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3课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凯末尔所处时代的土耳其国内外历史背景,认识凯末尔成为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的客观环境。
了解凯末尔的生平,认识他由一名出色的军人逐步成长为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的过程。
了解凯末尔领导土耳其独立运动中的重大事件,认识凯末尔为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和崛起所做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地图,以及历史必修课中学习到的相关内容,更清楚地认识凯末尔其人以及当时的土耳其民族所处的复杂历史时期。课堂上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或自行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谈感想。对学生表达出的不同看法,只要科学合理,都应给予恰当的评价。
与学生一道,将凯末尔与孙中山作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个人的理想,与家庭、家乡和所受教育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凯末尔出生于港口城市,受军校教育,青少年时代即受革命思想强烈影响,并参加了秘密活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凯末尔改革措施及评价。难点:凯末尔革命的过程和历史背景。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1、凯末尔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
2、如何评价凯末尔对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的贡献?
二、生生交流、合作学习
补充资料: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扩张及衰落知识
①建立:13世纪末,一个突厥人部落的首领奥斯曼在小亚细亚建国,国家名称──奥斯曼土耳其。②政权特点:军事封建帝国 ③国教:伊斯兰教
④都城:伊斯坦布尔即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1453年攻占)⑤影响:16世纪,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臻于鼎盛。
⑥16世纪末开始,帝国迅速衰落下去,17-18世纪帝国日见瓦解。
⑦在19世纪,原属帝国版图的欧洲国家,如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纷纷独立或自治,有的地区为俄、奥、英所占有。⑧1914年,土耳其参与一战,因战败而濒临灭亡的边缘。
⑨一战后,协约国先后把《摩德洛斯停战协定》、《色佛尔和约》强加给土耳其,对奥斯曼帝国加以分割,除首都外土耳其仅保留小亚细亚中部一块不大的领土。
⑩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1881-1938)的领导下,发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于1923年10月29日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从而结束了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统治。
(一)、独立之路
1、青少年时代的凯末尔:
1881年出生于萨洛尼卡→12岁考入军校→24岁陆军大学毕业→放逐派遣至大马士革
2、军事上崭露头角:指挥达达尼尔海峡战役获胜
被誉为“伊斯坦布尔大救星”
3、民族革命:
①背景:协约国妄图肢解土耳其,土耳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经过: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领导击败希腊武装入侵→签订《洛桑和约》
4、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 1923年
安卡拉
凯末尔当选首任总统
(二)、凯末尔改革
1、改革内容:
政治改革:废除苏丹(封建君主)和哈里发(宗教领袖),实现政教分离,改造为资产阶级共和国
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的头25年,首要的任务是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民族国家以及现代政治制度,以取代奥斯曼和伊斯兰教特性的社会秩序。奥斯曼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是王权(素丹制)和教权(伊斯兰教的哈里发制)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封建专制制度。为改变这种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制度,凯末尔从1922年11月 1日开始,经1923年10月29日,直到1924年3月4日的17个月中,采取了三项带有决定性的政治措施:消灭素丹制、宣布共和国、废除哈里发制。这样,封建君权和神权政体变成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彻底解决了奥斯曼帝国遗留下来的国家制度问题。
在实行政治改革的过程中,面对奥斯曼帝国留下来的复杂的封建制度,新土耳其的改革家们感到一般的“共和主义”、“平民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武器是不够的。他们针对神权政治,增添了“世俗主义”的思想武器,体现了现代土耳其反奥斯曼封建的民主主义和改革的真正特点。
社会习俗改革:(1)颁布改革服饰和其他传统象征物的法令(2)废除多妻和随意休妻制,实行男女平等
世俗化在这个领域中表现为破除迷信和提倡科学的现代化精神。政府关闭了女修道院和坟院,取消了筛海、托钵僧一类人的活动,并禁止这类人用荒诞咒语治病误人
历法改革对改变社会生活习俗起着重要作用。土耳其的旧历法是希腊历的月份和伊斯兰历的年份二者的结合体。1917年采用了公历月份,而年份仍按修改了的伊斯兰历。在每日24小时的计算上,土耳其人的凌晨1时是由早祷算起,因此与中欧时间差6小时。1925年,土耳其政府决定废除旧历,正式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
1934年6月,大国民议会通过采用姓氏的决定,改变了土耳其人以往有名无姓的习惯。同时取消了象征封建等级的旧称号和头衔(如帕沙),而代之以贝依(先生)、贝扬(女士)等新称呼。凯末尔带头放弃过去的头衔,接受大国民议会授予他的姓——阿塔图尔克(Ataturk,土耳其之父)。文化教育改革:(1)文字改革: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2)教育改革:关闭教会所属学校; 教育机构隶属国家;
文字改革在文化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土耳其(古称突厥)人原居阿尔泰山时放弃了卢尼克文字。但用阿拉伯字母来标土耳其文字,既不完备也不适合,这是造成文盲众多的原因之一。改用拉丁字母的建议,在奥斯曼帝国时代已多次被提出。十月革命后苏联中亚的几个突厥语系加盟共和国成功地进行了文字改革,鼓舞了土耳其改革者。
1928年11月,大国民议会公布文字改革方案,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并决定在1929年元月开始实行。新字母符合国际上通用文字自左而右的书写习惯,与书写数字一致,有利于国际贸易交往,而且简便易学。1932年成立土耳其语协会。经过10年努力,文盲下降了10%。
树立民族精神的另一领域是土耳其历史。1931年土耳其政府成立了历史学会。学会进行了校勘历史文献,讨论历史问题,编写教本《土耳其历史纲要》等一系列工作。新土耳其把民族主义与历史学相结合,改变了社会和学校轻视土耳其民族史的倾向。宗教与学校教育分离
教育与宗教的分离,是世俗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在旧土耳其,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虽有一些现代学校,但宗教学校仍占多数。宗教基金事务部管理伊斯兰学校。各少数民族学校,由各自的教会管理。外国人办的学校归各国领事馆管理。建国之初,文盲占全国人数的89%。
为改变这种落后面貌,1924年,大国民议会颁布教育世俗化、现代化法令,规定:学校必须在国家监督之下;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提供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传授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加强土耳其民族意识的教育。
根据这些法令,遍布各地的宗教小学(“麦克泰卜”)和宗教中学(“麦德来赛”)全部停办;公私立学校中一律停止宗教课程;取消伊斯坦布尔大学神学系;按西方模式来改造原有学校;整顿外国人和基督教会办的学校,把它们统一归共和国教育部管理;对外国人办的学校要求执行教育部的教学计划,土耳其语文、历史和地理课均需由土耳其教师担任。在教育改革中,实行五年制小学的义务教育;发展工业、农业、矿业、师范及成人夜校等各类技术专科学校;扩建和建立了高等学校。
法律改革:采用西方法律,废止伊斯兰教法,保障女权
政治与宗教分离必然导致法律与宗教分离。1924年3月,土耳其政府撤消了宗教 基金事务部,废除了宗教法和宗教法院,确定了国民议会的立法权。4月20日,颁布了以民主共和制为指导的国家根本大法——土耳其共和国宪法。为了取得妥协,改革派容忍了宗教代表坚持把“伊斯兰教为土耳其国教”写入宪法。但在1928年就删去了这一条款,使土耳其作为一个世俗共和国屹立于伊斯兰文化圈的中心地区。
1926年2月7日,大国民议会颁布了以瑞士民法为蓝本的《民法》,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取代了宗教法中关于公民之间不平等的规定。接着又颁布了以意大利刑法为蓝本的《刑法》、以瑞典诉讼法为蓝本的《刑事诉讼法》和以德国商、海法为蓝本的《商法》与《海上法》,还有《民事诉讼法》、《法院组织法》和《律师法》等。以后又废除了筛海伊斯拉姆(伊斯兰教最高法官)、穆夫提(地区法官)和卡迪(教法官)的称谓。
经过法制改革,改变了原来宗教法院与欧洲式法院并存的混乱局面,土耳其人民在法律领域内摆脱了宗教法的束缚,从而获得了现代人世俗化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废除了男女间不平等的规定,占半数人口的妇女在政治和社会上的权利被承认,这具有解放妇女的进步意义。
经济改革:以苏俄为师,经济领域推行国家主义
凯末尔在1923年指出:“新土耳其的基础将是经济力量而不是刺刀。刺刀也是以经济力量为基础的。新土耳其将是一个经济国家。”国家主义是凯末尔进行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国家主义”,就是由国家统一管理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建设和国家在工业、交通运输业、银行等方面直接投资经营的民族国家资本主义。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是国家主义的借鉴之一。1933—1937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38—194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打断。国家主义的经济政策促进了30年代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奠定了土耳其轻工业的基础。鼓励民族工业、建立国营企业、保护关税、严格控制外汇及控制外国投资等一系列措施,都收到了巩固政治独立的效果。它的缺陷是:国营企业管理不善,缺乏效率;忽视了农业,影响到最大资源的开发。
2、改革评价:
以“世俗化”为核心的资产阶级现代化改革,巩固了民族独立和共和制度,初步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是同时代亚非半殖民地国家中唯一成功的改革。
(三)、评价凯末尔:
凯末尔领导的独立运动和社会改革,是同一时期亚非民族解放和复兴的成功典范,激励了广大亚非国家的斗志。他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今天土耳其社会各个领域所遵循的原则,基本上都是凯末尔时代所确立的。
1、功: ① 领导土耳其独立战争,反抗外国侵略,使土耳其摆脱民族危机,赢得独立;②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国家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
③是同时代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唯一取得成功的一次改革,它鼓舞了其他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反帝斗争。
2、过:在改革中长期忽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资产阶级局限性
3、结论:是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是亚洲觉醒的杰出代表人物,无愧于“国父”称号。
三、师生交流、探究点拨
凯末尔领导的独立运动和社会改革,是同一时期亚非各国民族解放和复兴的成功典范,它不仅对现代土耳其的发展影响深远,也激励着许多亚非国家的志士仁人,为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而不懈奋斗。他使土耳其在20世纪30年代一举成为世界上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走上了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今天土耳其社会各个领域所遵循的原则,基本上都是凯末尔时代所确立的。
四、练习反馈:见学案
五、纠错释疑
六、拓展延伸
七、拓展延伸
【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陵墓】
陵墓的修建历时9年,于1953年8月完工,凯末尔的棺冢被移至此处安葬。陵墓位于安卡拉最高点的马尔泰佩山,以表示土耳其人民对凯末尔的敬仰和爱戴,也象征着逝世后的“国父”凯末尔仍然时刻关注着人民的一举一动。陵墓的主建筑由寝陵、回廊和广场组成,为正方形。沿围廊排列着“自由”、“独立”、“立宪”、“共和国”、“4•13”、“和平”、“革命”、“胜利”、“士兵”等10座堡塔。寝陵在广场的左侧,凯末尔就安息在这里。整个陵墓全部由黄色和青灰色的大理石、花岗石砌成,气势十分雄伟。陵墓围廊内设有纪念馆。陵墓迎面是宽阔的唐道广场,正门两端耸立着两座城堡:左端是“自由堡塔”,右端是“独立堡塔”。“自由堡塔”的正面有美丽的女天使骑马的浮雕,她手擎“自由宣言”。塔上镌刻着凯末尔的语录:“土耳其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证明土耳其一直是追求自由与独立的国家”。“独立堡塔”上镌刻的是凯末尔的名言:“生存意味着抗争与战斗,只有在斗争中成功,生存才成为可能”。凯末尔生前有两条遗训:一是反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势力。二是反对恢复奥斯曼帝国。
课堂小结
面对腐败无能的素丹政府和祖国被侵略的现实,作为爱国军人的凯末尔毅然投身领导独立运动的洪流,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历史是一面镜子。亚洲同一时期唯一获得独立和振兴的土耳其历史,对同为亚洲大国的中国人具有历史借鉴作用。
凯末尔的远见卓识、领导民族赢得独立并振兴,对亚洲各国和世界发展中国家都有重要的启示。
课后习题
比较: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和土耳其独立运动有何异同?
板书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第二篇: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设计
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设计.txt跌倒了,爬起来再哭~~~低调!才是最牛B的炫耀!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真不好意思,让您贱笑了。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老子不但有车,还是自行的„„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塑料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1.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2.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3.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4.关注:学生已有的对柔韧性的认识的影响。
5.设计意图:初步认识物体的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7.关注:学生测量柔韧性的方法。
8.设计意图:认识一些物体的柔韧性。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3.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中对塑料的认识。
4.设计意图:认识塑料的特性。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4.关注:学生已有的环保意识。
5.设计意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循环利用资源意识。
第三篇: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第2课《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
课标依据: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目标设计
通过学习,掌握先烈英雄业绩,体会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增强学英雄的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了解美国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史实,讨论分析“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出兵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掌握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能生动讲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会认同他们的优秀品质。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和图文转换活动,提高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发言,加强知识的理解和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特殊历史情境,引起学生心灵强烈震撼,导入新课。[课件演示] 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背景音乐。[提问]作家魏巍以他的切身体会,告诉人们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志愿军为什么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课件演示]出示课题及背景音乐。学生读学习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
二、自主学习: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基础知识并巩固记忆,有疑问的小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全班交流。教师通过检查知识实现对重点知识补充强调
三、合作探究:学生对导学案及课件上的合作探究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展示。
[课件演示]资料片《百年中国──抗美援朝战争》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wOTc4MA==.html [讨论]中朝两国唇齿相依,接到金日成的请求,毛泽东闭门思索三天三夜。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不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
[教师归纳小结]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唇齿相依,我们不能坐视弱小的邻国受强国的欺凌;美国侵略军直接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课件演示]《中国人民志愿军1-3次战役示意图》
[活动]同桌两人一组,对照地图,指出鸭绿江,三八线,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进攻方向,讲述抗美援朝经过。
[课件演示]《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图、停战的相关文字资料
[讨论]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人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
2、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课件演示]邱少云、黄继光的图片,电影《英雄儿女》片段http:// [活动]英雄赞歌 ①说说最可爱的人,生动讲述你所了解的英雄故事。②探讨志愿军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为什么会被誉为“最可爱的人”?③同唱一首歌《英雄赞歌》
学生画知识树,教师小结。当堂检测(结合导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切入学习主题,利用经典名篇提高学习兴趣。巧妙设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领学生对过去感同身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情境。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用影视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引导学生注意力。设问激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允许有不同结论但必须要说出理由。教师适当引导,归纳小结,增强学生的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小活动图文转换,发挥合作学习优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增强读图和口头表达能力,突破重点课件演示提供直观丰富的信息,分析历史资料,增强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多媒体展现的课程资源对学生形成视听的冲击,增强对英雄事迹的感性认识;探讨交流加深对英雄心理认同;学唱歌曲升华感情。系列活动形式多样,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突破重点。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对历史知识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拓展思维,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引导学生多途径扩充历史课程资源,不局限于课本、课堂。
第四篇:教学设计 田忌赛马第3课
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从课文中找出“怀疑、约定、讽刺、轻蔑”等词语的近义词。
2.能用“胸有成竹”“转败为胜”造句。
3,初步学会看课题椎想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能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能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懂得要办好事情,应多动脑筋,分析主客观的情况,合理地使用力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题推想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田忌赛马转败为胜所说明的道理。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胸有成竹”“转败为胜”造句。
1.知道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懂得要办好事情,就应多动脑筋,分析主客观情况,合理地使用力量。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出示投影:简要地说说第一次、第二次赛马的情况。
(3)分角色朗读第3-11自然段。
2.学习第18自然段。
说说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
(仔细观察、开动脑筋、合理分配力量)
3.学习用“胸有成竹”“转败为胜”造句。
(1)划出原句读,说说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用本文中的内容造一个句子。
例:胸有成竹--孙膑观察到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就胸有成竹地对田忌说:“我有办法让你取胜。”
转败为胜--孙膑替田忌出主意,让他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使得田忌在第二次比赛中转败为胜,赢了齐威王。
(3)独立造句。
4.作业:完成《作业本》第5、7题。
5.课后延伸。
学了课文,你最喜欢孙膑的哪一点?如果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孙膑这个人,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本书--《上下五千年》。
第五篇: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3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教案(精选)
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五单元第3课教案
课程目标: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2)简述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举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电气化设想。(3)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4)体会列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巨大的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Ⅰ专题八“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结合教科书子目,引导学生提炼主干内容归纳列宁的主要活动:创建布尔什维克政党、领导十月革命、巩固新政权、制定经济政策等,以便简明扼要地把握列宁的一生。
(2)可以简要地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援引病中的列宁如何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材料,为分析他的历史贡献作必要的史实铺垫。
(3)通过图片和文字史料的展示,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伟人的风范。
(4)适当补充当今俄罗斯人对列宁的态度,组织一项调查:列宁在现实的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他领导了十月革命,捍卫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和独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用自己的智慧、果敢和革命的灵活性为俄国、为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他用实践经验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列宁为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教学难点: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过程:
一、年轻的反叛者
1、童年:良好的家庭教育
1870年春,列宁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市。孩提时代的列宁聪明活泼,遇事喜欢动脑筋。他没有上过小学,但从5岁左右就跟着母亲识字读书,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陪伴他一生。
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乌里扬诺夫出身于贫苦家庭,他靠半工半读求学,后来由于工作勤奋出色当了省的国民教育总监。列宁的母亲虽然是位家庭妇女,但她品质高尚,为人善良正直,知识丰富。他们夫妻关系亲密,相敬如宾。他们热爱孩子,又很重视孩子的教育。这种家庭本身对孩子的成长就必然起着良好的作用。
2、中学时代:确立革命理想(1)原因:
①9岁半时,列宁开始进入当地的一所中学学习。他的学习成绩优秀,课余爱好主要是读书。这时期,他初步接触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一些著作,受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中学时代的列宁就产生了相当强烈的革命热情。
②中学毕业前一年,列宁的父亲去世了。第二年,哥哥又因预谋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捕,后被处以绞刑。
③哥哥死后,列宁开始认真阅读他留下的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
(2)主张:列宁认为,哥哥的行为虽然英勇可敬,但只要专制制度存在,即使暗杀了一个沙皇,还会冒出新沙皇,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从根本上推翻旧制度,建设一个没有压迫、仇恨和谎言的新社会。
“是的,一堵墙,不过已经腐朽了,一推就倒,我们可以从上面跨越过去”
3、大学时代: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中学毕业后,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但不久就因参加反对专制政府的学生运动而遭到流放。流放地的生活寂寞清苦,可列宁没有消沉,他阅读了大量革命书刊,还自学完大学法律系一、二年级的课程。流放结束,列宁以校外生的身份通过了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国家考试,获得了优等毕业文凭。
(2)1893年秋,他移居俄国革命中心圣彼得堡,在那里参加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还发动工人进行罢工斗争。
(3)1895年,列宁取道奥地利前往瑞士的日内瓦,会晤了俄国劳动解放社的领导人普列汉诺夫,他的智慧与口才给普列汉诺夫等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建党活动
如果沙皇制度由于有了13万贵族,这些在自己的地区、各自行使警察权的封建领主,便能维持几个世纪,为什么我们不能依靠拥有13万忠诚的活动分子的党,坚持几十年呢?
——列宁
1、准备工作
(1)将圣彼得堡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成一个统一组织一一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雏形。列宁从国外回来后,去了莫斯科等不少城市,同那里的革命者取得联系,以便把分散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成为一个工人政党,但不久他就因革命活动而被捕。
列宁因革命运动被捕,在狱中,他想方设法同外面的同志联系。他用黑面包做成“墨水瓶”倒上奶牛,再用牛奶在书的空白处写上秘密文件或传单,当家人来探监时,就让他们把书带出去在火上烤,字迹便显示出来。如果被警察发现,列宁就迅速地将“墨水瓶”吃掉。警察走掉,再做一个,继续写作。有一天,他在信的附言中写道:今天真不走运,一连吃了6个”墨水瓶“。
(2)1897年,列宁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三年。流放期间,他的女友克鲁普斯卡娅来到流放地,与列宁举行了结婚仪式。从此,列宁不仅有了一个能干又贤惠善良的妻子,身边还多了一位风雨同舟的战友与同志。两人在以后几十年的生活中,在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下,为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并成为后入学习的楷模。
“我和娜佳(即克鲁普斯卡娅)是在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村庄里认识的。---记得有一天我们吃得是春饼,我认识了她,确切的说我爱上了她。我很清楚地记得是在我吃第四张春饼的时候爱上的。”
我请求你做我的妻子吧?” … …“好吧!妻子就妻子吧!”
(3)流放生活刚结束,列宁又继续从事建党工作。他决定先办一份全国性的报纸,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团结广大群众,并将报纸定名为《火星报》。1900年初,列宁夫妇开始到国外流亡并着手办报。当年底,第一张《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出版。这是第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列宁等人多次撰文,宣传革命理论,并想方设法将报纸运回国内,为建党做理论宣传。
2、建立布尔什维克党
(1)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
1903年夏,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俄国各地社会主义组织的代表在明斯克秘密召开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列宁因被流放未能出席。这次大会并没有制定党纲和党章,无产阶级政党实际上没有建立起来。)在国外秘密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亲自出席。(2)内容:大会经过激烈的斗争,通过了在列宁领导下制定的党纲,即明确提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在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关时,拥护列宁的人占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派。
(3)结果:从此,布尔什维主义就“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了。这就是说,在俄国建立了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标志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列宁主义诞生了。
三、领导十月革命
1、理论指导(1)一战时期: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流亡在外的列宁及时撰写文章,指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并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
②后来他又发表文章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获得胜利。这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这一思想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
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等具体状况,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应当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同时发生”的观点决不意味着革命将在某一天某一时刻同时发生,它指的是一个历史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包含“同时胜利”的意思;无产阶级革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同时胜利是他们一生都坚持的理论观点。
“一国理论” 其理论要点有:
第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可以首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逐步走向社会主义。
第三,俄国一国可以首先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理论创新:
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集中体现与时俱进地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
(2)二月革命后:《四月提纲》
①背景:1917年,在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1917年3月,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发生武装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政府。这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当时俄历为二月,故称二月革命),统治俄国300多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在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发表:1917年4月,列宁回到国内。在党的会议上,他作了一次发言,指出目前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并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③意义:《四月提纲》是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的典范,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根据。
(3)七月事件后:1917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游行示威的群众进行了武装镇压,制造了七月事件。为躲避临时政府的迫害,列宁被迫转入地下,后来转移到芬兰。这期间,他写作《国家与革命》一书,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2、实践指导
(1)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立即组织武装起义。
(2)10月下旬,列宁化装后返回国内,领导了伟大的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为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21时45分,投入革命阵营的该舰官兵按照列宁的起义计划,用炮声发出进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信号,为十月革命的胜利立下功勋。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作为革命纪念物,现停在圣彼得堡市内的涅瓦河畔。
四、巩固新生政权
1、外交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结束战争,以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列宁领导俄国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经济上:他在随后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七大上,提出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作重心应由军事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3、政治上: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1918年春,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俄国各族人民转入和平的、创造性的劳动,他们恢复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4、军事上:1918~1920年,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苏俄人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1)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对苏维埃俄国发动了武装干涉。在它们的怂恿下,俄国的地主和资本家,沙皇的将军和军官,建立了反革命的白卫军,掀起了叛乱。国内外的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苏俄被迫放下刚刚开始的和平建设,把工作重心重新转向军事方面。
(2)经过: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苏俄人民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中,列宁则常常以领袖的感染力唤起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爱国情感。他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在工地上与工人一同劳动,到各地发表演讲。在前线,红军(1918年1月,苏维埃政府着手组建一支新的人民武装,叫“红军”。1918年2月23日,刚刚诞生的红军部队在保卫彼得格勒的战斗中击退了德军的进攻。这一天后来定为红军建军节,苏联解体后又改为保卫祖国日。)战士也在同敌人进行殊死斗争。
(3)结果:到1920年底,苏俄人民终于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实施:在1918~1920年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非常的经济政策与措施。
(2)措施:实行余粮征集制、将全部企业没收为国有、实行国内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等等。(3)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争取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列宁在对战时共产主义实践的反思中,曾经说:“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俄经济和社会秩序面临危机。
1921年初,大规模国内战争基本结束,而此时苏俄经济和社会秩序却面临危机。农民们对余粮征集制表现出极大不满,1920年底,全国许多地区的农村就开始发生骚乱和暴动。1921年初,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提出“不要共产党参加的苏维埃”口号,尽管叛乱被平息,但对苏俄政府提出了探索新的经济政策的问题。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片”。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2)实施:于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
(3)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以及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方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前提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但最终目的是要有利于国计民生。
新经济政策中有这么一条:中小企业无力经营则由资本家经营,允许私营
1921年,23岁的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为苏俄带来了大批急需的医疗设备。但列宁告诉他:“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二十三岁的百万富翁阿曼德·哈默成为实践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第一个外国人。
(4)作用:使俄国国民经济开始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将来,或什么抽象的幻影,……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列宁最后一次公开演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
对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晚年探索
(1)他非常重视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曾在1920年提出一个著名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同年,苏俄成立了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吸收了200多位科学家和工程师,用了10个月的时间拟定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电气化计划,简称全俄电气化计划。预计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新建发电站30座(20座火力发电站和10座水力发电站)。该计划于同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列宁十分重视这个计划,把它称之为“第二个党纲”。
(2)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前后,列宁还就民族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他亲自撰写文章,阐述共产党执政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原则。
(3)在他晚年所著的其他文章中,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改善国家机关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问题都有论述,反映出一位领袖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入思考。
4、逝世:1924年初,列宁病逝,终年54岁。噩耗传出,全世界震惊了。整个苏联立即陷入了悲痛的海洋。几天后,苏共中央执委会主席团做出决议:在克里姆林宫墙边的红场上建造陵墓,以保存列宁的遗体,供苏联人民和各国社会主义者瞻仰。
1918年8月30日,列宁在首都莫斯科郊外米赫尔松工厂对工人演讲后刚要踏上汽车,一位女性上前与其交谈,正在列宁回答她时,一支握勃朗宁手枪的手在三步远的近距离伸了出来,接着响起了三声枪响。第一发子弹击中列宁左肩,第二发击中他的左胸并穿颈而过,第三发却打中了正在与他谈话的女性。列宁当即倒地不省人事。恢复意识后他拒绝前往医院治疗,因为他认为可能会有下一次暗杀等待着他,遂被迅速带往克里姆林宫。第二发子弹的位置很危险,医生无法将其取出。子弹没有刺穿左肺,但由于血液流入肺脏,情况仍很紧急。而列宁依然继续工作,身体状况逐渐恢复。但此次暗杀事件给列宁的健康带来严重 的影响,很多人相信他晚年的中风与此有关。
芬妮·卡普兰是社会革命党成员。事件发生不久后她就被契卡逮捕,卡普兰承认自己刺杀了列宁,并表示幕后无人指使,完全是个人所为,因为列宁是“革命的叛徒”。尸体被焚毁。1938年2月,苏联当局曾一度宣称布哈林是幕后主谋,后来又在1988年2月为布哈林平反。由于暗杀过程的资料记载存在诸多疑点,部分学者认为真凶并非卡普兰而是另有其人,其中列宁的副手,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有重大嫌疑。
1924年1月,列宁因脑溢血逝世,举国悲痛,各国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同声哀悼。中国人民也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孙中山先生发表演说,他评价列宁道:“你建立了一个新国家。你向我们指出了共同斗争的道路,你将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永远活在被压迫民族的心里。”
列宁去世后,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红场建造了列宁墓,将列宁遗体保存在水晶棺内供人瞻仰。近年来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提出将列宁遗体迁出红场下葬,此议既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也遭到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内的很多人反对。
20世纪末,俄罗斯曾有人提出,将列宁遗体从莫斯科红场迁往圣彼得堡的沃尔科夫公墓。据说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了实现列宁希望和母亲安葬在一起的遗愿,然而,这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事实证明难以兑现。这是因为:一,列宁临终前未曾有过这样的表态;二,列宁墓是克里姆林宫的一部分,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任何人不得破坏人类文化遗产;三,列宁遗体的保存在世界殡葬史上是个奇迹,创下了遗体防腐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随意终止研究,会给生物医学界带来莫大损失。为此,普京总统于2001年7月正式宣布: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团结,迁葬暂不进行。时至今日,红场上的列宁墓依然如故,水晶棺内的遗体未曾离开地下墓宫,就像高大的列宁塑像仍旧矗立在圣彼得堡市政府所在地、矗立在当年十月革命的指挥地斯摩尔尼宫广场上一样……
5、总体评价: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他领导的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作为俄罗斯人民伟大的儿子,他用自己的智慧、果敢和革命的灵活性为俄国、为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
1、伟大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
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 2)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毕生努力 3)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学思之窗】列宁是怎样看待个人与社会关系的?
答案提示:列宁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的需要创造了伟大人物的丰功伟绩,而个人只有努力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本课测评
1.列宁为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从事了哪些活动? 答案提示:将圣彼得堡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成一个统一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同各地革命者联系,计划把分散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为工人政党;1900年创办《火星报》宣传革命理论,为建党做理论宣传。
2.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哪些理论与实践探索?
答案提示:1918—1920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以失败而告终;1921年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列宁晚年还在理论上对工业化、民族关系、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列宁的名言
1、长空的雄鹰,决不因暴风雨而收起它的翅膀。
2、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
3、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是慢性自杀。
5、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
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