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农业人才培育的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研究

时间:2019-05-14 05:3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新型农业人才培育的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新型农业人才培育的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研究》。

第一篇:基于新型农业人才培育的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研究

基于现代农业人才培育的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研究

——以北京怀柔区生态农业创新区规划为例

摘要:基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现代农业人才培育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农业发展理念,提出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的构想,并对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体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现代农业人才、生态农业、创新基地

“十三五”规划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建设,而农业人才稀缺是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最大的短板。因此,如何培育现代新型农业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命题,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将秉承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型农业人才培育为目标,以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为宗旨,以农业生产要素共享为手段,形成农业自主创新创业的生态社圈。

1.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数据更新)

1.1 从农业劳动生产率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0.3hm2;印度为0.6hm2,韩国0.9hm2,日本2.1hm2,以色列5hm2。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3.7hm2,是中国的200多倍。从农业土地生产率来看,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除小麦外,中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按播种面积计算,2006年中国的水稻产量为6270kg/hm2,只达到美国的81%,低于日本、韩国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这些发达国家并没有推广杂交水稻技术;2006年中国的玉米产量为5370kg/hm2,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3,美国达到了9360kg/hm2,是中国的1.7倍;以色列更高达1015kg/hm2,是中国的2.8倍;2006年中国的大豆产量为1710kg/hm2,美国是202kg/hm2,发达国家平均为194kg/hm2。

1.2 从农业资源利用率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千hm2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41t,墨西哥只有69t,印度129t,巴西137t,日本270t,美国110t,澳大利亚仅44.8t。在水资源利用方面,2006年中国每1hm2农用地消耗水量557.55t,澳大利亚为181.95t,以色列250.95t,法国293.55t,日本404.1t,美国418.8t,印度466.2t,韩国530.1t。

1.3 从农产品商品率来看,2006年发达国家农产品商品率平均水平达到85%以上,美国、日本、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农产品商品率都超过了90%以上。巴西达到80%以上,但中国只有不到60%,比印度、越南等国还要低。

1.4 从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lO00hm2耕地拖拉机使用量为7.1台,印度为15.9台,以色列为72.5台,韩国为128.5台,日本为461台,美国为27台(主要为大型联合拖拉机)。众所周知,日本的农业自然条件并不比我国优越,由于土地分散,日本农业中大量使用小型拖拉机。日本的大型拖拉机拥有量只相当于法国的70%,英国的80%,而小型拖拉机却相当于法国的35倍、英国的80倍。日本每l000hm2耕地收割机使用量为237台,但中国只有2.6台,日本是中国的91倍嗍。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必须急起直追,加快发展步伐。

2.现代农业人才问题解析

(参考之前写过的此类论文)

3.现代农业人才发展对策

(参考之前写过的此类论文)

4.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研究

4.1 生态农业创新基地涵义

生态农业创新基地是以生态农业发展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型农业人才培育为目标,以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为宗旨,以农业生产要素共享为手段,形成农业自主创新创业的生态社圈基地。

4.2 生态农业创新基地构建体系研究(1)1片农业创业试验田(2)10大农业创客共享空间 5大必要空间5大可选空间 1)人才培训空间(必要空间)2)产品展销空间(必要空间)3)农业设备空间(必要空间)4)科研成果空间(必要空间)5)创客办公空间(必要空间)6)综合管理中心(可选空间)7)品牌策划空间(可选空间)8)大型活动空间(可选空间)9)创客休闲空间(可选空间)10)创客生活空间(可选空间)

5.北京怀柔区生态农业创新区规划

5.1 基地概况

(参考怀柔项目规划纲要的基地概况,进行精炼描述)5.2 重点项目

(参考怀柔项目规划纲要的引擎项目,进行精炼描述)5.3 运营模式

(一)五统一

统一策划——立足于项目整体,从高度、广度、深度和关联度,精准定位,找到市场的对接点,设计合理的统筹运营模式;

统一规划——将策划落地,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规划设计; 统一运营——改造环境完善农业创新共享空间设施配套,提升整体价值并有序引进创新型农业企业及个体;

统一打造——严格执行规划,有序开发,重点建设引擎项目,提升项目农业创新氛围;

统一营销——统一对外营销宣传城市价值、区域价值和项目价值。

(二)三整合

整合科研资源——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民间智库等资源,培育农业人才,创新农业成果;

整合闲置物业——用作农业创客创作、办公、居住场所; 整合社会资金——成立农业创新发展导向基金。

(三)两大扶持 政策扶持——

 简化登记手续,为农业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目前改革先行先试的中关村正探索工商登记“四证合一”。

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对“创新农场”的地租、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等给予适当补贴,或通过盘活闲置厂房等资源提供成本较低的场所。

资金扶持——

 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财税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 培育发展天使投资,完善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机制。

结语: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旨在顺应国家农业现代化及创新创业发展趋势,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构建生态农业创新标准体系,引领全国生态农业创新发展。

第二篇:国内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述评

国内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述评

【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阶段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集中关注和研究了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的培育,形成一定的可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借鉴和参考的经验总结。国内学者主要探讨了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特征、功能定位及培育政策主张等,以此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研究内容和体系。

【关键词】现代农业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壮大有着深刻的社会发展背景。一方面,受土地极度细化的小农经营规模的制约,我国农业劳动力难以开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专业化、组织化和产业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的宏观背景下,务农人口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严重挑战。为了保证充分的农业劳动力,提高务农人口的文化素质,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强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和探讨已刻不容缓。现实条件下如何通过有力的政策及相关措施支持、培育及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是亟待研究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

“农业经营主体”是国内的提法,国外类似的研究则直接体现在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培育上。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不仅改变农业生产的方式,也影响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选择,是其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驱动因素。

(一)国外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的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采取的培育模式形成不同的政策主张。政府主导型观点强调政策制定、财政扶持在其培育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基础型观点坚持市场在培育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引导。技术支持型、主体自由发展型等也被认为是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模式。

在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国外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培育方案。Jamison & Lau(1982)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对农场主进行培训可以明显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促进农产量的增加。Chambers & Thrupp(1994)强调家庭农场主的创新及可持续性有赖于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支持。Bammann(2007)对农场主收入、就业机会和粮食安全进行价值链分析,认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家庭农场的影响不可低估。Wilson,Harper & Darling(2013)则认为,完善的土地使用政策将极大提升农场主进行农业活动的积极性。Soboh等(2009)将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看作一个群体,对其进行绩效评估,得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最终农产品的形成。Nilsson等(2012)通过对大型复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资本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从长远来看,要重视和发展社会资本范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国外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的实践研究

不同国家从各自发展程度与特点的差异性出发,研究具体的家庭农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培育模式及未来发展方向,形成一定的实践成果。美国农业经营活动呈现高度机械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政府主要从土地权保障、开展农产品专业生产规划、重视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和完善产、供、销过程中的契约化程度等方面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大力支持。受制于狭小的国土面积和稀缺的耕地资源,日本农业生产活动以小规模经营为主。自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政府相继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通过改良作物品种、实施土地流转集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大力普及农业机械、实施农机补贴政策等措施来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同时,日本全国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按合作制原则,联合单一弱小的分散农户,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日本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人均农业资源禀赋丰富,其农业基本经营形式也是规模化、专业化农场。政府积极利用财政补贴、贷款优惠和税收减免等措施,推进家庭农场的优化配置。澳大利亚农民联合会采取筹措所需活动经费、向农场主和农业组织成员提供市场和政策等信息、开展各项培训活动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政策措施,协助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壮大。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界定

我国当前的农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单一农户主导、其他经营主体并存发展的现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词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进和规模化生产的不断发展,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而出现,是指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物质装备条件相对较好的和经营管理能力,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较高,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经营单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界定有着相应的标准,现有的农业经营主体并不能全部划归其中。国内学者主要从三方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界定:一是适度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二是集约经营,三是市场化程度高。据此,国内主流观点比较一致认同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视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诸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应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成部分,部分学者也略有研究。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功能

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自身的特征功能不同,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着各自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受制于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发展不尽完善,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业大户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一支,对我国农业和粮食安全保障的作用不言而喻,符合农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内在要求和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受制于资金、技术和市场的缺乏,设施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不高,自身发展能力非常脆弱,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第三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3年03月17日04:59大江网-江西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特派记者 邱 玥

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青壮年劳动力紧缺已成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面对新形势,在支持普通农户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的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如总体实力较弱、规范管理不够、政策落实不够、人才引进机制欠缺等等。”全国人大代表、省农业厅厅长甘良淼建议,要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力度。

他认为,要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政策要求,尽快将农民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管理,切实做好农民合作社发票领用等工作。国家有关登记管理部门,要尽快出台具体的登记管理办法,解决合作社联社登记问题,促进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相关补贴要向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各级财政提供的财政补贴,新增部分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倾斜。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要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持政策,鼓励大学生村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领办、创办或加入合作社。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第四篇:人才基地建设情况

人才基地建设情况报告

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以下简称“检测中心”)是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属事业单位,中建四局科研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模式运行。2003年,中心通过国家试验室认证认可,成为西南地区第一家、西部地区第二家通过该机构认可的科研单位;2005年挂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西南技术中心;2006年挂牌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博士后工作站;2009年被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确定为“贵州省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同年被贵州省科学技术厅挂牌为“贵州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我中心认真贯彻贵州省委省政府、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管理,以“重培养、强引进、调结构、抓激励”为主要思路,紧紧抓住吸引、留住、使用人才三个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力度,加快科研技术人才成长。

一、人才培养

突出培养业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抓紧培养各类中高级技术人员。对员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拓宽成长渠道。对青年骨干员工要完善“师带徒”管理办法。继续对新招收的青年学生实行“师带徒”制度,建立成才档案,进行动态跟踪;对入职两到三年的员工,进行周期性评价,依据成长程度、个人特点重新定位,进行符合实际、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对检测中心级领导分管工作岗位进行高级培训。党委书记殷挚参加了中央党校学习、检测中心副主任李清平参加了省科协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公共管理高级研修;总工王林枫继去年参加了建设部在日本举办的抗震培训后,目前正在参加中建总公司的党校学习;钟安鑫参加了台湾两岸三地混凝土学术交流会。

(二)对后备领导人员进行重点培训。结合培养方向对检测中心主任助理潘佩瑶、副总工程师詹黔花、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田涌进行了技术领域培养;党群部丁嬿同志参加国资委党校培训。检测中心通过一些列干部培养计划,建立了后备人才库,储备了骨干力量。

(三)对于检测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我们主要注重“四个能力”、采用“五种方式”。

“四个能力”——一是科技研究开展能力,包括对科研方向的确定、计划、研究和完成能力,以及熟悉科研工作行业发展趋势和判断的能力;二是科研攻关能力,包括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完成重大项目能力;三是领导带头能力,包括对项目的管理、策划、控制能力,以及管理、领导科研人才的能力;四是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包装、宣传的能力。

“五种方式”

1.师带徒模式——做好“传、帮、带”的制度建设,利用内部讲课、演示、试验等各种方式在日常工作中增加对青年人才的培育。2.参会模式——积极推荐科研人才参加国家建设部、科技部、中国建科院、贵州省有关政府部门等权威机构举办的各种研讨会,参加中国建筑系统举办的各类人才教育。

3.“引进来”、“走出去”——每年定期邀请清华大学等高校专家到院授课,吸取外部养分;同时积极将院的青年骨干人才送出去学习升造。去年,我们将建材所技术负责人徐立斌硕士送往马来西亚攻读博士,成为院第一个送到国外培训的高端人才。

4.举办培训班——每年定期举办检测、试验等培训班,以考试来增强考核力度,激励技术人员学习深造,将考、学、用紧密结合,考核与考试“双考”结合。

5.与高校合作——与高校联合在中心开办硕士进修班。利用高校资源对检测中心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采取专业深造、岗位锻炼、理论学习相互结合、整体提高的方式,力图建立科研技术人才批量成长的培养机制。

(四)做好对省内行业技术人员培训

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贵州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协会委托,检测中心2011年继续承办贵州省建筑业检测试验员培训工作。举办了见证取样继续教育和钢结构检测、主体结构检测、地基基础检测共4期培训班,培训了359人,有效地提升了全省建筑行业试验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体系

一要实现员工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把考核结果作为职工任用、酬薪、培养、监督的重要依据,让老实人、肯干事的人、有贡献的人得到实惠;二要加强职工职业生涯设计,对职工的学习和成长进行指导帮助;三是加强对全体职工的激活充电,加强专业技术和政治理论学习,让员工的个人价值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得到体现。

二、人才引进

(一)抓好引进人才质量

去年成功引进了工作经验丰富的一级注册建筑师赫耘,增强 了设计分检测中心的实力;引进结构学专业博士卢云祥,优化了人才结构。人才待遇方面,对高级人才实行年薪制度,为博士毕业生提供住房优惠待遇。实行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方式。

其中新来的卢云祥博士很快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填补了我中心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空白。中心还组织多人参加交通工程检测师、检测员资格考试,20余人获得检测师资格、20余名青年技术人员获得检测员资格,为后续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资质升甲储备充足的人才。每年11月我们组织中心检测技术人员进行检测、鉴定综合考试,今后我们将把学习培训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以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发现。

目前,检测中心已拥有研究生26名,博士生3名,本科以上学历职工占总人数的70%。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建筑师30余人,省管专家1人;国家级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一、二级各类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等 30余人。

(二)做好人才发展保障措施 1.岗位保障

我院根据需要制定每年的岗位计划,大胆启用青年科技骨干,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逐步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科技人才梯队。去年引进的博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提拔为部门技术负责人。另外,我院新成立的交通所,也大胆任用年轻人担任所长,不拘一格的提拔和岗位任用,极大的激发出年轻人的冲劲与干劲,推动了院的发展壮大。

2.培训经费保障

人才培养离不开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院每年在进行人才培训计划制定的同时制定了人才培养资金的预算,以保障培训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据近两年的人才培养费用估算,平均每年用于开展人才培养等相关的费用近100万元,全院职工每年平均培训费用达到每人5000元。

3.人文关怀

科研人才是检测中心最宝贵的财富,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促使人才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关注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为科研人才成长创造良好土壤,生活上关心,事业上帮助。通过对家庭困难的员工进行帮扶,为未婚青年职工牵线搭桥,丰富青年职工的文体生活等措施,使其真正融入科研院的企业文化,通过积极搭建平台,组织职工参与各类注册考试和能力锻炼,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三、人才使用

一是要提供各种能够发挥才能、挖掘潜力的机会和平台。人才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到培养锻炼,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才能体现价值、发挥作用。

二是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营造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企业氛围和小环境,唯才是举、唯才是用。

检测中心注重发挥技术人员的锻炼成长,把他们“扔”在在科研、检测、勘察等各大项目中去,不断给年轻骨干交任务、压担子,多给他们锻炼、考验、成长的机会,实行“项目塑人、经验塑才”。按照“口才、文才、实才”不同类型的岗位要求,对企业青年骨干实行“订单”培训,倾力打造企业技能人才“高地”。

通过培养、回炉再造、“师带徒”等措施,人才使用和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批表现优异、肯钻研、能办事的青年学生已经逐步走上了重要工作岗位,目前多名职工已经成为检测中心五大检测研究所的技术负责人,成为检测中心发展的坚实力量。

四、建设成果

(一)科技进步助推贵州经济发展

09年以来,检测中心申报和开展了50余项科研课题,完成2项专利,参与获独立完成行业标准编制10余项。发表国家核心刊物论文10篇,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其中2009年检测中心完成的《山砂混凝土成套技术》荣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我检测中心承担了《贵州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项目》,完成了贵州省35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公就爱你住的能耗统计,对贵州省内9各地州市的能耗统计人员进行了现场培训。并建立了贵州省能耗数据传输中心。

同时,正在开展《贵州省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研究》和《贵州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研究。

2011年开展科研项目23项,立项17项,完成鉴定验收6项。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究编制12项,完成7项。6项专利获得受理。另外,检测中心作为主持单位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夏冷冬热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目前项目正在研究进行当中,部分成果将在贵州大学新校区项目中应用。

2009年被贵州省建设厅确定为“贵州省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同年挂牌为“贵州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检测技术发挥公共服务职能

我中心的检测工作是贵州地区最权威的机构,我院一直把检测作为造福地方作为任务。先后参加了08年汶川抗震救灾,2010年贵州省中小学校舍安全检测鉴定,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抗洪救灾和贵州省福泉马场坪爆炸现场检测鉴定等多次救灾工作。

(三)取得成果

检测中心获得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贵阳市政府授予的“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科研方面,我中心研发的《贵州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软件》获得软件著作权授权和贵州省土木工程创新三等奖。“六盘水机务小区168住宅楼地基基础补充勘察及加固纠倾工程”获贵州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山砂混凝土成套技术研究》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C120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获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个人方面,×××同志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同志获得“贵州省建设工会创先争优组织奖”、×××同志获得“贵州省国资委优秀党务工作者”、×××同志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技术青年骨干×××获得“中国建筑青年创优个人”等多项荣誉。

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

二〇一二年六月

第五篇: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摘要:四川省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研究其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立足于生态文明的视角,结合四川省农业的发展现状,从生态农业的本质出发,对四川省建设生态农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农业主体经营意识生态化”、“农业技术生态化”和“农业经济生态化”三方面的措施,以推动四川省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统一发展的“绿色农业崛起”之路。

关键词:四川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一、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是集可持续农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三位一体”的立体型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生态化强调立足区域自然资源特点并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设备,一方面大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自然资源的保育、循环与再生。另一方面,全方位立体地开发农业资源,实现低消耗的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生态农业的建设不仅是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更是实现农村经济高效、多样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二、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四川省虽然人口众多,但总体的科技水平较低,加之人均耕地占有面积小,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农业生产仍然依赖于土地与劳动要素的生产投入,农业生产普遍采用粗放经营模式,劳动生产率低。在丘陵及山区,大多数农民仍“靠天吃饭”,机械化程度低,这就导致了对土地过度开垦利用。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同时伴随着森林系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加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地挑战。

(一)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开国以来,经济的大跃进发展所引发的大量经济短期行为如毁林开荒等,导致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自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广后,四川省全面推进重点工程造林与西部绿化造林,加快兴林建园与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护林防火、病虫害治理工作。具体表现为,2005、2007、2009、2010、2012五个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9%、31.27%、31.3%、34.8%、35.3%,总体呈增加趋势,但与辖区面积相当的农业大省黑龙江2012年47.3%的森林覆盖率相比,四川省森林总量仍显不足。此外,新增林层次单一且属幼林,乔、灌、草立体搭配结构不合理,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因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加重了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而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2012年8月30日凉山州锦屏因局部强降雨引发群发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多达百余处。

(二)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受灾严重

随着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加剧,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的能力愈加减弱,加之水土流失等原因,四川省灾害性天气频繁加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不仅对水利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耕地、农作物等受损更为严重。如2012 年7 月初,汉源暴雨、泥石流造成5.3 万人受灾,造成当地部分水利设施损坏,特别是耕地、农作物等受损较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 万余元。如表1所示,2007~2011年期间,四川省受水、旱灾影响减产八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迅速扩张。

(三)化肥、农药和工业“三废”污染严重

四川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发展“黑色传统农业”,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水体污染,破坏土壤自净能力,致使土壤板结,可耕性变差。如表2所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行和生态技术的推广,四川省2008~2012年期间化肥使用量增长速度较黑龙江而言虽有所放慢,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总量居高不下。此外,农膜残片所造成的“白色污染”既破坏土壤的渗透性,同时也削弱了耕地质量。根据表3分析可知,四川省2011年除农药使用量略低于黑龙江,塑料薄膜使用量和使用面积远远超过黑龙江,农业生态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四)土地垦殖过度,草地和湿地退化、沙化加剧

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短期利益的驱动,土地被过度垦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大量流失;草地因超载放牧而退化严重,土壤侵蚀、沙化趋势明显,牧草产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

(五)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禽畜养殖业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污染

落后的农户经营模式下,畜禽养殖场绝大多数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不能将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便而转化为农作肥料。严重的农牧脱节不仅不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还为农业生态环境增添新的污染。此外,四川省近几年农业管理不合理,大量秸秆焚烧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浪费了资源和能源。

三、生态农业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主体经营意识生态化

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主体,其生态意识是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四川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主体经营者的集约化经营思想,积极激励新一代务农者树立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思想,组建开放的生产技术体系,实行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业系统的高效运作,增强农业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川省政府必须大力增强农村地区环保知识和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培养务农者的生态文明素养。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提升农民环保生产技能。一方面,扩大农业高校办学规模,从基础教育中加强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加大普及农业科技教育,普遍推行“绿色证书”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扩大农业职业中专的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发展多元化的教育体制,推广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学校。在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到农村投资办学的同时着力引导乡镇企业投资办学,使农村教育体制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大力倡导现代农业技术生态化

现代农业技术的生态化要求实现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标准化,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生态农业是集农产品品牌化与安全化于一体,集区域资源特色与农业的多功能性于一身的现代产业。因此,在微观层面上,生态农业需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宏观层面上,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利用农业产业链设计,实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推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转化增值,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

着眼于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则应充分重视农业科研和生态技术推广工作。

一方面,加强生态农业科研工作。四川省各地方政府联手农业管理部门,利用政策红利共同扶持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创新机制。同时充分调动龙头企业资金、市场和经营管理优势,发挥科研单位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两个部门一齐致力于生态经济农业产业化创新。此外,四川省政府还需在地域关联度大的各地区间积极构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探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强化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效益。

另一方面,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生态农业推广服务中心,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在农村中广泛进行生态农业知识宣传,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态意识。

(三)充分实现现代农业经济生态化

现代农业经济生态化的核心即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机结合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一改传统的“资源―产品―农业废物”的线性单向流动的经济模式,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

四川省的循环经济建设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入手,多层次、全方位构建生态农业的产业体系。

1.组织单个企业的产业模式。积极倡导企业以提高新技术为主导,以生物能源为核心产业,以厂内物料循环为基本保证,以产品价值多次开发、资源最大化利用为手段致力于农产品的开发。综合、规模、系统地开发及利用,从而使现有产业得以优化、提升和延伸。

2.发展生态农业园的循环经济。借助产业园区的平台,利用集聚效益,搭建凌驾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及其生产、加工销售的不同环节之上的多层次、立体交叉可循环产业链。从而突破单个农户、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废物循环的局限性,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

3.完善社会整体的循环经济。拓展生态链条实现三大产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行业间的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提高循环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推动关联大的农村区域间的资源共享,污染共治,积极构建区域间的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社会可再生资源利用率,形成区域的资源利用大循环,大力构建循环型社会,从而推动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邓玉林.论生态农业的内涵和产业尺度[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01).[2]张晓丽.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特征及模式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10(16).[3]穆争社.生态农业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J].生态经济,2002(12).[4]方淑荣,游珍,蒋慧等.生态化: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1).[5]吴艳文,漆晗东.论生态农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及其开发途径[J].农村经济,2004(03).[6]赵国杰,杜翔,冯林安.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06(08).(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下载基于新型农业人才培育的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新型农业人才培育的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培养创新型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济南日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胡锦涛同志最近反复强调,增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

    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育

    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育 摘 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军队建设之基,是实现强军目标之本。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学历层次大幅提升,专业素质不断增强,信息......

    创新型人才培育中心工作总结

    岑巩县一中2016-2017学年度创新型人才培育中心工作总结 随着高校选拔人才相关政策的调整,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单独招生和高校专项计划在高考招生的比例越来越大,为了确保我校......

    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文章力图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出发,探寻建设......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 随着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到来,“明天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

    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

    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2013年11月15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陕西西安举行。农业部部长韩长斌作重要讲话。......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张建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简称“四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但在当前,农业现代化......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关于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调查及发展思路 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情况 石龙镇位于鄂中江汉平原向鄂北岗地过渡的地带。全镇辖22......