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案例整理后(最后)

时间:2019-05-14 05:5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力资源案例整理后(最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力资源案例整理后(最后)》。

第一篇:人力资源案例整理后(最后)

第一章 导论 一.四海公司P32

四海电子有限公司是近两年刚刚发展起来的私营公司,由于良好的市场前景,这家公司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现在的状况不能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

该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1、研究发展部:员工跳槽、别的公司工资高、有更多的晋升机会——薪酬问题、员工职业生涯管理问题

2、营销部:单纯以销售额考核——绩效问题

3、生产部:平时表现差的员工没有得到技术提高的机会——培训问题

4、财务部:有些人非常忙,有些人又没有事做——职务分析问题

5、计划办公室:缺少部门之间沟通、协调问题——非人力

6、人事部:只做单一的招聘、培训计划——规划问题 最终症结就是忽略了人力资源规划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

1、公司各级管理层对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四海公司的领导层对人力资源管理意思薄弱,他们理解不到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性不够,对人力资源规划停留在表面

人事部经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他也许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但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只凭所谓的经验感觉办事。

3、四海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还滞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层面

四海公司两年前成立,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性不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制度和激励制度不成熟,企业文化也没有真正形成,因此谈不上什么科学有效管理。只做一些招聘、培训工作等,承担着单纯的行政事务职能,滞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层面。【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就四海公司应该如何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提出以下对策:

1、人力资源规划工作需要得到公司领导层和其他部门经理的大力支持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 3.培养员工观念意识 4.增强企业凝聚力 5.理顺职能部门关系 6.加强沟通协调

7、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四个方面的工作(1)做好企业战略及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工作。(2)做好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盘点工作。(3)认真做好人力资源供应预测工作。(4)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策略。案例二见书P35 第二章-工作分析 案例三见书P71(案例四)结合书P74 2.公司人力资源部在职位分析项目的整个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计划不够,包括领导的支持,部门协调,员工的配合,缺乏必要的前期培训沟通等;参与人员单一,不够全面,仅仅人力资源部门唱独角戏

二、工作分析方法过于单一,简单的调查问卷是很难对于工作分析得出恰当的数据的;

三、工作分析计划没有制定,准备不充分 四,工作分析缺乏培训

五,工作分析的工作和方法,程序存在问题

案例五见书P103 第三章 人力资源规划(案例六)

在计算离职率时如果能将分子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内的离职人数,分母定义为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即该时期内的在职员工最多时的数量(离职率=离职人数/累计在册人数×100%),这样求出的离职率将更为科学。:以离职率等于某一时期的离职人数比上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计算,则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为:上半年离职率=70/(50+74)×100%=70/(54+70)×100%=56% 第四章 人员招聘与录用(案例七)

问题:耐顿公司在人才招聘方面存在那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症结所在

1.缺乏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规划 企业经常会出现人员不足的现象,企业经营战略计划经常因为人员到位不及时而推迟或改变计划,企业现有人员因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造成所需要完成的工作越来越多滞留,导致企业信誉度下降,从而使企业经营能力减弱。2.缺乏招聘人力成本效率和招聘渠道的选择误区

耐顿公司在招聘之前没有考虑到招聘成本效率的问题,所以造成一系列的浪费。3.忽视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力

企业在招聘和录用过程中会受到企业外部因素、国家相关法律以及外部人才市场的影响;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企业战略思想、企业目标也是影响企业招聘和录用方式的作用力。4.缺少工作分析

公司没有向求职者提到岗位的详尽描述和胜任本岗位的所需的知识、技能、体力等方面要求。这样在简历的招收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不适合本岗位的人员前来面试,会给面试工作造成一定的麻烦。由于缺乏科学的工具作为考评人员素质、水平、技术和业务实力评测手段,面试人的主观看法在评价中所占的比重要远远高于科学的评测方式。由于缺少工作分析,在人员录用过程中没有科学的录用依据,容易造成所入职人员与岗位要求的差距,甚至造成应聘者与岗位完全不相符的尴尬情景。

5.招聘程序的不规范和无科学性筛选和录用

在招聘程序中许多步骤或科学的甄选方式已经被省略了,案例中求职者李楚和王智勇的面试考核资料中,只有姓名、性别、学历、年龄、工作时间及以前工作表现等基础信息,对人员筛选来说这些资料远远不够的。6.忽视求职者的背景资料情况

求职人之一王智勇的前公司背景不是很完善,缺少前公司主管人员的评语。在招聘后期,关注被选求职者前公司的背景资料,了解被选者的人格品质是十分重要的。7.向求职者宣扬企业不实之处和许诺无效

一些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求职者,向求职者宣传公司本身做不到的事,甚至承诺不可能实现的诺言。

8.经理人员的心理偏好影响

由于王智勇的为人圆滑给耐顿公司的面试人心理造成了影响,在选拔过程中,忽视了企业招聘的正规方式,只凭印象选择了王智勇。9.没有设立招聘后的评估

耐顿公司招聘工作结束后六个月过去了,由于没有对已完成的招聘工作作相应的评估工作,没有对刚入职的新员工的各方面状态进行二次评估,所以没有尽早发现这次招聘中的失败。

10.没有按照认识匹配,合同没有规范。

11.没有达到公司招聘的成本效率

一是:本次招聘中实际操作费用超过一般情况招聘成本所导致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此次招聘中某些策略与以往不同,导致实际简历每次筛选比例比前几次招聘筛选比例大,这就意味着企业对求职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小。

解决方案

1.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2.做好工作分析,工作说明书,注重背景资料调查 3.招聘规划

招聘规划要求把对岗位空缺的描述变成一系列的目标,并把此目标和相关求职者的数量和类型具体化的工作。更具体说:在规划中一方面要求招聘人数,另一方面要确定招聘类型;一方面企业必须计划吸引一定数量的人员申请此岗位。4.工作分析在招聘实践中

工作分析的用途之一是将做好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等方面进行量化,并加以分析,制订出此岗位最佳素质的数据,以它作为人员筛选的标准,将求职者的相关信息与之进行比较,最终得出与岗位标准最吻合的人员信息就是企业所要招聘的人员信息。这种筛选方式即规避了人为的心理偏好影响对招聘选人的作用,又避免了依靠印象的选择,利用科学数据的标准和指导,减少了招聘的非科学性所造成的企业招聘失败。规范的工作分析为招聘工作最终录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5.招聘内容要真实,客观,完整,客服主观偏好,避免误区。6.招聘、选拔及录用程序

企业招聘的程序一般会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职责和职务略有不同。企业无论是运作步骤操作,还是每一步骤的具体实施细节,都应该参照一定的规范实施。在面试选拔期间,科学性的做法对人员的筛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案例二)案例分析

试分析四个候选者的特点并做出录取决策。第一位候选者

这位候选者的优点在于能够从公司大局出发,分清轻重缓急,具备作为公司总经理的基本思维素质。但是,其具体做法毕竟是委曲求全,且有向不法行为低头之嫌。

第二位候选者

这位候选者的优点与第一位相似,但较为主动一些。在无法立即判断孰是孰非之际,突出“顾客是上帝”的理念,让顾客明白,百货公司做让步性决策的前提是对顾客的热爱。但是,这种做法仍然没有负起道义的责任。

第三位候选者

这位候选者的优点在于有较强的道义感,对恶势力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但是,他犯了一个大忌,就是职业经理人应以诚信为本。“内部录像系统”在“中等发达程度的小县城”里的百货公司中是绝对不可能有的。候选者如果没有意识到“中等发达程度的小县城”,便是信息管理能力方面的欠缺;如果意识到了,便是以诈还诈了。

第四位候选者

这位候选者的最大优点在于对问题分析的深刻性,他敏锐地抓住了诈骗者逻辑上的盲区,当场予以揭穿是有震撼力的。从道义的角度上讲,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职业经理人,“得理也饶人”是一大招财秘诀。何况女售货员在有理的情况下也不该出言不逊。因此,如果这位候选者在识破骗局的同时,又不忘向当时的顾客群体展示亲和力,那么效果会更好。

总而言之,案例中情景面试的第一题旨在考察候选者的三层素质:洞察力一一对事件本质的把握;全局观一一对形象力和“顾客至上”理念的理解;道义感一一对社会上反诚信现象的态度。

第五员工培训与发展 P204 案例一

问题 个人 心理未转变

企业 无明确培训计划 无职业转变培训计划

无培训张某心理,工作能力,注意事项 缺乏全责体系,管理问题,缺乏沟通 对策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对于与员工的职业变动,需建立培训计划,张某要变被动为主动,需改善与领导同事部下关系,权责分明 P205 案例2 加强内部培训师培训和整合 培训需求,培训课程,培训评价要系统化 培训需求调研过程中培训部门应与一线部门是先协商,征求意见 课程安排也做内部分析,再结合外面的 评估与员工工资,福利挂钩

评估等方面做准备,研究,内外结合

没有完美的方案,适用的是最好的,计划不能果品,也不能稀疏 该公司培训部门要求很高,要求十全十美 第六章

P250案例一 问题

皇帝的本人影响,不够公正

方法单一,最好适度结合其他方法,加目标管理法 对有人员考核者的代表性选择 注重人情人味,忽略业务能力

对策

要有高层管理者公平公正的支持 对考核者选择有代表性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解决根本问题 两种不同的管理者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P255案例二

认识绩效考核双面性 单一考核制度缺少人情味 绩效考核费时费力

对实施绩效考核的人要求高 对于注重当前的绩效考核

公司高层与人资管理者认同度不高 缺乏应有的沟通

对企业员工缺乏?情和信任 沟通可在标准等方面进行制定 考核结束后,注意反馈阶段的沟通 培训方面有所欠缺

成立绩效管理委员会,规范的企业在考核时对绩效和工作挂钩 第七章 薪酬管理

案例一

A公司的薪酬政策的问题

1、待遇差距并不大

A公司的工资待遇比较平均,员工相互间的差距并不大,工资结构和形式也有点儿象国营单位。

2、收入变化不大

但是不久,小Q突然提出要求业务提成。

当时A公司一个月的业务量为2-3万块板,小Q每个月的提成平均为2670元,加上底薪,每月的收入有4600多元,大大高于提成之前;而小L和小Z加起来每个月的提成平均为1465元,每月的收入与以前相比变化不大,三人倒也相安无事。

3、分配不公平

两人的提成都调为每块板0.2元。调整后的第一个月,小L的提成为4000元,小Z的提成为5000元,小Z的工资第一次超过了小L;第二个月,小L的提成为3000元,小Z的提成为7000元,两人的工资差距达到了4000元。随后的一段时间,S公司的业务量逐渐萎缩,而宝安的业务则越来越红火,小L和小Z的工资差距更大了:有一个月,小L的提成是2600元,而小Z的提成达到了11600元,这更引起了小L的不满,认为老板Y偏心,业务分配不公。这时技术人员也开始不满,他们认为跟客户洽谈都是老板Y和技术人员,售后服务工作主要是由技术人员完成的,业务人员只不过是送送货,并没有创造什么价值,却拿那么高的工资,这明显不公平。

4、处理好三个公平

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三个公平问题: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和员工公平。比如对于外部公平问题,小Q和Y都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其它公司之所以给业务员较高的提成是因为与A公司相比,他们的技术力量较薄弱,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在销售上,而A公司的长处是技术力量强,售后服务工作也到位,销售的重要性已相对下降。

5、掩盖了业务人员的无能

但是由于Y始终没有明确业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任务职责,所以就产生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方案设计:不管是不是自己联系的业务都给提成,而业务范围由Y划分。这样对于小L和小Z来说,提成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与他们的主观努力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且客户的划分由决定,这既掩盖了业务人员的无能,又为小L以后的不满提供了口实。P307平均主义工资,没有对不同的岗位分类分级,特别是没有突出关键核心技术人才 工作分析没有有效进行 很严重

没有建立起评价系统和奖励机制,在实践中没有根据其实践能力… 内外公平考虑不周全

案例一第二问

初期 注重对外竞争性 收成 福利保障 稳健 团队协助

案例二

P310案例二

没有得到公司高层的大力支持 没有妥善解决老员工问题 舆论宣传工作不到位,改革层未与职工做好沟通工作 改革是全面激进式改革 未达到渐进性

没有考虑到企业文化,有关方法欠妥(对外协调,外部依赖等)

薪酬人员安排欠妥

结合企业文化,推动改革,渐进式的

改革前必须大力宣传可行性,必要性 与员工沟通,做好调查工作

切实重视老员工问题,对真正有资历老员工应继续重视,或需培训可胜任岗位 对不能胜任的老员工安排相应的待遇等

在人员安排上,薪酬改革委员会组员为公司高层 非正式组织,解决正式组织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八章

P348案例一

合法 项目完成后可结束劳动合同,但因怀孕未解除合同

应实际安排工作,应当协商…………………..怀孕妇女变岗变薪需要双方协商决定,不能由企业单方面强制执行。

现在是变岗不变薪,从法律角度来说,公司作出这番决定的确不违法。但是,如果从孕妇这一特殊性来说,清扫厕所这一工作对怀孕妇女不太合适。按照相关规定,怀孕员工的变更岗位应当减少工作量等以使其适应这份工作,要有利于怀孕员工。

一月份 二月份 三月份 四月份 五月份 六月份

合计期初人数

录用人数

0

74 离职人数

70 期末人数

259 4.如果将分母定义为本月累计在册人数,所谓的累计在册人数是指本月曾经在册的员工的总数,它等于月初员工数量加上本月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月末员工数量与本月离职人员数量之和。我们以一、二月份的情况计算离职率:a)一月份离职率=35/(50+3)×100%=35/(35+18)×100%=66% b)二月份离职率=20/(18+35)×100%=20/(20+33)×100%=37%因为离职率的分母为期末在职员工数量加上本期离职人数之和,它一定大于或等于本期的离职人数,故所计算的离职率总是小于或等于100%,不可能出现离职率大于100%的现象。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离职率时如果能将分子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内的离职人数,分母定义为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即该时期内的在职员工最多时的数量(离职率=离职人数/累计在册人数×100%),这样求出的离职率将更为科学。一方面应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人们更加容易理解离职率的含义,另一方面,不论员工什么时候辞职,都可以在离职率上反映出来。因为如果有新加入公司的员工当月入职,并当月辞职的情况,在用以上前三种方法计算的辞职率中无法表示出来,而新员工的流动往往对企业分析员工流动原因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计算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呢?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是否等于各个月的离职率的平均呢?我们还是以上述提供的数据来讨论。

方法一:以离职率等于某一时期的离职人数比上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计算,则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为:上半年离职率=70/(50+74)×100%=70/(54+70)×100%=56%

第二篇:人力资源案例

案例1:谁的责任?

问题:⑴对于服务工的投诉,你认为该如何解决?有何建议?

答:对服务工应予表扬,因为他做了不是他分内的工作。对操作工要批评教育。首先把机油洒在机床周围地上无疑是错误的。其次,机床操作工的工作说明书规定,操作工“有责任保持机床的清洁,使之处于可操作状态”。显然,机油洒在机床周围地面已影响到机床操作,其工作说明书虽未明确提及清扫地面,但清理地面机油应是操作工的责任。对车间主任也应该予适当批评。因为没有一个合理、完善、准确的工作说明书。作为车间主任也有责任,而且,在处理问题时,也显得简单粗暴,缺乏细心和耐心,影响对问题处理的公平,公正。⑵如何防止类似意见分歧的重复发生?

答:A,对工作说明书进行修改,明确地面清洁职责范围。B,借此契机对于公司的管理制度、职责范围、工作说明书等条文进行全面检查,修改完善,使之更加合理、准确。C,对公司管理层、包括基层管理者,要提高综合素质,改变工作作风,增强领导影响力,提高管理水平。

⑶你认为该公司在管理上有何需改进之处?

答:A,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管理上要进行合理分工,重新定位,明确管理及工作职责,对公司管理制度、工作职责的有关条文要修改完善,措辞要清晰、细致、准确。说白了,该公司的管理缺乏工作分析。B,可以让一些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基层管理人员参与到岗位职责的规划工作中来,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工作说明书。C,提倡爱岗敬业,发扬协作精神,避免在发生类似事件后找不到责任人,发生扯皮现象,因为工作中有些情况是无法预料的,再完善的工作说明书也不可能天衣无缝。

案例2:张小米的劳动合同

问题:你认为该公司扣发张小米公司的作为做法妥当吗?为什么?

答:该公司扣发张小米工资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因为:(1)凡是需要停发或扣发劳动者工资必经有法律依据,否则,就是对劳动者工资权益的侵犯(2)现在的市场总体上来说供大于求,是买方市场,为了促销,许多企业采取了先发货后收款的办法,显然,这家公司也是采用了这种办法。否则,没有公司同意,张小米是不可能发货给买方的。货款收不回来是公司经营策略的后果,而不是张小米的责任。(3)当然,做为销售人员,张小米也有责任向买方追要货款,实际上张小米也尽了很大的努力。但即使这笔货款追要不回来,也应该追究买方的责任,而不是没有法律依据地随意扣发张小米的工资。

案例3:试分析下则招聘广告中所存在的问题

问题:(1)目前有哪些招聘渠道,你认为哪个最有效?小张在《扬子晚报》刊登招聘广告是否合适,为什么?

答:招聘途径有两种:内部和外部招聘。内部招聘的方法主要有公开招聘、晋升、平级调动、岗位轮换、重新雇佣或召回以前的员工等。外部招聘的主要渠道有:人才交流中心、招聘洽谈会、媒体广告、校园招聘、网上招聘、猎头公司等。在报纸杂志、电视和电台等载体上刊登播放招聘信息,受众面广,收效快,过程简单,一般会收到较多应聘资料,但因本次招聘时间紧,不是很合适,可以考虑内部招聘和联系人才交流中心相结合的方式。

(2)小张设计的广告内容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何修改?

答:不是很合理。主要是要求不够具体明确,如无招聘时间限制、无薪金待遇。可修改如下:诚聘:南京某摩托车制造公司是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民营摩托车制造公司,注册资金8000万,成立已经十年,因业务发展需要,诚邀有志之士加盟,共创未来。现急需招国际贸易主管2名,要求如下:国际贸易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实际

工作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商业谈判能力,英语六级,能长期出差,具有相关行业经历者优先考虑。请应聘者见报之日起2日内带上个人简历前来面试。本公司地址:xxxx联系电话:xxxxxxx联系人xxxx

案例4: A公司的培训问题

问题:

1、A公司的培训方案是否可行?是否达到了岗前培训的目的?请分析并给出你的见解。

答:A公司的培训方案是不可行的,存在很大的问题。岗前培训首先要解决的是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重点在使员工对企业历史和现状有所了解,以加深员工对企业使命企业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企业目前管理体系的认识,然后才是岗位认识,岗位技能的学习和掌握。A公司培训方案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培训需求分析。

2、A公司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问题很多,请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理率分析说明,其关键症结是什么?

答:首先,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人才、人才标准、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认识模糊。

其次,缺乏人力资源规划。对于岗位设计、职责设计、职权设计,以及对岗位素质能力的培养,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再次,人力资源体系存在很大漏洞。招聘、培训、用人、考核等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甚至环环相扣、彼此为条件,并为相互输出做决策的。

案例5:某机床厂的辞退方案

问题:

1、该辞退方案有什么问题?你能为这个厂长提供什么样的建议?

答:(1)违反了《劳动法》关于女工“三期”内的保护规定,而且在产假期满后,原则上是安排原岗位工作,并应在该女工哺乳期内,按有关规定给予每天哺乳时间。

(2)E工程师的辞退也违反了有关文件:A、《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1993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111号令第九条)B、《劳动法》大法26条第二款。

(3)站在全局考虑的立场上,可以同意厂长的作法。但作为管理者应该思考:今后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应该怎么办,能否找到更合理的办法以防患于未然?建议加强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严格考核制度,建立技术人员技术档案,详细记载技术人员的技术成果。(4)L明显属于工伤,应按《工伤条例31条》相关条款支付相关待遇,而且《劳动法》29条也有明确规定,这种辞退行为是违法的。建议根据其技术熟练特点,安排到相关技术部门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案例6:绩效面谈

问题:

1、如果你站在B电器公司销售部经理Z先生的立场,你将如何把握与小N的这次绩效评估面谈的过程?请结合你所学过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作出分析。

答:小N显然认为现在的工作岗位是大材小用,也许有点自我评价太高,但的确是一个能力较强的管理人员,也有恃才自傲的缺点,对于这样的人才谈话方式应该委婉些,使其感觉受到尊重,所以首先应该充分肯定他的管理才能和工作成绩,以消除他的抵触情绪,并告诉他,公司管理层很重视他这个管理人才,今后一定会有很大的晋升机会的,这样可以使小N的心理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可以了解其真实想法,然后指出绩效评估的作用,对于促进工作和晋升的意义,并有针对性地委婉指出他的不足和存在问题,告诉他暂时还没晋升的原因是什么,鼓励他为今后的晋升而提高改进自已。

2、Z先生为了小N这一特定员工而改变他的绩效评估方法,这一举措是否合适?请结合人

力资源管理理论给予你的看法。

答:从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来看,绩效评估的方法向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从案例看,Z先生用自我评估的方式来补充原来的评估方法是明智之举。如果新的评估方式具有普遍性或者潜在的普遍性,对原有的方式有所提高和改进,并且不会造成新老标准相冲突,就不能简单的理解成是为了某个特定员工而改变评估方法了。

第三篇:人力资源案例

案例

(一)项目策划题 一个员工在公司内的生命周期,可分成引入、成长、饱和和良友公司是一家中小型企业,员工只有72名。三年前有一位衰落四个阶段,不同时期由于员工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不同,留人

营业人员离职,经过了两个月终于补进一名营业人员。的措施也应当有所区别。该名营业人员姓周,在经过产品认识、推销技巧、市场分(1)引入阶段。一个新进人员初来公司的头二三年,为员工的析、认识客户……等训练后,终于能够出师作战了。周姓营业员引入时期。这期间,经过训练的新人,对公司内部一切事物渐渐进入公司不到一年,业绩一直停滞在那儿,不能往上突破。该公由陌生到熟悉,并且在他负责的工作职务中,摸索出一套处理模司李总经理设法从中激励,并派他接受企业外的营业人员训练。式。这一阶段,应注意使员工尽快适应环境,如果任其自生自灭,不料,训练回来不到两周,周姓营业员提出辞职,原因是不堪困很可能从此埋没这个员工,或者导致其”跳槽”。顿、不堪负荷、力不从心。在百般挽留无效后,良友公司只得重(2)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员工在公司内已建立了一些新招募营业人员。特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对工作职务也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因此,是最容易施展才华、最有干劲三个月后,招募到江姓营业员,也同样经历训练后,出师作战。江姓营业员对营业工作有所排斥,仅负责营业人员全部工作的一半; 的阶段。对这一阶段的员工,除了应给以工作上的肯定之外,还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a企业只好再招募马姓营业员。再经过必要须适度地安排相关的技能训练课程,借以加深其专业程度。的训练后,马姓营业员也到市场去推销。此时,以前一位营业员能完成的事,现在却要两位营业员来完成,成本倍增,李总经理无可奈何。又过了七个月,春节即届。新春上班,两位营业人员不约而同都没来上班,原来是嫌两个月的年终奖金太少。事前没征兆,也没通知,也不办理移交。其后每年招募一至两次营业人员,大多数新进人员服务满三个月试用期满,就请求离职他去,最多只服务五个月。今年后半,良友公司发现业绩直线下降,不景气来临。为了紧缩费用,只好将一年营业人员招募、录用、安置等

 费用约5万元的成本节省下来。待景气的春天来临,再来重新招募营业人员。策划要求:1.良友公司请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的你为其进行了解营业人员为何会寻求离职的原因?并请你提出解决的方法。2.良友公司请你依该公司员工服务期间不同(分成引入、成长、饱和和衰落四个阶段),策划留才的措施。参考答案

1、原因分析:营业人员离职可能是由于下述原因所致:(1)未能找寻到适才适所的人:在一般人心目中,业务工作层

次较低,通常是找不到工作者的最后选择,故多数初次从事业务

工作者,再换工作的比率明显偏高,他们多抱持着骑驴找马的心态,随时找到更好的工作即会主动离职。

(2)员工未能得到适当的指导 :当员工业绩达到某种程度即停

滞不前时,虽然主管有安排许多相关专业能力的课程让员工研

习,提升其专业技能,但真正导致业绩无法向上的问题核心,可

能是透过书本或上课所无法学习的,故问题仍旧无法迎刃而解。(3)其它原因 :公司制度不佳,员工向心力低落,薪酬待遇相对较差。

2、解决方法(1)用人适才适所:在招募时,应该先思考一位成功的业务人

员需具备什么样的关键特质,譬如乐观、积极、外向、喜与人互

动、反应敏捷等。在招募过程中,面试者需具备辨识该等关键特

质的能力,这可借助专业的辅助工具(人格特质问卷)来协助确

认。(2)适时给员工适当的指导:对于员工所遭遇的困难,应时时主动地询问及关心,使员工感受到公司或主管是其坚强的后盾,必要时需提供适切的指导,透过面对面的实际沟通指导,发现问题之核心所在,帮助员工解决问题,突破瓶颈。(3)主动关心员工,经常沟通:主管应主动关心员工,了解其对公司制度、薪资、福利、工作的看法,惟有双 方持续的沟通,才能促进了解双方对期望及需求上的差异,进而化解歧见,达成共识。

3、依该公司员工服务期间不同采取留才措施

(3)饱和阶段。进入饱和期,员工的工作经验已足够,但却面临成长、突破之瓶颈,这时公司如能给予适度的训练、调职或是晋升机会,将有助于员工生命周期的良性循环。(4)衰落阶段。公司人事主管如对处于衰落阶段的员工,疏于关切和疏导,将打击他的士气,长久下来将会影响公司的经营。公司要适当地以福利等方法来疏导员工面临衰落期的问题。案例

(二)策划分析题 安平公司是一家创立于1990年在北京的保险公司,旗下员工以业务人员比率最高。由于公司强调业务导向、业绩挂帅,组织内许多决策都以业绩做为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公司也为业务人员

设计一套完全不包底的薪酬制度,也就是有业绩有奖金,没业绩没奖金。奖金计算方式以当期业绩的30%至40%为计算方式。进行这样的设计一来是可以节省公司大笔的固定人事费用,二来为的是要鼓励业务人员能冲高业绩。除了薪资制度的设计外,公司

每季还举办季竞赛来奖励那些销售成绩优异的人员。虽然激励制度实施的一开始,的确改变了原来销售不佳的窘境,为组织带来许多的业绩,但是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公司的主

管开始发现许多问题。首先由于公司 奖金计算方式是以当期新保单金额累加基础,业务人员想尽办法

让客户买完保险之后,对于后续客户的问题处理与售后服务就变得不是那么积极,许多客户常打电话过来抱怨,长期下来恐有损公司品牌形象。再者,业务人员之间的竞争开始激化,甚至听到

业务人员为了抢客户而产生彼此不合的传闻,另外公司业绩不佳的员工,也会施予许多压力,造成员工的不安全感,影响办公室紧张气氛。最后,这些凡事以业务挂帅的人员只对如何提升业绩感兴趣,对于公司其它政策的配合度上意愿不高,致使公司许多政策不易贯彻。细究这些保险业务员的来源动机,大部分是临时找份工作过活,再来就是通过关系进到公司,想赚点奖金过日子,谁也没

想到要在公司里面一直呆下去。

策划要求:针对该公司现存问题,希望通过您策划的项目来解决问题,达成公司的运营目标。参考答案 

(一)问题分析:

就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而言,在低层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未被满足下,高层需求也较不易满足。现有奖金制度让想稳定发展的人才不愿意屈就和流失,导致所招人才有着“哪里有钱做甚么”的心态。另一方面,薪资制度完全偏重于保险订单金额也易导致

员工缺乏服务顾客的心态等其它情况。

(二)对策:

1、制定有底薪的薪资制度,前三个月给于1200元底薪,再

加发奖金,若新进业务员未能在三个月内达成目标,除非有不可2.关键事件法的缺点:该方法缺点在于关心典型事件,忽抗力因素,则予以开除,以确保新进人员的品质。视日常行为;要求管理人员定期记录关键事件,工作负担过重,耗

时费力。

2、业务人员的奖金基础除了业绩量这项因素外,还有其它

关键事件法的优点:在于对绩效考评和培训有很大帮助。因素可考虑,依据售后服务、团队合作和员工忠诚度作为因素来

案例

(五)分析题 设计薪资结构,将他们作为激励的要素之一,一起设计在薪酬制

度中。1.请分析a先生是如何成功塑造高绩效的工作团队的?

3、考虑员工的感受,配合宣导,并进行双向沟通,务必调2.公司采用的是目标管理的每个员工都要参与制定每个

整员工心态。人各自的工作目标,所以要求大家都清楚知道个人及上级的工作案例

(三)设计分析题 目标,假如生产管理部门a先生的目标是生产计划达成率为90%李克林取得工商硕士学位,毕业后才3天,来到东方保险公以上,原辅料,半成品的库存控制在4000万人民币以下,客户订单

司上班,就职于政策问题部门,该部门的工作是文书性,并不需的交货期为5个工作日以下,此目标又如何向部门其他四位员工要什么很高的精度和专业知识,鉴于这种工作的重复性和平凡分解?性,要想做下去,就要持之以恒,并安心于机械的文字工作。3.目前a先生所领导的团队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如何克服?李克林被雇来作一名管理实习生,一年内将从事主管工作,但由于管理部门重组,仅6周后,他就被派去主管一个8人小组。重组将大规模使用电脑,旨在使工作流程流水化,合并后使文字工作升级,这将大大有利于原来的工作方式,在文秘人员中引起巨大的焦虑和不满。

管理当局意识到,若想没有大规模的人员辞职就顺利实现重

组,必须要有一种灵活的管理风格,所以他们就放手让主管们按

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运作各自单位。

李克林充分利用了行动自由,在他们单位内实行群体会议

和举办培训课程,他向员工承诺,只要努力工作就给他们加薪,经过每天长时间工作,和他人一起去做冗长的任务,再加上他灵

活的管理风格,他渐渐地能够提高效率,减少错误和降低时间浪

费,形势迅速好转,他引起了高层人士的注意,尽管有人认为他

太过散漫和不合正统,但他还是获得了“超级明星”的美誉,给人的感觉就是他那松散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风格之所以被容忍,是因为成绩突出。

后来,东方公司出现一些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新聘

用一分部高级副总经理张成,张成全权处理分部一切事务。张成严厉正直,在他手下做事,人们得按他的方式行事并把工作做好。

 原来那种轻松自在的氛围已不复存在,先行是一种严格的以任务

为中心的管理信条。管理人员的士气下降到警戒水平,公司业绩

急剧下降,张成成为分部及周围主要话题。人们开始开玩笑说

“mbo”即“压迫式管理”。

问题:假设你受东方公司董事会之托,面对公司的低士气,低绩效进行管理诊断,要求重新进行组织设计,请写出设计流程。

参考答案要点

1.根据董事会确定的公司发展策略,确定组织设计的基本方

针和指导原则。

2.组织职能的分析和设计,建立公司组织框架和组织职能要求.3.横向沟通方案设计。4.组织结构框架设计,包括层次,管理幅度,管理职能。5.组织运行制度的设计。

6.信息反馈与结构的修正。

案例

(四)分析题

某市外贸公司是处级机关-

 问题:1.工作分析中,如何应用关键技术法?

2.关键事件技术的优缺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关键技术法是通用汽车最早使用的方法,是工作分析的一种补充方法,不好独立使用,需要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否则关

键事件有失偏颇。

参考答案1.根据下属的个性,工作经验,对应性安排工作,做到责职明确。

2.如:c小姐负责采购,目标是2500万,------根据题意摘录。3.目标管理法本身存在缺陷,容易安于现状,缺乏鼓励创新,没有拓展期的思维,让大家拼搏发展。

4.不断总结提炼成功之处,修正缺陷,给予必要的激励和更

新的目标值,使员工达到更高目标。

【操作技能题】

一、项目策划

背景描述:艾南化妆品公司是南方某市一家有名的生产女用系列化妆品的民营公司,公司创办于1992年,主要生产和经营化妆品和老年保健用品。在创办最初的几年里,该公司每年以25%的速度迅速地发展,产品不但销住全国各省市,而且销往国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家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化妆品公司。1999年后,原销售部经理杨涛升任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而原来销售部的负责国外地区销售的副主任柳艳被提升为销售部经理,柳艳上任后不久,即参照国外的经验制定了有关销售人员的培训计划。计划规定对销售人 员集中培训两次,一次是在春节期间,另一次为六月份最后一个星期,每次时间3至5天。把所有的销售人员集中起来,听取有关国内外最新销售技术知识的讲座和报告,再结合公司的销售实际进行讨论。每次都聘请了一些专家顾问参加讲座和讨论。这样每年集中培训两次的费用不大(每次40多个人,费用只用了10万多

元),但培训收效却很大。

近年来,由于化妆品市场的剧烈竞争,公司的生意开始停

滞不前,公司在经济上陷入了困难。为了扭转局势,总经理要求

各副总经理都要相应地削减各自负责领域的费用开支。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便找销售部经理柳艳商

讨,他们两人在讨论是否应削减销售人员的培训问题上进行讨价

还价。副总经理杨涛建议把销售人员

 原来一年两次的培训项目削减为一次。杨涛提出:“柳艳,我们目前有着经济上的困难,一则希望通过裁减人员来缩减开支,但是公司的销售任务很重。目前40多位销售人员还转不过来,所以

人员不能裁减。那么剩下的一条路就是削减培训项目了。我们目前的销售人员大多数都是近几年招进来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学校里已经学过关于销售方面的最新理论知识,他们中有些人对这种培训的兴趣也不很大。”,看柳艳不太愿意,他马上说:“对不起,柳艳。总经理要我们必须缩减开支,我真的没有办法。我对你说了,我们销售任务很重,我们不能裁减销售人

员,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削减销售人员培训计划来缩减开支。我决定,从明年开始,把每年两次

 的培训项目缩减为一次,总之,销售人员的培训削减50%至60%。

也许,等公司的经济好转以后,我们再考虑是否恢复增加销售人

员的培训费用问题。”

问题:

1.艾南化妆品公司通过停止培训项目来缩减开支的办法,是否可取?

2.你有什么好方法能使这两位经理都感到满意?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不可取。(2分)影响销售技能提高,进而影响未来

销售业绩;(2分)失去对竞争对手的了解,无法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2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2分)造成人员流失。(2分)

2.对培训方式进行革新。例如集中培训为分散培训,网络培训研讨等,培训内容不变,但节省费用。(2分)裁减绩效一直不好的销售人员,节省费用,通过培训,提

高其他销售人员的业绩进行弥补。(2分)

改革培训方式,提高传帮带的作用,发挥团队协作作用,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同时降低成本。(4分)(合计:18分)

二、案例分析

可口饭店是一家中外合资的五星级饭店,把绩效目标的制定

质量作为一项的中心工作,人力资源部专员就目标制定质量去指导各部门,但效果差强人意。因此,人力资源部关经理在考虑今年绩效管理工作如何进

展时产生了困惑。为什么在制定目标的这一环节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管理人员,包括基层管理人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是否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目标制定就如同春天的播种,就是为了得到秋天的收获,道理其实就这么简单,但这一过程中,都发现有管理人员提出这样的问题,做这个有什么用?并对此不甚理解,产生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一年复一年,一日复一日,没有进步,也没有发展!

 比如有的管理人员在制定自己的绩效目标时描述为:提高自身管

理形象,进一步分解为:在工作中起带头作用;在工作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情况令关经理感到头痛,但在有些问题上又不能越俎代疱,却很明白这样的目标所反映的问题是较为严重的。部门内部沟通渠道不通畅,这是在指导与审核过程之前他没意料到的一个情况。绩效管理的魅力在于持续的沟通。上下级之间良好的沟通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前提,员工判定绩效目标如果没有管理人员进行指导很可能造成目标的脱节,既使目标完成了,却发现与上级的目标或要求相差很大,岂不是白费功夫。

 进而造成管理缺乏严建性。目标的制定过程不是在做表面文章,既然制定出来就必须严格执行,没有妥协的可能。有些主管人员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是你们人事部来为他制定目标吧!

问题:

1、可口饭店在目标制定上存在哪些问题?(5分)

2、可口饭店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哪些改进?

(11分)

3、绩效考评与绩效管理分别应该由谁负责?(4分)参考答案

 1.可口饭店在目标制定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坚持smart原则。

smart原则指的是:s:specific 明确的;m:measurable 可测量的;a:action-oriented 行动导向的;r:realistic 可行的;t:time-related 有时限的。

2.可口饭店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对目标的制订和重要性,坚持smart原则,加强内部沟通;

3.绩效考评与绩效管理是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只有总经理可以推动实施,具体细节由人力资源部负责。

三、案例分析题

陈丽对她在银行的新职位—人力资源主管,感觉很好。陈丽在银行服务七年,她很感谢前辈王艳让她有机会担任现职。王艳最近才离开银行到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因为她觉得银

行保守及管理乏味,而这家计算机公司需要将他们的任务系统化,于是王艳跳槽换了一个环境。

王艳具有美国北卡罗南纳的管理硕士学位。而陈丽学历并不

高,但她在银行人缘很好,业务也非常熟悉。王艳在银行第一目标:第一是发展陈丽,第二让陈丽参与面谈,使陈丽和王艳建立团队似的工作方法,人力资源功能逐步发挥出来。王艳辞职后有陈丽接替她的工作。陈丽准备实施王艳的第二目

标,将绩效评估系统与每年的加薪结合。银行非常重视储蓄及贷款的绩效,将两者结合可以增加员工

 的生产力,也相信银行能提供员工结合报酬计划和绩效的机会。绩效报酬计划对信托部门影响很大。当陈丽经过电梯时发现

有一些员工在打卡钟旁等候,对一些基层员工来说他们常花许多时间在电梯旁排队等候到达银行大楼的五楼。这时正好碰到人事部经理李涛,他要陈丽尽快向总经理汇报加薪方案,同时对一些员工争打卡及冲进电梯提出员工是否会早上打卡或在午餐后延迟回来疑义,希望调查一下并向他汇报。问题:

1、王艳离职原因,陈丽接任后想完成什么目标?

2、为支持银行的绩效为基础的报酬计划,正、负向激励策略

性考虑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原因分析

(1)王艳离职的理由是:银行制度的保守,管理落后乏味,以及她和李涛二人对员工不同的态度而造成的挫折感。(将二人对待员工的态度从案例中摘录再写一下)。

(2)陈丽要接替完成的任务是将银行绩效评估系统与每年的加薪结合。银行非常重视储蓄及贷款的绩效,将两者结合可以增加员工的生产力,也相信银行能提供员工结合报酬计划和绩效的机会。

2.正向激励策略是通过制定一系列行为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人事激励政策,如奖励,晋级,升职提拔等,鼓励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工作的策略。采用正向激励策略时,必须制定高精度,高水平的工作行为和表

 现的衡量指标和标准,对达到和实现目标的员工所给予的正向激

励,可以是物质性,也可以是精神性,荣誉性,可以采用货币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非货币的形式。

3、负向激励策略,也称为反向激励策略,它对待下属员工采

取惩罚的手段,以防止和克服他们绩效低下的行为,惩罚的手段主要有:扣发工资奖金,降薪,调任,免职,解雇,除名,开除等。为保证员工的基本生活,在扣除工资奖金时,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关系案例分析题

张小姐是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的技术经理,合同期限自2000

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为期3年,月薪8000元。2002年3月11日,张小姐突然接到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通知,要求其4月1日离职,并在此之前办妥一切移交手续。张小姐接此通知后马上向人力资源部提出质疑,要求人力资源部做出解释,但是得到的答复是: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有一条约定,合同双方任何一方均可提前30天通知对方解除合同,至于解约的理由,是公司怀疑张小姐与另一家竞争对手公司接触频繁,但是公司拒绝对此原因给张小姐书面的说明。同时公司表示,由于张小姐在公司已经工作2年多的时间,可以给予张小姐2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

问题:1、请问这家公司的做法合法吗?(2分)为 什么?(12分)

2、张小姐应该怎样做?(6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这家公司的做法不合法。(2分)原因:(12分)

张小姐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的“合同双方任何一方均

可提前30天通知对方解除合同”这一条,是与劳动法相违背的。因为劳动法虽然赋予了劳动者这一弱势方提前30天通知解约的权利,但是并没有赋予用人单位这一权利,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根据《劳动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6分)

a.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公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

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b.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换工作岗位,仍不

能胜任工作的;

c.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

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与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2、张小姐可以要求公司撤销辞退这一决定,恢复劳动关系,并补发被辞退之后的工资。(6分)

最新案例

(一) 背景综述:

飞天制造公司是一家生产橱具和壁炉设备的小型企业,大约

有150名员工,比尔是这家公司的人事经理。这个行业的竞争性很强,飞天公司努力使成本水平保持在最低的水平上。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公司因为产品不合格问题已经失去了三个主要客户。经过深入的调查发现次品率为12%,而行业平均次品率为6%。副总裁斯皮尔和总经理索洛在一起讨论后认为问题不是出在工程技术上,而是因为操作员工缺乏适当的质量控制培训。索洛使斯皮尔相信实施一个质量控制的培训项目将使次品率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上,然后他接受了斯皮尔的授权负责设计和实施操作之一项目。斯皮尔很担心培训课程可能会引起生产进度问题,索洛强调说培训项目花费的时间不会超过8个工时,并且分解为4个单元,每个单元2小时来进行,每周实施一个单元。然后,索洛通过人事经理比尔向所有一线主管发出了一个通知,要求他们检查工作记录,确定哪些员工存在生产质量方面的问题,并安排他们参加培训项目。通知还附有一份讲授课程的大纲。在培训设计方案的最后,索洛为培训项目设定了下述的培训目标:将次品率水平在6个月内降低到标准水平6%。

培训计划包括讲课、讨论、案例研究和一部分录像。在准备

课程时,教员把他讲义中的很多内容印发给每个学员,以便于学员准备每一章的内容。在培训过程中,学员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来讨论教材中每章后面的案例。由于缺少场所,培训被安排在公司的餐厅中举办,时间安排在早餐与午餐之间,这也是餐厅的工作人员准备午餐和清洗早餐餐具的时间。

本来应该有大约50名员工参加每个培训单元,但是平均只有

35名左右出席。在培训检查过程中,很多主管人员向索洛强调生产的重要性。有些学员对索洛抱怨说,那些真正需要在这里参加培训的人已经回到车间去了。索洛认为评价这次培训最好的方法是看在培训项目结束后培训目标是否能够达到。结果,产品的次品率在培训前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索洛对培训没有能够实现预定的目标感到非常失望。培训结束6个月后,次品率水平与培训项目实施以前一样。索洛感到自己压力很大,他很不愿意与斯皮尔一起检查培训评估的结果。

分析要求:

1、索洛的培训项目在设计方面有哪些问题?培训目标的设定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估该公司此次培训的需求?

3.质量控制中的问题总是可以通过员工培训来解决吗?你认为可以使用哪些其他的培训方法和技术来解决该公司的次品率问题?

 参考答案:

1.索洛的培训项目存在如下缺点:

(1)索洛没有对培训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具体表现在应该

进行培训的员工没有参加培训,而不需要进行培训的员工却参加了,这很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达不到培训的效果。(2)培训过程中时间、地点安排不合理,员工无法集中精

力进行学习。

(3)各级管理层没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导致对培训没有达

成一致共识。这表现在,很多主管人员只强调生产的重要性。(4)培训计划设计得不合理。对于操作性员工来说,最重

要的是对生产流程的熟悉及操作规范的理解。培训不应偏重理论性而是实际操作,因此,培训计划应该更多的是进行现场操作指导。

目标设定:由于对质量目标由12%的次品率降为6%的时间设定过短,索洛可以申请使用一段较长的时间来达到目标。培训的对象要从次品率最高的那些员工着手。

 2.培训需求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识别:

组织层面,分析信息资源。工作层次分析,辨认出特殊的培训需求。个人层面分析,使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工作采样、知识测试等方法。

3.并不是所有的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培训来解决,原因可

能是:

① 缺乏对员工的激励 ; ② 责、权、利不明确,导致操作

员工的偷懒与“道德风险”问题;

③ 操作流程不科学、不合理,导致无法对产品质量有效地

监控;

解决办法:① 通过对员工操作流程的规范,实现操作规

范化;② 完善制度。对责、权、利加以制度化; ③ 建立对员工的奖励与惩罚措施。最新案例

(二) 背景综述:

A公司是一家著名的乡镇化工企业。2001年10月份,该公

司在某咨询公司和人力资源部的共同努力下,设计和引进一套科学高效的绩效评估系统。该系统包括职务说明书、绩效目标管理卡、绩效考核体系、薪酬和发展系统四部分。然而该系统在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总监却遇到以下五个问题:

1、虽然整个系统非常科学和实用,但管理者仍然反映不知

道如何对部属进行迅速、合理和真实的评估;

2、每当考核完毕,被考核人经常以结果不公平为由,直接

向人力资源部申诉,要求公平和公正,搞得人力资源总监疲于应付而影响了其他工作; 

3、一部分员工对绩效评估提出质疑:绩效评估是不是

就是繁琐的填表和交表?是不是就是为了找员工的不足与缺陷?

4、管理者对评估结果的描述和运用简单而且缺少变化,让

部属感到无所适从或不被重视;

5、管理者认为考核过程太繁琐,耽误很多时间。

咨询公司和人力资源部对绩效考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

了总结,打算在公司实施大规模的绩效评估培训。计划由人力资源部负责,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参与来完成。希望从三个方面实施培训。

(1)使管理者和员工认识绩效评估系统本身。对管理者而言,通过评估,可以不必介入到所有的具体事务中;通过赋予员工必要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自我决策,从而节省管理者的时间;减少员工之间因职责不明而产生的误解。对员工而言,通过评估,可以得到有关他们工作业绩情况和工作现状的反馈;帮助员工搞清楚他们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员工具有进行日常决策的能力。

(2)培养责任感。绩效评估是一项从公司总体战略着眼,本

着提高公司整体业绩为目的,从员工个人业绩出发,对员工和整体进行考核的业绩管理制度。培养管理者和员工的责任感是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

(3)掌握绩效评估的技巧和方法。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估系统,会涉及许多种评估方法,以及相应的评估技巧。通过培训,使管理者能制订出部属的工作要项和工作目标;了解绩效评估方法、程序和评估标准;如何做绩效评估面谈及相应的技巧;如何制订绩效改进计划;如何实施对部属的辅导。

例如,可以设计三级评估体系,即被考核人进行自我考核和由

直接领导进行评估的同时,又受到绩效评估委员会的审核和监督,并且整个执行过程是一个被考核人始终与上级领导相互沟通,上下级之间相互交换意见的过程。这保证了评估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例如,如果直接领导的评估结果欠公平或偏离事实时,绩效评估委员会可通过审核监督来进行调整。

绩效评估是一件复杂和细化的工作,所以许多管理者和员工

认为评估过于繁琐,耽误工作时间。而事实上,如果绩效评估系统运行了2-3个周期以后,考评双方会发现通过上下级之间的业绩目标合作,可以实现更有效的工作授权;通过考核中的监督和指导,可实现管理者对部属的工作指导;通过沟通,可以找出工作中的优点、差距,有效确定改进方向和措施。绩效评估使管理工作变得简单和高效。这需要通过外聘HR顾问和内部人员的大量沟通来实现。绩效评估实践对管理者和员工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答题要求:

1、该系统在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总监却遇到五个问题,你认为A公司的绩效考核工作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

2、如何改进公司的绩效考核工作?

3、评价对有关人员的培训在绩效考核工作中的意义。

 参考答案:

 1.绩效评估是一种防止绩效不佳和提高绩效的工具,这是由上级

和员工以共同合作的方式来完成的。这就需要上级和员工之间进行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通过沟通,使员工对既定的工作职责、员工的工作对公司实现目标影响、员工和上级之间应如何共同努力达成共识。整个绩效评估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沟通。

 2.加强培训工作,加强沟通工作,改变管理者和员工的观念,通

过评估,对被评估者的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会起到更有效的推动,并进一步促进管理规范和提高组织绩效。管理者和员工不应把实施绩效评估系统看作一种负担,而应当看作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还可以建立绩效评估投诉制度。 一般来讲,可以由总经理、HR经理和外聘的HR顾问共同成立绩

效评估委员会,由公司总经理直接领导,主要职责是领导和指导绩效考评工作,听取各部门管理者的初步评估意见和汇报,纠正评估中的偏差,有效控制评估尺度等。这为绩效评估的客观公正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绩效评估结果对员工的薪酬和发展问题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部门的经理或直接主管在评估时对部属的打分程度有偏差,可退回重新评估;当员工对评估结果有争议时,可提出申诉由委员会调解仲裁,达到客观公正。有了严格的投诉制度和委员会,人力资源总监也可以避免疲于应付的局面。 3.有利于统一思想、统一标准,提高效率。最新案例

(三) 背景综述:

川妹子餐厅坐落于A市西北地区的一条繁华街道上,餐

厅规模不大,陈设优雅,主要经营正宗的川菜。由于餐厅老板程

强决定扩大餐厅的规模,从原来的8个增加为20个。由于规模扩大了,服务员和厨师里的帮工人手明显不够,因此程强通过一家人才中介结构聘请了8名员工,其中2名是40岁以上的当地下岗妇女,主要帮助厨师打打下手,从事食品的清洁和准备工作,工资为每月800元;其余6名员工都是20-30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餐厅打工的经验。对于他们,程强则是每个月给600元。虽然从表面上看,服务员的工资要低于厨房的工作人员,但是,如果服务员尽心尽责,那么他们获得的小费也不会少。

但是,营业两个月来,程强逐渐发现了厨房工作人员与服务员之间存在着一种对抗。通过进一步的观察,程强发现他们矛盾的焦点是工资:厨房工作人员认为服务员的工作活轻,而且如果没有她们的辛勤劳动,服务员就只能提供冰冷的食物。但是,服务员挣得却比他们多的多,这非常不公平。然而,服务员们却自有他们的看法,他们认为人人都会切菜洗杯子,而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却是专业化的。当问题一步步激化时,程强决定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发现这种争执已经影响到了餐厅正常营业。有时,客人在餐厅等了很久,菜却迟迟不能上来,原因就是心怀不满的厨房工作人员故意拖延时间,致使造成多次客人愤然离席。

事实上,由于以前餐厅规模小,员工基本上都是他的亲戚朋友,主厨小张也是以合伙人的身份在餐厅工作的,与他的私人关系也非常好,所以他们合作的这两年一直没有出现过什么不愉快。

 而程强本人也一直认为经营餐饮业最主要的是原材料的采购、确

保菜肴的质量等方面,对员工的管理没有过多关注。直到最近问

题出现了,迫使程强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一问题。经过反复考虑,程强决定给这2个厨房工作的女工增加工资,由每月800元调至1000元,以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决定一宣布,弥漫在餐厅中的紧张气氛似乎就消失了。但是好景不长,不久程强就发现服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开始下降了,甚至有一两个人还私下透露过想跳槽。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既然厨房工作人员的工资增加了,那么他们的底薪也应该增加,况且他们通过熟人了解到,在其他类似规模的餐厅,服务员每月的底薪就有800元。这时,程强才发现问题不像他一开始想象的那么简单。为此,他曾考虑过辞退这批员工,重新招募一批新人,但是一想到招聘和培训的费用他又犹豫不决。而且,频频更换员工对餐厅来说还是有很多负面影响。员工的工资肯定不可能这样无限制的增加下去,但是又该如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呢?

 分析要求:

程强在设计薪酬时忽略了哪些原则,导致了川妹子餐厅的员

工对其薪酬的不满意? 参考答案:

从案例可以看出,该餐厅在进行薪酬设计时带有很大的随意

性,以至于薪酬没能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反而影响到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由此可见,科学而合理的薪酬体系必须建立在以下原则之上:

1、公平原则。

2、外部竞争原则。

3、激励性原则。

4、战略性和经济性原则。最新案例

(四) 背景综述:

H公司是一家集纺织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集团公

司,经向社会公开招聘,经过层层面试、考核、体检,准备录用陆先生担任公司华东地区销售经理,主要负责华东地区的业务拓展。拓展目标是每年市场占有率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当年销售资金回笼率达90%。公司与陆先生约定的劳动合同期是2年,因陆先生在其它公司有出色的销售业绩,故公司不为陆先生设置试用期。另公司与陆先生约定,在合同有效期内,每月底薪6000元,地区津贴1000元。奖金则按完成公司下达的拓展目标,在业绩考核并经审计确认后,根据考核业绩确定。陆先生在与H公司

充分沟通,双方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签定了劳动合同。设计内容及分析要求: 请按以上有关的基本信息,以最简洁的形式设计一份能够具

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文本。

 参考答案:

1)甲乙双方根据《劳动法》,本着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定本合同;

2)第一条:劳动和期限:劳动合同为期2年,即自2003.1.5

至2004.1.4

3)第二条:工作内容,安排在华东地区任华东地区销售经

理,负责华东地区的业务拓展;

4)第四条: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为其提供安全卫生的工

作环境,5)第五条: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每年提供带薪休假15日;

6)第六条:劳动报酬。每月底薪5000元,地区津贴1000元,奖金按考核业绩,经审计确认后发放。

7)劳动保险和劳动福利:公司按国家规定提供有关社会保

险有关的福利待遇。

8)劳动纪律:在合同期内应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经营,保证公司财产安全。

9)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如陆先生提前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一个月递交书面辞职报告,并接受公司离职审计。待审计通过后,方可办理有关离职手续。公司审计结果应于一个月内完成。如在其经营管理期内,因管理不善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的,应承担响应经济或法律责任。

10)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本合同期满自然终止。

第四篇:人力资源案例分析

员工福利也是一种竞争力

员工富则企业富,员工智则企业智,员工强则企业强。企业致力于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丰富广大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员工薪酬与福利水平,加强企业人性化管理与感情投资,致力于构建企业人才培养,以良好的发展与工作环境和福利留住员工,提高人才竞争能力。为了挽留住自己的优秀员工,企业纷纷施展不同“法术”,一场“斗法”大赛就此展开„„

全球毕博公务出差保险:这是全球毕博员工享有的一项福利计划,全部保险费由毕博支付。当员工在公务出差时自动受保。如在公务期间发生意外事故,此保险计划将根据受伤或损失程度为员工的家人提供最高不超过6年年薪的公务出差保险补偿。

点评:管理咨询业属于智力服务行业,脑力劳动强度较大,频繁出差,加班熬夜是常事。在这种情况下,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而将员工的心紧栓在企业的身边,是极为聪明的做法。

惠普对员工的上班时间实行弹性管理,如果员工有私事,一般可以优先处理。员工可以以家中暖气试水为由晚到半天,甚至一天不上班。如果加班乘坐出租车回家,费用由公司报销,还可享用免费晚餐。

点评:把办公室当作像在家生活一样,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施以绝对的人性化管理,惠普通过如此的管理模式,留住了人才,也把自己推向了世界名企的行列。

“职业培训计划”——使员工把自我培训和企业培训紧密结合,使员工把个人素质的提高同职业培训的要求紧密结合。目前,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每年的培训费用列支占工资总额的4%,还专门成立了自学成才奖励基金。

点评:每位员工都是人才,企业用人注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当员工在不断成长的同时,企业也渐渐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宝洁有一套系统的弹性工作模型,结合员工的个人选择、个人能力、个人精力管理与雇主的要求,来帮助员工合理机动地安排工作。比如在宝洁只要保证早上十点和下午四点之间的核心工作时间,其它时间员工可以弹性安排。

点评:外企能在员工休息权上提供保障,最重要原因就是其规模和实力能够让公司有比较稳定的市场预期和计划,而且外企往往内部管理稳定,岗位设置也比较规范,员工的工作波动周期稳定,就可以有计划地为员工安排休假、锻炼。

在雅虎,也有很多让员工“wow”的福利。如,面向雇员和家属的免费医疗、健康设施,免费咖啡吧等。在硅谷总部,雅虎人可享受洗车、购买生日礼物、送花、洗衣、胶卷冲印等服务。

点评:雅虎的福利措施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让员工觉得有大家庭的温馨,这也是企业挽留住人才的又一法宝。能否以奖金代替加班费? 问:朱女士来电反映,所在企业经常加班加点,但当员工要求支付加班费时,公司却称奖金中已包含加班费。她想知道,企业能否以奖金代替加班费? 答:把奖金当作加班费来发放,其实这是不合法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奖金和加班工资虽然同属于工资总额的构成部分,却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加班工资是实行标准工作时间制度和经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企业,按照法律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的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奖金是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生产奖、节约奖、劳动竞赛奖、奖励工资和业务提成等。加班工资是法定的,只要劳动者有加班,用人单位就应当按照相应标准支付加班工资。而奖金属于用人单位的自主权范围,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自主确定奖金的发放与否。因此该单位以发放奖金为由,不给职工发放加班工资的做法是违法的。

你的员工为何出工不出力

几年前,当拉克希米-拉马拉杰供职于一家非赢利性机构时,她发现该机构员工的离职率很高。导致高离职率的原因并非来自工作本身,而是该机构的管理制度。

“事实上,员工们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但他们却感到管理人员并不尊重他们。”拉马拉杰说,“那些员工受到不公正的贬低,时常受到来自管理人员的训责。”员工们对这种工作环境的不满,最终导致大量员工离职。

现在,拉马拉杰的这段经历促成了她和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西格尔。巴萨德的一次合作。他们撰写了一篇《工作何以如此艰难?来自组织的尊重对于社会服务行业中员工倦怠现象的影响》的论文。

根据巴萨德所持的观点,“员工最大的不满之一在于他们的工作没有获得组织给予足够的认同。而尊重是认同的组成因素之一。当员工感到自己没有受到组织的重视和尊重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更强烈的倦怠情绪。”

或者,正如拉马拉杰所言,“通常并不是工作本身让人筋疲力尽,问题在于组织本身。” 企业认同很重要

尽管这两位研究者的论文聚焦于卫生护理行业,但其研究结果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以及个人。例如,巴萨德在一家大型金融服务代理机构的房地产、会计和法律部门所进行的一个调查中发现,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员工被称为“非生产者”。这一称谓并不是他们正式的职务名称,但是由于这些部门的员工不创造收入,因此其他员工便这样称呼他们。这些员工不但没有享有和那些创造收入的员工同样的权力,而且他们在协助机构优化和改进业务流程方面所作的贡献也得不到认同和肯定。巴萨德说:“该代理机构的这种做法与尊重员工的文化理念背道而驰。”

巴萨德还引用那些与维护健康组织合作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的案例。这些医生每天必须接待病人的数量,与病人在一起的时间,以及他们必须提出的与诊断有关的具体问题都必须遵从健康维护组织的要求。“在这种情形之下,医生们无法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巴萨德说,“相对于那些能够自主行医的医生而言,这些医生认为他们的工作没有得到尊重,因而也就更容易产生倦怠情绪。”

上述研究人员指出,公司文化对员工的倦怠情绪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了解到,在员工加入公司的那一刻起,他们便开始寻求与组织之间的认同感。”拉马拉杰说,“当员工越是被视作群体中的一员而受到尊重时,他们便越容易产生这种认同感。受到尊重是使员工能安心工作并且热爱自己事业的一种途径。相反,如果员工发现身边的同事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他们便会形成公司‘不善待员工’的共识。”

员工所感受到的来自组织的尊重或轻视都将会对员工的倦怠情绪产生影响,上述研究人员通过举例进行说明。例如,“当员工们认为组织没有给予他们尊重时,员工的工作热情将受此影响而士气不振,继而产生倦怠情绪。受到组织轻视的员工在给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掩饰与压抑会加剧他们的情感耗竭症状,在对社会服务行业进行的调研中,情感耗竭正是构成员工倦怠情绪的一个主要因素。” 与之相反的是,当员工们感受到来自组织所给予的尊重时,他们更乐意为组织效力,而且产生倦怠情绪的可能性更小。煤老板,为何无法成为企业家

山西盛产煤老板,却鲜见企业家;煤老板为什么当不成企业家,因为煤老板一无商业文化内涵,二无信仰,三无创新精神,我们看待煤老板现象如同看待一场瘟疫,不明白如此野蛮的经济组织和经济现象如何在现代社会重演。最主要的原因是,拥有煤炭开采权本身就不是一般商人所能做到的,而是商人逐利与官员寻租共生的结果。煤老板之“罪”

他们不是企业家,而成为暴发户与血汗工厂的代名词。煤老板是三无产品,几乎成为无文化、无信仰、无创新能力的同义词。如此巨大的道德与能力指责不是煤老板能够承担的,而是催生煤老板的土壤必须承担的罪责。

煤老板一无商业文化内涵,与煤老板能够联系在一起的不是诚信、不是企业家的破坏性创新精神、不是初始之初的战战競競如履薄冰,而是一掷千金购买豪宅,是品位低下挥金如土令人咋舌。煤老板二无信仰,才有令人震惊的黑煤窑童奴现象,不仅违法使用童工,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满足,有基本道德信仰的人无法做出如此无底线的事。煤老板三无创新精神,他们从政府那里获得煤炭资源,用简陋的方法挖掘,通过煤炭的稀缺性换取大把现金,我们没有看到小煤矿出现组织结构与管理结构的创新,更没有看到技术的创新。

我们看待煤老板现象如同看待一场瘟疫,不明白如此野蛮的经济组织和经济现象如何在现代社会重演,而没有手段去禁止这样的经济组织复制蔓延。

不经意间,煤老板正在以悲壮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继钢铁和航空上演了“国进民退”后,煤炭行业史无前例的大整合正在山西省热闹地进行着,山西省煤炭业正在进行一场“国进民退”的大整合。2009年初,山西省出台了《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到2011年,全省矿井数量减少到1000处,矿井单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到2011年,形成三个亿吨级和四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到全省的75%以上。”按照山西省政府改革计划,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2012座煤矿要被兼并重组,其中,由山西省内五大煤矿集团兼并重组的煤矿共1161座,地方兼并重组的为693座,到2010年底,参与兼并重组的2000座矿井仅保留479座。最终整合的结果是要将山西省拥有企业主体的煤炭企业数量从现在的2200个变成100个左右,矿井数将由2598个压缩到1000个。

驱逐了煤老板,山西就能迎来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就能复苏晋商传统?如果驱逐煤老板,迎来的是计划体制,山西最多回到1979年以前,而不能承接自由精神的商业文化。商人逐利与官员寻租共生

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产品,拥有煤炭相当于拥有硬通货。也就是说,拥有煤炭开采权本身就不是一般商人所能做到的,而是商人逐利与官员寻租共生的结果,是官煤勾结的结果,而不是自由商业精神竞争的结果。

山西严查官员入股煤矿一直是重点新闻。来看主流网络媒体新华网的报道,截至2005年10月12日,山西省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工作进展顺利,全省共清理出922人投资入股煤矿,涉及金额9257.74万元,其中已有836人撤出入股资金4077.33万元,对剩余的86人的撤股工作正在进行中;2006年6月5日,人民网报道,记者从山西省纪检委执法监察室了解到,山西省清理官员投资煤矿,到目前为止,已有1126人撤资1.7亿元,平均每人撤资10多万元。截至目前,已经明确申报的1000多名投资入股人员已将投资入股资金按要求全部撤出,其中有140名投资入股人员上缴收益115万多元。

围绕煤炭行业生成的利益链条毒化了公平竞争的土壤,使法治精神与公共服务成为暴利树上结出的恶之花。张华是一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是管理信息系统。就业时他顺利地进入一家有名的大公司,这使他十分得意。上班的第一天,他的领导王经理带他参观了厂容厂貌,看了公司的工厂设施,部分办公室,餐厅及张华的办公室。最后王经理说:“张华,很高兴你进入我们公司,下午到我办公室来,有一项任务交给你。这是一个简单的系统,包括两个利用纤维镜的电子学工作组。5天可以吧,星期五送给我检查一下。”王经理走了,张华楞住了。接受任务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他不知道是否这就意味着他的职业生涯从此开始了,因为对许多事情比如人事关系、工作程序或者公司发展等等他都还茫然无知。

王茜本是一位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2001年随丈夫工作调动进入北京某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工作。某周四下午办完报到手续,系主任把她领到教研室,对正在开会的老师说:“这是新调来的王茜老师,她原来在机关负责审计工作,研究生毕业,能力很强的。大家欢迎她。”教研室老师鼓了几下掌,继续开会。会后教研室主任对她说:“你来得正是时候,下学期的课基本派完了,考虑到你有实践经验,《公司理财学》正适合你,这是你的优势。这是课程表,别忘了周四下午开例会。”王茜回到家中,心中很是忐忑不安。她知道新分来的大学生都有一段做助教的时间,但她没有。她有实践经验不假,但她没有大学授课的经验。本来就对北京不熟悉,学校的情况又一无所知。课程如何安排、学生有什么要求,没有人告诉她,初来乍到,她又不好意思问。王茜天天在家中焦虑重重。思考题:

1、你认为为什么张华和王茜在来到单位之初会有那种茫然或焦虑的情绪?

2、对这一类的新员工,你认为应该单位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培训? 案例

十、迪斯尼的员工培训

世界上有6个很大的迪斯尼乐园,在美国的佛州和加州这两个迪斯尼营业都有一段历史了,并创造了很好的业绩。不过全世界开的最成功的、生意最好的,却是日本东京迪斯尼。美国加州迪斯尼斯营业了25年,有2亿人参观;东京迪斯尼,最高记录一年可以达到1,700万人参观。研究这个案例,看看东京迪斯尼是如何吸引回头客的。到东京迪斯尼去游玩,人们不大可能碰到迪斯尼的经理,门口卖票和剪票的也许只会碰到一次,碰到最多的还是扫地的清洁工。所以东京迪斯尼对清洁员工非常重视,将更多的训练和教育大多集中在他们的身上。

1、从扫地的员工培训起

东京迪斯尼扫地的有些员工,他们是暑假工作的学生,虽然他们只扫两个月时间,但是培训他们扫地要花3天时间。(1)学扫地

第一天上午要培训如何扫地。扫地有3种扫把:一种是用来扒树叶的;一种是用来刮纸屑的;一种是用来掸灰尘的,这三种扫把的形状都不一样。怎样扫树叶,才不会让树叶飞起来?怎样刮纸屑,才能把纸屑刮的很好?怎样掸灰,才不会让灰尘飘起来?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都应严格培训。而且扫地时还另有规定:开门时、关门时、中午吃饭时、距离客人15米以内等情况下都不能扫。这些规范都要认真培训,严格遵守。(2)学照相

第一天下午学照相。十几台世界最先进的数码相机摆在一起,各种不同的品牌,每台都要学,因为客人会叫员工帮忙照相,可能会带世界上最新的照相机,来这里度蜜月、旅行。如果员工不会照相,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不能照顾好顾客,所以学照相要学一个下午。

案例

十一、搞员工培训,值得吗? 青春化妆品公司是南方某市一家有名的生产女用系列化妆品的国营公司,公司创办于1990年,主要生产和经营化妆品和幼儿保健用品。在创办最初的十多年里,该公司每年以25%的速度迅速地发展,产品不但销往全国各省市,而且销往国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家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化妆品公司。

2000年后,原来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张一民退休后,由原销售部经理杨旭接任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而原来销售部的负责国外地区销售的副主任春花被提升为销售部经理。春花上任后不久,即参照国外的经验制定了有关销售人员的培训计划。计划规定对销售人员集中培训两次,一次是在春节期间,另一次为六月份最后一个星期,每次时间为3至5天。把所有的销售人员集中起来,听取有关国内外最新销售技术知识的讲座和报告,再结合公司的销售实际进行讨论。每次都聘请了一些专家顾问参加讲座和讨论。这样每年集中培训两次的费用不大(每次40多个人,费用只用了六千多元),但培训收效却很大。

近年来,由于化妆品市场的剧烈竞争,公司的生意停滞不前,国家又要紧缩财政支出,公司在经济上陷入了困难。为了扭转局势,总经理下令,要求各副总经理都要相应地削减各自负责领域的费用开支。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便找销售部经理春花商讨,他们两人在讨论是否应削减销售人员的培训问题上进行讨价还价。副总经理杨旭建议把销售人员原来一年两次的培训项目削减为一次。杨旭提出:“春花,你知道,我们目前有着经济上的困难,一则希望通过裁减人员来缩减开支。你我都知道,公司的销售任务很重。目前40多位销售人员还转不过来,所以,人员不能裁减。那么剩下的一条路就是削减培训项目了。我知道,我们目前的销售人员大多数都是近几年招进来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学校里都已经学过关于销售方面的最新理论知识,他们中有些人对这种培训的兴趣也不很大。而少数一些销售人员,虽不是大学毕业,但他们都在销售方面有了丰富的经验了。因此,我认为,销售人员的培训项目是不必要的开支,可以取消或缩减。” 春花回答道:“老杨,我知道,我们大多数销售人员都是近几年来的大学毕业生。但是,要知道,他们在大学里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抽象的概念,只有他们在第一线干一时期的销售工作以后,才能真正理解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再则,我们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我们对市场经济下进行销售的技术还了解很少,对国外销售方面最新技术知道了解更少。你是知道的,在培训中,我们让从学校出来的人与有经验的销售人员一起工作一段时期,他们实际销售工作中碰到许多具体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参加我们的培训,一边听取有关最新销售技术知识的讲座和报告,一边结合我们公司的具体实际与专家们共同研讨。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了这种培训,我们才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扩大了我们的销售量,也才减少顾客对我们的抱怨,赢得了顾客的信誉。因此,我认为,我们决不能削减我们这个培训项目!” “对不起,春花。总经理要我们必须缩减开支,我真的没有办法。我对你说了,我们销售任务很重,我们不能裁减销售人员,所以,我们只得下死心只有通过削减你的销售人员培训计划来缩减开支了。我决定,从明年开始,把每年两次的培训项目缩减为一次,总之,销售人员的培训削减50%至60%。也许,待公司的经济好转以后,我们再考虑是否恢复增加销售人员的培训费用问题。” 思考题:

1、你是否同意在公司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人员的培训计划可以被挤掉?为什么?

2、你有什么好方法能使这两个销售经理都感到满意? 中层干部大量流失的原因

人才关乎公司营运发展的成败,企业在组织内部制定人才培养及接班计划时,要求经理人培养接班人,有些公司甚至要求重点部门需培养一至三位接班人。

没想到最让大鹏担心的事情又再度发生了。项目组的李副经理婉拒了大鹏的挽留,并以温和但坚定的口气告诉他离职的时间。虽然谈话的氛围还算融洽,可是毕竟中层主管的辞职又将造成工作上的不便和人员的震撼。

今年,已有四位项目副经理提出了辞呈。大鹏所带领的项目团队总共有七个,每一个项目经理下都设有一位项目副经理,并有3-8名工程师配合项目的进行。四位项目副经理的离职代表着这个阶层有超过50%的流动率。每当项目副经理离职后,考量已上岗2至3年的工程师,发现他们在经验和专业知识上,尚无法立即肩负项目副经理的职责。因此,项目经理就必须额外地承担着过去项目副经理所担负的工作。

项目经理的工作压力重重,大鹏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稳住项目经理的情绪。平心而论,大鹏非常体谅和同情这些项目经理们所面对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大鹏责无旁贷,自身也经常协助项目经理解决一些问题。然而项目经理们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经常感到疲惫及挫折,以致工作中常常发生失误,对他们造成了更多的压力及困扰。

大鹏在每次招聘项目副经理的说明栏目中,将具有四年以上的行业经验列为必要条件。可是他发现,在每次的招聘中若想要找到一位合适的人选,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更别说一次就能招到二至三位合适的人才了。一年下来他的部门仅递补了一位。这难道是他的运气不好?他对人力资源部门无法配合快速招到合适的人才有些耿耿于怀,可是人力资源部门宣称,现在的商业大环境是处在一个人才战争的情境中,好的人才非常难求。可是,大鹏百思不解,为什么找到一个好的项目副经理会有这么多的困难呢?上层领导有时对大鹏的部门颇有怨言,为什么当项目副经理出现空缺时,他却无法从团队内部成员中挑选出有潜力的人选来接任呢? 在大鹏的团队中,一般的工程师仅有一至二年的工作经验,具有两年以上经验的员工已能在项目团队中做出些贡献了。工程师及中层管理的进进出出让大鹏感觉自己的部门好像是一个嘈杂的菜市场一样,而市场打烊后所留下的零乱却好像必须由他来清理,他真的不喜欢这样的工作状态。这种疲于奔命式的救火行动能够撑多久呢?带着担心、怀疑和对未来的恐惧,大鹏工作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了。分析

员工流失的原因很多,大部分的管理人员认为是薪资不具吸引力,可是在离职面谈过程中,经常发现薪资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除了个人因素之外,一般离职常见的原因首先是对公司不信任,他们不了解公司能够带给他们什么?他们觉得自己只是一部大机器中的小配件,自己在公司的未来发展中将占有何种位置?他们看不清楚,而职业生涯规划也不确定,加上工作的压力和强度大,有些单位甚至非常严格要求工作程序的正确性,不能容忍丝毫差错,当这种心理压力的强度在遭遇到上层领导对工作表现不满意并予以责备时,容易引发情绪上的挫败和不满。另外,人际关系上的不和谐,以及不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都很容易引发中层员工的离职。其次是经理人的领导能力不足。人力资源部可以征选最杰出的员工给与部门经理,可是真正能够让该员工留职多久,完全是经理人的本事。在商业大环境的压力之下,许多工程师工作三四年后就可立刻得到提升,成为中层干部,他们在专业知识上可以面对工作上的要求,但是在带领团队达成目标上处处显示能力的不足。他们无法帮助员工作出良好的职业规划,他们无法了解团队成员的特质,他们不很清楚团队成员的想法,他们甚至只重视技术,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特别是对第一线的工程师在做什么、想什么欠缺了解的能力,对员工贡献的肯定也经常做得不够到位。面对公司的快速发展,他们对人才的培养并未能与时俱进。

当一家公司成长的速度一直高于延揽人才的速度时,这家公司就不可能成为一家卓越的公司。中层干部的流失,有时亦受到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譬如:竞争对手会从他所认为的标杆对手中,挖走优秀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种举措可使他们更了解对手正在做什么;有哪些技术正在研发;当然,由于工作属性大同小异,被挖角者也可在新工作中立刻有所贡献。

案例

十三、张明与王亮

张明是某重点大学金融系的高材生。大学一毕业就在一家大型企业找到了令同学们羡慕的工作。对这份工作张明自己也很满意,不仅专业对口,收入也很理想。张明开始了自己日复一日的职业生涯。转眼两年过去了,张明对自己的工作也早已应对自如。他每天都按部就班地完成分给自己的任务,尽量不主动去参与分外的事。五年后,张明坐上了主管的位置。他开始专心经营自己的小家庭。不知不觉到了40岁,张明的职位再也没有得到提升。这时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张明的公司突然被另一家竞争对手收购,接着就是机构重组。张明和其他一些老同事被列入了待安置的名单里。后来因为另一名主管不满意新的职位安排辞了职,张明才算保住了自己的饭碗。这一系列的变化让他实在难以接受,他抱怨公司没有人性,抱怨社会变化太快,抱怨政府没有完善的社保系统,他就这样一边抱怨一边工作,一直到了退休。退休那天,张明哭了,他想起自己20 岁时曾梦想做一名优秀的财务经理,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怎样丢掉这一梦想的。可现在他知道什么都晚了

王亮是一所走读大学机械系的毕业生,一没有当地户口,二没有名牌大学学历,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为了生存,王亮到一家朋友开的小公司帮忙做网页设计。虽然收入微薄,但他却非常投入,一干就是两年。这使他的朋友很感动,于是推荐他去一家跨国公司应聘,竟然被录用。新工作的职位是管理见习员,收入也不高,但王亮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一年后,他完成了各部门的实习,被分配到设备保管部做技术员。因成绩突出,三年后又被提为主管工程师。后来公司全面推行6-Sigma管理,他被评选为项目推动小组成员,并接受专业的绿带资格培训,在项目组又做了三年。这种工作经历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能力,开阔了他的眼界。公司在南方成立分公司的时候,他被提升为华南区总经理。40岁那年,又被提升为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举家迁到北京。十年后,成了集团亚洲区副总裁,一直干到退休。

离开公司后,王亮并不清闲,因为公司还聘他为高级顾问,他还是公司董事局成员,还有很多高校请他去做客座教授。学生们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他说:“其实成功没有什么秘诀,如果有也是一些众所周知的法则。我个人成功主要有两个法则:一个是态度,一个是目标。我把它叫做个人使命”。他对大学生们的忠告是:www.xiexiebang.com 20岁是你事业的起步期,如果这时你来没有自己的梦想,你将来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40岁是你事业的飞跃期,如果此时你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你可能永远都在起步期

60岁,这时你并不需要特意做什么。如果你前40年做对了,这时你想不辉煌也难;如果你前40年没有做对,这时你想不凄凉也难

张明和王亮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公平的,当你努力工作,尽量多付出的时候,你不知不觉就会收获很多;当你时时计较能获得多少,只做分内事的时候,却往往收获甚微,这也是职业成功的法则。当我们都掌握了人生的一些基本法则并能坚持去做,那么成功是不难的,至少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难 思考题:

张明和王亮的际遇有什么不同,造成他们最后成就不同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案例

十四、晓梅的困惑

春节期间,久未谋面的朋友晓梅找到记者,诉说了她的职场困惑。研究生毕业后,她被一家外企录用。文化背景的差异,让晓梅很不适应。看到在另一家企业工作的同学常常能够出国,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先后去了欧洲、美洲的多个国家,十分羡慕。实习期刚满晓梅就提出辞职,很快更换了东家。

第一次辞职,晓梅还算是如意,新的单位也确实成全了她的出国梦想。但是很快,晓梅发现常常出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快乐。最为突出的就是本来就积蓄不多的钱袋空空如洗,国是出了,但只能是眼看着喜欢的商品无力支付,心情很是郁闷。在每次的出国行程中,工作的时间与逛街的时间严重失调,有几次甚至是刚刚结束工作,就要赶往机场踏上返程。当时的心情真的是郁闷至极。

紧跟着,晓梅又换了东家,实现了自己比较高一些的收入的愿望,但是出国的机会没有了,工作环境也远远不如第一家企业。就这样,晓梅不断地换着工作,每次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但往往是失去的更多。仰仗着自己的高学历,每次换东家也还算是顺利。一路走下来,两年的时间里,晓梅竟然换了5次工作,“我现在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又要换工作了。每次熟悉了新的岗位我就想换工作,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思考题:

1、晓梅的病根在哪里?

2、如果你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你要给晓梅提些什么建议? 天价薪酬与道德

在美国人异口同声谴责华尔街的高薪酬的时候,中国国内也爆出某些国企高管和某些行业的天量薪酬与岁入。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是直接提出限制那些接受政府救援的金融机构的高管年薪不得超过五十万美元。而在中国国内有媒体爆出消息称,一家证券机构在A股暴跌近八成的年份里,员工平均薪酬竟然超过百万人民币之巨!但颇具玩味的是,美国的高管在民间舆论和政府政策的高压之下,纷纷表示接受批评要降低薪酬,甚至有给自己开出一美元的年薪的。但是在中国,听到的多是为天价薪酬寻找合理性理由的辩护。

世事此一时彼一时,在“承包万能”“一包了之”的改革之初,大家常见到这样的案例:一些承包人按照承包合同在年底分得让当时收入水平的人们瞠目结舌的奖金,以至于承包人不敢领取这份奖金,即使在“合理所得”“勤劳致富”的鼓动之下,还是有人将之捐献出来而不是受之无愧地收入囊中。

当事件作为一个“事儿”被提出之后,就意味着人们的心态在发生着变化。为此,有人再次将无助的眼光投向了“道德”,提出了“尊重市场更要尊重道德”的观点。那么市场和道德究竟是、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现实的市场是资本的游戏场。关于资本的本性人们已经谈了几个世纪了,因此不必赘述。而在一个规范的市场上,道德是天然内含其中的,而且都已经包含在“价格”机制与成交价格(即交易的比例)当中了。

现在的经济学是以理性人为研究对象的,而理性人之所以成为理性人,首先一点他应该是一个自由人,具有对私有物的所有权和话语权(让渡还是不让渡),是具有独立价值观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人,是理性的、相互平等的人。由自由的、平等的私有者之间自由达成的交易,其交易的比例(价格)就反映了这种自由人的权益,也就是说,自由的理性的私有者之间的交易是在相互尊重对方的私有者地位与人格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交易双方对各自利益的追逐都在经过自愿协商达成的价格当中得以体现,其中已经包含的“道德”的因素。市场正是因为这种自愿性和自由性而获得尊重。显然,我们不可以将“不道德”的指责附加在这种受到尊重的市场原则之上。实证的市场可能广泛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平等,而这正是我们要加以规范和改进的。值得我们尊重的市场一定是那个规范的、道德的市场,而不是实证的、可以被指为不道德的市场,所以,并不存在于市场和道德之间的两难选择。

显然我们不能既赋予市场参与者逐利权利的合法性,又同时谴责这种逐利行为的道德水平。规范地说,市场经济本身应该是法制经济,而法制本来就是最低的道德约束,不存在继续追究其道德水准的问题了。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指出,“价格”是一个区间,交换双方的权利都分别反映在这个区间的左右两个边界上了。因此,交换是互惠互利的,只有在相互认同对方的价值诉求的共识之下,才有可能达成皆大欢喜的成交局面。“成交”本身就是不同价值观念与价值尺度的相互尊重相互妥协,而这种尊重和妥协就包含着道德。也并非是某些经济学人所谓的经济学不讲道德,而是一个规范的、值得尊重的市场本身就已经包含了道德,无须再多次一举地强调了。或者反过来说,一个能够被指为不道德的市场并不是经济学所要求的规范的市场。

市场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尊重私有制和尊重道德是重复要求。很多人谈论这个问题时会说,斯密写过《道德情操论》,以此论证私有制是讲道德的。然而,被后人称为“二重斯密”的斯密也有过不认为市场需要道德的论述,如“我们不必要感谢面包师”。在一个规范的市场上,尤其是买方卖方都具有内部竞争性的市场上,成交的双方,都是自己出价对于对方最优的一个,否则他不会选择和自己成交而不是和其他人成交。证券交易的电子撮合系统引用的就是这种撮合原则。对于愿意出对彼此最优的价格的一对交易者,我们还有必要去讨论他们交易当中的道德问题吗? 说回到天价薪酬到底是否道德这个话题上来。奥巴马要给薪酬封顶的是那些申请和接受政府注资的金融机构;中国人谴责的也是那些国有企业的高管的天量收入。这里都已经不再是私有领域的事情了,而是有“公”的因素参与其中甚至是“公”的因素为主导。如果当发现我们天天叫喊着要大力发展的市场已经变成了我们忍耐不住要去加以道德谴责的对象的时候,这时需要检讨的是我们推行的这个“市场”是否已经偏离了我们原有的规范,并将之回归到规范上来,而不是去谴责一个实证的市场。

私有权的责、权、利是天然挂钩的。我们不会也没有权力没有必要去非议和谴责一个私有业主的收入以及他愿意支付给职业经理人的薪酬的多与少。只有当薪酬来源于公共财政的时候,公众才有权力对之加以评说。

虽然中国国企也进行了“改革”,也讲过要“政企分开”,但是实质上国企管理阶层的“公务员化”一直没有改变,尤其是大中型国企。因此,人们对国企高管的薪酬盯着不放,其实就如同民众对公务员的待遇非常敏感一样。

天价薪酬合理与否是否道德,要看它的定价机制。已经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并指出,如果薪酬定价是市场化的,就不应该受到指责。但是需要补充的是,给高管定价的劳务市场首先要是一个公平交易的规范市场,而不是不公平的“伪市场”。假如面对必然导致天价薪酬的实证的市场我们不加检讨反而一如既往地推进这种市场,回过头来又要声讨天价薪酬,这就失之公允了。我们不能够用一种不道德去规范我们认为的另一种不道德。我们不能既开出重赏去寻觅勇夫,又抱怨责怪勇夫身价太高,这等于是挖了一个不道德的、名为“重赏”的坑让人去跳,这种做法本身岂不就是陷人于不仁不义地步的不道德之举? 如果雇主是私人,除非我们指出其财产来源的不合法性,否则就不能对他给其雇员开出的任何量级的薪酬有所诟病。但如果雇佣者不是私人,他代表的是“公”,则公众就要有权利参与到职业经理人的薪酬制定当中(当然可以委托资产代表去具体办理)。奥巴马百日“价值”领导 日前,奥巴马针对金融业发表谈话,他说过去十几年美国金融业的过快发展是不健康的现象,他预期在采取更严格的监管之后,可望逐渐恢复正常,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亦将下降。他同时对年轻人,尤其是大学及研究院中知识水平较高的年轻人“喊话”,建议他们更积极地投入科学研究、工程、机械等实业界的领域,不要一窝蜂搞金融工具。更早之前,他对那批华尔街的高管也做出过严辞批评。

这些都让人耳目一新。一般或认为这是奥巴马因应当前金融海啸的相关思路与对策,我认为不止于此。

奥巴马执政刚满百日。我认为“百日维新”中,至少在三个方面看得出奥巴马在“履行”其“change”的承诺。谦虚平等

在外交策略及风格上,奥巴马彻底扭转了“布什主义”或“单边主义”,与一众宿敌化敌为友。1.不惜承认错误(承认对古巴的政策是错误的,也认为应该修正对缅甸的政策);2.向俄罗斯与伊朗递出橄榄枝,尤其公开表示美国绝不会与穆斯林为敌;3.最戏剧性的莫过于在美洲国家高峰会中主动趋前跟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握手并作自我介绍„„

这些表面上巨大的、戏剧性的外交策略及风格的改变,当然有美国国家战略的总体考虑,我更看重的,是贯穿在所有言语与动作中的奥巴马价值与伦理。

还记得吗,有一些美国人对奥巴马与沙特国王握手时略为欠身一事颇感不快;也有人对G20国峰会各国领袖团体照时,奥巴马站在后排还不是中央的位置感到不解;查韦斯有备而来送了他一本乌拉圭左翼作家嘉雷安诺写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奥巴马一看是西班牙文的,便说:“我该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西班牙文就是其中之一”„„所有这些,其实早已超越外交策略的层次了,展现的其实是奥巴马的外交哲学与外交伦理,或者说,是奥巴马对于国际秩序与事务的基本态度:平等、尊重、谦虚。生态为先

奥巴马的另一施政重点是环境与能源,同样,他也说“美国不签署京都议定书是个错误”,他不但任命著名的新能源专家朱棣文为能源部长,连在庞大的急救经济预算中都投入极可观的比重在环境与能源方面。当然,这同样彻底改变了“布什主义”的环境与能源政策。这不是孤立的,它同样是奥巴马整套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价值或生态伦理。亲民作风

第三方面的“改变”是白宫的生活与风格。美国白宫虽不像英国皇室,但也从来都有浓厚的贵族色彩。奥巴马一家(他以及他的妻子、两个女儿再加一只狗)却又把这样的传统颠覆了。奥巴马上班第一天就未系领带,未着西装;第一夫人则与一群小朋友在后院种菜,不亦乐乎;奥本人更破天荒地上了著名夜间脱口秀电视节目„„不错,这当然又是奥巴马价值观另一方面的体现。具体说,这是奥巴马的家庭伦理观、工作伦理观、睦邻伦理观、平民伦理观的综合体现。百日树“仁”

说到底,奥巴马执政百日,展现了新风格、新思维、新政策。在我看来,这些风格、思维与政策的内在,其实全都贯穿了奥巴马的价值、伦理与哲学。借孔子一句话,真是“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孔子的答案,就是“仁”。——工作态度要敬谨、勤奋;人与自然要和谐;众生平等,不分贵贱;国与国相处,则尊重与平等;对自己,则反省与谦虚。看一个领导人,第一个一百天很重要,最后一个一百天更重要。奥巴马对美国的领导、对国际社会的启示,都值得期待,有理由去期待那最后的一百天。人力成本控制的“杀手锏”

「案例」M企业经历十几年艰辛创业和发展,已成长为一家集技术投融资、项目建设和项目托管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环境工程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公司拥有多项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并在印制线路板、废水治理、电镀废水治理、印染废水处理、食品等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等领域形成了一套成熟、稳定的处理工艺。M公司的人员也由最初的10几人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由于2002年以后发展速度很快,部门也逐渐增加,组织架构也处于经常的调整之中,投资公司、子公司、独立托管项目部也在短短的几年相继成立和运营。

在企业快速成长过程中,老板很困惑:成立一个投资公司/子公司/项目部,各负责人就会说人不够,逼着我签字招人,而且人总是不够。负责人力资源的总经办也拿不出很好的建议,能压就压,压不住就逼到我这里来了。财务中心年底利润核算,看不到预期利润。企业内部出现了营销中心“签单很热闹”、财务中心“资金运营紧张”、总经办“工资成本逐年水涨船高”、员工抱怨“收入偏低”的现象。下属和管理人员抱怨:“老板真小气,销售额越来越高,怎么发的工资没见涨多少?”,财务部门也抱怨:“管理费用太高,能发的工资就这么多,总经办怎么不控制人员?”,总经办更是觉得冤枉:“老板要扩展业务,我能不花钱招人进来吗?再说平均工资涨的很少啊?”

以上情景或许在许多企业都不陌生,那么到底多少人工成本才算合适呢?企业又应该如何控制人工成本呢?如果您正为此困惑着,以下分析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引入薪酬预算国内很多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业务、人员、销售收入、组织结构、分公司/办事处发展都很迅速。一开始企业更看重的是占领市场,采用粗放式的管理,对人力成本的控制比较模糊和随意。随着公司业务的相对稳定和品牌的提升,他们把利润看的重要了,而不再仅仅只关注规模、收入。源于高科技企业的特点,M企业对知识型人才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时,人力成本的支出成为企业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老板迫切想看到“我的钱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人力成本上我能支付的是多少?达到公司最高业绩目标时能发多少?达到公司最低目标时,我又能发多少?”因此,薪酬预算便成为重中之重,它是人工成本控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属于人工成本的事前控制。M公司作为一家集团化公司,为了真正发挥薪酬预算的作用,达到适度控制的目的,我们建议该公司对下属单位采用薪酬总额控制的预算管理模式,具体薪酬预算上采用自下而上(下属公司和部门依据历史测算数据上报)和自上而下(与销售收入等关键业绩指标相挂钩)相结合的方式,既引入新的人力成本管控模式,又与历史接轨保证平稳过渡。薪酬预算五步法

第一步:确定薪酬类型:

A、年薪类;B、提成类;C、其他类(与效益不直接挂钩)第二步:各薪酬类型的具体人员

划分A、年薪类人员划分:如: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技术中心经理/副经理、营销中心经理/副经理、商务中心经理/副经理、工程中心经理。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影响企业盈利的业务核心人员(营销中心、技术中心、商务中心、工程中心)正职可以实行年薪制。考虑到部门内部的协调性和配合性,对副职岗位(营销中心副经理、技术中心副经理、商务中心副经理)也归属为年薪制,让副职与正职共同努力,做好配合和分管工作。B、提成类人员划分:如:B1营销中心业务员/营销助理、B2技术中心部长、B3技术中心设计员、B4调试技术员、B5化验员、B6商务中心预算员、B7研发中心维修部全体人员。

考虑到B类人员的总额的市场竞争性、月标准工资的延续性、月标准工资和提成的比例关系,以后逐年在保证收入逐步增加的同时加大提成的比例,降低月标准工资的占比。这是M公司薪酬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B类人员没有年终奖。

C、其他类(与效益不直接挂钩)人员划分:如:C1总经理助理、总经办全体管理人员、财务部全体、商务中心采购人员、网络管理员、C2后勤工人、C3工程中心管理人员。比如技术中心的网络管理员,虽然该岗位在技术中心工作,但因为该岗位是对整个公司负责的,不享受技术中心提成分配,C类人员对公司价值大小不一样,他们享受的年终奖总额不同,所以对C类进行了C1/C2/C3的分类。第三步:A/B/C类人员薪酬结构

薪酬结构为月标准工资、津贴、年终奖、提成、其他4部分。其中标准工资包含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A类:年薪。

B类:标准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提成、其他。C类:标准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年终奖、其他。第四步:薪酬预算的方法和内容

依据公司经营目标、历史工资水平、B类人员《提成类人员管理办法》、最高/考核/最低毛利额目标值、各类人员的年薪总额收入相对比例(比如年薪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工资总额的计提比例(工资总额与毛利额的比例)测算确定各类人员的薪酬总额的预算。

薪酬总额预算内容:标准工资总额、津贴总额(住房、电话、夜班、出差等)、其它(加班、福利等)总额、提成、年终奖。

津贴、其它类的总额预算是企业相对固定的支出,不与企业的效益直接相关。故对这两项的支付单独做预算。薪酬预算主要是测算工资总额(标准工资、提成、年终奖)的分类预算,工资总额预算的确定是依据毛利额的一定比例R(工资计提比例)提取,体现员工与企业同享成功、共担风险。

标准工资总额预算方法:自上而下的测算:依据工资总额预算(R与毛利额计算出来)减去年薪制人员薪酬总额、提成类人员的提成总额、年终奖总额,余下部分即为标准工资总额,基于此再确定A/B/C人员的工资占比(比如A类总额占工资总额的比例)。自下而上的测算:参照历史工资水平(各类人员的收入)、市场水平、历史A/B/C人员的工资占比确定A/B/C人员的总额进行标准工资总额预算。

这两个过程需要反复多次的测算才能确定一个合理的薪酬预算总表。特别对于第一次做薪酬预算的企业。

第五步:各类人员的薪酬总额预算

A、年薪类人员依据公司经营的最高/考核/最低目标确定最高/考核/最低的年薪发放总额。依据年薪制岗位的重要性确定合理的标准年薪。实际年薪=完成经营业绩对应的标准年薪×考核系数B、提成类人员依据B类人员现有的职务、标准工资总额、薪酬水平、B类《提成类人员管理办法》、公司业绩目标,分别测算出B1/B2/B3/B4/B5/B6/B7人员的全年薪酬总额。

C、其他类人员年薪预算C类人员的标准工资总额依据历史平均值和增长比例确定标准工资总额。重点是确定C类人员年终奖总额预算。为了体现年终奖与公司效益挂钩,依据经营业绩确定年终奖总额。

最高业绩目标:2个月C类人员标准工资考核业绩目标:1个月C类人员标准工资最低业绩:0经过以上的薪酬预算,老板、总经办(人力资源部)、财务中心、各业务部门都清楚的知道公司的人力成本是如何构成的,各部门做到什么程度的业绩需要的人力成本是多少,人力成本不再神秘和不可控,一切都在预算之中。

严格执行薪酬总额预算确定了薪酬总额之后,在日常薪酬发放管理时可以采用月度相对总量控制和决算方式进行控制。所谓月度相对总量控制就是将月度标定薪酬总额与销售收入等关键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挂钩确定月度应发薪酬总额。决算则是将标定薪酬总额与全年销售收入等关键业绩指标进行挂钩,其目的是保证全年不突破薪酬预算,同时建立削峰填谷、以丰补欠的薪酬总额管理机制,比如各子公司及部门薪酬总额最高发放额度不得高于预算总额的1.3倍,对于超出额部分,形成薪酬调节池;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薪酬总额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通过薪酬调节池适当补充,避免薪酬产生太大波动。

另外,由于该企业正处于快速成长过程中,为了鼓励各子公司及部门负责人通过充分挖掘现有人员潜力、提高流程效率、优化岗位设置来提高部门效率、避免人员过快膨胀,在预算控制中坚持“加人不加预算,减人不减预算”的原则,这样就将人力成本的责任转移到了用人部门。

总之,通过人工成本预算和严格控制,不仅能够让各子公司和部门负责人感受到人工成本与公司总体效益的关系,同时,人力成本控制的压力也传递到了各用人部门。这样,案例中描述的困惑不存在了,而且薪酬预算则变成了推动各级管理者、员工工作的动力。

第五篇:电大人力资源案例

我对人力资源管理9个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解答

案例

一、S公司的管理困境:

S公司是J市的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由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于1994年合作创办。在公司成立之初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几位合伙人主动提出不领取工资直至公司盈利为止。在他们不计报酬、努力工作的精神感召下,公司的员工们也时常义务加班。公司内部关系融洽、士气高涨。经过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1996年该公司己发展为一家集开发、生产、经销于一体的中型高科技企业,在省内IT业界树立了一定的知名度。

1996年至1999年,公司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企业经济效益连年大幅增长,员工待遇也随之不断改善,加之公司所处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员工普遍感觉在这样的公司有希望同时还吸引了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年轻人加入公司。

然而,自2000年公司进入稳定期以来,随着经济效益增幅的减小,公司内部出现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氛围,人心涣散的迹象十分严重,尤其是中层管理者的流失问题急需解决。中层管理者流动频繁,使公司的管理已出现脱节现象,其他员工的士气大受影响,企业生产率明显下降,公司从此陷入恶性循环。最近,员工中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凡是从本公司跳槽的人都能在现职岗位上做得不错,待遇比在公司时好,工作强度也比本公司小:其他公司对处于同一层次的员工评估还不单纯以业绩为标准。另外,人员流动多倾向于国内的知名外企。

针对企业面临的以上问题,公司总经理感到非常棘手,准备请人力资源部经理为自己提些建议并共同商讨对策,使公司早日摆脱目前的困境。

问题: 如果我们是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会如何看待该问题并提出建议呢? 如果我是人力资源经理,我的理解分析以及建议是:

1、引用原文:在公司成立之初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几位合伙人主动提出不领取工资直至公司盈利为止。在他们不计报酬、努力工作的精神感召下,公司的员工们也时常义务加班。公司内部关系融洽、士气高涨。

这里说明:在创业初期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以公司大局为重,经营者、管理者不搞特殊,带头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激励员工做好各项工作,一视同仁的管理方法感动了所有员工的心,所以员工才会时常义务加班。

2、引用原文:1996年至1999年,公司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企业经济效益连年大幅增长,员工待遇也随之不断改善,加之公司所处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员工普遍感觉在这样的公司有希望同时还吸引了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年轻人加入公司。

这里说明:在企业告诉发展的同时,企业在不断的重视自身管理的完善和改革,员工待遇也随之不断改善,员工待遇的改善是对员工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肯定,也是是激励员工最有效的办法,现在这个阶段,企业的经营者已经不能像创业阶段那样,随时随地关心员工激励员工,而时他们正忙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和企业发展的决策,所以此时用薪资待遇来激励员工是最符合实际需要的!

3、引用原文:自2000年公司进入稳定期以来,随着经济效益增幅的减小,公司内部出现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氛围,人心涣散的迹象十分严重,尤其是中层管理者的流失问题急需解决。中层管理者流动频繁,使公司的管理已出现脱节现象,其他员工的士气大受影响,企业生产率明显下降,公司从此陷入恶性循环。最近,员工中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凡是从本公司跳槽的人都能在现职岗位上做得不错,待遇比在公司时好,工作强度也比本公司小:其他公司对处于同一层次的员工评估还不单纯以业绩为标准。

这里说明:第一从时间的看96年—99年该公司的发展期,2000年以后是公司的稳定期,尤其在是社会市场发生变化,且企业经济效益增幅的减小时,其他同行公司也在发展,且薪资待遇远高于本公司,从员工中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凡是从本公司跳槽的人都能在现职岗位上做得不错,待遇比在公司时好,工作强度也比本公司小:其他公司对处于同一层次的员工评估还不单纯以业绩为标准,可以知道同行的员工薪资待遇已经超过了本公司的待遇,此时公司的薪资待遇已经不具备激励性和竞争性,所以公司内部出现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氛围。建议:

1、收集同行企业薪资待遇信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改革薪资体系。

2、薪资体系必须始终坚持“公平、激励、有竞争性”的原则。

3、开展绩效管理,把薪资的中一部分工资以绩效奖金的方式对员工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案例

二、小C的不满

小C现在一个大型的工程公司质量职能部门工作,该工程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化工行业的基建建设,至成立二十年来,该工程公司已经建成了数十项大型石油化工装置,完成投资金额达数百亿元,建成的工程质量良好,其中有数项工程曾经获得国家、省部和市级优质工程,在工程建设行业以质量优良、技术实力强大名噪一时,业务应接不暇,可谓如日中天。小C大学毕业至今已有五年,所学专业也是工程建设行业急需的热门专业,小C自来到这个公司就被分配在质量职能部门,直接在施工一线现场监督检查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小C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一丝不苟,对工程质量铁面无私,曾经及时发现和制止了几次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工作业绩突出,受到公司多次奖励,经过五年的现场的摸爬跌打,小C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已经轻车熟路,可以说是一个工程质量控制专家,在公司里人人知道。

面对小C所取得的成绩,公司领导也曾向小C谈过话,意思是只要小C好好工作,公司会考虑提拨他任质量部门下的一个部门主管,小C自此觉得更有奔头了。前些日子,公司因为发展需要,重新对部门进行了设置并对新部门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这其中会有一些部门的头头退休和岗位的对调,部门主管曾就此事事先向小C透过风,意思是此次调整时,他将向公司领导推荐小C出任他主管的质量部门下的一个部门主管,小C听了之后,心里大为高兴,更加努力工作,同时也觉得自己终于有了回报。可是一俟人事通知下达,令小C大为失望的是,人事认命通知的名单中并没有小C的名字,小C像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愣在当场。当质量部门主管知道人事认命通知名单中没有小C的名字后,也觉得非常意外,因为在他当时推荐小C时,公司领导似乎已经答应了他的推荐,让小C出任质量部门下的一个部门主管,在其手下工作。现在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质量部门的主管也感有点上了公司领导的当。可是,他又不敢向公司领导发火,说公司领导不讲信用,现在他觉自己有点不讲信用,因为他失信于小C,关键的是现在的人选也令他自己也不满意,小C也知道当前的人选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人原来是公司一个领导的司机,对于质量工作如何做,他整个是一窍不通。这工作如何对小C做呢,令他颇为头疼,小C肯定是非常失望的。

小C在这件事过去后,不久也就平静了,也许有些事件主管也无能为力。但小C发现别的部门也有类似的事件,这就使小C不能不考虑公司现在的用人机制了,现在公司做大做强了,公司领导觉得用谁都可以了,只要听话就行。面对这种现状,小C已经下定决心,那就是他该有点准备了。思考题:

1、公司的问题出在哪些方面? 2、小C所遇到的事件会对公司发展有哪些方面影响? 我的理解分析以及建议是: 1、公司的问题出在哪些方面?

☆小C的工作成绩:引用原文:小C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一丝不苟,对工程质量铁面无私,曾经及时发现和制止了几次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工作业绩突出,受到公司多次奖励,经过五年的现场的摸爬跌打,小C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已经轻车熟路,可以说是一个工程质量控制专家,在公司里人人知道。

☆公司领导对小的工作成绩肯定和承诺:引用原文: 面对小C所取得的成绩,公司领导也曾向小C谈过话,意思是只要小C好好工作,公司会考虑提拨他任质量部门下的一个部门主管,部门主管曾就此事事先向小C透过风,意思是此次调整时,他将向公司领导推荐小C出任他主管的质量部门下的一个部门主管。

☆公司最终对小C的工作成绩肯定是:引用原文:人事认命通知的名单中并没有小C的名字。当质量部门主管知道人事认命通知名单中没有小C的名字后,也觉得非常意外,因为在他当时推荐小C时,公司领导似乎已经答应了他的推荐,让小C出任质量部门下的一个部门主管,在其手下工作。公司的问题出在:(1、公司的用人体制上:”到底是任人为贤,还是任人为亲”.(2、公司的管理机制上:是权大还是法大,部门主管同意推荐小C,公司领导也同意了,结果却事与愿违,作为部门主管是代表公司行使职权,并上报公司领导同意,领导也是代表公司行使职权,公司的职权是统一的,不是谁的权利大就听谁的,尤其是领导也同意小C担任部门主管,怎么可以不讲诚信呢?

2、小C所遇到的事件会对公司发展有哪些方面影响?

(1、用人机制混乱:真正能干实事的不人用,导致公司人才流失。

(2、管理机制混乱:权大于法,权临驾与法之上,最高经营管理者将成为真正的救火员,因为他的权利最大,除了他谁都做不了主,做了也是白做吗!

(3、企业没有信誉,最终将倒闭:对员工的管理尚没有诚信可言,对顾客有能好到哪去,因为员工是直接为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员工都没有心思工作了,工作质量有从何说好了。

案例

三、A公司的人事制度改革

A公司是一家国有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特种润滑油的生产,近年在公司有远见卓识、在积极开拓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取得了同行中的领先地位,尤其是公司总裁张先生,虽然年近五十,但思想活跃,大胆改革,深受好评。在国内目前从事特种润滑

油的生产企业也有很多,竞争非常激烈,前些年,A公司主要从生产管理这一环节入手,改进生产管理流程,进行设备技术改造,降低成本,同时狠抓产品质量,使公司的产品为不少大型工矿企业所专用,公司效益明显提高。但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即将进入WTO,国外同行对中国市场早已有所图。同国外公司相比,A公司生产的产品质量上,问题并不是很大,主要的问题是,国外公司产品更新速度快,更加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目前,A公司的主要市场在国内,而且由于国家的关税等保护政策,A公司在国内市场占率领先,但近些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很多新型的成套大型设备的引进,要求润滑油生产企业不断开发新品,已满足实际需求,而且一旦入关,关税门槛的降低,情况将会大不相同。因此,2005年初,公司召开战略研讨会,研究对策。最终确定如下目标:今后公司将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同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以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由于特种润滑油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新产品研发的重要基础是要有一流的研发人才,今后将进行人力资源制度的改革,实现公司向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转变。

为了贯彻公司这一目标,公司从美国的一家著名公司引进了刘晨光负责公司的人事工作,将其任命为公司人事处长。刘晨光是哈佛的MBA,本科毕业于国内一所著名大学,刘晨光的学习方向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在哈佛获得MBA学位以后就被这家美国公司看中,任命为中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在短短的两年里,为中国公司建立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为公司招揽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中国公司良好的经营业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次A公司多次和刘进行接触,最终A公司的诚恳感动了刘,他谢绝了美国公司的挽留,毅然来到这家中国的公司。A公司的总裁张先生对于刘晨光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为A公司的转型起到应有的作用。

刘晨光到A公司就任人事处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人事处更名为人力资源部,以前的人事处下没有再分科室,主要职能就是人事招聘、档案管理、工资定级等。这次刘晨光将人力资源部划分为招聘科、培训科、薪酬科、人力资源申诉中心共4个职能部门。由于公司的研发新战略,首先面临的就是研发人才的问题,还有就是对于现有的人才的培训和提高,以及针对国际企业开始在国内设厂并挖人,A公司已有人才流失的倾向,所以人力资源中心的近期目标是:第一,招聘一批有实力的研发人才,充实公司现有的研发中心;第二,对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第三,重新评估目前的薪酬体系,尤其对于研发人才要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以保证人员的稳定。这三件事分别由人事招聘科、培训科、薪酬科制定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

应该说,刘晨光的到来,使得A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他的一些新的观点使大家很受启发和鼓舞。各项工作迅速进行,在刘晨光的直接关心下,人力资源中心又从国内的著名大学引进了三名MBA,加入到人力资源部。招聘科的广告已经发布,去外地招聘的人员也已出发,内部的培训计划也已下发到各部门。但是事情也并不完全一帆风顺,刘晨光很快就遇到了麻烦。公司要招聘研发人员的的计划刚刚确定,他的秘书就交给他几封信,那其实也算不上是信,就是人情条子,其中有公司某副总裁的、市轻工业局局长的关照,一致推荐某人到A公司来从事研发工作。另一件事是,公司的第一期技术培训班按时开办,但第一天上课就有二分之一的人没有到,培训科的人员去询问原因,都是说近期生产任务重,部门负责人不让参加,刘晨光亲自去调查原因,部门负责人说,现在正值生产高峰季,人员紧张,哪有人力参加培训,找到主管生产的副总裁,副总裁说如果培训影响生产,他也无能为力。刘晨光感到有些沮丧。

招聘工作继续进行,由于招聘科的同志的努力,已有30多位学士、硕士和公司签了约,刘晨光查看了他们的资料,总体都还比较满意。但是对于几位写条子推荐过来的人,刘晨光详细了解了情况,觉得素质不能满足要求,表示不能录用。没想到这下带来了不少麻烦。在公司每周工作例会上,某位副总裁对于最近的人力资源工作提出了很怀敌意的批评,说人力资源工作没有头绪,招聘人员过于自主,忽视了向公司领导请示。同时,会上,公司总裁办公室主任说明了最近轻工业局突然对公司的产品提出额外的检测要求,按照以前地方政府的协定,地方政府对公司产品实行免检待遇,据说这可能与上次该局长向公司推荐人员未被录用有关。一时间,刘晨光觉得自己四面受敌,虽然公司总裁张先生对于他的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提出了肯定意见,但是人力资源部薪酬改革计划在会上没有获得通过。这次会议对于刘晨光打击很大。

会后,刘晨光和张总进行沟通,刘晨光对于公司目前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A公司的人力资源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于人还是作为成本没有作为资本:第二,公司目前沿用的国营单位的人事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目前人力资源部只是作为一个职能部门,难以对其他部门进行指导和制约:第三,公司人力受外界影响太大。张总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赞成刘晨光对于公司现状的分析,认为公司从文化和思想的角度都要彻底树立以人为资本的思想,同时,应该提高人力资源工作在公司中的地位、他的想法是设立人力资源副总裁职位,至于公司对于外界的干扰问题,他建议刘晨光应考虑实际国情,对于此类事情还是应该从长考虑,不要过于追求极端的正确。他同时请刘晨光提出一个公司人力资源组织机构改革的设计方案。

和张总沟通完后,刘晨光也进行了自我的反思,管理的思想是一致的,管理的方法能否照搬,显然不行,但自己虽然知道不行,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犯了错误了呢?自己一直在外企工作,国企的情况确实不同,到底应该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1、刘晨光的问题在哪里?

2、A公司的问题在哪里?

3、刘晨光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组织改革方案? 我的理解分析以及建议是:

1、刘晨光的问题在哪里? 1、1在于对公司现状不了解,主要表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招聘一批有实力的研发人才,充实公司现有的研发中心;

现状:引用原文:人情条子,其中有公司某副总裁的、市轻工业局局长的关照,一致推荐某人到A公司来从事研发工作。

不了解现状导致的结果:引用原文:最近轻工业局突然对公司的产品提出额外的检测要求,按照以前地方政府的协定,地方政府对公司产品实行免检待遇,据说这可能与上次该局长向公司推荐人员未被录用有关。第二,对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

现状:引用原文:现在正值生产高峰季,人员紧张,哪有人力参加培训。

不了解现状导致的结果:引用原文:公司的第一期技术培训班按时开办,但第一天上课就有二分之一的人没有到。第三,重新评估目前的薪酬体系,尤其对于研发人才要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以保证人员的稳定。现状:引用原文:A公司已有人才流失的倾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才流失,不清楚。

不了解现状导致的结果:引用原文:在公司每周工作例会上,人力资源部薪酬改革计划在会上没有获得通过。1、2问题在与各级领导的沟通上:

第一在开展各项工作前,没有和总裁以及各主管副总沟通好,公司现状到底是什么样的,作为作为刚上任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必须了解清楚,这是开展工作的基础,第二在清楚知道公司目前现状后,有哪些突出问题需要要特别解决的,尤其是需要总裁从中协调沟通才能解决的,就必须要请总裁从中协调沟通,虽然外来的和尚的会念经,但是你会念经有这么样啊,我不配合,我不支持是我的自由。综上所述:以上两点就是刘晨光在公司犯的主要错误。

2、A公司的问题在哪里?

同样是刘晨光所犯错误的两个问题:

第一;作为公司新近人员,尤其是作为总裁器重且希望其在公司本次改革中发挥最大作用的人才,为什么不在开展工作前,把公司的现状和特别注意事项向他说清楚,让他心里对公司有个了解。

第二:同样作为总裁器重且希望其在公司本次改革中发挥最大作用的人才,你既然其中他,希望他在本次企业改革中发挥最大效率,为什么不在公司各级管理层沟通协调,为他的开展工作,做好前期的铺垫,为他在本次改革中顺利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提供一切可能的资源、财力、人力技术等支持。

所以综上所述A公司同样犯了,对企业没有讲解清楚,和在公司内没有协调沟通好这两个主要错误。

3、刘晨光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组织改革方案? 3、1再次深入了解企业的现状,根据现状初步制定改善措施,并以形成书面形式报总裁批准。3、2请总裁在公司全体干部会议上对刘晨光重点介绍,并当中宣布他的管理权限和工作职责,对于本次改革,全权授权给刘晨光,协调好各主管领导,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及本次改革的任何工作所以人员都必须大力支持,凡是阻碍公司发展的人或事将按公司规章制度严格处理。3、3对于人员招聘中遇到的人情条子,有总裁亲自出马解决,解决的方式:可以用但是不能用在重要个的岗位上,给他个虚职,他的到来主要是来领工资的,把它留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要和政府部门的关系搞僵了,否则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案例

四、S公司的尴尬

S公司是省内一家大型的外贸集团公司,历经20余年的创业,由原先的几张办公桌发展到今天的拥有400名固定员工,上亿元的固定资产,成绩斐然,深为同行人士的广泛认可。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业内人都将S公司戏称为“人才培训学校”。

五年前,S公司的进出口总额已达到骄人的业绩,但是,似乎至此S公司再也未能在业绩上有较大的突破。而且,一批又一批随同S公司共同成长的骨干员工不约而同的纷纷离开S公司。这些昔日的创业者,S公司的功臣们,在离开S公司后,都多多少少带走了有多年交道的客户。

同时,五年来,S公司在省内各大报纸上陆续刊登了几十篇的招聘广告,广泛招聘各类人才,从专业翻译,到资深业务人员;从文秘人员,到独资工厂管理人员;从工程技术人员,到证券从业人员……

S公司的“门槛高”在行内是出了名的。每一位应聘候选人都必须具备:名牌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出色的外语应用能力,完备的知识结构,……事实上每一位被聘的S公司员工都具备了相当好的个人素质,这也是S公司在行业内“颇具盛名”的原因之一。

一批又一批的新手充实到各个业务岗位,新手们随即满怀热情,冲劲十足地投入工作,并且在工作中逐渐成长起来,逐渐弥补了由于老客户流失而造成的损失。与此同时,新手们也逐渐成熟为“老手”,而这些成长起来的“老手”们似乎失去了当初的那股劲头,开始有了烦恼……

不可否认,五年来S公司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原先单纯的进口与出口业务。在原先没有涉足的领域,如成套工程项目,国内贸易等,也形成了可观的规模与影响。同时,在资本运作方面也有较大的进展。

事实上,S公司在其主业(进出口业务)上的状况是:一直原地踏步,总体业务规模没有增长,存在“业务流失”与“业务增长”大体相当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这些“增长的业务”来源是新开拓的市场和客户。这些开拓,无一例外,都是由S公司现存的业务骨干人员带领“新手”们,耗费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辛辛苦苦”争取来的。开发的成本相当高。

经历了若干次“辛苦”的开拓,“新手”们在其中获得了最初的经验。S公司给每一位新聘人员一“新手”都提供了充足的发展机会。“新手”们被派遣到国内各个相关的专业展览会,展销会,“新手”们在其中对具体的商品得到了感性的认识,对相关行业也有了较为全面的初步认识;然后“新手”们被派遣到各个相关的供应商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他们还有机会拜访国外的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了解目标市场。一般,他们在历经了4至5年后,都已转变为有经验,了解市场,了解供应商,了解相关行业,得比较成熟的业务骨干。

这些年轻的骨干们的共同特点是:

1、刚从学校毕业即进入公司工作

2、正式工作前,S公司给予了为期30天的培训

3、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模糊

4、对S公司的公司目标没有概念

5、对工作十分认真投入

6、年轻人之间经常沟通

现在S公司面临的是这样的一个难题:S公司的“吸引力”对于这些逐渐成熟的业国骨干似乎显得越来越弱,相当部分的骨干们不满足于现状,并越来越趋向“跳槽”的倾向。S公司越来越像一所“高级人才培训学校”。人才在公司培养以后,还没等到做出大的贡献,人才就“毕业”离开S公司这所“学校”了。

问题:针对这样的状况,你认为S公司应该维持现状,还是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我的理解分析以及建议是:

1、S公司当然不能维持现状,如果维持现状那就是等于死亡,在企业竞争中,没有进步就是退步,没有发展就是倒退,因为市场在发展,同行在进步。

2、我个人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

对这些年轻的骨干们的共同特点的分析: 引用原文:

1、刚从学校毕业即进入公司工作

这里说明:每一个进入S公司前的职员都是没有社会实践工作经验的。

2、正式工作前,S公司给予了为期30天的培训

这里说明:说明S公司重视员工的岗前培训,让员工在正式工作前对公司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3、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模糊

这里说明:企业在招收职员时,尤其是岗前培训,没有为每一位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公司招收你们过来到底需要你做什么,你在公司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培训的时候没有做好此规划,导致员工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模糊不清,最终导致职员不清楚,我在公司工作到底出路是什么?今后怎么发展,不清楚导致员工最终流失,其实这是个激励过程。

4、对S公司的公司目标没有概念:

这里说明:企业在招收职员时,尤其是岗前培训,没有让每一位员工清楚公司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公司招收你们过来到底需要你做什么,你在公司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对公司目标都不清楚,你们他又何来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清楚呢?

5、对工作十分认真投入

这里说明:光对工作十分认真投入,只是暂时的,为什么呢?因为对于一个刚出学校走入社会而言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初的目标是希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既然工作找到了,当然会十分认真的投入工作,对来今后的发展包括对企业的忠诚度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因为时间长了,只要他掌握了工作技能,你还没有明确他的发展方向,你们他会还会继续对工作十分投入吗?肯定不能,而且还会跳槽。

6、年轻人之间经常沟通

这里说明:起初年轻的沟通是探讨工作上的问题,是如果掌握工作技能,但是只要他掌握了工作技能后,他们探讨的就是,公司怎么不给我明确的定位,我在公司到底发展前途是什么?之后慢慢探讨什么地方有好多发展,渐渐的就会有了跳槽的意向。

既然公司在最初选择人才是要求员工的综合素质很高,对现在的人才对很认真工作,且确实确实去的路很多工作成效,这里证明公司在选人方面是完全正确的,且后序又付出了极高的培训代价,且基本掌握工作技能的工作时间一般在4-5年 那么我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1、做一次企业系统的人才流失的现状调查和分析,找出导致员工流失的根本原因并制定改善措施。

2、岗前培训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岗前培训里必须重点讲解在本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为员工制定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公司的发展目标,让员工清楚的了解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公司的发展方向。

3、定时不定时激励员工,对员工的成绩要肯定,激励的措施有很多,可以是薪资的,福利的,生活的,以及更高的待遇如分红或股权等等,激励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员工留下,因为最初企业在选人的时候是正确的,那么员工还要离职,原因就应该是发展与激励方面出了问题,所以必须强化激励。

案例

五、J设计院的辞职**

J设计院是座落在本市的一个特大型国有企业的下属单位,成立于1982年,有在职员工140多人。成立之初,员工多为外调或内部挑选,在1982年至1992的十年间,未有新大学生分配进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青黄不接。考虑到设计院今后的发展,从1993年起,陆陆续续分配来一批大学生:93年12人,94年13人,95年10人,96年9人,97年6人,98年5人。

1997年10月,J设计院领导换届,胜率不高的工艺室34岁Z主任在其任公司副总经理的父亲的协助下,出任院长。Z院长启用与其年龄相仿同期进院的工艺室P工程师为工艺室主任,两人关系密切。不到一年,P主任晋升为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同时进行了大手笔的人事改组、调换。

1999年,是93年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评工程师的。按照有关政策和比例,该年至少有5名人员指标。在这六年中,大家勤奋工作,刻苦钻研技术。事前大家公认工艺室D先生工作成绩突出,人际关系融洽,是一位优秀人才。他在中—荷合资EPS项目中,承担了主要设计工作,加班加点,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未等到工程竣工即病倒了。D先生在群众中口碑很好,但是评定结果出人意料,12人中只有工艺室1人当评。此事在员工中产生很大的反响,人们议论纷纷。要知道,在设计院这样的技术部门,职称对员工来说很重要,甚至影响其职业生涯。

1999年中,J设计院进行大规模的重组、兼并。以J院为总部,合并了公司下属7个工厂中的4个设计所和设计室。各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抵制兼并,消极配合,仍然各自为政,特别是各单位原领导的安置问题。于是Z院长对被并单位负责人中的大多数人晋升了职位,增加了几个职能部门,使得本以“官”满为患的设计院管理层机构更加臃肿,而院本部无一人被提拔,除了给院长开小车的初中文化的司机被任命为院办公室秘书,不少在1997年换届时未能得到提拔而又满心希望能走上更高职位的管理者感到了前程渺茫。

结果是,副院长4人,经营部副主任5人,办公室副主任5人,62名员工的工艺室有4名副主任……

2000年9月,J院本部94年工作的员工职称评定中,13人又只有1人当评(按比例是5人以上),增评了93年3人。与此同时,被并单位中94年10人除去未申请者1人,有8人当评,94年以前的全部当评。

2000年10月,一天下午,P副院长找到D先生,语气严厉地责备其近期工作拖拉,未能按合同期限交付图纸,致设计院受到甲方抱怨并扣设计费。D先生与其发生了争执,后来发展到双方用带有肮脏性的语言互相辱骂,就差动手了。此前,P副院长曾与多名下属员工和管理者发生过争吵。

自Z院长上任以来的三年时间里,J设计院的经济效益没有增长。2000年经营出现了建院以来的首次亏损,也看不出今后有好转的迹象。员工的平均薪水和福利也较以前大幅下降,并且开始拖欠工资。几年中,除了几次零星的讲座外,员工没有一次正规培训,因经费紧张,取消员工出差参加学术会议,与外界的技术交流基本中断,新员工进院为期半年的学习己停止,几年前建立起来的新老员工的师徒关系也是名存实亡,且无人过问。

退休工程师拒绝院里的返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感到不同程度的不满。平时,管理者只有在工作必需和催缴设计资料时与员工见面。有人开始抵制管理者布置的任务,工作不按期完成;上班时间炒股或干其它私事;长时间的聚集闲聊;迟到早退现象增加;人们开始滥请所有可能的假期。

院领导得到的甲方对交付的设计文件的信息反馈,表明设计质量下降,施工现场服务质量下降,由于几个关键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辞职,使得某些部门的工作一度停滞。

1999年,工艺室两名工程师和一名助工先后辞职。2000年3月,建筑室多年的老主任辞职。

2000年4月,公用工程室和建筑室各有一名助工先后辞职。2000年5月,工艺室多年的副主任辞职。

2000年6月,仪表室一名工程师千口工艺室一名助工辞职。2000年8月,经营部多年的主任辞职。

2000年9月,计算中心一名工程师和一名助工先后辞职。2000年10月,总图规划室一名助工辞职。2000年11月,技术经济室主任辞职。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辞职人数达到14人,这于J院历史上是没有的。1982至1998年,除去正常调动,只有两人办了理了停薪留职:一人下海经商,一人出国留学。

J设计院近期所发生的频繁离职现象,引起了总公司主管的关注,要求Z院长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于是,2院长狠抓劳动纪律,发现迟到或早退者,每次罚扣工资50元;找去年或今年未评上职称者谈话,安抚其心;对在工作中加班的予以奖励;谨慎批假s。。。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没有好转的迹象,辞职**依然在继续。最近,经营部和工艺室已各有一名助工准备提出辞呈。问题思考:

请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剖析J设计院员工频繁辞职的原因,管理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改变目前的状况? 我的理解分析以及建议是: 引用原文:

1)1997年10月,J设计院领导换届,胜率不高的工艺室34岁Z主任在其任公司副总经理的父亲的协助下,出任院长。这里说明:权大于法,总公司在设计院用人制度上是“任人唯亲”的。

2)Z院长启用与其年龄相仿同期进院的工艺室P工程师为工艺室主任,两人关系密切。不到一年,P主任晋升为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同时进行了大手笔的人事改组、调换。

这里说明:同样说明,设计院在Z院长的主政下仍然奉行的是权大于法,设计院在用人制度上是仍然奉行的是“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

3)1999年,是93年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评工程师的。按照有关政策和比例,该年至少有5名人员指标。在这六年中,大家勤奋工作,刻苦钻研技术。事前大家公认工艺室D先生工作成绩突出,人际关系融洽,是一位优秀人才。他在中—荷合资EPS项目中,承担了主要设计工作,加班加点,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未等到工程竣工即病倒了。D先生在群众中口碑很好,但是评定结果出人意料,12人中只有工艺室1人当评。

这里说明:权大于法,设计院在Z院长的主政下仍然奉行的是权大于法,设计院在用人制度上是仍然奉行的是“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能干实事,能出工作成绩的员工始终得不到重用,这样是导致员工辞职的最根本原因。

4)1999年中,J设计院进行大规模的重组、兼并。以J院为总部,合并了公司下属7个工厂中的4个设计所和设计室。各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抵制兼并,消极配合,仍然各自为政,特别是各单位原领导的安臵问题。于是Z院长对被并单位负责人中的大多数人晋升了职位,增加了几个职能部门,使得本以“官”满为患的设计院管理层机构更加臃肿,而院本部无一人被提拔,除了给院长开小车的初中文化的司机被任命为院办公室秘书,不少在1997年换届时未能得到提拔而又满心希望能走上更高职位的管理者感到了前程渺茫。

这里说明:权大于法,设计院在Z院长的主政下仍然奉行的是权大于法,设计院在用人制度上是仍然奉行的是“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能干实事,能出工作成绩的员工始终得不到重用,这样是导致员工辞职的最根本原因。综上所述:导致设计院员工辞职的最根本原因是“权大于法,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

我个人认为、总公司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面对现在设计院的现状,要有魄力,问题出在体制上,出在“权大于法,任人唯亲”用人体制上,体制不变,谁都改变不了现状。所以我建议采取如下措施来改变目前的状况?

1、第一提拔向D先生这样有实际工作能力,且有工作良好口碑的设计院员工,担任设计院主管领导职务。

2、第二必须果断的撤销以Z院长为首的设计院领导,彻底清除设计院,不能清出设计院的,必须撤销其现有职务。

3、第三马上出台设计院体制改革,开展设计院内部大整顿,裁撤多余机构,裁剪冗员,精简机构,恢复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案例

六、业绩不佳的小王

小王毕业于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回到合肥,在一家国有银行内从事信贷业务,工作很出色。但干了三年后,小王对所干的工作感到厌倦,想从事新鲜刺激的工作,他认为合肥的环境不适合自己发展,于是决定去南方发展。

通过网上的招聘启示,小王准备应聘某证券公司厦门营业部的业务经理。一个月后,经过厦门营业部吴总的面试,觉得小王的条件附合公司的要求,决定聘用小王作为大客户部的经理,负责大客户部的工作。小王通过两周该证券公司北京总部的培训,成绩优良,正式开始工作。大客户部包括小王共有4人,小王除了负责正常的日常管理,还要承担一部分的业务工作。原大客户部在公司内业绩一直不错,但小王接手后,3个月业绩一直下滑,大客户部的业务员对小王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产生怀疑。吴总觉得有必要对小王的工作进行一定的了解,就让其助理马小姐具体去了解情况。马小姐原为大客户部经理,对大客户部的情况很熟悉。马小姐从大客户部的业务员了解到小王所具有的背景业务知识能力符合工作的需要,但其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确实存在问题,与部属的沟通也不够。业务员反映,小王不懂厦门话,与部分客户无法沟通,又不需要他们帮助;与客户进行业务接触时不够灵活,只顾按照工作程序进行,造成客户不便:要求业务员无论大事小事都汇报,业务员的决策空间狭窄。马小姐觉得这是由于小王原有工作思维方式的原因,在培训中又没有融入公司的文化中,造成大客户部的业绩下滑。马小姐将此情况向吴总作了汇报,吴总找小王谈了一下,决定派马小姐帮助小王工作,尽快使工作走上正规。在随后的三周内,马小姐去了小王大客户部60次,马小姐认为小王的工作仍没有起色,与同事仍无法沟通,两人几次为一些小事起争执,最后由吴总出面协调。吴总决定再找小王谈谈,期间将马小姐所见的小王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不足,向小王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严肃的指出大客户部的工作必须在短期内得到改进。小王感觉到很沮丧,原认为马小姐过来帮助自己,现在却成为自己的监视者。随后的一周内,小王为使工作业绩改善,拼命的工作,但由于独自一人在厦门,工作压力过大,没有人照顾,病到了。小王养病期间,吴总专门抽出时间来看望小王,要小王安心养病,小王生病时间,由马小姐代其管理大客户部。

小王回忆从合肥辞职到厦门来的这几个月时间的工作经历,不禁自问,难道当初辞职到厦门来是错误的吗? 难道自己真的无法融入公司的文化中?马小姐对自己的评价是正确的吗?上班后如何面对马小姐和大客户部的同事们?自己是否该辞了这份工作?

思考问答:

1、有人认为,合肥与厦门城市文化的差异使小王无法融入公司的文化,你的看法如何?

2、你认为吴总让马小姐帮助小王工作的方式正确吗?请简短说明。

3、小王病好后,该不该辞职? 若不辞职,如何改进工作和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 我的理解分析以及建议是:

1、有人认为,合肥与厦门城市文化的差异使小王无法融入公司的文化,你的看法如何? 引用原文:通过网上的招聘启示,小王准备应聘某证券公司厦门营业部的业务经理。一个月后,经过厦门营业部吴总的面试,觉得小王的条件附合公司的要求,决定聘用小王作为大客户部的经理,负责大客户部的工作。小王通过两周该证券公司北京总部的培训,成绩优良,正式开始工作。

从这一点我认为合肥与厦门确有一定的文化差异,但是这个差异只是工作上客观的差异,而非影响工作成败的决定性差异,更不是小王无法融入公司的文化,我们是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我们的发展,如果下王不会将厦门话可以学吗?学不会可以安排其他人员负责厦门本地区的客户吗?。

2、你认为吴总让马小姐帮助小王工作的方式正确吗?请简短说明。

我认为方法不正确,首先作为吴总发现下王所带领下的部门业绩出现了问题,有权知道具体的原因,但是在派马小姐去了解小王业绩不佳前,没有第一时间与他沟通好,至少要阐明自己的想法,让小王知道马小姐是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来监视工作的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3、小王病好后,该不该辞职? 若不辞职,如何改进工作和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既然当初小王选择了公司,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与公司的要求也相符,我认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辞职,如果不辞职,1、小王必须和吴总做一次深入的交谈,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跟吴总说清楚,2、由吴总出面为小王通报前面一段时间导致工作业绩不佳的真实原因,即是帮助小王的工作又是增强管理的信任,案例

七、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南方公司

刘俊曾经足一家国营企业的技术工程师,由于厌烦了国营企业的沉闷气氛,两年前跳槽到一家新创办的民营企业一一南方公司,从事销售工作。虽然,以前从没有销售经历,但刘俊喜欢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他认为从事一项以前从没做过的工作,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考验,而且也能在新的工作中学到很多东西,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南方公司是一家新创办的民营企业,以销售进口自控产品为主业。两年前刚创立时,急需专业人才。刘俊就是这个时候来到公司的。选择放弃国企轻松的工作,来到这家民营小企业从头干起,刘俊是希望能获取更多的薪酬和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大学,刘俊学的是自控;在工厂,刘俊千的是自控技术工作。这和南方公司以自控设备为主产品十分吻合。凭着刘俊的努力和悟性,业务做的十分出色,公司老板也十分欣赏他。但最近,刘俊却萌生了离开南方公司的想法。这还要从南方公司年初的薪酬改革说起。

南方公司共有员工十五人,其中十名销售人员。公司刚成立时,对销售人员的薪酬支付是采用按劳分配的原则,基本模式为:基本工资+业绩工资+福利计划。业绩工资完全是和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挂钩的,按照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进行提成,提成的15%用于行政、后勤、售后服务人员的奖金。刘俊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它的销售业绩在公司名列前茅,所以他的收入在公司也是最高的。但这种制度也存在问题:销售人员之间为各自的利益,往往相互竞争。有时为了同一个项目,互相压价,损害了公司的正常利益。而且各销售人员之间收入悬殊太大,大多数人不满意。那些销售业绩一般或较差的人,觉得和刘俊比起来,他们得到的太少了。售后服务人员也不满意,认为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刘俊不可能取得那么好的业绩,他们应该得到更多。

年初,公司针对大多数人不满意薪酬支付的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还是按劳分配的原则,基本模式也没有变化。只是将原来十名销售人员划分成三个业务部,并按地区对公司的业务进行了划分,确保各业务部之间不会产生项目冲突。考核不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整个业务部。公司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整,提高大家团队合作的精神,从而带动全公司业绩的提高。刘俊因为去年的成绩出众,理所当然地成了市场一部的经理,手下有三名业务人员。面对这样的提升,刘俊也曾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全公司保持第一。可一旦真正干起来,刘俊发现并不轻松。自己的手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能干,几乎每一个项目都得自己亲自处理。而手下人却又抱怨:刘俊管得太多,他们没有插手的机会。所以落的清闲,让刘俊一人忙前忙后。尽管刘俊尽了很大的努力,可是第一季度下来,市场一部的销售业绩是三个市场部中最差的。虽然刘俊的个人业绩仍是全公司最好的,可因为整体考核,刘俊的收入被带了下来。

不仅是收入的减少使刘俊心理上不平衡,而且做事也不象过去那么顺了。自己总是觉得手下人能力太差,而且太懒。手下人却总是抱怨刘俊不给他们机会,根本不懂团队合作。在经过连两个季度的低谷后,刘俊开始怀念过去单枪匹马、独来独往的日子了。如果是按去年的分配制度,刘俊今年的收入会更高,而不是下降。何况自己本就不善于团队管理,公司却硬要给自己添几个尾巴。刘俊向公司提出回到原来的制度,但总经理对他说:“一个公司不可能有两种制度,另外两个市场部,总的业绩比过去个人单干提高了不少,为什么你们市场一部就不行呢?”

刘俊认为总经理不理解他,经过了几天的思考,刘俊觉得自己已不再适合继续在南方公司工作了。于是,他向总经理递交了辞职报告,离开了南方公司。

请问该公司的薪资制度是否合理?刘俊的辞职是否可以改他在其他工厂同样的工作现状? 我的理解分析以及建议是:

我认为该公司年初调整后的薪资管理制度是合理的,首先该公司的薪资体制有激励性,也有合理性,因为企业的竞争不是靠个人能力强弱决定成败的,一个企业他首先是一个团结的整体,是一个高效的团队,尤其是销售团队更应无懈可击,这里的矛盾在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了一定的冲突,单凭个人刘俊绝对是个好员工,但是企业需要的是追求最大利润,追求最大利润的唯一做法就是团队利润最大化,这是在任何企业都改变不来的现实,如果刘俊不改变目前的思维方式,在任何企业都可能会失败,同样会被市场淘汰。

案例

八、校办企业的困惑

N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原N大学制药厂、生化厂的基础上,由N大学、M股份有限公司等合资成立的制药生产企业,成立于1 9 9 8年8月。公司运作至今,还未走出校办企业的圈子,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让人们感受到校办企业种种独有的困惑。

困惑之一:公司高层领导的选聘。公司成立时,公司的总经理理所当然由N大学委派,三位副总则由前三大股东各委派一人。而问题恰好出在两位股东方委派的两位副总身上。由于这两位副总一位是汽车运输公司出身,对医药行业太陌生,另一位虽说是熟手,却是以搞垮过若干企业而闻名。由于他们被委以重任,分别主管生产和销售等命脉部门,其掘劣表现及总经理对此的漠视使公司遭受重创,损失巨大。反思对他们的选聘,如果当时能认真了解一下他们的背景,听一点老厂长、老专家的意见,按照规范一些的选聘程序,管理层的“天灾人祸”也就不会发生,公司也不会受如此损失。

困惑之二:人员编制问题。校办企业一般在开办时基本为校方人员,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从校外引进一定的外来人才,由此员工的“成份”也就复杂起来。N药业公司成立后,公司就存在着员工工作相同而身份、待遇各异的情况。原N制药厂、生化厂的大部分人员为N大学编制,且有事业编制和企业编制之分,他们在分房、子女医疗入托等方面待遇不一,而划分的标准又十分牵强。虽然N编制的这部分员工与非N编制的药业公司企业编制员工相比,在医疗、福利等享受学校相关待遇,但在养老保险、公积金等方面却由于学校人员性质原因很不理顺,他们基本上未缴纳保险及公积金,造成的后果不言而喻,其中有人因为考研、调动等离开公司和学校,却由于上述原因闹出纠纷并申诉至市人事、劳动部门仲裁,许多问题至今未决。

N药业公司的绝对控股股东是N大学,员工大部门来自原校办企业,N大学的人事制度及其变革直接影响公司的人事管理。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学校后勤、产业方面的变革前所未有,遇到的问题将会日益尖锐和复杂,企业的出路只有一条:理顺关系,创造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潜能的软环境。

困惑之三:薪酬制度严重不合理。国企加校办性质的N药业公司,从总经理到一般员工,实行的是岗位工资制,奖金则根据企业当月的效益核发。岗位工资制中存在着岗位级差对岗位工资影响小于年龄对岗位工资影响、总经理工资起点低等不合理因素,加上奖金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造成了同等岗位的员工毫无竞争意识,更谈不上任何激励作用。正常情况下,总经理月收入不足2000元,可以推算出员工(除销售人员外)的工资水平,至于福利、保险等则处于社会较低水准。不合理的薪酬容易使得员工产生不满情绪,造成工作不负责任甚至贪赃枉法。

困惑之四:人事安排和岗位培训问题。从学历上看,公司整体 水平极高,不负“省、市高新技术企业”之名。但由于众多原因,公司存在着较普遍的人事安排不当情况,从9 8年以来,先后经历过两 次所谓的“定岗定编”,由于没有很好的内部环境和规范的专业实施 计划,“定岗定编”成了部分领导调整个人势力范围和“整编嫡系部 队”的手段,根据亲疏好恶而非实事求是原则的人事安排使总经理也 不得不承认“定岗定编”是失败的。

而岗位培训也暴露出许多不足,由于通过“定岗定编”后,许多岗位上并不是相对合适的人,各层次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包括中层干部以及公司领导。实际情况是各部门人员的培训毫无计划和系统性,许多在岗员工得不到培训和提高,存在人浮于事、不求进取等不良的组织文化倾向。

首先,应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机制,除应由法定程序产生的公司领导成员外,对所有管理人员都应实行公开竞争、择优录用。

其次,要积极优化组织结构,合理确定定员定岗,严格管理。对在岗职工要进行动态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实行内部淘汰;对不胜任工作和未竞争到岗位的人员,要进行转岗或培训。

再次,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尽快建立收-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明确规定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适当拉开差距,实现有效激励。

正本清源,从解决好“人”的问题着手,N药业公司方可走出困惑,迈向向成熟和成功。思考问题:、作者提出的困惑你以为问题处在哪里? 我的理解分析以及建议是:

引用原文:公司高层领导的选聘。公司成立时,公司的总经理理所当然由N大学委派,三位副总则由前三大股东各委派一人。而问题恰好出在两位股东方委派的两位副总身上。由于这两位副总一位是汽车运输公司出身,对医药行业太陌生,另一位虽说是熟手,却是以搞垮过若干企业而闻名。由于他们被委以重任,分别主管生产和销售等命脉部门,其掘劣表现及总经理对此的漠视使公司遭受重创,损失巨大。

我认为问题出在校企合办的股东和学院身上,总经理是代表股东和学院对公司的决策者,总经理对企业内部的问题直至不理,对其管理体系、人员配置、培训以及不能建立公平、合理、激励的员工薪资福利体系,那为什么不撤换总经理以及高管,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企业在成立之初用人的不当,首先在高层管理的选拔与任用上,其次才有后来的问题发生。2、他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行吗? 我认为是可行的:

引用原文:基于以上各种公司存在的不足和困惑,可以明显感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一个国营企业,应该是特殊的国营企业,校办企业的当务之急是真正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企业员工上升至人力资源高度,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成熟度,使公司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

首先,应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机制,除应由法定程序产生的公司领导成员外,对所有管理人员都应实行公开竞争、择优录用。

其次,要积极优化组织结构,合理确定定员定岗,严格管理。对在岗职工要进行动态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实行内部淘汰;对不胜任工作和未竞争到岗位的人员,要进行转岗或培训。

再次,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尽快建立收-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明确规定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适当拉开差距,实现有效激励。正本清源,从解决好“人”的问题着手,N药业公司方可走出困惑,迈向向成熟和成功。

案例

九、C先生的难题

A校和B校是南京市两所规模相当的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随着全国高等院校一大调整而合并在一起,组建成一所应用型的本科院校。

在一年多的融合过程中,学院经过一系列调整:对教职员工重新定岗定编,职能部门或减或撤,系部专业对口结合等等,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理顺了办学思路,逐步走了边融合边发展的道路。

随着各机构、部门划分的结束,人员安排的基本到位,具体负责落实工作的新任院人事处处长C先生总算歇了口气,毕竟在合并调整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麻烦,各项工作基本完成就绪,事情该告一段落了。

然而,刚轻松了没两天的C先生又在为一件特别棘手的事而大伤脑筋了。人是定隔也分了,可工资待遇怎么处理呢?两个单位两种不同发放方法,这事可得拈量拈量。

按理说,找个条文一靠,不就得了,可事件却不那么简单。原来A校实行的是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工资体系,而B校实行的是原部属企业的行业工资标准,两种工资标准体系在组成、级差补助等各方面的均有很大的差别,不仅如此,两校的津贴发放也大相径庭。总的说来:A校标准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差距较大,因而有利于中层管理人员;而B校标准中层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差别不大,因而相对地说,更有利于一般职员,两个学校的人都长期适应了本校的标准,合并以后到底以谁为准呢?

面对这样一个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薪酬分配问题,C处长真的为难了,如果以A校标准为主,降低B校一般员工人薪酬标准,势必要引起B校的广大一般员工的反对,这种普遍的对立情绪不仅不利于两校的正常融合,而且会使本来就人才流失严重的学院更加留不住人。人才可是关系到学校本来发展的大事情。如果要按B校的标准,降低中层管理人员的报酬级别,那更讨不了好,中层干部一致反对你,你以后的工作还怎么做啊?那位说了,咱来个都就高不就低,不就成了,主意虽好,可谁又会给你那么多钱呢?

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各部门都将安排下学期工作任务,如果薪酬合配还不能统一的话,面对着同工不同酬的待遇,这活谁愿干呢?能干得好吗?

C处长把他的困境反映给校长,希望校长给个指示,可校长忙得头昏脑涨得呢,吩咐道:你先拿个方案来我瞧瞧,有什么问题你看着办。面对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C处长真是一筹莫展了。问题:你认为该如何制定合并后的学校教职工的薪酬体系?

1、做好同等规模、同地区学校薪资调查与同行业薪资趋势发展工作,做好薪资改革调整前的基础信息收集工作。

2、对在校任职的所有岗位进行定位分析与制作岗位职责描述,确定工作权重。

3、邀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以收集的工作信息和岗位权重描述重新设计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薪资体系。

4、薪资体系的必须遵循公平、合理、激励以及权重的原则。

下载人力资源案例整理后(最后)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力资源案例整理后(最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力资源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太平洋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为何大量流失? 一、案例导入: 2014年暑假期间在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实习,亲身经历培训学员和公司正式员工大量离职的现象。 7月......

    人力资源规划案例(最终定稿)

    人力资源规划案例 1D集团在短短5年之内由一家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食品制造商,企业最初从来不定什么计划,缺人了,就现去人才市场招聘。企业日益正规后,开始 每年年初定计......

    人力资源 案例分析

    案例1,人力资源案例分析。李强打开公司发给他的《劳动合同续订意向书》,见上面写道:"公司与你之间的劳动合同将于下月底期限届满。公司希望与你再续订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不知你......

    人力资源专题案例--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专题案例 企业文化 A.O.史密斯公司:价值观推动活动让文化变成行动 公司背景 1843年,一名金属工匠为了实现他的梦想,揣着技术工人证件,乘上帆船,来到美国。当时非常需要熟......

    人力资源规划案例

    人力资源规划案例 江苏省某大型国有卷烟厂在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时,其指导思想是积极为该厂发展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励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完成和超额完成企业近期和长期......

    人力资源案例分析(合集)

    向采凤 09122028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文指导(设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学期:2011--2012 学年第 一 学期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级2009 学生姓名:向采凤学号:09122028课程名称: 公......

    人力资源规划案例

    人力资源规划案例:华日公司 华日公司的前身是一家主要经营地毯等纺织品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家具制造厂, 由于经营观念落后, 以及经营体制等各方面的束缚,企业连年亏损,濒临倒闭。1......

    人力资源案例分析

    很多公司对试用期员工的管理工作比较松懈,认为员工试用期表现不当,辞退员工风险小、成本低,对公司没有任何影响。其实试用期是劳动用工期间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劳动争议较多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