发早,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对外资吸引力大,东部沿海,交通便利,对外贸易发达,在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及发展经验,促进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中部地区人口众多,以发展农业为主,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在早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影响了中部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进程。西部地区深居内陆,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自身的资源优势得不到开发,以至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这种由历史和地理造成的差距对现阶段地区收入差距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政策扶持差异导致了地区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根据 “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由此带动全国发展”的大思路,我国将效率原则和效益目标放在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的优先地位,制定并实施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财政、税收、稀缺资源的优先供给以及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建设成就斐然,经济飞速增长,同时拉开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距离。实践也证明实施“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战略是科学而卓有成效的。问题在于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落后的地区,先富帮后富,这后半段的战略思路没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导致了区域之间的差距扩大。虽然实施了“中部崛起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一定的程度的控制,但是差距依然很大。对东部地区的政策倾向和优惠程度,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滞后和优惠程度小,导致了地区收入差距。
(四)行业垄断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行业垄断是传统计划经济中“条状分割”的产物。由于行业垄断由政府的主管部门实施,所以能够创造出完全排斥竞争的效果。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并非是因为它们创造了最大的市场价值和最多的物质财富,而是公共权力参入了社会财富分配。垄断行业与一般行业的收入差距,与它们的经济效益、劳动强度及其劳动复杂程度的差距关联性较低,与其垄断程度高低及对国有资产处置权力大小成正比。1长期以来,我国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石化等投资收益高的领域,几乎全由国有资本包揽,其他资本难以进入,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经营。因缺乏公平竞争的平台,垄断行业独享经营机会,优先占有了属于国家和全体国民的短缺稀有资源,使得行业平均利润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利润,形成行业垄断利润,由此造成社会财富高度集中于这些行业,从而极不合理地拉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而加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
三、收入差距解决对策
1阳光地带.《关于城乡差别的调查报告》[J].经济学报,2009(06):44-45 贫富差距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国家和人民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完成;贫富差距问题的解决也不是片面的解决某一方面的收入差距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全面的问题。只有在了解了贫富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认清贫富差距的现状,才能从中寻找出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对策。只有将各方面收入差距的问题有效地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本文第三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缩小个人收入差距的对策
个人收入差距是贫富差距形成的基础。所以,要想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个人收入差距的问题。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完善市场机制,增加个人收入。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行为,制定符合国情的公正、公平、规范的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生产资料、劳动力、资金在不同部门之间、不同企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合理分配与自由流动,形成市场机制下的平均利润率,形成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以消除不平等竞争下形成的不公平的利润差别和收入差别。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完善年薪制、职工持股、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等分配制度。1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治理整顿不合理收入,依法取缔非法收入。加大监察力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禁止拖欠、克扣工资等侵害职工利益的行为。
第二、打击贪污腐败,取缔非法收入。首先应该对“灰色收入”做出法律上的界定,合法收入为“白色收入”,将其纳入税收监管范围。非法收入即“灰色收入”应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杜绝。一经查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其次,取缔非法收入,关键是杜绝贪污腐败,那么应该进行廉政文化建设。2010年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有如下规定:“廉政文化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融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廉洁政治和廉洁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廉政文化环境,使反腐倡廉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进入到人们的意识中,从思想意识上铲除公务员灰色收入产生的土壤,遏制各种腐败行为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对公务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为公务员灰色收入的治理提供道德保证。
第三、调节税收制度,缩小个人收入
1黄金旺.贫富差距扩大带来负面影响[J].中国工人,2008,(5):26 首先,通过各种方式强化纳税意识,提倡诚信纳税。税务部门应完善信息共享,加大税法宣传力度,采取不同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的税法宣传,注重普及教育,加大税法宣传网络建设,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和金税网等载体,扩大宣传的覆盖面辐射面,使税法及相关规章深入企业,走入机关、面向社会、走向家庭,促使广大公民依法纳税观念根深蒂固。
其次,增加新的税目。由于个人所得税法制定较早,一些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而派生出来的新的个人所得税在税法中并没有涵盖,因此应考虑增加新的税目。比如,,适时开征遗产税等税种,作为个人所得税的补充税种。遗产税是对财产所有人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征收的一种税,赠与税是作为遗产税的补充税种开征的,主要是为了防止纳税人生前大量赠与而逃避遗产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富人的数量也日益增多,有关遗产税的问题也开始成为热点问题。
再次,继续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加强个人所得税税收征收管理,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个税的征收重点应该转移至高收入群体,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个税监管。改变个人所得税以工薪阶层承担为主的局面,降低低收入者的税负。个税起征点提升可直接提高中低收入人群实际收入,这除了能通过拉动中低端消费利好消费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人工成本上升压力、提升利润率。中低收入人群税负降低将带动民生改善以及大众化消费市场崛起。
最后,加大对偷税漏税者的打击力度。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偷税漏税会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从而影响民生建设。国家应该运用法律手段,出台相关法律制度,集中力量全面整治,对偷税漏税者予以严厉打击,坚决依法惩处,以法律的威慑力来对付靠偷税漏税取得的非法收入,维护经济秩序,为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创造条件。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人们生活条件
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劳动者既面临机遇又承担风险。建立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市场竞争,使失业、病残、意外伤亡等生存风险随时可能降临,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以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的的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是最后一道“安全网”。制定时应科学地制定标准,不同地区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可以有所不同。其目的在于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条件,以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其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 助力度,保证人民基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着力保证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应基本建立起一个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最后,加强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实行多层次保障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扶贫救困”的功能。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业保险,使人民真正“幸福”。
(二)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是贫富差距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解决贫富差距的关键。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是必须突破二元社会结构的制约,通过完善现行的户籍制度来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并随之建立一套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保障农民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方面享有国民待遇,疏通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工人化的渠道,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跨越发展。
二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变以往片面突出城市和工业发展、牺牲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模式,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速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和现代化的步伐,加大对农业科研开发与应用推广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 “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1
三是以提高农民素质技能为突破口,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实用农业技术培训、指导,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要放开农民,放活农村,保护农民权益,相信农民力量,充分调动农民创造财富、建设家乡的主动性、积极性,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力量源泉。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第一、在观念上,高度重视区域统筹,由不均衡发展模式向均衡发展模式转变,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努力缩小地区差距。我们不仅要帮助和支持落后地区加快发展,还要保证较发达地区实现更好的发展,只有东、中、西部地区统筹协调发展,才能最终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第二、加强宏观调控,国家应在投资、金融、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方面加大扶 1董全瑞.《收入分配差距因素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持力度,给予适当国家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人才、劳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向西部流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开拓市场,切实把搞活流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龙头”位置紧抓不放。全面扩大中西部地区的对内对外开放,为其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引进外部资金、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争取重大的工程项目也加速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
第三、充分发挥东、中、西部的优势互补,加大东部和中西部的经济、技术合作,鼓励东部发达地区支援中西部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是增加对中西部的科学教育的投资,促进中西地区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着重培养西部建设人才,提高西部地区发展经济和创造财富的能力,走上一条主要依靠自己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和缩小地区差距的坚实道路。
(四)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行业垄断导致的行业收入差距对我国贫富差距的解决有很大的影响,要打破行业垄断,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打破行业垄断,一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消除行政权力直接配置社会资源。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为此必须逐步打破导致机会不平等的垄断体制,减少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的过度干预。缩小国家垄断行业的范围,进一步完善 《反不正当竞争法》,尽快制定《反垄断法》,消除垄断利润,加速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各行业处于平等地位。对当前国家垄断的行业应放开经营,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要深化财务监督,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垄断利润归国家所有,坚决反对垄断价格行为,对不正当竞争等手段要予以严厉打击。同时大力扶持困难行业的发展,国家在给予一定的扶持下,要及时保证国家应有利益的收回。
二是加强对现有垄断行业、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监管,采取切实措施,制止一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的政策,把福利货币化,隐性收入显性化。另外通过多部门配合,对高收入行业的集体收入、个人收入及个人所得税情况进行监控。同时审计、税务部门应对这些行业执行国家劳动工资政策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超过工资总额计划发放工资及工资外收入坚决予以制止。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化与公开化,建立对政府机构和公务员行为的监督与约束机制,从源头上治理个人或小利益团体滥用职权的腐败行为,积极营造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地体现收入与贡献对等的原则。
四、结语
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收入差距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也是贫富差距在经济方面的具体体现。本文对收入差距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研究贫富差距问题,为贫富差距的研究奠定基础。希望通过对收入 差距的研究能够有助于贫富差距问题的解决。
致 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包桂芹老师的多次精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李宝怀.《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版.[2]董全瑞.《收入分配差距因素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许伟.《中国城镇居民劳动收入演变及其原因》[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罗楚亮.《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农村贫困》[J].上海:上海经济研究,2012.[5]翟继光.《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差距调节功能及其优化》[J].重庆:重庆社会科学,2012.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nalysed
China's income gap 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 Gao Yanxin
Directed By Bao Guiqin Summary: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become a growing focus of attention.The negative effect,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has affec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of our country.Intuitively show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 income gap, the income gap problem in understanding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China has a lot of help,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come gap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find ou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ncome gap,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come gap, to eliminate or control the limit of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 has certain help, finally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orderly.Key words: The income gap,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第二篇:中国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中国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就业难题,扩大我国就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完善法规,科学管理
当前,我们必须制订更加完善有关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应通过一整套有关就业的法规,用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把就业政策的具体实施纳入法律体系,用法律确定政策的依据、具体实施措施,理顺与其他主管部门的关系,逐步化解当前的就业矛盾。应着重对劳动力市场的解雇、招聘、选任、酬劳、工作时间、失业待遇、培训等做出明确规定,以协调劳资关系,使就业政策的体系制度化,减少临时性。通过完善就业法规,使每个公民明确自己在就业中的权利和义务,消除实际运作中因无法可依而产生的管理混乱和就业纠纷,使就业保障走上科学的法制轨道,通过法律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二)提供帮助,鼓励就业
政府应在适当时候提供就业的帮助,尤其是对一些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帮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对自主创业的劳动者,通过组织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通过实行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和提供创业咨询及开业服务,为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环境。针对城乡劳动者求职就业需要,及时收集、发布准确有效的岗位信息,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信息服务、能力测评、政策咨询服务、就业失业登记等各项就业服务。同时,加强职业中介机构管理和市场运行监测。开展一系列“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就业援助系列活动”、“春风行动系列活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各类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切实落实近期已出台的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基础。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有利于广大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既能够及时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又能够正确引导求职者实现就业。
(三)调整结构,增加岗位
在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扩大就业规模,还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通过积极地调整结构,以增加就业岗位。首先应先着眼于调整第二产业。现阶段由于第二产业的生产结构趋同,一些产品生产严重过剩,因此,当前应通过加快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并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高附加值和延长产业链条来提高第二产业对富裕劳动力的消化能力和扩大就业容量,并同时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高达60%以上,而我国不到30%。据专家估计,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每提高1%就可以增加700万个就业岗位,这充分显示了第三产业在增加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发展第三产业,首先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当前,我国的服务业还处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阶段,今后,在服务业领域,还应增加从事脑力劳动,如金融服务、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等类似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使服务业向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行业转换;同时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来扩大就业,增加就业机会
(四)加强培训,改进服务
首先,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特别是加强就业与失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和完善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其次,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所有社区都要建立劳动保障平台,完善工作制度,提高基层就业服务水平,将劳动力资源状况,就业与失业状况从源头抓起,动态管理。第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要加强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强化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从培养、选拔、评价、交流、激励、使用、保障等环节入手,落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扩大培训鉴定范围,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第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要鼓励和引导求职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逐步解决技能型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梯次发展。积极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工作,重点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五)完善社保,提高福利
针对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不高的状况,中国应尽快建立从业人员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保障制度的社会化、货币化进程。要改变目前多头管理、地区分割、标准各异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集中协调和分工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同时要积极探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流动中的社会保障衔接办法,消除人才就业创业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确保人才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稳定人才提供条件。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开展做实个人帐户试点,全面推进省级统筹,并在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定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随着省级统筹的全面实施,参保人员在本省的各城市流动就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将更加顺畅,因此,当前的重点是解决跨省流动就业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制订全国统一的政策和操作实施办法,以保证参保人员在哪里就业就在哪里参保缴费,其养老保险关系可转移接续,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时能够如期享受养老待遇。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对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有困难的农民工,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和户口所在地的新农合;改进医疗保障服务,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扩大就业的思路与对策》课题组.扩大就业的思路与对策 [EB/OL].新华网,2008-1-9.http://61.138.127.246/xxzx/pages/embed/20.[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5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1-64.[3]兰珊.我国就业的严重性及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就业转移的对策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88-189.[4]刘瑾.我国就业的严重性及对策性分析 [J].发展战略,5:60-62.[5]李杰.当前我国就业的严重性与扩大就业的对策 [J].哈尔 滨市委党校学报,2003,6:24-25.[6]胡国晖.当前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的对策思考 [J].武汉汽 车工业大学学报,1999,5:87-89.[7]邵爱华.关于当前解决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J]时代经贸 2011,3,05:56-57
第三篇: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整体上看,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奠定了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必然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Abstract:Three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Overall,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rural resident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roblem is basically solved the food and clothing,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well-off society forward.But should also clearly see that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status quo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polarization, and affect social stability.Therefore,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imperative.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不利影响;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收入分配领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
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6∶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年达到3.11∶1,2003年扩大到3.23∶1,而200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之比继续扩大为3.33∶1[1]。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6∶1[1]。
2.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政策效果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2002—2007年,中央财政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1.6万亿元。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2007年在全国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惠及1.5亿农村中小学家庭,这些政策在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上起到了较显著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政策具有暂时性、不稳定性,加上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内在缺陷,导致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影响
(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1.中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居民收入低固然有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村劳动力资源素质不高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长期以来“效率优先”制度安排的产物。由于制度安排没有根本转变,在处理农业和工业、农村与城市关系的问题上,仍然存在“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观念,农村在资源配置上处于不利地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
2.中国现阶段实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由于农村居民占有的生产要素在数量和质量上处于劣势,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市场体制不完善和监管不力。由于体制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一部分人不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而是通过各种非法途径和不正当手段攫取社会财富,比如一些企业和个人通过走私贩私,制假造假等违法经营行为,牟取巨额利润。这些非法收入既扰乱了市场秩序,也进一步扩大了原有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4.城乡之间个人隐性收入差距悬殊。城乡显性收入差距,并不能反映城乡之间收入的真实差距,因为还存在尚未统计的隐性收入。所
谓隐性收入是指不能直接用货币价值衡量的收入,但又是居民实际享受的福利,主要包括各种补贴(如住房、物价补贴等)和社会保险费用(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这种差距城乡间十分悬殊。因为在农村只有极少数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乡村,才能享受到诸如住房、医疗补贴和青少年教育费用减免符福利。对绝大多数乡村来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这些福利,因而不具备普遍性。而在城镇,居民(特别是职工)福利主要由国家财政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有较好的制度保障,因而具有系统性和普遍性。除了幼儿园、敬老院、康复疗养中心福利设施外,集体经济单位还提供公有住房、公费医疗、公共交通、社会保险、生活补贴等农民所没有的大量福利。
5.依靠土地要素获得的收入比例少。原因有:(1)土地要素是有限的,数量不会增加,而且会随着城市、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建设而日益减少;(2)土地的边际收益率是下降的,这是一个经济规律,也就是说,在现有并且日益减少的土地上再增加产量,新增加产量部分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其收益相对会越来越低;(3)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社会保险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成本也会不断地上升,让成本不断提高的劳动力去从事低收益的领域,劳动力的收益相对其他产业将日益下降;(4)从1978年以来农业产品的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相互变动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速度要比农业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快,农业增产的收益部分,往往被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所抵消掉;(5)农业只有规模经济,才能相对降低各种有关成本,如果城市化推进速度过慢,农业劳动力不能持续转移。还是小规模生
产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过慢,农业收益增长的速度相对非农业收益的增长而过慢,结果只能是城乡发展和收入差距越来越大。[3]
(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利影响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统计表明,消费平均每增加1%,GDP就会相应平均增加0.755%[2]。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农村居民产生消费紧缩倾向,不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使农村居民地位更低、机会更少,其人力资源不仅得不到应有开发,甚至出现相对和绝对地萎缩。
3.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部分农民贫困同非法致富形成巨大反差,致使一些人弱化了对改革的信心与支持力度,产生了“怀旧”心理。增加了改革的成本,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4.长期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得农民怨声载道,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供给的稳定增长,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三、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对策
1.发展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是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缩小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让更多的人参与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缓解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矛盾,为农村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发展机会,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加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1)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2)广开社会保障费用渠道;(3)改革社会保障管理方式;(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之法制化。完善和强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应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资金来源,在目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应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以稳定资金来源。使失业者、退休者、残疾者和低收入者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保持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3.加快给农民“减负”与“剪缚”(取消其制度束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民收入分配低下的直接原因在“重负”,根本原因在“重缚”(多种不公平制度政策束缚)。必须尽快大刀阔斧地精减乡村机构,大大减少农民供养的人员。帮助农民成立各种群众组织以适应市场和维权。加快取消束缚农民多年的户籍、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不公平制度和剪刀差政策等,实行平等的统一的城乡制度和政策。从国家全局出发,从各个地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各自的优势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4]。
4.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实行城乡同步发展战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5]。
5.加快税法建设,优化税制结构,加大调节高收入力度。在建立健全个人收入透明的核算体系(设立个人收入账户、实行储蓄实名制、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等)基础上,借鉴西方,建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辅之以遗产税等覆盖个人收入全过程的税式调节体系;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实现环节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个人收入使用环节的特别消费税;个人收入积聚环节的财产税和不动产税;个人收入转让环节的遗产税和赠与税等。提高起征点,实行累进税率,加强税收征管。
6.加快法律制度建设,加大取缔、杜绝非法收入力度。非法收入对基尼系数贡献率在0.07~0.1之间,是社会最不满意的丑恶现象之一。务必尽快颁布严法予以严惩,建立新制予以根治。根据中国历史和国外经验,某种犯罪长期蔓延须出台严法予以严惩的做法,颁布严厉的反腐败法,严惩非法收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法、举报非法收入重奖法,审理非法收入案党政机关不得干预法等法律体系。加快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杜绝以党代政,以党代法,加强行政监督,堵塞权钱交易渠道。
7.打破垄断,消除不正当竞争。应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和竞争法等法律、法规,限制和打破垄断,逐步消除行业壁垒和垄断,提高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鼓励资本在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序竞争,促进行业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8.加快西部开发,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
投资,努力将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引入到中西部,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
现阶段城乡收入扩大的现象日趋严重,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逐年增加,尤其是我国正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必将对此有所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建设的主要生产力,因此,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力度,使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来缩小城镇与农村的收入差距,使城镇与农村共富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王云珠.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J].晋阳学刊,2004,(2).[3] 周天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城市化.《理论前沿》2009年第14期.[4]李振国.政府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对策探讨[J].经济学家,2005,(3).[5]白暴力.让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为什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
第四篇:中国城乡收入差距 全球最大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 全球最大
《经济日报》记者林海/联合新闻网提供(2011.09.21 12:08)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比高达
3.23:1,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在2005年时,国际劳工组织(ILO)就曾经公布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国家,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包含中国在内的三个国家超过2,而英、美等西方已开发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都在1.5左右。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宋迎昌表示,大陆城乡差距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一个地区的发展,要经历城乡收入差距由低水平的均衡到收入扩大、再到收入缩小这样一个过程,呈现倒U字形,这是一个规律,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宋迎昌说,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经历倒U字形发展的过程,而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大陆城乡差距缩小与政府近年来推出的一些惠民政策有关,包括对农民的各种补贴、税收减免、扶持就业、照顾农民工生活等。”宋迎昌分析指出,这使得中国很多省区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对于缩小收入差距比例有很大的作用。
但宋迎昌也坦承,目前中国中西部的城乡收入差距还是很大,比例超过4比1,而北京、上海、广东的数值则要低的多,“这种差距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体制分割现象严重,以及发展机会不平等等因素所造成。”
根据统计,去年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比城镇快,是从1998年以来的第一次,但是差距仍然相当大,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预计2011年,这个比例将达到3.26比1。
第五篇:城乡收入差距原因及对策探讨
目录
摘要:............................................................................................................................1 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1 1.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变化呈阶段性特征..............................................1 1.2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2 2.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3 2.1历史因素..............................................................................................................4 2.2制度及政策因素..................................................................................................4 2.2.1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不同导致城乡收益不同.......................................4 2.2.2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4 2.2.3分配与再分配中对农业的投入少、索取多................................................5 2.2.4政策上重工轻农............................................................................................5 3.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等因素..............................................................5 2.3.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5 2.3.2城市化水平....................................................................................................6 2.3.3人力资本........................................................................................................6 3.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6 3.1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6 3.2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制度公平..........................................................................7 3.3 加大“三农”投入,实现政策公平.................................................................7 3.4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机会公平......................................................................7 结论:............................................................................................................................8
参考文献:...............................................................................................................8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无论是城镇居民抑或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却也在不断的拉大。为此,本文主要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简要介绍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的意义还有目的;第二个部分主要是介绍中国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所造成的问题和不良影响,第三个部分则是分析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而第四个部分就是讲关于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相关对策。只有在城乡之间实现均衡发展,我国的经济才会持续、健康、稳步地发展,社会公平问题才会得到一定改善。
关键词:居民收入;收入差距;现状;问题;原因;对策;改善
前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农业大国,虽然近年来农村人口的数量正在逐年下降,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给农村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我国一直以来都在花大力气解决农业的落后、农村的凋敝、农民的贫困问题。然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开始显现,近年来表现出不断扩大且没有缩小减缓、甚至有加快扩大的趋势。这种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势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秩序造成巨大威胁。所以,为了中国坚持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这一严重问题。
收入差距一直以来就是世界各国民众及其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而正处于体制转轨的中国来说当然也不例外。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当中有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向来都是被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结合中国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找出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并根据中国的发展要求,提供一些解决该问题的措施,以便能够使我国快速走上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1.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变化呈阶段性特征
图1显示了用城乡人均名义收入比和城乡人均实际收入比所表示的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由图可知,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总体趋势在不断扩大,且城乡名义收入差距变化呈阶段性特征:1978-1983是缩小阶段;1984-1988差距扩大;1992-1994进一步扩大;1995-1997有所缩小;之后又一直处于扩大趋势。
图1 城乡人均收入比值示意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2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
由表1可看出,对于城乡居民名义收入增长率和实际收入增长率,中国转型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都明显大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在大部分年份都是如此。例如,1998年,城镇居民名义收入增长率为5.1,实际收入增长率为5.77%;农村居民名义收入增长率为3.4%,实际收入增长率为4.48%,前者的增长率都大于后者;2003年,城镇居民名义收入增长率为10%,实际收入增长率为9%;农村居民名义收入增长率为5.9%,实际收入增长率为4.27%,城镇居民名义收入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分别大于农村居民4.1%, 4.7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分省统计年鉴计算和整理。
2.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制度的改革,政策的颁布,经济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可以说是愈演愈烈。物极必反,过大的收入差距势必会引发出各种问题,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找出根源。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主要有历史因素,制度及政策因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因素。
2.1历史因素
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发展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开始工业化时期都是通过对外扩张、侵略、掠夺殖民地等手段逐步积累原始资本的,例如,英国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就发生了所谓的“圈地运动”。而我国在发展工业化道路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世界大市场已经形成,世界各国已经纷纷独立,我国再通过对外扩张、掠夺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另外我国在开始发展工业化时西方国家都在制裁中国。新中国继承的是经过多年战乱的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烂摊子。1949年-1952年随着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以及民主革命遗留问题的解决,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53年中共中央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党要在相当长得一个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其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那么我们走工业化道路,实现供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本从哪来呢?只有剥削农民和农村,通过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等经济的、行政的多种手段才逐步积累起我国发展的原始资本。然而在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直接表现形式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过程中收缴农民的农用生产工具,甚至锅碗瓢盆等大炼钢铁,大搞小土群,忽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和规律,以致严重耽误农业生产。人民公社化运动又以“一大二公”为指导方针,大力推崇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以贫穷为荣,严重好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系列的“左”倾错误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造成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从而使农村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2.2制度及政策因素
政策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经济政策在财政和税收方面都存在倾向性。政府在执行就业、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政策时,物质资料的价格有升无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2.2.1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不同导致城乡收益不同
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人民收入增加的基础。我国城乡居民都在改革过程中得到收益的同时,也因为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不同而造成了巨大差异,城镇居民收入明显要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从现在的形势看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缺乏持续性;改革也主要集中在解放生产力的层面上进行,没有把重心放在如何解决怎样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晚于农村,但相比于农村却是持续性的,它不仅解决了如何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并且还在这一问题上持续深入。改革的目标也是指向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的城市经济体制。
2.2.2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在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是相当低的,和城市相比,我国目前针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依旧不成体系,并且存在很多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当中有绝大对数都无法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福利,并且其正当的合法权利大多也因种种原因而不能享有。在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工的子女上学问题是现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很多地方没有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之中,有时甚至还需额外缴纳“入学费”,再加上上学所需的各项费用支出,农民的工经济负担可谓是加重了一重又一重。2.2.3分配与再分配中对农业的投入少、索取多
在我国工业化发展初期,国家对工农业产品价格实行“剪刀差“制度,也就是说在压低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这种“剪刀差”政策拉动了工业化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使得广大劳动农民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1952年到1999年这47年间,农业部门通过“剪刀差”政策为城市工业提供的资金为8707亿元,而通过税收提供的资金仅为1527.8亿元,通过储蓄提供的资金是1404.8亿元,扣除同期国家对农业的各项投入,农村为城市工业化提供的资金净额也为1000亿元。与此相反,城市职工虽然工资水平不高,但由于有较多的补贴和福利,其生活水平任然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城乡收入差距也由此出现。
2.2.4政策上重工轻农
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国家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而且无论是当时的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都对国家的发展非常不利,所以为了快速恢复国家的经济,使国家的工业体系逐步建立,所以我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也正是如此,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一直不足,另外再加上国家对农业设施的管理和经营存在缺陷,导致无哦过农业发展十分缓慢。继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我国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一直是以农支工,以乡扶城的两步走策略,首先重点发展城市工业化,然后再去发展农业。具体来说,国家在资金资源的投入上都是偏向于城镇发展,而在农业投入上则相对较少,且都是以延缓农业发展为代价,来换取工业化的迅速建立,然后再以工业化来带动农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虽然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同时也使得城乡间的差距日益拉大,特别是在居民的收入上出现了很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现象。而这种严重的收入不均等正是由于中国在发展经济时所主张的先发展城市,再去发展农村策略所造成的。
3.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等因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非始于今日,而我国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也就是城乡分割管理体制正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2.3.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根据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城市集聚了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农村则汇聚了传统的农业。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城市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高,而农村的比较低。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下,产业链中比较效益最低的仍然是传统农业,而农民普遍以传统农业,尤其是以效益趋于零的粮食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增加收入难度很大。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低,尽管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高,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很低。二元对比系数降低,造成城乡发展的差距加大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
2.3.2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收入的差距会不断缩小,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有利于降低城市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城乡劳动力收入水平差距会不断缩小直至大体接近。从长期来看,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促使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直至最终消除。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业化的推进最终会消除。我国转型期城市化发展滞后一般来说,工业化伴随城市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这一方面限制了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另一方面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延缓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而且阻碍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但总的来说,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2.3.3人力资本
根据西奥多·舒尔茨等人的人力资本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对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就可能得到较高的收入,反之就可能得到较低的收入。根据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理论,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的根源在于在于城市比农村具有更多的人力资本存量,城乡收入差距实质是城乡经济增长的差距,而城乡经济增长的差距主要在于城乡人力资本的差距。我国城乡人力资本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从城乡受教育程度来看,2003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2000年我国巧岁以上人口中农村占了3/4;城市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20年,而农村是7.33年,二者相差2.87年;我国城乡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结构也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比例是20:9:1;受高中教育的比例为4:3:1;受初中教育的比例为0.91:1.01:1;受小学教育的比例为0.37 : 0.55:1,可见城镇人力资本积累基本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仅处于普及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截止2000年,我国农村地区15-64岁人口中文盲和小学人口仍然高达48%左右,初中文化人口占43%,高中文化程度占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3%。我国城市、县镇和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0.25年、9.12年和7.25年,城乡人均受教育年限差距为3年;农村地区文盲比重过高,小学和初中人口比重分别占30%和42%。
3.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3.1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能够逐渐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并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政府亦可通过政策调整,来促进城乡间的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的一体化,从而改变我国的城乡之间的经济结构现状,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相互促进,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上享有同样待遇和福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计划和目标,并且充分考虑到农村未来的发展需要,合理分配资源配置,保证农民素质水平的提高,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此外,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更要突出我国大力推行的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重点的两型社会发展目标,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发展农村产业、居住、交通、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等各方面,努力实现城乡空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发展格局,从根本上消除城镇与农村的界限,立足区域空间范围,明确城市和农村的功能定位,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周边小城镇为纽带,以农村发展为基础,促进城乡相互依托,互利互惠,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利学合理的布局城乡第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城乡的优势互补,保证城乡各项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利学引导农村居民的梯度转移。同时,政府也要像抓城镇工业化发展的理念来重点抓农业领域发展,用城镇现有的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3.2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制度公平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制度公平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建立健全而完善的‘三农”发展保障体系,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举措。要围绕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建设、保障农民增收,改革与完善各类相关制度,实现制度公平。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核心,逐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征地用地政策,既保障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也保障农民从中受益,使农民能够从土地流转和征用中增加财产性收入。同时,要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基础,逐步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方而的制度,解决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减轻农民额外支出。此外,要加快户籍制度、财政制度、保险制度、税费制度等方而的改革,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制度,为农民收入的合理稳定增长提供法制保障。
3.3 加大“三农”投入,实现政策公平
对‘三农”的投入,既包括财政的投入,也包括政策的投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主要用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地方财政也相应加大了“三农”财政投入。对‘三农”财政投入的增加是保证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三农”财政要科学规划、合理使用,加强农村水、电、路、气这些和生产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扶持,根据当前的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的波动状况,对农民的生产性经营给予更多的补贴。要加强对“三农”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保证各类资金依法有效运用。在政策投入上,要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促进农业稳产增产,不断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保障能力。
3.4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机会公平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使农村和城市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是给予城乡居民公平发展机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我国一直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而不断努力。口前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46.6% ,我国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口标是今后五年内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5%。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己经进入了一个 快速发展向协调推进的阶段,今后我国城镇化将重点解决城市发展不均衡、中小城市和城镇辐射力不强、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同步等问题。其中,更重要的是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和农村人口城镇化不一致的问题,据调查,相对于农村土地大量向城市转移,我国农村人口并没有与之相应的进入城市,一些城市甚至存在从农村征用来的土地闲置率高达55%以上的现象;还有约2.2亿农村转移人口未获得城镇户籍。因此,要想彻底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必须有人口的城镇化,也就是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在城镇定居、生活、就业、生产。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于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加强权益保障。从根本上通过城镇化推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推动资源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合理配置,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结论:
由于本文是学年论文,字数有所限制,所以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模型没有深入介绍,只是文字性地主要介绍了一些较为基础性的知识。即文章的四个主体部分: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和目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引发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的探讨。其中,收入差距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由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等所导致的自然差距,因此需要采取的就是协调城乡的发展,以便保持利于当下最合适的收入差距;而另一部分呢就是生产力等的差距所造成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为缩小这一部分差距则需要采取措施缩小城乡之间的生产力,加大农业投入,发展农村的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投入。而从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刻不容缓,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我国的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公平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梦凡.现阶段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结构特征—基于收入来源视角的比较与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2】 秦克成.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成因和对策分析.[D].济南大学国民经济学.靳贞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3】 张杰,胡海波.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2年第2期.【4】 王晓华.关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现象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5】 张鑫.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成因的演化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6】 彭真善.中国转型时期城乡收入差距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7】 靳贞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8】王凤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缩小差距的措施研究.[J].特区经济.2010年10月.【9】 汤洋.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探讨.[D].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0】 曹霞.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缩小的措施[J].工业技术经济.第24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